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數學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下數學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年級下數學教學反思1
本節(jié)課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含有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體會括號的作用。關于四則混合運算的計算,在學生在三年級學習混合運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教學前我先引導學生復習了加減混合運算、乘除混合運算、乘加、乘減、除加、除減兩步的'混合運算讓學生回憶沒有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為突出括號的作用提供對比材料。
接著出示:96÷12+4×2沒有括號的三步四則混合運算,讓學生嘗試解答。再通過一式多變的形式,由淺入深,引導學生合作探究有小括號、中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體會括號改變運算順序的作用。原以為只要學生掌握運算順序就可以進行計算了,但從課堂情況看,不容樂觀,學生在四則混合運算中主要出現以下問題:
(1)書寫格式不對,先算的部分移了下來,還沒有算的部分丟了不要;還有等號和題目對齊。
(2)知道運算順序,但還是把先算的結果寫在前面,不算的部分移在后面。
。3)小括號里有兩步計算,還沒有算完小括號里的第二步就把小括號去了。
。4)既有小括號又有中括號,在先算小括號時,把中括號也同時去掉了。
。5)不算的部分往下移時移不全。
。6)抄錯數字、運算符號的時有出現。
以上的錯誤需要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和長期的計算習慣訓練。
信息技術方面
1、有點依賴多媒體,在教學過程中依賴信息技術支持。
2、在利用信息技術時主次不分,在制作課件時一味追求趣味性,而缺乏針對性,
3、花大量的時間在課件制作上,把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以課件的形式固化起來,自己制作的課件還需要完善。
4、信息技術的使用與課程教學容量的處理不當。
在課堂上,注意力和教學過程全部局限在課件上,念著課件上的內容。而學生則盯著不斷變化的屏幕,把它當成傳授知識的老師。降低了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
改進
1、信息技術是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而不是目的。通過信息化技術輔助達到更好的教學和學習效果。
2、設計課件合理實用。
四年級下數學教學反思2
第一單元 升和毫升
認識升和毫升
1.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出發(fā),用實物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學生在這樣的實驗中學習數學,能較好地鍛煉觀察能力。
2.本案例教學思路清晰,條理分明。教學中,先對容量的概念進行滲透,通過具體操作,讓學生體會到“哪個杯子裝水多,哪個杯子的容量就大”。然后再學習升與毫升的概念,通過比較哪個瓶子里的飲料多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動,使學生明白,要想知道液體的容量就要用到升、毫升等容量單位。學生建立概念的線索是“感性材料-數學含義-概念的具體化”。教材設計的一系列活動都承載在這條認知線索上,都是為建立概念服務的。
升和毫升的進率
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是理解并掌握升和毫升的進率,并能正確進行換算。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不多,但升與毫升的進率這一知識比較抽象,學生對這一知識的認知比較貧乏,因此,本案例通過操作實驗、合作探討等活動,盡可能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具體感知的場景。新課讓學生用一個100毫升的量筒裝100毫升的水,然后倒入1000毫升的量杯中,看幾次能倒?jié)M。學生實驗的過程也是對升與毫升的關系建立聯系的過程。這樣就讓學生完全參與到新知的建構過程中,有效地避免了學生單一的接受知識,死記硬背的弊端,使學生對升與毫升有了生動的感
知,學生不但學到了知識,更學會了學習,在學習過程中也有積極的情感體驗。
第二單元 三位數除以兩位數
整十數、幾百幾十除以整十數
反思本案例我認為有以下兩點成功之處:
1.尊重學生主體,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
本課教學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動探索者。首先放手讓學生嘗試自主探索解決250÷50,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空間展示自己的想法,每一位想說的同學都有機會去說。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法,讓更多的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再就是給學生選擇的余地,不把老師的想法強加于學生,這幾種方法中,哪種最簡便?老師沒有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自己做出抉擇,正所謂“適合學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2.構建和諧的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中師生平等對話,老師對學生富有激勵的評價,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思維始終處在一處積極的狀態(tài),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位數除以整十數
學習貴在思考,教學貴在反思,只有在不斷反思中才能有不斷進步和提高。針對本案例我認為主要在到了以下幾方面的目標:
1.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探索計算方法。
計算知識是人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逐步發(fā)展起來的,原本是十分生動的數學活動。把計算教學置入現實情境之中,把探討計算方法的活動與解決實際問題融于一體,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經歷除法計算方法形成的過程,還數學以本來面目。這樣,既有利于學生理解、掌握計算方法,又可以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比如本節(jié)課就創(chuàng)設了紅星小學師生到航天博物館去參觀這一學生樂見的場景,引領學生去學習和經歷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計算過程,學生興趣盎然,效果很好。
2.讓學生主動探索計算方法。
當前的數學課程改革,強調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則,避免死記硬背。本課教學時,放手讓學生嘗試、探討筆算方法,在明白算理的基礎上,適時組織討論、交流,提升學生對計算方法的理解,使學生逐步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此外通過計算對估算結果進行了驗證,培養(yǎng)了學生的估算意識,提高了其估算能力。
除以兩位數(一)
把課堂學習的主動權真正地還給學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做適當引導。數學學習過程中充滿了觀察、實驗、推斷等探索性的活動,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推斷的獨立思考中。本節(jié)課從內容的提出、試商的.過程、計算方法的探索等一些環(huán)節(jié),都是讓學生自己去做,去交流,去展示,去質疑,最終達成共識,總結出計算方法。教師在這些環(huán)節(jié)中講的很少,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這一原則。
除以兩位數(二)
教學民主是本課一個亮點。這不但體現在教者和藹可親的教態(tài)上,更體現在尊重學生獲取知識的規(guī)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上:如在課堂開始,就通過“輕松闖關”活動,讓學生在愉悅而充滿激情的競爭氛圍中復習所學知識,激起原有知識經驗,為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正遷移作用做好準備,避免了以往枯燥乏味的練習形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融洽和諧的探究氛圍。在學習新知這一環(huán)節(jié),通過三個討論方案,讓學持探討解決包書問題,在這三個過程的探討中,學生經歷了新知的建構過程,體現了“做數學”這一理念,而不是被動地學數學,被動地接受知識。教師在整節(jié)課中,都處于合作者、引導者的地位。
除以兩位數(四)
計算教學往往只重視算理和算法及技能訓練,而忽視與具體情境的結合,使計算教學變成枯燥的訓練。所以我們可利用教材提供的許多教學資源編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設一個真實的情景,吸引學生想得出結果,然后引出計算。一方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同時能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激發(fā)學生展開想象和思考,自覺地構建自己的知識,學會計算方法。學生憑借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在充分發(fā)揮潛能的情況下學會新知識,記得牢,形成技能也比較快,運用起來更自如。在探究736÷32的第一次商寫在哪個數位上時,學生大都知道應該寫在十位上,但為什么要寫在十位上,學生則認識很模糊,不能真正理解其道理。為此,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合作,充分探討,在反復質疑、討論及教師適時引導基礎上使學生明白了產
在十位上的道理。
除以兩位數(五)
本節(jié)內容是學習三位數除以兩位數商末尾有“0”的除法。反思本節(jié)課,感覺整節(jié)課收放自如,學生和諧發(fā)展。老師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又一個情境,引發(fā)一環(huán)又一環(huán)的問題,促使學生層層深入地思考、體驗與感悟,讓學生自覺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用心發(fā)現、用心思考、真誠交流,時而困惑,時而高興,在跌宕起伏的情感體驗中自主完成對知識的建構。本節(jié)知識的最大難點在于商末尾的“0”學生總是忘寫,為什么忘記呢?主要是不理解,學習時只是被動接受,沒有從深層次去理解這一知識。本案例的教學跳出了這一圈子,讓學生自己去計算,去驗證,去發(fā)現,自己去經歷探求新知的歷程,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理解更透徹,掌握更牢固,運用也更自如。
四年級下數學教學反思3
《三角形分類》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新教材在本單元的設計意圖是希望通過學生對圖形的分類來加強對各圖形特征的理解。為了增強學生借助現代化的學習的平臺來學習數學知識,我設計了本課的教學思路。
我設計了六個環(huán)節(jié)來幫助學生認識三角形的分類。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分一分。先讓學生對一個由不同類型的三角形組成的船進行
分解,把組成的各三角形分類。此處在預設的時候是希望學生能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去分類,所以并沒有一開始就限定學生一定要按角的大小去分類。學生很可能根據自己的理解把形狀比較接近的分成一類,我設想在生成的時候,能根據學生分類中不同的分法引導到按角分類。
但實際情況是在這個地方我的引導很不到位,有點生拉硬拽,最終是硬生生地把學生拉到我設定的按角分類的思路上去的,失去了引導生成的意義。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猜一猜,這個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既是為鞏固剛才按角分類而準備的又是為下面按邊分類而作準備的。
所以我在猜一猜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準備的大部分三角形都是比較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或等邊三角形。我先藏住兩個角只露出一個角讓學生猜,當露出的角是直角和鈍角的時候學生能夠很快猜出是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在猜銳角三角形的時候,我先露出一個銳角,學生不能立即猜出是什么三角形,再露出一個銳角,大部分同學不用看第三個角就知道是銳角三角形,于是有的學生就想當然地認為只要兩個角是銳角就可以判定為銳角三角形。
最后我又故意露出一個鈍角三角形的兩個銳角讓他們猜猜看還是不是銳角三角形?學生從猜一猜中認識到僅憑兩個銳角不能判定就是銳角三角形而要三個角都是銳角才行。在完成了對按角分類的認識之后,我再讓學生仔細觀察剛才猜出來的幾個三角形,要求他們不按角而是按其他的方式再分一次類。
從教學實際來看,直接叫學生這樣再分一次類很多學生還是有困難的,仍然有相當的學生按剛才的角進行了分類。真正能自己想到按邊去分類的并不多,而且在電腦上操作的一個大問題是學生沒辦法去量各條邊的長度,雖然MP-LAB上帶有測量工具但要求每個學生能靈活操作還是不太現實。
在學生最終分出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之后,我及時設置了若干判斷題鞏固對以上分類的認識。最后的兩個環(huán)節(jié)是分別要求學生自己動手的環(huán)節(jié),一個是畫一畫,要求學生運用MP-LAB工具在電腦上畫出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
這樣設計充分利用了電腦工具的便捷性,通過畫一畫讓學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對剛才三角形分類的認識,把對三角形分類的理解上升為實際操作層面。最后的剪一剪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在電腦上用MP-LAB的剪刀工具
1、在長方形中剪出兩個三角形
2、在長方形中剪出一個等腰三角形
3、在一個正方形中剪出四個等腰三角形。這幾個問題逐層深入,對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以及對三角形各特征的理解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但通過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這堂課上出來的效果很糟糕。仔細總結至少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一、對于在電腦室上數學課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教師在電腦操作過程中,因為對于機器的使用不熟練,導致在課堂中有相當長時間因為機器操作不當而導致課堂幾乎失控。
二、教師的引導不到位,預設的情況沒有出現的時候,教師欠缺足夠的機智去引導生成,而是機械地照搬教案,使課堂失去了本來的活力。
三、本班的學生表現力不是很強,大部分學生不敢大膽而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生中從眾心理突出,不能真正發(fā)揮自己的思考力。
以上教學中暴露出的種種問題,使我清醒地看到自己在各方面所存在的不足之處,尤其是在教學基本功方面的欠缺更是亟待解決。在電腦室上數學課本身是一個有益的嘗試,能積累這方面的第一手教學經驗未嘗不是一個可喜的收獲。
四年級下數學教學反思4
在教學中應如何突出重點,特別是突破學生學習的難點,尤其是環(huán)形追及問題,一直以來是我們數學教師不斷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反思本節(jié)課的教學,有以下幾處優(yōu)點:
1.本節(jié)課研究的是行程問題,是學生最難解決的一類應用題,教材上只安排了一道例題(環(huán)形跑道中的追及問題),我根據教學的需要對教材進行了適當的加工和處理,搭了一些臺階,增加了幾道例題,由直線上的相遇問題、追及問題,到環(huán)形跑道上的相遇問題、追及問題,由淺入深,層層遞進。
2.分析尋找行程問題中的等量關系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兩種不同的分析方法,一種是畫圖分析,另一種是列表分析,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尋找等量關系,從而列出方程,學生在這樣的.思路的引導下,逐漸掌握解決行程問題的方法。
3.運用多媒體教學,讓問題情景再現,充分的調動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給教學的進一步開展奠定了基礎。
4.讓學生自己設計追及問題,分組討論解決方案。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曾為環(huán)形追及問題進行了激烈的討論,我此時記憶猶新,我引導學生把問題分成幾類:
1,同時同地同向追及慢者在前(快追慢)
解決方法:快者路程-慢者路程=一圈路程;
2。同時異地同向追及慢者在前(快追慢)
解決方法:快者路程-慢者路程=兩者相距路程(較短);
3.同時異地同向追及快者在前(慢追快)
解決方法:快者路程-慢者路程=一圈路程-兩者相距路程(較長)
在解決第三種問題時,我們還總結了一句話幫助記憶:要想快追慢,路程換一換。更有優(yōu)秀學生提出用相對速度來解決追及問題,在他回答后我給予肯定和表揚。
反思本節(jié)課的教學,有些地方需要改進:
1。課題氣氛太活躍了,感覺有點控制不住,最氣人的有兩位學生因為爭執(zhí)竟然當堂吵價?磥碇圃旎钴S的學習氛圍很重要,控制活躍的程度也是我以后要注意的問題,為自己定個目標:爭取做到收放自如。
2.由于討論占用了很多時間,對練習有點淺嘗輒止的味道,故時間的安排也是要注意的問題,不然會影響了下一學科的教學。
希望我的學生和我自己,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也能化被動為主動,不斷地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一路思索,一路前進!
四年級下數學教學反思5
《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這節(jié)課教學內容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對求整數的近似數基礎上進行教學上,這兩個內容都是讓學生根據四舍五入法去求數的近似數,但是不同點就是近似的部位不同,針對這個情況,在教學這節(jié)課時,以求整數的近似數進行導入,讓學生說一說近似的依據——也就是四舍五入法,從而引入小數近似數的教學。這節(jié)課是掌握知識教學,在上課之前自己感覺整節(jié)課的設計挺不錯的,開始的分類,由放到收,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而在知識點的.獲取時,讓學生主觀發(fā)現,分析比較,概括出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整節(jié)課的設計,總體感覺還是比較適合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的,在結構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應,使整堂課也顯得比較緊湊。
但是上完之后,我覺得:學生掌握得不是不好,尤其是根據“四舍五入法”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這里需要學生從逆向思維的角度去思考,但學生的逆向思維似乎都比較欠缺,這是我對學生在能力上的估計不足。對于重難點的突破尚有所欠缺,駕馭教材的能力有所欠缺。同時,應該在課堂上多給學生自己表達的機會,同時在“冷場”的時候多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而《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這一部分內容的練習題目要求很多樣,如同是保留一位小數,可以說是保留一位小數,也可以說是精確到十分位,或者是省略十分位后的數等等,針對這一情況,讓學生在練習時多讀題,并逐一進行分析,如精確到十分位,省略十分位后的數都是要求保留幾位小數,這樣學生就能更好的理解。
四年級下數學教學反思6
《三角形的分類》是小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83頁至84頁的內容,是學生在對三角形有了初步認識之后進行的教學活動。
如果只是單單學習這樣一個知識學生并沒有太多的困難,可是如果學生對學習沒有更深入的理解的話往往到了后面的綜合練習就容易出錯。我個人覺得學生對于按角分類的三種不同的三角形應該從幾個不同的方面來理解:
1、了解每種三角形角的特點,并通過對角的特點的分析,明白每個三角形中都有兩個銳角,因此我們應根據第三個角是什么角來確定是什么三角形。對于這個知識學生一般能較好的掌握。
2、明確還可以根據最大的角來確定是什么三角形。如最大的角是銳角就是銳角三角形,是直角就是直角三角形,是鈍角就是鈍角三角形。
3、學習完等腰三角形以后,要讓學生對它的特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同時還要和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聯系起來,明白等腰三角形是根據邊的特點對三角形所做的界定,而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是根據角的特點所做的分類,二者是不矛盾的,是可以同時存在的。
4、在學習三角形的分類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他們之間的.關系,我反復讓學生來選擇,可以用哪種圖形來表示他們的關系。
5、在學完三角形的內角和的知識的時候,為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以能夠熟練應用,可以出示一些綜合性較強的習題,如:“一個三角形最大的角是60度,這是什么三角形以及鈍角三角形中兩個銳角的度數和()90度等等。
四年級下數學教學反思7
本節(jié)課的內容一般作為講授內容,只要告訴學生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學生記住結論教學即可完成。問題是通過這個內容的教學,我們要達到什么樣的教學目標?為了達到更高的目標我把本節(jié)課定為活動課,讓學生在玩中學,并從中學會學習知識的科學方法。
課的一開始我就由兩個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在爭論誰的內角和大入手。在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對于這場爭論的結果是什么已經沒有懸念了,但這樣的爭論會引發(fā)他們思考,為什么不同的`三角形內角和會一樣?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內角和都一樣?這也正是我本節(jié)課要與學生共同研究的問題。這時學生想說為什么又不知怎么說,又因不知道怎么說而感情特別激動。處于這種狀態(tài)的學生注意力特別集中,學習興趣異常高漲,到了一觸即發(fā)的地步。于是我讓他們將課前準備好的三角形拿出來進行研究,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與參與意識。當學生通過折一折、拼一拼、撕一撕、畫一畫之后找到自己的驗證方法時,他們體驗了成功,也學會了學習。在這節(jié)課中我們共同找到了幾種驗證三角形內角和是180°方法。學生們拿著他們手中的三角形,在講臺上講述自己的驗證方法,雖然有的方法很不成熟,但也可以看出這個過程中,滲透了他們發(fā)現的樂趣。有的學生將三角形的三個角都撕下來拼接到一起,有的同學將三角形的三個角沿著三角形的中位線拼在一起。當孩子們正愉悅于自己的發(fā)現時,我適時提出:四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呢?五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呢?……N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呢?孩子們求知的欲望再一次被激發(fā),專注的研究著……當我進行提問時,還沒有研究出方法的小組成員是那么用心的傾聽其他同學的發(fā)言。當有的同學說要將多邊形分割成學過的三角形進行研究時,他們發(fā)出贊嘆的聲音。于是我們進一步研究求多邊形內角和的方法,他們從中體會到了探索的樂趣與成功的興奮;于是孩子們又發(fā)現多邊形外角和的奇妙之處,真是萬種變化定在其中。
這節(jié)課下課后我自己都有一點興奮,因為我的孩子給了我意外的驚喜。但試想一下,如果我上課之初,就告訴孩子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并且告訴孩子我的驗證方法,即便告訴的方法再多,再詳細,他們學到的也只是我的有限的方法,而且是老師的方法,不是自己發(fā)現的方法。但換一種教學方式,孩子們不但找到了所有我知道的方法,也找到了我意想不到的方法,我們大家在研究中都是受益者。也許沒有什么比這更讓人興奮的了。
四年級下數學教學反思8
本節(jié)課本著“教學為學生服務”的宗旨,創(chuàng)設了一個讓學生到菜館點菜的情境,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自主點菜”——“了解營養(yǎng)”——“調整菜譜”——“自己設計菜譜”的一系列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養(yǎng)成了科學飲食的習慣。
一、以情境創(chuàng)設來激發(fā)學生興趣
本課先以民主路小學為學生提供的三種午餐,讓學生選擇要吃哪一種?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全班同學竟然沒有一位同學選A、B,全部都選C。究其原因,因為C份午餐有兩種菜是肉類。因此我便順勢接下來,通過我們的學習,同學們就會知道選C份午餐是否是合格的'營養(yǎng)午餐?同學們個個興趣盎然,學習積極性非常高。
二、以實踐活動來促進內化
本課通過學生學習掌握科學的營養(yǎng)標準,對原來不注意營養(yǎng)均衡造成的可怕后果的感受,調整菜譜和最后學生利用本節(jié)課的收獲“自己設計菜譜,充分促進了學生知識內化,知識鞏固和能力培養(yǎng)。學生通過計算每份午餐的熱量脂肪體會到B、C兩份都是不合格午餐,只有A份午餐才符合營養(yǎng)標準,并自覺的促使自覺養(yǎng)成科學、合理的飲食習慣。
四年級下數學教學反思9
成功之處:
1、通過一家三口去“冰雪天地”游玩要買門票的情境圖引入,當課件播放出這個圖片的時候,學生的眼球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學生特別喜歡,積極的投入到了這節(jié)課中,認真的思考起老師提出的問題。
2、在本節(jié)課的練習中設計了一個“找朋友”的小游戲,其實就是平時學生所做的連線題,我設計成了幾個小帽子,讓學生分別戴在頭上,來找和自己的計算順序相同的。通過這個游戲,我發(fā)現學生參與度廣了,平時不喜歡舉手的學生,小手也舉得高高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也使枯燥的課堂變的活躍起來了,也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了復習和鞏固。
3、注重對學生自學和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本節(jié)課中對應用的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學生自己來提出,自己來分析的,這樣讓學生親自經歷了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不足之處:
1、在復習的時候用的時間比較多,使得后面的課程比較倉促;
2、練習設計的不過多樣化,使得學生在作業(yè)中出現的問題就比較多。
總之來說,本節(jié)課基本上學生對于新知識能有一個很好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把本節(jié)課中存在的不足的地方慢慢改正。
四年級下數學教學反思10
這堂課既是一堂新課,同時也是對軸對稱圖形的一種深化。為使幾何課上得有趣、生動、高效,結合本節(jié)課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采用學生實驗發(fā)現法為主,直觀演示法、設疑誘導法為輔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設置帶有啟發(fā)性和思考性的問題,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誘導學生思考、操作,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激發(fā)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使學生始終處于主動探索問題的'積極狀態(tài),使獲取新知識水到渠成。葉圣陶說“教是為了不教”,也就是我們傳授給學生的不只是知識內容,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一些數學的學習方法。
在學習等腰三角形概念過程中,讓學生認識事物總是互相聯系的,應該做到溫故而知新。而通過“等腰三角形的軸對稱性”的探索,讓學生認識事物的結論必須通過大膽猜測、判斷和歸納。在分析理解等腰三角形的軸對稱性的過程中,加強師生的雙邊活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書本利用軸對稱來證明習題,但在這個方面我們進行了比較大的改動,基本還是利用全等三角形來證明,利用軸對稱證明較難掌握,也不容易寫.通過例題、練習,讓學生總結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年級下數學教學反思11
成功之處:
1、將理解運算順序與解決問題相結合
教學中充分運用了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體驗,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形成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每一步算什么?求的是什么問題?將解題的步驟與運算的順序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正確與錯誤算式的對比中,引導學生發(fā)現如果不帶小括號就出現了“下午游人數減去上午保潔員數”的錯誤結果,認識到了引入小括號的必要性,感受括號的實用價值。在具體的情境中通過對比由學生自己歸納出帶小括號的四則運算的運算順序,印象更加深刻。
2、注重培養(yǎng)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和策略。
解決問題的.步驟和策略也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第二種解題方法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首先,引導學生認真解讀題意,重點解讀“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潔員”,為學生分析數量關系,尋求解題思路作好鋪墊。其次,讓學生交流解題思路,并借助線段圖幫助學生進行理解,實際效果比較好。第三,重視兩種不同解決方法的對比,使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思路不同,解決方法也不同,計算的步數也不一樣,實現對解題方法的優(yōu)化,切實培養(yǎng)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對比、分析,強化小括號的作用。
在例5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從有無括號、括號的位置、括號的多少等不同角度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和比較,讓學生自己說說“有什么感受”,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括號的認識。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
不足之處:
1、 還存在操之過急的現象。學生在用第二種方法解決問題的時候。有的學生出現了沒用小括號計算。這個時候應該讓學生結合題來說一說,可以不可以,為什么。那么在課堂中是由我來告訴學生的。
2、 對于學情分析還不夠透徹。在例5的教學中,我認為學生對這樣的問題經過前面的學習應該不存在障礙。可以是實際解決的過程中,學生的問題比較多,體現在不參與計算的數怎么辦,運算順序不清晰等等。那么在教學過程中,雖然針對學生出現的情況進行了及時的講解,但也一直在反思學生出現這種無從下手的情況的原因是什么。感覺還是學生對于前面學習的知識掌握得不夠扎實,另外我認為在教學中也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四年級下數學教學反思12
上第一節(jié)課時,從課堂教學流程上看,學生寫出了很多,也交流了不少,論據可謂充分?稍谡n后交流評析時,科組長的一句追問:“學生真算了嗎?”使我如夢初醒,當時我只設想到只要學生能列舉的等式兩邊相等就算理解了。學生所舉的大量實例都只是在機械地模仿,舉的例子也是漫無目的,不知道是否真正理解了教師的本意是讓他們通過計算來驗證,而不是簡單地依葫蘆畫瓢!如此“驗證”,徒具其形,未具其神。如此“驗證”,所謂的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的目標實現也只能是紙上談兵罷了。教學的失敗使我陷入了深刻的思考。教學流程雖致力于讓學生經歷“猜想—驗證”的過程,也意識到“枚舉歸納”是小學階段重要的驗證方法,但是對于“枚舉歸納法”都缺乏深層次的認識。于是我們對相關理論進行了再學習,明白了所謂枚舉歸納是“根據一類事物中部分對象具有某種屬性并且沒有遇到反例,從而推出該類所有對象都具有這種屬性的歸納推理。”
第二課時有了第一課的基礎,學生學得夠“飽”。但是課后,當有的學生說到:“交換了再結合還沒我列豎式算得快!”我才醒悟到課堂上也應該指出我們現在探究的是計算方法的簡便,不計書寫和麻煩。
第三課時,通過加法運算律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活動向乘法運算律的教學遷移,在教學乘法運算律時給學生更大的主動學習空間,教師只是進行適當的點撥,整個探索過程主要通過學生來完成。新課改提出: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當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起,強著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時,我提出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去驗證自己的`猜測,這是符合學生的內心需要的,他們需要動筆計算證實自己的想法,需要同伴合作及時解決問題,需要通過事實來證明自己是對的。合作不是盲目的,由于合作前的充分醞釀,學生都積極投入到小組學習中。而且在合作前,我給學生提出要分工合作,使學生的活動能夠有序進行。合作是成功的,先是緊張的舉例驗證,然后是有效的總結交流。規(guī)律的得出順理成章,同學們體驗到了探究的樂趣,體嘗到了成功的快樂。我也體會到了教學的樂趣。對于簡便計算,是讓學生在體驗中主動應用運算律,在教學中體現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體驗簡便,選擇簡便;二是體驗靈活,適應變化。
學生的知識的理解莫過于能加以運用。第四節(jié)課是一節(jié)運算律的復習課。班上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簡便計算中運用方法進行簡算的能力。再進行簡算的練習無非是浪費時間或是造就“熟練工”而已。
針對上節(jié)課出現的問題,在復習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們重點訓練了25×4=100、25×8=200、125×8=1000,35×2等這樣常見的也是常用的簡便計算的算式。在學習新課:35×1816時,學生心中有了簡便計算的關鍵的一步:35×2、25×4,就自然而然地從已知的數中去尋找,很快地就有了答案。在訓練過程中,有許多新的情況出現,部分學生有些措手不及,看來這方面的練習還得多做,所謂熟能生巧還是需要,讓學生在大量不同類型的題目中感悟方法的巧妙和解題的技巧。
四年級下數學教學反思13
對于小學生來說,計算教學是數學教學的基礎,是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問題,也是一個難點。在計算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能正確合理的計算,還要掌握靈活的計算方法,何老師這節(jié)課正是在學生掌握了運算定律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靈活運用這些定律使計算簡便。我覺得這節(jié)課有一大特點:就是實。
“實”體現在:
1、課前復習扎實有效。因為數學課的課前復習很重要,它可以為新課做充分的鋪墊與銜接,把前面零散的認知集中一點,便于學生在新課中類比活應用。
2、課中首先將所有運算法則一一復習,再在復習過后通過練習鞏固,加深印象。
3、課堂中的學生自主學習具有時效性,讓學生在獨立完成作業(yè)后進行匯報,通過自己與別人的進行對比,達到互相補足,達到了人人參與的目的。
不足之處在于:
1、教師對于“班班通”的'運用不是很熟悉;
2、我感覺教師出示的計算題的計算量相對有點大;
3、教師對于后面習題的講解不夠細致。
改進建議:
在此,我提出一些自己不成熟的建議:
1、我覺得教師在計算題講解過程中,可以出示計算過程;
2、可以適當的減少計算題的題目,讓所有學生能完成練習。
四年級下數學教學反思14
本節(jié)課通過讓學生自主在活動中進行探索,在拼擺過程中體驗成功與失敗,自己推導出三角形三邊的關系。但是本課也有幾個地方沒有處理好,這節(jié)課的重點就是讓學生自主推出三角形三邊的關系,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我設計的是發(fā)給學生兩根分別長3厘米和5厘米的小棒,然后想想再配一根多長的小棒就可以圍成一個三角形了。學生列舉了一些數據,其中比較有爭議的就是8cm、2cm、1cm了,1cm。通過演示,學生很清楚的看到1cm這條線段是圍不成三角形的,中間還少了一段。那么對于2cm的線段能拼成三角形嗎?有人說能,也有的'同學說不能,于是我讓學生們通過自己畫三角形或者擺小棒來進行判斷,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全班上引起了爭論。有人說:老師,我畫的三角形可以畫成功啊!也有人說,我用的小棒也成功了!于是我告訴學生,小棒或者線段可能會存在誤差,但是依然有學生存在疑惑。為了后面的教學內容,我只能讓學生到此打住,告訴他們:用2cm、3cm、5cm的線段是不能拼成三角形的,有疑惑的同學可以課后繼續(xù)試試。然后就繼續(xù)我下面的內容了。但是因為這里有的學生不是很信服,所以感覺后面的教學效果不是十分好。
課結束后,自己又對這節(jié)課進行了思考,對于這個地方到底應該怎么處理呢?周三數學組教研活動,老師們都幫我提了一些意見和建議,如果這個地方,能夠讓學生先思考,然后動手擺、畫,最后再通過展示(展示時讓學生先猜測,這兩條線段會重合嗎?然后慢慢的移動,最后發(fā)現兩條線段的端點是挨在了一起,但是卻沒有組成三角形,因為它們和最下面的線段重合了。)這樣進行,不僅可以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fā)展,同時也給了學生一個思考的過程,不會讓知識的出現顯得太突兀。
四年級下數學教學反思15
練習二的習題基本沒有問題。解決問題時,強調指出第一步先求什么?第8題可以讓學生讀題先估算,再筆算。3x140大于400所以植樹多。第10題借助線段圖分析,思考題建議學生用運算順序自查。說說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第三步算什么?
困惑:本單元教材始終沒有出現四則運算的讀法。如27/3x7是讀作27除以3再乘7還是27除以3的商乘7,積是多少?似乎同級計算依次讀也可以吧?(本冊以前教學都是依次讀出的`)但是不同級的一定不能只依次讀書來。同時練習中發(fā)現學生對在讀法教學中發(fā)現部分學生對四則運算各部分名稱不是很熟練,建議簡單復習加減乘除法個部分名稱。
可補充的練習:
1、在425、108、528、3、5,中取3個數組成只有加減。
2、按要求寫算式(每人一塊小卡片黑板,便于互相檢查)
(1)差加一個數;
。2)一個數減商;
。3)先求積,再求商,最后求差
3、先計算,再列出綜合算式
【四年級下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四年級下數學教學反思03-18
數學四年級下教學反思02-16
新課程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4-17
一年級下數學教學反思03-16
二年級下數學教學反思02-25
八年級下數學教學反思03-12
三年級下數學教學反思04-22
小學一年級下數學教學反思04-12
數學二年下冊教學反思04-14
教學數學教學反思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