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案> 科學教案

科學教案

時間:2023-06-10 08:14:54 教案 我要投稿

關于科學教案模板匯總八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jīng)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科學教案模板匯總八篇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一粒種子在適宜的環(huán)境下能發(fā)育成一株植物,并結出許多種子;綠色開花植物通過種子繁衍后代;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綠色開花植物一生中會經(jīng)歷種子萌發(fā)、幼苗期、營養(yǎng)生長期和開花結果期;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需要陽光、土壤、適宜的水分和溫度。

  過程與方法:用估算、制作統(tǒng)計圖表等數(shù)學方法研究科學問題;通過整理觀察記錄,發(fā)現(xiàn)植物生長的規(guī)律;用適宜的方法陳述自己的觀點。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體會生命的神奇,激發(fā)學生研究生命現(xiàn)象的興趣;體會資源共享的快樂,提高合作意識;樹立用證據(jù)表達觀點的意識。

  【教學重點】:

  綠色開花植物一生中會經(jīng)歷種子萌發(fā)、幼苗期、營養(yǎng)生長期和開花結果期。

  【教學難點】:

  整理觀察獲得的信息,發(fā)現(xiàn)鳳仙花生長的規(guī)律,

  【教學準備】:

 。ń處煖蕚洌槊拷M學生準備一株碩果累累的鳳仙花,一張大白紙;幾張主要生長階段的鳳仙花照片。(學生準備)個人的觀察日記或觀察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師:經(jīng)過幾個月的種植活動,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收獲。今天,整理我們觀察獲得的信息,開個成果展示會吧。

  2、生:贊成。

  二、我們收獲了種子

  1、師:統(tǒng)計一下,你觀察的一株鳳仙花大約收獲了多少粒種子?

  2、生:(對著自己的觀察記錄表)匯報。

  3、師:引領學生用估算的方法進行統(tǒng)計。(通過統(tǒng)計活動,學生獲得了一株植物結出的種子數(shù),意在讓學生通過數(shù)據(jù)真切感受“收獲”,體會植物物種得以延續(xù)并壯大的原因。)

  三、我們獲得了植物生長變化的數(shù)據(jù)

  1、師:引領學生把觀察鳳仙花植株高度的數(shù)據(jù)制作成折線圖,通過分析折線圖,了解鳳仙花在哪段時間里生長最快。(見書P17頁制作折線圖的方法)

  2、師:指導學生根據(jù)觀察記錄,掌握鳳仙花從種子到結出新的種子的生命周期。

  3、師:指導學生填寫書上P17頁上的表格。

  4、師:引領學生掌握鳳仙花的主要生長過程:種子、種子萌芽、幼苗、開花、結果。

  5、師:引領學生了解植物的六種器官: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6、師:引領學生通過觀察鳳仙花的`生長變化情況,了解植物生長發(fā)育需要陽光、土壤、適宜的水分和溫度等條件。

  7、師:根據(jù)單元起始課學生記錄的植物生長變化的過程,組織學生自我評價,經(jīng)歷了這樣的種植活動,對植物生長變化過程的認識有了哪些提升。

  【作業(yè)布置】:

  家庭作業(yè):閱讀“資料庫”里《鳳仙花》和《多種多樣的莖》兩篇。了解鳳仙花的有關知識;了解“直立莖”、“纏繞莖”、“攀緣莖”、“匍匐莖”。

  【板書設計】:

  7.我們的大豐收

  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綠色開花植物一生中會經(jīng)歷種子萌發(fā)、幼苗期、營養(yǎng)生長期和開花結果期

  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需要陽光、土壤、適宜的水分和溫度

科學教案 篇2

  第一單元:物質的變化

  第一課 無處不在的物質變化

  課時:1課時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變化的,物質的變化有相同和不同之處。 一些物質的變化產(chǎn)生了新的物質,一些變化沒有產(chǎn)生新的物質。 過程與方法:

  用舉例、分析、綜合、概括的方法,對物質的變化進行比較分析分類。 通過具體的實驗,體驗物質的變化。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認可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不斷變化著的。

  【教學重點】:能通過具體的實驗,體驗物質的變化。

  【教學難點】:間接感受抽象物質的存在性以及物質的變化。

  【教學準備】:

  師:塑料袋、易拉罐、水結冰圖片 生:蠟燭、火柴、鐵繡釘、紙 第一課時和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理解世界是物質構成的

  1、切身環(huán)境導入:觀察我們的周圍,由哪些物質構成了我們的教室?

  2、學生自由發(fā)言,(預計大多為可視性的具體物體)教師指出:我們能直接觀察到的物體都可以叫做物質。

  3、深入探討:我們的教室其實不僅存在這些可以看的見摸的著的物質,還有我們不能直接感觸到的空氣、火、聲音、電、光,它們是物質么?

  4、建議作出討論,要求學生列出證據(jù)和理由。

  5、教師介入抽象物質的界定:對學生見解適當點評,必要情況下以空氣做示例,塑料袋實驗證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質構成。

  6、小結:無論是實際存在的物質還是我們的感覺器官能感觸的到的物質,都說明了整個世界都是由物質構成的。

  二、過渡物質在變化:

  以教室為例,教室里同學們所列舉的物質都是一成不變,沒有任何變化的么? 學生會列舉許多變化,教師給予肯定。

  1、師引入演示:在我們的教室里還有老師帶來的兩種物質——易拉罐和水結冰的圖片。

  討論:捏扁易拉罐和水結冰也同樣是物質發(fā)生了變化,它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點呢?(物質本身沒有變,形狀改變,變化速度不同) 我們生活里還有沒有這樣的例子?

  2、分組實驗發(fā)現(xiàn):實驗盒里有火柴和鐵釘,它們會發(fā)生變化么?它們的變化又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實驗討論:火柴燃燒過以后變成了什么物質?和之前一樣么?鐵和鐵銹是同一種物質么?(除變化速度不同以外,都產(chǎn)生了新的物質) 我們生活中有這樣的例子么?

  3、比較前后兩種實驗:這兩組實驗有什么相同和異同點? (前者沒有產(chǎn)生新的物體,后者產(chǎn)生新的物體)

  三、讓物質發(fā)生變化:

  1、在教師提供的鐵絲、熱水、紙張、蠟燭、火柴中,它們都會產(chǎn)生在怎樣的變化呢?(學生的思維面不會停留在課本展示的變化中,要求學生作出適當合理的解釋,教師適當補充,尤其是蠟燭的燃燒)

  2、各種變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ㄖ攸c在自然產(chǎn)生的變化和人為產(chǎn)生的變化、變化速度的快慢、是否產(chǎn)生新的物質)

  3、過渡引申:我們說的是我們現(xiàn)有的物質,對于巖石、房屋、馬路在變化么?世界上有不變的物質么?說出你的.依據(jù)。

  四、總結:

  世界總是在不斷的變化,有些變化只是改變物質的形態(tài),大小,有些變化就產(chǎn)生了新的物質。我們下節(jié)課接著研究。

  第三課時和第四課時 教學目標:

  1、知道物質的變化有兩大類,一類僅僅是形態(tài)的變化,另一類會產(chǎn)生新的物質。

  2、學習實驗設計、進行實驗驗證的能力,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實驗能力。

  教學準備:玻璃杯、蠟塊、生銹的鐵釘和無銹的鐵釘。

  教學過程:

  一、 情境引入

  由主題人物在廚房中發(fā)現(xiàn)在各種現(xiàn)象,讓學生感受到身邊到處都存在著物質的變化,引出“物質的變化是不是產(chǎn)生新物質”的問題,并板書課題《無處不在的物質變化》。

  二、新授

  (一)活動一:尋找身邊的物質變化。

  1、讓學生觀察煎蛋、燃放煙花、鹽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鐵制品生銹這些

  日常生活中時常能見下馬看花變化現(xiàn)象。

  2、學生試描述這些變化前后及過程的現(xiàn)象。

  (二)活動二:冰的融化。

  1、回顧以前(四年級上學期)做過的蠟塊加熱的實驗。

  2、使用玻璃杯進行實驗,觀察冰融化成水的現(xiàn)象及做好記錄,然后進行全班交流。

  3、比較冰融化成水的過程與蠟塊受熱過程。

  4、比較討論后,學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蠟塊融化都只是形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

  5、討論:P5頁的現(xiàn)象。

  (三)活動三:鐵銹還是鐵嗎?

  1、引導學生觀察生銹的鐵釘和無銹的鐵釘,并作記錄。

  2、用小刀削下鐵釘表面的鐵銹,然后用砂紙打磨鐵釘,即得鐵銹和鐵。 3、用磁鐵靠近鐵銹,進行觀察。

  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可以知道磁鐵能吸引鐵,若鐵銹不被磁鐵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鐵銹還是不是鐵”的答案。

  3、活動延伸和應用:生活中還有沒有類似鐵生銹這樣的變化呢?并與活動二作比較。

  (四)活動四:研究蠟燭燃燒過程的變化。

  步驟1:點燃蠟燭,將一只手干燥的燒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會兒,觀察現(xiàn)象。

  步驟2:將少量石灰水加入另一燒杯中,用石灰水將燒杯壁濕潤,倒出多余的石灰水。

  步驟3、將用石灰水濕潤的燒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會,觀察現(xiàn)象。 通過實驗學生會發(fā)現(xiàn)蠟燭燃燒后會產(chǎn)生水和二氧化碳。

  (五)活動五:給物質變化分類。

  1、出示書本的五種物質變化過程情況。

  2、學生進行討論,從而作出判斷。

科學教案 篇3

  【設計理念】

  1、本課從無色、透明的液體的分辨引入,意圖在于引導學生運用觀察和比較的學習方法,感受和認識水的基本性質和液體的一些共同特征,欣賞體會水體的美麗。

  2、本課主要組織學生對水和其他外觀與水一樣的液體進行觀察實驗,知道水的物理性質、水的溶解性、水的凈化方法,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判斷及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通過觀察江、河、湖、泊、溪流、瀑布等水域景觀,學會欣賞美麗的水體。

  3、本課是以“水及外觀與之相同的液體”展開研究,認識水的一些性質。所以應重點選擇一些學生常見的典型實驗材料,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判斷,最后得出結論。

  【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

 。1)知道水是無色無味的液體,它能溶解一些物質。

 。2)知道影響溶解的因素。

 。3)通過學習過濾的'實驗操作,初步了解分離混合物的常用方法和基本步驟。

  2、能力培養(yǎng):

 。1)通過觀察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

  (2)通過討論活動,培養(yǎng)學生比較、分析、判斷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探究的樂趣。

 。2)學會欣賞美麗的水體,體會自然界的美麗。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比較,知道水是無色無味的液體。它能溶解一些物質,初步了解什么是溶解。

  【教學難點】

  讓學生掌握運用對比實驗來進行探究活動,知道影響溶解的因數(shù)。

  【教學準備】

  活動1:白酒、純水、白醋各一小瓶。

  活動2:氣球、燒杯、燒瓶、錐形瓶等不同形狀的透明容器、常見的液體圖片。

  活動3:滴管、燒杯、水、食鹽、糖、小石子、墨水、油、玻璃棒。

  拓展:茶水一杯。

  活動4:燒杯、玻璃棒、方糖、冷水,熱水、小錘。

  拓展:一杯渾濁的泥水、玻璃棒、過濾裝置(鐵架臺、漏斗、燒杯、濾紙)。

  資料:自來水過濾示意圖、視頻。

  活動5:美麗水體的相關圖片、視頻。

  第一課時 認識水

  [教學目標]

  1、通過找出純水的活動,區(qū)分不同的液體,知道水是無色無味的,以及水與其他液體的不同。

  2、通過討論,區(qū)別白酒、白醋與純水,知道水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

  3、通過玩水球,把水倒入不同的容器,知道水是可以流動、沒有固定形狀的,像這樣的物體叫做液體。

  [教學重點]

  通過找出純水的活動,區(qū)分不同的液體,知道水是無色無味的,以及水與其他液體的不同。

  [教學難點]

  通過玩水球,把水倒入不同的容器,知道水是可以流動、沒有固定形狀的,像這樣的物體叫做液體。

  [教學準備]

  活動1:白酒、純水、白醋各一小瓶。

  活動2:氣球、燒杯、燒瓶、錐形瓶等不同形狀的透明容器、常見的液體圖片。

  [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激發(fā)學習興趣。

  同學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帶來一條謎語,讓大家猜一猜,好嗎?

  師:因為有你,小草變得嫩綠; 因為有你,魚兒游得歡暢;因為有你,地球才這樣美麗。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嗎?

  生:水。

  師:同學們真聰明!水是我們?nèi)祟惖暮门笥眩臀覀兊纳钕⑾⑾嚓P,對我們的生活十分重要。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來認識水。

  引出課題,板書:4 清清的水。

  問題情景:海水很清澈,為什么不能喝呢?

  師:我建議同學們不能單純從顏色方面去認識水,應充分利用感覺器官去觀察,等一下我們再解答這個問題好不好?

  二、探究活動一:

  活動1:哪瓶是純水?

  臺面三個小瓶里分別裝有白酒、白醋和純水。你能找出哪一瓶是純水嗎?

  討論:根據(jù)平時你對白酒、白醋和純水的了解,想一想它們有什么不同?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出哪一瓶是純水?把方法寫在P28中間。

  學生討論后交流匯報。

  師提示:實驗時,不能采取嘗的方法。聞的時候,要用扇聞的方法,以保護我們的鼻子不受刺激。

  師示范方法:輕輕地用手扇動瓶子上方的空氣,用鼻子聞此空氣。

  學生探究活動后,請一名或兩名學生到講臺用扇聞的方法觀察這三個小瓶,并把聞到的結果說出來,與大家共同區(qū)分它們。

  歸納:無色無氣味的那一瓶是純水,白酒有很刺激的氣味,白醋聞起來有酸味。

  師:白酒、白醋都是無色透明的,它們和純水有什么不同?

  師:白酒、白醋用眼睛看起來和水一樣,但是它們中都比純水多了一些物質,只是這些物質已經(jīng)溶解在水中了,用肉眼看不出來。海水雖然看起來清澈透明,但是,海水里面卻含有許多其他物質,如氯化鈉、氯化鎂、硫酸鎂、硫酸鈣、氯化鉀等物質。這些物質直接進入人體內(nèi)將對人產(chǎn)生不利的作用。所以,不能飲用海水。同學們回家后可以試一試糖水和鹽水要怎樣區(qū)分?

  三、探究活動二:

  活動2:給水變個樣

 。1)玩水球

  (出示裝滿水的氣球)你玩過水球嗎?能把水球變成不同的形狀嗎?

  師提示:往氣球里加水時,不要裝過多的水,要把球口扎緊。

  實驗:分小組做玩水球實驗,把水球捏成不同的形狀,并畫出每次捏成的形狀。(學生畫在課本第29頁)

  匯報交流各組捏成的形狀。

  歸納:水可以捏成任意一種形狀。

  (2)倒水游戲

  談話:出示各種形狀的容器。根據(jù)玩水球的實驗想一想,如果把水倒在這些容器里,水會是什么形狀呢?

  學生猜想。

  實驗:將水倒入不同形狀的容器中,觀察水倒進不同容器中形狀的改變。

  歸納:水倒進什么形狀的容器里,就會變成什么形狀。原來,水是沒有固定形狀的。

  (3)認識液體

  師出示概念:像水那樣,可以流動、沒有固定形狀的物體叫做液體。(板書)

  提問:想一想還有哪些物體像水那樣可以流動,沒有固定形狀的呢?

  學生討論后匯報交流。

  師:常見的液體還有許多,如油、橙汁、牛奶,這三種液體也像水一樣可以流動、沒有固定的形狀。

  四、總結。

  板書:

  4 清清的水

  像水那樣,可以流動、沒有固定形狀的物體叫做液體。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 了解放大鏡的工作原理。

  2. 會使用放大鏡觀察細小物體或物體的細節(jié)。

  3. 能根據(jù)放大鏡的特征,利用簡單的材料制作簡易放大鏡。

  【教學準備】

  學生分組:放大鏡、樹葉、新聞紙;書寫紙、鉛畫紙、過濾紙;燒瓶、燒杯、鹽水瓶、塑料薄膜、水槽(帶水)。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放大鏡是我們在科學學習中經(jīng)常用到的工具,我們會在什么時候用到它?我們曾用它觀察過什么?有什么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xiàn)在就讓我們進行觀察,看看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

  二、探究過程

  1. 放大鏡下的發(fā)現(xiàn)

  (1)教師出示桂花樹葉和新聞紙,要求學生用眼睛觀察并記錄。

  (2)出示放大鏡,要求學生用放大鏡觀察桂花樹葉和新聞紙。

  (3)討論:用眼睛看到的樹葉和用放大鏡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4)有哪些細節(jié)是用放大鏡才能觀察到的`?

  科學文件夾

  (5)教師用幻燈片出示原始計算機、電視機屏幕圖像。討論:在放大鏡下的計算機、電視機屏幕圖像是什么樣的?

  2. 它們是什么

  (1)教師出示書寫紙(1號)、鉛畫紙(2號)、吸水紙(3號),讓學生根據(jù)眼睛觀察到的特點判斷哪張是書寫紙,哪張是鉛畫紙,哪張是吸水紙?

  (2)學生用放大鏡觀察書寫紙、鉛畫紙、吸水紙的特征,并驗證自己的猜測。

  科學文件夾

  3. 自制放大鏡

  (1)教師出示燒瓶、燒杯、鹽水瓶、塑料薄膜。討論:怎樣用這些器具制作放大鏡?

  (2)學生制作放大鏡,并用自制放大鏡觀察指紋。

  (3)討論:這些能放大物體的器具有什么樣的特點?

  放大鏡為什么能把物體放大呢?

  (4)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3頁的資料。

  4. 教師小結

  今天我們獲得了什么?

  2、放大鏡的放大倍數(shù)

  【教學目標】

  1. 知道中心厚度越大的放大鏡(凸透鏡),其放大倍數(shù)越大、透鏡視野越小;中心厚度越小的放大鏡,其放大倍數(shù)越小、透鏡視野越大。

  2. 掌握測算放大鏡放大倍數(shù)的方法。

  3. 學會選擇用適當倍數(shù)的放大鏡觀察物體。

  【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放大鏡、直尺、方格紙、書寫紙(打有小6號文字)。

  學生分組:方格紙、放大鏡(5倍)、放大鏡(10倍)、布、無色玻璃球、粉筆、鉛筆頭、石塊、八角茴香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我們在用放大鏡觀察物體時有哪些問題?每個放大鏡把物體都放得一樣大嗎?怎樣知道放大鏡的放大倍數(shù)呢?

  二、探究過程

  1.放大了多少倍

  用放大鏡觀察書寫紙上的小字,我們怎么知道被放大了多少倍?讓學生討論測算放大鏡放大倍數(shù)的方法。

  方法一:將放大鏡放在有格子的紙上,數(shù)出放大鏡范圍內(nèi)的格數(shù)(A);再將放大鏡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數(shù)出放大鏡范圍內(nèi)的格數(shù)(B);A除以B就是放大鏡放大的倍數(shù)。

  方法二:用直尺量出方格的邊長(A);再將放大鏡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時,將直尺擱在放大鏡上量出被放大的格子的邊長(B);B除以A就是放大鏡放大的倍數(shù)。

  2.什么樣的放大鏡能放得更大

  (1)教師出示放大倍數(shù)不同、直徑相同的兩個放大鏡,問:不同放大倍數(shù)的放大鏡形狀上有什么不同?想一想放大鏡的放大倍數(shù)與什么有關?

  (2)學生觀察兩個放大倍數(shù)不同的'放大鏡,并用這兩個放大鏡放大書寫紙上的字。討論:放大鏡的放大倍數(shù)與什么有關?

  (3)教師出示一塊布,問:用不同放大倍數(shù)的放大鏡觀察同一塊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觀察并用表記錄觀察結果。

  (4)學生討論:用不同放大倍數(shù)的放大鏡觀察同一塊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

  (5)學生用無色玻璃球觀察物體布料,討論:觀察到的有什么不同?范圍有什么變化?(6)教師小結:我們通過透鏡看到的面積或區(qū)域叫做透鏡的視野。放大倍數(shù)越大的透鏡,視野越小;放大倍數(shù)越小的透鏡,視野越大。

  (7)教師出示粉筆等物體,要求學生用倍數(shù)較高的放大鏡觀察并記錄觀察結果。

  (8)教師出示蝗蟲和蠶卵標本,讓學生思考:觀察蝗蟲標本和蠶卵標本,應該各選擇怎樣的放大鏡?

  4. 教師小結

  本節(jié)課有什么收獲?

  3、放大鏡下的晶體

  【教學目標】

  1.引領學生認識周圍常見物質的晶體,知道物質內(nèi)部是有一定結構的,晶體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

  2.激發(fā)學生了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的興趣。

  3.用放大鏡觀察常見物質的晶體,并用圖進行記錄,培養(yǎng)學生準確畫圖的能力。

  4.了解晶體用途。

  5.在欣賞各種晶體的過程中,滲透自然美的教育。

  【教學準備】

  1.分組材料:放大鏡、糖、食鹽、堿面、味精、燒杯、滴管、玻璃片、學生活動手冊。

  2.演示材料:礦物質晶體的實物和圖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

  N1.觀察:教師出示一些礦物的晶體,如水晶、黃鐵礦、方解石和雪花的實物或圖片讓學生觀賞。

  2.描述:學生描述這些晶體的不同和共同特征。

  3.小結:這些物質,雖然它們各不相同,但都是有規(guī)則的幾何形體,人們把它們叫做晶體。晶體是自然界中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過去我們在“巖石和礦物”一課也曾經(jīng)接觸過一些晶體。在自然界中很多固體的物質都是晶體,但大部分都是我們的`肉眼看不見的,要在放大鏡或顯微鏡下才能看到,今天我們就用放大鏡來看看它們的真面目。

  二、觀察晶體

  1.談話:白糖、食鹽或堿面是我們經(jīng)常用到的。今天我們來仔細觀察它們。

  2.觀察:用肉眼觀察白糖、食鹽或堿面,說說它們是什么樣的;再用放大鏡觀察看看它們又是什么樣的。

  3.匯報交流:在放大鏡下看到的白糖、食鹽和堿面的樣子。

  三、制作晶體

  1.對話:我們自己也來制作晶體。

  2.對話:我們在四年級時怎樣分離食鹽和水?用了哪些方法?

  3.小結:我們分離食鹽和水的方法是減少水分,即把食鹽溶液風干或加熱使其水分蒸發(fā),使食鹽重新析出。另外還有一種制作晶體的方法是降低溫度法,即先把某種物質的溶液加熱制成飽和溶液然后冷卻,使物質重新析出。

  4.自然界中有的晶體是從溶液中得到的,如海水蒸發(fā)可以得到鹽的晶體。有的晶體是在一定壓力和溫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噴發(fā)巖漿冷卻后形成的礦石晶體。今天我們在課堂上的制作方法是減少水分法。步驟如下:先制作食鹽、白糖或堿面的濃溶液,然后滴一滴在玻璃片上,讓其蒸發(fā)。為了蒸發(fā)得快,滴后要輕輕晃幾下,讓溶液擴散得薄而均勻,然后放在通風的地方。也可以用夾子夾住玻璃片在酒精燈上加熱烘干,加熱時玻璃片離火焰要遠一些。在溶液蒸發(fā)的過程中,千萬不要觸摸它。

  5.分組制作晶體:學生用白糖、食鹽或堿面溶液在玻璃片上制作晶體。

  6.觀察:用放大鏡觀察自己制作的白糖、食鹽或堿面晶體,并畫圖記錄。

  7.對制作晶體的活動進行小結。

  四、欣賞更多的晶體,介紹晶體的用途

  1.欣賞更多的晶體:教師用實物或 向學生介紹各種各樣的晶體。

  2.講解:晶體不僅美麗,用途也很廣。如紅寶石晶體激發(fā)后能發(fā)出激光,叫做激光晶體。例如,激光電視、激光彩色立體電影、激光雷達、激光手術刀等都是激光晶體的成功運用。半導體晶體廣泛運用在電子產(chǎn)品中,我們今天的隨身聽、超薄電視和筆記本電腦等電子產(chǎn)品中都使用了半導體晶體。如果沒有這些半導體晶體,我們就不能看到高清晰度的電視,也不能清楚地聽到遠在大洋彼岸的親人傳來的聲音。此外,光纖通訊技術也離不開半導體晶體。利用這種晶體做光源,人們就能在一根頭發(fā)絲般的光導纖維中傳遞幾十萬路電話或幾千路電視,從而大大提高信息傳遞的數(shù)量和質量。

  3.小結:晶體的用途還很多很多。晶體是一類美麗、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物體。它既具有特殊的結構,又有著優(yōu)異的性能。但是,迄今為止,人們對它的認識猶如冰山之一角,還有許多未知領域等待著我們?nèi)ヌ剿鳌?/p>

  五、課外延伸,了解有關晶體的知識,觀察身邊更多的晶體。

  4、怎樣放得更大

  【教學目標】

  1.通過自制顯微鏡的探究活動,知道兩個不同放大倍數(shù)的凸透鏡的組合可以把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

  2.閱讀列文虎克自制顯微鏡并發(fā)現(xiàn)微生物的故事,了解顯微鏡發(fā)展的歷史,體會技術是不斷發(fā)展的,技術的改進推動著社會的發(fā)展,也改善了我們的生活,促進著科學研究的發(fā)展。

  3.以科學家列文虎克對科學的執(zhí)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激勵學生。

  【教學準備】

  不同放大倍數(shù)的放大鏡、卡紙、剪刀、膠水。供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如花粉、青苔、蠶絲、紙纖維等,手電筒或小鏡子。

  【教學過程】

  1.引入

  提出問題:我們怎樣才能把物體放大更多的倍數(shù)呢?

  討論。

  2.怎樣放得更大

  探究:用兩只手一前一后分別拿兩個放大倍數(shù)不同的凸透鏡(如教材上的圖),反復調整它們之間的距離來觀察物體,然后拿開一個透鏡,只用一個透鏡觀察物體。反復幾次,看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匯報。

  講解:我們剛才經(jīng)歷的'過程就是人們發(fā)明顯微鏡的過程。在 17 世紀,人們把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一個凸透鏡把另一個凸透鏡所成的像進一步放大,這樣明顯提高了放大倍數(shù),這就是最早的顯微鏡。顯微鏡的發(fā)明,使人類觀察的范圍大大地擴大了。

  3.做個簡易顯微鏡

  討論顯微鏡的制作方法和步驟。

  制作:學生分組制作,教師巡回指導。

  4.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

  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只用一個放大鏡時觀察不清的文字和圖片,看看觀察效果如何。

  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青苔、花粉等,比較和肉眼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5.了解顯微鏡的發(fā)明、發(fā)展史

  閱讀教材上的列文虎克用自制的顯微鏡發(fā)現(xiàn)微生物的故事。

  討論: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知道了什么?

  6.講解:教師介紹顯微鏡的發(fā)展歷史

  列文虎克用自制的顯微鏡能把物體放大 300 倍,使人類看到了過去從未看到的微生物世界。后來人們不斷改進技術使顯微鏡不斷改進和完善,可以把物體放大到 1500 倍左右,能分辨出百萬分之一毫米的物體。但光學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是有限的。 1932 年,德國科學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臺電子顯微鏡,由此把放大倍數(shù)提高到 1 萬倍。到 20 世紀 90 年代,世界上已經(jīng)研制成功了放大率 200 萬倍的電子顯微鏡,人們利用它可以看到物質內(nèi)部的精細結構,知道了所有物質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見的極小極小的微粒組成的,從而發(fā)現(xiàn)了原子世界。

  1983 年,人們發(fā)明了掃描隧道顯微鏡。這種顯微鏡比電子顯微鏡更先進。顯微鏡技術的發(fā)展,為我們研究微觀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類最敏銳的眼睛。

  7.提出下一節(jié)課的研究任務——用顯微鏡觀察研究身邊的生命世

  5、用顯微鏡觀察研究身邊的生命世界

  【教學目標】

  1.發(fā)現(xiàn)并提出有關生命世界的問題,產(chǎn)生對生命世界更多了解的愿望。

  2.帶著感興趣的問題制定簡單的研究計劃,并按計劃進行研究,在老師或家長的幫助下探索微小世界,培養(yǎng)科學探究的能力。

  3.能對觀察過程和結果進行整理,寫出簡單的符合要求的觀察報告,在班上和大家交流。

  【教學準備】

  1.教師預先準備好一些資料卡片或相關的書籍,這些資料卡片主要是操作方面的。比如如何培養(yǎng)和觀察霉菌、如何培養(yǎng)手上細菌的菌落、如何獲得生活在水里的微生物等。

  2.根據(jù)學校的條件,準備一些顯微鏡和在顯微鏡下觀察的標本、工具和材料。

  【教學過程】

  1.引入

  對話:詹森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顯微鏡只看到了跳蚤,列文虎克用自制的顯微鏡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為什么列文虎克會有這么多精彩的發(fā)現(xiàn)?

  我們的許多同學也用顯微鏡發(fā)現(xiàn)了生物世界的許多有趣的問題,大家讀讀我們教材上的事例。

  學生閱讀教材第 15 頁“寶石花耐旱的秘密”等內(nèi)容。

  講解:“寶石花耐旱的.秘密”的作者善于觀察,從自己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最后又通過自己的觀察和研究解決了問題,得出了寶石花耐旱的答案。我們在平時觀察中,對周圍的生命世界也一定有許多問題,讓我們也來自己尋求答案。

  2.提出問題

  我們對生命世界有哪些問題呢?可以從自己的家、校園、我們的身體等方面好好想想。自學課文第 12 頁,然后分組討論,互相啟發(fā),然后歸納出幾個可以探究的問題。如:

  魚缸里的水變綠了,是不是水里有什么微生物?

  廚房里的砧板上有沒有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

  土壤中有沒有微生物?

  我們的頭發(fā)在顯微鏡下是什么樣的

  大組交流。各組提出本組的問題,由學生或老師把這些問題都記錄下來,并進行整理、歸類和篩選。

  3.教師指導學生使用顯微鏡和準備觀察材料

  說明顯微鏡下觀察的要求,講解觀察標本的制作和培養(yǎng)。

  出示顯微鏡,講解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進行安全教育和環(huán)境教育。

  4.確定研究課題,制訂研究計劃

  各組從這些問題中選擇一個感興趣的問題,作為本組的研究課題。

  根據(jù)問題制訂觀察研究的計劃。

  大組交流計劃。

  5.布置課外觀察任務

  在家長或者老師的幫助下,按計劃進行顯微鏡下的觀察研究。

  根據(jù)自己的觀察研究寫出研究報告。

  告訴學生研究報告的主要內(nèi)容和寫作要求,包括課題名稱、問題是怎樣提出的、研究的過程和方法、研究結果、收獲和體會。內(nèi)容要真實,除正文外,可附圖、表格、照片、實物等。

科學教案 篇5

  一、教材內(nèi)容

  本冊教材包括:《白天和黑夜》主要使學生知道一天中陽光下影子變化的規(guī)律;懂得一天中氣溫和影子與太陽的運動有關;能收集資料,了解人類對晝夜現(xiàn)象認識的歷程等!豆馀c色彩》主要使學生了解光的直線傳播現(xiàn)象;平面鏡或放大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光是有顏色的;日光是由七種色光組成的,以及有關眼睛的構造及保健方面的知識!峨姾痛拧分饕箤W生知道電是生產(chǎn)生活中常用的能源;認識完整的電路組成;會組裝一個簡單電路;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導電,有的材料不容易導電;掌握安全用電的常識;認識磁鐵的性質;知道電能產(chǎn)生磁性;會探究影響電磁鐵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電磁鐵的應用等!逗粑脱貉h(huán)》使學生了解呼吸器官、呼吸過程及常見呼吸疾病的產(chǎn)生和預防的初淺知識;了解心臟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增強健康及保護的意識。《解釋與建立模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興趣,幫助他們

  體驗科學課程學習特點,引導他們嘗試性地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學習一些清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二、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yǎng)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干,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xù)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采集數(shù)據(jù),并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fā)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取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jù)、敢于質疑的科學態(tài)度和愛科學、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huán)境的保護,關心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

  三、教學重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采集數(shù)據(jù),并對實

  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四、教學措施:

  1、利用過程性評價和建立科學檔案袋的方式,引導學生學好科學。

  2、教師提供材料和資料,提倡學生自帶材料,引導學生從課堂延伸到課外。

  3、反思自己的教學,勤于思考為什么教、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有什么意義等問題,并做好記錄。

  4、鉆研新標準和現(xiàn)有教材,充分利用現(xiàn)有教具、學具和各種教學資源,進行系統(tǒng)化的單元備課,提前做好教學準備。

  5、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jié)課。

  6、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7、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8、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9、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科學教案 篇6

  【設計意圖】

  《綱要》中指出:在終身教育的背景下的高質量的幼兒教育,強調科學教育首先要精心呵護和培植幼兒對周圍事物及現(xiàn)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為了讓化學實驗活動成為幼兒科學領域的一項實踐活動,嘗試讓化學小實驗走進幼兒,將化學小實驗變?yōu)橛變焊信d趣的游戲探索活動,不僅使幼兒自始自終保持濃厚的探索興趣,而且讓幼兒感受到化學小實驗的奇妙,特設計此活動。

  【活動目標】

  1.觀察化學小魔術,激發(fā)探索興趣和積極嘗試的欲望。

  2.了解淀粉遇到碘酒會變成藍色的現(xiàn)象,初步了解生活中哪些常見的食物含有淀粉。

  3.在科學游戲中嘗試運用多種感官感知科學現(xiàn)象,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探索結果。

  【活動準備】

  1.米湯、馬鈴薯、小麥粉、饅頭、玉米面、南瓜、芋頭、 藕等含淀粉的物質若干,蘿卜、白菜、萵苣等不含有淀粉的物質若干、 小噴壺若干、碘酒、清水、透明的杯子若干、若干。

  2.教師示范畫兩張、掛歷紙若干。

  3. 幼兒課前用米湯畫好幾幅畫。

  4. 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一)出示幼兒畫好的米湯畫,觀察畫面上有什么,制造懸念引出課題。

  請小朋友說說昨天你畫了什么畫,老師從魔術箱里畫,大家一起觀賞。提問:為什么大家畫的畫都不見了?

  (二)教師和幼兒扮演魔術師,把碘酒溶液噴在畫面上,觀察發(fā)生的現(xiàn)象。

  1.啟發(fā)幼兒討論為什么不見的畫噴上藥水后又會出現(xiàn)?

  2.出示米湯和碘酒,引導幼兒觀察認識,教師操作淀粉遇碘酒的變化過程,幫助幼兒理解實驗現(xiàn)象

  3.用課件出示有淀粉和碘酒的圖片,講解小實驗的科學原理。

  小結:剛才我們用米湯畫畫,米湯里含有淀粉,小噴壺里裝的藥水是稀釋的碘酒溶液,淀粉遇到碘酒溶液后就會發(fā)生反應,變成藍色。

  (三)組織幼兒玩“串串香”小吃店,進一步讓幼兒探索生活中還有哪些最常見的食物含有淀粉?

  1.提問:我們經(jīng)常吃的食物都有哪些營養(yǎng)物質?怎樣吃才能做到營養(yǎng)平衡?

  2.講解玩“串串香”小吃店游戲的玩法和和注意事項。

  今天我們來玩開“串串香”小吃店的游戲,“串串香“中的`每一種食物營養(yǎng)都非常豐富,有的食物有很多淀粉,有的食物沒有淀粉,你需要買哪一種自己去選擇,老師請小朋友輪流當顧客和廚師,當廚師的小朋友請你給“串串香”食物噴上或刷上碘酒,當顧客的小朋友請你說說你要吃有淀粉的食物還是沒有淀粉的食物。)

  (四)玩食物找家的游戲。

  老師扮演魔術師將小朋友變?yōu)槭澄,小朋友戴上各種食頭飾,含淀粉的“食物”就跑到淀粉的家,不含有淀粉的“食物”就去找不是淀粉的家。

  (五)播放幻燈片,老師小結常見的食物是否含有淀粉,以及科學用餐知識。

科學教案 篇7

  本單元由《我從哪里來》、《人的一生》、《細胞》、《我像誰》、四課組成。主要是研究人作為生命世界的一部分如何繁殖下一代、人的生長發(fā)育過程,生物的構成和遺傳變異現(xiàn)象,以及認識生命個體、科學技術研究的現(xiàn)狀,提高學生對生命延續(xù)意義的認識。

  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生逐步進入青春期,由于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激素的調節(jié)作用,他們在身體形態(tài)和功能等方面都將發(fā)生明顯的變化。這一階段他們難免會對自己身體發(fā)育的特點和青春期應該怎樣搞好衛(wèi)生保健產(chǎn)生疑問;學生通過前一階段的學習,已體驗到在豐富多彩的生物界里,生長著多種多樣的生物體,也會產(chǎn)生“各種生物體是由什么構成的?”“兒女的相貌往往和父母相似,又有些不同,這是為什么”等問題。如何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識經(jīng)驗,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了解與生命的延續(xù)相關的科學知識,解決學生感到困惑的一些問題,是本單元編排的主要目的。

  本單元教學內(nèi)容是遵循小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發(fā)展需要,根據(jù)《課程標準》中科學探究、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生命世界的具體內(nèi)容來編寫的。本單元相關的生命世界中的.具體內(nèi)容標準是:了解人的一生生長的大致過程;了解青少年身體發(fā)育的特點;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發(fā)展特點;知道細胞是生命體的基本單位;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遺傳的;了解遺傳和變異也是生物的特征。

  單元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了解科學探究的結果是可以重復驗證的。

  2.懂得交流討論可以引發(fā)新的想法。

  3.能用顯微鏡觀察細胞,并做好觀察記錄。

  4.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

  5.能夠利用簡單的表格、圖形、統(tǒng)計等方法整理有關資料。

  6.能夠對同一現(xiàn)象作出不同的解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想知道,愛提問。

  2、能夠尊重證據(jù)。

  3、能夠珍愛生命。

  4、意識到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關注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

  5、愿意合作與交流。

  科學知識

  1、了解人的一生生長的大致過程;了解青少年身體發(fā)育的特點;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發(fā)展特點。

  2、知道細胞是生命體的基本單位。

  3、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遺傳的;了解遺傳和變異也是生物的特征。

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的:

  1、通過探索讓幼兒知道空氣的特征和重要性。

  2、通過討論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醒幼兒綠化樹木能凈化空氣。

  3、培養(yǎng)幼兒積極去探索、發(fā)現(xiàn)和觀察的能力。

  活動準備:

  塑料袋,沖氣玩具,空玻璃瓶,兩只蠟燭,火柴等。

  活動過程:

  1、幼兒探索發(fā)現(xiàn)空氣的存在:

 。1)請幼兒想辦法把桌上的塑料袋、沖氣玩具都鼓起來。(不能裝東西)

  (2)提問:它們是怎樣鼓起來的?里面裝的是什么?

 。3)請幼兒看看、摸摸、聞聞、嘗嘗空氣,有什么感覺?

  小結:空氣是看不見,摸不著,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的氣體。

  實驗:將空瓶子瓶口朝下,垂直按到水底,然后慢慢將瓶子傾倒,看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為什么會發(fā)生這種現(xiàn)象?

  2、認識空氣

 。1)讓幼兒閉上嘴巴,捏住鼻子,說出有什么感覺?為什么?

  小結:人和動物都離不開空氣,否則會因缺氧而死。

  實驗:空氣助燃把兩只點燃的蠟燭粘在平板玻璃上,將大小不同的兩個玻璃瓶同時到扣在兩只蠟燭上,看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為什么?

  小結:空氣能幫助燃燒,大瓶里的空氣多,蠟燭燃燒時間長,小瓶里的空氣少,蠟燭燃燒時間短。

  實驗:驗操作,探索活動。

  1、身體里的空氣以小組的形式,請幼兒把吸管插入水槽中,用力吹氣,感知身體里空氣的存在。并將自己看到的現(xiàn)象記錄在記錄表上。

  2、土里的空氣。

  以小組的形式,幼兒分別把少量土慢慢的放入水槽中,觀察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并將自己看到的現(xiàn)象記錄在記錄表上。

 。ㄋ模┯變杭w討論。

  1、讓幼兒自由交流討論自己的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

  2、請各組輪流講述自己的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

 。ㄎ澹┙處熜〗Y:

  我們的周圍到處都是空氣,如果沒有空氣,我們就會死掉,小動物和小花、小草,還有土也需要空氣,可是有的.工廠排放出來黑黑的氣體,污染了我們的空氣,就會影響我們身體的健康,所以我們要一起來保護環(huán)境,這樣我們的身體才會很健康。那我們應該怎樣保護環(huán)境呢?

  你還知道空氣有那些用處?

  了解空氣污染的危害。

  結合幼兒的接受能力,老師簡單講解空氣污染給人類和動植物帶來的危害,教育幼兒要將衛(wèi)生,保護環(huán)境,讓空氣保持清新。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精品科學教案09-30

優(yōu)秀的科學教案11-14

科學教案:泡泡03-31

《空氣》科學教案03-25

科學教案:蝸牛03-26

關于科學教案02-20

有關科學教案03-01

關于科學教案07-24

科學教案范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