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說課稿> 《楓橋夜泊》說課稿

《楓橋夜泊》說課稿

時間:2024-03-12 08:41:22 秀雯 說課稿 我要投稿

《楓橋夜泊》說課稿(通用13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楓橋夜泊》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楓橋夜泊》說課稿(通用13篇)

  《楓橋夜泊》說課稿 1

  一、說教材:

 。1)說教材分析

  我所說的課題《楓橋夜泊》是選自小學音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鐘聲》。本課是音樂與文化的自然結合,在充分挖掘音樂因素的基礎上,再通過古詩的欣賞增加對歌曲的感受,從而理解音樂所帶來的悠遠意境。

 。2)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特點以及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本課的教學目標我是這樣來設置的:

  1、情感目標:啟發(fā)學生通過學唱歌曲《楓橋夜泊》感受音樂的古樸、悠遠所表現的意境。

  2、能力目標:指導學生用優(yōu)美的聲音來表達歌曲,并引導學生在二聲部合唱時注意音準和諧、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統(tǒng)一。

  3、知識目標:要求學生能用語言表現音樂所表現的意境,從歌詞的意境入手來掌握切分音的節(jié)奏。

 。3)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體會歌曲《楓橋夜泊》中的意境,學會用優(yōu)美的聲音來演唱歌曲。

  難點:引導學生在二聲部合唱時注意音準和諧、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統(tǒng)一。

  二、說教法、學法:

  說教法:

  許多美學家認為音樂是最富有情感的藝術,同時又是最講究形式結構的藝術,音樂教學應努力創(chuàng)設一些美的情境,使兒童充分體驗情感的熏陶,所以在這節(jié)課中我運用的教法是引導法和情境法教學,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陶冶了情操,體驗了音樂表現的意境,提高了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同時以多媒體為輔助教學手段。

  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學習,選擇方式是很重要的。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我在學法的指導時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主要通過:

  1、創(chuàng)設情境:創(chuàng)設詩人孤身一人佇立船頭,在寂靜的夜晚,寒山寺敲響了鐘聲使詩人更加思鄉(xiāng)的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古詩的意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探究愿望。

  2、角色扮演:在背景音樂下讓學生模仿詩人朗誦古詩的模樣,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展示的舞臺。

  三、說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過程我安排了三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環(huán)節(jié):情景導入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以思鄉(xiāng)之情作為本課的主線進入,讓學生朗誦課前自己準備的有關思鄉(xiāng)的古詩,一上課就調動學生自我主動的參與意識,接著我通過師生的`對比,提問:請同學們靜靜聽,用怎樣的聲音、怎樣的速度更能表現這種思鄉(xiāng)之情呢?在我的引導下,學生能夠了解要用一種稍慢的速度與稍弱的力度來表達情感。這時,我及時出示古詩《楓橋夜泊》,讓學生用已知的處理方法來朗誦這首古詩,為了更好地烘托古詩的意境,由我為同學們演奏古箏獨奏曲《楓橋夜泊》,通過讓學生零距離感受中國民族樂器古箏的音色,發(fā)現音樂能更好地表現古樸、悠遠的意境。接下來我為了引出創(chuàng)編的二聲部模仿鐘聲的音樂,我引導學生了解作者是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才勾起他對家鄉(xiāng)的濃濃思念,學生會根據古詩的意思談到例如:寂靜的夜晚、月亮落下、烏鴉的啼叫以及寒山寺的鐘聲,我馬上抓住鐘聲這一點展開,先引導學生模仿寒山寺的鐘聲,把學生帶入情境中,這時,我出示模仿鐘聲的二聲部旋律,在學唱二聲部當中,我采用簡單的手勢(演示),這樣能幫助學生更快地唱準二聲部旋律,為后面的合唱作鋪墊,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讓學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古詩的意境,通過音樂來模仿這種意境,由心而發(fā),渲染情感。

  第二環(huán)節(jié):新歌學唱

  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從聽賞音樂開始,第一遍由我?guī)ьI學生通過劃旋律線,完整的感受音樂,在初步感受音樂的基礎上讓學生欣賞第二遍音樂。我提問:聽聽歌曲中的旋律可以分成幾個樂段,并說出你這樣劃分的理由?在這兩遍試聽的基礎上,學生對于歌曲已有了初步的記憶,為后面學生學唱做好了準備,整首歌曲我分成兩部分來進行教學,第一樂段的學習以學生為主體,先采用模唱,再演唱歌詞,最后來學唱歌譜,由易到難逐步將學習的難度降低,這樣充分調動每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生學唱會第一樂段后,為了深入地渲染歌曲意境,我將前面所學的模仿鐘聲的音樂加入到第一樂段,進行二聲部合唱,這樣讓學生感受到加入后的音樂織體更豐富,聲音更飽滿。在二聲部教學時,我指導學生應注意音準和諧、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統(tǒng)一。在二聲部合唱后,接下來進行第二樂段的教學,第二樂段是歌曲最具特色的部分,也是出現節(jié)奏難點的地方,在教學中我采用了聽唱與教唱相結合的方法,在老師的指引與幫助下學習第二樂段。由我先對第二樂段進行范唱,再請同學們隨琴伴奏用“wu”哼唱旋律,隨后讓學生分組討論找出他們學唱中的難點。學生的學唱難點與我的課前預想是一致的。切分音節(jié)奏的出現成為學生學習中的最大障礙。由于第一樂段的“對愁”是一字一拍,而在第二樂段很容易和前面混淆也唱成一字一拍,我通過對比范唱讓學生找出第二樂段這句歌詞中哪個字更能表現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我及時引導學生在演唱這一樂句時在力度和時值上要突出這個“愁”字,從而掌握切分音這一知識點。當學生完整學唱會整首歌曲,我再次運用劃旋律線的方法,讓學生感受到兩個樂段在情緒上的對比與變化,引導學生在完整演唱全曲時的情感與聲音的變化。

  第三環(huán)節(jié):成果展示

  展示環(huán)境也可以稱為學生的小舞臺,學生分小組討論可以采用怎樣的形式來展示,學生可能會說朗誦、創(chuàng)設情境、角色扮演、師生合作等等方法,我通過師生的交流,綜合同學們的建議,采取了朗誦、領唱、合唱的形式來完整展現歌曲。(錄像)整節(jié)課就是在學生的完整展示中結束。

  四、感悟與反思:

  在這一節(jié)課中,由于能注重啟發(fā)式教學,重視發(fā)展學生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師生互動,環(huán)環(huán)相扣,既有音樂課的特色,又與其他方面的教育相結合,收到了預期的效果。今后,我還要在古詩吟唱教學中,通過種種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古詩、品味古詩,探索其趣味,以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學生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藝術審美素養(yǎng)。

  隨著教改的深入和新課程標準的實施,通過音樂課的古詩詞吟唱,加強了學生古詩詞的積累和古文化的熏陶。

  《楓橋夜泊》說課稿 2

  一、教材分析:

  歌曲《楓橋夜泊》是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音樂第八單位“鐘聲”中的第一首歌教學內容,本首歌曲是從古詩《楓橋夜泊》譜曲成的一首優(yōu)秀少兒歌曲,歌詞是唐代詩人張繼創(chuàng)作的一首名垂千古、萬口傳播的旅行詩,本詩通過詩人在江南游歷。夜泊楓橋時,對眼前殘月西沉、烏鴉哀鳴、霜華漫天、漁火愁眠、夜半鐘聲的描繪,真切自然地抒發(fā)他跨越時空的思鄉(xiāng)之愁。本歌曲為二段體結構、宮調式。第一段旋律平穩(wěn),仿佛在敘述詩人身處的環(huán)境,第二樂段用啊接入,加上節(jié)奏和旋律音高的變化,情緒更加高漲,表現了作者濃濃的思鄉(xiāng)愁緒。教材造編這首古詩的目的是以音樂與其他學科內容的整合為意圖,旨在讓學生在吟唱中感悟詩意,感受詩人的情感,激發(fā)學生對古詩文化的興趣和熱愛。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能借助工具書、注釋、想象畫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對學習古詩也有一定的熱情。而且已積累了不同古詩的吟唱,如《梅花》、《靜夜思》等,以詩吟詩、以詩悟詩,創(chuàng)設詩韻課堂奠定了一定基礎,學生學習興趣較濃厚。

  三、教學目標

  1、能用較長氣息、連貫自然地演唱歌曲《楓橋夜泊》。

  2、感受歌曲所表現出思鄉(xiāng)的游子形象及歌曲的基本情緒。

  3、通過學唱古詩歌曲,增進學生對古詩文化的了解,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古詩文化的興趣和熱愛,感受音樂表現的魅力。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用連貫、自然的聲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感情詩境。

  難點:體會詩人愁苦之情:把握歌曲基本情緒及唱準前蘭拍休止的樂句。

  五、教法與學法

  本課教學試圖搭建一個師生平等對話的平臺,營造一種快樂課堂的學習氛圍,在學生品讀感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呤唱詩歌。從而在詩人、學生、古詩之間構建一座心靈“對話”的橋梁。因此,在本課中,我主要采用誦讀感悟、古詩賞析、積演深化的'教學方法,借助多媒體音樂與畫面的渲染,引領學生進一步體會古詩的詩境和歌曲基本情結。

  六、教學過程

  1、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復習已學古詩及導入、上課伊始,我以歌曲接唱《靜夜思》、《梅花》二首為激趣。通過提問引入“唐詩”簡介及猜猜看導入新課學習。這樣以詩引詩,進行師生對話,使學生察覺“水到渠成,不覺轉入此中來!

  2、第二個環(huán)節(jié)以讀詩文、賞析詩文,初步了解作者的寫詩的處境,讓詩人的情懷渲染學生,加深學生對詩人內心世界因漂泊在外,四處奔波生發(fā)的游子愁、思鄉(xiāng)愁、失意愁等情意體驗。銷墊歌曲學唱的基本情把握。

  3、第三個環(huán)節(jié):在聽學唱、學唱歌曲、說歌曲意境、模仿詩人歌曲的演唱形式中,通過師生互動、配合,用自然連貫的聲音、思鄉(xiāng)的愁緒完整演唱歌曲,感悟歌曲意境。

  4、最后,我設計在不要忘記待中的“寒山寺”的介紹,引出和出示與古詩相關聯的意境畫和書法作品,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去探究、搜集有關“古詩”文化的興趣和熱愛之情。

  《楓橋夜泊》說課稿 3

  各位評委老師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楓橋夜泊》。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教學反思等五個方面對本課作具體闡述。

  一.說教材

  《楓橋夜泊》是語文國家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一課《古詩詞三首》的第二首,本單元課文旨在通過文本讓學生欣賞、領會大自然的美麗景象。《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xiāng)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游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詩人借景抒發(fā)了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依據教學內容特點,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能有節(jié)奏地誦讀詩歌;能結合注釋初步理解詩意。

  2.能在誦讀過程中抓住詩眼及意象進行畫面想象,進一步領會詩人感情,從而形成個性的情感體驗。

  3.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為了落實本課的教學目標,我把教學重難點確定為:抓住古詩意象,通過吟誦理解詩意,領會詩情。理解詩人是如何表現“愁”的思想感情。

  二.說教法

  重視古詩教學,對培養(yǎng)小學生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審美意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因時空差距,學生處在以直觀感受為主的心理水平。為了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基于以上分析,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本課教學將充分體現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優(yōu)勢,利用圖畫、聲音讓學生獲得具體的感受,從而拉近學生與詩人與文本的距離。

  2.體驗學習教學法。本課重點是抓住古詩意象,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情感。因此教學時,我將讓學生把古詩還原成圖畫,在想象的過程中完成個性的領悟。

  3.提示點撥法。點撥學習思路,激發(fā)學生思維,啟發(fā)學生思考。點撥學習重難點,本課難點是理解詩人的“愁”及詩文傳遞出來的清幽凄冷的意境,這時我將提示詩人寫作背景,幫助學生加強對所學內容的理解程度。

  4.評價激勵法。本課教學我講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開放的閱讀思維空間,只要言而有理,不拘泥于追求標準答案,都給予認可與鼓勵,這也有助于形成學生的個性情感體驗。

  三.說學法

  教學相長。本節(jié)課我主要采用的學法有三個:

  1.誦讀感悟法。

  2.想象感悟法。

  3.自主探究法。

  四.說教學過程

  依據以上分析,我做了如下的教學流程設計:

  談話導入:我們從“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中看到了詩人眼中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珍品,從“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體會到元稹對秋菊的獨愛之情。江南秋夜,橋畔孤舟,常年的羈旅生涯,使詩人張繼對水鄉(xiāng)靜謐幽美的景色有著更深的感受,頓時綿綿詩意流注筆端,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楓橋夜泊》。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

  1.讀,讀出語感。

  先聽老師范讀,給學生一個初體驗。然后讓學生對照注音、注釋讀,解決字音詞義的問題,再聽錄音跟讀,檢查自己誦讀時在字音上是否正確。因為已學的《望洞庭》和《菊花》也都是七言絕句,學生已做過劃分七言絕句節(jié)奏的練習,所以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再讓學生邊讀邊劃句子節(jié)奏,然后請個別學生誦讀,大家評議節(jié)奏劃分是否正確。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2.誦,誦出情感。

  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教學的重點。在學生讀出語感的基礎上,再次回歸文本,請學生認真誦讀全詩,找到詩人看到的和聽到的。詩人看到的有“月落”、“霜滿天”、“江楓”、“漁火”,聽到的有“烏啼”、“鐘聲”。要學生理解詩人為什么要選擇這些意象是有難度的,所以我將意象具體化,充分利用圖畫、聲音讓學生真切地體會這些意象帶給自己的感受。讓學生根據圖畫采用個別讀、分組讀、男女對讀等形式讓學生充分理解詩的內容。然后讓學生想象自己是詩人換位邊讀邊思考:看到這些畫面,聽到這些聲音,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心情如何?逐步把學生融入到詩歌感情里。有了上面的情境體驗,接著請學生找出詩中最能表達詩人情感的一個字,在學生找到“愁”字后,我順勢介紹“愁”就是本詩的詩眼,并板書“愁”,突出重點。圍繞詩眼,拋磚引玉,“詩人為什么愁”,激發(fā)學生興趣,進而把學生帶入背景的學習中:楓橋在蘇州,距離詩人的家鄉(xiāng)湖北襄陽千里之外。此時,詩人不是一個怡然自樂的游客,而是一個科舉考試的'失敗者。夜深了,詩人獨自一人,他的心情便化成了詩中的“愁”。接著讓學生繼續(xù)誦讀,從讀中去體會詩人的憂愁。

  3.吟,吟出美感。

  吟,讓學生領會詩的格律美,進一步領會詩的意境美。我先示范吟唱,順勢激發(fā)學生吟詩的興趣。(播放教學過程視頻)再同桌合作,一人吟詩,一人畫詩,把詩中的意象在畫中展現出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樂自然融合。學生在吟詩中感受古詩的格律美,在想象作畫中深入理解詩意,感受詩情,進一步體會詩人的“愁”,緊接著,抓住“月落”、“江楓”、“漁火”這三個意象進行重點指導,力求通過點來突破面,以詞的理解來融匯整首詩的感情,突破難點。“月落”在畫面中,不好表現,我會點撥學生想象已學的古詩中寫月亮的一般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再問學生“張繼一直守著天邊的月,一直到月落也不眠。你感受到了什么?”這樣,“月落”就被賦予了詩人的情感,那是憂郁、孤獨、傷感。在給圖畫用色的時候,主要有“江楓”和“漁火”兩個畫面,受到插圖和現實生活的影響,學生畫楓樹有的會用紅色,我不急于否定學生,而是順著學生的意思,請他談一談這樣用色的原因。對于用紅色的,我會說“楓樹在秋天是火紅的?墒牵藭r月亮已經落了,在沒有月亮的夜晚,沒有燈光,你能看得很遠、看得很清楚嗎?學生能從我的提示中理解月亮已經落下,江邊的楓樹模模糊糊,船上的漁火星星點點,一切都不是那么清楚。我再點撥“此時,在昏暗的夜色中,詩人會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個詞形容嗎?”在學生理解詩人很孤獨甚至凄涼后,我將和學生辨析,“霜能不能滿天,是不是詩人寫錯了,用詞不當?”學生各抒己見,最后達成共識,詩人凄凄冷冷,感覺到霜氣滿天,實際上是到處都冷,沒有一絲溫暖。在此基礎上,請學生閉著眼睛想象畫面,再次吟唱詩歌。

  4.品,品出好感。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感受古詩意象的傳情達意之效,我選擇了本詩其中一個意象—鐘聲進行拓展。一邊播放“鐘聲”,一邊提示:寂寥中飄來陣陣夜半鐘聲,渾厚深沉,悠揚不息,正是這姑蘇城外的古剎鐘聲,給楓橋夜景注入了歷史的內涵,雋永含蓄,耐人尋味,使詩的意境得以升華。遠離家鄉(xiāng)的惆悵,科舉落榜的失意下,張繼寫下了這首《楓橋夜泊》,這首詩,讓張繼名垂千古,讓蘇州名揚天下,讓楓橋成為當地三百余名橋之首,讓寒山寺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勝地。

  鐘聲,是古詩的一個獨特意象,把鐘聲寫進古詩的還有:(看幻燈片)

  《送靈澈上人》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guī)标,青山獨歸遠。

  《贈闕下裴舍人》錢起

  二月黃鸝飛上林,春城紫禁曉陰陽。

  長樂鐘聲花外盡,龍池柳色雨中深。

  陽和不散窮途恨,霄漢長懷捧日心。

  獻賦十年猶未遇,羞將白發(fā)對華簪。

  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用“讀”、“誦”、“吟”、“品”四步驟學習其中一首,在這種橫向的拓展延伸中,進一步讓學生領會古詩的魅力,激發(fā)學生對古詩的興趣。

  《楓橋夜泊》說課稿一等獎

  五.說教學反思

  這節(jié)課,少了冗長單調的解詞析句,但超綱達到《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五六年級的階段目標:“……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景,體會詩人的情感”的要求,并通過吟誦表現之,同時感受到漢語的聲韻之美。課堂氣氛活躍,我教得很輕松,孩子們也學得輕松。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播放教學效果視頻)

  都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把古詩中的內容用圖畫展現出來也是學生對古詩形成自我理解和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

  當然,在本設計中,有些問題還有值得思考的必要。比如,學生對“漁火”這一意象缺乏現實了解,所以在根據古詩作畫的環(huán)節(jié)里,體會漁火傳達的思想感情有難度,以致教學目標無法順利實現。這啟發(fā)了我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多做些知識鋪墊。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說教學反思在教學實踐后,說課在教學實踐前。存在結構錯亂的問題,這樣的反思為反思而反思,起不到真反思真改進的作用。

  《楓橋夜泊》說課稿 4

  一 教材內容

  《楓橋夜泊》是我們校本教材中的內容,這一課需指導學生對詩句的閱讀、感悟,想象詩中的景物畫面,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邊。江南水鄉(xiāng)秋夜優(yōu)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憂愁的游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天快亮了,樹上的棲鳥發(fā)出啼叫,秋天的夜晚的`“霜”透著侵肌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正彌漫著漫天霜華。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鐘聲傳到船上。

  二 學習目標的確定

  根據新課標確定了如下目標:

  1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背誦;

  2 培養(yǎng)學生對詩的感悟、想象詩中所描繪畫面的能力,體會詩句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學方法

  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本課教學試圖搭建一個師生平等對話的平臺,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在學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吟詩言、悟詩情、入詩心;重誦讀品悟,品讀感悟,從而在詩人、學生、古詩之間構建起一座心靈“對話”的橋梁。因此,在這堂課中,我主要采用誦讀感悟,品評賞析,積淀深化的教學方法,適時借助多媒體音樂的渲染,引領學生讀中感悟,思中明理,讀中融情,悟中升情。

  四 教學程序

  1 導入新課

  在這里,我從現代詩到清、明、宋各位詩人的詩中去引入寒山寺的鐘聲,并導入張繼的《楓橋夜泊》。

  2 學習詩句

  首先讓學生在朗讀詩句的基礎上,在小組合作探究中理解詩句的意思;然后全班交流,準確的把握詩意;理解后,感悟詩請,感悟詩中“愁”字的根源。

  (1) 因為愁眠,作者看到了什么?

  (2) 因為愁眠,詩人又聽到了什么?

  (3) 因為愁眠,詩人感覺到了什么?

  3 理解“對”在詩中的含義;

  4.有感情地背誦全詩。

  《楓橋夜泊》說課稿 5

  一、教材分析

  《楓橋夜泊》是北師大實驗教材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十單元《我們去旅行》的拓展閱讀《古詩二首》的第二首。是唐代詩人張繼創(chuàng)作的一首名垂千古、萬口傳播的行旅詩。本詩通過詩人在江南游歷,夜泊楓橋時,對眼前殘月西沉、烏鴉哀鳴、霜華漫天、漁火愁眠、夜半鐘聲、孤舟搖曳景象的描繪,真切自然地抒發(fā)了他跨越時空的羈旅之愁。教材選編這首古詩的目的正是讓學生在讀詩悟詩中,體會古詩的意境,感受詩人的情感,受到古典文學的熏陶,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能借助注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對學習古詩也有一定的熱情。而且已積累了許多不同內容的古詩,如《夜雨寄北》等等,這為以詩讀詩、以詩學詩、以詩悟詩、創(chuàng)設詩韻課堂奠定了基礎。

  三、教學目標

  1、通過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理解詩的大意;

  2、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體會詩人出門在外,夜宿孤舟上的愁苦之情。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詩意,感悟詩境,品味詩韻。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的愁苦之情。

  五、教法與學法

  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本課教學試圖搭建一個師生平等對話的平臺,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在學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吟詩言、悟詩情、入詩心;重誦讀品悟,品讀感悟,從而在詩人、學生、古詩之間構建起一座心靈“對話”的橋梁。因此,在這堂課中,我主要采用誦讀感悟,品評賞析,積淀深化的教學方法,適時借助多媒體音樂與畫面的渲染,引領學生讀中感悟,思中明理,讀中融情,悟中升情。

  六、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溫故知新,導入新課,創(chuàng)設詩意課堂

  上課伊始,我以《古詩二首》的第一首《夜雨寄北》“激趣”,通過師生回顧古詩表達的情感,以及誦讀“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來營造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的濃郁氛圍,既而導入新課,然后,板題,解題。這樣以詩引詩,進行師生對話,架起師生文本間情感的第一座橋梁,使得學生“不覺轉入此中來”。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初讀詩文,感知詩意——繪“江南秋夜圖”

  語文是最需要傾注情感的學科。而新課程標準也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讀自悟,因此在梳理詩句意思時,我沒有采用傳統(tǒng)的逐句講解的方法,而是讓學生首先對詩歌的意韻有一個感知層面的把握。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力求突出一個“讀”字和一個“悟”,分三步:第一步通過自由讀、指名讀,指導學生把詩讀正確;第二步通過范讀、模仿讀,指導學生讀出詩的節(jié)奏,讀得字正腔圓;第三步指導學生讀懂詩意。

  最后一步具體操作如下:首先,指導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借助工具書理解古詩的意思;然后引導學生根據古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找出自己看到的景象,而我在學生匯報交流時,充分發(fā)揮教師組織者、合作者的作用,幫助他們用自己認為最優(yōu)美的語言把簡單的景象:月亮、烏鴉、霜花、楓林、漁船、鐘聲、客船……進行想象描述,并提煉整理出殘月西沉、烏鴉哀鳴、霜華漫天、漁火愁眠、夜半鐘聲、孤舟搖曳六個意象;最后讓學生自由大聲反復朗讀,感悟這些詞語,體會其中蘊涵的情感。

  當學生的動情點被激活時,我隨即小節(jié)導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感受再次走進這幅凄清悠遠的江南秋夜圖吧,把詞語的意韻融入詩中,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品讀詩文,體會情感——賞“江南秋夜圖”(這個環(huán)節(jié)我預設三步完成)

  第一步:今夜無眠

  在背景音樂《春江花月夜》中,我用飽含感情的語言為學生的品讀鋪設意境,從而引導學生讀出: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兩句,然后用“以詩引詩”、“以詩悟詩”、“師生接詩”的方法反復朗讀詩句,著重體會“愁”的滋味。

  這樣在誦讀中讓詩意打動學生,讓詩人的情懷感染學生,加深學生對詩人內心世界因漂泊在外、四處奔波生發(fā)的游子愁、思鄉(xiāng)愁、憂患愁、失意愁等種種情感體驗,達到學生與詩人情感的融合,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今夜,對詩人張繼續(xù)來說注定是一個因各種“愁”而難以入眠的夜晚。

  第二步,今夜愁眠

  這個環(huán)節(jié)我主要是想通過拓展學生思維,編織一個跨越時空的情感磁場,讓學生從多維空間品味詩歌傳遞的人文情懷。

  首先讓學生根據個人的'生活體驗,發(fā)揮想象,學生可能會說出今天晚上詩人的母親、妻子、孩子都在思念著詩人;我就根據學生的語言、情感及時整理,挖掘學生已擁有的詩句,來豐富對詩人內心情感世界的理解。將無眠的詩人思念著遠方親人,遠方親人也牽掛著遠行的詩人,層層疊疊交織在一起,使學生真切感受到“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所表現出來的詩人的孤獨、寂寞與無奈。

  第三步,今夜不眠

  我是這樣導入這一步的:正當詩人輾轉反側之際,寒山寺悠遠的鐘聲劃破了夜晚的寂靜,有節(jié)奏地響了起來,“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禪意的鐘聲,一聲一聲撞擊在詩人的心坎。此時,愁緒滿胸的張繼又會有怎樣的懷想呢?

  學生邊議邊說,互相交流,他們可能會說出“鐘聲讓夜晚顯得更加凄涼”“鐘聲使詩人思念家鄉(xiāng)的情緒更加強烈”等,這時我適時點撥:這鐘聲給詩人以震撼、也給詩人以安慰。詩人出門在外,夜宿孤舟的愁苦之情就如這鐘聲一樣悠遠、綿長。

  這樣在讀讀、議議、想想、說說中,學生對詩人所抒發(fā)的濃厚情懷感同身受,如滔滔江水一樣滾滾而來。

  最后,我設計師生共同感情朗讀古詩、升華情感的環(huán)節(jié)。隨著多媒體在《高山流水》的樂曲中漸次再現的畫面,我和學生一起誦讀《楓橋夜泊》。讓這幅江南秋夜圖牢牢地定格在每個孩子的心中。

  七、教學板書

  好的板書可以說是一個微型的教案,其概括性強,條理清楚,突出重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本節(jié)課的板書我突出一個“愁”,以“愁”搭建起詩人、學生、文本之間溝通的橋梁。板書設計如下:

  楓橋夜泊

  無眠——愁眠——不眠

  羈旅之愁

  《楓橋夜泊》說課稿 6

  說教學內容

  《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的名篇。詩人通過月落、烏啼、寒霜、鐘聲等意象,抒發(fā)了自己濃濃的愁緒。

  說教學目標

  本詩所在的第六組課文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對課文中優(yōu)美的、含義深刻的語句多朗讀,多體會,體會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參照單元目標,結合本詩的特點,綜合考慮學生知識學習、能力培養(yǎng)、情感熏陶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文;

  2、了解古詩大意和“借景抒情”的寫法;

  3、培養(yǎng)對古詩意境的想象和感悟能力;

  4、理解詩人的愁緒,感受詩人的情操。

  說重點難點

  因為本詩意境深遠,情感復雜,所以,我將教學重點確定為:感受古詩意境,體會詩人情感;針對小學五年級學生而言,要感受詩中通過種種景物表現出來的“愁緒”,是非常困難的,而這又是教學目標中的重要內容,它自然就成了本詩教學的難點。

  說教學方法

  我認為,對于如此優(yōu)美的古詩,如果過于瑣碎地講解分析,定然會破壞其意境,影響學生對詩人思想感情的體驗。因而,我十分注重對詩文的整體把握。我緊緊抓住詩眼“愁”字,通過自己的感情朗讀和精美的多媒體課件,營造詩的意境;通過引導學生對詩中“月落”、“烏啼”、“寒霜”、“鐘聲”等景物的想象和體驗,感受詩人的愁緒;通過對詩人背景材料的補充介紹,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詩人愁緒的根源。

  說學習方法

  學習語文,理解課文,培養(yǎng)語感,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朗讀。在學習古詩的時候,這一方法更是尤為重要。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特別注意了這一點。由讀通讀順,到讀出情感,再到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意境,學生們帶著不同的目標,一次一次地充分地朗讀詩文,層層深入地理解了詩意,也體會了詩人的情感。

  另外,我在教學中充分注意了學生的自主性;在面對難度較大的學習任務時,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在理解“借景抒情”時,鼓勵學生勇于探究;從而有效地提高了學習熱情和教學效率,讓課堂生發(fā)了許多亮點。

  說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感受魅力

  1、介紹《楓橋夜泊》的深遠影響,導入新課。

  2、讀詩題,理解詩題。

  3、創(chuàng)設情境,教師激情誦讀。

 。ㄍㄟ^介紹本詩的深遠影響,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通過教師的激情誦讀,讓學生對本詩的感情基調有個初步的感受。)

  二、讀通詩句,初步感知。

  1、自由讀古詩,注意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順,有什么問題,朗讀后可提出來。

  2、檢查學生朗讀情況。

  3、有什么問題嗎?

 。ㄗ⒁鈱W習目標的梯度,初度時只要求讀通讀順,檢查了解時注意幫助學生正音。朗讀后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疑難,部分淺顯的問題可當即引導學生學生予以解答。)

  三、賞析品味,體會意境。

  1、細讀古詩,想想古詩描寫了哪些景物,詩人通過這些景物,要表達怎樣的情感?

 。ńo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充分讀書,通過合作學習,討論交流,初步想像古詩描繪的畫面,初步體會詩人的.“愁”。)

  2、詩人到底因為什么而愁呢?

 。ㄊ紫,結合詩文,引導學生感受詩人漂泊在外、四處奔波的寂寞之愁、思鄉(xiāng)之愁,然后,介紹作者,補充相關資料,引導學生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愁、人生求索的愁。)

  3、通過詩中的哪些景物,你能感覺到詩人的“愁”?

  (再讀詩文,引導學生想像古詩畫面,感受詩人通過“月落”、“烏啼”、“寒霜”、“鐘聲”等意象表現出來的深深的“愁”。在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要注意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詩文,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見解。)

  4、利用音樂、畫面,創(chuàng)設清冷、凄美的意境,教師述說詩文大意。

  5、朗讀、背誦。

 。ㄆ鋵,朗讀是貫穿于整堂課之中,此處的朗讀,注意形式多樣,注意對“情感”、“意境”、“畫面感”的要求。)

  四、開闊視野,拓展延伸。

  1、你想對滿懷愁緒的詩人說些什么?

  2、欣賞網上的一篇散文《楓橋尋夢》,再次感受古詩的魅力,體會詩文的意境。

  3、在詩意的氛圍中,齊聲誦讀詩文。

  (理解、感受了愁緒,但并不是讓學生帶著愁緒離開課堂。走出愁緒,給學生以美的熏陶,讓語文學習成為學生美好的精神享受。)

  《楓橋夜泊》說課稿 7

  《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的詩作、詩題意為夜晚停船于楓橋,全詩寫的是一位旅途中的游子,夜泊楓橋時所領略到的一種凄清、寂寥的景色,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思鄉(xiāng)愁緒。學習這首詩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在這之前學生已學生了杜牧的《山行》,對于詩中蘊含的情感已有所接觸,因此,學起這首詩也有個基礎。

  根據教材特點及大綱的要求,下面四個教學目標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得以體現:

  一、理解詞義句意,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通過作者對環(huán)境的描寫,體會詩人思鄉(xiāng)、思念親人而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的情感。

  三、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在這些目標中,要求人人都能理解詞義句意、體會作者情感、朗讀和背誦此詩;但對學習方法的掌握和對意境的欣賞等,要求則高一些,這是讓基礎好的學生有所發(fā)展。

  我針對此課的教材與目標,是如此設計《楓橋夜泊》的古詩教學的: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讀題解題

  1、事先安排了學生查找有關詩人及該詩的一些資料,因此,讓學生說說了解到的有關情況,為學習該詩營造氛圍,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

  2、老師簡介詩人張繼(唐朝詩人,其詩多為登臨紀行之作,不事雕琢,《楓橋夜泊》較有名)。

  3、學生讀題,嘗試理解題意。

  二、明確目標,嘗試學習

  明確學習目標,可以讓學生知道通過這堂課的學習要學會什么,要掌握什么知識,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根據三年級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滂習,開動腦子積極思考,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并發(fā)現疑難。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其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這首詩前疏后密,前兩句“月落馬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后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則寫了一件事情:臥聞寒山寺半的鐘聲。密處意象迭出,可以主畫,疏處點石成金,意趣盎然。在教學過程中我采取“扶放”結合的學習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

  1、“扶”學生學習第一、二句,通過師生合作探究進行學習。

  這兩句寫的是詩人所見到的景象,通過觀察課文插圖結合理解“月落、馬啼、霜滿天、江楓、漁火”這幾個詞的意思。

  老師要講解“江楓漁火對愁眠”的理解要調整詞序并適當地進行補充,使其變得通順,大意為:(看到這一切)面對江邊的楓樹和漁船上的燈火,(我)心里很憂愁,很難睡得著。

  老師指導學生串講前兩句詩意。

  老師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講句意,便可理解詩句!

  如此“扶著”學生進行學習,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習!

  2、“放手”學生自學三、四句。

  全詩的三、四句較一、二句,有些難度,所以先自學理解字、詞的意思,再試著串講句意。

  首先,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自由討論學習,然后派出代表匯報學習的結果,老師正好可以借此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于理解有所偏差的地方,及時予以糾正,可以加深學生對此的理解,鞏固了學習成果。

  三、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對詩句意境的欣賞是學生在理解詩意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進行朗讀的前提條件,是古詩教學的關鍵之一,我主要采取了這種方法對學生進行意境欣賞的指導。

  想象法:

  提出:詩人寫的是什么季節(jié)、什么時候的情景?(從“霜、江楓”中可以看出是秋季,從“月落、漁火、夜半鐘聲”可看出是深夜)。

  在這首詩中作者寫了哪些景物?

  (月落、馬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寒山寺)

  老師再提示:如果你一人出門在外,遠離故鄉(xiāng)多日,有一天夜晚泊船于楓橋邊,看到了月亮落下了,滿地的白霜……聽到了烏鴉的啼叫及寒山寺的鐘聲,這時,你有何感想?

  這讓學生立刻感受到了該詩灰暗而沉郁的色彩,強化了對詞義句意的理解,加深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品味到了游子濃濃的愁緒。

  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說說全詩的內容,在認識上已有所不同,有了提高。

  四、指導誦讀

  古詩音韻和諧優(yōu)美,節(jié)奏鮮明,但如果體會不到該詩的情感,則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

  我這樣引導學生:

  提示:

  1)帶著游子出門在外思念故鄉(xiāng)、親人的時候,必中滿滿的憂傷來讀。

  2)讀時語調要緩。

  五、遷移訓練

  要求:在該詩中選一句你最喜歡的詩句,為它配上一幅你認為最能表達它所描述的內容的畫。

  我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比較注重學生的智力及技能的訓練,旨在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語言文字的學習中同時培養(yǎng)了一定的審美能力。

  《楓橋夜泊》說課稿 8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選自人教版小學音樂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楓橋夜泊》。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做以簡要說明。

  第一方面:說設計理念

  《音樂課程標準解讀》一書中指出:“小學音樂教育的主要內容和教學形式常常是以集體的方式進行的,它需要學生牢牢樹立群體的和諧意識,雖然在音樂中常常發(fā)展個人的技能,然而大量音樂活動在小組內產生,成就靠集體的力量獲得,這種相互配合的群體音樂活動,同時也是一種以音樂為紐帶進行的人際交流!备鶕@一理念,我設計了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參與音樂實踐,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發(fā)展想象力,使本節(jié)課音樂教學實踐不僅只是一個認知的過程,更是一個交往與審美的過程,進而對學生的認知、情感、自信心、同伴關系產生了積極影響。

  第二方面:說教材

 。ㄒ唬┙滩姆治

  《楓橋夜泊》一課是音樂與文化的自然結合,因此,在教學中,要在充分挖掘音樂因素的基礎上,再通過古詩的欣賞增加對歌曲的感受,從而使學生理解音樂所帶來的悠遠意境。

 。ǘ┙虒W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學唱古詩歌曲,增進學生對古詩文化的了解,并能用較長的氣息和連貫的聲音演唱歌曲《楓橋夜泊》。

  2.過程與方法:運用引導法和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自主參與,通過各種活動復習學過的古詩歌曲。指導學生用優(yōu)美的聲音來表達歌曲,并引導學生注意音準、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統(tǒng)一。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楓橋夜泊》的吟唱,加強學生古詩詞的積累和古文化的熏陶,啟發(fā)學生通過學唱歌曲感受音樂的古樸、悠遠所表現的意境,激發(fā)學生對古詩及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體會歌曲《楓橋夜泊》中的意境,學會用優(yōu)美的聲音來演唱歌曲。

  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演唱時注意音準和諧、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統(tǒng)一。

  第三方面: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電子琴錄音機磁帶等輔助教具

  第四方面:說教法學法:

  說教法:本節(jié)課中我以多媒體為輔助教學手段,運用引導法和情境法教學,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陶冶了情操,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

  說學法: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我在學法的指導時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主要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角色扮演,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展示的舞臺。

  第五方面:教學流程

  本課的教學過程我設計了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第一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情境情景導入

  在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我以思鄉(xiāng)之情作為本課的主線進入,讓學生朗誦課前自己準備的有關思鄉(xiāng)的古詩,一上課就調動學生自我主動的參與意識,在我的引導下,學生能夠了解要用一種稍慢的速度與稍弱的力度來表達情感。這時,我及時出示古詩《楓橋夜泊》,讓學生用已知的處理方法來朗誦這首古詩,為了更好地烘托古詩的意境,我為古詩《楓橋夜泊》配上了古箏獨奏曲,通過讓學生感受中國民族樂器古箏的音色,發(fā)現音樂能更好地表現古樸、悠遠的意境。我引導學生了解作者是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才勾起他對家鄉(xiāng)的濃濃思念,學生會根據古詩的意思談到例如:寂靜的夜晚、月亮落下、烏鴉的啼叫以及寒山寺的鐘聲,我馬上抓住鐘聲這一點展開,先引導學生模仿寒山寺的'鐘聲,把學生帶入情境中,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讓學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古詩的意境,通過音樂來模仿這種意境,由心而發(fā),渲染情感。

  第二環(huán)節(jié):實踐體驗新歌學唱

  這一環(huán)節(jié)從聽賞音樂開始,第一遍完整的感受音樂,在初步感受音樂的基礎上讓學生欣賞第二遍音樂。隨后讓學生分組討論找出他們學唱中的難點。切分音節(jié)奏的出現成為學生學習中的最大障礙。我通過對比范唱讓學生找出第二樂段這句歌詞中哪個字更能表現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我及時引導學生在演唱這一樂句時在力度和時值上要突出這個“愁”字,從而掌握切分音這一知識點。讓學生感受到兩個樂段在情緒上的對比與變化,引導學生在完整演唱全曲時的情感與聲音的變化。

  第三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舞臺展示自我

  在本環(huán)節(jié),我設計讓學生分組討論可以采用怎樣的形式來展示,通過師生的交流,采取了朗誦、領唱、合唱的形式來完整展現歌曲。整節(jié)課就是在學生的完整展示中結束。

  附板書設計:

  楓橋夜泊

  力度稍弱

  速度稍慢

  情緒幽靜地

  此板書簡單明了,揭示了本節(jié)課主要內容。

  以上是我對歌曲《楓橋夜泊》的教學設計,衷心希望得到各位領導和老師的指導幫助,使我在不斷的交流學習中得到提高。謝謝

  《楓橋夜泊》說課稿 9

  一、說教材:

  《楓橋夜泊》是唐朝詩人張繼創(chuàng)作的一首耳熟能詳、童叟皆知的詩篇。在那個詩人輩出,幾乎人人都能附庸風雅地吟唱詩歌的朝代,僅憑一首詩歌而享譽于世的并不多。而張繼就是其中一個。在《全唐詩》中,張繼名下的詩歌只有兩首,而我們熟悉的就只有這首《楓橋夜泊》。因此,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這么一首二十八字的詩歌如何流傳千年而日久彌新了?當我們拋開張繼的創(chuàng)作背景,單單從審美的角度來剖析這首七言絕句時,驚奇地發(fā)現其中一個個意象竟成了一種文化的符號,情懷的象征。

  “明月寄相思”的“月落”,那幾聲揪人心扉的烏鴉的“驚啼”,已然成了我們遙思故里、漂泊他鄉(xiāng)驚魂的“化音”。那幾點被江霜渲染得愈加昏黃的“漁火”,透過彌漫的寒氣讓人稍稍感到“家”的溫馨,撫慰著那顆飽受羈旅之苦的心靈,同時也勾起多少游子“思歸”的心懷。冷月、孤舟、漁火,何其落寞、凄清、幽渺!聲聲啼鴉,陣陣鐘聲,似乎是從生命的最深處,一下一下撩撥著詩人與讀者的心弦。

  我們透過那滌蕩千年的寒山寺的鐘聲,夜深人靜時分在心底吟詠此幀小詩,分明可以從每個字符中捕捉到散發(fā)傳遞著時代久遠的生命情感信息!昂螘r最是相思處?月落烏啼霜滿天”(明.孫憤);“北城月落烏啼夜,更是孤舟腸斷時”(明.張文潛);唐以后,這已成為中國詩人飄泊羈旅途中最銷魂的風景了。

  二、教學目標:

  針對以上教材分析,綜合學生認知發(fā)展水平,擬定以下幾點教學目標:

  1、在反復誦讀中,感受一種滌蕩千年的文化情懷,一個游子對故鄉(xiāng)、親情的無限牽掛。

  2、在深入文本的過程中不斷觸摸古詩的“內核”——情感,從而在對比閱讀中,不斷豐厚、滋養(yǎng)、催生這種文化情懷。

  3、在“詩言”——“詩意”——“詩韻”間走一個螺旋式的來回,從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的有效策略。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反復誦讀,感悟詩境,積累背誦。在引領學生一次次入詩言中,讀出自己的見解,讀出自己的體悟,讀出自己內心獨特的情感體驗。

  教學難點:感受中華民族悠久厚重的古詩文化,品味重點句,借詩句的誦讀來觸摸文化的脈搏,以文化的厚度去詮釋文字的意韻。

  四、教學理念:

  1、古詩教學的關鍵與難點都在如何引領學生在吟誦淺顯的詩句中,披文入情、披文入境,從而觸摸詩句背后所蘊藏的積淀千年文化內蘊。因此,本課教學設計努力引領學生在自讀自悟,教師適時點撥中入“詩言”,品“詩意”,悟“詩韻”。

  2、重誦讀品悟,重內化積淀。詩歌的境界是情趣與意象的融合。因此,教學中努力通過反復吟誦、想象補白、情境對話、切己體悟,探詢詩歌傳達出的情趣,在學生腦海植下一個個生動而充滿文化內涵的意象。

  五、說教法與學法:

  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北菊n教學試圖搭建一個師生平等對話的平臺,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在學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入詩言、入詩情、入詩心;在教師巧妙點撥、適時引領中出詩言、出詩境,從而在詩人、學生、詩歌之間搭建起一座傳蕩著古老文化之風的“對話”的橋梁。因此,在這堂課中,我主要采用誦讀體悟,品評賞析,積淀深化的教學方法,適時借助多媒體的音樂與畫面的渲染,引領學生讀中感悟,思中明理,讀中融情,悟中升情。

  六、教學過程:

  (一)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未眠

  1、復習吟誦王維《鳥鳴澗》!叭碎e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深澗中。”

  導語銜接:夜晚,在王維心田留下的是恬靜的圓月,清幽的山澗,幾聲回蕩山谷的鳥鳴。

  2、深情誦讀李白《靜夜思》。

  順情而導:同樣的夜晚,同樣的月色,涌上李白心頭的卻是對故鄉(xiāng)無盡的思念。

  (但在樂清市首屆古詩研討會上,因為結合我們育英學校學生寄宿的現狀,我課前談話的內容就調整為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如銀的月光撒在你的床頭,你都在想些什么?這樣的話題意在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為體會詩人的四鄉(xiāng)情懷做感性的鋪墊。)

  3、導入新課:

  在一個秋高氣爽的傍晚,詩人張繼乘船路過蘇州寒山寺畔,天色已晚便系舟江畔。并寫下了這首《楓橋夜泊》。

 。ɡ砟铌U釋:同樣的月色,別樣的情懷;同樣的景致,不同的心境。這就是

  為什么中國古典詩詞能借助一個個簡單常見的景物抒發(fā)如此豐厚的情感底蘊的原因所在。正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蓖ㄟ^《鳥鳴澗》與《靜夜思》的復習導讀,在上課伊始就營造一種文化的心境,從而為探尋《楓橋夜泊》意象背后的文化意韻做了情感上的鋪墊。)

  4、讀題,理解題意。(泊是什么意思?泊一般指船舶?吭诎哆叀D苡靡粋完整的句子說說題目的意思嗎?什么時候,誰干什么。夜晚,張繼停船在楓橋岸邊。)

  5、過渡:在張繼的筆下,那晚的月色又留下怎樣的'故事,那晚的景色又勾起詩人多少遐想呢?讓我們走進張繼,走進他筆下的《楓橋夜泊》。請同學們反反復復把詩歌讀上三遍,第一遍、第二遍努力讀出節(jié)奏的變化,第三遍用心去讀,爭取讀出詩歌的感覺來。

  6、指導朗讀:朗讀,指導讀出節(jié)奏的變化,以及適度的綿音。

  7、我們讀著讀著就把這首詩歌讀得有點感覺了。但讀古詩還得讀出一幅幅畫面來。請同學們再次走進詩歌,結合下面的注釋說說詩歌的意思,并想想讀著讀著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呢?

  (1)交流:浮現在你腦海里的是一幕幕怎樣的景象呢?月亮、楓樹林、烏鴉、漁船……

 。2)根據理解,用自己的語言對這些景物加以描述,教師根據學生的發(fā)言提煉意象。

  預設:月亮慢慢西沉;幾點漁火若隱若現;一艘小船獨系江邊;驚飛的寒鴉……

  (3)老師把同學們看到的一幕幕景象都出示在課件上了,請大家自由讀讀這些詞語,抓住那個在你眼前清晰可見的詞語反反復復地讀讀。

  明月西沉烏鴉驚啼飛霜漫天孤舟獨系鐘聲傳蕩漁火愁眠

 、僬l來讀讀第一組詞語。追問:在這樣的夜晚月亮慢慢西沉,你突然聽到幾只烏鴉

  驚啼打破了夜的寂靜,你有怎樣的感受?——再讀第一組詞語。

  ②誰來讀讀第二組詞語。追問:孩子,在那白霧彌漫的江面你看到了什么?你再看那艘孤孤單單的小船上有一個孤單的身影,你看到了嗎?

  ③同學們,就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感受再次走進這幅江南秋夜圖。——齊讀詞組。把這些詞組的意韻放進詩歌中去,再次誦讀詩歌。

  ④讀著讀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樣的江南秋夜圖呢?(寧靜、幽暗、寒冷、凄清、悠遠、美麗……)

 。ɡ砟铌U釋:新課程標準十分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讀自悟。因此在梳理詩句意思時,屏棄了傳統(tǒng)古詩教學的逐句講解,而是讓學生首先對詩歌的意韻有一個感知層面的整體把握,再通過注解自主探究詩句意思。)

  8、再次走進詩歌,讀著讀著浮現在你腦海里的是一幕幕怎樣的景象呢?

  (1)交流眼前浮現的景物:月亮、楓樹林、烏鴉、漁船……

 。2)根據理解,用自己的語言對這些景物加以描述,教師根據學生的發(fā)言提煉意象。

  預設:月亮慢慢西沉;幾點漁火若隱若現;一艘小船獨系江邊;驚飛的寒鴉……

  (3)出示課件,指導讀出這些詞組的意韻、情味。

  明月西沉烏鴉驚啼飛霜漫天孤舟獨系鐘聲傳蕩漁火愁眠

 。ɡ砟铌U釋: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意在把古詩中的意象通過學生自主的感悟化為一個個可視、可感的景象,從而在孩子幼小的心田播下一棵閃爍著中華文化的種子。然后通過朗誦把學生腦海中形成的模糊的“心象”清晰起來,明朗起來,從而體味這些詞組背后的詩人情懷。)

 。ǘ煵ń鲜谷顺睢蠲

  1、就在這幅昏黃的畫面里,詩人看著漸漸西沉的明月獨佇船頭,迎著清冷的江風,又怎能入眠呢?

  引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彪S即板書“未眠”。

  2、面對這樣的夜色,多少漂泊在外的詩人留下了消魂的詩篇,對比參讀:

  孟浩然《宿建德江》選句:“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崔灝《黃鶴樓》選句:“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3、反反復復地朗讀這些詩句,你體會到他們怎樣的情懷?你從那個字眼體會到他們這份沉重的情懷的?(隨即板書“鄉(xiāng)愁”)

  5、同學們,讀詩歌的更高境界就是與詩人進行心與心的交流,請大家抓住這個“愁”字選擇一句反復地誦讀,讀到自己仿佛已經成了詩人。

  6、生成對話:崔灝啊,你為何而愁?這樣的夜晚是什么勾起了你的思鄉(xiāng)之愁呢?(提升評價:這是漫無邊際的思鄉(xiāng)之愁!這是無人傾訴的思鄉(xiāng)之愁!這是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漂泊之愁!這樣的夜晚這樣的景色,怎能不讓人憂愁呢?)

  7、在音樂聲中,情境導讀:

  就是這樣的月色,就是這樣的江畔,詩人獨倚船頭,望著月兒悄然西沉——“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就是這樣的心情,就是這樣的景致,詩人眺望遠方,不知何時眼眶已然潤濕——“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從日暮鄉(xiāng)關到到月亮西沉,詩人在愁緒中,眼簾漸漸低垂,他手握書卷,疲倦的心慢慢安歇下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ㄔO計說明:通過詩句鏈接,豐厚學生對詩人漂泊羈旅之苦的體驗,然后在低沉、緩慢、略帶憂愁的樂曲中,教師運用自己深情的語言,反復導讀詩句。不知是詩句中意象打動了學生,還是詩人的情懷感動了孩子,我們期待的就是學生與詩人在心境上達成一種“合契”。)

 。ㄈ┮乖缕@游子眠——難眠

  1、追問:詩人昏睡低垂的雙眼,真的能全然合上嗎?朦朧昏沉的心湖,真的能平靜下來嗎?(愁緒中的游子的靈魂始終不能真正的安頓)

  2、江畔的游子苦苦難以真正“入眠”,難道只有漂泊在外的詩人難以入睡嗎?還有誰也總在夜深人靜時輾轉反側呢?她們又會在編織著怎樣的夢呢?

  預設:

  詩人的妻子也無法入睡,她日夜思念著漂泊在外的丈夫,又怎能安然入夢呢?

  詩人的母親也無法入眠,她在擔心著自己的孩子出門在外睡得香嗎,吃得飽嗎?

  還有詩人最知交的好友,他在牽掛著何時能與自己的朋友把酒言歡,對酒談心……

  追問:深夜里思念著遠方詩人的家人朋友,又會在低聲祈禱著什么,祝福寫什么呢?

  預設:

  妻子:“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你什么時候回家團聚呢?

  母親:孩子,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日難。你一人孤身在外一定要保重身體。

  朋友:張繼兄,祝福你高榜提名,名滿九州!

  孩子:爸爸,爸爸,你什么時候再陪我去放風箏?

  4、睡夢中的詩人思念著故鄉(xiāng)的親人,故鄉(xiāng)的親人牽掛著遠方的游子,怎奈夜月凄冷,偏醒游子睡意————誦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理念闡述:剛剛“欲眠”卻又“難眠”。其實今夜難以入夢的又何止詩人一人呢?“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這是游子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這是閨婦對遠游的丈夫的牽掛。通過跨越空間的阻隔,進行詩人與家人的情境對話,編制一個多維的情感磁場,從而讓學生對“故鄉(xiāng)”這個現在的城市孩子漸漸淡忘的意象有了感官的認識——原來故鄉(xiāng)就是對家人的思念,就是對故鄉(xiāng)一草一木的向往……同時也更深入的走進詩人的心理,探詢“難眠”的深層原因,他在思念親人,同時想到親人也在牽掛自己,這時思家的心更緊縮了,歸家的意更急切了。)

 。ㄋ模╃娐晹囁猷l(xiāng)思夢——不眠

  1、過渡:夜已深,人欲睡;歸心急,苦難眠。

  2、教師范讀,學生靜心體悟詩人的心懷,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低沉的蕭鳴與一聲聲鐘聲,齊讀“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3、那一聲聲寒山寺傳來的鐘聲劃破了夜晚的寂靜,更劃破了詩人入睡的心,攪碎了

  詩人入眠的夢!此時涌上心頭的是離愁之恨,是思家之愁,是羈旅之苦,是失意之悲。頭頂劃過陣陣驚鴉的悲鳴,詩人迎著凄凄的江風,夜的夢卻又被寒山寺飄來的鐘聲攪碎,攪碎了似乎剛剛平靜的心湖,攪碎了剛剛理順的思緒。此時的他想起了……想起了……

  4、音樂聲中,學生寫話,抒發(fā)郁積胸口的情感。

  5、交流、評議、提升:

  預設:他想起了自己出門時,妻子含情相送的眼神,他想起了孩子拉扯著自己的衣腳久久不原松開的小手;他想起了自己年邁的母親連夜趕制御冬的衣服,他想起了母親拉著自己的雙手千叮萬囑的話語;————引背孟郊《游子吟》

  他看著遠處星星點點的漁火,想起自己的孩子可能正趴在自家小院里捉蟋蟀的情景,不禁淚滑眼角!橙~紹翁《夜書所見》

  他想起家鄉(xiāng)稻谷飄香,瓜果滿園的景色,想起自己的朋友登高遍插茱萸的情形!惩蹙S《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ɡ砟铌U述:有效整合課程資源,豐厚文本的人文內涵。立足文本,又不拘泥文本,積極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體現的正是新課標提出的“大語文觀”的教學思想。其次,通過對比參讀,立體化地構筑學生的認知、情感、思維體系,更深化對文本的認識,從而對“月落、烏啼、漁火、鐘聲”等具象背后所蘊涵的中華文化有更深層次的體悟。)

  6、音畫渲染,誦讀體悟意象背后的文化承載。

  我想詩歌讀到現在,張繼筆下的《楓橋夜泊》已經在你們的心靈深處留下一幅昏黃、朦朧的畫面。播放意境圖,音樂響起誦讀:

  明月西沉烏鴉驚啼飛霜漫天孤舟獨系鐘聲傳蕩漁火愁眠

  7、讓我們在音樂聲中再次走進這幅悠遠、寧靜的秋夜思鄉(xiāng)圖吧!學生齊誦《楓橋夜泊》。

  8、結語:“何時最是相思處?月落烏啼霜滿天”,“北城月落烏啼夜,更是孤舟腸斷時” 。

  在唐以后,這已成為中國詩人飄泊羈旅途中最銷魂的風景了。老師相信隨著你們年歲逐增,對這份情感也會有更真切的體會。

  (設計說明:從日暮鄉(xiāng)關系舟江畔,到月上樹梢江畔獨倚;從夜闌寂靜輾轉反側,到魂系故鄉(xiāng)煙波愁眠;從夜月啼鴉漁火隱映,到夜半鐘聲驚碎鄉(xiāng)夢。詩人從“未眠”到“欲眠”,從夜月凄冷,偏醒游子睡意的“難眠”,到鐘聲擊碎迷糊朦朧的睡夢的徹底“不眠”。《楓橋夜泊》在向我們展現了古典文化中最消魂的“鄉(xiāng)思圖”的同時,也用簡潔凝練的詩句描述了一個飽受羈旅之苦,鄉(xiāng)思之愁的游子孤思難眠的一夜?梢哉f“未眠”——“欲眠”——“難眠”——“不眠”構成了本詩的線索。因此,教學時圍繞“鄉(xiāng)愁”這個永恒的主題,以詩人的心懷為線索構筑本課的教學。)

  七、說練習設計:

  1、背誦詩歌,要求默寫一次。

  2、改變人物角色,把自己當作詩人,寫下自己一夜的所見、所聞、所感。

 。ɡ砟铌U述:語文是一種文化的建構。它承載著傳承中華文明的使命。因此,語文學科應格外重視誦讀積累。其次,語文又是一種生活的延伸。我們在披文入境中欣賞別人的生活,目的是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豐厚自己的情感體驗。因此,第二道課外練習,就是讓學生切己體悟、換位思考,并進行語言實踐,努力體現的都是“語文即生活”的新課程理念。)

  八、說板書:

  楓橋夜泊

  張繼

  未眠——難眠——不眠

  鄉(xiāng)愁

  (設計說明:以“眠”串起本課的教學,以“鄉(xiāng)愁”搭建起本課教學的文化主題。)

  《楓橋夜泊》說課稿 10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討論,理解課文的基本觀點

  2、結合本文提高鑒賞、品讀古詩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本文抓住批駁的“突破口”,綜合運用駁論點和駁論據的寫法

  教學方法:

  閱讀、討論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學生背誦詩歌《楓橋夜泊》,播放課件,學生評價)

  這是一首記敘夜泊楓橋的景象和感受的詩。明月西落,烏鴉夜啼,秋霜滿天;江上漁火映紅楓葉,憂愁攪我難眠。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鐘聲,深更半夜飄到我的船邊。詩中選取的景象是殘月、棲鴉、霜天、漁火、寺廟、客船,有聲有色,層次分明,構成了一幅清幽孤寂的江南水鄉(xiāng)秋夜圖。而畫中的主體則是詩人自我。全詩情景交融,千古流傳。我們曾學過,詩歌的理解應該是多樣的,有的人就對《楓橋夜泊》做出新解。課前已經布置了預習,哪位同學說一下新解:以為詩中的“烏啼”指寒山寺以西的“烏啼橋”,愁眠指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江楓”指寒山寺前兩座并排的姐妹橋,一座叫做江村橋,一座叫做楓橋。這種考證乍聽“大有學問”,但到底合理不合理?到底符和不符和全詩的意境呢?我們看看作家劉金是怎樣評議的。

  二、速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與文章對話

  在課前同學們進行預習的過程中,大家提出很多問題。老師從大家所提問題中,選取了三個有代表性的重點問題,讓大家利用周六、周日去查找資料,討論研究。下面老師再給大家5分鐘時間,快速閱讀課文,然后把你在周六、周日研究的結果和其他同學進行一下交流。(5分鐘后分組討論,然后選一名組長把討論結果匯總一下,到前邊來告訴大家。在解決這幾道題后,學生可以針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提問)

  1、作者針對新解是怎樣批駁的?運用了怎樣的批駁方法?(最好設計一個板書展示)

  2、我們已經學過《不朽的失眠》這篇文章,作者對《楓橋夜泊》這首詩的藝術價值是怎樣評價的?本文對對《楓橋夜泊》這首詩的藝術價值是怎樣評價的?你覺得本文中“有人”對《楓》所謂“新解”是否有道理?為什么?

  3、結合本文,請你談談應該如何鑒賞詩歌?

 。▽W生機動問題)針對“新解”作者提出了哪些疑問?提出疑問的作用是什么?

  本文層次結構?

  三、師生對話、生生對話——討論(核心內容)教師歸納相關內容

  “有人”的“新解”詩中“烏啼”“江楓”“漁火”作了考證。

 。1)烏啼——烏啼橋

 。2)江楓——江村橋和楓橋

  (3)愁眠——愁眠山(孤山)

  江楓漁火對愁眠——江村橋、楓橋、漁火對看愁眠山。

  作者對于“新解”提出三個疑問“考證可靠嗎?必要嗎?的藝術價值?”

  ——總批,全文批駁的“綱”

  “有人”的三點“新解”是作者批駁的“目”

  閱讀時舉綱抓目——理清文章的思路

  1、作者對“有人”的三點“新解”逐一批駁:

  “江楓”是江村橋和楓橋的簡稱:如此簡稱不合古人習慣;詩的形象和意境全無;題目無法成立(駁論點)

  “烏啼”指烏啼橋:烏鴉不夜啼;建于隋大業(yè)七年;“月亮向烏蹄橋方向落下去”

  反駁烏鴉可夜啼,有樂府《烏夜啼》可證;無文獻史料可證;揆情度理,不可能產生

 。g論據、駁論點結合)

  “愁眠”指愁眠山:全詩意境破壞無余;無文獻史料可證;漁家掌燈亦

 。g論點駁論據結合)

  以上是有理有據來批駁

  結論:把一字一詞都落實到具體事物上,結果就會使詩的意境全失,興味索然。這樣的考證新解,即使不是牽強附會,也是以犧牲詩的藝術為代價的。亮出觀點“我很不贊成這種新解”。

  2、作者對《楓橋夜泊》的評價:“我以為,這首詩之所以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篇,無論如何不在于如考據家所認為的在兩句詩中羅列了三座橋和一座山而在于詩人以匠心獨運的杰出才能,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鮮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圖畫!薄恫恍嗟氖摺贰案兄x上蒼,如果沒有落第的張繼,詩的歷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詩,我們的某一種心情,就沒有人來為我們一語道破!迸c本文“這樣一幅美妙而奇特的圖畫,使千古讀者不知不覺好想身臨其境,和詩人一起體驗著一種從未有過的情懷!

  “新解”把一字一句都落實到具體事物上,結果使詩的意境全失產,興味索然,無法讓讀者閱讀《楓橋夜泊》產生“我們的某一種心情。”“犧牲了詩的藝術價值!

  3、賞析古詩一定要結合詩的意境。抓住詩歌中的藝術形象,分析詩人的思想感情。詩人夜半十分,靜聽著寒山寺中傳來的悠遠的鐘聲,或許憂于國事,又或許觸景生情,于是心有萬千思緒,這動人的詩句便油然而生!靶陆狻卑岩蛔忠痪涠悸鋵嵉骄唧w事物上,結果使詩的`意境全失產,興味索然,無法讓讀者閱讀《楓橋夜泊》產生“我們的某一種心情。”“犧牲了詩的藝術價值!

  四、小結

  通過同學們的自主學習,經過大家共同探討研究,我們不僅知道了這篇駁論文的基本內容,掌握了駁論文駁論點和駁論據的批駁方法,而且還通過與《不朽的失眠》的比較閱讀,使我們知道了鑒賞古詩必須要結合詩的形象和意境。下面就根據本課所學做一下練習。

  五、知識遷移

  1、唐著名詩人杜牧詩《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睂@首詩明代的文學家楊慎在《升庵詩話》中批評說:“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請同學討論,對此“新解”質疑。

  (清代文學何文煥在歷代詩話考索中進行批駁“即作十里,亦未必盡聽的著,看得見。題云《江南春》,江南方廣千里,千里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臺多在煙雨中也。此詩之意既廣,不得專指一處,故總而名曰《江南春》。”)

  2、我們已經學習過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寫的《使至塞上》這首詩,其中名句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但現實中出升的太陽略扁,落日也是扁的,確切說是橢圓形,短軸比長軸短1/5。所以有人將這句詩改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扁。”請同學討論,對此“新解”質疑。

  小結:《懷疑與學問》張載——“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

  程頤——“學者先要會疑。”因為只有我們具備了懷疑精神才能在前人認識的基礎上有所前進和突破,才能在質疑研究中碰撞出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火花。今天同學們表現得就相當不錯,希望我們把這種敢于質疑的精神繼續(xù)發(fā)揚到我們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大家說我們有沒有這種信心?(有)有沒有這個能力?(有)好,今天的作業(yè)就是請大家把《江南春》和《使至塞上》的“新解”質疑整理到作業(yè)本上,明天交齊。

  《楓橋夜泊》說課稿 11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說出詩中“泊”的意思。

  3、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fā)的感情。

  教學重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說出詩中“泊”的意思。

  教學難點:

  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fā)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有一首詩,讓一位詩人名垂千古,讓一個城市名揚天下,讓一座橋梁成為當地三百余名橋之首,讓一座寺廟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勝地。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板書課題,指名讀,強調“泊”字讀音。前不久我們學過一首詩,詩題中也有這個“泊”字,是哪首?(泊船瓜州)“泊”是什么意思?誰能完整說說詩題的意思?是誰夜晚把船?吭跅鳂蜻吥?簡介張繼。

  二、初讀感知:

  1、自由讀讀這首詩,多讀兩遍,要求把字音讀準確,把詩句讀通順。

  2、指名讀,正音。(表揚讀得字正腔圓的學生)

  3、誰還能讀出古詩的味道和節(jié)奏?指名讀。(表揚讀得有板有眼、抑揚頓挫的學生)

  4、范讀指導:我讀前四個字,你們接后三個字,再反過來讀。

  5、讀詩不僅要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和味道,還要讀出自己的感覺。讀了幾遍,你能感覺到張繼當時的心情怎樣嗎?(愁苦、孤獨、寂寞……)

  三、精讀理解:

  1、再仔細找找,是詩中哪個詞帶給你這樣的感受?(愁眠)“愁眠”是什么意思?你們有過因愁思不斷而無法入眠的時候嗎?詩人張繼又是因何而愁眠呢?想想愁眠的滋味,再讀讀這個詞。

  2、正是因為“愁眠”,才有了這首詩。詩人在“愁眠”中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分別用——和~~劃出。學生自讀自劃。

  作者孤單出行,一夜難眠,在不眠中他看到了什么?(板書:月落、霜滿天、江楓、漁火)

  3、詩人最先寫到的是“月落”,古往今來,寫月亮的詩句數不勝數,看你們能說多少?這些詩句大都以月寄托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張繼也不例外,但有一點不同,人家都寫“月升”,而張繼寫的是“月落”,“月落”是什么時間?上弦月升起得早,此時殘月西沉,天將破曉。天地之間一片幽暗,在朦朧之中,詩人在江邊又看到了什么?(江楓、漁火)

  4、想象一下江楓什么樣?漁火什么樣?

  5、還看到什么?(霜滿天)霜一般在哪?(地上)“疑是地上霜”嘛!霜是指由于氣溫低,水露凝結在地表上的小冰晶?蓮埨^為什么會看到“霜滿天”?(秋天夜晚的寒意從四面八方襲來,再加上情緒低落,讓他感到寒滿天,冷滿天。)

  6、誰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此時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嗎?學生自由描述。

  7、指導讀前兩句詩。

  8、不眠之中又聽到了什么?(烏啼、鐘聲)烏啼好聽嗎?可能會讓人感到更加悲凄。而有一種聲音悠遠回蕩,仿佛在安撫著張繼那顆孤獨的'心?(鐘聲)在哪里?(寒山寺)學生簡介寒山寺。什么時候?(夜半,就是半夜)夜半怎么會有鐘聲?你聽。úシ配浺簦╃娐晜鱽砹,一聲又一聲,一下又一下,敲打著張繼的無眠,傳到那客船上。指導讀后兩句詩,聲音越來越輕。那種聲音好像在對張繼說——學生自由想象安慰張繼的語句。

  9、小結:月落、江楓、漁火、霜天是景,烏啼、鐘聲也是景,這景那景都圍繞著一個詞——(愁眠),都伴隨著——(愁眠),都籠罩著——(愁眠),用詩中的說法就叫——“對愁眠”,“對”在字典中有6種解釋,出示選擇題,學生選擇正確解釋。

  10、讓我們伴著這份“愁眠”再讀讀這首詩吧!

  四、再讀升華:

  1、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背井離鄉(xiāng)的張繼,浪跡天涯的張繼,無法入眠的張繼,最希望誰來陪伴他?(父母、妻子、朋友……)。

  漫漫長夜,沒有父母妻子的噓寒問暖,有的只是——“月落……”

  沒有親朋好友的關心問候,有的只是——“姑蘇……”

  這濃濃的思鄉(xiāng)、思親之愁使他情動而辭發(fā),《楓橋夜泊》就這樣誕生了。

  2、(配樂)月亮西沉,烏啼聲聲,霜氣布滿整個秋天;江楓瑟瑟,漁火點點,寒山寺的夜半鐘聲劃破了寂靜的秋夜。此情此景,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的張繼情不自禁地輕吟——再讀全詩。

  五、總結全詩:

  今天,我們學了這首詩,一定會在你心中留下絲絲痕跡。如果你有機會去蘇州,一定會去看看那座橋——楓橋;在楓橋上,你一定會想起一個人——張繼;想起張繼,你一定會在心中念起一首詩。試背古詩。

  從此,我們對張繼不再陌生,盡管我們相隔千年;從此,我們對寒山寺、楓橋都不再陌生,盡管我們相隔千里。這就是古詩的魅力。

  六、課后作業(yè):

  1、熟背古詩。

  2、拓展閱讀:陸游《宿楓橋》

  《楓橋夜泊》說課稿 12

  知識點:

  1、理解詩句,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色;

  2、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能力點:

  培養(yǎng)朗讀、品詩析句、表演詩的能力,體會詩人孤寂憂愁之情。

  德育滲透點:

  感受詩的自然美和語言藝術美,正確對待愁。

  教學重點:

  體會詩人孤寂憂愁之情。

  教學難點:

  1、有感情地吟誦;

  2、詩人為何而愁。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

  1、師導語: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其中又以唐詩最為出色,先后涌現出詩仙李白、詩圣杜甫等一大批優(yōu)秀的詩人。所以人們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謅。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首唐代詩人張繼的詩——《楓橋夜泊》。

  2、板書課題,齊讀、釋題。

  二、欣賞、學習古詩

  1、齊讀古詩。邊讀邊讀邊思考這首詩描寫的是什么季節(jié)、什么時間的`景色。

  2、既然是深秋夜晚和拂曉的景色,那么我們讀的時候就應該讀出冷和靜。請聽老師吟誦一下,同學們在圖中標出景物。

  3、請生匯報,師板書并釋詞。

  4、誰能說說詩句的意思。

  5、你能按照一定的標準將這些景物分類嗎?(“所見、所聽”或“動態(tài)、靜態(tài)”)

  6、這些景物給你什么樣的感受呢?文中哪一個字點明了作者這種心情。

  7、作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成功地借助了這些凄涼、孤寂的景物抒發(fā)了自己內心的憂愁。你覺得是怎樣的憂愁讓作者一夜未眠呢?(讓學生暢所欲言)

  8、大家說的都有道理,據史料記載,張繼是因為參加科舉考試沒有考中而憂愁。師簡介科舉。

  9、課前老師編排了一個課本劇,同學們想看嗎?(課本劇臺詞:旁白:“張繼參加科舉考試,誰知名落孫山,張繼懷著無比的憂愁還鄉(xiāng),途中路經姑蘇城外,將船停泊在楓橋邊上。”張繼:“想我張繼十年寒窗,飽讀詩書,本想金榜題名光宗耀祖、報效國家,誰知考題希奇古怪,此次趕考無功而返,我怎能對得起日夜操勞的母親,有何顏面去見家鄉(xiāng)父老,唉!”旁白:“張繼憂愁難譴,看著月已西落,聽到烏鴉啼叫,滿天飛霜向作者侵來,江邊的楓樹、江上魚船上的燈火伴著作者難以入睡,回想起半夜寒山寺傳來的鐘聲,作者不禁有感而發(fā)!睆埨^:“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10、請生臨場一分鐘編排后表演(形式不限,如果沒有學生愿意則此環(huán)節(jié)取消。)

  11、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

  12、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名人都通過詩歌來抒發(fā)自己心中的憂愁,你還知道哪些帶“愁”字的詩句嗎?(已經布置學生課前搜集)請生匯報后帶讀所搜集詩句。

  13、老師也搜集了一些帶“愁”字的詩句,大家想讀讀嗎?投影出示。

  14、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有笑語歡歌,也有憂郁哀愁,面對憂愁,有的人萎靡不振,有的人自暴自棄,而張繼呢,則變愁為詩,留下了這首千古絕唱,那么面對坎坷和憂愁我們應該怎樣呢?(生暢所欲言,師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愁。)

  三、總結

  我們應該做個堅強的人,變愁為號角,催人奮進;變愁為號角,勇敢地揚起帆,去破浪遠航。

  四、作業(yè)

  1、背誦、默寫古詩

  2、編排本課課本劇,進行班級課本劇表演。

  板書設計:

  楓橋夜泊

  (唐朝張繼)

  所見:月落霜滿天江楓漁火愁

  所聽:烏啼夜半鐘聲

  《楓橋夜泊》說課稿 13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培養(yǎng)學生對詩的感悟能力,想像詩所描繪的畫面;

  3、體會詩人濃濃的愁緒。

  教學重難點

  想像詩的畫面,體會詩人感情。

  教學過程

  一、質疑導入

  江蘇的寒山寺因為唐代詩人張繼一首《楓橋夜泊》而名噪一時,無數的詩人墨客均至此題詩作畫吟詠,引來上成千上萬的游人,楓橋也一躍成為蘇州三百余座名橋之首。這首詩究竟散發(fā)是怎樣的魅力,讓我們一同走進張繼的《楓橋夜泊》。

  二、初讀課文,把課文讀流利。

  三、了解課文大意

  1、解釋題目。

  2、對照課后注釋,了解每句詩的大體意思。

  四、感受畫面

  祖國古詩歷來注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通過剛才的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課文,豐富認識

  1、本詩包括題目僅32個字,卻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同學們再讀一讀課文,找一找,詩人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覺到了什么?

  2、面對這良辰美景,詩人是怎樣一種心情?從詩中的哪個字可以看出來?

  詩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從哪個字可以看得出來?眠是什么意思?那詩人不是睡著了嗎,你是怎么理解的?

  3、詩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蘇州是中的江南水鄉(xiāng),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詩人的眼中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緒,所以月亮緩緩下墜——更加激起了詩人的愁緒;

  烏鴉的叫聲本來就很凄慘——

  天氣寒冷,周圍布滿了霜氣——

  河邊孤單的楓樹——

  漁船上的點點燈火——

  遠處傳來的悠遠的鐘聲——

  總之,全詩著一“愁”字,使得詩人所看到的,聽到的.,觸到的,都染上的濃濃的“愁”的色彩?吹搅税桑@就是詩人的高明之處。

  帶著詩人的愁緒,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邊體會詩人的心情,邊想像畫面。

  4、你愁過嗎?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東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詩人寫得多真實呀!帶著詩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過的愁,我們再來讀這首詩,一定會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創(chuàng)設,加深理解

  這船家可是個熱心人,一大早就來叫張繼了:張公子,張公子,起床了嗎?喲,看你眼睛通紅通紅的,怎么?昨晚沒睡好?你沒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詩人經歷過了無數個夜晚,但是這個夜晚卻與眾不同,在詩人眼中,這是一個怎樣的夜晚?

  七、自由背誦本詩。

【《楓橋夜泊》說課稿】相關文章:

楓橋夜泊說課稿11-04

《楓橋夜泊》說課稿11-13

《楓橋夜泊》說課稿01-09

楓橋夜泊說課稿05-20

《楓橋夜泊》說課稿9篇06-17

《楓橋夜泊》說課稿(8篇)06-18

楓橋夜泊說課稿10篇02-28

《楓橋夜泊》說課稿10篇03-24

《楓橋夜泊》教案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