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學會安全自護》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學會安全自護》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小學的教學和教育過程中,安全教育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應當受到應有的重視和研究。小學生由于年齡小,生活經驗少,加上好動好奇,膽大心粗,不知危險,這些都是不安全的因素。
《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于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傳統(tǒng)課堂的這種一人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旋律。
所以,在設計這堂課時我抓住以下幾點:
一、開放性、綜合性。
體現課程理念在課前,我鼓勵學生從生活的不同的角度,收集身邊有關安全“隱患”的資料。課堂上,我把大量的時間都交給學生,為他們努力搭建一個民主的平臺,要求學生緊密聯系生活、聯系社會實際,讓他們互動交流,拓展他們的認知的空間,識別自己身邊的“隱患”,引導學生如何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采取自我保護措施,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在第二環(huán)節(jié)發(fā)現隱患、遠離危險中,我除了讓學生發(fā)現課本素材中的隱患外,還引導他們回顧生活,發(fā)現身邊的隱患。并以“我給大家提個醒”的方式與大家交流,這種新鮮的活動方式,激起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積極踴躍,發(fā)現了不少身邊的安全隱患,初步樹立了安全自護的意識,為本節(jié)課的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以學生為主體,體驗產生情感。
體驗產生理解,體驗產生情感。體驗是對具體的社會事物或情境的親身經歷,它不僅僅發(fā)生在活動的過程中,還會作為活動的結果而存在,并且作為活動追求的結果。體驗學習活動是社會生活中的各種活動的模擬活動,它可以分為直接體驗和模擬體驗。通過體驗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對于實際的真實感受。
整個教學活動中,我始終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不僅關注引導的進程,更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盡可能地在課堂中還原生活,增加學生的體驗。在第三環(huán)節(jié)中冷靜思考、靈活應對中,我安排了一個角色扮演,場景再現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模擬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時的情形,給他們親身體驗的機會,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想到了許多很好的應對方法。通過這些活動的設計,逐步從感性上升到理性,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激發(fā),而且為學生提供了廣泛的思維空間,增強了他們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較充分的發(fā)揮。
三、貼近生活,學會方法。
我認為不僅僅是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明白幾個道理,而是要讓他們通過學習《品德與社會》課,轉化為孩子們一種內在的社會傾動力,那就是: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情緒,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在試教過程中,我感覺到學生在面對突發(fā)狀況時不懂得冷靜思考、靈活應對,該如何在這短短的40分鐘內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安全自護方法呢?根據四年級學生對于直觀的、生活的、形象的、立體的事物極其敏感,那些抽象、空洞、間接的事物無法引起他們真正的感官興趣與心理共鳴這一認知規(guī)律。課堂中我運用新聞視頻,介紹一位被拐女孩文文的成功脫險經歷,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當我們遇到突發(fā)事件時,應在保證自己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想辦法逃離危險,尋求幫助。
接著,借用“安全小衛(wèi)士”之口將基本的應急處理辦法呈現給學生,這種生動有趣的形式學生更容易接受,從而解決了本課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如何在特點的環(huán)境中采取自我保護措施,樹立正確的安全觀。
縱觀全課,我認為這次《品德與社會》課,我對學生進行的教育是成功的,教學的效果也是較好的。我知道要上好一節(jié)品德課,教師要根據內容精心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在真切的情境中獲得連接體驗,提高教學實效;要重視養(yǎng)成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要和強情感教學,充分利用情感推動作用,促進學生認知的內化和良好行為的形成;更要加強自身修養(yǎng),要以人格力量影響學生,帶動學生。
這就是我在這次實踐后所得,所思,所感。我想:我會朝著我奮斗的方向,不斷完善自己,把品德與生活這門課程很好地用于小學的課堂中。
【《學會安全自護》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學會安全自護說課稿11-03
安全教案:自救自護08-04
自救自護安全教育主題班會教案12-08
學會寬容教學反思03-29
學會教學反思02-17
《學會合作》教學反思10-27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04-02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02-04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