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教學反思> 歷史課教學反思

歷史課教學反思

時間:2023-03-14 16:08:17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歷史課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優(yōu)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歷史課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歷史課教學反思

歷史課教學反思1

  《三國鼎立》一課的內容是學生比較熟悉的,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讓學生展示自己歷史知識和口才,在講到“赤壁之戰(zhàn)”時,請學生可以根據課外資料、教材來說說赤壁之戰(zhàn),學生們立即炸開了鍋,都想試一試,一位學生繪聲繪色的講述了孫權和劉備走上聯合的經過,還有同學講述了黃蓋的苦肉計......教室里掌聲陣陣。這時一位平常不愛回答問題的`學生站起來了,講述了赤壁大戰(zhàn)時的場景以及曹操是如何倉惶出逃的,最后總結:“安徽赤壁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古戰(zhàn)場,有機會一定去看看”。聽完后我注意到這個同學把赤壁所在地說錯了,不是在安徽而是在湖北,但我不忍心潑冷水,還鼓勵性的說了聲“你真不錯”,并沒有糾正他的錯誤。

  下課后我仔細想,總覺得那樣處理不對勁兒。自從實施新課改以來,特別是在公開課的課堂上充滿著“你真不錯”、“你能行”、“你真棒”等表揚的話語。雖然這些表揚話對孩子來說是一種鼓勵,但過度的、甚至不切實際的表揚給孩子帶來的就完全是好處嗎?我的上述處理方式,讓學生接受了錯誤的知識。作為教師,這是一個不小的錯!

  其實,學生聽多了贊賞的話,也就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和意義。所以當學生做得不對的時候,一定要立即指出他的不足。只有發(fā)現了不足,改正了不足,才能不斷進步,也才能坦然地面對別人善意的批評、提醒,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zhàn)。

  所以,為了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老師一定要給學生一個中肯,公正的評價!

歷史課教學反思2

  我已從事多年初中歷史教學,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面對活潑可愛的學生,如何調動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歷史課堂中,通過科學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獲得有效的教學成果,是需要我們歷史教師長期研究探索的一個重要課題。以下是我對于初中歷史教學一點反思。

  一、創(chuàng)設歷史情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币粋沒有學習興趣的人,是不可能有持久的學習動力和學習信心的,也不會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練習和復習。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誘發(fā)學生渴求知識的濃厚興趣,讓學生產生躍躍欲試的積極情感,使他們樂于學習顯得很有必要。

  由于歷史教科書敘述的是人類社會以往的發(fā)展過程,是歷史學家們根據歷史文獻和物質遺存對歷史的再現,并以現代語言的敘述為主要的表現形式,因此具有很強的抽象性。那些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都與我們有著難以逾越的距離,僅靠教師的語言敘述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不可能激發(fā)起學生學歷史的`積極性、主動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盡量采用一些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幻燈片、錄像等,把過去的事情真實地展現在同學面前,讓歷史場景、歷史人物走進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親自感受一下歷史,這樣就把時空拉近了,學生學史的興趣和動機便被激發(fā)了出來。而且在嘗試中,我發(fā)現在一堂課的導入部分,如能有效地創(chuàng)設一種學史的情景和氛圍,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實物、模型、圖片、燈、錄像等直觀教材開展教學

  實物、模型、圖片、燈、錄像是最容易激發(fā)學生情感的直觀教材。教師若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材料,再加上繪聲繪色地講述,會大大提高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加深學生的印象。

  三、抓住常規(guī)教學,認真地上好每一節(jié)課,力求提高課堂效率

  這是對教師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對教師的最高要求。認真?zhèn)浜妹恳还?jié)課,要翻閱教材、教參、教輔用書,力爭做到把老師知道最多的知識,教材中所蘊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點都備出來,有條列地傳授給學生。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定要抓住課堂上的40分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四、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平時的教學中,在傳授知識時,也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比如概括、歸納、比較、判斷等諸方面的綜合能力,讓學生養(yǎng)成勤于復習舊知,善于總結歸納,做題條理清晰,規(guī)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是做為畢業(yè)生必備的技能。教師平時訓練的好,不致于在考試中顧此失彼。

  總之,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勇于創(chuàng)新,在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我們每位歷史教師都要抓住時機,為祖國的教育事業(yè)做出應有的貢獻。

歷史課教學反思3

  疫情當前,為防止開學形成學生聚集,學校延期開學,但學習不能落下。停課不停學的網課成為當前的主要學習方式。我們學校的課程主要是讓學生觀看省實驗的老師錄制的直播網課。我們本校老師要認真觀看并做好聽課記錄及課后的作業(yè)讀記等反饋的工作。

  我們九年級歷史課主要是復習課。由省實驗優(yōu)秀的歷史老師錄制,九年級師生共同學習。我每次認真學習記錄歷史復習課的時候,都感覺到自己有很大的收獲(特別是趙勝男老師),對比優(yōu)秀老師結合我校實際學情我覺得有許多地方是我要努力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首先在導入復習單元課之后,趙老師他們運用年代尺和知識框架清晰明確本單元的事件,知識框架的建立能清晰事件發(fā)生的歷史背景,中外歷史情況,而且能夠讓學生明確本單元復習的主題板塊和線索,這個環(huán)節(jié)用時不多,但非常行之有效。之后基礎知識的精講,趙老師簡潔的語言或列表呈現,節(jié)約了時間,提高了效率。

  在能力提升環(huán)節(jié),趙老師他們運用大量的材料,引導出事件的原因影響,既補充了課外材料又加深了對時間的理解,并通過部分點擊中考真題來加以理解運用,提升學生的做題方法。

  綜合探究(整合聯系)也是省實驗歷史老師常用的復習手段。大量的材料、圖片、圖表能更好理解本單元的事件的原因、比較、影響及前后時間之間的聯系。最后用簡圖直觀表達事件之間的關聯性,這有利于學生在寫短文時候思路清晰。這方面也是我在日后復習教學中要多學習多借鑒來提升自己的重要方面。另外在本次聽課學習中復習的是中國史知識,除了像年代尺這樣進行縱向比較,省實驗老師通常會把中國史和同時期世界史重要事件加以對比。這種橫向的對比也是我需要強化的.一個方向。

  總之,在這次聽課學習中,我感受到了省實驗歷史老師系統(tǒng)、淵博、扎實的歷史知識,高效實用的教學方法,加深了我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更是學到了優(yōu)秀復習課的一些教學方法,真的受益匪淺,感謝!

  核心素養(yǎng)與歷史課堂的結合與落實

  我今天有幸聽到一講由省實驗中學的趙曉麗老師講授的《工場手工業(yè)時期的世界史(上)》線上課程。這次課程不管是復習模式(二輪通史復習)還是復習內容都與我校的復習進度一致,收獲頗多。下面我就學科核心素養(yǎng)與歷史課堂的結合與落實方面談一下自己的感悟。

  首先,趙老師一開始就明確高考是對學生“思考力”的考查。那如何提高自己這方面的能力,又進一步講應關注三個要素:歷史概念(是什么)、邏輯思維(因果關系、整體與部分、比較異同)、史觀(注重史論結合)。這就已經體現學科核心素養(yǎng),比如歷史解釋、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史料實證等與歷史課堂的結合。所以,對“思考力”的解讀既能在學習策略上指導學生,又能在無形中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

  其次,趙老師在具體知識的講解上也注重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比如,對“世界近代史”概念的解析,“世界”屬空間視角!敖睂贂r間視角,就體現了時空觀念;關于近代史起點,趙老師選擇的是“1500年說”,又體現了唯物史觀。對世界近代史階段的劃分(工場手工業(yè)時期、蒸汽時代、電氣時代)依據是生產力的發(fā)展、技術革命開展,即唯物史觀。在講解“早期殖民擴張”時,趙老師引用《貿易打造的世界》中的史料進行殖民擴張影響進行解讀,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史料解讀的能力。在講解“宗教改革”的原因時,又穿插了“歐洲中世紀的大瘟疫—黑死病”的講解,體現一種人文精神。

  由此可見,趙老師的高三二輪復習課不僅是知識體系的大整合,更是時時處處滲透歷史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不愧是名師!在我以后備課上課過程中,也應以趙老師為榜樣,以歷史知識為明線、以核心素養(yǎng)為暗線,兩者有機結合,使自己的課堂更加立體和高效!

  網絡授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以《開辟新航路》為例實

  一場史無前例的抗疫戰(zhàn)爭揪動著全國人民的心。面對來勢洶洶的病毒,中國人民從不會被打敗,反而更加激發(fā)了國人的家國情懷。各行各業(yè),各司其職。教育部也積極出臺了相應的方案《關于中小學延期開學期間“停課不停學”有關工作安排的通知》。通知指出:“堅持學校教師線上指導幫助與學生居家自主學習相結合,限時限量合理安排學習。要做好開學后教學與居家學習的銜接!蓖ㄖ忻鞔_了教師在學生學習中所扮演的角色,即學生的“幫助者”、“指導者”、“合作者”,教師應把更多的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學生才是真正地學習主人。切實轉變教學方式,讓新課改的基本理念落地生根。同時歷史課堂的學習也不應僅僅局限于傳統(tǒng)課堂,網絡授課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大的資源庫,海量的網絡資源如果利用得當,學生一定能收獲滿滿,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也會被大大激發(fā),對學生的終身學習也大有裨益。

  作為一名新手主播加新手教師,我感到有壓力但更激勵著我直面挑戰(zhàn),不斷完善自我。疫情期間我也非常幸運地聆聽了“名師課堂”中的《開辟新航路》一課,現我將結合自己的備課經歷談談自己的一些感悟。本課隸屬于第二單元《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fā)展》,包括《開辟新航路》、《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四個課題。世界市場作為一條單元線索貫穿始終,先后經歷了初步形成、拓展、基本形成到最終形成的發(fā)展歷程。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用聯系、辯證的觀點看待歷史問題,正確理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本課《開辟新航路》則起到了單元引領的作用,拉開了了人類歷史的嶄新篇章。本課教材主要講述了十五世紀的西歐在東方的誘惑下,迫切找到一條通往東方的新航路,達伽馬、哥倫布、迪亞士、麥哲倫等航海家在王室的支持下,乘風破浪,開辟新航路,最終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tài),世界市場的雛形初現。本課涉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和認識新航路開辟的偉大意義兩個問題,是建立學生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好素材。這也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通過本課的教學,學生基于歷史理解的基礎上,對過去的歷史保持“了解之同情”,辯證、客觀、全面地進行解釋和評價。在突破新航路地開辟對世界市場的影響時,教師可采用史料教學,多角度地看待歷史事件在人類發(fā)展歷程中的作用。同時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師轉變對教材的態(tài)度,要求教師在熟練掌握學科基本結構的基礎上,對知識進行合理地改組、創(chuàng)新和整合。

  網絡授課與課堂教學都是教與學的必要手段,二者各有優(yōu)勢,理應有機地結合,共同助力學生的成長。

歷史課教學反思4

  “授之以漁”是我國歷代教學的經驗結晶,從現代教學論來認識,“教學”的真正含義應是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教師只有讓學生自己學會讀書,教會學生學習,才是傳授了打開信息之鎖的鑰匙。只有掌握學習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學頂峰的階梯。在平日的歷史教學中,我進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學法指導貫穿在歷史課堂教學始終”的教學模式,實踐證明,學法指導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

  一、編寫學習提綱,培養(yǎng)閱讀能力

  閱讀教科書是獲取歷史知識、提高學生成績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yǎng)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會學生閱讀教科書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由于歷史學科具有過去性、綜合性和史論性的特點,學生在初讀時容易遇到許多障礙,也有一部分學生因為基礎差、閱讀不得法,抓不住重點,所以,在起始階段,我重點訓練學生的閱讀方法,通過提問引路、審題啟示、疑難突破、重點探索、提綱導讀等多種方法,把學生引到自覺閱讀的軌道上來。例如,在教授中國歷史第一冊的《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一課時,我首先給學生指出:社會經濟主要包括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三個方面,農業(yè)方面包括工具、技術和經驗、水利及成就;手工業(yè)方面包括冶煉、陶瓷、紡織、造紙、市場等。然后指導學生按上述提示閱讀教材,找出本課中的重點知識,學生很順利地完成了任務。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逐漸學會模仿教師編寫提綱,教師應在此基礎上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自編提綱的練習機會。學習新課時,多讓學生在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試編。學完一個單元后,可讓學生編寫單元知識結構,抽象出歷史階段的本質特征,從而把新聞記者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講完世界歷史第一冊中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zhàn)爭》、《1789——1814年的法國》時,要求學生列圖表分析英、美、法革命進程中發(fā)現了一種新的社會制度代替一種舊的社會制度必須經歷激烈、曲折、反復的斗爭這一歷史規(guī)律。

  指導學生整理、編寫提綱,可以達到使學生既掌握基礎知識,又提高學科能力的目的。這是因為:首先,學生在整理和自編提綱時,必須先仔細閱讀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識點以及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種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和它們所處的地位,才能把知識點有效排列起來,這就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一旦整理出準確的知識結構,知識點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識結構的枝干上,從而使知識點在學生頭腦中由點成線,由線成面,由面成體,構成基礎知識的立體之樹。其次,學生在編寫提綱時,必須對教材進行分析、歸納、概括,通過思考使教材內容變得條理化、要點化,這無疑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第三,學生在掌握了編寫方法后,可以依照這種方法去整理編寫同一類歷史現象的知識結構,這有利于學生歸納同類歷史現象的共同點,同時由于具體現象又具有特殊性,這又迫使學生注意區(qū)分同類現象的不同點,對培養(yǎng)學生比較歷史現象能力有積極意義。第四,學生在復習、整理編寫歷史結構時,能幫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識掌握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從而進行針對薄弱環(huán)節(jié)的復習,提高復習效率。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培養(yǎng)思維能力

  歷史學科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學生由于受傳統(tǒng)偏見的影響,仍認為歷史是一門知識性學科,只需死記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論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們缺乏學習歷史的內驅動力。為此,教師應十分注意利用歷史學科內容豐富、縱貫古今的特點,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從歷史知識本身提出各種具有較強啟發(fā)性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讓他們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激發(fā)他們求知的欲望,組織學生討論,讓他們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激發(fā)他們求知的欲望,促進他們大膽地馳聘自己的思維和想象,發(fā)展他們的智力。

  教師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應注意做好幾點:第一、要科學地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設疑要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從具體史實入手,去歸納某種結論或道理,以實現學生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如講華盛頓會議,先讓學生概括背景、時間、地點、內容結果,然后進一步設疑:華盛頓會議的召開是否消除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為什么?從而揭示出帝國主義的矛盾,為這一體系的崩潰和太平洋戰(zhàn)爭的爆發(fā)埋下伏筆,使學生了解帝國主義是戰(zhàn)爭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難易適中。太容易會流于平淡,學生不屑于回答,更無助于啟發(fā)思維,太難會使學生如墜迷霧中,所以設疑要難易適中,循序漸進。

  第三,要激發(fā)思維興趣。愛因斯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教師通過設疑,創(chuàng)設一種有趣的思維意境,從而刺激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無疑會使教學事半功倍。例如,講《美國內戰(zhàn)》前,教師首先設疑:八十年代美國民意測驗結果,開國以來四十多任總統(tǒng)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國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湯姆叔叔的小屋》這部作品嗎?那位偉大的林肯曾對這部書的作者斯托夫人說:“一部書導致了一場戰(zhàn)爭!蹦敲催@部書導致了什么戰(zhàn)爭呢?它的原因、性質、結果如何呢?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自己去認識、分析、概括和評價,這樣便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教學效果較好。

  三、教會學生理清歷史發(fā)展線索,抓住學習重點

  歷史發(fā)展的線索就是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和重大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中學歷史教材的特點是范圍廣、頭緒雜、內容多,牽扯到的年代、地點、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導學生在這紛繁復雜的歷史知識中理清發(fā)展線索,提示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開始講世界史時,首先指導學生看教科書前的目錄,然后教師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個社會階段的特征、基本內容等。在講世界近代史時,要讓學生明確必須抓住三條基本線索,即:資本主義發(fā)生、發(fā)展以及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和戰(zhàn)爭,無產階級革命斗爭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

  在理清線索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重點,應該讓學生學會如何確定重點。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四方面去確定教材中的重點:第一,能夠說明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觀點的內容;第二,對歷史發(fā)展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屬于“中國之最”、“世界之最”的內容;第四,教科書上有插圖,課后有練習題的內容。學生掌握了上述原則,就比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點。

  四、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提高記憶效率

  歷史教學的任務之一是使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所以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是很重要的。在歷史教學中,我常采用以下方法,幫助學生提高記憶效率,效果良好。第一,分散記憶法。讓學生把知識點分開學習,當時看一遍,一周后再復習一遍,一個月后再重復一次,記得就會比較牢固。第二,趣味記憶法。如講法國大革命及拿破侖統(tǒng)治時期,要求學生記住當時的派別:大資產階級、雅各賓派、熱月黨人、督政府、拿破侖,要求學生記成“大雞鴨,熱都拿!钡谌,引導學生記憶綱要。如美國獨立戰(zhàn)爭經過的六件大事。

  商品經濟的大潮滌蕩著傳統(tǒng)觀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己生存已經不是空洞的命題,而是現實社會的要求,我們應該把培養(yǎng)學生學會生存的能力提高到培養(yǎng)現代人的高度來對待,只有這樣,才能使新一代人有較強的適應力。

歷史課教學反思5

  第一、注重理論學習和豐富專業(yè)知識。

  教學理念是教師教學行為的理論支點,對教學有重要影響。新課程背景下,歷史教師應該經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學行為,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有關教學一般有三個心理學派:認知主義學派、人本主義學派、行為主義學派。新課程改革的理論是建構主義,建構主義是認知心理學派中的一個分支。我們要特別注意學習這一理論來指導我們的教學設計。當然,每一種教學設計理論都有其優(yōu)缺點,老師可借鑒各種理論的優(yōu)點,或者交替使用,使教學方式多樣化。隨著課程改革的啟動,歷史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更加趨于活躍,成果迭出。如,余偉民主編的'《歷史教育展望》、聶幼犁主編的《歷史課程與教學論》、趙亞夫主編的“歷史新課程研究系列叢書”、白月橋的《歷史教學問題探討》等著作都有參考價值。此外,《歷史教學》雜志開辟的“中學歷史課程改革及教材編寫”以及“關注新課改”等欄目的討論文章對更新教學理念也有幫助。

  第二、課堂案例分析。

  課堂案例分析素材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分析自己的課堂,并從自己大量的教學實踐中積累經驗;二是觀察別人的課堂,取長不短;三是在平時注意搜集書面材料中的案例。值得推薦的是,由特級教師劉宗華與北京師范大學歷史教學法前輩孫恭恂教授合作,共同撰寫了《劉宗華歷史教學藝術與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一書。其豐富的教學經驗、教學案例是教學理論、教學實踐取之不竭的源泉。

  第三、聽課。

  這里的聽課不同與傳統(tǒng)的聽課。傳統(tǒng)的聽課目的比較單一,而且聽課之后幾乎沒有什么評論。這里說的聽課,不含有考核或權威指導成分,自由度較大。每聽完一節(jié)課,進行誠懇的評課,通過教師之間真誠的交流,有助于提高教學水平,無形中會促進歷史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提升。

  第四、課后教學反思札記。

  課后教學反思札記,就是把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感觸、思考或困惑及時記錄下來,以便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好記憶不如爛筆頭,靈感往往來自剎那之間,及時記錄下來日積月累就是莫大的財富。養(yǎng)成書寫課后教學反思札記的好習慣,不但對教師筆頭工夫是種很好的鍛煉,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教學水平。

歷史課教學反思6

  長汀縣的初中課程改革20xx年才啟動,至今已經進行了一年多。一年多來,長汀縣的初中歷史學科在向兄弟縣市學習,在市普教室專家引領下進行了不懈的探索,有如下幾點反思,就教于同行。

  一、三維目標應宏觀把握、扎實實施。

  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三維目標的確定,是新課程的一大亮點。確定三維目標,應著眼于宏觀把握、扎實實施。

  在目前運行的課堂教學中,不少教師確定目標常局限于一節(jié)課,這樣的教學目標一經確定,在實施目標過程中就常常顯得零碎而缺乏長遠性。

  筆者認為,至少應從單元的角度來確定三維目標,例如:八年級上冊的第四單元,就應以“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為單元主題來組織“難忘九一八”“寧為戰(zhàn)死鬼,不作亡國奴”“血肉筑長城”和活動課這一系列來考慮整體的單元目標以及實施策略。

  三維目標是有機整體,不應是三張皮。應在掌握知識、能力的同時,重視過程、重視方法,凸現情感、態(tài)度、價值的目標。而在三維目標具體實施中,不同學段,不同內容的教學,目標落實應有所側重,比如活動課、研究性學習,過程與方法的目標分量就重一些,而復習課教學,知識與能力(答題能力)的份量就重一些。

  二、歷史教學必須回歸生活,回歸現實。

  歷史是過去的現實,只有讓學生體驗歷史,才能使學生理解歷史。

  鐘啟泉教授指出,歷史講的是過去,而這個過去卻是現今的根源,因此,歷史作為一門學科,就是將我們自身的生活與過去相連接,把我們自身的習慣和制度與過去相互對照,是今天與過去的對話。歷史教學一定要改記憶式教學為思維式教學才可能真正吸引學生,使學生獲得種種歷史學習的愉悅體驗,從而發(fā)自內心的喜歡歷史。

  新課程要求我們的歷史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將學生的已有知識,、直接經驗、生活閱歷、生活環(huán)境等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把生活引入課堂之中,拉近歷史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距離。

  三、歷史教學方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但不摒棄接受學習。

  由于教育教學目標的整體性和豐富性,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必然是多樣而變化的。探究合作學習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繼承和發(fā)展了布魯納“發(fā)現學習”的思想精髓,但我們提倡合作探究并非完全排斥接受學習,關鍵問題要看所學知識的層次和類型。知識具有不同形態(tài),“事實知識”和“原理知識”就一定程度上用接受學習。新課程不可能也不應該摒棄接受學習,必須批判的是在接受學習中的“機械學習”的模式。

  四、歷史教學必須融入社會發(fā)展簡史的內容和方法。

  多年以來,社會發(fā)展的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一般過程及其規(guī)律,人類社會的歷史首先就是生產發(fā)展的歷史,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關系一定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要求等內容成為思想政治課中的重要一塊。

  此次新課程改革,教育部頒布的課程標準,把社會發(fā)展簡史的內容分解給了歷史,歷史與社會等課程。這應該引起初中歷史教師的高度重視。應責無旁貸地接受這一塊教學的任務,而且還要教好,教活。

歷史課教學反思7

  在初中教學中,大部分學生不重視歷史學習,教師工作熱情低,歷史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考什么,教什么,課堂照本宣科,課堂滿堂灌,教師45分鐘下來口干舌燥,學生囫圇吞棗,興趣寡然,,死記硬背以應負考試,根本無法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在提倡素質教育,強調教學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中心的今天,怎樣不負歷史重任,在新課程標準下上好歷史課,成為當代歷史教師義不容辭的使命。

  中學歷史新課程貫穿著新理念,有了新的框架結構,新的內容體系,新的教學方式,新的教育功能,這給我們歷史教師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和機遇。作為第一線的教師,我認真解讀,領悟“新課標”思想,真正認識到中學歷史教育屬于非專業(yè)歷史教育,歷史教學應從關注知識傳授轉向關注學生發(fā)展,由重視學習結果轉向學習過程,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運用多樣化,現代化的教育技術,評價方式從單一化轉向多元化。核心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我更新教育觀念,努力改變自身的教學行為。

  既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又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重心是關注學習過程,促進學生發(fā)展。我改變傳統(tǒng)的備課模式,由“寫教案”變?yōu)椤霸O計教學”從注重如何教到關注學生如何學。每節(jié)課給自己定下三問:課程要達到什么目標?通過什么途徑達到目標?最大限度調動了學生參與教學了嗎?我從設計課程開始注重過程,精心構思,巧妙設計。例如:《漢朝的中外交流》設計

  創(chuàng)設情境,探討歷史

  運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感性材料,調動圖文并茂的三維立體手段,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熱情。

  第一,情景再現,看《張騫出使西域》視頻。

  第二,直觀展示,展示佛寺,佛塔的圖片,敦煌雕刻和壁畫,王維的《鹿柴》詩,“世界,覺醒,境界,一塵不染,天花亂墜”等日常用語,引導學生得出佛教對建筑,雕刻,繪畫,詩歌日常用語等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第三,親自體會。設計“假如你是漢代的一個商人,在絲綢之路上你會怎樣進行買賣?又會有哪些所見所聞?”這一想象活動,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共同構思,然后,每小組選出一個代表,在全班進行交流發(fā)言吧。

歷史課教學反思8

  七年級歷史教學主要講述是中國古代史的內容,時間間隔長,學生了解不多,尤其是其中一些古文材料,七年級學生的能力看不懂,在以往的教學中很多時候都是教師“一言堂”,這其中古人的思想問題的教學更是許多老師的難題,講深了學生不易理解,講淺了學生沒有掌握。所以在教學思想問題時更需要教師靈活應用教材,結合背景材料,最好能應用計算機課件,積極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讓學生能夠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提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主動學習。我發(fā)現造成學生喪失學習興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教師沒有給予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學習的動機和機會,學生的學習缺乏必要的成功激勵;

  (2)教師在教學設計中缺少懸念和情景,沒有找到學生感興趣的歷史問題,讓他們進行分析與探究;

  (3)不能靈活使用教材,缺乏培養(yǎng)學生自學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教學設計;

  (4)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體現不夠。

  作為教育者應該掌握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心理動向,學生的思維活動很容易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在他們對所學內容興趣不大時,尤其是心理感到負擔,受到壓抑時,便處于抑制狀態(tài)。相反,熱烈的學習氛圍會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到教學過程中去,思維活動也會處于最佳狀態(tài),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將得到極為充分的激發(fā)。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景,

  活躍的課堂氣氛使師生對所教、所學的知識都會產生極大的熱情和興趣,而讓學生積極參與,在教學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調動學生積極性,達到這一狀態(tài)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課堂的指導者,應當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巧妙新穎的教學設計,創(chuàng)設一些積極有效的教學情景,讓學生扮演主角,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激活課堂氣氛。因此教學效果基本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同以往的教學相比,這堂課最突出的特點是學生學習興趣極強,在下課以后,學生都還在爭論課堂上的問題,并且紛紛向我反映最喜歡上歷史課,喜歡這樣的教學模式,達到了新課改要求的讓學生自我學習,進行探究式學習的目的,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在以后學習歷史的興趣。

  很長時間以來,歷史教學中就存在學生學習興趣性的問題,事實上是我們被舊的教學模式所束縛,不敢創(chuàng)新,不相信學生的能力,不敢大膽開拓,沒有認識要使學生能夠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關鍵就是要讓他們有對學習的興趣,如果在教學中沒有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景,活躍輕松的課堂氛圍,無疑于使學生在成長中先行失敗!現在的教改真是及時雨,把我的苦惱化解了。

歷史課教學反思9

  一個學期的時間又過去了,本學期我教高二5個化學班和4個政治班的歷史綜合科教育工作。課時和備課量相比于上一年的工作課時量和備課量都有所增加。由于本人的理論和教學能力問題。還是覺得有些壓力。還有就是經驗不足,這一年基本上沒有太多時間去觀摩其它老師上課。也沒有和備課組的老師互相聽課,因為其它三個老師都是教歷史專業(yè)班。所以都是一個人在研究。所以授課過程中很多存在的問題沒有能夠及時糾正。

  學生也反映了一些自己授課過程中的一些問題,普遍是覺得課堂較無聊。有些時候覺得相當困惑,因為這個問題也請教了本科組的老師和其中它科組的老師,他們對于歷史課堂的沉悶也表示可以理解。也給我提出了些很好的建議。前輩們的細心指導令我倍感溫暖。他們平和的心態(tài)也讓我認識到有了困難不要緊,關鍵是迎難而上。于是自己認真地把過去觀摩過學習過的其它老師的做法思考了一下,最后還是覺得很難在理科班應用。那么只能課堂上適當穿插課外知識。因為綜合科對于這門學科的要求較簡單,只做客觀題。所以也嘗試課堂上搞搞做題比賽。結果發(fā)現學生還是挺喜歡的。

  但總的來說,理科基礎只考基礎性的知識,不可能提一些難道深的問題要他們花時間探究。所以課堂上經常強調的是注意基礎知識。文科基礎這一學期開始復習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內容。對于復習課如何上如何處理,如何讓學生更感興趣。我也思考過這個問題。但復習課總要講求知識的系統(tǒng)性完整性。所以課堂上還是以知識結構為主。把重點難點講講。然后每一單元出些練習給同學們做。

  評講練習的時候看到同學們的反應還是可以的?赡苤v解知識結構的時候就沒什么興趣。因為大部分都是我在講?磥硪院笤偕蠌土曊n時這個要改一改。應該把講授和練習結合起來,也可以即時反饋學習效果。學生估計也更積極些。

  這一學期除專業(yè)知識的不斷學習積累外,教學工作中我也倍加努力,向科組老師討教,不斷加強理論學習,努力進行課堂教學實踐,在教學中得到了一些體會,在教學中得到的體會:要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說:“對于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睂W生只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地學習。有些學生上課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憑興趣去認識事物,對感興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興趣的就表現出心不在焉。顯而易見,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學,就很難培養(yǎng)起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還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

  現在應該教的不是書本上死的東西了,那些學生都能知道,“讀史可以明志,學史可以鑒身”現在教給他們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啟發(fā)?偟膩碚f,缺點有,優(yōu)點也有。為克服缺點也一直在努力過程中。,高二歷史教學反思

歷史課教學反思10

  首先,歷史知識與現實問題聯系符合新時期教育理念!稓v史課程標準》指出:歷史課程的編制,要依據歷史學科的宗旨和性質,體現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精選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識;要符合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反映時代精神,貼近社會,貼近生活。

  其次,我們來看看最近幾年我市中考歷史命題原則和試題與現實問題相關的內容。最近幾年我市中考歷史命題原則是:

  1,依據教育部制訂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

  2,突出重點,聯系熱點,借助材料進行問題創(chuàng)新。

  而在最近幾年的中考題中的熱點現實問題切入有:2008年,中考題聯系四川汶川地震,北京奧運會會徽《舞動的北京》;中俄互辦“國家年”活動。2009年,聯系改革開放30年紀念,西藏民主改革50年,世界金融危機;;2010年,更是聯系南方洪澇災害,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評選,上海世博會,2009年20國集團倫敦峰會等;而今年試題聯系了利比亞戰(zhàn)爭,青島海灣大橋,日本核泄露危機等。由此歷史中考命題原則和試題,我們應該清晰的看到歷史知識與現實問題聯系是歷史教育的本意和發(fā)展方向。所以,我認為現實問題切入會有利于歷史課堂。為此,簡單的談談我對這一問題的一些認識。

  一現實問題切入,有利于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現在的學生視野開闊,興趣廣泛,思維敏捷。所以我們都知道一個普遍的現象是:現在的學生對歷史越來越失去興趣。如何讓學生對歷史感興趣,進而喜歡歷史課,學好歷史。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課題。我認為利用現實問題導入,就是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像如果我們要講《燦爛的青銅文明》,我們可以用鑒寶節(jié)目中的部分內容,肯定會提高學生的興趣;如果學習《改革開放》的內容我們可以讓學生先做一個關于祖孫三代生活的變化的小調查,會對本課的學習有極大的幫助。再比如,如果學習《鋼鐵長城》一課,我們可以聯系我國殲十試飛成功來導入新課,肯定會抓住學生的眼球,增強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果。熱點分為長期熱點和短期熱點,像中日關系,每年都有問題出現,所以,在學習《難忘九一八》時,我首先問學生:“你們知道最近日本政府在哪些事情上與中國出現摩擦嗎?”學生肯定會給出許多的答案,由此導入新課,學生的情緒被調動起來了,效果肯定會很好。當然類似的例子很多,這些現實問題肯定會在課堂上起到凝神、起興、點題的作用,會提升歷史課的魅力,讓學生迅速融入歷史情境,進入最佳學習狀態(tài)。

  二現實問題貫穿課堂,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

  即便是熱點導入后,仍然會有學生對枯燥的歷史知識很快失去興趣,所以,如果讓現實問題貫穿課堂,就會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在學習氣象萬千的宋代社會生活時,我就請同學們自編自演一場宋朝人的市民生活場景劇,從中活靈活現,身臨其景地領會和感受到兩宋的文化水準:吃的有……穿的有………住的有……。用的.有……。行的有……。從中感受宋文化的繁榮和在今天生活中的影子,學生都有表現欲,參與度極高。表演結束后,再給學生補充部分資料,再讓對照資料聯系表演的情況找出與今天的差距。這樣做后,連最不愛學習的學生也對材料進行了仔細閱讀和思考,這節(jié)課的效果當然可以想象。在學習八年級下冊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一課中,行的變化時,課本內容相對較少,我就問了學生幾個問題:家里買汽車的有多少,什么時間買的?坐過火車的有多少,什么樣的?調查清楚后,讓家里有汽車的同學談談感想;讓乘過火車的同學談談感受。在講到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時,首先,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家庭談談相關的保障和建議后,我選取了部分圖片和文字資料,讓學生結合資料談我國現在社會保障制度的成就和發(fā)展,并結合最近有關政府關注民生的情況進行討論:中學生是否應該關注民生?你認為今后政府應該從哪些方面進一步保障民生?在以往,學生的討論大都流于形式,缺乏感情,而這一次,學生的討論更熱烈,更有針對性,所有問題都輕輕松松的解決了。由此可見,在歷史課堂中,我們可以隨時聯系現實問題,對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極大地幫助。

  三現實問題與歷史知識的融合,有利于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是新課改明確要求的教學目標之一,我們知道,面對今天這些思維敏捷,情感豐富的學生,靠單純的歷史知識和老師枯燥的說教是很難實現的。如果我們在教學中,尤其是在課堂的總結提升階段將歷史知識與現實問題相聯系會使這一目標變得跟容易實現。如在講到七年級上冊《中華文化的勃興〔二〕》時,我們可以在學生掌握了諸子百家思想后,讓學生討論這樣一個問題:今天,我們的法制建設取得了很大進步,那么,這是不是法家的思想體現呢?我們今天要建成一個高度文明、民主、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你認為應該怎樣做?經過討論,我們再加以引導,我相信學生的情感會得到升華,他們會認識到他們的責任的。再比如,學習九年級下冊《西歐和日本經濟的發(fā)展》時,在總結了西歐和日本經濟發(fā)展的原因后,如果我們聯系當前我國的經濟建設時,不是單純聯系我們可以從西歐和日本經濟發(fā)展的原因中可以借鑒哪些,而是進一步聯系學生自己: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應該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些什么?然后再像青島三十九中的崇媛老師,讓學生齊聲朗讀梁啟超《少年中國說》中“少年強則國強……”的部分,如此以來,你想不升華學生的情感都難。由此可見,現實問題的切入會更容易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會更容易引領學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走向,這就使得歷史教學的目標更容易完成和實現。

  《歷史課程標準》中強調:“歷史課程的學習,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而且能夠更好地使學生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有助于學生逐步形成社會意識、法治意識、道德意識和環(huán)境意識,逐步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增強對國家發(fā)展和民族振興的責任感”。我想,只有把歷史知識和現實問題聯系起來,才會讓我們的學生增強對國家發(fā)展和民族振興的責任感。

  歷史是昨天的現實,現實是明天的歷史。讓我們的視野再開闊些,讓我們的目光更敏銳些,發(fā)現那些與我們的歷史密切聯系的現實問題吧!相信現實問題的切入會激活我們的課堂!

歷史課教學反思11

  是八年級上冊歷史第二單元的第一課,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探索邁出的第一步,所以在中國近代史中占有極為重要的歷史地位。在這里主要是分析一下自己在這次上課中的好的一面與不足之處。首先,是整個課堂很有秩序。在上課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習慣比較好,基本上能按照老師的要求一步一步的完成。其次,就是部分課堂展示還算有效。比如說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我設計了不同的方式,有“一幫一”互相檢查、同號抽查及搶答等,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習學習的積極性,加入了競爭機制,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的動起來。再者,就是在基礎知識方面,學生都能明確,而且大多數學生都能掌握。通過這一課,學生明白了洋務運動的時間、代表人物、口號、內容以及對洋務運動的`評價等基礎知識,還算是有一點成績的。40分鐘的講課,值得一說的優(yōu)點卻只有這些,真是慚愧?磥硪院笈Φ牡胤竭是很多的。

歷史課教學反思12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主要特征,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學習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并逐漸成為占主流地位的學習方式。這種方式對于改變過去機械的、被動的“灌輸式”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探究式”是萬能的嗎?

  我們知道,學習方式的選擇運用,要受到教學內容、學生的知識水平及個性特點等多種因素的制約。教學實踐已經證明:

  第一,并不是所有的學習內容都適合于學生通過探究去解決。

  第二,“探究式”一般更適合于智力好、主動性強的學生,而對智力一般、善于模仿思維的學生來講,教學效果就要差一些,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會嚴重脫離一些學生的實際,挫傷他們的積極性。

  第三,每種學習方式都有它顯著的.優(yōu)勢,也有其明顯的不足,很難檢測和評判孰好孰壞。機械的、形式化的“探究”會束縛學生的思維,而有意義的“接受”也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關鍵在于教師的運用是否符合教學實際。如果不顧實際,對于明明很簡單而不需要探究的,或者學生沒有能力探究的那些知識,也去搞形式,追求探究的“時髦”,就會事倍功半,得不償失。

  事實上,現代教學的理論和方法,只能是在繼承傳統(tǒng)教學理論和方法基礎上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

歷史課教學反思13

  本學期本人任高三(180和183班)的歷史的教育教學工作,這學期來,本人自始至終以認真、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勤懇、堅持不懈的精神從事教學工作。以下是我在本學期的教學情況總結。

  一、理論學習和教學研究

  本學期,學校大力倡導教師個人的學習,根據本人所從事的具體教學工作和自己的實際,這學期我認真閱讀了大量的有關教育教學方面的文章,不斷變革自己的思想觀念,用新的教育教學理論來武裝自己。

  首先,為打破自己原有的舊的思想觀念,轉變自己的心智模式,學會用系統(tǒng)思考的方法來指導具體的工作。通過不斷的修煉,我感覺到自己的工作方式有了很大的變化:我在教學中不僅僅只關心學生的學習成績,更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終身發(fā)展;不僅僅本學科的成績,更關注學生的整體、全面的發(fā)展。

  其次,認真學習新的教學理論,提高自己的教學理論水平。本學期在教科室提出要進一步加強教師的理論學習,結合自己所教的歷史學科,我在這一學期深入學習了《歷史新課程標準》,不斷反思自己的不足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最后,積極學習探究式教學的有關理論和實踐探究式教學的理念。本學期學校以探究式教學為核心大力推進課堂教學改革。這一學期我認真的聽了學校各科老師的公開課,虛心學習他們的長處;同時,我還利用其他時間積極學習與探究式教學相關的理論,通過這一學期的學習,我對探究式教學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學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扎實做好與教學有關的各項常規(guī)工作

  1、認真制定教學計劃。學期之初,我就認真的研究高三歷史的教材,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材的編排,并和學科的教師商量,共同制定了較為科學的高三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所收獲。在課后,對導師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同時經常找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談話,增強其學習的動力和學習自信心。

  4、用新的教學理念來指導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不斷引到學生形成科學的解題方法。在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習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課堂上盡量少講,而發(fā)動學生去探究,通過自身的努力建構知識,體會到學習的快樂,而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交流者和參與者,我總是在課堂上極力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的參與到課堂上來,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松,學得愉快。

  5、狠抓歷史基礎知識,準確掌握重要的史實、概念和結論,理清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階段特征和內在聯系,形成學科內容的主干系統(tǒng)和知識網絡

  6、掌握基本的記憶方法和習慣,準確記憶基本史實,力求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知識,使知識網絡化。

  7、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和結論,這是形成歷史思維能力的基本途徑。

  8、以單元為中心,學會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歸納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階段特征和發(fā)展過程,從宏觀角度把握歷史。融會貫通,形成歷史知識的主干。

  9、復習策略

  (1)每節(jié)課默寫一個重點知識點。

  (2)以教師講解為主,側重全面知識點。

  (3)周測的進行,月考加強。

  (4)強化學生復習資料:《名導學師》的知識梳理。

  (5)用時間講析資料上練習。

  10、學情

  (1)學生基礎性較差,識記能力差,有許多知識點學了即忘。

  (2)除了優(yōu)生以外,其他學生的學生自主性都很差。

  (3)學習是不善于思考,因為沒有思考就沒有問題。也就不能內化成自己的知識。

  (4)學生主動與科任教師溝通,師生之間學科交流較少。

  11、學生獲得知識情況

  (1)學生所獲得知識并不多,許多知識點出現遺忘,學以致用的能力沒有達到。(2)優(yōu)生的成績未有很大的起伏,文(180)班的朱**、莫**(183)班吳**,葉**、向**。等同學的成績都沒有明顯的提升。同時這些優(yōu)生得分主要在選擇題,對非選擇題學生對問題,思路把握不準,有時會出現離題的現象。

  (3)中等生成績都沒有辦法突破,其實許多中等生的基礎知識不扎實,可能是復習是沒有激發(fā)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只是被動的接受。

  (4)差生成績一樣持平,基本上非選擇題是空白卷。只是亂填選擇題。許多知識點講過幾次都沒有辦法作對。

  三、對復習的反思

  1、復習時(主要梳理知識)的時候,學生只需要簡單地回顧和記憶。不需要深入思考。在鞏固練習中,由于對應的知識,剛剛呈現,只需要簡單再現,因而思維層次較淺,教學過程中基本上多是強化記憶,強行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難以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

  2、復習過程中沒有持之以恒的做一些好的策略,如上課前的默寫、背書等這些在上屆學生試驗基礎上體現出較好的學習方法沒有能夠堅持到高考的日子。

  3、對學生沒有作到充分了解每位學生特別是優(yōu)生的需求與不足。工作不夠細,只是表面的作些,并沒有真正細化分析,幫助學生找出學習當中的缺點和方法。

  4、教師本人作題量不夠,以致作題的`能力質量下降。因為題量不夠,很難站在高考的高度進行復習。所以高三教師一定要保持一定的模擬題的演練。

  5、復習的針對性較差,往往面對的是所有的學生,可是每位學生的認知水平、基礎知識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在教學中沒能作到因材施教,導致中等生、差生產生厭學的情緒,最終導致放棄學習。

  6、復習過程中沒有充分與屯中教師的復習交流,利用他們現有的資料,屯中教師剛好是我剛畢業(yè)時的師傅,沒有和她的交流學習是今年復習的一大失誤。但與?谝恢薪處燑S選英老師的交流與溝通稍多些。

  四、今后的高三復習工作應注意的問題。

  1、復習要有針對性,追求有效性。教學追求有效性就必須有針對性的了解學生。具體做法如下:

  (1)每復習一個專題之前先提出教師自認為本專題的重點和難點的問題,給學生作答,從而了解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缺漏點,大部分學生無法做答則細講,和引導。多數人能夠作答則少講,少練。

  (2)運用電子表格做一張學生學習情況表。此表的構件有利于了解學生撫恤后還沒有掌握的內容,根據表中的反映情況幫助學習補充不足的知識,掌握了則強化對知識的運用,只有這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因材施教。如果這些工作做到位的話那么學生的基礎打的是非常扎實了。

  (3)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如小組討論法、列表比較法、自學法、表演法。

  2、要注意高中三年的歷史知識的銜接,從高一就要樹立學習的思想意識,要對高一、二年級歷史教師多聽課交流,使他們所教的內容有目的性,興趣性,平常高考教研分析要及時在科組內反饋,使他們盡快成熟起來。

  3、自己也要多看書,多作題,提高作題的質量,特別是典型題的解題方法,只有學生掌握作題的方法和具備一定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才能應付高考中的試題,高考中的題目不可能出現平常練過的試題,只能是相類似的題型,因此教師提高、掌握、探究解題的途徑和方法,是今后任教高三歷史的重要工作。

  4、加強教師的學科知識的學習,如讀一些史學著作,加強對古文的閱讀,提高古文的閱讀能力。

  5、密切關注國內外重大歷史事件,關注現實生活與歷史史實的聯系和比較。

  6、注意與初中歷史教材內容的銜接和聯系,加強與初中教師的溝通與合作,構建自己史學橫向、縱向體系。

  7、每次月考測試必須增加題量達到高考的題量,以通過考試帶練,以便早點適應高考試題。

  8、要制定詳細的復習計劃,細到學生都得到發(fā)展。

  通過半年的教學,我感到最大的滿足是教和學之間的互動進入一個良好狀態(tài),師生間平等民主的探索與交流,推動了我教學水平的提高,同時也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歷史的樂趣和意義。

歷史課教學反思14

  華東師大版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材第十九課講的是《文字演變》,我在這課的教學設計上,把漢字字體演變這部份內容做了如下處理:事先用不同字體(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在多張紙片上書寫“魚”字,上課時先讓學生看課本中不同字體的漢字列表(列表中沒有“魚”字),自己對照比較出不同字體的特點,老師則趁此空隙,把準備好的不同字體的“魚”字紙片貼在黑板上,然后請同學上來“揭榜領魚”,規(guī)則是說對所揭“魚”的字體,老師就把那只“魚”送給他。沒想到同學們熱情相當高,爭先恐后地上來“揭榜領魚”,把課堂教學推向了高潮。在此活動中,學生不僅掌握了漢字演變的知識,也對中國傳統(tǒng)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有了初步印象,老師再適機地啟發(fā)學生觀察、還使學生揣摸到漢字演進的一些規(guī)律,如漢字由象形到抽象,由繁體到簡體,由單純表意到藝術化的發(fā)展等等,總之,那堂課上得出人意料的成功。

  平心而論,有關文化部份的歷史課,要調動學生的興趣是比較難的,而本堂課教學效果卻較為理想,在課后的教學反思中,我著重分析了這堂課成功的因素,感覺課堂的亮點就在“揭榜領魚”上,此環(huán)節(jié)把老師的教學意圖,融在寫有“魚”字的小紙片上,最后通過“送魚”游戲來實現。不難看出,這個教學設計的基本載體只是幾張小紙片,準備起來并不復雜,但恰恰就是這幾張小紙片把一堂課演繹“活”了!想到此,我突然對歷史教學產生了一絲靈感,能不能借助些小道具

  來激活每堂歷史課呢?經過再實踐和深入思考,我有了下面一些認識:

  一、小道具在歷史課上的作用大

  歷史都是過去的事情,過去的東西學生想象起來是比較抽象的,很多時候學生還要了解這些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摸索歷史發(fā)展的一些規(guī)律。如果學生不借助一些小道具來做為歷史和現實的聯結點,做為想象的依托點,哪整堂歷史課就成了教師語言搭建的海市蜃樓,既虛無縹緲又稍縱即逝,有時還會陷于單調枯燥的境地,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厭倦,持續(xù)下去,歷史課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假如歷史教師能盡量制作一兩件小道具,在課堂中展示出來,甚至通過有效的活動,讓學生即看得見又摸得著,充分參予進來,哪整堂課就會由“死”(史)變“活”(現),學生印象也會非常生動和深刻,再者,小道具自身的表現力往往還能免去教師很多口舌,甚至彌補教師語言所不及。

  反復地對比,我的結論是道具雖小,但使用上后,它對歷史教學的'輔助作用確實很大。

  二、小道具起畫龍點睛之用,一定要用在經脈處

  明白小道具的作用后,教師在選用小道具上還得有所講究。小道具一般應圍繞課文的重點,有利于突出課文重點或突破難點,絕不要在課文細枝末節(jié)處或無關緊要處設置道具,不然就可能為道具而道具,走形式主義,沖淡課文主題,偏離教學目標。

  如課例《文字演變》教學的重心,在于讓學生了解漢字發(fā)展的過程和規(guī)律,在于讓學生理解漢字不但起著形聲表意的作用,蘊含深厚的學問,而且還逐漸演化成一種藝術形式,使中國漢字與他國文字相比具有相當的獨特性。把握住課文重心后,老師據此設計小道具,就取得了較滿意的教學效果。假設老師沒把住課文的主脈,而在課文次要之處編用道具,比如準備一根繩子來反映文字萌芽時期的結繩記事,或者準備幾塊骨片,在上面刻上符號,以便學生對甲骨文有一個直觀的印象,粗看未嘗不可,但細究起來,這些道具的使用就沒有緊扣課文要旨,使課堂教學達不到最理想的效果。

  有人可能會順便想到,這堂課若是把繩子、甲骨、紙片都用起來怎樣?這我也不贊成,當然,我并不是說一堂課就只能用一個道具,我只是堅持道具的使用要圍繞課文重點。原則上緊扣重點的道具才能用,但也要切忌過多過濫,我主張一堂課使用一到兩個就合適了,因為道具多了會加重課前準備的負擔,上課時還會降低中心道具的影響力,使整堂課顯得拖沓、零散。

  總之,我推崇的道具選用要領是準,是少而精,寧缺毋濫。

  三、小道具制作簡單,使用方便,形式不拘

  從上述課例看,作為道具的就是幾張小紙片,準備起來很容易,與制作完整的歷史課件相比,它所花的精力和時間是非常少的,但教師在課堂上操作起它來卻很簡單,只需順勢一引就可充分啟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功效是實實在在的。我建議使用的道具就是這種簡單靈活的小物件,可以隨時構思隨時采用,而不是可望不可及的龐然大物,也不是上表演課時的精雕細琢,那樣的話就變成不實用的“做秀”了。

  在形式上,小道具還可隨教師使用經驗的豐富而更為靈活,可以是實物,比如石器;可以是畫像,比如黃帝畫像;可以是一段傳說或故事,如大禹治水;可以是一本小說或歷史典籍;還可以是一段史料、一張照片、一首歌謠、電視電影片斷、報章雜志篇章。甚至可以是一個能講出歷史的人……,只要教師不斷實踐、留心挖掘,就會達到隨手拈來的境界。

  需要提醒的是,創(chuàng)作小道具不是只靠教師自己,有時還可借助他人的幫助,甚至發(fā)揮學生的聰明才智,這樣說起來,使用小道具教學的意義就不僅表現在課堂上了,還可以向課外延伸。

  以上所談看起來有些抽象,但同仁們如果多嘗試用小道具上課,就會明白其中深意,我還相信憑同行的智慧,完全可以超越本人認識的局限,把小道具對歷史教學的作用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歷史課教學反思15

  在本學期的教學中,我擔任了高二年級六個班的歷史教學工作,其中兩個文科班,兩個理科班,教學的進度和難度不一。從教以來,如何有效地使用歷史新教材,如何使不同班級、不同層次學生能夠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是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的問題:

  一、充分做好課前準備工作

  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我覺得以下幾個問題是首次必須要做的準備工作:(1)認真研究課程標準,要從課程性質上明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fā)展進程和規(guī)律,進一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一門基礎課程”。深刻理解課程標準所闡釋的有關教材與教學課程理念以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的課程目標,并依此建構科學的教學目標;(2)認真研究高中歷史教材,要從教材的角度揣摩編寫者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從課程標準的角度評價高中歷史實驗教材的特色;(3)認真研究學情,即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狀況,據此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

  二、如何有效提高利用教材,提高課堂教學成果

  歷史教材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不僅要使用,而且要優(yōu)化。對于歷史教師來說,用之于教學是職責,完善并使之利于教學也是職責。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有兩種現象要力求避免:一種是本本主義,教學“不敢越雷池一步”;一種是將教材邊緣化,教學遠離教材?陀^地講,教材在體例結構、內容旨趣、圖文結合、自我檢測以及拓寬學生視野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切實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但從教學實踐的情況來看,教材內容還有不夠完善的地方,需要補充和加工。

  (一)內容的補充。先行人教版的高中歷史課本在課程內容設置上以專題史為標準,所以很多學生在歷史基礎的薄弱上比較薄弱,尤其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歷史。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就要彌補學生在這方面知識的欠缺。比如:必修(三)教材最后附有:“中外歷史大事年表”按照發(fā)展進程,將歷史事件進行了一次縱向和橫向的比較。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我就時常會讓學生翻開這個表格,進行同時期重大歷史事件的比較,一方面,讓學生在比較中發(fā)現歷史事件之間的共性,以及這種共性背后的緣由。另一方面也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對比、歸納、對比的能力。

  (二)適當的結構的調整!兜谖鍐卧航袊乃枷虢夥懦绷鳌愤@一單元的教學時,課本教材安排是兩課:《14課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15課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如果按照的教材順序進行教學,會讓學生容易產生誤解:比如忽略了三民主義,比如有學生搞不清三民主義指導下的資產階級革命發(fā)生什么時期。所以在進行15課教學之前,必須要把下一單元內容和本單元的聯系進行必要的說明。這樣利于學生理解和接受。根據最近新課程改革的嘗試,我們感到,高中歷史教學的過程,應成為高中歷史教材完善的過程,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科建設本身才能不斷進步和發(fā)展。

  三、探索歷史教學的有效教學模式

  在教學過程中,課時與教學內容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尤其是文科班,需要深化的內容較多,需要鞏固的時間較多,而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要立足歷史課堂,提高課堂時間的利用效率,摸索有效的教學模式。

  隨著教學的不斷積累和摸索,在課堂教學中,我逐漸的做到了以下兩點:

 。1)“三不講”一是教學內容學生看書能會的不講,就讓學生看書;二是學生之間通過談論能夠解決的不講,就讓學生討論;三是學生討論不得,經老師點撥,能夠解決的也不講,就引導、點撥、啟發(fā)學生。

 。2)“講”就講學生思而不得,經老師點撥仍不能解決的問題,講就要講徹底,打開學生的思路。當然,這是我追求的目標,實際操作中并不一定都能達成預期效果。比如在學習《16課三民主義》的時候,三民主義的內容,學生看書可以直接指出來。然后,引導提出問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要解決當時中國的哪些問題?學生討論會得出一部分內容,這時老師再進一步指出:民族主義和民權主義解決的問題區(qū)別在哪里?學生經討論,思考往往也能得出來。最后如何對三民主義進行評價?怎樣理解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革命綱領?學生往往思而不得。

  那么,老師就要引導結合內容來評價,學生往往還不能解決,這時教師就要指出:三民主義三個主義主要涉及的其實是兩個大的方面,一個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要求,一個是經濟要求,這兩個要求符合當時歷史發(fā)展的趨勢,而且這兩個要求代表了當時中國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綱領中包含了這些方面我們就可以說它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了。在這過程中,只有最后的評價問題確實有些難度,需要教師講解,其他的問題都可以通過學生看書和討論,由學生來解決,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歷史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歷史課堂教學反思03-13

對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反思08-04

初中歷史課教學反思06-28

中學歷史課后教學反思01-27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反思05-02

初三歷史課堂教學反思(精選18篇)03-23

高一歷史課堂教學反思(精選10篇)07-08

初一歷史課堂教學反思(精選20篇)03-23

歷史課程教學計劃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