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秀)語文教案7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教案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教案 篇1
本課重點:
1、了解應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特征進行描寫。
2、了解在敘述、描寫中插入抒情、議論的寫法。
給下列斜體字注音
荒謬白皙
滑稽輪廓
捋胡子頭顱
腳踝義憤填膺
福樓拜
(1821—1880)十九世紀法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青年時代遵父命到巴黎學習法律,但他毫無興趣,結識了雨果,決定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三十六歲時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出版,這使他名聲大振。
屠格涅夫
(1818—1883)十九世紀俄國著名現實主義作家。1838年留學德國,研究歷史、語文、哲學和古典文學,游歷大部分歐洲。代表作有長篇小說《父與子》,短篇小說集《獵人筆記》。
都德
(1840—1897)十九世紀法國著名現實主義作家。他的短篇小說《最后一課》、《柏林之圍》都是表現愛國主義思想的世界名篇。
左拉
(1840—1902)十九世紀法國著名自然主義作家。其作品多以自然主義手法揭露資產階級的'荒淫無恥。代表作《小酒店》。
作者簡介:
莫泊桑(1850~1893)法國作家。他是19世紀后半葉法國杰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創(chuàng)作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突出。他在創(chuàng)作上受福樓拜、左拉和屠格涅夫的影響較大。莫泊桑與福樓拜交往甚密,因此寫下了這篇出色的散文。莫泊桑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美稱,代表作《羊脂球》。
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詩歌語言運用所產生的繪畫美(詩畫合一);
2、中夸張、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格的成功運用;
3、本詩的學習理解作者面對逆境時候積極面對、坦然接受的態(tài)度。
教學中難點:
目標2、3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介紹作者:沃爾柯特--擁有英國、非洲和荷蘭血統(tǒng),會英語、克里奧耳英語和克里奧爾法語(本地土語)以及西班牙語,使用英語寫作。他的國家圣盧西亞1979年才獲得獨立,沒有自己的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這使得作者成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精神“分裂者“和無家可歸的流浪兒。然而正是作者對多元化文化的包容、糅合,產生了一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96年)。
二、整體感知:學生自瀆
1、 詩人筆下的是什么季節(jié)?有何特點?
明確--雨季;晦暗而又漫長(山嶺冒煙、河流泛濫、他不露面。。。。。。)
2、 詩歌第二節(jié)中的“她”指的是什么,運用了什么修辭格?明確--太陽;擬人。
3、 找出詩中運用了的修辭格的其他詩句?
明確--擬人(“她仍然不肯起來止雨、她躲在房間里賞玩古老的東西。。。。。。”);夸張(“腫脹的天”、“哪管雷像一摞菜盤從天上摔下來”);
比喻(“山嶺冒煙像口大鍋”等)
4、 作者對光明的太陽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
明確:太陽(擬人)--盼望她的'出現(從詩歌的前兩節(jié)可以看出來)--重新出現(全詩的高潮:作者的心情是無比的欣喜--“體諒的眼”、“繁華的額”、“雨的珠簾”等華麗的語言表達出來的)--始終如一的愛
5、 面對晦暗而又漫長的雨季作者的態(tài)度前后有何變化,是怎樣變化的?
明確:有變化(“過去我只愛我的幸福和你”);厭惡(“這么多的雨水”、“正如黑八月腫脹的天”)--學著去愛--學會去愛
三、具體研習:師生討論
1、詩歌中的“太陽”和“雨季”你覺得有沒有所指?如果有你認為他們象征什么?(不要求統(tǒng)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學生有的說:是人生的雨季和人生的陽光;是社會的黑暗和光明;是人性的善和惡等等,明確:詩歌中的太陽和雨季不論指什么都應該是對立的兩個方面。
2、詩歌中作者為何要學著去愛“晦暗而又漫長的雨季”,體現了作者怎樣的生活態(tài)度?
明確:無論人生、人性、社會都會有所謂的“雨季”,如其選擇逃避不如積極的去面對。體現了作者--對生活寬廣深厚的態(tài)度,對逆境坦然的接受、積極的面對;有這種態(tài)度才能更加珍惜美好的事物;世間一切稱之為“雨季”的東西都無法對詩人堅實的世界構成任何威脅。
四、課堂小結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底片》,大家看到的是人和社會中一些不好的地方,通過這首詩的學習我們要學會用積極的心態(tài)、坦然的去面對“晦暗的雨季”。
五、課后作業(yè)
課程探究的相關練習
六、板書設計
雨季--厭惡--學著去愛--學會去愛
太陽--盼望--出現--始終如一的愛
坦然的接受、積極的面對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文章主要內容,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掌握本課8個生字,理解新詞的意思,摘錄好詞好句。
二、方法與過程目標
學習作者善于運用比喻、擬人、想象等手法來抒發(fā)情感的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感受作者所描寫的境界,激發(fā)學生類似體驗,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古橋的圖片;錄有風聲、雨聲、鳥叫聲、溪流聲等聲響的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懸念,揭示課題
1、大家平時都有哪些好友?會去探訪你的好好友嗎?
2、今天我們一起來學一篇跟好友有關的特殊的文章,文中的作者要探訪的好友到底是誰呢?
3、出示課題《山中訪友》,學生讀題。
4、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探訪他的好好友。
二、讀通課文,掌握字詞
1、初讀課文,讀準生字的字音,圈出你認為優(yōu)美的詞語并多讀幾遍。讀通課文,了解大概內容。
2、交流生字詞的讀法,匯報好詞,集體品讀。
清爽 吟誦 唱和 陡峭 挺拔 精致 奧秘 德高望重 津津樂道 別有深意
誰來簡單地說出這篇文章的大致內容?
三、學習“出門”,感受心情
1、作者輕裝上路,讀讀課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當時的心情。(心情好;高興)
2、你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當時心情很好?
出了門,就與微風撞了個滿懷,風中含著露水和梔子花的氣息。早晨,好清爽!
�。�1)自由地讀讀這句話,感受話中所包蘊著的情意與心情。
�。�2)理解“與微風撞了個滿懷”的寫法及所包含的韻味。
(3) 帶著輕松愉悅激動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讀句子。
不坐車,不邀游伴,也不帶什么禮物,就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踏一條幽徑,獨自去訪問我的好友。
�。�1)讀讀這句話,從什么地方最能看出作者的好心情?
“滿懷”是什么意思呢?與上一句的“滿懷”意思一樣嗎?平時還可以說什么東西是滿懷的?用“滿懷______”練習說話。
�。�2)帶著滿懷的好心情朗讀這句話。
四、再讀課文,捕獲感知
1、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出門訪友。請大家再自由地、放聲地讀讀全文,想想作者去山中訪問了哪些好友,他是如何看待這些好友的?
2、交流討論。(友好的;他們是真朋摯友;作者是帶著欣賞的眼光在與他的好友在交流;他們之間感情很真摯……)
五、精讀課文,感悟深情
1、請大家再一次跟隨著作者去探訪他的那些特殊的好友。認真讀讀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這些好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寫在句子的旁邊。
2、交流大家劃出的句子。
那座古橋,是我要拜訪的第一個老好友。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馬渡過對岸,滾滾河水流向遠方,你弓著腰,俯身凝望著那水中的人影、魚影、月影。歲月悠悠,波光明滅,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舊。
(1)自由讀讀第3自然段,想象并說出這座古橋的模樣。出示古橋圖片,思考:作者面對這樣一座古老的石橋他聯想到了什么?體會這樣寫的好處。(形象地寫出石橋的古老滄桑,暗示了古橋所發(fā)揮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對于古橋的一片情深)
(2)讀讀句子,請想象一下,這座古橋在幾百年的歷程之中,他馱過了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經發(fā)生過了哪些事?
(3)談談你對“歲月悠悠,波光明滅,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舊”這句話的理解。
�。�4)自由朗讀;指名朗讀;師生共讀。
六、抄寫詞語,自主背誦
1、抄寫含有要寫的字的詞語。
瀑布 陡峭 身軀 津津樂道 蘊含 俠客
2、有能力的同學將第三自然段熟讀至誦。
第二課時
一、回顧“好友”,引入新課
上節(jié)課我們跟隨著作者去訪問了他的一個老好友,那座古老的石橋。這節(jié)課讓我們繼續(xù)走入深山去探望我們那些特殊的好友!
二、好友相見,感受情意
1、除了“古橋”這位老好友以外,還探訪了哪些好好友呢?他們之間情誼如何,你是從哪些語句中感知的?請你們拿起書本,快速地瀏覽一遍。
2、交流探究,品評賞讀
有側重地品析下列語句。
走進這片樹林,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每一棵樹都是我的知己,它們迎面送來無邊的青翠,每一棵樹都在望著我。
�。�1)作者在這里用了什么表達方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用朗讀來加深自己的體會。
(2)有感情地朗讀。
我靠在一棵樹上,靜靜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樹。我腳下長出的根須,深深扎進泥土和巖層;頭發(fā)長成樹冠,胳膊變成樹枝,血液變成樹的汁液,在年輪里旋轉、流淌。
�。�1)默讀,想象作者描寫的情景。
�。�2)同桌互讀,交流對這段話的體會。
�。�3)指名匯報對這段話的理解。(豐富的想象;寫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
(4)帶著自己的體會多讀幾遍。
這山中的一切,哪個不是我的好友?
�。�1)指哪些好友呢?請熟讀第五自然段。
�。�2)“哪個不是我的好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體的好友替換掉“這山中的好友”,可以怎么說?(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好友;這山中的瀑布、懸崖、溪流,哪個不是我的好友?……)
我熱切地跟他們打招呼: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誦著一首小詩,是邀我與你唱和嗎?你好,飛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渾的男高音多么有氣勢。你好,陡峭的懸崖!深深的峽谷襯托著你挺拔的身軀,你高高的額頭上,仿佛刻滿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潔白的身影,讓天空充滿寧靜,變得更加湛藍。喂,淘氣的云雀,嘰嘰喳喳地在談些什么呢?我猜你們津津樂道的,是飛行中看到的好風景。
�。�1)作者將山中的景物都聯想成什么了?
�。�2)通過朗讀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歡快、瀑布的雄渾、懸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潔白和寧靜、云雀的欣喜和歡樂。(播放磁帶,通過聲響帶給學生最真切的感受,促進學生的朗讀感悟。)
�。�3)面對這我們熱情的招呼,我們這些好友可能會怎樣回答呢?請選擇一位好友,將他的回答寫下來。
如: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
教師隨意讀某一位好友的話,指學生作答。
(4)有感情地朗讀整段話:同桌對讀,師生輪讀。
撿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葉,細數精致的紋理,看到了它蘊含的生命的奧秘。在它們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這短暫而別有深意的儀式。捧起一塊石頭,輕輕敲擊,我聽見遠古火山爆發(fā)的聲浪,我聽見時間的隆隆回聲。
(1)細讀,思考:作者看到落花與落葉聯想到了什么?
�。�2)引導討論:作者從落花、落葉、石頭中體會到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讀這段文字。
忽然,雷陣雨來了,像有一千個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個醉酒的詩人在云頭吟詠。滿世界都是雨,頭頂的巖石像為我撐起的巨傘。我站立之處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誰能說這不是天地給我的恩澤?
�。�1)默讀,提出不懂的問題,互相交流。
�。�2)雨大嗎?下雨時的情景什么樣子?用一個或幾個詞語來概括一下。(電閃雷鳴、瓢潑大雨等)
�。�3)如何理解“誰能說這不是天地給我的恩澤”。
�。�4)齊讀一遍。
三、作別好友,臨行寄語
1、讀讀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交流發(fā)現。(作者在山中呆了整整一天;首尾呼應等。)
2、帶著“好心情”,有感情地讀課文。
四、升華感情,背誦結課
1、通讀全文,交流:課文為什么以“山中訪友”為題。
2、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到三個部分,背誦下來。
語文教案 篇4
設計思路:
文言文的教學不必每課都弄得特別細,尤其是自讀課文,要允許學生“囫圇吞棗”。在整體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多讀讀,多議議,甚至可以找來同題材或同體裁或同時期同一作家的作品,開展比較閱讀,從不同方面啟發(fā)學生。
課時安排:
本文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通過學生自讀課文,檢查預習。讀后,教師正音。
二、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參見“教材分析”部分的“作者介紹”和“寫作背景”。
三、學生自助解決重點實詞和虛詞的用法,不懂的地方存疑。
四、教師釋疑,師生共同疏通文章大意。
五、有條件的可以找來記錄北方初春的錄像帶播放,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六、分組鑒賞。可以從文章內容、表達的情感、寫景方法、文章結構、語言表達、寫作意圖、讀后感等諸多角度入手。
七、教師總結。
中國歷代的文學作品,以“春”為題材的不少,但從時節(jié)看,大多是寫仲春、暮春之景;從地域來看,又多鐘情“南國之春”;從情愫來看,且多“傷春”之作。本文寫北國的初春景象,清新清俊,意趣盎然,堪為寫春佳構。作者先放著線兒,并不急著寫滿井,也不急著寫春風解春情,而是將筆鋒一轉,點染出春寒料峭,余寒猶厲,緊要處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這一筆,可謂據實招來,北國的早春,本就如此。不像南國:風最輕柔雨最時,根芽長就六朝枝。“春”自是不急,可人卻憋得慌,“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我們甚至可以想象,這只如籠中鳥的北國客人,為盼春到,是如何在斗室之中來回地踱著方步了。人是關不住的,他終于不想忍下去了,“冒風馳行”,但每次都是“未百步輒返”。盼春之情切,猶如那脹鼓鼓的弓箭,一觸即發(fā)。
北國的春了無痕,可不,從春朝節(jié)到二十二日,這才幾天的'工夫,春就駐到北國了。且看這滿井的春水、春山,山有人的體態(tài),水有人的情意,水像乍出匣的明鏡,山像剛梳洗過的美女。這一切是那么秀氣傳神,令人耳目一新。如果你還沒有找到初春,這一處景致準是: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一個“將”字,一個“未”字,寫盡春意處處,令人遐想聯翩,比起東坡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揚花詞》(“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M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里去,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保└幸饩�。“柔梢披風”,豈不正是那個剛梳妝的美女子嗎?“柔”大概是初春的身胚,在北國的風中,一定更具豐姿了�!熬G淺黃深二月時,傍檐臨水一枝枝。迎風無力纖纖掛,待月多情細細垂�!蔽覀儾唤獑枺菏悄膫€詩人曾經這般鐘愛呢?這般的春色,這般的春意,惹來尋春客,他們或“泉而茗”,或“罍而歌”,或“紅裝而蹇”;這般的春色,這般的春意,惹來“曝沙之鳥,呷浪之鱗”。這便是北國的春天,難怪作者“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八、小組匯報鑒賞成果。
九、作業(yè)。就鑒賞成果,寫成一篇400字以上的文學評論。
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狐貍一家及它們與正太郎之間的感情,懂得與其他生命互愛互助,和睦相處。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揣摩作者如何把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情寫得真實、具體的。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狐貍一家及它們與正太郎之間的感情,懂得與其他生命互愛互助,和睦相處。
教學難點:
揣摩作者如何把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情寫得真實、具體的。
教學準備:
收集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發(fā)生的真情故事。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
一、啟發(fā)談話,導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在以往的文學作品以及你的生活經驗中,狐貍是一種什么樣的動物?(學生簡單談對狐貍的印象。)
那么,通過昨天對24課的預習,狐貍又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呢?請用一兩個詞或一句話說一說。
2、是什么讓同學們對狐貍的印象發(fā)生了那么大的變化?我們一起學習課文《金色的腳印》。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小聲自讀課文及閱讀提示,讀準字音,讀通語句,了解故事大意,并勾畫出重要提示。
2.匯報初讀情況。
(1) 本文主要講了什么事?
(2) “閱讀提示”對我們提出了哪些要求?嘗試擬訂自學提綱。(相機板書關鍵詞)
預設提綱:1.快速閱讀課文,思考①老狐貍為了救小狐貍都做了些什么?②狐貍一家和正太郎的關系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2.交流讀后的感受。
(3) 說說你還有什么問題?
預設可能提出的問題:“我”為什么要幫助救狐貍?課文結尾及題目有什么含義?……
補充提綱3.解決同學提出的問題;4.思考作者如何把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情寫得真實、具體的。
三、自主探究,討論交流
1.根據自學提綱獨立思考,勾畫圈點作批注;思考完畢可與小組同學交流。
2.集體討論交流:
�。�1)狐貍為了救小狐貍都做了些什么?(老狐貍夫妻倆設“調虎離山”之計營救小狐貍;老狐貍深入“虎穴”做窩喂養(yǎng)、營救小狐貍。)
老狐貍營救小狐貍的過程中,哪些情景最讓你感動?(通過交流,朗讀,體會動物之間生死相依的濃濃親情,歌頌愛的偉大。)
�。�2)狐貍一家和正太郎的關系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課文的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給你感受最深,有何感受?
�。�3)課文為什么以“金色的腳印”為題?引導學生從多方面進行探討。
“金色的腳印”表面意思是陽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貍的腳印。深層次看,“金色”一般用來形容那些十分珍貴、有意義或值得紀念的東西,在這里指狐貍一家得到人們的關心而團聚,又開始了它們美好的'生活;這腳印,不僅包含著狐貍一家生死相依的濃濃親情以及它們對人類的友善,也包含著人類對其他生命的珍重與愛護。
3.教師小結:動物是可愛的,友好的,更有感情的。當人類施惠與它們時,它們會全力報答人類對它們的愛護和尊重。當動物對人類流路感情時,一點也不亞于人類對人類流露的感情,而這份感情更讓人感動和珍惜。
四、課外延伸,升華主題
1.你能說說自己還知道哪些人與動物的故事?
�。êk鄪W利納;海龜救人的故事;丹頂鶴的故事;小獅子愛爾沙;昆索潑的猴子學�!�
2.課外練筆:(二選一)①你與小動物之間最能體現真情的一個片段;②課文情節(jié)生動,有不少的地方都給我們留下了無限遐想的空間,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小練筆。如:正太郎在去牧場的路上從懸崖上摔了下去,失去了知覺,他是怎樣被救的呢?正太郎與小狐貍一家分別的情景一定十分感人,能把它寫具體嗎?
語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學會運用典型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2、情感目標:養(yǎng)謙虛好學的好品質。
3、技能目標:學會運用典型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教學重難點
學會運用典型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導入:引用名言導入。
一切都是謎,一個謎的答案是另一個謎。
——愛默生。
他的這句話對你有什么啟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偉大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利略的一篇文章——《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自主學習
師: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注意解決以下問題。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找出難理解的字詞,小組討論。
2、文章用了一個事實論據,你能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嗎?運用這個事例有什么好處?
3、第一自然段與第二自然段的語言表達方式有什么不同?它們都是為了說明一個什么道理?
4、讀了本文后,你認為伽利略是一個怎樣的人?他身上有哪些優(yōu)點是值得你學習的?
5、找出自學中的疑難問題及你認為教材中存在的問題。
三、合作學習
1、先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解答疑難問題。
2、在班上討論并分析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
四、反饋交流
1、讀準下列字音。(投影)
啁啾(zhōujiū)喈喈(jiē)翌(yì)日彗(huì)星
寬宥(yu)彌補(mí)臆(yì)度窒(zhì)息
�。ㄏ戎竿瑢W讀,有錯誤的讓其他同學糾正。)要求:記住本文出現的生字詞。
2、文章用了一個事實論據,你能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嗎?運用這個事例有什么好處?
明確:(使文章通俗生動而又寓意深刻。)
3、第二自然段與第三自然段的'語言表達方式有什么不同?它們都是為了說明一個什么道理?
明確:(第二段是記敘,第三段是議論,都是為了說明: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
4、讀了本文后,你認為伽利略是一個怎樣的人?他身上有哪些優(yōu)點是值得你學習的?
5、研讀賞析“另外有一次……鐵簧片”這一段。
�。�1)學生讀課文,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完成下列題目。(投影)
�、龠x段中寫了哪些樂音?發(fā)聲原理有何變化?
②文中的“這個人”知道的發(fā)聲方法越多,他對聲音的認識高度就越高,但他為什么遇見新問題時,會感到前所未有的無知和愕然?
�、郜F實生活中你還知道哪些發(fā)聲方法?
�。�2)小組代表交流發(fā)言。
明確:
①指尖敲杯子的杯口。黃蜂、蚊子、蒼蠅靠翅膀的快速振動發(fā)聲,蟋蟀用振翅而非氣息發(fā)聲,風琴、喇叭、笛子、弦樂器、含在嘴里吹奏的鐵簧片�?繗庀l(fā)聲,靠翅膀快速振動發(fā)聲到以口腔作為共鳴體,以氣息作為聲音媒介物的奇特方式。
②人們的知識是有限的。
③吹口哨、吹樹葉。(只要符合題意即可。)
五、梳理鞏固
學生討論沒解決的問題,并談談收獲。
六、布置作業(yè)
1、熟讀課文。
2、完成課后練習。
語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歸航》是一篇短篇小說。講述了一些漁民最黑時歸航時與兇險的大海頑強,斗爭,最終平安歸來的故事,歌頌了漁民不畏艱險,勇于戰(zhàn)勝困難的精神
目標:
1.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 勇敢戰(zhàn)斗,執(zhí)著前行和精神。
3. 培養(yǎng)學生朗讀能力。
重難點:體會漁民不怕艱險的'精神。
教具:多媒體
教程:
一、 導入新課
1.利用課文前的導語,揭示課文。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請學生自由讀課文。
3.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4.在課文中進行批注。
二.朗讀精彩段落,體會課文內涵。
1.學生選自己喜歡玩的段落,自由的朗讀。
2.學生邊聽邊想象當時的情景。
三.討論:是什么使?jié)O民們戰(zhàn)勝了困難,順利歸航。
四.積累內化。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把自己的感受寫在日記里。
四. 積累好詞好句。
五. 作業(yè):朗讀課文。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12-12
語文的教案10-17
語文教案04-01
語文教案04-01
語文教案04-02
語文教案04-02
語文教案04-02
語文教案04-02
語文教案04-04
語文教案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