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語文教學心得10篇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fā)后,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yǎng)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么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教學心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教學心得1
說到教學語言,我覺得它應該是一個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所必備的首要技能。審視自己的語文課堂,在教學語言的運用方面,又做得如何呢?
“汪老師,你的普通話不錯,教學語言也很生動。但聽的時間長了,總感到有些累!”聽過課的老師都這樣告訴我。教學語言生動,怎么聽起來會讓人累呢?后來,我讓同事幫我攝錄了一堂家常課,自己則從頭到尾看了一遍。這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現象1:喜歡重復說話,語言不夠簡明、流暢。有時候拋給學生一個問題,學生還來不及思考,我又會趕緊重復一遍,生怕他們沒聽清楚。學生的思緒不斷被我的糖衣炮彈所打斷,思考自然也不會深入。
現象2:語言顯得浮躁,迷信一些名師的語言。如“請你美美地讀一讀,讀出你的感受來”;“你喜歡怎么讀就怎么讀”。只學皮毛,不解實質,學生聽得也是云里霧里。
現象3:整堂課下來,我的講話總是慢條斯理,顯得過于文縐縐的。語速、語調、音量缺乏變化。比如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時,我總會習慣性地拉長了話語說:“請大家認真地默讀課文,邊讀邊做讀書記號,有能力的同學還可以在旁邊批注,寫下你的感受!倍薪涷灥慕處熁蛟S就會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換個方式說“讀課文的時候,希望留下你思考的痕跡!
從縱向看,一本語文書,二十多篇課文,似乎每一篇課文都用同樣的語言在跟學生交流。課堂上,教師無味,學生亦是無趣。
反思這些現象,我覺得自己是窄化了對教學語言的認識。之前,我總覺得:只要具備了良好的'普通話水平,當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并不成問題。事實上,教師的教學語言是一門需要不斷修煉的藝術。它不僅包括了我們的口頭語言、書面語言、肢體語言,還包括了各種物化的語言,如各種板書、媒體等。而涉及到一些具體的技巧問題,如什么時候語速要快一些,什么時候語調要委婉一些等,都是我所忽視的。由此,我也逐漸意識到:課堂正是學生學習語言的生活館,學生的語言積累、語感培養(yǎng)在一定程度上都源于教師的熏陶與感染。
學生永遠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的語言必須貼近學生的實際,這樣才有助于學生在母語學習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作為語文教師,不妨嘗試著這樣去努力。
一、多涵養(yǎng)
首先,還是要多讀書、多學習。曾在《小學語文教師》這一雜志上讀到過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的一篇文章《什么樣的文,還它什么樣的味道》,對我的感觸很深。作為語文教師,我拿到一篇說明文,能不能上出說明文的味道;拿到一篇議論文,能不能上出議論文的味道?而這的確是和我們的語言、文學方面的素養(yǎng)是分不開的。
其次,潛心研究自己的課堂。如前面提到的觀摩自己的錄像課,反思自己的教學語言。同時,多聽“外行”課。因為不同學科,教師的教學語言往往各有特色。我們不妨跳出語文看語文,多積累一些有益的營養(yǎng)。比如,我們可以向英語教師學習,緊緊抓住“語言實踐”這個中心,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形成能力;我們也可以向數學教師學習,語言再精練一些,富有邏輯一些,做到精講精練;蛟S,那時我們便會“豁然開朗”“茅塞頓開了。
再者,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生活中處處有語言,看電視的時候,可留意一些新聞、綜藝類節(jié)目;讀書、看報的時候,也可以關注一下各類報道和評論。通過這樣的聽和看,不斷豐富自己的言語積累。
二、多歷練
要珍惜各種鍛煉的機會。比如各種大會上的講話,外出參加教研活動時的即興發(fā)言及各種演講比賽等。因為語言只有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得到歷練。之前,我曾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有時都不敢在人多的場合說話。后來,擔任了學校的大隊輔導員,走上了中層崗位,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了我的言語表達能力。同時,我們也要學會傾聽,最好備一個筆記本,把自己在活動中聽到的好的語言隨時記錄下來。
至此,我不僅回想起進修學校的楊校長到我校授課的情景。他時而站,時而坐;時而激情澎湃,時而娓娓道來。整整兩個小時,大家似乎還意猶未盡。當然,作為教師,不可能人人都是語言學家或演說家,但提高語言的表達藝術,形成個性化的教學語言風格,應當是我們每一位青年教師所努力追求的。
語文教學心得2
進入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廣大教師更進一步認識到了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所以在課改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在此過程中存在了一些問題,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徹底的解決,將會對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發(fā)展非常不利。
新課改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所謂自主學習就是要將學習交給學生,使學生通過自己愿意采取的'方式去獲得所要掌握的知識。這肯定會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但有些教師擔心如果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會影響教學的進度,使教學任務不能順利地完成。教師存在這種思想,必定會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流于形式,僅僅成為課堂的一種裝飾。還有些教師認為,所謂自主學習就是要將課堂徹底交給學生,教師的指導越少越好,于是,當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時,這些教師往往無所事事,甚至做于當堂課無關的事情。
在課改教學中,有些語文課堂上,學生就是按導學案的設計學習,學生把導學案看作是試卷對待,有些學生把課文泛泛地讀一遍,就做下面的環(huán)節(jié),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有的教師為了合作而合作,大大小小的問題都讓學生合作討論,給人感覺學生很“忙”,課堂一場“活躍”。還有,小學課改慣用的一種教學模式是“表揚式”,學生誰回答對了,教師就讓大家鼓掌邊叫:“好,好,你真棒!”以此來激勵學生,這對一、二年級學生很管用,但對五、六年級作用不是很大。
總之,在課改中教師要明確學生學習任務,適時設計合作探究活動,在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時候,不要無所事事,要以一個參與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學習小組中去指導,監(jiān)控學生的合作。對于一些教學模式要根據自己的學生實際情況而定,不能管用一種模式。
語文教學心得3
一道可口的佳肴,應該是有味道的。同理,一堂真正意義上的好課,也應該是一堂有味道的課。對語文教師而言,味道醇厚的語文課教學是我們每個人共同追求的目標。“語文的味道”到底是個什么味?我的回答是“酸甜苦辣”。
一、“讀”味——“酸”
語文味首先在“酸”鼻動情的讀味里,“酸”鼻動情,意指“有感情地朗讀”。作為語文教師需要準確抓住課文中的語言文字,通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在教材的情感和學生的情感之間架設一座橋梁,使學生產生“酸”鼻動情的體驗,在激蕩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勵,實現文本“語言”與學生“精神”的同構共生,獲得“酸”鼻動情的體驗。
正確流利是有感情朗讀的基礎,初讀是朗讀教學的第一站,是朗讀的“蓄情”階段。通過初讀讓孩子理解鞏固新詞,讀通課文,為“酸鼻動情”有感情朗讀做好情感鋪墊。然后引導孩子們在朗讀中通過聯想、想象,能夠充分地感受文本內容的形象,揣摩作者真摯的情感,達到個體感受和文本意義交融的意境。教師可通過言語的情感渲染,媒體的意境運用,畫面的形象展示,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等,激活孩子的情感形成和生發(fā)。我在執(zhí)教《慈母情深》時指導朗讀文中的一組慢鏡頭,由于學生朗讀語速較快,沒有“酸鼻動情”的感動,我便引導發(fā)現句子特點,再巧妙地激發(fā)孩子的想象。我在此這樣創(chuàng)設情境:“同學們,現在隨著老師的朗讀,你將會看到一組慢鏡頭,請閉上眼,仔細地聽,仔細看,把每一個細節(jié)都看分明,看真切!睅熒畛炼徛乩收b:“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然后,深情地問:“此時,你看到母親的背是怎樣的?”學生動情地說:“我看見……在我記憶中,母親的背應該是……”在學生發(fā)揮想象,暢談感受后,師繼續(xù)逐句吟誦后面的句子,讓學生在情境中發(fā)揮聯想和想象,更深入感受母親的疲憊,學生才能讀得“酸鼻動情”。
二、 “品”味——“甜”
語文味其次在“甜”言蜜語的品味里,“甜言蜜語”意指“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墩n標》也提出閱讀時要“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 “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語言”等。而這一切的實現都需要以“品讀語言”為核心。
品味語言表達精妙之“甜”,首先要讓學生如蜜蜂一樣,善于發(fā)現“言語”花開的“甜蜜”,在吸吮“甜”言蜜語中,錘煉學生的語言感覺,引導學生通過刪比、類比等手法,細細感受原文遣詞造句的獨特魅力。一是刪比法:如教《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時,通過學生把“他挖了原句。(枯燥和乏味,這正是作者想要達到的效果,因為母親的工作就像這個詞一樣單調、枯燥和乏味!安傻冒倩ǔ擅酆,為誰辛苦為誰甜”,學生在品味“言語”中,收獲的是“甜蜜”,體會的'是語言精華。
三、 “思”味——“苦”
語文味還在“苦”思冥想的思味里,“苦思冥想”意指“潛心、專心地絞盡腦汁地進行深層次的思考”!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對學思關系的論述,語文教學的一項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訓練學生的思維。我教《落花生》一課時,有的學生在理解父親評價幾種水果的談話時出現了誤解,對此,我就勢引導學生思考:“是不是在贊揚花生的同時,貶低了其他幾種水果?”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通過討論明白了文中父親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蘋果相比,只是就果實是否露在外面這一點來比較,以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獻的品格,并非說只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際用處,要正確理解父親那段話的本意。還如教《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時,讓學生潛下心來默讀,思考“你從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了父親的了不起?”學生過文本的描寫,深入細致地進行思考,揣摩人物的品格,勾畫出句子,再通過寫感受將自己思考的結果表達出來。這樣,人物形象在一次又一次的“苦思冥想”中變得更加豐滿了。
四、 “寫”味——“辣”
語文味還體現在“辣”出個性的寫味里,“辣出個性”意指“寫出自己的個性”。讀寫結合是行之有效的語文學習方式。辣出個性的核心價值就是真實,鼓勵學生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和看法,讓讀寫結合成為學生自己真實情感的載體。當然,寫出個性并非怎么想就怎么寫,有些夸張、虛構、潤色是允許的,但必須基本符合真實的生活。讀寫結合本質上是一種創(chuàng)造活動。唯有創(chuàng)新,才能改變“千人一腔、萬人一面”的表達現狀,才能根除表達中存在的假、大、空病根,最大程度上展示自己的個性,使我們的“寫”味煥發(fā)出生迷人的生命活力和芬芳。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們只有和學生在品味了“酸甜苦辣”種種滋味之后,才能真正享受到濃厚、醇香的語文課味道。
語文教學心得4
經過一個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我雖然并無成績,但也對職高語文教學有些總結?偨Y如下: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和應用寫作的能力,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多種多樣。但對于職高學生來說,我認為應有別于普高教學方法,要有自己的特色。因為相對來說,職高學生文化成績比普高學生差,基礎不扎實,學習興趣不濃,信心不足,畏難、厭學情緒較嚴重。就一個班來說也是程度不一,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有相當一部分職高生的語文能力很差。名為高中生,而實際語文能力卻低得可憐。有的學生甚至連普通的家信、請假條之類的日常應用文都不會寫。閱讀文章的能力更是叫人哭笑不得。語文教師大都在感嘆:現在的職高學生素質越來越差,課堂上一問三不知,學生學習興趣幾乎為零。教學是越來越難以開展了。因此照搬普高教學方法,會事倍功半,收效不佳。故職高語文教學的手段和方法必須有別于普高教學和初中教學,要有自己的特色,才能讓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獲。
一、激發(fā)動機,使學生愿學
動機是一切學習的原動力,它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主觀因素,是學生學會學習的前提。如果學生不愿學習,甚至厭學,那么就無法教學生“學會”,更無從教學生“會學”。因此,在教學中應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就需要教師重視引導學生對美好前景的向往,培養(yǎng)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積極心,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與自身發(fā)展中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自愿、自立的基礎上建立學習目標,知道自己應該從哪方面努力,從而把學習轉化為自己的第一需要,產生濃厚的求知欲望,愿學、樂學、愛學、使學生的學習具有持久的內在動力,這樣才能圓滿完成職高階段的學業(yè)。
我在教學中的具體做法是:
。1)向學生講清道理,即語文課是專業(yè)課的基礎課。
。2)讓學生走向社會作實際調查,或結合學生的實習親身去體驗,使他們在實踐中親身領悟到提高語文能力的重要性。
。3)結合實例分析證明一個人語文能力的高低對一個人前途的影響,從而激發(fā)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如現在有些電腦公司招聘人才時,不僅看學生是否具備較強的計算機操作能力,有時還注重學生是否具有一定的文字表達能力等,通過實例,學生認識到學好語文,提高語文能力的'重要性,從而也有了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知己知彼,施教自如
由于職高學生基礎較差,要取得教學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與“學”的溝通。要做到溝通,教師必須全面了解學生。只有了解學生,才能因材施教,才能做到既以教材為依據,又不拘泥于教材,不拘泥于《教學參考》。同時,才可以按照大部分學生容易接受,小部分學生感到有點困難的標準去備課、授課。要做到“知彼”,必須課前多作調查、摸底,課后多注意信息收集,多和學生交流。
凡是來職高讀書的學生,他們的學習習慣不好,初中常受老師的冷落,平時根本沒有發(fā)言的機會。因此第一堂語文課我不會語重心長給他們講道理,而是要求學生先簡單地介紹自己的姓名、興趣、愛好、性格或家庭成員,不管講什么,只要表達清楚,語句通順就行。通過自我介紹,以改變課堂呆板、枯燥、乏味的現象,使學生感到語文課的輕松感和趣味性,從而為以后的語文學習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景和氛圍,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機制。
做到“知彼”之后,還要做到“知己”。包括自己對教材鉆研、理解的深度和廣度的自我估價;備課中教案的設計、提問問題的設計,力求適應學生的接受程度。如教學《荷塘月色》一文,可利用幻燈出示作者照片、簡介以及月光下荷塘美景的畫面,讓學生如臨其境,自然就會體味到作者當時的心情,領會文章的意境了。又如《故都的秋》一文,利用多媒體來授課,展現故都秋天美麗風光,作者對故都秋天喜愛也就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里,多媒體的聲、色、形緊緊地抓住了學生的眼球,整堂課也其樂融融。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知已”。做到了“知已知彼”才能因材施教,施教自如。
三、把握尺度,落在實處
做到“知己知彼”“因材施教”,還要在教材處理,重點、難點的把握上注意尺度,落在實處。所謂“實處”,就是讓絕大部分學生能接受,能理解,能掌握。這樣使學生感到自己確實能學懂、學好。從而增強學習信心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在教學中具體可分三步實施:即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動手運用。
第一步:感性認識。就是讓學生多讀課文,熟悉課文。做到學生不熟悉課文,教師不講課。由于職高學生自學習慣比較差,自學能力比較弱,所以僅靠教師課前提一句要課外預習課文是遠遠不夠的。應在要求預習時,給他們一些思考題目,提出明確要求,讓學生自己完成,在上課時檢查驗收。
第二步:理性認識。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上升到理性認識,就會水到渠成。例如教學《合歡樹》時,我先讓學生下去收集合歡樹的資料和圖片,并對比閱讀史鐵生的另一篇散文《我與地壇》,課堂上通過簡單提示,學生便明白了合歡樹的象征意義,體會了課文中作者開始不喜歡去看合歡樹到后來經常去看合歡樹的原因。
第三步:讓學生用已學到的知識去動手運用。這一步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完成講讀后,讓學生根據學到的知識自己完成課內自讀課和課外自讀課的學習。
二是根據范文中的寫作方法讓學生習作。在學完老舍的《我的母親》后,讓學生體會母親平時的點滴,從平凡中去體會深厚的母愛,然后寫一篇《我的母親》,很多同學寫得很感人。
五、提倡輕松學習,愉快學習,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語文教學的目的決定了它應該是愉快的教學、有趣的教學、充滿成功喜悅的教學,讓學生在歡樂的氣氛當中輕松地學到知識?鬃釉唬骸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知之者!甭毟呱灾屏Σ,千篇一律的教學他們很容易厭倦,針對這一情況,課堂上我常設計一些換角色和演角色的內容。如分析試卷時,有些題目讓學生上來講解、分析;如學習《哦,香雪》這課,我讓學生分別扮演香雪、鳳嬌及其他角色,并出短劇,同學們認真準備,彩排,效果很好。學生在學中品嘗到了學習的樂趣,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
在職高語文教學中,無論是知識傳授,還是能力培養(yǎng),無論是閱讀教學,還是作文教學,任何時候都不能不顧教學內容、對象特點和目的要求而搞“一刀切”,否則必然導致教學狀態(tài)的僵化;教師必須注意到職高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難易度和速度上與普高學生的差異,注意到職校生職業(yè)性的特點,研究具體的“學情”和“教情”,進而確定具體的教學計劃、目的和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的地位,“學”的方法和“學”的效果,這樣,職高語文教學才會教出特色,教出效果。
語文教學心得5
一、精心準備語文開場課
每學年初,我都要花兩節(jié)課時作為新學期的語文開場課,使學生明確語文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兩年前我自己撰寫了《你能學好語文!》十條開場課提綱。上完課我將這十條放大復印粘貼在教室。通過這樣的做法,營造語文學習的氛圍。
你能學好語文!
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是快樂的,學習語文也是快樂的!
二、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我們都用漢語思維:學好語文,你將因此而更加聰明!
三、語文學習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四、處處留心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語文即生活,積極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你將因此而收獲意想不到的成功!
五、積跬步至千里,量變才能質變:多讀、多背、多寫,積少成多,注意知識的積累。
六、思維具有整體性,學習應順應思維的規(guī)律:做好筆記,注意總結,重視知識的整合。
七、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認真完成作業(yè),養(yǎng)成良好的做題習慣;重視每次考試,養(yǎng)成良好的考試習慣;溫故而知新,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八、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要想學好語文,切忌想一想感動,聽一聽激動,第二天早上一動不動。
九、態(tài)度決定一切,努力就能成功:你能學好語文!
十、九九歸一:愿語文老師的.期望與你們的希望一起騰飛!
二、注意營造課堂氣氛,活躍課堂氛圍
新課標要求把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教學不是滿堂灌,而是應該師生間的互動。教師應當首先自己要有激情。教師自己都沒有激情,又何談學生會在教學活動中產生什么情感體驗,又何談“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呢?我自己上課經常是走到學生中間去,這樣拉近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而且有些學生想不聽課也難了。特別是在普通班上課,往想睡覺的學生旁邊一站,多少有些警示作用。有時借題發(fā)揮,點著打瞌睡學生的名字,來一句“莊生曉夢迷蝴蝶”,頓時笑聲一片,想睡覺的同學也就回過神了。
三、將語文教學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系
生活中有許多語文現象。語文教學離不開生活,尤其是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更要密切關注生活。具體來說我有一些做法:運動會的時候,要求同學們給本班同學撰寫祝詞;教師節(jié)要求同學們給本班的兩三位老師寫祝福語;中秋節(jié)或家長會時,寫一段想對父母說的話等等。當然要求是表達流暢、語言優(yōu)美、至少使用一種修辭手法,不少于多少字等。有時讓學生搜集生活中的廣告詞、標語等,讓他們多注意生活中的語文現象。
四、語文教學過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力量是不容低估的。語文教學要集中學生的智慧,為我所用。
首先,每節(jié)語文課安排一次課前演講。按照一定的順序,全班輪流演講,演講的主題自定,形式自己安排。借此展示學生的口才,其他同學在聽別人講述做人做事智慧的同時,也為寫作文積累了素材。
其次,將全班同學劃分為六個語文小組。以小組為單位輪流出語文課堂練習(教師對習題進行審核)也以小組為單位,讓同學們利用第三節(jié)晚自習的時間在黑板上抄一些易錯字詞和成語并給出解釋,有時也抄一些名言名句等。抄寫的內容一直保留到第二天早讀后再擦。通過這樣的做法積累語文知識。
再次,針對目前的選修課程《〈史記〉選讀》,我將六個小組分工整理文言現象。整理后的文言現象交給我審核后,作為他們整理課堂筆記的資料,以實現分工合作,資源共享。
另外,我還十分重視教學反饋。通過收小紙條和布置《假如我是語文老師》的方式搜集學生對語文教學的意見,以根據學生的需要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利用批閱小作文和學生進行溝通,讓他們喜歡語文。
語文教學心得6
新課標要求:引導學生通過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和體會思想感情,鼓勵學生摘抄好詞佳句,積累語言,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對于《畫楊桃》一課,如果按照平常的教法,肯定很枯燥,沒什么可以說的,因為文章內容看上去并不難懂?墒且嬲x懂它也并不是件易事。怎樣設計能使學生樂于接受,容易學懂呢?
我主要從讀的角度入手,以讀為主,朗讀感悟。
《新課程標準》在目標定位中強調指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绷己玫恼Z感,要先靠平時多讀,和運用多種閱讀方法來實現。上《畫楊桃》時,我在學生初讀課文后就安排了讓學生自由表達質疑。孩子們讀書后,都應該有一種“讀完了就想說一說”的沖動。因此,我請學生自主地、自由地站起來說一說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體會、心得。在我的鼓勵下,學生紛紛舉手發(fā)言,提出了很多有代表性的問題。這些發(fā)言,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自讀自悟、表達質疑的能力和習慣,也使教師了解了學生初讀之后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難所在,為教師下一步的教學,提供了學情參考。從學生的發(fā)言和質疑看,他們提出了為什么我把楊桃畫成了五角星的樣子?他們理解的重點放在了對父親的話和老師的話的理解上,即“角度不同”和“是什么樣就畫成什么樣”上。而同學的兩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眱纱位卮饍热菹嗤,但是語氣卻不同,我讓學生先說說自己有什么發(fā)現,為什么會這樣?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在課文中找得很準確,這里既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又讓學生深入體會人物的內心,從中理解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而且在朗讀時孩子們的'語氣很好,讓聽得人很容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理,讓我很高興,這達到了我對學生文字理解和朗讀的訓練目標。
然而,在教學《畫楊桃》一課時,由于缺乏教學的機智,導致教學過程不是很流暢,一學生在同學們質疑的基礎上解決問題,它講到了兩個方面,學生說為什么它會畫成五角星的樣子。一位學生馬上說了兩個方面,一是小作者的位置不一樣,再一個是受爸爸的話的影響,由于預設沒有想到前后順序,于是自己沒有將課件的使用與這個課堂實際很靈活地結合。
通過上《畫楊桃》一課,我認為自己需要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機智,深入地研究自己的薄弱之處,提高評價的能力。
總的來說,語文學科的復雜性,決定了語文教學改革的復雜性。不同的課文,必然有不同的教法,怎樣找到最適合“本課”的個性化的教學方法,而又符合閱讀教學以讀為本、讀思結合的基本規(guī)律是最需要思考的。
語文教學心得7
在教學象形字前,我不急于讓學生學習書中的偏旁、生字、詞語。而是先請幾名學生到黑板上畫一畫他們知道的一些字早先的寫法。學生一下子就來了興致,在黑板上畫出了“竹”“日”“山”“水”“田”等字,接著我便引導學生了解中國的漢字最早是畫出來的。然后給學生介紹了漢字的演變過程,學生被中國悠久的`文字發(fā)展史深深地吸引住了。
有些字形相似,看起來差不多。要引導學生留意找特點,區(qū)別它們不同的地方,如“毛”和“手”這兩個字。我引導學生觀察兩字的不同,學生觀察的結果是:“毛”最后一筆是豎彎鉤,“手”最后一筆是豎鉤,我再引導學生思考是否有記憶的好方法,編成小兒歌:“毛毛,尾巴彎彎翹翹”;“小手小手,拉拉勾勾”……是字形不同,字音也不同。再如,“向”、“問”形近字,學生結合“問”字門字框左上角有點、不封口的特點,自編出小兒歌:“門里有張嘴,開口問一問!苯Y合“向”字把“”想象成小眼睛,編出小兒歌:“眼睛睜大,辨別方向,方向的向!
語文教學心得8
應對新一輪課程改革,使小學語文教學充滿了新的活力。同時,也應當看到,由于大家對新課程尚處于探索階段,到底怎樣去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眾說紛紜,使人有種無所適從的感覺。許多觀點雖然很獨到,很新穎,但操作起來,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經過聽一些課,隱隱覺得我們此刻的語文教學開始走向新的極端:一味的課堂對話,一味的強調讀和感悟。像這樣教學,能否到達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要求?
我認為,像這樣去教語文,如果用辨證法來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竊以為,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學生學習語文的規(guī)律,千萬不能忽視教育教學規(guī)律,千萬不能忽視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如果離開了實事求是,離開了全面地看問題,離開了變化發(fā)展地看問題,把什么都來個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要全面地遵循它們所揭示的教育教學規(guī)律。
所以,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盡力使學生具備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習慣是十分重要的。習慣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無論是人格上的,學習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視,努力從多方面去積極引導,從點點滴滴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去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尤其要指出的是,培養(yǎng)習慣,正面引導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習慣養(yǎng)成教育,有時還必須帶有強制性。必要時,還需要有教師意志的左右。因為,小學生對教師的某些習慣的培養(yǎng)還不能理解到必須的高度,但對他們的成長是十分有益的。
對于小學生來說,以下八個方面的習慣首當其沖:
一、主動學習,刻苦學習的習慣;
二、細心認真、一絲不茍的習慣。
三、勤于動手、動筆、動腦的習慣;
四、大膽、大方、大聲說話,說普通話習慣;
五、愛惜書本文具的習慣;
六、好問的習慣;
七、在合作學習中積極參與的習慣;
八、規(guī)范、整潔寫字的習慣。
培養(yǎng)習慣,要悉心引導,嚴格要求,點點滴滴到位。舉例來說,培養(yǎng)學生的寫字習慣,要讓學生寫一筆好字,就必須要求有必須速度,必須規(guī)范、整潔地寫字。還是以寫字習慣培養(yǎng)為例來說,良好的寫字習慣就具有極強的遷移性。學生把規(guī)范整潔地、有必須速度地寫字的良好習慣養(yǎng)成了,其他習慣:如愛惜書本文具,學習細心認真,一絲不茍,學習講效率,講質量、求速度等等也跟著上來了。
語文教學心得9
教了這么多年書,語文該教什么,學生又要學什么呢?我想不僅僅是解答高考的那份試卷,語文教學要承擔應更大、更遠。那么,我們要教會學生什么呢?
一、寫好字
我經常在公共場合看到排版,不規(guī)則的書寫,難看的字體。我總是感到悲傷和不負責任。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具有悠久歷史的漢字一直被扭曲、扭曲,這是時代的悲哀。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有責任和義務改變這種狀況。
個體力量雖然渺小,但群體力量會讓這一局面有所改善。從起步的點、橫、豎、撇、捺,到方塊的結構、到字體,認真規(guī)范,常抓不懈。不求好字,但求規(guī)范工整。
字體的扭轉是困難的,要有恒心和信心。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達到培訓的效果。例如,每周練習一次,與美術教師聯合教學等。
寫字貴在堅持,教師可以邊鼓勵、邊指正、邊表揚。字是人的臉面,把好寫字關。在電腦打字發(fā)信息時代,更要學生提起筆來,端正寫字,寫好字,寫正確的字。
通過各種比賽和宣傳提高認識。
二、會說話
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發(fā)音正確,不讀錯字,發(fā)音正確。推廣普通話是我們的國策,語文教師是最基本的實踐者。在基礎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語境,普及普通話。
普通話的教學非常重要。教師應講普通話,為學生提供正確的語境。正確的發(fā)音只是語言最淺顯的方面,但也需要準確的表達。
我們常說詞達不到意義,不回答問題就不能準確地表達。教師必須從理論上傳授學生準確表達的知識,并通過反復訓練提高表達質量。準確表達還不夠,還需得體。
漢語詞義豐富。不同的發(fā)音,不同的停頓,不同的`語調會有不同的含義。正是不正確和正確的表達方式經常導致開玩笑,甚至引起不必要的糾紛。人類是一個社會群體。溝通是必不可少的。會說話會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創(chuàng)造更好的氛圍。
當然準確得體是緣于對他人的尊重,多一份贊美,少一分苛刻,也是我們在說話中應秉持的態(tài)度,說話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潤滑劑,要在知識的基礎上,培養(yǎng)說的能力。
三、讀好書
閱讀是人生的好習慣,博覽全書,才能將有限的人生變成無限廣遠。一個人的經驗是有限的。千百本書濃縮的是人類豐富的財富。好讀書,可以增長知識,又可以擴大閱歷。
在當今動蕩的社會,冷靜下來看書是很珍貴的。閱讀是文明進步的象征。在國外很多場合,我們都可以看到閱讀世界的身影,沒有外界的干擾,即使是很短的時間,隨意拿起書本。
語文教學心得10
文言文擁有與現代文完全不同的語言形式,因此在備課中我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也經歷了一改再改的過程。最初我將教學目標定為引導學生掌握實詞,尤通過實詞的掌握用現代漢語復述故事,并引導學生從文中懂得為寓言的寓意。在和帶教老師傅老師及教研員周老師進行交流討論后,決定將教學重點放在學生朗讀感受文言文的語言形式上。通過學生的不同形式的朗讀,感受文言文簡短精煉的語言特點,同時通過對兩則寓言的梳理和理解,概括歸納出寓言的特點。
完成了《呂氏春秋》兩則的教學之后,反省自己的優(yōu)缺點及得失,我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是值得探討的:
首先,古文教學一定要讓學生反復朗讀。只有讓學生通過大量的朗讀練習,學生才能逐步掌握文言文的節(jié)奏、句式,進而體會到文言文朗讀時的特點。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朗讀能力,還能讓學生發(fā)現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并結合寓言這一文體,體會語言的`精煉之美。
其次,文言文的教學需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思考和討論。文本既是文言文,又是兩則寓言。既然將教學的難點設定為寓言的寓意理解,那么就需要學生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等各方面去感受人物的性格特點。在本環(huán)節(jié)中,我設計了對作者態(tài)度的批注和討論,讓學生能夠在讀的過程中就發(fā)現作者的態(tài)度其實是對人物和事件的議論,從而明確寓言想要告訴讀者的道理和啟示。
但在本節(jié)課中,還有一些細節(jié)部分是需要我去改正的。例如在這節(jié)課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指出PPT上的一個“!”打錯了變成“?”,關于這個問題我在課堂上就只是表揚了這位學生的細心。課后看來這一行為未免不夠成熟,有些敷衍。在周老師的點撥下,我了解,其實在課上出現了這樣的情況,一位成熟的老教師會順勢提問,兩句的句式和語氣以及表達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從中讓學生感受不同語言形式的表達效果。作為新教師這時需要我在教學教研活動中不斷去學習的地方。
總結而言,本堂課的教學的過程中是能夠完成課前的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的,同時也能夠在完成教學的目標,而課堂上不少的細節(jié)之處在以后的教學中也需要自己去不斷地調整和學習。
【語文教學心得】相關文章:
語文教學心得10-25
語文培訓教學心得11-12
有關語文的教學心得01-01
語文線上教學心得01-10
語文項目教學心得12-03
語文級教學心得12-21
語文老師個人教學心得語文老師教學心得簡短03-10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03-25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06-18
語文新課程教學心得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