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教案> 語文教案

語文教案

時間:2023-12-17 13:25:03 教案 我要投稿

[優(yōu)選]實用的語文教案4篇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jù)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shù)谋匾恼{整。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教案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優(yōu)選]實用的語文教案4篇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準確認讀“評、性、哩”等5個生字,正確、美觀地書寫“題、性、弱”等10個生字,會區(qū)分使用多音字“哦”的兩種讀音。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認識以人物對話貫穿全文的這種文體,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過程與方法

  1、從閱讀角度來說,應該以學生自主讀文為主;

  2、從識字角度來講,將識字有機地融入閱讀的過程中;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懂得對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對周圍的事物的評價要出于愛心和公心。

  課前準備:

  課前搜集牽;ㄉL的有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理解“評論”

  1、提出“對孩子打還是不打”的話題,讓學生談自己的看法。理解重點詞“評論”并板書。

  2、從“評論”一詞導入本課,將課題板書完整!翱吹筋}目,你們想知道什么?”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自由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用喜歡的方式解決,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檢查讀文情況。

  3、全班交流自己初讀課文尋求到的.答案。

  三、再讀課文,深入品味

  1、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思考:“你同意誰的意見或自己有什么見解?”

  2、小組交流討論。

  3、全班交流。

  交流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文本,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感悟,重點體會語句:“牽;ㄉ攒浫,不依附別人是不敢站起來的!薄拔铱礌颗;ㄊ菑男∩瞬,不能站立。小樹們都很同情它,都樂意幫它站起來,讓它也能看到遠處的世界。牽;ㄒ灿忻利惖南蛲!”和“其實,牽;ㄒ稽c也不軟弱。你看它攀著小樹的肩膀站起來,多高興啊!”

  四、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3.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xiàn)象。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難點: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而實質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一、導入:請同學們閱讀下面的詩: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請問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明確:“折柳”寓有惜別懷遠之意。楊柳在古詩詞中多用于寫離別的情景,表達離愁別緒。如“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扒嫉押涡柙箺盍,春風不度玉門關”其原因一是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習俗;二是“柳”與“留”諧音。像“楊柳”這樣的具有暗示性的概念,不知不覺的影響著人們。感染著人們,今天我們來學習林庚先生的《說“木葉”》看看作者又是如何來分析“木葉”的暗示意思的。

  二、介紹作者,明確目標

  1、林庚: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既是詩人,又是學者。在唐詩和楚辭的研究中卓有建樹,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氣象”。

  2、學習目標:學習詩歌的暗示性藝術特征,辨析詩歌精微的語言。

  三、學生速讀課文(5分鐘),理請文章的結構脈絡。

  四、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一)請同學閱讀1—3段,思考:作者談了一個怎樣的文學現(xiàn)象

  明確:“木葉”是歷代詩人筆下鐘愛的對象。“木葉”一用再用,且有所發(fā)展(落木),產生過許多精彩的詩句;“樹葉”“落葉”卻無人過問。

  (二)閱讀4――6段,結合1、2、3段,感悟“木葉”和“樹葉”的區(qū)別,探究由“木葉”發(fā)展為“落木”的原因,比較“木葉”“落葉”及“黃葉”,進而把握“木葉”的藝術特征。

  問1:從概念上講,“木葉”就是什么?

  討論,明確:就是“樹葉”。

  問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為什么會給人如此不同的感覺呢?請同學們結合作者所引用的.詩句來體會。

  1、邊顯示文中所引詩句邊引導學生思考:

  樹: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

  葉: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

  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

  思考:這些詩句中的“樹”和“葉”,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聯(lián)想到什么季節(jié)?

  明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春季、夏季。

  2、邊顯示文中所引詩句邊引導學生思考:

  木葉: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落木: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思考:這些詩句中的“木葉”和“落木”,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聯(lián)想到什么季節(jié)?

  明確:蕭瑟、凄涼。秋季。

  3、在此基礎上,我們比較一下 “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與“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這兩句詩。看看詩中的“木”和“樹”有什么不同。

  明確:“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钡摹皹洹庇枞艘砸环N飽滿感,感覺到了層層樹葉的波動。而“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敝械摹澳尽瘎t是一種落木千山的畫面,感覺到的是“空闊”和單純。

  問: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呢?——秋天到了,樹葉落了。

  小結:這就是“木”在古詩中的第一個藝術特征――本身含有落葉的因素,具有單純、開闊的秋的特點。

  4、提問:為什么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木”給人以 “落葉”的暗示呢?

  明確:因為“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5、思考:“木葉”暗示的究竟是怎樣的“落葉”呢?讓我們比較以下詩句: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 “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木葉”、“落葉”、“黃葉”帶給我們的感覺是否一樣?

  明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些微黃 ,“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份,繁密,而“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的“黃葉”微黃但不干燥,無飄零之意。

  結論:“木葉”暗示的是“落葉的微黃與干燥”,帶給我們的是“整個秋天的疏朗的氣息”。這就是“木葉”的第二個藝術特征。

  6、小結:“木“的藝術特征是:本身含有落葉的因素,具有單純、開闊的秋的特點;微黃干燥單純,帶來空闊、疏朗的清秋氣息。而樹具有繁茂的枝葉,密密層層的濃陰,褐綠色的樹皮,充滿生機 、活力。

  7、學生齊讀第七段,品味“木葉”與“樹葉”、“木”與“樹”的區(qū)別。并思考造成這種區(qū)別的原因!谒囆g語言中。

  三、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把握詩歌語言的特點;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1、思考: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征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可提示:文章第5節(jié)前3句)

  明確: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2、詩歌語言有暗示性,其實不少東西具有一定的暗示性。比如:紅色代表熱情、綠色代表生命、鴿子代表和平、白色代表純潔,引導學生聯(lián)想。

  四、思考同類文學現(xiàn)象,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師:詩歌的語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因此,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不僅要品嘗言內的意思,而且要品嘗言外意味。

  思考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如“月”“梅”“柳”“杜鵑”等。請根據(jù)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的藝術特點。

  思考2:請根據(jù)你所熟悉的梅花詩,說說“梅”這個意象的特點。顯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陸游的《梅花絕句》。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簡況;

  2.理解標題的含義:中國藝術傳統(tǒng)具有強勁的生命力,是由于不斷的反傳統(tǒng)使之永遠新生;

  3.體會課文以議論為主兼以適當?shù)臄⑹龅膶懛?/p>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吳冠中是我國學貫中西的藝術大師,幾十年來,他一直探索著將中西繪畫藝術結合在一起。吳冠中1919年生于江蘇宜興,起初他學工科,因一次機緣參觀了當時由畫家林風眠主持的杭州藝專,便立即被五彩繽紛的藝術美迷住了,下決心改行從藝,奉獻終生。他志在將中西藝術結合在一起,將中國繪畫藝術推向世界。他的精神正可用他的一本書名來概括,那就是"要藝術不要命"。

  吳冠中最早畫的作品多以江南水鄉(xiāng)為題材,畫面充滿詩意,他特別重視點、線、面的結合與搭配。最近幾年他的畫風有所變化,在一批反映黃土高原的作品中多用粗線,自成一種意境。最近,他獲得"法國文化藝術最高勛位"的榮譽。

  二、題目解說

  本文選自《文藝研究》1999年第3期。這是著名油畫家、國畫家吳冠中先生為《世界現(xiàn)代藝術圖典》一書所做的序。題目"永遠新生"是本文中心論點的中心詞。作者就怎樣才能使藝術永遠新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即只有不斷地反傳統(tǒng)才能使藝術永遠新生。

  三、問題探究

  1.閱讀課文,簡要說一說,在作者看來藝術怎樣才能做到"永遠新生"?

  【明確】 此題旨在要求同學們通讀全文后,能夠把握中心論點。做到了"反傳統(tǒng),反反傳統(tǒng),反反反傳統(tǒng)"和"引入異種",就能使藝術"永遠新生"。

  2.細讀下列文字,并回答問題。

  保管傳統(tǒng)的孝子和盲目崇外的浪子都不是創(chuàng)造者,也許回頭浪子倒居于優(yōu)勢,既跨越了孤陋寡聞,又立足于土生土長。

 。1)這段文字用形象的語言講了一個怎樣的觀點?

 。2)你能舉出實例來支持這個觀點嗎?

  【明確】

 。1)這段形象的文字講了這樣一個觀點:那些扎根于中國傳統(tǒng)藝術,并學習、引入外國藝術精華的人有可能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創(chuàng)新者。

  (2)例:著名的畫家徐悲鴻、本文作者吳冠中都是扎根于中國繪畫傳統(tǒng)、又精于西洋藝術的大藝術家,他們的.繪畫都經歷了一個不斷反傳統(tǒng)的、引入新異種的過程,所以他們都有所創(chuàng)新。

  3.結構分析

  (1)劃分本文層次,并概括大意。

  本文共4個自然段,以"藝術生命力"為線索,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1):論述世界上眾多的藝術珍品都 經歷了時間的考驗與篩選。

  第二部分(2):論述藝術傳統(tǒng)具有強勁的生命力,是由于不斷反傳統(tǒng)使這之永遠新生;異種的引入是藝術創(chuàng)新的關鍵所在。

  第三部分(3):表達對《世界現(xiàn)代藝術圖典》出版的肯定和支持。

  第三部分(4):論述能夠使中國傳統(tǒng)藝術永遠新生、不斷創(chuàng)新的人是那些既繼承了中國藝術傳統(tǒng)又積極學習、引進西方藝術精華的人。

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7個。

  2、積累詞語6個,句子2句。

  3、正確朗讀課文。

  4、了解海通和尚造樂山大佛的傳說,并了解樂山大佛的外貌。

  5、能借鑒課文語言介紹樂山大佛。

  教具準備:電腦媒體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媒體演示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四川省南部的岷江,觀賞一下舉世聞名的樂山大佛。

  2、剛才我們看到了樂山大佛,它給你的感覺是什么?

  3、揭示課題: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21課,就是給大家介紹這座樂山大佛的。

  學生觀看 學生交流 學生讀課題 演示整座大佛形象

  出示課題

  二、整體感知,自學字詞三、讀短文,了解內容

  1、播放動畫思考:你對樂山大佛了解了多少?

  2、自學字詞要求:1)自讀課文,劃出生字及帶生字的詞語。

  2)讀準生字子音,記住字形。

 。ㄒ唬⿲W習第一節(jié)輕聲讀課文第一節(jié)

  想一想:你讀懂 了什么?

 。ǘ⿲W習第二節(jié) 抽生讀 想一想:要建造這樣一座大佛容易嗎?從哪里看出?

 。ㄈ⿲W習第三節(jié)

  1、小組合作學習:為什么說樂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雕像?

  2、找一找,劃一劃課文描寫樂山大佛“大”的有關句子。

  3、指導朗讀第三節(jié)

 。ㄋ模⿲W習第四節(jié)

  1、正是由于古代石匠超人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藝,樂山大佛經歷了一千一百多年,你想對這些古代石匠說些什么呢?

  2、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邊看邊思考學生交流學生自學后小組交流全班交流學生朗讀 學生交流學生朗讀學生交流小組學習,交流 全班交流 學生交流 學生朗讀 出示畫面出示生字、詞語出示第一節(jié)課文內容出示第二節(jié)課文內容出示第三節(jié)課文內容出示第四節(jié)課文內容

  四、復習字詞, 說話訓練

  1、復習字詞

  2、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3、說話訓練: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現(xiàn)在樂山大佛游覽區(qū)急需一名導游,你們誰愿意試一試? 學生朗讀 小組合作 學生交流出示字詞,做搶讀的`游戲出示樂山大佛的畫面及提供的詞語

  教案說明:

  通過本文的學習,要讓學生知道樂山大佛的來歷及高大,并對古代石匠高超的智慧與技術表示贊嘆。在教學設計中,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教學形象直觀的功能。本文我將多次運用多媒體把樂山大佛的畫面清晰地展示在學生面前,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注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中,我多次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學習的機會,促使學生積極、愉快、主動地學,我就能順利愉快地完成教學任務。

  三、注重對學生朗讀和說話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學中,朗讀始終貫穿于教學之中,并在學生對課文理解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以小導游的方式進行介紹樂山大佛,把讀和說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充實學生的語言儲備倉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