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說課稿>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時間:2022-04-08 16:30:39 說課稿 我要投稿

有關三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匯編9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yè)務素質的有效途徑。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三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匯編9篇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今天上午有幸聽了馮老師的講課,講了一節(jié)三年級數學上冊關于“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的課程,從聽課中可以總結出一下幾點:

  一、情境創(chuàng)設引入比較新穎,吸引學生的興趣。

  教師能夠充分利用教材且又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將龜兔賽跑引入本節(jié)課中,讓學生感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以問題“誰跑的路程長?”引出本節(jié)課的課題,做到了問題導學,引起學生的思考。

  二、探究新知簡潔明了,以學生探究為主體,對比概括計算公式。

  設計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紙片,通過測量出每個邊的長度,讓學生自主探究計算周長的方法。通過學生列出的不同計算方法,引導每個算式中不同的數代表不同的`含義,最后得出最簡單的一個作為周長的計算公式。

  三、練習題設計有始有終,層次清晰,由易到難。

  概括出本節(jié)課的新知后,首先解決了本節(jié)課一開始的龜兔賽跑問題,讓學生解決問題并練習用公式計算。又采取了不同形式鞏固復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判斷中有易錯點和難點,突出了本節(jié)課中的重點內容。最后又以計算拼接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的周長提高訓練,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了周長的本質和計算周長的方法,并且強調了重合的邊。

  四、教師的講解清晰,重難點強調比較突出。

  長方形周長公式中小括號的作用,正方形周長和邊長的倍數關系,單位的統(tǒng)一,拼接方法和周長不能相加的原因等等,幾個突出的重點都做到詳細講解和強調,提高學生的認識意識。

  對本節(jié)課意見和建議:

  1、對長方形的周長公式解釋不夠透徹,它是兩組領邊的和或者是兩組長和寬,這一點王老師做到了很好強調和擺圖。

  2、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比較可以舉一些實際的生活實例,讓學生感受周長的大小和不確定性,增強學生生活感受意識。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背景

  本課的學習內容是義務教育階段整數乘法的最后一個知識塊。它是學生已掌握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擴展和提升。學習這節(jié)課之前學生已學過這三個知識點:

  1、三位數乘一位數,第一個因數中間有0或末尾有0的乘法。

  2、整十數乘整十數的口算。

  3、三位數乘兩位數。因些這節(jié)課的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識發(fā)展水平出發(fā),引導學生由舊知遷移到新知。

  二、說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計算的過程,掌握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列豎式計算的簡便方法,進一步認識0在乘法運算中的特性。

  2、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和計算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認真計算的良好學習習慣。

  重點:掌握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列豎式計算的簡便寫法,由其是0和非0數字的對位問題。

  難點:這種簡便寫法的算理

  三、說設計理念

  1、在生活情境中進行計算教學。既可以提供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材料,也可以讓學生明白學習計算來源與生活問題,也是為了解決生活問題。

  2、以自主探索的學習方法為主,讓學生自主的利用舊知遷移出新舊。

  3、注重算法多樣化,和算法簡便化,但又不拘泥與讓學生使用一種算法。

  四、說教學設計

  計算課的教學對學生來說是枯燥和乏味的,所以我在教學時盡量讓計算的.素材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聯系在一起,既達到提高學習興趣,也可以讓學生明白學習計算來源與生活問題,也是為了解決生活問題。但三位數乘兩位數,因為結果比較大,而且還要是中間或末尾有0,這樣的計算背景,學生平時的生活很少接觸到。所以我設計時也為這個問題而煩過,如果不創(chuàng)設情境,直接引出計算例題,這樣就比較枯燥,如果為情境而情境,不切實際的造一個情境,那又有背數學和生活相聯系。應該說我還是幸運,在我上課的前一天四3班剛好是第一次去閱覽室看,所以我的教學情境也就從閱覽室里展開。課前談話我也有意出示了前一天學生看書的照片,然后談談在新閱覽室的感想,然后自然的引入課堂。接著我出示了一組閱覽室信息,讓學生根據這些信息提出數學,并列出解決這些問題的算式。達到從生活情境中提練出學習內容。

  接著我讓學生比較這三個算式與前一課學習的區(qū)別,明確這節(jié)課學習的目的。又讓學生回憶0在乘法中的特點,特別是復習了三位數乘一位數,第一個因數中間有0或末尾有0的乘法筆算和整十數乘整十數的口算的算理。為下面自主探索遷移作知識準備。

  然后我讓自主嘗試探索末尾有0有乘法,并為學生設計了一張表格,表格中有學生喜歡的方法也有方法一、二,體現算法多樣化。然后讓學生自己上臺來給大家展示各自的算法,并討論比較那種算法更簡便,從而總結出末尾有0的乘法列豎式的簡便方法。為了解決這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我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里又有針對性的設計了兩個練習,一個是0和非0的對位,還有一個是積末尾補0。在教學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因為學生有了前面的基礎,所以我直接讓學生在兩個問題中選擇一個解決。重點強調了因數中間0不能漏乘。

  在練習方面,我設計了看誰的眼睛亮,通過找錯誤,再次突破本課的重點。一題是因數末數一共有二個0,而積的末尾應該有三個0。還有一題是因數中間0不乘的。第二練習的圍繞課開始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對閱覽室提出合理的建議,從而引出兩個合理的建議,并滲透了數學問題。培養(yǎng)學生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在最后一個問題還滲透了乘法的估算和13乘105,兩位乘三位數第二個因數中間有0有乘法。因為新教材的乘法第二個因數只學到兩位,所以我本來想這塊內容當作是拓展內容的。

  五、反思

  1、在列豎式時用口算的方法來列可不可以。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設計理念: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我以小朋友熟知的《西游記》為藍本,創(chuàng)設了“齊天大圣孫悟空回老家花果山”這樣一個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具體的情境中去感受數學的價值。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發(fā)展。在這節(jié)課中,主要強調學生的參與性與實踐性,讓學生人人參與教學全過程,在感知的基礎上親身體驗,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

  教材分析:

  《淘氣的猴子》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內容。教材創(chuàng)設了“樹上一個桃子也沒有了”的情境,幫助學生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 0”這一規(guī)律,學習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時就要用到這一規(guī)律。教學時,利用這一情景,組織學生討論,每只猴子分到幾個桃子,再擴展到如果有更多的猴子來到這里,能分到桃子嗎?從而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這一結論。在把結論應用到計算當中。

  學生分析:

  在計算方面,學生已經掌握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多種計算方法,對于多樣化的計算方法已經有一些體驗和積累。三年級的學生處在抽象的邏輯思維開始形成的階段,因而運用圖像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在真實、有趣的情境中活躍思維,可以增強學習興趣。此外,在解決問題的活動體驗中,可以采用小組交流、全班展示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教學目標:

  1、在情境中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的意義。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時,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

  3、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感受探究與合作學習的愉悅。

  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的意義以及“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進行計算。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播放音樂《猴哥》,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的氛圍。

  二、故事導入

  師:小朋友都看過《西游記》吧!喜歡齊天大圣孫悟空嗎?大圣又回到它的老家花果山,看,花果山滿山遍野都是仙桃。(出示課件)它想把這些桃子拿回去給它的猴子猴孫們吃,于是,大圣的手一揮,桃子就全進了它的手心里。

  三、共同探討

  1、探究“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

  師:看,樹上現在還有沒有桃?什么也沒有可以用哪個數來表示?

  板書:0

  師:現在有4只小猴玩累了,來摘桃子吃。(出示課件),看到這個圖你能提出一個什么數學問題?

  板書:淘氣的猴子

  生:每只小猴能平均分到幾個桃子?

  師:你能列出算式嗎?結果是多少?為什么?

  0÷4(板書)

  生:每只猴子沒有分到一個桃子,所以0÷4=0;(你是根據故事理解的。)

  生:因為0×4=0,所以0÷4=0。

  師:你說的很有道理,做除法想乘法。

  師:看,(出示課件)猴小五來了,它笑哥哥姐姐好笨哦!它以為它來了就會有桃子分了,小朋友們,有桃子分嗎?可怎樣寫算式?結果呢?

  0÷5=?(板書)

  師:如果有6只猴子,10只猴子呢?有桃子分嗎?你還能說出幾個類似這樣的算式嗎?

  師:從這些算式中,你有什么發(fā)現?

  生: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學生:(板書)

  師:“這真是一個偉大的發(fā)現!”還有什么補充嗎?

  師:強調“為什么要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

  拋算式: 0÷0= 5÷0=

  假設0÷0=?因為0乘任何數都得0;所以0÷0的答案不確定,可以是1、2、……這個除法算式也就沒有意義;0做除數無意義。5÷0=?0乘任何數都不等于5,這個算式沒有答案,所以0不能做除數,0做除數無意義。

  評價:(這是一個十歲孩子的想法嗎,太令人驚奇了!不錯。)

  0÷100呢?0÷16呢?得結論:放課件。(師:齊讀一遍我們的發(fā)現)

  2、探討“商中間有0的除法”

  師:剛才5只小猴子沒有分到桃子,悶悶不樂的回家了,一回家可高興壞了,原來桃子都被它們的老祖宗孫悟空已經摘回來準備開蟠桃宴呢?(出示圖)

  孫悟空有話說:猴兒們,我采了408個桃子,每張桌上平均放4個,可以放幾桌?

  師:小朋友們,你們能幫助小猴子解決這個問題嗎?誰來說說怎樣列算式

  408÷4=

  師:先來估一估它的結果是多少?是幾位數?現在來試著用你喜歡的方法算一算;(說估算方法:把408估計成400,用400÷4=100。)

  生獨立做,再小組交流:抽一名學生板演

  師:你們在小組內說說你們的計算方法,也可交流一下在計算中發(fā)現了什么?你是怎樣解決的?

  生匯報

  生:口算:408可以分成400+8,400÷4=100,8÷4=2,最后算100+2=102

  師:你的思路很清晰!

  生:列豎式。師:你能把你的想法給大家說說嗎?學生講列豎式的.過程。

  師強調:從被除數的最高位除起,先用百位上的4去除以4,4個百除以4,商1個百,除到十位時,十位上是0,表示0個十,0個十除以4得0,商0個十,商0要寫在十位上,0和4相乘得0,0減0得0,接下來再用個位上的8去除以4,商2要寫在個位上。

  師抽生評價同學:你覺得他說的怎么樣?

  ①說的很清楚,我聽明白了、诼曇艉芎辶粒

  師:我也很欣賞你,因為你不僅用以前學過的舊知識大膽嘗試,解決新問題,還能勇敢的走上講臺,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大家學習的。誰還有不同的做法?(用虛線框起來突出簡便算法。)

  對比發(fā)現:當百位上正好分完,沒有余數,而十位上的數字又為0時,可在十位上直接商0,不用再拉下來繼續(xù)除;這樣簡便一些!

  師強調:咱們看看結果和估算的商的位數一樣么?看來估算是可以檢驗我們計算結果正確性的。

  再強調:商中間的0可不可以不寫?為什么?(放課件)

 、俦仨殞,起占位作用。②不寫就是12,不是102了!

  師:同桌看著豎式互相說一說做這道題的方法。

  試做:606÷3

  交流反饋

  師:這兩道算式與我們以前學的算式商有什么不同?

  得出:商中間有0的除法

  師:觀察真仔細!

  3、探討:“商末尾有0的除法”

  師:謝謝小朋友們幫小猴解決了問題,孫大圣高興的宣布“宴會開始!笨擅篮锿醯难鐣显趺瓷俚昧嗣谰颇兀

  師:看,一共有720瓶酒,每個桌上放6瓶,可以放幾桌?

  生列算式:720÷6=

  先估算商是幾位數,再在練習本上算一算。

  抽生在班上交流。

  明確:為什么商的個位要添上0?(因為除到被除數的十位上的數剛好除盡,而被除數的個位上是0,0÷6得0,所以直接在商的個位上寫0。)

  師問有無其他方法?

  師:強調簡便方法。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所以末尾的0除以除數,不要寫計算過程,直接寫商,這樣簡便一些。

  師:這道題和上道題相比商有什么不同?

  得出:商末尾有0的除法;

  做書上的840÷6,抽生說方法。要求學生把掌聲主動送給他。

  通過計算這幾道題,能說說在計算過程中要注意什么嗎?

 、 檢查商0是否忘寫; ⑵注意估算:商是幾位數?大約是多少?(3)用乘法驗算。

  師:小朋友們總結的很好,一定要注意哦!

  四、鞏固練習

  師:齊天大圣孫悟空看到我們小朋友這么聰明,觀察時認真,計算時仔細,有點不服氣了,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戰(zhàn)嗎?

  那我們就去它的聰明宮去看看吧。ǔ鍪緢D)

  1、是是非非請判斷

  小朋友們都知道孫悟空的絕招是七十二變,幾個小猴子想學一學,咱們看看他們變得對么?

  2、神機妙算對又巧

  師:小朋友們可真是有火眼金睛!來看第二關,做這兩道題,你們可不要犯和小猴子一樣的錯誤!

  309÷3 650÷5

  同桌檢查,做對的用你喜歡的方式夸夸對方,不對的幫它改正;

  3、生活處處用數學

  李阿姨不小心把購貨發(fā)票弄臟了,你能幫她算出每臺電風扇多少元錢嗎?

  4、升華延伸你能行

  在8□8÷8這個除法算式中,要使商中間是0,□里可以填幾?

  師:這個題其實除填0以外,還可填1——7這幾個數字,當我們學了下節(jié)課的知識,相信聰明的你一定會明白的。

  五、課堂小結

  1、引導學生回顧本課學習內容,說一說,學到了哪些知識,是怎樣學的。(把今天學到的知識回去講給爸爸媽媽聽)

  2、師強調在計算除法時,要注意商中間和末尾的0不要丟掉。

  3、師:孫大圣對大家今天的表現相當滿意,我也很敬佩你們的好學精神,最后孫大圣送大家一句話:只要你們勤思考,多動腦,常練習,你們也一定會越來越聰明的!(放課件)

  板書設計:

  淘氣的猴子

  0÷4=0 0÷5=0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它位于新課標實驗教材人教版第二冊第六單元“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第一節(jié)。我先進行簡單的單元分析,再就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第一課時進行說課。

  學情分析:

  在這之前,我覺得很有必要剖析學生現有的認知基礎:

 、賹W生已經掌握了100以內數的讀法、寫法和數的組成;

 、谡當导右晃粩导跋鄳臏p法;

  ③連加、連減、加減混合計算順序的掌握。

  這也正是本單元教材編排的學生思維最近發(fā)展區(qū)。

  說教材分析:

  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是在1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的,只是計數單位不同,這里以十為計數單位。

  教學內容的編排,分三個層次:

  一、以實際情景提供計算題。比如花卉展、小貓釣魚等,并呈現算法的多樣化;

  二、讓學生動手操作(如擺小棒、撥計數器等)、理解、掌握算法;

  三、脫離直觀手段,讓學生思考算法。通過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計算,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多種不同的算法,進一步培養(yǎng)計算能力。

  這樣安排,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相同單位的數可以直接相加、減的認識,為后面學習任意兩個數相加、減打基礎。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屬于計算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之一,應給予足夠的重視。總之,教材的編排是由直觀操作等依靠實物思考到脫離實物思考,遵循由具體到抽象的原則,有利于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yǎng),為進一步提高計算速度、培養(yǎng)計算能力,解決實際問題打基礎。

  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和學生的認知基礎,我認為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是:

  教學目標:

  1.運用直觀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數加減的計算方法。

  2.創(chuàng)設情境,給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空間。

  3.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能正確地計算整十數加、減整十數。

  教學難點:探究、理解和掌握整十數加減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小棒。

  說教材和學法:

  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對象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在四十分鐘的教學中容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為主,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了色彩鮮艷的課件,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情境中學習。課程標準認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我創(chuàng)設了有意義的問題情境和數學活動,激勵引導學生思考計算方法,組織學生交流計算方法,使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看一看(看圖)、想一想(想問題、想算法)、數一數、說一說、擺一擺(擺小棒)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體現了“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說教學程序: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將采用的教學策略有二:①打破傳統(tǒng)教學計算時的“枯燥”、“機械重復”的缺陷,創(chuàng)設情景,把計算置入生動有趣的情景中,給枯燥的計算教學注入生命與活力;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情節(jié)貫穿練習中,培養(yǎng)計算能力。

  教學流程:

  1、創(chuàng)設情景,激情引趣:多媒體課件出示“公園花卉展”的主題圖,問:你看到了什么?(有三種花,說出每種花的盆數,教師板書。)

 。墼O計意圖:結合教材創(chuàng)設“公園花卉展”的真實情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又對學生滲透愛護他人勞動成果的思想品德教育。]

  2、合作學習、探究新知:擬分四個環(huán)節(jié)進行:

  第一環(huán)節(jié):在“公園花卉展”的情景中,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全班學生交流后教師板書出問題)

  第二環(huán)節(jié):小組討論先解決提出的第一個問題。(討論怎樣列式?怎樣計算?計算時是怎樣想的?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

  第三環(huán)節(jié):小組匯報討論的計算方法:一個一個地數、按數的組成計算、想減算加、用十做單位計算、擺小棒看出來的……小組互評。多媒體直觀演示,驗證計算結果,并且讓學生比較出那種方法最簡便。體現算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學生再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其余的問題。

  第四環(huán)節(jié):增加如“工人叔叔搬走10盆紫花,還剩多少盆紫花”,整十數減整十數計算的問題,學生思考計算并且說明理由。學生進行自評。

  [設計意圖:學生在“公園花卉展”的情景中,通過觀察,發(fā)現并提出了多種數學問題,然后組織學生思考計算方法,再相互交流,這種安排讓學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留給學生探索、思考、動口、動手的時間和空間,開闊學生思路,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

  3、解釋應用,鞏固練習。

  (課件演示課本上的練習題)

  1、擺一擺,算一算。出示第57頁的“做一做”

  304070—30

  2、看58頁第一題圖,計算。

  402060—20

  3、對比練習。

  32456—4

  3020405060—40

  師:同學們,發(fā)現這兩組數有什么不同嗎?

 。òl(fā)現第一行是幾個一和幾個一相加或相減,第二行是幾個十和幾個十相加或相減。)

  4、玩摘蘋果的游戲

 。ㄔO計意圖:將“枯燥”的計算練習用學生喜愛的游戲形式出現,淡化了“練”的痕跡,容易激發(fā)學生參與興趣,同時給多些學生參與的機會,做到寓教于樂,寓學于樂,“樂在活動”中。)

  四、評價體驗

  你們學到了什么?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A、說教材

  一、說課內容:

  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P42《平均數》

  二、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平均數》這個內容被安排在《統(tǒng)計》這個單元之內,教材強調的是平均數的計算方法,而在本冊教材中,它是在學生認識兩種新的條形統(tǒng)計圖(分別是橫向條形統(tǒng)計圖以及起始格和其他格所表示單位量不一致的條形統(tǒng)計圖)并能根據統(tǒng)計圖表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之后進行教學的。在統(tǒng)計中,小學數學里所講的平均數一般是指算術平均數,也就是一組數據的和除以這組數據的個數所得的商,平均數常用于表示統(tǒng)計對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tǒng)計量,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一般情況,也可以用它進行不同組數據的比較,以看出組與組之間的差別,可見平均數是統(tǒng)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讓學生學習數的知識,并不僅僅是為了達成求平均數的技能,理解平均數在統(tǒng)計學上的意義及對生活的作用更加重要。

  三、教學的重、難點:

  與老教材只強調平均數的計算方法相比,新教材更注重平均數產生的意義,它的功能與生活的聯系,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掌握平均數的計算方法,學會計算簡單的平均數。難點是平均數在統(tǒng)計意義上的理解和認識。

  B、說目標

  教學目標:

  1、在具體問題情景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平均數的特點,豐富對平均數統(tǒng)計意義的理解和認識。

  2、能運用平均數解釋簡單生活現象,掌握平均數的計算方法,學會計算簡單的平均數。

  3、培養(yǎng)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fā)展學生的統(tǒng)計觀點。

  c、說學情

  用平均數表示一組數據的情況,又直觀、簡明的特點,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體重、平均成績等。對于這些名詞術語,學生經常聽到,并不陌生,但其真正含義、在統(tǒng)計中的作用以及計算方法,學生卻并不明白。由于學生已經具備平均分的基礎知識,所以應著重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在此基礎上學生能容易列出算式進行計算。

  D.說教法

  本堂課,我倡導師生平等、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通過師生互動式的討論,使學生充滿學習新知的欲望。為學生提供直觀、形象、易于操作的學具,使學生樂于探究,并從中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應即時的引導學生,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使他們在合作與討論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并能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E、說教學程序

  一、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產生對平均數的需求。在上課小貓釣魚的故事得到平均數,進而介紹“移多補少法”。從學生喜愛的童話故事,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不僅吸引了學生的興趣,貼近了學生的生活,也能達到引出平均數的效果。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新課程提倡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的主導地位,使學生主動得探究知識,這樣學生獲得的新知會是有意義的,而不是機械的。在學習內容了解之后,我便出示男生和女生的投球情況統(tǒng)計圖,進而由教師引導理解平均數的現實意義——進行不同組數據的比較。

  以上過程我覺得應該是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有機相結合,清晰地過程使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真正理解求平均數的方法以及平均數的比較功能。

  三、練習

  在學生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之后,教師出示一些與生活有關的平均數的練習,使學生感受到平均數在生活中的常見性。

  1、通過二道判斷題,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平均數

  的意義。

  2、出示游泳圖,讓學生知道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3、通過2組圖片的對比,讓學生知道在生活中藥節(jié)約用水。

  通過以上這些信息的出示,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原來平均數就在我們身邊。

  課后反思

  平均數是統(tǒng)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它也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以往在教學平均數的概念時,教師往往把教學重點放在平均數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視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基于這一認識,我在設計中突出了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為什么要學習平均數,注重引導學生在統(tǒng)計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在比較、觀察中把握平均數的特征,進而運用平均數解決問題,了解它的價值。這節(jié)課我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現實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結合實際問題排隊問題,引導學生展開交流、思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深刻認識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在學生的.討論中,在認知沖突下,認識到比較其中的一人不合理,一人不能代表男女生的整體水平;在人數不同的情況下,比總數顯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數能代表他們的整體情況,因此產生了“平均數”,感受平均數是實際生活的需要,也產生了學習“平均數”的需求。教學只有組織了這個過程,學生對平均數的統(tǒng)計意義以及作用才有比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臨相類似問題時,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數作為一組數據的代表,去進行比較和分析。

  二、創(chuàng)造有效的數學學習方式,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學會平均數的算法

  教師應從多方面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每一位學生主動從事數學活動,讓學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數的方法。由于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學生中有一部分已經知道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找出平均數,其實這種方法也能夠利用教材上的統(tǒng)計圖很好地進行過程的演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自主探索,小組討論找到求平均數的方法,再小組合作學習,互相將自己探索的方法交流,達到共識。學生雖然求出了平均數,但概念也是非常模糊的,平均數”的概念比較抽象,很多人對平均數的含義不理解。移多補少對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很有幫助,讓學生在移多補少中建立平均數的表象,通過學生移一移、說一說,從感官上理解平均數的由來。后面教師制造矛盾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計算方法,加深總數÷份數=平均數的印象,使學生理解逐層深入,達到掌握方法的目的

  三、練習具有坡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發(fā)展

  練習在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是必須的,但新課程的背景下,練習也要注入新的內涵,在進行基本訓練的同時,努力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發(fā)展。判斷題是說明了平均數的含義,游泳池的平均水深問題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平均數的意義。第3道題是計算題,幫助學生熟練平均數的算法。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一、分析教材

  面積單位間進率是《人教社》九義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六單位的教學內容。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有面積和面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

  這部分教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小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fā)展上的一次飛躍。學好本單元的內容,不僅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建立了面積的概念并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探究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同時它也是學生在以后四年級學習的小數與復名數和與面積有關的應用題及在生活中解決與面積有關的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設計本課時我們力圖展現概念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在多種活動中獲得多種感觀認識,抽象出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我們注重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使學生明了活動目的,親身經歷比較完整的探究過程,獲得探究的體驗。

  二、說教材的三維目標和重難點

  1、知識目標:進一步熟悉面積單位的大小,掌握相鄰面積間的進率是100,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判斷、推理能力及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生生合作的學習精神,樂于助人的集體精神。

  重點:掌握相鄰面積間的進率是100。

  難點:掌握相鄰面積間的進率是100。

  三、說設計意圖

  對于這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我們組的教師們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教材,先后嘗試了多種不同的教學設計,下面僅結合課堂教學中的三大環(huán)節(jié)(開課、活動操作、練習設計)來簡述一下我們的研究過程及我們對每種設計的感受。

  1、第一環(huán)節(jié)開課的研究

  關于開課的研究,第一次試教,學生回憶長度單位復習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引導到面積單位的研究。這里教師讓學生通過畫1cm、1dm的線段,1cm2、1dm2的面積來引入。第二次教師拿出一個長方形(面積是1dm210cm2)讓學生猜它的面積是多少,學生會選擇以平方分米為單位來描述大小,當老師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進行覆蓋發(fā)現多了一點,給學生制造研究的動力,學生用低級面積單位去描述,并引導學生對結論進行思考展開對面積單位的進率的研究,第三次試教葉靚老師出示三個不同大小圖形,分別是正方形、長方形讓學生選擇手中的學具研究得出三種圖形的面積。由于3號圖形是1dm2也就是100cm2,從而揭示cm2與dm2之間的進率。第四次試教我們回歸課本,從回顧長度單位的進率遷移到對面積單位的進率的學習。

  這四次開課研究每次的側重點不同。第二、三次的導入設計突出了面積單位的應用價值試教發(fā)現分散了教學重點,給學生的學習增加了認知障礙,重點不夠突出。

  而第一、四次開課研究目的性更強,直接引導學生對重點問題進行探索。尤其是第四次的教學設計借用多媒體使學生對相鄰面積單位之間的關系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有效的排除了相鄰長度單位間的進率這一知識點產生的負遷移效應。

  2、第二大塊:探研活動的教學設計

  這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我們設計了很多種不同的活動形式

  第1次是學生分小組活動探究,葉老師把學具全部提供給學生,學生活動內容豐富有擺一擺,有用面積計覆蓋、有用尺量一量等,但我們發(fā)現容易造成小組活動混亂,我們應引導他們有條不紊地操作,而今天葉老師讓學生自主選擇其中的一種或二種學具進行探究,讓學生帶著問題,滿懷疑惑和好奇去探索。首先讓學生思考和選擇工具(這實際上是引導學生先思考、再動手)同時教師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展開研究。不同的.方法啟迪了學生的思維,使

  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通過自己的探索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這樣,通過猜想、研究、驗證等一系列的過程,充分放手讓學生研究、發(fā)現、歸納、總結,學生不僅學會研究問題的方式方法,而且還培養(yǎng)了學習的意識。

  對于書本的使用,葉老師也沒有忽略,教學完這一環(huán)節(jié)后葉老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幫助學生學會用教材來學習,必竟教材是學生學習的文本。

  3、第三大塊,練習

  數學本身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在課堂上,把數學經驗生活化,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是數學學習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因此,葉老師結合日常生活情形豐富特點,設計開放的實踐活動,放手讓學生應用,促進自身主動發(fā)展。學生探索出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后,有一種應用的期待,“我努力的結果究竟能解決什么問題呢?”馬上引入實踐應用。

  本節(jié)課,我們對練習的設計有這樣一個思考

  “本課我們到底練什么?”

  雖然這節(jié)課我們認為:是教學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如果練習僅僅停留在面積單位間的換算是不夠的。

  我們的看法:

  1、繼續(xù)夯實對面積單位進率的認識,所以在葉老師的練習中出現了針對實際物體填寫合適的面積單位,再對面積單位進行換算的練習形式。

  2、本節(jié)課的練習形式多樣有填空、連一連、實際應用。

  能有效幫助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3、如何使練習具有延伸課堂的效果

  對于一節(jié)課的學習是不是就是40分鐘?答案是否。

  教師在課常上教給學生的知識與方法如何換變成學生的能力,怎樣讓學生的學習延續(xù)到40分鐘以外?在本節(jié)課中,葉老師引導學生用各種不同方法,引導學生得到相鄰兩個面積單位間進率,葉老師在課的最終提出的思考題給予那些學有余力的學生繼續(xù)研究的目標,鼓勵學生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方法、數學思想去繼續(xù)研究。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軸對稱圖形》這課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材在編排上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從實踐到理論,指導學生感知圖形的軸對稱現象,層次分明,循序漸進。

  對稱是一種基本的圖形變換,包括軸對稱、中心對稱、平移對稱、旋轉對稱和鏡面對稱等多種形式。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對稱性質的事物很多,學生對于對稱現象并不陌生。例如,許多藝術作品、建筑設計中都體現了對稱的風格。對稱的物體給人一種勻稱、均衡的美感。

  教材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對稱現象,進而認識簡單的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為學生今后進一步探索簡單圖形的軸對稱特性,把握簡單圖形之間的軸對稱關系,以及利用軸對稱方法對圖形進行變換或設計圖案打好基礎。教材是按照知識引入——概念教學——知識應用的順序逐步展開的,體現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教材先通過天安門、飛機、獎杯的實物圖讓學生觀察、分析他們的共同特點,引出“對稱”的概念。接下來教材將這幾樣物品抽象為平面圖形,引導學生通過對折發(fā)現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描述了軸對稱圖形的概念。教材還在圖中出現了“對稱軸”這一名詞,但沒有給“對稱軸”下定義或作出描述,只是讓學生有所認識。

  第二道例題則讓學生利用剛掌握的軸對稱圖形的初步知識,“做”出軸對稱圖形。通過這些活動,幫助學生進一步積累感性認識,豐富對軸對稱圖形的體驗,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想想做做”中,通過一系列的習題,加深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其中第3題在方格紙上提供一個軸對稱圖形的一半,要求畫出它的另一半,使學生有機會再一次在操作中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在“想想做做”后面,還安排了“你知道嗎”,介紹自然界中一些對稱現象以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對稱的建筑,以進一步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幫助學生體會“對稱”的科學與美學價值。

  學情分析

  軸對稱現象是學生新接觸的一個知識點,這種現象廣泛蘊涵在大自然中,學習這部分的知識,要求學生具備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感知現實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軸對稱現象。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自主探求軸對稱圖形的特征,理解對稱軸的含義,感受數學的美。

  2.能力目標: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回到具體的思維方法。培養(yǎng)觀察、操作、表達、思維能力與探索意識,發(fā)揮學生的想像力、創(chuàng)造力,激發(fā)學生的審美觀點,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在實際操作活動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鼓勵他們感受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感悟數學知識的魅力,激發(fā)學生學好數學的欲望。

  教學重點: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征

  教學難點:掌握辨別軸對稱圖形的方法

  二.說教法

  陶行知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偲饋碚f,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在數學教學中,從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物體出發(fā),強有力的吸引住了學生,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為學生創(chuàng)設探究學習的情境;同時根據教材的`編排和兒童的心理特點和思維特點,這節(jié)課準備采用觀察發(fā)現,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發(fā)現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說學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人,就必須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也就是在創(chuàng)造數學中學習數學。本課從具體的學生感興趣的物體中,讓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通過動手操作,小組討論來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通過有層次的練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鞏固所學知識。

  四.說教學過程

  我先從孩子們感興趣的玩導入,在教師與學生共同玩的過程中拉近我和學生的距離,達到了寓教于樂的目的。

  這節(jié)課的一開始,我先通過剪出一個“愛心”圖,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并且也能比較自然地揭示這節(jié)課的課題。

  接下來,出示例題中的圖片,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并且自己動手折一折,來發(fā)現這些物體是對稱的,揭示出“完全重合”這樣一個概念,使學生初步感知到平面圖形的對稱性,隨后,讓學生繼續(xù)動手折紙,進一步揭示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以及讓學生初步了解對稱軸。

  然后給出一些學生知道的幾何圖形和其他圖形,即課本中的“試一試”,同樣采用小組合作,共同探討的學習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樣設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既發(fā)揮了學生的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同時一定難度的圖形判斷,讓學生在跳一跳的前提下才摘到他要的果實,激發(fā)學生愛動腦筋,勇于探索。

  學生學習完了“試一試”,此時學生對軸對稱圖形已經有了不少的認識,這時,就需要一些習題和游戲來鞏固前面所學的知識,我安排了“找一找”、“做一做”、“猜一猜”三個環(huán)節(jié),“找一找”就是課本中的“想想做做”第一題、第五題和第六題,主要是讓學生來判斷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這兩道題主要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的鞏固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能準確地判斷出一個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白鲆蛔觥本褪钦n本中的例題2,讓學生自己動手來制作出軸對稱圖形,給了學生自我表現、自我創(chuàng)造的空間,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數學的親切感,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安乱徊隆

  是在給出軸對稱圖形的一半的基礎上,讓學生猜出這個圖形的形狀。在這一題上是由簡到難,層層遞進。這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軸對稱圖形以及對稱軸的認識。

  最后,我安排了一個“欣賞圖片,情感體驗”的環(huán)節(jié),用課件展示出一系列美麗的軸對稱圖形,讓學生充分地享受這些美麗的軸對稱圖形帶來的視覺上的沖擊,感受美、欣賞美。在這節(jié)課的最后,我用一個軸對稱的漢字——“美”來進行總結,并將課題補充完整,美麗的軸對稱圖形。

  全課設計,力求做到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想方設法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始終處于好奇、好學的學習情緒中,讓每一位學生都學有所得,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8

  今天上午有幸聽了王老師的講課,講了一節(jié)三年級數學上冊關于“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的課程,從聽課中可以總結出一下幾點:

  一、溫顧復習,查漏補缺,為本節(jié)課學習新知做好鋪墊。

  課堂開始王老師以復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質和特點作為鋪墊,讓學生回顧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有四個直角,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這些知識,還有就是知道周長的定義,為后面計算周長買下伏筆。

  二、情景引入問題導學。

  設計了一個十字繡的圖,長方形和正方形,讓學生計算給十字繡裝邊框需要多長邊框,從而引出問題,開始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三、探究新知,方法多樣,學生為主,總結概況得出結論。

  探究新知時候,給出了長方形的長和寬以及正方形的邊長,讓學生根據剛開始的知識計算出長方形的周長,并小組合作用擺小棒的方法解釋方法,讓學生明白每種方法的原理,尤其是在推出長方形的周長公式時,通過擺小棒重復解釋了公式的.含義,學生一目了然。后面用同樣的方法推出正方形的周長公式。整個過程教師一直在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最后總結概況周長公式。

  四、教師的鼓勵性語言和提示性語言非常豐富,發(fā)人深省。

  課堂一開始教師就給學生提出了兩條課堂的建議,鼓勵學生上課積極回答問題。課堂也不是的鼓勵和反饋學生的回答,聆聽別人的建議等等。提示長方形周長公式中的小括號時,也沒有直接說明,而是間接引起學生的關注,印象深刻。

  建議:

  1、長方形周長公式中還有一種2個長和2個寬的計算方法也需要給學生滲透一下,為后面的學習提供幫助。

  2、練習題的設計跳躍性較大,最后一個題難度較大,建議可以拆分成幾個題逐步滲透思想和方法,層層遞進,讓學生更容易掌握。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統(tǒng)計和平均數”是國標本第六冊的內容。求平均數是分析數據的一種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在工農業(yè)生產中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績、平均身高、平均產量等等。它既可以反映一組數量的一般情況,也可以用來進行不同組數量的比較。在傳統(tǒng)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平均數是作為一種典型應用題加以教學的。而新教材與傳統(tǒng)教材相比,新教材明顯在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概念上加重了份量。因此,設計本課時希望通過具體問題情境的呈現,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中,讓學生在認知沖突中逐步感受到求平均數的實際意義和價值,并啟發(fā)學生探索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

  二、教學目標

  1、在豐富的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并通過進一步的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2、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專用,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fā)展統(tǒng)計觀念。

  3、在活動中,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與能力,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

  4、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能體驗運用已學的統(tǒng)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三、重難點和教學策略

  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難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對策:創(chuàng)設豐富的問題情境,提供學生自主探索的平臺,讓學生通過觀察、交流,形成求平均數的方法。

  四、教學過程

 、俪鍪灸信藬迪嗤M行套圈比賽的情境,引導學生探索出比哪個隊贏,只要比總個數就可以了。

  ②出示第二次比賽,人數不同,男生三人每人都套中4個;女生四人,每人都套中3個。讓學生交流看哪個隊贏,比什么?從圖上看,男生每人都比女生多套中1個,男生準一些,所以男生贏了。明確人數不同時,應該比每人套中的個數;同時討論為什么比總個數就不公平了。

  ③出示第三次比賽圖,先交流看哪隊贏,比什么,明確人數不同比每人套中的個數;接著對比第二次比賽的統(tǒng)計圖,發(fā)現第二次每人套中的相同一下子就可以比出來,而現在每人套中有多有少,讓學生探索有什么辦法可以一下子看出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探索并總結出移多補少的方法,并初步認識平均數。

 、芡瓿蓛傻篮唵蔚挠靡贫嘌a少求平均數的練習,鞏固求解方法

  ⑤接下來也會有幾盤蘋果,你能一下子就移好它嗎?有信心嗎?

  追問:那么現在該怎么辦?

  探究先合后分的方法。

 、拊趯W生掌握了求平均數的兩種方法后,讓學生口答5組數據的平均數,并探究平均數的范圍。

 、咦詈蟀才帕藥椎谰毩曨}。

  分散難點,逐層深入

  ——對書本原教材改動的設想

  我們每個班中,學生的差異很大,智力、基礎、習慣的不同都是都擺在我們眼前,而有效教學肯定需要面對全體學生,我覺得我們要讓學生面對一個問題一個臺階,優(yōu)等生輕松一躍過去了,中等生稍加努力翻過去了,后進生咬咬牙也能爬過去,給每一個學生成功的機會,讓他們都能享受到通過努力后取得成功的喜悅。

  所以結合本班學困生比較多的實際情況,我并沒有一下子就出示書本所提供的例題,就是兩組同學人數也不同,每一個同學套中的個數也不同,有多有少。我個人覺得對于我們很大一部分同學來說,直接在這個例題中比哪個隊贏,可能會無從下手,比人數不對、比總個數不對、比男生套中最多的和女生套中最多的也不對?梢哉f找準應該比較哪個量,既是認識平均數的切入點,也是這節(jié)課的一個難點。

  所以我把這一例題中找合適的比較量分散在三個比賽情境中,讓學生在不同的情況下分清在什么情況下該比較哪個量,然后再去認識平均數。

  第一次,人數相同,只要比總個數。、

  第二次,人數不同,但男生每人都套中4個,女生每人都套中3個,很明顯每個男生都比女生多套中1個,男生贏了。明確當人數不同時,要比每人套中的個數;人數相同時只要比總個數,(當人比每人套中的個數也行)

  第三次,出示書本例題,人數不同,應該要找每人套中的個數,(當然這里所說的每人套中的個數在沒認識平均數前還不夠規(guī)范)但目的就是讓學生去找一下子就可以比的那個每人套中個數,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

  當然,本來是希望通過第一第二次比賽的探索,讓學生在第三次比賽中順利找準比較量,但在實際過程中,那個學生還是去找了總個數去比輸贏,這說明教學設計或者教學實施還有很多不合理不有效的地方,希望大家能提出來探討。

  平均數課后反思

  張淵

  4月7日,我執(zhí)教了三年級下冊的平均數一課。平均數是統(tǒng)計中一個重要的概念,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收集和整理數據的能力,為學生打下了認識平均數的基礎,但平均數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又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所以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逐層認識平均數是我教學的主體思路。本堂課教學過程可謂有得有失,但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對我來說都是一種收獲。

  收獲一:提問需要有效性和針對性。

  1、教學片段:出示男生的套圈成績統(tǒng)計圖。

  師問: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答:圖中有四個人。

  生答:他們分別是李小剛、張明、王宇、陳小杰。

  不難看出,學生的回答遠離了我原先的預設。反思自己的提問,“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是一個比較籠統(tǒng)、擴散的問題,學生回答的人數、姓名也是信息之一。所以提問的針對性、指向性不強難免會讓一部分學生找出一些無關的數學信息。

  改進措施,更換提問說法:“根據圖上的數據,你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

  2、教學片斷:

  學生口答完每組數據的平均數后,題目如下:

  234(3)

  468(6)

  267(5)

  507504501(504)

  41620xx(20)

  師問:比較5組數據的平均數,你發(fā)現有何共同之處?

 。ū绢}是讓學生找出平均數的取值范圍)

  生答:每組數學都是從大到小。

  教師的.提問同樣非常發(fā)散,有的學生在找每組數據排列從大到小的順序,有的學生在找前后數據之間的差,等等。教師的提問讓學生無處下手,所以出現前后比較的、比較排列大小順序的、比較前后差異的。

  比較程健老師指教的《找規(guī)律》片段:

  出示ppt,思考:

 、倨揭拼螖岛瓦B號張數的關系。

  ②一共幾種拿法和平移次數的關系。

  同樣是讓學生探究數據之間的關系,程老師的提問開門見山,學生對于探究什么就非常明確,課堂效率高。

  收獲二:加強對關鍵問題的討論

  片段:在計算出男女生各組的平均套圈個數后,

  師問:男女生哪個組贏了?

  生:女生組贏了。因為女生總共套中了16個,男生一共套中了15個。比的總個數。

  雖然在教學本題過程中,已經先問過,比較男女贏應該比哪個,并對應該比較每人套中的個數予肯定,但部分學生原來是想比較總個數,而我對為什么比較總個數是錯誤的卻未加以討論,以致部分同學對該比較哪個量思路還不是非常清晰。所以在教學中,對關鍵問題,怎么想是正確的,為什么?怎么想是錯誤的,為什么?都讓學生討論一下,讓每一個學生都徹底理解透,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收獲三:合理運用媒體,呈現直觀圖像

  片段:男生3人,分別套中了7、5、3個。

  師問:通過什么方法,可以一下子看出每人套中個數的平均水平?

  討論交流后利用課件演示,條形統(tǒng)計圖上7格的移出2格給套中3格的,移完以后,男生每人套中個數相同。利用多媒體的演示,為學生提供了直觀的視覺感官支撐,抽象的平均數在具體的圖像的呈現下變得清晰可見,學生在視覺沖擊下對平均數的認識深刻有效。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用數學”數學說課稿03-09

數學樂園說課稿11-12

《數學廣角》說課稿06-27

數學說課稿03-25

數學廣角說課稿11-07

數學統(tǒng)計說課稿07-02

數學活動說課稿07-09

《數學樂園》說課稿07-09

數學說課稿11-05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