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學心得>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

時間:2024-06-16 11:17:09 教學心得 我要投稿

【集合】《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集合】《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1

  “我是用心的教師。有時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歡喜。真的,當我和我的學生發(fā)現(xiàn)可探索的未知領域,當我們面前展現(xiàn)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當我們的體驗被源自心靈的生命啟迪所照亮,那時,教學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然而在另一些時候,教室卻如此毫無生氣、充滿痛苦和混亂——而我卻如此無能為力——此刻的所謂教師就像無處藏身的冒牌貨。于是敵人無處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學生,那些我自以為熟知的學科,還有那有賴此業(yè)謀生的個人苦衷,都與我作對了”。

  讀到這些文字,我感慨萬千,這不是我自己嗎?

  20xx年,我邁進了教學工作的五個年頭,回首日復一日的課堂教學,曾經(jīng)激情澎湃,也曾困惑迷茫。一路上滿懷激情、也滿懷希望,然而有時面對學生純真的雙眼時,一種莫名的恐懼悄然襲來。恐懼什么?就像書中所說恐懼自己久而久之會產(chǎn)生職業(yè)倦怠,恐懼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恐懼自己達不到家長、社會的高要求,恐懼教育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差距……

  作者對內(nèi)心的細膩洞察令我感到欽佩,他能夠如此理解我的不安,并給予恰如其分的答案。這讓我這些在成長路上的“新人”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我相信對于從事教育工作的任何人來說,這都是一次激動人心、深刻的精神之旅。在這個過程中,我收獲了經(jīng)驗和勇氣,同時也更加堅定了我對教學事業(yè)的決心。通過反思和總結(jié),我將我的讀后感梳理如下,希望對像我一樣還在成長中的“新人”有所啟示。

  一、找到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建立自己的教學風格

  在一本書中,我讀到了這樣一句深思熟慮的話:真正優(yōu)秀的教學源于教師的自我認同和內(nèi)心的'完整。這句話令我陷入了沉思,我第一次靜下心來,以旁觀者的角度審視并重新認識作為一名教師的自己。

  當我們?nèi)狈ψ约旱牧私鈺r,就無法深入了解所教授的學科,也無法有效地教導我們的學生。我相信很多教師的第一節(jié)課都是從模仿開始的,總是試圖效仿他人,而把自己迷失在一種與自身認同不符的角色中。就像剛開始工作的我一樣,只是盲目地崇拜并模仿前輩,或者覺得這個方法好用一下,那個方法好用一下,完全喪失了自我,結(jié)果拼湊出一節(jié)華而不實的課程,既不屬于我自己,也無法滿足他人的需求。

  所以說,我總結(jié)出來的是,我們不應該刻意地模仿別人,而是應該尋找與自己個性更契合的教學方式,建立起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我們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并運用自己的個性魅力吸引學生,為他們提供一個與眾不同的學習環(huán)境。X教授的導師之所以有魅力,正是因為他的教學方式與他自身相契合。作為教師,我們要理解并展示自己擁有的個性,而不是掩飾它。我們要將自己、所學的學科和學生聯(lián)系在一起,讓學生能夠?qū)W會構(gòu)建自己的世界。

  二、了解學生,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

  相信每位老師都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就像“有問題背景的學生”中那個被稱作“來自地獄”的學生,讓我們手足無措,甚至憤怒。讓我們來看看作者是如何做的——

  雖然這并非易事,但卻是值得的。當我開始逐漸理解學生內(nèi)心的恐懼時,我能夠?qū)⑽业慕虒W引向全新的方向。我不再視學生為無知之人,不再以不準確、自私的態(tài)度評價他們。相反,我會關懷他們內(nèi)心的恐懼,并以真心課堂教學。而且,當我能做到這一點時,學生的內(nèi)心能夠健康成長。

  沉默、退縮、玩世不恭都是恐懼產(chǎn)生的行為,而這些行為背后是想去發(fā)現(xiàn)他們自己的聲音,想讓人們聽見他們的聲音。而一個好老師是要能夠傾聽學生甚至尚未發(fā)出的聲音。就像幼兒園的小朋友,當你說“安靜!坐好!”時,總有一個不安分的聲音和一個調(diào)皮的小臉蛋,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給他寬容一定要寬容到讓他自己故意破壞一下,去感知對錯,這時我們一笑了之就行了,或?qū)⑵浔霊阎姓f:“你知道的,那樣對不對?”孩子就笑了,他知道你理解他。

  真正的傾聽學生,不要急于用嚇人的措辭強迫學生打破沉默,也不要迫使他們說我們想聽到的話。我們應該走進學生內(nèi)心的世界,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就像一首詩中所說:“要看到一粒沙中的世界,要看到一朵野花中的天堂,將無限的可能握在你的手心,將永恒的美好抓住片刻的瞬間!迸c學生建立默契,共同享受心靈之旅,成為他們心靈的引導者,幫助他們編織自己內(nèi)心的世界。

  同時,我認為只有真正了解學生的成長歷程,才能有效地走進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的現(xiàn)狀,我們可以閱讀與幼兒成長歷程相關的書籍,比如《愛和自由》、《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如何聽,孩子才肯說》等。通過讀懂學生,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他們的內(nèi)心需求,從而更好地與他們溝通和相處。

  三、愛學生,心懷希望的教學

  剛工作時,我曾經(jīng)聽過一位前輩的話,他告訴我,學生并沒有好壞之分。在家長眼里,他們都是最好的孩子。教育是一項需要良心投入的工作,選擇從事教育就意味著選擇奉獻。這句話一直激勵著我,即使面臨困難,我仍然能夠堅持下去。我所擁有的不僅是教學的勇氣,更多的是因為內(nèi)心充滿著愛和希望。作為一名教師,這個職業(yè)需要我們具備強大的心靈和意志力。我們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精神狀態(tài),以獲得力量和勇氣。盡管教師的工作常常會帶來疲憊、無助甚至傷害,但優(yōu)秀的教師不會輕易放棄。我相信每一個想要成為優(yōu)秀教師的人都不會放棄,因為我們懷揣著對孩子們的愛,我們將用心中的愛點亮他們的世界。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2

  勇氣,對于每個人來說,或多或少總是有的。但,教學勇氣,對于作為教師的我來說,是我不曾考慮過的。教學還需要勇氣?初讀了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心中的這個疑問慢慢的被解開了。是的!教學也需要勇氣,而且是我們老師平時忽視掉的那些會讓人執(zhí)著的勇氣。

  初讀《教學勇氣》一書,書中字字洋溢著作者對教師這一職業(yè)的熱愛之情,而這一熱情也在之后的閱讀中慢慢地傳遞給我,感染著我。在敬佩作者的熱情之外,也震撼著書中多角度的深入探討的很多觀點,加之字里行間自然流露的對教師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讓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聽,去體會。毫無疑問,《教學勇氣》正是冥冥中我們所要追尋的答案,更是對我們內(nèi)心呼喚的回應。

  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來翻閱這本《教學勇氣》,在讀此書的過程中,我會慢慢咀嚼回味著作者的一些描述,不自覺地把我的心靈狀態(tài)或教學狀態(tài)進行比照,感悟著作者對教學的呼喚和教學的痛苦與喜悅,領悟著讓我們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對“我們自己是誰”的認識。

  “我們怎樣才能在教學中把我們的心靈找回,像優(yōu)秀教師那樣,將真心獻給學生?我們灰心、泄氣,部分原因在于,教學是每天都進行的、隨時讓人挑毛病的工作。我關心的東西就是我的自我!

  在兩年的教學中,我一直在努力的想,這里該怎么教,那里該怎么處理……怎樣才能教好孩子們。但是,我不曾想過的是,我在逃避著面對我的學科、面對我自己。而這一切的一切,只是為了減少我們易受到的傷害,我們就與學科分離,與學生分離,甚至與我們自己分離。在這兩年中,我都以自己是教師為光榮,但我不曾想到,在帕爾默的眼中,我會在扮演著教師的角色,而不是真正的教師。

  我們遠離了學生,遠離了學科,將暴露我們自己的危險降低到最低——但是,我們卻忘記了距離使我們的自我被封閉,這樣的生活更加危險。我們明明是一名真正的.老師,但為了保護自己,將自己和我們所選擇的學科、學生分離,我們選擇去扮演一名老師,兢兢業(yè)業(yè)地完成老師該完成的任務,我們就覺得沒有誤人子弟,就覺得完成了自己的本分工作。但是,我們這樣做的話,我們沒有想到的是,“成就”了我們自己,卻忘卻了我們教出來的孩子會是怎樣的?也會像書中提到的會有學生跑過來問能不能用“我”這個字?這樣的學生,是我們想教出來的嗎?

  也正如書中提到的“學校教師常常抱怨學生不重視發(fā)展洞察和理解能力”,我們抱怨這些,但并沒有看到本質(zhì),是我們這樣扮演教師的人教出這樣的學生,因此,我們就應該為我們這樣的行為負責,為此,我們就更應該找回我們作為教師的心靈,找回作為教師的勇氣,來勇敢地做老師,而不是扮演老師。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3

  “當我是年輕教師的時候,我熱切地盼望這么一天:我對教學了如指掌,我如此稱職、如此有經(jīng)驗、如此有力量,所以我走進任何教室的時候都不再有害怕的感覺。可是現(xiàn)在,年近60,我才明白那一天永遠不會到來!

  這段話,節(jié)選自《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第二章—一種恐懼文化,教育和分離的生活。相信許多和我一樣從教多年,一直把“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作為自己的從教準則的中年教師們,也經(jīng)歷過或正在經(jīng)歷著這樣的恐懼。我們會害怕自己的教學不能帶學生深度體驗學科的魅力,我們會擔心學生與我們經(jīng)由學科的聯(lián)結(jié)不成體系,碎片化,我們也顧慮我們傾盡全力,卻終究發(fā)現(xiàn),自己的教學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舞。

  這本書的作者帕克·帕爾默,是一名作家和從教三十年的教師,花了十年的時間思考、打磨,最終完成這本著作。接觸這本書,源自新高考之后,自己在英語教學上的力不從心:新課改和新課標帶給我的最初的喜悅,被學生被動學習英語,疲于應付各門學科的消極應“戰(zhàn)”狀態(tài)沖刷得所剩無幾。內(nèi)心的恐懼與困惑讓我不得不反問自己—到底是學生的眼里沒有了星星,還是我自己的心里失去了熱情和勇氣?

  我決定停下來,好好反思自己的狀態(tài)。我一邊深入檢討自己,一邊尋找出路。挑選這本書,是被書名所吸引,但是出乎意料地,這本書的內(nèi)容更加直擊我心靈。

  在提到如何克服本文開頭提到的恐懼時,作者說道“我不必處于恐懼中進行教學:我可以在好奇、希望、同感、誠實這些與我內(nèi)心恐懼一樣真實的感受中教學!睌[脫困境的唯一途徑,應是更深入地了解教學,知難而進,而非逃避,對其更好地理解和更得體地協(xié)調(diào),這不僅僅是為了守護自己的靈魂,更是為了愛護學生的心靈。

  書中令我印象同樣深刻的,是作者某次在課堂上對所碰到的不聽講的“問題學生”的心理描寫:“在漫長又痛苦的一個小時里,我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投向了這個年輕人,竭盡全力想把他從僵化的麻木狀態(tài)喚醒。但是我越努力,他好像越向后退。在我被“來自地獄的學生”困住的同時,我忽視了其他學生的需要,使得他們成了可有可無的人。讀到這一段,我啞然失笑,這難道不是我自己的真實寫照嗎?在接下來的故事里,作者在經(jīng)歷了內(nèi)心自憐和氣憤之后,卻發(fā)現(xiàn)這個學生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的父親不支持他繼續(xù)讀大學。我更深刻地了解到:人們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自由行走,他們其實是被附加在其思想和心靈之上的無形的操縱者控制著。作為教師,我們始終經(jīng)歷著我主觀的和我自己的,我主觀的和我學生的內(nèi)部景觀不斷更新相遇的過程。

  在這本書的第六章—學習于共同體中—共事切磋中,作者總結(jié)道:“教學是創(chuàng)造一個實踐真正的共同體的空間!辈⒋蛄艘粋比喻:“我在教室中的任務,相當于所想象的牧羊犬的任務。學生一定要他們自己去喂飽自己—這被稱為‘主動學習’。如果他們要這么做,我一定要把他們帶到一個可以得到食物的地方;一本好的.課本,一個預先計劃好的練習,一個引發(fā)性的問題、一組紀律良好的對話。然后,當他們已經(jīng)知道在那個地方能學到什么知識時,我一定要把他們移動到下一個放牧場。我一定要把這個群體聚集在某一個地方,對迷路或逃走的個人要給予特別的注意,在這個時候我還必須保護群體,使他們免受捕獵者帶來的恐懼。”

  至此,作者貫穿這本《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的核心信念便呼之欲出:優(yōu)秀的教學不能被降格為技術,優(yōu)秀教學源自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

  讀這本書,我反復體會琢磨著這樣一些概念:自身認同和完整、分離、恐懼、悖論、偉大事物、共同體等等。我正面臨的痛苦和混亂慢慢得到了化解:做一名用心教學的教師,帶領我的學生一起去發(fā)現(xiàn)可探索的未知領域,當我們面前展現(xiàn)出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當我們的體驗為源自心靈的生命啟迪所照亮,那時,教學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4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是中心在暑假里推薦給我們閱讀的一本書,作者是美國知名教育學者帕克·帕爾默,由北京師范大學吳國珍、余巍等學者翻譯,是“大夏書系·教師教育精品譯叢”之一。

  其實,幾年前就留意過這本書,怎奈粗粗一覽感覺生澀,終究沒有勇氣看下去。這次一方面是出于“完成任務”,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肖主任對本書的無比推崇,終于帶著勇氣,兼帶著些許的好奇,開展了閱讀之旅。

  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曾給經(jīng)典著作下了幾個定義,其中兩個,我覺得很到位。他說,經(jīng)典著作就是你初讀的時候就覺得像是重讀的書。你有重溫的感覺,好像你曾經(jīng)讀過,為什么呢?因為它談的問題是你關心的問題,是你自己靈魂中的問題,你對這問題是熟悉的。他又說,經(jīng)典著作是你在重讀的時候好像是初讀一樣的書。無論你讀多少遍,你都有新鮮感,有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收獲。為什么呢?因為它是獨特而開放的,它的獨特之處在你的.眼前不斷展現(xiàn),不斷和你交流,和你對話。

  說實話,要讀懂這本書,說易不易,說難不難。由于國外作者表達的習慣和方式,文章的一些句子、段落的確有點晦澀,需要你靜下心來、心無旁騖地閱讀,有時一個段落、一個章節(jié)需要來回反復幾遍;但浸入其中,你就經(jīng)常會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歷經(jīng)坎坷,眼前豁然開朗,你的思想與之呼應,你的心靈與之共鳴。這本書,我是漫讀加精讀,內(nèi)心一次次被作者所描繪的“源自心靈的教學”所感動,原來居于頭腦中的有點混沌的理念得以梳理,很多地方都似曾相識,親切感撲面而來,跟隨它,逐漸走進少人涉足的領地——“教師自我”。我想,用卡爾維諾的經(jīng)典標志來衡量這本書,它絕對是堪稱經(jīng)典,只遺憾我與它交臂錯過這幾年。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我是用心的教師。有時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歡喜。真的,當我和我的學生發(fā)現(xiàn)可探索的未知領域,當我們面前展現(xiàn)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當我們的體驗被源自心靈的生命啟迪所照亮,那時,教學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边@是本書導言中的一段話,多么的震撼人心!為什么有的教師能有這種美好的享受?正如作者所言,因為教學是一項充滿復雜性的工作,除了學科、學生之外,還存在第三種解釋教學復雜性的理由,那就是“我們教導自己認識自我”!罢嬲玫慕虒W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

  教學提供通達靈魂的鏡子,在這面鏡子中,智能的、情感的和精神的——三者無一可以忽略。如果教師缺乏一種對生命的愛和對工作的渴望,尤其是對教學工作的渴望,那么再好的教學技術,那也只是一堆沒有生命氣息的工具而已。現(xiàn)實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們很關注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為此也采取了很多的方法和手段,講座培訓、教學觀摩、實踐反思、寫日志做案例,忙忙碌碌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有時候教師是“迫于外在的壓力”而做,少了一種自我完善、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教學的強烈憧憬。

  “那天,我懷著感激的心情走進教室,感激有一個教書的機會,因為教學滋養(yǎng)著我的心靈,在我所知的任何工作中,教學對心靈最有益!弊髡甙呀虒W看成了滋養(yǎng)教師心靈的雞湯,教學就是無止境的相遇。他把自己和學生、學科結(jié)合在一起編織生活,編織到學習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體結(jié)構(gòu)中。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5

  當數(shù)著自己的教學生涯,離退休已經(jīng)過去了一半多,感覺自己已經(jīng)漸漸跟不上時代的腳步了,人也慢慢地懶惰下去了。心里常常告誡自己,必須好好地抓緊時間,改變自己,多看看書,充實自己,卻因為這樣那樣的理由推卸,讓自己對自己心灰意冷的。當學校布置寒假作業(yè)時,我選了這本《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里能多看看書,堅持學習。通過對這本書的初讀,感受也有那么一點,稍微激動了一把。

  這本書適合這樣的教師:體驗過快樂和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時日承受的煎熬僅僅源自其所愛;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腸變硬,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教學,熱愛教學生涯。當你非常熱愛你的工作——如許多教師所做的那樣——擺脫困境的唯一途徑是深入地了解教學。面對教學中的困惑,我們須知難而進,而非逃避,對其更好地理解和更得體地協(xié)調(diào),不僅僅是為了守護自己的靈魂,更是為了愛護學生的心靈。

  整本書基于這樣一個簡單的邏輯前提: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完整。這個假設十分簡單,但含義深遠。

  所有教學的復雜性可以由學生和學科解釋,但是還存在第三種解釋教學復雜性的理由:我們教導自己認識自己。事實上,認識學生和學科主要依賴于關于自我的知識!罢J識你自己”的要求既不是自私也不是自戀。作為教師,無論我們獲得哪方面有關自我的知識,都有益于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和學術。

  不好的老師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科目之外——在此過程中,也遠離了學術。而好老師則在生活中將自己、教學科目和學生聯(lián)合起來。當優(yōu)秀教師把他們和學生與學科結(jié)合在一起編織生活時,他們的心靈就是織布機,針線在這里牽引,力在這里繃緊,線梭子在這里轉(zhuǎn)動,從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編織伸展。毫不奇怪,教學牽動著教師的心,打開教師的心,甚至傷了教師的心——越熱愛教學的老師,可能越傷心!教學的勇氣就在于有勇氣保持心靈的開放,特別是在那些要求超過本人所能時仍然能夠堅持,那樣,教師、學生、學科才能被編織到學習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體結(jié)構(gòu)中。

  充滿信念地為學生服務,提高我們自己的幸福感,與同事建立合作關系,幫助教育給社會帶來更多的光明和生機。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6

  當今是個浮躁而喧囂的時代,表現(xiàn)于教育教學,就是大多熱衷于所謂“立竿見影”的教學技巧,卻對自己內(nèi)心真正的呼聲不屑一顧!督虒W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從一個獨特的視角——關注教師的心靈,為我們開了一貼鎮(zhèn)靜劑和清涼劑,提醒我們:真正的教學不假外求,它就源于我們每個人的內(nèi)心。因此,十多年來,它一直擺放在我的書臺最醒目的位置,書頁中散發(fā)的那份純凈得“勇氣”,在支撐著我堅定而幸福地走在教育路上。每當教學困惑我的心靈時,翻翻它,便會有一份釋然后的輕快;每當學生問題糾結(jié)我的情緒時,讀讀它,便會有“柳暗花明”的驚喜!

  一、堅持的勇氣,源于“心靈回歸”

  閱讀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就猶如經(jīng)歷一次心靈之旅,尤其是第二章“一種恐懼文化——教育和分離的生活”,引領我以新的視角來體驗教學的悲與喜。大師的教誨叩擊我深藏心底的勇氣——教學的勇氣就在于有勇氣保持心靈的開放,即使力不從心仍然能夠堅持,那樣,教師、學生和學科才能被編織到學習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體結(jié)構(gòu)中。

  在教育實踐中,處處感受到這種痛苦:當我們把某種認定的方法技術捧上天的時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師被貶低,被迫屈從于不屬于他們自己的標準。

  自身完整要求我們識別那些能整合到自我性中的東西,分辨其中哪些適合我,哪些不適合我。我們通過選擇賦予我們生命與活力的那些聯(lián)系提高我們的自身完整,而不能賦予我們生命與活力的那些聯(lián)系則摧毀我們的自身完整。我們迷戀于控制外部世界的知識,因為我們相信,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會給我們主宰現(xiàn)實的力量,使我們從現(xiàn)實限制中獲得自由。我們被一種似乎能夠達到這一目標的技術所迷惑,我們拋棄了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記住我們是誰,就是把我們的全部身心放回本位,恢復我們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重獲我們生活的完整。

  正如《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告訴我們的一樣:給自己一份堅持的勇氣,詩意地棲居在教育的廣廈中,找到心靈的歸宿,成就學生,也成就自己,!

  二、傾聽與對話,源于“心靈相犀”

  帕爾默進入到教學中未知的“自我”領域旅行。對恐懼文化這一章我比較感興趣。我們身邊都在發(fā)生這樣的事情,可我們沒想到這對我們形成的糟糕狀態(tài),帕爾默解析了這種恐懼,使我受益匪淺。

  從小學一開始,教育就成了令人恐懼的事。從當學生起,我身處太多充滿恐懼的課堂里,這種恐懼導致許多天生熱愛學習的孩子產(chǎn)生憎恨學校的念頭。作為一個教師,當我讓恐懼占上風時,不管是教學時我恐懼學生,還是弄得學生恐懼我,我都處于最糟糕的狀態(tài)。作為同事,我們的關系常因恐懼而疏遠;恐懼幾乎滲透進所有教師和管理者的關系中;而且恐懼是在太多管理工具袋中的一種權(quán)威和管理工具。

  我恐懼,我的學生一樣恐懼,他們的恐懼決不在我之下,盡管我想把這一事實丟在腦后,那時我覺得自己站在教室的前面,惶恐不安,再看我的學生,躲在他們的書本后面,匿名隱藏于人群中,安全得令人嫉妒。我知道,學生也是害怕的,害怕失敗,害怕不懂,害怕被拖進他們想回避的問題中,害怕暴露了他們的無知,害怕在同學面前顯得自己愚蠢。當學生的恐懼和我的恐懼混合在一起時,恐懼就以幾何級數(shù)遞減——這樣教育進入黑洞。

  只顧一個勁的責怪學生。聽上去像醫(yī)院的醫(yī)生在說:“不要把有病的病人往我們這兒送——我們不知道拿他們怎么辦,給我健康的病人,以便使我們看上去像好醫(yī)生!边@個比方幫助我理解了教學的一些重要的東西:我們診斷學生健康狀況的方式?jīng)Q定我們提供治療的方法。遺憾的是老師很少花時間去思考學生的狀況,很少花時間去思考教學能夠治療的弊病。

  當我們采用把信息注入到學生被動的軀體的`方式教學時,這些入學時本來朝氣蓬勃、充滿活力的學生就變成了知識的消費者;等他們畢業(yè)離開時,已經(jīng)變得死氣沉沉、麻木遲鈍了。

  學生為何會這樣,學生恐懼:在教室里寧愿保持沉默,而不再冒被受到指責的危險,這有何奇怪?他們的沉默不是由于天生愚蠢或者平庸,而是出于一種想保護他們自己生存的愿望,那是一種對成人世界的恐懼所驅(qū)使的沉默,在這個成人的世界里,他們感到疏離、無力。為了逃避,學生會說:“不要讓我去思考這些問題——只給我事實。”教師則說:“這些是事實——不用去思考它們,直接記住就行!

  為什么我們了解學生的真實狀態(tài)會有如此多的困難?為什么我們以一種會導致僵化的教學模式的可怕方式來診斷學生的狀態(tài)呢?為什么我們不能看到他們的內(nèi)心恐懼并找到幫助他們克服的方法,而是責備他們的無知和平庸呢?

  面對學的恐懼,我們需要毫不含糊地看清他們心中的恐懼。當我開始漸漸地理解學生的恐懼時,我能讓我的教學朝著一個新的方向發(fā)展,我不再把學生看作是無知的,我不再那樣不準確、自私地評價學生。相反,我體諒他們恐懼的心靈而傾心教學。而且,當我能這樣做時,學生的心靈能健康地成長。

  因為我們的學生在恐懼、沉默的背后,是多么渴望發(fā)出自己的聲音,想讓人們聽見他們的聲音。一個好老師能夠傾聽學生甚至尚未發(fā)出的聲音——這樣有一天學生才會能夠真實而又自信的說話。

  “傾聽學生尚未發(fā)出地聲音意味著不斷地寬容他人,關注他人,關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著不能匆忙地用我們可怕的言語去堵塞學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們說我們想聽的話;意味著充滿深情地走入學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傾聽他人真話的言而有信者!弊屛覀儚纳拼龑W生開始善待自己,透過學生的生命完善自我,實現(xiàn)自我提升。

  學會放下架子,學會平和,學會等待,認真傾聽花開的聲音!敖虒W相長”,教育應該是心靈的對話,是師生的共同發(fā)展。李鎮(zhèn)西老師就喜歡帶所謂的“差班”,把轉(zhuǎn)變“學困生”當作是一項研究,懷著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去善待學生,完善自己。愿意和大家相互鼓舞,鼓足教學勇氣,追逐那自由呼吸的教育。

  三、學習共同體,源于“快樂分享”

  讓我收獲最大的是帕氏的“共同體”的論述。如果說我之前就有關于“共同體”的時髦詞匯的積累,而這里,“共同體”強迫我形成我的教學責任,清晰我的教學理念,明白我即將走的路。我知道了教學中的“偉大的事物”“第三事物”是形成“共同體”的凝聚力所在,是我所認識的“主體”的“淺出”的理解。他說:“認知始于我們被某一個主體所迷住,但迷住是主體在我們身上作用的結(jié)果!彼說:“我們必須相信主體的內(nèi)在生命并全情投入之!睆亩M一步告訴我們,以主體為中心的課堂學生不會被忽略,教師也得到尊重,而此時,“主體”就是一個比學生經(jīng)驗世界更大的世界,能擴大他們個人界限的世界;也是令教師“一次比一次完整”能激活我們的主體、我們的學生和我們的心靈之間的關聯(lián)的“秘密”。于是,認知、學習、教學于共同體中,我們的教學才真正源自心靈!叭绻闵碓诓軤I心在漢,就會帶來致命的損害。”(詩人盧米)作為教師,當我們在我們的職業(yè)“場”中,我們就要心無旁騖,鎮(zhèn)定從容,并努力“從真我與世界的景觀中最真實的地方開始”“引導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去探索、去棲身”,這就是教學勇氣!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7

  一直知道有這本著作,想拿來讀一讀,不曾想真正讀的時候,確實有些難懂,理論性很強,有的地方我不得不跳過,適合反復閱讀,仔細品讀,進而體會作者的真知灼見。帕克帕爾默的這本書,一方面是作者對自己的教學工作的自述和回憶,一方面對于我來說是醍醐灌頂,受益良多。

  序中作者提醒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時日承受的煎熬僅僅源自其所愛;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腸變硬,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一下子來了興趣。因為在平時教學中,有時教室毫無生氣,任憑我使出渾身解數(shù),學生還是沒有反應,是我最痛苦的時候,但是看到孩子們在某一方面取得喜人進步時,亦是我最快樂的時光。本書基于這樣一個簡單的邏輯前提: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完整。因為我們教的學生遠比生命廣泛、復雜,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所以作為教師,認識自我與認識學生和學科同樣重要,并且有益于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和學術。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而且要講“我”的意識帶給學生,印證了我們常說的哪個老師帶的學生就像誰,因此教師要不斷學習,認識自我,越熟悉我們的內(nèi)心領域,我們的教學就越穩(wěn)健,我們的生活就越踏實。同時,能運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個人素養(yǎng)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才是好的教學的體現(xiàn)。好老師在生活中將自己、教學科目和學習聯(lián)合起來,是我不斷努力的方向。

  教學的勇氣就在于自己有勇氣保持心靈的開放,特別是在那些要求超過本人所能的時候仍然夠堅持,那樣,教師、學生和學科才能被編織到學習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體的結(jié)構(gòu)中。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8

  最近,我讀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的心靈》一書,本書的作者帕克。帕爾曼在美國一所大學任教,近幾年來置身于教師成長、培訓方面的研究。書中主要談到了我們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對于“我們自己是誰”的認識,當堅定立足于一種真實的自我意識時,我們就獲得了雖然困難但有意義的工作所需要的所有資源,它在提升和假山我們對于教育、共同體和精神性三者之間關系的.洞察力和人事方面,沒有人比他做得更好。他比我們所理解的自我發(fā)展意識應該更好一些,沒有對自己客觀、準確的認識和把握,很難把一件事情持久的繼續(xù)下去。

  教師做到一定階段,如果再往前走,就需要返回自身,追問“我是誰”,重新認識自我。這是《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中的一個觀點。我喜歡這本書,在于這個觀點特別能打動我。作者帕爾默說:“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它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這意味著“我”與教學是一體的。教學不是外在于“我”的工具,不是一個不斷消耗、耗散的過程,而是一個豐富自我、滋養(yǎng)自我的心理過程。好的教學是對學生的親切款待。在這種親切款待中,又產(chǎn)生了一個親切款待教師的世界。

  帕爾默提倡需要發(fā)展教師職業(yè)的深層愉悅,這種深層愉悅的根基在于將教學工作融入自我完整之中,如果一項工作是我們內(nèi)心真正想做的,即使辛勞也樂此不疲,工作讓生活充實快樂,遇到的每一個問題都是自身成長的機會。所以,作為教師要學會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我們經(jīng)常故意漠視心靈發(fā)出的聲音,結(jié)果心靈要么緘口,要么變得粗暴,對待心靈有如待友之道,不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問詢,而是平和、快樂地聆聽和絮叨。只有教師能和自己的心靈對話,才有可能將心靈呈現(xiàn)在我們的學生面前,真正的教學才能發(fā)生?傊鳛榻處熞3中撵`的完整,讓教學成為自己生活樂趣的一部分,這是讀罷此書后我的收獲。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9

  近期,有幸閱讀了美國知名教育學者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這本書是由北京師范大學吳國珍、余巍等學者翻譯,是“大夏書系·教師教育精品譯叢”之一。

  其實,這本書幾年前在讀書時,我的導師就有提過,總想著有機會要拜讀一下,但皆因各種原因未能如愿,這次,一方面是出于“完成任務”,另一方面,也是達成長久以來內(nèi)心的夙愿,終于,帶著勇氣,伴著好奇,開啟了這次閱讀之旅。

  要讀懂這本書,說易不易,說難不難。由于國外作者表達的習慣和方式,文章的一些句子、段落的確有點晦澀,你必須靜下心來、心無旁騖地閱讀,有時一個段落、一個章節(jié)需要來回反復幾遍才能有所感悟;但若你一旦浸入其中,就經(jīng)常會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歷經(jīng)坎坷,眼前豁然開朗,你的思想與之呼應,你的心靈與之共鳴。內(nèi)心一次次被作者所描繪的“源自心靈的教學”所感動,原來居于頭腦中的有點混沌的理念也會得以梳理,很多地方都會覺得似曾相識,親切感撲面而來,跟隨它,逐漸走進“非主流”的領地——“教師自我”。我想,用卡爾維諾的經(jīng)典標志來衡量這本書,它絕對是堪稱經(jīng)典,值得再三品讀的一本好書。

  最讓我印象深刻,也是最直擊我心靈的一句話是“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苯逃募夹g可以日益精進,但唯有對教育擁有一份永不退卻的熱忱,才能將教育開展得富有張力,朝氣蓬勃,否則,再好的教育技術,也只是空洞的一堆技術和工具,毫無意義。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解釋了為什么有時候雖然采取了大量的方法和手段(例如,講座培訓,教學觀摩,實踐反思,寫日志做案例),忙忙碌碌卻收效甚微。究其原因,無外乎這時候教師只是把它當成一項任務,是“迫于某種壓力”而不得不做,并非出自于一個人的本心。只有當外在的壓力、要求與內(nèi)在的'需求相統(tǒng)一的時候,才能懷著感謝的心情走進教室,把教學當成滋養(yǎng)教師心靈的雞湯,把教學看成是一場無止境的相遇,一場和學生、學科一起編織出的美妙的際遇。

  “經(jīng)師”傳授知識技能,“人師”引領心靈成長,深信自己可以用對教育與教學一顆真摯熱忱的心,和孩子們一起迎接每一天的新奇與成長。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10

  帕克·帕爾默(美)《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這本書暢銷全球二十年,喚醒教師,給教師力量,改變教師生活,它是一部絕妙地書寫教育的杰作,激勵教育工作者們摒棄得過且過的將就,追求精益求精的講究,激勵我們回想立志從教的初心,指引我們重樹“天職”觀念,從而給我們注入無怨無悔地從教到底的動力。閱讀這本書,如坐春風,在教學的漫漫長路中,可以隨時聆聽一位偉大的教師當面教誨,汲取前行的力量。

  前蘇聯(lián)教育家加里寧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作為教師,我們很多時候都要對學生進行心靈的引導,有些行為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任重而道遠,但是想給學生一杯水,我們就必須要有一桶水。于是,我們在教學中總是充滿憂慮,擔心自己在教學中,面對學生出現(xiàn)各種突發(fā)的情況時,處理不當,出現(xiàn)錯漏或者偏差。教師這個職業(yè)帶給教師的不僅僅是榮譽與鮮花,而且更多的是責任與擔當,還有憂慮與恐懼,因為你永遠預料不到,學生他們有多少奇思妙想或者千奇百怪,越負責的老師就越多憂慮。就如帕爾默在書中說到“當我是年輕教師時,我熱切地盼望:有朝一日,我對教學工作胸有成竹、能力超群、經(jīng)驗豐富、成效顯著,可以毫無畏懼地走進任何一個課堂。可年近六旬時,我知道那一天永遠不會到來,我總是心中有恐懼,但我不必心慌于恐懼——因為我心中還有其他讓我能說能做的廣闊天地!迸翣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社會學博士學位及13個榮譽博士學位,獲得全美教育出版社協(xié)會的兩項“杰出成就獎”,他是美國高等教育協(xié)會高級理事,像這樣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也尚且有著如此深沉的憂慮,就不用了說我們這些普通的教師了。但正是這種憂慮和恐懼,讓我們開拓思路,積極充實自我,感恩而敬畏地生活和工作。

  時代在發(fā)展,對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們教師該如何鼓起教學的勇氣,因為對于教書育人,很多專家、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見解,甚至大相徑庭。面對教育改革,我們又將何處何從?這本書將“教學勇氣”解讀為“心靈之事”,認為教學事關在課堂為了實現(xiàn)真實教育構(gòu)建所需的共同體,而實現(xiàn)真實教育的關鍵就是人的心靈。

  帕爾默高瞻遠矚,高屋建瓴,把教學理解得格外透徹。本書所有的立論都基于一個邏輯前提: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我認同和自我完善。既然作者認為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我認同和自我完善,那么作為教師,就必須要有真我,同時不能丟失心靈。文章借助一系列見微知著的實例,深入淺出,又字字珠璣。比如質(zhì)疑當今一些教育改革,對技術心醉神迷,對內(nèi)心世界不屑一顧。其中就有一段精彩的論述,“我們相信,每一個客觀問題都可用某種技術方法加以解決。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培養(yǎng)的醫(yī)師是治療身體而不尊重心靈,培養(yǎng)的牧師是當公司總裁而不是當精神向?qū),培養(yǎng)的教師只管掌握教學的技巧而不管探查學生的靈魂!睂嵲谑前l(fā)人深省,振聾發(fā)聵!

  優(yōu)秀教師的優(yōu)秀,在于他們的心靈,這里的心靈在文中指的是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匯聚。由此,作者認為,當今教育,不能“一刀切”,不能把某種教學方法捧為獨步天下的方法,應尊重學科和教師的多樣性。讀高中時候,我對歷史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得益于兩位老師的指導:王躍香老師和倪東明老師。王老師的課,幽默風趣,她的課堂不時用精辟的比喻,還有插入“陳四文講古”式的潮汕話。上她的課,我們總是在笑聲不斷中把歷史知識給記住了。倪老師,學識淵博,他的課線索鮮明,旁征博引,貫穿古今中外。我們所有同學在課堂上都是聚精會神,幾近鴉雀無聲,個個緊握著筆,不停在筆記本上書寫著,生怕遺漏掉哪個精彩的要點,心中滿是崇敬之情!敖虩o定法,不一而足”,而這些好老師在教學中將自我、學科與學生融為一體,讓學生收獲了知識的同時,他們也展現(xiàn)無限的人格魅力!

  這也是帕爾默索呼吁的,他希望教育工作者能夠喚醒作為導師的力量,導師的力量不一定在于能傳遞優(yōu)質(zhì)的教學模式,而在于喚醒學生的內(nèi)心去認識真理,“一種多年后回想起導師對我們?nèi)松挠绊憰r仍可再次感悟的.真理”。這就是為什么一些學生,可能要過許多年才會感謝那位傳授令其不滿的真理的教師的原因。比如,我們很多老師,有時聚在一起談論歷屆學生時候,很多感嘆當年“很壞”的學生,他們畢業(yè)了,反而更懂得感恩,時不時有聯(lián)系老師,噓寒問暖。這也就可以理解,當我們大家一起談起對自己人生有重大影響的教師時,我們往往不記得具體所學的知識,但老師本人的音容卻永駐在我們心中的原因了。至今仍清晰記得高三班主任寄語,他說“社會是一個大染缸,你們以后不論從事什么工作,都要有自己的職業(yè)操守,嚴于律己,堅守自我”。老師的話,我一直銘記于心,努力踐行,時常警醒自己!

  作為教師,更需要一個強大的內(nèi)心。一位教授多屆高三的數(shù)學老師,他在朋友圈這樣感慨:學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學生如初戀。他還很幽默形象地寫道,教師刻苦鉆研,兢兢業(yè)業(yè)教育學生,就像一位游泳教練一樣,帶領學生在知識海洋里暢游。然而暢游一段時間,就會發(fā)現(xiàn):體力好些的學生和你上岸了;但有些力不從心的,你得一個個回去撈。在你喘息的時候,你會驚恐發(fā)現(xiàn):還有往回游的?!記得20xx屆的一個男孩子,偏科很嚴重,數(shù)學成績很好,每次考試都是接近滿分的,但是150分語文,總是考七八十分。他蠻努力的,但好幾次考試都考89分,差一分才達到及格線。他自己很沮喪,跟我說,語文就是他的克星!已經(jīng)高三了,如果這個成績提不上來,基本跟一批無緣的了,最多考個2A。我鼓勵他不要灰心,讓他查缺補漏,每天多練題,并且做完都拿來給我改,再跟他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就這樣,課間操,晚自修,都有他問問題的勤快的身影。最后高考成績出來,他很高興,第一個打電話過來報喜,說他的語文考到了110分。他超出一本分數(shù)線30多分!110分,對于許多學霸來說不算什么,但他已經(jīng)努力了,也盡力了。確實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同的學力,無法強求,努力和付出未必成正比,此時,只能無怨無悔,問心無愧,這一些無不需要教師強大的內(nèi)心,才能給學生更多的能量和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

  時代正在發(fā)生變革,教育改革時下也方興未艾。作為教師的我們,心懷希望地教學,不要去屈從于體制的鉗制,也不要甘于在悲觀中沉淪。我們要有強大的內(nèi)心,去呼喚,去傳播種子,點燃希望,激發(fā)更多的探索新知的正能量!讓我們一起聆聽來自心靈的聲音,汲取無限的正能量,潛心教學,不斷前行!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11

  讀這本書的感受:比較艱深,需要反復研讀,《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剛拿到這本書時,我發(fā)現(xiàn)它是一本關于教育教學理論的著作,這讓我有些頭疼,因為我通常不太喜歡閱讀理論類的書籍。當我看到作者是帕克帕爾默時,我更是一籌莫展!畢竟,我并不擅長閱讀外國人的著作。說實話,帕克帕爾默的這本書確實非常理論性,很難理解,有些部分我不得不跳過去,但也有些地方讓我反復閱讀、細細品味,并且耐心消化他所傳達的真知灼見,從中收獲頗多。這本書使我對優(yōu)秀的教學方法有了一定的認識,受益匪淺。

  一、好的教學源自于心靈的呵護和撫慰

  有人說,教師是引導學生成長的引路人,而教學過程也是一種心靈的療愈和拯救。正如帕爾默在他的書中所說:“教育是將學生引向理解世界和真實生活的精神之旅,如果我們不鼓勵探索內(nèi)心世界,學校又怎能實現(xiàn)其使命呢?”這句話深入人心。這也讓我想起另外兩位教育家的名言,第斯多惠曾說:“教學藝術的本質(zhì)不在于傳授技能,而在于激發(fā)和鼓舞!毖潘关悹査挂舱f過:“教育就像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就像一棵大樹撼動另一棵大樹,更是一個心靈碰撞另一個心靈。”

  二、好的教學源自于教師自身的認同與完整

  當下,在商品經(jīng)濟高度發(fā)展的今天,在生活與工作壓力日益增大的今天,作為一名教師,對自身的認同與完整很重要。我們不少老師常常容易有意或無意把自己定位為一名教書匠,將教師當成謀生的一個行當,而不是當成事業(yè)來做,所以,往往滿足于教學的.技能。帕爾默認為,作為一名教師,掌握了教學技巧雖能應付,但僅僅靠技巧還是不夠的。所以他在書中強調(diào):“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自身的認同與自身的完整!弊鳛榻處煵粌H要引領孩子學習知識,還要以“我的自身認同,我的自我的個性,還有身為人師的‘我’的意識”帶給學生,要以自己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魅力去淺移默化地影響和感染學生,所以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認識不足,不斷地完善自己,努力地提升自己的素養(yǎng),只要這樣,作為教師的我們才能認識自我,尊重自我,也只有這樣,作為教師的我們才能去尊重處于學習者地位的“你”。也只有這樣,好的教學才能基本上得以彰顯。

  三、好的教學來自于以主體為中心的共同體中

  “教學于共同體中──以主體為中心的教育。”這是我在閱讀帕爾默的書籍時得出的新觀點,我非常贊同他的看法。傳統(tǒng)的課堂模式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決定學生要學什么,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以教師設定的分數(shù)作為評價標準,嚴重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導致教育教學效果不佳。為了徹底改變這種現(xiàn)狀,以學生為中心的全新課堂模式應運而生,這種模式強調(diào)學生和學習過程的重要性勝過教師和教學過程。然而,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式有時也會被濫用。教師可能不再勇敢地講課,放棄了主導作用,成為了課堂的“甩手掌柜”。學生學習很活躍,但缺乏秩序和深入,經(jīng)常只是淺嘗輒止,甚至存在認知上的偏頗。正如帕爾默所說:“在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環(huán)境中,有時產(chǎn)生不經(jīng)思考的相對主義傾向……當學生被放在中心位置時,教師可能會放棄太多的領導權(quán);當什么都以學生為標準,就很難再去正視個人或團體的無知和偏見了!币虼,當前課堂改革似乎陷入一個怪圈,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讓人感到困惑和疑慮。然而,在帕爾默的書籍中,他為我們提供了指引。他指出,我們的教學經(jīng)歷了“學科中心說”、“教師中心說”,甚至現(xiàn)今的“學生中心說”,這些方式都有啟發(fā)性和優(yōu)點,但都未能完全解決問題,要么教師成為權(quán)威,要么學生永遠不會犯錯。因此,他提出了“主體為中心”的概念。這個“主體”由學生、教師以及作為溝通師生關系媒介的“第三事物”組成。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共同專注于這個“第三事物”,構(gòu)建復雜互動的真正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沒有單方面的教學者或接受者,也沒有單方面的成長者。課堂不僅是學生的舞臺,也是教師的舞臺。學生與教師在課堂上和諧共處,共同成長,正如《學記》所言:“教學相長”。我非常認同這一觀點。在當前的高效課堂建設中,我們應當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但同時也不能忽視教師在課堂中的重要組織、引導和啟發(fā)作用。讓課堂成為師生共同發(fā)展的理想場所,真正好的教學源于以主體為中心的共同體。我期待并將努力實踐這一理念。

  帕爾默那一句句真知灼言,猶如深埋在沙坑里的美麗貝殼,需要我們一點點,慢慢地去深入挖掘……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12

  讀了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的確是帶給我一次心靈的精神之旅,雖然其中有些章節(jié)讓人頗難讀懂,但此書還是讓我受益匪淺。書后作者的話:“這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與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緣于其所愛,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

  教學需要勇氣,需要保持自己心靈開放的勇氣,這是我在此前所沒有認識到的。我們有沒有這種感覺?與剛剛走上講臺時的我們相比,現(xiàn)在我們的心慢慢地變得硬起來了?那時候,在辦公室看到有些老師很嚴厲地批評學生,甚至體罰學生,心里總是替學生委屈,覺得老師太過分了。什么時候,我們也加入了對學生厲聲呵斥的行列?想象一下,再過幾年,十幾年二十年,我們會變成什么樣子?覺得可怕。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我們身邊有很多不快樂的老師,教師這個職業(yè),給他們帶來的是壓力,是痛苦,是無可奈何的謀生手段。另一個感覺是現(xiàn)在的學生教起來怎么越來越難了,課程改革對教師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巧的要求越來越高了,都不知道該如何應對了。從這些抱怨聲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們僅僅從學科和學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學,我們也是在這個角度上來進行著我們的教學,很少從認識自我這個角度來理解教學,去理解我所教的學科,去認識我所教的學生。在帕爾默看來我們教學的目的就是去簡單的復制這個世界,而不是在改造這個世界。

  “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容許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的時間表”這個才是真勇氣。有多少人,敢于去面對“意想不到”呢?教學設計從四平八穩(wěn)出發(fā),是多數(shù)國人的天性。這個當然也是保護自己的自尊,未知的事物,發(fā)生在課上,極其考驗人的課堂機智能力。而這一切,都和什么有關呢?除了教學常識,更多的是還是教師在精神方面不斷超越自身從而讓學生更好發(fā)展的機遇,也就是說,那些敢于讓“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的教師,是具有生命彈性的人,成全自己生命過程,是以成全每一個不同的學生為根本前提的。而這樣的課堂,才具有永恒的魅力。

  所有真實的生活在于相遇。”教學就是無止境的相遇。當我們尋找到了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我們就不需要躲在講臺后面,利用我們手中的“權(quán)力”去控制學生,與學生造成分離;我們也不需要簡單的模仿其他教師的教學方法,而是去尋找契合自己個性的教學方式,真正好的教學應該是源自教師的心靈。當我們把自己自身的獨特優(yōu)勢整合于教學中,教學于共同體中,在于自我、學生、學科的密切聯(lián)系中彰顯生命本質(zhì)時,就能發(fā)揮出有效的教育力量,體現(xiàn)出我們教師應有的價值。

  孩子的教育不能重來為了孩子的明天,讓我們今天就做起來!從小事做起,重新找回我的教學勇氣,重新點燃我的教學激情,為孩子的一生發(fā)展和幸福獻出自己最大的力量!

  “我是用心的教師。有時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歡喜。真的,當我和我的學生發(fā)現(xiàn)可探索的未知領域,當我們面前展現(xiàn)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當我們的體驗被源自心靈的生命啟迪所照亮,那時,教學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然而在另一些時候,教室卻如此毫無生氣、充滿痛苦和混亂——而我卻如此無能為力——此刻的所謂教師就像無處藏身的冒牌貨。于是敵人無處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學生,那些我自以為熟知的學科,還有那有賴此業(yè)謀生的個人苦衷,都與我作對了”。

  讀到這些文字,我感慨萬千,這不是我自己嗎?

  20xx年,我邁進了教學工作的五個年頭,回首日復一日的課堂教學,曾經(jīng)激情澎湃,也曾困惑迷茫。一路上滿懷激情、也滿懷希望,然而有時面對學生純真的雙眼時,一種莫名的恐懼悄然襲來。恐懼什么?就像書中所說恐懼自己久而久之會產(chǎn)生職業(yè)倦怠,恐懼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恐懼自己達不到家長、社會的高要求,恐懼教育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差距……

  我的內(nèi)心暗涌起伏,我無法揣摩作者是何等細膩的人,能如此體諒到我內(nèi)心的不安并給予答案,讓我們這些在成長路上的“新人”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相信這對于任何一位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來說,都是一次激動人心的、深刻的精神之旅。而我在其中收獲的不僅是經(jīng)驗和勇氣,更是一份對教學事業(yè)日益堅定的決心。現(xiàn)將讀后心得梳理如下,可能對像我一樣還在成長中的“新人”有一些啟示。

  一、找到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建立自己的教學風格

  書中有句很有哲理,也很經(jīng)典的話是這樣說的: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這句話讓我久久不能平靜,我第一次靜下心來,以一個旁觀者的姿態(tài),審視和重新認識作為教師的自己。

  如作者的觀點——當我們不了解自我時,就不能深入的了解所教的學科,也不能教好我們的學生。相信很多教師的第一節(jié)課都是從模仿開始的',總是試圖模仿他人,卻把自己迷失在一種不屬于自己的自身認同中。就像剛剛工作的我,只是一味的崇拜和模仿前輩,或者覺得這個環(huán)節(jié)好用一下,那個環(huán)節(jié)好用一下,完全丟失了自我,結(jié)果拼湊成一節(jié)花哨而又不實際的課,我的不是我的了,別人的我也沒做好。

  所以說,我總結(jié)出來不要刻意的模仿別人,要尋找一種與自己的個性更契合的教學方式,建立自己的教學風格,找到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用你的個性魅力吸引學生,為學生打造一片別樣的天地。X教授的導師之所以有魅力,也是因為他的教學方式和他自身之間找到了一致性。我們應該去理解作為一個教師我所擁有的個性,并展示而非掩飾自我的個性。將自己、所學學科和我們的學生編織成相互聯(lián)系的網(wǎng),以便學生能夠?qū)W會去編織一個他們自己的世界。

  二、了解學生,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

  相信每位老師都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就像“有問題背景的學生”中那個被稱作“來自地獄”的學生,讓我們手足無措,甚至憤怒。讓我們來看看作者是如何做的。

  “這盡管不容易做到,但卻是值得的。當我開始漸漸地理解學生的恐懼時,我能讓我的教學朝著一個新的方向發(fā)展。我不再把學生看作是無知的,我不再那樣不準確、自私地評價學生。相反,我體諒他們恐懼的心靈而傾心教學。而且,當我能這樣做時,學生的心靈能健康的成長!

  沉默、退縮、玩世不恭都是恐懼產(chǎn)生的行為,而這些行為背后是想去發(fā)現(xiàn)他們自己的聲音,想讓人們聽見他們的聲音。而一個好老師是要能夠傾聽學生甚至尚未發(fā)出的聲音。就像幼兒園的小朋友,當你說“安靜!坐好!”時,總有一個不安分的聲音和一個調(diào)皮的小臉蛋,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給他寬容一定要寬容到讓他自己故意破壞一下,去感知對錯,這時我們一笑了之就行了,或?qū)⑵浔霊阎姓f:“你知道的,那樣對不對?”孩子就笑了,他知道你理解他。

  真正的傾聽學生,不要匆忙的用可怕的語言去填塞學生的沉默,也不要迫使他們說我們想聽的話,走進和了解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就像有首詩寫到“要看到一粒沙中的世界,要看到一朵野花中的天堂,將無限緊握于你的掌心,將永恒捉住在片刻之際”,與學生默契地共享心靈之旅,成為學生的心靈導師,引領他們編織起心靈世界。

  同時,我認為不了解學生的成長歷程,便不能很好的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有關幼兒成長歷程的書籍,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學生的現(xiàn)在。比如《愛和自由》、《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如何聽,孩子才肯說》等,讀懂學生,才能更好地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

  三、愛學生,心懷希望的教學

  剛工作時,曾經(jīng)有位前輩跟我說,學生沒有好、壞之分,在家長的眼里他們都是最好的,教育是個良心活,選擇教育,就意味著選擇了奉獻。這句話一直激勵著我,即使力不從心也仍然能夠堅持,不光是教學的勇氣,更多的是因為心中有愛,心懷希望。“教師這個職業(yè)需要心靈、意志,精神要不斷地更新,以獲得力量和勇氣。盡管這個工作經(jīng)常給教師帶來疲憊、無助甚至傷害,但優(yōu)秀的教師不會放棄……”我相信每一個想成為優(yōu)秀教師的人,都不會放棄,我們會用心中的愛點亮孩子們的世界。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13

  作者談到,在工作中,他給大家出了這么一道填空題:“當我教得最好的時候,我就像!蹦康氖窍M珊吞骄课覀兘痰米詈脮r我們的獨特身份認同所蘊含的隱喻和影像,從中發(fā)揮教師的洞察力和想象力。人們?yōu)樽约禾岢隽嗽S多成功的隱喻——教得好的狀態(tài)就像一個瀑布、一名爬山向?qū)А⒁幻麍@丁或一個天氣系統(tǒng)。每個人的隱喻是不一樣的,因為優(yōu)質(zhì)教學來自教師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而作者在空格里填了什么呢?牧羊犬!爱斘医痰米詈玫臅r候,我就像牧羊犬!弊x到這里,我也在思索著自己的隱喻,但同時又很認同作者的這個隱喻,它很確切地描述出了一個實踐真正共同體的空間影像!澳裂蛉兴姆N重要的功能。它維持一個使羊群能放牧和自己吃草的空間;它把羊群聚集在那個空間之中,不停地把走失的羊群找回來;它保護空間的邊界并把危險的掠奪者阻攔在外;當放牧的草原上的草吃完了,它和羊一起轉(zhuǎn)移到另外一個可以得到它們需要的食物的'空間。”當我教得最好的時候,我就像牧羊犬。

  教師在教室中的任務就相當于牧羊犬在草原上的任務——給羊一個空間讓它們自己吃草,而學生一定要自己去“喂飽”自己,而當他們已經(jīng)知道在那個地方能學到什么知識時,教師就一定要把他們轉(zhuǎn)移到下一個“牧場”,這就是主動學習,這就是學會學習。

  本書中還有許多精彩的論述深深地吸引著我。例如,有關從微觀世界教學的幾個生動的案例,用以說明專注于“偉大事物”的教育共同體的力量:一個是醫(yī)學院里的微觀教學,一個圍坐在活生生的、真有病的病人周圍進行的教學所產(chǎn)生的教育力量;一個是社會研究的微觀教學,一個探究種族概念的對話過程,以此說明讓學習者“把點連起來”去建構(gòu)經(jīng)驗的益處。

  書中還介紹了維持開放的學習空間的技術手段,在第一章和第五章中,提到了作者的一位極具教學魅力和獨特氣質(zhì)的導師,一位深切地熱愛他的學科、學生和教學、希望學生也能認識這門學科的導師……書中很多地方,值得我們駐足停留。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14

  就像任何真實的人類活動一樣,教學不論好壞都發(fā)自內(nèi)心世界。

  我把我的靈魂狀態(tài)、我的學科,以及我們共同生存的方式投射到學生心靈上,我在教室里體驗到的糾纏不清只不過折射了我內(nèi)心生活中的交錯盤繞。

  從這個角度說,教學提供通達靈魂的鏡子。如果我愿意直面靈魂的鏡子,不回避我所看到的,我就有機會獲得自我的知識——而就優(yōu)秀教學而言,認識自我與認識其學生和學科是同等重要的。

  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

  自身認同是指一種發(fā)展的聯(lián)系,在這種聯(lián)系中,自我生命中所有力量匯聚,進而形成神秘的自我:我的基因組成,賦予我生命的父母的性格;我成長的文化環(huán)境,有支持過我的'人,也有傷害過我的人;我對別人和對我自己做過的有益的或無益的事情,愛的體驗和痛苦的感受——還有很多很多。

  在這個復雜的領域中,自身認同是使我成其為我的內(nèi)力和外力運動著的交匯,這一切的一切不斷聚合在我們成其為人的永恒的奧妙中。

  自身完整,就是說,無論怎樣我都是一個整體,這種整體特點能夠在朝著一定方向形成和再形成我的生活模式時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中發(fā)現(xiàn)。

  自身認同在于構(gòu)成我生活的多種不同力量的匯聚,自身完整與這些力量的聯(lián)合方式有關,使我的自身完整協(xié)調(diào),生機勃勃,而不是七零八落,死氣沉沉。

  好的老師具有聯(lián)合能力。他們能夠?qū)⒆约骸⑺虒W科和他們的學生編織成復雜的聯(lián)系網(wǎng),以便學生能夠?qū)W會去編織一個他們自己的世界。好老師形成的聯(lián)合不在于他們的方法,而在于他們的心靈——這里的心靈是取它古代的含義,是人類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

  記住我們是誰,就是把我們的全部身心放回本位,恢復我們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重獲我們生活的完整。當我們忘記了我們是誰的時候,我們失去的不單單是一些資料,我們解體了我們自己,跟著來的就是可悲的政治后果、可悲的工作后果、可悲的心靈后果。

  在那些有時把工作等同于受苦的文化中,提倡職業(yè)的最佳內(nèi)涵的象征是深層愉悅,這是一場革命——而且是實實在在的革命。如果一項工作是我內(nèi)心真正想做的,盡管連日辛勞,困難重重,我仍然樂此不倦。甚至這些艱難的日子最終也會使我的生活充實快樂,因為這是我真正傾心的工作,其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正好幫助我成長。

  教師的內(nèi)心不是良心的呼喚,而是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的吶喊。

  心靈深處直對心靈深處才產(chǎn)生共鳴,如果我們不能發(fā)出我們內(nèi)心深處的聲音,我們當然聽不到學生內(nèi)心深處的聲音。

  當我喚回了我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時,當我牢記我的自我個性和我的天職意識時,威信就樹立起來了。這時教學就能夠發(fā)自我自己真實的內(nèi)心深處——這是一種有機會在學生們的內(nèi)心獲得默契的回應、共鳴的真實。

  任何制度或文化,如果不提倡教師發(fā)揮他自身獨特的優(yōu)勢,不鼓勵教師以一種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的本真狀態(tài)與學生的生命深層互動,永遠只是在努力拔高向外在標準靠攏,那就很可能壓抑教師獨特的創(chuàng)造潛力,枯竭教師作為優(yōu)秀教學之根本來源的心靈世界,相應地會導致學生更多地生吞活剝成套的知識概念,卻欠缺了心靈的滋養(yǎng)和生命的啟迪。

  教育迫切需要找回教師的真心真我,學生迫切需要沐浴教師心靈之誠信與完整,教師更需要透過學生的生命強健而完滿自我,重振敞開心靈的教學勇氣,在教學的苦樂成敗中吸納成長的源泉,把教師的自我、所教學科和學生編織成復雜的聯(lián)系網(wǎng)。

  正所謂水能載舟,水能覆舟,任何疏離于教師心靈能量發(fā)揮的教育改革或課程改革都不可能成功,任何教育改革或課程改革要想成功,惟一的出路是創(chuàng)造條件讓教師在聯(lián)系性教學活動中彰顯自身生命的本質(zhì)。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15

  最近,我讀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的心靈》一書,本書的帕克。帕爾曼在美國一所大學任教,近幾年來置身于教師成長、培訓方面的研究。書中主要談到了我們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對于“我們自己是誰”的認識,當堅決立足于一種真實的自我意識時,我們就獲得了雖然困難但有意義的工作所需要的所有資源,它在提升和假山我們對于教育、共同體和精神性三者之間關系的洞察力和人事方面,沒有人比他做得更好。他比我們所理解的自我開展意識應該更好一些,沒有對自己客觀、準確的認識和把握,很難把一件事情持久的繼續(xù)下去。

  教師做到一定階段,如果再往前走,就需要返回自身,追問“我是誰”,重新認識自我。這是《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中的一個觀點。我喜歡這本書,在于這個觀點特別能打動我。 帕爾默說:“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它于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边@意味著“我”與教學是一體的。教學不是外在于“我”的工具,不是一個不斷消耗、耗散的過程,而是一個豐富自我、滋養(yǎng)自我的心理過程。好的教學是對學生的親切款待。在這種親切款待中,又產(chǎn)生了一個親切款待教師的世界。

  帕爾默提倡需要開展教師職業(yè)的深層愉悅,這種深層愉悅的根基在于將教學工作融入自我完整之中,如果一項工作是我們內(nèi)心真正想做的,即使辛勞也樂此不疲,工作讓生活充實快樂,遇到的'每一個問題都是自身成長的時機。所以,作為教師要學會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我們經(jīng)常成心漠視心靈發(fā)出的聲音,結(jié)果心靈要么緘口,要么變得粗暴,對待心靈有如待友之道,不是有方案、有目的的問詢,而是平和、快樂地聆聽和絮叨。只有教師能和自己的心靈對話,才有可能將心靈呈現(xiàn)在我們的學生面前,真正的教學才能發(fā)生?傊鳛榻處熞3中撵`的完整,讓教學成為自己生活樂趣的一局部,這是讀罷此書后我的收獲。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相關文章: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11-09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12-26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12-26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12-26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06-13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12-26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12-26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01-10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05-20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書心得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