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禪山記》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靵韰⒖冀贪甘窃趺磳懙陌!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游褒禪山記》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游褒禪山記》教案 篇1
設計思路
一、 三維目標
1、 繼續(xù)積累文言語匯,特別掌握詞類活用的現象。
2、 學習即事明理,敘議結合,前后緊密相扣的寫作方法。
3、 學習從游山這樣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現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二.整體思路
教師應當將示范背誦作為一種直觀的教學手段加以運用,必要時應逐句地帶領學生誦讀,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治學、處事都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獲得成功的道理。
三、教學流程
(一)導入 新課:
教師提問:在初中我們學過哪些用文言文寫作的游記?
《西湖游記》、《始得西山宴游記》、《醉翁亭記》、《滿井游記》┅┅
這類文章有何特點?
明確:敘事寫景,抒情感懷 。一般以敘為主,感為輔。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游記《游褒禪山記》,看它在寫法上有何區(qū)別?(板書課題:《游褒禪山記》)
。ǘ┱w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斷句讀。
2、學生自瀆課文,盡量熟練,并借助注解,利用工具書,掃清語言障礙。
提示: (1)學生的自己不能解決的疑問可作好記載,教師巡回解答。
。2)指導學生像上一課一樣作好文言語言的積累。板書隨機。
3、掌握大意(多媒體板書)
討論、明確:本文先寫未盡興的游山經歷(1、2段), 然后由此引發(fā)議論(3、4段),第五段是游記的結尾。
。ㄈ┢纷x課文
1、 研讀第一段。
學生齊讀第一段,然后教師范背第一段,學生如果還有讀不準的字音要記好筆記。同時思考:介紹“褒禪山”的語句有哪些?為什么要特別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
明確:第一問比較簡單,只是提示學生背誦的層次。第二問要提示學生尋找文中相照應的地方。
原因:為后文的議論埋下伏筆。
引領學生按層次背誦此段。
2、 研讀第二段。
先點名誦讀第而2段(有基礎的學生),然后齊讀,再后教師領背。思考:此段中介紹了前后兩洞,你認為著重介紹的哪一部分?為什么?
討論,明確:較詳細地寫了后洞的特點以及游后洞的所見所感。因為本段著重寫游洞而不著重寫景,況且只寫了半途退出的經過。由此可看出,文章不重在記游,而只是借以表達自己的觀點,記游只是為后文的議論作準備的。那么,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后悔”,因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卻隨之出,不得極夫游之樂也,實意在說明自己意志不堅定。
學生小聲再誦讀課文,爭取當堂背誦。
3、研讀第三、四段。
。1)齊讀第三段,強調“而無物以相之”中的“相”讀作xiàng ,思考:本段主要寫了什么?
明確:主要寫游山的心得。具體內容分五層意思:①用一“嘆”字緊承上文,領起全段。②以古人作為立論的標準,從“求思”的深度和廣度兩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難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對比。④闡述宏偉目標,險遠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內在聯系。⑤強調只要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即使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梅”。
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尋找關鍵語句回答。
明確:這一段承接第二段游山未盡興的事件引發(fā)的議論“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就能成功嗎?在文段中繼續(xù)尋找答案。(略)
歸納起來,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條件就是 “志”、“力”、“物”,強調了“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又強調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強調只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yè)之道。從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啟發(fā)?能不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談一下。
。2)教師背誦第四段,由于句子較長,強調句讀,便于理解。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
“古書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話相照應?(“其文漫滅”。)“后世之謬其傳”又是跟哪句話相照應?(“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作者認為現實中像這樣的情況多嗎?(“何可勝道也哉”)
由此討論:你認為現實生活中像這樣的情況多嗎?請舉例證明。
學生暢所欲言,估計說的更多的使廣告招牌、報章雜志上出現的。(略)
提問:這一段主要寫了什么?
明確:作者從仆碑發(fā)生聯想,指出對待傳聞應該采取“深思慎取”的態(tài)度。
3、 4兩段都是由生活中具體的小事闡明了悟出人生哲理,表現出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
4、教師背、學生讀最后一段,盡量慢一些,強調“父”字讀作“ f”學習游記寫法的結尾,再如《醉翁亭記》的結尾也是這樣。
5、學生再讀課文,同方交換檢查背誦,并檢查默寫。
6、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自己編寫結構提綱。
。ㄋ模┫嚓P資料
作者介紹: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現江西省臨川縣)人。仁宗慶歷進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強化統(tǒng)治力量,以防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鞏固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因保守派反對,新法迭遭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卒謚文。他強調“權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其詩文頗有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之作,體現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抱負。散文雄健峭拔,被推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詞雖不多但風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時代背景資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現在安徽省潛山縣)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辭職回家探親,在歸途中游覽了山巒起伏,有泉有洞,風景秀美的褒禪山,同年7月以追記形式寫下此文。
板書:
《游褒禪山記》
積累文言基礎知識,強調詞類活用。(學生完成)
1、 2段(記敘)游山的經過。
3、4段(議論)游山的心得:
成功的條件—— “志”、“力”、“物”,關鍵是“志” 一、 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二、 解讀大綱:誦讀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的名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
三、 (一)導語 “溫故而知新”。
。ǘ┲匾曊Z言的積淀。
(三)以朗讀促理解,在理解中求背誦。
《游褒禪山記》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學習蓋所以以觀名其等文言常見詞語的用法。
2、體會文言斷句及句中停頓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點。
3、學習本文以記游寫感的寫法,體會作者在文中表現出的觀點。
【教學重點】
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作者的觀點。
【教學難點】
記游寫感的寫作方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方法】
文言教學三讀法(自讀──譯讀──導讀)。
【學法點撥】
整體感知、誦讀、點撥、自學、討論、批注等。
【教學準備】
1、自學。
2、勾畫《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簡介作家作品時代背景。
2、聽錄音,正音、明讀。
3、誦讀第一二自然段。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教師:本課是游記。游記這種體裁我們并不陌生,初中時我們已經學過。學生說出游記的篇目。(《醉翁亭記》《小石潭記》《登泰山記》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記》和《岳陽樓記》列入游記。)古代游記的寫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點,濃筆重彩,精描細繪,表現山水之美。請同學們注意本文與所學過的'游記有什么不同?
二、作者及背景介紹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號半山老人,世稱荊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宋仁宗時,他上萬言書,主張實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顧保守派的反對,積極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對,新法受阻。他具有樸素的唯物辨證思想,反對天命,提出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進步口號。他的詩詞文多揭露時弊,體現了自己的政治主張與抱負。詩詞遒勁清新,風格高峻。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寫于34歲任舒州通判時。
三、點撥
本文學習步驟:
1、閱讀課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寫作線索。
3、逐段閱讀,弄清文中字句含義與用法。
4、了解本文寫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達的思想與感情。
6、背誦。
四、整體感知
1、聽錄音,正音:
廬冢 謬其傳 無物以相 深父 窈然 瑰麗
2、明讀:所謂華山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者。而我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3、理清課文結構思路:
、 本名與別名的由來。
⑵ 記游洞經過。
⑶ 抒發(fā)游洞的感慨(全文重點)。
、 簡寫由仆碑而產生的感想。
、 補記同游之人、記游時間。
五、分析解讀一、二段
1、補充注釋:
⑴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始:起初。舍:建房。
、 而卒葬之 卒:死。
、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名:給命名。
、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陽: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
、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蓋:大概,可能。
、 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窮:走到盡頭。
⑺ 不出,火且盡 且:將要。
、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加:更加。
、 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 其:自己。極:盡。
2、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 舍:
A、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B、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C、便舍船,從口入
D、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E、退避三舍
、 余: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C、游刃有余
D、其余,則熙熙而樂
、 窮:
A、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B、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D、復前行,欲窮其林
、 然: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C、奚以知其然也
D、吳廣以為然
3、下列句中哪些詞是詞類活用?請具體解釋之。
、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此
、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
、 則其好游直不能窮也
、 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能極夫游之樂也
4、朗讀課文,邊讀邊翻譯。
5、分析理解:
、 褒禪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現在的華山。
、 對花和華的辨析體現了王安石愛鉆字眼的習慣,他也因此而尚受時人譏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這個習慣的?
(討論)
、 從文中所寫來看,作者為什么要進山洞?又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
、 現在時興一種運動,叫做探險運動,你認為這種運動興起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
六、熟讀課文一二段,課后用通順的語言認真翻譯一遍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研讀三、四、五段。
2、小結本文。
3、練習。
〖教學步驟
一、復習背讀第一二段(或抽查詞語理解情況)
二、分析解讀三四五段
1、補充注釋:
⑴ 于是余有嘆焉 焉:語氣詞,不譯。
、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以:因為,由于。
、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夫:那。以:而,并且。
、 其熟能譏之乎 其:豈,難道。
、 何可勝道也哉 勝:完全。
2、下列詞語在句中應怎樣解釋?
、 焉:
A、于是余有嘆焉
B、而人之所罕至焉
C、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焉用彼相矣
D、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 其:
A、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B、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C、其熟能譏只乎
D、其真不知馬也
E、汝其勿悲
⑶ 觀:
A、古之人觀于天地、山川、草木
B、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
C、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D、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
⑷ 名:
A、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B、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C、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D、莫名其妙
E、不名一文
F、以奇乃華山之陽而名之也
3、指出下列句中詞類活用現象:
⑴ 往往有得
、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 險以遠,則至者少
⑷ 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⑸ 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 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4、比較下列劃線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
、 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 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⑸ 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
、 于是余有嘆焉
、 往往有得
、 而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
⑼ 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5、指出下列句中含有的文化常識:
、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⑵ 四人者:廬陵簫君圭君玉
、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⑷ 《臨川先生文集》
、 今之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6、分析后三段:
、 王安石基于這次旅游產生了一點感想?請具體說明。
答:賞非常之觀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對于古書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 王安石分析要賞非常之觀必需哪些條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 學習了本文,你有了怎樣的體會?你將如何面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
(討論)
三、朗讀后三段,邊讀邊翻譯
四、小結本文
1、古人在游記中寫感受常用一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請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話: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作者記游褒禪山不為記游,而為發(fā)表議論:無論治學處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撓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
2、因事見理,敘議結合。本文前兩段記游山,后兩段發(fā)議論,前面的記游處處與后面的體會有關,后面的議論又緊扣前面的游山經歷。前后呼應,結構謹嚴,具體生動,淺顯易懂。
五、布置作業(yè):
1、課堂作業(yè):課后練習。
2、課后作業(yè):
、 背誦全文。
、 完成《高考神梯》。
《游褒禪山記》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解題。
2、理解掌握文中的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的用法。
3、熟讀背誦,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4、體會借鑒本文即事明理的寫法,領會治學處世皆須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學重點:
熟讀背誦。
積累卒、文、道、名、奇、舍、窮、極等文言實詞的意義。
掌握虛詞者、以其的意義與用法。
教學難點:
領會本文所闡述的道理。
教學本課可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程序設計:
。ㄒ唬┱n題導入及解題
導語設計:以前我們寫游記主要寫哪些內容?
學生:旅游的時間、地點、和誰一起去等等,然后寫所見,抒發(fā)對大自然的熱愛或者抒發(fā)對古代文明遺跡的贊美,對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贊頌以及由此引發(fā)的作為炎黃子孫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這篇游記卻不是如此,它通過作者的親身游歷探險,發(fā)幽微之思,闡發(fā)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為我們闡發(fā)了哪些哲理呢?他的觀點給我們哪些思考呢 ?下面我們就一起學習這篇文章。(板書課題)
解題:(展示課件)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 ,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晚號半山。神宗時,曾推行變法,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我執(zhí)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對失敗后,退居江寧,封舒國公,旋改封荊,也稱荊公,卒謚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臨川集》等》。
[關于文體] 記是一種文體,可說明、議論、描寫、敘述。 游褒禪山記:是游褒禪山后所記,所以它是一篇游記。(題目中有記不見的就是游記。)
(二)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初讀課文,讀準字的讀音。(課件展示字的讀音)
2、聽錄音范讀,初步感知課文。
3、學生齊聲朗讀課文,進一步熟悉課文。
。ㄈ┭凶x第一、二段
1、研讀第一段
。1)指名朗讀、口譯。如有疑難則請其他同學回答或由教師點撥。
重點掌握以下詞、句:
一詞多義:
A、卒:①死。卒葬之。②終于。卒相與歡。(《廉頗商相如列傳》)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戰(zhàn)》)
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滅。②文字。獨其為文。、③華美、有彩飾。舍其文軒。(《公輸》)
C、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說、講。何可勝道也哉。③道理。傳道受業(yè)(《師說》)④正確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D、極:①盡,—盡情享受。極夫游之樂。②至多,最多。亦極七八萬耳。(《赤壁之戰(zhàn)》)
詞性活用:
A、舍:筑舍定居。名詞活用為動詞。始舍于其址。
B、名:①命名,稱呼。名詞活用為動詞。名之曰褒禪。②說清楚,說明白。名詞活用為動詞。而莫能名者。
C、窮:窮盡,走到頭。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好游者亦不能窮也。
者也表示判斷的兩種形式:
、俦硎締渭兊呐袛,者前是主語,者后是謂語。如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家也。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诒硎疽蚬P系的復合判斷,者在②這里除了表示停頓語氣外,還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這些詞語的`掌握揉進翻譯通課文時。
。2)然后試以華山洞作為參照物,根據文中的方位,畫出虛擬示意圖。
。ㄌ崾荆憾U院在距華山洞五里的西面,因為華山洞距其院東五里仆碑在華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為仆碑是作者從禪院東去華山洞的路上看見的;前洞就是華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對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華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為華山洞在華山之陽,由山以上則是北面了。)
。3)引領學生背誦這一段。本名別名由來及證明華山洞名來由從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謬。
2、研讀第二段
(1)二段略寫什么?詳寫什么?運用了哪些對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寫前洞(19字),較詳細地寫了后洞特點及游后洞的所見所感。這一段中有那些對比:
、偾岸吹钠綍缗c后洞的幽深對比;其下平曠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谇岸从浻握呱醣娕c后洞來而記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對比;
、塾嗨林疁\與好游者所至相比;
、苓M洞時其見愈奇的欣喜與出洞后因不得極夫游之樂的懊悔相比。作用是為第二部分的議論作鋪墊。
。2)作者游洞后出來后的心情怎樣?后悔為什么后悔?因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卻隨之出,不得極夫游之樂也,實意在說明自己意志不堅定。以悔結束記游,為下文抒發(fā)議論作鋪墊。
3、指導背誦:
師生共同討論本段層次劃分:
第一層(開頭到遂與之俱出)記游洞經過;
第二層(蓋余所至至段末)追記后洞中所見并表示遺憾心情。
前洞(平曠、記游甚眾)后洞(窈然、寒、深)進入(深、難、奇)怠俱追記洞中所見(蓋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記自身,伏悔字(方是時火尚足以明也)以悔結束記游(既其出游之樂也)
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一)研讀第三、四段
1、指名朗讀、口譯第3段:
、俟湃酥^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觀察天地。之,助詞,無義,有舒緩語氣作用。于,這里表示觀察的對象,譯成現代語時可省略。
、陔U,這里用的是本義,即高山,因為后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說的是前洞地勢。
、壑劣谟陌祷杌笾械闹劣谑菍嵲~性詞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鼙M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況下可省,但此處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語氣,意思是確實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⑤此余之所得也:這是特殊形式的判斷句,讀時此后應作一頓。
要提示學生注意焉也夫則而故矣然其乎等虛詞在表達語氣上的作用
總結: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間的辨證關系,強調了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又強調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強調只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yè)之道。從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啟發(fā)?能不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談一下。
2、研讀第四節(jié)段
這一段有寫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關仆碑的描述相應。(前面的描寫為后面的議論埋下伏筆。) 寫這些仆碑表達了作者什么觀點?(治學必須深思慎取)
思路:作者從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滅,聯想到古書之不存,從音謬聯想到謬其傳的情況不可勝道,自然地得出治學必須深思慎取的結論。
。ǘ┲v析第五段
這一段是補敘,交代同游者籍貫、姓名和寫作本文的時間并署名。
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沒有出現在正文里,而是記在這段文字中,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提示:能使行文簡潔,避免橫生枝節(jié)。
(三)指導背誦,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ㄋ模┱n堂鞏固練習題
做課后研討與練習的第一、第二題。
(五)板書設計
要力求體現程序性、概括性、指導性、藝術性。
《游褒禪山記》 王安石
記敘 記山 (山 院 洞 碑) 仆碑(1節(jié))
(1、2節(jié)) 游洞 (前洞 后洞) 后洞 (2節(jié))
議論 怠出而悔 有志、力、物 (3節(jié))
。3、4節(jié)) 漫滅謬傳 深思慎取 (4節(jié))
因事見理、敘議結合 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結構嚴密、前后照應
《游褒禪山記》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理解:
領會前人關于“志”、“力”、“物”三者關系看法的精神實質,記住做學問要“深思慎取”的告誡,學習他們不相信舊說,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強調實踐,反對主觀臆斷的態(tài)度。
。、積累:
、 豐富學生有關文言文的誦讀知識,培養(yǎng)誦讀文言文的習慣。
⑵ 了解幾種文言句式,特別是賓語前置句。
。、運用:
辨析幾種常見的修辭格。
【教學重點與難點】
1、誦讀知識及誦讀習慣的培養(yǎng)。
2、理解“志”、“力”、“物”三者關系,體會“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场⒆髡呗詫懫捅、前洞,詳寫后洞,與全文主旨的關系。
4、掌握“觀”、“名”、“文”、“求”等詞的意義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
【知識點】
1、讀準難字字音,掌握異讀的三個類別。
。、讀準文言句子,不要讀破句。
3、了解文言虛詞在表達語氣、傳達感情上的作用。
【教學方法】
串講法、誦讀法、多媒體。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解題
1、本文體裁:游記散文。
。病⑷膬热荩和ㄟ^游山,闡發(fā)兩點感想。
二、范讀全文,自讀
三、逐段辨析有關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φ兆g文,辨析疑難)
1、第一段:
、 讀準下列詞語的字音:浮圖、廬冢、漫、華、謬等。
、 譯句: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
、 分析“其”字的用法。
、 找出名詞用作動詞的例句。
。、第二段:
⑴ 找出名詞作狀語的例子:側出。
⑵ 找出形容詞作動詞的例子:窮、明。
、 解詞:曠、擁、怠、加、咎、極等。
、 不要讀破句:“而余亦悔之……之樂也!
3、第三段:
、 辨析:“焉”、“而”、“也”等虛詞用法。
、 解詞:觀、得、非常、至于等。
、 讀準音:“相之”。
、 口譯本段。
4、第四段:
⑴ 標出下列句子的語中停頓處:“后世”句。
、 悲夫(fú)
5、第五段:
、 找出假借字。
、 找出判斷句、省略句。
四、作業(yè)
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一、分段討論問題
1、第一自然段記了什么?有什么特點?
提示:
記所游山名,交待“褒禪”山名之由來,介紹華山洞的`位置及命名原因,考證“華山”原名叫“花山”。
作者記游時,并不沉醉于山水之中,而重在考察事物的原委,正是為下文“謬其傳”埋下伏筆,已有“慎取”之意。
2、第二段記敘游華山洞的經過,哪些詳寫,哪些略寫?為什么這樣處理材料?
提示:
寫游前洞,惜墨如金,一筆帶過;寫游后洞,潑墨如水,詳加介紹。
這樣剪裁,是為下文議論鋪設事實依據。
。、第三段作者寫游山的心得體會。他闡述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請指出具體例句。
提示:
闡述了宏偉的目標與不可少的主客觀條件之間的聯系。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了“志”的重要!叭涣Σ蛔阏撸嗖荒苤痢,說明“力”的重要!爸劣谟陌祷杌蠖鵁o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說明“物”的重要!叭涣ψ阋灾,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從反面強調“盡吾志”的重要。“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則從正面再次強調了“盡吾志”的重要。
4、第四段,作者寫了第二點心得體會。哪句話能表明作者的觀點?
提示:“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本文記敘部分和議論部分結合得自然。其中有些語句起到了聯系和照應作用,請分別找出來。
。ɡ渎裕
6、本文末一段寫了什么?有何作用?
提示:記同游之人和時間。既照應前文,又對“余與四人擁火以入”補敘。這種寫法,可使行文簡潔緊湊。
二、讀全文,師指點
三、完成思考與練習
【《游褒禪山記》教案】相關文章:
《游褒禪山記》教案08-25
游褒禪山記教案02-22
《游褒禪山記》 教案04-01
游褒禪山記的教案03-05
《游褒禪山記》的教案范文03-02
《游褒禪山記》教案范文02-26
游褒禪山記說課稿03-11
游褒禪山記說課稿02-01
《游褒禪山記》說課稿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