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說課稿> 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

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

時間:2024-05-28 07:59:09 說課稿 我要投稿

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推薦]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我們應該怎么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推薦]

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是九年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二章第二小節(jié)第一部分《圓錐的認識》。這一部分是在學生掌握了圓和圓柱的相關知識的基礎之上而安排的內容。我們要想認識圓錐,進一步學習有關它的知識,首先要了解它的特征。因此教材把它安排在這一部分內容的第一節(jié),為下面學習起到一個良好的鋪墊作用。由于圓柱與圓錐的知識是密切相關的,因而教材把圓錐的認識安排圓柱的認識之后,為學習圓錐的特征以及體積起到了一個橋梁的作用。

  2、學生情況分析:

  由于已經是六年級的學生了,他們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已經有較大的提高,能夠有意識的去主動探索未知世界。同時,他們的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也有明顯的提高;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有所發(fā)展。所以在教學時適宜讓學生主動思考,合作交流,動手實踐,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親自體驗感知圓錐的特征。另外,要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動手操作、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能根據(jù)具體情況想出測量高的方法。

  3、教學目標: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的特點,以及考慮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我確定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學習目標:

  1)、認知目標: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圓錐,知道圓錐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圓錐的特征,會看圓錐的平面圖,了解圓錐的高的測量方法。。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3)、情感目標:用生活中的圓錐讓學生體會所學知識的生活價值,培養(yǎng)學生熱愛數(shù)學學習的情感、態(tài)度。

  4、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圓錐的特征

  教學難點:圓錐的高的測量方法

  5、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圓錐形物體多個、圓錐的模型一個、多媒體課件

  學具準備:圓錐形實物,模型一個、一塊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二、說教學方法:

  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這部分教材的內容特點,經過我對學生和教材的分析,本節(jié)課主要用動手實踐、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

  三、教學流程

  1、復習提問

  師:我們已經學習了圓柱的有關知識,誰能告訴老師圓柱有什么特征?(指名答)

  2、導入新課

  現(xiàn)在,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好的物體,觀察一下,觸摸感覺一下,它與圓柱有什么不一樣?

  生觀察感知后,說出自己的結果,師肯定:這個物體有一個曲面,一個頂點和一個面是圓。

  教師指出:像這樣的物體就叫做圓錐體,簡稱圓錐。也就是這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新的立體圖形。(板書課題:圓錐的認識)

  3、講授新課

  (1)、教學圓錐的認識

  課件展示,如果我們沿著些圓錐的輪廓畫線,可得到圓錐的幾何圖形。

  教師根據(jù)幾何圖形指出:圓錐的一個頂點,底面是一個圓。

  再觸摸,得出圓錐的周圍是一個曲面,叫做圓錐的側面。

  再觀察物體,教師指出:從圓錐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叫做高。

  你能從物體上找到圓錐的高嗎?(教師指出母線不是高)

  你能從圖形上找到圓錐的高嗎?(學生回答)

  你能確定圓錐高的條數(shù)嗎?(學生回答并根據(jù)定義總結:只有一條)

  (2)、小結

  第一步,學生拿出學具,同桌互指圓錐的底面、側面、頂點、高。(師生總結:高是不能摸到的)

  第二步,請學生歸納一下圓錐有什么特征。(指名試答)

  師板書:底面是圓,側面是一個曲面,有一個頂點和一條高。

  (3)、教學測量圓錐的高。

  提問:圓錐的高能直接測量嗎?為什么?

  (圓錐的'高在它的內部,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長度)

  你能根據(jù)測量圓柱高的啟示,來測量圓錐的高嗎?(小組嘗試)

  請同學展示,測量圓錐的高的過程。

  師生總結:

  <1>先把圓錐的底面放平;

  <3>豎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間的距離,讀出數(shù)值。

  <2>閱讀時一定要讀平板下沿與直尺交會處的數(shù)值。

  <2>轉動含30度的三角板,你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

  4、課堂練習

  利用課件,展示習題,指名口答。

  5、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圓錐,想一想:圓錐有什么特征?側面展開后是一個什么圖形?

  四、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為了實現(xiàn)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師引導為主,幫助為輔,我進行了嘗試。從教學內容方面,本部分知識適合采取這種方式:有操作的情境,有活動的空間。從學生方面,學生的求知欲較強,活動能力與小學相比有大的提高,他們能對同一個情境提出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從學生情感方面來看,他們喜歡合作交流的方式。

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2

  一、說教材

  (一)說課內容

  “圓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shù)學第十一冊第四單元“圓”中的第一節(jié)課。這節(jié)課的內容包括:圓的特征、圓心、直徑和半徑。

  (二)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圓的認識”是在學生直觀認識圓和已經較系統(tǒng)地認識了平面上直線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學習曲線圖形的開始。它與“圓的周長和面積”、“軸對稱圖形”的學習關系十分密切。所以正確樹立圓的表象,掌握圓的特征,是本課的首要任務。

  (三)教學目標

  根據(jù)教學內容、教學大綱要求以及學生的認識特點、年齡特征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為:

  1、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里半徑和直徑的關系。

  2、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想、動手操作等數(shù)學活動過程認識圓,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四)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掌握圓的特征;理解同圓或等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系。因為這是今后系統(tǒng)地學習“圓”的知識的重要基礎。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jù)教學內容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遵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

  1、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及學生的認識水平和認知規(guī)律,這節(jié)課采用演示、操作等直觀方法進行教學。通過教師的教具演示和學生的畫、折、量等動手操作,使學生獲得充足的、豐富的感性材料。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通過敘述操作過程,把感知經過思維轉化為表象,并在教師的指導下,抽象概括出圓心、半徑、直徑等概念。

  2、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去思考問題,掌握知識。認識圓的特征,探索求證圓的特征的方法,使學生在自主的活動中學會學習。

  (一)激趣:

  生活導入(西瓜、奧運五環(huán))引出圓是平面圖形。用圓的原因是比球更直觀,例舉生活中的圓。

  (二)初步感知:

  1、設疑引起思維沖突:直尺畫圓(圓的特征)圓是一條曲線圍成的封閉圖形。

  2、通過看古人畫圓、多媒體畫圓、嘗試畫圓,師板演,二次畫圓,總結圓規(guī)畫圓(畫圓步驟:定點、定長、旋轉圓規(guī))定點不能移動,定長不能改變。

  (三)認識半徑

  老師想把剛才畫圓的圓規(guī)兩腳之間的距離畫出來,應該從哪一點畫到哪一點,用手指,可一畫幾條,無數(shù)。區(qū)分圓上、圓內、圓外。

  (四)認識直徑

  讓學生上來用直尺擺,還可以怎么擺,無數(shù)條,關鍵是什么。

  (五)認識半徑與直徑的關系

  讓學生在自己的圓里,一條半徑,再畫一條、再畫一條,通過量一量,得出半徑有無數(shù)條,長度都相等,強調在同一個圓內,所有的半徑相等。再通過量一量或折一折,半徑、直徑的長度有什么關系,得出:D=2RR=D/2

  為什么有些圓大有些圓小,是不是你們的圓規(guī)質量有問題?

  定長決定大小,定點決定位置

  (六)鞏固:

  找一找,哪些是直徑,哪些是半徑?注重對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七)拓展:

  生活中的圓的作用,車輪,把對圓的認識延伸到點的軌跡,為后續(xù)學習作鋪墊。

  這一練習的設計,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意在學生對圓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后,就讓學生運用剛才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的問題。這時,出示多媒體課件,加以驗證。學生積極思考、熱情高漲,學習興趣極大地被調動起來。

  這節(jié)課利用多媒體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讓學生在成功中享受喜悅,增強信心,實現(xiàn)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目的。學生不僅認識了圓的各部分名稱,學會了畫圓、而且掌握了圓的特征,半徑直徑之間的相互關系,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究過程,使學生從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fā)展走向素質的提高;使學生學會了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了培養(yǎng)和發(fā)展。

  三、教學反思:

  我能按新課標的精神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學習方式,并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圓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探究圓的各部分名稱及特點,我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來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熱情,并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引發(fā)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力,增進學生對數(shù)學的理解和感受。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fā),以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的形式,探究新知,同時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識,教師僅僅作為一名“參與者、合作者”參與活動。課堂氣氛活躍,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緊湊,教學導語清晰、連貫能吸引學生。

  圓的認識是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直線平面圖形認識的擴展,是對曲線圖形的初步認識.本課的教學注重聯(lián)系生活實際引入學習內容,加強操作實踐,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力求體現(xiàn)新課程的理念,注重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學習情景,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熱情,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引發(fā)學習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力,增進學生對數(shù)學的理解和感受。簡要歸納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1、重視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從學生感興趣的車輪為什么做成圓,車軸放在輪的中央,讓學生帶著生活中問題學習數(shù)學知識,讓學生觀察圖片、觀察實物,最后引導學生概括圓的概念。整堂課始終處于現(xiàn)實背景中,緊密聯(lián)系生活實際,教師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啟發(fā)學生原有認識,構建數(shù)學模型,體現(xiàn)了數(shù)學學習的價值。

  2、重視學生的操作實踐活動.動手實踐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有利于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學生對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的理解.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無論是在對圓的各部分認識中,還是對圓的特征的探索,教師都讓學生通過折一折、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動,去進行自主探索發(fā)現(xiàn),獲取圓的有關知識,掌握圓的特征.注重學生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數(shù)學。

  3、充分發(fā)揮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作用.新的課程理念指出,要充分發(fā)揮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學生學習中的工具作用,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中去.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通過多媒體計算機的輔助作用,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直觀、形象、動態(tài)地展現(xiàn)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感受到圓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廣泛運用,體現(xiàn)數(shù)學的價值,同時,促進學生對數(shù)學知識的深刻理解,建立清晰的概念。

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3

  各位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

  首先,我對本節(jié)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 教材分析(說教材):

  1. 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內容在全書和章節(jié)中的作用是:《 》是 中數(shù)學教材第 冊第 章第 節(jié)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 基礎,這為過渡到本

  節(jié)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jié)內容是在 中,占據(jù) 的地位。以及為其他學科和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2. 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jù)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通過教學初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讀圖分析,收集處理信息,團結協(xié)作,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初步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加強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3)情感目標:通過 的教學引導學生從現(xiàn)實的生活經歷與體驗出發(fā),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3. 重點,難點以及確定依據(jù):

  下面,為了講清重難上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jié)課設定的目標,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 教學策略(說教法)

  1. 教學手段:

  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實現(xiàn)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擬計劃進行如下操作:教學方法;诒竟(jié)課的特點: 應著重采用 的教學方法。

  2. 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jù):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采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的基礎上,在老師啟發(fā)引導下,運用問題解決式教法,師生交談法,圖像信號法,問答式,課堂討論法。在采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xiàn)機會,培養(yǎng)其自信心,激發(fā)其學習熱情。有效的開發(fā)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能,力求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fā)展。同時通過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yè),啟發(fā)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數(shù)學知識,學習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積極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來自

  3. 學情分析:(說學法)

 。1) 學生特點分析:中學生心理學研究指出,高中階段是(查同中學生心發(fā)展情況)抓住學生特點,積極采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定

  能激發(fā)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

 。2) 知識障礙上:知識掌握上,學生原有的知識 ,許多學生出現(xiàn)知識遺忘,所以應全面系統(tǒng)的去講述;學生學習本節(jié)課的知識障礙, 知識 學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學中老師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 動機和興趣上: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最后我來具體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4. 教學程序及設想:

 。1)由 引入: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期待錄找理由和證明過程。在實際情況下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肖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知識,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2)由實例得出本課新的知識點

  (3)講解例題。在講例題時,不僅在于怎樣解,更在于為什么這樣解,而及時對解題方法和規(guī)律進行概括,有利于學生的思維能力。

 。4)能力訓練。課后練習使學生能鞏固羨慕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與解題思想方法。

 。5)總結結論,強化認識。知識性的內容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盡快化為學生的素質,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shù)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并且逐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6)變式延伸,進行重構,重視課本例題,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例題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串聯(lián),累積,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7)板書

 。8)布置作業(yè)。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所提高,

  教學程序:

  課堂結構:復習提問,導入講授課,課堂練習,鞏固新課,布置作業(yè)等五部分

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4

  一、教材分析

  《圖形的拼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shù)學一年紀下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課文。

  教學重點與難點:平面圖形的特征和轉化

  教具學具準備:

  2張長方形的'紙、1把剪刀、1張正方形的紙、1根小木棍、1顆針.20根小棒

  教學目的:

  1:通過操作活動,使學生體會所學平面圖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邊的特征.

  2: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系.

  二、教法學法

  舉例法、實驗法、講解法。

  三、教學過程:

  第一:引入

  賞賜課我們所學的內容是20以內的退位減法,我們來復習一下。說算式讓學生搶答。

  隨意的說。

  第二:先動手做一個折風車的活動

  讓學生體會和理解平面圖形的特征。(教材27頁第一題:沿虛線折一折)

  教師用紙當場做給學生看,教學生一起來,邊做邊講。

  最后讓學生明白:

  長方形的特征:對邊相等。正方形的特征:四邊相等。

  第三:用幾個平面圖形來拼組一個平面圖形。

  使學生明白他們之間的轉換關系。(教材28頁做一做)

  教師用紙當場做給學生看,教學生一起來,邊做邊講。

  平面圖形之間的相互轉換:圓變正方形、正方形變長方形等等。

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5

  今天阿爾法趣味數(shù)學網帶來的是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五年級《三角形面積的計算》說課稿。

  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是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第九冊75至78頁的內容。這個內容是在第八冊認識了三角形,第九冊會計算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與平行四邊形、梯形的面積聯(lián)系在一起,為以后學習圓面積和復合圖形的面積計算起到鋪墊作用。教材先從數(shù)方格的方法計算三角形的面積開始,再運用拼擺、旋轉、平移的方法把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銳角和鈍角三角形分別變換成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得出三角形的面積等于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然后歸納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我根據(jù)教材的編排特點及五年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和教學關鍵。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會運用公式計算三角形的面積。

  2、通過圖形的割補,剪拼,滲透圖形變換等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會運用公式計算三角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

  理解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方法。

  教學關鍵:

  引導學生理解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中除以2的意義。

  本節(jié)課,我根據(jù)五年級學生的知識面較廣,學習自覺性較強的特點,采用嘗試教學法、實驗法、練習法等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帶著教師提出的問題在舊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自學課本,利用學具獨立作業(yè),互相討論和鞏固練習,去嘗試解決問題,教師再根據(jù)學生嘗試練習中的難點和教材的重點加以講解和點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操作能力。教學時,我按導入新課、揭示課題、推導公式、實際應用、鞏固練習、課堂總結這六個環(huán)節(jié)進行

  一、導入新課

  新課的導入是為了引導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的行為方式。好的導入,可以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活躍學生的思維。我采用實物直觀法導入新課,先引導學生觀察少先隊大隊旗,說出大隊旗的長是120厘米,寬是90厘米,讓學生利用舊知識計算大隊旗的面積和歸納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再出示紅領巾,引導學生說出要計算紅領巾的面積,就是求三角形面積,從而發(fā)揮知識的遷移作用,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進入一個良好的學習境界,為整個教學過程創(chuàng)造良好的開端。

  二、揭求課題

  我按照學生的心理特征,運用了激趣法揭示課題,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起承上啟下、開宗明義的作用。我先直接板書課題“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再提出問題“這節(jié)課要學習哪些內容?”讓學生互相討論,說出三個問題。

 。1)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是什么?

 。2)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的?

  (3)怎樣運用公式計算三角形的面積?這樣,巧妙地讓學生自己提出本課的學習目標,把目標變成自身學習的需要,使學生由“要我學數(shù)學”變成“我要學數(shù)學”。

  三、推導公式

  公式的推導過程是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我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讓學生有目的、有步驟地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口講述,以實驗法推導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教學時,分四步進行。

 。1)引導猜想:

  我讓學生按照課本75頁的方法,用方格紙數(shù)出三角形的面積,引導學生觀察三角形的底是多少厘米?寬是多少厘米?底和高的長度與面積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得出三角形底是6厘米,高是4厘米,面積是12平方厘米

  底6厘米高4厘米面積12平方厘米,接著引導學生猜想三角形面積是底和高乘積的一半。

 。2)嘗試操作:

  當學生心理上產生疑問,迫切地需要教師的講解和驗證時,教師要求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的?學生一邊說,我一邊把平行四邊形變成長方形的推導方法演示出來(沿平行四邊形的高剪出一個三角形,把剪下的三角形拼到另一邊,變成一個長方形)。

  以喚起學生的回憶,促進知識的遷移。然后再要求學生模仿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的方法,把三角形轉換成其他圖形,并拿出課前準備的長方形學具,量出長方形的長與寬是多少?(長10厘米,寬6厘米),計算出它的面積是10×6=60平方厘米,再沿著長方形的對角線剪開,分成兩個大小形狀相同的三角形,算出一個三角形的面積是10×6÷2=30平方厘米(如下圖)。學生清楚地看

  出這個三角形是原來長方形的一半。使學生沿著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發(fā)展的規(guī)律去理解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接著讓學生拿出平行四邊形紙片,量出它的底和高分別是10厘米、6厘米,用10×6計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60平方厘米,然后沿著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剪開,可以分成兩個大小形狀相同的三角形,用10×6÷2算出一個三角形的面積是30厘米。學生再一次看出這個三角形是原來平行四邊形的一半,而且觀察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與剪開的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一致的,攻破教學的難點。

 。3)歸納公式:

  通過兩個實驗,學生紛紛討論,并歸納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是底×高÷2,用字母表示寫作S=ah÷2,并點明求三角形的面積必須要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計算三角形的面積時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能忘記除以2,讓學生的知識更系統(tǒng)完善。

  4)看書質疑:

  學生通過自己實驗操作已水到渠成地得出結論后,我再讓學生認真閱讀課本75頁至77頁的內容,比較與自己推導的方法有什么異同,突出說明課本是用“合”的方法驗證公式,而我們是用“分”的方法來驗證公式的,兩種方法均把三角形變換成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來推導,都能嘗試成功。之后,留一點時間讓學生提出疑問,我再進行針對性的釋疑,創(chuàng)造親切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有疑敢問,進一步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教科書的示范作用及學生之間的互補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了課堂效率。

  四、實際應用

  學生推導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后,我便出示一道同課本例題相仿的嘗試題:一條紅領巾的底是100厘米,高是32厘米,它的面積是多少?讓學生獨立解答,分別叫好、中、差三類學生板演,我進行巡堂檢查,了解信息反饋,去發(fā)現(xiàn)所估計出現(xiàn)的兩種情況:

 。1)100×32÷2=1600平方厘米;

 。2)100×32=3200平方厘米,并按反饋信息組織學生討論和講解,強調應用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時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要忘記除以2,否則會計算了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以確保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知識。

  五、鞏固練習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徑,是檢查教學目標落實情況的重要手段。為了提高練習的效率,我合理地設計了三道練習題。

  第1題:計算下列圖形的面積。這是課本77頁做一做的題目,屬單一性練習,用于鞏固新知識。

  第2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12平方厘米,求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積。

  這是課本78頁練習十八的題目,屬綜合性練習,既復習了三角形面積公式與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關系,又進一步鞏固三角形面積計算,防止學生照樣畫葫蘆。

  第3題:計算少先隊中隊旗的面積,看誰的解法最簡便?這題屬創(chuàng)造性練習題,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又能促進學生的散發(fā)思維。

  阿爾法趣味數(shù)學小課堂:說課總結

  總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可以使學生更進一步明確具體的教學任務,抓住要點內容,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我讓學生聯(lián)系本課初提出的學生目標,總結本課所學內容,得出:

 。1)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是底×高÷2;

 。2)三角形的底和高決定以后,三角形的面積也就決定了;

 。3)計算時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要忘記除以2。

  這樣,通過疏理、歸納,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整節(jié)課的安排善始善終。

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6

  我說課的內容是新世紀版數(shù)學五年級上冊中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從以下幾方面來說明:

  一、教材分析、學生分析

  教材分析

  幾何知識的初步認識貫穿在整個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是按由易到難的順序呈現(xiàn)的。平行四邊行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并能靈活運用長方行面積計算公式,理解平行四邊行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而且,這部分知識的學習運用會為學生學習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奠定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本節(jié)課是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發(fā)展,扎實其幾何知識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學生分析

  新課程沐浴下成長的五年級學生,在市級實驗校的靈活開放的課堂中,學生們善于獨立思考,樂于合作交流,課上表現(xiàn)極為活躍,語言表達能力較強,十分愿意發(fā)表獨立見解,有較好的學習數(shù)學的能力。本單元前幾節(jié)內容中,學生已經對數(shù)格子法、平移重合法、剪割拼補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讓學生切實理解由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后,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關系是一個難點,需要學生在探索活動中,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進行操作與觀察,從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平面圖形之間的變換關系,發(fā)展空間觀念。

  教材處理

  依據(jù)新課程對圖形與空間的教學要突出探究性活動的要求,體現(xiàn)《數(shù)學課程》的“過程性”目標,同時根據(jù)學生憶有的知識水平,我確立了本節(jié)課教學的重難點:

  重點: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難點:使學生切實理解由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后,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關系。

  二、教學目標

  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特點,以“學生的全域發(fā)展”作為標準,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三個維度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

  能力目標:通過對圖形的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和平移的思想,并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活動,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探索的精神,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三、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及評價方式

  教學方式: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shù)學活動不能單純地靠模仿與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本節(jié)課,采用了情境教學法和引導探究法,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數(shù)學活動。在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為他們創(chuàng)建一個發(fā)現(xiàn)、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更好地去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造。

  學習方式:數(shù)學學習活動充滿著觀察、操作、推理、比較、交流、實驗、模擬等探索性與挑戰(zhàn)性的活動,本課多次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實踐,組織學生認真觀察、分析和討論,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通過動手實踐、合作梳理來完成探究任務。

  評價方式

  1、恰當評價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注重對學生數(shù)學學習過程、學習狀況、學習態(tài)度的評價。

 。、重視對學生探究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

 。、評價主體多元化,采用自評、互評、師評相結合的方式。

  四、教學手段

  為了再現(xiàn)生活情境和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使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更直觀形象地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采用多媒體課件來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形成過程與內在聯(lián)系。

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7

  一、教材分析

  《組合圖形的面積》是北師大版五年級第五單元的第一課。學生在三年級已學習了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在本冊的第二單元又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的面積計算,本課時的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是這兩方面知識的發(fā)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經常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學習組合圖形,一方面可以鞏固已學的基本圖形,另一方面則能將所學的知識進行綜合,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教材在內容呈現(xiàn)上突出了兩個部分,一是感受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必要性,二是針對組合圖形的特點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探索性。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在自主探索的活動中,理解計算組合圖形的多種方法。

 。2)能根據(jù)各種組合圖形的條件,有效地選擇計算方法并進行正確的解答。

  (3)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有關組合圖形面積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從而歸納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結合具體的題例,感受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必要性,產生積極的數(shù)學學習情感。

  (2)滲透轉化的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掌握用割補法求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2、教學難點:理解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多種計算方法,根據(jù)圖形之間的聯(lián)系和一定的隱蔽條件,選擇最適當?shù)姆椒ㄇ蠼M合圖形的面積。

  四、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五年級的學生,學生通過之前的學習對于平面圖形直觀感知和認識上已有了一定的基礎,也掌握一些解決基本圖形問題的方法。作為五年級的學生應進一步提高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在學習中去探索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考策略。

  五、說教法

  情境導入

  創(chuàng)情境導思維使學生樂學。因此在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利用直觀、努力創(chuàng)設情景,對提高教學效果大有裨益。有趣的七巧板,通過拼一拼,說一說導出組合圖形的意義。

  直觀演示法

  直觀形象學生樂學,直觀容易記憶,快樂激發(fā)學習。利用多媒體課件、學具,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操作、親身體驗知識的獲取過程。

  引導式教學

  在教學中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之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師精導、生巧學,以學論教,扶放結合。由學生小組合作共同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法時,當學生想出各種不同的方法時,引導學生自己比較方法的異同點,并進行歸納,同時在此基礎上懂得根據(jù)條件選擇合適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六、說學法

 。薄⒆灾饔^察思考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當學生真正自己主動、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時,才能最為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引導學生自己來觀察組合圖形的特點,思考解決的方法,逐步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也有利于后面小組的合作學習以及更好地傾聽他人的不同意見,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幫助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通過與他人的合作獲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適、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本課讓學生在自主觀察思考的前提下,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來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以前總是老師幫助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總結,現(xiàn)在由學生自己來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這樣可幫助學生對新知的學習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七、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復習導入

 。、猜一猜:

  讓學生猜測老師準備的信封里是什么平面圖形,再讓學生從信封中一一摸出來。(以前學過的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

  2、說一說:以上各種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用字母公式如何表示?(多媒體出示圖形)

 。场⑵磮D活動導入新課:

 。1)同桌合作利用事先準備好的七巧板,任先其中的若干個,拼成一個你們喜歡的圖案,最先完成的還可以把你們的作品貼到黑板上向同學們展示。

 。2)請同學說說看你拼的圖案像什么?是由哪些基本圖形組成的?

 。3)觀察黑板上的這些圖形,看看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引導發(fā)現(xiàn)這些圖形都是由以前學過的基本圖形組成的。

 。4)老師揭示課題:組合圖形的面積(板書)

  (二)自主探索新知

 。薄⒄勗捠竭M入例題的自主探索學習

  小華家新買了住房,計劃在客廳鋪地板,請你估計他家至少要買多大面積的地板。(用多媒體出示)

  2、學生估計圖形的面積有多大,隨后老師拋出問題:如何準確計算出這個客廳的面積呢?

  3、學生獨立與小組合作交流解決組合圖形面積計算問題。

  學生可能出現(xiàn)分割法和添補法(將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方法用多媒體顯示)

  分割法即將上述圖形分割成幾個基本圖形。

  4、討論分割法

  A、對于分割法需要與學生討論其合理性,要讓學生明確:分割的圖形越簡潔,其解題的方法也將越簡單。

  B、要考慮分割的圖形與所給條件的關系。有些圖形分割后找不到相關的條件就是失敗的。

  5、討論添補法

  A、為什么要補上一塊?

  B、補上一塊后計算的方法是怎樣的?(讓學生都理解這一算法)

  (三)實際應用

  1、小試身手

  解決書本76頁的試一試。由學生嘗試獨立解答,全班進行方法交流,并讓學生試著從中歸納出較好的方法。(進行知識鞏固)

  2、出示老師事先拼好的一個七巧板的圖形。

 。1)讓學生想一想,想求該圖形的面積,可將其轉變成一些已學的圖形?有幾種方法?

 。2)根據(jù)所提供的數(shù)據(jù),讓學生選擇合適的方法求圖形的面積。

 。ㄗ寣W生懂得在有多種方法時,選擇簡便、合適的方法進行解答)

  3、動手實踐

  學生針對前面自己所拼的七巧板的圖形,小組中選出一圖,自己動手測量所需數(shù)據(jù),求出圖形的面積。(學習能力的進一步培養(yǎng),讓學生學習在觀察圖形的基礎上,結合所選擇的計算方法去測量自己所需的數(shù)據(jù),再進行計算)

  (四)質疑問難

  關于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你有何收獲?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8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本節(jié)課是青島版教材小學數(shù)學四年級下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因數(shù)和倍數(shù)及2、5的倍數(shù)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求最大公因數(shù)、最小公倍數(shù)的重要基礎,也是學習約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因此,使學生熟練地掌握3的倍數(shù)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根據(jù)以上對教材及學情的分析,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從本節(jié)課的研究活動中得到不同的發(fā)展,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經歷探索3的倍數(shù)的特征的活動,知道3的倍數(shù)的特征,并且能熟練地判斷一個數(shù)是否是3的倍數(shù)。。

  能力目標:通過觀察、猜測、驗證等活動,讓學生經歷3的倍數(shù)的特征的歸納過程。以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動手操作及概括問題的能力,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感。體會探索數(shù)的特征的一些方法。

  情感目標:讓學生體驗數(shù)學問題的探究性和挑戰(zhàn)性,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并從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基于以上的認識,我確定了本課的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3的倍數(shù)的特征

  正確判斷一個數(shù)是否是3的倍數(shù)。

  教學難點:探索并理解3的倍數(shù)的特征。

  三、教法設計及學法指導

  為達到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更好的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本節(jié)課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學法:

  1.猜想驗證討論交流2、自主探究體驗感悟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課件,實物展示平臺,實驗表格

  2、學生準備:計數(shù)器計算器

  五、教學程序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小學面臨的許多任務中,首要的任務是教會兒童學習”。這里的學習指學習方法,3的倍數(shù)的特征,有規(guī)律可循,容易上成機械刻板,枯燥無味的課,學生能死套規(guī)律判斷,但學生的能力沒能培養(yǎng),智力得不到開發(fā)。本課的設計旨在揚棄“滿堂灌”的教學,取而代之以啟發(fā)與發(fā)現(xiàn)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點撥學生大膽猜想,動手實踐,去發(fā)現(xiàn)規(guī)律,使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積極思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針對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設計了以下四個與學生的知識基礎,個性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的活動。

  活動一 復習舊知 引發(fā)猜想活動二自主探究合作驗證

  活動三 應用規(guī)律 體驗感悟活動四反思總結自我提高

  活動一 復習舊知 引發(fā)猜想

  “3的倍數(shù)的特征”屬于數(shù)論的范疇,離學生的生活較遠,而2、5的倍數(shù)的特征是學生學習這一課的基礎。我從學生的已有基礎出發(fā),先復習了2,5的特征,并通過教師的總結與引導把復習和導入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去作猜想“3的倍數(shù)可能有什么特征?”,讓學生充分表達各種各樣的猜想,也許有些學生會不假思索地說出他的猜想:“個位上是3、6、9的數(shù),都是3的倍數(shù)”,而有的學生卻有與之不同的想法。進而引發(fā)認知沖突,創(chuàng)設了探究的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感受新知的產生過程,明確新課要解決的問題。從而引出課題。并板書:3的倍數(shù)的特征

  活動二自主探究合作驗證

  本環(huán)節(jié)意在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展示學生不同的學習水平和思維方式,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的數(shù)學活動中,初步理解和掌握3的倍數(shù)的特征。在這里設計了三個層次的教學:

  1、應用《百數(shù)表》,否定錯誤猜想。

  在學生得出猜想后,我便引導學生找出百數(shù)表中3的倍數(shù)去驗證,并在驗證中推翻了剛才的猜想,由此,使學生意識到已經不能用原來的方法(也就是從數(shù)的'個位上的情況)來判斷一個數(shù)是否是3的倍數(shù),而應該換個角度去思考。消除思維定勢,否定舊遷移,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

  2.探究實驗,發(fā)現(xiàn)特征。

  學生剛剛學習了2、5的倍數(shù)的特征,從觀察數(shù)的末尾數(shù)字到觀察這個數(shù)的數(shù)字和,具有很大的思維跨度。學生很難通過獨立的探究得出3的倍數(shù)的特征,這時,教師采用的教學策略就顯得尤為重要。本節(jié)課,教師采用讓學生進行撥珠實驗的教學策略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教師引導學生經歷撥珠實驗,填表觀察,思考發(fā)現(xiàn)的過程。從而使學生對3的倍數(shù)的特征認識隨著實驗的不斷深入而越來越清晰,他們在實驗、探究、猜想、驗證的過程中,建構起對3的倍數(shù)的特征的整體認知。本節(jié)課雖然沒有生動的教學情境,但這樣做巧妙地把學生推上了學習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始終沉浸在一種濃厚的探索氛圍之中,他們被數(shù)學知識本身的魅力所深深吸引。這樣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才是真正的、生動活潑的、富有個性的認知過程。學生通過表象的累積,思維產生了飛躍,腦海中形成了清晰的數(shù)學模型。

  3、舉例驗證,總結規(guī)律。

  讓學生在初步發(fā)現(xiàn)規(guī)律之后,舉例驗證,體現(xiàn)了從特殊到一般的思維過程。為了驗證這一結論,學生用最快的速度算出各位上的數(shù)的和是不是3的倍數(shù),并且使用計算器看這個數(shù)是不是3的倍數(shù),并讓學生匯報驗證的過程,盡可能多地提供機會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學習,不僅讓學生初步學會了舉例驗證的方法,而且體現(xiàn)了辨證唯物主義的思想。

  活動三 應用規(guī)律 體驗感悟

  在這一部分,為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我設計了四個不同的練習。力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基礎上,體現(xiàn)基礎性、層次性、靈活性、生活性、趣味性。

  第(1)題是基本題,使全體學生都能對新知識有進一步的理解,達到鞏固新知的目的。有可能的話可以讓學生在快速判斷中感悟把3的倍數(shù)先去掉的判斷技巧;

  第(2)題以圖的的形式出示,引導學生利用所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第(3)題是在每個數(shù)的□里填上一個數(shù)字,使這個數(shù)是 3的倍數(shù)。以檢驗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提高思維的靈活性。

  第(4)題旨在通過靈活的形式發(fā)散學生的思維。

  活動四反思總結自我提高

  這一環(huán)節(jié)通過師生交流的形式,使學生積極回憶,談談這節(jié)課的收獲。把知識、方法再現(xiàn)的同時,亦體現(xiàn)學生的情感價值觀,進一步反思總結,自我提高。

  整節(jié)課讓學生經歷“猜想—驗證—操作—再次猜想—再次驗證—得出結論—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實現(xiàn)課程、師生、知識等多層次的互動。整個教學是把知識的傳授、思維的訓練、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有機結合起來,取得教學效益和生命質量的整體提升。

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9

  一、說教材

  這一節(jié)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萬以內的加法(二)”,本節(jié)內容是在二年級下冊“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教學兩位數(shù)的連續(xù)進位加法,是以后學生學習多位數(shù)加法的基礎。教材用“中國部分動物種數(shù)統(tǒng)計表”引出這一節(jié)的教學內容,安排了兩個例題,在第一課時主要完成例1和“做一做”1、2題以及練習四的教學任務。由于個位相加滿十向十位進1是已有知識,例題主要解決十位相加滿十要向百位進位1, 例1是兩位數(shù)加兩位數(shù)和是三位數(shù)的連續(xù)進位加法,例2是三位數(shù)加三位數(shù)的連續(xù)進位加法。

  本節(jié)教學內容以學生已有識知為起點,充分體現(xiàn)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雖然進位加法不是新知識,但連續(xù)進位加法計算過程比過去復雜,學生容易發(fā)生、錯誤,要加強有針對性的練習。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對教材的分析我依據(jù)《新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擬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認識目標:掌握“十位滿十,向百位進1”的加法連續(xù)進位方法,并能正確地計算兩位數(shù)加兩位數(shù)(和超100)的進位加法。

  2、能力目標: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3、情感目標:使學生了解中國野生動物的情況,受到保護野生動物的教育。

  教學重點:掌握連續(xù)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連續(xù)進位加法的.算理。

  三、教法和學法 說教法

  1、演示法:卡片顯示和自主組合卡片,兩式相加利用不同的計算方法,開拓了學生的思維。

  2、啟發(fā)式談話法:列豎式計算更加直觀的發(fā)現(xiàn)這節(jié)課的內容因此在學習中會更加的注意。

  3、練習法:練習法是學生鞏固知識的有效方式。 說學法 現(xiàn)在學生的學習方式已經有了明顯的變化,不再單純的依賴于教師,對老師所教的內容進行,模仿和記憶,這種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知識的主動建構與能力的全面發(fā)展,再加上現(xiàn)在的學生自主意識強,因此在教學中應讓他們自己自主探索。

  四、教學過程:

  一、展示交流,導入新課

  1、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喜歡動物嗎?說一說你們都喜歡什么動物。 動物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同我們一樣生活在地球上。那么你們了解目前我國野生動物的情況嗎?課前老師讓你們去了解有關野生動物的資料,請把你們了解到的情況告訴老師和同學們。 學生分組匯報交流所了解到的有關保護野生動物的情況。

 。1)課件出示東北虎、丹頂鶴、蜥蜴、青蛙等圖片,說明它們屬于什么動物種類。

 。2) 課件出示“中國部分動物種數(shù)統(tǒng)計表” 引導學生了解已知種數(shù)即中國已經發(fā)現(xiàn)的動物種數(shù);中國特有種數(shù)即只在中國才有的動物種數(shù);瀕危和受威脅種數(shù)指即將滅絕和數(shù)量正不斷減少的種數(shù)。

 。4)學生看統(tǒng)計表提出數(shù) 哪些數(shù)學問題?

 。5)學生回答,教師邊板書算式 學生提出的加法問題可能有 : 581+110 1244+376 110+98 17+7 98+17??

  二、自主探究 學習新知

 。1)課件出示:“中國特有的鳥類和爬行類一共有多少種?” 引導學生:要想算出中國特有的鳥類和爬行類一共有多少種,需要知道什么相關的信息?你會列式嗎?

  (2)學習例1:引導學生嘗試計算98+25的結果:你們會計算嗎?如果遇到問題與同桌討論解決。

 。3)說一說你們在計算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是怎樣解決的?計算時要注意什么?(個位相加滿十,向十位進1,十位相加滿十怎么么辦呢?向百位進1)

 。4)課件出示算式:98+25= 根據(jù)學生回答,教師板演:

 。5)請1-2名學生講一講豎式計算的方法,其余學生給予評價,發(fā)表意見。

 。6)同桌互說豎式算法,并檢查在進位時“1”寫的位置對不對,做進位加法時,是否漏寫1或忘加1。

 。7)獨立完成計算98+17、89+13。(兩個學生板演,其余同學在作業(yè)本上完成。) 找學生說一說你是怎么算的? 學生自評:如果計算正確、豎式書寫漂亮就在作業(yè)本上畫一個星。 三、運用新知 解決問題學問題

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10

  教材分析:

  《花園》一課是北師大版二年級數(shù)學上冊第七單元第七課的內容。是學生在認識平均分與除法意義的基礎上學習的。倍是一個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沒有給它下定義,而是結合花園的具體情境,讓學生通過擺一擺、圈一圈、填一填等實踐操作活動,體會倍的意義。對倍的意義的理解,教材要求學生既學會畫圖表征,而且能用算式求解,有意識地滲透形數(shù)結合的數(shù)學思想。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倍的意義。

  2、會用圖示或除法求兩個數(shù)量之間的倍數(shù)關系。

  3、讓學生通過擺一擺、圈一圈、填一填 等數(shù)學活動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感,

  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倍的意義。

  教學教法:

  新課程標準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shù)學。根據(jù)這個教學理念,這節(jié)課我采用了情境教學法和 動手操作法。由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倍的意義。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時時處處有數(shù)學,以激起學生強烈的研究興趣,從而主動探究。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思考、交流等學習活動,感受倍的含義,建立倍的概念,并初步學會運用倍的含義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倍數(shù)問題。把學習主權交給學生,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使課堂成為師生情感交流、知識智慧共享的園地。

  教學學法:

  《新課程標準》要求確立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建立學生自主合作、發(fā)現(xiàn)以及探索學習機制,實現(xiàn)學習方法的多樣化,著眼于學生潛能的發(fā)揮,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fā)展。根據(jù)這一要求,在設計這節(jié)課時,我把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小組合作、生生互動作為學生學習的方式,讓學生通過擺學具、獨立思考、討論交流,經歷知識的產生、形成過程,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數(shù)學活動中,獲得數(shù)學知識。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數(shù)學興趣與熱情,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數(shù)學的價值和魅力。

  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創(chuàng)設情景

 。ǚ乓魳罚┮魂嚴子赀^后,天氣晴朗了,森林里許多小動物都高興出來玩耍!它們是誰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出示多媒體圖畫)誰來介紹一下?有那些小動物?它們各有多少只?

  二、探索新知,構建倍的概念

  1、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同學們,你能不能用一句話來說一說小猴子和小鴨子的只數(shù)關系。比較兩個數(shù)除了求和、比多少的關系,還有另外一種關系叫做倍。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倍的認識

  2、構建倍的概念

  體會倍的意義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我設計3個教學層次,層層遞進幫助學生體會倍意,相信學生一定會突破這個學習的難點。

  第一層教學:初步體會倍含義

  同學們!剛才通過數(shù)一數(shù),我們知道猴子有幾只?鴨子有幾只?如果我們用圓片代替猴子數(shù)和鴨子數(shù),猴子擺幾個圓片,鴨子呢?學生回答,老師在黑板上擺。(分2行,第一行擺猴子,第二行擺鴨子)

  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老師在黑板把表示3只猴子的圓片畫一圈),鴨子的只數(shù)有這樣的幾份呢?(先讓學生說一說,再讓個別學生到黑板分一分)

  接著要求全體學生用圓片代替小猴子和小鴨子擺一擺、分一分、想一想,說一說。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去體會,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小鴨的只數(shù)有這樣的2份,算式是: 63=2,老師引導學生說:鴨子數(shù)是猴子數(shù)的2倍。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倍的含義,我給學生設疑:鴨子數(shù)是小猴子數(shù)的2倍,是把什么看作一份?再什么有這樣的幾份?目的讓學生明確如果用倍來描述兩個數(shù)量間的關系,首先要知道以誰為標準,也就是說把誰看作一份,再看與它比較的量有多少個這樣的一份。

  第二層教學:加深對倍的認識

  同學們!剛才我們通過擺一擺、分一分發(fā)現(xiàn)鴨子數(shù)是猴子數(shù)的2倍,小雞數(shù)是松鼠數(shù)的幾倍呢?(老師把問題板書在黑板)可以讓學生說一說,并說出理由。

  先要求學生畫小圓圈表示小雞數(shù)和松鼠數(shù),圈一圈、填一填,數(shù)形結合體會小雞數(shù)是小松鼠數(shù)的幾倍,然后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第三層教學:放手讓學生尋找倍數(shù)關系的問題

  有了前面兩個環(huán)節(jié)的動手操作,此時就可以讓學生嘗試從動手操作活動中走出來,讓他們在情境圖中直接尋找用除法解決問題。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對倍有了初步的認識,當兩上數(shù)在比較時,如果把一個數(shù)看做一份,而另一個數(shù)是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它的幾倍。下面請同學先算一算,填一填,再說一說

 。3)請你再提出一個可以用除法解決的問題,并嘗試解答。

  【設計意圖:】讓學生初步體會應用倍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提升解決問題的靈活性,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三、運用倍的知識解決簡單的數(shù)學問題

  根據(jù)課本的練習編排,我設計了闖三關練習,讓學生帶著興趣,玩中學,學生在輕松而又帶有競爭性中解決有關倍的數(shù)學問題。

  1、第一關比速度

  2、第二關比高矮

  3、第三關比記憶

  同學們每天都看天氣預報嗎?還記得最近的天氣嗎?看圖理解,尋求要解決的問題。

  【設計意圖:】《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能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實例,會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數(shù)據(jù)的過程,所以本環(huán)節(jié)試圖培養(yǎng)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讓學生明白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

  四、全課總結

  說一說你這節(jié)課有哪些收獲。老師歸納:當兩上數(shù)在比較時,如果把一個數(shù)看做一份,而另一個數(shù)是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它的幾倍。

  【設計意圖:】通過討論交流后,學生自己試著歸納來完成的,培養(yǎng)了學生的`歸納、總結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回憶了這節(jié)課的學習歷程和研究的成果,這樣做更體現(xiàn)了過程。

  整堂課的設計,由生活情境導入,在具體情境中認識倍,再通過動手操作理解倍,解決有關倍的知識,最后到生活中尋找倍,層層遞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研究性學習,在探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五、教學效果預測

  在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在本課時中,倍這個概念,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顯得比較抽象。那么如何突破這個教學上的重點呢?在教學時,在具體的情況中擺一擺、圈一圈的操作活動中探索新知。在操作活動中突破難點時,我設計了3個層次。

 。ㄒ唬⿴椭鷮W生理解倍含義。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上,首先由學生在情境圖中收集數(shù)學信息,并根據(jù)收集的信息用小圓片代表小鴨、猴子來擺一擺。這些環(huán)節(jié)學生們都是可順利完成的,但在揭示倍的含義時,就需要老師來幫一幫。這時我就通過和學生一同擺一擺、圈一圈來到確定如果把代表猴子的3個小圓片看成1份,那么代表小鴨的6個小圓片就可以看成這樣2份,從而推導出小鴨數(shù)是猴子的2倍。

  (二)輔助學生加深對倍的認識。在上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對倍的含義有了一些了解,那么要求小雞數(shù)是松鼠的幾倍時,我就引導學生先獨立用畫小圓圈代表松鼠數(shù)和小雞數(shù),然后圈一圈,與同桌說一說,集體反饋時,說一說為什么這樣列式,算式中各個數(shù)字的含義。

 。ㄈ┓攀肿寣W生尋找倍數(shù)關系的問題。有了前面兩個環(huán)節(jié)的動手操作,此時就可以讓學生嘗試從動手操作活動中走出來,讓他們在情境圖中直接尋找用除法解決問題。設計了這樣3個層次的教學,對于倍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采用層層遞進的方法后,相信學生一定會突破這個學習的難點。

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11

  教學內容:

  人教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第104—105頁

  教材分析:自然界和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發(fā)生的現(xiàn)象是多種多樣的。有一類現(xiàn)象,在一定條件下必然發(fā)生,這類現(xiàn)象成為確定性現(xiàn)象,有些事件的結果在一定的條件下無法事先預知,即隨機現(xiàn)象(不確定現(xiàn)象)。本節(jié)內容旨在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活中的現(xiàn)象,初步體驗現(xiàn)實世界中存在著不確定現(xiàn)象,認識事件發(fā)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教材選取了“新年聯(lián)歡會上抽簽表演節(jié)目”的現(xiàn)實情境,引入本單元的學習內容。通過例1、例2的教學,使學生初步體驗在現(xiàn)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發(fā)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1)學生初步體驗生活中有些事件的發(fā)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2)學生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義,能夠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現(xiàn)象;(3)學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2.過程與方法:通過設計一些有趣的實驗以及自身的體會使學生理解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讓學生經歷“猜想-實踐-驗證-推測”的過程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數(shù)學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

  教學重難點: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確的隨機的概念。

  教學過程:

  1.教具準備:盒子、5個紅球、5個白球、

  2.創(chuàng)設情境:

  元旦節(jié)晚會上,學校準備了一次摸獎活動。摸獎的規(guī)則是:在一個盒子里放一些球,每位同學都有一次摸獎機會。摸到紅球有獎,摸到白球沒有獎。如果請你設計,你能想出幾種放球的方案?

  [設計意圖] 把教材中呈現(xiàn)的“新年聯(lián)歡會上抽簽表演節(jié)目”的情境改變?yōu)檫x擇性更少的更現(xiàn)實的摸獎的情境,為更好的引導學生經歷將現(xiàn)實問題抽象成數(shù)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作好心理上的準備。

  板書學生的方案:

  全放紅球 全放白球 既放紅球又放白球

  3.摸球活動,體驗事件發(fā)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小組合作,進行摸球試驗,并把試驗的'結果記錄下來。

  小組合作要求:1.小組長組織,確定記錄人和匯報人;2.摸前攪和一下,摸時不能看,按一定順序來摸,次數(shù)不定;3.每摸一次,就把結果記錄下來;摸完后,觀察記錄單,能發(fā)現(xiàn)什么。

  4.組織學生交流,認識“一定”、“不可能”、“可能”。

  學生匯報試驗結論,并說一說你們是怎樣試驗的。如,匯報全放紅球試驗時,說一說放了幾個紅球,摸了幾次,每次摸到的是什么顏色的球,能摸到其它顏色的球嗎?為什么?

  5.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試驗的結論。

  6.判斷事件發(fā)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不僅可以描述摸球試驗的結論,還可以描述現(xiàn)實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會現(xiàn)象。根據(jù)P105圖,想一想,這些事件的發(fā)生是“一定”、“不可能”,還是“可能”?

  組織匯報,說說判斷的理由。

  拓展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現(xiàn)象的結果是確定的,哪些現(xiàn)象的結果是不確定的。

  7.鞏固學習效果

  通過教材108頁1、2兩個題目鞏固學習效果

  8.總結本節(jié)課學習內容

  課后反思:

  可以在做完實驗總結一定、可能、不可能之后再做一次摸球的實驗,首先讓同學們進行猜測可能性,然后進行驗證,最后再鞏固總結可能性,這樣會起到更好地使同學們接受的效果。

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12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有趣的圖形》第一課時。

  2、教材簡析

  《認識圖形》這部分內容,是本冊教材《有趣的圖形》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是在第一冊認識了立體圖形的基礎上,讓學生初步認識平面圖形,為以后學習更深層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教材體現(xiàn)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注重讓學生通過操作活動體會面與體之間的關系。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初步認識并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體會“面”在“體”上。

  能力目標: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形成空間觀念和創(chuàng)新意識。

  情感目標:通過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感受到數(shù)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fā)學生對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

  4、教學重點

  會辨認這四種圖形。

  5、教學難點

  體會“面”在“體”上。

  6、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立體圖形實物若干、平面圖形若干、白紙、彩筆等。

  二、教法學法

  本次教學活動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的模式呈現(xiàn)教學內容,注重讓學生體驗“從立體到平面”的探究、建模過程,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強調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yǎng),融觀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學習方法為一體,注重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學習。

  三、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我們的好朋友淘氣帶我們來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這座城堡里,住著各種形狀的圖形,請小朋友們認一認,說一說這些圖形的名字。

  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都是立體圖形。在圖形的城堡里,除了立體圖形家族,還住著一個龐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圖形。

  (課件出示:平面圖形)

  學生嘗試說說認識的`圖形名字。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要一起來認識這些平面圖形。

  (板書:認識圖形)

  (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從常見的物體出發(fā),再讓學生認識和了解平面圖形,豐富學生對平面圖形的感性認識。)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體”上

  (1)觀察操作。

  提出要求:這些平面圖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體中,請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說一說,趕快行動吧!

  (2)匯報交流

  說一說:你在什么物體上找到了什么圖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圖形的面,有什么感覺?(引導學生說出“面”的主要特點是平。)

  (通過“摸”的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體會到物體的每個面都是平的。)

  (3)引導發(fā)現(xiàn)

  (課件演示“面”在“體”上的分離過程)

  師:通過剛才的觀察發(fā)現(xiàn),這些平面圖形的家都住在立體圖形上。

  (通過“看”,初步體會面在體上)

  2、動手操作,合作學習

  (1)教師啟發(fā):誰能想出一個好辦法,把這些平面圖形從立體圖形上請出來,留在桌上的白紙上呢?

  更多相關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推薦:

  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秒的認識》

  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 《簡便計算》

  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 《四則混合運算》

  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 《三角形內角和》

  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 《小數(shù)的產生和意義》

  (這一要求既有挑戰(zhàn)性,也有探索性,同時具有操作性。)

  (2)小組合作完成

  (3)匯報、交流不同的方法

  引導學生想出多種辦法(可用描、畫、印等方法),給予贊揚。

  (充分給學生“說”的機會,讓學生陳述操作過程,表達親身感受,培養(yǎng)語言的條理性,促進思維的邏輯性。)

  (通過這種“做中學”,讓學生積極參與操作過程,親身體驗面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建立平面圖形的空間觀念,突破本課難點。實現(xiàn)數(shù)學學習的親歷性,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實現(xiàn)教與學方式的變革,體現(xiàn)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課程價值觀。)

  3、小結

  我們從長方體上找到了長方形,從正方體上找到了正方形,從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圓柱上找到了圓形。我們還發(fā)現(xiàn),這些圖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個面,所以,就把這些圖形叫做平面圖形。

  4、游戲:我說你想

  試試你掌握的本領。老師說一個圖形的名字,請你閉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樣子,一邊想一邊用手指畫一畫。

  同桌之間可進行互動練習。

  (通過讓學生閉眼想象所學的圖形,培養(yǎng)空間想象力,有效地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鞏固加深,遷移拓展

  1、連一連:將圖形與名字連線

  (變式圖形的呈現(xiàn),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將獲得的性質特征概括到同類對象中去,使學生在概括中獲得對圖形進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還見過這樣的圖形?

  更多相關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推薦:

  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秒的認識》

  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 《簡便計算》

  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 《四則混合運算》

  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 《三角形內角和》

  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 《小數(shù)的產生和意義》

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13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1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圓柱的表面積》。秉持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教育理念,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對本節(jié)課加以闡述。

  首先我來說說對教材的理解。

  本節(jié)課是青島版小學五年級下冊的內容,它是學生初次接觸圓柱這個幾何體,要求學生認識掌握圓柱的特征,進而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本節(jié)課的學習以長方形和圓的面積為基礎,又為后面學習一些其它幾何體作了鋪墊。

  一堂成功的課,不僅要熟悉教材,還需要老師充分的了解學生。

  本節(jié)課的授課對象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該年齡段的學生正處于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了一定的發(fā)展。但同時該年齡段的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所以在教學中我抓住這些特點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使學生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

  依據(jù)前面對教材的分析和對學情的把握,我確定了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掌握圓柱體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以及事物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轉化的觀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經歷對圓柱體側面計算的積探索,體驗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結合教學目標,我將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確定為:

  重點:掌握圓柱的表面積計算方法。

  難點:圓柱體側面積公式的推導。

  為了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xiàn),并遵循著“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本節(jié)課我采用情景教學法、啟發(fā)法、講授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討論交流。

  新課標指出,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間交往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為有序的進行教學,本節(jié)課,我共設計了以下四個環(huán)節(jié)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我用多媒體直觀展示一盒可比克薯片,引導學生觀察圓柱形紙筒外包裝,并順勢提問學生,做這樣的圓柱體至少需要多少紙板?利用學生熟悉且感興趣的事物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此引出本節(jié)課題。

  (二)本著“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的理念,帶領學生進入啟發(fā)誘導,探索新知環(huán)節(jié)

  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將前后四人分為一組,每組發(fā)放一個與屏幕上大小一樣的圓柱形紙筒和一把剪刀。

  先讓學生思考怎樣求圓柱體側面積?然后引導學生把圓柱形紙筒沿著高剪開,看看變成什么圖形。提醒學生用剪刀時要注意安全。我進行巡視,并予以指導。學生匯報交流。并讓大家都舉起自己的小成果展示給大家看。然后用多媒體演示圓柱轉化成長方形和兩個底面的過程。

  接著讓學生思考,剪開后的各部分圖形與圓柱的各部分有什么關系?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贊揚,并完善:圓柱的側面展開后是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長方形的`寬就是圓柱的高。而且又一次用到了“轉化”。

  讓學生嘗試著寫出側面積怎樣算?他們會比較容易的寫出 圓柱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也就是圓的周長乘高。

  我緊接著再問學生,圓柱的表面積能求出來了嗎?讓學生先在練習本上寫,然后請同學分享。并歸納:圓柱的表面積=側面積+底面積×2。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探索及我的一系列追問,促使學生主動思考,成功掌握了本節(jié)重點。

  (三)鞏固練習

  為讓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設置了不同層次的練習題:

  首先,基本練習。計算手中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同位之間,做的慢的要給做的快的捶捶背。

  其次,加強練習。用多媒體展示一道應用題,讓學生做一做。

  最后,拓展提升題。

  (四)小結

  讓學生談收獲,我及時評價,共同完善。

  然后,給學生布置一個小任務,讓學生把今天的收獲帶回家,分享給父母,并與父母一起嘗試著制作一個圓柱體,被計算出其表面積。通過學生與父母一起動手,一方面鞏固今天所學知識,更重要的是促進家長與學生間的情感交流。

  (五)最后,說一下我的板書:

  圓柱的表面積

  圓柱的側面積=圓的周長×高

  圓柱的表面積=側面積+底面積×2

  我的板書清晰明了的向同學們呈現(xiàn)了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考官的耐心聆聽!

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14

  一、說課內容:

  北師大版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混合運算的第二節(jié)《買鮮花》。

  二、教材分析:

  教材創(chuàng)設了“買鮮花”的情境,通過“一枝康乃馨比一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這個問題列出含有除法和減法的混合算式,并通過具體的情境,使學生體會到在既有除法又有減法的算式中,應先算除法,再算減法。

  三、學情分析:

  學生已熟練地掌握了表內乘除法,也能熟練地加減,但學生的理解能力及知識底蘊有不同,理解能力也不一樣,因此,應針對個別學生采用多種形式的練習來提高學生對混合運算的計算順序的理解。

  四、教學目標:

  1、通過“花店買花”的問題情境,發(fā)展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索先乘除后加減的運算順序,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lián)系。

  3、引導學生掌握脫式計算的書寫要求,能正確地進行除加、除減兩步式題的計算。

  4、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

  五、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能正確地計算有關除加、除減的兩步題。

  2、難點: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索除加、除減的運算順序。

  六、教具準備:

  掛圖

  七、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婦女節(jié)”快到了,這一情境,提高學生買花的興趣,為新課做鋪墊。

 。ǘ、探究新知:

  通過買花情境,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獨立解決問題,結合問題情境,理解掌握在計算有除法又有加法算式、有除法又有減法時,我們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減法。

 。ㄈ㈧柟叹毩暎

  在鞏固練習中,我將各類習題由難到易融于智力闖關中,大大提高了學生做題興趣,激發(fā)了學生數(shù)學思維和語言的發(fā)展,讓枯燥的數(shù)學變得有趣。體會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從而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ㄋ模⒎此夹〗Y:

  對本課知識進行總結。

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15

  一、教材分析:

  1.關于大綱對幾何知識的教學要求。

  大綱指出:“幾何初步知識的教學要充分利用和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引導學生通過對物體、模型等的觀察、測量、拼擺、畫圖、制作、實驗等活動,掌握形體的基本特征和面積、體積的計算方法,并注意在實踐中應用,以利于培養(yǎng)初步的空間觀念!

  2.關于本課知識在整個學段,在本冊教材知識體系中的地位、作用。

  本課知識是對前面所學的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知識的發(fā)展、鞏固和應用,梯形的面積是小學階段的幾何知識的重要內容,為后面的組合圖形的求積知識以及進一步學習立體幾何知識做好鋪墊。學習梯形的面積能夠較好地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本領,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素質。

  3.關于教材的編排意圖:

  (1)本課教學的知識點是掌握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2)本課知識在編排時是按照知識的內在的邏輯順序和學生的認知順序進行有序編排的。第九冊中的幾何初步知識是在學生學過直線和線段、角和垂線、平行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的基礎上進行講解的,而梯形的面積計算是在學生學習了梯形的概念、特征及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之后進行的,尤其是在學習過三角形的面積之后,學生對用兩個完全一樣的圖形拼成一個新的已學過的圖形的計算方法已初步掌握,這為本課學習求梯形面積的思想方法打下了基礎,所以教學時一定要放手指導學生根據(jù)舊知識自己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在掌握運用規(guī)律的同時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4.關于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來源,能夠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梯形的面積,并會計算一些簡單的有關梯形面積的實際問題。

  (2)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

  (3)結合教材教育學生,梯形面積計算在實際中有廣泛的應用,要認真學好這些知識,以后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同時通過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使學生初步懂得用運動、變化的觀點來觀察事物。

  5.關于教學重點:掌握和應用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6.關于教學難點: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二、教學指導思想及教法、學法設計:

  (一)教學的指導思想和教改意圖

 。保浞煮w現(xiàn)現(xiàn)代素質教育的指導思想,把數(shù)學學習過程變?yōu)閿?shù)學活動過程,讓學生去主動探索發(fā)現(xiàn)數(shù)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以體現(xiàn)素質教育的精神和數(shù)學教學的新觀念,改變傳統(tǒng)的以傳授法為主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素質。

  2.充分體現(xiàn)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讓學生在教師有目的地指導下親自擺一擺、拼一拼、剪一剪、想一想、看一看,通過動手、動口、動腦、動耳,調動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性,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注意訓練學生的數(shù)學心理素質,加深數(shù)學知識的印象,提高學習效率。

  3.充分體現(xiàn)練好雙基、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能力的指導思想。在練好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適時滲透遷移、轉化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和思考策略,對數(shù)學知識進行抽象概括、分析綜合、比較推理,提高學生的初步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

  (二)教法、學法設計

  1.運用電教、實物演示、操作等直觀教學手段進行教學。

  利用投影儀顯示圖形的合并、分化過程,將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再將一個平行四邊形切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讓學生在剪拼圖形的實踐活動中感知梯形面積的推導過程。

  2.巧妙地創(chuàng)設探究問題的情景。

  在導入新課時,通過拼圖游戲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去操作發(fā)現(xiàn)“將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投身于數(shù)學規(guī)律的探索之中。

  3.運用遷移規(guī)律學習數(shù)學新知。

  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知識是學習本課的知識基礎,教學中必須充分利用這兩個基礎知識以及學習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培養(yǎng)學生運用舊知識學習新知識的能力,有效地進行知識的正遷移。

  4.運用嘗試教學法。

 、僭谔剿魈菪蚊娣e公式時,進行嘗試;

 、趯W習例

 。尺M行嘗試。

  5.運用化歸的思維方法學習本課知識。

  化歸法就是將當前有待解決的問題,經過轉化,歸結為已經解決或容易解決的問題。本課教學中,先把梯形的面積轉化為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時,又把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轉化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和梯形的高,從而推導出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樣可以緊緊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和分化點,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6.講練結合,及時進行反饋、矯正。

  在新授過程中依*學生的實踐活動來探索規(guī)律;揭示公式之后,立即學習例3鞏固新知;在鞏固練習中,設計有坡度的題目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當堂完成,及時反饋,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技能和思維能力。

  (三)教具、學具準備:投影儀及若干制好的圖片,鉛筆刀、粉筆。學生自制若干梯形圖片、一個平行四邊形圖片、一個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圖片、剪刀一把。

  三、教學過程:

  根據(jù)以上的教材分析、教學的指導思想及教學設計,本課按以下幾個教學步驟進行教學:

  (一)復習鋪墊,準備遷移。(約3分鐘)

  首先投影出示一組平行四邊形圖形,并復習平行四邊形公式,板書: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然后投影出示一組三角形圖形,并復習它的面積計算公式,板書: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再投影出示一組包括一般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的各種梯形,提問這是什么圖形?怎樣判斷它們是梯形,指出它們的底和高。這一過程為知識的遷移做好鋪墊準備工作。

  (二)游戲導入,激趣引新。(約4分鐘)

  先讓學生用準備好的若干梯形紙片拼圖,并有目的地選擇幾個圖形在投影中顯示,如圖:

 。◢復ぃㄝ喆ㄅ_燈)(飛機)

  然后讓學生用準備好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圖片分別在圖中的各種梯形中“鋪”方格,提問能否很快準確數(shù)出究竟有多少個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

  在此基礎上,教師巧妙提問:“能不能把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我們熟悉的圖形,來探索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呢?”此時,教師用彩筆將圖中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圈起來,學生定會受到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方法的啟發(fā),積極動手拼圖。這一過程可以較好地創(chuàng)設探究問題的情景,使學生的思維處于憤悱狀態(tài)。

  (三)操作思考,探索規(guī)律。(約12分鐘)

  第一步:學生在自己座位上動手操作,將游戲拼圖中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或正方形。

  第二步:將學生操作過程反映在投影上,觀察雙片投影演示:先顯示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再抽移轉動圖片,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然后出示思考題。

  ①原來是幾個什么圖形?拼成一個什么圖形?

  ②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與梯形的上、下底及高有什么關系?

  提問板書:平行四邊形的底=梯形上底+梯形下底

  平行四邊形的高=梯形的高

 、燮闯傻钠叫兴倪呅蔚拿娣e和梯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提問后板書:梯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2

  第三步是學生再觀察教師將一個平行四邊形切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然后教師指導學生將自帶的平行四邊形也剪成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思考:

  ①把平行四邊形剪開后得到什么圖形?

  ②剪出的梯形上底、下底、高與平行四邊形的底、高有什么關系?

  ③剪出的一個梯形面積與平行四邊形面積有什么關系?

  第四步是判斷推理、得出規(guī)律。提問根據(jù)板書和操作,你認為梯形面積怎么求:

  根據(jù)提問板書:

  梯形面積=平行四邊形面積÷2=底×高÷2(平行四邊形)=(上底+下底)×高÷2(梯形)

  第五步是將梯形的面積公式與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加以對比,強調“÷2”的道理。

  第六步是看書進一步驗證自己推導公式的思考方法是否正確。

  這一過程通過“拼”和“剪”的兩個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并適時進行轉化,溝通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通過看、聽、動、思等活動充分感知公式的推導過程。加深對公式中“上底+下底”和“÷2”的理解。

  (四)學習例題,運用規(guī)律。(約5分鐘)

  先提問要求梯形的面積必須知道什么條件,同時告訴學生梯形面積公式在生產實踐中有廣泛的應用,我們要學好它,為祖國建設服務,然后出示例3,讀題后教師用鉛筆刀垂直切下一支粉筆,告訴學生小刀切后出現(xiàn)的圖形叫做“橫截面”,最后讓學生獨立嘗試解題,計算后看書對照。

  這一過程是教育學生梯形面積公式在實際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再讓學生嘗試運用公式進行解題,理解并運用公式。

  (五)及時練習,反饋鞏固。(設計課堂檢測,約8分鐘)

  第一題是基本題,一個梯形的上底是5米,下底是8米,高是6米,面積是平方米。讓學生對照條件將數(shù)字帶入公式進行計算。

  第2題指出拼圖游戲中的一個梯形的上、下底和高的長度,口頭列式求它的面積,這樣照應開頭。

  第3題是對各種不同類型的、變式的梯形進行口頭列式求出面積。

  第4題是課本第71頁第3題,看圖中堤壩中的數(shù)字進行列式解答。

  第5題是選擇填空(如下圖)。目的在于讓學生正確地找出圖中的上底、下底和高,求出面積。

  題目是:正確的求積算式①(15+8)×4÷2

  是()②(15+8)×10÷2

 、(4+10)×15÷2

  ④(4+10)×8÷2

  第6題是設計一條發(fā)展智能的提高題給學生練習,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題目是:將三個邊長是5厘米的正方形連接橫放,后鋸掉兩邊正方形的一個角,形成一個梯形(如圖),求梯形的面積。

  這一過程設計的目的是通過不同層次的練習,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學生運用公式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前面1、2、3題是口頭回答,第4題完整解答,第5題進行討論解答,第6題是智能發(fā)展題,一部分學生可以在課外完成。

  (六)完成課堂作業(yè),進行課堂總結。(約8分鐘)

  課堂作業(yè)是練習二十第1題三條題目,課后完成練習二十第2題。

  課堂總結提問:

 。保裉煳覀儗W習了什么知識?

 。玻菪蚊娣e公式中為什么要“除以2”?它與三角形面積公式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這一過程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獨立進行課內作業(yè),當堂完成,檢測課堂教學效果,及時嬌正。課堂總結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并進一步理解公式中“除以2”的道理。

  附:板書設計:

  梯形的面積

  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

  平行四邊形的底=梯形的上底+梯形的下底

  三角形面積=底×高÷2平行四邊形的高=梯形的高

  梯形面積=平行四邊形面積÷2=底×高÷2=(上底+下底)×高÷2

【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數(shù)學的說課稿01-09

說課稿小學數(shù)學12-04

小學數(shù)學的說課稿04-23

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11-02

小學數(shù)學方程說課稿11-07

小學數(shù)學優(yōu)秀說課稿11-26

小學數(shù)學優(yōu)質說課稿02-28

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05-15

小學數(shù)學優(yōu)秀說課稿05-23

《方程》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