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時間:2024-09-09 17:47:26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匯編1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伯牙絕弦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匯編15篇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

  《伯牙絕弦》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

  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它語言簡練,有著特殊的魅力。因此在設計這堂課時,我力求堅持以讀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文言文的語言美。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誦讀,讀中品、讀中悟。既教給了學生閱讀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見證了伯牙與子期的的情深意長,更讓學生體味到了知音難覓,要珍惜友情。課上完后,對于本節(jié)課教學,有這樣幾點深刻的感受:

  一、讀中有層次。

  本課是六年級的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學生對它是陌生的,這就促使教師必須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有層次地多讀。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安排了有層次的誦讀:第一讀字正腔圓,讀準字音;第二讀注意停頓,讀出韻味;第三讀感悟文本,讀出情感。每一次讀我都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由易到難,一步一腳印,一步一落實。學生在不同層次的誦讀中,逐漸走進了文本,走進了文言文。由能正確讀文到理解文意到深刻體味到“知音”難覓,水到渠成。

  二、讀中有變化。

  讀中的變化是指讀的形式要多樣,如自由讀、個別讀、齊讀、范讀、默讀、配樂讀等,通過不同形式的讀,讓學生讀出節(jié)律、讀出情感、讀出韻味,從而使學生達到愛讀的目的。

  三、讀中有想象。

  透過文字,借助插圖進行想象,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文字的理解。如在引導學生理解伯牙與子期是“知音”時,先讓學生想象伯牙的琴聲除了表現“峨峨泰山、洋洋江河”,還有哪些動人的場景。創(chuàng)設一種情境,讓學生當子期,想象伯牙琴聲中的場景,用文中句式來表達。學生興趣大增,能根據出示的說話提示仿照書上句式來表達,如“依依兮若楊柳”,并能大聲用文言文的語調朗誦出來。學生在想象、仿寫與誦讀中活躍了思維,為正確理解文本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進一步的體味文言文了這種文體。

  四、讀中有拓展。

  77個字的文言文,對學生來說,要讀得透徹,必須拓展。如為了讓學生深刻體會子期去世后,伯牙的悲痛欲絕,我補充了伯牙在子期墓前寫下的一首短歌,并由學生齊讀,讀出伯牙失去子期后悲痛欲絕的心情,進一步的幫助學生理解了伯牙“破琴絕弦”舉止的內涵。通過讀中的`拓展,學生讀得更明白,也在不斷的拓展中感受到了文言文的味道,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的古文化。

  五、讀中有積累。

  讀懂文言文、背誦文言文是對學生的基礎目標進行的落實。本節(jié)課通過反復誦讀,學生已對內容較了解,我再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優(yōu)美動聽的旋律緩緩地流進學生的心里,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誦讀課文,學生已能背誦了。這樣既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yōu)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又讓學生積累了文言語言,對他們今后學習文言文奠定了基礎。

  一堂課下來,學生在誦讀中感受了伯牙與子期的情深意長,感悟到了知音難覓,體味到了文言文的魅力——簡短而不簡單。我也在學生的誦讀中找到了文言文教學的方向,在《伯牙絕弦》的課堂上體味到了文言文教學的美妙。

  當然,本課的教學,也留下了很多的遺憾。

  一、在文言文的誦讀指導中,自己還欠缺教學方法。

  表面看來,學生可能是把古文給讀正確了,讀順了,但古文的韻味還沒讀到位,應該在教學中慢慢滲透。如“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薄吧圃�,洋洋兮若江河。”雖在“注意停頓,讀出韻味”中指導學生初略的讀了,但在后面的誦讀中更多的關注“重音”上,而對節(jié)奏與韻味又丟棄在了一旁。

  二、不能把“評價”的節(jié)奏感傳遞給整個課堂。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評價非常重要,發(fā)揮著激勵、引導、點撥、糾錯等多種功能,它就像調節(jié)器,傳遞給學生學習上的節(jié)奏感。但這節(jié)課上,我的評價不夠到位,反饋缺乏激勵性和指導性。這恐怕和我自己的性格有關,以后在這方面要多多努力。

  這次教學文言文《伯牙絕弦》對我來說既是一次嘗試,又是一次自我的挑戰(zhàn)。上完這節(jié)課,我又一次感受到:教學永遠是一門有缺憾的藝術!盡管我也努力地追求完美,但總有不如意的地方。我知道還有許許多多細節(jié)需要進一步去探究,去學習,去實踐,去反思。對于一個成長中的教師來說,不僅需要快樂地工作,還需要平靜的思考,以及敢于嘗試失敗的勇氣和毅力。

  在以后的教學中,課前備課時我不會放過任何一個細節(jié),包括每一句評價學生的語言也要做到心中有數;在課堂上放松、灑脫,要用一份瀟灑勁、一份精神氣去感染每個學生。因為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2

  今天,講《伯牙絕弦》,當拓展時說到“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我的心猛地緊揪一下,淚水在眼眶里打轉,當抬頭時,才發(fā)現底下的孩子已是淚流滿面……相信此時,孩子們對于知音一詞理解的想必更為透徹吧!是啊,朋友間的深情厚誼令人動容!伯牙絕弦,真知己!講到這里,我已無需再多說一句話了,在孩子們又一次誦讀聲中我們結束了這堂語文課。從教以來,今天,我心胸被一種莫名的感動和欣喜充盈著,對于語文教學我也有了更深的認識!在語文教學中,如果師生雙方能達到心靈相通,則教學順利、效果明顯、目標達成。

  一種積極的情緒,能使學生處于亢奮的學習狀態(tài),求知欲增強,參與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就明顯提高。我們教師接受了這些良好的反饋之后,就會自覺強化這種情感,教師也會以更大的熱情投入教學之中,并給予學生更多的愛和指導。如此雙向交流、雙向反饋,必然極大地提高學習效果,這就是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所謂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師生間情感交流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程度。大師王國維說:“景非獨為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一境界。

  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一定的情境,會產生一定的`情感。在課堂教學中,我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認識上的需要,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始終處于情緒高漲、興趣濃厚、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tài)之中,自然地撥動學生感情的琴弦,使他們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和諧共振,自然而然地認識到了深蘊在課文中的豐富內涵。

  相信我孩子們在語文學習的道路上會越走越遠!謝謝你們,讓我在這個寒冷的冬天遇到質樸,純真的你們!

  “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云煙萬里,佳話千載。伯牙絕弦,蕩氣回腸,東方文化,藝術瑰寶!愿在美好的明天,我孩子們和天下的有情有致之人都能覓得高山流水之知音!愿我的漫漫語文教學路上能時常向今天一樣開出一朵朵綺麗的小花,等歲聿云暮之時,在我的教育歷程上也能留下一段佳話!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3

  《伯牙絕弦》是語文人教試驗標準版六年級上的一篇文言文。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借助注釋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積累中華優(yōu)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三是透過抑揚頓挫的語調節(jié)奏,感受文言文的聲韻美。

  崔巒老師在學術會上提到:小學階段文言文教學,旨在體現小學與初中的銜接,主要是讓學生見一見,感受一下,以至于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結合到文言文簡潔、典雅,朗誦時具有音韻美的特點,本課注重學生的誦讀:讀通課文,讀順節(jié)奏為理解課文大意做好鋪墊;其次,在品讀句子的'時候,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礎上有感情朗讀。這是為了達到了了解文章大意,感受文言的音韻美的目的。從學生課堂誦讀到品悟句子的情況來看,這個目標是基本達到的。

  其次,文言文因為其文體特點,在教學中應該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在教學中以讀準字音、讀順課文為基礎,并借助工具書和課內注釋解決重點字詞,幫助了解文章大意。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品讀句子更進一步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這個步驟的達成不但訓練了學生的感悟能力,同時也在品讀句子中增強了他們對文言文的語感。從課堂實施來看本課在教學上遵循了學習古文的步驟:誦讀文章、了解字詞意義、把握文章大意以及品讀句子感悟文章思想感情。

  但同時,在教學中也存在著以下的不足:

  一、學習中忽視了學生的自讀自疑。

  對于對文言文并不十分熟悉的學生而言,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許多的疑惑。那么為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yǎng)閱讀的興趣,讓學生或多或少體會到一些自己能夠讀懂文言文的快樂,避免老師的串講所導致的乏味。可以給予學生學法指導,先讓學生憑借工具書以及注釋加上自己的想象力去自學。然后再就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到小組討論中去解決,并鼓勵學生充當老師,解決其他同學提出的問題這樣或許更加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避免老師牽著走。

  二、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草草了事。

  學生學習文言文,在理解課文大意上本課的一個語言訓練點是“用自己的話來說說故事大意”。在教學過程中,這個目標完成得并不理想。只是學習能力較為強的學生占有了話語權,沒有充分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語言訓練。

  三、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之間聯系不夠緊密,邏輯關系不夠明確。

  本課在理解文章內容時主要是抓住“伯牙善鼓以子期善聽”以及“伯牙不復鼓”這兩個方面來談。通過誦讀感悟伯牙善鼓以及鐘子期善聽的表現,卻沒有提升到他們“知音”這個層面。而重點品析“知音是什么?”時引入課外資料,讓學生明白“伯牙所想到的,子期必領悟到”,那么對學生理解“伯牙不復鼓”會更有幫助。對學生讀懂伯牙絕弦時的悲傷有幫助。而同時,在品析“伯牙不復鼓”的環(huán)節(jié)中,沒有引導學生進行全文的思考“伯牙為何絕弦”?這就顯得本課環(huán)節(jié)不夠完整,學生的認識水平沒有得到提升。

  以上是在文言教學中的一些體會,確實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懇請各位指正。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4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見真摯的友情。

  教學重點:學生能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教學難點: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教學準備:《高山流水》的樂曲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揭題導入

  師:我們來做一個文字游戲,老師說一個“楊柳依依”,你們也說幾個這樣的詞。引導學生說詞。老師再說幾個這樣的詞。

  課件出示:清風徐徐楊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煙裊裊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綿綿這些詞都是描寫什么的?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這些都是美麗的自然景物。

  師:平時如果有意識地積累這些詞語,對寫作一定有幫助。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的談話設計,不僅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加孩子的語言積累,而且能夠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學的展開。為課文的拓展做好了鋪墊,為幫助孩子理解課文內容,為孩子的說話訓練鋪好路。]

  有一個故事千古流傳,令人吟誦至今,它記載了兩個好朋友之間深厚的情誼,它就是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絕弦》。

  [設計意圖:導入部分將詞語積累的環(huán)節(jié)快速過渡到學文中來,拉近文本和學生的距離]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自由讀文,要求讀準字音。2.生再讀課文,根據自己對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頓恰當。3.指名讀,學生評議,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讀好文言文的節(jié)奏。4.師范讀,齊讀,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jié)奏和韻味,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

  指導: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謂/世/再無知音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設計意圖在于讓學生讀熟課文的基礎上,體會文言文的節(jié)奏美,也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鋪墊]

  三、讀懂課文內容

  1.師:這是一個發(fā)生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鐘子期,課文記敘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學習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借助課后的注釋;聯系上下文理解;通過平時學習古詩知道學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學會用自己的話讀懂課文的意思

  2.學生自學,弄懂課文的意思。

  3.通過自學,你讀懂了什么?

  伯牙和鐘子期互為知音

  4.你從哪里看出伯牙和鐘子期互為知音?

  在生與生的交流中,教師作點撥、指導,引導學生讀懂課文的意思,并繼續(xù)強化、總結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學生感情朗讀此句。

  引導理解知己:好一個善聽的子期,好一個善彈的伯牙。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在遇到鐘子期前,他會缺少贊美嗎?別人對他的贊美是什么樣的?為什么偏偏視鐘子期為知音?

  表面的。膚淺的。因為其他人聽不懂,而鐘子期能聽懂他的琴聲,最能明白伯牙內心深處的表白??

  說話練習:如果你是伯牙,當聽不到子期的贊美時,你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失望、寂寞、憂慮、渴望??

  后來,當你終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樣的?快樂、激動、充滿希望、欣慰??

  5.當我們深入課文的時候,會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讀讀課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讀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學生再一次自由朗讀后交流。

  出示課件:“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這句話告訴我們什么?這個“善”字在文中出現了幾次?意思一樣嗎?質疑:前面的兩個“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兩個“善”可以怎么說?(好啊�。�

  師:相當與現代的什么?用現代的表達方式除了說“好啊”還可以怎么說?(真棒��!了不起!真厲害!??)總結:由此可以看這里的“善哉”表示贊嘆。

  齊讀”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師贊嘆“善哉”,理解“善哉”表贊嘆的意思。理解知己的含義:學到此時,我們能理解“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的含義了嗎?他們之間心息相通,是知音。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設計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感悟重點句子和重點詞語,理解人物之間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藝高操,所奏樂曲悠揚動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贊嘆?指導讀鐘子期贊嘆的語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聲不僅能表現高山流水,還能讓具有很高音樂鑒賞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場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聲還表現了哪些動人的場景呢?引導學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瀟瀟春雨等。

  3.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

  假如現在你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透過伯牙的琴聲,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風了嗎?于是你怎么贊嘆?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過伯牙的琴聲,你看見那皎皎的明月了嗎?你將如何贊嘆?

  確認:“善哉,徐徐兮若清風!;”“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這樣一幅畫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聽琴,當伯牙鼓琴志在楊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霧、志在炊煙??子期會怎樣贊嘆?引導學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說句子。

  5.這正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蔽倚挠兴�,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贊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這就叫——知音。而不論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還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風,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誦讀2——4句。伯牙在楚國是著名的彈琴高手,他能通過樂曲表達自己豐富的情感。當他一次次將自己的情感融入琴聲中,彈奏出一首首美妙的樂曲時,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稱贊)周圍的人會怎么稱贊呢?(琴藝高超、琴藝爐火純青)

  7.這些贊美之聲聽多了也不過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還渴望什么?(渴望有一個懂自己音樂的人)當聽到子期對自己心意的領會,他的心里會想些什么呢?或會對子期說些什么呢?

  8.從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離,一個善鼓琴,一個善聽,他們共同交流著對音樂的理解。再讀課文1──4句,感受知音歡聚的融洽與歡樂。

  9.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學生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睅煟哼@句話僅僅是講伯牙終身不彈琴嗎?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當時的心情?

  引導學生感悟:這世上再也沒有知音,再彈也沒有意思了。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過去沒有知音、無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無人傾訴的痛苦,無邊的孤獨寂寞,最后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表現了出來;伯牙用絕弦的方式表達對子期的思念。

  10.當你理解了伯牙此時的心情,請再讀這句話。帶著自己的感受再次誦讀課文。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進行拓展練習,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與鐘子期是人生知己。]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這一本書里,用生動的筆觸描述了這個動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經寫下了一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鐘子期。出示詩歌學生讀: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

  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但見一土,慘然傷我心!

  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無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彈給何人聽?只有這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生再次感情朗讀課文。

  3.人們根據這個動人的故事,編寫了一首同樣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

 �。úシ艠非�,學生欣賞)

  伴著那一曲動人的《高山流水》再讀讀這個故事。

 �。▽W生再讀課文,試著背誦)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通過補充資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無邊孤寂和懷念之情,讓學生為伯牙痛苦絕望的悲涼之情發(fā)出了深深感嘆,理解千古知音最難覓,如果遇到了知音,我們應該珍惜,也許一無所獲,但是事情不在于結果,而在于追求。]

  六、作業(yè):收集體現知音良朋的詩文和名言名句。

  板書:

  25.伯牙絕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絕弦

 �。ㄖ簦�

  鐘子期 善聽 必得之死

  [教學反思:本課設計時主要抓住重點句“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體會知己含義,為了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設計了拓展練習,再圍繞“絕弦”,讓我們感受到不僅僅是伯牙、子期心靈相通的情義,最后設計了《高山流水》的音樂欣賞,讓從教者與學生一起在美妙的音樂中感受藝術的魅力。教學時要多引導學生對文言文的讀、思、悟,要讀得充分,讀得入理,讀出韻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5

  《伯牙絕弦》選自《列子·湯問》,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鐘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字詞的理解不算很難,文章比較淺顯,因此我通過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

  古文教學,本人覺得朗讀是一大重點,因此,我首先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是對難讀的三句話:“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謂/世/再無知音……”進行了指導,目的'是為了學生在朗讀古文時能注意停頓恰當,讀出古文的韻味來。在教學過程中,我基本抓住“初讀——理解——朗讀——再理解——再朗讀”的基本方法,多種形式反復朗讀,從而感受文言文的結構特點,感知文言文的韻律之美。

  在理解課文內容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思考,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后花了一定時間對課文進行熟讀,了解故事的大概,在這基礎上,引出問題,從而探索課文。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6

  《伯牙絕弦》是小學六年級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向往這份美好……

  本文是文言文,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對于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先把課文的字詞理解了,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再進行對“知音”的解讀。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思考,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后花了一定時間對課文進行熟讀,了解故事的大概,在這基礎上,引出問題,從而探索課文。

  古文教學,本人覺得朗讀是一大特點,因此,教學中,注重了朗讀。理解課文我首先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是對難讀的三句話:“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謂/世/再無知音”進行了指導,目的是為了學生在朗讀古文時能注意停頓恰當,讀出古文的韻味來。在理解課文時我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也注重了指導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讀出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在教學尾聲之時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試著背誦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yōu)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

  在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適當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聲中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聲里還會有哪些場景?能照樣子說上幾個動人的場景嗎?”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鐘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一堂課下來,首先一點,覺得在對古文的朗讀指導中,還欠缺教學方法,學生可能是把古文給讀正確了,讀順了,但古文的韻味還沒讀到位,應該在教學中慢慢滲透;其二,在理解課文時,對課堂中生成的關注度還不到位,有時,忙于趕時間,就匆匆過場,這可能跟自身的素養(yǎng)有很大的關系。總之,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今后,要在自己的課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同時也希望同行們能多提寶貴意見。

  審視自己的這堂課,有著點滴收獲,也有些許不足,總結自我以待提高,反思自我向更高的目標邁進。每次面對新的文本,我首先考慮的不是設計,而是反反復復地對文本進行透視: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選自《列子·湯問》,敘述了發(fā)生在春秋時代的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鐘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為知音。后來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絕,將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這個傳說,人們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長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樂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文言文,學生初次見識文言文,對于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提出了兩個學習方向:一是學會借助注釋和字典等工具書進行自主學習,理解文意,同時指導學生感悟文言文朗讀的節(jié)奏和韻味;二是引導學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后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為何摔琴?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因此也不必再來鼓琴。

  閱讀這個文本,“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是一場人生的悲劇,是一個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嘆息,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向往這份美好……

  對于文言文的朗讀問題,我考慮到學生只是通過教師范讀的聆聽是無法準確感受文言文朗讀的音韻與節(jié)奏,為此通過課件把朗讀節(jié)奏的劃分展示出來。同時課件的主體內容力求恰到好處地點撥學生、啟發(fā)學生,不求花哨而求簡潔明了,在課件中我把每個關鍵環(huán)節(jié)的語句、字詞通過動畫出示和顏色的變換達到提高學生認知的情緒。在教學尾聲之時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yōu)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梢哉f課件的運用為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這篇課文本來的教學思路我從閆學老師的課堂實錄上有所借鑒,但是畢竟東西不是自己的,用著也不順手,總是不能把那話說利索。但我有個習慣,備課的時候多寫幾次教案,哪怕是重新抄一份也好,因為每次都能有新的靈感加進來,幾易其稿,索性徹底改為自己的東西了,這樣才舒服。經過于老師的反復斟酌,在多個環(huán)節(jié)進行了精心的設計,使得在教學中顯得整堂課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扣中心而又層次分明。充分的準備使自己能對課上的每個環(huán)節(jié)爛熟于胸,所以便于在課上隨機地改變取舍的方向,保證了課堂質量的完整和流暢。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時,我以“說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為什么在事業(yè)最頂峰的時候不再彈琴了呢?老師相信繼續(xù)學習課文大家就會對“絕弦”這個詞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這樣一個問題激疑,設置懸念,之后在理解完課文后再向學生提問:“在這里,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

  教學中,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我也注重了朗讀的結合體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教學中,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著,又互相感染著,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覺進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

  教學中,追求本色語文,扎實、有效地體現語文課所承載的內涵。不走過場,不�;ḿ茏�,滲透對文本閱讀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導,不僅僅說清楚,也要能準確地翻譯過來。為此,在課前我為每桌都準備了字典等工具書,真正讓學生在自學文章的句子時能沉下心來,進入文本閱讀,體現語文學習的效果。

  與學生配合交流愈發(fā)成熟自然,是我在這堂課中的一個收獲。我能真正走進學生當中,課前與學生親切、隨意地交流,和學生共同進行古詩背誦競賽,完全打消了學生因為臨時抽班級而產生的陌生感,使得課上學生也能積極參與到“新”語文老師給他們上的課中。學生們的素質也是很高的,課堂上他們都能積極參與到誦讀、體驗、對話、聯想中,恰倒好處地配合著我,也給了我極大的信心。

  但是認真總結這堂課的教學,還有著許多不足之處,需要我進一步努力提高:

  學生初識文言文,朗讀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讀起到了引領的作用,但是在范讀之后,沒有引導學生把朗讀的節(jié)奏在書上劃出來,在學生朗讀的時候,個別不到位的斷句也沒有及時指出。種種原因,使得在后面的學習中仍出現了有朗讀不準確的現象,如果做到了以上這些,就能很好地避免學生斷句讀錯的現象了。

  課堂調控的能力有待于加強。當學生發(fā)言不是很充分的時候,我的過渡語言沒有很好地激發(fā)起學生回答的欲望,隨機應變能力不夠,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熱情,使得課堂上學生發(fā)言略顯集中,關注了一部分學生,但也忽視了一些學生的學習效果。

  教學語言的精練需要進一步提高。個別的時候,我的語言還有些碎,沒有達到最凝練的效果,影響了課的精彩。

  因為是新的授課形式,無法提前布置學生準備,所以學生對伯牙子期的相關閱讀鏈接無法通過自主預習做到,我在教學設計中曾加進了延伸閱讀一方面內容,由我給學生講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并決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時給學生深情朗讀博牙所做短歌,讓學生更進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絕弦”。但可惜因為時間的關系,在授課結束之際,我不得不忍痛割舍。沒有讓學生由文本了解更多的知識,這也是我本節(jié)課的一個遺憾。

  課堂上我比以往表現放松了許多、灑脫了許多,懷念李玉學老師,是他的多次指點讓我懂得了男老師上課就要有一份瀟灑勁、一份精神氣。課堂上我比以往講話自如了許多、清楚了許多,感謝以前曾經為我指導課的盛華、崔繼明等老師,是她們讓我記住了備課不要放過每個細節(jié),包括一句評價學生的語言也要做到心中有數;課堂上我比以往自信了許多,感謝于曉冬老師,是她的精彩設計、耐心指導、持久鼓勵,讓我在教學中有了更好的表現。

  “好上課——上好課——課上好”,是我教學的追求,我會繼續(xù)努力。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7

  《伯牙絕弦》六年級上冊第八組教材的第一篇。本組教材是以感受“藝術的魅力”為專題來組合課文的�!恫澜^弦》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鐘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

  一是讓學生借助注釋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

  二是積累中華優(yōu)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三是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這篇課文雖然是文言文,但相對淺顯在教學中學生可以根據注釋進行理解,因此我我把重點放在了理解“知音”上。理解伯牙摔琴之舉及其次舉背后隱喻的含義——子期死,伯牙為何摔琴,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故破琴絕弦。

  在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回憶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然后從課文題目入手,理解課題含義,拋下懸念是什么原因讓一代彈琴高手痛下這樣的決心呢?

  其次,在讀誦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兩個問題,一是你讀懂了什么?二是你從哪里看出伯牙和子期互為知音的一句話。讓學生找“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蓖ㄟ^反復誦讀,理解意思,引導學生理解知音,一個善聽一個善彈,這就是知音。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在遇到鐘子期前伯牙他會缺少贊美嗎?為什么偏偏視鐘子期為知音呢?

  三是引導學生品味知音之情,這是難點。在設計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在備課時我花費的時間最多,也是最用心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怎樣讓學生理解伯牙與子期互為知音,情投意合,我設計了幾個情景教學:

  (一)是伯牙聽不到子期的贊美和聽到了子期的贊美心情分別是怎樣的?讓學生品味出伯牙遇到知音后狂喜的心情;

 �。ǘ┦侨绻闶亲悠诼牭讲缽椙倌闶窃鯓淤澝赖模孔寣W生體會子期和伯牙心靈相通,是一對情感共鳴的知己。

  (三)是師生扮演伯牙和子期的一段對話游戲伯牙(師扮演讀),子期(學生扮演讀)老師與學生對話,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反復誦讀,在讀中品味這種知音歡聚的.融合與快樂。伯牙琴技高超,樂曲悠揚動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志在高山流水,你如何贊美?指導學生練習讀鐘子期贊嘆的句子。在讀中感悟互為知音的喜悅,較好的升華了“凡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這一中心。

  在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適當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高山流水,那還會有哪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訓練學生以排比的句式仿造課文說句子,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中讓學生明白知音就是世界上最懂你、知你的那個人。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有感情朗讀,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伯牙那份知音難求的情懷,我還搜集到了子期死后,伯牙寫給子期的一首挽歌,在一曲《高山流水》樂曲中,師朗讀這首短歌,再次升華本課的重難點,在教學尾聲時,通過欣賞《高山流水》樂曲,讓典雅流暢的琴聲浸潤學生的心靈。由此我想到只有教師切切實實地做到走進文本,理解文本,才能帶領學生在文本中自由的穿越,自由的飛揚。

  總之,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感到很遺憾的是由于時間的關系,有些內容有些詞語和句子的處理有點淺顯,有的甚至一帶而過,今后我會在自己的課堂中好好反思,努力把遺憾降到最低。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8

  高山流水,知音難覓。伯牙和鐘子期,一個善鼓,一個善聽,而且善聽者深得奧妙,能從琴聲中知其表達的志趣與內涵,由解琴、解音而推衍為解人、解心,這就十分難得了。怎樣引領學生在這篇千古絕唱中去徜徉,去讀知音,品知音,悟知音,從而領悟到“高山流水不息,千古知音難覓”呢?

  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知音

  語文課首先要有語文味,古文更是如此�!恫澜^弦》充滿著濃濃的語文味,教學時我扎扎實實地進行朗讀指導。不論是從詞語生發(fā)還是句段入手感受知音難覓,也不論是自由讀、指名讀、接讀、范讀還是背誦,“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每一次朗讀都步步落實,毫不含糊。

  學生在朗讀中理解語言、品嘗語言、運用語言,在扎實的語文實踐中習得語感,積淀語感,領悟語言規(guī)律。

  二、“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品知音

  語文離不開字詞句組成的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文章。葉圣陶在《語文教學十二韻》中指出“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唯文通彼此,譬如粱與津�!闭谜n,我引領著學生如同暢飲著一杯醇香的酒,品味著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間,去品讀,去感悟。

  讓學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現了幾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現代文中,這個字的意思又是什么。這一品,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對伯牙琴聲的喜愛,以及他們之間的情誼。

  讓學生用文中語言的規(guī)律來贊美伯牙的琴聲,學生自然而然運用課前積累的語言來說話,看似不經意的課前伏筆卻在這里熠熠發(fā)光,令人折服。通過這樣的師生對話,學生入情入境,領會了“知音”心有靈犀的難能可貴。

  讓學生想象:伯牙在斷絕弦的時候,還斷了什么?通過想象說話,再一次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種刻骨銘心的痛。

  讓寫一寫安慰伯牙的話,這一品味,讓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難覓”,珍惜擁有,珍惜友情。

  三、高山流水總見情-悟知音

  人文關懷是語文的終極目標。在這節(jié)課上,我把自己的情感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與學生隨著作者的情緒時起時伏,或歌或泣、或思或訴,努力實現師生“共鳴”。使得學生的個性和認識,得到最大化的'贊揚和釋放,人文情懷得到滋潤和滋養(yǎng),人生境界得以提升,這是一種“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無為”境界。

  最后,我播放了樂曲《高山流水》,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孩子們的心靈,令人感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伯牙絕弦謝知音令人感傷,令人欽佩,這堂課上,努力營造的強烈的文化氛圍,引導學生多向感受,讓學生把心放進課文里,設身處地去讀,去想。

  讓學生的靈魂沉浮于字里行間,讓心靈浸染書香,同文本真切地暢談,與老師真情互動,孩子們不僅理解了“知音難覓”,還收獲了對生命的感悟。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9

  《伯牙絕弦》選自《列子·湯問》,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盡管這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這篇文章而言,字詞的理解不算很難,文章比較淺顯,因此我通過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對于這篇文章,我覺得讓學生體會到伯牙與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一節(jié)課下來,覺得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幾點。

  一、音樂渲染,營造氛圍。

  課伊始,我便以音樂高山流水導入,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古文的意境,在補充介紹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時,也以慘婉動人的音樂加以烘托,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體會伯牙那種悲痛欲絕的心情,最后,讓學生在音樂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誦讀課文,感受伯牙和鐘子期那種知音情誼。

  二、反復朗讀,感受文言文之美。

  俗話說文章不厭百回讀,而“朗讀”在文言文教學中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從剛開始時要求讀通順,讀流利,到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味,讀出感情。每次的朗讀并不是簡單機械的重復,而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提升。通過多層次、多元化的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反復地品味語言,不斷加深對伯牙與鐘子期知音情懷的體會,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

  在朗讀的指導過程中,我注意把朗讀與想象及理解進行有機地結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指導學生要讀出高興、激動、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進行有感情地朗讀。

  三、拓展練習,豐盈文本。

  教學中,我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

  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句式練習,有效地調動學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結構之美,又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既豐富了文本的內容,又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世上那個最懂你知你的人。

  四、資料補充,升華主題

  體會伯牙與子期的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讓學生體會到那種知音情誼,特別是伯牙破琴絕弦的行為,學生是比較難以理解的。所以我對文本進行了挖掘與擴充,引導學生想象別人是如何稱贊伯牙的,讓學生體會伯牙作為一名著名的樂師,卻無人能聽懂他的琴聲,無人理解他的心意,從中感受到他的孤獨寂寞,了解知音難求,感受“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補充介紹鐘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時所寫下的一首短歌,幫助學生感受伯牙對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絕、肝腸寸斷的心情,讓學生真正體會伯牙絕弦的那種悲壯而又感人的行為。

  我覺得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還應進行正確的價值導向。因此,我在學生體會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種痛苦與絕望的心情,及時讓學生說說自己想對伯牙說什么,在學生安慰、鼓勵伯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然后告訴學生如果遇到了知音,應該好好珍惜,如果還沒有找到,則應該真誠對待周圍的朋友。

  當然,在實際的教學中還存在很多缺憾,有一部分學生朗讀不是很到位。這篇課文中有兩處停頓難點:“哉”“兮”是表示感嘆的文言虛詞,讀這樣的語氣詞,應拉長些,才更具音樂美,還有課文的最后一句的朗讀都需要在適當的時機多加指導。還有,課堂應變能力也有待提高。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0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云煙萬里,佳話千載。高山流水覓知音,《伯牙絕弦》講述的就是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鐘子期之間感天動地的故事。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準,說它是東方文化之瑰寶也當之無愧。

  這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學階段學生第二次學習文言文。據此,我確立的教學目標是:領悟文言文的學習方法,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課文意思;感受文字中蘊含的深厚情感,體會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朗讀、背誦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我的教學思路是:在進入新課后,讓學生說說什么是“知音”,了解學生的認知狀況,激發(fā)學生的探求欲望;在讀通讀順課文后,引導學生根據注釋、插圖等理解文言文意思,教師稍微作點撥;在問題“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兩人是知音”的牽引下,學生找到關鍵語句,反復朗讀、品味,感受音樂意境之美妙,俞伯牙演奏技術之高超,鐘子期欣賞水平之高雅,從而印證,這就是知音,真正的知音;最后,話鋒一轉,在傷感音樂的襯托下,領略鐘子期逝去后伯牙的悲痛欲絕,感受真正的知音,真正的感情,在反復的吟哦、品讀中,學生被深深震撼了。

  課結束了,我的.情緒還在課文中,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墒�,自我反思讓我理性起來,同事的贊揚、建議讓我冷靜了下來。大家認為,同時我自己也覺得,這是撥動學生心弦的一課,主要有如下精彩點:

  一、把“知音”的主旋律唱響整個課堂

  課堂開始,伴隨著《高山流水》的旋律,讓學生交流什么是“知音”,對知音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同時為全文的學習做好了情感鋪墊,定下了情感的基調。學生理解了文言文的大意后,我又提“知音”話題,問學生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兩人是知音,通過深入品讀重點句子,感受俞伯牙和鐘子期熱愛音樂、志同道合、情操高尚的真摯情感。最后,感受伯牙聞噩耗、絕琴弦的特殊情懷,從知音的高度理解伯牙的特殊作法,就是對知音、對朋友的最高境界。從頭到尾,“知音”的主題貫穿其間,它成為理解全文的情感線,甚至是主旋律。

  二、把“語言”的大調子貫穿整個課堂

  學習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積累語言,這是本節(jié)課的“大調子”,因為這是語文課。為了達成整個目標,開始我讓學生反復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文言文特有的節(jié)奏;然后是理解文言文,特別提醒學生注意重點字詞,看清楚注釋,連貫地說一說大意;在進一步感受“知音”時,我設計了一系列語言拓展訓練,如根據“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說話,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泰山,看到了怎樣的江河?又如引導學生想象,俞伯牙的琴聲還可能表現哪些動人的的場景呢?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還會有什么呢?學生說出了一些場景后,我又引導學生模仿鐘子期贊嘆的語言形式說話,如“瀟瀟兮若春雨”“裊裊兮若輕煙”“皎皎兮若明月”等。學習“子期死”一節(jié),我補充了一段古詩,意在激發(fā)情感,豐富語言。

  三、把“評價”的節(jié)奏感傳遞整個課堂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評價非常重要,發(fā)揮著激勵、引導、點撥、糾錯等多種功能,它就像調節(jié)器,傳遞給學生學習上的節(jié)奏感�!澳愕谝粋€舉手,老師把這個機會給你!”——這是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肯定�!澳阕x書的聲音很大,每個字讀得很準,可有個問題要注意(等待學生說)……對,句子內部停頓不要完全斷開,一字一頓不好聽,要有意斷氣不斷的感覺�!薄@是一分為二的指導,既肯定優(yōu)點,又指出不足。“你讀得真好,很有氣勢,老師問你,你為什么讀得如此高昂有氣勢?”——這是朗讀指導,巧妙引導學生感悟朗讀技巧和情感的融合應自然合一(即通常所謂的“劍氣合一”),讓全班學習這位同學的朗讀�!澳阏f出了‘茫茫草原’一詞,真棒!你能根據‘洋洋江河’的語言形式說類似的詞語,這叫觸類旁通。”——這是學習方法的`點撥,這樣的點撥建立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是隨機生成的,因而滲透得自然,也更容易為學生接受。一位老師說,“我很欣賞你的教師反饋,既有激勵性,又有指導性,學生特別受益�!备兄x這位同事的鼓勵,我會再接再厲。

  教學永遠是遺憾的藝術。剛回到辦公室,幾位前輩不吝贊美之辭,同時也指出,前面的感情處理非常自然、融洽,可到最后突然來一問:面對伯牙的悲痛欲絕,你有什么想勸慰他的嗎?這就沖淡了全文的情感基調,與“知音”的主旋律相悖了。仔細一想,確實如此,伯牙之所以用這種“破琴絕弦”的極端方式懷念鐘子期,正是因為這樣的情感太真摯,太投入。當然,這樣的情感表達方式在現實社會中確實極少,正因為極少,才顯得彌足珍貴。所以,我們應尊重伯牙的情感表達方式,不必要畫蛇添足,評頭品足,否則,不僅沖淡了主題,而且是對千古絕唱的無端解構,和對高尚知音的庸俗臆測。

  另外,有兩個細節(jié)處理欠妥。一是理解文言文時,我讓學生讀懂了哪一句就說哪一句的意思,這樣會有點亂,因此最好請一個學生梳理一下,從頭到尾把故事講一次,但我擔心時間不夠,沒有這樣做,應該說這是一個敗筆。其實,磨刀不誤砍柴工,理解到了位,后面的感受與拓展就會更順利。二是隨機朗讀不夠。我的設計中,讀哪兒,讀幾遍,用什么形式讀,都作了嚴格預設;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缺乏靈活性,如一位男生按節(jié)奏讀沒有讀好,我作了點撥后就讓全班齊讀了,此刻如果讓這位男生再讀一遍就好了。

  俞伯牙用爐火純青的琴技,還有高山流水的智慧、情操,撥動了鐘子期的心弦;而我,作為一名熱愛語文教學的教師,嘗試著用生動傳情的語言,還有符合學生心智的方法,去撥動學生的心弦。但愿,學生的情感受到熏陶,心靈得到洗禮,語言逐漸豐富,思維更加清晰……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1

  《伯牙絕弦》一課是我今年剛剛接觸到的一篇新課文,也是一篇文言文。這篇課文說它不難吧,的確不難,只有77個字。說它難吧,它又很難。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這77個字里邊講述了這樣一個千古流傳,這樣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這77個字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內涵呀!通過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我再一次深刻的認識到:閱讀教學的過程就是老師、學生與文本之間充分對話的一個過程。

  一、老師與文本的對話過程是閱讀教學的重要前提。

  老師與文本的.對話,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備課,這是教學之前的準備工作。準備工作越是充分,課堂教學就越是精彩。拿本課來說,教學片斷1中的課前談話這一部分,正是因為老師進行了充分了準備,所以在后面教學中,對伯牙琴聲的理解時,學生才能異口同聲,深入理解。教學片斷2中,老師從學生的傳說中引入課文,講到課文是這個傳說的歷史記載,只有五句話,77個字,既鎮(zhèn)住了學生,也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學片斷4中對知音內涵的揭示上,也正是因為老師在上課之前對文本有了獨到的理解,才能讓學生也理解得如此到位。所以,一堂精彩的課,老師的精心準備,老師與文本的充分對話,老師對文本的獨到理解是至關重要的前提條件。

  二、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是閱讀教學的核心目標。

  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最主要的是就是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了解文本,形成他們對文本的獨到理解和認識。在這一堂課中,老師幾次設計了學生讀課文的環(huán)節(jié)。先是初讀,大致熟悉一下文言文,讓他們說說第一次接觸文言文時的感受。學生的回答不盡相同,但老師卻抓住對他們有利的一面進行引導,告訴他們文言文其實很有意思,學起來會很容易,很有趣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是讓學生邊讀邊理解,接下來老師告訴他們讀文言文的方法,應該如何斷句,應該怎么讀出輕重緩急來,師進行范讀,甚至領讀。最后讓學生模仿讀,學著讀。一堂課下來,學生從不會讀,讀不好,到讀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正是他們與文本有了充分對話的有力證明。

  三、老師與學生的對話過程是閱讀教學的促進手段。

  在課堂上,老師應該力求和學生進行最簡潔,最有效的課堂對話。在本堂課的教學中,老師的每一個問題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和準備,如在教學片斷2中的導入部分,由黃鶴樓引入龜山電視塔再引入古琴臺,老師的每一個問題都有著很強的針對性。此外,老師與學生的對話過程還體現在老師對課堂生成資源的把握上,一個優(yōu)秀的語文老師,他應該是對課堂生成資源具有極強的敏銳度,充分利用課堂上現有的生成資源來進行教學,語文課堂更容易出彩。本堂課中,有一個學生忘記了鐘子期的名字,在回答問題時說了一句那個姓鐘的人,引得學生哄堂大笑。老師就緊緊抓住了這一生成資源,相機提問:是啊,鐘子期確實是姓鐘,那么,你們是否知道,伯牙姓什么呢?結果,充分預習了課文,收集了相關資料的同學都知道了正確答案伯牙叫俞伯牙,姓俞。,而另一部分同學則回答姓伯。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對這一課外知識也加強了記憶。

  閱讀教學中,只要緊緊抓住老師、學生與文本三者之間的充分對話,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會生氣勃勃,活力無限!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2

  《伯牙絕弦》是六年級上冊的一篇文言文,講述了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人生苦短,知音難求;云煙萬里,佳話千載。伯牙、子期的真摯情誼感人肺腑。在教學中,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等,走進這場悲劇,引領學生體會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從而珍惜現實生活中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讀”在文言文教學中尤為重要,作為主要的教學方法和策略。練習朗讀,透過抑揚頓挫的語調節(jié)奏,可以感受文言的音韻之美。教學過程中,基本抓住“初讀——理解——朗讀——再理解——再朗讀”的基本方法,多種形式反復朗讀。一是讀準音。學生自由讀文,要求讀準字音。抓課題易讀錯的“弦”的.正音,抓初次出現的兩個語氣詞“哉”“兮”的正音。二是停頓,這是文言文朗讀的難點,正確停頓,要結合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生再讀課文,根據自己對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頓恰當。這篇課文的停頓難點有兩處�!霸铡薄百狻笔潜硎靖袊@的文言虛詞,讀這樣的語氣詞,延長、停頓一下,頗有音樂美。三是節(jié)奏和輕重。指名讀,學生評議,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讀好文言文的節(jié)奏。師范讀,齊讀,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jié)奏和韻味,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3

  《伯牙絕弦》選自《列子·湯問》,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這是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古文,讀通讀順文章,理解大意是教學重點,讓學生體會到伯牙與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雖然我用的是五年級學生,但這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加上文章比較淺顯,字詞的理解不算很難,因此一節(jié)課下來,得到了聽課老師的贊賞。自我感覺有幾點做的還算滿意。

  一、音樂渲染,創(chuàng)設情境。

  上課伊始,我便以古琴彈奏“高山流水”導入,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古文的意境。在理解“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時,我精心截取又合成了一小段名家廣播劇《俞伯牙摔琴謝知音》,補充介紹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故事以慘婉動人的音樂加以烘托,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體會伯牙那種悲痛欲絕的心情,使學生的情緒達到高潮,甚至有女學生當場哭出聲音。

  二、反復朗讀,感受文言之美。

  文章不厭百回讀,文言文的讀更加重要。在初讀環(huán)節(jié)我就發(fā)現學生能夠讀通順,但不會斷句,沒有節(jié)奏。我適時范讀,告訴學生“這是一篇古文,與我們現在一般的文章不同,讀古文要注意斷句,講究節(jié)奏、韻律的美感,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就是我們說的抑揚頓挫。”在初讀、再讀環(huán)節(jié),學生的讀就已經達到六遍之多,學生依然不能讀出節(jié)奏、感情,更讀不出韻味。于是,我把朗讀與理解進行有機地結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在理解了意思以后指導學生要讀出高興、激動、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讀出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學生在朗讀中反復地品味語言,在品味語言中提升朗讀。最后,學生的朗讀有了質的飛躍。

  三、關注過程,指導學法。

  整個小學階段只安排了兩篇文言文的學習,如何學習文言文,方法指導顯得特別重要。在本課的學習過程中,我不斷地總結學法。初讀感知的時候告訴學生“讀古文不妨多看看注釋,這能幫助同學們閱讀�!薄敖Y合上下文理解是學習古文的一種好辦法。”“查字典理解,這也是學習古文的方法之一�!痹谘凶x環(huán)節(jié),通過對“善”字的對比學習,讓學生知道“這種一字多義的現象在古文里很常見。”在理解“洋洋兮若江河”時,“江”、“河”分別指“長江”和“黃河”,使學生知道“一個字就是一個詞,這在古文中很常見。”在悟情環(huán)節(jié)指導讀書時讓學生明白“理解了古文的意思,和文中人物的心意相通就能夠讀好古文。”

  四、適時補白,豐富文本。

  在品析完“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我讓學生仿照句式進行訓練。“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聲中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聲里還會有哪些場景?”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句式練習,有效地調動學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結構之美,豐富了文本的內容,又在不露痕跡中理解了“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接著話鋒一轉,“請你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來都沒人真正能聽懂你琴聲所表達的心聲,而鐘子期,不論你彈什么,不論你有怎樣的志向和情懷,他都‘必得知’,這時,你的心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你又會有怎樣的感慨?”由于前文鋪墊做的充分,此處文章的空白點給了學生極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間,此時的學生已經是不吐不快的狀態(tài),寫話練習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然,教學是遺憾的。一是感覺身為教師的我話還是太多,情緒應該在收斂一些,用文本打動學生,而不是用老師的情緒帶動學生。二是沒有留出時間指導學生背誦,學古文一定要注重積累,背誦就是一種好的積累方法。還有一點就是我沒有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翻譯”古文。記得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老師在一次學術會議上講到:“小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旨在體現小學與初中的銜接,主要是讓學生見一見,感受一下,以至于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被谶@個認識我才對沒有讓學生具體“翻譯“,也不知道這點做的對與不對,上課前應該多找一些老師探討。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4

  《伯牙絕弦》一課是我今年剛剛接觸到的一篇新的文言文。全文僅有77 個字,而這77 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梢娺@77 個字的背后有著多么深厚的人文內涵呀!通過這一節(jié) 課的設計和教學我有很多收獲,審視自己的這堂課,還有些許不足,總結自我才能提高,反思自我才能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每次面對新的文本,我首先考慮的不是設計,而是反反復復地對文本進行透視: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選自《列子?湯問》,敘述了發(fā)生在春秋時代的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鐘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為知音。后來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絕,將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這個傳說,人們把非常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樂曲高妙或知心朋友。本文是文言文,學生第二次學習文言文,雖然有了一點淺顯的認識,但對于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提出了兩個學習方向:一是學會借助注釋和字典等工具書進行自主學習,理解文意,同時指導學生感悟文言文朗讀的節(jié)奏和韻味;二是引導學生理解“知音”,感受朋友間互相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一、創(chuàng)設情景、人文共鳴。

  經過反復斟酌,我緊緊抓住“知音”這個情感線索,在多個環(huán)節(jié)進行了精心的設計。

  1、從圖引入,讓學生看圖介紹俞伯牙和鐘子期,了解他們身份地位的不同,向學生滲透真正的知音是沒有身份地位之分的。

  2 、于永正老師說:“書不讀熟不開講。”在這節(jié)課的 教學中,我指導學生首先將文言文讀通,再通過范讀引導學生將文言文讀出節(jié)奏和韻律,個別讀、男女生讀、全班讀,直至學生讀到爛熟于心我才開講。緊緊的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通過對朗讀的指導達到情感的升華:文章的前半部分,用遷移法,通過對“善哉”的理解和指導引導學生要讀出泰山雄偉磅礴的氣勢和江河的一瀉千里,指導學生讀出知音間的默契;文章的后半部分,引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3 、結合自己能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的特點設計制作了了恰到好處的課件,這些課件在理解主要內容上恰到好處地點撥學生、啟發(fā)學生。在創(chuàng)設情景上又起到了烘托氣氛的作用,在想像時播放的優(yōu)美畫面,給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仿佛使學生置身于大自然中。教學中播放《高山流水》音樂,那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不但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而且讓文言文那優(yōu)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梢哉f課件的運用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為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二、拓展探究,引導升華。

  教學中,不忘結合課文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著,又互相感染著,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覺進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結尾時吟誦俞伯牙在鐘子期墓前留下的詩文,激發(fā)學生課后進一步拓展閱讀的積極性。

  但是認真總結這堂課的教學,還有著許多不足之處,需要我進一步努力提高:

  1 、 由于我指導的不到位,學生對文中人物的情感把握不夠,對知音相聚時的激動,分別時的感傷沒有深刻理解,因此也就造成了課堂上學生情緒調動不起來的情況。

  2 、課前指導學生預習不夠,因此學生課堂上對文章的大概意思不夠了解,有的甚至連下面注釋中有的內容都找不到。

  認真?zhèn)湔n上好每一堂語文課,是我教學的追求,我會繼續(xù)努力 。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5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所以上課之前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復誦讀。然后,我又上網搜索了有關伯牙和鐘子期的資料,高山流水的故事、相關音樂等。

  由于小學生接觸古文甚少,因此文言文的教學內容自然應該在具體的語境中詮釋。我首先由音樂導入新課,初識大意,初步感悟知音深情,然后通過層層深入的朗讀活動,穿插相關故事,引領學生在讀中感悟文本所具有的特定意象和內涵。因此,我把預設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感悟情感,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上。

  學生對于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我提出了兩個學習方向:一是學會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進行學習,理解文意,同時指導學生感悟文言文朗讀的節(jié)奏和韻味;二是引導學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后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為何摔琴?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因此也不必再來鼓琴。

  這堂課上,我把重點放在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個故事,抓住“讀”為突破口,以讀為本,讀中感悟。學生初識文言文,朗讀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讀起到了引領的作用。教學中,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我也注重了朗讀的結合體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在教學尾聲,繼續(xù)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yōu)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并試著背誦

  教學中,我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著名的宮廷樂師,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依依楊柳,綿綿春雨,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拓展說話,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加強積累、培養(yǎng)語感,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著,又互相感染著,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學生對伯牙、子期的相關閱讀鏈接無法通過自主預習做到,我在教學設計中增加了延伸閱讀方面內容,我補充了伯牙和鐘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資料。我給學生講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并決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時讓學生深情朗讀伯牙所做短歌,讓學生更進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絕弦”。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理论片不卡,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牛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02-03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05-27

伯牙絕弦的教學反思02-26

課文《伯牙絕弦》教學反思01-25

語文伯牙絕弦教學反思03-29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精品]07-10

【精】《伯牙絕弦》教學反思07-06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熱門)07-11

(精)伯牙絕弦教學反思07-10

(薦)《伯牙絕弦》教學反思07-10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匯編1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伯牙絕弦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匯編15篇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

  《伯牙絕弦》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

  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它語言簡練,有著特殊的魅力。因此在設計這堂課時,我力求堅持以讀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文言文的語言美。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誦讀,讀中品、讀中悟。既教給了學生閱讀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見證了伯牙與子期的的情深意長,更讓學生體味到了知音難覓,要珍惜友情。課上完后,對于本節(jié)課教學,有這樣幾點深刻的感受:

  一、讀中有層次。

  本課是六年級的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學生對它是陌生的,這就促使教師必須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有層次地多讀。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安排了有層次的誦讀:第一讀字正腔圓,讀準字音;第二讀注意停頓,讀出韻味;第三讀感悟文本,讀出情感。每一次讀我都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由易到難,一步一腳印,一步一落實。學生在不同層次的誦讀中,逐漸走進了文本,走進了文言文。由能正確讀文到理解文意到深刻體味到“知音”難覓,水到渠成。

  二、讀中有變化。

  讀中的變化是指讀的形式要多樣,如自由讀、個別讀、齊讀、范讀、默讀、配樂讀等,通過不同形式的讀,讓學生讀出節(jié)律、讀出情感、讀出韻味,從而使學生達到愛讀的目的。

  三、讀中有想象。

  透過文字,借助插圖進行想象,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文字的理解。如在引導學生理解伯牙與子期是“知音”時,先讓學生想象伯牙的琴聲除了表現“峨峨泰山、洋洋江河”,還有哪些動人的場景。創(chuàng)設一種情境,讓學生當子期,想象伯牙琴聲中的場景,用文中句式來表達。學生興趣大增,能根據出示的說話提示仿照書上句式來表達,如“依依兮若楊柳”,并能大聲用文言文的語調朗誦出來。學生在想象、仿寫與誦讀中活躍了思維,為正確理解文本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進一步的體味文言文了這種文體。

  四、讀中有拓展。

  77個字的文言文,對學生來說,要讀得透徹,必須拓展。如為了讓學生深刻體會子期去世后,伯牙的悲痛欲絕,我補充了伯牙在子期墓前寫下的一首短歌,并由學生齊讀,讀出伯牙失去子期后悲痛欲絕的心情,進一步的幫助學生理解了伯牙“破琴絕弦”舉止的內涵。通過讀中的`拓展,學生讀得更明白,也在不斷的拓展中感受到了文言文的味道,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的古文化。

  五、讀中有積累。

  讀懂文言文、背誦文言文是對學生的基礎目標進行的落實。本節(jié)課通過反復誦讀,學生已對內容較了解,我再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優(yōu)美動聽的旋律緩緩地流進學生的心里,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誦讀課文,學生已能背誦了。這樣既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yōu)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又讓學生積累了文言語言,對他們今后學習文言文奠定了基礎。

  一堂課下來,學生在誦讀中感受了伯牙與子期的情深意長,感悟到了知音難覓,體味到了文言文的魅力——簡短而不簡單。我也在學生的誦讀中找到了文言文教學的方向,在《伯牙絕弦》的課堂上體味到了文言文教學的美妙。

  當然,本課的教學,也留下了很多的遺憾。

  一、在文言文的誦讀指導中,自己還欠缺教學方法。

  表面看來,學生可能是把古文給讀正確了,讀順了,但古文的韻味還沒讀到位,應該在教學中慢慢滲透。如“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薄吧圃�,洋洋兮若江河。”雖在“注意停頓,讀出韻味”中指導學生初略的讀了,但在后面的誦讀中更多的關注“重音”上,而對節(jié)奏與韻味又丟棄在了一旁。

  二、不能把“評價”的節(jié)奏感傳遞給整個課堂。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評價非常重要,發(fā)揮著激勵、引導、點撥、糾錯等多種功能,它就像調節(jié)器,傳遞給學生學習上的節(jié)奏感。但這節(jié)課上,我的評價不夠到位,反饋缺乏激勵性和指導性。這恐怕和我自己的性格有關,以后在這方面要多多努力。

  這次教學文言文《伯牙絕弦》對我來說既是一次嘗試,又是一次自我的挑戰(zhàn)。上完這節(jié)課,我又一次感受到:教學永遠是一門有缺憾的藝術!盡管我也努力地追求完美,但總有不如意的地方。我知道還有許許多多細節(jié)需要進一步去探究,去學習,去實踐,去反思。對于一個成長中的教師來說,不僅需要快樂地工作,還需要平靜的思考,以及敢于嘗試失敗的勇氣和毅力。

  在以后的教學中,課前備課時我不會放過任何一個細節(jié),包括每一句評價學生的語言也要做到心中有數;在課堂上放松、灑脫,要用一份瀟灑勁、一份精神氣去感染每個學生。因為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2

  今天,講《伯牙絕弦》,當拓展時說到“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我的心猛地緊揪一下,淚水在眼眶里打轉,當抬頭時,才發(fā)現底下的孩子已是淚流滿面……相信此時,孩子們對于知音一詞理解的想必更為透徹吧!是啊,朋友間的深情厚誼令人動容!伯牙絕弦,真知己!講到這里,我已無需再多說一句話了,在孩子們又一次誦讀聲中我們結束了這堂語文課。從教以來,今天,我心胸被一種莫名的感動和欣喜充盈著,對于語文教學我也有了更深的認識!在語文教學中,如果師生雙方能達到心靈相通,則教學順利、效果明顯、目標達成。

  一種積極的情緒,能使學生處于亢奮的學習狀態(tài),求知欲增強,參與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就明顯提高。我們教師接受了這些良好的反饋之后,就會自覺強化這種情感,教師也會以更大的熱情投入教學之中,并給予學生更多的愛和指導。如此雙向交流、雙向反饋,必然極大地提高學習效果,這就是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所謂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師生間情感交流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程度。大師王國維說:“景非獨為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一境界。

  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一定的情境,會產生一定的`情感。在課堂教學中,我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認識上的需要,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始終處于情緒高漲、興趣濃厚、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tài)之中,自然地撥動學生感情的琴弦,使他們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和諧共振,自然而然地認識到了深蘊在課文中的豐富內涵。

  相信我孩子們在語文學習的道路上會越走越遠!謝謝你們,讓我在這個寒冷的冬天遇到質樸,純真的你們!

  “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云煙萬里,佳話千載。伯牙絕弦,蕩氣回腸,東方文化,藝術瑰寶!愿在美好的明天,我孩子們和天下的有情有致之人都能覓得高山流水之知音!愿我的漫漫語文教學路上能時常向今天一樣開出一朵朵綺麗的小花,等歲聿云暮之時,在我的教育歷程上也能留下一段佳話!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3

  《伯牙絕弦》是語文人教試驗標準版六年級上的一篇文言文。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借助注釋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積累中華優(yōu)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三是透過抑揚頓挫的語調節(jié)奏,感受文言文的聲韻美。

  崔巒老師在學術會上提到:小學階段文言文教學,旨在體現小學與初中的銜接,主要是讓學生見一見,感受一下,以至于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結合到文言文簡潔、典雅,朗誦時具有音韻美的特點,本課注重學生的誦讀:讀通課文,讀順節(jié)奏為理解課文大意做好鋪墊;其次,在品讀句子的'時候,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礎上有感情朗讀。這是為了達到了了解文章大意,感受文言的音韻美的目的。從學生課堂誦讀到品悟句子的情況來看,這個目標是基本達到的。

  其次,文言文因為其文體特點,在教學中應該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在教學中以讀準字音、讀順課文為基礎,并借助工具書和課內注釋解決重點字詞,幫助了解文章大意。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品讀句子更進一步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這個步驟的達成不但訓練了學生的感悟能力,同時也在品讀句子中增強了他們對文言文的語感。從課堂實施來看本課在教學上遵循了學習古文的步驟:誦讀文章、了解字詞意義、把握文章大意以及品讀句子感悟文章思想感情。

  但同時,在教學中也存在著以下的不足:

  一、學習中忽視了學生的自讀自疑。

  對于對文言文并不十分熟悉的學生而言,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許多的疑惑。那么為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yǎng)閱讀的興趣,讓學生或多或少體會到一些自己能夠讀懂文言文的快樂,避免老師的串講所導致的乏味。可以給予學生學法指導,先讓學生憑借工具書以及注釋加上自己的想象力去自學。然后再就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到小組討論中去解決,并鼓勵學生充當老師,解決其他同學提出的問題這樣或許更加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避免老師牽著走。

  二、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草草了事。

  學生學習文言文,在理解課文大意上本課的一個語言訓練點是“用自己的話來說說故事大意”。在教學過程中,這個目標完成得并不理想。只是學習能力較為強的學生占有了話語權,沒有充分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語言訓練。

  三、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之間聯系不夠緊密,邏輯關系不夠明確。

  本課在理解文章內容時主要是抓住“伯牙善鼓以子期善聽”以及“伯牙不復鼓”這兩個方面來談。通過誦讀感悟伯牙善鼓以及鐘子期善聽的表現,卻沒有提升到他們“知音”這個層面。而重點品析“知音是什么?”時引入課外資料,讓學生明白“伯牙所想到的,子期必領悟到”,那么對學生理解“伯牙不復鼓”會更有幫助。對學生讀懂伯牙絕弦時的悲傷有幫助。而同時,在品析“伯牙不復鼓”的環(huán)節(jié)中,沒有引導學生進行全文的思考“伯牙為何絕弦”?這就顯得本課環(huán)節(jié)不夠完整,學生的認識水平沒有得到提升。

  以上是在文言教學中的一些體會,確實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懇請各位指正。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4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見真摯的友情。

  教學重點:學生能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教學難點: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教學準備:《高山流水》的樂曲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揭題導入

  師:我們來做一個文字游戲,老師說一個“楊柳依依”,你們也說幾個這樣的詞。引導學生說詞。老師再說幾個這樣的詞。

  課件出示:清風徐徐楊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煙裊裊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綿綿這些詞都是描寫什么的?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這些都是美麗的自然景物。

  師:平時如果有意識地積累這些詞語,對寫作一定有幫助。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的談話設計,不僅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加孩子的語言積累,而且能夠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學的展開。為課文的拓展做好了鋪墊,為幫助孩子理解課文內容,為孩子的說話訓練鋪好路。]

  有一個故事千古流傳,令人吟誦至今,它記載了兩個好朋友之間深厚的情誼,它就是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絕弦》。

  [設計意圖:導入部分將詞語積累的環(huán)節(jié)快速過渡到學文中來,拉近文本和學生的距離]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自由讀文,要求讀準字音。2.生再讀課文,根據自己對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頓恰當。3.指名讀,學生評議,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讀好文言文的節(jié)奏。4.師范讀,齊讀,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jié)奏和韻味,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

  指導: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謂/世/再無知音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設計意圖在于讓學生讀熟課文的基礎上,體會文言文的節(jié)奏美,也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鋪墊]

  三、讀懂課文內容

  1.師:這是一個發(fā)生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鐘子期,課文記敘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學習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借助課后的注釋;聯系上下文理解;通過平時學習古詩知道學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學會用自己的話讀懂課文的意思

  2.學生自學,弄懂課文的意思。

  3.通過自學,你讀懂了什么?

  伯牙和鐘子期互為知音

  4.你從哪里看出伯牙和鐘子期互為知音?

  在生與生的交流中,教師作點撥、指導,引導學生讀懂課文的意思,并繼續(xù)強化、總結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學生感情朗讀此句。

  引導理解知己:好一個善聽的子期,好一個善彈的伯牙。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在遇到鐘子期前,他會缺少贊美嗎?別人對他的贊美是什么樣的?為什么偏偏視鐘子期為知音?

  表面的。膚淺的。因為其他人聽不懂,而鐘子期能聽懂他的琴聲,最能明白伯牙內心深處的表白??

  說話練習:如果你是伯牙,當聽不到子期的贊美時,你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失望、寂寞、憂慮、渴望??

  后來,當你終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樣的?快樂、激動、充滿希望、欣慰??

  5.當我們深入課文的時候,會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讀讀課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讀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學生再一次自由朗讀后交流。

  出示課件:“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這句話告訴我們什么?這個“善”字在文中出現了幾次?意思一樣嗎?質疑:前面的兩個“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兩個“善”可以怎么說?(好啊�。�

  師:相當與現代的什么?用現代的表達方式除了說“好啊”還可以怎么說?(真棒��!了不起!真厲害!??)總結:由此可以看這里的“善哉”表示贊嘆。

  齊讀”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師贊嘆“善哉”,理解“善哉”表贊嘆的意思。理解知己的含義:學到此時,我們能理解“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的含義了嗎?他們之間心息相通,是知音。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設計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感悟重點句子和重點詞語,理解人物之間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藝高操,所奏樂曲悠揚動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贊嘆?指導讀鐘子期贊嘆的語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聲不僅能表現高山流水,還能讓具有很高音樂鑒賞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場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聲還表現了哪些動人的場景呢?引導學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瀟瀟春雨等。

  3.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

  假如現在你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透過伯牙的琴聲,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風了嗎?于是你怎么贊嘆?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過伯牙的琴聲,你看見那皎皎的明月了嗎?你將如何贊嘆?

  確認:“善哉,徐徐兮若清風!;”“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這樣一幅畫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聽琴,當伯牙鼓琴志在楊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霧、志在炊煙??子期會怎樣贊嘆?引導學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說句子。

  5.這正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蔽倚挠兴�,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贊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這就叫——知音。而不論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還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風,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誦讀2——4句。伯牙在楚國是著名的彈琴高手,他能通過樂曲表達自己豐富的情感。當他一次次將自己的情感融入琴聲中,彈奏出一首首美妙的樂曲時,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稱贊)周圍的人會怎么稱贊呢?(琴藝高超、琴藝爐火純青)

  7.這些贊美之聲聽多了也不過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還渴望什么?(渴望有一個懂自己音樂的人)當聽到子期對自己心意的領會,他的心里會想些什么呢?或會對子期說些什么呢?

  8.從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離,一個善鼓琴,一個善聽,他們共同交流著對音樂的理解。再讀課文1──4句,感受知音歡聚的融洽與歡樂。

  9.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學生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睅煟哼@句話僅僅是講伯牙終身不彈琴嗎?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當時的心情?

  引導學生感悟:這世上再也沒有知音,再彈也沒有意思了。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過去沒有知音、無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無人傾訴的痛苦,無邊的孤獨寂寞,最后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表現了出來;伯牙用絕弦的方式表達對子期的思念。

  10.當你理解了伯牙此時的心情,請再讀這句話。帶著自己的感受再次誦讀課文。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進行拓展練習,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與鐘子期是人生知己。]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這一本書里,用生動的筆觸描述了這個動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經寫下了一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鐘子期。出示詩歌學生讀: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

  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但見一土,慘然傷我心!

  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無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彈給何人聽?只有這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生再次感情朗讀課文。

  3.人們根據這個動人的故事,編寫了一首同樣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

 �。úシ艠非�,學生欣賞)

  伴著那一曲動人的《高山流水》再讀讀這個故事。

 �。▽W生再讀課文,試著背誦)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通過補充資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無邊孤寂和懷念之情,讓學生為伯牙痛苦絕望的悲涼之情發(fā)出了深深感嘆,理解千古知音最難覓,如果遇到了知音,我們應該珍惜,也許一無所獲,但是事情不在于結果,而在于追求。]

  六、作業(yè):收集體現知音良朋的詩文和名言名句。

  板書:

  25.伯牙絕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絕弦

 �。ㄖ簦�

  鐘子期 善聽 必得之死

  [教學反思:本課設計時主要抓住重點句“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體會知己含義,為了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設計了拓展練習,再圍繞“絕弦”,讓我們感受到不僅僅是伯牙、子期心靈相通的情義,最后設計了《高山流水》的音樂欣賞,讓從教者與學生一起在美妙的音樂中感受藝術的魅力。教學時要多引導學生對文言文的讀、思、悟,要讀得充分,讀得入理,讀出韻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5

  《伯牙絕弦》選自《列子·湯問》,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鐘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字詞的理解不算很難,文章比較淺顯,因此我通過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

  古文教學,本人覺得朗讀是一大重點,因此,我首先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是對難讀的三句話:“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謂/世/再無知音……”進行了指導,目的'是為了學生在朗讀古文時能注意停頓恰當,讀出古文的韻味來。在教學過程中,我基本抓住“初讀——理解——朗讀——再理解——再朗讀”的基本方法,多種形式反復朗讀,從而感受文言文的結構特點,感知文言文的韻律之美。

  在理解課文內容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思考,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后花了一定時間對課文進行熟讀,了解故事的大概,在這基礎上,引出問題,從而探索課文。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6

  《伯牙絕弦》是小學六年級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向往這份美好……

  本文是文言文,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對于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先把課文的字詞理解了,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再進行對“知音”的解讀。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思考,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后花了一定時間對課文進行熟讀,了解故事的大概,在這基礎上,引出問題,從而探索課文。

  古文教學,本人覺得朗讀是一大特點,因此,教學中,注重了朗讀。理解課文我首先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是對難讀的三句話:“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謂/世/再無知音”進行了指導,目的是為了學生在朗讀古文時能注意停頓恰當,讀出古文的韻味來。在理解課文時我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也注重了指導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讀出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在教學尾聲之時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試著背誦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yōu)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

  在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適當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聲中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聲里還會有哪些場景?能照樣子說上幾個動人的場景嗎?”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鐘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一堂課下來,首先一點,覺得在對古文的朗讀指導中,還欠缺教學方法,學生可能是把古文給讀正確了,讀順了,但古文的韻味還沒讀到位,應該在教學中慢慢滲透;其二,在理解課文時,對課堂中生成的關注度還不到位,有時,忙于趕時間,就匆匆過場,這可能跟自身的素養(yǎng)有很大的關系。總之,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今后,要在自己的課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同時也希望同行們能多提寶貴意見。

  審視自己的這堂課,有著點滴收獲,也有些許不足,總結自我以待提高,反思自我向更高的目標邁進。每次面對新的文本,我首先考慮的不是設計,而是反反復復地對文本進行透視: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選自《列子·湯問》,敘述了發(fā)生在春秋時代的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鐘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為知音。后來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絕,將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這個傳說,人們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長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樂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文言文,學生初次見識文言文,對于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提出了兩個學習方向:一是學會借助注釋和字典等工具書進行自主學習,理解文意,同時指導學生感悟文言文朗讀的節(jié)奏和韻味;二是引導學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后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為何摔琴?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因此也不必再來鼓琴。

  閱讀這個文本,“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是一場人生的悲劇,是一個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嘆息,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向往這份美好……

  對于文言文的朗讀問題,我考慮到學生只是通過教師范讀的聆聽是無法準確感受文言文朗讀的音韻與節(jié)奏,為此通過課件把朗讀節(jié)奏的劃分展示出來。同時課件的主體內容力求恰到好處地點撥學生、啟發(fā)學生,不求花哨而求簡潔明了,在課件中我把每個關鍵環(huán)節(jié)的語句、字詞通過動畫出示和顏色的變換達到提高學生認知的情緒。在教學尾聲之時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yōu)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梢哉f課件的運用為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這篇課文本來的教學思路我從閆學老師的課堂實錄上有所借鑒,但是畢竟東西不是自己的,用著也不順手,總是不能把那話說利索。但我有個習慣,備課的時候多寫幾次教案,哪怕是重新抄一份也好,因為每次都能有新的靈感加進來,幾易其稿,索性徹底改為自己的東西了,這樣才舒服。經過于老師的反復斟酌,在多個環(huán)節(jié)進行了精心的設計,使得在教學中顯得整堂課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扣中心而又層次分明。充分的準備使自己能對課上的每個環(huán)節(jié)爛熟于胸,所以便于在課上隨機地改變取舍的方向,保證了課堂質量的完整和流暢。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時,我以“說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為什么在事業(yè)最頂峰的時候不再彈琴了呢?老師相信繼續(xù)學習課文大家就會對“絕弦”這個詞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這樣一個問題激疑,設置懸念,之后在理解完課文后再向學生提問:“在這里,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

  教學中,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我也注重了朗讀的結合體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教學中,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著,又互相感染著,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覺進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

  教學中,追求本色語文,扎實、有效地體現語文課所承載的內涵。不走過場,不�;ḿ茏�,滲透對文本閱讀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導,不僅僅說清楚,也要能準確地翻譯過來。為此,在課前我為每桌都準備了字典等工具書,真正讓學生在自學文章的句子時能沉下心來,進入文本閱讀,體現語文學習的效果。

  與學生配合交流愈發(fā)成熟自然,是我在這堂課中的一個收獲。我能真正走進學生當中,課前與學生親切、隨意地交流,和學生共同進行古詩背誦競賽,完全打消了學生因為臨時抽班級而產生的陌生感,使得課上學生也能積極參與到“新”語文老師給他們上的課中。學生們的素質也是很高的,課堂上他們都能積極參與到誦讀、體驗、對話、聯想中,恰倒好處地配合著我,也給了我極大的信心。

  但是認真總結這堂課的教學,還有著許多不足之處,需要我進一步努力提高:

  學生初識文言文,朗讀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讀起到了引領的作用,但是在范讀之后,沒有引導學生把朗讀的節(jié)奏在書上劃出來,在學生朗讀的時候,個別不到位的斷句也沒有及時指出。種種原因,使得在后面的學習中仍出現了有朗讀不準確的現象,如果做到了以上這些,就能很好地避免學生斷句讀錯的現象了。

  課堂調控的能力有待于加強。當學生發(fā)言不是很充分的時候,我的過渡語言沒有很好地激發(fā)起學生回答的欲望,隨機應變能力不夠,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熱情,使得課堂上學生發(fā)言略顯集中,關注了一部分學生,但也忽視了一些學生的學習效果。

  教學語言的精練需要進一步提高。個別的時候,我的語言還有些碎,沒有達到最凝練的效果,影響了課的精彩。

  因為是新的授課形式,無法提前布置學生準備,所以學生對伯牙子期的相關閱讀鏈接無法通過自主預習做到,我在教學設計中曾加進了延伸閱讀一方面內容,由我給學生講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并決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時給學生深情朗讀博牙所做短歌,讓學生更進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絕弦”。但可惜因為時間的關系,在授課結束之際,我不得不忍痛割舍。沒有讓學生由文本了解更多的知識,這也是我本節(jié)課的一個遺憾。

  課堂上我比以往表現放松了許多、灑脫了許多,懷念李玉學老師,是他的多次指點讓我懂得了男老師上課就要有一份瀟灑勁、一份精神氣。課堂上我比以往講話自如了許多、清楚了許多,感謝以前曾經為我指導課的盛華、崔繼明等老師,是她們讓我記住了備課不要放過每個細節(jié),包括一句評價學生的語言也要做到心中有數;課堂上我比以往自信了許多,感謝于曉冬老師,是她的精彩設計、耐心指導、持久鼓勵,讓我在教學中有了更好的表現。

  “好上課——上好課——課上好”,是我教學的追求,我會繼續(xù)努力。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7

  《伯牙絕弦》六年級上冊第八組教材的第一篇。本組教材是以感受“藝術的魅力”為專題來組合課文的�!恫澜^弦》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鐘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

  一是讓學生借助注釋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

  二是積累中華優(yōu)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三是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這篇課文雖然是文言文,但相對淺顯在教學中學生可以根據注釋進行理解,因此我我把重點放在了理解“知音”上。理解伯牙摔琴之舉及其次舉背后隱喻的含義——子期死,伯牙為何摔琴,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故破琴絕弦。

  在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回憶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然后從課文題目入手,理解課題含義,拋下懸念是什么原因讓一代彈琴高手痛下這樣的決心呢?

  其次,在讀誦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兩個問題,一是你讀懂了什么?二是你從哪里看出伯牙和子期互為知音的一句話。讓學生找“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蓖ㄟ^反復誦讀,理解意思,引導學生理解知音,一個善聽一個善彈,這就是知音。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在遇到鐘子期前伯牙他會缺少贊美嗎?為什么偏偏視鐘子期為知音呢?

  三是引導學生品味知音之情,這是難點。在設計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在備課時我花費的時間最多,也是最用心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怎樣讓學生理解伯牙與子期互為知音,情投意合,我設計了幾個情景教學:

  (一)是伯牙聽不到子期的贊美和聽到了子期的贊美心情分別是怎樣的?讓學生品味出伯牙遇到知音后狂喜的心情;

 �。ǘ┦侨绻闶亲悠诼牭讲缽椙倌闶窃鯓淤澝赖模孔寣W生體會子期和伯牙心靈相通,是一對情感共鳴的知己。

  (三)是師生扮演伯牙和子期的一段對話游戲伯牙(師扮演讀),子期(學生扮演讀)老師與學生對話,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反復誦讀,在讀中品味這種知音歡聚的.融合與快樂。伯牙琴技高超,樂曲悠揚動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志在高山流水,你如何贊美?指導學生練習讀鐘子期贊嘆的句子。在讀中感悟互為知音的喜悅,較好的升華了“凡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這一中心。

  在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適當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高山流水,那還會有哪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訓練學生以排比的句式仿造課文說句子,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中讓學生明白知音就是世界上最懂你、知你的那個人。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有感情朗讀,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伯牙那份知音難求的情懷,我還搜集到了子期死后,伯牙寫給子期的一首挽歌,在一曲《高山流水》樂曲中,師朗讀這首短歌,再次升華本課的重難點,在教學尾聲時,通過欣賞《高山流水》樂曲,讓典雅流暢的琴聲浸潤學生的心靈。由此我想到只有教師切切實實地做到走進文本,理解文本,才能帶領學生在文本中自由的穿越,自由的飛揚。

  總之,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感到很遺憾的是由于時間的關系,有些內容有些詞語和句子的處理有點淺顯,有的甚至一帶而過,今后我會在自己的課堂中好好反思,努力把遺憾降到最低。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8

  高山流水,知音難覓。伯牙和鐘子期,一個善鼓,一個善聽,而且善聽者深得奧妙,能從琴聲中知其表達的志趣與內涵,由解琴、解音而推衍為解人、解心,這就十分難得了。怎樣引領學生在這篇千古絕唱中去徜徉,去讀知音,品知音,悟知音,從而領悟到“高山流水不息,千古知音難覓”呢?

  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知音

  語文課首先要有語文味,古文更是如此�!恫澜^弦》充滿著濃濃的語文味,教學時我扎扎實實地進行朗讀指導。不論是從詞語生發(fā)還是句段入手感受知音難覓,也不論是自由讀、指名讀、接讀、范讀還是背誦,“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每一次朗讀都步步落實,毫不含糊。

  學生在朗讀中理解語言、品嘗語言、運用語言,在扎實的語文實踐中習得語感,積淀語感,領悟語言規(guī)律。

  二、“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品知音

  語文離不開字詞句組成的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文章。葉圣陶在《語文教學十二韻》中指出“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唯文通彼此,譬如粱與津�!闭谜n,我引領著學生如同暢飲著一杯醇香的酒,品味著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間,去品讀,去感悟。

  讓學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現了幾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現代文中,這個字的意思又是什么。這一品,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對伯牙琴聲的喜愛,以及他們之間的情誼。

  讓學生用文中語言的規(guī)律來贊美伯牙的琴聲,學生自然而然運用課前積累的語言來說話,看似不經意的課前伏筆卻在這里熠熠發(fā)光,令人折服。通過這樣的師生對話,學生入情入境,領會了“知音”心有靈犀的難能可貴。

  讓學生想象:伯牙在斷絕弦的時候,還斷了什么?通過想象說話,再一次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種刻骨銘心的痛。

  讓寫一寫安慰伯牙的話,這一品味,讓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難覓”,珍惜擁有,珍惜友情。

  三、高山流水總見情-悟知音

  人文關懷是語文的終極目標。在這節(jié)課上,我把自己的情感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與學生隨著作者的情緒時起時伏,或歌或泣、或思或訴,努力實現師生“共鳴”。使得學生的個性和認識,得到最大化的'贊揚和釋放,人文情懷得到滋潤和滋養(yǎng),人生境界得以提升,這是一種“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無為”境界。

  最后,我播放了樂曲《高山流水》,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孩子們的心靈,令人感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伯牙絕弦謝知音令人感傷,令人欽佩,這堂課上,努力營造的強烈的文化氛圍,引導學生多向感受,讓學生把心放進課文里,設身處地去讀,去想。

  讓學生的靈魂沉浮于字里行間,讓心靈浸染書香,同文本真切地暢談,與老師真情互動,孩子們不僅理解了“知音難覓”,還收獲了對生命的感悟。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9

  《伯牙絕弦》選自《列子·湯問》,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盡管這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這篇文章而言,字詞的理解不算很難,文章比較淺顯,因此我通過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對于這篇文章,我覺得讓學生體會到伯牙與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一節(jié)課下來,覺得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幾點。

  一、音樂渲染,營造氛圍。

  課伊始,我便以音樂高山流水導入,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古文的意境,在補充介紹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時,也以慘婉動人的音樂加以烘托,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體會伯牙那種悲痛欲絕的心情,最后,讓學生在音樂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誦讀課文,感受伯牙和鐘子期那種知音情誼。

  二、反復朗讀,感受文言文之美。

  俗話說文章不厭百回讀,而“朗讀”在文言文教學中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從剛開始時要求讀通順,讀流利,到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味,讀出感情。每次的朗讀并不是簡單機械的重復,而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提升。通過多層次、多元化的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反復地品味語言,不斷加深對伯牙與鐘子期知音情懷的體會,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

  在朗讀的指導過程中,我注意把朗讀與想象及理解進行有機地結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指導學生要讀出高興、激動、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進行有感情地朗讀。

  三、拓展練習,豐盈文本。

  教學中,我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

  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句式練習,有效地調動學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結構之美,又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既豐富了文本的內容,又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世上那個最懂你知你的人。

  四、資料補充,升華主題

  體會伯牙與子期的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讓學生體會到那種知音情誼,特別是伯牙破琴絕弦的行為,學生是比較難以理解的。所以我對文本進行了挖掘與擴充,引導學生想象別人是如何稱贊伯牙的,讓學生體會伯牙作為一名著名的樂師,卻無人能聽懂他的琴聲,無人理解他的心意,從中感受到他的孤獨寂寞,了解知音難求,感受“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補充介紹鐘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時所寫下的一首短歌,幫助學生感受伯牙對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絕、肝腸寸斷的心情,讓學生真正體會伯牙絕弦的那種悲壯而又感人的行為。

  我覺得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還應進行正確的價值導向。因此,我在學生體會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種痛苦與絕望的心情,及時讓學生說說自己想對伯牙說什么,在學生安慰、鼓勵伯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然后告訴學生如果遇到了知音,應該好好珍惜,如果還沒有找到,則應該真誠對待周圍的朋友。

  當然,在實際的教學中還存在很多缺憾,有一部分學生朗讀不是很到位。這篇課文中有兩處停頓難點:“哉”“兮”是表示感嘆的文言虛詞,讀這樣的語氣詞,應拉長些,才更具音樂美,還有課文的最后一句的朗讀都需要在適當的時機多加指導。還有,課堂應變能力也有待提高。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0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云煙萬里,佳話千載。高山流水覓知音,《伯牙絕弦》講述的就是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鐘子期之間感天動地的故事。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準,說它是東方文化之瑰寶也當之無愧。

  這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學階段學生第二次學習文言文。據此,我確立的教學目標是:領悟文言文的學習方法,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課文意思;感受文字中蘊含的深厚情感,體會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朗讀、背誦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我的教學思路是:在進入新課后,讓學生說說什么是“知音”,了解學生的認知狀況,激發(fā)學生的探求欲望;在讀通讀順課文后,引導學生根據注釋、插圖等理解文言文意思,教師稍微作點撥;在問題“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兩人是知音”的牽引下,學生找到關鍵語句,反復朗讀、品味,感受音樂意境之美妙,俞伯牙演奏技術之高超,鐘子期欣賞水平之高雅,從而印證,這就是知音,真正的知音;最后,話鋒一轉,在傷感音樂的襯托下,領略鐘子期逝去后伯牙的悲痛欲絕,感受真正的知音,真正的感情,在反復的吟哦、品讀中,學生被深深震撼了。

  課結束了,我的.情緒還在課文中,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墒�,自我反思讓我理性起來,同事的贊揚、建議讓我冷靜了下來。大家認為,同時我自己也覺得,這是撥動學生心弦的一課,主要有如下精彩點:

  一、把“知音”的主旋律唱響整個課堂

  課堂開始,伴隨著《高山流水》的旋律,讓學生交流什么是“知音”,對知音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同時為全文的學習做好了情感鋪墊,定下了情感的基調。學生理解了文言文的大意后,我又提“知音”話題,問學生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兩人是知音,通過深入品讀重點句子,感受俞伯牙和鐘子期熱愛音樂、志同道合、情操高尚的真摯情感。最后,感受伯牙聞噩耗、絕琴弦的特殊情懷,從知音的高度理解伯牙的特殊作法,就是對知音、對朋友的最高境界。從頭到尾,“知音”的主題貫穿其間,它成為理解全文的情感線,甚至是主旋律。

  二、把“語言”的大調子貫穿整個課堂

  學習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積累語言,這是本節(jié)課的“大調子”,因為這是語文課。為了達成整個目標,開始我讓學生反復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文言文特有的節(jié)奏;然后是理解文言文,特別提醒學生注意重點字詞,看清楚注釋,連貫地說一說大意;在進一步感受“知音”時,我設計了一系列語言拓展訓練,如根據“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說話,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泰山,看到了怎樣的江河?又如引導學生想象,俞伯牙的琴聲還可能表現哪些動人的的場景呢?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還會有什么呢?學生說出了一些場景后,我又引導學生模仿鐘子期贊嘆的語言形式說話,如“瀟瀟兮若春雨”“裊裊兮若輕煙”“皎皎兮若明月”等。學習“子期死”一節(jié),我補充了一段古詩,意在激發(fā)情感,豐富語言。

  三、把“評價”的節(jié)奏感傳遞整個課堂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評價非常重要,發(fā)揮著激勵、引導、點撥、糾錯等多種功能,它就像調節(jié)器,傳遞給學生學習上的節(jié)奏感�!澳愕谝粋€舉手,老師把這個機會給你!”——這是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肯定�!澳阕x書的聲音很大,每個字讀得很準,可有個問題要注意(等待學生說)……對,句子內部停頓不要完全斷開,一字一頓不好聽,要有意斷氣不斷的感覺�!薄@是一分為二的指導,既肯定優(yōu)點,又指出不足。“你讀得真好,很有氣勢,老師問你,你為什么讀得如此高昂有氣勢?”——這是朗讀指導,巧妙引導學生感悟朗讀技巧和情感的融合應自然合一(即通常所謂的“劍氣合一”),讓全班學習這位同學的朗讀�!澳阏f出了‘茫茫草原’一詞,真棒!你能根據‘洋洋江河’的語言形式說類似的詞語,這叫觸類旁通。”——這是學習方法的`點撥,這樣的點撥建立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是隨機生成的,因而滲透得自然,也更容易為學生接受。一位老師說,“我很欣賞你的教師反饋,既有激勵性,又有指導性,學生特別受益�!备兄x這位同事的鼓勵,我會再接再厲。

  教學永遠是遺憾的藝術。剛回到辦公室,幾位前輩不吝贊美之辭,同時也指出,前面的感情處理非常自然、融洽,可到最后突然來一問:面對伯牙的悲痛欲絕,你有什么想勸慰他的嗎?這就沖淡了全文的情感基調,與“知音”的主旋律相悖了。仔細一想,確實如此,伯牙之所以用這種“破琴絕弦”的極端方式懷念鐘子期,正是因為這樣的情感太真摯,太投入。當然,這樣的情感表達方式在現實社會中確實極少,正因為極少,才顯得彌足珍貴。所以,我們應尊重伯牙的情感表達方式,不必要畫蛇添足,評頭品足,否則,不僅沖淡了主題,而且是對千古絕唱的無端解構,和對高尚知音的庸俗臆測。

  另外,有兩個細節(jié)處理欠妥。一是理解文言文時,我讓學生讀懂了哪一句就說哪一句的意思,這樣會有點亂,因此最好請一個學生梳理一下,從頭到尾把故事講一次,但我擔心時間不夠,沒有這樣做,應該說這是一個敗筆。其實,磨刀不誤砍柴工,理解到了位,后面的感受與拓展就會更順利。二是隨機朗讀不夠。我的設計中,讀哪兒,讀幾遍,用什么形式讀,都作了嚴格預設;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缺乏靈活性,如一位男生按節(jié)奏讀沒有讀好,我作了點撥后就讓全班齊讀了,此刻如果讓這位男生再讀一遍就好了。

  俞伯牙用爐火純青的琴技,還有高山流水的智慧、情操,撥動了鐘子期的心弦;而我,作為一名熱愛語文教學的教師,嘗試著用生動傳情的語言,還有符合學生心智的方法,去撥動學生的心弦。但愿,學生的情感受到熏陶,心靈得到洗禮,語言逐漸豐富,思維更加清晰……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1

  《伯牙絕弦》一課是我今年剛剛接觸到的一篇新課文,也是一篇文言文。這篇課文說它不難吧,的確不難,只有77個字。說它難吧,它又很難。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這77個字里邊講述了這樣一個千古流傳,這樣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這77個字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內涵呀!通過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我再一次深刻的認識到:閱讀教學的過程就是老師、學生與文本之間充分對話的一個過程。

  一、老師與文本的對話過程是閱讀教學的重要前提。

  老師與文本的.對話,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備課,這是教學之前的準備工作。準備工作越是充分,課堂教學就越是精彩。拿本課來說,教學片斷1中的課前談話這一部分,正是因為老師進行了充分了準備,所以在后面教學中,對伯牙琴聲的理解時,學生才能異口同聲,深入理解。教學片斷2中,老師從學生的傳說中引入課文,講到課文是這個傳說的歷史記載,只有五句話,77個字,既鎮(zhèn)住了學生,也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學片斷4中對知音內涵的揭示上,也正是因為老師在上課之前對文本有了獨到的理解,才能讓學生也理解得如此到位。所以,一堂精彩的課,老師的精心準備,老師與文本的充分對話,老師對文本的獨到理解是至關重要的前提條件。

  二、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是閱讀教學的核心目標。

  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最主要的是就是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了解文本,形成他們對文本的獨到理解和認識。在這一堂課中,老師幾次設計了學生讀課文的環(huán)節(jié)。先是初讀,大致熟悉一下文言文,讓他們說說第一次接觸文言文時的感受。學生的回答不盡相同,但老師卻抓住對他們有利的一面進行引導,告訴他們文言文其實很有意思,學起來會很容易,很有趣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是讓學生邊讀邊理解,接下來老師告訴他們讀文言文的方法,應該如何斷句,應該怎么讀出輕重緩急來,師進行范讀,甚至領讀。最后讓學生模仿讀,學著讀。一堂課下來,學生從不會讀,讀不好,到讀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正是他們與文本有了充分對話的有力證明。

  三、老師與學生的對話過程是閱讀教學的促進手段。

  在課堂上,老師應該力求和學生進行最簡潔,最有效的課堂對話。在本堂課的教學中,老師的每一個問題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和準備,如在教學片斷2中的導入部分,由黃鶴樓引入龜山電視塔再引入古琴臺,老師的每一個問題都有著很強的針對性。此外,老師與學生的對話過程還體現在老師對課堂生成資源的把握上,一個優(yōu)秀的語文老師,他應該是對課堂生成資源具有極強的敏銳度,充分利用課堂上現有的生成資源來進行教學,語文課堂更容易出彩。本堂課中,有一個學生忘記了鐘子期的名字,在回答問題時說了一句那個姓鐘的人,引得學生哄堂大笑。老師就緊緊抓住了這一生成資源,相機提問:是啊,鐘子期確實是姓鐘,那么,你們是否知道,伯牙姓什么呢?結果,充分預習了課文,收集了相關資料的同學都知道了正確答案伯牙叫俞伯牙,姓俞。,而另一部分同學則回答姓伯。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對這一課外知識也加強了記憶。

  閱讀教學中,只要緊緊抓住老師、學生與文本三者之間的充分對話,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會生氣勃勃,活力無限!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2

  《伯牙絕弦》是六年級上冊的一篇文言文,講述了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人生苦短,知音難求;云煙萬里,佳話千載。伯牙、子期的真摯情誼感人肺腑。在教學中,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等,走進這場悲劇,引領學生體會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從而珍惜現實生活中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讀”在文言文教學中尤為重要,作為主要的教學方法和策略。練習朗讀,透過抑揚頓挫的語調節(jié)奏,可以感受文言的音韻之美。教學過程中,基本抓住“初讀——理解——朗讀——再理解——再朗讀”的基本方法,多種形式反復朗讀。一是讀準音。學生自由讀文,要求讀準字音。抓課題易讀錯的“弦”的.正音,抓初次出現的兩個語氣詞“哉”“兮”的正音。二是停頓,這是文言文朗讀的難點,正確停頓,要結合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生再讀課文,根據自己對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頓恰當。這篇課文的停頓難點有兩處�!霸铡薄百狻笔潜硎靖袊@的文言虛詞,讀這樣的語氣詞,延長、停頓一下,頗有音樂美。三是節(jié)奏和輕重。指名讀,學生評議,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讀好文言文的節(jié)奏。師范讀,齊讀,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jié)奏和韻味,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3

  《伯牙絕弦》選自《列子·湯問》,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這是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古文,讀通讀順文章,理解大意是教學重點,讓學生體會到伯牙與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雖然我用的是五年級學生,但這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加上文章比較淺顯,字詞的理解不算很難,因此一節(jié)課下來,得到了聽課老師的贊賞。自我感覺有幾點做的還算滿意。

  一、音樂渲染,創(chuàng)設情境。

  上課伊始,我便以古琴彈奏“高山流水”導入,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古文的意境。在理解“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時,我精心截取又合成了一小段名家廣播劇《俞伯牙摔琴謝知音》,補充介紹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故事以慘婉動人的音樂加以烘托,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體會伯牙那種悲痛欲絕的心情,使學生的情緒達到高潮,甚至有女學生當場哭出聲音。

  二、反復朗讀,感受文言之美。

  文章不厭百回讀,文言文的讀更加重要。在初讀環(huán)節(jié)我就發(fā)現學生能夠讀通順,但不會斷句,沒有節(jié)奏。我適時范讀,告訴學生“這是一篇古文,與我們現在一般的文章不同,讀古文要注意斷句,講究節(jié)奏、韻律的美感,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就是我們說的抑揚頓挫。”在初讀、再讀環(huán)節(jié),學生的讀就已經達到六遍之多,學生依然不能讀出節(jié)奏、感情,更讀不出韻味。于是,我把朗讀與理解進行有機地結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在理解了意思以后指導學生要讀出高興、激動、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讀出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學生在朗讀中反復地品味語言,在品味語言中提升朗讀。最后,學生的朗讀有了質的飛躍。

  三、關注過程,指導學法。

  整個小學階段只安排了兩篇文言文的學習,如何學習文言文,方法指導顯得特別重要。在本課的學習過程中,我不斷地總結學法。初讀感知的時候告訴學生“讀古文不妨多看看注釋,這能幫助同學們閱讀�!薄敖Y合上下文理解是學習古文的一種好辦法。”“查字典理解,這也是學習古文的方法之一�!痹谘凶x環(huán)節(jié),通過對“善”字的對比學習,讓學生知道“這種一字多義的現象在古文里很常見。”在理解“洋洋兮若江河”時,“江”、“河”分別指“長江”和“黃河”,使學生知道“一個字就是一個詞,這在古文中很常見。”在悟情環(huán)節(jié)指導讀書時讓學生明白“理解了古文的意思,和文中人物的心意相通就能夠讀好古文。”

  四、適時補白,豐富文本。

  在品析完“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我讓學生仿照句式進行訓練。“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聲中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聲里還會有哪些場景?”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句式練習,有效地調動學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結構之美,豐富了文本的內容,又在不露痕跡中理解了“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接著話鋒一轉,“請你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來都沒人真正能聽懂你琴聲所表達的心聲,而鐘子期,不論你彈什么,不論你有怎樣的志向和情懷,他都‘必得知’,這時,你的心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你又會有怎樣的感慨?”由于前文鋪墊做的充分,此處文章的空白點給了學生極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間,此時的學生已經是不吐不快的狀態(tài),寫話練習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然,教學是遺憾的。一是感覺身為教師的我話還是太多,情緒應該在收斂一些,用文本打動學生,而不是用老師的情緒帶動學生。二是沒有留出時間指導學生背誦,學古文一定要注重積累,背誦就是一種好的積累方法。還有一點就是我沒有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翻譯”古文。記得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老師在一次學術會議上講到:“小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旨在體現小學與初中的銜接,主要是讓學生見一見,感受一下,以至于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被谶@個認識我才對沒有讓學生具體“翻譯“,也不知道這點做的對與不對,上課前應該多找一些老師探討。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4

  《伯牙絕弦》一課是我今年剛剛接觸到的一篇新的文言文。全文僅有77 個字,而這77 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梢娺@77 個字的背后有著多么深厚的人文內涵呀!通過這一節(jié) 課的設計和教學我有很多收獲,審視自己的這堂課,還有些許不足,總結自我才能提高,反思自我才能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每次面對新的文本,我首先考慮的不是設計,而是反反復復地對文本進行透視: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選自《列子?湯問》,敘述了發(fā)生在春秋時代的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鐘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為知音。后來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絕,將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這個傳說,人們把非常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樂曲高妙或知心朋友。本文是文言文,學生第二次學習文言文,雖然有了一點淺顯的認識,但對于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提出了兩個學習方向:一是學會借助注釋和字典等工具書進行自主學習,理解文意,同時指導學生感悟文言文朗讀的節(jié)奏和韻味;二是引導學生理解“知音”,感受朋友間互相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一、創(chuàng)設情景、人文共鳴。

  經過反復斟酌,我緊緊抓住“知音”這個情感線索,在多個環(huán)節(jié)進行了精心的設計。

  1、從圖引入,讓學生看圖介紹俞伯牙和鐘子期,了解他們身份地位的不同,向學生滲透真正的知音是沒有身份地位之分的。

  2 、于永正老師說:“書不讀熟不開講。”在這節(jié)課的 教學中,我指導學生首先將文言文讀通,再通過范讀引導學生將文言文讀出節(jié)奏和韻律,個別讀、男女生讀、全班讀,直至學生讀到爛熟于心我才開講。緊緊的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通過對朗讀的指導達到情感的升華:文章的前半部分,用遷移法,通過對“善哉”的理解和指導引導學生要讀出泰山雄偉磅礴的氣勢和江河的一瀉千里,指導學生讀出知音間的默契;文章的后半部分,引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3 、結合自己能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的特點設計制作了了恰到好處的課件,這些課件在理解主要內容上恰到好處地點撥學生、啟發(fā)學生。在創(chuàng)設情景上又起到了烘托氣氛的作用,在想像時播放的優(yōu)美畫面,給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仿佛使學生置身于大自然中。教學中播放《高山流水》音樂,那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不但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而且讓文言文那優(yōu)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梢哉f課件的運用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為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二、拓展探究,引導升華。

  教學中,不忘結合課文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著,又互相感染著,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覺進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結尾時吟誦俞伯牙在鐘子期墓前留下的詩文,激發(fā)學生課后進一步拓展閱讀的積極性。

  但是認真總結這堂課的教學,還有著許多不足之處,需要我進一步努力提高:

  1 、 由于我指導的不到位,學生對文中人物的情感把握不夠,對知音相聚時的激動,分別時的感傷沒有深刻理解,因此也就造成了課堂上學生情緒調動不起來的情況。

  2 、課前指導學生預習不夠,因此學生課堂上對文章的大概意思不夠了解,有的甚至連下面注釋中有的內容都找不到。

  認真?zhèn)湔n上好每一堂語文課,是我教學的追求,我會繼續(xù)努力 。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5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所以上課之前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復誦讀。然后,我又上網搜索了有關伯牙和鐘子期的資料,高山流水的故事、相關音樂等。

  由于小學生接觸古文甚少,因此文言文的教學內容自然應該在具體的語境中詮釋。我首先由音樂導入新課,初識大意,初步感悟知音深情,然后通過層層深入的朗讀活動,穿插相關故事,引領學生在讀中感悟文本所具有的特定意象和內涵。因此,我把預設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感悟情感,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上。

  學生對于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我提出了兩個學習方向:一是學會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進行學習,理解文意,同時指導學生感悟文言文朗讀的節(jié)奏和韻味;二是引導學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后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為何摔琴?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因此也不必再來鼓琴。

  這堂課上,我把重點放在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個故事,抓住“讀”為突破口,以讀為本,讀中感悟。學生初識文言文,朗讀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讀起到了引領的作用。教學中,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我也注重了朗讀的結合體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在教學尾聲,繼續(xù)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yōu)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并試著背誦

  教學中,我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著名的宮廷樂師,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依依楊柳,綿綿春雨,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拓展說話,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加強積累、培養(yǎng)語感,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著,又互相感染著,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學生對伯牙、子期的相關閱讀鏈接無法通過自主預習做到,我在教學設計中增加了延伸閱讀方面內容,我補充了伯牙和鐘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資料。我給學生講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并決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時讓學生深情朗讀伯牙所做短歌,讓學生更進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絕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