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三角形》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fā)現(xiàn)自己的講課缺點,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認識三角形》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認識三角形》教學反思1
本節(jié)課我是通過“提出三角形——認識三角形——尋找三角形——應用三角形”這樣一個線索貫穿整個課堂的。但我的重點是在三角形的應用上,因為很多幼兒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已經(jīng)認識了“三角形”,所以找三角形對他們來說并不困難,如果不認識三角形就無法找出來。我只是在開始的`時候,把三角形的特征(三條邊、三個角)說了一下,使幼兒對以前自己已有的一些模糊的概念更清晰了,在這里,我強調了“摸”的環(huán)節(jié),因為大多數(shù)幼兒都是看到三角形的抽象圖形,而在腦海中形成了表象,讓幼兒通過“摸”來感受三角形,會使他對三角形的印象更深刻。在應用三角形的環(huán)節(jié)中,我設計了用大小不一的三角形來拼畫,培養(yǎng)了幼兒的動手能力,他們非常感興趣,一下子把數(shù)學和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了,使數(shù)學生活化,讓幼兒在生活中能夠找到數(shù)學、感受數(shù)學、并學習數(shù)學。不足的是再有一些這樣的環(huán)節(jié)就更好了,達到鞏固的效果,而且重點會更鮮明些,比如可以加上為xx設計房間這樣的環(huán)節(jié),可能會更生活化。
《認識三角形》教學反思2
因為把三角形的高這一內容從三角形的認識中分離出來,今天的課堂任務也就輕松了很多的。首先,我讓學生從生活中舉例,說出生活中的三角形。然后,自己動手做出一個三角形。學生很會就地取材的。有用釘子板的,有用鉛筆的,有用小棒的。還有用一副三角尺和一個量角器拼出了一個三角形。他們覺得真的是很有意思的。因為有了這一具體的操作過程,所以總結出三角形的特征也就很輕松。
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我是采用楊桃老師的方法,讓學生一一列舉出選擇小棒的情況,板書在黑板上,然后讓學生一種一種地試過去。這樣就避免了操作的雜亂無章,也有利于接下來分析小棒圍成三角形的各種情況,進而總結出結論。有學生作了預習,所以很容易就說出了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但是我不認為這是真正懂了,因為要把這個現(xiàn)成的概念背出來是很容易的事情。只有在實踐操作中,經(jīng)過不斷地練習和理解,才能真正領會這句話的含義。倒是另一個學生說出了:兩條短邊的長度之和一定比那條長的邊長,我覺得這是他自己真正的理解,而且比書本上的這句話更精確一些。
在練習上也存在一些問題,是各位老師說的那一題,已知兩邊長度求第三邊,一開始做的'時候,學生完全不知如何下手,我提醒了一下,先列舉,然后再用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一一驗證。結果只有兩位學生把9種結果全部寫完。值得表揚。
今天教學了三角形的認識,課中有一環(huán)節(jié),從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四根小棒中任選三根,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在原先備課時,我想讓他們自己獨立思考、操作后找出可行的與不可行的方案,再去思考發(fā)現(xiàn)。上課前備課時我又思考,要不要讓他們思考、討論、先交流出小棒的選擇種類,再讓他們一一去圍,不至于學生漏選或重復圍。這樣一者可以節(jié)省時間,二者學生可以讓實驗目的明確,操作有序?捎峙绿^規(guī)范反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束縛了學生的手腳。再一細想,我們的數(shù)學學習并不僅僅是讓學生學習某一知識點,重點是讓學生經(jīng)歷數(shù)學學習的過程,體驗這些過程并學習到知識,必要的挫折反而是有意義的。于是在課中,我還是按原先的教學流程安排,在學生獨立操作后集體交流時,我故意讓漏掉一種選擇形式的同學先匯報,再讓其他同學補充,并提問,怎樣能不漏選,也不多選。學生介紹在圍之前先把在組合種類都寫出來,然后再一一圍,這樣又對又快,也不會漏選或重復。有了實際體驗,學生的印象反而深刻,對大家的影響也大。教師課前的幾分鐘或幾秒鐘的思考,有時會有大的收獲,所以我喜歡在上課前的這種思考,對我的成長也是一種幫助。
當然,教學中也有遺憾。因為我們這里沒有學具,我讓學生自制學具,有些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有些誤差,就導致用10厘米、6厘米、4厘米也能圍了,這是我課前所沒有想到的,雖然在課上說明這是誤差所導致,但以后如果再讓學生自制教具,還是要注意這些問題。
《認識三角形》教學反思3
三角形是最簡單的多邊形,學生對三角形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因為在生活中他們經(jīng)常會接觸到。本節(jié)三角形的認識是學生在角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又是進一步學習三角形有關知識的重要基礎。本節(jié)課的教學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意義、特征、特性,三角形的分類和三角形之間的關系等內容。
我在教學中貫徹讓學生經(jīng)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為原則,整個教學過程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力求做到層次清楚,環(huán)節(jié)緊湊,并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和操作,突出體現(xiàn)了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培養(yǎng)。
在課的開始我先讓學生辨認出銳角、直角、鈍角,并通過學生動手擺角,進一步體驗角的特征,引出頂點與邊,為學生對三角形的意義和三角形的分類等做好知識和思路方面的準備。
通過學生動手擺拼,體現(xiàn)三角形的形成,并通過演示,初步理解三角形意義的內涵,即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使學生認識到三角形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一、是否具有三條線段;
二,是否圍成封閉的圖形。接著安排練習,從正、反兩方面進一步加深對三角形意義的理解。
在教學三角形的特征時放手給學生探索,有了角的經(jīng)驗,學生不難歸納出三角形的特征,有意識地與角進行對比,深化認識。在教學三角形的特性時我分為三層進行教學,先通過對電線桿、自行車圖的觀察,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然后通過拉四邊形、五邊形和三角形木框的實驗,總結出三角形的特性,即穩(wěn)定性。再讓學生利用三角形特性來解釋上圖實例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加上課后練習實地操作,更深層次地體會數(shù)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數(shù)學源于生活。
《認識三角形》教學反思4
通源小學劉燕
1、出示4根小棒(10.6.5.4cm)師:任意選3根小棒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
師:任意選三根小棒,能圍成三角形嗎?學生猜測,并讓學生拿出一根吸管,隨意減成三斷圍一圍。
2、學生實驗,匯報結果。師:有沒有沒圍成功的同學?展示沒有圍成的“作品”。師:為什么沒有圍成三角形呢?結論:兩根小棒的長度和小于(等于)第三根小棒,不能圍成三角形。
3、師:那兩根小棒的長度和在什么情況下,能圍成三角形呢?猜測,比較,圍一圍?偨Y,三角形兩條邊長度的和大于第三條。
但是這樣的設計在實踐中卻出現(xiàn)了意外。
意外一:當我讓學生將一根吸管剪成了三段圍一圍時,所有的學生都圍成了三角形。當我問:“還有誰沒有圍成三角形?”每個孩子都不屑的四處尋找,狐疑頓刻顯現(xiàn)在臉上——老師是不是在開玩笑?!雖然在備課時我也設想到了這種情況,但是孩子們那種怕因不成功而被譏笑的表情去深深刺痛了我,孩子們是不是已習慣了認真聽講,師問生答的學習方式了呢?看來,生成的、互動的課堂教學,不但是對教師的挑戰(zhàn),也是對學生的一種挑戰(zhàn)。
意外二:好不容易,有個學生因一個玩笑而被大家“揭發(fā)”出沒有圍成三角形。原來他準備了兩根吸管,把其中的一根剪成3段,取2段與另一根吸管試著圍三角形。在成人看來肯定是圍不成的。但孩子們卻不是這樣想的。孩子們認為移動一下就是一個三角形。為什么會有如此觀點呢?細想還是在課的開始認識三角形時出現(xiàn)了問題。教師只注重了“三角形是有三條線段圍成的”而忽視了“三條線段是怎樣圍成三角形的.”,也即是“首尾相連”的特征。
說實在的,這個設計是我參考了一位同行的設計片斷而試教的,在課堂實踐中卻感到了“痛”。為什么?可能是這位老師的文章給了我一種“誤導”,使我沒有深思熟慮就走進了課堂,但靜心品味,我又一次相信了任何思想都不是能生搬硬套的,再好的教學設計不在課堂中實踐也是紙上文章。經(jīng)過“陣痛”的思想,才是屬于自己的思想。
《認識三角形》教學反思5
此次三位一體的教學活動,我們團隊教學內容為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小學數(shù)學第八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節(jié)《三角形的認識》,經(jīng)過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課堂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較好的實現(xiàn)了課前的預設。現(xiàn)在由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本節(jié)課進行反思。
一、教學效果預測及反思:
本節(jié)課大部分同學都有發(fā)表自己意見的機會,全體同學都有自己動手實踐的機會。同學們都能積極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牢固的掌握知識點,同時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和動手操作的能力也得到了發(fā)展和提高,在想象與猜想中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在懸念與比較觀察中總結特征,在激勵與創(chuàng)造中發(fā)展思維張揚個性,在評價與交流中學會學習的方法。這些都是本節(jié)課中的閃光之處,當然,課堂教學中也表現(xiàn)出了一些不足和遺憾,學生的思維有時過于活躍,在創(chuàng)造和操作中耽誤過多時間等。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加有效的把握課堂教學時間,在有效的時間內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關注個性差異,感悟數(shù)學的課堂魅力。
二、教師的教學機智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可能遇到各種必須解決的問題,需要我們發(fā)揮教學機智,做出準確的判斷,以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這節(jié)課中,老師……
三、對本次三位一體活動的反思
三位一體活動營建了一種和諧融洽的討論氛圍。大家有話可說,暢所欲言,在這種既寬松平等,又理性嚴謹?shù)难芯糠諊,大家各抒已見,發(fā)表自己的見地和心得,這樣能更好的提高教師把握教材、把握課堂的能力,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互相交流、啟發(fā),討論受益匪淺,同時獲取了寶貴而實用的教學技巧。
《認識三角形》教學反思6
一、巧設數(shù)學活動,激勵學生積極參與
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學習,巧妙地設計豐富的、適合學生認識規(guī)律的教學活動,烘托良好的學習氣氛是十分重要的。在這節(jié)課設計中,我為學生的探索,設計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課的伊始,我就設計了讓學生用小棒圍三角形,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在特性的教學中,讓學生動手拉三角形和四邊形,有“手感”的比較中初步獲得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的認識。
二、重視質疑問難,培養(yǎng)質疑能力
學生在課堂上能大膽質疑,是他們積極思維的結果,也是主動參與學習的表現(xiàn)。所以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我都非常注重讓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如:在出示課題后,我就讓學生圍繞課題質疑,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打開了,個個踴躍發(fā)言:三角形的意義是什么?三角形可以分為幾類?三角形有什么作用?三角形有什么特點?三角形的特性是什么等問題。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的質疑能力,而且也使他們明確了這節(jié)課的學習方向。由于這些問題是由學生提出,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時,個個興趣盎然。課堂氣氛非;钴S,達到了以凝激思的良好效果。
三、注重合作交流,培養(yǎng)合作意識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實現(xiàn)學習方式轉變的`著眼點。這節(jié)課中,討論三角形的意義,拉四邊形和三角形學具體驗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修理椅子,讓長方形不變形,都是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完成。這樣極大調動了學生的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而且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四、聯(lián)系生活實際,培養(yǎng)應用意識。
引導學生應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是體驗成功的最好選擇。學生在動手中體驗到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時,讓學生修理松動的椅子等,就是讓學生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yǎng)了學生實踐能力,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認識三角形》教學反思7
1.機智,開放地吸納各種信息,善于捕捉教育契機,合理地調控自己的教學行為。
2、教師的教學方式要適應學生的學習。新課程明確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的角色,應當從過去知識的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在教學過程中,我給學生設置了一個開放的、面向實際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去探究驗證其他學生已發(fā)現(xiàn)的知識,通過實驗、操作、表達、交流等活動,經(jīng)歷探究過程,獲得知識與能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情感體驗。我想:只要我們堅持“為學習而設計”、“為學生的發(fā)展而教”,那么我們的課堂將會更加生機勃勃、充滿智慧的歡樂和創(chuàng)造的快意。
3、讓每位學生都有所發(fā)展。這節(jié)課我進行了8次課堂巡視,其中4次參與學生的討論、交流,兩次分別對三名學困生進行重點輔導,巡視時關注面較廣,目的性明確。但在“個別學生課堂行為表現(xiàn)”的重點觀察中,一位學困生在前半節(jié)課中共舉了兩次手,未被我關注,之后再沒舉過一次手。課后這位學生找到我問我原因。我與他進行了個別談話,問他為什么后半節(jié)課沒再舉手,回答是:“反正也不會提問到我!睂W生的態(tài)度似乎有些不以為然,其實蘊含著不滿。說明我們教師在課堂中不應忽略個體差異、害怕問題暴露,相反應充分重視、關愛學困生,讓每位學生都有所發(fā)展。
4、對數(shù)學學習的評價要做到既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重視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shù)學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與態(tài)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對學生的精彩回答應予以熱情的肯定,促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
5、加強對學生的思維和方法的指導。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數(shù)學問題情境,提供孩子們理解數(shù)學的模型和材料是教學設計活動中的第一步,但是要讓學生看到其中所蘊涵的數(shù)學觀念,作為教師不能讓這些數(shù)學活動只停留在表面。因此我鼓勵兒童進
《認識三角形》教學反思8
本周,我和徐老師共同上了“認識三角形”一課,這樣的磨課,評課活動的確讓我收獲了很多。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一年級下學期已經(jīng)初步認識了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的。我把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定為:1、使學生聯(lián)系實際和利用生活經(jīng)驗,通過觀察、操作、測量等學習活動,認識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2、使學生在認識三角形的有關特征活動中,體會多邊形特征的基本方法,發(fā)展觀察能力和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3、使學生體會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圖形,并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以及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特性。教學難點是在操作活動中探究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教材中安排了一個長江大橋(斜拉橋)上有很多的三角形來引入本課?紤]到四年級的學生,特別是鄉(xiāng)鎮(zhèn)上的學生不一定見過,并不熟悉。所以呢,我是設計了一個從學生熟悉的籃球架的圖片入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三角形、欣賞一些含有三角形的物體的圖片(長江大橋、自行車、高壓電線桿、相機架……)。使學生從整體上感知了三角形,喚起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也是學生初步感受到數(shù)學與生活密切相關。
在探索新知部分,我設計了兩個教學活動,活動一是:讓學生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先是讓學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動手做一個三角形,不同的學生由于生活經(jīng)驗的不同,呈現(xiàn)出來的三角形的形狀、大小位置也不同,使學生由不同發(fā)現(xiàn)了相同,讓學生在“做三角形、畫三角形、比較三角形”等活動中由具體到抽象,最后總結得出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以及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稱。活動二是:探究三角形的三邊之間的關系。這部分也是本課的難點。我先設計一個“設疑”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上來把一根吸管剪成三段,看看是否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兩位學生剪的都圍成了三角形,于是呢,我自己演示了一個圍不成的情況,讓學生說說看:老師剪的為什么會圍不成呢,到底怎么樣的三條線段才能圍成三角形呢?這個時候學生的思維被激發(fā)了,有的學生認為兩條短的線段要和第三邊一樣長時才能圍成,也有的學生認為,兩條短的線段要比第三邊長才可以圍成。這些都是學生初步的猜想,我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操作來完成驗證。在驗證的過程中,和我預想的差不多,學生對于4厘米、6厘米、10厘米到底能不能圍成三角形有爭論。在聽了徐老師的課后,我看到她是用彩紙卷了幾根小棒,課上也出現(xiàn)了這種情況,當時我想可能是小棒比較粗,誤差比較大。于是呢,我想是不是可以用牙簽來代替,可惜的是牙簽沒有10厘米那么長的。后來也想到了用竹簽、鉛絲……最后我想到用我們小時候玩的“彩色游戲棒”來代替。一個是考慮到游戲棒比較細,比較輕巧,學生操作起來比較方便。但是由于兩頭是不固定的,學生操作時容易滑動,很難明顯的看到這三根小棒是圍不成的,只能從理論上來說明。針對,這個環(huán)節(jié),交流時各位老師也提了不少好的建議:用繩子繞著大頭釘來圍一圍,顧教導建議可以用動畫的課件來演示,這樣就更加直觀,更有說服力。我認為,這都是不錯的建議,是我在以后的教學中可以用到的。最后鞏固練習部分,我和徐老師一樣都設計了基礎練習和拓展練習,感覺效果都還可以。最后讓學生欣賞:搖晃的柵欄加上一根木棍,就變得穩(wěn)固了,埃菲爾鐵塔高一千多米,這么多年依然雄偉壯觀,這都是和三角形的另一個重要的特征有關的,讓學生課后自己去收集資料,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進一步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參與聽課的老師給了我們這節(jié)課也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議,比如要更好的關注全體學生,更需要注意課堂上的評價語言。我想這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學重要更加注意的。同樣徐老師的課堂也有很多值得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我想通過這樣的活動,能讓我們取長補短,加快成長的步伐。
《認識三角形》教學反思9
片斷:
師:剛才老師看到有一組也是折的,但不是用長方形或正方形紙折,而是用飲料管折的,哪一組?
師:舉給大家看看。老師對這種方法比較感興趣,你們看軟軟的,(手里演示)肯定能折成三段,那是不是不管怎樣折都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呢?我們不妨親自動手試試?取出信封中材料,開始吧!
學生動手嘗試。
師:能不能?
師:能的同學舉起來給大家看看。是不是三角形?
師:你們真了不起!有沒有不同意見?
師:舉起來給大家看看。她這樣折為什么卻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呢?你們看,一段、兩段、三段,想想辦法?(在投影儀上演示)(生提議讓兩條邊再靠近一點兒)
師:哦,靠近一點兒,再靠近一點兒。(演示)
師:有的同學開始有想法了,還有的同學抓緊。≡倏拷稽c兒呢?怎么樣?
生:中間太短了,根本靠不到一起。
師:哦,看來啊,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和三條邊的長度有關。到底在怎樣的情況下,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呢?讓我們一起來深入研究。
評析:在《認識三角形》這節(jié)課中,探究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系一直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巧妙地借助生活中的材料飲料吸管的特性:軟軟的,可以任意折,讓學生圍繞“是不是不管怎樣折都能圍成一個三角形”這個問題嘗試親自動手試驗。通過試驗有的學生不能折成三角形,能不能想想辦法?學生很自然地想到了把其中的兩條邊向中間靠攏。通過動態(tài)的演示,使學生直觀的體會到:哦,原來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和三條邊的'長度有關。在這一探究過程中,學生經(jīng)歷了發(fā)現(xiàn)問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主動獲取新知的實踐過程,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真正的成為數(shù)學學習的主人。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意識。
《認識三角形》教學反思10
三角形的認識是學生初步認識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的,平時生活中學生又經(jīng)常接觸三角形,對三角形有豐富的感性認識積累。上課開始,我就出示主題圖,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發(fā)現(xiàn)三角形、感受三角形,并且設置疑點,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上學生主動地去思考三角形的特性。在學習三角形的定義時,我讓學生通過小棒擺三角形、判斷出示的圖形是不是三角形,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學生理解三角形定義中的關鍵點“線段”和“圍成”,進而讓學生總結出三角形的定義。接著,引導學生認識三角形的.高和底,猜想每個三角形有幾條高,然后通過驗證找到答案,指導學生們學會三角形高的規(guī)范畫法,并展示學生畫的高。鞏固練習這一環(huán)節(jié),我設計成了闖關游戲,孩子們興趣十足,在挑戰(zhàn)——成功——收獲的過程中,鞏固并深化了本節(jié)課知識點。
一節(jié)數(shù)學課,不僅僅是讓學生記住知識點,掌握知識點,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學習數(shù)學的快樂,感受數(shù)學的魅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不僅要讓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更要去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當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例如,課堂教學出現(xiàn)預想之外的情況,不要輕易否定學生,要順著學生的思維,努力引導,鼓勵學生去思考、去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新。要重視課前準備,盡可能的為學生提供學習用具。對學生的關注不夠,更應該對學生加大鼓勵的力度,讓學生的學習更有動力。
《認識三角形》教學反思11
三角形是學生們平日里接觸較多的一種圖形,在低年級就已經(jīng)直觀認識過,因而本課的重點就放在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定義和分類上。所學重難點都是由學生在操作中獲得的,不是由老師講出來,硬塞給學生。這樣做,學生就會主動參與學習,落到實處,效果也好。在整個課堂里,老師只是充當一個參與者、引導者。課堂總結也是通過老師的引導,由學生做出歸納,這樣效果要比由老師包辦好。從這節(jié)課可以看出:
一、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參與。
從學生的生活入手,讓學生感受三角形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三角形的熱情,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二、改變數(shù)學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經(jīng)歷過程。
學習不僅是追求一個完美的結論,它更是一種經(jīng)歷,要讓學生親身體驗、感知、認識和學習!叭切蔚姆诸悺笔潜菊n的重點與難點,因而更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充分去操作,去感知,去思考、交流,讓學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維,促進思維的`發(fā)展。
三、及時進行科學評價,激勵學生全面發(fā)展。
評價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而,在評價過程中,我注意了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及時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與鼓勵,讓學生樹立自我認同感,明確努力方向。
《認識三角形》教學反思12
今天我上了兩節(jié)《認識三角形》,為了這一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準備了近一周的時間,找資料、同科研究討論、在進行修改備課,同時還準備了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的小棒。
三角形的認識是建立在對角,線段的基礎上來學習的。這一節(jié)課主要分三個部分:一、認識三角形,制作三角形;二、探索三角形邊的秘密:三、引入生活,拓展。
一、認識三角形。
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生活經(jīng)驗,在觀察、操作、畫圖等活動中,感受并發(fā)現(xiàn)三角形的有關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在上第一節(jié)課時,介紹三角形的特征時直接板書了:三角形有三個角,三條邊,三個頂點。從圖形中直接抽象出了圖形的特征,沒有照顧到學生接受知識所需要的一個過程。雖然學生知道了三角形的特征,可是在真正面對實際問題時能想到這一條被抽離出來的特征嗎?值得懷疑。
下午又上了一遍《三角形的認識》,這一次對于這一個問題我重新處理了一下:首先在學生畫三角形后,我也在黑板上畫了一個三角形,在觀察三角形后得出三角形的特征時,我沒有像上午一樣另外列出三角形的特征,而是直接在圖上標出三角形的特征。并強調了三角形的三條邊是三條線段,從而得出三角形的概念: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鞏固練習:判斷哪些圖形是三角形?并起到過渡的作用。
二、探索三角形的秘密
通過實驗活動驗證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特點。學生每兩至三人一組,每一組有四根長短不同的小棒(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任取三根小棒來圍三角形,做好試驗結果表。并討論“是不是任意的三條邊就能圍成一個三角形?” 這一個實際操作的過程是這一節(jié)課的關鍵。但是上午我在這一環(huán)節(jié)花了太多的時間來討論,以至于后面的鞏固練習顯得有些倉促,有一個題目甚至還沒有講完,只講了一下方法讓學生下課后按照這一個方法來做。學生一時推導不出: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個規(guī)律時,我應該適時的提醒,可當時我只提醒了幾組同學,也一時不察,時間就這么悄悄地溜走了。每一個知識告一段落設計一個小練習以便學生鞏固:小小判官(判斷三條線段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并說明理由)
三、引入生活,拓展
知識最終還是要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的,在這兒設計一個路程的實際問題,使學生繼續(xù)抽象知識,把知識運用到生活中間去。并能找出理由。最后的拓展題是為了使學生能下意識地找出最短的兩條線段相加。
《認識三角形》教學反思13
1、教學成功之處
在本節(jié)的教學活動中始終貫穿了創(chuàng)新教育,學生主體教育、成功教育的教學理念;通過說、找、記、量、算、悟、剪、做三角形等一系列活動,給了每位學生廣闊的活動和認識空間,充分體現(xiàn)了師生交流、同伴交流、小組互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特別是學生小結:“我認為每個三角形都有三條邊、三個內角、三個頂點、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任意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通過做三角形我發(fā)現(xiàn)并不是任意三條木條就一定能釘成一個三角形,三角形的構成是有條件的!边@對整節(jié)課起到了畫龍點晴的作用。整節(jié)教學活動通過討論、精講、合理利用模型,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達到了預期目的。
2、教學不足之處
本節(jié)課由于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束縛,還是放得不開、怕教學任務完不成,總是局限在一節(jié)課完成這節(jié)課的任務上,給學生的時間還不夠充分,特別是學生搭三角形、交流成果的時間不足,這樣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不利于學生智慧火花的點燃,我認為本節(jié)課可以打破傳統(tǒng)的授課模式,用兩節(jié)課的時間給學生更廣闊的活動空間,使同學們對角的大小關系、以及角的`大小和邊之間的聯(lián)系等進行初步認識,可能會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3、教學感悟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使我感悟到,新教材要用新理念、新教法、新學法、課堂評價也要有新章法。在備好教材、備教法的同時備學生更為重要。
《認識三角形》教學反思14
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fā)現(xiàn)。因為這種發(fā)現(xiàn),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內在規(guī)律與聯(lián)系!
“三角形的認識”是新課標四年級下冊中的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三角形的基礎上的延伸。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是P82頁的例3,教學難點是概括三角形的定義和探究三角形三條的關系。因此在備課時我設計了一些動手實踐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自己探究,解決問題。
一、動手操作,借助直觀,化靜態(tài)為動態(tài)
三角形概念的形成主要依賴于辨別和概括這兩種心理活動,所以,我們要按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組織教學,抓住學生對三角形的初步認識,讓學生動手畫出一個三角形或用學具擺出一個三角形,并進行展示。通過動手實踐和觀察比較,在學生已經(jīng)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后,師生共同抽象出三條線段圍成封閉的圖形是三角形的兩個本質屬性,然后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通過實踐活動深化了學生對三角形的認識。
二、 動手操作,借助直觀,化抽象為具體
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是認識“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為了突破這個教學難點,我設計了一些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①課前準備4根長度分別為10厘米、6厘米、5厘米和4厘米的小棒;②把小棒看作線段,任意選出3根小棒,圍成一個三角形;③提出問題“三條線段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由這一個問題作為教學的核心問題,引導學生動手實踐、主動探究、分析數(shù)據(jù)。在這一系列實踐活動中讓學生自己解決了教學的難點,體驗了成功的喜悅。
三、 動手操作,借助直觀,化混濁為清晰
在討論三角形三邊關系時,課堂上出現(xiàn)了這樣的現(xiàn)象,一部分學生用10厘米、6厘米和4厘米圍成了一個三角形。一時之間課堂上同學們就 能與不能爭論開來。這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立刻冷靜下來,讓全班的學生選出這三根小棒圍圍看。結果發(fā)現(xiàn)能圍成三角形的同學都是用吸管或是較粗的小棒來圍的,這就使誤差增大了。于是我先讓認為不能圍成三角形的同學來說說理由。
生1:6厘米加4厘米等于10厘米,是不能圍成三角形的。
生2:把4厘米和6厘米連接起來的話,就和10厘米重疊,是不能圍成三角形的。
兩位同學的發(fā)言并沒有使他們信服,于是我借助了這兩位同學的`小棒讓他們在投影儀上展示,結果發(fā)現(xiàn)真的是無法圍成一個三角形。接著我又借助投影儀演示,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了“兩邊之和與第三條邊相等,不能圍成三角形”。
反思:從本堂課的教學來看,學生只有通過動手操作,才能充分調動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和生活經(jīng)驗,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通過不同角度的探索,想出解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才能敢于大膽表達不同的見解,提出個性化的問題,想出創(chuàng)造性的問題解決辦法,也正是經(jīng)歷了從混濁到清晰的過程,學生才從中體會到了數(shù)學思考的樂趣、探索成功的喜悅。
從多次實踐使我體會到,只有當當教師真正了解學生的需要,才能做到“該出手時就出手”,才能在學生感到“柳暗花明疑無路”時,他才巧妙地“撥開烏云見月明”,讓學生眼前“豁然開朗”,只有這樣的幫助才是促進學生發(fā)展所需要的真正的幫助。
《認識三角形》教學反思15
今天的課,我把三角形的認識和三角形的高拆開,分兩節(jié)課來完成。
其實學生在生活中經(jīng)常能接觸到三角行,因此對于三角行的特征,學生完全能自行概括出來。但是對于本節(jié)課的難點:探索、發(fā)現(xiàn)三條邊的長度關系,感覺自己沒有處理好(從課后的作業(yè)反映出來),雖然課前我再三強調讓學生帶10 cm、6 cm、5 cm和4 cm的小棒各一根,但是今天還是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沒有帶,即使是動手擺的同學,得出了不能圍三角形的情況,可是就是無法探究出是何緣由,再加上學生自制學具的'局限性,認為10 cm、6 cm、和4 cm的小棒也能圍成三角形,那些沒有動手擺,只是看別人活動的同學,就更談不上探索和發(fā)現(xiàn)了……總之,本節(jié)課的效果不好,可能連難點也沒攻破。在今后的教學中,對于一些突發(fā)情況的處理,對于學生課前的準備工作情況還得多加注意、強化要求。
【《認識三角形》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反思05-22
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反思02-08
《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反思02-12
《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反思15篇03-10
《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反思(15篇)08-01
《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反思(共15篇)06-22
認識教學反思02-20
《比的認識》教學反思08-07
《比的認識》教學反思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