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通用23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1
回顧本節(jié)課的教學,學生能夠很好地區(qū)別導體與絕緣體,培養(yǎng)了他們發(fā)現問題并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對實驗研究的興趣得到了加強,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得到了發(fā)展,并學會記錄和描述簡單的實驗現象。也就是說大部分教學目標都達到了。
本課教學內容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檢測區(qū)分多種物體是導體還是絕緣體。
第二部分:教室電器設備的絕緣體材料和安全用電事項。用電路檢測器檢測一塊橡皮的過程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探究欲望環(huán)節(jié)旨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找到很好的切入點,為學生進一步探究開了一個好頭,也為構建適合兒童理解的導體和絕緣體的操作性概念做好鋪墊。
二、檢測一塊橡皮的研究活動,這一內容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如果把教材中的檢測方法直接呈現給學生,學生會很快學會且節(jié)省了許多教學時間,但學生們沒有親自嘗試一個科學嚴緊的檢測計劃的'制定,自然會印象不深,方法不明,學生們在今后的自行探究活動中也不可能派生出更多的、富有生命力的方法。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通過小組的研討,加之教師適當的引導、點撥,由“扶”到“放”,并通過示范、討論、評價的形式落實。幫助學生更全面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2
在教學《彩虹的秘密》這課時,我讓學生猜謎語看圖片:你知道彩虹是怎樣形成的,有幾種顏色?聽到彩虹的形成,同學們興趣盎然,求知欲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首先,我讓同學們做陽光通過三棱鏡,會分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的實驗,一是使學生知道陽光是由七種色光混合成的。二是使學生認識三棱鏡,知道三棱鏡能使混合光分散。隨后,利用一盆水和一面平面鏡在墻上投射出彩虹。接著,揭示本課的重點: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看見到過彩虹?有的說在雨后看到的,有的.說在灑水車灑水時看到的,有的說在河邊玩水時看到的,有的說在瀑布前看到的。你發(fā)現這些地方能看到彩虹有什么共同特點?學生積極思考,有的回答的有陽光,有的回答的有水,我問;大海里有很多水,大海里有彩虹嗎?馬上就有學生回答:需要小水珠。學生很快就領悟到:彩虹的形成需要陽光和小水珠。這節(jié)課,學生分組實驗配合的非常好,而且課堂氣氛活躍,覺得學生很輕松地就掌握了所學知識.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3
今天的課我吸取了以前的教訓,不安排內容太多,太復雜的實驗,避免由于課上交流不充分,實驗材料難找而導致實驗失敗,在設計的時候就選擇了相對簡單的實驗,簡化了上課的`內容,只安排一個實驗和2個拓展,使得每一位同學都能夠成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在課上我先播放實驗,實驗完畢之后,讓每一位同學說一說實驗流程和注意事項,然后我明確步驟,學生才開始實驗,實驗完畢,成功的實驗體驗,使得學生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原因,也對原因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我從瓶子里真的是空的?真的什么都沒有么?是什么原因讓空氣從瓶子里出來導致出現了泡泡等問題,引發(fā)學生一步一步的接近科學的真理,在這個過程中也與學生展開了充分的討論,學生最后明白了空氣具有受熱膨脹的性質。
在拓展環(huán)節(jié),通過夏季輪胎不能充氣太多問題讓學生充分討論,充氣太多會發(fā)生什么?使得學生明白了科學知識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性,能夠幫助我們更安全的生活。
課上對于空瓶子能不能吹泡泡,有很多同學提出了用手捏瓶子,我肯定了方法的可行性,但是今天的課并不是利用手捏,我卻在學生發(fā)的照片和視頻中發(fā)現了一部分同學在操作實驗時,用手捏了瓶子,在這個實驗中是不可以這樣的,我想如果下一次再殺那個這節(jié)課,我一定會在操作實驗之前強調,這個問題就應該不會出現了。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4
《電》這一單元是四年級第一個單元,本單元的教學活動是從調查家中的電器入手,目的是讓學生體驗電與生活的密切關系,整個單元的安排是一個嚴謹的結構,從調查學生的生活經驗開始,到認識電路、電流、開關、導體、絕緣體的概念,這一系列的探究活動最終指向對電的概念。
《導體與絕緣體》一課是研究物體導電性能的一篇探究性課文,內容主要分兩個部分。一是:檢測物體是導體還是絕緣體;二是:教室電器設備的絕緣材料和安全用電事項,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本課的教學設計經過多次的試教和幾次改稿;最后執(zhí)教的'過程中也是有得有失,感受頗多,F反思如下: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我們應該“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對于《導體和絕緣體》一課的教學來說,不只是讓學生記住兩個抽象的概念——導體和絕緣體,引領孩子們親身經歷、親身體驗這兩個概念“誕生”的過程,才是重中之重。
鑒于此,我是在上節(jié)學習的基礎上和學生一起回顧電路檢測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點。之后的“檢測材料的導電性”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為了通過盡可能多的實物的檢測讓學生在檢測的過程中,親身體驗到材料的導電性。我在材料包中給學生準備了14種材料,除此以外我還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身邊的物體進行檢測。在檢測之前,為了使學生更規(guī)范地開展實驗活動,我首先安排了提出實驗要求這一環(huán)節(jié)。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著重強調先預測后檢測。在學生的科學探究過程中實現了由具體實物到抽象概念的過渡,學生的探究認真投入,有趣有序,學得輕松活潑效果好,對概念的理解更自然。我想,這應是我以后上課努力追求的境界。
課堂上有機地融合了“安全用電”的思想教育,引導安全用電。這部分設計的活動是第一部分內容的理解和應用。通過學生的討論,例證,懂得了導體和絕緣體各有什么作用?強化了學生們對導體和絕緣體的理解。明白了安全用電的注意事項,形成安全用電的生活意識。而本節(jié)課的最大難點就是讓學生知道并且理解人體和水也是導體。當我問到人體、水到底是導體還是絕緣體時。學生立刻就想到用剛才實驗用的電路檢測器來進行實驗。于是,有的學生用自己的手去連接電路了,……但是,無論他們怎樣試小燈泡還是不亮,許多學生們似乎確信人體是絕緣體了。這時一位學生說:“水以及人體都是導體。在下雨時,人站在樹下躲雨會遭雷擊,所以水是導體;一個人觸電時,另一個人直接用手去拉他時,也會觸電。所以人體也是導體”。用事實說話,這是科學的態(tài)度!暗俏覀冊鯓幼鰧嶒瀬碜C明呢?”學生們不禁陷入了苦思之中,我趁機提出:“家里的電流是不是比干電池的電流高出很多呢?我們在安全用電的前提下,我們增大干電池的電量比如說100節(jié)電池去“進行實驗行不行呢?”這時學生的思維又異常活躍起來了。他們理解了人體和水也是導體只是電路檢測器中電池電量太小,而家里的220伏電壓對人體而言很危險了。
一節(jié)課過后,學生經歷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掌握了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另外反思這節(jié)課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
第一、在指導電路檢測器檢測物體的導電性的注意點時,過于心急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導致后來學生子啊啊操作中有胳臂小組操作方法不能按照要求進行。
第二、對于我這名新手教師而言課堂掌控靈活度很不夠。沒能及時發(fā)現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的細微動態(tài)。及時作出針對性的解答。
第三、運用表揚激勵的手段還不夠熟練,不能及時發(fā)現學生在互動中的精彩,并給以適當的表揚鼓勵。
總之,經歷了這次活動的摔打與錘煉,我又學到了一些新的理念和課堂教學中的先進經驗。我會再接再厲、不斷進取,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從同學科老師們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5
本課學生學習科學的過程,就是從前概念不斷地向科學概念轉變的過程。在這節(jié)課中由于充分了解了學生的前概念,并在學生前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通過兩個腳手架的搭建,順利的幫助學生建構了“閉合回路”的概念。
首先,在什么都不講的情況下先讓學生自己嘗試,學生自己修正原有概念的錯誤,效果更好。由于之前做過前測,學生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嘗試點亮小電珠。雖然在嘗試點亮小電珠的過程中多花些時間,但他們經歷了自我修正的過程,對電路有了比以往更深刻的.理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其次,通過認識電池、導線、小電珠的作用理解閉合回路概念。學生已經知道怎么連接,但對于為什么要連接小電珠的側面和底部是不清楚的,因此學生常常糾結于此,這也是學生最常出現的錯誤的連接方法之一。教師通過帶領學生分析電池、導線、小電珠的作用,特別是通過觀察小電珠的解剖圖來認識小電珠的結構。通過觀察分析這些元件的作用,學生茅塞頓開:只有連接在底部連接點和側面金屬螺旋上,電池的電流才能形成一條通路,小電珠才能亮啊!明白了這一點,學生對于電路就形成了科學的認識,以后不管是連接串聯并聯電路、連接小電動機、連接電磁鐵都一通百通了。
在點亮小電珠的活動中,電流在整個回路中的流動是不可見的,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不太容易理解。課上,學生通過把連接的示意圖畫下來,在分析的時候還出示了小電珠和電池的結構圖,通過這些直觀的圖片,學生會比較容易就理解了電流的流動過程。學生明白了點亮小電珠的原理后,我設計了讓學生提出還需要改進哪些方面的問題,希望學生能夠把一個完整的回路完善成一個完整的閉合電路,在設計過程中,通過學生繪制連接圖,既能檢驗了學生前面學習的知識,又能鍛煉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本課讓學生用手連接導線線頭他們還有顧慮,可以拓展合適的創(chuàng)新教具幫助完成教學。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6
本課是第三單元的最后一課,是對章節(jié)的一個總結意義,突出在這個社會環(huán)境內噪音污染對人體聽力和健康的影響。從前一課中,學生了解了鼓膜在幫助我們聽到聲音中的重要作用,而且通過“鼓膜模型”的活動,認識到鼓膜是非常薄的一層膜,是很脆弱的,這對于提高學生保護聽力的意識將起到很大的作用。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保護聽力的重要性,養(yǎng)成良好的用耳習慣和在公共場所保持肅靜的習慣。
在教學中,首先讓學生體驗噪音和悅耳音樂之間的感受,隨后讓學生說說自己的親身感受,接著,通過學生們對以前聽到的噪聲的描述,來認識噪聲對聽力的危害。音樂是不是就對我們的聽力沒有危害呢?也是不能讓學生去聽過高或過強的音樂或長時間使用耳塞聽音樂來體會的。所以,通過學生以前的一些行為經驗來說明噪音的.危害,進而教育學生保護好自己的聽力,養(yǎng)成良好的用耳習慣。第二部分是活動“發(fā)聲罐”,這個活動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制作“發(fā)聲罐”,并想辦法使“發(fā)聲罐”的聲音變輕,領會“我們可以采取一些辦法控制物體發(fā)出的聲音”。在讓學生選擇不同材料和方法減輕“發(fā)聲罐”聲音的過程中,去思考聲音是怎樣被控制的,這些方法有什么聯系和區(qū)別,使學生經歷從現象到本質的思維過程。積累控制聲音的經驗,有助于對減少噪聲方法的理解;顒拥闹攸c在于讓學生多思考,采用多種方法展開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這一節(jié)課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用耳習慣和在公共場所保持肅靜的習慣,給自己也給別人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環(huán)境,在講授資料庫時候,讓學生認識為什么男女同學發(fā)出來的聲音的不同,為什么存在男低音和女高音的原因,主要和聲帶的結構有關系。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7
水眾所周知,水對人們既有害又利,生命離不開水。學生對水已經掌握了一些知識。為了進一步了解水的各種姿態(tài)在大自然中的展示。我和學生一起走進科學實驗室,探究《水在加熱和冷卻后》的變化。同學們通過欣賞教學圖片,看到了大自然中美麗的水,想象出:美麗的云霧,高聳的冰川,流尚在山間的涓涓細流凝聚在荷葉上閃閃的露珠,懸掛在枝條上晶瑩霧松……都是水多姿多彩的化身。通過圖片的展示學生對水充滿了好奇。那么如何探究水的三態(tài)變化及條件呢?本節(jié)課我把握好三個步驟,一個難點(造雨.造霜.造霧),一個重點(水蒸發(fā)的快慢與那些因素有關)。
在大自然中水可以以各種姿態(tài)出現在我們面前。云.霧.雨.露.霜.雪.冰都是水的化身。它們是由空氣中的'許多看不見的水蒸氣在加熱和冷卻后呈現出的形態(tài)變化。
指導學生“造雨.造霜.造霧”的實驗過程中,把握好這一教學難點。通過演示實驗和操作實驗,學生真切地看到水的多姿多彩的變化。進一步認識了水的蒸發(fā)和凝結從中得出結論。學生掌握了這一知識點,教者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當學生好奇地提出:空氣中的水來自哪里是時。我例舉了人們晾曬衣服.河水蒸發(fā)等事例,學生了解了自然界中廣泛地存在水的蒸發(fā)現象。學生能從平凡的生活中掌握了一系列的科學知識。
在教學水蒸發(fā)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的過程中。我把握這一教學難點。指導學生做好實驗。再根據日常生活中以往經驗,發(fā)揮想象。學生能很快地得出結論:蒸發(fā)的快慢與蒸發(fā)面積的大小.空氣流動程度及周圍的溫度高低有關。通過演示實驗和學生操作實驗開闊了學生眼界,觀察了水的變化和流動。認識到在自然界中的海洋和地面的水,在太陽光的照射下,蒸發(fā)到天空中變成云和霧,天空中的云遇冷變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落到地面變成雨或雪,從而形成水在自然界的循環(huán)過程。學生體會到自然界的神奇變化,特別是水的變化。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8
本節(jié)課以學生熟悉的上課鈴聲響的情境引入,符合學生的認知,但是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情境,是以語言描述的方式,還是以視頻的形式展開。在猜想假設環(huán)節(jié),通過讓學生玩“土電話”感受聲音的傳播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質,但是很多學生只能夠說出聲音在傳播時需要借助細線,沒有細線,聲音不能傳播到另一個人的耳朵里面。難點是教師如何將“細線”和“物質”很好地連接在一起,進而進行聲音在不同的`物質中的實驗。在實驗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先把相應的實驗材料準備好,放手讓他們用自己現有的東西去看看聲音在不同的物質中傳播的現象?紤]到實驗材料有限,對于實驗:抽空罩鐘里的空氣的實驗,是以視頻的形式讓學生看的,感覺這個對于學生有點難以理解,我在想這里該怎樣幫助學生理解呢?在得出結論環(huán)節(jié)對于水里面的聲音可以傳出來,外面的聲音也可以傳出去,學生理解的不是特別清楚?傊@節(jié)課學生可以知道聲音的產生要通過一定的物質,聲音可以在氣體、液體、固體中像各個方向傳播。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9
本課主要引導學生探究金屬這一類物質的共同性質特征。在教學中,通過情境導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探究金屬的性質部分是本課最重要的活動內容,要求學生逐一進行操作和觀察,以揭示金屬的共同性質。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先動腦再動手,知而后行,才是科學的研究。學習科學是為了服務于生活中,所以在了解了金屬的性質后,引導學生運用知識,啟發(fā)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以致用。
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此課我分四部分,其中認識常見金屬的共同特征是教學的重點,認識常見金屬的延展性是教學的.難點。
第一部分:常見金屬與人們生活和生產的密切關系。這部分內容只有簡短的一句話,教學時
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常見金屬制品的廣泛性,深刻體會到常見金屬與人們和生產的緊密關系,激發(fā)學生探究金屬的興趣。
第二部分:常見我金屬良好的導電性和導熱性。常見金屬具有良好的導電、導熱能力,學生在學習導體及熱的傳播等內容時已有一定的認識。如果在以前的學習中沒有涉及到銅、鐵、鋁等常見金屬,在本課教學時,可作些觀察。教師必須在教學時講明金屬良好的導電性、導熱性是與常見的非金屬作比較而獲得的。
第三部分:常見金屬的延展性。課文通過捶打鋼絲、鐵絲、鋁絲的實驗,讓學生感知常見金屬具有延展的特征,所以能直接用捶打、軋壓的辦法加工制造各種金屬制品。通過對金屬捶打實驗,使學生掌握本課的難點――金屬的延展性特點。
第四部分:常見金屬的光澤。光澤有金屬和非金屬光澤之分。教學時我采用金屬制品和玻璃制品、塑料制品、木制品作光澤的比較,概括出金屬光澤特別明亮,反光極強,但不透明。 通過教學,學生基本能掌握常見金屬的一些基本特性。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10
一、以學生為主體,發(fā)揮教師的引領作用。
《磁鐵的磁性》一課,就是讓學生親自去觀察研究生活中最熟悉的——磁鐵,從中獲取最多的發(fā)現。讓學生學會比較、學會觀察與探究,教師要組織學生合理有序地進行這一系列活動。磁鐵是學生很熟悉的事物,從身邊的事物展開研究更能激發(fā)學生探究的熱情。而且經常玩磁鐵的學生對磁鐵的知識已有一定的認知,用磁鐵作為研究對象調動學生的以往經驗研究起來也比較容易,易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尤其在學生觀察過程中,充分放手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計劃、自己的想法自主探究,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并且給學生們適當的引導。讓學生感受到老師也是他們中的一員與他們共同觀察,探究的熱情也就異常的.高漲。學生在分組活動時,觀察、探究的很仔細,提出了很多我都沒有想到的問題。每發(fā)現一個問題他們都會很興奮的告訴我,讓我參與到他們當中,在他們發(fā)現的問題中有很多缺少研究價值的,這時我也沒有加以阻攔。而是引導他們發(fā)現其它有價值的問題,充分保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自己的經歷、自己的成功。
二、抓、開、放、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實現了課堂信息的共享。
《磁鐵的磁性》一課是以觀察探究、小組合作方式為主線,組織學生觀察探究活動。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運用多種感觀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方式觀察探究磁鐵的活動,并且在觀察探究活動中能夠發(fā)現日常生活中未能發(fā)現的秘密,努力做到遵循兒童認知發(fā)展的規(guī)律,促使學生建立自己的觀點和概念。
通過本課學習,培養(yǎng)學生多種能力和小組合作精神,使他們真的像科學家那樣去認識事物,再現科學發(fā)現的全過程。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11
我執(zhí)教了科學課《植物的葉》。課堂上我注重面向全體學生,以探究為中心,小組合作學習。由于三年級學生還不能從事獨立完整的探究活動,所以目的在于發(fā)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科學觀察的理解上。此外注重讓學生親身經歷,教學前讓學生去收集樹葉,并提出要求,這樣學生就會到自然中有目的的觀察和采集,同時就會有不同的收獲。再通過課上的觀察學生就會發(fā)現很多問題。牢牢記住抓住問題開展探究,具體事物來自生活身邊,容易讓學生接受,具體明確,指向性強,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探究——解決問題”的科學探究過程。課始,讓學生對帶來的材料分類,這時,學生的思維是無序的,感性的。后兩個活動把學生的思維梳理清楚,讓學生明白分類方法。層層遞進,讓學生逐步習得和掌握方法。這幾個活動,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就像剝筍,讓學生不僅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基本的方法。分類是建立在對比的基礎上的,通過比較分類,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教學中還存在一些不足:
1、沒有抓準核心的內容,課題是《植物的葉》,教學應讓學生認識到葉子的多樣性,上完課后讓學生有一種“自然界葉的種類真多呀!”的感嘆。
2、出示具有典型性有代表性的葉過多,造成學生思維的混亂。應有意識的指導學生篩選海量信息,找最有效的信息。(可這樣操作:不同的小組分發(fā)代表性的葉子,有的組是形狀方面的,有的小組是葉緣方面……)
3、在最后部分的拓展,將搜集到的葉做成粘貼畫或標本。因時間關系指導不到位。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12
教學目標:
1、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各種土壤對植物生長的影響作假設性解釋。能提出進行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并作書面計劃,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
2、大膽想象,愿意合作與交流,能從自然中獲得美的體驗
3、能設計研究不同土壤對植物生長影響的實驗。
教學準備:
1、植物與土壤的圖片和資料。
2、三株生長情況大致相同的同一中植物。
3、三種不同類型的土壤。
4、搜集贊美土壤的詩歌。
教學過程:
。ㄒ唬┗顒右唬
學生互相交流搜集的土壤對植物生長作用的有關圖文資料。
教師出示自己搜集的資料卡。
1、提出問題:土壤對植物的'生長有什么作用?
2、猜想與假設,并做好記錄。
3、制定方案:小組內進行。
4、實施探究;
應用各種方法來證明自己的猜想與假設。
5、匯報討論結果。
小結學生探究過程與結果。
(二)活動二:
土壤對植物的生長有什么影響?
1、生交流搜集的有關不同土壤對植物生長的影響的資料。
2、組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設計實驗方案,將預測結果記錄下來,并討論方案的可行性。
3、學生試著匯報科學推斷。
小結:這個實驗需要較長時間來觀察,要堅持不懈。
。ㄈ┱故窘滩纳系馁Y料卡
。1)小組討論土壤對植物的意義
。2)小組展示討論結果
。3)教師小結土壤對植物的意義
(四)拓展活動:繼續(xù)觀察、記錄實驗情況。
教學反思: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喜歡大膽想象;能參與中長期的科學探究,愿意合作交流,能從自然中獲得美的體驗。知道不同的土壤對植物生長的影響不同。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13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都知道生活離不開光,卻很少有學生會想到光的危害。本課從光與生活的關系入手引導學生關注、探究光的雙面性,使學生認識到光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光污染,從而使學生意識到科學...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都知道生活離不開光,卻很少有學生會想到光的危害。本課從光與生活的關系入手引導學生關注、探究光的雙面性,使學生認識到光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光污染,從而使學生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發(fā)展帶來好處,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人只有類科學地利用光,才能減少或避免光污染。
課前搜集有關光與生活關系的圖片及文字資料,美麗的`夜景,各種類型的光源,光污染等方面的圖片,讓同學課堂上進行交流。學生欣賞老師準備的資料,展開豐富的交流討論活動。討論時,學生交流熱烈,紛紛列舉了生活中用到光的地方以及光污染的場所,減少避免光污染的方法措施也提出了不少!這節(jié)課讓學生在運用眼、耳、腦的同時,讓學生在愉快而討論激烈的氛圍中度過,學生不會厭倦上課,而是更加喜歡上科學課!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14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小學科學是一門貼近學生生活的學科,其生動活潑、有趣的特征符合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從另一方面看,科學這個學科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參與到活動中,讓學生在自己的動手實踐中探究知識、發(fā)現規(guī)律、得出結論。總而言之,科學課堂的主人是學生,而不是老師。
第一次講這節(jié)課時,我儼然一個評論家一樣,在講臺上滔滔不絕的闡述著自己的理論。我發(fā)現我忽略了教學的`本質——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我不是演員,學生也不是觀眾。我的出發(fā)點是錯誤的,我沒有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
其實,我不敢對學生放手是有原因的,我擔心自己不能掌控課堂,怕課堂紀律亂作一團。正如劉老師所說,這其實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如果平時對學生不加以訓練,是不可能做到收放自如的。我想這正道出了我在課堂中的需要改進的一個方面。我必須從現在做起,鍛煉學生的發(fā)現、歸納、總結能力,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有充分的動手、實踐時間,使學生自己發(fā)現現象,分析現象,總結本質。將時間還給學生們,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體會發(fā)現的樂趣、合作的快樂,以及成功的喜悅。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總結能力,還使學生享受到了學習的樂趣,使學生由被動轉化為主動,由厭學變?yōu)閻蹖W。
科學這門學科涉及的知識領域相當廣泛,而作為教書育人的我,我覺得自己的專業(yè)知識不是很強,懂得的不多,我需要不斷地學習,發(fā)揮螺絲釘鉆的精神,鉆研教材、教參,廣泛閱讀書籍,擴大自己的知識面,真正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15
《物體形狀改變以后》是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無處不在的力中的內容。教材首先引導學生對身邊一些常見的彈性物體進行觀察、研究,然后分析整理實驗數據,找出這些物體的相同性質——都有彈性,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這些物體,通過實驗,知道這些物體在恢復原來形狀的時候要產生一種力——彈力,接著了解彈力在生活中的應用。為了對彈性、彈力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教材還安排有關彈簧拉伸的長度與拉力之間的關系的內容,是讓學生了解彈力與物體形變之間的關系。
從學生的知識體系和學習能力體系上來看,四年級的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和學習方法,并通過三年級的科學課的學習,已具備了初步的思維能力和探索、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從學生的年齡結構和心理特征來看,四年級的學生大多十歲左右,他們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心,有較強的求知欲。其有意注意和主動探究問題的意識有所增強,在學習活動中他們能積極地思索,能努力地探索問題的結果。在老師的引導下,他們能發(fā)揮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實踐活動中能充分鍛煉和培養(yǎng)自己的綜合運用科學知識的能力。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的總目標明顯指出:“通過科學課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并能應用于日常生活,逐漸養(yǎng)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所謂“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就是用積極的態(tài)度、理性的、實事求是地對待生活,了解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問題,這就是科學課最根本的目的。由此可見,我們的小學科學教育正散發(fā)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在這節(jié)課當中試圖體現貼近生活的科學教育。
一、著眼于教學過程的設計,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結構。
上課前,我對學生說 “桌上的球你們想玩嗎?這是今天的科學課老師帶給大家的禮物,希望這節(jié)課我們合作愉快!睂W生玩了以后,讓他們說喜歡哪一種球?理由是什么?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為了給學生“玩”,激發(fā)他們的興趣,了解學生的前概念。實驗器材一定要選擇學生喜歡玩的物體。學生在玩了以后只能用自己已有的經驗和知識水平說出自己的理由,對于彈性和彈力認識不清。這就是學生的前概念。學生在沒有接受正式的科學概念教育之前,對日常生活中感知的現象,通過長期的經驗積累而形成的對事物的非本質的`認識。學生在這些前有認知中所暴露出的問題,正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所在,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結構,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啟示,觸動我們根據學生的認知實際進行教學設計,對教學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著眼于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充分挖掘與學生生活聯系緊密的素材。
在做完分組實驗后,學生普遍將實驗器材分為三類:“尺子、彈簧、皮筋、海綿”歸為一類,理由是它們在受到外力時形狀發(fā)生了改變,撤去外力后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油泥”歸為一類,原因是撤去外力后它不能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燒瓶”歸為一類,原因是他受到外力后形狀沒有發(fā)生改變。這時,教師需要用演示實驗證明燒瓶發(fā)生了微小形變。微小形變的實驗器材的準備頗費周折。首先,我按照教材中的設計準備了反映微小形變的實驗器材:三枚硬幣。但在教學過程中卻發(fā)現這一實驗設計存在不足。實驗是將1號、2號、3號硬幣排在一條直線上,把1、2號硬幣緊靠在一起,左手緊按中間的2號硬幣,右手用力把3號硬幣彈向2號硬幣,結果發(fā)現在2號硬幣沒動的情況下,1號硬幣被彈了出去。實驗結束后,學生普遍認為是2號硬幣發(fā)生振動彈出1號硬幣,基本想不到是2號硬幣在瞬間發(fā)生微小形變產生彈力彈出一號硬幣;谶@一情況,我決定選擇另一種更能直觀反映出微小形變的實驗器材:在一個玻璃容器上方插一根細管,通過玻璃容器受力后細管中液面的升降反映玻璃容器的微小形變。
實驗的現象也證明微小形變看的格外清楚,每次給燒瓶施加外力或撤去外力,溫度計的液面都能上升或下降2 -3厘米。
在教學中注重從平凡但廣泛的生活中挖掘出具有科學教育價值的素材,把那些與學生生活世界緊密聯系的事物、現象等引入課堂,讓他們去尋求、去感悟、去理解、去想象。也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一種持續(xù)發(fā)展的興趣。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16
《溫度與氣溫》這一堂課是小學科學四年級第一單元的內容。氣溫對于天氣的影響是很大的,而且每天都在變化。氣溫可以用溫度計來測量。三年級時,我們已經用過了溫度計,了解了它的使用方法,并用溫度計測量過室內和室外的溫度。在本課將進一步鞏固學生使用溫度計測量溫度的技能。同時明白,在同一時間里,室內和室外的溫度是不同的,室外不同地方的溫度也不同,同一地點,一天中的溫度也在不斷變化。要研究氣溫的變化,首先要明確平時所說的氣溫是在什么環(huán)境下測定的。
在這節(jié)課的學習中,我主要讓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培養(yǎng)科學興趣和思維習慣。在本堂課中,我在復習溫度計的使用方法時,讓學生首先溫習三年級時學過的關于溫度計的知識。我讓學生自己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試一試、測一測等方法掌握溫度計的.用法,讓學生對于溫度計的用法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目的在于希望學生通過經歷科學的探究過程,在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態(tài)度諸方面都得到提高和發(fā)展。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17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觀察花崗巖,認識到巖石是由礦物組成的,難點是觀察花崗巖中的三種礦物的形態(tài),并把它們和這三種單獨的礦物晶體進行比較,從中發(fā)現它們之間的聯系。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要求,對本課的教學我進行了如下設計:
首先通過圖片導入引入到對花崗巖的認識,在認識花崗巖時,我先讓學生用肉眼觀察花崗巖,對花崗巖的顏色形態(tài)有個初步了解。然后借用放大鏡進一步觀察花崗巖,從而知道花崗巖里有三種不同的顆粒物且特征各異。之后再引入對云母、石英、長石的觀察。
在學生觀察完后,讓學生把這三種物質同花崗巖里的物質進行對比,從而認識到花崗巖是由這三種物質組成的。這時在告訴學生什么是礦物,并由對花崗巖的`認識中類推出巖石是有一種或多種礦物組成的。這部分的教學計劃用三十分鐘來完成。之后的十分鐘用來學習教科書中的第二部分內容,認識常見礦物和學會描述礦物及總結和拓展延伸上。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18
《木材》這節(jié)課的主要教學任務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實驗發(fā)現木頭的特點,并在探究中萌發(fā)珍惜木材、節(jié)約木頭的思想感情。根據學生的提問,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自愿組成協作小組,通過實驗探究、上網瀏覽、查閱資料、詢問別人等不同的探究形式,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開闊思路,給學生的'探究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在實際教學中發(fā)現由于學生的興趣愛好不同,在分組人數上有時會很不均衡。在探究前,我注意提醒學生要首先選擇題目制定探究方案,注意提醒學生及時做好實驗記錄,讓學生養(yǎng)成做記錄的習慣,把在研究中的點滴發(fā)現都及時記錄下來,經過學生的分析、整理、歸納、概括等思維活動,為小組間的表達與交流奠定基礎,從而達到資源共享、成果共享,這又是探究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學中發(fā)現學生在這方面是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應加強指導的力度。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及時用鼓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大膽探究,對探究中出現的問題給予及時、中肯的評價并用學生喜愛的小標志來鼓勵學生,肯定學生的優(yōu)點所在。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19
這是小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課。本課是讓孩子對紙認識的更深。它是從一些紙制的日常用品開始的。讓孩子說說對自己身邊一些紙制品的認識,然后讓孩子去探索各種紙制品的材質有何區(qū)別。孩子通過摸、撕、揉來對紙進行觀察,通過用放大鏡來觀察紙(蠟紙、報紙、白紙、面巾紙)的毛邊。接著我用滴管在各種紙上滴一滴水,學生觀察時立刻想起了毛細現象。本堂課是通過做一些小實驗讓孩子更加了解了在我們生活中最普通的'紙的性質。
但本堂課不足的地方很多,如當孩子撕掉報紙后觀察毛邊沒多久,老師讓孩子看各種紙它的毛細現象,看完毛細現象又再把其他被水滴過的紙撕掉,再讓學生觀察邊,這樣本堂課就有點亂的感覺。另外,在讓學生觀察中沒讓孩子馬上記錄下來。如果,能在小組活動中,完成觀察報告,并在小組內進行自評與互評,由學生自己為自己的報告評分。培養(yǎng)學生在觀察后及時進行記錄的良好習慣,就比較完整了。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20
《溶解的快與慢》是教學溶解內容的第四課,本課從“攪拌對溶解的影響”入手,到學生自行設計“怎樣加快溶解”,指導學生運用對比實驗方法,探究影響物質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熱根據提出的問題——怎樣加快方糖的溶解?經歷“問題——假設——驗證——證實”的過程與方法過程。我們知道溶性固體物質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依賴于三個主要因素:物質顆粒的大小、水的溫度,以及液體是否被攪動。通過設計問題讓學生體會對比實驗,理解對比實驗的意義和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在前幾課的溶解的認識中,有部分學生很注意到溶解的快慢問題,想到什么因素影響了溶解的快慢,以此引入,問題,怎樣讓食鹽溶解得快一點?由于前幾節(jié)課實驗中經常的動作是攪拌,學生比較容易想到的是攪拌,而且他們在生活用品中也有這樣的經驗。通過前兩個實驗學生已經初步理解了對比實驗的作用,為了防止學生還不夠理解,我舉了比如我們賽跑中跑最快的是相對慢的人來說,如果沒有慢的我們無法知道他跑得快,在認識了水溫和攪拌對溶性固體的溶解速度有關系,通過實驗,學生親自體會,這樣加深學生對實驗結果的印象,在最后的水果糖的`溶解的環(huán)節(jié),實際上是將學生對對比實驗的理解深化下去,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己探討更多的加快溶解的方法,發(fā)散學生的思維,通過水果糖的溶解,讓學生驗證自己的設計方案和實驗結果。
大多數對比實驗中的可變化的條件比較多,如果在教學中對實驗的條件不加限制,那么,在實驗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復雜的多種變化的不同現象,這樣,常會影響學生尋找其中變化的規(guī)律。 在研究三個不同的影響因素的時候,為了防止多因素的影響,采用的是一個變量,為了防止學生陷入多變量的泥潭,我未對多變量進行講解,通過實驗進行單變量,在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較好,對知識掌握也不錯,對于培養(yǎng)學生應用科學的方法自行探究自然事物變化規(guī)律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21
《做一個生態(tài)瓶》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版上冊第一單元《生物與環(huán)境》的第六課,學生在前幾課的學習中,已經開始接觸生物群落、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概念,了解了生物之間互相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本課是進一步引導學生研究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各種生物之間的關系。
《做一個生態(tài)瓶》是這一單元里學生最感興趣的一課。為了把這節(jié)課上好,課前我為每個組準備了一個能裝5升大的色拉油瓶、一些水草、一些沙或小石子、1—2條小魚等,盡管材料準備的不像書本那么豐富,可看到孩子們那股學習的歡樂的勁兒,我很知足了。
這節(jié)課我是講了5遍,可每講一遍給我的感受卻不一樣。反思一下自己的這節(jié)課,我覺得還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
1、在時間分配上還是有一些不合理,導入的時間比較長,出示池塘生態(tài)系統(tǒng)后,在孩子們探究生物與非生物間的關系時,缺乏一些引導,沒有真正讓學生理解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概念,重難點沒有突破,導致了后面設計實驗方案花了一些時間,沒有到達預期的效果。其實在探究生物與非生物的關系時,完全能夠讓學生經過問題深入研究,比如能夠讓學生思考“魚的生長需要哪些條件”“水草的生長需要哪些條件”等,經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學生很自然地就明確了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真正內涵。
2、在備課方面,“備學生”還做得不夠。比如有的學生在課前就已經把生態(tài)瓶做好了,并且做得十分棒。這樣的小組有好幾個,這樣就導致在后面的制作過程中,這部分學生無事可做。生態(tài)瓶做好后,再要他們來討論設計方案就沒有什么實際意義了。學生也失去了討論的興趣。如果在課前我了解了學生的狀況,在做生態(tài)瓶時我就會請那些做好了的同學上臺介紹一下自己的經驗,再讓其他同學提出意見。讓他們發(fā)現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從而進行改善。這樣既能體現他們組的價值,又讓他們有事可做,教學效果會更好一些。
3、在對做好的生態(tài)瓶評價時,我只是讓學生展示了一下自己的生態(tài)瓶,并沒有做過多的講評。其實各小組做的生態(tài)瓶都差不多,這樣評價一點價值也沒有,反而還浪費了一些時間。其實在評價的`時候,完全能夠讓他們拿著自己的生態(tài)瓶,說一說自己的制作過程,談談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也是對他們這節(jié)課的總結,能很好地在孩子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節(jié)課的教學讓我收獲了不少,讓我對今后的實驗教學有了更深刻得認識。我想任何一節(jié)課僅有在教師的潛心研究和精心打磨下才能使教學環(huán)節(jié)精細化,才能收到夢想的效果。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22
經過一個多禮拜來準備的《溫度與氣溫》這節(jié)課,今天我終于在忐忑的心情中走進了課堂,從自己開始上成長課以來,我從未如此認真地準備過一節(jié)課,也沒有一節(jié)課能有這么多有經驗的老師來給予指導,雖然整個過程是“折磨”人的,但是這個“折磨”的過程卻變得十分有價值,如果沒有這次的經歷,我對自己教學水平的看法也許還停留在之前的水平不曾前進,通過這節(jié)課的不斷磨課改課,讓我非常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下面我想針對這節(jié)課的課堂環(huán)節(jié)安排和學生思維引導方面做一個重點的反思。
首先是課堂環(huán)節(jié)的安排。引入部分我采用了問題的形式“今天的天氣怎么樣?”讓學生盡情來描述一下天氣,描述之后讓一名學生播報湖州今天的天氣預報,讓學生認識到一天中的天氣是變化的,進而讓學生思考是什么原因影響了天氣,學生進行猜測后選定地點并進行猜測,然后得出受影響越小的地方就越能接近于當地的氣溫,接著用百葉箱來驗證是不是樹蔭能夠代表當地的氣溫,最后繪制昨日上午的氣溫統(tǒng)計圖,作為課外延伸作業(yè),我給孩子們留的作業(yè)是“一天中的最高氣溫出現一天的幾點鐘”。
當然這些課堂環(huán)節(jié)的安排也是經過反復修改之后才確定的,《溫度與氣溫》這一課的備課的過程相對來說是比較繁復的。在備這節(jié)課的時候,我也去網上查詢了這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在查詢的過程中,我發(fā)現網上這類資料很少,也就說明很少有人認真思考并嘗試去上這節(jié)課。因此這些優(yōu)秀的參考資料,我感到有點無所適從。比如在引導“室外、陰涼、通風的地點更能反映當地的.氣溫”,開始的備課時,直接讓學生分析,最后發(fā)現學生的反應的迷茫的,他們不知道哪一個地點才能夠反應,直到出示百葉箱,學生才能說出是樹蔭,有些班級甚至會認為百葉箱更接近于教室,因為百葉箱整個形狀更接近于教室。在不斷的修改中,最終確定由教師提出“受影響越小的地方越能代表當地的氣溫”,讓學生說出哪一個地點受影響小,學生根據分析會說出樹蔭,然后再問“我們測量的幾個地點中,哪個地點更能代表我們當地的氣溫”,學生會說出樹蔭,接著再出示百葉箱,這樣的話,學生對樹蔭能代表當地氣溫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雖然大致的環(huán)節(jié)沒有出現什么問題,但是在實際上課的過程中還是存在很多的不足,比如在分析影響因素的時候,學生一共說了“陽光、風、人為”,在最后選擇地點的時候我卻忽略了“風”的因素,只強調了“陽光、人為”的因素,這一點是這節(jié)課中很大的漏洞?偟膩碚f,這節(jié)課的每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意圖不明確,顯得整堂課有些混亂。
然后再是學生引導方面,我覺得作為一個新老師,很多時候對學生的回答的領悟不夠,經常學生可能已經講到這個點,我卻沒有深化往下挖,這點在這節(jié)課的表現很明顯,特別是試教的時候,明明學生已經講到這個點上了,還要請其他學生重新回答,顯得有點羅嗦。比如在分析哪個因素可能會對氣溫造成影響時,學生已經講到了陽光,我還在讓其他學生再說陽光,這樣整節(jié)課的效率就慢了很多,而且也不精練,因此這是對我平常教學工作的一大警示,也將會是一大改變。
不管怎么說,通過這節(jié)課的磨課上課的過程,感覺自己得到的歷練和收獲還是挺大的,現在我已經比較清晰地了解到自己教學工作中的不足,也會在之后的教學工作中不斷改進,不斷提高!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23
本課重點是身體由哪些部分組成,以及認識人體的左右對稱的特點。難點是觀察身體內部器官。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進行了如下教學設計,讓學生圍繞觀察和體驗開展探究學習,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形式,借用課內活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課的一開始,讓學生回顧一下學過的動物的身體結構特點,為研究我們人類的身體結構導入。通過兩次腳站立和雙腳站立體驗活動感受人體左右對稱的好處——行動靈活、保持平衡,并感受人體外形的和諧美。接著通過“摸袋子,猜一猜”的活動讓學生自然地轉入到對“人體身體內部有什么”的.探究,學生通過各種方法猜猜人體內有什么。最后又以“跳繩”這一活動讓學生觀察感受人體在運動的時候都有哪些部位參與了,即第三部分“身體的工作”,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認識了氣泡圖,分析出人體結構的第二種劃分方式——根據功能的不同(工作的類型)進行劃分。至此課堂目標基本完成,最后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在這節(jié)課上的收獲,進一步梳理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
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初步認識到自己的身體的結構特點,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通過各種圍繞自己的身體展開各種各樣的研究活動,讓學生們一起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健康地生活!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科學教學反思06-13
科學教學反思02-06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02-27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02-17
科學貓的教學反思03-09
科學《紙》教學反思03-09
優(yōu)秀科學教學反思02-04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02-04
科學教學反思【薦】03-26
【薦】科學教學反思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