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學反思> 學與問教學反思

學與問教學反思

時間:2023-02-04 18:19:39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學與問教學反思(集錦1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優(yōu)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學與問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學與問教學反思(集錦15篇)

學與問教學反思1

  《學與問》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課文圍繞“勤學好問”列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波蘭偉大的天文學家哥白尼,另一個是北宋大科學家沈括,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感悟:“問”常常是打開知識殿堂的金鑰匙,是通向成功之門的鋪路石,讓學生明白“只有從小養(yǎng)成勤學好問的習慣,才能獲得成功”的道理。勤學好問固然重要,但在求知的過程中,還要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去獲得答案。

  成功的地方:

  1、課前對教材研讀的較為深入。這篇文章結(jié)構清晰,是一篇說理性的文章,課前,我認真地讀了好多遍,已經(jīng)做到熟練背誦。(我想這給我在課堂上留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學生的理解以及評價學生做了很好的準備)

  2、從關注教案轉(zhuǎn)而關注學生。以前教案不熟使我無法更好地關注學生,因為想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而有時不得不忽視學生的'真正所需,無法從促使學生提高的角度去著眼自己的課堂,而這堂課我體會到一種調(diào)控課堂的樂趣。我不捧課本,眼睛關注著學生,我能用啟發(fā)性的語言和評價引導和激勵他們?nèi)ニ伎,看到有些孩子朗讀不佳,我會“停下課來”指導、鼓勵他去朗讀……

  不足的地方:

  1、懸疑不夠。這篇文章比較直白,開頭我設計了一個導入:同學們,人們常把有知識說成有“學問”,這是很有道理的,因為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那么學與問到底有什么聯(lián)系呢?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來學習一篇新的課文。接著板書:學與問,齊讀課題!@樣的導入直接,可似乎調(diào)動不起學生的興趣,如果我先板書“學”,進行談話,接著板書“問”,最后再添上一個“和”字,那么學與問到底有什么聯(lián)系呢?可能簡單而又使學生產(chǎn)生一種探究的欲望。

  2、沒有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一個高效的問題應該是先有幾個同學舉手,過一小會,又有幾個同學舉手,再等等,舉手又多了……而這節(jié)課,可能容量比較大,潛意識里有“搶”的意識,當看到上述情況的“好兆頭”時,我已經(jīng)“等不及”請學生來回答問題,而沒有給其他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

  3、在教學設計時,由于沒有考慮到時間的安排,所以前松后緊。在今后的教學中有待改進。

學與問教學反思2

  《學與問》一課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文章淺顯易懂,條理清晰,言簡意賅,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課文緊緊抓住“勤學好問”這一點進行敘述,先寫“問”的重要性,再舉例子來證實;接著寫向誰“問”;然后寫“問”與“思”要結(jié)合;最后有理有據(jù)的提出觀點:養(yǎng)成勤學好問的習慣,才能成為學習的主人。全文共有五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問”的重要性,是打開知識殿堂的金鑰匙。第二自然段寫哥白尼從小喜歡“問”,成就了他對科學的不懈追求。第三自然段寫小學生又問題要請教別人,能者為師。第四自然段寫我們要像沈括那樣,把勤學好問與觀察思考結(jié)合起來。第五自然段寫?zhàn)B成勤學好問的習慣,才能做學習的主人。

  我想,這篇課文層次清楚,中心鮮明,是篇很好的范文。上課伊始,我并沒有老生常談似的讓學生分段,概括段意,然后指導總結(jié)。我個人認為,解讀一些文章,有的時候不一定非按部就班的初讀,分段,概括段意;精讀,理解重點詞句,總結(jié)。有些文章整體性很強,分段反而會讓其支離破碎,再者,有些文章很長,每段從何處始,到哪兒終,這都是見仁見智的`,并不是一定能分個明明白白的,若非要弄一個正確答案來,會不會局限學生的思維呢!

  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另辟蹊徑。上課伊始,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同學們,我們今天要學的是《學與問》這篇文章。相信同學們都已經(jīng)預習了,你覺得這篇文章是重在敘述一件事,還是重在塑造人物形象,若都不是,那是為了告訴我們……”

  “都不是”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

  “是告訴我們一些道理”幾個思維活躍的學生大聲說。

  “大家贊同嗎?”我順水推舟。

  “贊同”

  “那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劃出講道理的句子。”

  不知不覺中,學生上了我設好的圈套。

  很快,學生的手如雨后春筍般一個接一個的冒了出來,臉上寫滿自信。

  指名一一匯報,相機板書: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

  我接著忽悠:

  “是的,道理是擺在這兒了,你信嗎?憑什么信他呀!”

  這樣,又輕而易舉的由道理過渡到用來證明道理的事例。

  就這樣,課文的脈絡清晰可見,學生的學習思路既明了又跳出了分段的圈圈。這節(jié)課,教的從容,學生學的也輕松,比那一潭死水般的呆板的教學模式要好些吧!

  當然,原有的教學模式是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這樣的教學設計只是我個人的一個嘗試,也是本人的拙見,若有妄自尊大之嫌,敬請各位同仁予以諒解

學與問教學反思3

  《小青蛙》是一首兒歌形式的字族文識字,語言優(yōu)美、極富童趣,有利于啟迪學生的智慧、激發(fā)學生的想象。課文中“清、情、請、晴、睛”都是由共同的母體字“青”作為聲旁的形聲字,充分展示了形聲字聲旁表音、形旁表意的構字規(guī)律,同時體現(xiàn)了漢字的趣味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

  1.“要我學”“和“我要學”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在《小青蛙》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力求讓學生達到后者的心理需求。所以整堂課以“趣”字貫穿始終。因此,我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不僅為了向?qū)W生傳授書本知識,更注重的是學法的重點指導。我設計本課時本著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學生的.活動作為教學重點,以情感為基礎,以識字為主線,讓學生自主發(fā)展,主動探究,增強合作意識。同時采用歸類識字、字謎識字、看圖識字、組詞識字等多種方法使學生感受識字的樂趣,力求使每位學生都喜歡識字,能主動識字,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識字方法的指導,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并有意識地將識字教學引向課外,讓學生在生活中處處多留心,隨時在生活中識字認字。

  2.不足之處:本節(jié)課在教學過程中文本挖掘的深度不夠,拓展不夠,如重點詞語“游來游去”可以讓學生模仿此形式說詞語。學生朗讀不充足。

  3.改進措施:如果這堂課可以重上,我會在文中找答案,教他們要學會帶著問題有目的的閱讀課文,同時讀的時候找出每句話的重點字詞如“兩個、游來游去、跳來跳去”等來理解課文,把握課文重點,并通過課文配的插圖或課件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教給他們?nèi)绾螌W習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學與問教學反思4

  《學與問》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課文圍繞“勤學好問”這一中心論點,通過中外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我們“問”的重要性,教育學生要從小養(yǎng)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

  教學第一課時,我從談話導入。板書“學”、“問”,人們常把有知識的人說成“有學問”。今天我們來學習《學與問》。告訴學生這是一篇說明事理的課文,也就是議論文。然后與學生一起回憶學過的議論文。(《說勤奮》《談禮貌》《滴水穿石的啟示》),總結(jié)出議論文的一般特點:提出觀點——證明觀點——得出觀點。

  接著讓學生自學,讀課文,找出文章的觀點,同時給文章分段。應該說這篇文章的脈絡是非常清晰的。學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觀點: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分段也是很簡單的。

  教學第二課時時,我從“問”字入手,引出漢字中也有學問,再追問“為什么把知識說成學問呢?”讓學生進入第一自然段的學習,重點理解兩句話,并通過比較句子,體會“問”的重要性,再朗讀體會句子的含義》。在學習哥白尼的例子時,我先介紹他的成就,再引導學生抓住“經(jīng)!焙汀袄p著”等詞語體會哥白尼非常喜歡問的好習慣成就了他,并與下文的“不懈追求”聯(lián)系起來,體會他是由好問開始走上探索之路,加上勤學終于取得成功的。然后,我讓學生自己說說讀了哥白尼的故事受到的啟發(fā),并再次讀讀第一節(jié)中的句子,體會“問”的重要。

  那么,我們現(xiàn)在要不要多問呢?問誰呢?怎樣問呢?自然過渡到對3、4兩段的學習中去。(要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隨時隨地提出問題,拜能者為師。還要善于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jié)合起來。)

  在教學第二個事例時,我主要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故事,并從文字中體會他的勤學與好問,讓學生明白問不到答案時還應該多觀察思考,向沈括學習,通過自己的思考解決心中的疑團,最終成為了一個了不起的科學家。教學中,我還嘗試著讓學生對古詩進行質(zhì)疑提問,再通過交流理解古詩,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觀點上來,讓學生說說對學與問的關系的認識,明白只有將學與問結(jié)合起來,與觀察思考結(jié)合起來,養(yǎng)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才能做學習的主人。教學的最后,我為了讓學生加深對“問”的重要性的認識,讓學生補充說說名人勤學好問的故事,又出示了一些名人名言,讓學生從更多的信息中去懂得“問”是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

學與問教學反思5

  作文教學,想讓學生張口說話,需要教師課前充分的準備,課中積極的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興趣,營造寬松、民主、自由的課堂氛圍,才能真正的解決學生作文中“無話可說”的問題,才能讓學生說真話,說實話,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那么在設計這堂課時,我采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導入,讓學生一開始就產(chǎn)生極大的興趣,再加上老師聲情并茂的朗讀和適合場景的音樂,學生的話匣子打開了,習作成為學生心情自由宣泄的平臺。

  在教學中,老師講的很少,學生說的也少,主要是用課件展示學生很熟悉的.場景的圖片,再讓學生閉上眼睛回憶,回憶與媽媽之間的點點滴滴,然后挑出最令自己感動的一件事情來寫一寫。

  在學生寫作時,重點幫助寫作能力較差的學生,當他們思路阻塞時,幫他們疏通思路,啟發(fā)、引導學生自己思考;對寫作能力較強的學生,在他們遣詞造句方面多加引導,使他們的作文錦上添花。

  修改作文是作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容易忽視。妙文千改,好作文是改出來的,課堂上,要有修改作文的環(huán)節(jié)。本來在設計教學時,我還設計了組內(nèi)評議修改、集體修改等多種方式,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修改作文的積極性和修改作文的能力,提高了作文質(zhì)量。但根據(jù)學生寫作的速度,所以我采取的是學生自我修改的方式。

  當然每一堂課都會有遺憾,在教學之前,我就想著這樣的課要用擴音器,但后來沒有用。結(jié)果在上課時我感覺講話很吃力,沒達到預期的效果,學生在展示自己的作品時聲音也出不來,使得集體評議這個環(huán)節(jié)省掉了。

  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課堂永遠是生動的,只要用心,每一節(jié)課都會有不同的收獲,自己今后在課堂教學方面會多多研究,努力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課堂精彩。

學與問教學反思6

  《學與問》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課文圍繞“勤學好問”這一中心論點,通過中外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我們“問”的重要性,教育學生要從小養(yǎng)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

  剛拿到這篇文章,通讀一篇。與我們學過的《說勤奮》《滴水穿石的啟示》很相似,在文體和結(jié)構方面幾乎都如出一轍。應該說這篇文章脈絡清晰,內(nèi)容簡單。

  第一次備課時,我所做的就是梳理課文。第一個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我引導學生抓住“經(jīng)!焙汀袄p著”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歡問!斑@對哥白尼后來的成長有什么影響嗎?”與下文的“不懈追求”聯(lián)系起來!斑@些問題呢?”讀一讀這些問題。抓住省略號讓學生說說哥白尼還可能提哪些問題。并列舉古今中外名人因為勤學好問而成功的例子。讓學生把握這些稀奇古怪的問題與他成就的聯(lián)系。

  第二個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過自己的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想結(jié)合解開了心中的疑團。最終成為了一個了不起的科學家。(“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夢溪筆談》)

  我們現(xiàn)在現(xiàn)在面對的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我們應該怎么辦?(多問)問誰呢?怎樣問呢?自然過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學習中去。(要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隨時隨地提出問題,拜能者為師。還要善于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jié)合起來。)在由“能者為師”讓學生說說與之相近的名言警句,如“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不恥下問”等

  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觀點上來,讓學生將學與問結(jié)合起來,養(yǎng)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做學習的主人。自己備完之后,感覺找不到任何的亮點,就是將文章分析了一邊,像我們的常規(guī)課堂一樣。

  課末,總結(jié)升華,拓展延伸,補充有關學與問得名言警句,學生交流然后出示齊讀,最后出示陶行知先生的《問到底》,讓學生課后讀讀并理解。

  上課的時候有老師聽課,但是我還是按照自己事先的設計進行教學。上完此課,將這次的課堂實踐感受總結(jié)為幾個關鍵字:

  一、創(chuàng)新。沒有上過這樣的課。這節(jié)課將一個個活動滲透到課文之中,給枯燥的議論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讓學生和老師都感受到了一種新鮮,在上課的過程我都感受到了學生對其的熱情高漲。這無疑是一次創(chuàng)新的設計。藝術都需要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作為藝術的一種,也迫切地需要打破常規(guī),進行創(chuàng)新。

  二、不安。會不安是因為沒有上過,我們上過太多“循規(guī)蹈矩”的課了,對這樣的實踐有些沒有底。我們不清楚學生會怎樣提問,會怎樣回答,這在以前的'教學中是很少的,我們對于學生的答案總是能心中有數(shù),但這次的“心中沒數(shù)”多少使人有些“提心吊膽”,能不能在課堂中機智地處理突發(fā)的情況,或者是學生的反應不及我的想象效果又該怎么辦,這些想法都使我頗感不安。其實教學也像任何一門藝術一樣,總是帶有遺憾的,但遺憾未必不美,完美無缺的課總是很少的。放準心態(tài),平靜一些,或許效果會更好。

  這節(jié)課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課堂應該做好充分的預設,但無論怎樣生成的過程不可能完全等同于預設,這就需要教師有自己的教學機智。而教學機智是經(jīng)驗和積累的養(yǎng)成。羅丹說:“在藝術中有風格的作品,才是美的!逼鋵嵱酗L格的課堂教學才是美的。提醒自己要繼續(xù)努力,做個機智的老師。

  本課已經(jīng)畫上了句號,但我覺得我對它的思索不止如此,我對語文課堂教學的思索也遠遠不止如此。

學與問教學反思7

  《學與問》是一篇說理性的文章,文章循著“提出觀點——舉例論證——得出結(jié)論”說理文一般順序和最重要的論證方法,讓學生體會說理性文章的特點和說理方法,受到如何說理的啟發(fā),這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學會有序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是非常重要的。無論在討論、辯論、勸說等交際實踐中,如何清晰、準確、有力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對交際實踐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因此,在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應滲透如何向別人介紹自己觀點的方法。

  為了上出說理性文章的特色,教學中,我是這樣進行的:

  一、以“文脈”為基礎,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

  課文按“擺出觀點——列據(jù)析理——總結(jié)提升”的結(jié)構展開描述,那么在教學設計的時候就圍繞課文的結(jié)構進行設計,首先讓孩子們通過和課文的對話,擺出課文的觀點,接著品讀文中事例,使觀點深入人心,最后在感知內(nèi)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運用,把課堂教學推向高潮,學生在簡潔明快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的帶領下,讀悟、讀說、讀寫相結(jié)合,學得輕松,學得高效,使原本可能出現(xiàn)的說教式的課堂教學變得有聲有色。

  二、以“寫法”為依據(jù),展開細節(jié)設計。

  課文圍繞“勤學好問”這個中心論點,通過中外兩個事例,告訴我們“問”的重要性。非常典型的“擺事實,講道理”的寫作方法,那么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說話板塊的'教學,讓學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擺事實,講道理”的優(yōu)勢,也進一步知道了課文的寫作方法。板書的設計也圍繞課文的描述進行。力求課堂教學的精致。

  三、以“學生”為主體,開展課堂教學。

  新課標更傾向于開放的課堂,讓教師“用”教科書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互相合作、自我探究的良好氛圍中使學生的思維充滿安全感。整節(jié)課學生圍繞兩個大的問題,要么閱讀,要么思考,要么交流,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zhuǎn)變?yōu)橹鲃拥难芯啃詫W習。這節(jié)課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站在導學、助學的位置,把課堂教學的主陣地留給了學生,尤其是教師和學生的交流,處處流露出對學生的期待、鼓勵,平等、民主的課堂氛圍給學生的身心極大地鼓舞。真正實現(xiàn)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學與問教學反思8

  《學與問》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課文圍繞“勤學好問”列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波蘭偉大的天文學家哥白尼,另一個是北宋大科學家沈括,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感悟:“問”常常是打開知識殿堂的金鑰匙,是通向成功之門的鋪路石,讓學生明白“只有從小養(yǎng)成勤學好問的習慣,才能獲得成功”的道理。勤學好問固然重要,但在求知的過程中,還要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去獲得答案。

  在課堂上,學生樂于思考,積極參與討論,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不僅鞏固了課本知識,體驗了文體的結(jié)構,更重要的'是學生將已有的知識與新知識相結(jié)合,更加能體會課文所蘊含的哲理:“學問學問,既要學又要問。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只有從小養(yǎng)成勤學好問的習慣,才能在知識的天地飛得更遠!睂W生領會了文章的主旨,再聯(lián)系實際生活,才能學以至用。

  學生對課外知識的閱讀積累很有限,在提問到相關課外知識時,只有個別學生能夠回答完整,這說明以后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并形成良好的積累習慣。

學與問教學反思9

  昨天,是進修學校組織“送教下鄉(xiāng)”活動的日子。之前,我就接到了通知要準備上一堂公開課。接到通知,我既高興又緊張。高興的是,我可以鍛煉一下自己;緊張的是當著那么多人的面,雖說公開課也上了不少次,但還是少不了要緊張的。其實,上過后想來這對我來說真是一次鍛煉!我為何不爭取這樣的機會呢?

  “送教下鄉(xiāng)”的六年級語文主講者是來自市九小的郭老師。我們倆都上《學與問》第一課時。雖說課時相同,可教學設計卻不一樣。這真的是同課異構!郭老師設計的第一課時主要以教學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的意思,并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朗讀課文,最后理清課文的思路。而我的設計主要是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找出作者提出的觀點,理清文章脈絡,然后學習課文的第一、二自然段。

  雖說郭老師最后因時間關系沒有把理清思路這個環(huán)節(jié)上完,可從郭老師的課堂上,我們確實學到了不少。確切地說,這樣的教學設計更適用于我們鄉(xiāng)村的.學生,而我的教學設計卻顯得底氣不足了。郭老師課堂上教給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不僅適用于這節(jié)課,而且是終生受益!“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嘛。這樣的教學指導值得我們鄉(xiāng)村的老師學習。鄉(xiāng)村的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都不牢,良好的學習習慣更是未能養(yǎng)成,導致到了六年級了讀錯字、寫錯別字、讀書拖腔的現(xiàn)象還是很嚴重。如果我們的語文老師從學生讀一年級時就開始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讀書學習的能力,那么到了六年級就不至于這樣了。其實追究起來,原因還是多方面的。一是大多數(shù)的學生都沒有接受幼兒教育,知識的獲得從一年級開始,起步肯定比市內(nèi)的學生晚多了;二是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不夠重視,他們的文化水平不高,沒有教育孩子的能力,存在著只要把孩子交給學校就沒有自己事的思想;三是受當?shù)胤窖缘挠绊懀瑢W生學習拼音比較困難,學完了一年級不會拼音的學生還是有很多,這樣導致了認字不多,讀書自然不流利了。在中心學校,我?guī)У牧?)班就是從下面學校來的寄宿生。雖說他們比其它的學生基礎要好些,可基礎不扎實的還有一大把。平時課堂上膽子小,不善表達。說實話有時真為此而大為光火,心里想他們怎么就一言不發(fā)呢?反思自己,煩惱他們!看著他們這樣懂也不回答,無奈中漸漸地沒了自信,是老師的失敗!漸漸地自己仿佛脫離了新課程改革的軌道了。課堂上的交流、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好像在這都派不上用場了,除了反思還是反思。

  上完了這堂課,剛開始自我感覺還是可以的,可晚上讀了麥詞校長的博文《怎樣的課是一堂好課》之后,對比自己,離一堂好課的標準還差得遠呢!真慚愧。∵是努力奔著上好一堂好課的目標奮進吧。希望今后的我有更大的進步。

學與問教學反思10

  《少年王冕》這篇課文講的是元朝著名畫家詩人王冕小時候如何孝敬寡母、學畫荷花的故事,表心了王冕刻苦學習的頑強意志和好學精神。通過學習課文,要讓學生體會做什么事都要下苦功夫的道理。本課按時間線索記敘了王冕七歲父親去世xx母親讀書,家境貧寒,十歲替人放牛,卻仍不忘讀書學習;十三四歲邊放牛邊學畫;十七八歲終成“畫荷花的高手”,離開秦家,在家繪畫讀書,仍不忘小徑母親的故事。贊美了王冕勤奮學習,孝敬母親的美好品質(zhì)。

  課文的二、三、四自然段設計理念是讓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味語言本身所包含的預期、節(jié)奏、句式、格調(diào)領會其布局謀篇、遣詞造句之精妙,感悟文字所蘊涵的情感,理解文章的內(nèi)在意韻。在反復的朗讀中,獲得深刻的感悟。

  課文的五六自然段是全問的'重點,這樣設計意在培養(yǎng)學生語感。語感的培養(yǎng)離不開豐富的想像和聯(lián)想。學生在讀書時腦海里浮現(xiàn)出生動活潑的形象畫面,可以深刻領會語言所表達的意境學生有了良好的再現(xiàn)語言表象的能力,才能在朗讀中有較好的語感。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朗讀、感知語言文字、準確而迅速地在腦海里呈現(xiàn)有關畫面的同時,進行必要的聯(lián)想和想像,達到對課文直覺感悟的目的。

  拓展練習設計理念基于: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jié)合,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作業(yè)的設計將課堂延伸到課外,在活動中學生進一步應用語言,內(nèi)化語言,形成良好的語感。

  因本人課堂駕馭能力有限,時間沒有掌握好,結(jié)果沒能在一課時內(nèi)完成,成了殘缺的一課,讓聽課老師覺得無趣,自己覺得無顏,空留遺憾!

學與問教學反思11

  剛到六年級教學,一切都是那么的不適應,教學進度趕不上,教學質(zhì)量上不去。每一次考試都是不理想,打開考卷仔細分析,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教學漏洞,不是這兒沒教到就是那兒學過,到底應該怎樣教學呢?我一片茫然。一日,偶然看到《小學語文教師》中的一篇《寬基語文:打開語文學習的廣闊天地》一文,讓我豁然開朗。

  書中說:語文教育的終極目的.是為學生一生發(fā)展奠定寬厚的文化根基,然而,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從目標到內(nèi)容到形式都存在著過于封閉、過于狹窄,過于單一的弊端,學生的語文根基難以拓寬,人文素養(yǎng)的形成缺少有力的支撐。

  所謂“寬基語文”,從語文教學目標來說,就是把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結(jié)合,不但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且著眼于奠定學生的人文根基,從學習內(nèi)容上說,就是以語文教材為依托,打通教材學習與課外閱讀的籬笆,讓學生語言學習的內(nèi)容與大文化,大經(jīng)典相融合,從形式上說,就是從課堂出發(fā),打通語文學習與生活的籬笆,讓學生的語文學習生活化,活動化。

  據(jù)此,在教學第四課時《古詩二首》時,我沒有停留在釋詩題,知作者,明詩意,悟詩情上,而是進行了大量的拓展,讓學生知道作者的其它詩句,知道什么是邊塞詩,什么是邊塞詩人,有那些邊塞詩人,他們有那些作品。一連串的問題,讓學生大開眼界,又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在考試中又得到了實惠。這就是平寬基語文的妙處。

學與問教學反思12

  《學與問》一課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課文緊緊抓住“勤學好問”這一點進行敘述。先寫“問”的重要性,再舉例子來證實;接著寫向誰“問”;然后寫“問”與“思”要結(jié)合;最后有理有據(jù)的提出觀點:養(yǎng)成勤學好問的習慣,才能成為學習的主任。整個課文敘述,言簡意明,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全文共有五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問”的重要性,是打開知識殿堂的金鑰坻。第二自然段寫哥白尼從小喜歡“問”,導致例如他對科學的不懈探求。第三自然段寫小學生有問題要請教別人,拜能者為師。第四自然段寫我們要像沈括那樣,把勤學好問與觀察思考結(jié)合起來。第五自然段寫?zhàn)B成勤學好問的習慣,才能做學習的主人。

  我想,這篇課文層次清楚,中心鮮明,是篇很好的范文。所以,在上課伊始,我就請學生劃出每段的段落大意,然后指導總結(jié)。學生根據(jù)我的指導,分別把課文的五個部分歸納出來,分別是:

  1、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

  2、哥白尼對科學奧秘的不懈探求,正是從這些稀奇古怪的“為什么”開始的;

  3、作為新一代的小學生,我們更應該像哥白尼一樣,遇事多問幾個“為什么”,學會從平常的事物中發(fā)現(xiàn)問題;

  4、在求知的過程中,我們還要善于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jié)合起來;

  5、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學生歸納后,我要求大家看書,然后把課文的五個部分聯(lián)系課文說說,力求每個學生都能清晰地說出作者的思路。這樣的好處是能統(tǒng)領全局,清楚地了解課文內(nèi)容。在這個基礎上,學生學習課文就很輕松,也很明白了。

  教學這篇課文之后,我感覺到,根據(jù)不同的文章定下不同的教學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學與問》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課文圍繞“勤學好問”這一中心論點,通過中外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我們“問”的重要性,教育學生要從小養(yǎng)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

  初拿到這篇文章,通讀一遍,發(fā)現(xiàn)與我們學過的《談禮貌》《滴水穿石的啟示》很相似,在文體和結(jié)構方面幾乎都如出一轍。應該說這篇文章脈絡清晰,內(nèi)容簡單。

  第一次備課時,我所做的就是梳理課文。第一個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我引導學生抓住“經(jīng)常”和“纏著”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歡問!斑@對哥白尼后來的成長有什么影響嗎?”與下文的“不懈追求”聯(lián)系起來!斑@些問題呢?”讀一讀這些問題。抓住省略號讓學生說說哥白尼還可能提哪些問題。并列舉古今中外名人因為勤學好問而成功的例子。讓學生把握這些稀奇古怪的問題與他成就的聯(lián)系。

  第二個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過自己的思考解決了心中的疑團。最終成為了一個了不起的科學家。(“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夢溪筆談》)

  我們現(xiàn)在現(xiàn)在面對的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我們應該怎么辦?(多問)問誰呢?怎樣問呢?自然過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學習中去。(要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隨時隨地提出問題,拜能者為師。還要善于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jié)合起來。)在由“能者為師”讓學生說說與之相近的名言警句,如“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不恥下問”等。

  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觀點上來,讓學生將學與問結(jié)合起來,養(yǎng)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做學習的主人。自己備完之后,感覺找不到任何的亮點,就是將文章分析了一邊,像我們的常規(guī)課堂一樣。

  課末,總結(jié)升華,拓展延伸,補充有關學與問的名言警句,學生交流然后出示齊讀,最后出示陶行知先生的《每事問》和《問到底》,讓學生課后讀讀并理解。

  寫完教案,與年級組內(nèi)的老師交流的`時候,都感覺這樣一篇淺顯的課文,我們能不能上出新意,做一點大膽的嘗試。我們的初步構想就是將這節(jié)課定義為語文實踐活動課,那怎樣設計才能既讓學生活動了起來,又沒有脫離了課文。在一次次試教過程和鉆研教材的過程中,我們確定了教案內(nèi)容。

  上課的時候沒有老師聽課,但是我還是按照自己事先的設計進行教學。上完此課,將這次的課堂實踐感受總結(jié)為幾個關鍵字:

  一、創(chuàng)新。沒有上過這樣的課。這節(jié)課將一個個活動滲透到課文之中,給枯燥的議論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讓學生和老師都感受到了一種新鮮,在試教和上課的過程我都感受到了學生對其的熱情高漲。這無疑是一次創(chuàng)新的設計。藝術都需要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作為藝術的一種,也迫切地需要打破常規(guī),進行創(chuàng)新。

  二、不安。會不安是因為沒有上過,我們上過太多“循規(guī)蹈矩”的課了,對這樣的實踐有些沒有底。我們不清楚學生會怎樣提問,會怎樣回答,這在以前的教學中是很少的,我們對于學生的答案總是能心中有數(shù),但這次的“心中沒數(shù)”多少使人有些“提心吊膽”,能不能在課堂中機智地處理突發(fā)的情況,或者是學生的反應不及我的想象效果又該怎么辦,這些想法都使我頗感不安。其實教學也像任何一門藝術一樣,總是帶有遺憾的,但遺憾未必不美,完美無缺的課總是很少的。放準心態(tài),平靜一些,或許呈現(xiàn)出的公開課的效果會更好,我們也會更從容一些。

  三、進步。公開課對于青年教師的成長非常重要。雖沒人聽講,但我也收獲了進步,得到了成長。創(chuàng)新的設計給我?guī)淼氖庆`感的撞擊,當課文教學遭遇瓶頸的時候,是不是應該換個思路去思考課文,打破常規(guī)去建構課文;團隊的合作讓我感受著溫情,一起交流,一起互動,既是智慧與智慧地碰撞,我們也是一起進步;組內(nèi)老師的意見讓我明白了前進的方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課堂應該做好充分的預設,但無論怎樣生成的過程不可能完全等同于預設,這就需要教師有自己的教學機智。而教學機智是經(jīng)驗和積累的養(yǎng)成。羅丹說:“在藝術中有風格的作品,才是美的。”其實有風格的課堂教學才是美的。提醒自己要繼續(xù)努力,做個機智的老師。

  這節(jié)課已經(jīng)畫上了句號,但我覺得我對它的思索不止如此,我對語文課堂教學的思索也遠遠不止如此。

學與問教學反思13

  《學與問》與學生學過的《談禮貌》《滴水穿石的啟示》在文體和結(jié)構方面非常相似,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課文圍繞“勤學好問”這一中心論點,通過中外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我們“問”的重要性,教育學生要從小養(yǎng)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應該說這篇文章脈絡清晰,內(nèi)容簡單。因此本課教學對于內(nèi)容的理解不需要花費過多的時間,我覺得語文教學的兩大要點“學習文章寫了什么”和“明白文章怎樣寫的”,本文可以著重從第二個方面入手,就是圍繞“文章講了什么觀點,舉例什么道理,學與問兩者有什么關系”等為明線,通過學生自學,師生對話,來滲透“如何寫”說理文的學習,亦即弄清說理文的結(jié)構?v觀本文教學過程,在注重言語實踐訓練方面,有以下兩個方面值得交流。

  一、鼓勵學生將文本學習和實踐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

  比如在舉例說說自己“問”的經(jīng)驗,開始學生出現(xiàn)卡殼現(xiàn)象,后來通過點撥,引導,將學生逐漸帶到生活實踐中,激活了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使學生的表達有“米”可“炊”。在如何學會提問的環(huán)節(jié),我和學生置換了角色,精心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提出在什么情境下該去問誰,也就是深入理解“拜能者為師”的道理,調(diào)動學生將文本語言內(nèi)化為自己的認識,再以運用的方式予以表達出來,使文本的學習落實到語言實踐中來。在后來的拓展環(huán)節(jié),更是用比較難的開放式辨析題“談談對有人說課題應該改為《問的重要性》的`看法”來考大家,使學生將學習到的文本材料經(jīng)過邏輯性很強的組織加工?傊,本文的教學時時刻刻都圍繞著言語實踐進行,沒有滿足于單純讀讀文字材料而脫離學生的生活實踐,并且時刻保持師生的平等對話氛圍。

  二、注重聽說讀寫相結(jié)合,重視寫的訓練。

  本文學習我隨時根據(jù)學生的認識水平和語言能力進行調(diào)整教學,所以沒有過多的程式化步驟,僅僅備課時根據(jù)教學重難點預設了必須實現(xiàn)的目標,過程則通過師生對話向前推進,所以師生的“聽”很重要。王尚文在《語文教學對話論》中就非常重視“聽”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因此只有認真聽,才有可能使以下的“說”“讀”“寫”順利進行下去。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開頭和課中用書簽作為獎品,一方面鼓勵學習積極性,一方面滲透了相關資料在書簽上,比如書簽上寫著或貼著學與問的觀點、學與問的有關名言、小故事等,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

  在學習完文本之后,我在作業(yè)環(huán)節(jié)安排了“寫讀后感”這個小練習,練習的小提綱既是對文本的內(nèi)容概括,也是對結(jié)構的梳理,同時也為讀后感的內(nèi)容起到了概括作用,一舉三得,降低了寫作難度,使寫作成了不再頭疼甚至是一件快樂有成就感的事。

  當然,教無定法,不同的情境下,說理文會有各種不同的教學側(cè)重點,本次教學權當一次積極的探索。

學與問教學反思14

  經(jīng)歷了《學與問》的教學歷程,我再一次深深地感受到“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是多么重要。問題是思維的引擎。問題意識相當重要?上У氖,充滿問題意識的學生好像太少了。(這不能怪學生。)這篇課文論述“學與問”之間的關系,重點強調(diào)了“問”的.重要性。課文中舉了兩位名人的事例對文章的中心論點進行了具體論證。在教學中我向?qū)W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課文為什么要舉兩個事例?只舉一個行不行?這個問題引起了學生的深思。第一個事例強調(diào)了要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第二個事例論述的是“解決問題”。學生的答案也較為豐富,但還不能清晰認識兩個事例之間的邏輯關系。

學與問教學反思15

  一、課文分析:

  《掌聲》一課生動地記敘了身患殘疾而憂郁自卑的英子在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從此變得樂觀開朗。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人都需要掌聲,尤其是當身處困境的時候;要珍惜掌聲,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把自己的掌聲獻給別人。這篇文章語言質(zhì)樸,但在平談的敘述后面飽含著一個充沛的情感主題:文章中“掌聲”代表著鼓勵、尊重,代表著“愛”。全文以英子的感情變化為主線貫穿全文,多次寫到英子的'神態(tài)與動作。因此,如何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感受英子在掌聲前、后的變化;怎樣通過英子的外在動作、語言來體會英子的心理變化,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二、教學優(yōu)點:

  整堂課通過師生共學、自主探究、發(fā)散想象、主動積累等學習方法;體會人物心理,懂得且愿意主動關心、鼓勵他人,并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

  在學習時,我主要抓住小英的感情變化為主線索,讓學生找到描寫小英的神態(tài)、舉動的句子。學生一下子就能找到了,然后創(chuàng)設情境,當學生讀到英子猶豫時,我及時設計對話情境:英子,你為什么低頭呀?你能說說你的心里話嗎?學生這時走入文本,猜想英子是怎樣想的“我害怕,別人會歧視我!薄拔业降咨先,還是不上去!薄安簧先,才來的新老師老師要批評,上去,大家一定要笑我,怎么辦?”此時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感受到英子害怕、猶豫的憂郁的心理。當英子鼓起勇氣一搖一擺地走上去時,我鼓勵學生說:“難道我們不該為英子這樣的勇敢鼓掌嗎?”頓時教室里響起了熱烈而持久的掌聲。

  三、教學缺點:

  英子心里活動的3個句子,雖然找出來了,但是我沒有即時好好地讓學生通過朗讀去品味。特別是“低下頭”“猶豫”“眼圈紅了”“慢吞吞站起來”還沒有好好突出,沒能深刻體會英子此時的心態(tài)在慢慢發(fā)生變化。這一部分處理太匆忙了,還需多指導學生朗讀,為下面學生為何自發(fā)地送給英子的掌聲做好鋪墊。

  課結(jié)束了,我感動了,孩子們也感動了……學生在這堂課中不僅學習了語文,也從中感受到了鼓勵,關愛的力量。

【學與問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學與問教學反思02-04

《學與問》教學反思03-30

學與問教學反思15篇02-04

學與問教學反思(15篇)02-04

學與問教學反思精選15篇02-04

學與問教學反思(合集15篇)02-04

《問銀河》教學反思03-03

六年級上冊《學與問》教學反思02-28

《學與問》教案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