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靵韰⒖冀贪甘窃趺磳懙陌桑∫韵率切【幷淼牧昙壙茖W上冊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房屋、橋梁結構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彎曲。
增加梁的寬度可以增加抗彎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彎曲能力。
過程與方法
識別和控制變量,記錄數(shù)據(jù),分析數(shù)據(jù)并得出合理結論。
用簡單實驗說明橫截面為長方形的橫梁為什么都是立著安放的。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能夠大膽假設又能在實驗中小心求證。
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長度、寬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紙條(相同的卡紙粘貼而成),長度、厚度相同、寬度不同的紙條;鐵墊圈、竹片或尺子。
教師自己準備:有關的建筑圖片。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質疑導入新課
在三年級時,我們研究過紙承受拉伸和彎曲的性能。說說紙承受彎曲的性能如何?
。▽W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1)圖片導入了解:房子和橋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撐的。這要通過觀察、比較最簡單的房子和最簡單的橋的結構特點來認識。用板凳來比喻柱和梁,用板凳來比喻房子和橋梁,學生就容易理解房子和橋梁結構的共同點了,因為它們在結構上都和板凳是類似的。
。2)通過對比讓學生認識到,柱子承受的壓力是要把柱子壓短、壓碎,這當然是很不容易的。橫梁承受的壓力要把橫梁壓彎、壓斷,這就比較容易了。所以,研究橫梁抗彎曲能力就很重要了。
二、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的大小。
在同學們的學習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紙,那么你們在學習中特意去留心紙的特性了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紙抗彎曲的能力與什么有關。
1.、教師提出問題:
薄的紙連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彎曲了。那厚的紙呢?
同學們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紙的厚度,紙的抗變曲能力會怎樣呢?(小黑板出示)
2、通過同學的猜想會提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加強引導,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影響彎曲的'因素上
3、針對學生的疑問教師指導學生制定實驗計劃與實施中注意的問題。
(1) 注意實驗應控制哪些量不變。
。2) 怎樣表示紙的抗彎曲能力的大?
4、并根據(jù)所得數(shù)據(jù)制成曲線圖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分析。(本課時對學生實驗技能的得要培養(yǎng))
5、最后得出結論:增加厚度可以明顯地加強其承受重量的能力。
三、平放還是立放。
我們發(fā)現(xiàn)橋梁的橫截面一般是什么樣子的?觀察橋梁是怎樣安放的,通過今天的學習,請同學們說說這樣安放的理由。并用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理由。
四、課堂小結
提問歸納本節(jié)課學習的要點,指名這生回答教師給予更正完善。
【信息反饋】:
《抵抗彎曲》是小學科學教科版教材六年級上冊形狀與結構單元的第一課。這一課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動。通過在不同厚度的紙上放墊圈,比較不同厚度的紙抗彎曲的能力。第二部分:研討長方形截面的橫梁平放好還是立放好。通過學習,學生認識到增加紙條厚度可以大大增加紙條的抗彎曲能力,并用推理的方法認識橫梁立著安放的道理。學生在實驗中逐步學會控制變量,采集數(shù)據(jù)和記錄數(shù)據(jù),運用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對現(xiàn)象作出合理解釋。
我認為上好這堂課的關鍵在于讓學生把握好控制變量。因此,在學生做實驗之前,我就讓學生討論這個實驗怎樣做才能減少誤差。經(jīng)過討論,學生會知道:紙放在兩個盒子上面做成橋的樣子,兩個盒子之間的架空距離應保持不變;墊圈要放在不同厚度(寬度)紙的相同位置(紙的中間),最好把墊圈疊起來。學生的回答正是解決了控制變量的好辦法(兩個盒子之間的架空距離應保持不變;墊圈放在同一位置),控制量一定了,于是,我讓學生分組實驗。學生用三張不同(寬度)厚度的紙進行實驗,邊實驗邊觀察記錄。實驗結束后,學生對記錄的數(shù)據(jù)進行討論分析并交流,不斷追求實驗的科學、嚴謹。最后,學生總結初步發(fā)現(xiàn):紙的厚度增加,抗彎曲能力隨之增強。
在科學課上,應該把時間把發(fā)言權都交給學生,在他們那我們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學生會從完全不知道的問題中,慢慢的加劇自己的看法,得到你異想不到的結果。就這個非常的嚴謹,數(shù)據(jù)非常的明朗,讓我認識了孩子們嶄新的能力。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 同一種生物不同個體之間也存在著差異。
● 生物有不同的性狀特征,這些特征的不同組合造就了多樣的生命個體。
過程與方法
● 提高觀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現(xiàn)象特征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 發(fā)展協(xié)同工作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知道同一種生物不同個體之間也存在著差異
【教學難點】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現(xiàn)象特征的能力
【教學準備】為全班準備:幾個相貌特征組合成的性狀圖、班級相貌特征統(tǒng)計表、四張相同的頭部相貌輪廓圖。為每組準備:班級相貌特征統(tǒng)計表。為每個學生準備:白紙、記號筆。
【教學過程】
一、引入:猜猜老師描述的這是班級中哪位同學?為什么會毫不費力猜測到?
二、自主探究:1、觀察我們的不同1)小組內選擇2個人,觀察它們的眼睛、鼻子、嘴、眉毛,看看互相之間相貌有什么不同?2)通過觀察我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預設:通過觀察比較我們會發(fā)現(xiàn)就某一個相貌特征而言,人與人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比如某兩個人都是雙眼皮,而另一個人是單眼皮。)2、做一次班級相貌普查1)與同學合作,對照下圖,觀察我們的`眼皮,前額發(fā)際,耳,下頜等分別是什么樣子的?把調查的結果填入下表中,先小組內互相觀察,統(tǒng)計,再匯總成全班表格
性狀人數(shù)性狀雙眼皮單眼皮有耳垂無耳垂前額V發(fā)尖前額平發(fā)際下頜中央有溝下頜中央沒溝舌頭能向內卷曲舌頭不向內卷曲
2)討論:我們的相貌是唯一的嗎?把單、雙眼皮,有、無耳垂相貌特征組合起來會有多少種相貌不同的人?3)每個人的以上表中性狀等征是不一樣的,如果組合起來會有多少種情況呢?組合成多少種人?4)如果考慮更多的相貌特征,會有多少種相貌不同的人?我們班級里能找到兩個相貌完全相同的人嗎?全世界能找到完全相同的人嗎?
三、拓展性活動:猜一猜描述的是班級的哪一位同學的特征?(根據(jù)眼皮,前額發(fā)際,耳垂,下頜特點進行猜測)
四、課外延伸:回家觀察父母及親人的外貌特征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3
【教學目標】
1.會讀“區(qū)、尤、其”等14個生字,會寫“尤、其、區(qū)”等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黃山奇石的獨特和美麗。
3.通過品讀重點詞句,體會黃山奇石的栩栩如生,感受擬人、比喻的描寫手法。
4.通過反復閱讀、分析、理解課文,結合圖片想象其他奇石的形貌,并且培養(yǎng)對黃山的向往之情和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品讀重點詞句,體會黃山奇石的栩栩如生,感受擬人、比喻的描寫手法。
教學難點:
通過反復閱讀、分析、理解課文,結合圖片想象其他奇石的形貌,并且培養(yǎng)對黃山的向往之情和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方法】
教法:
講授法、朗讀指導法、啟發(fā)式教學法
學法:
想象感悟法、圈點批注法、讀寫結合法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有關黃山的視頻介紹、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黃山奇石的`照片學生準備:
預習課文、搜集有關黃山奇石的資料
【教學過程】
激情生趣,初始黃山
視頻展示
1.教師播放有關黃山介紹的視頻。(其中有黃山奇石)
2.學生觀看視頻,并結合自己搜集的資料說說感受。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課前通過大家搜集的資料,我們已經(jīng)知道黃山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區(qū),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跟著作者的腳步,去看看黃山的奇石。
二.揭示課題
1.師生一起板書。
2.全班美美地讀讀課題。
3.釋義“奇”:這里的“奇”是什么意思?(奇特、奇怪、神奇)
三.教師小結
一個課題就吸引了我們全班的眼神,那么課文又介紹了哪些奇石呢?哪些奇石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趕緊去文中看看吧!
初讀課文,感知黃山
一.初讀要求
1.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度的字詞可以多讀幾遍。
2.用“______”劃出文中寫了幾種黃山奇石。
二.生字學習
出示生詞:
1.齊讀,教師相機正音。
2.教師打亂生字卡片,小火車讀。
3.巧記生字:說說你是怎么記住這些加點的字?
1.自由讀。
2.小老師領讀,教師相機正音。
3.巧記生字:說說你是怎么記住這些加點字的?
4.讀讀原句:你能找出原文中的句子讀讀嗎?
三.整體感知
1.課文一共寫了幾種黃山奇石?
【歸納】: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
2.這么多奇形怪狀的石頭,難怪作者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那里景色秀麗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極了。
1)指名讀。
2)提醒筆畫“尤”、“其”:這兩個字的哪些筆畫需要相互提醒?(提醒“尤”字沒有撇)
3)書寫生字“尤”、“其”:教師范寫,學生描一個寫一個。
4)齊讀。
四.教師小結是啊,多么秀麗神奇的怪石啊,那么作者又是怎么描寫這些石頭的呢?讓我們繼續(xù)跟課文進行交流。
細品課文,欣賞奇石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在輪軸的輪上用力能夠省力,輪越大越省力;在軸上用力費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在大小差別更大的輪軸上掛重物的實驗分析,認識輪越大越省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積極了解輪軸在生活中的應用,發(fā)展研究簡單機械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實驗了解輪軸作用和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教學準備】
大螺絲刀1把、閥門式水龍頭一個;每組鉤碼1盒、2段棉線、1個鐵架臺、1個大輪、1個小輪、一個軸(簡易機械盒)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水龍頭是我們每家每戶都有的一種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請一位同學來擰開這個水龍頭;
出示水龍頭圖片,并指出軸、輪所在位置;像水龍頭這樣,輪子和軸固定在一起,可以轉動的機械,叫做輪軸。
二、輪軸作用的研究
1、設計家在設計水龍頭的時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龍頭上的輪有什么作用呢?
2、請學生嘗試擰開去掉輪的水龍頭,然后說一說輪的作用。
3、用一個輪軸裝置來研究輪軸的作用。
實驗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輪和軸分別固定在一起,安裝在支架上,在輪和軸的凹槽內裝上棉線,把鉤碼分別掛在輪和軸上,試試看,能發(fā)現(xiàn)什么?
。2)學生分組實驗并做好實驗記錄(書本P10)。
4、小組成員匯報數(shù)據(jù),并進行交流和思考,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
。⊕煸谳喩系腵鉤碼更少,證明在輪上用力能省力)
5、輪軸作用的運用(小游戲):猜猜勝者是誰?請幾對同學上臺來進行游戲。
一個同學握住螺絲刀柄,一個同學握住螺絲刀軸,2人按不同方向轉。
三、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1、 剛才我們通過實驗和游戲了解了在輪軸的輪上用力是比較省力,那么如果軸固定不變,把輪換大些會怎么樣呢?
2、 示范操作實驗:把更大的輪和軸(不變)固定在一起,先在軸的棉線上掛3~5個鉤碼,然后請學生嘗試在輪上加鉤碼,使輪上的鉤碼剛好能拉起軸上的重物。
3、 在小組內開展實驗活動,用不同大小的輪和軸進行實驗,并請學生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填入書本(P11)的表格內。
4、 交流討論數(shù)據(jù)表,說說你是按什么順序進行收集數(shù)據(jù)的?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
(按輪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的順序進行實驗,然后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輪越大,越省力,輪越小,越費力的規(guī)律)
四、鞏固與應用
1、找一找,說一說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應用輪軸?說說它們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那些方便。
2、這些輪軸的作用是什么?他們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方向盤、轱轆、門把手、扳手、牛頓盤)其中牛頓盤在旋轉時是擰軸,屬于費力的輪軸。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5
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發(fā)現(xiàn)植物角花草的身子都探向窗外這一現(xiàn)象后,先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對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條件、過程進行猜想;然后通過查閱資料,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最后通過實地觀察、訪問、分析等方法,排除明顯不合理的猜想后,從中選出可能成立的假設、科學的問題,準備進一步的研究。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jīng)在以前的科學課和語文課等的學習中知道植物生長需要陽光和水進行光合作用,知道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和養(yǎng)分的作用,知道莖有運送養(yǎng)分和水分的作用,知道肥料也是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知道風、雨、蟲害等多種因素都會對植物產(chǎn)生影響。六年級的學生會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查閱資料。學生具有一定的對某一現(xiàn)象的原因、條件、結果進行猜想的能力。沒有借助資料進行更全面的猜想,提出一個科學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還不足。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對現(xiàn)象的原因、條件、過程和結果進行大膽的猜想。
能借助資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會從眾多的問題中選出科學問題。
過程與方法
能通過查閱資料豐富自己的猜想。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樂于接受他人的觀點,學會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進行學習。
教學重點
1、借助他人的資料豐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權威。
2、通過各種方法選出科學問題。
教學難點
選出科學問題。
教具準備
幾盆身子傾斜的花草,資料卡,圖片,關于植物的書籍,聯(lián)網(wǎng)電腦,準備好的資料文件夾。
教學過程
一、 觀察與提問
在每組桌子上放置一盆傾斜的鳳仙花,斜向南方。
師:不知道什么時候,窗臺邊上的鳳仙花,都悄悄的把頭探向了窗外。它們傾斜著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種力量所吸引。有標記的這里向著南方。你們能找到答案嗎?
學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學生回答。
師: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現(xiàn)象?比如路邊的哪棵樹、盆景、向日葵(教師出示照片)。對于這些現(xiàn)象,我們有哪些認識和疑惑?請同學們交流。
二、 猜想與假設
師:誰有這么大的魅力,讓花草為之傾倒?請同學對這種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條件、過程進行猜想。
學生討論后交流。教師記錄學生的猜想。
師: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們很有必要要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幫助我們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比如科學家的研究、學者的報告,書上的資料等。(請同學們打開電腦,從老師的資料庫中查閱相關資料。)請同學們查閱資料,并把可能成立的原因記錄下來,有利于交流。
學生交流資料內容。教師記錄學生的猜想。
三、 分析與總結
師:哈哈,這么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
學生迷茫。
師: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種猜想,對于明顯不符合實際的猜想,我們應及時排除,以確保更具有價值的假設能得以研究。這樣獲得的問題,才更可能是一個科學問題。(板書《植物角里的科學問題》)
師:哪個假設最不可能成立呢 ?說說理由。
請同學說出判斷的方法和結果。
比如,“不可能是風刮斜的。因為這幾天沒有大風;另外,窗戶晚上還關著,沒有北風吹過來。”我們可以通過報紙查天氣預報,還可以實地觀察。
記錄學生最后留下的科學問題。
師:我們不能對所有的猜想都進行探究,因為時間、能力、條件等都是有限的,怎么辦呢?我們常常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來幫助我們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時又要對這些猜想進行選擇,可以用觀察、訪問、分析等方法選出可能成立的假設,選出科學的問題后,再進行進一步的探究。
四、 計劃與組織
如果時間充足,詳細進行這個環(huán)節(jié)。否則,布置成作業(yè)。
師:你準備研究哪個問題呢?研究第一個問題的同學請舉手,你們可以坐在一起,第二個問題的同學坐一組,F(xiàn)在就可以分組了。
師:實驗是驗證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怎么進行實驗呢?請同學們討論你們所選問題的實驗思路。
學生討論,教師巡視。
交流。重點是思路的調整和肯定,材料的準備。
師:根據(jù)同學們的實驗思路,我們可以在這節(jié)課后準備好我們的實驗材料。為下節(jié)課的實驗做好準備。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6
教學目標
1.收集、閱讀有關黃河的資料,培養(yǎng)學生查閱資料、分析資料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應用對比試驗研究事物相互關系的能力,認識水、土、植物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
3.能結合課文中的資料,認識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了解到人類活動對自然環(huán)境的改造、利用和破壞,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和通過現(xiàn)象分析本質的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保持水土、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意識。
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課前收集有關黃河的各類資料。
2.小組準備:水槽兩個,長木板兩快,土,草皮,噴壺。
教學過程
一、情境生疑問
1、初步了解黃河的有關情況
。1)師: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你從電視或其它途徑見過黃河嗎?你能說說你心里的黃河嗎?
。2)學生自由發(fā)言,說出自己心中的黃河。
(3)師:看來課前同學們了解了不少關于黃河的資料。
2、閱讀課本中的資料
。1)師:關于黃河,課本中也給我們提供了一些資料,大家看看,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
。2)學生閱讀資料并回答
(3)師:通過這些資料,你知道黃河下游的河床發(fā)生了什么重要變化嗎?
。4)師:你能猜出這些變化是怎樣發(fā)生的嗎?學生猜測
。5)師:我們知道土會被水沖走。黃河水這么黃,是不是黃河水中有很多泥沙?這些泥沙是從哪里來的呢?請同學們看書本43頁的照片后先思考,然后在組內討論、交流。
3、自主思考,然后在組內討論、交流。
4、分組匯報。
師:剛才,同學們討論得非常熱烈,F(xiàn)在每組請一名代表將討論結果向全班同學匯報一下。
生:黃河水中的泥沙是黃河水流經(jīng)黃土高原時沖下來的;無植被保護,土壤隨雨水流失的多……
二、探究釋疑
1、完成模擬實驗。
。1)師:為了驗證大家的想法是否正確,我們將以小組為單位做一個模擬實驗。大家先看書。
要求:①弄清實驗目的,準備哪些器材;②設計操作的步驟及方法;
。2)指導學生準備器材;
。3)學生動手操作,教師提示學生注意觀察現(xiàn)象;
。4)學生分組歸納、小結,得出結論。
。5)每組的派一名同學向全班同學匯報實驗現(xiàn)象和結論。
生:從有草皮的長木板上流下來的水比只有土的長木板上流下來的水多一些。
生:從有草皮的長木板上流下來的水比較清亮,只有土的長木板上流下來的水較渾濁。
生:從有草皮的長木板上流下來的水比較清亮,說明水中含有的泥沙少;只有土的長木板上流下來的'水較渾濁,說明水中有較多的泥沙!
教師總結:當往只裝有黃土的木板上澆水時,黃土很容易和水一起形成渾濁的水漿流走;而往有草皮的木板上澆水時,植物的根牢牢地把土鎖住,土壤被保護起來,所以流下來的水還是比較清的?磥恚瑒偛磐瑢W們實驗后認為“植物對土有保護作用”是正確的。通過這個實驗,你還想到了什么?
生:黃河中上游流經(jīng)黃土高原,那里植被很少,土地光禿禿的,土質也非常疏松,河水、雨水很容易使土壤流失,所以黃河的水是渾黃的。
三、閱讀資料,了解人類活動對環(huán)境的影響。
。1)、師:同學們都知道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那么它一直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的嗎?黃土高原上的植被都到哪里去了呢?請閱讀書本44面的資料,說說你的想法!
。2)、學生閱讀資料,分析黃土高原植被缺少的原因。并全班交流
。3)、師:如果這些行為一直持續(xù)下去,你認為會有什么后果?
。4)、學生自由發(fā)言談自己的想法。
四、拓展延伸
通過學習,你認為我們應該做些什么?你所生活的地方的自然條件受到了破壞和保護嗎?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7
教材分析
1.本課程讓學生了解植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了解向光性;向地性和向水性。本節(jié)內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2.通過對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讓學生對植物適應環(huán)境有一定的了解.對植物的生活習性有一定的認識.
學情分析
1.根據(jù)對該校學生的了解,應當多舉例說明,適當可以讓學生自己到田野中觀察.
教學目標
1.能夠對觀察到的自然現(xiàn)象(或所提供的事實)進行猜想。
2.能夠設計實驗研究植物的向性運動。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植物的向地性
2.植物的向水性
3.植物的向光性
4.植物的葉片互不遮蓋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1.提問:請你觀察傾倒在河邊的小樹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2.講述:生活中是否還見過類似的情況——是什么原因使它們變成現(xiàn)在的樣子?
3. 猜想假設:傾倒的小樹發(fā)生這些變化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學生猜想:根總是向下生長嗎?
根總朝著有水的地方生長嗎?
植物的`莖、葉總朝著光生長嗎?
4.過渡:我們就從這些方面來研究大樹倒了后這些奇怪的變化吧!
二.活動 根總是向下生長嗎
1.擺出研究的問題:根總是向下生長嗎?
2.組內討論:老師這里有一些菜豆種子,你們能組內設計研究方案嗎?
3.匯報、交流設計的方案,教師引導學生看教材第3頁,了解實驗設計范例,完善實驗設計。
4.學生動手組裝裝置。
5.布置任務:經(jīng)常在杯內的紙上澆寫些水,堅持觀察做好記錄。下星期交流。
三.活動 根總朝著有水的地方生長嗎
1.擺出問題。
2.組內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3.匯報、交流、完善。
4.組裝實驗裝置。
5.布置任務:按要求完成操作,堅持觀察,做好記錄,便于交流。
四.活動 植物的莖、葉總朝著光生長嗎
1.學生設計方案。
2.匯報、交流、完善方案。
3.保護盆栽植物,堅持研究。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8
第一單元機械和工具第一課使用工具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機械指的是利用力學原理組成的各種裝置。
杠桿、滑輪、斜面等都是機械。簡單機械又被人們習慣地稱為工具。
過程與方法:常識在實踐中解決指定的科學問題(如拔圖釘、鐵釘和木螺釘),發(fā)現(xiàn)做同樣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從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意識到工具和機械可以幫助我們做一些事情,恰當?shù)剡x用工具和機械可以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
【教學重點】
選用不同工具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選擇不同工具解決問題的原因討論。
【教學準備】
記錄表(學生);常用工具,剪刀、螺絲刀、開瓶器、羊角錘、小刀、鑷子、老虎鉗(教師);釘有三個圖釘、2個鐵釘、兩個木螺絲釘?shù)哪景逡粔K。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同學們,這個漂亮的窗花剪紙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來的.?(出示窗花剪紙)。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還能做些什么事?(剪繩、剪指甲……)那么錘子能幫助我們做哪些事情?(出示錘子)二、我們用過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用工具來幫助我們做事情,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我們常用的工具(板書課題:使用工具)
2、你還知道哪些工具?他們能幫助我們做什么事?請大家在小組內討論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稱和能做的事情填在書本P2表格內。
比一比,哪些同學想地更多。
3、小組討論填表工具名稱可以做哪些事情工具名稱可以做哪些事情4、小組匯報:請一個小組上臺來介紹,并且可以使用老師講臺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師小結:看來同學們對工具的使用已經(jīng)比較熟悉,并且能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請大家來幫我解決一個問題。
三、選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師這里有釘有一些釘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釘子沖木板中取出來,請問我該選擇什么樣的工具比較合適?
2)請小組內的同學先觀察一下釘在木板上的釘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說說你選擇這些工具的理由2、小組長領材料,組織小組成員開展實驗
3、全班交流:說說你們剛才選擇的工具是最合適的嗎?分組發(fā)言共同評論。
四、完成三項任務的工具選擇
1、請大家觀察P3的三幅圖,請你在右邊選擇最恰當?shù)墓ぞ邅硗瓿蛇@3項工作。
并且說說你選擇的理由。
2、油桶通過斜面推上車,比較省力;大石頭用撬棍當趕感去撬動比較省力;利用繩子和滑輪組成定滑輪可以很方面地將國旗掛到旗桿頂上。
3、教師小結:有一些很費力、很難做的事情,如果我們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讓我們做的更好。
4、請大家看P3工具的定義,深入理解。
五、全課總結:對于簡單機械,我們還有什么問題想研究?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9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在一起構成滑輪組,滑輪組能夠改變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過程與方法:結合對滑輪組的研究,解釋起重機的工作原理。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能積極參與科學實驗和游戲活動并與同學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學重點】用實驗研究探究定、動滑輪的作用。
【教學難點】認識起省力的大小關系和規(guī)律。
【教學準備】鐵架臺、線、滑輪、鉤碼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提問導入:不管是在城市還是在家村,都有許許多多的建筑工地,參觀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們會有很多的發(fā)現(xiàn)。
。▽W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見的,并說說自己有些什么問題)
起重機是怎樣把那么重的物體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 研究滑輪組的作用
1、 滑輪組的定義引入
原來,起重機內發(fā)揮作用的是滑輪組,那么什么是滑輪組呢?(把動滑輪和定滑輪組合在一起使用,就構成了滑輪組。)
觀察結構圖P14,理解滑輪組的構造。
2、 實驗探討簡單滑輪組的作用。
a) 小組合作組裝一個最簡單的滑輪組。
b) 試用這個最簡單滑輪組吊起一個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請學生猜想,
c) 學生分組實驗,分別用這個滑輪組吊起不同重量(學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該重物的力比較,能發(fā)現(xiàn)什么?
實驗要求:
1、明確分工。
2、擬定實驗計劃草案后實行。
3、進行實驗并作好實驗記錄。
。4)匯報交流,說說有一個動滑輪的滑輪組的作用。(在這里可能會出現(xiàn)重物比較輕的時候省力效果不明顯,但隨著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顯,越趨向于省一半的力)
3、實驗探討有2個動滑輪的滑輪組的作用。
。1)提出疑問:如果增加滑輪組的數(shù)量,(例如用2個動滑輪和2個定滑輪),用力大小會怎么變化?
(2)用與前面實驗相同的方法進行實驗,記錄實驗情況,并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
三、游戲體驗
小個子戰(zhàn)勝大力士:游戲規(guī)則見教材P15
1)出示游戲器材,找2個大個子學生和一個小個子學生參加游戲。
2)要求沒有直接參加游戲的同學對數(shù)據(jù)進行記錄,尋找其中的規(guī)律。
3)、說出自己的發(fā)現(xiàn)
學生自由表述自己的發(fā)現(xiàn)并從這個游戲中明白了什么?
從我們的研究中明白為什么起重機能夠吊起那么重的物體。
【信息反饋】:
嘗試著這課的教學,我認為滑輪組的教學還是很有難度的,難度表現(xiàn)在滑輪組的組裝和多個滑輪組省力情況的研究,我為什么這么說?因為滑輪組的組裝對于孩子來說他們沒有直觀的經(jīng)驗,他們對這些機械是模糊的,他們只是通過課本的學習認識到的,或者在生活中遠遠地看到過的,但仔細的熟悉是沒有,所以學習起來是有一定難度的,多虧前面的動滑輪與定滑輪學習的鋪墊,聰明的孩子還是能從中領悟到一些。在教學中,對滑輪組的`組裝有兩種教學方法,一是根據(jù)上兩節(jié)課的學習,嘗試著在自己的草稿紙上畫好連接圖,然后再根據(jù)圖完成滑輪組的組裝;第二種教學方法是先自己嘗試著滑輪組的組裝,然后根據(jù)連接情況畫下連接圖。我們的小學生還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礎上來學習科學的,滑輪組的學習還是來自于他們的直接經(jīng)驗。
對于多個滑輪組省力情況的研究,實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因為多個滑輪的摩擦力是很大的,而我們的重物只是小得可憐的鉤碼,建議大家使用4個鉤碼以上,效果稍微理想一點。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傳遞承受的壓力,所以能夠承受很大的壓力。
過程與方法: 根據(jù)觀察到的拱形產(chǎn)生的形變來推想它受力的狀況。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認識到邊實驗邊思考,對不斷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做拱形的紙,鐵墊圈若干。
教師自己準備:相關的.圖片資料。學生自己準備:搭瓜皮拱的瓜皮、小刀。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讓學生看一些拱橋的圖片。問為什么橋要做成拱形,特別是在古代,材料還不是很多,強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同學們原意和老師一起來解開這個千古之謎嗎?
二、拱形承受壓測試
1、實驗:做一個紙拱,試試它能承受壓力嗎?
2、學生分組進行實驗
3、要求:測試紙拱能承受多大壓力。觀察紙拱隨著壓力的增強,形狀有什么變化。
4、 分組表述自己的實驗結果。
三、讓拱形承受更大的壓力
提出問題讓學生自主解決:
1、怎樣使紙拱能承受更大的壓力。
2、提示:根據(jù)拱形受壓變形的現(xiàn)象,尋找克服變形的方法。
3、學生組實驗:要求學生做好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變的。
四、長壽的石拱橋
通過資料讓學生感受我國歷史上豐富多彩和發(fā)達的造橋工藝。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1
第一單元從太陽系到無限宇宙
1制作宇宙模型
學習目標:
1、通過合作、交流,使學生了解宇宙知識。
2.通過多種方式,制作宇宙模型。
3、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學習重難點:
重點:動手制作心目中的宇宙。
難點:通過交流進一步了解宇宙,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教法、學法:
小組合作,相互交流。
學生動手操作、參觀、學習并質疑。教具、學具:教具:多媒體
學具:橡皮泥、紙、彩筆、剪刀、膠水、牙簽、細鐵絲等。
學習過程:第一課時
一、課前準備:
1.學生自己收集資料。
2.導入:同學們:宇宙奧妙無窮,你對宇宙了解多少呢?小組交流。
3.多媒體播放有關宇宙的圖片和文字資料。
二、課堂活動:
。ㄒ唬⒃O計模型
根據(jù)宇宙模型制作記錄本設計出小組的宇宙模型宇宙模型制作記錄本年月日小組
一、模型名稱:
二、所需材料:
三、職責分工:
小組長資料員材料員計時員記錄員質量員發(fā)言人
四、模型草圖:
五、 評價反饋
六、修改計劃
同學們根據(jù)自己了解的宇宙,在心目中設計宇宙模型。
。ㄈ└鶕(jù)自己的設計小組分工準備材料。第二課時
一、制作模型
講解: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制作,如:剪紙、繪畫、捏橡皮泥等多種方式。
說明:我們所知道的知識有限,因此可只制作宇宙的一部分。
二、修正模型
學生對模型進行修正,達到自己最滿意的效果。
三、參觀交流模型
小組內留一個人講解,其余到各組參觀,并提出自己的建議。
四、質疑
設計問題銀行存折,如:“宇宙有多大?”出示表格:
五、總結:
你從本節(jié)課中學到了什么?你有哪些大膽的設想?你還有哪些意見和建議?讓學生暢所欲言。
六、實踐調查:
查閱有關宇宙的更多知識,解決疑難問題,豐富自己的知識。
2修改模型
備課設想:
本課的主題是修改上一課學生自己動手制作的宇宙模型,這是針對五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已有的知識基礎而編排的,利用他們對大自然的萬物充滿了好奇,并有強烈的動手欲望,因此,本節(jié)課的主旨是在教師引導下,啟發(fā)學生去認真觀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進而圍繞問題進行再觀察再思考,并實驗,去尋找各種自己心目中的答案,激發(fā)他們的思維,培養(yǎng)他們的能力。
一、學習目標:
修改“宇宙模型”,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增加學生對宇宙的認識
二、學習重難點:
重點:修改完善模型;模型與解釋難點:根據(jù)資料查找模型的不足
三、教法學法:
教師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四、教具:
各組制作的宇宙模型;搜集的有關宇宙的資料;材料超市中的東西
學習過程:第一課時
一、導入:
上一節(jié)課我們動手制作了宇宙模型,其他同學也已經(jīng)對模型提出了看法和意見,今天我們就這些看法和意見對自己的模型進行修改和完善(板書課題)修改和完善模型必須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下面我們按照分好的小組制定各小組的模型修改計劃。
二、制定各小組的模型修改計劃,展示,并全班討論。
三、各小組根據(jù)自己的模型修改計劃將自己小組內收集的有關資料進行篩選。
四、把篩選出的有效資料填入“小科學家記錄本”上,小組內討論本小組內的資料,找出資料所呈現(xiàn)的現(xiàn)象和規(guī)律,根據(jù)現(xiàn)象與規(guī)律總結本小組所討論的結果,并在作業(yè)本上呈現(xiàn)出來。
(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圖表或其他……)
五、根據(jù)本小組內的分工和搜集到的資料及得出的結論進行討論,討論本小組模型的不足之處。分工進行修改和完善,使模型更科學、更完善。
第二課時
一、達與交流,舉辦宇宙模型展示會:
1、展示完善后的宇宙模型,交流經(jīng)篩選后的有效資料,說說自己的模型先前的不足與自己的。修改之處,并說出修改后的好處。
2、回答別人根據(jù)自己的模型所提出的問題。
二、拓展活動:
1.做宇宙的膨脹實驗
2.閱讀科學自助餐。
閱讀9頁到10頁的內容。
第二單元時間的腳步
1精確時間的步伐
一、課程標準要求:
1、會查閱、搜集、整理有關資料。能通過觀察實驗制作等活動進行探究。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究結果。
2、保持和發(fā)展想要了解的世界、喜歡嘗試新的經(jīng)驗、樂于探究與于探究與發(fā)展對周圍事物奧秘的欲望。
二、學習目標:
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搜集關于鐘表的資料,并與同伴交流。
2.統(tǒng)計整理信息資料,比較分類,并說明工作原理。
3.選擇感興趣的鐘表,制定研究計劃,進行深入研究。
4.養(yǎng)成認真細致工作態(tài)度和不懈探究的科學態(tài)度。學習流程:
。ㄒ唬┱n前預習:預習本課,搜集有關計時工具的資料,并思考
工作原理。
。ǘ┱韰R報:
1.學生以組為單位整理有關計時工具的資料,根據(jù)特征分類,并思考工作原理。教師檢查各組搜集資料的情況,并出示教師的搜集
資料補充。
2.小組代表匯報整理結果,并說明各種鐘表的工作原理,其余傾聽、思考、補充,教師相機評價鼓勵學生。
3.學生提出不明白的問題,大家討論交流,教師鼓勵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鐘表繼續(xù)探究。
(三)計劃與組織:
1.小組討論選擇感興趣的鐘表,思考交流研究方法。
2.小組計論制定書面研究計劃,并詳細分工。
3、展示各組探究計劃,大家討論優(yōu)點與不足。
4、各組討論修改探究計劃。
。ㄋ模┭由焯骄浚
1、運用鐘表發(fā)展史,教育學生繼承發(fā)揚人類不懈探究的科學精神,養(yǎng)成認真觀察勤于思考的學習習慣,堅持不懈的進行科學探究,將來為人類的科學事業(yè)貢獻力量。
2.學生課下分組探究,做好實驗記錄,并相互交流探究結果。
2鐘擺的秘密
一、備課設想:
1、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通過動手制作模型來驗證鐘擺的秘密。
2、學習目標:
、倥囵B(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②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總結,來了解鐘擺的秘密。
3、學生分析:由于擺的秘密比較抽象,只靠老師的講解,學生是理解不了的,只有讓學生親自動手驗證才行。
4、實施目標的方法或途徑:
觀察、質疑、動手驗證、分析、總結。
二、重點:鐘擺的原理,影響擺快慢的因素。難點:擺長與擺擺動快慢之間的關系。
三、教法:觀察、猜想學法:觀察、驗證
四、教具:擺鐘內部結構模型,鐘表的擺模型,自制活動的擺。學具:自制(課前由學生自制簡單的擺)。
五、學習過程:
1、觀察、分析、猜想
。1)教師出示擺鐘的內部結構模型。
。2)學生看完后,提出問題
①擺鐘如何工作的?
、跒槭裁粗挥袛[在擺動時,秒針、分針、時針走動?
(3)擺鐘工作時,哪部分起著作用?
。4)教師出示擺的模型,介紹擺臂、擺錘。
2、實驗
。1)研究在相同時間內同一個擺的擺動次數(shù)是否相同。
①拿出自制的擺,在三個一分鐘內測出擺擺動的'次數(shù),你的發(fā)現(xiàn)是什么?
、诖蠹业臄[擺動的快慢一樣嗎?是什么決定了擺的快慢呢?
3、研究擺長與擺擺動快慢關系
。1)實驗一
同樣的擺錘,改變擺長,觀察擺動次數(shù),總結發(fā)現(xiàn)。
。2)實驗二
擺長相同,改變擺錘的重量,觀察其擺動次數(shù),總結發(fā)現(xiàn)。
。3)整理總結
。4)你有辦法調整擺的快慢嗎?擺鐘呢?
4、作業(yè)
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設計一個60秒擺動20次的擺,60秒擺動40次的擺。
3小水鐘
課標要求:能對搜集到的眾多資料和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和整理學習目標:
1、通過搜集資料,使學生懂得小水鐘的構造原理
2、通過親自動手實驗獲得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使學生呢感樂于分析總結,動手操作。
3、使學生學會科學的看問題和想問題的科學態(tài)度。
學生分析:課前學生先搜集小水鐘的相關資料,為本課的學習奠定基礎。
重難點:小組合作制作小水鐘搜集數(shù)據(jù),歸納總結,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態(tài)度
教法學法:動手實踐合作交流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在歲月的悠悠長河中,我們發(fā)明了許許多多的積時工具,今天我們來研究一下古老的鐘表——水鐘,課前大家都查找了相關小水鐘的資料,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吧!
二、圖片觀察分析
1、出示設有數(shù)學盤的水鐘,觀察水鐘的構造,交流它是怎樣用來記時的。
2、出示“受水型”“泄水型”的漏壺。并做簡要的介紹。
三、制作
準備適當?shù)牟牧希〗M合作,制作簡易的水鐘。全班交流,相互提建議。第二課時
一、我們的小水鐘工作得怎么樣?有辦法使小水鐘更精確、測量時間更長嗎?大膽使一使,我們一定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
1、實驗,并整理所得的數(shù)據(jù),填寫表格。 10秒流出的水滴數(shù)測量次數(shù)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水滴數(shù)
我的發(fā)現(xiàn)
觀察水鐘計時秒表顯示的時間
10秒20秒30秒
水鐘顯示的時間
我的發(fā)現(xiàn)
2、學生說說為什么流水可以用來做“鐘”了?水鐘有哪些優(yōu)點和缺點?結合自己的研究成果說說自己的理解。
二、閱讀20頁的小資料。
三、拓展活動
留心家里或學校里水龍頭滴漏現(xiàn)象,測算一小時、一天、一個月流失的水量。
4小小鐘表設計師
備課設想:
對于這節(jié)課,我們的設計思想是這樣的:
首先,要求學生對自己獲得的資料進行分析,總結出組成鐘表的物體的共性,那就是運動有規(guī)律的物體都可以用來制作計時工具。
其二,很多物體的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大家能選一種來自己設計鐘表嗎?我們來個設計大比拼。設計并展示,展開交流活動。
第三,讓學生了解一些有趣的生物鐘,如驢鐘、花鐘和人體的生物鐘以及意義。第四,讓學生針對列表項目學會自我客觀地評價。
最后,就是課外作業(yè)的布置,讓學生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展開想象的翅膀,把自己對未來鐘表的想象用圖畫或文字表達出來。
課程標準:能對搜集到的眾多的資料和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和整理。學習目標:
1、根據(jù)自己獲得的各種資料和數(shù)據(jù),比較各種鐘表的工作原理,提出自己的見解,找出不同材料做成的鐘表的共性。 2.學會動手設計鐘表,敢于大膽地實踐。 3.學會自我客觀的評價.4.了解各種各樣的"鐘"
學習重難點:目標1和目標2.
教法學法:引導分析總結歸納動手制作
教具學具:鐘表,自己(或合作)制作鐘表的材料學習流程:第一課時
一、回顧與反思
同學們,前面我們學習了《精確時間的步伐》、《鐘擺的秘密》和《小水鐘》等,以及我們獲得的各種資料,我們從中比較各種鐘表的工作原理,人們用不同材料或物體來計算時間,你能找出這些物體之間的共性嗎?
自由發(fā)言(可參照書本上的資料卡)
總結:看來運動有規(guī)律的物體都可以用來制作計時工具。
二、活動
處處留心皆學問,人們利用某些物體相對穩(wěn)定的運動規(guī)律,發(fā)明了各種各樣的鐘表。在生活中,還有很多物體的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那同學們能自選一種來設計自己的鐘表嗎?看看誰是我們班的發(fā)明大王?
學生自己設計鐘表。(可以合作交流想法)展示自己的鐘表,小組交流,評出最有創(chuàng)意者在班上進行講解交流。
第二課時
一、科學自助餐
學生自己閱讀書本上的“有趣的生物鐘”。如驢鐘、花鐘和人體的生物鐘。
那我們人體內的生物鐘,對身體有什么影響呢?學生討論后,舉手發(fā)言。
二、自我評價:
搜集到了哪些鐘表的資料?完成了哪些鐘的實驗研究?
搜集到的資料,是否與同伴進行了交流、學習?大家對我設計的鐘是如何評價的?
三、設計未來的鐘表
展開自己的想象,把自己的設想用圖畫或文字表達出來。畫到24頁。
第三單元熱能考察之旅
1尋找熱能
備課設想:
熱能是我們人類生活中必需的能量之一。在學習時我們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學習資源及學生自己已有的知識,來幫助外星系的朋友“友友”完成這次地球上熱能的考察任務。并且知道我們人類與熱能的密切關系。
通過學習,使學生學會歸納概括事物的共同特征,能做出合理的解釋以及能在生活中加以運用。結合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幾標準要求,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歸納如下:
1、了解什么是熱能。通過學習交流,知道熱能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
2、能運用表達與交流的方法把自己知道知識與同伴共享。 3.能把掌握的熱能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學習重點:
了解熱能,以及熱能與人類的關系。學習難點:
拓展思維,利用熱能知識服務人類生活。教師準備:鐵絲、食譜卡學習過程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是來自外星系的小科學家友友。我這次來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地球上的熱能。你們能協(xié)助我考察嗎?”
(設計意圖:使學生初步感知本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以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
二、探究新知。
1、交流資料,認識熱能。
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知道的有關熱能知識或課前查到的資料。(設計意圖:通過交流學習,使學生把自己獲得的資料予以展示,給學生搭建學習的平臺,可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為了讓我們的外星系朋友能順利的完成地球上的熱能考察任務,首先,我們要根據(jù)這位客人的要求,幫助他選擇一個適合他的生活環(huán)境,下面我們就來完成這個任務,看誰完成的最好,最合理。
1、根據(jù)友友的要求,幫助他安排住宿環(huán)境。
住宿條件:當?shù)啬昶骄鶜鉁?5℃左右,空氣清新,污染小。分組合作學習,結合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及世界不同地區(qū)的年平均氣溫表,幫助友友選擇出適合他生存的地理位置。(根據(jù)學生搜集的資料,出示世界不同地區(qū)的年平均氣溫表。)
地點年平均氣溫(℃)
34科威特
10—11羅馬尼亞
南極-25撒哈拉沙漠>30
12新西蘭
25.5 中國海南三亞
中國黑龍江漠河-5.5
15.5 中國云南大理
(1)根據(jù)提供的資料,幫助友友選擇每天的熱能食譜。地球人可以從不同的食物里獲得熱能,來維持人體的正;顒。那么,我們的朋友“友友“也和我們一樣,需要從食物里獲得熱能來維持生活,他每天所需熱能也和我們差不多。下面我們就根據(jù)他的需要為他設計一份熱能合理的食譜,看那位同學能最先為友友設計好。(出示食物熱能資料卡。)
食物中的熱能
食物數(shù)量熱能(千焦)米飯1碗(135克)約840粥1碗(135克)約300面1碗(135克)約1200肥豬肉100克3414瘦豬肉100克598瘦牛肉100克444蝦米100克816鯉魚100克456雞蛋1個約300鮮奶250毫升565黃豆100克1502白菜100克88蘋果100克218西瓜100克142茶1杯<5可樂1聽460提示:友友每天食物中的熱能需要8000多千焦,請同學們根據(jù)要求及提供的食物中的熱能資料,自己動手設計食譜卡,等候進行交流學習。
。ㄔO計意圖:通過學生的合作交流、獨立思考、小組探究等方法,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方法,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第二課時
一、動手實驗,體會生活中熱能的產(chǎn)生過程。我們已經(jīng)幫助友友安排好了住宿和飲食,下面的主要任務就是我們要幫助他完成熱能的考察任務。想一想,我們在生活中怎樣產(chǎn)生熱能,請把你的方法與外星系小科學家交流一下,也可以通過演示的方法介紹,以獲得更多的知識。(分小組進行交流,由小組長進行記錄,然后全班相互交流學習。)
生1:反復折鐵絲,可使它發(fā)熱。
生2:將兩只手互相搓一搓,產(chǎn)生熱能。
生3:電爐通電后,可產(chǎn)生熱。
我們和友友通過交流學習,他對我們如何利用熱能很感興趣,我們也學到了很多有關熱能的知識,經(jīng)過緊張的工作和學習,我們都覺得有點熱了,怎么辦呢?能運用熱能的知識解決這個難題嗎?現(xiàn)在我們就和友友一起來探討這一問題。
二、熱能在生活中的運用
通過交流,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是熱能,以及熱能與人類的密切關系,怎樣才能把學到的熱能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教材第29頁的內容“制作冰淇淋”。
(1)指導學生看材料超市中需要的材料。
。2)探究制作方法與步驟。
要求:每個同學都要進行探究,活動?蓡为毣顒,也可幾個同學結合活動。
。ㄔO計意圖:通過這個活動,使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于生活中,學以致用,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課后小結。
熱能與我們的生活十分密切,只要我們留意生活,就能發(fā)現(xiàn)很多知識,讓我們攜起手來,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為人類造福吧!
2體積變化之謎
學習目的:
1、會做熱脹冷縮的試驗。
2、能用不完全歸納法總結出物體熱脹冷縮的現(xiàn)象。學習重點:
會做熱脹冷縮的試驗。學習準備:
冰箱、玻璃杯、水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友友在拿冰箱里的飲料時,發(fā)現(xiàn)水被凍成了冰,玻璃瓶也裂開了。
二、猜想與假設
玻璃瓶為什么會裂開呢?大膽提出自己的猜想與假設吧!
三、試驗
1、寫出研究計劃
2、試驗。裝一滿杯水,不該蓋子。把杯子放進冰箱,讓水結冰。觀察并會不會超過杯口。如果并超過杯口,說明水結冰后體積變大了。
3、得出結論。水遇冷結冰后,體積會變大。
三。提問:其他物體也有這個性質嗎?提問把問題存入問題銀行。
四、根據(jù)自己提出的問題,制定研究計劃,準備工具和材料。
第二課時
一、事實與證據(jù)
根據(jù)上節(jié)課提出的問題,和研究計劃,進行試驗。
二、分析與總結實驗中,我們觀察到了什么現(xiàn)象?能根據(jù)這些現(xiàn)象歸納出什么結論?
引導學生總結出:物體遇冷后體積一般都會變小。
三、提問
我們知道了物體遇冷時體積變化的規(guī)律。那么物體加熱后,體積又會怎樣變化?
制定研究計劃,準備好工具和材料。第三課時
一、事實與證據(jù)
根據(jù)上節(jié)課提出的問題,和研究計劃,進行試驗。
二、分析與總結
根據(jù)以上研究結果,我們能得出什么結論?
引導學生總結出:物體一般都有遇熱膨脹、遇冷收縮的性質。
三、拓展活動
友友提出:在地球上,冷水重還是熱水重?學生先猜想一下,同學們設計試驗。根據(jù)小組設計的實驗進行試驗。
3冬暖夏涼的房子
學習目的:
1、會做熱傳導的試驗。
2、直到熱能在物體間傳遞的方向。
3、能設計出冬暖夏涼的房子。
4、能以折線圖的方式建立模型,表達熱傳遞方向的規(guī)律。
學習重點:
1、會做熱傳導的試驗。
2、能設計出冬暖夏涼的房子。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友友感覺房子里比較熱,同學們能不能給友友設計一所冬暖夏涼的房子呢?
二、觀察與提問
房子里的氣溫和哪些因素有關?學生可能回答:
1、房子朝哪個方向。
2、建房自用的材料。
3、房子外面的溫度。
4、空調和暖氣安裝在什么地方。
三、計劃與組織
選擇一個適合研究的問題,制定好研究計劃,做好組織工作,進行分組研究。準備好工具和材料。
四、事實與證據(jù)
根據(jù)計劃,進行試驗。
邊試驗邊記錄,把實驗中得到的數(shù)據(jù)整理好,填寫在“小科學家記錄本”上。
五、分析
用折線圖來表示試驗中記錄的數(shù)據(jù)。
第二課時
一、總結
分析上面的記錄表和折線圖,能得出什么結論?引導得出結論:
熱總是從高溫的物體傳向低溫的物體,而不會從低溫的物體向高溫的物體。
二、表達與交流
1、相互交流自己得到的資料。
2、以小組為單位設計一所冬暖夏涼的房子。把自己的設計畫在一張大白紙上。
三、科學自助餐自學40—41的內容。交流學習心得。
四、試劍石
1、請用學過的知識解釋,為什么夏天人們用棉襖來改住雪糕,雪糕卻不融化?
2、把木勺、塑料勺、鐵勺固定在盆子邊上當做樹,用硬紙剪3個小猴子圖案,用黃油或凡士林把小猴子圖案站在3棵“樹”的同樣高度,往盆子里倒熱水。想一想,哪知小猴子會先掉下來?為什么?
第四單元生命的旅程
1我從哪里來
一、教材簡析
教材采用圖解的形式,明確告訴學生“我”是從哪兒來的。以此給學生建立一個科學的、正確的生命觀。生命世界對每一個學生都有著神秘感,對此,他們有很多問題想要解決!拔覐哪睦飦怼本褪菍W生常常問到的一個問題。告訴學生生命科學的常識。本課滲透著珍愛生命、敬愛父母、悅納自己、為自己的成長感到高興等多層面的教育。
二、學習目標
1、初步了解“我從哪里來”,能從“為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等角度對周圍事物提出問題,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
2、引導學生感到生命的來之不易,培養(yǎng)學生熱愛父母、珍愛生命的情感。
3、培養(yǎng)學生勤于思考、樂于探究、善于學習的好習慣。
三、學習重難點
1、學會如何搜集、整理、運用資料了解孕育生命的過程。
2、讓學生感受生命的來之不易,通過體驗xxx辛苦感悟親情。
四、活動準備
1、學生準備
把“我從哪里來”作為研究課題,采用多種形式,搜集整理資料,做調查報告。
2、教師準備
。1)了解學生的已有認識和感興趣的話題。
。2)多媒體課件
五、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ㄒ唬┱勗拰胄抡n
最近,同學們運用以前科學課中學到的方法,把《我從哪里來》作為一個科學課的課題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寫出了比較詳實的調查報告。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共同探討一下“我從哪里來”這個課題。
(二)展示資料感受生命來之不易
1、教師:誰愿意把自己的調查結果分享給大家?
2、學生展示資料,教師播放課件補充學生資料。(胎兒的形成、試管嬰兒、雙胞胎)
3、活動:給小寶寶安家
4、教師適時評價總結出科學的學習方法。(板書:搜集分析運用)
5.教師:通過剛才的交流研討,你有什么想說的?
第二課時
一、同學們,老師很高興,你們在研究“我從哪里來”這個課題時,運用了這么多科學的學習方法,懂得了我們的生命來之不易,因此我們要珍愛自己、欣賞自己。不過在我們成長的同時,不能忘記我們的父母,尤其是媽媽。她在孕育我們時的辛苦,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今天,就讓我們來做一個體驗游戲,(出示課件)“我做5分鐘的媽媽”。
二、游戲體驗感受母親的辛苦
1、教師:同學們的書包大約十幾斤,和媽媽懷孕時增加的體重差不多,我們就把書包當作媽媽懷孕時的你,放在前面,一起跟老師來做幾個日常生活中的動作。注意體會做動作時的感受,還要保護好你的寶寶!
2、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做動作。(坐著吃飯、伸手夠東西、低頭看腳尖、抬腿上樓梯、彎腰撿東西、彎腰穿鞋系鞋帶)
3、學生根據(jù)感受談體會。
4、教師:我們剛才僅僅做了5分鐘的媽媽,就有這么多的感受,想一想,媽媽在孕育我們的這十個月中,有多少個5分鐘?這十個月中,媽媽會嘔吐、會經(jīng)常感到疲勞,負擔會隨著你的長大一天天加重。但是媽媽毫無怨言,即使再辛苦,也是幸福的!此時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話要說給媽媽聽吧!那就大聲地說出來吧。úシ耪n件音樂)
5、學生說心聲
三、總結升華情感
同學們,我們要感激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同時我們更要珍愛我們的生命,就讓我們把你最真摯的話語寫在卡片上,在2006年的第一天送給你的父母,作為新年禮物吧!
2我們在成長
一、備課設想:
。1)課程標準要求:
1、本課是小學科學課五年級(上)四單元中的第二個內容“我們的成長”一課,從教材本身知識點的縱向編排上來看,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承接“我從那里來”這一課,同時又為下一課“生命的周期”打下基礎。在教材中體現(xiàn)了編排上由簡到難,由近及遠,由具體到抽象螺旋式上升,層層深入的原則。從學生認知結構橫向發(fā)展來看,符合五年級學生由直觀到抽象的思維狀況和水平。同時,這是一節(jié)典型的觀察實驗課,在觀察實驗學習中,教材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探究能力的同時更加注重對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和他們群體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把科學啟蒙教育貫穿于整個課堂學習過程的始終。
2、本課學習的設計不僅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更強調學習環(huán)節(jié)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從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目標出發(fā),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訓練和提示。同時,凸顯群體意識和合作精神,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知識,培養(yǎng)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一改以往傳統(tǒng)的灌輸式的學習模式,尊重學生,啟發(fā)誘導,創(chuàng)設情景,讓他們在充滿合作和快樂的學習氛圍中提煉自己,發(fā)掘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
3、在學習活動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協(xié)作思考、協(xié)作操作能力。讓學生體驗從不會到會的過程。感受到生物體是變化的,變化時是有規(guī)律的。引導學生能夠準確測量和記錄。
。2)學習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了解人在生長發(fā)育的過程中,身高,體重,胸圍,身體各部分的比例等都在發(fā)生變化;腦、心、肺等各器官的功能都在增強。會測量并記錄自己的身高,體重,胸圍等數(shù)據(jù)。(重點教會學生測量)能堅持定期測量和積累數(shù)據(jù),供以后分析比較這些數(shù)據(jù),掌握人體生長變化規(guī)律。能設計長期測量身體各種數(shù)據(jù)的表格。
2、過程方法目標:學習中采用設疑——制定測量計劃——探究測量計劃——實際測量——分析記錄——得出結論。
3、情感態(tài)度價值目標:通過發(fā)現(xiàn)自己身體的變化到觀察身體的變化,認識到要關注自己,使自己健康成長。同時培養(yǎng)學生合作測量培養(yǎng)協(xié)作意識。
(3)學生分析:
五年級學生對自己的成長已經(jīng)有所了解,具有獨立的見解、收集資料、分工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在學習本課前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準備相關資料。
(4)學習方法:
小組合作、直觀演示、講授、引導、師生互動
二、學習準備:
1、學習準備:學生用的各種尺子、記錄紙、能證明自己長大的依據(jù)。
2、教師準備:秒表、米尺、測量身高、體重的用具、成長照片、人體比例的圖表。
3、設計意圖:引起興趣導出所學內容,讓學生充分討論不限制學生的思路引出由外部變化到內部變化,要求學生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重點:培養(yǎng)學生實際操作能力。難點:掌握人體生長變化規(guī)律。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喜歡猜謎嗎?今天老師想考一考你們的眼力。
1、請同學們看一看這是誰的照片?出示幼兒、兒童、少年、青年時期的某同學的照片。(猜猜他是誰)(每張照片上的年齡)。
A、現(xiàn)在能猜出來嗎?
B、為什么剛才你們猜不出來呢?(生:照片與本人不一樣、成長變化了等)
二、大家說的都很正確,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研究我們自己。板書課題:《我們在生長》
三、(出示圖片人的成長過程)我們是在不斷成長變化的,誰能說一說從哪些現(xiàn)象你感覺到自己長大了?
。ㄉ阂路冃×恕⑸眢w長高了、力氣大了、跑的快了等有關的外觀的變化,最后教師要引導到知識、技能、思維方面的變化。)
。ń處熂皶r糾正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引導學生說出要學的內容)過渡:同學們說出了我們生長變化的一些現(xiàn)象,你們有沒有好辦法更準確的了解我們的生長變化情況?
(引導學生自由大膽的發(fā)表自己的想法)
生:用測量記錄的方法來了解自己的生長變化情況。
師:要想知道自己生長變化的精確情況,科學的方法是通過測量來比較。你們認為我們該如何測量呢?
。ㄉ杂山涣髡f出自己的想法)
四、指導測量方法。
小組討論:如何對我們的身高,體重,手和腳還有胸圍進行測量呢?
學生實際測量,了解自己生長變化的情況。
師述:別忘了,把你們測量的結果記錄在你們桌上的小卡片里,卡片的背面是記錄你們一年級時的身高和體重的情況,大家看一看你在這兩年當中到底長了多少?
學生實際測量提問:還可以通過測量哪些方面也能夠了解我們的生長情況?
。ㄔ趯W生測量的過程中強調學生合作操作、合作思維)
第二課時
一、模型與解釋
整理資料,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解釋生長發(fā)育的規(guī)律;同時與其他小組的同學交流。
二、活動
A、畫一畫:《將來的我》
根據(jù)自己的猜想,畫出將來自己的模樣。(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各自說一說為什么這樣畫)
例如:初中的我、成年的我、當上爺爺或奶奶的我、很老的我B、討論;當我們成為老人時,是否還在成長與變化呢?
三、拓展活動:《分析人體比例》在我們成長過程中,身體的許多部位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例如圖片中的成長比例)
引導學生觀察,人體中頭部的變化最明顯。
四、自由言論:
說說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樣的收獲?
。ㄗ寣W生學會總結,為自己的學習制定良好的目的。)
3生命的周期
一、備課設想:
1、課程標準要求:
。1)通過活動進行探究,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現(xiàn)有的信息基礎上,經(jīng)過思維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釋或結論。
(2)能用擅長的方式表達探究結果,進行交流并參與評議,知道提出質疑也是科學探究的一部分。
2、學習目標:
①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通過活動、探究、交流,加深對已有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谧寣W生通過活動、分析、總結,來了解生物成長過程。
3、學生分析:由于生物成長過程比較抽象,只靠老師的講解,學生是理解不了的,只有讓學生親自驗證才行。
4、實施目標的方法或途徑:活動、分析、總結。
二、重難點:知道任何有生命個體的成長與變化,并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意識和求知精神。
三、教法:觀察、活動學法:整理、驗證
四、教具:將生物成長過程圖片制成的撲克牌。學具:自制(將生物成長過程圖片制成的撲克牌)。
五、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同學們,你們了解生物的成長過程嗎?今天我們來做個游戲,名字叫——空當接龍
活動:空當接龍
(1)教師出示活動規(guī)則。
(2)學生看完后,開始游戲(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適當延長游戲時間)
通過游戲,有什么發(fā)現(xiàn)?全班進行交流。
二、模型與解釋
人的一生經(jīng)歷了哪幾個階段?
回憶上一節(jié)學過的《我們在成長》
各種動物、植物的一生與人的一生是一樣的嗎?小組內進行比較,交流。
第二課時
一、整理自己收集的相關資料,并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解釋。比如整理總結出蝴蝶一生經(jīng)歷的階段(卵——幼蟲——蛹———成蟲———卵)。
師做小結并出示“生命周期”或“成長周期”,師給生做相關的解釋。
那么,我們可以怎樣來表示生物的生命周期呢?小組內相互交流探究。
二、課外知識拓展——科學自助餐(動物寶寶與父母的外形)
三、做54頁的試劍石。
第五單元地球在變臉
1從“天圓地方”說起
課標要求:通過科學學習,知道與科學知識有關的生活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小組的交流合作能力。
學習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狀。
2、使學生初步了解地球內部的構造。
3、通過小組合作,能制造出簡單的地球模型。學習重點:認識地球形狀及地球內部的構造。難點:制作地球模型。
學習方法:針對學生年齡小,對地球的認知淺顯的特點,可引用古代及現(xiàn)代有關地球的科學資料,幫助學生初步認識地球,再利用地球儀模型,強化學生對地球的認識。
教具:地球儀、資料卡片學習過程: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引入新課:
a、古時候,不同地區(qū)人們心目中的地球是什么樣子的?出示課件:
在中國古代,人們認為天是圓形的,像一把張開的大傘覆蓋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個棋盤;日月星辰則像爬蟲一樣過往天空。因此,這一學說被稱為“天圓地方說”。
b、古人為什么會對地球形狀有那樣的認識?如果我們生活在古代會不會有同樣的認識呢?
讓學生自由發(fā)言。
二、表達與交流
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狀的呢?地球的形狀是人們通過那些事實與證據(jù)推測出來的?
出示學習課件: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通過長期的觀察,得出了結論:“大地是球形的!
1519年,麥哲倫和他的船員們,經(jīng)過長達3年艱苦的海上航行,勝利地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huán)繞地球航行一周的壯舉。他們用自己的親身實踐證實了地球是圓形的。
現(xiàn)在,宇航員從太空中拍攝的照片也證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三、觀察與提問:教師拿出地球儀,讓學生觀看:你能在地球儀上找出自己的家鄉(xiāng)嗎?說一說在地球儀上你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看到地球儀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小組內交換意見。
四、搜集資料。
關于地球內部的有關資料請同學們到黑板前展示。大屏幕出示資料卡:
人類在地球上已經(jīng)生活了幾百萬年,地球的內部到底是什么樣子呢?
科學家通過研究地震波和火山爆發(fā)等,間接地揭示了地球內部的奧秘。一般認為地球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
地殼是地球表面的一層薄殼,平均厚度17千米,但各處厚度不一,陸地厚度平均約35千米,而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約7千米。
下一層是地幔,平均厚度為2900千米左右。它是液態(tài)巖漿的發(fā)源地,但它的大部分是固體。大多數(shù)地震是由地;顒釉斐傻。
地球中心部分為地核,半徑3470千米左右,溫度約3000攝氏度,最高可達5000攝氏度。地核又分為外層地核和內層地核,根據(jù)對地震波傳播速度的測定,外核可能是液態(tài)物質,內核可能是固態(tài)物質。
第二課時
一、巧手小制作
根據(jù)地球內部結構的有關資料,制作一個地球結構模型。
出示制作提示:
a這個模型要做多大?需要把實際大小的地球按多少的比例壓縮?
b、我們需要那些工具和材料?
c、小組成員如何分工?
二、展示與評價:
請你拿著自己制作的模型介紹給同學們。
這個模型還可以怎樣改進?請?zhí)岢瞿愕膶氋F意見。誰制作的模型最棒。
三、學習反饋:
這節(jié)課你有那些收獲?2地球大“變臉”學習目標:
1、知道地球表面變化對生物和環(huán)境的影響。 2.了解常見的礦產(chǎn)資源。學習重點:
知道地球表面變化對生物和環(huán)境的影響。學習過程:
一、導入
地球的臉是指什么?
地球的臉是指地球的外貌,簡稱“地貌”。自地球形成以來,它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它經(jīng)歷了復雜的變化。
二、閱讀與提問
閱讀59頁的課本內容。
然后讓學生提問。并存入問題銀行。
三、交流資料
讓學生交流搜集到有關地貌的資料。
四、模型與解釋
整理有關地貌的資料,并制作一個模型來給大家演示地貌的形成過程。
每個小組根據(jù)自己的愛好選擇不同的地貌。最后舉辦一個模型展示會。
3地球“變臉”之謎
學習目的:
能通過搜集、分析資料得出結論。會運用模型解釋地貌變化的主要原因。學習重點:
能通過搜集、分析資料得出結論。學習準備:
粘土、托盤、飲料瓶、小蘇打、面粉、紅墨水、水、勺子學習過程:猜想與驗證
是什么引起了地貌的變化?
學生猜想:火山爆發(fā)、地震、風……
二、計劃與組織
引起地貌變化的原因很多,各小組選擇一個開展研究。各小組制定一份詳細的研究計劃,并做好分工。閱讀資料閱讀63的課本內容。修改自己的計劃。模型與解釋
以小組為單位做火山爆發(fā)模型
。1)先準備好工具和材料。
。2)用粘土將飲料瓶埋起來,使它們像一座錐形火山。
。3)把小蘇打、面粉、紅墨水和水混合成漿狀,倒進瓶子里;最后倒白醋。
探究活動
環(huán)太平洋沿岸地區(qū)的地震活動最頻繁,為什么?
第六單元開心游樂場
1走進游樂場
備課設想:
課程標準要求:
能通過對身邊自然事物的觀察、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能將所得的結論應用于實踐,并驗證其正確性。學習目標:
1、通過活動,認識生活中的幾種力。
2、通過交流,使學生明白生活中無處不存在著力。
3、教育學生用科學的眼光去觀察周圍的事物,培養(yǎng)他們的探究能力。
學生分析:
五年級學生年齡在11————12歲,有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好奇心強,對什么都感興趣,凡事都想問個究竟,進入游樂場后,更會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在本課中,學生可能對重力、彈力、壓力、拉力等概念可能比較了解,但對磨擦力、吸引力、反作用力等概念可能不很理解,同時對這些力的作用也可能不很了解。因此,在講授本課時,除引導學生搜索探究這些力外,還要啟發(fā)誘導他們了解這些力的作用。
實施目標的方法或途徑:
課前帶學生走進游樂場,通過游戲,觀察,讓學生們去發(fā)現(xiàn),搜索各種各樣的力。重點:認識重力、彈力、磨擦力等
難點:讓學生在活動中搜索出各種不同的力,并能用口語表達出來。
教法學法
教法:觀察法、游戲法、啟發(fā)引導、總結歸納學法:游戲觀察法,討論交流、辦手抄報
學習過程:
一、提問:你們去過游樂場嗎?
好,這么多同學都到過,老師很高興。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種力,如重力,彈力,磨擦力……看哪些同學能從游樂場中找出它們?
1、指導看書搜索力
2、設計表格把搜索結果填在表格里,比一比看誰搜索出的多。序號活動項目找到的力1射箭活動彈力2滑冰磨擦力3 4 5
二、表達與交流
師:剛才我們從游樂場里搜索到許多的力,其實,生活中不僅僅這些,比如我們平時看到的火車在鐵道上奔馳,成熟的果子從樹上落下,這里面都有什么力?你還從其它科技書和電視以及網(wǎng)上等了解到相關的資料,請設計手抄報與同學交流。
生搜索資料辦報交流。
2蹦床里的學問
一、備課要求:
1、課程標準的要求:
把理論應用于實踐,用科學來解釋生活中的現(xiàn)象。
。、學習目標:
。ǎ保┩ㄟ^試驗,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彈力,是怎樣產(chǎn)生的,以及它有什么特性。
。ǎ玻┩ㄟ^自己親身實驗,如玩蹦床、橡皮筋拉長,讓學生了解一定限度內,彈力大小與什么有關。
。、學生分析。
學生對于玩蹦床,拉長橡皮筋的活動并不陌生,所以對本課的理解應該不算太難。
。、實施目標的方法或途徑:
讓學生通過觀察,提問、猜想與假設,動手實驗操作,來進行表達交流。
。、課前準備
利用周末時間玩蹦床,了解調查彈力在生活中的應用。
二、學習案例:
。、學習重點。難點理解彈力的形成與特性。
。、教法、學法
觀察、交流。實驗。猜想驗證。
。场W習流程:
第一課時
。、導入:
。ㄕn前讓學生利用周末的時間去玩一次蹦床,并試著發(fā)現(xiàn)點什么,可以幾個人一塊去,互相說一說感受)
玩蹦床是小朋友最喜歡的活動之一,誰可以勇敢的站起來說一說自己的理解和疑問呢?通過學生的回答,引出什么叫彈力,什么是彈性?并讓學生大膽猜想彈力是這樣產(chǎn)生的?
2、向學生介紹彈力是如何產(chǎn)生的。
。场嶒
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做的實驗可以是拉彈簧秤,或者是橡皮筋)通過實驗,觀察如何判斷彈力的大小。
。础⒎治鼋涣
。ǎ保┬〗M之間先整理實驗結果進行交流,結合以下問題:你們的猜想正確嗎?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
。ǎ玻┤噙M行交流。 總結新的發(fā)現(xiàn):
物體的形狀變化越大。產(chǎn)生的彈力就越大。
第二課時
1、制作“小小火箭發(fā)射塔”。
學生根據(jù)自己所學的彈力知識,自制一個“小小火箭發(fā)射塔”。制作過程中,可以結合以下問題進行思考并及時糾正:
。ǎ保┤绻覀儼褟椈苫蛘呦鹌そ顭o限拉長,會把火箭射出無限遠嗎?
。ǎ玻┪覀兦懊孀龀龅慕Y論正確嗎?有沒有需要修正的?
。ǎ常┠阌惺裁葱碌陌l(fā)現(xiàn)?
。病⒔涣餍掳l(fā)現(xiàn)。
在一定限度內,物體的形狀變化越大,產(chǎn)生的彈力越大。
3、了解生活中彈力的應用。
根據(jù)學生課前的調查,找一找生活中哪些應用彈力的例子?
。郴堇锏膴W秘
課程標準要求:
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并能應用于日常生活,逐漸養(yǎng)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于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fā)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形成大膽想象、尊重證據(jù)、敢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和愛科學、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huán)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fā)展。
學習目標:
。ǎ保┝私庖恍\顯力學知識—物體間的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與它們之間的壓力有關。
(2)養(yǎng)學生觀察、實驗操作的技能和分析、綜合能力;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其規(guī)律的思維能力。
(3)啟發(fā)學生探究與發(fā)現(xiàn)周圍事物奧秘的欲望
。、學生分析:因為學生平時都玩過滑滑梯,對此游戲比較熟悉,本課引導學生進行觀察,了解摩擦力。
4、實施目標的方法和途徑:
。1)學生親身體驗活動
(2)學生進行猜想,提問
(3)通過實驗驗證
。ǎ矗┻M行分析總結
。5)結合生活實際進行交流學習案例:
1、重點難點:
能過交流玩滑滑梯的感受,說出自已對滑梯里的科學道理的理解、疑惑和猜想。
2、教法、學法:
實驗法,實踐活動法、討論法
3、學習資源:
木板、毛巾、白布、測力計、秒表、課件等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1、同學們,你們玩過滑梯嗎?你有什么感受?(你能具體說說怎樣刺激嗎?)
2、小熊歡歡也很喜歡玩滑梯,讓我們來看看它玩得怎么樣,好嗎?(課件:小熊從平矮的滑梯滑下,說:真沒勁!小熊從高高的滑梯滑下,栽了一個跟頭,說:太危險了。┬⌒艿母惺転槭裁磿覀兊牟灰粯幽?(生試說)
師小結:看來,滑梯中有著很多的科學道理。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有關滑梯的奧秘。(板書課題)
二、引導觀察,進行猜想
1、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幾個小朋友滑“滑梯”的情景。(課件)為什么有的人滑得快,有的人滑慢?(學生猜測一下)
什么是摩擦力呢?(師講解)我們在滑滑梯時,滑梯就給了我們一個摩擦力。
2、那你們來猜一猜,怎么樣才能滑得更快呢?(猜一猜)
3、學生個別發(fā)言。(師問:你認為會有什么情況?[這個想法不錯]你的猜想是什么?[這個猜想也很好]你猜想到了什么?[這也是個不錯的想法]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嗎?)師結合學生的發(fā)言板書:重量、表面的光滑度、坡度。
4、小結:大家都是愛思考的好孩子!一下子猜想了好幾種情況。
第二課時
一、動手實驗,自主探索
1、那么,要比較物體的摩擦力的大小有何不同?可以用什么實驗方法?(對比實驗)
2、認識實驗器材。
老師提供給大家一些實驗器材,你們看,這是什么?(引導學生自己說,不認識的老師介紹)
3、討論實驗方法。
。1)請同學們在小組中討論一下怎么利用這些器材進行實驗。(課件:議一議)
。2)哪一個小組先來說說你們的實驗方案?
4、進行自主探索。
。1)接下來,就請同學們用實驗來驗證你們的猜想,(課件:做一做)并把實驗的結果填寫在記錄表上。這張表上還有一些小小的建議,請同學們自己看看,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生看記錄表)
。2)生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二、綜合分析,形成結論
1、交流。
下面請各小組來說一說:你們小組是怎樣進行實驗的?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到了什么現(xiàn)象?得到什么結論?。(課件:說一說)[你們觀察的真仔細,你描述得真好……其他小組驗證的結果跟他們一樣嗎?大家有沒有不同的意見?]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隨機展示課件。(課件:三個結論的動畫)
2、小結:通過剛才的驗證,我們發(fā)現(xiàn)了物體越重,摩擦力就越大。(板書)
3、匯報新發(fā)現(xiàn)。
你們還有新的發(fā)現(xiàn)嗎?(物體間的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與它們之間的壓力有關。)看來關于力學的知識還有很多,同學們今后可以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第三課時
一、知識運用,拓展延伸
摩擦力無處不在,既可恨,又可愛。需要是,人們設法增大它,不需要時,人們就設法減小它。
增大摩擦力的例子:(課件演示)減小摩擦力的例子:(課件演示)小結:滑梯設計得科學合理,小熊玩得多開心!看來,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只要你用心去發(fā)現(xiàn),就能學到很多知識,還能利用科學來為我們服務。
1、談一談:你還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也應用了滑梯的科學?(課件隨機展示激流勇進、滑雪、滑旱冰、滑板、高空飛車、沖浪快艇、過山車等。)
二、創(chuàng)造設計,激發(fā)思維看了這么多好玩的項目,現(xiàn)在,老師請同學們也來做一回設計師。(課件:請你來做設計師:請同學們運用所學的知識,設計你認為最理想的滑梯或其他玩具……)[播放音樂]投影展示學生的作品,引導點評。
三、總結談話,鼓勵進取
本節(jié)課同學們不僅發(fā)現(xiàn)了滑梯的科學,還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了不少生活中的問題。老師預祝同學們都能成為偉大的設計師和科學家!
4我們的游樂器材
學習目標:
1、讓學生能自制游樂器材,并在制作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
2、讓學生述說自己的設計思路,演示自己的設計成果,培養(yǎng)說話能力與演示能力。
3、認識重力、彈力與摩擦力等幾種力。
4、學會自我評價與評價他人,培養(yǎng)自信。重點難點:在活動中積極參與,勇于表現(xiàn)。
課時安排:4課時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出示蹺蹺板、滑梯、蹦蹦床的圖片,談談自己玩過后的感受。你還玩過什么器材?愿意自己制作游樂器材嗎?
二、新授:
1、欣賞借鑒教材86——87頁的三種游樂器材展示,小組交流體會。
2、你有更好的點子嗎?小組同學討論自己的設計方案,并形成文字,力求詳細實用。
三、布置作業(yè):小組合作完成自己的游樂器材。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大家的游樂器材都做好了嗎?我們這節(jié)課來個大展示。
二、展示
要求:
1、1人講解,1人演示。
2、特邀評委講評。
三、教師總結。
四、小組同學討論改進方法。
五、布置作業(yè):自行改進。
第三課時
一、自學認識五種力
二、拓展
關于這五種力你還知道什么知識?你還知道什么力?
第四課時
一、導入
本次活動結束了,你的表現(xiàn)怎么樣呢?
1、自己填寫90頁的表格。
2、小組討論填寫左邊的“小組評價”。
二、拓展
1、討論:運動員在上單杠前,要在手里涂些鎂粉,這是為什么呢?
2、找找圖中出現(xiàn)的力。(90頁)
第七單元
生生不息的原動力
1光合作用是怎樣發(fā)現(xiàn)的
課程標準要求:
1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2通過分析科學家們建立學說的過程和方法,學習如何更好地分析事實與證據(jù),并得出既論
學習目標:
1、使學生了解光合作用發(fā)現(xiàn)的過程;學習科學家們鍥而不舍的探究精神。
2、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學習案例:
1、重點使學生了解光合作用發(fā)現(xiàn)的過程,學習科學家們鍥而不舍的探究精神。難點:通過分析科學家們建立學說的過程和方法,學習如何更好地分析事實與證據(jù),并得出結論
2、教法學法:教法:引導法,分析法。學法:閱讀法理解法,討論法。
學習流程
我們已經(jīng)學過光合作用的在植物生長過程中的重要。那么,光合作用是怎樣發(fā)現(xiàn)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
請同學們打開書閱讀92頁-93頁前兩自然段內容后分組討論。
1、小組匯報交流情況。
2、得出結論,海爾蒙特實驗證明:水分是植物體建造自身的原料。
3、接著,英國化學家約瑟夫:普里斯特利設計并做了這樣的實驗:
4、分組實驗實驗后得出結論:植物有時能把壞空氣變好,有時也會把好空氣變壞。
5、到1779年夏天荷蘭科學家英格豪斯做了500多次實驗進一步得出結論。
6、分組實驗后得出結論:只有綠葉和綠枝才能真正把空氣由壞變好。
7、又經(jīng)過瑞士牧師謝尼伯德國科學家末里斯薩克斯等一代又一代科學家不懈的努力。終于了光合作用的秘密:在陽光的作用下,植物的綠葉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碳水化合物,產(chǎn)生了氧氣。即:水+二氧化碳->碳水化合物+氧氣
鞏固練習:
按照“土壤汁”的說法,植物生長的需要的物質全部來自于土壤。你同意這種說法嗎?
海爾蒙特用實驗證明,柳樹長大需要的物質來自雨水,他的結論正確嗎?
普里斯特利設計的實驗想證明什么?他得出的結論是什么?
豪斯的實驗證實了陽光對植物的作用,他的依據(jù)是什么?
謝尼伯的貢獻是什么?
為什么說光合作用是生生不息的原動力?你對這句話是怎么理解的?
總結:通過學習本課,這些科學家們對科學研究的執(zhí)著與懈而不舍的精神是那么值得我們學習呀。
2我也能當科學家
備課設想:
課程標準要求:
。1)通過觀察實驗制作進行探究,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現(xiàn)有的信息基礎上,經(jīng)過思維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釋或結論。
。2)能用擅長的方式表達探究結果,進行交流并參與評議,知道提出質疑也是科學探究的一部分。
學習目標:
。1)通過猜想、探究、交流,加深對已有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意識和求知精神。
實施目標的方法或途徑:
根據(jù)課標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在學習中我將采用合作探究、小組交流、回顧反思等方法進行學習。
學習案例:
學習重點:
通過猜想、探究、交流,加深對已有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難點:
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意識和求知精神。
教法、學法:
合作探究、小組交流、引導點撥法
學習資源:
玻璃瓶、小魚、水草、軟木塞、自制表格、圖片
學習流程:
一、模型與解釋:
1、出示圖片,設疑導入:
中國科技館里,有一個密封的透明玻璃瓶子,瓶子里養(yǎng)著兩條小魚和一些水草,一年多過去了,小魚還活的很好,這是怎么回事呢?你能解釋一下嗎?
2、引導學生猜想、表達與交流。
3、合作探究:
(1)分組做實驗。
指導學生用已有材料動手做做看,通過觀察、思考,讓學生證實自己上述的猜想是否正確。
。2)組織學生交流自己探究的結果,并引導其他學生積極參與評議。
4、教師小結
二、顧與反思:
1、談話導入:
在本學期的學習過程中,有沒有得出讓自己滿意的結論?能進行分析嗎?還可以將其寫下來或畫出來。
2、發(fā)放自制的表格,引導學生按要求填寫“我的科學經(jīng)歷”。
3、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的收獲。
。ㄐ〗M內交流、班內交流)
三、拓展延伸:
結合學生的科學生活經(jīng)歷培養(yǎng)學生的應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2
教材分析
從校園植物多種多樣性的植物認識,拓展到對自然界植物多樣性的認識。地球上植物種類繁多,教科書以學生熟悉的植物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分類活動,讓學生進一步建立植物多樣性的認識,并且領悟到分類是研究植物多樣性的基本方法。課是生物領域的教學內容,是在三年級學習《植物》《植物的生長》以及五年級學習《生物與環(huán)境》的基礎上進行本單元知識學習的。
認識植物多樣性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地球上自然資源、保護地球環(huán)境,保護地球珍稀的生物。相信通過這課的研究學習,也是環(huán)保教育的很好契機,教育孩子友好的對待植物大家族中每一個成員。
學情分析
通過前兩課的學習,學生了解了他們所熟悉的校園的植物種類。啟動學生原有認知,再繼續(xù)本課的學習,在讓學生通過調查后學生又發(fā)現(xiàn)很多植物,三年級的時候學生已經(jīng)研究過周圍的植物,再加上多年來通過各種方式積累的對于植物的認識,他們的頭腦中已經(jīng)形成了許許多多有關植物的知識,但是這樣種類繁多的植物到底如何表現(xiàn)為多種多樣呢?學生并不清楚。因此學習本課時讓學生以已知的植物為基礎,讓學生在分類活動的過程中感受植物的多種多樣,從而建立生物多樣性的認識,進一步讓學生學會分類的`方法,領會分類是學習科學的一種方法!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 植物可以分為開花植物和不開花植物。
● 不開花植物包括蕨類、苔蘚和藻類植物等。
過程與方法
● 知道分類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
● 用自己確定的標準給植物分類。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 認識到植物是多種多樣的。
● 能夠欣賞并感受大自然因植物的多樣而美麗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知道分類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能用自己確定的標準給植物分類。
【教學難點】理解植物是多種多樣的。
教學過程【教學過程】
一、引入:
除了校園里的植物種類,我們還知道哪些常見的植物?生長在哪里?(學生自由發(fā)言,在公園,花卉市場等)
二、自主探究:
1、下面這些植物,你們認識嗎?說說它們長在哪?有什么特點?幻燈片放映書中11種植物
2、讓我們自己確定標準給以上這些植物分一分類
(意圖:讓學生知道根據(jù)不同的標準可以將植物分開花植物和不開花植物,常綠植物和落葉植物,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等不同的類別,在這一類別中再確定新的標準還可以繼續(xù)往下分,培養(yǎng)學生的分類能力。)
2、總結:通過共同探究,可把植物分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開花植物和不開花植物,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落葉植物和常綠植物等
3、觀察開花植物:說說它們的身體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
(預設:開花植物身體分為:根、莖、葉、花、果、種子)
4、看書P76頁,說說不開花植物有哪些
(預設:不開花植物有蕨類、藻類、苔蘚類、菌類)
三、拓展活動
比一比哪一組認識的植物多,樣式奇特。教師可以以組為單位組織競賽活動:各組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寫出知道的植物名稱,比一比,看哪一組寫的多?(意在滲透植物的多樣性教育)
四、課外延伸:
找一找校園里常見植物中哪些是常綠植物,哪些是草本植物,哪些是開花植物,哪些是水生植物,哪些是不開花植物?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 設計和建造橋需要綜合考慮許多因素,如造橋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數(shù)量、形狀和結構等。
過程與方法
● 經(jīng)歷設計、制作、介紹交流的過程,體會設計的重要性。
● 應用形狀結構的知識及經(jīng)驗設計和制作。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 發(fā)展樂于動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難的品質。
● 發(fā)展尊重他人、認真傾聽、敢于發(fā)表意見的品質。
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舊報紙一張、膠帶、剪子、尺子。
教學過程:
一、檢查學生合作帶來的各種橋模型,請學生按照展覽要求先報名,再統(tǒng)一在講臺前參展。
二、請各在座的評委檢查制作的材料是否統(tǒng)一,然后討論分別從幾個方面去評價這些不同形狀的橋模型?教師提出要求,板書如下:我們的橋展示評獎大會——最佳作品獎,最佳評委獎。最佳作品:描述分、比較分、承重分,總評分。單項獎:省料獎、美觀獎、實用獎、參與獎。
三、準備怎樣介紹自己的`橋?下面的內容可供參考:
設計的想法是怎樣形成的,出示設計圖或設計過程。
應用了哪些形狀方面的知識。
應用了哪些結構方面的知識。
我們的橋哪里受壓力,哪里受拉力……
制作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難,怎么解決的。
哪些地方限于技術,做得不夠好。
哪些地方是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的。
預計能承多少重量。
板書設計:
我們的橋展示評獎大會
描述分、比較分、承重分,總評分
最佳作品獎
最佳評委獎
單項獎 省料獎 美觀獎 實用獎 參與獎
【信息反饋】:
評獎結果令人出乎意料,平時成績優(yōu)秀,表現(xiàn)良好的學生動手能力不佳,平時不起眼的幾個同學作品出人意料得好,經(jīng)過了解,家長幫忙了,但是最出色的橋是劉雪松同學制作的,而且沒有家長幫忙,獨立完成,設計簡單,牢固,而且材料非常容易找到,幾個一次性被子,一個拱形,真是令人叫好啊!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4
學情分析1學生的積極性高,但不善于分析問題;2學生的基礎差異大;3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技能水平較低。
教學目標 能夠對觀察到的自然現(xiàn)象進行猜想。能夠設計實驗研究植物的向性運動。能夠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并運用歸納、演繹的方法作出相應的推斷。
教學重點和難點 1. 能夠設計實驗研究植物的向性運動。2. 能夠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并運用歸納、演繹的方法作出相應的`推斷
教學過程
教學導入
本課的教學導入可以按一下三個步驟進行:
1 觀察發(fā)現(xiàn) 出示教材在引人部分提供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傾倒在河邊的小樹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2獲取更多的事實
觀察之后,教師引導學生聯(lián)想生活中是否還見過類似的情況,列舉更多的事實之后,自然引發(fā)出新的問題—是什么原因使他們變成現(xiàn)在的樣子?
活動1—活動3 根總是向下生長的嗎、根總朝著有水的地方生長嗎、植物的莖葉總朝著光生長嗎
1教師指導
教材在活動1、活動2中提供了比較詳細的實驗設計范例,希望通過這樣的知道之后,放手讓學生研究活動3中的內容,自己來設計實驗研究植物的向光性。
這3個活動,如果讓學生按順序全都逐一進行研究,組織和操作的難度比較大,教師可以按照前面提到的方法實施教學。每組選定一個研究問題之后,可以先組內設計研究方案,然后集體討論補充,最后完善。
2 課下研究
在學生課下進行持續(xù)時間較長的觀察活動中,教師應當及時了解相關情況并進行必要的指導,同時鼓勵學生能夠堅持進行觀察和研究,可以設立研究成果公告欄隨時交流研究成果。
3 歸納總結
因為每個小組的研究只能認識到植物適應環(huán)境的一個方面,學生的知識是不完整的,因此最后召開研究成果匯報會是必不可少的,通過交流形成共識:植物具有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的特點。
活動4 自然界中植物 在學生初步了解了植物的向性運動之后,本活動繼續(xù)引導學生到自然中去尋找更多的實例,進一步豐富學生的認識。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準備 教學導入 教師指導 課下研究 歸納總結
教師活動
教師指導
預設學生行為
學生的猜想可能不盡相同,在猜想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這些猜想適時進行歸納梳理。
設計意圖
激發(fā)興趣,尊重事實,加深對知識的認識。
板書設計
《 一顆“頑強”的小樹 》
“根總是向下生長的嗎”
“植物的莖、葉總朝著光生長嗎 ”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做實驗-發(fā)現(xiàn)問題-討論-得出結論
教學反思
1對時間的把握不夠好;2在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時太倉促。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5
教學目標:
1. 了解什么是彎曲,了解物體受力后產(chǎn)生的變化。
2. 掌握抵抗彎曲的方法和原理。
3. 通過實驗、討論、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思考、實驗和探究能力。
教學重點:
1. 抵抗彎曲的方法和原理。
2. 實驗過程的操作方法和結果的記錄和分析。
教學難點:
1. 考慮不同材料對彎曲的`抵抗能力的差異。
2. 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思考實驗結果和結論的合理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5分鐘)
通過圖片或視頻展示物品受力造成的變形,讓學生觀察和思考。
二、探究(25分鐘)
1. 通過實驗探究抵抗彎曲的方法和原理。
2. 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選擇不同材料,探究它們的強度和抗彎曲能力。
3. 學生要記錄實驗過程和結果,并討論和分析實驗結果。
三、總結(10分鐘)
1. 根據(jù)實驗結果,讓學生總結抵抗彎曲的方法和原理。
2. 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不同材料的彎曲抗力不同?
3. 分享實驗結果,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實驗成果和結論。
四、練習(10分鐘)
1. 跟學生一起做幾個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
2. 讓學生在家里或學校里尋找一些具有抗彎曲能力的物品,并記錄它們的特點和使用方法。
總結反思:
本節(jié)課通過實驗和探究,讓學生了解了抵抗彎曲的方法和原理,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思考、實驗和探究能力。但是,這節(jié)課的難點在于讓學生思考不同材料對彎曲的抵抗能力的差異,這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素質和思考能力。因此,在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讓他們在實驗和探究中逐漸形成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習慣。同時,這節(jié)課的練習部分可以加強,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學知識。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0-14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案03-25
蘇教版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07-29
(精)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05-22
中班上冊科學活動教案:神奇的磁鐵03-06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總結05-24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反思04-05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總結【優(yōu)】11-17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