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案> 科學教案

科學教案

時間:2023-11-07 10:24:53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學教案共10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科學教案共10篇

科學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沉和浮》的第三課。通過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深入研究造成馬鈴薯在水中沉浮的條件和變量,從改變液體成分達到改變物體沉浮的目的。在本課中,教師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培養(yǎng)學生的一定的科學探究的思維方法。

  學生分析

  學生對一些浮力現(xiàn)象已有所認知,知道木頭、塑料、船等能浮在水上;鐵、石頭等會沉入水中;知道物體的體積、大小、重量決定了它的沉浮關系。但對于馬鈴薯能否在水中浮起,并沒有一個準確的認知,可能會發(fā)生爭論,當然學生可能會在課外知道雞蛋能在鹽水里浮起來,物體在海水里受到的浮力要比一般的水大。因此,在此基礎上設計一定的探究活動,激發(fā)學生的思考,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的目標是可行的。

  設計理念

  科學課從走進教室就深受學生的喜愛,究其原因,因為在科學課中可以動手做自己想做的有趣的實驗,自己設計實驗的.方法去尋求問題的解決,科學課中的活動性、探究性、主動性深深誘發(fā)著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在這堂課中教師有意設計一些似是而非的實驗現(xiàn)象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然后由學生商討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案并在交流中分析存在的問題,及時修改計劃。鑒于學生的認知水平,有可能猜測出是鹽水溶液使馬鈴薯浮起來,應該說本課的科學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并不會成為學生的學習障礙,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著重考慮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意識”,并把這種意識落實到探究過程中去,從而,使學生對浮力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知,使我們的科學課能為學生今后的發(fā)展產(chǎn)生積極的意義。

  教學目標

  1、認識物體的沉浮與液體的成分有關。

  2、經(jīng)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細致觀察、認真思考的習慣和科學探究能力的“意識”。

  教學準備

  1、教師:兩個200毫升的燒杯,定為1號和2號(分別盛有100、150毫升的純凈水,其中一杯150毫升的為飽和鹽溶液);兩個大小不一的馬鈴薯;一幅天平(備用)。

  2、四人小組:一只盛有150毫升純凈水的燒杯,一個馬鈴薯,一根筷子;實驗袋(一支蠟燭,兩個不銹鋼調(diào)羹,一包火柴,一把藥匙);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觀察質(zhì)疑、提出假設

  1、教師提問:你知道有哪些物體能浮在水上,哪些不能?

 。▽W生羅列出許多能浮在水上的和不能浮在水上的物體。)

  2、師出示兩個大小不一的馬鈴薯,叫學生判斷是沉還是浮。

  生:大的沉,小的浮。

  生:都會沉。

  生:都會浮。

  師:(疑惑)這兩個馬鈴薯的沉浮究竟會怎樣,我們怎么來驗證你們的觀點?

  生:實驗。

  師:好辦法。我們只要將馬鈴薯放進水里就能看出來?

  生:不對。如果放水的東西不一樣大就不能比了。

  生:對呀,應該用一樣大的東西盛。(其他的學生此時也議論紛紛)

  師:你們的意思是說實驗的時候還應該有一些條件,這些條件應該公平,對嗎?還應該有哪些公平的條件呢,各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體現(xiàn)實驗的公平性

 、鸥鶕(jù)學生的交流情況,教師一一板書:

  實驗名稱

  生:可以在清水里加鹽,再燒一次。

  生:可以先在水里放進馬鈴薯,再加鹽,看它會不會浮起來。

  生:可以把他們的方法和起來。

  師:這個建議不錯,我們可以試試,你們覺得呢?

 。ㄉ鹇裕

  師:為了保證實驗的科學性和正確性,我們得——

  生:制訂實驗計劃。

  師:如果老師給你們一杯150毫升的純凈水,一個藥匙和一個馬鈴薯,你們認為在這個實驗中可以研究哪些項目?

 。ǜ餍〗M制訂計劃并展開討論應有哪些實驗項目,如何操作;教師巡回指導。然后選擇較有代表性的實驗計劃進行交流,博采眾長;重點講講自己的計劃中哪部分實驗成功的關鍵。)

  生:我們認為要弄清要幾勺鹽。

  生:每次應該是一平勺。

  生:要等前一勺鹽沒有了才能在放第二勺,要不就不準了。

  生:還要記錄馬鈴薯浮還是沉。

  ……

 。ㄍ队俺鍪疽环萦媱潱

  實驗名稱

科學教案 篇2

  一、主題活動由來

  幼兒來幼兒園一個月了,已經(jīng)擺脫了分離焦慮期。我們根據(jù)幼兒年齡特點和在幼兒園的表現(xiàn),發(fā)現(xiàn)幼兒對自我意識有了萌芽的發(fā)展,已經(jīng)意識到自身的主體意識的存在,能區(qū)分別人與自己,感知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系。為此,我們確立了主題,通過游戲等一些活動方式,促進幼兒認識自我,增強主動性,獨立性。

  二、主題活動教育目標

  1、知道“我”就是自己,我有自己的名字、標記,又屬于我的東西。我和別人不一樣,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好處與不足。

  2、認識自己的五官的名稱,熟悉五官的位置,初步了解功用簡單的保護常識。

  3、自己有一雙能干的`小手,愿意自己解扣、繪畫、表演。

  4、知道自己有一雙小腳丫,會自己走路不用別人抱。

  5、在成人幫助下懂得講衛(wèi)生,會自己用勺吃飯。

  6、我不愛哭,會自己玩和小朋友老師一起玩的高興。

  三、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與利用

  教育資源

  1、 和幼兒一起創(chuàng)設主題墻上的內(nèi)容

  2、 引導幼兒共同3、 布置墻面“可愛的小手”

  4、 展示幼兒用小手制作的作品

  5、 活動區(qū)創(chuàng)設:

  建筑區(qū):引導幼兒用小手搭建,練習搭高、為龍、平鋪。

  美工區(qū):引導幼兒用半成品進行粘貼,填涂,撕折。

  益智區(qū):通過一些教具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

  娃娃家:通過一些道具培養(yǎng)幼兒自己做飯,合作有家的感覺

  周邊資源

  1、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制作玩具

  2、親子活動中和爸爸媽媽一起動手做泥造型

  家長資源

  1、 通過直通車。

  2、 讓家長幫幼兒收集各種廢舊材料。

  3、 為幼兒動手操作作準備。

  4、 家長配合老師與幼兒一起互動制作泥造型。

  5、 家長幫忙提供關于主題活動的材料。

  6、 如:幼兒穿小的衣服。

  7、 褲子。

  四、主要活動內(nèi)容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能從“這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等角度對身邊的自然現(xiàn)象提出問題,并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比較和評價;能選擇合適的材料制作帶有創(chuàng)造性的科技作品——小帆船;經(jīng)歷搜集、整理、分析、利用信息資料的過程;能用圖示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jié)果。

  2.想知道,愛提問;主動交流自己的資料和想法,體驗合作的愉快。

  3.利用小帆船觀察風與帆的關系,實驗探究風對帆船的意義;知道生活中有風力,認識到風對人們工作及生活的影響和風的兩面性。

  教學準備:本課除了教科書中提到的自制帆船和利用帆船初步探究風與帆的關系這兩方面的準備以外,教師還可以布置學生查閱有關風與人們生活關系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并讓學生將搜集的資料進行初步的分析和整理,可以按照風對人類的利和害兩方面將資料進行分類。教師在引導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的同時,也應為學生準備大量的有關風與生活的圖片及音像等資料,幫助學生擴大風與生活關系的信息量。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從交流學生搜集資料引入。一上課,先讓同學們簡單談一談搜集資料的情況,然后引導學生對搜集資料的情況進行總結(jié)和評議。

 。2)讓學生展示自己課前制作的小帆船,交流制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解決的辦法及感受體會,從而導入新課。

  1、提出問題: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玩各自制作的.小帆船,想辦法讓自己的帆船按照指定的方向航行。然后提出問題:“如果剛才的風向變了,要使船仍按照原來的方向航行,應該怎么辦”,

  2、猜想假設:

  引導學生利用搜集到的資料和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先進行猜想,意識到要保持航向就應該調(diào)整帆面的方向,

  3、制定方案: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實驗方案。

  4、實施探究:

  用自制的小帆船進行驗證,初步找到調(diào)整帆的方法。

  5、展示交流:

  引導學生對活動過程進行總結(jié)和評價。讓學生將實驗過程和實驗發(fā)現(xiàn)以圖示的方式進行展示和交流。小組先交流匯總實驗情況及發(fā)現(xiàn),而后進行組間交流,并對各組的發(fā)現(xiàn)進行比較和評價。評價的內(nèi)容可以是帆船的設計與制作,也可以是實驗的方法與發(fā)現(xiàn),還可以是小組成員的合作精神與合作意識,只要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評價標準對自己和他人開口評價即可,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評價意識和評價能力。

  自由活動:

  讓學生說一說:你們認為風與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交流自己的看法。在交流生活經(jīng)驗的基礎上,讓學生意識到風的兩面性。

  在引導學生認識風的兩面性時,從一個點切入,如風與火的關系?梢越Y(jié)合賓館廚房爐灶與森林火災這兩方面的實例,認識風的善與惡:爐灶用風葫蘆鼓風,增強火勢;森林火災,風助火勢,增加滅火難度,給人類帶來災難。由此引導學生展開辯論,加深對風的兩面性的認識。

  6、拓展活動:

  提示學生根據(jù)課堂研究的成果和未解決的問題進行課外后續(xù)研究活動,從而激發(fā)學生關心大自然的熱情,讓學生有意識地到大自然中去觀察、體驗,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研究大自然的欲望。為使研究活動落到實處,過一段時間,教師要組織學生將自己的課后觀察、研究成果進行交流,也可以組織一次研究成果展示會。

  作業(yè)設計:

  設計制作一個利用風驅(qū)動的玩具。

  板書設計:

  小帆船

  風給人類帶來的便利和好處:

  風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和災難:

  風的兩面性:

  課后反思:

  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了風的作用。能從生活實例中分析出風給人類帶來的便利和好處,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和災難,但對于風的兩面性學生還認識不到,通過本課的舉例解釋,學生認識到了風力的兩面性,知道對于風力要想辦法利用它給人類帶來的好處,避免它給人類帶來的災難,而且在大部分情況下是可以通過人類的行為進行控制的。

科學教案 篇4

  探究活動分析:

  1. 溫度計的使用在三年級已經(jīng)學過。在前兩課中,學生實際上已經(jīng)用溫度計測量氣溫。

  2. 每個小組或每個同學都將再次使用溫度計測量氣溫,并將在今后的一段時間里,每天都使用溫度計測量氣溫,并將測量的結(jié)果記錄在“天氣日歷”和“我們的日期-溫度表”中。

  3. 為了提高學生們測量的準確性,有必要在下列幾個方面對學生使用溫度計測量氣溫進行指導:認識溫度計上的刻度。溫度計上標出的溫度往往是整十數(shù),每兩個數(shù)值之間分成5或10個相等的小格,每個小格代表1攝氏度或2攝氏度。

  4.測量時,要把溫度計放置到測量環(huán)境內(nèi)2-3分鐘,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時再讀數(shù)。讀數(shù)時,視線要與溫度計的液柱平行。

  5.對測量的氣溫進行比較和分析,確定只有室外陰涼通風的地方才能反映當?shù)氐臍鉁亍2⒅笇W生把測得的氣溫記錄在“天氣日歷”和“我們的日期——溫度表”上。

  6.利用收集的`數(shù)據(jù)制成“溫度填充圖”,分析每天選擇同一時間測量氣溫的重要性。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氣溫是指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每天應選擇同一時間來測量氣溫。

  2過程與方法

  選擇每天測量氣溫的環(huán)境,完成“天氣日歷”中溫度的測量和記錄。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保持對氣溫變化的研究興趣,理解長期測量和記錄數(shù)據(jù)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選擇每天測量氣溫的環(huán)境,完成“天氣日歷”中溫度的測量和記錄。

  教學難點

  正確測量,能堅持記錄。

  教學準備

  課前布置分小組記錄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氣溫。

  每組一張溫度填充圖。

  每個小組或每人一支溫度計。

  教學過程:

  一、教師導語,引入研究課題

  1、溫度對天氣的影響很大,氣溫是天氣現(xiàn)象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天氣日歷中重要的記錄數(shù)據(jù)。

  2、 揭示學習課題。

  二、 室外溫度的測量與比較

  1、教師提示使用溫度計測量溫度要注意的安全問題。

  2、學生說說怎樣用溫度計測量溫度、怎樣讀數(shù);復習溫度計的刻度;讓學生找出沸點、冰點、人體正常體溫等溫度。

  3、討論教室內(nèi)和教室外的溫度一樣嗎?怎樣確定室外的溫度比室內(nèi)高?測量室內(nèi)外的溫度要做哪些準備,注意什么?

  4、測量室內(nèi)溫度,記錄、交流。

  5、 分組到室外不同地方測量溫度,走廊上、陽光下、樹底下、陰涼處,把測量的溫度及時記錄。

  6匯報交流,室內(nèi)外溫度有什么不同嗎?哪個溫度可以反映今天我們這個地方的氣溫?每個小組測得的溫度一樣嗎?為什么不同?

  三、氣溫的測量

  1、 討論,剛才我們測量到的陽光下、陰涼處兩個不同地點的溫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們應該選擇什么地點來測量氣溫?

  2、 教師小結(jié),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最能反映當?shù)氐臍鉁兀晕覀儜撨x擇合適的地方來測量氣溫。

  3、 測量不同時間的氣溫,匯報不同時間所測到的氣溫。

  4、 出示氣溫圖表,討論,從這張圖表中,我們可以獲得有關氣溫的哪些信息?為了準確的填寫我們的天氣日歷,每天測量的時間該怎么確定?

  5、教師小結(jié)。

科學教案 篇5

  一、引入

  1、同學們,老師剛進學校的時候發(fā)現(xiàn)那里有個大花壇,可是由于時間關系沒有仔細觀察,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觀察過,花壇里有些什么動植物?

  2、那么,你們說的是不是準確呢,是不是那里就只有同學們所說的這些動植物呢?今天這節(jié)課,老師就請同學們?nèi)ト娴厣钊氲貙嵉乜疾爝@個花壇。

  二、觀察植物叢里的生物

  1、我們應該怎樣考察,才能準確而又盡可能多地考察到花壇里的動植物?

  觀察花壇里或附近還有哪些小草和其他植物;花壇里有些什么動物,在哪里能找到它們——枝條上、葉子上、花朵上、根旁、土壤里;

  在這些小動物中哪些是棲息在這里的,哪些是過往的客人;它們是吃什么為生的……

  2、在考察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些什么?

  不要破壞花壇里動植物的生活環(huán)境

  不做考察以外的事情,不打鬧,注意人身安全

  及時做好記錄表格1和表格2

  3、根據(jù)學生回答選擇是否給提供放大鏡。

  4、學生考察

  列隊到下面再分四人小組考察

  5、組織學生列隊回教室。

  三、整理完善考察記錄

  1、你們在花壇里總共觀察到了多少種植物和動物?在你們觀察到的動物中,哪些是棲息在這里的,哪些是來往的客人?

  2、你們所觀察到的小動物它們是吃什么為生的?

  看樣子它們的食物差別還是比較大的',同學們,動物吃什么就叫做動物的食性,動物食性分三種:植食、肉食、雜食。

  你現(xiàn)在知道你所觀察到的動物的食性是什么了嗎?請你把他寫在表格上。

  四、課后延伸

  今天這節(jié)課同學們在花壇里觀察到了很多動植物,還考察了一些動物的食性,但是僅憑今天的一次觀察是不夠的,希望同學們在最近幾天里能再來觀察幾次,把你的新發(fā)現(xiàn)記在表格里,這里我們就能更準確、更全面的考察結(jié)果!

  下應中心小學 王海平

  1、花壇里的生物

  我們觀察到了這些動物和植物:

  植物:

  動物:

  共有( )種

  2、花壇里動物的食性統(tǒng)計

  動 物 名 稱

  吃 什 么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況。

  2、了解人類探索月球的歷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3、知道環(huán)形山的形成。

  4、了解宇航員是怎樣在月球上開展科學探究的。

  教學準備:

  有關月球的圖片、文字及影像資料等,沙盤、大小不一的石子、記錄紙、牙簽、手電筒等。

  教學過程:

  一、引導學生認識月球的基本情況。

 。1)教師講解:人們從古代起,就開始對月球發(fā)生了興趣,不斷對月球進行著觀察和探索,并幻想著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于當時的科學技術(shù)還很不發(fā)達,所以人們就編造了不少關于月球的神話故事,例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直到17世紀,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才首次用望遠鏡觀察了月球,并發(fā)現(xiàn)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這以后,人們對月球的觀察不斷深入,天文學家開始用更大的天文望遠鏡進行觀察,但仍只能停留在觀察月球向著地球的一面。

 。2)提問:同學們在平時學習中,一定會知道不少有關月球的科學知識,誰能回答下面這些問題?

 、僭虑螂x地球有多遠?

  ②月球的大小怎樣?

 、墼虑蛏嫌惺裁?沒有什么?

  ④月球上溫度如何?

  ⑤月球上有引力嗎?大小怎樣?

  學生回答。(教師應組織學生首先進行分組討論,然后再請學生回答以上問題。學生的答案,很可能不太確切,教師應認真去聽,并整理正確的答案,為下一步歸納小結(jié)做準備。)

  二、討論環(huán)形山是怎樣形成的,做模擬環(huán)形山形成的實驗。

 。1)組織學生討論環(huán)形山是怎樣形成的。

 。2)組織學生做相關的試驗:①把沙子倒進沙盤,均勻地晃動,使沙子的表面盡量平坦。把牙簽垂直插進沙子的中心,牙簽的一頭要能碰到沙盤的底部。在牙簽與沙面相接的地方用彩筆做個記號,這個牙簽就相當于標尺。②從不同的高度將大小不一的石子丟入沙盤中。用一根尺垂直立在沙盤的旁邊,用另一只手拿著石于到沙盤的上方,確定好高度后,松手丟開石子。③小心地拿走石子,盡量不要碰著沙子。石子在沙盤中砸下一個坑,把牙簽按照剛才插入沙盤的方向再次插進沙坑的中心,用另一種顏色的筆做個記號。④用小尺測量兩記號之間的距離,確定沙坑的深度。

 。3)在獲得大量數(shù)據(jù)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討論環(huán)形山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關。

  (4)模擬實驗完成后,讓學生用手電筒照射沙盤上的坑,觀察影子的變化,討論什么時候看環(huán)形山效果最好。

  三、引導學生了解人類登月工程。

 。1)播放幻燈片,創(chuàng)設情境:美國人在1969年7月20日 第一次登上了月球,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2)談話:同學們,你們想上月球嗎?老師這里有一個內(nèi)部消息,我們中國馬上也能上月球了,而且以后我們國家要成立月球旅游公司,發(fā)展月球旅游業(yè)。月球旅游公司需要招聘一批對月球知識非常熟悉的人作為導游,如果同學們能成為導游,就能免費上月球啦!

 。3)學生介紹已有的月球知識,討論自己最想了解什么內(nèi)容。

  教學反思:本課中有一個實驗,內(nèi)容是模擬環(huán)行山的`產(chǎn)生。實驗用細沙代替月球表面,用大小不等的石子代替流星與隕石,用石子撞擊細沙模擬流星與隕石對月球的撞擊,從而研究環(huán)行山的大小與隕石大小和撞擊速度的關系。實驗分兩步,第一步是用大小不同的石子從相同的高度落下,第二步是用相同的石子從不同的高度落下。

  這是一個簡單的實驗,實驗前我讓學生自己閱讀實驗要求,然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然而在實驗中卻暴露了不少問題,有的撞擊點重合,有的撞擊點過多,難以觀察到實驗現(xiàn)象,有的對兩步的要求不明確,實驗混亂,沒有觀察價值。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的

  1、什么是電磁鐵,五年級下期湘版科學教案(第一單元)。電磁鐵南北極可以改變。線管繞向改變了,電池兩極接法改變了,電磁鐵兩極都會改變。

  2、知道電磁鐵通電有磁性,斷電沒有磁性。電磁鐵有南北兩極。

  3、知道電磁鐵的制作方法。

  4、學會制作電磁鐵。

  教學準備:

  1、演示器材:自制小電磁鐵一個、大鐵釘兩個、小盒式指南針一個、大頭針幾個、絕緣導線一根。

  2、分組器材:絕緣導線一根、大鐵釘一個、大頭針幾個、電池盒(帶電池)一個、盒式指南針一個。

  教學過程:

  (一)教學引入

  提問:在日常生活中,你對電了解多少。

  生答。

  談話:電對我們的關系非常密切,今天我們要學習電磁鐵,電鈴、繼電器、電話、電磁起重機、喇叭都應用了電磁鐵的知識。

  (二)學習新課

  1、電磁鐵的制作方法

  演示電磁鐵的制作:在鐵釘上順時針纏繞絕緣線管,就制作成了一個電磁鐵。再反時針纏繞,制成一個電磁鐵。

  演示實驗電磁鐵特點:用一節(jié)電池,接通電流吸上大頭針。切斷電流,大頭針落下。

  提問:怎樣制作電磁鐵?

  回答:將絕緣線管,案一個方向,往大鐵釘上纏繞,繞成線圈,制成電磁鐵。

  2、指導學生研究電磁鐵的性質(zhì)

  (1)磁鐵磁性有無與什么有關系

  提問:怎樣讓它產(chǎn)生磁性?

  談話:請你們分組制作一個電磁鐵,親自試一試。

  學生制作與實驗:教師行間指導,纏繞線圈、研究它的磁性是怎樣來的。

  學生匯報。

  (2)電磁鐵有南北極

  提問:電磁鐵有沒有南北極?根據(jù)什么?

  回答:電磁鐵可能有南北極。因為磁鐵有南北極,電磁鐵也是磁鐵,所以可能也有南北極。

  談話:同學們的想法對不對呢?請大家設計一個實驗,驗證一下。

  設計實驗:鼓勵學生進行多種實驗驗證。

  教師小結(jié):表揚鼓勵大家,指出最好的設計方案。

  實驗示范,根據(jù)學生最佳設計,示范實驗方法:將電磁鐵的兩端分別慢慢地接近指南針,觀察排斥哪極,吸引哪極。根據(jù)異極相吸的原理,確定釘尖和釘帽,各是什么極。

  分組實驗:教師行間指導。注意發(fā)現(xiàn)繞向不同和電池正負極不同,釘帽釘尖極性不同等現(xiàn)象。重點了解驗證結(jié)果是什么。

  學生匯報:電磁鐵象其他磁鐵一樣也分南北極。

  提問:你們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新問題?

  回答:為什么同是釘尖,有的是南極,有的`是北極。

  (3)、電磁鐵兩極變化

  談話:電磁鐵兩極變化,可能和什么因素有關?請同學們分組觀察研究一下。

  分組觀察研究:教師行間指導。

  學生匯報:兩極變化可能和線圈繞向、電磁正負極接法有關。

  談話:同學們的看法對不對呢,請大家設計一個實驗驗證一下。

  設計實驗。

  教師小結(jié)。

  演示實驗:根據(jù)學生設計,當場改變線圈繞向,改變電磁正負極接法,利用指南針投影器件,進行實驗驗證。

  教師小結(jié):實驗證明同學們的想法是對的。

  (一)鞏固

  1、小結(jié):今天我們主要學會了怎樣制作電磁鐵。知道了電磁鐵通電就有磁性,斷電就沒磁性。知道了電磁鐵也有南北極。還了解到了電磁鐵兩極的變化規(guī)律。

  2、電磁鐵的作用:請一名學生在講臺前制作電磁鐵。

  3、電磁鐵的特點:請一名學生在講臺前用實驗說明,電磁鐵通電有磁性,斷電沒有磁性。

  4、南北極:請學生用實驗證明電磁鐵有南北極。

  (四)、布置作業(yè)

  想一想電磁鐵磁力大小。都一樣嗎?怎樣磁力就大?怎樣磁力就小?

科學教案 篇8

  課題:小學三年級科學《 熱脹冷縮》

  28、熱脹冷縮

  教學目標

  1.經(jīng)歷對液體熱脹冷縮性質(zhì)的探究過程。

  2.觀察認識多種液體在受熱受冷時的體積變化,理解體積的變化可反應出物體的冷熱。

  3.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習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探究讓學生知道大部分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自行設計實驗,并進行探究實驗。

  教學準備

  小燒瓶、細玻璃管、橡膠塞、大燒杯、水槽、暖瓶(內(nèi)裝熱水)、抹布、紅墨水、各種液體——每組一杯(如:食鹽水、白糖水等)

  教學過程:

  一、問題引入

  孩子們:先請大家設法幫我解決一個問題好嗎?

 。ǔ鍪3個踩癟了的乒乓球)誰能幫我使這3個踩癟了的乒乓球重新鼓起來?

  用什么法子?請先說說打算。

  真行嗎?請你上講臺試試。

  還有一個呢?

  仔細看看,是什么原因?

  為什么有裂縫就鼓不起來了呢?

  真是這樣嗎?假如我不相信怎么辦?

  當別人不相信,那你就拿“事實”給他們看。我先幫你設計一個實驗。

 。ㄑ菔荆┪矣眠@鹽水瓶比作乒乓球,這瓶口便可當作“裂縫”。再用一個氣球套住瓶口,然后浸入熱開水中,如果瓶里的空氣受熱后真的會從瓶口擠向氣球里,氣球就會因此而鼓起來,是嗎?

 。查_水,氣球果真鼓起來)事實怎么樣?

  那么,我們還能換個角度再提出些問題來研究嗎?

  提得好,我們先作個假設怎么樣?

  說得好。尤其是運用了“也許”這個詞充分體現(xiàn)這僅是一個“假設”。但是,光有假設還不夠,還應當設計個實驗來證實。誰能設計? 教師歸納并板書:熱脹冷縮

  動眼——發(fā)現(xiàn)問題;動腦——作出假設;

  動手——實驗驗證;動口——得出結(jié)論。)

  二、新課

  剛才大家對氣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進行了一番研究。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是要運用“四動”法(動眼、動腦、動手、動口),通過“發(fā)現(xiàn)問題一作出假設一實驗驗證一得出結(jié)論”四步來探究物體是否也具有熱脹冷縮的特性。

  例如液體——水,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嗎?讓我們打開課本,邊閱讀課文,邊通過實驗來研究。

 。ò此娜藢嶒炐〗M,配備 3 個小藥瓶裝滿水,為了看得清楚,加了一點紅墨水染成紅色。在瓶塞上鉆個眼,穿上一根空圓珠筆芯,把瓶蓋塞緊。燒杯兩只,熱水瓶和冷水桶各一只)

  (學生邊學邊實驗,教師邊巡視邊輔導,糾正錯誤動作,引導小組開展“四動”式的探索和研究)

  請各組按下列提綱進行匯報,關于“水是否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的研究。

  空氣是氣體的代表,它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水是液體的代表,也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那么固體呢?固體是否也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呢?怎么研究?

  好!我給各組兩套材料,鋼球、酒精燈、火柴、一杯冷水,還有一個正好通過銀球的'鐵環(huán)圈。請大家動眼、動腦、動手、動口來設計實驗,驗證作出的假設。

 。▽W生動手實驗,教師巡視指導,引導學生對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歸納,得出結(jié)論,然后請各小組匯報)

  我們也同樣發(fā)現(xiàn)固體也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

  三、課后延伸

  今天我們這節(jié)課主要是探索了氣體、液體、固體三種典型物體的熱脹冷縮性質(zhì)。熱脹冷縮現(xiàn)象無處不在,在我們?nèi)粘I钪杏泻芏噙\用,只要你仔細看,認真想,大膽做,就能揭開它們的奧妙。例如,路旁架設的電線,為啥總是松松地垂懸著,不繃緊?

  對!這是電工叔叔為了防止冬季電線受冷收縮繃斷而故意拉得松松的。

  教師評價。在平時的生活中還碰到這樣的問題?是怎么解決的?

  板書設計:

  熱 脹 冷 縮

  動眼——發(fā)現(xiàn)問題 氣體

  動腦——作出假設

  動手——實驗驗證 液體 有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

  動口——得出結(jié)論

  固體

科學教案 篇9

  一、 目標:

  1、 引導學生直接參與科學觀察活動,體驗看、聽、摸、聞等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體會到科學觀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2、 通過觀察活動使學生感悟到自然界的美妙、研究自然的樂趣,從而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研究活動。

  3、 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交流、合作對學習的作用。

  4、 使學生領悟到大樹是一個生機勃勃的生命體。

  二、 重點:

  開展科學觀察活動,體會到科學觀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三、過程

  教學活動過程設計

  教學方法――期望達到的目標

  一、引入(1-2分鐘)

  1、 談話引入。

  師:今天我們給大家上一門新的學科《科學》。

  師:同學們一定會問,《科學》是學什么呢?它有哪些內(nèi)容呢?我告訴你們,科學課有很多生動有趣的內(nèi)容,比如,火山、地震、宇宙、天氣、植物、動物、人體、電、光等,F(xiàn)在我先把《科學》第一冊的內(nèi)容用小圖標來表示,你們猜猜這些小圖標分別表示什么內(nèi)容。

  師∶同學們一定要問,這些內(nèi)容怎么學呢? 我告訴你們,每個單元都有許多有趣的活動組成。我們學科學就是要親自參加、經(jīng)歷這些活動。比如觀察螞蟻的身體,測測蝗蟲跳多高,看看蝸牛是怎樣爬的。通過這些活動長知識、長才干、長智慧。你們愿意嗎?

  生∶愿意。

  2、引入新課

  師∶今天我們先來學習第一課《我看到了什么》。這里有一幅圖,仔細看看圖上有什么,然后告訴大家我在圖上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樣的?

  1、 引入――激發(fā)學生對科學課的興趣。

  2、引入――激發(fā)看樹的興趣。

  二、看圖片上的樹

  1、 出示一張樹的圖片估計。

  請你先看1分鐘,估計你能發(fā)現(xiàn)多少點情況?還有更多的嗎?

  2、 組織學生交流、傾聽。

  請幾位同學上臺來說看到了什么,其他同學聽聽他們能一口氣說多少點情況。

  注意:做到不重復的補充介紹。

  3、 再次估計。

  你們再估計一下,看這幅圖你最多能一口氣說出多少點情況?

  1、看圖先估計數(shù)量――激發(fā)起想看得更多的欲望。

  2、 老師用手勢、用問題――鼓勵發(fā)言的學生,幫助其他學生傾聽發(fā)言。

  3、 對圖片中能發(fā)現(xiàn)的內(nèi)容作一個上限估計,為后面活動得到的數(shù)字作好比較的準備。

  教學活動過程設計

  教學方法――期望達到的目標

  三、回憶在樹前曾看到過什么。

  1、過渡:難道一顆大樹真的就只有這么多點情況嗎?(曾在樹前看到過其他情況)

  2、回憶:

  回憶在一顆真正的大樹前。曾經(jīng)看到過什么?數(shù)數(shù)能說出幾點。比看圖的發(fā)現(xiàn)是多還是少?

  3、小組內(nèi)交流:

  小組內(nèi)說說你自己曾經(jīng)在大樹看到過的情況是否比看圖的多?

  4、全班討論:

  為什么在真正的大樹前看到的情況比看這張圖片的發(fā)現(xiàn)多得多?

  1、師設問――過渡到真正的大樹。

  2、師追問――調(diào)動深長的回憶,互相影響引發(fā)回憶內(nèi)容。把內(nèi)容控制在自己真正看到過的范圍內(nèi)。

  3、生分小組討論發(fā)現(xiàn)真正的樹的內(nèi)容比圖上看到的多。

  4、討論、師追問――進一步明確為什么會多。

  四、引導學生從看樹到觀察一顆樹。

  1、 設問:

  在真正的大樹前看到過的內(nèi)容比看圖片的內(nèi)容多得多。如果我們現(xiàn)在到校園里去,站在一顆真正的大樹前――請估計 一下自己:你看到的內(nèi)容會比圖片、比我對大樹的回憶多還是少?

  2、 思考:

  天天都看到過樹,為什么再去看看,會看到更多的內(nèi)容?

  3、什么是觀察(當我們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帶著這樣的目的去看的時候,我們的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1、一步比較――為提出“觀察”做準備。同時激發(fā)學生實地看樹的興趣。

  2、 “有目的地看”

  3、追問――初步認識觀察與看是不一樣的。

  五、交流觀察的

  內(nèi)容和方法

  1、 提問:

  如果現(xiàn)在去一顆樹底下,你想觀察樹的.什么?怎么才能觀察到更多的內(nèi)容?

  2、 小組討論:

  看看你們小組會想出多少種觀察的內(nèi)容和方法?

  3、 交流:

  哪個組先上來說說,其他同學聽聽是否可行,有沒有建議或補充,對他們進行幫助。

  4、提出觀察建議:每組觀察一顆樹。用各種方法記錄自己的觀察結(jié)果。建議課后觀察更多的樹,下一節(jié)課要描述自己觀察的那顆樹。

  1、設問、追問――推動學生想一想觀察的內(nèi)容。

  2、組織學生自主討論、交流、爭論――希望學生相互啟發(fā)影響即將開始的觀察大樹的內(nèi)容和方法。

  3、師生共同交流――簡要了解觀察大樹不只是用眼睛,包括眼、耳、鼻、舌、手多種感官的運用。

  4、老師的建議――鼓勵學生自己想辦法觀察、記錄和描述。用最簡單易行的方法觀察、記錄和描述。鼓勵學生觀察更多的大樹。

  教學活動過程設計

  教學方法――期望達到的目標

  六、觀察大

  學生分組觀察大樹。

  老師觀察學生的觀察活動并參與。

科學教案 篇10

  科學概念:

  尺子振動的頻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長度的影響。這部分的長度會引起音高的變化:越長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過程與方法:

  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長度在振動時發(fā)出的聲音的變化情況,通過柱狀圖的分析,將尺子不同長度的振動與其聲音聯(lián)系起來。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養(yǎng)成勤于觀察,樂于動腦的習慣。

  【教學重點】認識尺子深處桌子外的那部分長度的變化能引起音高的變化。

  【教學難點】能通過柱狀圖分析出尺子不同長度的振動引起音高的變化。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一把鋼尺、一本厚的硬皮書、活動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出示鋼尺,如何使鋼尺發(fā)出聲音呢?請同學上來試試。

  2.如果我們不斷地改變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他振動時發(fā)出聲音的音高會發(fā)生變化嗎?

  二、探究尺子伸出桌面長短與音高的關系。

  1.假設不斷地改變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振動時發(fā)出聲音的.音高發(fā)生了變化,那么我們?nèi)绾蝸眚炞C這個實驗呢?以小組為單位,制定一個簡單的研究方案:

 。1)確定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的變化。

 。2)實驗前先進行預測,根據(jù)鋼尺伸出桌面的變化,音高可能會發(fā)生什么變化?預測的理由是什么?

  (3)實驗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按照尺子振動部分長度的變化順序依次進行實驗;注意區(qū)分尺子敲擊桌面發(fā)出的聲音和尺子引起周圍空氣振動發(fā)出的聲音;把觀察到的現(xiàn)象(音高用高、較高、較低、低表示)及時記錄下來。)

  2.教師一邊講解實驗注意事項,一邊演示分組活動:

  出示記錄表格新課 標第 一網(wǎng)

  尺子伸出左面的長度(厘米)我想到的(預測)我聽到的我看到的音高的變化順序

  音 高振動的快慢音 高振動的快慢

  3.整理數(shù)據(jù):通過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好“我們的觀察柱狀統(tǒng)計圖”的表格,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能找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合法出聲音的音高變化規(guī)律嗎?還能發(fā)現(xiàn)什么?

  三、課后延伸

  音量、拓展

  你還知道哪些變化,也可以使物體發(fā)出的聲音發(fā)生變化嗎?

  教學后記:

  本課是單元的難點,引領學生探究時,確實是障礙重重。首先,尺子振動發(fā)出的聲音較輕,學生的習慣還是沒過關,做不到安安靜靜地做實驗,給聽音帶來了不便,第一個實驗中,撥尺子的方法也是必須注意的細節(jié),一定要用一只手用力地在桌子邊緣處按住尺子,防止撥動時尺子敲打桌面發(fā)聲,干擾實驗。其次,部分學生觀察能力的限制使探究活動一再走入低谷,聽出用力不同,尺子發(fā)出的聲音強弱不同后,再問:“兩次實驗中尺子的振動有什么不同?”第一次沒有人能答得上來,再重復實驗,也只有少數(shù)學生注意到“振動的距離”不同,此時乘機讓學生用手的動作模仿了一下,給出了振幅的概念,覺得大多數(shù)學生沒有注意到這一不同,進行了第三次實驗觀察,這才堪堪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再后面,就更加舉步維艱了,首先,用四個杯子聽音,有一部分對音樂不敏感的學生根本聽不出來,為強化學生對音高的感知力,我覺得可以用一種樂器先來讓學生聽聽高低不同的音,效果也許會好一些(我在四年級只有一個班級,這階是沒法試了),然后,橡皮筋拉得不同長的音高音低,也有許多聽不出的,同樣的,用眼睛,也沒有幾個學生能看出橡皮筋振動地有快慢,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結(jié)論得出,有些趕鴨子上架的感覺,學生有太多的不確定

  教學后記:

  按書中的材料,只能得出不同的物體傳播聲音的能力不同這樣的概念,要再細化,比較難(本來說預期他們了解金屬傳播能力最強的)。而且鋁箔紙棒,做起來很難,要特地去買材料,我把這個材料改成鉛絲了。

  土電話是非常好玩的一個實驗內(nèi)容,我把教材里的線加長,加長到30米,讓學生對著話筒輕輕說話,他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聽筒里能聽到!這比在教室里進行實驗要好得多,因為在教室里,本來就能聽到互相的說話聲嘛,還要電話干嘛。『猛嬷,學生也對固體傳聲能力比空氣強得多有了很深的印象。

  材的這一個認識還不夠,所以在課堂中也沒有讓學生來證明,只是教師在演示的過程中無意之間有了一個手握正在振動的音叉而使得聲音停止的一個發(fā)現(xiàn),學生也正好利用這一個發(fā)現(xiàn)證實了物體的振動會產(chǎn)生聲音,物體停止振動,聲音就消失。

  思考一:學生在這一節(jié)課里的活動有多少,(由于材料有限,沒有讓每組學生都有實驗的機會。)學生在教師的演示實驗中思考了什么?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思考二:教師的演示實驗是否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發(fā) 現(xiàn)

  反饋交流:交流本小組的預測和實驗結(jié)果,并對結(jié)果作簡單的分析。

  4.分組實驗2:觀察橡皮筋音高的變化

 。1)如何使橡皮筋發(fā)出聲音呢?出示一塊木板上釘兩個釘子,兩個釘子之間綁一根橡皮筋的裝置。

 。2)把橡皮筋拉緊點,撥彈;稍稍放松些,撥彈。比較:橡皮筋發(fā)出的聲音有什么變化?如何描述橡皮筋發(fā)出的聲音的變化呢?

  交流反饋:皮筋松,振動慢,發(fā)出的聲音低。皮筋緊,振動快,發(fā)出的聲音高。振動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單位是赫茲(Hz)。

  四、拓展

  你還知道哪些變化,也可以使物體發(fā)出的聲音發(fā)生變化嗎?

  5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8-03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30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30

科學教案[精選]08-08

科學教案【精選】07-25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24

[精選]科學教案07-22

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