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有關歷史說課稿集合10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說課稿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說課稿10篇,歡迎大家分享。
歷史說課稿 篇1
一、 概說:
英中戰(zhàn)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它是中國和西方兩條不同的歷史發(fā)展軌跡的必然交匯。它既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也是中國人民奮起抗爭、探索富強的開始,戰(zhàn)爭使得中國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又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準備了客觀條件。中國近代史發(fā)展的三條線索都可以在本課找到源頭,它決定了中國近百年的歷史走向,是本冊書中的重要章節(jié)。這節(jié)課的特點是內容龐雜,聯(lián)系廣泛,既有貫穿古、近代的縱向聯(lián)系,又有溝通中、外的橫向聯(lián)系,還有戰(zhàn)爭、政治、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相互關系,理論要求較高。
本課主要敘述英中戰(zhàn)爭的起因和經過,共三目:第一目介紹了英中戰(zhàn)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形勢,揭示英中戰(zhàn)爭爆發(fā)的根本原因;第二目敘述英國和中國的禁煙運動,說明英中戰(zhàn)爭的直接原因;第三目略述英中戰(zhàn)爭的經過。(以上是對教材的分析)
教學大綱要求在學生的高中階段通過學習歷史,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發(fā)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通過學習歷史,使學生能初步運用唯物史觀和辨證思想對社會歷史進行觀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培養(yǎng)學生積極參與國際活動和國際競爭的意識,提高人文素養(yǎng)。(以上是對教學大綱的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二學生,高二學年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階段,通過初中和高一的學習,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和思維,高中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已大為提高,學習歷史喜歡深層思考和理性探求。但是對知識的掌握上學生好沒有形成體系,還沒有達到一定的廣度;對歷史現(xiàn)象的認識還沒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深度;分析問題還缺乏活度。(以上是對學生的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和本節(jié)課的特點,我所確定的本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是:
1、英中戰(zhàn)爭爆發(fā)的必要性和中國戰(zhàn)敗的原因。
2、評價林則徐。
主要采用了階梯設疑法,問題探究的模式。體現(xiàn)"一個為本,四個調整"由淺入深,由難而易,層層鋪墊,步步推進,即考慮內容的邏輯順序,又顧及了學生的心理狀況,用有效的策略激發(fā)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從高度、廣度、深度、活度上開拓學生的思維,也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體系。
二、 教學目標說明
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
根據歷史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學習歷史,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通過學習歷史,使學生能初步運用唯物史觀和辨證思想對社會歷史進行觀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本著體現(xiàn)"三位一體" 、"一個為本,四個調整"的教學要求,所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與技能目標:①知識點要求牢固掌握。②歷史概念的內涵要正確把握,外延要明確界定。③特別要強調構建知識的整體性、結構性和系統(tǒng)性,教師用多媒體打出知識點。
2、 情意目標:①認識資本主義開放性、擴張性的'特點和侵略性、掠奪性的本質。②明白"封閉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使學生從歷史的教訓中得到警策,認識改革開放對富國的偉大意義,激發(fā)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③繼承和發(fā)揚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tǒng)。
3、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英中戰(zhàn)爭爆發(fā)的必然性和中國戰(zhàn)敗原因的分析,學會運用聯(lián)系的觀點辨證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通過評價林則徐,學會運用唯物史觀和辯證法正確地評價歷史。
以上目標與教學程序緊密結合,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實現(xiàn)。
三、 教學過程說明:
根據以上內容分析,同時針對中學歷史教學中存在一定困難的實際情況,以及以"一個為本,四個調整"的教學思想理念為指導,結合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英中戰(zhàn)爭爆發(fā)的必要性和中國戰(zhàn)敗的原因。設計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過程是;
1、情景導入、新課呈現(xiàn):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一個這樣的問題:有人說:如果沒有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就不會發(fā)生英中戰(zhàn)爭。這一觀點正確嗎?英中戰(zhàn)爭能否避免?為什么?這一設計是由于它是本節(jié)課的啟動環(huán)節(jié)主要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激起同學們的興趣;而且由于本節(jié)課的思辨性很強,這個問題的設計正是圍繞著教學的重點、難點,一開始就使學生把思維集中在這兩點上,()問題的解決過程也就是學生掌握知識,深化思維,發(fā)展智力,提高能力的過程。而且這樣設問比直接設問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探究的熱情,誘導學生思考的深入;觀點論證題是高考試題中常見的題型,教師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加以訓練,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答題技巧。通過給學生時間來討論,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為下一個階段的學習打下基礎。
2、師生共同探討,深化思維、得出結論。
這是本課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既要師生互動,又要生生互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都要充分體現(xiàn)。師生圍繞重點難點共同探討,層層推進,互相啟發(fā)。問題分三個回合展開。使學生拓展了聯(lián)系的緯度,涉及了世界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特征,思維不斷拓寬和深化。這樣也就完成了本節(jié)課的智能層次目標,通過英中戰(zhàn)爭爆發(fā)的必然性的分析,學會了運用聯(lián)系的觀點辨證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為了給學生在大腦中留下深刻印象,把思考的問題重新整合一下,教師用多媒體打出英中戰(zhàn)爭前中國和世界的對比:
3、自主學習、獨立講解
在講英中戰(zhàn)爭的過程時,由于它不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是學生應該了解的內容,教師完全可以放手由同學利用教師所做的課件獨立講解,這樣提高了學生的識圖能力和地理的空間能力,而且通過英中戰(zhàn)爭過程中林則徐等愛國將領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的講解,進而完成本節(jié)課的德育層次目標。
4、鞏固練習掌握方法
教師設立一道思考題,應如何評價林則徐?教師指導學生掌握歷史評價方法,即把評價的歷史對象置于當時當地的歷史條件下,辨證地進行評價,強調史論結合。通過評價林則徐,使學生學會運用唯物史觀和辯證法正確地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方法。
5、概括總結
主要讓學生根據課件及板書提示總結本節(jié)課的內容,構建知識的整體性、結構性和系統(tǒng)性,揭示規(guī)律,掌握分析問題的技能和方法。
6、板書展示
主要呈現(xiàn)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內容,采用和討論的同步操作,加深印象,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課件呈現(xiàn))
英中戰(zhàn)爭
英中戰(zhàn)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形勢——英中戰(zhàn)爭爆發(fā)的根本原因;
略述英中戰(zhàn)爭的經過。
評價林則徐
四、 評價說明
通過本課教學,學生評價仍然要堅持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評價內容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學生評價
語言表達能力、學習興趣、判斷能力、認識問題的能力
評價歷史的方法
。ㄒ唬、形成性評價:
評價結果與教學目標相結合,即圓滿完成教學任務,達到預期目標,學習中,學生態(tài)度端正,主動學習,討論合作,拓展思維。
。ǘ、階段性評價;
每個學生建立一個跟蹤檔案袋,跟蹤記錄,包括每次成績,課堂發(fā)言情況,自我活動情況等,還包括教師對學生的綜合性評價。
。ㄈ、教師自我反思評價
教師自我反思評價是客觀、合理的自我總結,對于本節(jié)課的整個教學過程,體現(xiàn)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體現(xiàn)了"三位一體" 、"一個為本,四個調整"的教學要求,并注意了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結合,教學方法形成模式,體系完整,體現(xiàn)了新型的師、生關系,注意了學生的知識獲得過程。
五、 說課總結
本科主要以素質教育為目的,結合教材的重、難點及歷史學科特點,注意落實基礎知識,并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著重對學生評價歷史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達到了歷史教學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歷史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新課標的要求
課標要求:以二戰(zhàn)后美國等國家為例,分析戰(zhàn)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了解戰(zhàn)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fā)展采取的措施;2、理解:國家干預經濟、人民資本主義、經營者革命、福利國家制度的概念。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認識歷史,總結歷史、運用歷史的能力。
情感目標: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愛國主義精神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戰(zhàn)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fā)展采取的措施。
教學難點:如何全面認識戰(zhàn)后資本主義新變化。
關鍵:正確理解戰(zhàn)后資本主義政策調整。
二、教學方法與手段
方法:問題式探究為本課主要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問題為主線,啟發(fā)、引導學生積極的思考。
手段:利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直觀的圖片和文字材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學法指導
觀察、概括、總結是學法指導的重點。讓學生觀察、思考后,總結、概括知識,增強對歷史學科學習的能力。
四、教學設計
(一)導入:溫故而“入新”。(回顧第3單元第16課的主要內容)
師:導入新課我采用的是:利用學生對歷史圖片的感性認識,先展示一組1929-33年經濟大危機對各國的打擊圖片,在羅斯福上臺,推行新政后,使美國度過危機,并且開創(chuàng)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即凱恩斯主義又稱“看不見的手”。再展示一組二戰(zhàn)后各國受到戰(zhàn)爭重創(chuàng)的情景的圖片。思考,在二戰(zhàn)結束之后,各國會不會再次陷入到國家的'大危機中,而為避免這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資本主義國家將進行怎樣調整?其結果會怎么樣?以此導入新課(此處主要目的在于,在視覺感應上引導學生進入教材)
板書:第17課《戰(zhàn)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
(二)教授新課:過程:
一、措施(板書)
此過程我主要是設置探究式問題,掌握教材知識,同時培養(yǎng)學生各種能力。
探究一:“看不見的手”還起作用嗎?
(展示一組美國在二戰(zhàn)和戰(zhàn)后經濟發(fā)展的材料以及布什和克里竟選的圖片)
說明:“看不見的手”仍在起作用!
因此,戰(zhàn)后資本主義國家首先采取的措施,就是這種“看不見的手”即國家干預經濟(此問題設計在于引入教材以及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一)國家對經濟的大力干預(板書)
對于國家干預經濟的方式,我設置了兩個簡單探究性問題:
探究二:國有化與今天我國的公有制是否一致?
探究三:經濟計劃在國家經濟中的重要作用?
這兩個問題主要是結合文字材料和圖表材料,使學生掌握國有化經濟、制定經濟計劃、財政政策調節(jié)的作用,同時利用本次探究,培養(yǎng)了學生閱讀材料的能力、對比的能力,而且對于學生進一步認識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經濟體制的基本特點,具有一定的愛國主義教育。
師:在處理完國家干預經濟措施的方式后,我又設置了一個問題,
探究四:國家干預經濟的影響?
我認為這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亮點。那就是“總統(tǒng)論壇”,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是以展示學生自我能力為主。
首先我給出試題背景:為什么在30年代羅斯福會加強國家干預,在80年代里根會收縮對經濟干預,90年代克林頓又有所加強?下面讓總統(tǒng)來談談其中緣由。選出三位學生分別代表羅斯福、里根、克林頓(課前作業(yè)的形式),
第二步,學生可充分利用這一單元的知識,發(fā)揮自己的特長,闡述自己的觀點
最后,我在學生演講后進行補充,總結。
此處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不僅起到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也使學生在學習中真正做到“學在課堂、用在課堂”
(二)企業(yè)經營(板書)
這是政策調整的第二個措施,此處環(huán)節(jié)我主要是通過利用現(xiàn)實現(xiàn)象解決歷史現(xiàn)象
1、“人民資本主義”
展示圖片--當今股票市場、股票業(yè)務的繁榮景象
引導學生:在美國這樣的發(fā)達國家中,以及在中國,股市發(fā)展是非常紅火的,不同人對股票的掌握,如果拿到戰(zhàn)后,就是“人民資本主義”
2、“經營者革命”
我采取的方式是以了解白領階層地位和職責是什么,來了解戰(zhàn)后企業(yè)經營中的這次革命
此處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主要是引導學生由現(xiàn)實走入歷史,再從歷史走向現(xiàn)實,將歷史與現(xiàn)實有機結合在一起。最終使歷史更貼近現(xiàn)實。
(三)福利國家政策發(fā)展(板書)
這是國家干預經濟的第三個措施,我依舊采取設置探究問題的方式,
探究五:你為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做過什么樣的事情?你認為這是教材所說的福利制度嗎?(學生任意發(fā)揮自己的見解)
最后,結合教材共同處理(概念、種類、特點、實質、影響)
此處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主要目的為:一方面使學生掌握福利制度的基本概念,另一方面在于教會學生要為他人多做事情,多做好事情。以此使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觀、道德觀,
二、結果(板書)
最后一個內容為總結在戰(zhàn)后資本主義國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后,經濟發(fā)展的情況,通過總結教材,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小結:
我采取的方法是:解一道材料題,將本節(jié)課的知識重新回顧(這種方法既可以對本節(jié)課做以簡單小結,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做到?學以致用?。
鞏固練習:
我只設計了三道選擇題,因為上面小結中的材料題,已起到課堂知識鞏固的作用。
課后探究作業(yè):
社會調查:
、賰热荩含F(xiàn)代企業(yè)經理人員的綜合狀況。
、诜绞剑好10-15人為一組,每人調查至少一名經理,了解他們的工作行業(yè)、工作時間、收入、工作經歷、子女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情況。
、坌〗M討論后寫出綜合調查報告。
課后作業(yè)的設置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同時是再一次用現(xiàn)實現(xiàn)象理解歷史問題。
五、板書設計【略】
歷史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筆墨丹青》。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設計理念等六方面來談談對本課的構思過程,敬請各位批評指正。
一、教材分析
1、本課的地位與作用:《筆墨丹青》是岳麓版“文化發(fā)展歷程”第二單元第八課的內容。本課在內容上透射出中國傳統(tǒng)的宇宙觀、自然觀、人生觀,在形式上獨樹一幟,構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本課學習,了解中國古代藝術多姿多彩的風貌,培養(yǎng)學生體驗美、發(fā)現(xiàn)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豐富生活內容,培養(yǎng)藝術情操。
2、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中國古代繪畫的發(fā)展歷程及成因。
(2) 教學難點:通過學習古代藝術的內容,使學生逐步理解藝術的特點和表現(xiàn)形式。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中國古代的藝術比較感興趣,但對古代藝術的了解僅在于感官,對古代藝術背后所傳承的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歷程,了解較少。透過學習古代藝術名作,有助于學生認識中華文明在人類歷史發(fā)展中的地位。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熟悉中國古代繪畫史上著名的畫家和作品,掌握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歷史發(fā)展脈絡,理解傳統(tǒng)繪畫的藝術特色;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德育目標--提高學生自身的藝術修養(yǎng),激發(fā)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
四、教法與學法
為了豐富課堂內容,提高課堂效率,本課采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展示歷史畫卷,并融入時代內容,使課堂有“聲”有“色”。在教法上,我采用了以下幾種方法:1、演示法:利用中的圖片、視頻等手段對中國古代繪畫進行直觀演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2、情境法:創(chuàng)設情境,增強學生的體驗,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培育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 3、學生活動法:學以致用,提升能力。
由于學生的學習風格存在差異,我采取多樣的學習方法:探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互評法學習等。
五、教學過程
下面我重點談一下教學過程。這一過程包括四個環(huán)節(jié),分別是導入新課,講授新課,構建整體知識框架,布置作業(yè)。
1、導入新課(大約需要5分鐘)
(截取奧運會開幕式上展示畫卷的部分視頻.)播放視頻.
在華麗的場景與優(yōu)美的意境中,一幅中國畫卷以流動的方式展示出來。隨著主持人對中國畫風的介紹,教師提出問題:中國繪畫的歷史源遠流長,它起源于何時?有哪些特點?從而將學生帶入本課內容。
2、講授新課(大約需要30分鐘)
第一步:走近和感受中國繪畫
通過多媒體分別展示從新石器時代到明清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讓學生感受遠古繪畫的質樸,戰(zhàn)國漢代的夸張浪漫,魏晉時期的以形寫神,盛唐的氣象萬千,宋元明清的活潑、張揚,并讓學生結合課本總結各個時期的時代特征及繪畫特點。
這部分內容我通過以下5個問題貫穿起來
、倨鹪磿r期的繪畫具有什么樣的形式、風格和內容呢?----------------------起源
、诼(lián)系戰(zhàn)國時期和漢代的時代背景,為何帛畫主題及形式呈現(xiàn)出這樣的風格?--成熟
、蹚奈簳x時期到宋元明清的文人畫各有何特點?----------------------------發(fā)展
④民間風俗畫的興起和哪些因素有關?------------------------------------豐富
、輳恼n文的介紹中,能否概括出中國古代繪畫的基本特點?
第二步:品味中國文人畫風格
文人畫是北宋以后中國畫的主要藝術形式,通過多媒體展示體現(xiàn)文人風格的`三類畫:人物畫、山水畫和花鳥畫,體驗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畫家的精神風貌,進一步理解文人畫不求形似,追求神似,注重意境和個人主觀性情的抒發(fā)等特征,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第三步:學生活動
根據課后“閱讀與思考”中宋代宮廷畫院出過的考題,讓學生自由發(fā)揮想象力,設計自己的畫面,并一起交流評論,比較誰的構思最接近傳統(tǒng)文人畫的標準,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3、構建整體知識框架,突出知識主干(大約需要5分鐘)。
新石器時代繪畫
一、繪畫藝術的起源 戰(zhàn)國時代繪畫
兩漢時期繪畫
興起背景
魏晉文人畫
二、從顧愷之到吳道子 特點
背景
唐朝繪畫 特點
代表
背景
宋代文人山水畫
三、文人意趣 特點
元代文人畫特點
明清文人畫特點
背景
宋代民間畫興起
四、民間風情 代表作
明清民間畫
4、布置作業(yè)(大約需要5分鐘)
解析與探究---欣賞宋代的兩幅作品,結合所學知識,提取它們蘊含的歷史信息。
六、教學理念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的教學理念是:圍繞一個核心:以時代背景為核心,理解各個時期繪畫的時代風貌;突出一個重心:以學法為重心,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提高學生主動性;提升一種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升華一種情感:激發(fā)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增強繼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發(fā)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升華。在積極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實現(xiàn)教學相長。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支持。
歷史說課稿 篇4
教學目標
1.概述孫中山為民主共和而斗爭的主要史實:建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領導辛亥革命,頒布臨時約法,捍衛(wèi)民主共和的斗爭,促成國共合作。
2.感受孫中山的革命精神:百折不撓,天下為公。
3.感受其在二十世紀中國社會巨變中的歷史作用。
指定本課教學目標的依據
1.吳老師的教學目標的設計是以學生為主體,爭取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課前預習,學講的方式讓學生動手動腦,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極其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本課教學目標的制定如下:
1.根據學生的需要制定教學目標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在必修已經學過,學生對比已較為掌握,教材其他的內容都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或者大概聽過,并沒有充分的了解
2.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制定教學目標
3.根據實際生活的需要制定教學目標
歷史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通過孫中山精神的學習,讓學生學習孫中山的美好精神
教的活動
首先,個人覺得吳老師作為新老師在講《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這一課已經講的不錯了,尤其吳老師在小組合作探究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并且是這堂課的靚點。
吳老師利用一段有關孫中山先生的臨終遺愿錄音和觀看照片導入新課,引出了今天上課的主要內容:孫中山一生為革命做了哪些貢獻?還有哪些未完成的使命?他的革命精神和對他的評價。首先她對學生的預習進行了檢測,之后很自然的講解了孫中山先生為民主共和做出哪些斗爭的知識,然后給出同學一兩分鐘思考時間,請同學主動回答老師的問題。在維護共和中吳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孫中山為捍衛(wèi)民主共和斗爭失敗的原因是什么?這時候讓同學從材料中獲得有效的信息,培養(yǎng)學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回答問題。講解到孫中山一生最偉大的轉變是什么的時候?著重突出了新三民主義,三民主義發(fā)展為新三民主這里是老師教學中應該突出的一個難點問題,一定要突出新三民主義新在什么地方,學生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還不是很深。
吳老師利用了很多設問和提問的方法,請同學積極的回答,并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對學生回答有些吃力的方面加以引導。
最重要的是吳老師設計兩個合作探究問題,學生共分成六個小組,每組八個人左右。每一個探究題給出十分鐘左右的討論時間。讓小組交流,然后學生給出討論結果。分別把他們組內的關鍵寫在白板上,然后闡述自己的觀點。在這期間對歷史感興趣的學生可能就會發(fā)表自己很多的看法,但有一些同學還只是處于被轉換的迷茫中,不知道這節(jié)課的重難點。
最后在學案上吳老師安排了課后檢測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回答老師提出的三個問題,借以獲得新知識或鞏固、檢查已學的知識。
我覺得不足的是:①這堂課從開始到結束沒有一個學生提出對孫中山先生看法的任何異議之處,我們現(xiàn)如今的學習不就是辯證的看待任何事情。
、诶蠋熣娴闹皇窃谝龑Я,把課堂還給學生,我覺的不是老師只是一節(jié)課并沒有講足夠讓學生知道的知識。其實學生沒有老師那么足夠的能力。學生在回答完問題后老師是否應該給出一些評價。
③學生課堂內講的知識涉及到很深的層面,但是真正在現(xiàn)如今的高中教學模式下,真的會在實際教學中做到這些嗎?
學的活動
吳老師將學生分為了6個小組,每組8-9人。小組討論主要在合作探究活動時采用,在合作探究之前一直是不分小組活動。
這節(jié)課學生參與度很高,除小組探究外也是全程和老師互動頻繁,學生主要活動和內容如下:
1、聆聽孫中山臨終遺愿錄音和觀看ppt上其照片
2、全班齊讀ppt上的本課課標要求
3、預習檢測時,學生積極舉手回答需填空處內容,3名同學皆準備充分,回答正確
4、 瀏覽ppt圖片,并據此回答孫中山為爭取共和做出哪些努力,學生小聲討論后回答,與老師互動
5、回答ppt上的填空題,大多自己在下面報出自己認為正確的答案,之后認真聽教師分析
6、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孫中山維護共和斗爭失敗原因”,發(fā)言同學歸納了幾點自己的觀點,其他同學也認真聽取并及時補充自己意見。
7、學生齊聲回答新三民主義“新”在哪里,在“民權”部分有些卡,在教師幫助下重新理解
8、在回答新三民主義與三大政策的聯(lián)系時,只有很少同學有反應
9、 一起齊讀孫中山名言,并且回答問題“從中感悟到哪些精神”,三名同學站起發(fā)言
總的來說:學生參與度很高,回答問題較積極,其余在聽的同學也保存專注力在課堂;同時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時也給予引導和啟發(fā),師生互動在學生回答問題時頻繁
小組合作探究部分
探究一:
問題一:孫中山歷史評價問題,有人認為他與華盛頓和盧梭具有相似性,學生認同哪一種,5分鐘討論后,兩個小組的代表發(fā)表他們的觀點:
觀點一:認為與華盛頓相似,學生分別將他們兩者在三個不同年齡階段所做的事業(yè)性質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其具有一致性,同時總體概括其一世事業(yè)都是資產階級革命的領袖,都被譽為國父等等
觀點二:認為與盧梭相似,學生回顧了盧梭的人民主權、契約論等主張,孫中山的理念中也體現(xiàn)了類似的觀點。同時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提出盧梭的浪漫主義在孫中山的個人性格中有很強的體現(xiàn),尤其是孫中山對袁世凱抱有的幻想。
問題二:學生根據材料回答孫中山和華盛頓辭職的原因,并對其辭職做出評價,5分鐘討論后,兩個小組代表發(fā)表他們的觀點:
觀點一:認為是孫中山的高風亮節(jié),以及對袁世凱的幻想
觀點二:補充另一個觀點,認為是被迫無奈,從而點明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
探究二:
學生就“最欣賞孫中山哪些地方”討論,并將其寫在白班上到講臺上向學生講述
小組討論后都在白板上寫下了關鍵詞,其中兩位小組代表上臺發(fā)言。
其一:講述了孫中山好幾點大家所不知的特點,如布衣總統(tǒng),生活簡樸、不貪戀權力等。
其二:以其愛國為總點,分別從其救國,不貪戀權力等方面展開論述都有自己的觀點并且表達能力都不錯。
總的來說:小組合作探究環(huán)節(jié),很明顯發(fā)言的學生都有自己的見解,而且看得出來課前做了功課,涉及很廣。
但是就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來看,很多小組成員在討論的時候并不積極參與,每組只有幾個同學在討論,有些同學都開始兩兩交談明顯不在討論相關話題,顯然每組回答問題已經指定好固定的人了,其他人就不做討論的.努力了
學會了什么
見習是一件非常令人愉快的一件事情,我們小組各有分工,我就將我的的部分談談。我的任務是學生學到了什么?除了課堂上的重點知識,孫中山的思想,貢獻。評價。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內容。
這是一個重點班,班級的氣氛相當的活躍,我注意到,同學們除了教科書,事先都準備了厚厚的一疊參考資料。所以說不管課堂學到什么,課后同學們至少學會了如何就某一主題去查閱資料。
在課堂上,老師先是挖詞填空,同學們爭相回答,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學到了如何去把握機會,展示自己。以及如何歸納課本上的知識。
其次,經過同學們在課堂上的討論,部分同學學會了如何與同伴分享自己的觀點,以及如何在別人反駁你的觀點時,進行維護觀點,改正觀點。
在討論之后的展示環(huán)節(jié),同學們,一部分人學會了傾聽,另一部分人學會了如何去表達自己,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去更好的吸引人多眼球。
……
除此之外,我還想提的是,學生本可以學到什么。
第一,論從史出的思想方法,當一位男同學說他的觀點,故事,老師可以因勢利導,進行追問
第二,對于創(chuàng)新意識的重視,一位女同學提出孫中山的浪漫主義,老師應該在分析她的這一觀點的同時,對她予以表揚,表揚她在課堂上提出了這個相對新穎的思想。
第三,書寫能力,審美情趣,同學們上去寫字,有的非常美觀,有的很一般,老師可以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
歷史說課稿 篇5
情境導入
要求學生觀察其中再現(xiàn)了哪些歷史人物?
指出《三國演義》是歷史小說。小說不等同于歷史。歷史上的三國究竟怎樣的?回答
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 營造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設疑激趣,導入本課學習。
新課導學[官渡之戰(zhàn)]
1.看圖說史:①東漢末年人們生活環(huán)境
、谌藗冏畲蟮脑竿
③北方有實力的割據政權?并預測誰最有可能統(tǒng)一北方
2.明確學生任務:找到雙方的優(yōu)勢劣勢,分析出誰能取勝?
3.歸納出官渡之戰(zhàn)的特點和作用并過渡
描述回答
思考認識
讀圖回答
認識袁、曹勢力,引出二雄相爭在官渡。
學生表演《官渡相持階段的袁紹和曹操》
暢所欲言,完成任務
學生來敘述戰(zhàn)爭經過
出示詩句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圖》及問題
出示任務
演示官渡之戰(zhàn)概況
與語文聯(lián)系,感性認識東漢末年人民的痛苦。
由此理性認識人民對和平統(tǒng)一的向往。
培養(yǎng)學生讀圖能力
走進歷史,通過情境再現(xiàn),置疑導學,培養(yǎng)學生整理和分析歷史信息的能力。
運用歷史地圖學習歷史,增強教材的直觀性,鍛煉學生表達能力。
[赤壁之戰(zhàn)]
1. 讀圖說史:①“志”
、谥笇Э磮D,曹操南下的兩個對手
2.要求簡介赤壁之戰(zhàn)經過
3.點撥學生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來分析
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回答并實現(xiàn)過渡。
讀詩并回答
讀圖,理解“孫劉聯(lián)合”戰(zhàn)略
學生踴躍回答,合作擴大知識面
合作探究并回答 :赤壁之戰(zhàn)中曹操失敗的原因
這個結果給三方帶來的變化
曹操詩句《赤壁之戰(zhàn)前的形勢圖》
播放電視劇片段
出示分組討論題
加強與語文的.聯(lián)系
加強與地理的聯(lián)系
赤壁之戰(zhàn),學生有較多的認知,還課堂給學生,滿足學生的表現(xiàn)欲。
以問題為中心,學方法,找原因求根源
看結果辨影響,提升分析能力
[三國鼎立的形成]
1.利用形勢圖講解三國鼎立的形成。
2. 要求學生設計一張三國鼎立示意圖
3. 教師啟發(fā)指導學生學經濟
總結并設置懸念。
看圖
學生動手繪制
興趣十足地找家鄉(xiāng),并閱讀三國經濟發(fā)展情況。
探討原因說說啟示
三國鼎立形成圖
展示成果
出示問題“找一找”“感悟論壇”
直觀形象便于記憶。
整理歸納表現(xiàn)歷史信息的能力,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
身臨其境,通過內心體驗,理解發(fā)展經濟的重要性。
啟發(fā)思維,古為今用
激發(fā)學生主動求知
線索梳理教師引領學生掌握看,記憶,學方法出示線索圖直觀形象地讓學生把握重點,理清思路。
活動探究組織學生探究聽
辨
思
談聽一聽
辯一辯
想一想
談一談文史聯(lián)系,陶冶情操
學會客觀評價歷史人物
走出歷史,人格培養(yǎng)
多思考,多學習,善表達
知識拓展留課下作業(yè)記出示要求培養(yǎng)學生收集歷史資料的能力
板書設計
圖文示意的板書設計,歸納了“一種局面、兩大戰(zhàn)役、三國鼎立、四個人物、五個時間”知識點,還形象地展示了歷史的發(fā)展脈絡,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提高學生駕馭教材的能力。
五、教學反思
本課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注意了運用信息技術促進歷史教學,并加強學科間聯(lián)系、加強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今后我還應該繼續(xù)研究新課標,更深層次地挖掘教材,加強信息技術的學習,探索網絡型課堂教學,使歷史教學更加適應時代的發(fā)展、滿足學生的需求!
歷史說課稿 篇6
課件一、說教材
。ㄒ唬┙滩牡牡匚缓妥饔茫骸镀平馍鹪粗i》是人教版高二歷史(必修3)第七單元〈〈近代以來世界的科學歷程〉〉第二課的內容,在進化論提出前,關于生命起源問題上主要有“神創(chuàng)造世界說”和“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說”兩種不同的觀點。達爾文的進化論的提出,則打破了傳統(tǒng)的封建神學世觀,揭示了生命起源之謎,推動了近代世界科學的進程,在生物學、社會學、思想界、宗教界等方面產生了巨大影響。本課教材無論在本章還是整個世界近現(xiàn)代史乃至今天,都有著重大的深遠的歷史地位和歷史意義。
。ǘ、教材重點、難點:
重點:達爾文進化論產生的歷史條件及進化論思想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進行中外對比聯(lián)系加以突破)
難點:達爾文進化論思想的內容。(通過史實結合進行突破)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神創(chuàng)說、上帝創(chuàng)世說;細胞和細胞學說,早期生物進化思想;1859年達爾文發(fā)表的《物種起源》,1871年發(fā)表《人類的起源》及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
2、理解18世紀下半期到19世紀,生物學領域發(fā)生重大轉折、取得革命性進展的原因;達爾文生物進化論對思想界、科學界、宗教界和社會革命和社會進步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能力目標:1、結合當時情況分析神創(chuàng)說和上帝創(chuàng)世說出現(xiàn)的原因及其產生的影響;
2、通過理解進化論的影響,探究科學在社會進步中的巨大作用,明確崇尚科學、反對迷信的重要意義
德育目標:1、使學生明白迷信、愚昧阻礙社會進步,社會落后滋生愚昧、迷信,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認識水平,并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2、通過進化論的創(chuàng)立,使學生認識到正是因為有科學家的頑強探索和不懈努力才贏得了科學的進步,達到培養(yǎng)學生科學精神、吃苦精神和毅力品質的目的。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采用啟發(fā)式教學。)
1、有關達爾文進化論的.知識,學生并不生疏,因此要注重教學上的情景設置和參與性:采用“學生閱讀—教師設問—討論回答—思考補充—教師總結”的教學模式
2、針對學生對達爾文進化論產生的背景和意義的內容不易綜合,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運用淺化機制和問題——發(fā)現(xiàn)教學法原理,采取“提出問題——閱讀課本及材料——分析理解——得出結論”的方法。由淺入深突破重難點。引導學生借助史料,“論從史出”,得出結論。培養(yǎng)學生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讓學生一步一步進入其歷史活動的最佳狀態(tài)。
學法:
高二學生已具備相當水平的文科知識和自學能力,對達爾文進化論的內容在生物學中已有所學習,感性認識較強,但發(fā)散思維、知識連貫性、學科遷移能力不夠。
在學法上加強指導:學生先帶問題預習,老師指導,學生掌握;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三、說教學程序
1、用問題引入新課:地球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生物中有100多萬種動物,30多萬種植物,10多萬種微生物,那么這些生物的來源是什么呢?然后由學生討論并闡述一些觀點。接著再由教師進行總結:人類社會一直在探討生命的起源,關于生命的起源的觀點很多,主要有“神創(chuàng)造世界說”和“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說”和進化說。
2、再用問題引入第一部分內容:為什么會有“神創(chuàng)造世界說”和“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說”?這些說法科學嗎?它們對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讓學生結合當時情況分析神創(chuàng)說和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說長期盛行的原因并結合教材和對神創(chuàng)說作出評價。
。ㄔ颍荷a力水平低下,人們認識世界能力受很大限制,于是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象征手法敘述人類的起源;影響:阻礙了生物學的發(fā)展,)
3、神創(chuàng)說并不能解釋生命的起源,關于生命的起源在今天人們更多支持的是進化說。由此引出第二部分的內容“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1)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達爾文的進化論的基礎,達爾文為什么能創(chuàng)立進化論?由此引出達爾文的進話論產生的背景,引導學生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理論基礎和達爾文個人因素五個方面結合教材、閱讀材料并聯(lián)系當時特定的社會情況去分析、概括。(其中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引導學生結合所學過的歷史知識進行概括;理論基礎反面結合課文和學過的生物學知識進行概括;達爾文個人因素方面結合歷史材料和自己的了解進行概括)
經濟基礎: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到迅速發(fā)展;
政治基礎:歐洲大陸通過不同方式建立代議制度,打擊了封建勢力和教會的力量
思想文化: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的洗禮,面向現(xiàn)實世界、崇尚禮性的追求蔚然成風
理論基礎:細胞和細胞學說的創(chuàng)立、早期生物進化思想的形成
達爾文個人因素:對生物學有濃厚的興趣,注重實地考察,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2)達爾文的進化論誕生的標志是什么?主要觀點又是什么?(培養(yǎng)閱讀和概括能力)
標志——1859年,達爾文《物種起源》一書的出版
觀點——一切生物都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發(fā)展過程;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
。3)達爾文的進化論產生了什么歷史影響?引導學生從它對歐洲思想界、歐洲科學界和宗教界、中國思想界產生的影響去分析。
對歐洲思想界——沖擊了封建神學的創(chuàng)世說;把發(fā)展變化的思想引生命界
對歐洲科學界和宗教界——引起一場軒然大波和激烈爭論,成為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對中國思想界——宣傳進化論,促進維新變法思想的產生
四、說板書設計和作業(yè)練習:
板書設計
一、誰是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
1、世界神創(chuàng)說(原因: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認識世界能力受很大限制,于是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象征手法敘述人類的起源;內容:信仰至高無上的創(chuàng)世神,認為世間萬物包括人類都是神創(chuàng)造的)
2、上帝創(chuàng)世說(原因:同上。內容: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上帝用泥土按自己的形象造出了人。影響:阻礙了生物學的發(fā)展。)
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1、進化論誕生的條件和原因:經濟基礎: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到迅速發(fā)展;
政治基礎:歐洲大陸通過不同方式建立代議制度,打擊了封建勢力和教會的力量
思想文化: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的洗禮,面向現(xiàn)實世界、崇尚禮性的追求蔚然成風
理論基礎:細胞和細胞學說的創(chuàng)立、早期生物進化思想的形成
達爾文個人因素:對生物學有濃厚的興趣,注重實地考察,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2、進化論誕生的標志和內容:
標志——1859年,達爾文《物種起源》一書的出版
內容——一切生物都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發(fā)展過程;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
3、進化論產生的歷史影響:對歐洲思想界——沖擊了封建神學的創(chuàng)世說;把發(fā)展變化的思想引生命界
對歐洲科學界和宗教界——引起一場軒然大波
對中國思想界——宣傳進化論,促進維新變法思想的產生
歷史說課稿 篇7
1、知識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東周分為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著名的霸主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晉楚爭霸與城濮大戰(zhàn),了解南方的吳越爭霸,掌握戰(zhàn)國的形成過程、名稱、方位及長平之戰(zhàn)的影響。
能力要求:通過比較春秋爭霸戰(zhàn)爭和戰(zhàn)國兼并戰(zhàn)爭所體現(xiàn)的不同時代特征,培養(yǎng)學生在比較中認識歷史的能力。
2、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對齊桓公、晉文公和越王勾踐建立霸業(yè)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國興靠治,人興靠明確的追求目標和堅忍不拔的毅力。興人是興國的關鍵。
本課的重點是齊、晉稱霸。
本課的難點是春秋爭霸戰(zhàn)爭和戰(zhàn)國兼并戰(zhàn)爭的不同,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等表述中,就隱含著歷史走向統(tǒng)一趨勢的意思,要指導學生分析理解。
1課時
新授課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我國奴隸社會經歷了哪幾個朝代?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東周開始,它包括春秋戰(zhàn)國兩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走向瓦解、封建社會逐步形成時期。這一時期戰(zhàn)爭頻繁,諸侯爭霸。
一、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1. 為什么會出現(xiàn)諸侯間的爭霸斗爭呢?投影資料并結合教材要求學生歸納教師強調:諸侯本是周王分封的,西周盛時周王對諸侯擁有很大的權威,禮樂征伐自天子 出;但平王東遷后,周王室衰落,諸侯根本不聽天子的命令,政令征戰(zhàn)自諸侯出,但周王依然是名義上的最高領袖,政治影響不容忽視;而各諸侯國為爭奪土地、人 口和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展開斗爭。由此可見:諸侯爭霸的'性質應是奴隸主階級的掠奪戰(zhàn)爭。
投影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畫像。出示史料: "平王立,東遷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 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 --《史記·周本紀》
閱讀材料回答:
1、春秋時期為什么出現(xiàn)諸侯爭霸的局面?
2、春秋時期出現(xiàn)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稱霸中原的是誰?,3、假如你是齊桓公,應該怎樣作才能成就霸業(yè)?
有人說"春秋時代諸侯國連年爭霸戰(zhàn)爭,給廣大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因而應予否定",你同意此觀點嗎?為什么?教師條理:不同意上述觀點;雖然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給人民帶來災難;但是客觀上有利于實現(xiàn)區(qū)域性的局部統(tǒng)一,促進各民族經濟發(fā)展和民族融合,加速新舊制度更替。
過渡:春秋爭霸中的五位霸主是先后相繼的,戰(zhàn)國時期的情況怎樣呢?
二、戰(zhàn)國七雄
戰(zhàn)國時期,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出示戰(zhàn)國七雄示意圖,讓學生觀察它們的地理位置,說出有什么特點?(教師總結口訣:"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這七雄中,哪些國家變化最大?誰能指圖說說看?(如果學生能回答出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可不作講解)1、戰(zhàn)國時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由家鄉(xiāng)梓童山的鬼谷洞,引出軍事家孫臏龐涓,學生了解桂陵、馬陵之戰(zhàn)。
2、請大家想一想,身處這樣一個環(huán)境中,一個國家怎樣才能避免被消滅的厄運呢?
3、如果你是當時的預言家,請你預測戰(zhàn)國時期的走向(或歷史發(fā)展趨勢)是什么?哪國最有能力主宰歷史?
4、戰(zhàn)國七雄的局面是怎樣被打破的?長平之戰(zhàn)中秦取勝的原因是?
三、課堂小節(jié):出示歷史歌謠,小節(jié)本課。
我們共同學習了春秋和戰(zhàn)國時期大國爭霸的這段歷史,了解了爭霸戰(zhàn)爭的來龍去脈,把握了這一時期鮮明的時代特征即奴隸制走向衰落、封建制的逐漸形成,為統(tǒng)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春秋諸侯齊首霸,尊王攘夷管助他,晉楚爭霸在中原,此時舊制如碎瓦。
戰(zhàn)國七雄并立打,桂陵馬陵留史話。長平戰(zhàn)后秦無敵,秦掃六合統(tǒng)天下。
四、板書設計: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1.爭霸的背景:
2.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⑴齊桓公稱霸:
、僭颍 齊國是富庶的東方大國,有漁鹽之利;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fā)展生產,改革軍制;"尊王攘夷"的策略
、诜绞剑汗7世紀中期會盟諸侯
、茣x楚爭霸:
①原因: 其有豐富的閱歷和政治經驗;
從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采取了富國強兵的系列改革措施;戰(zhàn)爭中策略的成功運用。
、诜绞剑汗7世紀后期憑借軍事勝利確立霸主地位③楚莊王成就霸業(yè):公元前6世紀初
⑶吳越爭霸:
、却呵飼r期的霸主有哪些共同點?
有成就宏圖霸業(yè)的雄心壯志;
重用人才;
重視改革內政,發(fā)展生產,改革軍制,增強國力;能運用正確的謀略,取得政治上、軍事上的優(yōu)勢。
戰(zhàn)國七雄(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⒈背景:戰(zhàn)國初年不少諸侯國內的卿大夫逐漸取代國君掌握國政,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形成了此格局。
、策^程:①魏齊爭雄:桂陵之戰(zhàn)、馬陵之戰(zhàn);②秦國獨霸:長平之戰(zhàn)⒊影響:為加速結束分裂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
歷史說課稿 篇8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板書標題)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與學法以及教學過程這六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4課的教學內容。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大發(fā)展的時期,此時開創(chuàng)并完善的科舉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政權選拔各級官吏的一項基本制度,影響至為深遠。本冊教材特以一課的篇幅讓學生了解科舉制度,按序介紹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舉制度形成和完善過程中發(fā)揮的關鍵作用及科舉制的影響。學習這一課對于學習隋唐歷史具有重要作用。
二、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對歷史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們一方面帶有兒童的特點,希望老師講課內容新鮮、充實、饒有趣味,最怕空洞的說教;另一方面已具有接受較系統(tǒng)的知識,理解一些問題的能力,但看問題不深刻,不全面。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及本節(jié)課的知識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學生了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主要情況,了解它給隋唐社會帶來的影響。
通過討論隋朝創(chuàng)立科舉制度的原因、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帶來的變化、科舉制度的影響等問題,培養(yǎng)學生從具體歷史事實引出結論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組收集資料,整理相關信息,或編講歷史故事,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通過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共同學習、互相促進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引導學生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xiàn)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符合當時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使學生認識制度創(chuàng)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四、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分析,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確立如下:
本課的重點是:科舉制度的創(chuàng)立和逐漸完善
本課的難點是:科舉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五、教法與學法
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根據對本課的教材分析和初一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我將采用以下的教學方法:開放式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啟發(fā)式教學法、激勵教學法等,為學生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情境,將理論知識與現(xiàn)實相聯(lián)系,鼓勵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學生主要通過分組合作學習法、對比學習法、體驗性學習法及聯(lián)系實際法,自主學習、主動學習。
六、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我將采用現(xiàn)實引入法,聯(lián)系學生熟悉的現(xiàn)實生活,通過高考制度引出古代選拔人才的主要制度,由此導入新課。
2.講授新課
(1)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動建構者,這種建構不能由他人代替。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并把握課本基礎知識。
那么,如何設計引導學生解決這些問題就顯得非常重要,我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分為三個步驟:
A閱讀課文——自主學習、以學為主
進入此環(huán)節(jié)后出示導學提綱,導學提綱的運用起到了有的放矢的效果。這些問題的提出是教師完成本節(jié)課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目標的重要手段.要求學生帶著問題,結合地圖自學教材。邊掌握教材,邊列出長征的路線,教師做隨堂指導。
B提出問題——獨立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
要求學生在初步掌握了長征概況后,針對閱讀中遇到的無法解決的疑問,提出問題,以紙條的形式,送遞老師。
C探究討論——合作探究、競爭意識
教師將學生中具有代表性的普遍問題交由學生,組內合作交流,探究解決,小組再以成果的形式連同導學問題向全班展示。這一步驟的設計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是以問題為主線,以學生自學為主設計活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2)、針對重難點,精講點撥
科舉制的誕生
本目內容我是這樣設計處理的:
1) 在自學的基礎上大致把握科舉制誕生的基本知識。繼而進一步提問:
魏晉時期是采取怎樣的方式選拔官員的?這樣的選官方式合理嗎?為什么?我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概括出魏晉時期的選官制度的弊端。這樣自然引出隋朝建立不久要廢除舊的選官制度,而創(chuàng)立出新的選官制度----科舉制度。
2)然后進一步設問:在隋朝,科舉制度是怎樣誕生的?總結科舉制創(chuàng)立的過程。通過這個問題,充分調動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組織學生討論:科舉考試比原來的選官制度有什么進步?過將科舉考試與原來的選官制度作比較,學生能加深理解“科舉制度”,為后面學習科舉制的影響作好鋪墊。
緊接著思考討論::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會給各階層人帶來什么變化?科舉制度的影響是本課的難點,通過這幾個題目的設置,很自然地總結出科舉考試誕生的意義,為以后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突破重難點奠定了基礎。
科舉制的完善
1)首先,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如果你要參加唐朝的科舉考試,你講考哪些科目?讓學生了解朝的科舉考試的科目。
2)然后引導學生重點掌握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為完善科舉制所做的貢獻。提出問題:唐朝科舉制的完善與哪些皇帝有關?討論并歸納他們分別為科舉制度的完善做了哪些貢獻?并運用圖片展示科舉的有關圖片和具體內容。
科舉制的影響
這是本課的難點鑒于這一綜合較強的問題,我是這樣處理的(采用層層推進的方法來提問):
設置問題:唐太宗、唐玄宗統(tǒng)治措施中的一個共同點是什么?引出科舉制對選拔人才的影響。
對于唐太宗的貢獻,讓學生閱讀P18的第二段內容,加以歸納。然后多媒體出示材料,組織學生討論:科舉考試最大的獲益者是誰?
3)然后多媒體出示問題,讓學生自由討論“唐朝的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好不好?為什么?指出唐朝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對于唐朝文學繁榮和發(fā)展、詩歌藝術的普及與提高是利的。對于確立唐詩在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上的地位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然后對科舉制的影響,引導學生聯(lián)系前兩目所學的內容,得出結論。對后世的影響,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第19第三段的內容。對外國的影響:引導學生閱讀第 20頁的有關小字內容,并多媒體出示第21頁英國大百科全書中的相關內容和孫中山說的話,并讓學生討論分析,得出結論“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試制度!
(3)課堂小結
板書形式的設計,清晰明了,重點突出,對紛繁復雜的知識體系作了整理概括,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有條理的理解這段歷史。(在課堂小結的時候以板書作結。)
(4)檢測反饋
以基礎知識為依據,精選習題,由易到難,有梯度的加強難度,學生回答,教師點撥疑惑并指導解題方法。
總之,我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xiàn)教改精神;明確教師的職責和學生的任務,師生互動,教學相長。所有問題都力爭在課堂上解決,達到“教得輕松”,“學得愉快”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歷史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1.本課的地位
本課從人們積極地利用干旱地區(qū)自然條件出發(fā),闡述人類是如何改造自然,創(chuàng)造出獨具特色的區(qū)域生活。通過本課的學習,可以讓學生了解干旱地區(qū)發(fā)展綠洲農業(yè)的措施及特點,讓學生知道在干旱地區(qū)水是生命的源泉,從而提高科學合理利用水資源的自覺性,與此同時,讓學生感受新疆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2.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和本人對教材的理解,并結合學生的實際,設計了如下的'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新疆作為干旱地區(qū)發(fā)展綠洲農業(yè)的措施、特點和影響。
●過程與方法:通過學法指導培養(yǎng)學生閱讀提問能力、綜合聯(lián)系能力、自評互判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認識到在干旱地區(qū),水是生命的源泉,因此科學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水資源,是干旱地區(qū)人們生存與發(fā)展的關鍵。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新疆發(fā)展綠洲農業(yè)的措施。
教學難點:對坎兒井開鑿和利用的理解。
二、說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
●問題情境法: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問題是學習的動力,是思維的火花,通過讓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探究學習法: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所以,我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2.說學法
把聯(lián)系閱讀法、感受信息法、討論法與學生的各種活動結合起來,從而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三、說教學流程
(一)歌曲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情緒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因此,在課堂上播放歌曲《在那遙遠的地方》,創(chuàng)設一種積極的教學情境,以形象的視覺效果引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感受新疆的風土人情,激發(fā)他們主動參與課堂的熱情。
歷史說課稿 篇10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7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綜合探究三————《游歷華夏》,根據教育美育原理和心理學家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教學模式,我設計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堅持以人為本,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嘗試進行美育與教學的有機結合,以便更好地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本節(jié)課標有兩個,一是學會從地圖與圖表獲取信息,一是學會比較不同地區(qū)的不同特點,提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jié)教學內容實際上是一節(jié)單元綜合課,重在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概括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引領學生挖掘了本土教材客家文化。
我所面對的學情是:
基于對以上分析,我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定為這三個。
對本節(jié)的重、難點進行了如下處理:
—————
在學法上,我采取從課前、課堂與課后三個環(huán)節(jié)的指導。
本節(jié)采取的教法主要有這五種。下面,我側重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處理:
因為本節(jié)采取的是小組合作的綜合探究課,所以對學生的課前指導宜詳細
而具體。總的`準備有2個,其中學生的準備按互補原則又具體分為三個小組:攝影組、地理組、經濟組。每組各有主題、任務、成果展示和評價四個目標。每個小組再進行具體分工。如:
攝影組:網上查找深圳,鄭州,西安和烏魯木齊的自然景觀圖片及風土人情圖片、下再分設4組:圖片組、課件組:、展覽組、主持組。
地理組:負責所經地區(qū)地形與氣候的多樣性及南北與東西地區(qū)的差異性、
下再分設地形組、氣候組、南北組、東西組、展覽組,分別帶著各自的問題查找資料。
地形組:
1、我國地形區(qū)有哪些?2、我國地勢有什么特點?
氣候組:
1、我國的氣候類型有哪些?2、氣候的顯著特點是什么?3、秦嶺—淮河有哪些地理意義?
南北組與南北組:
1、本地區(qū)的自然景觀與風土人情。2、分析差異的原因。
展覽組:
1、負責評選所有圖片,選取精華打印,張貼。2、負責本小組的成果展示與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