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說課稿> 物理說課稿

物理說課稿

時間:2022-01-14 03:17:46 說課稿 我要投稿

關于物理說課稿范文集合七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說課稿,借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物理說課稿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于物理說課稿范文集合七篇

物理說課稿 篇1

  第3節(jié) 速度和加速度

  說教材:

  《速度和加速度》是司南版必修1第二章“運動的描述”第3節(jié)的內容,是本章的基礎。本章從機械運動入手,講述運動學的基礎知識,是高中物理的基礎,所以本章的教學 關系到高中物理教學的好壞。本節(jié)的主要教學內容有:平均速度、瞬時速度、加速度。本節(jié)速度、加速度是描述運動的重要物理量,理解速度和加速度概念是學習勻變速直線運動規(guī)律的基礎,所以學好本節(jié)內容有利于為后面的學習做準備。結合本節(jié)的內容和特點,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體運動的快慢(即位置變化的快慢)可以用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來描述。

  2.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知道瞬時速度的大小簡稱速率

  3.知道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在描述運動快慢方面的區(qū)別和聯系

  4.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表示物體速度變化的方向。

  5.理解直線運動中加速度方向與物體運動方向及其加速或減速運動之間的聯系

  過程與方法:

  初步了解極限思想在建立瞬時速度概念時的作用,了解比值定義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區(qū)別物理概念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如果能抓住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區(qū)別,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也就把握了本節(jié)的要領。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并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變,他們容易接受相對形象的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概念,而對相對抽象的`加速度 普遍感到困惑。所以本節(jié)教學的重點是平均速度、瞬時速度以及它們的區(qū)別;教學的難點是: 加速度概念的理解。

  說教法

  物理教學重在啟發(fā)思維,教會方法。物體的運動是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現象,學生對物體的勻速運動已有自己的認識,作為教學的起點。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知道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并引導學生分析平均速度、瞬時速度,體驗它們的區(qū)別,利用類比的方法指導學生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使學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難點;因此,本節(jié)課綜合運用講授法、類比法、討論法并結合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加強師生雙向活動,引導學生的積極思維。

  說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以“學生為中心”,更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初中的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簡要復習位移的概念后,為了描述物體位置變化的快慢引入新的物理量(速度),再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概念,指導學生利用類比的方法研究 速度的變化的快慢來理解加速度的概念,體驗類比的方法,體會比值定義法在物理中的運用。通過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自主、討論的課堂環(huán)境下完成學習任務。學生主動接受新知識,加上例題的鞏固,再回到物理概念的理解。

  說教學過程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yǎng)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先進行速度的教學后進行加速度的教學,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快慢作為加速度的基礎,再用類比的方法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符合簡單到復雜的認知過程。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大約需要5分鐘的時間)

  復習位移的概念后,教師舉例(物體有各種各樣的運動,不僅不同的物體運動的快慢程度不一樣,且同一物體在不同時段的運動快慢程度也可以不同。并請同學們舉例:如 蝸牛爬行,飛機起飛等)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比較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的運動快慢?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2.新課教學(大約需要35分鐘的時間)

 。1)平均速度:教師提出問題:物體做機械運動時位置發(fā)生了變化(即發(fā)生了位移),但運動的快慢如何描述?引導學生思考,和具體討論兩種簡單的運動快慢的描述:位移相同比較時間,運動的時間相同比較位移。在討論位移和時間都不同時采用位移和時間的比值來描述(比值大,運動快;反之則慢)。從而引出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公式 (或 ),這樣學生知道為什么要引入平均速度,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了解比值定義的方法。教師利用教材中的圖2-22和表2-3,讓學生明確求的是哪一段時間,哪一段位移的平均速度。

 。2)瞬時速度:讓學生討論與交流:得出平均速度只能粗略描述一段時間或一段位移內物體運動的快慢,但不能描述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運動快慢,在給出瞬時速度的概念。體會極限思想在物理中的運用,了解實驗室怎樣測瞬時速度,并總結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區(qū)別。

 。3)加速度:通過平均速度的引入方法來引入速度變化的快慢(加速度),利用教材的例題,幫助學生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和公式 ,知道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有正、負之分,并理解正、負號的意義;進而突破加速度概念的教學難點。通過交流,教師總結:再進行例題的講解與鞏固,使學生學習的知識具有穩(wěn)定性。最后布置作業(yè)。(在板書方面:教學中將黑板一半寫概念,另一半用來作圖分析。)

  結束語 : 在以上設計中,我力求“以學生為中心”,以物理概念為基礎,積極倡導學生積極思考、自主學習。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課堂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此,還請各位老師,領導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物理說課稿 篇2

各位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要說的是滬科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十章《小粒子與大宇宙》的第二節(jié)《看不見的運動》的內容。

  首先說一下我對本節(jié)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本節(jié)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組成等知識的基礎上引入的一節(jié)概念課課,本節(jié)內容比較抽象,對于分子動理論的內容是通過物質的宏觀現象分析總結出來的,所以教材對分子動理論的每項內容都是首先提出問題,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索,通過討論宏觀現象,得出“分子間存在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無規(guī)則運動、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的結論。在這些實驗探究完成之后,教材接著介紹了物質中的分子狀態(tài),解釋了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所具有宏觀特征的根本原因,充分體現了“注重實驗探究”的新理念。

  2.教學目標的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jié)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觀點,能用分子動理論解釋生活中的相關現象;

  2〕了解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的分子狀態(tài)。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討論、分析、概括出“分子間存在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運動、分子間存在著互相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的結論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樂于用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觀點解釋宏觀現象,對宏觀現象的微觀機理有探究興趣。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蘊含物理知識,物理就在身邊,從而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3.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和本節(jié)教材實際,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本節(jié)課主要是讓學生理解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觀點,所以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通過探究實驗歸納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觀點;而對分子動理論知識,限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可能無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師的合理引導,所以用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觀點解釋生活中的相關現象定為本節(jié)課的難點。

  二、教學策略(說教法、學法)

  1.教法選擇:

  本節(jié)教學提倡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分組進行實驗,通過實驗探究,掌握科學的方法,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養(yǎng)成獨立觀察并分析問題、得出結論的習慣。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提倡教師成為學生探究和討論的一員,積極參與學生活動,這樣可以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2.學法指導:

  作為教師來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其能力是物理教學的落腳點。因此這節(jié)課采用自主學習發(fā)現問題,合作探究尋求方法的兵幫兵學習方法,從而最大限度地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動手實驗能力、收集數據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教學程序及設想:

  1.導入新課(2分鐘)

  為更好的落實“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導入本節(jié)新課時,采取演示實驗導入的方式,(演示實驗是請同學們觀察桌上的分別裝有50mL酒精和50mL水的量筒,問學生能看到水和酒精的間隙嗎?)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思考的過程。

  2. 新課教學(25分鐘)

  (板書:看不見的運動)

  探究一:分子間有空隙

  請同學們按課本中第一個實驗探究做實驗,要求將水倒入酒精中,倒入前,請各組猜想混合后的總體積并記錄在課本的空白處。

  比較實驗結果,并與猜想的結果對照。

  實驗結果是總體積沒有100mL,那么少掉的那些體積跑到哪里去了,請同學們猜想原因。如果猜不出,老師提示:往一堆雞蛋里撒一把細沙子,你能看見細沙嗎?為什么?直到同學們得出正確結論:分子間有空隙。

  也可以用針筒吸入一定的空氣,然后擠壓,發(fā)現針筒里的空氣減少了。說明氣體分子之間也有空隙。

  (板書:一、 分子之間存在著空隙)

  師問:組成物體的微粒都在原地不動嗎?請猜想。

  探究二:分子的運動

  (1) 多媒體展示:將空瓶口對準裝有棕色的二氧化氮氣體的瓶口(按圖10-16(a)),抽去中間的毛玻璃,觀察空瓶中是否有棕色的氣體。解釋為什么選用圖10-16(a)的原因:二氧化氮密度比空氣大,實驗(b) (c)沒有(a)更能充分證明氣體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無規(guī)則運動。

  (2)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向冷水和熱水中滴入一滴墨水,觀察墨水是否散開,哪個散得快。

  請學生回答觀察到的現象,并說明現象產生的原因。

  (板書:二、 組成物質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作無規(guī)則運動)

  師生共同總結出擴散的定義,并引導學生總結總結擴散的影響因素和原理。

  擴散:不同的物質相互接觸時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叫擴散,溫度高時擴散得快。

  擴散現象說明:①分子間存在間隙。②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作無規(guī)則運動。

  探究三:分子間的作用力

  (1)把兩塊表面干凈的鉛塊壓緊,下面掉著一個重物時能不能被拉開?

  (2) 將注射器中注入水,用手堵住針筒嘴,用力推活塞,容易推動嗎?(與空氣相比)

  首先通過分組實驗和觀看視頻然后引導同學說出實驗現象產生的原因。

  (板書:三、 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四、 物質中的分子狀態(tài)

  列舉生活中的三個例子:

  1、在空氣中揮舞手臂輕而易舉

  2、在沒膝的.水中急行步履維艱

  3、拔凍在冰中的木棒難于登天

  讓學生帶著解釋這三種生活現象的問題閱讀課本P200頁的物質中的分子狀態(tài)內容,并引導總結其原因。

  (1) 固體:分子靠得很近有規(guī)律地緊挨在一起。所以,固體有一定的體積和形狀。

  (2) 液體:分子靠在一起。在一定限度內,分子能運動或滑動,所以液體有一定的體積而沒有一定的形狀。

  (3) 氣體:分子離得比較遠,能自由地向各個方向運動。所以,氣體沒有固定的形狀和確定的體積。

  4.課堂小結,構建體系(5分鐘)

  對應本節(jié)課的目標,讓學生敘述這節(jié)課的收獲,包括知識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獲,然后師生共同構建本節(jié)課的知識體系,使學生對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有整體的把握,也體現了學科知識建構的思想。

  5.當堂檢測、鞏固升華(10分鐘)

  學生獨立完成作業(yè)手冊上的當堂檢測檢測題后,學生分組展示,對出錯和疑問較多的地方,通過兵教兵和師教兵的方式解決。

  6.學后反思(3分鐘)

  學生針對所學內容和本節(jié)的目標,在筆記上自己構建本節(jié)的知識樹。

  四、板書設計

  最后我說一下這節(jié)課的板書設計,為了使學生對分子動理論的知識有個系統(tǒng)全面的掌握,最后說一下本節(jié)課的板書設計:

  第二節(jié) 看不見的運動

  1、 分子間有空隙

  2、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運動

  3、 分子間存在著互相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4、 物質中的分子狀態(tài)

  以上是我對“看不見的運動”這節(jié)教材的認識和對這堂課的整體設計,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過程肯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老師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物理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過渡句:教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紐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內能》選自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級全一冊第十三章第二節(jié),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為內能的概念、影響物體內能的因素和改變物體內能的方式。之前學習的分子熱運動為本節(jié)課的開展做了一定的鋪墊,所以本節(jié)課是前面所學內容——分子熱運動的延伸,而且本章之后的內容都是圍繞內能展開的。故本節(jié)內容在這里起著十分重要的過渡作用。

  二、說學情

  (過渡句: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接下來談談我對學情的分析)

  本節(jié)課所面對的是九年級的學生,他們對事物的認識處于由感性向理性發(fā)展階段,感性認識仍占主要地位,在理性認識中還存在一定困難。為此,本課應注意適應學生好奇心、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以感性知識為依托,通過理性分析和判斷,獲取新知識,發(fā)展抽象思維能力,利用多媒體圖片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景,增強直觀性和形象性,實現由感性到理性的飛躍。從而達到多種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組合,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并學好本節(jié)內容。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新課標要求教學目標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學會、會學、樂學三個維度,所以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道內能的概念,能簡單描述溫度和內能的關系;知道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演示實驗,培養(yǎng)觀察和分析能力,并通過實驗理解做功和內能之間的關系。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分析、類比的方法研究問題,培養(yǎng)良好的科學態(tài)度和求實精神,激發(fā)主動學習的興趣。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就顯而易見了)

  【重點】

  對內能、熱量概念的理解,對改變物體內能的方法的理解。

  【難點】

  內能概念的建立。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句: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并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

  本節(jié)課主要采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演示實驗法、小組合作法等。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句:要想合理的呈現以上教學思路,就要求教師要制定合理的教學過程。接下來我重點闡述我的教學過程)

  首先是導入環(huán)節(jié):我會先給大家播放蒸汽機車工作的視頻,并解釋工作原理。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水蒸氣可以帶動火車前進,為了解釋原因,進而引出課題《內能》。

  【設計意圖:之所以采用這樣的方式導入課堂,不但創(chuàng)設了情景、讓學生產生疑問和猜想,觸發(fā)思維的興奮點,更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而且可以引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和動機,為學生打開探究之門,幫助學生很快進入學習高潮。】

  其次是新課講授環(huán)節(jié)。

  本環(huán)節(jié)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內能概念的建立。我會先提問學生什么是動能,什么是勢能,學生回顧之前的知識可以快速回答出,這也可以幫助建立內能的概念打好基礎。接著我會出示運動著的足球和彈簧被拉伸的圖片,并提示構成物質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guī)則的熱運動,提問學生組成物質的分子是否具有動能,分子之間是否具有勢能兩個問題。學生很容易理解分子具有動能,通過類比彈簧的例子在交流探討后也會得出分子之間具有勢能。從而引出“分子動能”、“分子勢能”以及內能的概念。接著,我會讓學生回顧機械能的概念,思考內能和機械能的區(qū)別、內能的大小和什么有關,有著怎樣的關系。學生結合教材及生活經驗不難得出問題的答案。

  【設計意圖:通過層層設問讓學生經歷知識的推進過程能很好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同時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也是大有益處的`。這樣設計不僅能突出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也能通過學生的仔細觀察加深印象,有利于對新知識的理解和吸收。】

  之后是第二部分的內容:物體內能的改變。

  我會先給學生列舉燒熱的工件在冷水中冷卻的例子,結合例子講解這個過程發(fā)生了熱傳遞。溫度改變使得物體的內能發(fā)生了改變。從而由學生總結出熱傳遞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在此問題上學生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通過這樣的提問即可以引導學生養(yǎng)成善于觀察、思考、交流合作的科學素養(yǎng),更是為引出改變物體內能的途徑做好鋪墊。明確了改變物體內能的第一種方式之后,我會給學生展示兩組圖片,分別是冬天搓手取暖和滑滑梯的圖片,讓學生思考還有沒有其余可以改變物體內能的方式。在學生思考的同時,我會給學生完成兩個演示實驗,第一個是壓縮空氣引火儀的實驗,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第二個是空氣推動塞子的實驗,觀察瓶內變化。學生通過觀察以及對實驗現象的分析能總結出是因為做功改變了物體的內能。這樣就可以得出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能夠幫助學生更直觀的感知實驗現象,并可以鍛煉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同時,也做到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也能體現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真正做到將課堂還給學生!

  然后是拓展提升環(huán)節(jié):

  在此環(huán)節(jié),我會讓學生結合本節(jié)課知識,用物體內能改變的方式說明“炙手可熱”和“鉆木取火”的含義。

  【設計意圖:這個問題的設置不僅可以讓學生將課堂知識得以鞏固,加深了對內能的理解,及時的鞏固與練習也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后是小結作業(yè)環(huán)節(jié):

  對于課堂小結,我打算讓學生自己來總結,這樣可以讓學生對課堂內容及時加以回顧,同時也能使我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加以疏導。之后我會留下這樣一個作業(yè),課后查一查什么是溫室效應,并思考內能與人類生產生活的聯系。這不僅能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拓展能力,也能夠有效的激發(fā)學生思考,真正體現了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七、說板書設計

  (過渡句:最后說一說我的板書設計,我的板書注重直觀系統(tǒng)的設計,知識點逐層排布,重難點明顯,容易讓學生抓住本節(jié)課的核心。)

  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在實際教學時,師生互動間會產生許多信息和創(chuàng)新的火花,教師要機智的將有價值的信息和問題作為焦點來組織教學,巧妙的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化,保護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實現教學有效性,使物理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最終實現生生奮發(fā)的目標。以上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老師的耐心聆聽。

物理說課稿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核能、核裂變和核聚變。

  了解核能的優(yōu)點,還要知道它可能帶來的問題。

  2。過程與方法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初步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圖畫,使同學們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熱愛科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核聚變、核裂變

  教學難點:核聚變、核裂變的過程。

  教學方法:講授法

  教學用具:鏈式反應模型、各種掛圖。

  教學過程:

  1。原子、原子核

  一切物質由分子組成,分子又由原子組成。有些物質的分子就是一個原子。原子十分小,它的直徑不到一個納米。原子由質子、中子、電子三種粒子組成。質子帶正電荷,電子帶負電荷,中子不帶電。質子和中子的質量比電子大得多,擠在處于原子中心的構成非常小的原子核中,就像幾顆豆粒擠在大廣場中央一小塊彈丸之地一樣。

  2。核能

  質子、中子依靠強大的核力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原子核十分牢固,要使它們分裂或重新組合是極其困難的。但是,一旦使原子核分裂或聚合,就可能釋放出驚人的能量,這就是核能。核能是能源家族的新成員,它包括核裂變能和核聚變能兩種主要形式。

  3。裂變

  科學家發(fā)現用中子轟擊鈾235(質量數為235的鈾),鈾核會分裂成大小相差不很大的兩部分,這種現象叫做裂變(圖3)。發(fā)生裂變時有核能釋放出來,這時裂變后的產物以很大速度向相反方向飛開,與周圍的分子碰撞,使分子動能增加,轉化為物體的內能。裂變釋放的核能十分巨大,1 kg鈾235中的鈾核如果全部發(fā)生裂變,釋放出的能量相當于2500 t標準煤完全燃燒放出的能量。

  用中子轟擊鈾核,鈾核才能發(fā)生裂變,放出能量。這好比用火柴點燃木材,木材才能燃燒,放出能量一樣。假如外界的中子停止轟擊,裂變也就停止。然而實驗表明,鈾核裂變時,還同時放出2~3個中子,放出的中子又可以轟擊其他鈾核,使它們也發(fā)生裂變。這樣,裂變將不斷地自行繼續(xù)下去(圖3)。這種現象叫做鏈式反應。

  如果對裂變的鏈式反應不加控制,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會釋放出巨大的核能,發(fā)生猛烈爆炸,原子彈就是根據這個原理制成的(圖4)。如果控制鏈式反應的速度,使核能慢慢地平穩(wěn)地釋放出來,就便于和平利用了。能夠緩慢、平穩(wěn)地釋放核能的裝置,叫做核反應堆。

  4。聚變

  科學家們發(fā)現,較輕的核結合成較重的核,也能釋放能量,這種現象叫做聚變。例如一個氘核(質量數為2的氫核)和一個氚核(質量數為3的氫核)結合時,就釋放出核能氫彈就是利用輕核聚變制成的`。氫彈是一種比原子彈威力更為巨大的核武器。太陽內部進行著大規(guī)模的聚變,釋放的核能以電磁波的形式從太陽輻射出來,地球上的生物每天都享用著聚變釋放出的能量。如何實現聚變,如何利用聚變釋放的核能,科學家正在積極地探索著。海水中蘊藏著豐富的、可以實現聚變的氚核?茖W家預言,通過可控制聚變來利用核能,有望徹底解決人類能源問題。愿同學們今后對此做出貢獻。

  三、小 結:

  四。布置作業(yè)

  閱讀課本,知道什么是核能,了解釋放核能的兩條途徑。

  板書設計:

  第二節(jié) 核能

  一、原子、原子核

  二、核能

  三、裂變與聚變

物理說課稿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

  能根據比熱容進行簡單的熱量計算。

  了解比熱容的概念,知道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屬性。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

  通過閱讀“氣候與熱污染”,了解利用比熱容解釋海邊與沙漠晝夜溫差問題并了解一下“熱島效應”。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利用探究性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自己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比熱容的概念和熱量有關計算。

  教學難點:理解比熱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釋有關現象。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歸納演繹法。

  教學用具:等質量的水和煤油、燒杯、電熱水器。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學生閱讀教材前面的“想想議議”,在學生理解“水溫度升高時吸收的熱量和水的質量、溫度升高的度數有關,水的質量越大,溫度升高的度數越多,吸收的熱量越多”的基礎上,讓學生討論所有的物質,在質量相等、溫度升高的'度數也相等時,吸收的熱量之間的關系。

  二、進行新課

  (1)演示實驗:出示盛有等質量的水和煤油的兩只燒杯,但我們明顯地看出兩者的體積不相同,這是為什么?(請學生回答)不同的物質其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質的屬性。

  介紹電加熱器(俗稱:“熱得快”),強調電加熱器每一秒鐘放出的熱量是一定的,兩個電加熱器是相同的,在相同的時間里它們放出的熱量也是相等的。

  請兩名同學幫助觀察溫度計,并隨時報告溫度。

  實驗結果:煤油溫度升得快。這表明質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溫度升高的度數相同時,水吸的熱量比煤油多。

  (2)比熱容:換用其他物質,重復上述實驗,得到的結果是類似的。就是說,質量相等的不同物質,在溫度升高的度數相同時,吸收的熱量是不同的。這跟我們在測量物體質量時,遇到的情況相似;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質量一般不相同。當時為表示物質的這一特性,引入了密度的概念棗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那么,現在我們應該怎樣表示上述實驗所反映的物質特性呢?(啟發(fā)學生討論,在此基礎上歸納出比熱容的概念)

  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1℃吸收的熱量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容,簡稱比熱。

  比熱是通過比較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升1℃時吸收的熱量,來表示各種物質的不同性質。

  (3)比熱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比熱的單位是焦/(千克℃),讀作焦每千克攝氏度。

  如果某物質的比熱是a焦/(千克℃),它是說單位質量為一千克的該種物質,每升高1℃時(或降低1℃時),吸收(或放出)的熱量是a焦。

  (4)比熱表

  比熱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各種物質都有自己的比熱。物理學中,常把由實驗測定的物質的比熱,列成表格,便于查找。

  課本中列出了幾種物質的比熱,請同學們查出鋁的比熱及它的單位。你能具體地說明鋁的比熱的物理意義嗎?(提問)

  從表中還可以看出,各物質中,水的比熱最大。這就意味著,在同樣受熱或冷卻的情況下,水的溫度變化要小些。水的這個特征對氣候的影響很大。在受太陽照射條件相同時,白天沿海地區(qū)比內陸地區(qū)溫升慢,夜晚沿海地區(qū)溫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區(qū)溫度變化小,內陸地區(qū)溫度變化大。在一年之中,夏季內陸比沿海炎熱,冬季內陸比沿海寒冷。

  水比熱大的特點,在生產、生活中也經常利用。如汽車發(fā)動機、發(fā)電機等機器,在工作時要發(fā)熱,通常要用循環(huán)流動的水來冷卻。冬季也常用熱水取暖。(分析課本,說明利用水取暖和汽車發(fā)動機散熱器的原理)

  三、小結:

  通過一些具體問題的討論,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比熱的概念。

  四、布置作業(yè):課后“動手動腦學物理”。

物理說課稿 篇6

  一、教材與學生分析

  1、對教材內容的分析

  電磁感應這一章作為聯系電場和磁場的紐帶,不僅是電場和磁場知識的綜合和擴展,也是以后學習交流電、電磁振蕩和電磁波的基礎。電磁感應的發(fā)現,在科學技術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由于它提示了電和磁之間的深刻聯系及規(guī)律,使得人類進入了一個充分利用電能的新時代,使人類文明邁進了一大步,因此,本章無論是在知識內容上、還是在社會實踐中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電磁感應現象是電磁感應中的重要一節(jié),這一節(jié)教學內容安排為兩塊:第一塊為學習磁通量的概念及其變化;第二塊為學習產生電磁感應的條件和電磁感應現象中的能量守恒問題。第一塊磁通量及其變化又是后繼課程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楞次定律等的基礎,第二塊中教材要求運用磁通量的變化的概念來描述電磁感應現象產生的條件,這也是后繼學習的基礎。這就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做好實驗,幫助學生建立概念,掌握規(guī)律。教材的重點是研究“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難點是如何在初中“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切割磁感線”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實驗,使學生歸納出“閉合回路的磁通量發(fā)生變化”。雖然本節(jié)課的名稱叫《電磁感應現象》,但這節(jié)課并不是一節(jié)“現象”課,而是一節(jié)“規(guī)律”課。

  2、學生情況的分析

  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電磁感應現象》,知道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是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切割磁感線。

  學生學習本節(jié)課的前提條件從知識角度看是:(1)知道電流的磁效應(奧斯特實驗);(2)了解條形磁鐵、馬蹄形磁鐵、通電直導線、通電螺線管的磁感線的分布;(3)知道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是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切割磁感線;從能力角度看是:(1)具有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2)具有一定的觀察、分析、比較、概括能力(3)具有一定的識圖、連接實物電路的技能。。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對本節(jié)的具體要求,同時針對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結合教材,本著面向全體、使學生全面主動發(fā)展的原則,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1)能說出磁通量的定義,會計算磁通量

  (2)能根據實驗事實歸納出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3)會運用條件判斷有無感應電流

  (4)知道什么叫電磁感應現象

  2、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歸納、概括出利用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操作、猜想探究、概括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yǎng)他們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

  三、教學設想

  1、在教師引導下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通過學生自主探究,提出猜想并比較不同實驗的結果修正猜想,從而得到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這節(jié)課每個學習小組都發(fā)了一份《實驗報告》整堂課幾乎都在圍繞實驗進行。上面既有教材要求的實驗步驟,又有學生自主實驗的空間,在每個實驗結束后我都在《實驗報告》上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利用這些器材我們還可以怎樣得到電流?這樣學生就有了自主活動的條件。我設計的實驗要引導學生按照:“實驗——猜想——再實驗——比較修正猜想——總結”這種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來進行。通過這個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這樣做目的就是創(chuàng)設一個學生自主實驗的空間,學生的主體性可以得到充分發(fā)揮。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需要調節(jié)自己的思維,不斷改變研究問題的對象、角度、深度,對研究對象進行求同與求異思考,通過本節(jié)課,學生不僅學到了基本知識,也學會了一般的研究方法。

  2、課本先介紹了磁通量的概念,再來講授電磁感應現象。這體現的是一種傳授式教學的特點。但是歷史的研究并非如此。以前我按照這種順序來講授,發(fā)現學生在學習磁通量的概念時很吃力。因為這個概念太抽象,盡管其物理意義很形象:穿過一個面的磁感線條數,但是學生抽象數學思維能力不高,對其理解不深,需要反復地訓練。

  因此在這節(jié)課中我做了大膽創(chuàng)新,采取了發(fā)現式的教學方法。先總結出穿過閉合電路磁感線的變化產生感應電流,讓學生知道現象直觀利用磁感線的判斷方法。然后提出一個問題:“1/3條磁感線如何用圖形來表示?”這個問題暴露了磁感線的缺點,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知道了磁感線盡管很現象,但不能機械的利用磁感線進行定量計算。為了科學地表示磁感線的條數,學生就理解了引入了磁通量的概念的目的:定量地科學地表示磁感線條數的。

  這樣處理教材符合了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過程:先認識非常形象具體的.磁感線,再抽象出磁通量這樣的抽象卻很科學的概念。實現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這樣處理磁通量的概念后,學生就會對它的物理意義印象深刻,再進一步討論磁通量的變化等知識難度就會降低很多。

  3、本節(jié)課采用的教學手段

  本課的一個難點是磁場的空間分布及磁感線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用flash制作多個動畫。我利用多媒體課件的立體感,形象、生動的特點來突破這個難點。看完動畫后學生對電路圍成的面積、切割磁感線、磁感線條數變化等記憶深刻。

  四、教學過程

  1、新課引入

  復習奧斯特實驗,引出如何用逆向思維,利用磁場來產生電流的課題。

  2、新課教學

  學生自主實驗:如何利用磁場來產生電流,由于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電磁感應現象》,實驗中會通過切割磁感線來產生電流。

  教師引導學生做課本上三個實驗,總結出得到感應電流的條件。

  為了克服磁感線條數在定量計算上的缺點,引入一個新的物理概念-----磁通量。

  引導學生用磁通量來總結實驗現象,得出產生感應電流條件的結論。

  3、討論題(略)

  4、布置作業(yè)(略)

  五、教后感:

  1、語言不夠簡煉流暢,影響了知識的傳授。

  2、我設計表格讓學生記錄實驗現象再提出猜想,進行討論,最后得出結論這種方式。這樣做發(fā)揮了教師作為一個組織者的作用,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進行學習活動。

  在上課過程中學生會提出一些好的想法,可惜由于時間關系沒有能夠詳細地討論。

  3、上課時采用“合唱”式的提問方式不好。提問個別學生可能要好一些,這樣更能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

  4、學生形象思維能力較好,利用磁感線判斷感應電流產生比較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應用,但是還要利用至少一節(jié)課的時間來討論磁通量的概念,學生才能牢牢掌握這個概念,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物理說課稿 篇7

  (一)光源出示迷人夜景圖。

  (激發(fā)學生對光感興趣)觀察

 。▽獾默F象有感性的認識)

  我們要看清五彩繽紛的世界,必須有光射入我們的眼睛,那么,光是從哪里發(fā)出來的呢?

 。ㄌ岢鰡栴},引起懸念)思考、討論

 。◣е鴨栴},參與討論)

  除了太陽、電燈之外,日常生活中,你還知道哪些物體能夠發(fā)光?

  (讓學生收集相關的資料,可以是圖片、文字、實物,主要是由于學生參與實際活動,提高學習興趣。)討論、交流

 。▽W生通過小組討論,可以

  加強與同學之間的交流)

  反饋練習1:

  下列物體不屬于光源的是:

  A、月亮。B、螢火蟲。

  C、水母。D、霓虹燈。鞏固練習(此題練習中,有的是生活中常見的;有的.是農村可見的;有的是城市可見的;也有不常見的,讓各層次學生增長知識)

  (二)光的傳播手里拿著一個激光手電,它可以發(fā)光,是一個光源。(展示光源實物,在此用的是激光手電,而不用一般手電筒,是因為激光手電光線比較集中)

  有一個問題:從光源發(fā)出的光是沿著怎樣的路徑傳播出去的?觀察、思考

 。S著問題的提出,學生的討論式學習隨之開始)

  請同學們根據學過的知識討論并提出自己的猜想。猜想

 。ㄗ寣W生聯系日常生活實際和小學自然課本學過的知識,進行大膽猜想)

 。ǘ┕獾膫鞑プ寣W生討論回答。(光是沿直線傳播的)討論、回答

  到底猜想是否正確呢?

 。ü膭顚W生用桌子上這些簡單的器材去大膽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

  進行實驗

 。ㄓ辛烁行哉J識外,還要讓學生自己親自動手做實驗。)

【物理說課稿】相關文章:

物理說課稿12-17

物理說課稿03-11

初中物理說課稿02-16

初中物理說課稿09-21

物理單擺說課稿12-01

物理《質量》說課稿12-01

物理重力說課稿12-18

物理說課稿14篇03-04

物理《力分解》說課稿02-16

物理重力與重心說課稿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