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案> 《孟子》教案

《孟子》教案

時間:2022-06-02 08:20:54 教案 我要投稿

《孟子》教案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nèi)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shù)慕虒W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孟子》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孟子》教案

  《孟子》教案 篇1

  一、課文悟讀

  孟子長于言辭,在辯論中經(jīng)常設(shè)譬,以小喻大,邏輯性很強,有極強的說服力;其文氣勢磅礴,筆帶鋒芒,又富于鼓動性,對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響。本文選自《孟子·梁惠王下》第一章,可以作為一篇對話體的議論文來學習。文章由敘人議,先通過莊暴和孟子的問答引出話題:“好樂何如”,然后敘述孟子如何就這個話題因勢利導地勸說齊王要“與民同樂”。全文圍繞著“音樂”這一話題,闡明不“與民同樂”就會失去民心,而“與民同樂”就會得到民心、統(tǒng)一天下的“王道”思想。文章從一個側(cè)面體現(xiàn)了孟子的政治思想,故學習本文時,可讓學生對孟子的哲學思想和政治主張先作一些了解。

  學習本文,還要對文中的一些文言語法現(xiàn)象,如詞類活用、特殊句式以及常見詞語、古今異義現(xiàn)象等加以摘錄整理,做到能理解其含義、辨析其用法,以加強文言知識和語感的積累。為此,要求學生對文章反復朗讀,力求做到熟讀成誦,從而進一步理解孟子的政治思想。

  二、亮點探究

  1、齊王聽到孟子談到“好樂”一事,為什么會“變乎色”?

  探究學習:學界出現(xiàn)了這樣三種解釋:齊王有不悅之色,認為孟子不該問自己“好樂”的事;齊王有羞愧之色,認為自己不應(yīng)該“好樂”;齊王有慍怒之色,認為莊暴不該把他“好樂”的事告訴給孟子。權(quán)衡上述幾說,以第三說為最佳。據(jù)《韓非子·內(nèi)儲說上》記載,“齊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稟食以數(shù)百人!惫B(yǎng)這樣一支樂隊,勢必勞民傷財,并影響政事。孟子來齊國宣揚其“仁政”,勸說齊宣王“保民而王”,所以齊宣王心中要“怪!鼻f暴,不該把自己的隱情告訴給孟子。儒家歷來重視禮樂,認為音樂具有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從音樂可以考察一個國家的興亡盛衰,并反對把音樂作為單純的娛樂活動。“先王之樂”是先王用來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國家、鞏固統(tǒng)治的手段,與“世俗之樂”截然不同。齊宣王愛好的不是“先王之樂”,而是“世俗之樂”,這又與儒家的音樂主張不甚吻合了。齊宣王之所以直言不諱地向孟子表白“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是考慮到隱情既已泄露,也就不必再轉(zhuǎn)彎抹角了,免得孟子糾纏下去。而后來談話之所以還能繼續(xù)進行,是因為孟子并不反對他愛好“世俗之樂”。也有人認為:“齊王感到作為國君而愛好音樂,當為輿論所不許,怕受到孟子的批評,因而臉上表現(xiàn)得有點慚愧!保ɡ畋ⅰ睹献游倪x》)其實,戰(zhàn)國時期愛好“世俗之樂”的國君不乏其人,齊宣王也用不著為此而到“慚愧”。所以,齊王的“變乎色”應(yīng)是“慍怒之色”。

  2、“先王之樂”與“世俗之樂”壁壘分明,可是作為儒學大師的孟子為什么會說“今之樂猶古之樂”呢?

  探究學習:“今樂”“古樂”本不可混同,但孟子深知齊宣王不會放棄對“今樂”的愛好,所以存異求同,以便進一步勸導齊王在愛好“今樂”的情況下實現(xiàn)“與民同樂”。所謂“今之樂猶古之樂”,問題不在于愛好“今樂”還是愛好“古樂”,而在于能否與民同賞。若能與民同賞,則古今無異。如果能夠施行“仁政”,即使齊王愛好“今樂”也會得到人民的擁護。

  3、本文所記敘的兩次對話有何聯(lián)系?并作了怎樣的藝術(shù)處理?

  探究學習:文中第一次寫莊暴和孟子的對話,實際上是全文的引子,起開篇的作用,故略寫。莊暴對齊王“好樂”的話題無言以對,一方面表明這個話題有難度,另一個方面反襯了下文孟子談話技巧的高明。第二次對話是孟子和齊王的對話。這一段對話表明了孟子的政治觀點,體現(xiàn)了孟子善于借題發(fā)揮,因勢利導,牢牢掌握談話的主動權(quán),一步一步地將齊王引入自己預先設(shè)想中的話題,從而達到宣講自己政治主張的目的。這次對話是全文的重點,故詳寫。

  4、孟子“與民同樂”的思想在當時能否實現(xiàn)?為什么?

  探究學習:針對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連年征戰(zhàn)、生民涂炭的現(xiàn)實,孟子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使之成為一種政治思想體系,對兩千年來的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產(chǎn)生了異乎尋常的影響。孟子的“仁政”學說雖然以維護封建制度為出發(fā)點,但是對于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生產(chǎn),減輕人民負擔,減少農(nóng)民因喪失土地而遷徙流離的痛苦,卻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同時,孟子的思想存在著嚴重的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統(tǒng)治階級的享樂是建立在下層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誰愿意輕易放棄自己的這種權(quán)利呢?而且他的`“仁政”學說帶有濃厚的復古保守色彩。他把“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說成是“天下之通義也”。(《孟子·滕文公》)因此,在當時不過是空想而已。

  三、選題設(shè)計

  1、《孟子》散文的特色及其對后代散文創(chuàng)作的影響研究。

  研究方法:

  通過廣泛閱讀《孟子》作品來歸納出《孟子》散文的寫作特色,同時通過閱讀歷代評論家的有關(guān)評價,增進對《孟子》創(chuàng)作成就和影響的認識。

  參讀書目:

  (1)曹礎(chǔ)基《先秦文學集疑》,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陳柱《中國散文史》,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

  (3)聶石樵《先秦兩漢文學史稿·先秦卷》,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4)郭預衡《中國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年版。

  2、《孟子》與《論語》異同之比較研究。

  研究方法:

  《孟子》與《淪語》同列“四書”,對兩者作比較研究,可加深對它們的認識和了解。

  參讀書目:

 。1)楊伯峻《(論語)和<孟子>》,載《中國古代文化史講座》,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

 。2)胡念貽《盂子的文學價值》,載《先秦文學論集》,中國社會嫦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

  (3)張志岳《關(guān)于中國封建時代的諷喻文學和叛逆文學兩個傳統(tǒng)問題的初步探討》,載《中國文學史論集》,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莊暴見孟子》備課筆記由收集及整理,轉(zhuǎn)載請說明出處

  3、孟子的論辯藝術(shù)研究。

  研究方法:

  孟子在《莊暴見孟子》一文中體現(xiàn)出高超的論辯藝術(shù),即使把它放人當代論辯藝苑之中來欣賞,仍不失為一朵奇葩,可從不同的角度對孟子的論辯方法作探討。

  參讀書目:

  (1)徐立《(孟子)騁辭逞辯的特色》,《語文月刊》1982年第2期。

 。2)李竹君《<孟子)散文的論辯藝術(shù)》,《河北大學學報》1982年第2期。

 。3)高捍東《有效的演講技能》,中南工業(yè)出版社1995年版。

 。5)周正舒、呂銀風《論辯之法》,藍天出版社1995年版。

  《孟子》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孟子及相關(guān)文學常識,積累實詞,背誦全文。

  2.理解解文章內(nèi)涵。了解孟子雄辯的文風。

  3.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培養(yǎng)憂患意識,能正確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4.積累孟子名言,激發(fā)學生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

  教學重點:

  1.了解孟子及相關(guān)文學常識,積累實詞,背誦全文。

  2.理解解文章內(nèi)涵。了解孟子雄辯的文風。

  教學難點:

  積累孟子名言,激發(fā)學生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

  課時安排:五課時

  教學過程: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我們學過孔子的《論語》,和《論語》并列為四書的還有《孟子》、《大學》、《中庸》,今天,我們要學習《孟子》中的文章。

  二、作者及相關(guān)文學常識介紹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山東人。戰(zhàn)國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學說的繼承和發(fā)揚者,有“亞圣”之稱。受業(yè)于孔子之孫孔伋,是孔子的再傳弟子,是孔子之后戰(zhàn)國中期儒家學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學術(shù)成就幾乎同高,人們將他們合稱為“孔孟”,與老子、孔子、墨子,并稱中國四古董。他曾游說梁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為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于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記其言行,為《孟子》七篇。

  政治主張:“仁政”“民貴君輕”,主張和平,反對戰(zhàn)爭。

  《孟子》是儒家的經(jīng)典之一,為孟子和弟子及再傳弟子所著。書中記載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論語》合為“四書”,成為此后讀書人的必讀書。

  三、朗讀:

  1.聽范讀。

  強調(diào)句子的節(jié)奏。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2.自由朗讀。

  3.齊讀。

  四、翻譯課文

  1.結(jié)合注釋,試譯課文。

  2.全班交流,掃除翻譯難點。

  參考:

  舜從田地中被任用,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被選拔,膠鬲從魚鹽販中被舉用,管仲從獄官手里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nèi)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jīng)受饑餓(之苦),使他資財缺乏,使他做事不順,(通過這些)來使他的`內(nèi)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以后才能改正;內(nèi)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上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中表現(xiàn)出來,然后才能被人們所了解。在國內(nèi)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國家和外來的禍患,國家常常會滅亡。

  這樣以后,人們才會明白憂愁患害使人生存發(fā)展,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3.同桌互考課下重點實詞。

  ① 舉:舉用,選拔。

 、 空乏:資財缺乏,即貧困。

 、 動心:使心驚動。

 、 曾益:增加.

 、 曾:同“增”

 、 恒:常。

 、 過:過失,此處是有過失的意思。

 、 衡:通“橫”,梗塞,指不順。

 、 作:作為,奮起。

 、 征:征驗,此處有表現(xiàn)的意思。

  11 色:面色。

  12 入:在里面,指國內(nèi)。

  13 拂士:輔佐君主的賢士。

  14 拂:通“弼”,輔佐。

  15 出:在外面,指國外。

  五、整體感知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作者是從哪兩方面論證的?

  明確: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兩個方面。

  六、作業(yè)

  1.熟讀課文,整理課下重點實詞

  2.背誦并默寫課下重點實詞。

  板書設(shè)計: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

  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

  第二課時

  一、導入

  考查實詞背誦情況。

  二、研讀課文

  1.文章開頭列舉的六個人物的事例,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

  明確:這六個人物都出身貧賤,在經(jīng)歷了艱難的磨練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yè)。

  2.課文連舉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

  明確:都出身貧賤,都經(jīng)歷了磨煉,最終都大有作為。

  3.作者舉例想說明什么道理?

  明確:說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經(jīng)歷磨煉,只有經(jīng)過磨煉才能有所作為。

  4.第2自然段作者論述了什么?

  明確:經(jīng)受磨煉的好處。

  5.第二段從幾個方面論述的?

  明確:三個方面:

  思想:“苦其心志”。

  身體:“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行為:“行拂亂其所為”。

  6.第二段和第三段有什么不同?

  明確:第二段:個人成才。

  第三段:治理國家。

  7.作者認為一個國家走向衰敗滅亡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

  8.作者通過全文的論述,得出了什么結(jié)論?

  明確:“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三、拓展

  1.你還知道哪些人經(jīng)過艱苦生活的磨練,進而取得成功的事例?

  參考: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

  2.你還知道哪些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相類似的名言。

 、 沒有偉大的意志力,就沒有雄才大略!蜖栐

  ② 困難越大,戰(zhàn)勝困難就越榮耀!锇

  ③ 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會熠熠生輝!闋査贡葋喌

  ④ 在獲得無比豐富的生命體驗的過程中,如果一帆風順,那我們將失去一些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的無上喜悅,只有穿越黑暗幽深的山谷,到達山頂?shù)臅r候才會欣喜若狂。——海倫凱勒

 、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⑥ 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

 、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四、作業(yè)

  1.熟讀并默寫全文。

  2.完成練習題。

  板書設(shè)計: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

  造就人才——治理國家

  思想、身體、行為——入、出:亡

  ↓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孟子》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xiàn)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標

  1.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德育目標

  1.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jié)的政治局面的認識,

  2.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意。并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以樂觀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

  [教學重點]:

  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認識“得道多助”及“生于憂患”的時代意義。

  [教學方法]:

  1.誦讀法2.討論點撥法3.比較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大家都熟悉“臥薪嘗膽”的故事吧。越王勾踐在患難中矢志不渝,終于打敗了吳國,重振越國;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踐破吳歸,戰(zhàn)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沉溺于安樂中的越王重蹈覆轍。越王勾踐的經(jīng)歷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呢?請走進《孟子·告子下》的選段中去尋找答案。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提示學生把握句中的停頓及重音。

  3.學生大聲讀課文。

  三、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結(jié)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2.小組討論交流,解答翻譯中的疑難問題。

  3.全班分為兩組,展開課堂競賽,每道題單數(shù)題一組回答,雙數(shù)題二組回答。

  第二板塊:思想內(nèi)容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請簡述本文的論證思路。

  (2)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第三板塊:才華展示

  (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知道有哪些名句與此意思相同?請列出兩句。

  (2)哪些事例可以證明這一道理?請列舉幾例。

  學生課堂競賽成果展示:

  關(guān)于思想內(nèi)容: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作者從個人、國家兩方面論證。文章先談造就人才的問題。先以六個出身低微、經(jīng)過種種磨煉而終于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為例來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huán)境中造就的,同時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的觀點。從兩方面說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yè),就必須在生活、思想、行為等方面經(jīng)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煉。接著由個人說到國家,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業(yè)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論點。

  (2)這篇短論采用了類比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歸納推理論證等論證方法。如把造就人才與治理國家類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羅列,如把成就偉人與國家滅亡對比,如先分析論證,后歸納觀點等等。

  才華展示:

  (1)相關(guān)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挎少偉男。

  思所以危則安矣,思所以亂則治矣,思所以亡則存矣。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自強為天下之健,志剛為大君之道!

  (2)相關(guān)的事例有:明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李白成帶領(lǐng)義軍打進北京城,志得意滿,終致失敗,這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真實寫照。

  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將一只青蛙丟進沸水中,青蛙奮力一蹦跳出來了。將青蛙放入溫和的開水中,青蛙樂于呆在其中,溫度漸升漸高,青蛙慢慢適應(yīng),最后竟被煮死了。這也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寫照。

  暢銷一時的書《誰動了我的奶酪》也在詮釋“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

  4.教師綜合評判,分出優(yōu)勝組,全班鼓掌祝賀。

  5.學生齊背課文。

  四、總結(jié)升華:

  提問: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示?

  學生討論及成果展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兩個問題,對我們?nèi)跃哂锌少F的啟發(fā)意義:一是關(guān)于人才的造就問題。孟子在這個問題上強調(diào)了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強調(diào)入的才能是在艱難困苦的磨煉中形成的,增長的。擔當“大任”者,必先經(jīng)歷一番“苦”“勞”“餓”等等艱難困苦的磨煉,方能增長才能,擔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優(yōu)哉悠哉,貪安圖樂,自然也增長不了才能。才能從磨煉中來。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夠經(jīng)受住挫折困頓的考驗,在挫折困頓中奮起,這樣才會有所作為。挫折困頓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奮斗,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方能沖出困境,別開生面;若頹然喪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從奮斗中來。一是關(guān)于國家的治理問題。孟子指出擁有賢臣,采納諫誡,保持警覺,居安思危對一個國家的極端重要,這關(guān)系到國之存亡。孟子的這個思想有深遠的意義。試想,一個國家如果奸邪當?shù)溃遗獧?quán),沉湎安樂,喪失警覺,那么其前途命運是可想而知的。

  五、課堂小結(jié):

  《(孟子)兩章》,筆帶鋒芒,語言犀利,氣勢磅礴,善于說理,手法多樣.論證嚴密。這些特點對于我們今天讀寫議論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導作用和借鑒意義。孟子的政治思想對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nèi)杂幸欢ǖ慕桃!叭跛,只取一瓢飲”,希望大家悉心體會,思有所悟,學有所獲。

  六、布置作業(yè):

  1.兩篇短文中,你更喜歡哪一篇?說說你的理由。

  2.寫一篇瀆后感。淡談在物質(zhì)生活日益豐裕的今天,該如何認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板書設(shè)計]:

  《孟子》二章

  論點:天時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一、擺事實

  得道多助

  論據(jù):戰(zhàn)例治國人和 生于憂患 二、歸納基本觀點

  失道寡助 死于安樂

  結(jié)論:得到多助 三、正反論證

  失道寡助 四、歸納中心論點

  《孟子》教案 篇4

  教材內(nèi)容:

  孟 子 語 錄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教材分析:

  《孟子語錄》是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生命”這個主題單元的最后一課。本文是孟子的一段語錄,以魚和熊掌設(shè)喻,說明舍生取義的道理。孟子提倡的“舍生取義”和孔子提倡的“殺身成仁”一起,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最高道德標準之一,激勵著許許多多的仁人志士,為國捐軀,慷慨赴難。對于本課的學習,內(nèi)容比較簡單不必作過多的分析,重點在于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理解生命與正義真理的關(guān)系及生命的價值,讓學生有所感悟。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有關(guān)孟子和孟子的思想;了解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習分析言中之意,感悟言中之理,朗讀表達言中之情。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準確理解“舍生取義”的思想內(nèi)涵;提升自身素質(zhì)和能力,在關(guān)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

  教學重點:通過學習分析言中之意,感悟言中之理,朗讀表達言中之情;準確理解“舍生取義”的思想內(nèi)涵。

  教學難點:準確理解“舍生取義”的思想內(nèi)涵。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用具:幻燈片

  教法學法:閱讀法、談話法等。

  設(shè)計理念:

  文言文的學習對初學文言文的小學生來說挺難,難讀難懂,但文言文真的很美,因為它是古代文化的寶貴遺產(chǎn),凝聚了中化民族的人文精髓。

  1、課堂上努力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課堂教學不是著眼于學懂這一篇課文,而是通過這一次學習讓學生感覺到學習文言文的新鮮有趣,課堂上所創(chuàng)設(shè)的和諧的氛圍,對學生貼心的鼓勵,都是為了消除學生的畏難心理,給他們一點輕松的感覺,有滋有味的朗讀,更讓學生在輕松之上感受到學習文言文的樂趣,而課堂上一些文言名句的穿插運用,反復吟誦感受韻味,都是試圖讓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感受到古代語言文化的魅力,培養(yǎng)他們

  熱愛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

  2、以指導朗讀為主。我們經(jīng)常教育學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習古文更是這樣,課堂上一開始試著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囫圇吞棗地對課文有了大概的印象,老師示范讀讓學生對文言文的朗讀有了一些初步的感覺,在接下來的研讀交流中,有各種形式的朗讀,個人讀、集體讀、男女生接讀等這些都是把讀通讀懂與讀出韻味有機結(jié)合的主要方式,在最后的吟誦體味環(huán)節(jié)中,創(chuàng)設(shè)情境,自由吟誦配上音樂讓學生盡情展現(xiàn),使我們在課堂上看到了學生從一頭霧水到有滋有味的進步過程,這則是得益于有效的朗讀訓練。

  3、貫穿一些文言文的學習方法。短短四十分鐘交給學生的知識畢竟有限,如果能夠交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則使學生受益終生,在學習過程中我時不時交給學生一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如反復的朗讀是學文言文的決竅,對照注釋逐字逐句地理解,對于文言文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也”字的朗讀語氣等雖然在我們看來再簡單不過,但是對于初學文言文的小學生來說很可能是今后學習的重要方法。

  4、舉例提升思想內(nèi)涵。孟子提倡的“舍生取義”和孔子提倡的“殺身成仁”一起,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最高道德標準之一,但“舍生取義”對于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些抽象,尤其是對的“義”理解,所以我將這一抽象的概念化作生動形象的事例來讓學生理解,并且和見利忘義、背信棄義比較這樣就使學生對這一概念有了理性的理解,從而使學生理解生命與正義、真理的關(guān)系及生命的價值,教育學生在關(guān)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六年級上冊咱們學了一篇文章《學弈》,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大家還記得它的作者嗎?(板書:孟子。)關(guān)于孟子同學們對他了解嗎?

  2、了解孟子(幻燈出示教師介紹):作為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學說不僅在戰(zhàn)國時期說服了好幾個國家的君主,千百年來一直影響著每一個炎黃子孫,今天,我們就從它的一則語錄中去了解孟子的思想,來感受文言文的獨特魅力。(板書:語錄。)

  二、初讀課文:

  1、古代文言文寥寥數(shù)語便能表情達意,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是學文言文的訣竅,現(xiàn)在就請大家自己試著讀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把你認為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2、現(xiàn)在我們算是和課文有了第一次親密接觸,誰愿意試著把課文讀給大家聽聽?(指名四個人來讀,一人讀一句,大家聽聽他們的.字音讀準了沒有。)

  3、文言文的朗讀除了讀準字音,還要特別注意節(jié)奏和韻味,現(xiàn)在我也想試著讀讀課文。(教師配樂范讀課文)

  4、怎么樣,文言文讀起來蠻有味道的吧!一回生,兩回熟,大家試著自己找感覺再來讀一讀。

  5、指名讀。誰還想讀?老師相信你會比剛才讀得更好。

  6、咱們男生和女生比賽一下誰讀得好。

  三、研讀課文

  1、文言文不僅要把字音讀正確,更重要的是要讀懂,這是朗讀文言文的前提,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F(xiàn)在就請同學們運用以前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對照注釋一句一句讀,想想每句話每個詞語的意思。

  2、學生借助注釋自學課文,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桌商量。

  3、從大家自信的眼光中可以看出大家都學有所獲,關(guān)于文章內(nèi)容你還有什么疑惑或不理解的地方嗎?(學生質(zhì)疑。)你們所提出的問題我們呆會一定解決,你在聽的時候可要仔細,先來說說你讀懂了哪句?

  預設(shè):

  (1)、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購哪膫字看出魚是我想要的?(欲)

  ②從哪個字看出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亦欲)

 、劭磥砟阏娴淖x懂了這句,能把這句話讀一下嗎?(學生評價)

  ④他理解了大家理解了嗎?理解了一起讀。

  ⑤提醒大家“也”字在古文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表示這句話語氣非?隙ǎ僮x。 ⑥要知道,魚和熊掌都是珍貴的美味,那可是得之不易啊,再一起讀。

  (2)、 “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倜鎸是蟮倪@兩種美味,孟子做出的選擇是?誰讀懂了下一句? ②什么條件下舍魚而熊掌?

 、蹚哪目闯霾荒芡瑫r得到?(得兼!暗眉妗本褪俏覀兘裉焖f的兼得,就是同時得到。)

 、苷f明什么更珍貴?你能替孟子做一下選擇讀讀這句嗎?(學生評價) ⑤點明熊掌確實比魚更珍貴,大家一起讀。

 、尬覀儼衙献恿信e的第一種情況及他做出的選擇連起來讀。

  ⑦繼續(xù),剩下的兩句你還讀懂了哪句?

 。3)、“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

 、佟吧敝甘裁?“義”指什么?

 、诖蠹乙黄鹫f“義”指的就是:(真理、信仰、有益于大眾的思想或行為。)

  ③生命是多么的寶貴,正義又是何等的高尚,你能把這一句讀給大家聽

  聽嗎?(學生評價)

  ④點明表現(xiàn)出對生命的珍愛及對正義的追求,大家一起來讀。

 。4)、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偃绻@二者不可得兼,孟子做出的選擇是?誰讀懂了最后一句? ②為了正義,為了真理,連生命都在所不惜,你能替孟子做出選擇把這句讀給大家聽聽嗎?

 、郯选叭×x”二字讀得很堅定,說明你也像孟子一樣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転榱苏x寧愿舍棄寶貴的生命,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大家一起來讀。 ⑤現(xiàn)在我們也把孟子所列舉的第二種情況及他所做的選擇連起來一起讀。

  4、短短四句話61個字便向我們闡述了一個正確的人生觀點那就是:(舍生取義),這就是古代文化的魅力。我們一起讀讀課文感受古代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5、讀得挺順暢,但是文言文的朗讀講究斷句,某些地方聲音拖長一些,那感覺更好。這樣,咱們配合著來讀,我讀上半句,大家來接下半句。

  6、聽著大家的朗讀,讓我想到兩個字那就是陶醉。要是我們重現(xiàn)古人讀書的情景,該多美。比如你就是私塾的白胡子老先生,或是溫習功課進京趕考的書生或者你就是孟老夫子,站起來拿起書讀出自己最美的感覺。

  四、情感升華:

  1、孟子對舍生取義精神的贊揚,對世界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歷史上許多仁人志士把舍生取義奉為行為的準則,你能舉出一些舍生取義的事例嗎?

 。ń處煂W生舉出的例子總結(jié):這些人為了他人的生命,為了正義的事業(yè),為了真理和信仰,為了民族的解放而舍棄自己的生命,這就叫舍生取義。)

  2、和這些思想、道德崇高的舍生取義者相比,有一些人的行為卻讓人大失所望,(舉例如)這些人的行為叫:(引導學生說:見利忘義、背信棄義,)他們的名字將永遠(引導學生說:遭人唾罵,遺臭萬年),而舍生取義者的名字將會(引導學生說:青史留名,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3、這就是孟子教導我們的思想,為了正義,寧愿舍棄自己的生命,也不能做不義的事。孟子的很多思想觀點比如說他的民本思想,仁政學說,性善論的觀點,都對后人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我們再從它的一些語錄中去感受,(幻燈出示反映孟子思想的經(jīng)典語錄)學生一起讀。

  五、總結(jié):

  我們經(jīng)常在犯了錯誤時自我解嘲“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我們把孔子稱為圣人把孟子稱為亞圣,可見他們的高尚的道德情操,他們所代表的儒家學

  《孟子》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擴充文言詞匯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了解孟子“舍生取義”的道德主張,領(lǐng)會文章的思想內(nèi)涵。

  能力目標

  把握古人運用具體事例、正反對比或比喻說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觀點。

  德育目標

  引導學生正確選擇,摒棄一己之私利,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明辨是非,做一個大寫的人。

  教學重點

  1.理解文意,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2.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內(nèi)涵,辨析“失其本心”與“舍生取義”的關(guān)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作家路遙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生是漫長的,但是緊要處卻只有幾步!泵鎸ιc死,義與利,是重義輕利還是見利忘義,兩千多年前的孟子就告誡我們要這樣抉擇,那就是舍生取義!

  (板書課題《魚我所欲也》)

  二、資料簡介: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有“亞圣”之稱。

  《孟子》是記錄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也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名言

  1、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對照注釋,掃除語音障礙。

  2.請兩名學生朗讀,其余學生評點。

  可以從讀音準確、節(jié)奏分明、重音清晰、流暢自然等方面評價。

  3.教師正字正音。

  4.學生齊讀課文。

  5.學生自讀課文,參考注釋,理解文意,有不懂之處勾畫出來,準備質(zhì)疑;有特別欣賞的語句也請勾劃下來,準備進行交流。

  6.請學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確:人在進行選擇時,應(yīng)以義為重;人應(yīng)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精讀課文,疏通理解:

 。ㄒ唬┑谝欢危

  1、魚,我所欲也……舍生而取義者也。

 、欧g。

 、莆恼麻_頭寫“魚”和“熊掌”有什么作用?(魚和熊掌兩樣東西的價值不同,魚低賤而熊掌珍貴。二者不能同時得到,必然舍棄魚而選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義的價值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必須舍棄生命選取正義。)

  ⑶設(shè)喻引出中心論點,由淺入深,自然明曉。

  2、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

 、欧g。

 、妻q證分析,從正面來論述。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⑴翻譯。

  ⑵假設(shè)推理,從反面來論述。

  4、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所惡有甚于死者。 ⑴翻譯。

  ⑵因果分析,從正面來論述。

  5、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⑴翻譯。

 、啤笆切摹敝甘裁?

 。ㄖ笎烹[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等這些善心。)

  [點撥]孟子是主張“性善論”的,他認為人的本心是美好的`,是善良的。它包括四種“本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的道德規(guī)范即由此產(chǎn)生。 ⑶遞進論說,升華主題。

  第二課時

  (二)第二段:

  1、一簞食……乞人不屑也。 ⑴翻譯。 ⑵正面舉例。

 。ㄈ┑谌危

  1、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⑴翻譯。 ⑵反面舉例。

  2、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此之謂失其本心。 ⑴翻譯。

 、婆疟、對比。

 。ㄋ模┛偨Y(jié)全文:

  1、段意:

  第一段:正反結(jié)合,層層深入,反復論證義是人的本心,義重于生,應(yīng)舍生取義。第二段:運用例證說明義重于生,舍生取義,不失本心。

  第三段:再舉例從反面說明功名利祿使人見利忘義,失其本心。

  2、中心論點:

  生,亦我所欲也……舍生而取義者也。

  3、課文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比喻論證對比論證舉例論證

  好處:深入淺出邏輯嚴密氣勢充沛主題鮮明

  五、賞讀·延展:

  分析下列各句中“義”的不同,并說出你讀過這些“義”后的感受。

  欣賞·感悟·表述

  孟子:義我所欲也與生俱來的一種本心——羞惡之心。三國劉關(guān)張:桃園三結(jié)義士為知己者死的“仗義”。岳飛、文天祥:凜然大義忠君報國的“忠義”。

  紅巖英烈:氣貫長虹、義薄云天對黨對人民對祖國堅貞不渝的信念。

  六、結(jié)語: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一言,警醒幾千年。多少仁人志士追隨著“取義”之路,開拓了一條精忠之道?v使路途再漫長,也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終因遭毀謗,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懷著悲憤投入汩羅江,“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文天祥,被囚禁獄中寧死不屈,舍身取義,留名千古。魯迅以筆代槍,在文壇掀起千層浪,留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動人詩句。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義”和孔子提倡的“殺身成仁”,一起成為中華民族的最高道德準則,激勵著歷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難,為國捐軀。對于今天的我們,親歷生與義的重大抉擇也許很難得,但我們的人生不乏選擇。我們一直在選擇,謹慎地選擇。

  《孟子》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理解詞義,疏通文意,在理解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正確流利朗讀全文,能背誦名言名句。

  2、了解孟子的重要思想之一:深造的目的在于自得!

  3、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感受中華傳統(tǒng)教育的豐富內(nèi)涵。

  教學重點:疏通文意,能夠正確、流利誦讀全文。

  教學難點:理解孟子所表達的思想內(nèi)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

  1、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卷八離婁章句下六)

  2、中也養(yǎng)不中,才也養(yǎng)不才,故人樂有賢父兄也。(卷八離婁章句下七)

  3、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卷八離婁章句下八)

  二、簡介主要思想: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三、合作探究,整體感知。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和多種朗讀方式,使學生正確流利讀懂文章,感知文章,體會內(nèi)涵:

  老師指導學生解詞釋義,翻譯句子疏通文意。

 。1)詞語解釋:

  (A)資:積累。(B)原:同“源”。

 。2)譯文:孟子說:“君子遵循一定的方法來加深造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獲。自己有所收獲,就能夠掌握牢固;掌握得牢固,就能夠積累深厚;積累得深厚,用起來就能夠左右逢源。所以,君子總是希望自己有所收獲!

  2。在理解文意的基礎(chǔ)上指導學生朗讀文章。(采用多種朗讀形式)

  (1)老師范讀(2)學生自由讀(3)學生齊讀(4)個人朗讀嘗試背誦。

  四、老師講述故事南郭先生濫竽充數(shù)的故事,加深學生對文意的理解。

  五、領(lǐng)會名句:

  1、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2、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1)之心者也。

  3、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六、熟讀課文:

  七、拓展意義:聯(lián)系實際,指導學生進行文章賞識,加深學生對文章內(nèi)涵的理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深造的目在于自得。

  自得就是自己真正有所收獲,而不是為了炫耀給別人看。簡言之,自得是內(nèi)功,而不是招式。南郭先生濫竽充數(shù),招式是做夠了的`,但內(nèi)功卻一點也沒有,所以,一旦過硬檢驗起來,就只有溜之大吉。這是非常典型的例子,F(xiàn)代學者莫不以南郭先生為恥,而其行為類似南郭先生的卻不在少數(shù)。他們或是“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有尖皮厚腹中空!被蚴恰袄笃熳骰⑵ぁ,以“名人’裝點門面。其招式花樣翻新,不一而足。要害都在于不求自得而求得之于人,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不怕自己沒有才能,與孔子所說“不惑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論語憲問》)的精神恰恰相反。

  總而言之,還是“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保ā墩撜Z憲問》)“欲其自得之’就是為己,反之則是為人。孔、孟論學問之道,用心良苦。你我讀書人理應(yīng)深省,以免誤入歧途。

  八、教師小結(jié):

  作業(yè)布置:誦讀《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板書設(shè)計: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主要思想:君子深造的目的在是自己真正有所收獲,自己有所收獲就能左右逢源。

  《孟子》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一、把握“鼓、少、王、疾、直、與、田”等文言詞語。

  二、學習對比描寫,領(lǐng)會其妙處。

  三、使學生正確理解“與民同樂”的民本思想,增強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一、目標一

  二、目標二

  教學難點:

  目標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他是誰?

  他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他是繼孔子之后的儒家學派的又一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眾多文章收入初高中語文教材,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寡人之于國也》等。

  明確:孟子

  二、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人,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宣揚“仁政”、“王道”,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和孔子一樣,成為封建統(tǒng)治者崇拜的偶像,到唐代,已將孟子和孔子并稱,元明時稱為“亞圣”。

  《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各篇又都分上、下兩篇。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是古代讀書人的必讀書,明清科舉考試八股文,題目都來自《四書》。

  三、講授新課

 。ㄒ唬⑹熳x課文,掌握字詞

  1、范讀《莊暴見孟子》

  要求:讀準字音,正確斷句,掌握節(jié)奏。

  給加點字注音:

  王語暴(yù) 庶幾(shù jī) 好樂(hào yuè) 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臣請為王言樂(yuè lè ,yuè lè,lè,lè ) 可得聞與(yú) 蹙(安頁)(cù è) 管龠(yuè) 羽旄(máo)

  2、自讀課文

  A、詞類活用

  (1)、鼓樂(名詞用作動詞,演奏)

 。2)、與少樂樂(形容詞用作名詞,少數(shù)人)

 。3)、則王矣(名詞用作動詞,統(tǒng)一天下)

  B、古今異義

  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女兒;今指男子的配偶。

  C、一詞多義

  鼓:

 。1)、一鼓作氣(擊鼓)

  (2)、微風鼓浪(振動)

 。3)、今王鼓樂于此(演奏)

  (4)、噌洪如鐘鼓不絕(樂器的一種)

  疾: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痛恨)

 。2)、疾首蹙(安頁)(痛)

  (3)、疾風知勁草(猛烈的)

 。4)、聲非加疾(強)

  D、通假字

 。1)、直好世俗之樂耳(通“只”)

 。2)、可得聞與(通“歟”)

 。3)、吾王之好田獵(通“畋”)

  E、翻譯句子

 。1)、暴未有以對也。

 。2)、直好世俗之樂耳。

 。3)、則齊國其庶幾乎。

  3、齊讀課文

 。ǘ、研習對比,感悟妙處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ㄈ、歸納主題,加深理解

  明確:與民同樂

  四、拓展延伸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五、布置作業(yè)

  1、搜集孟子的有關(guān)名句。

  2、結(jié)合《鄒忌諷齊王納諫》、《觸龍說趙太后》,大家探討本課“游說”的藝術(shù)。

  六、結(jié)束語

  《孟子》教案 篇8

  【教學依據(jù)】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些閃爍著人生智慧的警句,不知點燃過多少孜孜不倦的求索者思想的火花,它讓人懂得維護安寧團結(jié)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它促人明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治國理想;它讓人徹悟“人才要在困難環(huán)境中磨煉造就”的真諦。這些千古絕論,就出自于春秋戰(zhàn)國時孟子的《孟子》兩章。

  《孟子》兩章,皆為說理散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的比較,說明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根本條件是人心的向背,而決定人心向背的是施行“仁政”與否。從而說明“人和”對戰(zhàn)勝的決定作用,由此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說明施行“仁政”的必要性!吧趹n患,死于安樂”論述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孟子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環(huán)境中造就的,人只有通過艱苦磨煉,才干有所作為。進而由個人談到治國,由此自然導入文章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兩篇文章,篇幅短小,邏輯嚴密,思想深邃,觀點鮮明,論證有力,氣勢充分,感情洋溢,語言精辟,尤善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讀后發(fā)人深思,頗受啟迪。

  教學這兩篇短文,切忌把它上成純文言知識傳授的機械枯燥的工具課,而應(yīng)遵循《語文課程規(guī)范》中提出的新理念:“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yīng)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自主理解與體驗,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與見解,真正還學生以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發(fā)明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的興趣,培養(yǎng)科學釋疑的能力,提倡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從而“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發(fā)明性閱讀的能力”。兩篇短文思想深邃、觀點鮮明,能給讀者以深刻的啟迪,所以在教學中要始終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讓學生在獲得知識能力的同時,還受到深刻的德育美育的熏陶。

  【優(yōu)秀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 讀準字音,劃準節(jié)奏,初步揣測文言文誦讀技巧。

 、 辨析疑難字詞,疏通疑難句意,積累文言詞匯。如一詞多義,虛詞的作用和通假字現(xiàn)象。

  ⑶ 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⑷ 品讀關(guān)鍵詞句,深層挖掘作品內(nèi)蘊。

  ⑸ 動情背誦課文,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 多角度賞讀課文,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和生動、形象、精辟的語言。

  2、過程與方法:

 、 反復練習誦讀,在讀中積累文言詞匯,在讀中品味文言韻味,在讀中感知內(nèi)容要點,在讀中領(lǐng)悟文章內(nèi)蘊,在讀中鑒賞語言的精辟,在讀中質(zhì)疑探疑解疑,在讀中走近孟子。

  ⑵ 鼓勵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要有自身的心得,能提出自身的看法和疑問,并通過合作交流,一起研討,解決疑難。

 、 強調(diào)學生與文本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創(chuàng)設(shè)互動互學的教學情景。

  ⑷ 引導學生鏈接生活,拓展思維,從縱深角度擴展學生閱讀空間。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作品的閱讀探究,激發(fā)學生對人生的考慮,引導學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啟迪學生明了“人才是在艱難的環(huán)境中磨煉出來的”道理。讓學生認識我國古代哲人的非凡才智和他們對我國和世界文化的.發(fā)展作出的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學生對作品的傾心解讀,實際上也就是情感培養(yǎng)的過程,是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過程。

  【教學方式】

 。、本文采取“文言美文六步誦讀法”來教學,六步為:初讀課文,疏通句意;吟讀課文,引情入境;研讀課文,理解文意;賞讀課文,玩味精粹;展讀課文,飛揚神思;背讀課文,積累語言。其核心就是強調(diào)“以讀為本”。

 。、倡議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注重學生的自主理解與考慮,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考慮,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

 。、創(chuàng)設(shè)“質(zhì)疑──探疑──解疑”的教學情景。“學則須疑”,疑能增進興趣,疑能獲得真知,心中有疑,才會探疑,主動探疑才會科學釋疑,在這個過程中,將充沛突現(xiàn)“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础⒈容^閱讀,遷移拓展。閱讀兩篇短文,要在比較中弄清它們在論點、論證思路、論證方法、論證語言等方面有何異同。這樣聯(lián)系起來考慮,將會更有啟發(fā)性,同時還可以由此和彼,聯(lián)系生活,進行必要的遷移拓展。

 。、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xiàn)自然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而不應(yīng)把它當作外在的和加任務(wù),防止上成純文言知識傳授課和思想政治課,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觀。

  【教學構(gòu)思】

  1、導語激趣,導入課題。激趣是這一環(huán)節(jié)的重點,方法多種多樣,可由孟子眾多的名言警句說起,可由春秋戰(zhàn)國諸子百家導入,可講孟子的生平故事,……總之,無論用哪種方式導入,其目的都在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病⒊踝x課文,疏通句意。辨析疑難字詞句,是本文學習的一個重點,可以放手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發(fā)現(xiàn)問題,互相討論、互相解疑,實在不能解決的問題,老師和同學們一起研究解決。

 。、吟讀課文,引情入境。反復吟誦課文,揣測吟誦要領(lǐng),體味吟讀美感,從而忘我入境,讓讀者與作者相互心心交融。

  4、研讀課文,理解文意。在研讀探究過程中,始終不能離開讀。速讀知大意,細讀明道理,在范讀、齊讀、對讀中質(zhì)疑發(fā)問,研討解疑,挖掘課文內(nèi)涵,明了作者觀點,懂得作者所講的道理。

  5、賞讀課文,玩味精粹。引導學生學會在誦讀中欣賞,在欣賞中誦讀。一賞其嚴密的邏輯思路。二賞其恰當多樣的論證方法。三賞其精辟生動的論證語言。四賞其獨到鏗鏘的政治見解。

  6、背讀課文,積累語言。熟讀成誦,誦中有思,思中有獲。此項任務(wù)可延展到課外完成。

  7、展讀課文,飛揚神思。由此和彼,聯(lián)系自我,鏈接生活,拓展閱讀和考慮的空間,從語文小課堂走向生活大課堂。

  《孟子》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學習《蒹葭》,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點,深刻體會比興的藝術(shù)手法。

  2、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準確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學生了解我國古代人們對真摯愛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學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分析《蒹葭》中的人物形象及領(lǐng)會比、興的藝術(shù)表達手法的妙處。

  2.把握《蒹葭》中的重章復唱的特點。品味詩歌的語言,準確把握詩中人物的情感。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shè)計

  黑板邊書:“聆聽三千年華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東方文明輝煌”,同步播放鄧麗君《在水一方》,創(chuàng)設(shè)情境,為學習《詩經(jīng)》選篇《蒹葭》作鋪墊。

  提問:同學們,大家剛才聽到的的歌曲優(yōu)美嗎?誰能說出這首歌曲的名字?

  明確:電視劇《在水一方》的主題曲《在水一方》。

  進一步提問:誰知道歌詞的出處?

  明確:根據(jù)《詩經(jīng)》中的《蒹葭》改編而成。

  這節(jié)課,我和同學們一起來學習《詩經(jīng)》中的一首極其優(yōu)美的抒情詩《蒹葭》。這首詩。主要是通過美讀來感受先人的情感美,來領(lǐng)略華夏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下面我們就進入第一個環(huán)節(jié):

  三、學生結(jié)合注釋,譯讀全詩。

  教師提示:詩歌重在吟誦、品味。在譯詩時,要運用聯(lián)想、想象,在頭腦中浮現(xiàn)此情此景。

  四、(一)、初讀,感受詩的音樂美。

  1.第一個環(huán)節(jié)通過初讀詩文,初步感受詩的音樂美。要朗讀好詩文,要注意讀好它的節(jié)奏。要讀出詩歌的音樂美,除了詩歌朗讀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讀出她的生氣,讀出她的音樂美。

  2.聽老師朗讀課文。

  明確:第一章應(yīng)該是蒼、霜、方長、央;第二章是萋、晞、躋、坻;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

  3.學生試讀。

  師問:在我們朗讀時,同學們是否注意到了詩中“疊詞”的運用?

  明確:蒼蒼,萋萋,采采……(師生一同總結(jié)這首詩中的疊詞特點。)

(二)、再讀,感受是的繪畫美

  1.導語:為了更深入地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們現(xiàn)在一起進入第二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再讀詩歌,想象詩歌的繪畫美!遁筝纭分猿蔀椤对娊(jīng)》中最經(jīng)典的詩歌。就是因為這首詩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圖畫。

  2.教師描繪畫面,讓學生感受畫面之美。

  金秋之季,拂曉之時,蘆花泛白,清露為霜,瑟瑟秋風,葦叢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煙波萬頃,空中霧靄迷蒙,彎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時,一位癡情的戀者,躑躅水畔,他熱烈而急切地追尋著心上的戀人。那戀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耙寥恕笨赏豢杉,于是他徘徊往復,心醉神迷,內(nèi)心痛苦,不可言狀。

  3.分析比興手法,明確:比興—借景抒情,觸景生情,

  五、探究與研討,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點,深刻體會比興的藝術(shù)手法。

  學習這詩的主要表現(xiàn)手法是比興,所謂“興”,即先從別的景物引起所詠之物,以為寄托。這是一種委婉含蓄的'表現(xiàn)手法。這種手法的優(yōu)點在于寄托深遠,能產(chǎn)生文已盡而意有余的效果。

  這首詩還采用了一些雙聲疊韻的連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diào)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如“窈窕”是疊韻;“參差”是雙聲;“輾轉(zhuǎn)”既是雙聲又是疊韻。用這類詞修飾動作,如“輾轉(zhuǎn)反側(cè)”;摹擬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寫景物,如“參差荇菜”,無不活潑逼真,聲情并茂。

  詩的二、三章只換了幾個詞,內(nèi)容與首章基本相同。但它體現(xiàn)了詩歌詠唱的音樂特點,增強了韻律的悠揚和諧美,使表達的情感愈來愈強烈。首章的“蒼蒼”,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寫出蘆葦?shù)念伾缮n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huán)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為霜”、“未浠”、“未已”的變換,描繪出朝露成霜而又融為秋水的漸變情狀與過程,形象地面出了時間發(fā)展的軌跡,說明詩人天剛放亮就來到河濱,直呆到太陽東升。試想,他獨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曠野,面對茫茫秋水,等人不見,尋人不著,其心情該是何等焦急和惆悵!

  描寫伊人所在地點時,由于“方”、“湄”、“”三字的變換,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詩人和詩人盼望與伊人相會的活動與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繪了出來,這樣寫,大大拓寬了詩的意境。另外,像“長”、“躋”、“右”和“央”、“坻”、“”的變換,也都從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尋見伊人困難重重,想見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若把三章詩所用幾組變換的詞語聯(lián)系起來加以品味,更能體會到詩的雋永淳厚的意味。

  六、課堂小結(jié)

  《詩經(jīng)》是人類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頭清水,開闊、豐盈、簡單、潔凈。這源泉處的草木,也跟淳樸的先民及其歌聲一樣簡樸優(yōu)美。從詩經(jīng)中走出的女子裊裊娜娜、款款盈盈游歷在平原秀野風和日麗中。癡情的少年千回百轉(zhuǎn),卻找不到她的岸。讓我們干干凈凈與素心相通.吟誦這優(yōu)美的文字,傳唱這古老的歌謠!

  《孟子》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2.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xiàn)象。

  3.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

  教學重點:

  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認識“得道多助”及“生于憂患”的時代意義。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新課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鄒人,是孔子之孫孔僅的再傳弟子。游說于齊梁之間,沒有被重用,退而與其門徒公孫丑、萬章等著書立說。繼承孔子的學說,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的口號,主張恢復“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時又主張“民為貴”君為輕”,稱暴君為“一夫”,認為人性本善,強調(diào)養(yǎng)心、存心等內(nèi)心修養(yǎng)的工夫,成為宋代理學家心性學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順元年封為鄒國亞圣公,明嘉靖九年定為“亞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于孔子。思想事跡大都見于《孟子》一書。

  《孟子》文章向來以雄辯著稱。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擋。出于對當時執(zhí)政者貪婪殘暴行徑的憤慨,對掙扎在苦難中人民的同情,對別家學說的敵視,對貫徹自己主張的強烈愿望,以及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的救世責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剛厲、理直氣壯。他又善于運用各種驅(qū)誘論敵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2.解題。

  本文是一篇短論,論述了戰(zhàn)爭中民心背向的問題,指出民心所向,是戰(zhàn)爭勝負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戰(zhàn)爭勝負中的決定性作用,體現(xiàn)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講授新課:

  1.朗讀課文。

  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泛讀,學生聽讀,注意讀音、節(jié)奏等。

  2.請學生翻譯第1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天時不如地利:天時,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地利,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

  孟子用“天時”“地利”“人和”來概括有利于作戰(zhàn)的各種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

  3.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三里之城:周圍三里(那樣的。┏。

  七里之郭:郭,外城。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環(huán),圍。而,表轉(zhuǎn)折,卻。

  夫環(huán)而攻之:夫,句首發(fā)語詞。

  4.請學生翻譯第3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池非不深也:池,護城河。

  兵革非不堅利也: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兵器。革,甲衣。堅利,堅固鋒利。

  米粟非不多也:米粟,指糧食。

  委而去之:委,放棄。去,離開。意思是棄城而逃。

  5.請學生翻譯第4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界限,這里意思是限制。以,憑,靠。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來(不遷移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固國,鞏固國防。

  威天下之以兵革之利:威,震攝。兵革之利,武器的強大。

  寡助之至:之,動詞,到。至,極點。

  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天下順之:順,歸順,服從。

  故君子有不戰(zhàn):故,所以。有不戰(zhàn),不戰(zhàn)則已。

  6.請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第一部分(l—3段)論述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在決定戰(zhàn)爭勝負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一層(1段):總論。擺出觀點,提摯全文。

  第二層(2段):從進攻一方的失利論證“天時不如地利”。

  第三層(3段):從防御一方的失利論證“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部分(4段)深入論證“得道”即“得人和”則“戰(zhàn)必勝”。

  7.提問:“人和”與下文所說的“道”是什么關(guān)系?

 。暗馈奔粗溉收!暗玫馈本褪鞘┬腥收J┬腥收⻊t“多助”,“多助”則“天下順之”,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8.提問:本文闡述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饕^點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提問:文章第3段運用什么句式?

  教案《新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孟子》教案》,

  有什么效果?

 。\用雙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強語言氣勢的作用,極言防御一方地利條件的優(yōu)越。

  10.提問:文章第4段運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l)運用排比句,再次強調(diào)“地利”不足恃。

 。2)運用對比手法,把“得道者”與“失道者”的后果進行對比,點明文章主旨。

  11.提問:本文的論證方式有什么特點?

 。疚南葦[出觀點,用概括性很強的戰(zhàn)例加以證明,然后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一論斷,闡明了“人和”的實質(zhì)。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戰(zhàn)必勝矣”作結(jié),突出地說明“人和”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

  三、小結(jié):

  1.古今異義。

  郭 古義:外城七里之郭 今義:姓氏

  池 古義:護城河池非不深也 今義:池塘

  去 古義:離開委而去之 今義:到……去

  親戚 古義:內(nèi)親外戚親戚畔之 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guān)系的家庭或其他的成員。

  委 古義:放棄委而去之 今義:委任

  域 古義: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義:地域

  是 古義:這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今義:判斷動詞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親戚畔之。

  3.虛詞。

  之 代詞“他”親戚畔之。 助詞“的”三里之城。 動詞“到”寡助之至

  而 表并列“并且”泉香而酒例 表修飾“著、地”夫環(huán)而攻之。表轉(zhuǎn)折“卻、但是”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4.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譯;

 、偬鞎r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

 、诜颦h(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

 、垡蕴煜轮,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勝利。)

  四、作業(yè):

  1.背誦默寫全文。

  2.掌握文中的字詞。

  第二課時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一、導入:

  美國阿拉斯加的一個自然保護區(qū)內(nèi)原是鹿與狼共存的,為保護鹿不被狼吃掉,人們趕走了狼。不料,在“和平安寧”環(huán)境中的鹿,優(yōu)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體質(zhì)明顯下降,不久便有許多鹿病死了。人們只得再把狼“請”回來,不久鹿群又生機煥發(fā)充滿活力了。同學們聽了這個故事,會有什么樣的感想呢?請走進《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去尋找答案。

  二、講授課文:

  1.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泛讀,學生聽讀,注意讀音、重音、節(jié)奏等。

  2.請學生翻譯第1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發(fā),起,指被任用。畎畝,田間、田地。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舉,被舉用,被選拔。版筑,筑墻的時候在兩塊夾板中間放土,用杵搗土,使它堅實。筑,搗土用的杵。

  膠鬲舉于魚鹽之中:魚鹽,販賣魚和鹽。

  管夷吾舉于土:士,獄官。舉于上,從獄官手中被釋放并被錄用。

  《孟子》教案 篇11

  《孟子語錄》公開課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有關(guān)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熟練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課文;準確掌握課文主旨。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準確理解“舍生取義”的思想內(nèi)涵;提升自身素質(zhì)和能力,在關(guān)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

  教學重點

  感知課文,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準確理解“舍生取義”的思想內(nèi)涵。

  教學難點

  “兼得”和“舍生取義”二詞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師范讀,生體會。

  二、介紹相關(guān)資訊: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軻,字子輿,魯國鄒人。相傳為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戰(zhàn)國時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一書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基本上是繼承孔子的仁政思想。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張。

  2、題目賞析: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本文就以“魚”和“熊掌”作比喻,巧妙的回答了人在一生中的關(guān)鍵時刻應(yīng)該如何作出正確選擇的問題。

  三、再讀課文,積累相關(guān)詞語。

  四、師生一起賞析課文,掌握關(guān)鍵詞語。

  欲:想得到的亦:也子得兼:該詞位置前后顛倒,應(yīng)作“兼得”,譯作“同時得到”。舍:舍棄

  五、師生交流,小組合作寫出文章結(jié)構(gòu)提示:

  六、生合作探究后總結(jié)文章主旨: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語錄,以魚和熊掌設(shè)喻,說明舍生取義的道理。

  七、處置課后習題。

  八、背誦課文。

  板書設(shè)計:

  魚

  熊掌

  生

  義

  舍魚

  孟子(約公元前372 ——前289)名軻,自子輿。戰(zhàn)國時鄒國(現(xiàn)山東鄒縣)人。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學大師,被尊稱為“亞圣”,后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睹献印肥敲献优c他的弟子合著的,內(nèi)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yǎng)等。全書分《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七篇。本文選自《孟子·告子》,原文如下:“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shù),小數(shù)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孟子》教案 篇12

  一、設(shè)計思想:

  本文語言簡練,句式長短相繼,讀起來瑯瑯上口,適合誦讀教學。先秦散文,文理俱佳,要了解作者文風,然后披文入理,這樣文與理協(xié),理解、識記起來就會容易得多。布置預習:通過各種渠道,查閱有關(guān)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的故事。

  二、課時安排:

  本文安排兩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ㄒ唬┯伞皯(zhàn)國七雄”導入對戰(zhàn)國中期社會和人民生活狀況的介紹,由“諸子百家”導入對孟子及《孟子》的介紹。

 。ǘ┏踝x課文,利用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

 。ㄈ┰僮x課文,注意停頓和輕重音。

  (四)齊讀課文,讀完后教師進行糾偏和誦讀指導。

 。ㄎ澹┥⒆x課文,結(jié)合課下注解以及工具書了解文章大意。

 。┧伎加懻摚罕疚牡闹行恼擖c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還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者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

  教師對于學生討論中的合理看法要充分肯定,在此基礎(chǔ)上,給出自己的看法:從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內(nèi)容是有關(guān)戰(zhàn)爭方面的。第二段從攻城方的角度寫,雖然攻打的是個小城,也選擇了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但是沒有選擇有利于進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勢,所以“不勝”而返,從而強有力地證明了“天時不如地利”的觀點。第三段從守城方的角度寫,守城者據(jù)守著“高城”“深池”,擁有堅利的兵革、豐盛的米粟,卻棄城而逃,顯然是因為“地利不如人和”。由上面分析可知,第一段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第二、三段的論點,它也是打仗中要用到的一條很重要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原則。

  再看第四段的主要內(nèi)容,涉及到“封疆”、“固國”、“兵革”、“畔之”、“攻”、“戰(zhàn)必勝”,這些都是描寫戰(zhàn)爭的詞語,可見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寫有關(guān)戰(zhàn)爭方面的內(nèi)容,但作者的態(tài)度不是鼓吹戰(zhàn)爭制勝,而是反對不義戰(zhàn)爭,反對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認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險”、“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那戰(zhàn)爭靠什么制勝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張: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由此引申出的結(jié)論就是: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勝仗。從這段看,作者只是以戰(zhàn)爭為例,落腳點是要談治國之道,具體來說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為本文的中心論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ㄆ撸┳芳铀伎迹罕疚牡恼撟C思路是什么?

  明確:層進式論證。

 。ò耍┱碜衷~及文化常識,熟讀成誦。

  第二課時:

 。ㄒ唬┯闪麑W生講故事。

  故事內(nèi)容: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ǘ┯懻摚簭倪@些故事中總結(jié)共同的規(guī)律。

  明確:要成就大事業(yè),必須經(jīng)過一番艱苦的.磨練。

  啟發(fā)提問:怎樣才算艱苦的磨練呢?

 。ㄈ┏踝x第二段,結(jié)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

  (四)學生串講第二段,教師訂正后提問:“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明確:前提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目的是“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五)學習第三段,疏通大意,了解論述層次。

  明確:先舉人的例子,從正面說理,談“犯錯”與“改錯”的關(guān)系,談“內(nèi)心憂困、思慮阻塞”與“有所作為”的關(guān)系,談如何讓想法為人所知,論證“生于憂患”的觀點。接著舉國家的例子,從反面說理,談國家如果沒有“內(nèi)憂”與“外患”就要滅亡,論證“死于安樂”的觀點。

  (六)比較兩篇文章的論證方式。(見“擴展資料”部分)

  (七)討論: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談?wù)剬τ谝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樹立什么樣的憂患意識。教師總結(jié)討論情況。

 。ò耍┱碜衷~和文化常識,熟讀成誦。

  《孟子》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文言文自讀能力;

  2、復習有關(guān)《孟子》的知識。

  教學方法

  自讀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自讀課文,試譯課文

  參考對譯: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炷芘c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熟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lǐng)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孟子謁見梁襄王,出來以后,告訴旁人說:“遠遠望去,不像個國君的樣子;走近他,也看不到使人敬畏的表現(xiàn)。他突然問我:‘天下要怎樣才能安定?’我回答說:‘統(tǒng)一才會安定!謫枺骸l能統(tǒng)一天下呢?’我回答:‘不喜好殺人的國君,就能統(tǒng)一天下!謫枺骸怯姓l來跟從他呢?’我回答說:‘天下的人沒有誰不跟從他。大王懂得禾苗的情況嗎?七八月間(夏歷五六月間)長時間天旱,禾苗枯萎了。只要天上黑油油地涌起烏云,嘩啦啦地下起大雨,禾苗便又蓬勃生長起來了。國君如果能這樣,又有誰能對抗得他了呢?如今各國的君主,卻沒有一個不是喜歡殺人的。如果有一位不喜歡殺人的國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脖子仰望著他了!果真這樣的話,百姓們歸隨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樣,浩浩蕩蕩,有誰能阻擋得住呢?’”

  二、回答課后練習題

  (一)設(shè)計此題,意在使學生通過熟讀課文,復述這篇短文的主要內(nèi)容,進一步了解孟子運用譬喻闡述統(tǒng)一天下的道理。有了前幾篇課文的學習,學生對孟子的論辯藝術(shù)和語言特色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相信學生能說出自己的理解。如果學生能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有關(guān)內(nèi)容,更應(yīng)該受到鼓勵。此題沒有統(tǒng)一的答案,學生只要能說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ǘ┩僮质俏难晕拈喿x中經(jīng)常遇到的問題,此題是本單元惟一一個有關(guān)通假字方面的練習。此題所選的通假字涉及本單元已學過的.幾篇課文。具體參考答案為:

  1.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卒,通“猝”,突然。

  2.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由,通“猶”,猶如,好像。

  3.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說,通“悅”,喜悅,高興。

  4.蓋亦反其本矣蓋,通“盍”,何不。

  5.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田,通“畋”,打獵。

  三、課文閱讀點撥

  孟子爽快、耿直,摻和著火辣辣的嗆味,語出驚人。對人語王“不似人君”“不見所畏”,對王言“今大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言下之意是梁襄王也在“嗜殺人者”之列。其語言犀利尖銳均毫無諱飾遮掩之態(tài),孟子對梁襄王的藐視也可見一斑。讀之,頓生快感,倍覺清爽。

  孟子在轉(zhuǎn)述他與梁襄王的對話時,三言兩語就呈現(xiàn)出對話雙方的內(nèi)心世界,簡筆勾勒,其個性化的人物形象便活了起來。梁襄王僅三句問話就已將其性格凸現(xiàn)于讀者眼前了;其惶惑之態(tài),在“卒然問”中流露出來,他雖有貪得的野心,卻無王者的威儀,還伴有些許糊涂和怯懦。三句問話還步步暗合了孟子嚴密的邏輯思路,即:施仁政一天下歸附統(tǒng)一一社會安定。

  兩相對照中,更見孟子之儒雅風范以及揮灑自如的大氣。對答中的雙重否定句“天下莫不與也”與強烈的反問句“其如是,孰能御之”“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等,其言辭中充溢著不容置疑、居高臨下的氣勢。這正是孟子文章“氣充辭沛”的一種詮釋。

  孟子藝術(shù)化地宣揚了“仁政”的政治主張,既生動形象,又情理深至,令人信服。運用日常生活中的習以為常的事理來說明“仁政”(即“王道”)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增添了其說理的魅力。

  四、思考問題:

  1.文中運用了比喻說理,其本體與喻體是如何相聯(lián)的?

  探究學習:文中將人民盼望不嗜殺人的君主來解救這一本體比作七八月間的枯苗需雨。民如枯苗,君澤如雨,一旦仁君出現(xiàn),百姓如同枯苗遇“沛然下雨”,便“浡然興之”不可阻止;君施仁愛,民心如水,民之歸附,則如“水之就下”不可抵抗。本體和喻體一一對應(yīng),運用自然界習以為常的現(xiàn)象,生動地闡述了統(tǒng)一天下的道理,二者緊密相聯(lián)。

  2.從梁襄王的三句問話中可看出其形象如何?

  探究學習:梁襄王的三句問話:“天下惡乎定?”“孰能一之?”“孰能與之?”語調(diào)上揚,語氣輕而短促,從中可體味出梁襄王雖有貪得的野心,卻無王者的威儀,精神狀態(tài)是低下的,“卒然”問話中流露出惶惑,表現(xiàn)出涉世不深的窘態(tài)。

  3.孟子見梁襄王后,出來對他人說:“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边@反映了孟子怎樣的個性?他對梁襄王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

  探究學習:在孟子犀利、潑辣、不留情面的言辭中,流露著鮮明的愛憎感情,孟子的率真、耿直的性格鮮活地表現(xiàn)了出來。他對這個國君印象不佳,輕慢而藐視。

  4.孟子主張的“仁政”思想在文中是怎樣體現(xiàn)的?

  探究學習:孟子以“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回答梁襄王“孰能一之?”的問話,“嗜殺人者”顯然是兇殘、暴戾的典型;“不嗜殺人者”乃善良、仁愛者的特征,這種人才能統(tǒng)一天下。這是孟子對執(zhí)政者的諫言。孟子在回答梁襄王“孰能與之”時,力透紙背地分析社會現(xiàn)狀“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進一步指出暴政無處不在的現(xiàn)實,又以“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lǐng)而望之矣”一句,生動形象地描述了施“仁政”的君主出現(xiàn)后,百姓擁戴的場面,且“民歸之,由水之就下”不可阻擋。孟子在文中是以“不嗜殺人者”的話題來抒發(fā)所主張的“仁政”思想的。

  5.文中出現(xiàn)的“之”字有哪幾種用法?

  探究學習:文中出現(xiàn)的“之”有14處,可歸為4種用法:

  代詞,如:“望之不似人君”,“孰能一之”;

  結(jié)構(gòu)助詞,如:“今夫天下之人牧”;

  補足音節(jié)助詞,如:“則苗浡然興之矣”;

  取消句子獨立性助詞,如:“由水之就下”。

【《孟子》教案】相關(guān)文章:

關(guān)于《孟子》的教案08-26

《孟子》優(yōu)秀教案(精選15篇)12-08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孟子》教案02-18

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02-25

《孟子》教學反思03-20

《孟子》兩章教學反思04-11

教案中班教案02-23

中班教案教案04-15

小班教案安全教案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