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說課稿> 高中數學說課稿

高中數學說課稿

時間:2022-02-02 12:50:12 說課稿 我要投稿

高中數學說課稿合集8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數學說課稿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數學說課稿合集8篇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線性規(guī)劃是運籌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在實際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本節(jié)內容是在學習了不等式、直線方程的基礎上,利用不等式和直線方程的有關知識展開的,它是對二元一次不等式的深化和再認識、再理解。通過這一部分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數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體驗數形結合和轉化的思想方法,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畫可行域;在可行域內,用圖解法準確求得線性規(guī)劃問題的最優(yōu)解。

  難點:在可行域內,用圖解法準確求得線性規(guī)劃問題的最優(yōu)解。

  二、目標分析:

  在新課標讓學生經歷“學數學、做數學、用數學”的理念指導下,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分設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線性規(guī)劃的意義,了解線性約束條件、線性目標函數、可行解、可行

  域和最優(yōu)解等概念;

  2、理解線性規(guī)劃問題的圖解法;

  3、會利用圖解法求線性目標函數的最優(yōu)解.

  能力目標:

  1、在應用圖解法解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

  2、在變式訓練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探索能力。

  3、在對具體事例的感性認識上升到對線性規(guī)劃的理性認識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形結合思想解題的能力和化歸能力。

  情感目標:

  1、讓學生體驗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體驗數學在建設節(jié)約型社會中的作用,品嘗學習數學的樂趣。

  2、讓學生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chuàng)造,培養(yǎng)學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讓學生學會用運動觀點觀察事物,了解事物之間從一般到特殊、從特殊到一般的辨證關系,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思想。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論,稱為集合論,是近、現代數學的一個重要的基礎,一方面,許多重要的數學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論的基礎上。另一方面,集合論及其所反映的數學思想,在越來越廣泛的領域種得到應用。

  本節(jié)課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理解集合的定義及一些基本特征。二是掌握集合與元素之間的關系。

  二、教學目標

  1、學習目標

 。1)通過實例,了解集合的含義,體會元素與集合之間的關系以及理解“屬

  于”關系;

 。2)能選擇自然語言、圖形語言、集合語言(列舉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體問題,感受集合語言的意義和作用;

  2、能力目標

  (1)能夠把一句話一個事件用集合的方式表示出來。

  (2)準確理解集合與及集合內的元素之間的關系。

  3、情感目標

  通過本節(jié)的把實際事件用集合的方式表示出來,從而培養(yǎng)數學敏感性,了 解到數學于生活中。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集合的基本概念與表示方法;

  難點 運用集合的兩種常用表示方法———列舉法與描述法,正確表示一些簡單的集合;

  四、教學方法

 。1)本課將采用探究式教學,讓學生主動去探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分層教學,這樣可顧及到全體學生,達到優(yōu)生得到培養(yǎng),后進生也有所收獲的效果;

  (2)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閱讀教材,自主學習、思考、交流、討論和概括,從而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五、學習方法

 。1)主動學習法:舉出例子,提出問題,讓學生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

  教師層層深入,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知識,培養(yǎng)學生思維想象 的綜合能力。

 。2)反饋補救法:在練習中,注意觀察學生對學習的反饋情況,以實現“培

  優(yōu)扶差,滿足不同!

  六、教學思路

  具體的思路如下

  復習的引入:講一些集合的相關數學及相關數學家的經歷故事!這可以讓學生更加了解數學史從何使學生對數學更加感興趣,有助于上課的效率!因為時間關系這里我就不說相關數學史咯。

  一、 引入課題

  軍訓前學校通知:8月15日8點,高一年段在體育館集合進行軍訓動員;試問這個通知的對象是全體的高一學生還是個別學生?

  在這里,集合是我們常用的一個詞語,我們感興趣的是問題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對象的總體,而不是個別的對象,為此,我們將學習一個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對象的總體。

  二、 正體部分

  學生閱讀教材,并思考下列問題:

 。1)集合有那些概念?

 。2)集合有那些符號?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4)如何給集合分類?

  (一)集合的有關概念

 。1)對象:我們可以感覺到的客觀存在以及我們思想中的事物或抽象符號,

  都可以稱作對象.

  (2)集合:把一些能夠確定的不同的對象看成一個整體,就說這個整體是由

  這些對象的全體構成的集合.

 。3)元素:集合中每個對象叫做這個集合的元素.

  集合通常用大寫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元素通常用小寫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

  1. 思考:課本P3的思考題,并再列舉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構成集合的例子,

  對學生的例子予以討論、點評,進而講解下面的問題。

  2、元素與集合的關系

 。1)屬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說a屬于A,記作a∈A。(舉例)集合A={2,3,4,6,9}a=2 因此我們知道 a∈A

 。2)不屬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說a不屬于A,記作a?A

  要注意“∈”的方向,不能把a∈A顛倒過來寫. (舉例)

  集合A={3,4,6,9}a=2 因此我們知道a?A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確定性:給定一個集合,任何對象是不是這個集合的元素是確定的了.

 。2)互異性: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

 。3)無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沒有固定的順序.

  4、集合分類

  根據集合所含元素個屬不同,可把集合分為如下幾類:

 。1)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Ф

 。2)含有有限個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3)含有無窮個元素的集合叫做無限集

  注:應區(qū)分?,{?},{0},0等符號的含義

  5、常用數集及其表示方法

 。1)非負整數集(自然數集):全體非負整數的集合.記作N

  (2)正整數集:非負整數集內排除0的集.記作N*或N+

 。3)整數集:全體整數的集合.記作Z

  (4)有理數集:全體有理數的集合.記作Q

 。5)實數集:全體實數的集合.記作R

  注:(1)自然數集包括數0.

  (2)非負整數集內排除0的集.記作N*或N+,Q、Z、R等其它數集內排

  除0的集,也這樣表示,例如,整數集內排除0的集,表示成Z*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們可以用自然語言來描述一個集合,但這將給我們帶來很多不便,除此之外還常用列舉法和描述法來表示集合。

 。1) 列舉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舉出來,寫在大括號內。

  如:{1,2,3,4,5},{x2,3x+2,5y3-x,x2+y2},?;

  例1.(課本例1)

  思考2,引入描述法

  說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無序性,所以用列舉法表示集合時不必考慮元素的順序。

 。2) 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屬性描述出來,寫在大括號{}內。 具體方法:在大括號內先寫上表示這個集合元素的一般符號及取值(或變化)范圍,再畫一條豎線,在豎線后寫出這個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如:{x|x-3>2},{(x,y)|y=x2+1},{直角三角形},?;

  例2.(課本例2)

  說明:(課本P5最后一段)

  思考3:(課本P6思考) 強調:描述法表示集合應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

  {(x,y)|y= x2+3x+2}與 {y|y= x2+3x+2}不同,只要不引起誤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整數},即代表整數集Z。

  辨析:這里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寫{全體整數}。下列寫法{實數集},{R}也是錯誤的。

  說明:列舉法與描述法各有優(yōu)點,應該根據具體問題確定采用哪種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較多或有無限個元素時,不宜采用列舉法。

  (三)課堂練習(課本P6練習)

  三、 歸納小結與作業(yè)

  本節(jié)課從實例入手,非常自然貼切地引出集合與集合的概念,并且結合實例對集合的概念作了說明,然后介紹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舉法、描述法。

  書面作業(yè):習題1.1,第1- 4題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從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來看

  《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是數列這一章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它不僅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如儲蓄、分期付款的有關計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導過程中所滲透的類比、化歸、分類討論、整體變換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學生今后學習和工作中必備的數學素養(yǎng).

  2.從學生認知角度看

  從學生的思維特點看,很容易把本節(jié)內容與等差數列前n項和從公式的形成、特點等方面進行類比,這是積極因素,應因勢利導.不利因素是:本節(jié)公式的推導與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的推導有著本質的不同,這對學生的思維是一個突破,另外,對于q=1這一特殊情況,學生往往容易忽視,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過程中容易出錯.

  3.學情分析

  教學對象是剛進入高中的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也初步形成,但由于年齡的原因,思維盡管活躍、敏捷,卻缺乏冷靜、深刻,因此片面、不嚴謹.

  4.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公式的推導、公式的特點和公式的運用.

  教學難點:公式的推導方法和公式的靈活運用.

  公式推導所使用的“錯位相減法”是高中數學數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蘊含了重要的數學思想,所以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并掌握等比數列前n項和公式的推導過程、公式的特點,在此基礎上能初步應用公式解決與之有關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公式推導方法的探索與發(fā)現,向學生滲透特殊到一般、類比與轉化、分類討論等數學思想,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等邏輯思維能力和逆向思維的能力.

  情感與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對公式推導方法的探索與發(fā)現,優(yōu)化學生的思維品質,滲透事物之間等價轉化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三、說過程

  學生是認知的主體,設計教學過程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盡可能地讓學生去經歷知識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結合本節(jié)課的特點,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在古印度,有個名叫西薩的人,發(fā)明了國際象棋,當時的印度國王大為贊賞,對他說:我可以滿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薩說:請給我棋盤的64個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麥,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兩倍,直至第64格.國王令宮廷數學家計算,結果出來后,國王大吃一驚.為什么呢?

  設計意圖:設計這個情境目的是在引入課題的同時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故事內容緊扣本節(jié)課的主題與重點.

  此時我問:同學們,你們知道西薩要的是多少粒小麥嗎?引導學生寫出麥粒總數.帶著這樣的問題,學生會動手算了起來,他們想到用計算器依次算出各項的值,然后再求和.這時我對他們的這種思路給予肯定.

  設計意圖: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受課堂時間限制,教師舍不得花時間讓學生去做所謂的“無用功”,急急忙忙地拋出“錯位相減法”,這樣做有悖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求和就想到相加,這是合乎邏輯順理成章的事,教師為什么不相加而馬上相減呢?在整個教學關鍵處學生難以轉過彎來,因而在教學中應舍得花時間營造知識形成過程的`氛圍,突破學生學習的障礙.同時,形成繁難的情境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迫使學生急于尋求解決問題的新方法,為后面的教學埋下伏筆.

  2.師生互動,探究問題

  在肯定他們的思路后,我接著問:1,2,22,…,263是什么數列?有何特征?應歸結為什么數學問題呢?

  探討1:,記為(1)式,注意觀察每一項的特征,有何聯系?(學生會發(fā)現,后一項都是前一項的2倍)

  探討2:如果我們把每一項都乘以2,就變成了它的后一項,(1)式兩邊同乘以2則有,記為(2)式.比較(1)(2)兩式,你有什么發(fā)現?

  設計意圖:留出時間讓學生充分地比較,等比數列前n項和的公式推導關鍵是變“加”為“減”,在教師看來這是“天經地義”的,但在學生看來卻是“不可思議”的,因此教學中應著力在這兒做文章,從而抓住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的良好契機.

  經過比較、研究,學生發(fā)現:(1)、(2)兩式有許多相同的項,把兩式相減,相同的項就消去了,得到:.老師指出:這就是錯位相減法,并要求學生縱觀全過程,反思:為什么(1)式兩邊要同乘以2呢?

  設計意圖:經過繁難的計算之苦后,突然發(fā)現上述解法,不禁驚呼:真是太簡潔了!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體驗,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3.類比聯想,解決問題

  這時我再順勢引導學生將結論一般化,

  這里,讓學生自主完成,并喊一名學生上黑板,然后對個別學生進行指導.

  設計意圖: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從特殊到一般,從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讓學生自己探究公式,從而體驗到學習的愉快和成就感.

  對不對?這里的q能不能等于1?等比數列中的公比能不能為1?q=1時是什么數列?此時sn=?(這里引導學生對q進行分類討論,得出公式,同時為后面的例題教學打下基礎.)

  再次追問:結合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an=a1qn-1,如何把sn用a1、an、q表示出來?(引導學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式)

  設計意圖:通過反問精講,一方面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認識,完善知識結構,另一方面使學生由簡單地模仿和接受,變?yōu)閷χR的主動認識,從而進一步提高分析、類比和綜合的能力.這一環(huán)節(jié)非常重要,盡管時間有時比較少,甚至僅僅幾句話,然而卻有畫龍點睛之妙用.

  4.討論交流,延伸拓展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4

  各位領導、專家、同仁:您們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中數學第二冊(上冊)第七章《直線和圓的方程》中的第六節(jié)“曲線和方程”的第一課時,下面我的說課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曲線和方程”這節(jié)教材揭示了幾何中的形與代數中的數相統一的關系,為“作形判數”與“就數論形”的相互轉化開辟了途徑,這正體現了解析幾何這門課的基本思想,對全部解析幾何教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學生只有透徹理解了曲線和方程的意義,才算是尋得了解析幾何學習的入門之徑。如果以為學生不真正領悟曲線和方程的關系,照樣能求出方程、照樣能計算某些難題,因而可以忽視這個基本概念的教學,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舍本逐題”的偏見,應該認識到這節(jié)“曲線和方程”的開頭課是解析幾何教學的“重頭戲”!

  根據以上分析,確立教學重點是:“曲線的方程”與“方程的曲線”的概念;難點是:怎樣利用定義驗證曲線是方程的曲線,方程是曲線的方程。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及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結合高二學生的認知特點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了解曲線上的點與方程的解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

  2、初步領會“曲線的方程”與“方程的曲線”的概念;

  3、學會根據已有的情景資料找規(guī)律,進而分析、判斷、歸納結論;

  4、強化“形”與“數”一致并相互轉化的思想方法。

  能力目標:

  1、通過直線方程的引入,加強學生對方程的解和曲線上的點的一一對應關系的認識;

  2、在形成曲線和方程的概念的教學中,學生經歷觀察、分析、討論等數學活動過程,探索出結論,并能有條理的闡述自己的觀點;

  3、能用所學知識理解新的概念,并能運用概念解決實際問題,從中體會轉化化歸的思想方法,提高思維品質,發(fā)展應用意識。

  情感目標:

  1、通過概念的引入,讓學生感受從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規(guī)律;

  2、通過反例辨析和問題解決,培養(yǎng)合作交流、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個性品質,以及勇于批判、敢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

  三、重難點突破

  “曲線的方程”與“方程的曲線”的概念是本節(jié)的重點,這是由于本節(jié)課是由直觀表象上升到抽象概念的過程,學生容易對定義中為什么要規(guī)定兩個關系產生困惑,原因是不理解兩者缺一都將擴大概念的外延。由于學生已經具備了用方程表示直線、拋物線等實際模型,積累了感性認識的基礎,所以可用舉反例的方法來解決困惑,通過反例揭示“兩者缺一”與直覺的矛盾,從而又促使學生對概念表述的嚴密性進行探索,自然地得出定義。為了強化其認識,又決定用集合相等的概念來解釋曲線和方程的對應關系,并以此為工具來分析實例,這將有助于學生的理解,有助于學生通其法,知其理。

  怎樣利用定義驗證曲線是方程的曲線,方程是曲線的方程是本節(jié)的難點。因為學生在作業(yè)中容易犯想當然的錯誤,通常在由已知曲線建立方程的時候,不驗證方程的解為坐標的`點在曲線上,就斷然得出所求的是曲線方程。這種現象在高考中也屢見不鮮。為了突破難點,本節(jié)課設計了三種層次的問題,幻燈片9是概念的直接運用,幻燈片10是概念的逆向運用,幻燈片11是證明曲線的方程。通過這些例題讓學生再一次體會“二者”缺一不可。

  四、學情分析

  此前,學生已知,在建立了直角坐標系后平面內的點和有序實數對之間建立了一一對應關系,已有了用方程(有時以函數式的形式出現)表示曲線的感性認識(特別是二元一次方程表示直線),現在要進一步研究平面內的曲線和含有兩個變數的方程之間的關系,是由直觀表象上升到抽象概念的過程,對學生有相當大的難度。學生在學習時容易產生的問題是,不理解“曲線上的點的坐標都是方程的解”和“以這個方程的解為坐標的點都是曲線上的點”這兩句話在揭示“曲線和方程”關系時各自所起的作用。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也只能是初步領會,要求學生能答出曲線和方程間必須滿足兩個關系時才能稱作“曲線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線”,兩者缺一不可,并能借助實例指出兩個關系的區(qū)別。

  五、教法分析

  新課程強調教師要調整自己的角色,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教師要由傳統意義上的知識的傳授者和學生的管理者,轉變?yōu)閷W生發(fā)展的促進者和幫助者,簡單的教書匠轉變?yōu)閷嵺`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實踐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體現出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知識的奴隸,基于此,本節(jié)課遵循了概念學習的四個基本步驟,重點采用了問題探究和啟發(fā)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從實例、到類比、到推廣的問題探究,它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習能力都十分有利。啟發(fā)引導學生得出概念,深化概念,并應用它去討論、研究和解決問題。在生生合作,師生互動中解決問題,為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打下了基礎。

  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節(jié)省了時間,增大了信息量,增強了直觀形象性。

  六、學法分析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加強學習方式的改變,提倡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各學科課程通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fā)展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基于此,本節(jié)課從實例引入→類比→推廣→得概念→概念挖掘深化→具體應用→作業(yè)中的研究性問題的思考,始終讓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相結合,在生生合作,師生互動中,使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的發(fā)現者和知識的研究者。

  七、教學過程分析

  1、感性認識階段——以舊帶新、提出課題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5

  說教材:

  1、地位、作用和特點:

  《 》是高中數學課本第 冊( 修)的第 章“ ”的第 節(jié)內容,高中數學課本說課稿。

  本節(jié)是在學習了 之后編排的。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既可以對 的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又可以為后面學習 打下基礎,所以是本章的重要內容。此外,《 》的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生產、科學研究 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學習這部分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A、B、C

 。2)能力目標:A、B、C

  (3)德育目標:A、B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2)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據自己對研究性學習“啟發(fā)式”教學模式和新課程改革的理論認識,結合本校學生實際,主要突出了幾個方面:一是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充分調動學生求知欲,并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心理。二是運用啟發(fā)式教學方法,就是把教和學的各種方法綜合起來統一組織運用于教學過程,以求獲得最佳效果。另外還注意獲得和交換信息渠道的綜合、教學手段的綜合和課堂內外的綜合。并且在整個教學設計盡量做到注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觸發(fā)學生的思維,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的學習過程,以思維教學代替單純的記憶教學。三是注重滲透數學思考方法(聯想法、類比法、數形結合等一般科學方法)。讓學生在探索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領會常見數學思想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素質。四是注意在探究問題時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以利于開放學生的思維。當然這就應在處理教學內容時能夠做到葉老師所說“教就是為了不教”。因此,擬對本節(jié)課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導入新課 新課教學

  反饋發(fā)展

  三、說學法:

  學生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主動獲取、整理、貯存、運用知識和獲得學習能力的過程,因此,我覺得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時,應盡量避免單純地、直露地向學生灌輸某種學習方法。有效的能被學生接受的學法指導應是滲透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是通過優(yōu)化教學程序來增強學法指導的目的性和實效性。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主要滲透以下幾個方面的學法指導。

  1、培養(yǎng)學生學會通過自學、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相關知識,使學生在探索研究過程中分析、歸納、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本節(jié)教師通過列舉具體事例來進行分析,歸納出 ,并依

  據此知識與具體事例結合、推導出 ,這正是一個分析和推理的全過程。

  2、讓學生親自經歷運用科學方法探索的過程。 主要是努力創(chuàng)設應用科學方法探索、解決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探索中體會科學方法,如在講授 時,可通過

  演示,創(chuàng)設探索 規(guī)律的情境,引導學生以可靠的事實為基礎,經過抽象思維揭示內在規(guī)律,從而使學生領悟到把可靠的事實和深刻的理論思維結合起來的特點。

  3、讓學生在探索性實驗中自己摸索方法,觀察和分析現象,從而發(fā)現“新”的問題或探索出“新”的規(guī)律。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收斂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動力。在實踐中要盡可能讓學生多動腦、多動手、多觀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師要給學生多點撥、多啟發(fā)、多激勵,不斷地尋找學生思維和操作上的閃光點,及時總結和推廣。

  4、在指導學生解決問題時,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猜測、嘗試、質疑、發(fā)現等探究環(huán)節(jié)選擇合適的概念、規(guī)律和解決問題方法,從而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促進知識的正向遷移。如教師引導學生對比中,蘊含的本質差異,從而擺脫知識遷移的負面影響。這樣,既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認真分析過程、善于比較的好習慣,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通過現象發(fā)掘知識內在本質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ㄒ唬、課題引入:

  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創(chuàng)設情景:A、教師演示實驗。B、使用多媒體模擬一些比較有趣、與生活實踐比較有關的事例。C、講述數學科學史上的有關情況。)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引導學生提出接下去要研究的問題。

 。ǘ、新課教學:

  1、針對上面提出的問題,設計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通過動手探索有關的知識,并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得出新知,并進一步提出下面的問題。

  2、組織學生進行新問題的實驗方法設計—這時在設計上最好是有對比性、數學方法性的設計實驗,指導學生實驗、通過多媒體的`輔助,顯示學生的實驗數據,模擬強化出實驗情況,由學生分析比較,歸納總結出知識的結構。

  (三)、實施反饋:

  1、課堂反饋,遷移知識(最好遷移到與生活有關的例子)。讓學生分析有關的問題,實現知識的升華、實現學生的再次創(chuàng)新。

  2、課后反饋,延續(xù)創(chuàng)新。通過課后練習,學生互改作業(yè),課后研實驗,實現課堂內外的綜合,實現創(chuàng)新精神的延續(xù)。

  五、板書設計:

  在教學中我把黑板分為三部分,把知識要點寫在左側,中間知識推導過程,右邊實例應用。

  六、說課綜述:

  以上是我對《 》這節(jié)教材的認識和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在整個課堂中,我引導學生回顧前面學過的 知識,并把它運用到對的認識,使學生的認知活動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識,又學會了方法。

  總之,對課堂的設計,我始終在努力貫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基礎,以能力、方法為主線,有計劃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和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為指導思想。并且能從各種實際出發(f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對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6

  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 版 A版必修2第三章第一節(jié)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第一課時。

  (一) 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選自必修2第三章(解析幾何的第一章)第一節(jié)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第一課時,直線的傾斜角和斜率解析幾何的重要概念;是刻畫直線傾斜程度的幾何要素與代數表示;學生在原有的對直線的有關性質及平面向量的相關知識理解的基礎上,重新以解析法的方式來研究直線相關性質,而本節(jié)課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是直線的重要的幾何性質,是研究直線的方程形式,直線的位置關系等的思維的起點;另外,本節(jié)課也初步向學生滲透解析幾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因此,本課有著開啟全章、滲透方法,承前啟后的作用。

  (二) 學情分析

  本節(jié)課的 教學 對象是高二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天性活潑,求知欲強,并且學習主動,在知識儲備上 知道兩點確定一條直線, 知道點與坐標的關系,實現了最簡單的形與數的轉化;了解刻畫傾斜程度可用角和正切值;具備了一定的數形結合的能力和分類討論的思想。但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還沒有形成自覺地把數學問題抽象化的能力。所以在教學設計時需 從 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進行探究學習,盡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經歷概念的形成、 鞏固 和應用過程。

  (三)教學目標

  1. 理解直線的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理解直線的傾斜角的唯一性和斜率的存在性;

  2. 掌握過兩點的直線斜率的計算公式 ;

  3. 通過經 歷從具體實例抽象出數學概念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4 . 通過斜率概念的建立以及斜率公式的構建,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培養(yǎng)學

  生嚴謹求簡的數學精神。

  重點:斜率的概念,用代數方法刻畫直線斜率的過程,過兩點的直線斜率的計算公式。

  難點: 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的概念的形成 ,斜率公式的構建。

  (四)教法和學法

  課堂教學應有利于學生的數學素質的形成與發(fā)展,即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景,激發(fā)學生主動的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有效的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發(fā)展學生個性思維品質,這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原則。 根據這樣的教學原則,考慮到學生首次接觸解析幾何的內容及研究方法,所以我采用 設置問題串 的'形式 , 啟發(fā)引導 學生 類比、聯想,產生知識遷移 ;通過 幾何畫板演示實驗、探索交流 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 觀察、實驗,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由此循序漸進 , 使學生很自然達到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 五) 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 1.指明研究方向 (3min)

  平面上的點可以用坐標表示,也就是幾何問題代數化。那么我們生活中見到的很多優(yōu)美的曲線能否用數來刻畫呢?

  簡介17 世紀法國數學家笛卡爾和費馬的數學史 。

  【設計意圖】 使學生對解析幾何的歷史以及它的研究方向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由此引入課題(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

  環(huán)節(jié)2.活動探究(13min)

  【設計意圖】 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后掌握傾斜角和斜率兩個概念,體會概念的產生是自然的,并不是硬性規(guī)定的。

  (探究活動一:傾斜角概念的得出)

  問題1. 如圖,對于平面直角坐標系內過兩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過一點P的位置能確定嗎?如圖,這些不同直線的區(qū)別在哪里?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發(fā)現過定點的不同直線,其傾斜程度不同。從而發(fā)現過直線上一點和直線的傾斜程度也能確定一條直線。

  問題2. 在直角坐標系中,任何一條直線與x軸都有一個相對傾斜程度,可以用一個什么樣的幾何量來反映一條直線與x軸的相對傾斜程度呢?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探索描述直線的傾斜程度的幾何要素, 由此引出傾斜角的概念:直線L與x軸相交,我們取x軸為基準,x軸正向與直線L向上的方向之間所成的角α叫做直線L的傾斜角。

  問題3. 依據傾斜角的定義,小組合作探究傾斜角的范圍是多少?

  (探究活動二:斜率概念的得出)

  問題4. 日常生活中,還有沒有表示傾斜程度的量?

  問題5 . 如果使用“傾斜角”的概念,坡度實際就是 傾斜角的正切值,由此你認為還可以用怎樣的量來刻畫直線的傾斜程度?

  由學生已知坡度中“前進量”不能為0 ,補充 傾斜角 是90゜的直線 沒有斜率

  【設計意圖】 遷移、類比得出 我們把 一條直線的 傾斜角 的正切值叫做 這條 直線的 斜率 , 讓學生感受數學概念來源于生活,并體驗從直觀到抽象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觀察、歸納、聯想的能力。

  環(huán)節(jié) 3.過程體驗(斜率公式的發(fā)現)(10min)

  問題6. 兩點能確定一條直線,那么兩點能確定一條直線的斜率么?

  先由每名學生各自舉出兩個特殊的點。例如A(1,2)、B(3,4),獨立研究如何由這兩點求斜率,再通過學生相互討論,師生共同交流提煉出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進而把這種方法遷移到一般化的問題上來。得出斜率公式k=y2y1。

  為了深化對公式的理解,完善對公式的認識,我設計了如下三個思考問題:

  思考1:如果直線AB//x軸,上述結論還適用嗎?

  思考2:如果直線AB//y軸,上述結論還適用嗎?

  思考3:交換A、B位置,對比值有影響嗎?

  在學生充分思考、討論的基礎上,借助信息技術工具,一方面計算 的 值,另一方面計算傾斜角的正切值。讓學生親自操作幾何畫板,改變直線的傾斜程度,動態(tài)演示可以把教科書第84頁圖3.1-4所示的各種情況都展示出來,形象直觀,可使學生更好的把握斜率公式。

  環(huán)節(jié)4. 操作建構(10min)

  第一部分( 教材例一 ) : 如圖,已知A(3,2),B(-4,1),C(0,-1), 求 直線AB,BC,CA的斜率,并判斷傾斜角是銳角還是鈍角。

  學生獨立完成后,請三位學生作答,師生共同評析,明確斜率公式的運用,強調可以從形的角度直接判斷直線的傾斜角是銳角還是鈍角,也可由直線的斜率的正負判斷。

  第二部分 ( 教材例二 ) :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畫出經過原 點且斜率分別為1,-1,2及-3的直線

  本題要求學生畫圖,目的是加強數形結合,我將請兩位同學上臺板演,其余同學在練習本上完成,因為直線經過原點,所以只要在找出另外一點就可確定,再推導斜率公式時,學生已經知道,斜率k的值與直線上P1,P2的位置無關,因此,由已知直線的斜率畫直線時,可以再找出一個特殊點即可。

  環(huán)節(jié) 5.小結作業(yè)(4min)

  1、本節(jié)課你學到了哪些新的概念?他們之間有什么樣 的關系?

  2、怎樣求出已知兩點的直線的斜率?

  3 、本節(jié)課你還有哪些問題?

  兩點 直線 傾斜角 斜率

  一點一方向

  作業(yè): 必做題: P.86 第1,2,題

  選做題: P.90 探究與發(fā)現:魔法師的地毯

  以上五個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以明線和暗線雙線滲透。并注意調動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注意教師適時的點撥引導,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得以 體現。能夠較好的實現教學目標,也使課標理念能夠很好的得到落實。

  (六) 板書設計

  3.1.1 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

  1定義: 傾斜角 學生板演

  斜率

  2.斜率k與傾斜角之間的關系

  3.斜率公式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7

  各位評委,老師們:大家好!

  很高興參加這次說課活動。這對我來說也是一次難得的學習和鍛煉的機會,感謝各位老師在百忙之中來此予以指導。希望各位評委和老師們對我的說課內容提出寶貴意見。

  我說課的內容是<平面向量>的教學,所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試驗修訂本—必修)<數學>第一冊下,教學內容為第96頁至98頁第五章第一節(jié)。本校是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學生基礎相對較好。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也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

  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學過程的設計四個方面來匯報我對這節(jié)課的教學設想。

  一說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向量是近代數學中重要和基本的概念之一,有著深刻的幾何背景,是解決幾何問題的有力工具。向量概念引入后,全等和平行(平移),相似,垂直,勾股定理等就可以轉化為向量的加(減)法,數乘向量,數量積運算(運算率),從而把圖形的基本性質轉化為向量的運算體系。向量是溝通代數,幾何與三角函數的一種工具,有著極其豐富的實際背景,在數學和物理學科中具有廣泛的應用。

  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是在學生了解了物理學中的有關力,位移等矢量的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向量的深入學習。為學習向量的知識體系奠定了知識和方法基礎。

  (2)教學結構的調整

  課本在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為一課時,首先從小船航行的距離和方向兩個要素出發(fā),抽象出向量的概念,并重點說明了向量與數量的區(qū)別。然后介紹了向量的幾何表示,向量的長度,零向量,單位向量,平行向量,共線向量,相等向量等基本概念。為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些基本概念,同時深化其認知過程和探究過程。在教學中我將教學的順序做如下的調整:將本節(jié)教學中認知過程的教學內容適當集中,以突出這節(jié)課的主題;例題,習題部分主要由學生依照概念自行分析,獨立完成。

 。3)重點,難點,關鍵

  由于本節(jié)課是本章內容的第一節(jié)課,是學生學習本章的基礎。為了本章后面知識的學習,首先必須掌握向量的概念,要抓住向量的本質:大小與方向。所以向量,相等向量的概念,向量的幾何表示是這節(jié)課的重點。本節(jié)課是為高一后半學期學生設計的,盡管此時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和習慣,但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多數學生對向量的認識還比較單一,僅僅考慮其大小,忽略其方向,這對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比較高,所以我認為向量概念也是這節(jié)課的難點。而解決這一難點的關鍵是多用復雜的幾何圖形中相等的有向線段讓學生進行辨認,加深對向量的理解。

  二說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新大綱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要求,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合理需要,我從三個方面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理解向量,零向量,單位向量,共線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的概念,會用字母表示向量,能讀寫已知圖中的向量。會根據圖形判定向量是否平行,共線,相等。

 。2)能力訓練目標:培養(yǎng)學生觀察、歸納、類比、聯想等發(fā)現規(guī)律的一般方法,培養(yǎng)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在民主、和諧的共同活動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三說教學方法的選擇

  Ⅰ教學方法

  本節(jié)課我采用了”啟發(fā)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突出以下兩點:

  (1)由教材的特點確立類比思維為教學的主線。

  從教材內容看平面向量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都與物理學中的有向線段,矢量的概念類似。因此在教學中運用類比作為思維的主線進行教學。讓學生充分體會數學知識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以及發(fā)生與發(fā)展的過程。

 。2)由學生的特點確立自主探索式的學習方法

  通常學生對于概念課學起來很枯燥,不感興趣,因此要考慮學生的情感需要,找一些學生感興趣的題材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學生都有表現自己的欲望,希望得到老師和其他同學的認可,要多表揚,多肯定來激勵他們的學習熱情?紤]到我校學生的基礎較好,思維較為活躍,對自主探索式的學習方法也有一定的認識,所以在教學中我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啟發(fā)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進行自主探究。將學生的獨立思考,自主探究,交流討論等探索活動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蚪虒W手段

  本節(jié)課中,除使用常規(guī)的教學手段外,我還使用了多媒體投影儀和計算機來輔助教學。多媒體投影為師生的交流和討論提供了平臺;計算機演示的作圖過程則有助于滲透數形結合思想,更易于對概念的理解和難點的突破。

  四教學過程的設計

 、裰R引入階段———提出學習課題,明確學習目標

 。1)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概念

  數學學習應該與學生的生活融合起來,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fā),讓他們在生活中去發(fā)現數學、探究數學、認識并掌握數學。

  由生活中具體的向量的實例引入:大海中船只的航線,中國象棋中”馬”,”象”的走法等。這些符合高中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的特點,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觀察歸納——形成概念

  由實例得出有向線段的概念,有向線段的三個要素:起點,方向,長度。明確知道了有向線段的起點,方向和長度,它的終點就唯一確定。再有目的的進行設計,引導學生概括總結出本課新的知識點:向量的概念及其幾何表示。

  (3)討論研究——深化概念

  在得到概念后進行歸納,深化,之后向學生提出以下三個問題:

 、傧蛄康囊厥鞘裁?

 、谙蛄恐g能否比較大?

 、巯蛄颗c數量的區(qū)別是什么?

  同時指出這就是本節(jié)課我們要研究和學習的主題。

 、蛑R探索階段———探索平面向量的平行向量。相等向量等概念

 。1)總結反思——提高認識

  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平行向量,也即共線向量,并且規(guī)定0與任一向量平行.長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相等向量,規(guī)定零向量與零向量相等.平行向量不一定相等,但相等向量一定是平行向量,即向量平行是向量相等的必要條件。

 。2)即時訓練—鞏固新知

  為了使學生達到對知識的深化理解,從而達到鞏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設計了一組即時訓練題,通過學生的觀察嘗試,討論研究,教師引導來鞏固新知識。

 。劬毩1]判斷下列命題是否正確,若不正確,請簡述理由.

 、傧蛄颗c是共線向量,則A、B、C、D四點必在一直線上;

 、趩挝幌蛄慷枷嗟龋

 、廴我幌蛄颗c它的相反向量不相等;

 、芩倪呅蜛BCD是平行四邊形的充要條件是=;

 、菽0是一個向量方向不確定的充要條件;

 、薰簿的向量,若起點不同,則終點一定不同.

 。劬毩2]下列命題正確的是( )

  A.a與b共線,b與c共線,則a與c也共線

  B.任意兩個相等的非零向量的始點與終點是一平行四邊形的四頂點

  C.向量a與b不共線,則a與b都是非零向量

  D.有相同起點的兩個非零向量不平行

  Ⅲ知識應用階段————共線向量,相等向量等概念的初步應用

  在本階段的教學中,我采用的是課本上一道典型的例題:在一個復雜圖形中觀察,辨認平行,相等的有向線段。選用本題的目的是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自主探究,交流討論等探索活動,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對難點的突破。

  例如圖所示,設O是正六邊形ABCDEF的中心,分別寫出圖中與向量相等的向量。(同時思考:向量與相等么?向量與相等么?)

  具體教學安排如下:

 。1)分析解決問題

  先引導學生分析解決問題。包括向量的概念,:向量相等的概念。抓住相等向量概念的實質:兩個向量只有當它們的模相等,同時方向又相同時,才能稱它們相等。進而進行正確的辨認,直至最終解決問題。

 。2)歸納解題方法

  主要引導學生歸納以下兩個問題:①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它只與零向量相

  等;②兩個向量只要它們的模相等,方向相同就是相等向量。一個向量只要不改變它的大小和方向,是可以任意平行移動的,既向量是自由的。

  Ⅳ學習,小結階段———歸納知識方法,布置課后作業(yè)

  本階段通過學習小結進行課堂教學的反饋,組織和指導學生歸納知識,技能,方法的一般規(guī)律,為后續(xù)學習打好基礎。

  具體的教學安排如下:

 。1)知識,方法小結在知識層面上我首先引導學生回顧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提醒學生要抓住向量的本質:大小與方向,對它們進行類比,加深對每個概念的理解。

  在方法層面上我將帶領學生回顧探索過程中用到的思維方法和數學方法如:

  類比,數形結合,等價轉化等進行強調。

  (2)布置課后作業(yè)

  閱讀教材96至97頁內容,整理課堂筆記,習題5。1第1,2,3題。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8

  開始:各位專家領導, 好!

  今天我將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

  首先,我對本節(jié)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本節(jié)內容在全書及章節(jié)的地位:《 》是高中數學新教材第 冊( )第 章第 節(jié)。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

  ,這為過渡到本節(jié)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jié)內容是 部分,因此,在 中,占據 的地位。

  數學思想方法分析:作為一名數學老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數學思想、數學意識,因此本節(jié)課在教學中力圖向學生:

  二、 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 基礎知識目標:

  2 能力訓練目標:

  3 創(chuàng)新素質目標:

  4 個性品質目標:

  三、 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通過 突出重點

  難點: 通過 突破難點

  關鍵: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jié)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 教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yǎng)人的思維,發(fā)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

  “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

  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诒竟(jié)課的特點:

  ,應著重采用 的教學方法。即:

  五、 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1、理論:

  2、實踐:

  3、能力:

  最后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 教學程序及設想

  1、由 引入:

  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地沉思,期待尋找理由和證明過程。

  在實際情況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對于本題:

  2、由實例得出本課新的知識點是:

  3、講解例題。

  我們在講解例題時,不僅在于怎樣解,更在于為什么這樣解,而及時對解題方法和規(guī)律進行概括,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題中:

  4、能力訓練。

  課后練習

  使學生能鞏固羨慕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與解題思想方法。

  5、總結結論,強化認識。

  知識性內容的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盡快化為學生的素質;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并且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6、變式延伸,進行重構。

  重視課本例題,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例題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累積、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7、板書。

  8、布置作業(yè)。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結束:說課是教師面對同行和其它聽眾口頭講述具體課題的教學設想及其根據的新的教學研究形式。以上,我僅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上說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闡明了“為什么這樣教”。說課對我們大家仍是新事物,今后我也將進一步說好課,并希望各位專家領導對本堂說課提出寶貴意見。

  注意時間掌握

  六、注意靈活導入新知識點。

  電腦課件

  使用投影

  根據時間進行增刪

【高中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數學說課稿07-09

高中數學《集合》說課稿07-22

關于高中數學說課稿11-26

高中數學《向量》說課稿范文02-15

高中數學說課稿范文11-02

精選高中數學說課稿四篇01-15

【精選】高中數學說課稿四篇01-14

高中數學說課稿六篇01-23

高中數學說課稿9篇01-28

高中數學說課稿三篇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