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案>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時間:2024-05-15 14:07:19 教案 我要投稿

登高教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jié)點?靵韰⒖冀贪甘窃趺磳懙陌!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登高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1

  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

  2.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4.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重點、難點:

  了解詩人的際遇,體會詩人的心境,感悟本首詩歌的深遠意境。

  教學方法:

  誦讀鑒賞

  教學工具:

  多媒體,音像資料

  學習設想

  1.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畫面的悲涼氣氛和詩人深廣的憂思。

  2.情景再現(xiàn)。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再現(xiàn)秋江廣闊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過再創(chuàng)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點。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教學過程:

  1.杜甫的生平經(jīng)歷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自稱“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其詩深刻反映社會現(xiàn)實,因此被稱為“詩史”,他亦被稱為“詩圣”。

  2.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fā)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jīng)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

  教學步驟:

  一、新課導入:(投影畫面)

  (放音樂《二泉映月》)師:(語調低沉,語速緩慢,滿懷感情)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jīng)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jīng)“右臂偏枯耳半聾”。

  重陽節(jié),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jié)日。可是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jīng)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zhàn)亂之中,他遠離家鄉(xiāng),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放聲高吟(師在樂聲中滿懷深情地朗誦):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滿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師:這個老人是誰呀?

  生:是杜甫。

  是的,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來欣賞1200多年前他為我們留下的這千古傳唱的著名詩篇《登高》(投影課題)

  我們一起隨著音樂再來誦讀一遍!(音樂起)

  二、誦讀賞析

  學習詩歌重在誦讀,誦讀能更好地領會詩的主旨,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好地鑒賞詩歌。那么怎樣才能誦讀得更好呢?

  要求:(投影誦讀要領)

  理性的把握: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心中去,文如其人,言為心聲。感性的表現(xiàn):語音、語調、表情、動作、音樂

  1.鑒賞首聯(lián)-----“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這首詩首聯(lián)共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 “高” “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

  飛鳥,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鳥。因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還可以是一只跟鳥群失散的鳥。賞析時要敢于展開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詩給我們留下的空白?傊,這是不是一只歡樂的鳥呢,是一只孤獨痛苦的鳥。我們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歡樂的鳥,而且只能認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這是因為我們都是根據(jù)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對比幾首詩歌中的鳥:

  詩人毛澤東筆下也寫過一種鳥,“鷹擊長空”;詩人王維筆下也寫過一種鳥,“鳥鳴山更幽”。它們有什么不同嗎?毛澤東筆下的鳥是充滿活力和朝氣的鳥。王維筆下的鳥是悠閑自在的鳥。因為毛澤東當時正處在立志改造中國的青年時期。王維特別向往幽靜的大自然。

  杜甫筆下是“鳥飛回”,有幾只鳥?一只,把‘回’變成了‘來’,這有什么不同?” “回”說明鳥在盤旋。曹操的《短歌行》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旅夜書懷》。這里寫出了鳥的孤單無依,鳥的孤單無依背后是什么?是作者的孤單無依。

  誦讀指導:首聯(lián)所表現(xiàn)的意境是很凄清的。可見詩人心中之寒,心中之哀,心中之孤。

  我們讀的時候,就讓我們化身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風中,面對清渚、白沙、孤鳥,誦讀一下這兩句!帮L急”——要讀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齒間顫抖著讀出這兩個字;“天高”——調子要很高并帶拖腔,沖上去,描繪得很遼遠,但內心很孤單渺小;“猿嘯哀”——要有欲哭的調子;……讀“鳥飛回”——要想,我杜甫孤獨漂泊,遠離家鄉(xiāng),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還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嗎?

  2.鑒賞頷聯(lián)------“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頜聯(lián)只寫了兩種景物落木、長江。由落木,想到了樹,由樹及人,還是要聯(lián)系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lián)想。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經(jīng)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暫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

  如果說“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么,“不盡長江”呢?

  應該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按蠼瓥|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卑堰@聯(lián)上下兩句的意思,聯(lián)系起來總結一下,是互相對比著寫的,也有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蛘叻催^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的生命”,指的是個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

  第二句,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有些無可奈何。還有一種很宏大的氣勢。但同時,作為一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的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說,他不僅僅是無可奈何,也不是對生命的短暫想不通,更不是想違背自然規(guī)律而祈求長生不老,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一死。這是一種必然規(guī)律。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

  誦讀指導:我們重新讀這兩聯(lián),就感覺滿世界的黃葉往下掉,而江水永不停息地滾滾向前,那種一浪接一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滾滾而來的長江的雄渾壯闊,永無盡頭,似乎整個空間都溶進了這蕭蕭落葉滾滾長江之中,深深地感染了我們。讀的時候,大家應該把這種豁達、坦蕩,那種氣魄讀出來。應該讀得昂揚一些。站在長江岸邊面對洶涌的波濤,目光遠望,音調略高。尤其“滾滾”二字應該讀出磅慮的氣勢。待到這里,已經(jīng)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時應該高昂一些。

  3.賞析頸聯(lián)------“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做客”和現(xiàn)在的“做客”不同,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鄉(xiāng)的意思。杜甫這里是漂泊他鄉(xiāng)、流浪他鄉(xiāng)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時是在戰(zhàn)亂的年代。是長久的,不斷的!俺!弊隹。

  穿插介紹杜甫生平和經(jīng)歷:

  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什么叫登臺呢?登臺,是九九重陽節(jié)的一種習俗。古人為什么登臺?是為了祈求長壽。登臺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獨自一人,登臺的地點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鄉(xiāng),而杜甫呢?是在離家萬里的他鄉(xiāng),悲涼的秋天。做客并登臺,已是兩層“愁”,是雙倍的愁。想想看,再這樣層層疊加上去已是六層了。再往深處想,杜甫登臺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著多病的身體,這樣又是八層愁苦。

  誦讀指導: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雙九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人們普遍把重陽節(jié)當作“老人節(jié)”,登高是為了祈求長壽,可是杜甫到了人生的秋天。窮愁老病,百業(yè)無成,顛沛流離,形影相吊,此刻登高有何樂可言,人生還有什么希望?人生的希望又在哪里呢?滿紙悲涼,滿腹悲涼。

  我們讀的時候,要努力傳達出杜甫老人那種沉郁頓挫的深層次的內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體實在的體驗。如讀“萬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著家鄉(xiāng),“萬”“悲”“常”都要重讀,如“萬”,開口要大,腔調要拖長,以描繪迢遙萬里之狀;讀“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涼!鞍倌甓嗖—毜桥_”,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獨,孤苦伶什,形單影只,無所依傍。“百”“多”“獨”都要重讀,其中“獨”字要讀得特別痛苦。

  4.賞析尾聯(lián)------“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國難,是連年的戰(zhàn)亂。由于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是什么意思?在國勢艱難的時候,我極度痛恨,我已經(jīng)老了,以致兩鬢斑白了?,是極度的意思。這樣更表現(xiàn)出杜甫的憂國憂民。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zhàn)亂,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是一種憂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發(fā)叢生,兩鬢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捌D難”也不僅僅指國家艱難,更主要的還有個人艱難。因為杜甫此時已經(jīng)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著杜甫老人的一生。這里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二者都有。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應該特別強調杜甫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

  杜甫這個人特別愛喝酒,我們學過的杜甫的詩中,這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寫到喝酒了。還能舉出些喝酒的例子來,“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杜甫《九日》詩中有“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杜甫客也喝酒,憂也喝酒。咱們中國似乎惟有酒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時是重陽節(jié)呀,按習俗應該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卻不能喝酒了。因為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還因為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墒菂s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么了卻,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結在詩的結尾,郁結在杜甫老人的心頭。

  誦讀指導:我們讀的時候,也應該把這種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悶表達出來。“艱難”要讀得稍慢、稍低,“苦很”要快、要高、要特別重,從牙縫間吐出這兩個字,“繁霜鬢”又要稍緩,但聲音不能低。當讀“新停濁酒杯”時,要把欲罷不能的情緒表達出來。

  總結:全詩在沉重的感嘆中收結,結得如此悲憤深沉。

  三、請同學們帶著感情誦讀全詩。(播放音樂《二泉映月》)

登高教案2

  設計理念:

  古詩詞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極為重要的一個課題,不單是高考必考題型之一,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古詩詞的學習中,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式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味。

  在前面學過《秋興八首(其一)》和《詠懷古跡》(其三)》的基礎上,再加上初中的《望岳》《春望》《登岳陽樓》《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詩歌的學習,學生對杜甫的人生經(jīng)歷與詩歌風格已有大致了解,那么杜甫流浪夔州重陽登高而寫的《登高》一詩,就要繼續(xù)在單元教學目標“理解詩意,進入詩歌意境”的基礎上,在朗讀吟誦中提高對不同時期杜甫詩歌的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從而進一步體味杜詩“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和對“急風”“哀猿”“落木”“長江”等意象的理解,疏通詩意,把握詩歌悲壯的情感基調。

  2.通過深入吟誦和小組合作交流,體味杜詩“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chuàng)作追求,理解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揣摩詩歌意象,疏通詩意,把握情感基調,體味杜詩“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chuàng)作追求。難點是理解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

  教學方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概括分析法

  教學課時:

  40分鐘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前面我們學習了《秋興八首(其一)》和《詠懷古跡》(其三)》的基礎上,我們知道杜甫晚年幾乎跑遍了唐朝所有的“不毛”之地。今天,我們繼續(xù)來學習本單元本課《杜甫詩三首》的第三首詩歌《登高》。明代學者胡應麟說,《登高》當為古今七言律詩第一;清代學者和楊倫也曾評價說《登高》是“杜集七言律詩第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登高》。

  二、初讀文本,共同感知

  1.初讀:要求學生自由誦讀本詩。

  2.悟讀:學生帶著情感體悟個讀。

  3.嘗試為本詩劃分節(jié)奏,再讀。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起)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承)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轉)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合)

  4.鑒賞詩歌,整體讀完后都會對詩歌的情感氛圍有一個把握,我們通常稱之為情感基調,這首詩的情感基調是怎樣的?

  明確:悲壯。

  5.律詩的常見結構為“起承轉合”,“轉”往往是在頷聯(lián)的基礎上進行語意宕轉,為尾聯(lián)蓄勢。那么,在本詩的“轉”上,詩歌內容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明確:前兩聯(lián)寫詩人登高所見之景,后兩聯(lián)寫詩人登高所感。

  三、細讀文本,品讀語言

  1.下面我們細細讀一讀本詩的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也就是詩人登高所見,來品味其中的意象,并請大家談談你喜歡的景物描寫以及喜歡的理由。

  明確:“急風”“哀猿”“落木”“長江”等意象,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回翔。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

  2.請大家先看看課后“研討與練習”的第3題,宋代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說過,《登高》的頸聯(lián)“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含有八層意思,大家談談你的看法。

  明確:宋代學者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析此聯(lián)云:“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鳖i聯(lián)十四字呈現(xiàn)給讀者的并非是孤立的八層意思,而是一股感情的洪流,是悲嘆暮年老病漂泊而兼具追憶平生的意味,不宜拆開來孤立理解,從而消解詩意。

  3.結合最后兩聯(lián),請大家談談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詩人形象。

  明確:我萬里漂泊,常年客居他鄉(xiāng),對此秋景,更覺傷悲;有生以來,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臨高臺。時世艱難,生活困苦,我常恨鬢如霜白;濁酒消愁,卻怎奈潦倒,以致需要停杯。

  詩歌的后兩聯(lián)一下轉到詩人的個體命運上來,呈現(xiàn)出一個“潦倒”的、年老多病窮困憂愁的詩人形象。

  4.杜甫說過“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苯酉聛碚埓蠹医Y合全詩談談。

  (1)“落木”能否換成“落葉”?

  明確:“落木”從屈原《湘夫人》的“木葉”轉變而來,更古雅,更有體積感,更能顯出悲秋的沉重心情。 (黃庭堅“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2)“蕭蕭”“滾滾”有何藝術效果?

  明確:不只寫出葉與水之“聲”,也寫出葉與水之“形”———“蕭蕭”顯出落葉眾多,“滾滾”顯出江水浩大;不僅寫出秋之“形”,也寫出秋之“神”———既蕭颯蒼涼又寥廓壯大。在“落木”前面冠以“無邊”,在“長江”前面加上“不盡”,又用“蕭蕭”“滾滾”兩個象聲詞分別形容落葉聲、流水聲,這就使登高所見的秋景,十分寥廓,且聲色俱現(xiàn);而在景物中,寄寓著作者對時局的`憂慮,對自己一生功業(yè)的失望,對漂泊四方、寄食于人而又年邁體弱處境的無奈。

  (3)有人說“無邊”“不盡”“萬里”“百年”等字是無用的“冗字”,你怎么看?

  明確:這些字并不是冗字,去掉這些字就喪失了闊大的時空感,并且喪失了悲涼感慨一唱三嘆的意味。

  四、體味“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

  同學們,我們通過對詩歌的吟誦和細讀,疏通了詩意,把握了感情基調,也對杜詩“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chuàng)作追求有了深入的體味,也許對胡應麟和楊倫對《登高》的高度肯定有了些許了解。接下來,我們先請同學們自讀全詩,嘗試背誦,我們再進一步來體味詩人“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

  PPT呈現(xiàn):“沉郁頓挫”本是杜甫《進雕賦表》評揚雄、枚皋辭賦的詞語,后人以之指杜詩的風格特色。

  清人吳瞻泰說:“沉郁者,意也;頓挫者,法也! (《杜詩提要》)一般認為, “沉郁”,主要指詩歌內容深廣,意境雄渾,感情深沉;“頓挫”,主要指詩歌表情達意抑揚跌宕,音調聲情起伏迭變。

  請同學們暢所欲言,對杜甫詩歌《登高》“沉郁頓挫”風格的理解。

  板書設計

  登高

  杜甫

  首聯(lián)頷聯(lián)寫景

  頸聯(lián)尾聯(lián)抒情

  作業(yè)設計:

  1.背誦全詩

  2.拓展閱讀杜甫的其它詩歌作品

登高教案3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詩歌,體會詩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誦讀并改寫詩歌,學習杜詩語言凝練內涵豐富的特點。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恢宏的藝術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1.賞析首聯(lián)中的意象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涼的基調。

  2.賞析情景交融、氣象恢宏的藝術特點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創(chuàng)作背景(代#課件# 導語)

  重陽節(jié),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jié)日?啥鸥@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好像已經(jīng)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zhàn)亂之中,他遠離家鄉(xiāng),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當時杜甫身居夔州,已經(jīng)五十六歲,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憂憤,致使詩人身患重病。重陽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無心游賞,觸景傷懷,寫下了這千古傳唱的詩篇《登高》,抒發(fā)了自己的內心的無限悲苦。

  2.作品特點: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屬于近體詩。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詩只有中間兩聯(lián)對偶的寫法,而是四聯(lián)皆對偶,被譽為“古今律詩第一”。

  二、自讀全詩

  1.誦讀課文

  先聽配樂朗讀錄音,再正音正字,然后誦讀課文。

  2.注音

  渚(zhǔ)清作(zuò)客霜鬢(bìn)濁(zhuó)酒

  3.詞語注解

 、黉荆核械男≈蕖

 、诼淠荆郝淙~。

 、凼捠挘郝淙~紛紛的肅殺凄涼景象。

 、茏骺停嚎途铀l(xiāng)。

 、莅倌辏邯q言一生。

  ⑥潦倒:猶言困頓,衰頹。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許多。

 、喾彼W:形容兩鬢頭發(fā)花白。

 、嵝峦#簞偼。這時杜甫正因病剛剛戒了酒。

 、鉂峋疲何催^濾的水酒。

  4.詩歌翻譯

  風急天高猿嘯哀,——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非常凄清,渚清沙白鳥飛回!迳嘲椎暮又奚峡諝w鳥在飛旋。

  無邊落木蕭蕭下,——無邊無際的落葉在蕭蕭地飄落,不盡長江滾滾來!魈什幌⒌拈L江水在滾滾地奔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離家萬里面對秋景悲嘆自己常年漂泊他鄉(xiāng),百年多病獨登臺!簧嗖〗袢赵诤镏袉为毜桥R高臺。

  困難苦恨繁霜鬢,——困難困頓可恨白發(fā)長滿了雙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病苦潦倒只好停了澆愁的酒杯。

  三、自主賞析

  1.整體感知

  提問: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從景和情兩方面看,全詩是怎樣的內容層次?

  明確:全詩分兩層:

  前四句寫景,描繪了一幅雄渾高遠而又凄清悲涼的秋景。

  后四句抒情,抒發(fā)了詩人感時傷世的愛國情感和常年飄泊的孤苦愁緒。

  2.自主鑒賞。(給每聯(lián)寫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賞析短文)

  首聯(lián)兩句,描寫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回翔的景象,指明白季節(jié)和環(huán)境,渲染了濃郁的秋意,構成一幅登高遠壯闊而又蒼涼蕭瑟的秋景圖畫,為全詩定下了哀婉凄涼的基調。對仗工穩(wěn),句法嚴謹,語言極為凝練。

  頷聯(lián)從大處落筆,仰頭寫山景:落葉飄落,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俯視寫江景: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不僅使人聯(lián)想到落木窸索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悲愴。同時讓人想到生命的`消逝與有限,宇宙的無窮與永恒。透過沉郁而又昂揚的精工對句,顯示著詩人出神入化的筆力,歷來被視為千古佳句。

  頸聯(lián)是詩人一生顛沛流離生活的高度概括。先橫寫“萬里悲秋常作客”,再縱說“百年多病獨登臺”。一橫一縱,承上啟下,點出了全詩感時傷世、羈旅飄淪的主旨;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久客最易悲秋,多病單獨登臺。極為沉郁頓挫。宋代學者羅大經(jīng)在《鶴林玉露》評說:“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準確!笨梢娫娙藘刃纳钐幨呛蔚鹊某羁喑镣。

  尾聯(lián)兩句是悲嘆自己窮困潦倒孤苦孤獨的境遇和心情。出句寫詩人備嘗困難之苦,白發(fā)叢生;對句寫自己困頓潦倒,疾病纏身。國難家愁,只有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不得不放下這澆愁的酒杯!袄щy”,既有國家的困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全詩就在這憂憤無奈的感慨聲中收筆,悲憤膚淺,而又寄意深遠。

  四、教師總結

  1.主旨格凋

  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遠、氣概博大膚淺的七言律詩。前四句寫登高聞見之景,后四句抒登高感受之情。由情選景,寓情于景,渾然一體,充分表達了詩人常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簡單感情。而風格雖沉郁頓挫,卻也大方激越,譽為“曠代之作”(胡應麟《詩藪》)。

  2.藝術特點:

 、俾(lián)聯(lián)對偶,句句押韻。

  四聯(lián)句句押韻,皆為工對,且首聯(lián)兩句,又句中自對,可謂“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給人以一種神清目爽整飾對稱的美感,而且使全詩曲折頓挫,在抑揚有致的韻調中,表達出詩人需要抒發(fā)的感情。

  ②寫景抒情,筆法錯綜。

  寫景,有工筆細描也有大筆寫意,有動也有靜,有聲也有色。首聯(lián)工筆細描,寫出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的形、聲、色、態(tài),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寫,卻生動形象,精練傳神。頷聯(lián)大筆寫意,傳達出秋的神韻。鳥飛葉落是動,水渚岸沙是靜。風急猿啼是聲音,渚清沙白是顏色。

  抒情,既有縱的時間的著筆,寫“常做客”的追憶;也有橫的空間的落墨,寫“萬里”行程后的“獨登臺”。從一生飄泊,寫到余魂殘骨的飄落,最終將時世困難歸結為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錯綜簡單手法的運用,把詩人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蒼涼,表現(xiàn)得沉郁而悲壯。

  五、巧學精練

  閱讀杜甫的《登高》,完成1、2題。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困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1.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棡槟囊豁棧ù養(yǎng)無擬人手法)

  A.詩人開篇用非常凝煉的語言,描寫了富有特征的六種景物,使形態(tài)、聲音、顏色一一得到了表現(xiàn)。

  B.頷聯(lián)采納了擬人襯托的手法,借“落木”、“長江”喟嘆生命短暫,而時間無窮。

  C.頸聯(lián)的“萬里”“百年”與頷聯(lián)的“無邊”“不盡”有相互照應的作用。

  D.結尾的兩句分承“作客”和“多病”。詩人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這里既有國家的困難,又有個人的苦難,含蘊豐厚。

  2.“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老杜以詩酒為生涯,寫過很多與酒有關的詞句,請指出以下與例句不同類的一項(答C表達的是暢快之情。A、B和例句一樣,表達的是愁思悲苦之情)

  A.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B.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C.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登高教案4

  杜甫《登高》教案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困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一、教學目的和要求

  1、學習對仗的形式和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

  2、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3、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二、教學重難點

  1、體會詩歌中的意象為本文奠定了怎樣的基調。

  2、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三、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生平詩歌創(chuàng)作研究資料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tǒng)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他祖上還有西晉著名將領、鎮(zhèn)南大將軍杜預。

  四、教學過程

  1、導入

  安史之亂是唐代由盛轉衰的標志性事件,也是唐代文學的轉折點。許多詩人都在詩中反映了這場殘酷的戰(zhàn)爭唐帝國所帶來的巨大災難。杜甫就是這樣一位有著憂國憂民情懷的詩人,正因如此,他的詩被后人成為“詩史”。(見孟棨《本事詩》以及宋祁等《新唐書.杜甫傳》)杜甫生于712年,這首詩是他55歲時所作,詩人懷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計窘迫。登上高樓,個人悲愴與國家疾苦一齊涌上心頭,他寫下了這首詩。

  2、誦讀

 。ㄒ唬┱b讀全詩

 。ǘ┖喗閯(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寫于公元767年的秋天,此時詩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個年頭,已經(jīng)是一位飽經(jīng)滄桑的五十五歲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亂給唐朝帶來的重重創(chuàng)傷,感受到了時代的苦難,家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獨和生活的艱辛,心中百感交集,寫下了這首慷慨激越、動人心弦的七言律詩。

  3、賞析全詩

 。ㄒ唬┫瓤丛姷念^兩句,也就是首聯(lián):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首聯(lián)主要是寫景。景物有: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高”“嘯哀”“清”“白”“飛回”來描述。十四個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這些景物給我們的感覺是顯得十分悲涼、凄清。根據(jù)是:

  ①急風使人感到十分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诟咛,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郯г,使人聽到它的叫聲十分悲涼!鞍蜄|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茱w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鳥。因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這是一只跟鳥群失散的鳥。

  ⑤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俗話說: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已經(jīng)到了生命的晚秋,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

 、耷邃竞桶咨呈抢渖{的。

  ⑦以長江的永不停息襯托生命的短暫。這些地方都說明這首詩所描述的景物是悲涼和凄清的。“哀”字奠定了全詩的情感基調: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艱難。也是全詩的詩眼。作者巧妙的運用了一系列描繪哀景的詞,既是自然環(huán)境的客觀描繪,也是作者情緒的折射與投影。正像清代詩人王夫之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這種,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法請大家

  注意。

  疑問:

 、亠w鳥,就應是一種什么處境的鳥?這是不是一只歡樂的鳥呢?

  明確:(賞析時要敢于展開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詩給我們留下的空白。)飛鳥,能夠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還能夠是一只跟鳥群失散的鳥?傊,這是一只孤獨痛苦的鳥,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為根據(jù)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②詩人毛澤東筆下也寫過一種鳥,“鷹擊長空”;詩人王維筆下也寫過一種鳥,“鳥鳴山更幽”。它們和杜甫筆下的鳥有什么不同嗎?

  明確:毛澤東筆下的鳥是充滿活力和朝氣的鳥,因為那時毛澤東正處在立志改造中國的青年時期;王維筆下的鳥是悠閑自在的鳥,王維個性向往幽靜的大自然。由此看來每一位詩人筆下的鳥都是他們的化身。

  渚:音zhu,上聲。水中小塊陸地。

 。ǘ╊h聯(lián):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1)頷聯(lián)給我們勾畫出一副極其廣闊深遠的圖景,前人譽之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寫了幾種景物?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幅畫面。

 。2)聯(lián)系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lián)想,應對此情此景,詩人想到了什么?

  明確:落木蕭蕭:①杜甫看到落葉飄零,會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覺。

 、谝苍S會加重鄉(xiāng)愁,他會問自己,這常年飄泊的生活何時能結束。

  不盡長江―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按蠼瓥|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彼麜綍r空的限制,聯(lián)想到歷代的一些優(yōu)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悵望千秋一灑淚”以抒發(fā)自己壯志難酬的苦痛。

 。3)把這聯(lián)上下兩句的意思聯(lián)系起來總結一下,什么寫法?

  明確:比較、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或者反過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唐代詩人陳之昂的《登幽州臺歌》也是這種寫法。

  (三)頸聯(lián):“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此刻的“做客”相同?

  明確:“作客”和此刻的“做客”不同,那里的“作客”是客居他鄉(xiāng)的意思。杜甫那里是漂泊他鄉(xiāng)、流浪他鄉(xiāng)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時是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是長久的,不斷的!俺!弊骺。杜甫從48歲開始,一向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向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

 。2)什么叫登臺呢?聯(lián)系王維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回答。

  明確:登臺,是九九重陽節(jié)的一種習俗。古人登臺,是為了祈求長壽。登臺都是全家一齊去,登臺的地點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鄉(xiāng),但是杜甫呢?是獨自一人,是在離家萬里的他鄉(xiāng),悲涼的秋天,做客并登臺。

 。3)再往深處想,杜甫登臺是在什么年紀?

  明確:“百年”,就是老年,拖著多病的身體。

 。ㄋ模┪猜(lián):“艱難苦困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從哪聯(lián)的哪句詩明白的?

  明確:是國難,是連年的戰(zhàn)亂。由于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

 。2)這是一種什么情緒?憂愁還是憂憤?

  明確:是一種憂憤的情緒,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發(fā)叢生,兩鬢染霜。

  (3)“苦恨”和“新!睉鯓永斫?談談你的看法。

  明確:國難當頭,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纏身,雖憂國憂民,卻無能為力,他的情緒必須是極度痛恨自己年老多病。而“新停”又是“剛剛放下”。“新”與“苦”都是副詞,兩相對應。這兩句,詞相應,句相同!翱嗪薹彼W”“新停濁酒杯”分別是“十分痛恨兩鬢染霜”“剛剛放下濁酒杯”之意。(聯(lián)想到朱慶馀的《近試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停字,什么意思?)

 。4)杜甫為什么“苦恨繁霜鬢”“新停濁酒杯”呢

  明確:國家的艱難,人民的苦難,激起杜甫強烈的憂國憂民情懷,無奈年老

  多病,無能為力,他怎能不悲愁萬端?古人認為有酒方能澆愁,無奈多病不能喝酒,這種愁悶,這種傷憂,怎樣了卻、怎樣疏解只能郁結在詩中,郁結在心頭!因此,我們讀這首詩,解這首詩,既要把握詩境對表現(xiàn)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發(fā)的內涵--詩人杜甫憂國憂民、兼濟天下的剛烈情懷!

  四、欣賞格律

  此詩在句式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此詩八句皆對。首聯(lián)不僅僅上下兩句對,而且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jié)奏感。對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聲,此詩卻用平聲人韻(哀)。頷聯(lián)、頸聯(lián)不僅僅上下兩句對,而且“無邊”“不盡”和“萬里”“百年”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眱(yōu)秀的近體詩總是把格律和資料結合的很好,即遵循格律的要求,又照顧充分照顧到情感的表達。

  五、賞析小結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詩的代表作品,這首詩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詩的壓卷之作,除了因為資料的豐富深沉外,在藝術上也具有極高的成就:

  一是對仗工穩(wěn),音調鏗鏘。

  二是寫景抒情筆法錯綜變化,而又相互照應。

  明代人胡應麟說:“此詩自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泵鞔鷳胝f:此詩自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又《詩藪內編》卷五評曰:“若‘風急天高’則一篇這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實一意貫串,一氣呵成。驟讀之,首尾未嘗有對者,胸腹若無意于對;細繹之,則錙銖鈞兩,毫發(fā)不差,而建瓴走坂之勢,如百川東注于尾閭之窟。”

  六、板書設計

  風天猿渚沙鳥--孤獨哀傷

  無邊落木不盡長江韶光易逝

  悲秋作客多病登臺漂泊孤苦

  七、布置作業(yè)

  1.反復朗讀這首詩,結合自己的領悟,展開想象,把這首詩改寫成一篇散文。(要求:想象豐富、合理,資料與詩歌一致,語言順暢,三百字左右)

  2.學習了杜甫的詩歌,請同學們嘗試評價一下杜甫其人其詩(學生能夠暢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登高教案5

  一、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唐玄宗開元中,他南游吳越,北游齊趙,過著“裘馬清狂”的生活。天寶五年(746),他到長安,進取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的小官。安史之亂起,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后,授官左拾遺,不久又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乾元二年(759),他棄官西行,度關隴,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幕中任職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永泰元年(765),他打算離蜀東去,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大歷三年(768),攜家出峽,漂泊鄂、湘一帶,后死于赴郴州途中。有《杜少陵集》

  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一生寫了1400多首詩,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強烈的政治傾向,被稱為“詩史”。杜甫被稱為“詩學宗師”“詩圣”。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統(tǒng)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以稷、契自許,有志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曾自負地說:“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但杜甫一生卻在苦難和窮困中度過,這使他更接地氣,“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比松耐纯嗪兔癖姷募部,增添了他內心的辛酸苦累和傷感,憂國憂民的情緒。

  二、了解律詩:

  律詩是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一-種體裁,屬于近體詩范疇,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律詩起源于南朝齊

  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仗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佳期、宋之問等進一步發(fā)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時期。律詩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guī)定。其常見的類型有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

  律詩每首四聯(lián),依次稱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末聯(lián)(或尾聯(lián));每聯(lián)兩句,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每句的平仄都有嚴格規(guī)定,特別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隨意變更,凡偶句都要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中間兩聯(lián)須對仗。

  近體詩的絕句,也稱律絕,每首兩聯(lián),平仄和押韻同律詩一-樣,只是不一-定對仗。

  三、了解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寫這首詩的時候,安史之亂已經(jīng)結束四年了,但藩鎮(zhèn)勢力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杜甫只能繼續(xù)漂泊,許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悶,有時代的苦難、家道的艱辛,有個人的多病、未酬的壯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了排遣郁悶,他抱病登臺,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當時杜甫身居夔州,已經(jīng)五十六歲,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憂憤,致使詩人身患重病。重陽登高無心游賞,觸景傷懷,抒發(fā)了自己的內心的感慨。

  四、名家點評:

  宋楊萬里《誠齋詩話》“詞源倒流三峽水,筆陣獨掃千人軍。”“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前一聯(lián)蜂腰,后一聯(lián)鶴膝。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四:老杜集中,吾甚愛“風急天高”一章,結亦微弱。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八句皆對,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格奇變。昔人謂兩聯(lián)俱可裁去二字,試思“落木蕭蕭下”,“長江滾滾來”,成何語耶?好在“無邊”、“不盡”、萬里”、百年”。

  1.背景補充

  杜甫寫這首詩時,安史之亂已經(jīng)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仍是一片混亂。在這種情勢下,他只得繼續(xù)“漂泊西南天地間”,在“何日是歸年”的嘆息聲中苦苦掙扎。時代的艱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一一所有這些,像濃云似的時時壓在他的心頭,他為了排遣有郁悶抱病登臺,寫成了《登高》。楊倫稱贊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胡應麟《詩藪》更推重此詩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2.沉郁頓挫

  沉郁頓挫,是詩歌的內容與形式的風格特點,說的是杜甫的詩歌風格!俺劣簟保俺痢奔瓷,深刻,深厚;“郁”,即“積”,凝重,含蓄。指詩歌思想感情上的豐富深厚,不是指思想上的消極、壓抑、憂愁!邦D挫”指語言上的凝練沉著,以節(jié)奏徐急相間,音調上的抑揚頓挫和旋律的鏗鏘跌宕,形成--種動人心魄的音樂美。沉郁頓挫連在一起就是說感情特別深厚而又無法一下傾吐出來,仿佛有個東西梗塞其間,幾經(jīng)反復后,這種感情終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了。

  3.聯(lián)系解題

  重陽節(jié),本是中國的傳統(tǒng)佳節(jié),是與親人一同登高祈求長壽的日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崩斫狻暗歉摺钡暮x一重陽節(jié),登高祈壽,懷念親人,思念家鄉(xiāng),抒發(fā)感情。

  五、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

  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六、文體知識

  此詩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歷二年)秋天,杜甫時在夔州。這是他在五十六歲時寫下的。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fā)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三吏”“三別”是杜甫的著名作品。

 、偃簦骸妒纠簟贰朵P吏》《新安吏》②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七、鞏固練習

  1.下列詩句頷聯(lián)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何表達作用?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2.《登高》這首詩被后人推為“古今七言律詩之冠”,你認為它在哪些方面堪稱此譽?

  3.《登高》詩中的景物描寫對于表現(xiàn)詩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參考答案

  1.答案:一是對偶,“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寫出了詩人對韶華已逝卻壯志未酬的無盡愁苦。對仗圓渾自然,不見斧鑿之痕。

  二是疊字“蕭蕭”“滾滾”,突出了樹葉飄零和江水奔流不息的情形,使詩文更生動形象,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而且有韻律之美。

  2.答案:觀點一內容上的厚實豐滿。無論是描摹現(xiàn)實,還是勾勒歷史,杜詩都表現(xiàn)出厚實的思想內蘊和凝重的歷史意識!兜歉摺分械摹捌D難苦恨”四字,包含著郁積難抒的愛國情感和排遣不開的羈旅愁思。這不僅僅寫出個人的漂泊西南衰老多病,鬢發(fā)早衰止酒停杯,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社會的動蕩不安,以及人民的顛沛流離。詩人的悲情凝聚于這四字之中,郁結深厚而寄慨深廣。

  觀點二情感上的起伏回旋。杜詩中的情感表達不是平鋪直敘的,而是有著隱顯緩急的變化!兜歉摺肥拙洹帮L急天高猿嘯哀”,如來自天外,將詩人的“悲秋”情緒展現(xiàn)于讀者面前;“渚清沙白鳥飛回”又語勢舒緩,仿佛令這悲情受到限制;“無邊落木蕭蕭下”,又將詩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個新的層次;“不盡長江滾滾來”中滾滾而來的“長江”展現(xiàn)的開闊遼遠的境界,又仿佛緩沖了這段悲情。在對景物的描繪中,可以揣摩到詩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觀點三結構上的回環(huán)照應!兜歉摺芬、三兩句寫山景,二、四兩句寫江景,五、七兩句寫悲苦,六、八兩句寫多病。照應之妙,實不多見。首、頷二聯(lián)寫景,引出“悲秋”;頸、尾二聯(lián)抒情,由“悲秋”而致“苦恨”,因“多病”而致“停杯”。環(huán)環(huán)相扣,渾然一體。

  3.答案:一切景語皆情語”,這首詩前四句寫景,有力地烘托了詩人的心情,寫出了詩人登高遠望的悲秋之意,卻又不直接使用“悲秋”的字眼,而是將這種悲秋之情滲透在具體的畫面之中。詩中的自然景物和猿啼聲充滿悲哀的情調。那滾滾的長江、蕭蕭的落木、盤旋的飛鳥、冷清的小洲,無一不起著渲染環(huán)境氣氛、烘托詩人情緒的作用!扒橐晕镞w,辭以情發(fā)。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更何況眼前這一片凄涼肅殺的景色,自然更使得詩人觸景生情。而這種心理活動與感情變化,又反過來加深了景物的感情色彩。

登高教案6

  一、活動目標:

  1、嘗試用多種色彩組合繪畫登高的意境。

  2、繼續(xù)培養(yǎng)良好的操作習慣。

  二、活動準備

  1、范例一幅、顏料(咖啡色、黃色兩種,紅色、黑色、藍色等)、粗細不同的筆

  2、知識準備:登高

  三、活動過程

 。ㄒ唬┱勗拰,激發(fā)幼兒興趣

  1、師:每年的重陽節(jié),爺爺奶奶們都要登高,你知道什么是登高嗎?

  2、小結:重陽登高既是健身,更是人們親近自然的高雅的社交活動。

  3、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幅“登高”圖,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引導幼兒欣賞圖中人們登高的情景。

 。ǘ┙處熤v解示范

  1、先用藍色顏料畫山,留出石階的地方。

  2、用深淺不同的咖啡色畫石階。

  3、在紙的角上畫紅色的.、扇形的太陽。

  4、用深淺不同的黃色畫太陽的光芒。

  5、添畫樹和人。

 。ㄈ┯變鹤鳟

  1、提醒幼兒作畫的時候注意畫面的安排和整潔,并且不要留有空白。

  2、幼兒大膽、有序地繪畫

 。ㄋ模、展示評價

  展示登高圖,請幼兒說說喜歡哪幅作品,并說說喜歡的原因。

登高教案7

  【教學目標】

  1.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和杜詩沉郁頓挫的詩歌特色。

  2.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理解“一切景語皆情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重點】

  1. 體會詩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

  2. 賞析詩歌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

  準確、規(guī)范、生動地解讀詩歌中蘊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難點突破】

  抓住意象,通過知人論世、品字、對比、探究等多種方式進行突破。

  【教學時數(shù)】

  1 課時

  【教學步驟與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4分鐘)

  同學們,我們知道知道農(nóng)歷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tǒng)的重陽節(jié)!兑捉(jīng)》中把“六”定為陰數(shù),把“九”定為陽數(shù),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陽,又叫“重九”。由于“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常在此日進行祭祖和敬老活動,所以重陽節(jié)又被稱為“老人節(jié)”。與三月初三“踏春”相對應,重陽還被稱“踏秋”,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災”以求長壽,還會插茱萸、喝酒賞菊,所以重陽節(jié)又稱“登高節(jié)”。在小學時我們學過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其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陽節(jié)登高、插茱萸的習俗。

  公元767年的重陽節(jié)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長江邊上,一位衣衫襤褸、疾病纏身、年過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蹣跚地朝山上登高而來。在這個滿目衰敗的殘秋里,面對水急風大的萬里江天,面對疲倦而孤獨的飛鳥,面對了無生氣的枯樹,這位一生坎坷、窮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經(jīng)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賦詩一首,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一首七言律詩——《登高》。

  二、《登高》的寫作背景(2分鐘)

  《登高》向來被譽傳為名作,被明代的胡應麟稱為“古今七言律第一”。這首詩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當時雖然安史之亂已經(jīng)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趁機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同時,唐與吐蕃等外族戰(zhàn)爭不斷。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形勢下,詩人杜甫的郁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時代的苦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各種苦悶像濃云似的時時壓在他的心頭。為了排遣苦悶,詩人抱病登高,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整體感知(3分鐘)

  1.播放錄音朗讀,找出本詩的主體情緒是什么?(詩眼:悲)

  2.聽老師示讀,注意詩歌的字音、節(jié)奏及停頓。

  3. 大家自由朗讀,注意結合課文注釋,翻譯不懂的字句。

  四、品讀詩歌(30分鐘)

  1.[鑒賞首聯(lián)]-----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問題1:首聯(lián)利用工筆細描的'手法共寫了幾種景物?

  六種:風、天、猿、渚、沙、鳥

  問題2:這六種景物分別用什么詞描寫的?

  急、高、嘯哀、清、白、飛回。十四字寫六種景,形、聲、色、態(tài)兼?zhèn),十分凝煉?/p>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

  飛鳥,可能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孤獨痛苦的鳥。因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

  問題3:我們能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歡樂的鳥?或者想象成不是一只,而是多只?

  不能,我們得根據(jù)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迅疾的秋風、高遠的天空、哀鳴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島、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飛盤旋的水鳥。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峽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詩,不但形象鮮明,使人讀了如臨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渾高遠,又肅殺凄涼。

  2.[鑒賞頷聯(lián)]------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問題1:頷聯(lián),寫了幾種景物? 由落木和江水,我們能想到什么?

  兩種景物:落木、長江。 杜甫看到落葉飄零,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 人已經(jīng)到了生命晚秋。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奥淠臼捠挕笔怯猩虝褐,傳達出年華易逝的感慨。

  “不盡長江”傳遞的信息是時間的無窮,給人一種歷史長河永不停息的感覺。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按蠼瓥|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有些無可奈何。但作為一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說,他不僅僅是無可奈何,也不是對生命短暫的想不通,更不是想違背自然規(guī)律而祈求長生不老,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一死。這是一種必然規(guī)律。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有一種很宏大的氣勢。

  問題2:能把這聯(lián)的上下兩句的意思,聯(lián)系起來總結一下嗎?

  從表達技巧角度,此聯(lián)運用對比襯托,用時間的無窮襯托了生命的短暫。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相反,時間和歷史越是悠久無窮,就越顯得人生命的短暫瞬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江山萬古長青。此聯(lián)“無邊”“不盡”,使人聯(lián)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涌之狀,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慨。

  這種復雜深沉的情感借助兩個修飾詞“無邊”和“不盡”表現(xiàn)得更為充分。這兩個詞與下聯(lián)的“萬里”、“百年”呼應。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像落葉和江水一樣,排遣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詩的境界更加雄渾壯闊,更能表達出深沉復雜的思緒。

  總結:寓情于景,為全詩奠定了沉郁、凄清、悲愴的感情基調。如果說前兩聯(lián)是寫景的話,那么后兩聯(lián)是什么? 抒情。

  3.[賞析頸聯(lián)]------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問題1:南宋學者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評析此聯(lián)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即八可悲,如何理解?

  異鄉(xiāng)“作客”,寄人籬下,此其一;系舟“萬里”,故鄉(xiāng)渺茫,此其二;“悲哉秋之為氣”,節(jié)令凄涼,此其三,“!蹦耆绱,不知其終,此其四。“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體弱“多病”,纏身不愈,此其六;重九“登臺”,倍思親,此其七;孑然孤“獨”,此其八。

  羅大經(jīng)對這一聯(lián)的總結的確極為精當,此句把杜甫的悲情、愁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可謂悲中添悲、愁上加愁。

  “萬里”:寫出了自己距離故鄉(xiāng)之遠,相隔千山萬水,思鄉(xiāng)之情,溢于言表。這是第一層意思。

  “悲秋”:這兩個字寫出了詩人在秋天的悲涼感受。秋天,是草枯葉落,百花凋零的季節(jié),人在秋天往往會有一種悲涼的感覺。悲秋,是我國文人墨客的一種傳統(tǒng)文學題材。古代就有“秋士”一詞,意思是說秋天的時候,男子會覺得繁華落盡,滿目蕭瑟,有些英雄末路的傷感。我們再聯(lián)系詩人杜甫所處的時代和四處飄泊的經(jīng)歷,就能夠體會出“悲秋”中這個“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這是第二層意思。

  “作客”:詩中的作客,不是“做客”,意思是寄居他鄉(xiāng)。漂泊他鄉(xiāng)的人,難免會有思鄉(xiāng)之情,這種思鄉(xiāng)之情,在秋天就會更加濃烈。這是第三層意思。

  “!保涸凇白骺汀鼻埃由线@一個“!弊郑f明了什么?它說明在詩人的一生中,經(jīng)常要到處飄泊,四處流浪。杜甫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如果說“作客”他鄉(xiāng),已經(jīng)讓人心懷愁緒的話,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涼。這是第四層意思。

  “百年”:不是說一百年,也不是像書上注釋那樣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當時作者已經(jīng)55歲了,這么大年紀還在外飄泊,這就不能不讓人非常感傷。這是第五層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飄泊生活中,詩人身患多種疾病,一個身體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況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這是第六層意思。

  “登臺”:詩人登上高臺所見到的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種凄苦悲涼的景象,讓詩人心中產(chǎn)生了無限感慨,再聯(lián)想到時局的動蕩不安,聯(lián)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會更加沉重。這是第七層意思。

  “獨”:在“登臺”前面加一個“獨”字,就使“登臺”更加悲涼。在傳統(tǒng)的重陽節(jié)到來之際,詩人既不能走親訪友,又不是舉家齊登,而是獨自登高。晚年的杜甫抱負未展,疾病纏身,家鄉(xiāng)難回,知音漸少(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相繼辭世),怎能不感慨萬千?那種孤苦無助之感,可謂是表達得淋漓盡致。這是第八層意思。

  總結:大家看,雖然只有十四個字,卻能夠寫出八層意思,這就難怪此詩千百年來為世人年稱道。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在這兩個詩句中,這八層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疊加在一起的。它描繪出這樣一幅景象:一位年過半百而又疾病纏身老人,遠離家鄉(xiāng),多年飄泊在外,在一個秋風蕭瑟,落葉飄零的秋天,獨自登上江邊的高臺,面對著滾滾江水、茫茫蒼穹,禁不住慨然長嘆。這是一幅多么悲涼的景象啊!這其中任意一種意思就足以讓人沉重,更何況是八層意思呢?為了使這種復雜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達,詩人在接下來的兩個詩句中,對自己當前的處境又進一步做了具體揭示:

  4.[賞析尾聯(lián)]------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問題1:聯(lián)系當時詩人所處環(huán)境 說說尾聯(lián)中艱難二字的含義。

  “艱難”指國家艱難,更多的是指個人艱難。因為杜甫此時已經(jīng)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伴隨了杜甫老人的一生。他既憂己,更憂民憂國。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貧困還是發(fā)達,都是心懷天下的。憂國憂民是杜甫詩歌的主旋律。

  問題2:用自己的話說說如何理解“苦”和“新停”二字?

  苦,表達了極度的意思。這樣更表現(xiàn)出杜甫的憂國憂民。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zhàn)亂,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所以極度遺憾,這是一種憂憤的心情。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心急如焚,才白發(fā)叢生,兩鬢染霜。

  問題3:此時是重陽節(jié),按習俗應該喝酒賞菊花。酒是中國人的最愛,似乎惟有酒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或喜或悲的感情。杜甫這個人特別愛喝酒,無論高興還是傷悲都要來上一口。在我們學過的杜甫的詩中,這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寫到喝酒了。“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但是現(xiàn)在的杜甫卻不能喝酒了,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還因為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墒菂s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么了卻,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結在詩的結尾,郁結在杜甫老人的心頭。

  小結:國家與個人的雙重艱難,使作者心中的“苦恨”油然而生,于是才有了滿頭的花白,而一個“繁”字,則寫出了白發(fā)之多,詩人的潦倒生活可見一斑。在這種情況下,正需要借酒澆愁,好來個“一醉解千愁”,可是又偏偏因為生病而剛剛戒了酒,心有萬千愁緒,無法排解,詩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詩人似乎還有千言萬語,萬語千言要向世人訴說,但卻又不說了。人在憂愁苦悶的時候,如果能夠向人盡情訴說,或許可以排解一些苦悶,而詩人卻不說了。不是不想說,也不是不能說,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說也說不完,訴也訴不盡,所以索性不再說下去了。這就為讀者的進一步體會,進一步感受留下了無限廣闊的空間。這正是杜詩沉郁頓挫的藝術特色所在: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內容的博大精深,題材的嚴肅,感情的深沉、深摯。頓挫是指其表現(xiàn)手法的沉著蘊藉,感情表達的波浪起伏、反復低回。

  五、結束語(6分鐘):

  今天,我們做了一次穿越,和大詩人杜甫一起完成了一次重陽登高,我們的靈魂仿佛再一次受到洗禮。詩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時節(jié),獨自登高望遠,縱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謂壯懷激烈,慷慨悲歌。這里有對漂泊生涯的感嘆,有對老弱多病的嗟傷,但也有對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執(zhí)著。這就是那個一生坎坷,曾經(jīng)豪情萬丈,志在報國的杜甫,那個無論窮達,都不忘兼濟天下的杜甫,那個已經(jīng)走到了生命的冬季還掛念祖國興衰的杜甫。同學們請記住這位偉大的老人。下面讓我們一起飽含感情的朗誦一下《登高》。

登高教案8

  1、 題解

  杜甫詩以律詩見長,《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詩。此詩是作者在代宗大歷二年(767)九月重陽節(jié)登高時所作。當時杜甫身居夔州,已經(jīng)五十六歲,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憂憤,致使詩人身患重病。重陽登高無心游賞,觸景傷懷,抒發(fā)了自己的內心的感慨。

  2、 學生自讀感悟

  自讀全詩

  根據(jù)注腳,解讀詩歌的內容與結構

 。ㄇ八木鋵懙歉咭娐,重在寫景,以天、風、沙、渚、猿嘯、鳥飛、落木、江水構圖;后四句依景抒情,寫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憂國傷時的感情。)

  思考情景間的聯(lián)系

  感悟沉郁頓挫的美學風格。

  ——師生討論:前四句所繪的秋景圖是一幅什么樣的圖畫,溶鑄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ㄊ且环鄾龅那锞皥D。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使頓生悲情;接著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一種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自然而生,尤其是“無邊、不盡”,透出其沉郁悲涼,不僅寫出了空間的廣漠,更強調無處不含悲秋之氣。)

  ——師生討論: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內化為整個民族的苦難與艱辛的?

  (第三聯(lián)從時空著筆。由異鄉(xiāng)飄泊到鑫病殘生,“萬里、百年”呼應上聯(lián)的“無邊、不盡”,使悲秋具體而沉痛。第四聯(lián)從白發(fā)日多寫到護病斷飲,使人聯(lián)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時世的艱難。這樣,詩人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鑒賞對仗工整的形式美。

  ——請同學以詩中的某一聯(lián)為例,研討對仗工整的形式美。

 。ɡ洌菏茁(lián)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對,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對仗極其工整。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比姲司浣詫,顯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比較閱讀感悟 與王維的《山居秋暝》比較,感悟兩位詩人不同的風格特征。

  (兩詩均以“秋景”為描寫對象,但景物特點、繪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較大差異。)

  3、 譯詩

  風猛天高猿叫聲悲哀,島清沙白鳥飛翔徘徊。

  無邊的秋葉刷刷落下,沒頭的長江滾滾奔來。

  萬里漂泊悲傷居他鄉(xiāng),年老多病一人登高臺。

  國衰國破可恨白發(fā)增。窮困潦倒?jié)峋埔餐YI。

  4、分析

  《登高》一詩情景交融,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表現(xiàn)了作者大氣盤旋,悲涼沉郁之感。 全詩語言精煉,詞約義豐。蕭瑟的秋天,詩人的筆下寫得有聲有色。首聯(lián)落筆闊大,在獵獵的'秋風中,詩人登上高處,隨風傳入耳畔的是長嘯的猿聲,日中所見的是清水白沙迎風飛翔、不住回旋的鳥群。這兩句包容了六種物象風、天、猿、渚、沙、鳥。猿鳥哀鳴,飛鳥徘徊,描繪出一幅凄清的畫面。此聯(lián)中“風急”二字絕妙精煉,猿哀、鳥鳴及下聯(lián)的落木蕭蕭,長江滾滾都是由此產(chǎn)生。頷聯(lián)詩人具體描寫秋景,“落木蕭蕭”“長江滾滾”,狀景逼真,意境雄渾綿邈。此聯(lián)已成煤后人傳誦的名言侍句。以上四句寫景,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鋪墊,實際上作者已經(jīng)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在寫景的基礎上引發(fā)出來的感慨更是動人心弦,這不僅由于寫了自然的蕭瑟凄涼的秋,更由于詩人對人生之秋的描繪流露出強烈的感情色彩。頸聯(lián)兩句,十四個字包含了多層含義,詳述了人生凄苦的境況,“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愴之情!俺W骺汀眲t表明作者飄泊淪徙的生活!柏S年”指暮年,面對蒼涼寥廓的秋景,詩人想到自己客居他鄉(xiāng)、老邁多病的處境,悲涼之情頓生。“獨登臺”將凄清的景物和悲涼的心情結合起來,令人頓生同情。尾聯(lián)含義深刻,概括了當時整個社會的現(xiàn)實,發(fā)現(xiàn)了詩人的衰嘆!捌D難苦恨”導致了詩人“多病”和“繁霜鬢”的境遇。特別是因多病而斷酒,詩人的悲情更難以排遣,這些都道出對時世“艱難”的不滿,對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嘆。 律詩一般都是中間兩聯(lián)對仗,而且對得自然妥貼,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胡應麟《詩藪》內篇五卷中贊譽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實一意貫串,一氣呵成。”還稱它是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第好詩。 此詩雖是一首悲歌,但它給予我們的感受不是悲涼和消沉,詩人雄俊奔放的筆勢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悲壯豪邁、心胸闊大的感覺。詩的前兩聯(lián)寫景,后兩聯(lián)抒情。前兩聯(lián)的寫景并后兩聯(lián)的抒情張本,寫秋景,物象含蓄,極富特征,特別是在頸聯(lián)才點出“秋”字,表明詩人構思用字的精妙。后兩聯(lián)的抒情將國家的現(xiàn)實和詩人遭遇聯(lián)系起來,感情表露得深沉、曠遠,表現(xiàn)了杜甫高超的藝術功力。

登高教案9

  【教學目標】

  1、了解杜牧的生平,理解詩歌內容。

  2、賞析詩歌,領會獨特的情感表現(xiàn)。

  3、了解登高詩的主題內涵。

  4、背誦并默寫全詩。

  【教學重難點】

  賞析詩歌,領會獨特的情感表現(xiàn)。

  【教學方法】

  誦讀探究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由照片(二十四橋)導入: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這首《寄揚州韓綽判官》已流傳了一千多年,可謂婦孺皆知。詩因橋而詠出,橋因詩而聞名!稉P州鼓吹詞》說:“是橋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簫于此,故名”。據(jù)說二十四橋原為吳家磚橋,周圍山青水秀,風光旖旎,本是文人歡聚,歌妓吟唱之地。唐代時有二十四歌女,一個個姿容媚艷,體態(tài)輕盈,曾于月明之夜來此吹簫弄笛,巧遇杜牧,其中一名歌女特地折素花獻上,請杜牧賦詩。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他的另一首詩——《九日齊山登高》。

  二、解題

  九日,夏歷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按古人陰陽學說,“九”這個數(shù)字是陽數(shù),九月九日含有兩個陽數(shù),所以叫做重陽。又因為“九九”諧音久久,日期數(shù)字很吉祥,古人認為宜于長久,所以古時候人們把這一天作為節(jié)日,登高飲酒,賞菊簪花,祈求長壽。

  齊山,在池州貴池縣東南,是江南名勝之地。登高,登高則可望遠,望遠而致思深。

  從這首詩的題目我們可以知道,這首詩是作者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登臨齊山,有感而作,屬于登高詩。(又叫“登臨詩”)

  三、關于登高詩的主題

  “登高”成為傳統(tǒng)文學領域一個重要的文學意象。而且這種意象所包含的豐富內涵,尤其是知識分子憂國憂民、哀時傷世的傳統(tǒng)主題,對中國文化人和中國文化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ㄒ唬┒啾飩褐小_@是登高詩歌的一大特色。最具有典型意義的是杜甫的《登高》:“萬里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把登高的萬千心緒與悲秋的無邊凄楚交融在一起,給人以一種無盡的愁苦和深沉的悲涼之感。

  登高聯(lián)系傷春的代表性作品有杜甫的《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币源褐惥耙r托國之多難。以美景反襯愁思,數(shù)倍增添其哀愁。

  (二)多思古哀今之痛。登高是今古對話的最佳平臺和途徑。發(fā)“思古之幽情”,感懷歷史滄桑,憑高吊古,并且兼以借古諷今。此類代表作品有王安石的《桂枝香》:“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蓑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詞作一掃五代舊習,擺脫纖細綺靡詞風,雄渾開闊。

  (三)多登高懷遠之思。登高懷遠的作品在中國古典文學中觸目可見。懷遠之作又可簡單分為懷人作品和懷鄉(xiāng)作品。

  登高懷人作品有晏殊的《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边@類作品或有所寄托或單純懷人。但都是借用登高者登高感懷的文學意象來表達此類情感的。

  登高懷鄉(xiāng)之作有崔顥的《黃鶴樓》:“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保ㄋ模┒嗉覈硎乐。“登高”也一度成為知識分子良知和責任感的一個展示平臺。抒發(fā)家國身世之慨、憂時傷世是登高主題作品的一個重要思想內容。家國破碎、懷才不遇、壯志難騁的古代知識分子

  《九日齊山登高》(備課人:武學斌)往往會借登高一嘯盡抒愁懷。辛棄疾的《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钡鹊榷紝儆谶@類。

  四、作者介紹

  杜牧,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出身高門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學家。杜牧晚年任中書舍人,居長安城南樊川別墅,后世因稱之“杜樊川”。杜牧的文學創(chuàng)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足以稱名家。杜牧善文工詩,人稱“小杜”。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剛直,屢受排擠,一生仕途不得志。老杜的“文章憎命達”,成了小杜人生的偈語。

  杜牧的名句

  1、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牧《過華清宮絕句》

  2、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4、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5、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杜牧《江南春絕句》

  6、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赤壁》

  7、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杜牧《遣懷》

  8、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杜牧《中秋》

  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杜牧于唐會昌四年(844)九月刺池州,次年與其友張祜(hù),登齊山共度重陽,有名篇《九日齊山登高》,其友張祜以詩和之。張祜,杜牧的朋友,較杜牧年長,而且詩名早著,但由于受到當政者排擠,終不見用,流浪各地。這次張祜從丹陽特地趕來拜望杜牧,他們都是失路之人,惺惺相惜。

  五、詩歌誦讀

  詩歌是用來配樂唱的,可惜現(xiàn)在能唱的人已經(jīng)不多了,還好,我們還能朗誦。六、疏通文意(小組討論,合作)

  首聯(lián):大江包容了秋色的影子,鴻雁開始南飛;我與客人攜帶著酒壺上到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處。頷聯(lián):人世間難以遇到開口常笑的時候,今天一定要頭上插滿菊花回去。

  頸聯(lián):只有用喝醉酒來酬報這美好的節(jié)日,不用登臨齊山怨恨早早沉落的夕陽的光輝。但:只,只有。酬:酬報!暗桥R”后省略“齊山”。

  尾聯(lián):古往今來只是如此而已,何必像齊景公在牛山上獨自讓淚水打濕衣衫。如此:指“塵世難逢開口笑”,人生苦多樂少!芭I胶伪鬲氁隆笔恰昂伪嘏I姜氁隆钡牡寡b。我們再來集體朗誦一遍。

  七、詩歌鑒賞

 。ㄒ唬┦茁(lián)

  1、作者登上齊山看到了哪些景物?其中哪個詞用得好?為什么?

 、俳镉把隳巷w翠微菊花落暉。

 、凇昂弊謽O有氣勢。從山上俯視數(shù)里外的長江,只見藍天、碧云、青山、綠洲似乎都沉浸在江中,“涵”寫盡江水之澄清,有包蘊秋色、鑒察萬類的空靈秀美的作用。融成一幅和諧明媚的圖畫。(煉字題的答題步驟)

 。ǘ╊h聯(lián)

  2、這一聯(lián)寫了什么內容?這一聯(lián)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為什么?

  在這良辰佳節(jié)之時,有好友來訪,作者特別高興,破例開口大笑,不再壓抑自己的情感,不再壓抑自己內心的不滿。

  可以看出作者平時是:愁悶,郁郁寡歡。

  “逢”反襯出往日不常見。詩人興致勃勃的游行竟掩蓋不住內心的郁悶,詩人以曠達的'言辭,近于失態(tài)的舉動來掩飾心中的失落。語雖達觀但意含抑郁。

 。ㄈ┪猜(lián)

  3、齊景公為什么哭?晏子又為什么笑?

  齊景公有感于人生無常,富貴榮華不能永保。晏子卻認為人事代謝,自古而然,對齊景公的落淚表示

  《九日齊山登高》(備課人:武學斌)嘲笑。

  4、詩人由自己臨齊山興感聯(lián)想到齊景公登臨牛山墮淚的故事。這用的是什么手法?用典

  5、從字面上看,詩人贊同誰的觀點?

  杜牧像晏子一樣,認為人事代謝,自古而然,不必像齊景公那樣為此而感傷流涕。

  6、詩人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安慰自己,安慰朋友,自我解嘲。尾聯(lián)以曠達的議論總束全詩。

  7、但結合頷聯(lián)上句,他的內心真是這樣的嗎?實際上,他內心并不超然。

 。ㄋ模╊i聯(lián)

  8、由尾聯(lián)可知,為什么不用恨落暉呢?(重難點)

  因為古往今來皆如此,自古圣賢皆寂寞,又何必像齊景公那樣面對牛山獨自流淚呢?詩人在此引用齊景公的典故意在勸說友人不要為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落淚傷懷,人生無常,是古往今來盡皆如此的,我們只要坦然地面對現(xiàn)實。

  中間兩聯(lián)都是寫曠達,但這種曠達卻是從塵世的悲愁中引出。所以,這里的曠達,不過是悲愁中的一種無可奈何的自我解脫,可以說,這是故作達語。比起直抒悲愁來,更加含蓄、深沉。詩中的這種感情,正是杜牧一生潦倒、悒郁、懷才不遇的反映。

  9、至此,我們可以看出詩人在詩中表達了一個什么樣的情感?

  這些詩句中一面顯著灑脫無羈和看破紅塵似的高逸情致,一面又透出詩人內心的痛苦。猶如那黃昏落日不可挽回,世事和人生都很難勉強,還不如在一時的良辰美景中沉醉,這正是哀中生喜。全詩感情痛苦低沉,憤憤不平,欣喜與抑郁交織,曠達與感傷交替。這是一種復雜心理的情感體驗。

  八、主旨這是一首自我安慰、安慰朋友的抒情詩。詩中曲折地表現(xiàn)了詩人抱負不得施展而引發(fā)的不平與感慨,同時也明顯地流露出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失意時所產(chǎn)生的消極頹廢、放達自信的生活情趣。

  九、藝術特色

  1、曠達中含有郁悶情懷

  2、敘議結合

  前半部分主要是敘述,后半部分主要是議論。詩人由自己登臨齊山的感想,聯(lián)想到齊景公登臨牛山墮淚的故事,由前面自遣自勉,到最后的自嘲,行云流水,聯(lián)系自然。

  歸納鑒賞要訣

  1、看清標題;

  2、知人論世;

  3、以景入情;

  4、了解典故。

  十、當堂鞏固

  熟讀并背誦本詩,完成《導學案》的練習題。附:板書

  悲愁——曠達

登高教案10

  一、導入

  1.考查格律詩文學常識。

  2.檢查《使至塞上》的背誦情況。

  二、作者與背景簡介

  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因任檢校工部員外郎,而又被稱做杜工部。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tǒng)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一生坎坷,終不得志。因其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而被譽為“詩圣”。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亂流落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幫助下于風景秀麗的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詩中提到的“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的成都草堂。他在這里先后居住了將近四年,留下詩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更是千古絕唱。

  杜甫一生潦倒,“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但死后受到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不過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后,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jié)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學的范圍。

  寫作背景:這首詩作于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秋。當時安史之亂已經(jīng)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機而起,相互爭奪地盤。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依托嚴武,可惜嚴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離開經(jīng)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本想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云安待了幾個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當?shù)囟级降恼疹櫍膊豢赡茉诖艘蛔【褪侨齻年頭。而就在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

  這首詩就是56歲的老詩人在這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那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fā)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曠世之作。

  三、朗讀課文

  1.聽范讀。仿讀。

  2.學生自由讀。

  3.全體學生齊讀詩歌。

  四、理順詩意

  1.結合注釋,試譯詩歌。

  2.交流難點,理順詩意。

  參考: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臺。歷盡了艱難苦恨白發(fā)長滿了雙鬢,窮困潦倒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五、整體感知

  本詩詩眼為哪一字?

  明確:悲。

  六、研讀詩歌

  1.首聯(lián):“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首聯(lián)寫了幾種景物?詩人借助這些景物想要表達怎樣的情感?

  明確:詩人選擇了凄冷的秋風、空曠的天空、凄厲哀怨的猿聲,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灘、回旋飛翔的鳥群等六個意象,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悲涼的畫面。無窮無盡的漂泊流離失所、老病孤獨的復雜情感,為全詩定下了哀婉凄涼、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調。

  2.頷聯(lián):“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1)聯(lián)系杜甫的此時此境進行聯(lián)想,面對此情此景,詩人想到了什么?

  明確:

  落木蕭蕭——①杜甫看到落葉飄零,會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覺。②也許會加重鄉(xiāng)愁,他會問自己,這常年漂泊的生活何時能結束?

  不盡長江——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他會超越時空的限制,聯(lián)想到歷代的一些優(yōu)秀人物的不幸遭遇,生發(fā)出壯志難酬的苦痛。

 。2)把這聯(lián)上下兩句的意思聯(lián)系起來總結一下,使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

  對比、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長;或者反過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長,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

  3.頸聯(lián):“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1)詩中的“作客”是否和現(xiàn)在的“做客”相同?

  明確:不同,這里的“作客”是指杜甫漂泊他鄉(xiāng)、流浪他鄉(xiāng)的意思。而現(xiàn)在的“做客”是指訪問別人,自己當客人的意思。

  (2)“登臺”是什么意思?為什么登臺?它又蘊涵著怎樣的情感?

  明確:登臺,是九九重陽節(jié)的一種習俗。古人登臺,是為了祈求長壽。多病愁苦之情。

  4.尾聯(lián):“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確:是國難,是連年的戰(zhàn)亂。由于艱難困苦和仇恨,使他兩鬢斑白。

 。2)杜甫為什么“苦恨繁霜鬢”,“新停濁酒杯”呢?

  明確:國家的艱難,人民的苦難,激起杜甫強烈的憂國憂民情懷,無奈年老多病,無能為力,這種憂傷只能郁結在詩中,郁結在心頭。

  七、主旨歸納

  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渾涵汪茫的七言律詩。前兩聯(lián)寫登高聞見之景,后兩聯(lián)抒登高感觸之情。由情選景,寓情于景,渾然一體,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

  八、拓展積累

  杜甫名句

  1、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2、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3、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斗钯涰f左丞丈二十二韻》

  4、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洞喝諔浝畎住

  5、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侗囆小

  6、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兵車行》

  7、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蹲跃└胺钕瓤h詠懷五百字》

  8、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洞和

  9、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洞和

  10、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督戏昀铨斈辍

  11、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兜窃狸枠恰

  12、娟娟戲蝶過閑幔,片片輕鷗下急湍!缎『持壑凶鳌

  13、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兜歉摺

  14、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堕w夜》

  15、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对亼压袍E五首》

  16、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詠懷古跡五首》

  17、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肚锱d八首》

  18、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堵靡箷鴳选

  19、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兜で嘁洸軐④姲浴

  20、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督^句四首(其三)》

  21、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督^句二首(其一)》

  22、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其四)》

  23、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24、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稇驗榱^句》

  25、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六)》

  26、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7、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端畽懬残亩祝ㄆ湟唬

  28、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洞阂瓜灿辍

  29、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督濉

  30、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锻馈

  31、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肚锱d八首(其一)》

  32、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洞和

  33、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

  九、作業(yè)

  1.熟讀并背誦課文。

  2.積累拓展的詩句。

登高教案11

  【教學課的緣起】:在與學生一起討論寫秋的古代詩句時,學生舉了好多有關秋的詩詞名句。從唐代王建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到劉禹錫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特別有同學提到了杜甫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句,可以說同學們已不僅僅是從寫景體現(xiàn)秋季來回答問題,而是大多從秋所蘊涵的感情色彩角度來展開討論。在這種情況下,我便萌生了上一節(jié)《登高》課堂探究討論課的想法,借此引導學生正確、全面地認識詩歌所表現(xiàn)的意圖與思想情感,能夠既感受到詩歌的形象性,更能領會詩歌思想蘊涵的深刻性,培養(yǎng)學生對古典詩歌的審美意識,汲取古詩豐富的營養(yǎng),為學生課外閱讀古詩奠定基礎,提高欣賞品位。

  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的這堂課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杜甫的《登高》詩,學習詩的最好的辦法是誦讀,通過誦讀,可以走進作品描寫的意境中去,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去,從而受到感染,獲得啟示。首先我們一起來欣賞《登高》詩的配樂朗誦和有關詩句的畫面。

 。ㄓ枚嗝襟w放映詩與畫《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W生認真地觀看,感受詩意)

  師:請同學們有感情地再跟著畫面朗讀這首詩,討論這首詩寫了什么?又是怎樣寫的?下面請同學們交流一下

  (學生思考片刻后,有幾個舉起了手)

  生1:寫了夔州的秋天、落葉、長江、沙渚、猿鳴、飛鳥這些景物,有仰望,有俯視,是從多個角度來寫的。

  生2:還有詩人的登高遠眺。從他眼中描幕了一幅“夔州三峽秋景圖”,是由近及遠,又由遠及近來寫的,采用了不同的視角。上、下、遠、近的秋色塞滿了整個天地之間。

  生3:詩的前四句寫景,后四句寫人事,是借景抒情的寫法。

  師:很好。你們對詩文內容已經(jīng)很了解。那么,前四句寫景出現(xiàn)的“猿鳴”、“飛鳥”、“落葉”、“長江”四個意象有什么寓意呢?詩人的意圖又是什么呢?有什么深刻的蘊涵呢?

  生:……(生沉默)

  師:哪位同學能發(fā)揮一下想像,把這幅“三峽秋景圖”具體描繪一下,讓同學們再深刻地感受一下,體味詩的意象,從而更好地領會詩人的情感和意圖。

 。ㄓ袔孜晃膶W基礎好些的學生埋頭在紙上快速地寫著)

  生:這是唐代宗大歷二年深秋的一天,陣陣秋風,送來山猿聲聲長嘯。山鳴谷應回蕩在天際,令人心驚膽顫。冷冷清清的水中小洲,泛著白光的岸邊沙石,孤零零幾只小鳥在其間低飛,秋風吹動稀疏的白發(fā),詩人步履蹣跚,獨自登上三峽一處荒寂的高臺。呼嘯的風聲,澎湃的濤聲,凄厲的猿聲,聲聲入耳。那被風吹落的片片枯葉,滿山遍野,不時掉落在詩人的腳下,又很快被秋風卷走。面對著凄涼蕭殺的景象,漂泊西南的詩人禁不住老淚縱橫……

 。ú簧賹W生鼓掌)

  師:說得太好了,有MTV的那種感覺。同學們想想過去我們學過的古詩中,“猿鳴”一般是不是用來表達人的內心的一種憂愁,那么“飛鳥”呢?

  生1:“飛鳥”既然是在空中飛,說明它無處停息,比喻孤獨無依。

  生2:“落葉”有落葉歸根的意思。

  生3:長江一瀉千里,比喻時間的流逝。

  師:詩的意境已經(jīng)深挖出來了,我們再聯(lián)系一下“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四句,自然就更能體會詩人借景寄托的心境。大家再把這四句詩反復讀幾遍,小組討論一下,然后作一番交流。

 。▽W生討論,師巡視指導)

  生1:這幾句詩寫出了詩人晚年的心境,因為“常作客”指萬里漂泊,居無定所;

  “百年”指年邁衰老;“多病”指疾病纏身;“悲秋”寫得就很沉痛,以往秋天都用來比喻收獲,是喜悅,但詩人想到自己淪落他鄉(xiāng),年老多病的處境,就生出了無限的`悲傷。

  生2:說心境,不如說是處境:詩人因為漂泊無定,備嘗艱難潦倒之苦,使自己白發(fā)滿鬢;又因為疾病纏身,詩人喜喝酒而酒又沒有了,自然就觸景生情,心中的悲傷難以排譴。

  生3:我覺得整首詩層次應該很清晰,前四句寫季節(jié)之秋,后四句寫個人之秋,全詩用“秋”字聚焦,用“悲”字貫穿,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晚年孤愁的心境。

  生4:難道孤愁就是杜甫的晚年,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晚年的心境嗎?

  師:我覺得這個問題提得好!同學們,如果用悲季節(jié)之秋,悲個人之秋來概括這首詩的思想情感,并進而認為這就是詩人晚年的心境,那還是杜甫嗎?

  生:……(生沉寂)

  師:請同學們認真思考一下,杜甫當時年老多病,為什么還要登高呢?

  生:因為他要望望那安史之亂的硝煙尚未消散的祖國山河,雖然他知道登高望遠,滿目都是秋,但還是止不住那登臨的沉重腳步。

  師:能看到真的硝煙嗎?

  生:看不到的,那是他心里的硝煙,那硝煙中,不斷涌現(xiàn)出來的是大唐衰微,朝綱不振,滿目瘡痍……

  師:那么,回過頭,我們再一起來思考“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難道僅僅是季節(jié)之秋嗎?“艱難苦恨”難道僅僅是由于作客,多病嗎?讓我們一起走入詩人的心靈,深挖一下詩歌的思想蘊涵。

 。ㄔ俅尾シ旁娕c畫《登高》片段,讓學生沉浸其中,感悟詩情)

  生:無邊落木仿佛就是唐帝國衰敗的寫照,從江河東去中我們分明可以感受到無情的歷史變遷,蕭瑟的秋意中飽含著杜甫多么深厚的憂國憂民的感情啊。

  師:說得好!

  生:“艱難苦恨”也不是杜甫個人萬里作客的悲傷,“繁霜鬢”是由于杜甫憂國憂民,憂慮過深過重造成的。

  …………

  (發(fā)言的學生很多,這里不一一詳述)

  師:太感人了。同學們談的都很有道理,只要我們從整體上去感受詩的氛圍,從觸景生情中去感受無處不蕩漾著的災難時代的痛楚聲音,就一定能夠理解《登高》詩的真正意蘊,F(xiàn)在,同學們再討論一下:在季節(jié)之秋和個人之秋中還滲透著一個怎樣的“秋”呢?

  (師在黑板上畫了三個圈)

  生:在季節(jié)之秋和個人之秋中,還滲透著一個國家之秋,正是這個“秋”充斥著詩人的心胸,并且與季節(jié)之秋、個人之秋產(chǎn)生了共鳴,只有這個“秋”才是詩人所悲之秋的真正靈魂。

  師:這就是杜甫身處人生之秋,望著季節(jié)之秋,心里裝著國家之秋!老師還覺得“艱難”與“苦恨”間必然存在一種關系,是什么關系呢?同學們,請認真思考一下,沒有“艱難”,何來“苦恨”?這是什么關系呢?

  生:是因果關系。艱難的世事,國家處于多事之秋。國難深重,正是匹夫有責,奮力報國的時候,可是杜甫自己卻年老多病,令他痛心疾首,萬分憾恨。

  師:噢,原來杜甫“苦恨”的是自己不能再為國為民盡力了!這是詩人的自責,他憂憤深廣,既不像蘇軾,也不像李白。蘇軾在政治上失意時,能曠達自解、“倚杖聽歌聲”;杜甫做不到,他終生坎坷,卻從不談清風明月,即使晚年走投無路,也未曾問過桃園仙蹤,他活得太執(zhí)著。杜甫更不是李白。李白總是在自我張大,一會兒上九天攬月,一會兒下五洋捉鱉;杜甫卻總在自責自己不能挽狂瀾于既倒,不能救生民于水火,這才是“苦恨”的真正底蘊,這才是獨一無二的杜甫心哪!

  同學們,這一節(jié)課老師和大家一起討論了《登高》詩的思想蘊涵,邊說邊談,邊談邊說,每一個活動細節(jié)都進行得很好,特別是有好幾位同學的發(fā)言很深刻,關于結構藝術方面的問題,由于時間關系,留著咱們下次說,好不好?下課。(師生道別)

  教后感:本堂課師生對話的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們調動了自己的知識體驗,想象與直覺,根據(jù)收集到的信息分析,解釋詩句的含義與思想蘊涵,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樣的探究型語文審美教學課使學生認真地閱讀作品,師生之間平等尊重,相互交流,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感受力,而且也能從理性的角度更好地把握作品所傳遞的諸多信息。

登高教案12

  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

  2、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4、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學習設想

  1、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畫面的悲涼氣氛和詩人深廣的憂思。

  2、情景再現(xiàn)。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再現(xiàn)秋江廣闊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過再創(chuàng)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點。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課前閱讀準備

  1、杜甫的生平經(jīng)歷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自稱“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其詩深刻反映社會現(xiàn)實,因此被稱為“詩史”,他亦被稱為“詩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tǒng)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后可分4個時期。

 。ㄒ唬⑿陂_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年(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年,在洛陽與李白結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xiàn)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為代表。(涉世不深)

 。ǘ、天寶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貴,以求仕進,但均無結果。直到天寶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小小的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困頓和生活的饑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tǒng)治者的貪腐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斗钯涰f左丞丈二十二韻》《麗人行》、《兵車行》、《出塞》

  (憂國憂民)

 。ㄈ⒚C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chuàng)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后,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后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后,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759年,對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辭官,于年底到達成都。組詩“三吏”、“三別!

 。ìF(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達到高峰)

  (四)、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歷五年(770)11年內,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斷續(xù)住了五年。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開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間”的生活,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死于長沙至岳陽的船上,年58歲。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江村》、《登岳陽樓》

  2、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fā)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jīng)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xù)“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郁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里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了排遣濃云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郁悶,他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教學步驟:

  一、新課導入:(投影畫面)

 。ㄒ魳菲穑┱Z調低沉,語速緩慢,滿懷感情)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棗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jīng)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jīng)“右臂偏枯耳半聾”。

  重陽節(jié),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jié)日?墒沁@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jīng)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zhàn)亂之中,他遠離家鄉(xiāng),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放聲高吟: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滿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來欣賞1200多年前他為我們留下的這千古傳唱的著名詩篇《登高》(投影課題)

  我們一起隨著音樂再來誦讀一遍。ㄒ魳菲穑

  二、指導誦讀

  學習詩歌重在誦讀,誦讀能更好地領會詩的主旨,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好地鑒賞詩歌。

  那么怎樣才能誦讀得更好呢?(投影誦讀要領)

  1、理性的把握: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心中去,文如其人,言為心聲。

  2、感性的表現(xiàn):語音、語調、表情、動作、音樂

  三、賞析文本

  1、鑒賞首聯(lián)——“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這首詩首聯(lián)共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高”“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

  飛鳥,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鳥。因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還可以是一只跟鳥群失散的鳥。賞析時要敢于展開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詩給我們留下的空白?傊,這是不是一只歡樂的鳥呢,是一只孤獨痛苦的鳥。

  我們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歡樂的鳥,而且只能認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這是因為我們都是根據(jù)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2、鑒賞頷聯(lián)——“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頜聯(lián)只寫了兩種景物落木、長江。由落木,想到了樹,由樹及人,還是要聯(lián)系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lián)想。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經(jīng)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暫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

  如果說“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么,“不盡長江”呢?

  應該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卑堰@聯(lián)上下兩句的意思,聯(lián)系起來總結一下,是互相對比著寫的,也有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蛘叻催^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叭说纳,指的是個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

  第二句,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有些無可奈何。還有一種很宏大的氣勢。但同時,作為一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的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說,他不僅僅是無可奈何,也不是對生命的短暫想不通,更不是想違背自然規(guī)律而祈求長生不老,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一死。這是一種必然規(guī)律。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

  3、賞析頸聯(lián)——“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做客”和現(xiàn)在的“做客”不同,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鄉(xiāng)的意思。杜甫這里是漂泊他鄉(xiāng)、流浪他鄉(xiāng)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時是在戰(zhàn)亂的年代。是長久的,不斷的!俺!弊隹。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什么叫登臺呢?登臺,是九九重陽節(jié)的一種習俗。古人為什么登臺?是為了祈求長壽。登臺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獨自一人,登臺的地點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鄉(xiāng),而杜甫呢?是在離家萬里的他鄉(xiāng),悲涼的秋天。做客并登臺,已是兩層“愁”,是雙倍的愁。想想看,再這樣層層疊加上去已是六層了。再往深處想,杜甫登臺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著多病的身體,這樣又是八層愁苦。

  4、賞析尾聯(lián)——“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國難,是連年的戰(zhàn)亂。由于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是什么意思?在國勢艱難的時候,我極度痛恨,我已經(jīng)老了,以致兩鬢斑白了?啵菢O度的意思。這樣更表現(xiàn)出杜甫的憂國憂民。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zhàn)亂,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是一種憂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發(fā)叢生,兩鬢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捌D難”也不僅僅指國家艱難,更主要的還有個人艱難。因為杜甫此時已經(jīng)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著杜甫老人的一生。這里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二者都有。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應該特別強調杜甫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

  杜甫這個人特別愛喝酒,我們學過的杜甫的詩中,這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寫到喝酒了。還能舉出些喝酒的例子來,“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倍鸥Α毒湃铡吩娭杏小爸仃柂氉帽芯,抱病起登江上臺”。杜甫客也喝酒,憂也喝酒。咱們中國似乎惟有酒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時是重陽節(jié)呀,按習俗應該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卻不能喝酒了。因為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還因為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墒菂s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么了卻,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結在詩的結尾,郁結在杜甫老人的心頭。

登高教案13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詩歌,領會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2、賞析詩歌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體會杜詩蘊含的深沉憂思。

  教學重點: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賞析該詩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走進詩人的情感,感受詩人深沉的憂思。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師:有人對唐詩中出現(xiàn)出現(xiàn)最多的季節(jié)、詞語、顏色、場景、情感等詞進行過統(tǒng)計,分別是秋、不(無)、白、江邊、孤獨。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首詩歌《登高》涵蓋了以上所有因素。古人對這首詩的評價也非常高。明代胡應麟《詩藪》:“風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后無來學......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這首詩好在哪里?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杜甫《登高》。師:學習詩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本課的學習目標。生:學生齊讀師:學習詩歌講求知人論世。首先我們來了解詩人杜甫。同學們對杜甫可以說耳熟能詳了,并且課下做了課前導學案,請同學們看著大屏幕填空。生:學生填空,齊答。

  二、整體感知

  1、初讀,讀準節(jié)奏師:請同學們出聲自由朗讀課文,讀的時候注意讀音和節(jié)奏。生:學生大聲自由朗讀。師:指明學生來讀,讀時注意讀音和節(jié)奏。其他同學注意聽,看其是否存在讀音和節(jié)奏上的錯誤。生:學生糾正讀音或節(jié)奏。師:教師正音并明確節(jié)奏。同學們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字的讀音和寫法:渚(zhǔ),“潦“為多音字,潦(liáo)倒,潦(lǎo)水。同時注意“鬢”的寫法,由髟加賓組成,為形聲字。節(jié)奏方面,七言詩一般有四個節(jié)拍,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不可以單看句式,要聯(lián)系意義的表達。

  師:請同學們齊讀該詩,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

  生:齊讀

  師:請同學們默讀詩歌,結合課下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提出疑難詞句,小組討論解決。

  生:該詩主要寫了作者登高時的所見所感。重點疑難詞有:回:回旋蕭蕭:模擬草木搖落的聲音百年:借指晚年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繁霜鬢:像厚重白霜似的鬢發(fā)。

  師:大家再聽一遍范讀,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美、情感美。

  3、再讀,讀出情感

  師:聽完范讀以后,大家能否用詩中的一個字或詞,概括本首詩的感情基調?

  生:悲師:因為整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悲的,所以大家讀時語氣要緩慢、沉重,大家以緩慢沉重的語氣齊讀一遍詩歌,讀出“悲”的感情。

  三、文本賞析4、品讀,讀準詩情師:聽完大家的朗讀,老師認為同學們讀的感情并不到位,原因在于大家并沒有深入理會作者的悲情。下面我們就深入杜甫內心,感悟其心中深沉的悲慨。師:《登高》這首詩寫了作者登高時的所見所感,前兩聯(lián)為所見,后兩聯(lián)為所感。后兩聯(lián)直接抒發(fā)作者內心的悲慨。請同學們思考后兩聯(lián)寫了作者的幾種悲,你從那些字或詞中讀出的?在思考的同時,注意圈點勾畫做批注。(學生思考3-5分鐘,同時多媒體呈現(xiàn)杜甫生平及此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便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詩人情感。)師:請大家根據(jù)下面例子仿寫,對詩人的悲進行總結概括,“詩人悲在重陽節(jié)登高,倍感思親”。生:詩人悲在百年多病,年老又身纏重病。生:詩人悲在獨登臺,倍感凄涼。生:詩人悲在萬里常作客,客居他鄉(xiāng),濃重的漂泊孤苦之感。師: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點58歲去世為止,十一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漂泊在外的第八個年頭了,所以一個“!弊直讹@漂泊流浪之悲感。......

  師:詩人還悲在艱難苦恨。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一是指個人的艱難,生活困頓、壯志難酬:詩人遭受物質上和精神上雙重打擊。二是國事艱難,連年的戰(zhàn)爭,國家一片混亂,黎民百姓仍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詩人自身處境艱難,還處處為國為民憂心,讓我們看到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品質?嗪奘侵笜O度的悔恨,悔恨自己年事已高,無法挽救國家危難,壯志難酬,情感抒發(fā)達到了高潮。

  師總結:個人的多病、羈旅的艱辛、壯志的未酬、時代的苦難共同構成作者的悲慨,情感愈加低沉,尾聯(lián)更是一字一頓,形成了情感抒發(fā)的堵塞之感,這就是老杜沉郁頓挫的詩風。古代知識分子大多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自勉,而杜甫無論窮達,都心憂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稱為“詩圣”。

  師:用緩慢、沉重的語氣讀出這種為己為國的愁苦憂悶之情。

  生:齊讀。

  師:把握了詩人的情感之后,同學們感情更加飽滿,讀出了詩歌的沉重悲慨之情,很不錯。5、賞讀——緣景明情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以悲情看到的景物會是什么樣的呢。請大家朗讀前兩聯(lián),找出作者寫了哪些景,這些景分別傳達出作者什么樣的情感。小組探究合作。

  生:風急: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急風凜冽,詩人內心更加悲涼。天高:天高闊遠,在茫茫天地之間,詩人更覺自己的渺小,無限悲涼之情涌上詩人的心頭。

  師:正所謂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

  生:猿嘯哀,猿猴的叫聲凄厲悲慘,更加重了詩人的悲哀之情。師:詩人當時身處夔州,境內巫峽的猿啼以凄慘聞世,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悲哀之情可見一斑。

  生:渚清沙白從色調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調,更顯環(huán)境的冷清和凄涼。詩人觸景生情,自然內心也倍感凄涼。......

  生:蕭蕭,樹葉紛紛落下,自然界已進入了秋天,詩人也是年事已高,由此感受到生命的短暫。生:長江滾滾顯示出歷史和時間的悠久。

  師:短暫的生命面對永恒的長江,詩人感到人生短暫而渺小,歷史悠遠而不可逆轉,因壯志未酬而產(chǎn)生惆悵。

  師:前兩聯(lián)通過詩人登高所見,將情蘊含在景物之中,營造了一種廣闊雄渾、沉郁而悲涼的意境,傳達出悲秋之情、壯志未酬之感。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寫作手法?

  生:情景交融。師:再把這四句齊讀一遍,加深對意象的`理解,領悟景中之情。注意重讀和語氣。

  生:齊讀后兩聯(lián)。

  師:同學們對全詩的意境和情感有了進一步的掌握,我們能否把這首詩讀的更好呢?

  生:齊讀

  師:這次同學們的語調更低沉哀婉、情感更加悲慨,看來已經(jīng)把握了《登高》的內涵。

  6、總結:《登高》一詩寫作者登高所見所感,后兩聯(lián)直接抒情,前兩聯(lián)寫景,因作者以悲慨之心境觀物,所以景物都染上作者的主觀情緒,景中含情。達到了情與景的完美融合,整首詩運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抒發(fā)了對自身和國家命運的悲慨之情。四、拓展延伸任務三:梳理杜甫晚年漂泊時期創(chuàng)作的有關登高的作品,找出其共同點,思考其帶給我們的價值和啟示。明確:

  766夔州《閣夜》

  767夔州《登高》

  767岳陽《登岳陽樓》

  769湘陰《登白馬潭》

  769長沙《樓上》

  共同點:自身處境艱難,仍不忘國家和百姓。憂國憂民。啟示:古人云:“無事莫登高”,登高會觸及詩人內心的傷痛,晚年漂泊生活中,杜甫屢屢登高,站在時空的高處,倍感自身的渺小與虛弱,感傷時事的艱難和民生的苦難,在登高詩中展現(xiàn)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擔當: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種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正是我們當代青年所應具有的品格。我們要學習杜甫的這種品格,勇?lián)鷷r代重任,爭做有為青年。

  五、課堂檢測背誦《登高》

  六、作業(yè)1、熟背并默寫全詩。

  2、完成鞏固案習題。

  評測練習

  一、情境性默寫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從高處著筆寫夔州的特定環(huán)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寫出了飄泊無定的悲苦生涯。

 。2)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現(xiàn)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人也曾把這兩句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聯(lián),俯仰結合,動靜相映,聲色并茂,對仗工整,字字精當,堪為典例。(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4)杜甫在《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聯(lián),用了六個意象,寫出了夔州秋天蕭瑟的景色。

 。5)在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通過環(huán)境描寫,以猿與鳥的活動烘托出詩人內心的無限悲涼。(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6)《登高》一詩中,由高到低,寫詩人所見所聞,渲染秋江悲涼而又壯闊的景物特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兩句分別從聽覺和視覺這兩方面寫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聲音哀怨凄慘,色彩冷艷清淡,渲染了悲涼的氣氛。

 。8)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聯(lián),描繪出有聲有色、動靜兼具的秋江圖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9)寫遠望所見,用傳神之筆描寫凄冷江色和長江氣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杜甫《登高》中為我們營造了一幅氣勢磅礴的長江秋日圖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

  歲暮

 、俣鸥q暮遠為客,邊隅還用兵。

  煙塵犯雪嶺②,鼓角動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誰請纓?

  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

  【注】①本詩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末,時杜甫客居閬州(今四川閬中)②雪嶺: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嶺臨近松州、維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做本詩時,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首聯(lián)交待詩人客居他鄉(xiāng),在歲暮之際,聽到了邊境發(fā)生戰(zhàn)事的消息,看似平淡的敘述中,包含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沉重心境。

  B.頷聯(lián)一個“犯”字,一個“動”字,寫出了詩人聽到外敵入侵后內心受到的強烈沖擊,詩人心系國家百姓的那份真摯情感躍然紙上。

  C.頸聯(lián)“朝廷誰請纓”一句,是杜甫對當時那些貪祿戀位、庸懦無能的文武大臣的諷刺和責問,表現(xiàn)了他深深的失望和憤怒。

  D.尾聯(lián)先來一個設問句:“濟時敢愛死?”點明心境,接著以“寂寞壯心驚”收束全詩,“寂寞”二字,旨在表現(xiàn)詩人此時獨自客居閬州,孤單寂寞之情。

  2.這首詩使用了多種表達技巧,請舉出兩種并作賞析。

登高教案14

  教學目標:

  1、了解寫作背景,在吟誦的基礎上,把握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

  2、理解詩歌的大意,體味作者寄寓的思想情感;

  3、學習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培養(yǎng)高尚的愛國情操。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意象分析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

  2、賞析對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藝術特點并學以致用。

  主要教學方法:朗讀法、自主研讀法、師生合作探究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

  一、巧妙導入、明確目標

  1、音頻導入

  請同學們欣賞《登高》的朗讀。

  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學)

  1、作者介紹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人稱“詩圣”。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xxxx、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圣”。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xiàn)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愿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代表作有“三吏”、“三別”。

  2、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fā)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jīng)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xù)“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郁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里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了排遣濃云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郁悶,他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組織學生合作探究(議)

  1、首聯(lián)寫了那些意象?營造了什么意境?體現(xiàn)了詩人什么感情?

  答:意象:風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意境:雄渾、高遠、肅殺、凄涼

  感情:孤獨無依、漂泊痛苦

  2、頷聯(lián)給我們勾畫出一副極其廣闊深遠的圖景,前人譽之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寫了哪些景物?營造了什么意境?面對此景,杜甫產(chǎn)生了怎樣的感慨?

  答:景:落木無邊蕭蕭下,長江不盡滾滾來

  境:蒼涼、雄渾、沉郁、悲壯

  情:時光易逝、人生短暫、壯志未酬

  3、從“萬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獨”這些字眼中,你能領悟出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身逢戰(zhàn)亂、時值悲秋、離鄉(xiāng)萬里、漂泊他鄉(xiāng)、人到暮年、體弱多病、孤獨無依,再加上國家多難,詩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獨,身世凄涼,十分眷念家鄉(xiāng)和親人,也為國家多難憂心忡忡。

  四、引導學生拓展創(chuàng)新(創(chuàng))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苦”、“恨”是什么意思?“艱難”一詞,你的理解?

  明確:

 。1)是國難,是連年的戰(zhàn)亂。由于艱難痛苦和仇恨,使他兩鬢斑白了。

 。2)苦、恨——極其遺憾。

  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zhàn)亂,但由于年老多病而無法實現(xiàn),從而非常遺憾,壯志難酬。

 。3)艱難——羈旅之愁、身世之悲、家國之痛。

  五、課堂小結、當堂檢測

  1、下列詩句,從修辭手法看,不是對仗的一項是()

  A.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B.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C.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D.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答案:C

  2、對《登高》一詩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寫詩人登高的見聞詩人對風、天、猿嘯、渚、沙、鳥飛等具體的景物,進行了生動具體細致的刻畫。

  B.頷聯(lián)也是寫景,但手法與首聯(lián)不同,如果說首聯(lián)是一幅工筆畫的話,那么頷聯(lián)就是一幅寫意畫詩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蕭蕭的落木,滾滾的流水,加以渲染,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

  C.頸聯(lián)詩人點明詩旨詩人登高望遠,由無邊的落木,不盡的江水,聯(lián)想到自己漂泊萬里,暮年多病,抒發(fā)了怨天尤人的牢騷,這是孤獨者的慨嘆。

  D.杜甫是憂國憂民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對人生有大悲憫“艱難苦恨繁霜鬢”是他關于現(xiàn)實觀照的結果。

  答案:C

  六、課后延伸、溫故知新

  1、理解性默寫

 。1)杜甫的《登高》在寫景的同時深沉地抒發(fā)了自己的情懷,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悲愴的千古名句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2)《登高》中寫國事艱難、壯志難酬、人生潦倒、愁恨無限的句子是: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江漢

  杜甫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問:這是杜甫晚年客滯江漢時所寫的一首詩。詩中二三聯(lián)寫了哪幾個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解析:第一步:找意象——-寫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風”四個意象。第二步:描繪客觀畫面,聯(lián)系主觀情感——“片云”在空中飄蕩,如自己漂泊他鄉(xiāng),漫漫長夜中月亮孤獨,我也孤獨。第三步:概括意境特點——“片云”“孤月”意境凄涼,“落日”“秋風”意境雄壯、開闊。第四步:分析點明情感(或情景交融的意境)——“片云”“孤月”流露出作者孤獨、苦無知音的煩悶;“落日”“秋風”體現(xiàn)了作者“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樂觀曠達。兩聯(lián)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種天高道遠、孤月獨照的冷清(孤清)的意境。

登高教案15

  【教學設想】

  《登高》是一首達到了主觀情感和客觀物象高度統(tǒng)一的一首七言律詩。作者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這兩個最富于想象力和聯(lián)想力的形象中,詩歌飽含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個人身世的辛酸。因此,在教學本課時,要引導學生在了解詩人身世遭際和寫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語言,感知意象,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飽含深情地朗讀課文。

  【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對詩的了解還比較膚淺,往往只滿足于背誦、記憶,并不專注于詩歌本身的意象、意境與情感,因此,要加強對學生古詩詞誦讀的訓練,讓他們學會品味詩歌的意境,進而把握詩歌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使學生受到詩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從而引發(fā)學生的審美興趣,培養(yǎng)其潛心涵泳的鑒賞習慣。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2、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無盡的哀思;

  二、過程與方法

  1、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鑒賞技巧;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走進詩人的情感,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無盡的哀思。

  【教學重點】

  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品味鑒賞詩歌語言,了解此詩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

  在朗讀背誦中,感受詩人悲涼的內心世界,領略詩人獨特的審美情趣。

  【教法方法】

  吟誦,講析,點撥,討論。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課前準備】

  1、杜甫的生平經(jīng)歷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自稱“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其詩深刻反映社會現(xiàn)實,因此被稱為“詩史”,他亦被稱為“詩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tǒng)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后可分4個時期。

 。ㄒ唬┬陂_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年(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年,在洛陽與李白結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xiàn)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為代表。(涉世不深)

 。ǘ┨鞂毼迥曛潦哪辏746-755),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貴,以求仕進,但均無結果。直到天寶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小小的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困頓和生活的饑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tǒng)治者的腐敗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斗钯涰f左丞丈二十二韻》《麗人行》、《兵車行》、《出塞》。

 。ㄈ┟C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chuàng)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后,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后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后,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759年,對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辭官,于年底到達成都。組詩“三吏”、“三別”。

  (四)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歷五年(770)11年內,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斷續(xù)住了五年。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開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間”的生活,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死于長沙至岳陽的船上,年58歲。

  2、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fā)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jīng)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xù)“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郁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里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了排遣濃云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郁悶,他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投影畫面)

 。ㄒ魳菲,語調低沉,語速緩慢,滿懷感情)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棗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jīng)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jīng)“右臂偏枯耳半聾”。

  重陽節(jié),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jié)日。可是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jīng)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zhàn)亂之中,他遠離家鄉(xiāng),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放聲高吟: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滿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來欣賞1200多年前他為我們留下的這千古傳唱的著名詩篇《登高》(投影課題)

  我們一起隨著音樂再來誦讀一遍!(音樂起)

  二、指導誦讀

  導引:

  學習詩歌重在誦讀,誦讀能更好地領會詩的主旨,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好地鑒賞詩歌。那么怎樣才能誦讀得更好呢?(投影誦讀要領)

  1、理性的把握: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心中去,文如其人,言為心聲。

  2、感性的表現(xiàn):語音、語調、表情、動作、音樂

  三、賞析文本

  1、品味首聯(lián)——“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導引

 。哼@首詩首聯(lián)共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 “高” “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

  急風:

  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天高;

  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哀猿;

  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

  飛鳥:

  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鳥。因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還可以是一只跟鳥群失散的鳥。賞析時要敢于展開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詩給我們留下的空白?傊,這是不是一只歡樂的鳥呢,是一只孤獨痛苦的鳥。

  我們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歡樂的鳥,而且只能認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這是因為我們都是根據(jù)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2、品味頷聯(lián)——“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頜聯(lián)只寫了兩種景物落木、長江。由落木,想到了樹,由樹及人,還是要聯(lián)系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lián)想。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經(jīng)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暫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

  如果說“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么,“不盡長江”呢?

  應該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卑堰@聯(lián)上下兩句的意思,聯(lián)系起來總結一下,是互相對比著寫的,也有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或者反過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叭说纳,指的是個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

  第二句,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有些無可奈何。還有一種很宏大的氣勢。但同時,作為一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的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說,他不僅僅是無可奈何,也不是對生命的短暫想不通,更不是想違背自然規(guī)律而祈求長生不老,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一死。這是一種必然規(guī)律。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

  3、感悟頸聯(lián)——“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輾轉江湖,身不由己,兇多吉少,有家難歸,此為“萬里”之悲;常年累月,馬不停蹄,聚會離合,歡少苦多,此為“?汀敝蝗松喽,多災多難,年邁體弱,疾病纏身,此為“多病”之悲;登高遠眺,臨風懷想,天地一儒,形影相吊,此為“孤獨”之悲;落魄潦倒,艱難苦恨,愁生白發(fā),歲月不多,此為“霜鬢”之悲;時局動蕩,生靈涂炭,憂國傷時,一籌莫展,此為“家國”之悲;異鄉(xiāng)飄泊,多病殘生,因病斷酒,添愁惹恨,此為“斷飲”之悲!泊朔N種,悲恨萬端,“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百年”,就是老年,拖著多病的身體,這樣又是八層愁苦。

  4、感悟尾聯(lián)——“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國難,是連年的戰(zhàn)亂。由于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

  苦,是什么意思?在國勢艱難的時候,我極度痛恨,我已經(jīng)老了,以致兩鬢斑白了?,是極度的意思。這樣更表現(xiàn)出杜甫的憂國憂民。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zhàn)亂,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是一種憂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發(fā)叢生,兩鬢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捌D難”也不僅僅指國家艱難,更主要的還有個人艱難。因為杜甫此時已經(jīng)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著杜甫老人的一生。這里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二者都有。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應該特別強調杜甫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

  導引:杜甫這個人特別愛喝酒,我們學過的杜甫的詩中,這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寫到喝酒了。還能舉出些喝酒的例子來,“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杜甫《九日》詩中有“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杜甫客也喝酒,憂也喝酒。咱們中國似乎惟有酒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時是重陽節(jié)呀,按習俗應該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卻不能喝酒了。因為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還因為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墒菂s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么了卻,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結在詩的結尾,郁結在杜甫老人的心頭。

  板書:

  情感蘊藏:

  首聯(lián)哀婉孤獨

  頷聯(lián)沉郁高昂

  頸聯(lián)愁苦沉痛

  尾聯(lián)憂憤無奈

  三、遷移延伸提高能力

  導引:

  秋是一個豐富的季節(jié),秋是一個多愁的季節(jié),秋也是一個充滿想象的季節(jié),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寫下了許許多多傷秋、感秋或贊秋的詩文,以此來表達他們對秋的感悟與理解。在大量“悲秋”詩詞中,有三種情懷較為突出:

  1、抒發(fā)離別之苦,思念之情。

  滿目蒼涼的秋色常常勾起游子思鄉(xiāng)的情思,秋天所特有的幾個節(jié)日,如七夕、中秋、重陽等,更容易引人傷感。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保ㄍ蹙S《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保ㄍ踅ā妒逡雇录亩爬芍小罚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保ㄌK東坡《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此外,古典詩詞中常用來表達思鄉(xiāng)之情離別之苦的秋天物象還有很多,諸如菊花酒、梧桐樹、南飛雁……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保虾迫弧对绾袘选罚

  “古臺搖落后,秋入望鄉(xiāng)心!保▌㈤L卿《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薄皷|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保ò拙右住杜眯小罚

  “寒蟬凄切……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柳永《雨霖鈴》)

  2、表現(xiàn)處境悲涼,命運多舛。

  處境悲涼、惆悵失意的詩人,往往被秋天的蕭瑟、冷落、荒涼觸動敏感的心靈,引發(fā)無窮的愁緒。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保樫e王《在獄詠蟬》)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保ɡ畎住兑共磁d緫压拧罚

  3、悲嘆英雄遲暮,人生短暫。

  秋天萬物凋零,容易引起那些經(jīng)歷了種種生活艱難或已經(jīng)年老的詩人內心的共鳴。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賶褞讜r兮奈老何!保▌亍肚镲L辭》)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將軍白發(fā)征夫淚。”(范仲淹《漁家傲》)

  四、課堂總結

  無論是寫景還是抒情,通篇關目,全在一“悲”。古往今來,身世家國,榮辱人生,沉浮世態(tài),得失人心,多少離愁苦恨,多少艱難困厄,全由杜甫一肩挑住。他像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一肩挑起了推排不盡、驅趕不絕的千斤悲愁,我們驚詫,生命是如此的沉重而悲壯!

  五、作業(yè)

  1、選做題:

 。1)把《登高》一詩改寫為現(xiàn)代詩歌。

  (2)以“悲秋”為話題,寫一首詩。

  要求:①寫詩要注意韻律;②寫詩要選擇鮮活的意象;③寫詩要意蘊豐富;④寫詩要有充沛的感情

  2、背誦《登高》。

【登高教案】相關文章:

《登高》教案02-23

《登高》教案(精選10篇)05-09

《登高》教案8篇03-01

《登高》教案14篇02-23

《登高》教案15篇03-27

登高教案4篇06-27

登高教案(精選10篇)10-20

關于《登高》教案(通用10篇)09-27

杜甫詩三首《登高》教案08-26

《登高》說課稿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