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教案> 初中歷史教案

初中歷史教案

時間:2023-11-27 07:34:15 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歷史教案[精品]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中歷史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歷史教案[精品]

  初中歷史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能力:識記大澤鄉(xiāng)起義的時間、領導人;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培養(yǎng)用積極觀點和積極分析方法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學習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秦始皇,為鞏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課;通過分析秦的x和陳勝吳廣的關系,及陳勝吳廣的起義與秦滅亡的關系,學習因果關系的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揭露秦的x,肯定和贊揚陳勝吳廣起義的首創(chuàng)精神及xx的歷史功績;認識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和人民群眾對歷史發(fā)展的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1、大澤鄉(xiāng)起義2、秦朝的滅亡

  難點:1、秦朝x對農民起義的影響、項羽劉邦反秦活動的作用

  【教學突破】

  秦始皇的x、秦二世的x是導致農民起義爆發(fā)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陳勝吳廣起義又是導致秦朝滅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課的重難點有著較大的內在聯(lián)系,要引導學生把握這些知識,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內在聯(lián)系,分析因果關系,串聯(lián)知識點,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教學準備】

  教師:1、秦末農民起義動態(tài)圖課件2、秦x內容的課件

  學生:1、收集“焚書坑儒”的有關史料2、收集陳勝吳廣的'相關史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談話:上一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解了我國歷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建立,而這個國家的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了鞏固統(tǒng)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經濟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這個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卻成為引發(fā)農民起義的x之一。這是為什么呢?讓我們進入今天的新課————陳勝吳廣起義。

  2、講解: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國歷的功績不可抹滅,但是她有極其殘暴,政治上專制x,經濟上橫征暴殮,而且還有嚴酷的刑罰,而最讓人痛心的莫過于“焚書”和“坑儒”。請學生代表講解自己收集的有關“焚書坑儒”的史料。

  二、起義的原因

  1、肯定學生收集的史料,告訴學生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初衷,是為了鞏固在思想文化領域的統(tǒng)治,但結果去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破壞了人才。秦始皇的x還體現(xiàn)在殘酷和剝削以及嚴酷的刑罰。

  2、組織學生閱讀56頁有關秦始皇x的輔欄內容及相關圖片資料,深入理解秦x。

  3、引導學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奪位且昏庸殘暴,可補充“指鹿為馬”的成語加深學生的認識。

  三、大澤鄉(xiāng)起義

  1、講述引導:秦二世的昏庸殘暴,加速了秦的滅亡,也是引發(fā)秦末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卻是因為延誤軍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學們閱讀57頁輔欄里的內容后就會知道大澤鄉(xiāng)起義是怎么爆發(fā)的了。(在教師引導下閱讀教材,了解到陳勝吳廣本是秦軍隊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氣原因誤了軍期,無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的動態(tài)課件,講解: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起義,我國歷第一個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由此開始。(看課件學生了解時間地點)

  3、指圖分析,告訴學生大澤鄉(xiāng)起義后,起義軍東征西戰(zhàn),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經驗不足,吳廣陳勝先后被害。陳勝吳廣犧牲后,農民起義繼續(xù)發(fā)展,其中以項羽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最為。

  四、秦朝的滅亡

  1、分析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告訴學生,繼陳勝吳廣之后,項羽和劉邦的隊伍逐漸強大,其中項羽率部在巨鹿殲滅秦軍主力,這就是歷的巨鹿之戰(zhàn)。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輔欄里的史料。

  2、讀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確秦朝滅亡的時間和標志,也理解到秦朝滅亡就是秦末農民起義的結果

  五、教師總結

  初中歷史教案 篇2

  一、指導思想

  以校教學計劃為指導,落實推進課程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教學任務及目標

  1、完成七年級下冊所學內容;

  2、提高教學質量,期末測試綜合評價力爭進入全縣鄉(xiāng)鎮(zhèn)中學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況分析

  1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歷史下冊期考成績如下:平均分及格率優(yōu)秀率。多數學生對學習歷史不感興趣,沒有課外閱讀材料。

  2教材分析

  第一個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教科書內容的安排和教學活動的設計,無不緊扣隋唐時期的“繁榮”與“開放”!胺睒s”與“開放”,是反映一個積極向上的社會的兩個側面,具有同一性。這一單元的8節(jié)正課,在人教版舊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對應的內容,也能在新課標中找到對應的知識點。只有第1課《繁盛一時的隋朝》和第4課《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略顯例外。新課標中,有關隋朝的內容比較少,只是在科舉制度和科學技術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學生明白唐朝為何“繁榮”、如何“開放”,僅僅從唐朝歷史的角度去陳述,恐怕略顯蒼白。因此,教科書設置了《繁盛一時的隋朝》這一課。課文用“南北重歸統(tǒng)一”“大運河的開通”兩個子目,從政治、經濟兩個方面介紹了隋朝的發(fā)展情況,為學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榮與開放打下了基礎。

  關于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這一內容,原有的教學大綱和教材雖有涉及,但一般不會展開。鑒于新課標將科舉制作為內容標準中相當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教科書特意安排了一整節(jié)課來講述科舉制的誕生、完善與影響。與以往的教學大綱不同,新課標此前沒有談到中國古代官制的內容。了解中國古代如何選官、如何任官,對學生學習其他知識很有幫助。例如,對本課內容的探討,能夠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唐詩成就為何輝煌,唐詩創(chuàng)作為什么能夠步入黃金時代。

  為了突出主題“繁榮與開放”,這一單元的課,對隋煬帝的暴政、隋末農民起義以及唐朝中后期的歷史,包括安史之亂、藩鎮(zhèn)割據、朋黨之爭、宦官專權、唐末農民戰(zhàn)爭等傳統(tǒng)教材經常寫到的內容,較少涉及。

  第二個單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fā)展”,實際涉及“民族關系的發(fā)展”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兩個主題。它們不像第一單元的“繁榮”與“開放”那樣,從字面到內容都具有同一性。這里“民族關系的發(fā)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內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權并立與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對“經濟重心的南移”有影響。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簡單明了地說明它們特別是后者與“經濟重心的南移”之間的關系,卻并非易事。因此,教科書調整了課標內容標準的順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權并立時代的情況,后分析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列舉經濟重心南移的表現(xiàn),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會風貌、介紹元朝大一統(tǒng)的出現(xiàn)及民族大融合的發(fā)展情況。如此安排,既增強了課文內容的邏輯性,又為教學提供了方便。

  這一單元中,像“經濟重心的南移”“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這樣的內容,傳統(tǒng)教材中雖然也會有所涉及,但以之作為課題,卻不曾有過。教科書緊扣課標主題,集中敘述相關內容,有利于加深學生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印象,也為完成本單元活動“觀察《清明上河圖》,圍繞宋代城市社會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風俗習慣等,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議論,比較古今異同”奠定了基礎。

  第三個單元“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教科書對課標有關明清時期的五條內容標準進行了歸納組合。除兩節(jié)文化課文外,教科書以《明朝君權的加強》《君主集權的強化》兩課對應“了解明清兩朝加強專制統(tǒng)治的主要措施”,用《中外的交往與沖突》《收復臺灣和抗擊沙俄》來“概述鄭和下西洋的史實”“講述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和雅克薩之戰(zhàn)等史實,感受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爭精神”,通過《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列舉清朝設置駐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等史實”,讓學生“了解清朝加強對邊疆地區(qū)管轄和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經濟的發(fā)展與“閉關鎖國”》以“簡述‘閉關鎖國’的主要表現(xiàn),分析其歷史影響!

  與以往的教科書相比,本單元課文在講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時,突出了明清時期中外的矛盾與沖突;在列舉經濟發(fā)展成就的時候,沒有忽略“閉關鎖國”給中國社會帶來的隱憂。這種設計,與課標主題中“社會的危機”相呼應,也為學生學習中國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國為何被動挨打作好鋪墊。

  四擬用的教學方法

  講述式、談話式、啟發(fā)式、提問式等。

  五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規(guī)管理,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對“學困生”既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習的自覺性,更要對他們進行學法指導。

  2、強化理想前途教育、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形勢教育,學生學得好,以確?荚嚾〉脠A滿成功。

  3、強化質量意識,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后認真做好培優(yōu)補差工作。

  4、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

  5、復習階段,要認真制定復習計劃,精心組織復習,以書為本,講清概念,提示規(guī)律,指點迷津,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的能力及速度。

  6、引資料、學經驗。經常向老教師學習,經常聽課。

  7、認真組織測試,強化綜合訓練,抓住學科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及時補救。

  8、運用多媒體等現(xiàn)代教育技術作為教學輔助手段。

  四、教學任務和要求

  七年級歷史教學,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即了解歷史的基本線索,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觀點,以及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

  歷史教學,要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按時間順序觀察歷史發(fā)展和變化,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fā)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lián)想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識活動,對有關的歷史問題進行簡要評述,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五、教學設想

  1、歷史教學要充分體現(xiàn)時代精神,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對歷史作出正確的敘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學性的統(tǒng)一,觀點和材料的統(tǒng)一。

  2、繼續(xù)深入課堂教改,在傳授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養(yǎng),樹立學為主體,教為主導,學導結合的教學觀,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樹立全面發(fā)展,主動發(fā)展的育人觀,堅持教書與育人統(tǒng)一,提高課堂效率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鼓勵學生主動探求新知識,提高學習素質和學習效率,嘗試歷史活動課的教學。

  3、開展歷史第二課堂,通過舉辦歷史講座,故事會,創(chuàng)辦歷史報等形成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問題的能力。跟蹤輔導,找學困生談心,了節(jié)其學習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初中歷史教案 篇3

  【課程標準】

  1、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等基本史實,掌握明朝對外關系的概況。

  2、通過本課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試圖能力、觀察和分析圖片及史料的能力。通過分析戚繼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的能力。引導學生綜合評價戚繼光為民族英雄,以提高學生評價的歷史人物的能力。

  3、通過鄭和遠航的盛況所體現(xiàn)的我國古代造船業(yè)和航海技術在世界的先進地位,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課型]新授課

  [教材分析]

  本課位于《中國歷史》七年級下P93——98,明朝建立后,明初的統(tǒng)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明前期,是當時世界上最發(fā)達的國家之一,鄭和七下西洋,同亞非各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頻繁,屬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國勢日漸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繼光領導了反侵略的抗倭斗爭,并取得了勝利,然而中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的矛盾卻日益尖銳,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國澳門的`居住權,并在那里開始了殖民活動。

  [學情分析]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對明朝的政治、經濟狀況有了大致的了解,有利于本課內容的把握。但是學生對于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等史實,學生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對歐洲航海家的遠洋航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此基礎上,要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經驗去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學習探究。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引導學生探究鄭和下西洋的條件、目的、經過、意義等,使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的史實,和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等基本史實,掌握明朝對外關系的概況。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戚繼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對戚繼光抗倭背景、功績和取勝原因的學習和分析,引導學生綜合評價戚繼光為民族英雄,以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等事件的學習,除可向學生進行傳統(tǒng)的愛國主義教育外,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健全的人格。

  【重點和難點】

  1.重點:

  (1)本課重點之一是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標志著我國古代航海事業(yè)發(fā)展達到了頂峰,是我國古代經濟發(fā)達的體現(xiàn),同時也表現(xiàn)了中國人民英勇無畏的精神。學習這一內容,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有重要作用。另外,鄭和下西洋后,中國文化進一步影響到亞非地區(qū),鄭和遠航架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友誼的橋梁,在鄭和船隊到達的很多地方,都有紀念他的遺跡,影響至今,意義深遠,需重點掌握。

  (2)戚繼光抗倭是另一重點。民族英雄戚繼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肅清侵擾我國東南沿海的倭寇,這是歷史上我國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勝利,捍衛(wèi)了中國的主權,保障了我國沿海地區(qū)人民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學習這一內容,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熱情,體會到“得道多助”、正義必定會戰(zhàn)勝邪惡的道理。特別是戚繼光不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贏得了后世的尊敬,在民間具有強烈而深遠的影響。在我國歷史上,每當遭受外敵侵略之際,戚繼光都會成為一面激勵人民斗志的旗幟。學習這一內容,對于培養(yǎng)學生崇高的歷史責任感,將個人命運與民族和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學習這一內容,還有助于學生正確地識別善惡美丑,對端正他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產生積極的作用。

  2.難點:

  本課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學生在世界歷史方面的知識儲備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便。教師可將《鄭和下西洋路線》等做成多媒體教學軟件,將航行路線動態(tài)地顯示出來,這樣能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活動,并把歷史事件與時間、空間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從而形成準確的時空概念。

  教學過程:

  教學

  步驟教學過程設計意圖導入

  新課一副照片,一張票證,就是一段凝結的歷史。出示一套郵票,問紀念什么歷史事件?

  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初中歷史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一五”期間經濟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務(從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通過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和歸納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采用講授法、獨立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共同完成本課內容的學習。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一五”計劃的提前超額完成,使我國改變了工業(yè)落后的面貌,證明了中共在經濟建設方面“進京趕考”的成績斐然。全國人大的召開和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已經基本形成。

  教學重點:“一五”計劃的主要任務和1954年憲法的頒布。

  教學難點:1954年憲法的性質。

  教學過程

  第一學時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礎知識: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經濟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

  通過指導學生利用《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yè)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說明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工業(yè)和交通運輸業(yè)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引導學生思考“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性質”,從而培養(yǎng)學生歸納、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以及綜合分析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使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yè)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yè)化邁進;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標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的基本形成。

  學時重點

  重點和難點:本課主要介紹的是工業(yè)化的起步。講述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yè)交通建設主要成就、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等問題。

  重點有兩個:一是了解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工業(yè)化建設;二是知道1954年頒布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fā)展重工業(yè),建立國家工業(yè)化和國防現(xiàn)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fā)展交通運輸業(yè)、輕工業(yè)、農業(yè)和商業(yè);相應地培養(yǎng)建設人才。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制定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規(guī)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力屬于人民。

  學時難點

  難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性質。共和國第一部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性質這一問題很抽象,對初二學生來說,較難理解,因而將它確定為本課的`難點。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工業(yè)化的起步。

  請同學們閱讀課前導讀,“現(xiàn)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制造!

  思考“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我國經濟狀況如何”。

  在學生回答基礎上教師小結:國民黨在敗退臺灣后留給中國共產黨的是一個經濟上面臨崩潰的舊中國,一窮二白。舊中國是個落后的農業(yè)國,沒有合理的工業(yè)體系,幾乎沒有重工業(yè)。新中國建立后,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yè)生產超過歷史水平,但仍遠遠落后西方發(fā)達國家,就是同樣發(fā)展中國家印度也比不上。指導學生閱讀書中表格。

  師:怎樣才能扭轉這種局面呢。

  活動2【講授】工業(yè)化的起步。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找出“一五”計劃編制目的和它的起止時間。

  1953年,我國政府開始組織編制“一五”計劃,目的是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發(fā)展國民經濟!耙晃濉庇媱澋1957年結束。

  師:“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什么”(由學生看書總結)

 、偌兄饕α堪l(fā)展重工業(yè),建立國家工業(yè)化和國防現(xiàn)代化的初步基礎;②相應地發(fā)展交通運輸業(yè)、輕工業(yè)、農業(yè)和商業(yè);相應地培養(yǎng)建設人才。

  “那么,為什么要集中主要力量發(fā)展重工業(yè)呢為什麼還要相應地發(fā)展交通運輸業(yè)、輕工業(yè)、農業(yè)和商業(yè)”

  在學生回答基礎上教師小結:“一五”計劃開始的時候,雖然我國工業(yè)已經恢復并超過歷的水平,但是工業(yè)化的起點仍然很低。1952年現(xiàn)代工業(yè)在我國工農業(yè)總產值的比重只有26.6%,重工業(yè)在工業(yè)總產值中的比重只有35.5%。(多媒體再次顯示:《中華與印度、美國鋼和電產量的比較》表格和課前導讀內容)

  可見,我國仍然是一個落后的農業(yè)國家。特別是經過抗美援朝戰(zhàn)爭和更復雜國際局勢的影響,恢復我國工業(yè)特別是重工業(yè)極端落后狀況的客觀要求顯得更為緊迫。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參照蘇聯(lián)的經驗,選擇了一條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的工業(yè)化道路。

  師: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看看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怎樣超額完成的,主要成就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師生共同小結)工業(yè)方面:一批為國家工業(yè)化所必需而過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礎工業(yè)建立起來(為鋼鐵工業(yè))。1953年年底,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和七號煉鐵爐相繼提前竣工。與此同時,還建立了新的工業(yè)部門(為飛機制造業(yè)和汽車制造業(yè)),到1956年,我國第一個生產載重汽車的工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出第一輛汽車;中國第一個飛機制造廠試機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中國第一個制造機床的工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多媒體顯示:《鞍山大型軋鋼廠》《我國制造的噴氣式飛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使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yè)落后的面貌,并向社會主義工業(yè)化邁進。

  交通運輸業(yè)方面多媒體顯示:《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yè)交通建設重要成就分布示意圖》(動態(tài)),學習交通建設主要成就。A、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毛澤東稱之為“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它形象地描述了武漢長江的雄偉氣勢及其在我國南北交通方面發(fā)展的重要作用。B、“一五”期間,我國共建成30多條鐵路,還在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密切了祖國內地和邊疆的聯(lián)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

  師:“一五”期間,在蘇聯(lián)的幫助下,我國以156個項目為中心,先后施工一萬多個工業(yè)項目,形成了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工業(yè)基地,同時在沿海地區(qū)原有的工業(yè)基礎地得到加強,華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業(yè)基地。

  完成書中“動腦筋”,指導學生看問題既要歷史地看,同時也要發(fā)展地看,小男孩的觀點“沒什么大不了的”,在現(xiàn)在看來的確如此,但在當時的中國卻是了不起的事情。激發(fā)學生發(fā)奮學習,將來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

  師:隨著經濟建設的發(fā)展,我國的民主經濟建設也在加緊進行。具體表現(xiàn)是召開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請同學結合課文介紹大會召開的情況。

  學生復述:1954年9月,我國政府在北京舉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大會由毛澤東主持,全國人大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國家大事。由人民參加商議國家大事,這在我國歷還是第一次,它充分體現(xiàn)出人民當家,成了國家的主人。

  師:這次大會的任務一是制定了一部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在此之前,我國有一部文獻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這部文獻叫什么是在什么會議上制定的

  生:《共同綱領》,是在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制定的。

  師:當時,蔣家王朝雖然被,但全國大陸還沒有完全解放,國內外的敵人還很囂張,國家的政治制度也處于一種過渡狀態(tài),由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代行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共同綱領》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穩(wěn)定,需要加強人民的民主權利,保證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順利進行。在這次大會上,經過熱烈討論,一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和憲法的頒布,結束了由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代行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以《共同綱領》代替憲法的過渡狀態(tài),加強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證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順利進行。那么,如何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呢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小字部分和引文內容。

  師:憲法規(guī)定我們國家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我國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憲法規(guī)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所有這些充分說明這部憲法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你怎樣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所取得的建設成就

  提示:可以結合課文及《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yè)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找出“一五”期間我國在國民經濟方面取得的建設成就,得出小男孩的結論“了不起!……”看問題既要歷史地看,同時也要發(fā)展地看。小女孩的觀點“沒什么大不了的”,這在現(xiàn)在看來的確如此,但在當時的中國卻是“了不起”的事情。要激發(fā)學生發(fā)憤學習,掌握本領,將來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

  練一練:列舉出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任意三項或更多的國家建設成就(書讀課本,找出答案。)

  1.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建成投產

  2.中國試制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

  3.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

  4.武漢長江大橋建成

  5.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6.東北工業(yè)基地形成

  初中歷史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時間及實質、但丁、達芬奇、莎士比亞、新航路的開辟:哥倫布、達伽馬、迪亞士、麥哲倫。

  2.能力培養(yǎng):本課的關鍵是讓學生了解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及突出表現(xiàn)。通過對文藝復興時文藝作品的分析,初步領會文藝復興運動的實質,培養(yǎng)透過現(xiàn)象看事物本質的能力。新航路開辟的過程,就是西歐人在地理上取得重大發(fā)現(xiàn)的過程,它使世界結束了彼此孤立的狀態(tài),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開始了。新航路的開辟者,既適應了時代的需要,又具有超乎尋常的勇氣和百折不撓的毅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過本課的學習,不僅使學生對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實質和進步作用有所了解,還應認識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從而堅定自己積極投身先進文化事業(yè)的信念。要求學生結合開辟新航路的動機和取得的成果,結合開辟新航路的后果進行思考,培養(yǎng)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通過中國四大發(fā)明對世界經濟發(fā)展的貢獻,鄭和遠航等史實的穿插對比講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學生民族自豪感。

  二、本課重點和難點

  重點:文藝復興的重要代表人物。新航路開辟的經過。

  難點:文藝復興首先在意大利興起的先決條件及其階級實質。對開辟新航路作出恰當評價。

  三、講授新課

  【導入新課】引導學生回顧14世紀~16世紀歐洲在政治經濟領域發(fā)生的巨大變化,然后指出:這時歐洲發(fā)生巨大變化的又一個標志是文藝復興運動的出現(xiàn)。由此引入新課。提問:什么是文藝復興?文藝復興為什么首先發(fā)生在意大利?

  一、文藝復興

  14世紀意大利最早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并產生了最初的資產階級。資產階級隨著自身力量的增強,而提出一系列符合自身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主張;14世紀的意大利是一個需要巨人的時代……由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首先在意大利發(fā)展起來,所以與它相適應的`資產階級文化思潮也首先出現(xiàn)在意大利。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意大利的發(fā)展,新興的資產階級為了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需要文化科學知識,他們渴求擺脫教會對于人的生活和思想束縛。他們主張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來考察一切。他們相信并且頌揚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力量和人的偉大,認為人可以創(chuàng)造一切。他們贊美人生和自然,崇尚科學和理性。這種從人出發(fā)而不是從神出發(fā)思考問題的思潮被稱為什么?(人文主義)從剛才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人文主義是新興的資產階級文化思潮。那它為什么被稱為文藝復興呢?文藝復興表現(xiàn)最突出的領域是哪兩個?(文學和美術)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文學領域杰出的代表人物是--(詩人但丁)。但丁是意大利佛羅倫薩人,出身于沒落貴族家庭。青年時代他是在博覽群書中度過的,除拉丁文、修辭學以外,他對詩學、神學、歷史、天文、地理、音樂、繪畫等都作了研究,從而使他成為那個時代一位多才多藝、學識淵博的學者,為他日后的從政活動和文學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302年,但丁被代表羅馬教廷的反動勢力放逐,流落意大利各地,最后客死他鄉(xiāng)。但丁的作品很多,《神曲》是他的代表作。下面再看美術領域的成就。

  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美術領域最的藝術家是誰?(達芬奇)達芬奇所畫的人物和宗教故事,都是以現(xiàn)實人物為藍本的,所歌頌的是人的現(xiàn)實美好的生活,這些作品都體現(xiàn)了人文主義者以人為本的思想原則。

  15-16世紀,文藝復興發(fā)展到歐洲的其他地方。英國的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文學巨匠。一生創(chuàng)作了三十多部劇本和很多膾炙人口的詩篇。代表作《羅密歐和朱麗葉》、《哈姆雷特》。莎士比亞不僅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文壇上的巨匠,西方文藝評論界把他同荷馬、但丁和歌德并稱為世界四大詩人。莎士比亞畢生主要獻身于戲劇事業(yè),他的寫作題材廣泛,一身兼為悲劇、喜劇和歷史劇作家,各方面都碩果累累,這一點超越了以前所有的悲劇家和喜劇家。與新舊交替時期的先驅但丁相對照可以看出,莎士比亞的作品更富于現(xiàn)實主義色彩,這也說明文藝復興運動正在深入,時代正在前進。莎士比亞與中國的大戲劇家湯顯祖同處一個時代。

  二、新航路的開辟

  15世紀,隨著商業(yè)的發(fā)展和貿易的日益擴大,西歐國家對黃金的渴望更加強烈。但是,西歐的貴重金屬礦藏很少,開采也很慢,為了尋求黃金,歐洲人便把注意力轉向了東方。為什么呢?(《馬可·波羅行紀》內容的影響)《馬可·波羅行紀》中,把東方描寫得富麗繁華,介紹中國和印度是"黃金遍地,香料盈野",這對憧憬黃金的歐洲上層分子有很大的誘惑力,因此,他們不惜冒著生命危險,遠渡重洋到東方去尋求黃金。另一方面,歐洲貴族親眼看到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把東方的珠寶、瓷器等販運到歐洲而大獲其利,這更堅定了他們去東方尋金的決心。但是,為什么要開辟新航路呢?15世紀前葉,東西方的商路主要有三條:一條是陸路,從小亞西亞出發(fā),沿黑海、里海經過中亞到達中國和印度;第二條是經敘利亞、兩河流域抵波斯灣,換海船前往印度和中國;第三條是經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出紅海,經印度洋去印度和中國。當時,紅海以東和地中海一帶的貿易,分別主要由阿拉伯商人和意大利商人所壟斷,后又被奧斯曼帝國所控制,它的統(tǒng)治情況如何呢?(奧斯曼帝國阻礙東西方商路)因此,在大西洋沿岸諸國的大商人迫切希望尋找到一條繞過地中海東部,開辟直達東方的新航路。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瀕臨大西洋的兩個歐洲國家,他們無力加入歐洲大陸的爭奪,特別希望獲得海外的財富,最熱衷于探尋新航路。當時人們具備了遠洋航行的條件了嗎?(學生看書答:地圓學說的流行、航海技術的發(fā)展)西班牙和葡萄牙在15世紀末完成了國家的統(tǒng)一,這為組織大規(guī)模遠航提供了條件,同時兩國的造船業(yè)和航海業(yè)較發(fā)達,當時地圓學說在歐洲日益流行,意大利地理學家繪制的世界地圖,把印度和中國畫在大西洋對岸,并斷定從歐洲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直達東方。15世紀歐洲已能制造適于航海的多桅快速的大型帆船,中國人發(fā)明的羅盤針,14世紀已普遍用于航海事業(yè),使遠航不至迷失方向。最先探尋新航路的是葡萄牙人。教師指圖講解:葡萄牙人探尋新航路的方向是向東。

  (1)1487年,迪亞士率三艘帆船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達非洲的最南端。這是探尋新航路中的第一次突破。葡萄牙國王認識到非洲南端的重要性,肯定由此向東航行可以到達亞洲,因此,就把這個地點稱為"好望角",這次航行證明了大西洋與印度洋是相通的,為達·伽馬的探尋新航路準備了條件。

  (2)1497年~1498年,達·伽馬率4艘帆船,160名水手從里斯本出發(fā),沿迪亞士開辟的航路南行,繞過好望角,沿非洲東海岸前進,進入印度洋,到達非洲的莫桑比克,然后由阿拉伯人領航,順利渡過印度洋,到達印度的卡里庫特。返航時,劫掠了大批香料、象牙、絲綢、寶石等物品,他們帶來的收益高達航行費用的60倍。繼葡萄牙之后,西班牙也積極進行航海擴張,并且選擇了西進的路線。

  (3)1492年,意大利人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資助下,乘三艘帆船,率88名水手,從西班牙啟程,橫渡茫茫無際的大西洋,經過69天的艱苦航行,終于到達古巴、海地,哥倫布誤認為他所到達的地方就是印度,因此,稱當地居民為"印地安人"(印度人),這個名稱一直沿用下來。哥倫布直到死一直誤認為自己所到的是印度。后來,意大利另一位航海家亞美利哥,證實哥倫布所到達的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塊"新大陸",于是這個大陸就被稱為"亞美利加"洲。

  (4)第四位探尋新航路的是麥哲倫。他率領的船隊最終完成了環(huán)球航行。1519年,麥哲倫帶領5艘船,262人組成的遠航船隊從西班牙出發(fā),橫渡大西洋,沿南美洲海岸南下,繞過美洲南端的海峽(后人命名為"麥哲倫海峽"),進入另一片遼闊的海洋,因沿途風平浪靜,航行很順利,麥哲倫高興地把這片海洋稱為"太平洋",麥哲倫的船隊在太平洋上航行三個多月,很多船員因饑渴而死去。當船隊到達菲律賓群島時,與當地土著居民發(fā)生沖突,麥哲倫在沖突中被殺,其他船員逃出后繼續(xù)航行。他們繞過好望角,直到1522年,才回到西班牙,這時只剩下一只船和十幾個人了。這樣,人類第一次實現(xiàn)了環(huán)球航行,從而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新航路的開辟有什么意義呢?(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新航路開辟后,密切了世界各大陸之間的聯(lián)系,從此,世界結束了彼此孤立的狀態(tài),聯(lián)成一個整體,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開始了。這四次重要的遠航,大都發(fā)生在15世紀末,在同一時期,我們中國也曾有過遠航的壯舉,可以請同學思考、對比世界的四次遠航與中國的鄭和下西洋在目的、規(guī)模、后果上有何不同?

  新航路開辟以后,從歐洲到亞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來日益密切,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yè)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

  初中歷史教案 篇6

  一、知識目標

  1.掌握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經濟結構和實行工業(yè)化的必要性。

  2.掌握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內容及取得的成就。

  3.掌握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的誕生過程及其內容和意義。

  二、能力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能力。

  2.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綜合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的工業(yè)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業(yè)化開始起步。

  2.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第一部憲法的頒布,真正地體現(xiàn)了人民的意志,是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顯著成就。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和第一部憲法的頒布。教學難點: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性質。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學生閱讀教材導入框教師由此導入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

  【教師提問】

  閱讀教材18頁—19頁,思考新中國成立之初,經濟上面臨怎樣的局面(背景)(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多媒體出示背景

  (1)1952年主要產品產量表。

  (2)中國、印度、美國的工業(yè)的對比表格。

  (3)毛澤東的話語。

  教師歸納背景1: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yè)生產超過歷史水平背景2:我國工業(yè)水平落后

  【教師提問】=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改變當時的經濟狀況,我國政府制定了什么

  學生回答: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多媒體展示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圖片)

  【教師過渡】下面請同學們把課本第二段內容看一下,了解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內容。

  [教師要求]請大家把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內容復述一遍。多媒體展示一五計劃的任務[教師引導]現(xiàn)在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第一個五年計劃為什么要以發(fā)展重工業(yè)為主一般來講,應該是先發(fā)展輕工業(yè)、農業(yè)和商業(yè),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對呀大家可以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

  【教師歸納】1.當時的國情,中國的工業(yè)基礎太薄弱。

  2.受蘇聯(lián)發(fā)展的影響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所取得的成就。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課本上相關內容,看一看第一個五年計劃在哪些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學生回答]多媒體展示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要成就。

  思考:動腦筋

  教材第20頁

  [教師引導]對于課本上“動腦筋”欄目中小女孩提出的觀點應該怎樣看待呢我們說,看待任何事物,必須放到當時的'環(huán)境中去,解放牌汽車也是這樣,我們應當看它誕生的意義和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做出的貢獻,而不能拿它和現(xiàn)在的產品去比。

  [教師過渡]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也加緊進行。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一方面的內容。

  二、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

  【教師提問】

  (1)1954年,在北京召開的會議是什么。

  (2)這次會議的內容是什么。

  (3)這次會議上制定的憲法的性質如何。

  【教師提問】同學們通過看書,知道憲法的主要規(guī)定是什么嗎。

  [學生回答]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利屬于人民。

  【教師提問】它的頒布有什么歷史意義。

  師生通過討論,總結:由于事先廣泛征求意見,經過1.5億人民討論,還經過人民代表認真的修改,充分表達了人民的意志,成為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也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

  初中歷史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一、知識能力:識記大澤鄉(xiāng)起義的時間、領導人;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培養(yǎng)用積極觀點和積極分析方法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學習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秦始皇,為鞏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課;通過分析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的關系,及陳勝吳廣的起義與秦滅亡的關系,學習因果關系的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贊揚陳勝吳廣起義的首創(chuàng)精神及暴政的歷史功績;認識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和人民群眾對歷史發(fā)展的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大澤鄉(xiāng)起義

  2、秦朝的滅亡

  難點:

  1、秦朝暴政對農民起義的影響

  2、項羽劉邦反秦活動的作用

  【教學突破】

  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暴政是導致農民起義爆發(fā)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陳勝吳廣起義又是導致秦朝滅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課的重難點有著較大的內在聯(lián)系,要引導學生把握這些知識,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內在聯(lián)系,分析因果關系,串聯(lián)知識點,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教學準備】

  教師:

  1、秦末農民起義動態(tài)圖課件

  2、秦暴政內容的課件

  學生:

  1、收集“焚書坑儒”的有關史料

  2、收集陳勝吳廣的相關史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談話:上一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解了我國歷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建立,而這個國家的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了鞏固統(tǒng)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經濟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這個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卻成為引發(fā)農民起義的暴政之一。這是為什么呢?讓我們進入今天的新課————陳勝吳廣起義。

  2、講解: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國歷的功績不可抹滅,但是她有極其殘暴,政治上專制獨裁,經濟上橫征暴殮,而且還有嚴酷的刑罰,而最讓人痛心的莫過于“焚書”和“坑儒”。請學生代表講解自己收集的有關“焚書坑儒”的史料。

  二、起義的原因

  1、肯定學生收集的史料,告訴學生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初衷,是為了鞏固在思想文化領域的統(tǒng)治,但結果去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破壞了人才。秦始皇的暴政還體現(xiàn)在殘酷和剝削以及嚴酷的刑罰。

  2、組織學生閱讀56頁有關秦始皇暴政的輔欄內容及相關圖片資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3、引導學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奪位且昏庸殘暴,可補充“指鹿為馬”的成語加深學生的認識。

  三、大澤鄉(xiāng)起義

  1、講述引導:秦二世的昏庸殘暴,加速了秦的滅亡,也是引發(fā)秦末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卻是因為延誤軍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學們閱讀57頁輔欄里的內容后就會知道大澤鄉(xiāng)起義是怎么爆發(fā)的了。(在教師引導下閱讀教材,了解到陳勝吳廣本是秦軍隊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氣原因誤了軍期,無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的動態(tài)課件,講解: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起義,我國歷第一個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由此開始。(看課件學生了解時間地點)

  3、指圖分析,告訴學生大澤鄉(xiāng)起義后,起義軍東征西戰(zhàn),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經驗不足,吳廣陳勝先后被害。陳勝吳廣犧牲后,農民起義繼續(xù)發(fā)展,其中以項羽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最為。

  四、秦朝的滅亡

  1、分析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告訴學生,繼陳勝吳廣之后,項羽和劉邦的隊伍逐漸強大,其中項羽率部在巨鹿殲滅秦軍主力,這就是歷的巨鹿之戰(zhàn)。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輔欄里的史料。

  2、讀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確秦朝滅亡的時間和標志,也理解到秦朝滅亡就是秦末農民起義的結果

  五、教師總結

  初中歷史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八國聯(lián)軍侵華是帝國主義發(fā)動的空前野蠻殘暴的殖民戰(zhàn)爭,加深對帝國主義本質的認識。

  2、義和團抗擊八國聯(lián)軍,說明中華民族有著反抗外來侵略的光榮傳統(tǒng)。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八國聯(lián)軍侵華和《辛丑條約》

  難點 為什么說《辛丑條約》是空前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1860年英法聯(lián)軍在北京犯下什么滔天罪行?

  生:火燒圓明園

  師:可是中國的劫難并沒有停止,就在英法聯(lián)軍占領北京40年后,北京又一次被列強占領。這是什么戰(zhàn)爭?

  【講授新課】

  一、原因:為鎮(zhèn)壓義和國運動

  師:看P24小字,找出義和國運動的興起時間、地點、、領導階級、口號。

  生:1899年,山東,農民階級、“扶清滅洋”

  師:從口號和P24“閱讀廣場”中,可以看出義和國運動的性質是什么?

  生:反帝愛國運動

  師:義和國運動和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有什么異同

  生:義和國運動只反帝不反清,是反帝愛國運動。太平天國運動既反帝又反清,是反帝反封運動。

  師:1900年,義和國運動發(fā)展到京津地區(qū)。看P24插圖,圖中寫著什么?董軍門是指清甘軍首領董福祥。義和團運動的迅速發(fā)展,引起誰的恐慌和仇視?

  生:帝國主義

  師:由此可見,帝國主義發(fā)動這場戰(zhàn)爭的原因是什么?

  生:為了鎮(zhèn)壓義和國運動

  二、經過(1900.6~8.)

  師:找出時間和侵略國家

  生:1900年6月,英、法、美、德、意、日、俄、奧

  1、侵略國:英、法、美、德、意、日、俄、奧

  師:1900年6月,八國聯(lián)軍20xx多人,從天津乘火車向北京進犯,統(tǒng)帥是誰?

  生:英國海軍中將西摩

  2、統(tǒng)帥:西摩、瓦德西

  師:戰(zhàn)斗在京津鐵路線上打響,義和國和清軍在廊坊、楊村狙擊敵人。義和團在廊坊大敗侵略軍說明什么?

  生:中國人民具有反抗外國侵略的斗爭精

  3、廊坊大捷

  師: 西摩率殘部狼狽退回天津。與此同時,聚集在大沽口外的各國軍艦攻陷了大沽炮臺。看25插圖,八國聯(lián)軍大沽口登陸。大沽口在天津市塘沽區(qū)東大沽海河入海口。八國聯(lián)軍隨后向天津進犯。義和團和清軍開始了保衛(wèi)天津的戰(zhàn)斗。7月14日,天津陷落。八國聯(lián)軍從天津出發(fā),沿運河兩岸向北京進犯。8月14日,北京陷落。

  4、攻占北京

  師:慈禧太后帶著光緒帝倉皇出逃。在逃往西安的路上,她下令剿滅義和團。八國聯(lián)軍攻占北京后,聯(lián)軍的統(tǒng)帥是誰?

  生:瓦德西

  師:瓦德西是德國陸軍元帥。他特許侵略者公開搶劫三天?碢26小字,看看他們在北京的滔天罪行。他們燒殺搶劫,無惡不作,圓明園第二次被毀?床鍒D《八國聯(lián)軍屠殺義和團》,上面寫著什么?齊化門就是今天的朝陽門。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lián)合鎮(zhèn)壓下失敗了。義和團運動雖然失敗了,但是他們的英勇斗爭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碢24導入框。

  三、結果:《辛丑條約》

  師:1901年,農歷辛丑年,英、法、美、德、意、日、俄、奧、比、西、荷11國與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床鍒D,左邊是11國公使,右邊是清政府代表慶親王奕劻(前)、李鴻章(后。)條約的內容是什么?

  生:①清政府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②北京的東交民巷劃為使館區(qū),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③清政府向各國認錯道歉,并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④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臺,允許外國軍隊駐扎在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戰(zhàn)略要地。

  師:①是哪方面的`規(guī)定?

  生:經濟

  師:賠款本息共計9.8億兩,加上各省各地方的教案賠款(約3000萬兩),總數超過白銀10億兩。當時清政府每年財政收入只有8千多萬兩,這相當于清政府12年的總收。特別應該指出的是,當時中國人口4億5千萬,賠款4億5千萬兩,用意在要每個中國人都要向他們交1兩白銀的“罰金”。這是侵略者要通過賠款來懲罰、污辱所有的中國人。②是哪方面的規(guī)定?

  生:外交

  師:危害是什么?

  生:使館區(qū)成為國中之國,各國公使成為清政府的太上皇,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

  師:③是哪方面的規(guī)定?

  生:政治

  師:危害是什么?

  生: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

  師:④是哪方面的規(guī)定?

  生:軍事

  師:危害是什么?

  生:便利侵略者對清政府進行軍事控制和直接鎮(zhèn)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活動。

  四、影響

  師:《辛丑條約》是一個空前喪權辱國的條約。從此,清政府成了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得出這一結論的主要依據是什么?

  生: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板書

  一、原因:為鎮(zhèn)壓義和國運動

  二、經過(1900.6~8.)

  1、侵略國:英、法、美、德、意、日、俄、奧

  2、統(tǒng)帥:西摩、瓦德西

  3、廊坊大捷

  4、攻占北京

  三、結果:《辛丑條約》

  四、影響

  初中歷史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荷蘭殖民者侵占我國領土臺灣,沙俄入侵我國黑龍江流域的簡況。掌握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政府設置臺灣府,雅克薩之戰(zhàn)和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等史實。為學生進一步理解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奠定基礎。

  通過引導學生對已學過的有關臺灣、黑龍江流域方面的知識進行回憶、梳理,培養(yǎng)學生縱向歸納、綜合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學習本課中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政府抗擊沙俄侵略斗爭的內容,使學生認識到這些斗爭都是維護我國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正義斗爭;中華民族各族人民有著堅決反抗外敵侵略的光榮傳統(tǒng);鄭成功是我國歷的民族英雄。從而激發(fā)學生繼承民族英雄的愛國主義傳統(tǒng),培養(yǎng)為捍衛(wèi)國家領土主權和民族利益英勇斗爭的精神。

  【教材分析】

  鄭成功收復臺灣是本課的重點。

  雅克薩之戰(zhàn)和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是本課的又一重點。雅克薩之戰(zhàn)是在沙俄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進行瘋狂的領土擴張的形勢下,中國軍民為維護領土主權而進行的一場正義的自衛(wèi)戰(zhàn)爭。戰(zhàn)爭的勝利,粉碎了沙俄妄圖繼續(xù)鯨吞我國領土的陰謀,迫使其通過談判的方式,在平等協(xié)商的基礎上,同中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qū),都是中國的領土。

  中俄《尼布楚條約》既是本課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第一,學生對中俄東段邊界的具體界線難于掌握。第二,對中國讓步(圖中所示讓出尼布楚)與平等協(xié)商的關系難于理解。

  【教學過程】

  導入:聯(lián)系學過的知識,想一想,為什么說“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三國時期,孫權就曾派將軍衛(wèi)溫等率萬人多名官兵,乘船到達夷洲(今臺灣)。

  元朝政府設立澎湖巡檢司,加強了對琉球(今臺灣)的.管轄。

  明末清初,鄭成功收復臺灣。

  清朝設立臺灣府管理臺灣。

  一、鄭成功收復臺灣

  1、荷蘭殖民者侵占我國臺灣(1624年)

  2、鄭成功收復臺灣(1662年)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入臺灣,后來逐漸占領了整個臺灣島。1661年,鄭成功率艦隊抵臺,在當地人民支持下,打敗了荷蘭殖民者。第二年初,荷蘭殖民者簽字投降,臺灣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斗爭,在我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具有突出的地位。

  3、清朝設置臺灣府(1684年)

  二、雅克薩之戰(zhàn)

  1、沙俄侵占雅克薩和尼布楚

  2、雅克薩之戰(zhàn)

  3、中俄《尼布楚條約》(1689年)

 。1)《尼布楚條約》是中俄平等協(xié)商的基礎上簽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

 。2)意義: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葉島在內的廣大地區(qū),都是中國的領土。

  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平等基礎上談判,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沙俄同意把侵入雅克薩的軍隊撤回本國,清朝同意把尼布楚一帶原屬中國的地方讓給俄國。在準備談判過程中,康熙帝曾指示中國的代表堅持收回包括尼布楚在內的被沙俄侵占的全部中國領土,說:“尼布潮(楚)、雅克薩、黑龍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屬之地,不可少棄之于鄂羅斯。”(《清圣祖實錄》)由于當時出現(xiàn)了蒙古噶爾丹的嚴重威脅,康熙帝希望與沙俄迅速締結和約,又指示可以把尼布楚讓給俄國。清軍在雅克薩之戰(zhàn)中取得勝利,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過談判解決兩國邊界問題。這并不等于說《尼布楚條約》是中國用武力強加給俄國的不平等條約。因為第一,它是雙方通過平等談判,中國作了讓步才簽訂的;第二,當時在沙俄占領的尼布楚城下談判,根本不存在中國武力的威脅;第三,條約的內容基本上反映了兩國政府的主張,并符合雙方的利益。

  分析:雅克薩之戰(zhàn)是在沙俄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進行瘋狂的領土擴張的形勢下,中國軍民為維護領土主權而進行的一場正義的自衛(wèi)戰(zhàn)爭。戰(zhàn)爭的勝利,粉碎了沙俄妄圖繼續(xù)鯨吞我國領土的陰謀,迫使其通過談判的方式,在平等協(xié)商的基礎上,同中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qū),都是中國的領土。

  三、課堂小結(略)

  四:作業(yè):課后作業(yè)

  初中歷史教案 篇10

  一、教學指導思想

  新課標教材七年級歷史下冊在全面貫徹基礎知識,能力培養(yǎng)和思想教育三項教育目標的前提下,突出了三點:一是減輕學生負擔,降低難度;二是增加啟發(fā)性和生動性;三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本期教學以校教學計劃為指導,落實推進課程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對本學科知識產生了興趣,有一定的學習動力。然而,從上學期上課反饋的情況來看,不同層次的學生上課效果差距較大。有的學生基礎很好,視野開闊,并能對歷史事件發(fā)表很多自己的見解,這也讓教師必須加大備課的深度和廣度。有的學生基礎一般,但課堂回答積極。大部分學生歷史基礎基礎差,所以要注重歷史基礎知識的講授。這學期的教學,要在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上多下功夫,注意學習方法的引導。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

  本學期歷史下冊選用的是川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于一體。可讀性強,圖文并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材內容

  本學期繼續(xù)講授中國古代歷史,主要以課為單位,敘述我國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歷史,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fā)展,共21課,每課教學一課時。

  3、教材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開皇之治;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唐朝與新羅、日本的關系;唐朝與周邊各族的關系;北宋的統(tǒng)一;北宋加強中央集權制的措施;宋與遼、西夏之間的和戰(zhàn);宋與金的對峙;南方這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發(fā)展;宋代衣食住行的基本情況;元朝的統(tǒng)一;行省制度與民族融合;明清兩朝的專制統(tǒng)治;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朝的疆域;鄭和下西洋;閉關鎖國的政策;《資治通鑒》;佛教文化;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四大發(fā)明;《本草綱目》;趙州橋;北京城;

  教學難點:

  隋朝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唐代與少數民族的關系;北宋時期,政府與遼西夏金等少數民族間復雜的關系;對蒙古族統(tǒng)一中國應如何看待;中國四大發(fā)明對世界產生的影響;

  四、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xiàn)象及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fā)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lián)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

  2、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進一步認清歷史前進的大趨勢和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樹立為實現(xiàn)共產主義而奮斗的遠大理想,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社會責任和崇高使命,當好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3、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養(yǎng)。

  五、主要措施

  1、在課堂教學中倡導師生平等,民主的人際關系,應尊重學生的差異,崇尚個性和主體性,鼓勵探索真理,在教師啟發(fā)、誘導下,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這給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學生在擁有發(fā)揮個人才智的機會和空間的同時,壓力感又會促進學生去主動涉獵知識,獨立思考問題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氛圍,注意師生雙方交往、互動、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2、教材貫穿一些材料閱讀,“讀讀”等雖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卻是教材正文的擴展,實際上是給了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更自主的學習,有助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實施了愛國主義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時讓學生分組討論,人人參與觀察、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

  3、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目標統(tǒng)一,準確;以“內容標準”的要求為依;體現(xiàn)統(tǒng)一要求與個性發(fā)展統(tǒng)一。

  4、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fā)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復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fā)現(xiàn)不足,及時總結。

  5、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習參與歷史小制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跡、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精神實踐能力。

  6、集體備課強化教學質量,讓教師之間取長補短,資源共享,每周進行集體備課一次。

  7、上公開課及聽課,課后評議互相促進,提高教學效果。

  六、教學進度及課時安排

  教學進度及課時安排:

  周次教學內容

  1試卷評講導言課

  2第一課第一課

  3第二課第三課

  4第四課第五課

  5主題活動課主題小結

  6第六課第七課

  7第八課第九課

  8第九課主題小結

  9課堂練習課堂練習

  10課堂測試試卷評講

  11第十課第十課

  12半期考試及試卷評講

  13五一放假

  14第十一課第十二課

  15第十三課第十四課

  16主題小結主題活動演講會

  17試題練習第十五課

  18中考

  19第十六課第十七課

  20第十八課第十九課

  21第二十課第二十一課

  初中歷史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武王伐紂的經過、性質;西周的分封制、等級制的內容及作用;西周的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狀況;國人,共和行政,西周的滅亡,東周的建立。

  通過學習武王伐紂這一戰(zhàn)爭的原因和經過,讓學生分析這場戰(zhàn)爭的性質,從而培養(yǎng)學生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師引導學生對武王伐紂原因、經過、性質的分析,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理論。同時使學生了解歷史朝代的演變和更迭;通過對西周奴隸制經濟發(fā)展的學習,使學生真正認識到西周奴隸制經濟發(fā)展之所以迅速發(fā)展,是成千上萬的奴隸的辛勤勞動所換來的。從而樹立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主人這一正確的'史觀。

  教學建議

  知識分析

  商朝最后的商紂王倒行逆施,引起人民的反對,周武王起兵伐紂,建立周朝。從此我國進入了奴隸社會的繁榮時期。

  教法建議

  難點突破:

  指導學生閱讀等級制度并且用圖示法將其內容描繪出來,教會學生通過簡單圖表概括理解復雜內容的方法.

  重點突破:

  指導學生回答“為什么武王伐紂是正義之舉”?教會學生使用對比的方法來分析問題。

  對學生發(fā)展的影響

  通過西周建立和商朝、西周滅亡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朝代更迭并能將其放置在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去考察,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和揭示朝代變遷的原因。

  武王伐紂

  武王伐紂是重點。因為正是通過這場戰(zhàn)爭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講清這一過程,有助于學生理解商的滅亡和周的建立;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級制是另一個重點。因為這種制度正是西周奴隸制進一步發(fā)展在政治上的表現(xiàn)。而且這種制度對于后世影響很大。

  分封制

  分封制是本課難點。分封的原因,諸侯國的建立以及同周天子的關系相對復雜,而且學生接觸較少,不易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武王伐紂;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級制

  教學難點分封制

  教法設計:

  因為本課相關資料較多,可讓學生事先預習,以學生討論分析為主,教師引導為輔。

  課堂教學設計:

  一、武王伐紂

  1、紂王的------

  建議教師讓學生回憶夏桀的------,使學生理解凡是違背歷史發(fā)展潮流、違背人民意志實施------的統(tǒng)治者最終都會遭到人民的反對的。

  2、周國的強盛

  讓學生閱讀教材,分析周國強大的原因,從而使學生明白周的發(fā)展、強大是周人經過艱苦奮斗,和特別是重視人才的而得來的。

  3、武王伐紂

  教師讓學生閱讀有關武王伐紂的故事,同時引導學生捕捉故事中一些有效信息,讓學生根據以前學過的商湯滅夏桀的原因,用比較的方法,從主、客觀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周勝商敗的原因?然后教師組織學生討論:為什么武王伐紂是一次正義的戰(zhàn)爭?:(①商紂王的------,使商朝統(tǒng)治已成為歷史發(fā)展的絆腳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斷反抗和陣前倒戈。②周武王順應民心,聯(lián)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紂,解除了商紂對奴隸和平民的殘暴統(tǒng)治,有利于歷史的進步。③是否順應民心,是否有利于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是衡量正義與非正義戰(zhàn)爭的重要標準。)

  一、西周政治、經濟的發(fā)展

  1、周的建立

  時間、建立者(區(qū)分周文王、周武王)、都城。建議教師給學生講解西周的并不是當時的名稱,而是歷史學家為了研究加以說明,為以后如西漢、東漢等名詞的講解打下基礎。

  2、分封制和等級制

  讓學生帶著[周朝為什么要實行分封制?分封了哪些人作諸侯?它們與周天子之間的關系如何?分封制的效果如何?]等問題閱讀教材并加以討論:學生能夠回答出:分封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和鞏固奴隸主的政權。周朝對建國功臣、親屬和先世的后代等進行分封。諸侯與周天子的關系是:周天子是的統(tǒng)治者,諸侯是天子的臣屬,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見天子,并向天子納貢,帶兵隨天子作戰(zhàn)(即聽王令,納王貢,隨王征,見王面)。其效果是:西周加強了統(tǒng)治,成為一個疆域廣大的奴隸制國家。

  3、奴隸制經濟的發(fā)展

  ⑴農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

 、剖止I(yè)的發(fā)展

  結合夏商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狀況,請同學比較并概述一下西周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發(fā)展有什么特點。在學習奴隸制經濟的發(fā)展后,教師應結合教材指出西周奴隸制經濟的發(fā)展是建立在廣大奴隸和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基礎之上;是建立在對奴隸的壓迫和剝削之上的。(介紹《詩經》中《碩鼠》、《伐檀》)

  二、國人------和西周滅亡

  1.國人------

  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有關周厲王的------并解釋"國人"、"防民之口甚于防?"等名詞后,可讓學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角色表演。在介紹完"共和行政"后,師生一起討論"國人------"對西周的影響。

  2.西周滅亡

  讓學生講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3.東周建立

  時間、建立者、都城。建議教師結合西周、東周具體名稱和地理位置,再次向學生講解西周的并不是當時的名稱,而是歷史學家為了研究加以說明,為以后如西漢、東漢等名詞的講解打下基礎。

  初中歷史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掌握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都江堰的修建;商鞅變法主要內容及其歷史作用,

  2、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制度的根本性變化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聯(lián)系。

  3、認識到變革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

  重點

  商鞅變法的內容及歷史作用、都江堰工程的作用和歷史地位

  難點

  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2分鐘)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由一生講述教材導言部分“立木為信”的故事,思考: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生答)師設疑:商鞅為什么能在那個時期掀起變法運動?讓我們一起走進大變革的時代,去了解當時生產力的發(fā)展情況吧。(板書課題: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

  (二)、展示學習目標

  大屏幕展示目標(學生讀目標),教師強調重難點(重點:商鞅變法的內容及歷史作用、都江堰工程的'作用和歷史地位難點: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

  二、先學(13分鐘)

  (一)自學教材(10分鐘)

  教師過渡語:讓我們帶著目標,依據導學案第一部分走進本課的學習之旅。10分鐘,好,開始!

  1、說出鐵農具、牛耕的出現(xiàn)和推廣情況

  2、說出都江堰興修的時間、人物及它的功能和作用

  3、商鞅變法是在什么情況下進行的?其目的、時間、指導思想、內容、性質、作用

  4、各國變法的影響

  (二)自學檢測(2分鐘)

  1、我國開始出現(xiàn)鐵農具是在()

  A.夏朝B.商朝C.春秋時期D.戰(zhàn)國時期

  2、下列事件,成為我國春秋時期農業(yè)發(fā)展史上一次革命性標志的是()

  A.用磨制的石鐮收割莊稼B.帶木柄的耒耜在農業(yè)上的使用

  C.牛耕的使用和進一步推廣?D.鐵制農具的使用和進一步推廣

  3、都江堰屬于()

  ?A.防洪工程B.灌溉工程? C.水利航運工程D.防洪灌溉工程

  4、“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體現(xiàn)了()

  A.商鞅變法的精神和原則?B.商鞅變法的具體辦法

  C.商鞅向奴隸主貴族發(fā)出的挑戰(zhàn)D.商鞅向秦國國君立下的保證

  (三)我的疑惑(1分鐘)

  過渡語:請你將自學和測試過程中的疑惑舉手提出來,請其他同學幫助解決。

  三、后教(22分鐘)

  (一)教師點撥,拓展延伸。(14分鐘)

  過渡語:同學們自主學習的效果如何呢?現(xiàn)在老師檢查一下,請看大屏幕。

  1.教師精講點撥,構建本節(jié)課知識體系;(見課件)。

  點撥1、商鞅變法的內容及歷史作用點撥2、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

  2.8分鐘瘋狂記憶“自學教材”問題;對桌之間互查一個重點問題。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7分鐘)

  初中歷史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從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三個方面歸納唐朝前期經濟繁榮的表現(xiàn);以文成公主入藏等史實為例,理解唐代和睦的民族關系;從積極開放和兼收并蓄兩個角度了解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知道唐代詩歌和書畫的代表人物,理解其藝術特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思考和概括盛唐時期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成就,培養(yǎng)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通過詩歌了解幾位大詩人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這種政策產生的原因及影響,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能力和初步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對唐朝詩歌的了解,使學生認識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藝術極具特色,才華過人,而且熱愛祖國,關心民間疾苦,具有高尚的情操和愛國情感,以此教育學生做人應當德才兼?zhèn)?/p>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唐與吐蕃交往的史實;光耀千古的詩壇。

  教學難點:從藝術角度、歷史角度去理解、欣賞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中國詩詞大會》中關于唐詩的視頻。

  《中國詩詞大會》是央視首檔全民參與的詩詞節(jié)目,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基本宗旨,力求通過對詩詞知識的比拼及賞析,帶動全民重溫那些曾經學過的古詩詞,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從古人的智慧和情懷中汲取營養(yǎng),涵養(yǎng)心靈。而這其中,唐詩作為中國古詩詞的代表,被提及最多、引用最廣。唐朝作為我國詩歌創(chuàng)作的黃金時代,詩歌內容豐富,風格多樣,《將進酒》《望岳》《琵琶行》朗朗上口;詩人才華橫溢,風流倜儻,李白、杜甫、白居易如雷貫耳。正所謂時勢造英雄,盛唐造就了詩歌盛世,而迄今為止流傳下來的近五萬首唐詩,也足以帶我們領略那氣勢恢宏的盛唐氣象。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經濟的'繁榮

  1.史料解讀。

  2.根據材料中的圖片并結合教材,老師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概括唐朝經濟發(fā)展的表現(xiàn)。

  答案提示:(1)農業(yè):墾田面積逐漸擴大,農業(yè)生產技術不斷改進;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2)手工業(yè):紡織業(yè)品種繁多,蜀錦冠于全國;陶瓷器生產水平也很高,其中代表:越窯、邢窯、唐三彩。

  (3)商業(yè):商業(yè)十分繁榮,水陸交通發(fā)達,貿易往來頻繁;長安城規(guī)模宏偉,布局嚴整對稱,街道寬敞整齊,商業(yè)繁榮,既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會。

  材料三:在西藏地區(qū),流傳著一首贊美文成公主的詩歌:從漢族地區(qū)來的文成公主,帶來了各種糧食三千八百種,給吐蕃糧庫打下堅實的基礎;從漢族地區(qū)來的文成公主,帶來各種手藝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給吐蕃工藝打開了發(fā)展的大門;從漢族地區(qū)來的文成公主,帶來了各種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種,使西藏的乳酪酥油從此年年豐收。

  ——烏廷玉《隋唐史話》

  2.教師講述:吐蕃族的基本概況。

  (吐蕃族生活在青藏高原,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3.讀圖并結合教材,要求學生概括松贊干布的情況。

  答案提示:松贊干布統(tǒng)一了青藏高原的各個部落,定都邏些,實行了一系列發(fā)展生產、改革制度的措施。他還仰慕中原文化。

  4.讀材料三和課本知識,老師引導學生說出文成公主遠嫁的情況及其影響。

  答案提示:

  (1)情況:唐太宗時期,將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蔬菜種子、茶葉、絲綢、工藝品以及佛經、醫(yī)藥、歷法、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書籍。

  (2)影響: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

  5.讀教材,老師引導學生概述唐朝民族政策和民族交融的表現(xiàn)。

  答案提示:

  (1)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

  (2)表現(xiàn):

 、贊h族和一些北方少數民族雜居、通婚,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fā)展。

 、谠诔⒅校泻芏嘀匾墓俾氂缮贁得褡迦耸繐。

  ③西北、西南等地區(qū)一些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與唐王朝關系密切。

  ④唐太宗得到周邊各族的擁戴,被尊奉為各族的“天可汗”。

  目標導學三:開放的社會風氣

  1.圖片展示。

  2.提出問題:結合圖片和課本知識,說說唐朝社會風氣的特點。

  答案提示:當時社會風氣比較開放,社會充滿活力,人們多顯示出一種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當時的社會風氣兼容并包,人們多受西北少數民族習俗的影響,剛健豪邁的尚武風氣盛行一時。

  目標導學四:多彩的文學藝術

  1.展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畫像。

  2.分組討論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主要描寫哪些方面的內容。

  答案提示:

  (1)李白的詩歌頌祖國山河的壯美,抒發(fā)了昂揚的進取精神,表現(xiàn)出蔑視權貴、超凡脫俗的風骨。

  (2)杜甫的很多詩作反映了戰(zhàn)爭和政治腐敗給人民帶來的痛苦,抒發(fā)悲憤凄婉之情。

  (3)白居易的詩直面社會現(xiàn)實,揭示了統(tǒng)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

  3.史料解讀。

  材料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材料二: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杜甫《憶昔》

  材料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4.學生分組朗誦材料中的詩句并討論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有哪些特點。

  答案提示:

  (1)李白的詩飄逸灑脫,充滿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濃郁的浪漫情懷,李白因此享有“詩仙”的美譽。

  (2)杜甫的詩反映了歷史的真情實況,故有“詩史”之稱,他被譽為“詩圣”。

  (3)白居易的詩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婦孺都會吟誦,深受大眾歡迎。

  初中歷史教案 篇14

  【三維目標】

  1.了解羅馬的興起、由共和國向帝國的轉變、羅馬帝國衰落的基本脈絡;描述羅馬共和國時期的對外擴張和版圖范圍;概述古羅馬的政治體制;掌握《十二銅表法》的內容和意義。

  2.通過羅馬共和國向羅馬帝國的轉化,分析羅馬共和制崩潰、君主制建立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用變化發(fā)展的觀點分析歷史現(xiàn)象的能力;通過認識古代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的奴隸制性質,培養(yǎng)學生透過歷史現(xiàn)象看本質的能力;通過制作年代尺,進一步梳理羅馬的.興衰史。

  3.認識國家實行民主政治的意義,認識戰(zhàn)爭的本質,樹立熱愛和平的意識。

  【重、難點】

  重點:《十二銅表法》;羅馬的興衰過程

  難點:古代羅馬的政治體制演變及原因;

  【教學方法】

  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自主學習;

  2.建構知識──合作探究;

  3.深化主題──反思總結。

  【課時數】

  1課時

  【導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我們都知道有一句俗語叫“條條大路通羅馬”。這是什么意思呢?你知道羅馬是怎樣興起和發(fā)展的嗎?

  提示:條條大路通羅馬:是指做成一件事的方法不只一種,人生的路也不止一條等著我們發(fā)現(xiàn)。條條大路通羅馬是著名的英語諺語。出自羅馬典故。古羅馬原是意大利的一個小城邦。公元前3世紀羅馬統(tǒng)一了整個亞平寧半島。公元前1世紀,羅馬城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羅馬帝國為了加強其統(tǒng)治,修建了以羅馬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今天我就一起學習第5課:《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一起領略古羅馬的魅力。

  設計意圖:介結合熟知的諺語引出所學內容,引起學生好奇心,也為之后學習羅馬帝國的發(fā)展做鋪墊。

  【教學過程】

  一、羅馬城邦

  1.羅馬的興起、征服與擴張

  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分析歸納古羅馬興衰時間,理清本課脈絡。

  提示:公元8世紀——羅馬文明興起

  公元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建立;

  公元前450年左右——羅馬頒布成文法;

  公元前3世紀初——征服意大利半島、戰(zhàn)勝迦太基;

  公元前2世紀——征服東地中海地區(qū);

  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奴隸起義;

  公元前49年——凱撒控制元老院;

  公元前31年——屋大維掌握最高統(tǒng)治實權;

  公元前27年——羅馬共和國演變?yōu)榱_馬帝國;

  2世紀——羅馬帝國進去黃金時期;

  3世紀——羅馬帝國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

  4世紀——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

  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

  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

  教師講述:自公元前1000年,眾多民族遷移到這里,聚居生活,形成了許多城邦。羅馬城邦便是在這個時期逐漸從意大利半島中部的臺伯河畔興起。公元前509年,羅馬人建立起奴隸制共和國。羅馬共和國建立之后,不斷對外擴張,迅速統(tǒng)一意大利半島,并最終稱霸于地中海。

  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相關史事”,了解共和國建立后對外擴張的情況,重點了解三次布匿戰(zhàn)爭。

  提示:

  第一次——公元前264——公元前241年——迦太基敗

  第二次——公元前218——公元前201年——迦太基喪失了獨立地位

  第三次——公元前149——公元前146年——迦太基城被夷為平地[

  4.教師講述:布匿戰(zhàn)爭是羅馬對外擴張中發(fā)生的重大戰(zhàn)役。迦太基是非洲北部腓尼基人建立的重要奴隸制國家,它壟斷了地中海西部的運輸貿易,逐漸富裕強大起來。當羅馬人征服意大利南部后,一場與迦太基的殘酷戰(zhàn)爭不可避免地爆發(fā)了。因羅馬人稱腓尼基人為“布匿人”,所以這場戰(zhàn)爭稱“布匿戰(zhàn)爭”。

【初中歷史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歷史教案12-08

初中歷史教案模板11-20

初中歷史教案大全11-07

初中歷史教案15篇03-20

初中歷史教案14篇02-26

初中歷史教案(15篇)07-27

初中歷史教案精選15篇08-03

初中歷史教案15篇02-21

初中歷史教案匯編15篇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