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教學反思>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時間:2024-10-08 06:52:22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螳螂捕蟬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1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并下了死命令,不準別人來勸阻。千鈞一發(fā)之際,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讓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教學第二課時時,我面對大臣們和少年的勸說,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導入,從對比中逐步理解人物形象。本課時的教學,我主要從故事和人物兩方面展開教學:

  一、螳螂捕蟬的故事,含沙射影,發(fā)人深思。

  在要求學生復述故事的同時,引導他們理解“蟬— 螳螂—黃雀—少年”之間的利害關系,并在黑板上用簡筆畫畫出當時的形勢圖,進一步體會他們與吳國、楚國、其它諸侯國之間的關系,以了解當時吳國的處境和故事的巧妙之處。

  二、少年勸阻的方法巧妙,彰顯其勇敢機智。

  通過少年和大臣們不同的勸阻方式,以及勸阻所取得的不同的結果來理解“吳王為什么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個問題,進而理解“一個人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不顧身后隱伏的'禍患”。

  在教學中,通過媒體的輔助,學生在理解“蟬—螳螂—黃雀—少年”與“吳國、楚國及其它諸侯國”之間的關系時,感覺到難度并不是太大。但要求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說從《螳螂捕蟬》這一課中所受的啟發(fā)時,由于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夠充分,以及學生對故事的中心—“一個人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不顧身后隱伏的禍患”理解不夠透徹,所以學生的思維和發(fā)言有很大局限。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2

  《最后一頭戰(zhàn)象》記敘了在抗日戰(zhàn)爭中幸存的最后一頭戰(zhàn)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吊戰(zhàn)場,最后在埋葬著戰(zhàn)友的百象冢旁邊挖了一個坑,將自己莊嚴掩埋的故事。文章語言優(yōu)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在這里開始書寫日記、心情…頌了戰(zhàn)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課文篇幅較長,但對于六年級的學生而言,邊讀邊思的習慣已經養(yǎng)成。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先從整體入手,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在整體感知課文后,讓學生談談對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重點語句研讀,避免逐段講解的繁瑣,以實現(xiàn)長文短教的目的。學生在充分批注感悟下,體會到了戰(zhàn)象的善良、忠誠的高尚品質,受到了教育。

  但由于課問內容與生活差距太遠,沒有圖片的輔助,使悲壯與感人之情大打折扣。因此入情入境地朗讀與想象也就無從談起。反思本課的教學,形式過于單調:扎重點語句——談感悟——有感情地朗讀。使學生本該釋放的情感遭到遏制,在一步步的牽引下之體會了文中的幾句話而已,也難怪課堂上會如此沉悶。

  我在深深惋惜的同時,也在不停地反思。如何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是否應重點抓住一處(如嘎羧在打洛江畔憑吊的'那動人的一幕)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樣的一幕?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際它為何這樣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從而體會嘎羧的善良與忠誠……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也可采用讀寫結合的方法,讓學生寫一寫。這樣既充分理解了課文,激發(fā)了情感,又使語文訓練得以有效的落實……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

  本節(jié)課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總體意圖是:以抓住"重披戰(zhàn)甲"時嘎羧的心情為主要線索,先引導學生找描寫嘎羧動作和神態(tài)的相關句子,再品句中關鍵詞語,進而揣摩嘎羧豐富的內心世界,然后通過感情朗讀表達這種心情。教學遵循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原則,由句而詞,由詞而意,由意而情,層層推進;合作研讀"憑吊戰(zhàn)場",重點理解14自然段,抓關鍵詞語讓學生展開合理想象,形象感知嘎羧對戰(zhàn)友那份深沉的愛,然后通過師生合作配樂朗讀,升華情感;接著抓住"挖"字,讓學生談體會,有感情地朗讀"自掘墳墓"部分,讓嘎羧的內涵在學生心里有所提升,最后再通過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感受到嘎羧的忠誠與善良。

  抓住重點語句重點研讀,避免逐段講解的繁瑣,以實現(xiàn)長文短教的目的。整堂課下來,感覺教學任務基本完成。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尤其是在進行師生合作配樂朗讀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時,我看到很多孩子眼睛里都淚光閃閃。下課之后,一個女孩子悄悄告訴我:"老師,如果你的音樂再放下去,我的眼淚都要控制不住了。"我想,這是整節(jié)課中最成功的地方吧。能夠讓學生入情入境的去感受戰(zhàn)象嘎羧的高尚情懷,這也是我所期盼的。

  當然,從實際教學來看還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如在理解"重批戰(zhàn)甲"這部分內容之后,過渡到"憑吊戰(zhàn)場"時,我的設計有些牽強、生硬;在學習最后一部分"自掘墳墓"內容時,雖然抓住了"挖"字來理解,但沒有徹底放開地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談體會,略嫌倉促?傊,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讓我更深切地體會到:

  1、要善思: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師應該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2、要關注:關注文本,關注過程,關注學生。學生的發(fā)展是最核心的,無論什么設計,一定要符合學生的發(fā)展。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3

  薛法根老師是江蘇省特級教師。他在上《螳螂捕蟬》第二課時,大氣而不失精細,輕松而富有智慧,令人耳目一新,又頗多啟迪。

  一、“重組”課文,構建板塊

  語文教學,要以學生實踐為主,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筆者以為,落實這一點的關鍵是對教材的重組。教材上的每一篇課文,都應該根據學生情況,或大膽取舍,或切換段落,或從課外補充……在課文基礎上設計簡明流暢的教學流程,使學生能主動、充分、自由而有創(chuàng)意地學習。而不是一概從頭到尾,每篇課文都細細給學生“梳理一回”。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并下令不準別人來勸阻,這時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薛法根老師教《螳螂捕蟬》并沒有“循規(guī)蹈矩”逐段教學,而是從學生閱讀心理出發(fā),根據教材本身特點,大膽地重組教學內容,一節(jié)課就那么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十分簡潔,卻又“針針見血”,把教學重難點—一落實解決:(1)默寫四組詞語(分別是:①蟬

  悠閑自由自在;②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③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④侍奉吳王的少年

  拿著彈弓瞄準),然后聽老師講“螳螂捕蟬”的故事并進行復述,最好能用上默寫的幾組詞語;③)完整地讀課文,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學生質疑后討論一個問題:那個少年為什么不在大庭廣眾之下對吳王講這個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勸;(3)課文表演,先練讀對話,再每個人就當時情境寫臺詞,兩位學生上臺做“吳王”和“少年”,其他人做導演。整個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安排新穎獨特,雖然改變了課文的“序”,但以發(fā)展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為主線,科學合理地安排了聽、說、讀、寫、思等語文實踐活動,特別是匠心獨具地把朗讀、感悟、想像、復述等整合成幾個生動活潑的綜合的板塊,使學生在層次分明的實踐中得到了全面的訓練和整體的發(fā)展,真正地達到了以簡馭繁、以一當十、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訓練思維,培育智慧

  薛法根老師一向重視思維訓練,他認為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有一個問題就是“讓學生記憶知識,而忽視了讓學生運用知識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忽視了學生質疑問題的探究精神的培養(yǎng),問號的消失標志著智慧火花的熄滅”。的確,不但是語文教學,現(xiàn)在的中小學教學普遍存在重知識傳授輕智慧培育的問題。有知識不等于有智慧。一個人可能學富五車,但他不一定是智慧之人,因為他完全可能千萬次地重復人家的思想,自己卻不善思考,不去探究,更不會發(fā)明創(chuàng)造。在今天的背景下談發(fā)展學生思維的問題,首先要考慮讓誰提問,這牽涉到誰是教學的主體,第二考慮的是問題的多少和價值。問題過多,對時間固定的課來說,就意味著學生疲于應付,就意味著學生仍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如果一堂課就只有那么幾個問題,而且都有思考價值,我們認為,即使由教師提出,也完全可以使學生活躍起來。

  薛老師在上《螳螂捕蟬》時,不是簡單地讀、讀、讀,不是機械地記課文語言,而是非常注意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整節(jié)課,薛老師只提了一個半問題。一個問題是在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復述“螳螂捕蟬”的故事,接著又熟讀課文后,薛老師問:故事的結尾說吳王恍然大悟,這“恍然大悟”怎么理解?顯然,這個問題需回顧全文、整體把握方能解決。請看學生的交流情況:

  生:吳王從這個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要攻打楚國的事。他明白了自己就像那蟬和螳螂、黃雀一樣,只顧眼前的利益,而沒想到攻打楚國所隱伏的禍患。

  師:(鼓勵地)這里用逗號,請講下去。

  生:如果其他諸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師:(接話)國破家亡!

  生:吳王明白了大臣們的.勸說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就自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我覺得吳王還是一個明君。

  師:明白事理、改正錯誤的大王還是個好大王嘛!(眾笑)

  接下去就是那半個問題,為什么說是半個問題呢?因為是薛老師先讓學生自己質疑,學生提出的兩個問題也不算容易,但都指向吳王,薛老師在此基礎上“更上一層樓”,提出了一個更有價值的問題,引學生走進那位少年的世界,這樣的讓學生“跳一跳摘桃子”顯然在挑戰(zhàn)學生的智慧。請看實錄:

  師:學到這兒,你還有什么問題?

  生:少年所講的事在生活中發(fā)生的可能性很小,吳王怎么就相信了呢?

  生:吳王沒有聽大臣們的勸告,為什么會聽那個少年的話?

  師:這兩個問題提得都很有道理。但是只要認真讀讀課文的第三小節(jié)和最后兩段話,你就會明白的。老師現(xiàn)在想到一個問題:那個少年為什么不在大庭廣眾之下對吳王講這個故事呢?

  生: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誰再勸說就殺誰。少年在大庭廣眾之下講這個故事,用意就是勸說吳王,吳王一定不會聽的。

  生:那樣做會使吳王覺得很沒面子,一生氣反而會把少年殺掉的。

  生:如果在大臣們面前講這個故事,吳王一定不會相信這個故事是真的,以為是少年編出來的,就不會想到故事中的道理。

  生:那少年在花園里一連站了三天,為的就是等吳王。少年裝出打鳥的樣子,是讓吳王相信(螳螂鋪蟬)這件事是真的不起疑心。這樣,少年就可以通過講這個故事,讓吳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師:少年表面上是講故事,實際上是一

  生:暗勸吳王不要攻打楚國。

  生:暗示攻打楚國隱伏的禍患。

  師:所以,少年的勸與大臣的勸有一點不同。如果說大臣們的動是“直勸”、“力勸”的話,少年的勸稱得上是——

  生:(紛紛搶答)智勸、巧勸。

  師: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huán)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我們可以看出這少年有勇有謀,充滿智慧。

  只有讀書,沒有問題,這是目前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當中暴露出的一大問題。矯枉難免過正,凡事過了頭就會走向反面。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對此早有告誡:“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讓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這才是應當在學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

  三、發(fā)展語言,注重創(chuàng)造

  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學習語言,讀熟是前提,離開這個,勿談語言的發(fā)展。所以薛老師是很重視學生把課文讀熟、讀好的。讀熟還只是學習語言的第一層次,準確來講還不到位。薛老師在以下兩個方面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一是依據課本的語言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課文無非是個例子”,當然也是學習語言的例子。完全跳開書本去學習語言,往往是低效的,“螳螂捕蟬”是一個經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因此讓學生在自然而然間能復述這個故事,借此發(fā)展學生語言,也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只不過薛老師做得了無痕跡,鋪設的臺階很適合學生走上去,而且還能別出新意,有所創(chuàng)造。他先通過默寫四組詞語,“暗暗”幫助學生記“螳螂捕蟬”這個故事的梗概,然后聯(lián)系這四組詞語,教師邊示范講述“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要求學生邊聽邊記。學生再根據四組詞語和掛圖復述故事,最后才是指名復述故事。實踐證明,幾位學生的復述不但準確、流暢,而且有創(chuàng)新,如把“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說成了“蟬趴在高高的枝干上,悠閑地唱著歌,自由自在地吮吸著甘露”,顯得更為生動。

  二是讓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彌補課文空白。好的文章像書法,有時密不透風,有時又疏可走馬,“疏可走馬”處自然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語境動動筆。比如課文寫這位少年為了勸說吳王,拿著彈弓一連在王宮花園里轉了三個早晨才覓得機會,碰到吳王。花園里此時是怎樣一番景象呢?薛老師就讓學生以寫臺詞的形式補一補,在學生表演時做旁白用,結果學生寫有目的,十分成功。這里不妨抄錄一位學生的練筆:清晨,朝霞映紅了吳王花園。郁郁蔥蔥的樹木、五顏六色的鮮花都被鍍上了一層金黃色。幾只黃雀躲在樹叢里歡快地鳴叫著。這時,一位手拿彈弓的少年,正在花園的小路上徘徊。他不時地朝吳王的寢宮東張西望,似乎在等什么人,卻又裝出一副專心打鳥的樣子。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他也渾然不知。這時……(學生開始上場表演。)

  四、用語活潑,充滿歡樂

  教師的課堂用語非常重要,它跟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習的效果等都緊密聯(lián)系。在共性之外,特級教師在課堂用語上又有個性,薛老師的教學用語輕松幽默,他的語文課充滿笑聲,所以有人曾以“教得輕松,學得扎實”來形容他的教學藝術。

  我們不妨來欣賞一下他的某些課堂用語:

  在學生默寫完四組詞語后,薛老師說:“同學們聽寫得很認真,老師獎勵大家一組詞。”此時,學生都開心地笑了。其實第五組詞語:“不堪設想、隱伏著禍患、恍然大悟”本來也要默寫,只是薛老師這么一強調,學生緊張的情緒馬上得以緩解。本該默寫,現(xiàn)在成了“獎勵”,獎勵是虛的,實是體現(xiàn)薛老師的育人之道:“聽寫得認真”,才有獎勵,才能多默寫一些。

  在學生復述“螳螂捕蟬”的故事時,薛老師表揚那位用上了“唱歌、吮吸甘露”的學生,說:“看來,你很有文學細胞!倍嗝葱蜗笥谢盍Φ脑u價!多么有激勵作用的評價!當第二位學生發(fā)生口誤“黃雀伸長脖子……卻不知道有個侍奉吳王的少年正站在它身后……”時,薛老師沒有否定和生硬批評,而是以“能站在黃雀背后的是超人”這樣兒童化的語言巧妙地啟迪學生。

  在學生成功表演后,薛老師又真誠地說:“看了你們的表演,我想中國電影拿奧斯卡金獎的日子真的不遠了!”既是在肯定學生正確理解了課文,準確地把握了人物形象,又飽含真情,寄予厚望,頗為“煽情”,輕松的話語,實在又很深刻!

  精彩的有智慧的語文課,不在于教師講授無數個知識點,而在于學生提出更多的為什么;不在于教師運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學生是否在學習過程中有大量的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不在于設計的課堂有無其基礎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學生是否對所學的東西感興趣,通過學習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學生從課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們質疑和評判了多少,在于他們是否展開想像的翅膀,拓展廣闊的心靈,在于學生對自己的發(fā)展是否有足夠的自信。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4

  《孔雀東南飛》這部文學作品,是保存下來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原題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講述了劉蘭芝與焦仲卿的愛情悲劇。魯迅說"悲劇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這個愛情悲劇的骨架被亦柔亦剛之美填充著血與肉,極富浪漫主義的將"雙飛鳥""自名為鴛鴦"的結局與"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的起興開篇首尾呼應,緊緊地將讀者的心弦扣住,不僅讓人欣賞"有價值的東西"的`美,還讓人忍受愛情這"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的痛苦,是美與悲結合完美的文學作品。

  本文語言接近口語,而且注釋較詳,學生易讀懂詞句。且本文故事情節(jié)在民間廣為流傳,被改編成戲劇、電影等多種藝術形式,影響深廣。同時全詩篇幅較長,不宜在課堂內串講。因此,教學本文可從語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題思想。在教學時,可利用電教手段,或閱讀有關資料,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本課時主要探討劉蘭芝的人物形象塑造,讓學生自己找到相關語段,自己先行朗讀、討論、分析,教師加以引導、歸納。以下的教案為有順序的,但實際操作由學生的回答而定。分析中探討人物性格及其命運,并聯(lián)系當時社會環(huán)境。設置探究課題:蘭芝究竟為何離開焦家?劉蘭芝聰慧美麗,勤勞能干,知書達禮,焦仲卿與她又情深似海,可是焦母為何非休她不可?封建社會婦女被休,一般被認為奇恥大辱,會遭人鄙棄。為什么劉蘭芝被休后身價反而更高了?談談你是如何認識縣令太守為子求婚的?既然這種可能微乎其微,為什么詩中出現(xiàn)了那樣的情節(jié)?他們可以不死嗎?焦劉二人的死有其必然性嗎?尋求劉蘭芝殉情的真正原因。

  正堂課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對人物分析也追求一個"水到渠成"的效果,應該說,教與學是愉悅而有收獲的。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5

  今天,終于上完了教研組的公開課,同事們都很熱情,我一上完,都圍攏過來,熱烈地討論起我的課來。想起竇桂梅老師那時候上完課下來,非要逼著老師們說自己的三條缺點一事,心里便覺得暖暖的不需要我一個個地求,大家都愿意把我課堂中的不足之處給我亮出來,這是一種多么大的信任與支持!在此,真誠地感激各位同事的指點,你們的批評是對我最好的幫助。

  現(xiàn)將同事們的觀點記錄下來,以指導今后的教學工作。

  得之處:

  1、課堂結構比較好,首尾聯(lián)系,讓學生從吳王巨大的變化中體會到少年這段話的作用。

  2、從學生的提問中提練出三個大問題,作為課堂的主線索,層次脈絡清楚。

  失之處:

  1、缺少一個環(huán)節(jié):螳螂捕蟬這件事和吳王攻楚這事有什么關系?

  事實上,我把這個問題分裂開來問的,我問:螳螂、蟬、黃雀各指什么?這么一比較下來,就能發(fā)現(xiàn)如果按上面的問題來問的話,學生更能找到他們之間的關系,從而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由此看來,同樣是一個問題,但問題的設計卻大有學問。

  2、遺漏一個環(huán)節(jié):

  備課之初,想到設計這樣一個問題:螳螂、蟬、黃雀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隱患各指什么?可是在后來的備課中卻遺漏了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的設計是下一問題吳王眼前的利益和身后隱伏的禍患是什么的伏筆,所以是不應當失掉的'。而我,甚至于直接丟掉了。

  由此看來,深入地探究,能夠化解教學的重難點。

  3、忽略了幾個問題:

 。1)、恍然大悟的解釋沒提到(這個沒想到);

  (2)、吳王的性格特點分析得不全面(這個閱讀教材時想到了,但讀了薛法根對本課的解讀后,意識到重點人物應該在少年而不是吳王身上,于是在后來的設計中忽略了);

 。3)、課堂用語重復得過多,不夠簡煉(怕學生聽不懂問題,往往會重復)。

  由此看來,細到無痕處,才能有課堂的精彩。

  探討之處:

  最后的習作訓練第二天,吳王怎么跟大家解釋放棄攻楚的原因,目的何在?是留著還是拓展成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談螳螂捕蟬的事?

  我個人認為留著是可以的。

  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也可以,但課堂有得必有失,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談。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旨在強調吳王對螳螂捕蟬故事的理解,而且跟我們的課題《習作訓練在語文教學中的開發(fā)和利用》聯(lián)系起來了。但是我那個習作訓練因為前面的伏筆埋得不夠(比如說吳王的性格特點),所以在這兒說話練習就顯得有點唐突。

  當我設計完一份教案后,我往往容易被教案所牽制,而無法跳出教案,超越教案,所以一開始就忽略的問題在后面的修改中往往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這是我在今后的課堂中更應該注意的問題。

  課堂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只是,今天的課堂遺憾得多了點。盡管后來有同事稱贊我完全改變了以往上課的風格,稱贊我進步很大,但面對這么多課堂中生出來的問題,我沒有絲毫的喜悅感,反倒生出路漫漫其修遠兮的緊迫感和壓力感。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6

  課文學完了。由于時間倉促,個人能力有限,語文素養(yǎng)不高,我個人的教學機智不足,教學中不能隨時根據學情調整教學思路、調整自己的語言,因此還是有許多有待商榷的加強的地方。

  1、本節(jié)課教學以一個大問題貫穿課文的講解,即抓住了課文主要內容又將本課的重點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但主要問題的設置是以教師為出發(fā)點設計的,而學生在實際閱讀過程中是在對陸龍卷和海龍卷有了一定認識的基礎上,才對龍卷風形成了“形態(tài)特異和氣勢狂暴威猛”的認識,而我在設計教學時正好和學生閱讀的過程是相反的,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就提出了用課文中的詞句概括龍卷風給你留下的印象的問題,這對于四年級學生有較大的難度。我想這個問題的設置安排在學生對陸龍卷和海龍卷有了感性認識和體驗的基礎上,也就是在對第三四自然段學完的基礎上再提出這個問題,學生就很快找到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概括龍卷風特點的詞語了,而這個體驗是學生自己讀出來的,不是作者和老師告訴他的,這樣的過程才是學生自己學習與體驗的過程。

  2、本文是一篇介紹龍卷風的常識性說明文,要引導學生體會文章中運用的說明方法。本文中使用了打比方、列數字、舉例子、比較等說明方法。在本節(jié)課教學時我引導學生體會了打比方、列數字、舉例子這三種說明方法,而比較的說明方法忽視了,這與教師備課不充分有關。對課文中海龍卷使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來體現(xiàn)海龍卷的'強大威猛的特點的處理,光憑學生強調讀出數字,而學生對于一千米、直徑二百米等概念并不清楚,教師只是單純強調朗讀技巧,而學生并沒有深刻的體驗,學生的朗讀是沒有內心真實感受的。我想教師在教學時如果對這段內容做精心設計,為學生創(chuàng)設聯(lián)系生活的場景,來體驗海龍卷的高大威猛,學生內心有了體驗就能讀出自己的感受。

  3、學生在部分段落中的體驗不夠深刻,如第五自然段“根據1953年一個把高壓電線鋼塔摧毀的‘記錄’估算,旋轉的速度超過了每小時六百千米”的體驗不夠深刻,雖然學生們抓住了鋼塔的材料構成和時速六百千米,但學生對于六百千米沒有感性認識,因此雖然發(fā)言的學生比較多,但翻來覆去總是那幾句話,學完課文談感受時也出現(xiàn)了類似的現(xiàn)象。而對于“不斷地摧毀建筑物”這一句,學生沒能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出自己的體驗,而教師也忽略了這一點。

  4、時間分配不夠合理,課堂調控不合理,如有關龍卷風的視頻資料準備不充分,播放的時間比較長,占用了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時間,因此致使課堂延長了十多分鐘。

  5、學生的朗讀訓練有待加強,朗讀水平有待提高。

  6、教態(tài)不夠自然大方,肢體語言過多,有點忸怩,教師的語言缺乏感染力,對學生的關注不夠。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7

  自由活動時,王騎小朋友因為兩個雪花片插不到一起而向我“求救”:“老師,這兩個我插不上,請你幫幫我吧!”我對他說:“只要你仔細看,對準了再插就可以了!苯Y果他是屢試屢敗,不斷抬頭看我,終于得出了結論:“老師,這兩個雪花片一定有問題,永遠不可能插在一起,我可不插了,我要換一個!薄皠e忙,老師來試試。”我接過雪花片,仔細一看,插口有點變形,但只要對準了,稍微一用力就能插上。于是,我稍加擺弄,便將雪花片插在一起了!巴!黃老師真棒!”王騎高興的拍著手,但轉眼間就露出了驚異的表情,因為我又把雪花片拆開,放到他眼前!袄蠋,為什么又拆了呢?”王騎的臉上寫滿了不高興!巴躜T,剛才為什么說老師真棒?”“因為老師把很難插的雪花片插在一起!薄盀槭裁蠢蠋熌懿迳,而你卻不能插上?這說明了一個什么問題?”“……說明我不棒。”“可是你說雪花片有問題,老師幫助你插上,是要告訴你,他們沒有問題!薄翱墒抢蠋熡植鹆?多可惜!”“一點也不可惜,因為老師覺得你很棒,也能插上,怎么樣?想不想試試?”“想!”王騎拿起兩片雪花片,一開始,他仍然辦不到,就抬頭看我,我只是微笑的看著他。我的.鼓勵使他消除了內心的顧慮,他終于插上了!袄蠋煟也迳狭耍液馨!”他的臉上洋溢著得意的喜悅,我也為他高興。由此使我想到現(xiàn)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依賴性很強,其原因之一,就是平時家長、老師對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包辦、代替的太多。我覺得我們老師和家長應該有意識的讓孩子體驗困難,遇到問題,應該鼓勵他們想辦法解決。這樣,不僅能培養(yǎng)孩子自信、勇敢、果斷的意識品質,還能豐富孩子的知識,經驗,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我們教師還應該看重日常生活中每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將工作從量的積累達到質的轉變,給幼兒以積極、深遠的影響。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8

  《小小商店》是一節(jié)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基礎、合作探究為學習途徑的活動課,本課是學生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興致去參與活動,加上一年級孩子的自律能力還不高,相比一般的常規(guī)課而言活動課就顯得更為豐富、多變。經過兩次的教學實踐,我覺得要讓活動課變得更靈動、鮮活,讓學生樂學而又有所收獲,除了需要教師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外,更需要教師敏感而不失時機地捕捉到學生的各類信息,組織、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一、精心預設,為課堂生成預留空間。

  老師的預設是課堂生成的平臺,如何引入、如何激趣都需要老師的"別有用心"。在這節(jié)活動課中,我就把教室按書本的樣子布置成一個小商店,孩子一上課便無比興奮,躍躍欲試。為了讓孩子能靜心地復習人民幣的相關知識,我把自己變成總經理,把復習題變成有獎問答,為了獲得更多的`現(xiàn)金代用卷,孩子們一個個積極發(fā)言。而我設計的問題傳統(tǒng)而不失靈活,問題簡單答案又不盡豐富。如我問孩子:購物需要注意什么問題?有的孩子說不能被騙,要數清楚找回來的錢;有的孩子說不能貪小便宜,發(fā)現(xiàn)找多錢了要還給別人;有的說要注意安全,講文明;有的說要環(huán)保,帶購物袋……聽著他們的回答我才發(fā)現(xiàn),小小年紀的他們居然懂那么多,課堂也因為孩子的聲音變得更生動、更精彩。

  二、及時發(fā)現(xiàn),讓"生成"變成資源

  課堂的旅程從來都不會遵循教師預定的軌跡前進,而是隨時都可能發(fā)生"意外"。這些意外往往是不經意間就發(fā)生了,所以老師必須敏感、及時地捕捉到這些"意外",順學而導,把"意外"變成資源。

  比如在學生進行第一輪的購物活動的過程中,有一個孩子買完了一樣文具,他并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著急著買第二樣東西,而是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清點自己剩下的紙幣。玩具柜臺上有一個標價68元的機器貓,我并沒有給學生準備那么多的樣幣,可是有孩子還是買下來了,原來他是和同學合伙買的。在第一輪活動結束后,我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提出來和孩子一起討論,買完東西及時清點自己的財物是一個很好的習慣,檢查了售貨員有沒找錯錢,又可以知道自己剩下多少錢,還可以買什么。在討論合伙買東西的時候,一個同學說售貨員沒有找錢,一問之下,原來售貨員把錢找給了另一名同學,我因勢指導,和同學合伙買東西的時候,要記住每人各拿了多少錢,如果有找回的錢,要商量好怎么分,這樣才不會鬧矛盾。班上有孩子說:"玩具太貴了就不要買,買便宜的點的。"聽到孩子的回答,我馬上表揚他們,多么懂事的孩子呀,因為爸爸媽媽賺錢很辛苦,所以小朋友不亂花錢。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jié),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作些相應的變動。這種教育的技巧,需要老師具有極為豐富的駕御課堂的教學經驗,而中經驗需要依靠日常教學中點點滴滴地積累,因此在這方面我還是很稚嫩。很多時候,我無法第一時間準確地對課堂的生成進行篩選,也不能完美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活動。但是,我希望,也相信,只要腳下的道路是對,即使坎坷,往前走,堅持,就能遇到更多"無法預約的美麗"。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9

  今天,我教學了長春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的第11板塊的第一課——《永遠的一課》。與學生一起走進文本,感受了文本帶給我們的教育與熏陶、感悟,并深深的感動。我記得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過:“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而我不禁思考:作為語文教師應該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給孩子什么樣的生活?結合我這節(jié)課我覺得,努力從以下方面入手,久之,會有所成就。

  一、在情感共鳴中學習語文

  蘇姆林斯基說過:“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苯虒W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例如《哈爾威船長》一課,通過介紹對哈爾威船長的舍己救人的高貴品質和他英雄形象,充分表達了他大義凜然的精神,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我設計了一段充滿激情的導語:“你知道什么是英雄嗎?誰能列舉以為英雄?談一談你對他的認識?”簡短的一句話,開啟了學生感情的閘門,學生紛紛發(fā)言。正如“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在簡單的交流中,學生對英雄的熱愛與熱愛,如涓涓細流源源不斷地流了出來。正是基于對英雄的膜拜,學生才漸漸走進了作者的心靈,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對理解課文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二、重視情境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習興趣。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要通過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以任務驅動學習,激活學生已有的經驗,指導學生體驗和感悟學習內容。在語文教學中,讓我對這句話有了深刻的體驗。是的,語文教學離不開情境,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學生帶入一個有聲、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覺得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課堂上,要大膽地讓學生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每學習一篇新課文,我都鼓勵學生盡可能地搜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上課時,大家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他們都表現(xiàn)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的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

  2、引領孩子去讀書

  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另外,我還結合教材所涉及到的內容,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使學生盡量領悟不同類型的文章的寫作技巧;同時,鼓勵學生閱讀中外兒童名著,領略書中的精妙所在!我們班還設立了圖書角,更加豐富了學生的課外閱讀。

  開展各種讀課文的形式,鼓勵學生從讀中感悟,讀出感情,讀出形象,讀出內心的共鳴。與潛移默化中感受語文,卻不留刀斧之痕。

  總之,我期盼著:我的語文課堂會變成孩子們學習知識、放飛夢想的理想舞臺。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10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1—5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孩子們對"0"已有初步的感知。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在本節(jié)課中力求體現(xiàn):激發(fā)興趣讓學生樂學,聯(lián)系生活使學生要學,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學生會學。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關注,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

  同時,這是剛入學不久的學前班新生,學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但沒有提煉為數學知識。特別對"0"表示起點知之甚少。所以這是一個難點。學生以無意注意為主,對生活中的事物或動態(tài)、有趣的事物特別感興趣。所以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猴子吃桃"引入,尋找"0"。

  反思這節(jié)課,好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1、聯(lián)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利用課本主題圖。本課教材設計是先認識0表示沒有的含義,再認識0表示起點的含義,接著教學0的書寫,最后教學有關0的加減法。由于考慮到學生或多或少都接觸過0,因此,設計教學過程時,把本課主題圖制作成一個有關小猴子吃桃的動畫故事,把有關0的加減法的認識蘊涵在0的認識中。課堂上,學生對小猴子的情景很感興趣,七嘴八舌編出的故事情節(jié)很有連貫性,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沒有打破教學情景,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熱衷于學習無需教師過多的組織教學,0的第一個含義便在學生燦爛的笑容中完成。

  2、教學與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使學生懂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講0的第一種含義時,我巧妙的運用生活中的"0":用3朵"笑臉紅花"獎勵剛才發(fā)言最積極的3個孩子,老師手里沒有紅花了,用"0"表示,讓學生感知"0"在生活中的運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3、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基本上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能明白"0"的含義及寫法?傊,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很好的發(fā)揮,對于學前班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但是在整堂課中,一直能夠跟隨我,這也是教學中的一大進步。但是還需繼續(xù)努力。

  檢討自己,在教學中,我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學生的主動學習,鼓勵學生多說上面,忽視了對學生參與學習的深度的把握:就是教學0的第二含義時浪費了很多時;特別是忽略學生的實際能力,導致課間容量過大,學生難以掌握。以為只要給學生自主學習空間,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學生就會主動掌握知識,忘記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幫助者、指導者"的角色。因此我覺得,目前,我面臨的是一群剛入學的小學生,我們根本沒有駕馭大容量課堂的能力,不能總是想把學生的思維定在自己設想的圈子中,要了解學生,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才能更好的運用知識。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11

  《螳螂捕蟬》是一則極富理趣的歷史寓言故事,出自西漢劉向的《說苑正諫》。文章講的是春秋時期,吳王不聽勸阻,執(zhí)意要攻打楚國,少孺子便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后隱患是危險的,從而使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從結構上看,課文記敘了吳王想攻打楚國,下了死命令,這是故事的開端,可以說是起因,接著,少年巧說故事,寓理于事,是故事的發(fā)生發(fā)展,意旨分明,是故事的主體。最后,吳王聽了故事,收到啟發(fā),決定取消攻楚的決定,是故事的結果,文章前勾后連,一氣貫通,構成了有機的整體,內在聯(lián)系十分緊密。

  從語言上看,文本以對話的敘述故事,生動傳神;少年用寓言故事,通過委婉巧妙的方式闡述自己的觀點。這些都可以讓學生實現(xiàn)語言積累的目的。

  針對文本及學生特點,我在課堂上做了如下工作:

  1.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睅е嬉蓡栕灾魈骄浚拍苋〉脤W習的真效果。

  于是我從學生課前的質疑入手,梳理文章結構(故事的起因、結果)。之后,再次引導學生質疑:吳王的態(tài)度為什么前后有了如此大的變化(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從問題入手,抓住少孺子的表現(xiàn)。引導學生思考:少孺子的一系列做法有什么必要之處。在此,為人物品質的理解、明確道理進行鋪墊。

  2.品味語言,在朗朗讀書中感悟、理解。

  少孺子的做法令人稱道,他給吳王講的這個故事就更加耐人尋味了。

  對于這一部分的教學,我分為了幾個層次:一讀,引導學生朗讀螳螂捕蟬的故事,使故事整體構建在學生頭腦中。二讀,引導學生抓住三種小動物的動作,體會它們的悠閑自在和只顧眼前利益。三讀,引導學生找出三種小動物的共同點,即它們只顧眼前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藏的禍患。這樣,既幫助學生在頭腦中整體構建故事,又幫助他們深入理解課文。

  3.抓住中心,啟發(fā)個性展示。

  20xx版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收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教學中,我利用地形圖等方式,讓學生讀懂了少孺子的用心良苦時,孩子們無不贊嘆少孺子的才智膽識。于是,在學生感情最飽滿、情緒最激動時,我讓學生在“諫”字的前面加上一個字,最能表達自己對少孺子的敬佩。這樣,一時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的答案“巧諫”、“妙諫”、“勇諫”、“智諫”、“曲諫”等富于個性化的答案層出不窮。

  4.適當拓展,延伸課堂。

  古詩文的教學,我個人一直都認為,學校的古詩文課堂就是要幫助學生打開一扇通向廣闊的古文天地的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給他們介紹更多有趣的古文知識。

  文言文《鷸蚌相爭》與《螳螂捕蟬》有著極其多的'相似之處,我在課堂后部適時引入了《鷸蚌相爭》,請學生根據注釋進行原文文意的把握,同時,體會文章的寓意,以及兩篇文章的異同。學生有了前一篇文章的基奠,很快在小組中進行了相關的自主閱讀,效果很好。

  反思自己的課堂,這節(jié)課所做到最多的還是對文本的尊重和對學生在自主學習中自主思路的尊重。當然,課堂上基于自主的步子還不是非常大,這是我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要更加動腦筋做到的。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12

  故事離不開人物,文本中人物的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可以做文章,都值得琢磨。如何幫助學生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螳螂捕蟬》一課的教學中,教者在學生學完螳螂捕蟬的情景后,引領著學生在文本中又走了一個來回,跳出來后換了一個角度感受文中少年的形象。教者始終以巧妙的設計把握著全局,宛若那只守候在螳螂身后的黃雀,令人眼前一亮。

  1、 作品感受法。

  學完課文最后一小節(jié),多次朗讀后質疑:吳王悟出了什么?請你幫他擬一道圣旨。

  昨日,有個少年向寡人講述了( )的故事,故事中的( ),它們( ),結果( )。聽了故事,寡人深受啟發(fā):( ),故寡人決定( )并( )。

  欽此

  【學完文章,如果問學生吳王明白了什么,一定能夠對答如流:用書上的話,用大道理,課堂上少不了出現(xiàn)空話、套話,會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形成重復,既刻板又機械。以這樣口頭練習的形式出現(xiàn),妙處至少有三:其一,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皇帝”“女皇帝”們紛紛躍躍欲試,都要求過一把帝王癮;其二,較完整地概括了文章內容,幫助學生抓住文章的關鍵處,有機地組織語言;其三,在概括中點明了故事的結局,表明了吳王對少年的態(tài)度:故寡人決定( )并( ),自然流暢又簡潔明了】

  2、人物命名法。

  吳王很想見見這位少年,但他還沒有名字呢!咱們給他起個名字吧。既是吳國人,姑且姓吳。

  【每一個響亮悅耳的名字后面都孕育著一份美好的希望和祝福,面對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實則處處險象環(huán)生的故事,面對這樣一位少年,稍加思考后,學生給出了這樣的`答案:吳聰:因為他實在太聰明了!吳思:非常善于思考。吳少鳴:年少時就一鳴驚人,長大后肯定能有所成就。吳智和:他用自己的智慧維護了和平。不可謂學生想得不深,不可謂學生想得不遠,給少年命名這樣一個看似不經意的設計,有力地幫助學生用最簡潔的語言提煉了少年的形象。】

  3、 想象對話法。

  為什么這位少年能成功地說服吳王?大臣們一定想知道,請你替大臣們想好一個問題,待會兒問問他。讀讀文章的2-8小節(jié),抓住少年的一言一行提問。

  【少年的過人之處絕不僅僅在于他講了這個故事,螳螂捕蟬的情景與當時吳國的相似之處;連續(xù)三天在花園里出現(xiàn),打濕了衣服引起吳王的注意;選擇有露水的早晨,為了使吳王親眼目睹螳螂身處險境卻渾然不覺……“抓住少年的一言一行提問”,在一次次圍繞少年言行展開的問答中,讓學生感受到:小小智者的形象透過細節(jié)盡在不言中!

  《魂斷廊橋》中費雯麗那迎上前去的堅定的雙眸,《新龍門客!防飶埪褡邶堥T客棧屋頂上罵街時嬌小的身姿,都是導演在表現(xiàn)人物時選擇的一個視角,雖小卻經目難忘。在我們的課堂里也多一些這樣獨特的視角吧,會讓我們銘記住一個個跳躍的生命!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13

  一、設計意圖與目標

  小班幼兒對鮮艷的色彩非常敏感,顏色的變化使幼兒興奮、驚奇,孩子們對顏色產生了濃厚的探索欲望,于是我們設計了"彩色世界"這一主題。

  經過深入鉆研和再三推敲,結合我班幼兒實際,我們將主題目標定為:通過活動,使幼兒在彩色世界中初步感受周圍環(huán)境的絢麗色彩,體驗色彩及其變化帶來的樂趣。認識幾種常見的顏色,樂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創(chuàng)造性地表現(xiàn)色彩,美化生活。

  二、活動準備與環(huán)境創(chuàng)設

  主題進行前,我們利用家教園地、板報通知等形式,與家長進行了及時的溝通和聯(lián)系。請家長利用周末時間帶領幼兒走進大自然、廣場、公園、動物園、去觀察五彩世界,讓幼兒感受自然美和色彩美。并請家長協(xié)助搜集了大量色彩的資料(圖片、玩具、圖書、光盤),擴充幼兒的知識經驗。

  世界是五顏六色的,也是精彩紛呈的。幼兒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要靠日常的熏陶。首先,我們?yōu)橛變焊惺苊篮捅憩F(xiàn)色彩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精心為幼兒設置了多個區(qū)域。紅紅的太陽,藍藍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綠綠的大樹,黃黃的房頂,組成了后墻美麗的畫卷,色彩的美麗深深的吸引著孩子們的眼球。在主題進行中,我們將玩具柜包裝成"色彩展示區(qū)",把幼兒認為最漂亮的圖片、實物等分類展示,以供幼兒欣賞討論,并請幼兒互相介紹。在"美工區(qū)",我們?yōu)橛變禾峁┝硕喾N材料(各種顏色的彩筆、油畫棒、橡皮泥、彩紙若干)讓幼兒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創(chuàng)作。另外,我們將活動室中的"觀察角"臨時更改成"英語角",將關于英語顏色的卡片張貼在英語角墻壁上,并投放了色彩鮮明的玩具圖片,孩子們特別感興趣。"益智角"里的彩色木珠,彩色拼圖,彩色積木等使動手操作變成了一種樂趣,幼兒還可以自由欣賞。

  三、活動設計與分析

  在主題中,我們開展了各種有趣的活動,如《好吃的紅色蔬果》、《花被子》、《顏色寶寶對對碰》、《小兔找太陽》、《誰最漂亮》、《會變的顏色》、《好看的花》、《貪心的變色龍》、《五顏六色的`飲料》、《小小糕點師》、《彩色商店》、《彩帶飄起來》等,利用日常生活活動和周圍環(huán)境,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色彩無處不在,用不同的方式表現(xiàn)美。

  記得在故事"小兔找太陽"的分段講述中,孩子們聽得專心致志。時而安靜思考,時而熱情發(fā)言。最后,當小兔找到太陽時,小朋友都高興的拍起了小手。然而最令他們激動的還是去戶外尋找太陽,剛一出教室門,所有的孩子都迫不及待地仰起腦袋望穿天空,爭搶著去找天上的太陽。在看到太陽的那一刻,他們還會學著小兔子異口同聲的說:"太陽是紅紅的,圓圓的,亮亮的,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我又請小朋友戴上太陽鏡去觀察天空,他們驚奇的喊著:"太陽變成綠色了!""老師,我看到太陽變成橘黃色啦!""不,太陽變成黑色的了,哈哈,真有意思!"趁熱打鐵,我組織孩子們繪畫太陽。不出我所料,孩子們的作品豐富多彩,五顏六色,效果出奇的好。

  在《會變的顏色中》中,孩子們在玩玩做做中知道了三原色和配色的結果;顒娱_始我們發(fā)給每位幼兒一張紅色紙和一支黃色的彩筆,請幼兒自由操作和混色。孩子們積極的探索著,可是,少數幼兒雖然在教師的引導下發(fā)現(xiàn)了顏色的變化,但是變化的效果實在是不夠明顯。于是,我們立即放棄了這種操作,改用了顏料水混合實驗法。每組投放了了一個透明的玻璃杯、一盤紅色顏料,一盤黃色的顏料等,由他們合作進行實驗。所有的小朋友立即驚喜的看到了魔術般的變化。我們還用兒歌的語言進行了小結:"紅黃兩個手拉手,變成橙色變橘子……"實驗和兒歌的結合,使活動達到了高潮。每個孩子都充滿了成就感,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四、活動不足與反思

  在本主題中,我們班的孩子對顏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認識了紅、黃、藍、綠、紫、橙、黑、白等不同的色彩,充分體驗到了色彩變化帶來的快樂,并能大膽創(chuàng)新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創(chuàng)造性的表現(xiàn)色彩美。但是也存在著許多不足與反思之處。如在美工區(qū)角中,教師可大膽投放木屑、宣紙、手絹、牙刷、墨汁等材料,指導幼兒練習嘗試木屑畫、拓印、滴染等,提高幼兒藝術技能和表現(xiàn)力。孩子的作品展示中,教師應及時將幼兒的介紹及對顏色的認識記錄下來,作為活動的資料進行展示,供幼兒觀察和欣賞。另外,如果有條件能提供面團、顏料供幼兒操作,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點,并生成新的活動,效果會更深入和顯著。

  總之,我們在教學中成長,在反思中進步。我們會將"綱要"精神貫徹到教學實踐中,使工作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14

  本課寫了一位少年利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阻吳王伐楚的事,警示人們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后隱患。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少年勸阻之“妙”,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從而深入感受課文內容。

  一、引起疑趣,發(fā)現(xiàn)其“妙”。

  教學時,我抓住課文的“因”與“果”,請同學們讀讀課文,看看吳王想攻打楚國,開始態(tài)度如何?最后怎么樣了?在此基礎上,我再加以引導。這里,通過對比,讓學生發(fā)現(xiàn)疑點以引起注意,從而激發(fā)了學生探究事物的興趣。

  二、轉換角色,感受其“妙”。

  在激起學生探究少年勸阻“妙在何處”時,我再讓學生讀課文,感到少年講的`故事很妙,并啟發(fā)學生通過生。

  通過教學也發(fā)現(xiàn):教師設計的教學思考過程一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年齡特點,太淺了,學生覺得如同嚼蠟,提不起興趣;太深了,學生聽得不大明白,如同云里、霧里。所以,設計出適合學生研讀的問題很關鍵。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15

  語文教學,要以學生實踐為主,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扼氩断s》這篇寓言故事內容并不復雜,學生通過預習就能掌握。“螳螂捕蟬”和“吳王攻楚”之間的聯(lián)系,學生也能夠輕而易舉地理解。學生一讀就能明白的課文,如何激發(fā)他們繼續(xù)求知的興趣呢?我認為,關鍵就是要實現(xiàn)對教材的重組。

  結合本課獨特的“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框架結構。我采取“整體→局部→整體”的方式,先對故事整體有個初步的認識,再深入到對小故事內容的剖析、寓意的理解,穿越回故事的起因對比體會少年的勸說之巧妙,最后對人物、故事情節(jié)、寓意都有了全面的把握。

  教學時,首先,利用概括提示引領學生初快速地抓住事件梗概,同時進行板書,學生對文章的整體也就一目了然了。倘若進一步要求學生僅根據板書的三個詞語“少年”、“吳王”和“螳螂捕蟬”再進一步提煉文章的主要內容,以達到讓學生歸納出對敘事性作品主要內容的概括方式的目的。但考慮時間的關系,這一環(huán)節(jié)并沒有付諸實踐。

  隨后,在學生對文章整體有了清晰認識的前提下,打破故事前因后果的順序,直奔中心。讓孩子們自讀“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從遣詞造句中發(fā)現(xiàn)蟬、螳螂、黃雀的共同點,提出質疑,在小組討論中合作解決發(fā)現(xiàn)的問題。扣住三者“一心”的不同表現(xiàn),教師提問,孩子們扮演角色答問,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趣味問答中進一步加深對寓意的理解,寓教于樂。上完課后細想,這些問題及答案都很簡單,如果在小組討論的時候就有目的地讓孩子們自己分角色來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問答表演,是否更有利于孩子們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呢?

  對“恍然大悟”、“固執(zhí)”和“死”等詞的解讀,注重發(fā)展孩子們的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還有哪些詞語也含有突然明白的意思呢?”讓孩子們明白同樣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詞語來表達;“這兩句話里面的‘死’意思一樣嗎?”又體會到同樣的字詞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意義又有所改變,對其理解不能斷章取義。既指導了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又達到了積累習作素材的目的。

  本課最大的'遺憾就是拓展延伸的環(huán)節(jié)設置過于草率!皬闹形覀兡芸闯錾倌晔莻什么樣的人?從哪里看出來?”這個問題限制住了學生思考的角度,前一個問題他們已悟出了少年的機智,因此很多學生被我引進了誤區(qū),緊緊抓住“機智”不放,在課文中到處搜羅。竊以為,如果將問題改為“你覺得少年還有哪些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呢?”更有利于孩子們發(fā)散思維。最后一個問題,要讓孩子們在極短的時間內聯(lián)想平日積累和生活實際講述“像少年這樣善于巧(智)勸的故事”是個高難度的動作,所以導致了冷場。假如我能預設到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提前自己準備一些類似的故事,不僅能有效地擴大孩子們的知識面,更能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了;蛘撸裱吣甓巫x寫相結合的特點,將最后一個問題改為創(chuàng)設情境,讓孩子們用三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一個小練筆,再在班級進行分享,達到讀寫結合,趁熱打鐵之效。

  縱觀全課,雖然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較為緊湊,但在實際的操作中還有很多需要細化改進之處。這也是本課的遺憾之筆,為今后的設計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02-21

新課標螳螂捕蟬教學反思11-05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15篇06-13

《螳螂捕蟬》說課稿01-08

《螳螂捕蟬》教案[精選]03-28

《螳螂捕蟬》教案11-23

《螳螂捕蟬》教案12-29

螳螂捕蟬教案01-24

《螳螂捕蟬》優(yōu)秀教案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