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學反思>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

時間:2022-06-29 02:07:20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fā)現(xiàn)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認識除法》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1

  這節(jié)課學習的“認識除法”這部分內(nèi)容的直接基礎是乘法的含義以及剛剛學習的平均分的含義,重點是讓學生學會聯(lián)系平均分的含義并根據(jù)具體的問題情境列出除法算式。在建立表象的基礎上,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初步認識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稱,掌握除法算式的讀寫方法。

  二年級的小學生,喜歡動是他們的天性,具體形象思維是他們認知的特點。數(shù)學活動中的操作既可以激發(fā)學生參與數(shù)學活動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體驗、理解數(shù)學的知識。

  在今天的課上,我讓學生準備了小棒,但并不要求一定要用小棒操作,因為大部分的學生通過前幾天的學習,平均分已經(jīng)在他們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認識除法它既是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也是以后解決除法實際問題的主要基礎。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本課的知識,我首先出示情境圖:6個小朋友坐纜車,每輛車坐2人,要坐x輛。讓學生觀察圖,了解圖中的數(shù)學信息,然后讓學生思考:怎樣知道要坐幾輛車呢?學生用六根小棒代表6個小朋友,兩根放入一輛纜車,放了3輛正好放完,這樣很形象,學生也很容易理解,能清楚的看出來了要坐3輛車。這時,教師引導:6個小朋友,每輛車坐2人,問要坐幾輛車。我們也可以用除法計算。從而自然引出本課課題:認識除法。接著通過兩道例題的教學,使學生理解已知物體總數(shù),每幾個一份。

  求可以分成幾份或已知物體總數(shù),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幾都可以用除法來計算。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是在動手分一分,畫一畫,最后在列式算一算,這樣做我覺得更能讓學生從動手中感悟平均分豐富的表象,并從動手操作中更好的幫助學生建立平均分與除法之間的聯(lián)系,明確除法就是平均分活動的數(shù)學概括,只有讓學生體會和了解了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才有利于學生最終去理解除法的含義。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2

  “認識除法”是學生在認識了“平均分”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除法的起始內(nèi)容,是學生建立除法表象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本節(jié)課我結合平均分的包含情況進行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稱的教學,教材以平均分的事例設計“除法”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認識除法。

  以動手操作和語言表述為基礎理解除法的含義,我出示問題后,讓學生思考分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在分的過程中用語言描述平均分的過程,重點說清楚分什么、怎么分、分的結果是多少,通過這樣的手段不斷加深平均分活動在學生頭腦中的'相應表象,積累豐富的感性認識,進一步理解除法的含義。

  在教學中,我突出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與除法算式中各數(shù)的對應關系,理解除法算式中各數(shù)的含義。如學生按要求平均分物品后,讓學生思考:“剛才的操作活動是不是平均分?”“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可用什么算式表示?”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的基礎上強化平均分的意識,幫助學生知道把一些物體或一個總數(shù)平均分成幾個相等的幾份,就用除法來計算。寫出算式后再讓學生完整的說出除法算式的含義,突出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與除法算式中各數(shù)的對應關系。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3

  通過認真觀察掛圖,要讓學生經(jīng)歷“實際問題——平均分的活動(實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這一抽象過程,從而體會除法的實際含義,初步理解把一些物體“每幾個一份地分”或“平均分成幾份”,都可以用除法計算,再介紹除號、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在本單元應用題方面,部分孩子掌握得不太好,其一,條件和問題分不清,算式中的除數(shù)和商會顛倒位置。其二,數(shù)量關系分析得不透徹,當乘法和除法題目都出現(xiàn)的'時候,分不清什么時候用乘法解決,什么時候用除法解決。針對這兩點,我將在練習課上,重點讓孩子多對應用題分析條件和問題,并理清每道題的數(shù)量關系,使他們熟練掌握及應用本單元知識。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4

  《課程標準中》強調(diào),學生是數(shù)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shù)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對于這句話的理解我曾一度陷入了誤區(qū):過份地注重了學生的主動發(fā)揮,任何知識都千方百計地引導,一定要讓知識從學生的口中說出來。如第一次我在二9班教學這一課時,引出“÷”這一環(huán)節(jié),我是這樣設計的:大家能不能創(chuàng)造一個符號表示平均分呢?學生由于一下子反應不過來,基本上是用“猜”的,他們說出了×、+等各種符號,我都一一否定了,最后才汪廣溪同學終于猜出了是“÷”,整個過程花了3分鐘左右。課后我進行了思考:這樣的創(chuàng)造是真的創(chuàng)造嗎?歸根到底,這個知識還是教師“擠牙膏”似地從學生地方擠出來的,不僅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而且也并不見得學生體驗到了“創(chuàng)造”的`喜悅。基于這樣的考慮,我在二10班教學時又進行這樣的嘗試:同學們,平均分在我們數(shù)學上還可以用一個符號來表示,(板書÷)這個符號你認識嗎?(學生紛紛說是除號),再請他們觀察除號有什么特點。與第一次的教學相比,這一次直截了當?shù)爻霈F(xiàn)÷,不僅節(jié)約了教學時間,而且能有效激活學生的原有經(jīng)驗,加深了對除號的認識,體會到了學習的快樂。

  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對比教學,我對師生在課堂中的角色定位又有了新的認識:在角色的定位中教師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探索性固然要突出,但必要的時侯,教師也應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適時地介入學生的學習。這也需要我們站在課改的潮流中常常進行冷靜的思考和實踐,唯有如此,才能使課堂少一些浮躁,多一份真實。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04-16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03-01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02-23

《初步認識除法》教學反思04-16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2-26

除法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03-06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3-03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15篇03-10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15篇)03-13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15篇)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