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推薦度:
-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推薦度:
-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地震》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jīng)驗,教學反思應(yīng)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地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地震》教學反思1
《地震中的父與子》講述的是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著危險,抱著堅定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jīng)過38小時的挖掘,終于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兒子同學的感人故事。
我所講的內(nèi)容為第一課時,本節(jié)課的目標是掃清生字詞障礙;了解文章大意,理清脈絡(luò);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在本堂課中,值得慶幸的是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同學們積極的回答問題,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也基本完成。作為一名新教師,我深深的明白課中還存在很多不足,課后我根據(jù)各位前輩的指導認真的做了反思:
一、沒有培養(yǎng)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一篇非常震撼人心的文章,怎樣才能使學生體會到這偉大的父愛,深厚的父子情呢?這離不開一點——朗讀,而且是有感情地朗讀。而我卻忽略了這一點。朗讀不僅可以發(fā)展語感,還可以加深體驗與領(lǐng)悟。由此可見朗讀的重要性,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更要多加培養(yǎng)。
二、忽略了“自然段”和“部分”的區(qū)別。
在本課的學習中,有要求學生給文章劃分部分。當時學生將“部分”稱做一大段,其實以前也出現(xiàn)過此類問題,只是那時我認為學生懂其意思,無大礙,便一直沒有指出。后來經(jīng)張秋月主任指出,一下子點醒了我。是啊,這樣久而久之難免會使一些同學混淆,同時也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語文的嚴謹性。是的,我想在教學中關(guān)于“自然段”和“部分”的問題遠遠不止這一個,但我唯一確定的一點是這都不是小問題,不能忽視。
三、“概括主要內(nèi)容、掌握概括方法的問題”講的不夠到位。
概括主要內(nèi)容、中心思想對于小學生來說一直是一大難題。概括能力有很強的綜合性,一篇文章要小學生用一兩句話說清楚確實不易。所以我們不僅要教學生學著概括還要學會尋找方法。在這方面我給孩子們的訓練太少,同時也沒有給他們很好的引導。即在概括主要內(nèi)容時我們可以先將整個故事復述一遍,再在復述的基礎(chǔ)上加以概括,最后對這個概括進行濃縮。
在反思中,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別人的長處。我深知自身存在的問題遠不止這些,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不斷的學習、摸索,使自己進步也為了使孩子們有更大的進步。
《地震》教學反思2
教授這一課,我的目標很明確:抓住一條主線(父親對兒子的承諾)分成兩個板塊展開教學。第一板塊是在初步感知課文內(nèi)容后,通過反復朗讀、想象畫面、質(zhì)疑解難來感受父親的形象。第二板塊則在此基礎(chǔ)上,學生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自悟兒子的了不起,然后總結(jié)中心句反復出現(xiàn)的用意和好處。最后以學生轉(zhuǎn)換視角,改寫課文,來達到語言的轉(zhuǎn)換和寫法的模仿。
本課教學的亮點有:
1、扎實進行歸納課文大意的訓練,有很好的效果。初讀時引導學生抓住記敘文的六要素歸納文章大意。第二課時,默寫詞語后,又引導學生運用提供的詞語回顧課文大意。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中,對學生歸納課文大意進行了有效指導,訓練面廣。
2、讀書環(huán)節(jié)中始終不忘學法指導,隨時提醒學生用不同的讀書方法閱讀。如比較句子反復讀,聯(lián)系上下文讀,邊讀邊想象畫面,邊讀邊提出問題等。
3、小練筆的指導有層次,對學生練寫有幫助。課后小練筆是想象阿曼達在廢墟下想些什么?說寫什么?我把它與學生的閱讀理解結(jié)合起來,通過一步步地指導,使學生的練寫水到渠成。
。1)改寫16小節(jié),將阿曼達告訴父親的話改成直接對同學們說的話。
。2)想象自己就是阿曼達讀好這段話。
(3)引導學生想象它們在等待中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
(4)師生合作想象畫面,(老師講遇到的情況,學生想象阿曼達的話和想法。)
。5)轉(zhuǎn)換角度,學習課文寫法,以《廢墟中的阿曼達》改寫課文。
本課教學的遺憾之處有:
1、課堂上的引導還不夠機智。比如:當我引導學生質(zhì)疑時,學生一下子沒有反應(yīng)過來。有的學生就提出了“父親疼嗎?累嗎?”這樣淺顯的問題。當時,我明知學生的問題沒有提好,但一時不知怎么引導。只好自己直接問學生是什么支撐著他繼續(xù)挖下去?這樣“質(zhì)疑問難”的環(huán)節(jié)就變成了一個過渡,而沒有真正起到訓練學生學會提問的目的。課后一想,我當時應(yīng)該順著學生的'思路去引導:父親當然疼,能不累嗎?在你這個問題的背后其實藏著一個更大的問題,那是什么?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去思考怎樣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培養(yǎng)質(zhì)疑能力才不是一句空話。
2、第一課時圍繞第12小節(jié),設(shè)計了多次朗讀訓練。有個別談感受讀,集體讀,男女生讀,老師引讀,直至背誦。目的是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感受父親那偉大的形象。但我的朗讀指導不到位,所以學生的朗讀只是機械的重復,雖然最后能背誦了,但是朗讀的感情還是比較平淡。比如:朗讀第一小節(jié)時,當學生看了錄象還是讀得比較平淡,我應(yīng)該引導“能把這種感覺讀得再強烈些嗎?”讓學生再讀一遍,以便盡快進入角色。而當學生朗讀具體句子還不到位時,我也應(yīng)該引導學生“怎么讀可以讓我們感覺到……”“哪兒該強調(diào)”等注意朗讀技巧,這樣學生能讀得更投入,更有感情,而不僅僅是走過場。
對于本課教學的反思:
怎樣的語文教學才有效呢?比較兩課時的教學,我認為第二課時更有效。首先,第一課時以老師引導為主,學生雖有所悟,但比較被動;而第二課時的教學更加開放,學生學得更加主動。其次,第一課時以朗讀感悟為主,但反復的朗讀因為指導的不到位顯得有些多余;第二課時里學生默詞說大意,讀文說感想,想象寫小練筆,總結(jié)寫法等,聽、說、讀、寫的實踐內(nèi)容和時間比第一課時多,學生的語言訓練也比較實在。最后,兩課時雖然把課文學完了,但課堂作業(yè)還沒能在課堂上完成,這樣就勢必還需要一節(jié)課的時間。看來,課堂上還要再壓縮,減少一些無病呻吟似的朗讀交流,把時間用到練習上,也許可以使教學更高效。
《地震》教學反思3
積極的聽說讀寫思,被稱為“積極語用”。它的重點是在于語言文字學習的運用,在小學語文學習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運用能力和聽說讀寫的扎實培養(yǎng),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一、選擇適宜的語用教學,讓課堂教學更有效
1、“消極用語”的存在與運用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會運用不同的語言來上課,最常見的就是對課文的一般性描敘,另一種是伴隨著老師在課堂上無意的一些話語,讓學生心理上產(chǎn)生了強烈的負面影響。這些被稱為“消極用語”,而這些由消極用語引起的不良現(xiàn)象是可以通過教師的一些積極用語避免的。如《地震中的父與子》,有些教師一開篇就告訴同學們要感謝地震中的父親,他靠自己的雙手堅定地救了自己的兒子。最后升華感情:我們也要謝謝自己的父親,他們同樣偉大。隨后,在課堂上不停地提問:“為什么文中的父親這么偉大?”“為什么兒子阿曼達要堅持等自己的父親?”最后:“你理解了什么?體會到了什么?”大屏幕答案一展示,孩子們讀一遍,重點筆記抄寫在書上,升華感情,這節(jié)課也就這樣乏味地結(jié)束了。
2、讓積極語用的樂趣充滿小學語文課堂
現(xiàn)在的小學語文課堂也在發(fā)生明顯變化,盡管教師的任務(wù)是“傳道授業(yè)”,但更要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品味語言,揣摩寫法,讓學生自己去探尋語言文字的樂趣,感受自主學習、自悟語用的方法,讓學生帶著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還是以《地震中的父與子》為例,我上課時首先播放一段洛杉磯大地震的真實視頻,把學生的眼球吸引住,再以此引導學生來敘述本文主要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讓學生大膽發(fā)言、自由朗讀。音樂插入,讓學生感受面對大地震這樣的災難,憑著對文章的理解,加上自己的想象,上臺自編自演地震中的父子,表現(xiàn)各自的表情與心理變化,感悟父愛的了不起。在引導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找出重點句和不理解的難句,老師加以指點,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后互相解答。接著,播放汶川大地震的一幅幅圖片,老師在旁邊做講解,學生在音樂中寫話。積極語用讓學生在課堂40分鐘內(nèi)快樂地鍛煉,激活了兒童內(nèi)在的言語需求,讓學生適應(yīng)了積極用語。
二、發(fā)揮積極語用的作用,讓學生對語文有一份熱情
小學語文課上,尤其是高年段的小學生,他們對老師的各種上課“招式”都比較熟悉了,這樣的情況下他們的反應(yīng)也許就顯得不是那么靈活、富有氣息。那么,該怎樣改善這種現(xiàn)象呢?
要以學生為本,更了解學生,貼近學生,發(fā)展學生,從學生的生活出發(fā),用學生的眼光解讀課文,用最貼近學生語用的發(fā)展區(qū)去找準學習的支點。如在教學《小橋流水人家》時,首先談話引入,讓同學們自由發(fā)言,回憶一下課后積累的有關(guān)思鄉(xiāng)的名句。大家七嘴八舌,爭先恐后地舉手回答:“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薄跋﹃栁飨,斷腸人在天涯!边有同學回答:“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去,煙波江上使人愁!薄奥稄慕褚拱,切切故鄉(xiāng)情!薄坝朴铺煊顣,月是故鄉(xiāng)明!薄瑢W們的回答都很精彩,興致勃勃討論后積極舉手發(fā)言,講出了自己對家鄉(xiāng)的印象和想念。在同學們情感達到高潮時,播放音樂,讓同學們帶著想象,讀這個充滿詩情畫意的課題――《小橋流水人家》,請同學們回答這是出自哪首詩。課件展示: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讓學生想象“小橋流水人家”的情景,使學生在未學文前就先進入詩一般的美麗情境中,為學習課鋪墊。然后讓學生自讀自悟,老師了解學情,四人小組交流讀書所得,互聽互評,讓學生感性地朗讀、品味。再如第二自然段:“最喜歡扒開石頭,尋找小魚、小蝦、小螃蟹。我們并不是捉來吃,而是養(yǎng)在玻璃瓶里玩兒!弊寣W生讀后寫批注,童年時期的事作者至今仍記得這么清楚,可見作者一直懷念著家鄉(xiāng)、深愛著家鄉(xiāng)。理解了間接抒情這種抒情方式,并引導學生用心體會,帶著想像去補充自己最感興趣或熟悉的一個片斷,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想像一下當時的`情景,寫出來或講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其中的樂趣。這種“聯(lián)系生活體驗”展開想象的方法能使我們更容易走進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中,與作者共享歡樂;也更能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貼近生活,讓學生有發(fā)言自,讓學生充分表現(xiàn),讓學生在讀懂的基礎(chǔ)上理解、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運用,帶著豐富的情感和思維活動,去感受積極用語下小學課堂活潑動人的景象。
三、結(jié)論
一位老教師說過:“語文的課堂教學不是單一的,它像萬花筒一樣,也可以變換出許多色彩來。這些需要我們?nèi)ザ鄤幽X,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快樂地學習!笔褂梅e極用語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必然要有開放的胸懷,使課堂語文走向生活,走向四面八方。“讓學生學有所成,在學習中獲得喜悅,這是愉快教育的成功所在!狈e極用語的使用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課堂最終成為學生喜愛的課堂。
《地震》教學反思4
這是一篇閱讀課,課文情節(jié)感人,特別是課文中描寫父親靠在著堅定的信念“兒子在等著我!”堅持不懈地在廢墟中挖掘36小時,尋找兒子;課文最后一部分描寫兒子在危險中堅信父親會來救自己,并撫慰十四個同學,父子倆終于能平安相聚。抒發(fā)了父親偉大的父愛和父子堅定的信念。教學前,我要求學生必須完成相關(guān)預習作業(yè),對課文內(nèi)容要熟悉。教學中我首先檢查學生自讀課文情況,如:生字詞,誦讀課文;然后讓學生小組討論交流課文三個主要問題:
1、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談感受,課文中哪部分最使你感動,并做上記號。
3、為什么說這對父子“了不起?”學生較積極地參與討論。討論后,學生自主地匯報討論結(jié)果,我也相應(yīng)地指導及歸納。學生基本上了解掌握課文的'知識。最后,我布置堂上練習,在課文插圖下寫上一段話,鼓勵學生大膽寫出感受。陳秋紅同學回答得很好,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學生進一步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今后教學中,應(yīng)多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充分調(diào)動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多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的學習方法,讓全體學生有能力自主學習。
《地震》教學反思5
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強的文章。但文章的內(nèi)容與學生的生活有一定距離,生離死別的痛苦學生很少有體驗。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變化較復雜。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動,理有所悟,我力求全息解讀文本,擇取文章精華,刪繁就簡,引領(lǐng)學生潛心會文,透視人物內(nèi)心世界,感悟人物堅定信念,提升人物飽滿形象。試圖借助精心的設(shè)計,精妙的點撥,精彩的回應(yīng),牽引學生靈動于字里行間。
一、抓住文眼,聚焦形象。
這篇文章中,堅定的父親和勇敢的兒子給學生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可是,高年級的文章這么長,時間又有限制,如何才能做到長文短教呢?我細細分析,全息閱讀,巧妙整合,決定抓住“一個中心線索,兩個突破點”整體規(guī)劃全文教學。這個中心線索就是父與子始終信守的諾言、毫不動搖的信念:“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眱蓚突破點就是“父親愛的了不起”和“兒子‘讓’的了不起”。這是文章的精華所在!把這兩個點拿出來,以點帶面,在這兩個點上把朗讀、感受、體驗、想象、情感的升華結(jié)合起來,反復誦讀、反復叩問、反復感悟,使其發(fā)揮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功效。
文中的父親用自己的行動譜寫了一首愛的頌歌。有三個描寫父親的場景感天動地:第一個是他悲痛欲絕,但重新挺立的場景;第二個是許多人勸他別挖,但他不聽勸的場景;第三個是他孤軍作戰(zhàn),傷痕累累的場景。仔細研讀,不難發(fā)現(xiàn)第三個場景令人刻骨銘心!八诹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這段話具有很強的輻射力,由這一片段完全可以輻射前面父親在絕望中重新挺立,人們再三勸阻但父親依然堅持的場景,從中還能體味到父親承受著肉體和精神的雙重壓力以及父親絕不放棄的信念。同樣,“有其父必有其子”。阿曼達簡簡單單的一“讓”,“讓”得感人肺腑。這一“讓”,不僅讓出了小小年紀的勇敢、讓出了對他人的關(guān)愛、讓出了父子血濃于水的親情,更讓出了一種難能可貴的信念。這一“讓”精巧地將父子重逢,相互對話的情景統(tǒng)領(lǐng)起來,甚至與文章中心無痕融合。
在整個教學中,我以尋找最震撼你心靈的場景為主線,抓住“父親愛的'了不起”和“兒子‘讓’的了不起”這兩個文眼折射全文的語段,努力做到“一線串珠”,“瞻前顧后”,在承上啟下處反復回扣讀中心句“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這種立體多維式的建構(gòu),于大氣中隱含著深邃,在平和中張顯著個性,體現(xiàn)了閱讀的整體性,提升了閱讀的品質(zhì)。
二、情感震撼,讀中體驗。
在這節(jié)課中,語文教學要達到高層次和理想化的境界,我感覺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尤為重要。這篇課文發(fā)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離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知識面較遠,上課伊始,我播放有關(guān)大地震的視頻資料,通過語言描述、多媒體課件的使用,讓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nèi)容動態(tài)化,刺激學生的感官,撥動他們的心弦,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使他們和課文融為一體。要想使學生動情,教師自己首先得動情,用飽含感情的語言作為“引語”能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使充滿主觀意識的課堂教學活動得到發(fā)揮。在提煉中心句“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并進行朗讀訓練時,我巧妙地運用搭橋性的語言,在層層推進中強化感受,促使感知轉(zhuǎn)化為深刻的感悟。
我在教學過程中,還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現(xiàn),通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用語感連接學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讓學生在語文過程中受到精神的滋養(yǎng)。我始終強調(diào)朗讀訓練,披文入情,以讀促思,讀中感悟。通過反詰、引導聯(lián)想、多種形式的讀等一系列方式,讓學生感情朗讀父親努力拯救兒子的過程,在對語言文字準確、細膩、深入地把握中獲得準確、細膩、深入的體驗,以增強語感。比如“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睉(yīng)讀得堅定不移。“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毕戎笇W生從時間上讀出父親的勞累;再接著從父親的形象上讀出他沉甸甸的愛和肉體的痛苦;繼而在體驗父親心理活動中讀出他內(nèi)心的孤獨與苦悶;最后探究父親的精神支柱,讀出偉大形象。學生在立體推進的朗讀過程中,與主人公共同體驗,共同感受,他們的心靈受到熏陶,從而實現(xiàn)文本的教學目的,感受文本的強烈震撼。
我們呼喚生命課堂,那應(yīng)是學生真情驛動的課堂、暢所欲言的課堂、深思飛揚的課堂。在這節(jié)課中,我與學生隨著這對了不起的父子一起經(jīng)歷了磨難,經(jīng)歷了痛苦與喜悅,學會了在困難面前不低頭、不服輸,學會了愛的最高境界是愛別人。但由于個人經(jīng)驗和能力的限制,在教學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這樣那樣的問題,如:由于課堂時間控制能力不足,出現(xiàn)前半節(jié)課拖沓,后半節(jié)課毛糙的問題;對一些有價值的課堂生成因素及學生的回答,有時缺乏教學機智,不能做到靈活變通,凸顯出個人的應(yīng)變能力不夠;在教學設(shè)計時,對寫的訓練還沒有做到扎實有效等等。這些問題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中逐步克服與磨練。
《地震》教學反思6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描寫具體,情感真摯,但篇幅較長。在教學時我緊緊圍繞“情景的感染、形象的感悟、心靈的感動”來教學,在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情景的感染。
1、創(chuàng)設(shè)情景導入新課,讓學生初步受到感染。這篇課文發(fā)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離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知識面較遠,因而我在教學時注意媒體的運用。上課伊始,播放有關(guān)大地震的錄象,教師激情導入:地震是多么的殘酷,多么地的驚心動魄,它使多少人失去了親人,它給人類帶來多少災難!但是面對這樣的災難,有一對父子卻演繹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動的故事。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17《地震中的父與子》(板書課題),齊讀課題。這樣一下子就縮短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
2、通過分角色朗讀父親和其他人的話,并創(chuàng)造性地加上自己的話“父親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兒子在等著我!弊寣W生在讀中得到一種情景的感染,感受到父親的堅定不移。
(二)形象的感悟。
父親和兒子的形象都是如此的了不起,教學時,我緊緊抓住文章的中心句“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擁抱在一起!弊寣W生感受到父與子的了不起。從課文的`具體描述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我是這樣落實的:以多種形式的讀為主線,抓住文中一個文眼——“了不起”,以此為立足點,對全文進行解讀,在解讀父子“了不起”的過程中,又以豐富的情感體驗為載體,避免了那樣純理性、毫不動容的對文本的解剖。課堂中,我以自己的激情驅(qū)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激勵學生積極主動領(lǐng)悟,不斷增強感悟能力。我下子抓住了觸動他們心靈的語段,動之以情地讀,動之以情地想,曉之以理地說,發(fā)自內(nèi)心的寫,無不讓學生從父子的“了不起”中感悟到了父親的堅定不移,兒子的堅信不疑,感受到愛的偉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三)心靈的感動。
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把視野放寬了,我想不僅讓學生能感知到文中父與子的了不起,還要讓他們在心靈上得到一種真正的感動,并由引發(fā)思考。于是我布置了這樣一個作業(yè):讓學生回家后,為自己的父親洗腳,看看父親的腳與自己的腳有什么不同?擁抱父親三分鐘,寫出自己的感受。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父親的辛苦與勞累,受到心靈的震撼。
總之,在課堂上,我努力營造一種濃厚的語文學習氛圍,使學生真心實意地愛語文,扎扎實實地學習好語文。
《地震》教學反思7
借外貌、語言、動作的描寫刻畫人物形象的表達方式,揣摩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積累文中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的佳句。教學重點定位為: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悟父與子的“了不起”。設(shè)計理念遵循如下幾條:
1、抓住文眼,刪繁就簡,簡簡單單教語文;
2、潛心會文,充分悟情,真真切切教語文;
3、聽說讀寫,水乳交融,扎扎實實教語文。
教學實錄: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課題。
1、師:“同學們,1994年1月17日,美國洛杉磯發(fā)生了一場大地震。請看一段錄象!
2、師點擊CAI,播放影片《洛杉磯大地震》片段,學生觀看。
3、師:“同學們,能談?wù)勀愦藭r的感受嗎?”
4、生:“我覺得地震真恐怖!”
生:“我覺得洛杉磯大地震真是一次大劫難!”
5、師:“確實,這次災難驚心動魄,至今憶起仍令人心有余悸!它讓30萬人在不到4分鐘的時間內(nèi)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幾十萬人無家可歸。斷裂的橋梁、倒塌的建筑不計其數(shù),哀鴻遍野,無數(shù)的人葬身其中。但在這次災難中,也上演了許多感天動地的故事!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其中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故事。”
6、師板題:《地震中的父與子》。
。己玫拈_課是成功的一半。用美國災難大片及教師語言渲染來創(chuàng)設(shè)情境,既深深地扣住了學生的心弦,又讓學生對課文背景——“大地震”有所感受,為教學重點——理解父與子的了不起打下基礎(chǔ)。)
二、檢查預習情況,了解學情。
1、生齊讀課題。
2、師:“你們能從課題讀懂些什么?”
生:“我知道了課文講述的故事發(fā)生在地震中!
生:“我知道課文的主人公是一對父子。”
師:“你們可真會審題!”(在課題“父”“子”下打上著重號。)
3、師:“預習是學習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huán)!通過課前預習,關(guān)于課文內(nèi)容,你們已經(jīng)知道些什么?”
4、生:“我知道了課文主要講述了一位執(zhí)著的父親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危,在廢墟中挖了39個小時,終于將兒子救出的感人故事!
師:“預習得不錯,你精練地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生:“我知道這篇課文歌頌了偉大的父愛!
師:“你領(lǐng)會了文章的主旨,很好!”
……
5、師:“這對父與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初步印象?”
生:“我覺得地震中的父與子很幸福!”
(聽眾席與學生中發(fā)出嗤笑聲,該發(fā)言學生臉紅了。)
師:“你為何這樣說?”
。ㄓ糜H切的目光和笑臉期待、鼓勵著)
生:“因為父親不顧一切地拯救了孩子,他們重逢了,與那些在災難中喪失生命的'人相比,他們是幸福的!”
師激動的:“劫后余生,多么幸福!他們的幸福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你大膽地說出了自己獨特的感悟,真好!”
。ú辉儆腥税敌,而是贊賞的目光向她投來。)
(對學生的回答,我們要仔細傾聽,不要輕易否定。當學生回答與“期望答案”不符時,不要武斷了事,更要耐心疏導,不要讓預案牽著鼻子走,應(yīng)把握生成,尊重學生個性化的感悟,以演繹精彩。)
《地震》教學反思8
發(fā)揮比較好的地方:
完成了教育教學任務(wù),體現(xiàn)了科學課程標準,
1.模擬實驗讓學生體驗到了地震的危害。從學生的準備來看,學生對實驗非常感興趣。通過實驗想象了地震引起的建筑物在瞬間倒塌的情景,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2.我準備的視頻資料對學生理解地震的巨大危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高大的樓房倒塌時動態(tài)情景對學生造成的`心理觸動是很大的。地震時的各種場面也是學生想象不到的。
3.開始讓學生觀看視頻資料,讓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的狀態(tài)。在學習過程中,我給學生比較寬松的學生環(huán)境,學生學得還是比較輕松的;旧夏芗芯θミM行探究學習。
不足之處:
1.從課堂表現(xiàn)來看,學生做實驗的基本功有待加強。學生都愛做實驗,但有的學生不會觀察實驗 現(xiàn)象,缺少冷靜的思考;缺少深入的分析思考,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加強指導和培養(yǎng),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這些都使得學生的學習活動缺少深度。
2.部分學生缺少合作意識和習慣,如實驗時,分工不好,有的的組幾乎是一個人在做實驗,別的學生沒有參與只是在看。
3.對于分組討論的內(nèi)容我沒有深入的講解,學生的認識不深刻。
4.學生們進行避震演習時缺乏經(jīng)驗,對過程不熟習中間反應(yīng)不太迅速。
總之,學生們課堂秩序好,積極的參與活動,發(fā)言踴躍,很好的完成了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也給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地震》教學反思9
新課標指出“要加強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重視和關(guān)注青少年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培養(yǎng),強調(diào)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而不是靠灌輸。”我在《地震中的父與子》這一課的教學中,緊扣這幾點,突出人文性。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
這篇課文發(fā)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離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知識面較遠,因而我在教學時注意媒體的運用。上課伊始,播放有關(guān)大地震的錄象,教師談話:“一場大地震發(fā)生中,一個七八歲孩子被埋在廢墟中,他的父親是怎樣做的呢?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這個發(fā)生在地震中的故事!边@樣一下子就縮短了學生與課文情景的距離。在教學中,我體會到語文教學要達到高層次的境界,調(diào)動學生的激情是必要的手段之一。課堂上,我通過語言描述、多媒體課件的運用,讓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nèi)容動態(tài)化,刺激學生的感官,撥動他們的心弦,引起他們的感情共鳴,使他們和課文情景能融為一體。
二、閱讀中體驗、感受文章的情景
這篇課文中父親的情感變化是全文的主線,我以此為線索,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探究父親的情感變化。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采用自由讀、個別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將每一個學生帶入課文所表述的情景中,用語感連接學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使學生與主人公共同體驗,共同感受,課文中的強烈震撼,引起共鳴。
三、尊重學生的情感、體現(xiàn)人文性
在思考“為什么說這對父子了不起?”這個很有分量的問題時,我讓學生以四人小組合作的方式來研究這個問題,教師巡回點撥。然后交流學習成果。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每個學生在探究中都會有自己獨到的理解感悟,在這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在相互合作中學生取長補短,加深理解和感悟,通過交流討論,豐富了個體探究所得。
有學生提出了困惑:“如果兒子死了,父親不是白挖了嗎?”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我沒有簡單地否認,而是引導學生討論,進一步明確到:努力有可能成功,放棄則意味著失敗。只要有白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白分之百的努力。哪怕兒子真的死了,也無怨無悔。因為父親做到了他的諾言:“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在教學中,我體會到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映是多元的'。教師要尊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了解他們真實的內(nèi)心世界。體現(xiàn)人文性。在釋疑解惑中進一步明確道理。
四、升華感情、展現(xiàn)人文魅力
最后,我讓學生講講他們父子、母子之間互相愛護、信任的故事。有個學生講的故事非常感人:有一次他爸爸抱著他下樓,不小心摔一跤,但還緊緊地抱著他,結(jié)果導致他爸爸骨折。此時此刻,學生對父愛母愛的理解是飽滿的,觸及到了學生的靈魂深處,對其成長也會有深遠的影響。我體會到語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語文。用文字展現(xiàn)生活實際,既能讓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精妙,又能融動學生內(nèi)在情感世界。此時,他們的所想所說都是情真意切,感受至極。在這里再次展現(xiàn)了人文魅力。
《地震》教學反思10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第九冊第十七課課文,是父母的愛這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講述了1994年美國洛杉磯發(fā)生大地震后,一位父親抱著一個堅定的信念,不顧別人的勸阻歷盡艱辛,在廢虛中救出兒子及兒子的十四個同學的故事,贊揚了這對父子以堅定的信念支撐自己,戰(zhàn)勝困難獲取幸福,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這一課的學習目標是把握課文內(nèi)容通過語言、動作、外貌的描寫感受父親對兒子深厚的愛。
在教學中我抓住牽一發(fā)動全身的關(guān)鍵問題:“為什么說這對父子了不起?”讓學生帶著學習目標深入探究.學生從父親的動作、語言、外貌感受到父親的了不起,父親的艱辛和父親偉大的愛,感受到父親是一個恪守諾言有責任感的人。從阿曼達在廢墟上告訴同學不要害怕,堅持生的希望,得到父親的救援時,他首先讓同學出去,感受到兒子的了不起,父親為信守諾言“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展示了父親對兒子的愛。兒子因為父親說過“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而變得勇敢富有愛心,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親情使人無私高尚,親情能創(chuàng)造神奇般的奇跡。
結(jié)尾我設(shè)計兩個可能發(fā)生的局面一是找到兒子但兒子已經(jīng)死了;二是父親在找孩子的過程中發(fā)生意外。在天國和孩子在一起。在這兩種情況下父親還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嗎?學生感受到父親都實踐了他對兒子的諾言,展示了他對兒子濃濃的愛,這足以讓人尊敬,讓人覺得“了不起”這樣的教學設(shè)計培養(yǎng)了學生感受、理解、積累和運用的能力,豐富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讓學生得到了發(fā)展。
積極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比如:猛然想起平常說的一句話“無論在什么情況下,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弊寣W生想象在什么情況父親說過這句話。在描寫爸爸外貌時,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以此深化對文章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但作為課改經(jīng)驗不足的我,在教學中存在著許多亟待改進之處:
自身的教學水平還不過關(guān),課上的'應(yīng)變機智不強,當引導學生從“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敝刑岢鰡栴},是什么力量支撐父親挖掘36小時?時,連叫了3名學生沒有提出我預設(shè)的這個問題。我心中有些慌亂(因為這節(jié)課有校長聽課)一時找不到恰當?shù)狞c撥方法,又怕延誤時間,情急之中,自己提出了問題。因此我也非常緊張,致使自己不在狀態(tài)上,影響了教學效果。
對于語文教學我感受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尤為重要。在分角色朗讀階段,我設(shè)計了引導學生細細品味人物心里,讀出相應(yīng)的語氣。然而在朗讀父親堅持在廢墟中尋找兒子這部分課文,學生沒有讀出父親的悲傷,發(fā)現(xiàn)兒子還活著時,父子的對話沒有讀出興奮的語氣,沒有表現(xiàn)出喜悅與幸福。經(jīng)我朗讀指導,學生已能動情朗讀,但學生并未走進文中,走進現(xiàn)場,同時也浪費了時間。
反思一下,如果在上課伊始就讓學生畫出使你深受感動句子,反復研讀,出示5.12汶川大地震的資料圖片,用飽含感情的語言描述地震的場景喚起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再通過朗讀,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進現(xiàn)場,入情入境,親身經(jīng)歷事件感受父愛的偉大和了不起,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這樣會更好。
總而言之,這節(jié)課的教學給我?guī)砹撕芏嗨伎,我深深地知道在教學上離校長提出的教學思路還有一定的距離。在今后漫長的教學中需要我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zhì),不斷地鉆研教學,讓我的課堂更能體現(xiàn)自主合作 探究的學習氛圍。
《地震》教學反思11
這是一篇表現(xiàn)在特殊環(huán)境下父子之情的課文。內(nèi)容淺顯,但內(nèi)涵深刻,語言平實,但令人震撼。既然是感人的故事,我們常常會由情入手來展開我們的教學。我抓住了“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和你在一起!边@個情感線索來展開教學的。
首先由地震后,一群孩子的父母見到自己孩子所在的漂亮三層教學樓化為廢墟之后的言行舉止與阿曼達的父親做比較入手。讓孩子們感受到同樣是對孩子的愛,但阿曼達的父親更多了一分執(zhí)著。
而后在探討阿曼達的父親語言、動作、神態(tài)、外貌的過程中讓學生們進一步感受出父親的執(zhí)著,不顧一切。而這一連串的言行舉止都緣于他心中的信念“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和你在一起。”
在這部分教學中主要抓住了兩個語段:
。、父親不顧旁人的勸說,依舊執(zhí)著地挖著。
。病⒏赣H不顧自己的'身心俱疲,依舊執(zhí)著地挖著。而這兩部分的教學,我把他們緊緊的整合在一塊來展開教學。
其次是第二個層面,這句話對阿曼達的影響,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正是這個信念讓阿曼達在身處險境的情況下,依然保持鎮(zhèn)定,關(guān)愛同學,確實了不起。
最后也便升華、理解了父子之間的摯愛與信任。
縱觀以上教學,還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
我在文本的把握處理上,還是有些不是太稚嫩,尚不夠豐滿。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卻忽略了其他細微的地方。這樣是不夠全面的,只會鉆進死胡同。例如在教學“勸說”父親部分,沒有強調(diào)指出,沒有讓學生充分地感悟到當時的情勢是那樣的危急。這場地震空前的巨大,這里的損壞程度是及其嚴重的,人員在不到四分鐘的時間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險。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認為援救已經(jīng)沒有意義,而我在課堂上卻說,他急切的希望得到幫助,而沒有人愿意幫助他,會讓學生產(chǎn)生錯覺:其他父母不這位父親愛孩子,其他人對于需要幫助的大不夠熱心過于冷漠。這便偏離了文本所表達的意思了。
再如后面兒子的表現(xiàn)部分也不夠豐滿,我讓學生探討對這個孩子阿曼達的看法,學生往往只著眼于他對同學的關(guān)愛,謙讓。但其實這些放在平日里非常正常,然而現(xiàn)在是在極其危險的境地,這個地方隨時可能有危險,兒子很有可能因此而傷生,如果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的話我想可以更升華兒子的了不起,以及他心中的信念 ──不論發(fā)生什么,你總會和我在一起。
再一個就是朗讀還沒有真正的落實到位,學生自始至終都是一個腔調(diào)一個情感,沒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提升。就比如在重點段“他挖了8小時,12小時……”這一段的研讀中,雖然我反復的引讀,扣問,再讀,但始終沒有得到情感的升華。在教學目標的落實上,沒有讓學生“用”起來,如果可以讓學生給這位父親頒頒獎,寫寫頒獎詞兒,這樣學生就可以把文中描寫人物外貌、動作、語言的語句用起來,真正達到了學以致用。
《地震》教學反思12
《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發(fā)生在美國大地震中的故事,一位父親冒著生命危險,抱著堅定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jīng)過38小時的挖掘,終于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同學。本文歌頌了偉大的父愛,贊揚了深厚的父子之情。這篇課文描寫具體,情感真摯,但篇幅較長 ,在教學時我緊緊圍繞“感動”來教學,在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
小學生對地震知識了解較少,僅憑文中對地震造成的災難的文字介紹,是很難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為了縮短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了解地震知識是非常必要的。于是,我在課前播放了精心收集的地震資料,在老師的解說下與畫面的'喧染下,學生深深的感到了地震的恐怖與無情,為學習課文做好了情感鋪墊。
二、感悟形象
課文中有三個描寫父親的場景非常感人:第一個是他悲痛欲絕,但重新挺立的場景;第二個是許多人勸他別挖,但他不聽勸的場景;第三個是他孤軍作戰(zhàn),傷痕累累的場景。為了讓學生感悟這三個感人的場景,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思考:文章哪些地方寫了父親的“了不起”?哪些場景最讓你感動?想一想為什么?學生帶著疑問經(jīng)過仔細研讀后發(fā)現(xiàn),第三個場景最令人感動。
“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弊寣W生想象在這36小時里你會做些什么?而這位父親又在干什么?其間有可能遇到哪些危險?教學過程中,又以豐富的情感體驗為載體,避免了那樣純理性、毫不動容的對文本的解剖。教學中通過對人物外貌、語言、動作描寫的重點句的品讀,使學生深刻地理解了內(nèi)容,體會了文章的情感。
三、激發(fā)想象
如何讓父親的光輝形象從文字中跳躍出來,在學生頭腦中鮮活起來呢?教學中我讓學生大膽想象:父親會對孩子說些什么?學生紛紛說出了自己想說得話。聽著學生的這些描述,我知道這是他們對文中一些句子的理解體會,把課文讀進去了。
四、本課教學中的一些不足:
1、學生讀得不夠,教師講得太多了。
2、朗讀指導還不是很到位。
3、插圖利用不充分。
《地震》教學反思13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描寫具體,情感真摯,但篇幅較長。在教學時我緊緊圍繞“情景的感染、形象的感悟、心靈的感動”來教學,在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情景的感染。
1、創(chuàng)設(shè)情景導入新課,讓學生初步受到感染。這篇課文發(fā)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離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知識面較遠,所以上課伊始播放地震帶給人類的巨大災難,然而在1994年的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有一對父與子卻為我們上演了感人的故事。讓學生走進課題。
2、通過分角色朗讀父親和其他人的話,并創(chuàng)造性地加上自己的話“無論在什么時候,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弊寣W生在讀中得到一種情景的感染,感受到父親的堅定不移。
二、形象的感悟。
父親和兒子的形象都是如此的了不起,教學時,我緊緊抓住文章的中心句“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擁抱在一起!弊寣W生感受到父與子的了不起,本課時我首先帶領(lǐng)學生走進這位了不起的父親。
并出示要求讓學生默讀課文去尋找有關(guān)的語句并寫下走進的感受。我覺得把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自己去品味會比遠超過老師給予。抓住文中一個文眼——“了不起”,以此為立足點,對全文進行解讀,在解讀父子“了不起”的過程中,讓學生帶著自己的'領(lǐng)悟去讀去感受父親的偉大,讓學生從父親的“了不起”中感悟到了父親的堅定不移,感受到愛的偉大力量。
三、心靈的感動。
在教學這篇文章的最后,在小練筆中得到提升,讓學生走進現(xiàn)實去感受父母對子女的愛。使得心靈間萌生互動。
四、本課教學中的一些不足:
1、學生感悟的不夠,自己的教學激情不夠強烈,學生的感受還不夠深刻。
2、對于文本的挖掘還要在深刻些,學生對于父親的愛,這種堅定地尋找中去感悟。
《地震》教學反思14
一、活動目標:
1、了解地震產(chǎn)生的原因
2、如何躲避地震的方法
3、地震的預防。
4、知道哪些地方存在危險,不能去玩耍。
5、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判斷能力。
二、活動過程:
(一)地震的由來
我們的地球是個大大的圓球,(師實物演示)我們生活在這個球的表面,為什么人不掉下來呢?
因為地球中心有很強的地心引力。
那么在這個球的中心有些什么呢?有巖石和巖漿有厚厚的地層。這些東西一直都在運動一刻不停。為了讓他們正常運動不爆發(fā)出來引起地平面的`一些才難,人類就想了個好辦法,到處種樹。我們都知道樹有很長很密的根須,這些根須就像許許多多的手一樣把泥土巖石牢牢抓住。這樣就安全多了。
可是現(xiàn)在許多人因為要蓋高樓大廈,為了要開采石油和礦產(chǎn)都把樹拔了,把山開了。這樣地球表面就受傷了,所以就會產(chǎn)生了地震。所以會發(fā)生地震都是人類破壞環(huán)境造成的
。ǘ┑卣鸬亩惚芊椒
地震時地面會晃動,嚴重時墻面會倒塌,但是我們也不要害怕,只要安靜地聽從大人的話,記住躲避的方法就好了。
如果在家里發(fā)生了地震我們要聽爸爸媽媽的話,地晃動的厲害時我們不能朝外面跑,因該要先把門打開,然后找堅固的家具底下,并且要保護好頭部。怎么保護呢?用書包頂在頭上,用被子坐墊蓋上,實在沒有軟的東西保護時,可以用手護住腦后部。然后蹲下緊縮身體,這樣你的膝蓋就能保護好肚子了。
如果地震時我們在馬路上行走,那就盡量跑到開闊的地方去,電線桿玻璃窗招牌等都是危險物品,一定要遠離。
地震時不能做電梯,不能搭乘任何工具。
地震一般時間很短,震動時不能轉(zhuǎn)移,要等地震過后才能轉(zhuǎn)移到安全的地方去。
學習地震自我保護姿勢。
。ㄈ┑卣鸬念A防
我們要多留心廣播電視,一旦有預報就要馬上轉(zhuǎn)移。平時我們要保護大自然,多種樹,不亂砍亂伐。讓我們?nèi)祟惡痛笞匀缓推焦蔡帯?/p>
。ㄋ模┪覀兡転榈卣鸬貐^(qū)的朋友做什么
討論如何盡自己的力為災區(qū)的朋友做什么。
教學反思:
基本完成了本節(jié)課預設(shè)的教育教學目標,幼兒對老師的提問積極響應(yīng),與老師的互動很好。老師的有些引導還不夠到位,要多讓幼兒表達,以后上課要多注意對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
《地震》教學反思15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九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本組課文重點是讓學生感受父母之愛的深沉與寬廣。《地震中的父與子》描寫是是1994年,美國洛杉礬發(fā)生大地震,一位年輕的父親奮不顧身地挖了38小時,救出了兒子和他的同學的事,父與子憑著堅定的信念創(chuàng)造了一個人間的奇跡。
課前備課時,我深入鉆研教材,從教材的實際出發(fā),緊扣教學目標和重點,對課堂中所提出的問題精挑細選,對所教的內(nèi)容做到心中有數(shù),根據(jù)教學重點設(shè)計提問。先找出課文中評價父與子的句子“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設(shè)計提問,“子不起”是什么意思?抓住“了不起的父與子”品讀全文,及其它重點句,如“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薄八麧M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寫父子語言,行動,外貌的句子,指導讀,體會,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和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課堂上講課時,我力求提出的問題圍繞課文重點,按照課前的預設(shè)進行教學,從“父”與“子”兩個方面來理解。說父親了不起,找出描寫父親了不起的段落,重點是課文的3、5、12自然段,先讓學生朗讀,談?wù)勼w會,然后讓學生把自己的感受放回課文中,再讀,讀出相應(yīng)的語氣。并引導學生想象當時情境。體會38小時有多長,平時這么長的時間,人們都干些什么,而父親的38小時只是在干著一件事,不停地挖掘,給學生較大的思維空間,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時間自學思考,從而使學生體會到父親為了兒子,快不放棄,實現(xiàn)對兒子的承諾。多么堅持不懈、決不放棄的父親!多么恪守諾言、有責任感的父親!說兒子了不起,我讓學生找出體現(xiàn)兒子了不起的段落,是課文的16、22自然段,指名讀,然后讓學生談體會到了什么,在老師
的講述下,引導學生體會年僅七歲的阿曼達在漆黑的瓦礫堆下,沒有食物,沒有水,只有恐懼與危險的情況下,苦苦等待父親的`救助,但他卻能在這種情況下,告訴同學不要害怕,堅持生的希望;當?shù)玫礁赣H的救援時,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讓我的同學在出去吧!”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兒子的子不起。這時,我又提問:“這真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是課文中的哪句話支撐著他們共同創(chuàng)造了神話般的奇跡?”“為什么文中3次出現(xiàn)類似的話?”給學生較大的思維空間,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時間自學思考,激發(fā)了學生思維的波瀾。是有效提問。
這節(jié)課上完后,我及時的反思了本節(jié)課上的提問是否是有效提問,我覺得本節(jié)課能抓住課文重點精心設(shè)計提問,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能促使學生積極的思考,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很高,是有效提問。但我在文本的把握處理上,還是有不足之處,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卻忽略了其他細微的地方。這樣是不夠全面的,例如在教學“勸說”父親部分,沒有強調(diào)指出,沒有讓學生充分地感悟到當時的情勢是那樣的危急。這場地震空前的巨大,這里的損壞程度是及其嚴重的,人員在不到四分鐘的時間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險。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認為援救已經(jīng)沒有意義。課文結(jié)尾時我沒有再強調(diào)父親的了不起是因為父親不僅救了自己的兒子,還救了其他13名兒子的同學,兒子的了不起是因為有了父親巨大精神力量的支撐,他和同學才得以堅忍不拔地等到了父親的救援,沒有使父與子的了不起再次得到升華。如果那樣教學效果會更好。
【《地震》教學反思】相關(guān)文章:
地震教學反思范文04-24
火山和地震教學反思04-17
(精選)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03-28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02-17
地震中的父與子的教學反思10-27
大班安全詳案教案及教學反思《地震自救》09-30
大班幼兒地震安全教案及反思12-11
教學反思 課程教學反思06-22
教學教學反思03-22
教學的反思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