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教案> 語文教案

語文教案

時間:2023-09-07 07:16:08 教案 我要投稿

實用的語文教案(匯總3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shù)剡x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優(yōu)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教案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語文教案(匯總3篇)

語文教案 篇1

  課型:自讀課

  教學目的 :

  1,引導學生翻譯課文

  2,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重點難點: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教法與學法:啟發(fā)式 討論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簡介“雜文”

  這是一篇雜文,當然屬于小品。所謂“雜文”,原指作品內容駁雜,于文體不易歸類,故以“雜”名之。而所謂小品文,其內容實亦屬于“雜”之一類。如尺牘、題跋、隨筆、日記等短文,皆在小品范疇之內,而其內容也都是無所不包的“雜拌兒”。由此可見,小品文者,第一是形式短小,第二則為內容龐雜。至于今天多稱諷刺小品為雜文,此蓋肇端于魯迅的大量作品。其實諷刺小品只是雜文的一種,有些抒情小品,內容又何嘗不雜!如果文中抒情與諷刺兼而有之,那恐怕更是標準的“雜”文了。

  二,分析課文

  這篇《養(yǎng)魚記》,可以說是抒情與諷刺兼而有之的雜文。題曰“養(yǎng)魚”,而文章的一半篇幅都用在對魚池的描繪上。先從位置寫起,說明這小池“直對非非堂”。再寫魚池形成的原因,那是由于有一塊未種花草的空地,便用來挖成一個不方不圓不大不小的土坑,然后注入清澄的井水,使之成為池塘。池塘雖小,卻是足供作者休息和散步的好地方。憑了作者藝術的素養(yǎng)和豐富的想像,竟然在這小小的池邊獲得了精神寄托,“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并且“足以舒憂隘而娛窮獨”,這確是樸實無華的抒情妙筆。

  至于這小池之所以能引起作者的興趣,則由于它具備以下優(yōu)點:其一,它雖由人工挖浚,卻能“不方不圓”“全其自然”,得天真之趣;其二,池水“汪洋”而“清明”,有風時微波成漪,無風時平靜澄澈,無論星月還是須眉,都能映在池中,毫芒畢現(xiàn)(文中所說的“潛形于毫芒”,兼有池水清澄,使自己須眉都映入其中,看得一清二楚的意思)。所以作者在此偃息或散步,乃有一種“自足”之感;即使心有“憂隘”(有憂愁而想不開的事),處境“窮獨”(孤寂無聊之謂),也盡得舒展而足以自娛了?梢娗鞍肫且欢卫L景狀物之文,都是為抒情服務的。其實那個小池塘也未必真如作者筆下所描述的那么美好,但從作者在描述時所流露的情趣來體察,便知道作者在這小天地中具有“審容膝之易安”之樂而怡然自得了。

  讀者自然要問,為什么文章的后半篇作者要借養(yǎng)魚一事來發(fā)牢騷,并且借題發(fā)揮加以諷刺呢?這就要從歐陽修的生平及其整個著作中去尋求答案了。歐陽修并非一位隨遇而安、知足常樂的凡庸之輩,而他在寫此文時還不到三十歲,其壯志豪情也還未受到任何挫折。不過他本人在洛陽這幾年中,似乎并不以當時的社會地位和政治待遇為滿足,所以他才有“憂隘”“窮獨”之感。用句古話說,歐陽修是絕對不甘心做“池中物”的。于是文章才有后半篇。作者借童子只養(yǎng)小魚,而把大魚丟在岸上任其枯涸發(fā)了一通牢騷,這種借題發(fā)揮原是寫諷刺小品的.應有之筆。關鍵在于這同前半篇究竟有什么聯(lián)系。從表面看,魚是有幸有不幸的。大魚“不得其所”而小魚“有若自足”,當然太不公平了。而這一不公平的局面卻是由“童子”之“嚚昏而無識”造成的。作者對童子的斥責正是對當時社會上主宰命運和人為地制造不公平事件的人的批判。但我認為作者寫此文的真正用意,卻在于通過大魚枯涸在岸、小魚自足于水的生活現(xiàn)實對自己出處進退做出了切身反省。自己究竟是滿足于現(xiàn)狀,做池塘中自得其樂的“小魚”呢,還是做被人置于池外,終不免因枯涸而死的“大魚”?這樣,前半篇的抒情部分實際上成了自我諷刺,所謂“渺然有千里江湖之想”不過是一種主觀的憧憬,一場自我安慰或自我陶醉的虛幻之夢。而作者當時所處的留守推官的職位,實際僅僅是一泓小小水池,一個不大不小不方不圓的坑塘而已。而像歐陽修這樣一條“大魚”,即使能游入池中,在這斗斛之水的容量之下,也沒有多少閃轉騰躍搖頭擺尾的余地?莺远拦倘晃舜篝~,放入池中難道就“得其所”了嗎?然則這篇文章的諷刺內容實包括諷世和自嘲兩個方面,因為作者早已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當時的生活面和政治環(huán)境還是處于“憂隘”與“窮獨”之中,同那枯涸在池邊的大魚實際上是相去無幾的。作者所謂“感之而作”,其所“感”的內涵正在于此。而以抒情的筆觸作為自我嘲諷的手段,則是歐陽修這篇雜文的創(chuàng)新獨到之處,必須表而出之。

  三,小結

  這篇文章的諷刺內容實包括諷世和自嘲兩個方面,因為作者早已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當時的生活面和政治環(huán)境還是處于“憂隘”與“窮獨”之中,同那枯涸在池邊的大魚實際上是相去無幾的。作者所謂“感之而作”,其所“感”的內涵正在于此。而以抒情的筆觸作為自我嘲諷的手段,則是歐陽修這篇雜文的創(chuàng)新獨到之處,必須表而出之。

  四,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一課一練

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借助工具書和聯(lián)系上下文讀懂詞句、積累語言。

  3.從作者的字里行間感受天山夏天獨特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和情的感染。

  課前準備:

  制作介紹天山美景的多幅圖片及相應文字的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初識天山,引入課題

  1.師:在我國西北邊疆,有一條連綿幾千里的大山脈,那就是天山。它橫貫塔里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之間,把廣闊的新疆分為南北兩半。它終年積雪。盛夏,茫茫戈壁灘上雖然暑氣逼人,但一進入天山,便涼爽宜人,是另一番天地了。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天山山脈,去領略那奇異風光。

  2.師:(課件呈現(xiàn))這就是咱們祖國的天山,這盆地,這谷地,這山林,是不是已經吸引了你的眼球了呢?就讓我們翻開書本,去盡情地讀讀課文吧。

  (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初識天山美景,產生強烈的閱讀期待。)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認真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然后把七月的天山最吸引你的段落多讀幾遍,想一想作者主要告訴我們什么。

  2.學生充分讀課文,并交流初讀所得。

  (1)師:把你最喜歡的一段話讀給大家聽。

  (2)學生展示自己的朗讀。教師指導學生把語句讀正確,讀流暢,并引導學生說說三個段落分別展示了哪三個不同的畫面。

  ①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匯成的溪流。(讀時注意讀準“白緞”的“緞”,“山澗”的“澗”,“俯視”的“俯”,讀準多音字“飲”。)

 、谔焐矫芰钟撵o的美景。(讀準“白皚皚”的“皚”,“馬蹄”的“蹄”,“濺起”的“濺”,讀準多音字“重”。)

  ③天山深處的景象。(讀準“綿延”的“延”,“離鞍”的“鞍”。)

  (設計意圖:初讀課文,意在通過學生的自讀發(fā)現(xiàn),掃除閱讀阻礙,以獲得對課文的整體性了解。教師的隨機檢查,要落實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整體感知課文。)

  三、再讀課文,展示畫面

  1.師:同學們,你們已經走進了天山,也看到了那一幅幅奇異的風光畫。請你再仔細讀讀課文,想想作者是怎么說的?你又想說些什么呢?

  2.學生默讀課文,并在段落旁寫上自己想說的一個詞、一句話。教師巡視,了解學生的初步感受。

  3.交流、評價。

  4.引讀。

 、偬焐绞悄菢拥某錆M生機。我是從“……”讀出來的。(學生接讀)

 、谔焐秸怯辛搜┓濉⒀┧脱┧畢R成的溪流,才會有秋天般的涼爽。我是從“……”發(fā)現(xiàn)的。(學生接讀)

 、厶焐绞悄菢拥挠撵o,那樣的相映成趣。我是從“……”感受到的。(學生接讀)

 、芴焐秸嫦褚粋巨大的春天花園啊!我是從“……”感受到的。(學生接讀)

  (設計意圖:問題引路,再讀課文,并寫上自己的點滴印象和感受,為研讀課文、品讀天山美景預做“熱身”。)

  第二課時

  一、研讀課文,細品美景

  1.師:是呀,天山是那樣的生機勃勃。請同學們再次輕聲讀一讀課文第2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作者又是怎樣把這些景物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

  (1)學生潛心讀文,邊讀邊思。

  (2)交流品味。

 、龠@一段話中作者寫了雪峰、雪水和雪水匯成的溪流,給我留下的印象是天山既是寂靜的,又有著無限的生機。(從內容的把握上去評價)

  ②這一段話中作者用了許多比喻,把雪峰比作白緞,把雪峰間的云影比作花朵,把雪水比作銀鏈,把浪花比作白蓮,多么形象,多么生動,我眼前的這些景物變得栩栩如生了,讓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從寫法的理解上去評價)

 、圻@一段話中有許多好詞,用得很巧妙,很準確。如“拋”這個詞就直接寫出了天山的涼爽;“飛瀉”這個詞寫出了雪水直流而下的氣勢;“匯成”這個詞又寫出了溪流的湍急。(從用詞造句的感悟上評價)

 、苓@一段話作者寫得很有條理,從高處的藍天、雪峰寫到低處的雪水和溪流;從遠處的戈壁灘寫到近處的飲馬溪邊。(從布局謀篇的發(fā)現(xiàn)上評價)

  2.師:同學們學得可真好,不但把課文讀懂了,還有自己的體驗、感悟和理解,與天山來了一次近距離的`接觸。相信大家同樣能學好第3、第4兩個自然段,F(xiàn)在各小組圍繞下列要求展開學習:讀一讀,說一說,品一品。

  (1)學生按四人小組展開合作學習,教師巡回參與并指導。

  (2)分組展開交流;點評合作學習情況,作如下歸納。

 、俚3自然段:內容——天山密林幽靜的美景;寫法——比喻;用詞造句——用“漏”而不用“照”;謀局布篇——從近到更近。

  ②第4自然段:內容——天山深處的野花;寫法——比喻、排比、反問;用詞造句——“柔嫩”、“柔美”、“矯健”、“精神”;謀局布篇——從更近到深處。

  (設計意圖:在教材的處理上,把第2自然段作為學生閱讀的重點,引導學生潛心會文,與文本展開充分的對話,既從內容、寫法、用詞等方面深入地閱讀課文,同時也品味了天山美景。而第3、第4兩個自然段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使先前的學習方法得到運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xiàn)略讀課文的課型特點。)

  二、美讀課文,體會寫法

  1.再自由讀課文,相信你一定會把這夏天的天山獨特的風光從你的讀中表現(xiàn)出來,注意把一些好詞佳句讀得更有味。

  2.學生誦讀課文。自由讀、同桌讀、展示讀。師生評價。

  3.師:同學們,我們把這么美的天山讀出來了,也發(fā)現(xiàn)了作者是如何把天山的美景表現(xiàn)出來的,F(xiàn)在我們再從以下幾方面感受作者的表達方法

 、購闹攸c詞中感受。如“拋”、“飛瀉”等詞的準確性、形象性。

 、趶闹攸c語句中感受。如作者豐富的想象、確切的比喻。

 、蹚亩温、全文上感受。作者用了移步換景的方法,從高到低,由遠及近來寫景。

  (設計意圖:以讀悟情,以讀悟法,這是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和方法,情感目標的達成還得依靠朗讀,表達方法的學習還得引導、滲透。這是真實的語文課堂。)

  三、閱讀整理,寫法遷移

  1.背誦自己喜歡的一個或幾個段落,感受文中那天山夏天的奇異風光,積累文中的優(yōu)美語句,增加文化積淀。

  2.課外嘗試用想象、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來寫一處自己熟悉的景物。

  (設計意圖:積累是為了更好地使用,有了積累和悟得方法,再學以致用,這是閱讀教學由吸收到表達的具體體現(xiàn)。)

語文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一、結合時代背景與關于老子的傳說、記載,初步了解老子及其辯證思想。

  二、通過精讀課文積累文言知識(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與成語。

  三、結合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例,充分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

  [教學設想]

  一、以逐段講解為基礎,啟發(fā)思維,引導學生一起參與課堂討論。

  二、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一、介紹春秋時代背景及老子其人。

  二、講解前三節(jié),并就有關思想進行討論。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時代背景及作者簡介(同學介紹,老師補充)

  (一)春秋戰(zhàn)國時期

  周室東遷以后,奴隸制社會逐漸動搖。到了春秋戰(zhàn)國之交,社會各個階級都在轉化,新興地主階級逐漸代替了奴隸主貴族階級。在這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產生了新型的士,其來源很復雜,屬于中間階層,在統(tǒng)治階級的最下層,同人民比較接近。士的地位雖低,卻大多是有學問有才能的人。他們中間有的通曉天文、歷算、地理等方面知識,有的則是政治、軍事的杰出人才。在學術流派上表現(xiàn)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農家、縱橫家等。當時諸侯無不禮賢下士,延攬如恐不及。士這個階層極為活躍,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孟軻、荀卿,墨家的墨翟,法家的商鞅、申不害,農家的許行、陳相,縱橫家蘇秦、張儀等,都是在這一社會變革中先后以學者或政論家面貌出現(xiàn)于政治舞臺的。他們出身不同,立場不同,為了解決現(xiàn)實問題,從代表各自的階級或階層的利益出發(fā),對政治提出各種不同的要求和主張,并且著書立說,爭辯不休,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就是春秋末期到戰(zhàn)國時代諸子散文蓬勃發(fā)展的基本原因。

  百家爭鳴,對活躍我國學術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我國學術思想史上一個重要的發(fā)展階段。它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前進,對我古代文化的繁榮昌盛從各個方面都作過重要貢獻。

  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史》中將整個中國哲學史分成子學時代與經學時代:自春秋迄漢初,為子學時代;漢武帝時期起,到康有為、譚嗣同為止的時代稱為經學時代。子學時代的特點是建造,經學時代的特點是闡述。先秦諸子的思想,除了本身具有價值外,也對后世具有巨大的啟發(fā)作用。

  (二)老子的傳說與簡介

  老子是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姓李,名耳,謚曰聃,字伯陽。約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據(jù)說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即管理圖書的官,當時的圖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檔案),后退隱蒙山著書立說,游歷江南塞北,又西出陜關,不知所終。他是我國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偉大思想家,著有《道德經》五千言,但經考證是后人或老子同時代稍后的人根據(jù)老子的言行編纂的,又名《老子》,基本上概述了老子的思想。他在世界上較早提出了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為人們提供了觀察社會、思索人生的獨特視角,他的思想是構筑中華文化思想體系的重要支柱和組成部分。他又是現(xiàn)實生活中一位特立獨行的奇人,為人處世卓爾不群,在當時和后人的心目中包裹著濃厚的神秘色彩,神化傳說中的太上老君指的就是他。

  也許正是如此,老子才半云半霧,“神龍見首不見尾”,令人好奇。最有代表性的記述是關于孔子求見老子的故事,說孔子見老子問“道”,老子說:“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也!笨鬃佑謫枴叭柿x”,老子說:“今仁義慘然而汩人心……夫子修道而趨,則以至矣,又何用仁義?……夫子乃亂人之性也!庇终f孔子引以為榮的《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藝”都是因人陳跡,了無新意:“跡者履之出,而跡豈異哉?”這些話對儒學理論進行了一番鞭辟入里的韃伐與批判。孔子默默無言回來,三天沒有給學生講課。學生怪問,孔子慨嘆:我見什么人做什么事都能猜測揣度其用意,“至于龍,乘云氣,游太清,吾不能逐也。今見老子,其猶龍乎!”老子使名滿天下的孔丘張口結舌,“神錯而不知其所居也”。

  二、講解課文前三節(jié)。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斯:則,就。惡:丑,長得難看。已:表示確定語氣。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形:在比較和對照中顯現(xiàn)出來。盈:呈現(xiàn)。

  美與惡,有和無,難和易,高和下,音和聲,前和后,都是相對的概念,這節(jié)選文意在說明事物都是相對而存在的。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到處顯示著這個道理,譬如動與靜,世界上沒有絕對靜止的事物,物理學中談到運動,都會先假定一個相對靜止的參照物。假如沒有靜止,運動也就無從談起。再推而廣之,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存在著一個對立面。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一切事物中都包含著相反的動向,這就是道家所說的“反者道之動”:客觀規(guī)律總是驅使著事物向它的對立面轉化,雖然細微但卻綿延不絕地持續(xù)著。

  討論:事物有以上說的運動趨勢,請結合生活實例討論:我們在看待世界時,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呢?

  以紀律和自由這對概念為例,自由是人人都渴望得到的,但是,如果人人都不擇手段地追求自己的完全自由,必然會侵害別人的利益,影響別人的自由,而別人為了得到自由,也會侵害你的`自由,整個群體就會成為一團混亂。所以,為了得到自由,群體就需要自由的對立面——紀律。遵守紀律就意味著受約束,這表面上看來與追求自由背道而馳,但實際上,每個人都遵守紀律,就會帶給別人自由,而自己也會得到自由,這就是文中表述的道理。

  “圣人執(zhí)一為天下式!

  執(zhí):堅守。一:指自身。式:表率,標準。

  “執(zhí)一”就是堅守自身,也就是老子所主張的“無為”,因為事物包含著對立面,“無為”的態(tài)度也就會得到“無不為”的效果。所以做天下的表率,并非指事必親躬,而是要無為而治。這是老子的治世理念。與儒家相比,似乎顯得消極,但實際上卻包含著更為深刻的道理。儒家講“躬行”而濟天下,以道德為本,追求大山一樣的仁厚;道家講“無為而無不為”,追求的是智慧,是像水一樣的靈動。后者對于中國哲學思辨精神的發(fā)展意義更大。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見:表現(xiàn)。是:正確,引申為認為正確。伐:自夸。長:長進。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世聞道,大笑之!

  討論:如何理解三種“士”對于“道”的不同態(tài)度?

  老子將“士”分為三種,實際上講的是“聞道”的三種境界:大笑是因為不能窺透天機,只覺得荒謬;半信半疑是因為看明白一些,卻又不能完全弄懂;而上士之高明,就在于他能夠一眼看穿,見出本質,從而勤力行之。這三種境界從側面說明事物(“道”)深藏不露,常常以相反的姿態(tài)示人,如文中所舉: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和協(xié)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昧:暗,絲線上的疙瘩,引申為不平。建:通“健”,剛健。偷:茍且,懈怠。渝:改變,此處為敗壞。器:才能。貸:施與。

  大器晚成:指能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煉,所以成就較晚。也用做對長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話。

  思考:除了文中舉的這些例子,你還能想到類似的情況嗎?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等等)

  這一段說明,真正的“大”與“高”,可能不會直接給人這樣的印象,而庸人常常被蒙蔽;只有高明的人,才能得道。而且,得道之士,也不會直接表現(xiàn)出高明,反而常常會甘居人下,不避塵世。就像后世談到隱士所說:“小隱隱于野,大隱隱于市”。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03-21

語文的教案10-17

語文園地教案04-10

語文《貓》教案01-11

語文小學教案02-21

語文《離騷》的教案01-20

語文《青松》教案01-20

語文《石榴》教案02-16

語文尊嚴教案02-04

語文精品教案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