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教案> 大班科學教案

大班科學教案

時間:2023-09-30 09:43:16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科學教案【經典7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學教案7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科學教案【經典7篇】

大班科學教案 篇1

  背景設計:

  中國成功發(fā)射載人飛船。這件具有世界性的事件不僅全國人民都關注、興奮,就連我班的孩子一提起這件事都非常的高興。許多幼兒在談到自己的理想時,紛紛表示要向楊利偉叔叔他們學習,做一名宇航員遨游太空,也有小朋友表示長大后想登上月球看看上面到底有什么……雖然這事情已成為往事,但我班幼兒的交談內容還是不離開這一話題進行,他們還帶來了各種圖書、碟片、報紙,互相閱讀和交流。我想:幼兒的興趣不能簡單地讓它停留在口頭上,應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幼兒去感受、去想象、去創(chuàng)造,使幼兒的經驗得以提升。

  大班幼兒求知欲望強,他們好問好學,對數學知識也較感興趣,積極嘗試做一些計算練習,為跨入小學做一些必要的準備。我們知道數學活動有時顯得較為枯燥乏味,如果只滿足于讓幼兒學會加減練習、編一些應用題,內容顯得過于狹窄單一,很難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綜上所述,我在剖析《黑夜密語》這一大主題的精神要領下,預設了這個活動,以此激發(fā)幼兒的學習積極,滿足他們探索太空的若干需求。

  活動目標:

  1、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解答虛擬游戲中的問題。

  2、能用語言講述自己的操作過程。

  3、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4、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活動準備:

  1、寫有6—10數字的星星五顆,制定成貼絨磁性教具。

  2、模擬的大張登月軌道圖,在軌道的九個點上寫數字10。幼兒每人一張相同的小圖、筆。

  3、幼兒每人1—10的數卡一套,彩色"通行證"一、手指游戲導入。

  師:今天老師和你們一起玩?zhèn)手指變數字游戲。

  兒歌:食指中指并并,做把剪刀剪剪,我是手指魔術師。變、變、變個……。

  二、給星星打電話。

  1、出示圖片。提問:這幾位叔叔,你們認識嗎?(楊利偉,翟志剛等)

  2、大家都想上月球,我們閉上眼睛,祈禱星星幫忙。

  3、出現星星圖片,揭示上月球的要求。

  要求:到月球上去,先要和星星打電話。(出示五顆星星)每顆星星上面都有一個數字,數字是幾就代表是幾號星星。我們從卡片中找出兩個數字,如果兩個數字合起來和其中一顆星星上的數字一樣大,就算撥通這顆星星的電話。

  4、幼兒解密碼,第一次操作。

  幼兒拿出卡片擺一擺。

  師:你拿出是x和x,撥通的是x號星星的電話。幼:我拿出的是4和5,撥通了9號星星的電話。幼:3和2,可以撥通5號星星的電話。

  ……以同樣的方法,讓幼兒練習6—10的分合。

  5、破譯了星星的號碼,接通星星的電話。

  提出要求:上月球要進入軌道,進入軌道必須先解開密碼,密碼是由兩個數字組成的,這兩個數字合起來都必須等于10,密碼解開了,到老師那兒領取通行證,就能登上月球。

  三、解密碼上月球

  1、帶領幼兒觀察軌道圖。

  2、幼兒玩拍手游戲(復習10的分成)、

  3、幼兒解密碼,第二次操作。

  幼兒在小圖上的方框內寫出10的各種組合數字。

  4、檢查密碼,領取通行證。

  5、幼兒登上軌道,虛擬上月球。

  活動延伸:

  聽音樂,幼兒做各種動作,模擬宇航員在月球的探索的情景。

  自我評析執(zhí)教了科學活動《上月球》這個活動中,在活動中我密切聯(lián)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現狀作為科學探究的對象,讓幼兒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解答虛擬游戲中的問題,使得數學活動更游戲化、趣味化,深受幼兒的歡迎;顒又,我以登上月球為線索,把充滿奧秘的太空知識用圖片的形式簡單的展示在幼兒的面前,促進了幼兒的感官探索;把簡單劃一的數字分合式穿插在虛擬游戲中,既鞏固了幼兒數學經驗,又滿足了幼兒上月球的探索欲望,讓幼兒進一步認識到學習知識的重要性,對促進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也起到了較好的.推動作用;顒又,幼兒認真地追隨環(huán)節(jié)要求的變化,一次次大膽地闡述自己對分合知識的理解,探究的欲望無處不在。"通行證"的發(fā)放使得幼兒的操作結果被得到認可,雖然有些小朋友做錯或者重復了,但老師給予的訂正機會讓他們從失落中走了出來重新煥發(fā)求知欲望,使他們有成功和被重視的感覺,課堂氣氛非;钴S。而且幼兒之間的互相檢查既提高了幼兒的數學經驗,增強了幼兒的責任意識,又促進了語言和思維的相互作用。

  教學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并且達到了預期目標,效果非常好,甚至超過了預期效果。整個活動既讓幼兒體驗了實驗成功時的快樂、增強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護環(huán)境的必要性,同時也培養(yǎng)了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這個活動在中班開展是非常有意義和有必要的。

大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的:

  1、體驗手影游戲的愉悅情緒;

  2、動手探索影子形成的科學現象,初步了解影子在民間藝術中的運用;

  3、大膽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造有趣的影子。

  活動準備:

  1、 臺燈、手電筒、應急燈若干 布3-4塊

  2、 手影及鏤空圖片、樹干、書本等若干,

  3、 音樂片段

  活動過程:

  1、以教師自編的手影故事引題

  2、與幼兒共同討論手影形成的科學原理

  a、 剛才故事里的小動物是怎么變出來的?(小動物是手的影子變出來的)

  b、那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呢?

  教師小結:影子的形成是東西擋住了光就形成影子,如果我們把燈關了,看看還有沒有影子,所以影子的.形成需要光的幫助。

  3、自由探索,鼓勵幼兒發(fā)揮想象,嘗試手影游戲

  a、提供各種工具及圖片,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嘗試影子游戲

  b、邊玩邊交流探索發(fā)現影子的科學想象

  4、集中幼兒共同討論,交流總結

  a、你發(fā)現了什么?

  b、你還在什么地方發(fā)現影子(借助圖片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

  5、播放《皮影戲》片段,欣賞影子在民間藝術中的運用,加深對影子的了解

  師:我們的民間藝人根據影子的現象發(fā)明了皮影戲,讓我們一起欣賞吧!

  6、與幼兒共同跟著音樂表演影子,結束游戲

  活動延伸:

  1、剪畫影子,表演影子

  2、制作并表演皮影戲

大班科學教案 篇3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探索打開各種包裝袋的辦法。

  2、鼓勵幼兒通過語言交流、表格記錄,大膽表現自己的想法。

  3、激發(fā)幼兒探索周圍事物的欲望。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fā)現,激發(fā)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愿望。

  二、重點、難點:

  1、培養(yǎng)幼兒的`探索能力。

  2、學習打開包裝袋并學會記錄。

  三、活動準備:

  1、帶包裝的牙刷、糖果、火腿腸、午餐肉、罐頭食品等需打開的物品。

  2、將所裝備的物品放入四個箱子內并封好。

  3、剪刀、小刀若干。

  四、活動過程:

  1、幼兒自由探索打開箱子。

  每5個小朋友組成一組打開一個箱子。

  2、教師交代要求,引導幼兒探索打開各種包裝袋的辦法,并進行記錄。

 。1)“剛才小朋友一起合作將箱子打開了,看見里面放了許多好吃好玩的東西,你們想不想也打開來看一看?”

 。2)現在我請小朋友每打開一種包裝袋就把你打開的物品和打開的方法記錄下來,然后再打開另外一種包裝袋。(教師可先舉例)

 。3)幼兒探索打開各種包裝袋,并進行記錄,教師輔助幼兒完成。

  三、師生交流并統(tǒng)計幼兒打開的方法:

 。1)幼兒大膽表述自己的記錄結果。教師將幼兒的記錄結果進行統(tǒng)計。

 。2)共同探討解決未打開的物品。

  四、教師小結:

  在生活中還有許多東西需要我們動腦筋想辦法解決,用最簡便的方法解決,如果以后你遇到什么東西很難打開,請帶來我們一起想辦法好嗎?

  活動反思:

  我覺得本次活動的亮點就是充分的體現了幼兒的主動性,以孩子的主動觀察、探索為主。以及教師的退位。在活動中,從最初幼兒找出各種標志,通過觀察猜想它們的含義到在表格中檢查標志,分類找出食品,處處體現出教師在活動中的退位,使幼兒成為了本次活動的主體。充分的體現了孩子的主動觀察和主動探索。

大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觀察蝸牛的外形特征、爬行方式,了解蝸牛的生活環(huán)境與習性。

  2、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興趣和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的良好習慣,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3、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

  4、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活動準備:

  放大鏡、玻璃瓶、塑料板、木板、玻璃板、木棍、各種食物等。

  活動過程:

  一、捉蝸牛

  雨過天晴,帶領幼兒到野外捉蝸牛,引導幼兒觀察蝸牛喜歡住在什么地方。提問:你是在哪兒捉到蝸牛的?捉了幾個?

  二、采用多種方法觀察蝸牛

  1、用放大鏡觀察蝸牛的外形,說出其特征。

  2、用手觸摸蝸牛的身體和殼,輕觸蝸牛的“角”,看有何反應。

  3、將蝸牛分別放在塑料板、木板和玻璃板上爬行,觀察留下了什么,從玻璃板的背面觀察蝸牛的身體。

  4、游戲:蝸牛賽跑。每個幼兒選取自己的“最佳選手”參賽,看哪個蝸牛獲得冠軍,從而觀察蝸牛的爬行方式。

  5、讓蝸牛相互背負著爬行。觀察大蝸牛馱著小蝸牛、小蝸牛馱著大蝸牛爬行有什么不同,小蝸牛馱闐大蝸牛是怎樣爬行的。

  6、讓蝸牛在豎立的木棍上向上爬,不斷調轉木棍的方蝸牛(大班科學)向,看看蝸牛會怎樣,蝸牛為什么掉不下來?

  7、幼兒自由觀察,引導幼兒創(chuàng)造更多的觀察方法。

  三、喂蝸牛

  鼓勵幼兒用不同的食物喂蝸牛,觀察一下它們愛吃什么。

  四、養(yǎng)蝸牛

  和幼兒一起討論飼養(yǎng)蝸牛的條件。

  創(chuàng)設下列不同條件,讓幼兒觀察,動腦思考:你想將你的蝸牛放在哪個“家”里飼養(yǎng)?為什么?

  1、將蝸牛放入空瓶中,瓶中蓋上玻璃。

  2、將蝸牛放入有水的瓶子中,瓶口蓋上紗布。

  3、將蝸牛放入有干沙的瓶子里,瓶口蓋上紗布。

  4、將蝸牛放入有濕沙的瓶子里,瓶口蓋上紗布。

  鼓勵幼兒想辦法為蝸牛創(chuàng)設更好的“家”。

  幼兒在歡快的“蝸牛與黃鸝鳥”的樂曲中,模仿蝸牛爬行的動作,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

  (一)、準確把握教材本課是觀察蝸牛這樣的小動物,在活動中,我從動物特點和學生年齡特點入手,在環(huán)境布置和材料選擇上有的放矢,考慮較為周詳。由于蝸牛具有膽小、怕受驚擾、喜歡黑暗潮濕的環(huán)境等生活習性,在環(huán)境布置上,我利用窗簾遮擋光線,要求學生較為安靜,不能驚嚇我們的動物朋友,營造了一個適宜蝸牛出來爬行的物理環(huán)境,課堂上的蝸牛表現得很活躍。在材料選擇上,蝸牛爬行的地方是一張明膠片,底下襯一張白紙。白紙是為了防止桌子與蝸牛相近的顏色混淆學生的觀察判斷,明膠片的利用有兩大作用,第一是減少磨擦,利于蝸牛的爬行;其二是讓學生能多角度地對蝸牛進行觀察。在材料中還用到了紙杯,一方面是蝸牛會亂爬,會影響到課堂秩序;另一方面是考慮到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的特點,把蝸牛套入紙杯中,減少分散注意力的因素,學生就會集中注意力傾聽同學的發(fā)言。

  (二)給學生探究的時間和空間科學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要以學生的主動探究為核心。本課在教學中力求體現這樣的理念。課堂中第一個活動,學生小組觀察研究蝸牛用時13分,匯報交流6到7分鐘。第二個活動學生小組觀察蝸牛殼用時6分,匯報交流9分。從時間上來說,保證了學生探究的時間,把課堂交給了學生,使探究的理念較好地落實在了課堂上。從學生的反映來看,學生對蝸牛的'描述各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每個小組觀察描述的方法并不雷同,學生有了自己的觀察和思想。學生對蝸牛的觀察也不局限于課堂,通過教師送給學生的蝸牛食物,學生對蝸牛食物的探究自然就延伸到了課外,通過課外對學生的觀察,我發(fā)現學生對蝸牛依然是興趣盎然、氣氛熱烈,令我頗為欣慰。

  (三)對本課以及科學教學的一些探討

  1、對教學重點的把握過去的教學是一個個知識點的連接,而現在的科學教學強調的是一個個活動的連接,讓學生在活動中去經歷,去體驗,從而獲得兒童成長所需要的經驗。因此他關注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活動以及活動的價值。在本課中如果我把觀察的重點放在學生對蝸牛殼的觀察上,對學生的發(fā)展會更有利。因為學生對蝸牛柔軟部分的觀察是他們平時就會注意的內容,沒有必要在課堂上重點展開。而對蝸牛殼的觀察是學生原來忽略的,如果在課堂上作為重點觀察對象的話,會在學生心中產生對動物身體細節(jié)觀察的經歷,進而在生活中注意一些細節(jié)的觀察,產生更多的發(fā)現,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所以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從兒童的角度去思考,去發(fā)現,去尋找對兒童來說價值更大的活動。

  2、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問題在科學教學中,不僅是我,恐怕大部分的教師都會感覺時間不夠。要讓學生活動,沒有時間的保證,活動是不會有效的。但要給學生時間,我們的教學任務的完成就產生了問題。如何解決這對矛盾呢?唯有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提高效率可從這些方面入手。一是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小組活動結束了,該停就得及時停下,不然一等一兩分鐘就過去了,幾次活動下來,僅40分鐘的課堂已浪費了好幾分鐘了。在培養(yǎng)習慣方面還應包括記錄的有效性,組內分工的快速,活動開始的及時等。二是對觀察活動的組織。組織觀察活動時,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該放手時就放手,不能無視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把學生當成白紙,什么都去指導,時間自然不夠用。當然也不能高估學生的已有知識和能力,放任自流。只有把握了學生的實際,讓我們的教學處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才能在有限的時間里最大限度地發(fā)展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3、如何引導學生生成新問題來源于學生內部的問題更能促進學生主動地尋找答案、解決問題,產生學習的內驅力。科學教學中學生如果能不斷地發(fā)現,在新發(fā)現中也許新問題就會不斷地產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造良好情境,讓學生不斷有新的發(fā)現,并在發(fā)現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比如,在一個觀察活動結束時,有意識地提問:“在觀察過程中,你還有什么新的發(fā)現?”“你還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盡管只是一句話,但學生的思維得到了訓練,經常這樣的教學,學生會不斷地反思自己的觀察,自己的活動,從而得到更多的問題,從自己想要的角度去解決問題,開展后續(xù)活動, 不再是教師要求學生去做,學生的主體性就能得到真正的發(fā)揮和發(fā)展。

大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初步感知物體與影子的聯(lián)系,發(fā)現有光的地方才有的影子。

  2、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探究與發(fā)現,體驗探究影子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在戶外活動中已初步感知陽光下會有物體的影子,玩過“踩影子“的游戲。

  2、物質準備:手電筒、玩偶操作臺、玩偶、動物小圖片、窗花等。

  活動過程:

  1、猜謎,激發(fā)幼兒探索影子的興趣。

  引導語:我有個好朋友,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我到哪它到哪,緊緊跟在我身邊。它是誰?(謎底:影子。)

  2、師幼談話,了解幼兒對影子形成的原有經驗。

  提問:

 。1)你見過影子嗎?影子是什么樣的呢?它是什么顏色的'?

 。2)什么時候見過影子?(太陽光、燈光照我們的時候就會有影子。)

  3、幼兒初步探究影子的形成,感知有光的地方才會有影子。

  設置問題,引發(fā)幼兒猜想(口頭猜想)。

  提問:如果我們在室內要變出影子,你們猜想,可以用什么變出影子?怎么做才會變出影子?

  幼兒自主選擇材料,探究影子的形成。教師重點觀察幼兒是否將光打在物體上變出影子。

  師幼交流分享探究的發(fā)現,從而獲得影子形成的經驗。

  提問:你們都變出影子了嗎?你是怎么做的?

  小結:原來有光的地方才有影子,光被擋住了就有影子。沒有了光,影子就不見了。

  4、幼兒再次探究,發(fā)現不同物體的影子是各不相同的。

  教師提出問題,引發(fā)幼兒再次探究。

  提問:小朋友發(fā)現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到底影子是什么樣的?是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有影子?它們的影子都一樣的嗎?

  教師介紹材料,提出探究的要求:老師準備了許多動物玩偶和圖片、小朋友自己剪的窗花、塑料膠粒等,請你們動手試一試讓它們變出影子,并認真看一看,比一比它們的影子是不是一樣的。

  幼兒自選材料再次探究影子。

  師幼分享交流:這些東西都有影子嗎?它們的影子是什么樣的?所有東西的影子都一樣嗎?

  教師梳理,引導幼兒獲得不同物體的影子是各不相同的等經驗。

  5、到戶外玩“找影子“的游戲,引導幼兒尋找什么東西有影子,進一步感知有光的地方才會有影子。

  引導語:還有什么東西有影子?我們一起到操場外面玩“找影子“的游戲,并把自己的發(fā)現告訴大家。

  活動延伸:

  區(qū)域活動:在科學區(qū)中提供材料,引導幼兒繼續(xù)探究影子。

  家園共育:請家長用手電筒或臺燈和幼兒一起做影子的實驗。

大班科學教案 篇6

  設計意圖:

  在生活中幼兒對沖劑類藥物放入水中后會發(fā)生溶化現象產生了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根據大班幼兒的興趣所在以及他們在認知活動方面,無論是觀察、注意、記憶過程或是思維和想象過程,都有了自己的觀點和方法這一年齡特點,設計了這節(jié)活動,讓幼兒通過自己動手嘗試實驗,從中發(fā)現有些物質能溶于水,有些物質不能溶于水,在觀察、比較和探究的過程中了解物質的溶化現象。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操作,知道有的物質有被水溶化的特性。

  2.發(fā)現物體的溶化速度與水的溫度、物體的大小及攪拌等有關。

  3.通過實驗活動,激發(fā)幼兒觀察事物變化的興趣,訓練幼兒手腦并用的能力。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fā)現現象,并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重難點:

  重點:通過實驗感知溶化的特性。

  難點:發(fā)現物體的溶化速度與水的溫度、物體的大小及攪拌等有關。

  活動準備:

  1.木頭、塑料片、鹽、砂糖、冰糖。

  2.勺子、記錄紙、筆、熱水、涼水、抹布7塊、燒杯14個。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觀察引導,激發(fā)興趣。

  (1)教師出示一塊木頭,再將其放入裝水的燒杯中,讓幼兒觀察有什么變化。

  (2)請幼兒思考:木頭在水中發(fā)生了什么變化?那么其他東西放入水中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呢?

  二、基礎部分:

  實驗一:誰不見了。

  1.猜想并記錄:誰不見了(1)老師:這些材料寶寶要和水來作游戲,我們先用木頭、塑料片、鹽、砂糖做實驗,先請大家想一想,如果把它們放進水里,會出現什么情況呢?

  (2)幼兒猜想并記錄。

  (3)展示幼兒記錄,幼兒講述自己的猜想。

  2.實驗并記錄:到底誰不見了。

  (1)老師:小朋友的說法各有不同,到底誰猜對了誰猜錯了呢?我們還是做個實驗試試看吧。在做實驗前,我想請你們把這些材料分別放進燒杯中,進行充分的攪拌之后,先別忙著記,先觀察觀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現象發(fā)生?然后,把這種有趣的現象記錄下來。

  (2)讓幼兒各取上述材料放在自己的透明杯中并攪拌。

  (3)引導幼兒觀察:誰不見了。

  教師小結:一些物質溶進水中變樣了,這種現象叫溶化現象。

  老師:小朋友,溶化還有好多秘密噢!你們想不想去發(fā)現它們呢?

  實驗二:

  1.讓幼兒取少許砂糖放入兩個燒杯中,一個加涼水,一個加溫水。引導幼兒觀察,哪個燒杯里的糖溶化得快。

  2.請幼兒做實驗記錄,并請幼兒講解自己的實驗結果。

  教師小結:可溶于水的物品,在溫水中比在涼水中溶化得快。物品的溶化速度與水的溫度有關。

  實驗三:

  1.讓幼兒取少量冰糖和砂糖,分別放在兩個水溫相同的燒杯里。

  2.引導幼兒觀察哪個燒杯中的糖溶得快?

  3.指導幼兒做記錄,哪種糖溶化得快。

  4.幼兒拿記錄本講述自己發(fā)現的現象。

  5.請每組一名幼兒講解實驗結果。溶化最快的物品是什么,最慢的呢?

  教師小結:可溶于水的物品顆粒越小溶化的就越快,物體的溶化速度與物品的大小有關。

  實驗四:

  1.讓幼兒取少許鹽分別放在兩個水溫相同的燒杯中,其中一杯進行攪拌。引導幼兒觀察,哪個燒杯里的鹽溶化得快。

  2.請幼兒做實驗記錄,并請幼兒講解自己的實驗結果。

  教師小結:物品的溶化速度與攪拌有關。

  三、引導幼兒舉一反三。

  1.教師提問:還有什么東西也是用開水沖泡溶化后飲用的?

  2.教師提問:媽媽燒菜時用哪些東西使菜更有味道?(鹽、味精、調味品)3.教師提問:媽媽平時做家務時還使用哪些會溶化的東西呢?(如洗衣粉、肥皂等)

  教師小結:世界上有許多東西在一定條件下都會發(fā)生變化。有的原來是固體狀或粉末狀的`東西,遇到水就會改變它原來的樣子,人們可以利用這些東西的特點來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活。

  活動延伸:

  回家后,利用洗衣粉溶于水的現象來玩吹泡泡的游戲。

  教學反思:

  一次科學活動的開始,應該來自幼兒已有的經驗,一次科學活動的結束,并不是真正的結束,應使幼兒有進一步的探索可能,成為獲取經驗的開始。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們老師要盡其所有、創(chuàng)設各種學習環(huán)境,讓幼兒能夠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腦思考,全身心地積極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讓幼兒在游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學得經驗。

大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讓幼兒認識水、了解水,知道水的重要性。

  2、讓幼兒節(jié)約用水,珍惜水資源。

  3、通過活動激發(fā)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探索和求知欲。

  4、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5、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活動準備】:

  多媒體、海綿若干、水桶、透明器皿、冰塊、桌子、金屬(小鑰匙)、小花灑、木塊

  【活動難點】:

  孩子們對雨水的形成過程的理解,對此教師除了有簡明的敘述講解以外,還會利用道具進行簡單的演示,形象地解釋雨水形成的循環(huán)過程。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1、教師組織幼兒輕松愉快地入場坐好。(音樂)

  2、(播放雷電聲→雨聲)利用多媒體等道具營造夏天雷電雨時的氛圍,通過聲音刺激幼兒的聽覺感受。

  3、教師提問:剛剛你們聽到了什么聲音?會想到什么?(引導幼兒說出打雷閃電的聲音、下雨的聲音)

  (二)基礎部分

  1、教師提問:

  你聽過的雨聲是怎樣的呢?(霹靂啪啦、滴答滴答……)你們知道,雨水是怎么來的嗎?想知道嗎?

  2、水的形成--觀察圖片(雨水形成循環(huán)圖)教師用語:請小朋友們一起安靜地、認真地觀察這幅圖,答案就在里面。

  教師提問:告訴老師,你看到了什么?

  (教師給小朋友自主觀察與思考的時間,鼓勵小朋友動腦筋、積極發(fā)言)。

  教師解說:雨水是這樣形成的-太陽熱烈的照射,地上的水受熱變成了水蒸氣,飄到了高空中遇到冷的空氣變成了很多小水滴,水滴聚集在一起變成我們看見的云朵,當云朵里的小水滴越積越多,承受不了重量,就從天空中掉落下來,這就是我們看見的雨啦!你們看,就像這樣……

  (1)解說:把海綿當做云朵,當云朵里的水分不多時,還很輕(讓幼兒感受海綿的重量)太陽照射下的空氣中充滿水分;

  (2)給海綿注入水分,解說:當云朵中的水分聚集得越來越多的時候,就會太重,于是從天上落下來,這就是雨了。小朋友,明白了嗎?

  (3)請個別小朋友體驗。

  3、水的形態(tài)--冰

  (1)教師用語:小朋友,水除了有液體、氣體的形態(tài),還有其它形態(tài),是什么呢?(搖動裝有冰塊的盒子,引起小朋友的好奇心與思考,引導幼兒說出"冰")

  (2)請小朋友摸一摸冰塊,說出感覺。(冷冷的)

  (3)教師用語:水一經冷凍,就變成"冰"的狀態(tài)了。

  (4)提出問題:冰又怎么變成水的呢?(準備水的三態(tài),讓孩子觀察與思考)

  4、水的作用教師引導:水這么奇妙,它有什么用呢?(喝、清潔、游戲等等)與幼兒談話,適當利用語言和圖片引導幼兒說出:水可以……;可以用水……。讓幼兒自主思考,作出經驗談,知道水的用處很多,我們都需要水。

  教師提問:小朋友,如果沒有了水會怎樣呢?

  引導幼兒說出沒有水,生物都不能生存了,水非常重要。我們要珍惜水資源,不浪費水,可以怎么做呢?(水龍頭關緊、洗菜的水可以用來澆花或者洗完衣服的水可以拖地等等)

  (三)結束部分

  1、水的游戲操作游戲準備:準備三個透明水罐、水、海綿、乒乓球三個游戲玩法:把小朋友平均分成三組,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音樂控制)讓每組幼兒輪流以接力的方式,用海綿吸水灌進透明水罐里,看哪組收集的水最多,乒乓球浮起最高為勝。(教師示范一次)

  2、小結與提問水的用處可真多,水除了可以喝,可以用來清潔,還可以玩游戲呢!接下來老師要考考小朋友,請看清楚--演示:把金屬鑰匙和木頭放進裝有水的'透明罐中,三種物體形成對比(浮、沉)。

  提出問題,引起思考和探索:為什么乒乓球和木塊會浮在水面上,而鑰匙卻沉下去了呢?還有什么是能浮在水上的呢?請小朋友回家后,自己去尋找一個完整的答案,回來告訴老師。

  【活動反思】:

  本節(jié)課是小學三年級上第四單元中的第一課,在教學中,我首先以謎語的形式導入課題《水》,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在了解水的有關知識時,我讓學生自己寫卡片,寫出自己知道的內容,把自己寫的卡片貼到黑板上的網狀圖中,完成書中的網狀圖,這樣的設計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高,對粘貼自己寫的卡片很感興趣,每個人都很興奮。之后,我進行了小結,整理了學生粘貼的有關水的知識,發(fā)現學生對水的特點了解不夠,這樣很自然地導入到研究水的特點環(huán)節(jié)中來,進入探究環(huán)節(jié)--哪個口袋中是水。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用了7個黑口袋,里面分別裝了樹葉、石頭、木塊、水、牛奶、醋精7種物體,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各種觀察方法進行猜測、辨析哪個口袋里是水,問題一提出,學生的探究欲望就很高,對口袋里裝的東西很好奇,還有特別喜歡猜這種方法,符合學生好奇的心理,小組同學討論得很激烈,尤其是在猜水、牛奶和醋時,意見不太統(tǒng)一,最后才定下來,填寫在記錄單中。在小組匯報辨析結果時,我讓學生不僅說出物體名稱,還要說出辨析的依據,最后兩組同學在水和牛奶、醋的猜測結果出現了分歧,用了摸和聞的方法。由于黑口袋里還有一個密封口袋,醋味也不太明顯,另外,課前準備時,這些口袋都是放在一起的,其他口袋上也稍稍帶有醋味,很難分辨。最后,我把黑口袋全部都打開了,讓學生用眼睛看的方法,辨別出牛奶,因為它是白色的,而水和醋精是無色的。剩了兩個無色物體,這個時候學生說用聞的方法就可以辨別哪個是醋精,哪個是水了。

  通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終于揭開了謎底,恍然大悟。結果兩個小組都沒有完全猜對。都發(fā)出“唉”的聲音。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表現出了極大地學習熱情,就像在游戲一樣,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學,給學生營造了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辨析、推理能力,教學效果較好。

【大班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科學教案06-15

大班科學教案01-02

大班科學教案【精選】08-16

(精選)大班科學教案08-15

[經典]大班科學教案08-09

(精選)大班科學教案07-27

【經典】大班科學教案07-27

大班科學教案(經典)07-28

大班科學教案(經典)07-20

[精選]大班科學教案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