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14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1
教學古詩《峨眉山月歌》時,這節(jié)課上得十分開心,學生的激情感染了我,而他們也在這樣的課堂里得到了詩與詩外的豐富感受。
1、拓展知識,燃熱情。
師:同學們,古詩是我國燦爛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以前我們已經(jīng)學了
不少,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板書課題:峨眉山月歌)齊讀課題。師: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生:這首詩的作者是李白。(板書:李白)
師:你知道李白嗎?說說你知道的關于李白的知識。生:李白是著名的唐朝詩人。
生:李白被人們稱為“詩仙”。
生:李白愛喝酒,而且常在酒后寫下名篇佳作。
師:同學們的課外知識真豐富,你們通過介紹把李白帶到了我們中間。[感想]在日常的古詩教學中導入往往是不被重視的,可當學生講出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常酒后寫作后,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了在學生眼中閃
爍的知識積累被肯定后的愉悅,這就是學習古詩的動力。想起我們兒時的學習經(jīng)歷,被刻在記憶深處的有時就是那么一句有關聯(lián)的題外
話,一個新鮮詞眼便會讓自己興奮不已,這種學習的熱情不正是教師想為學生點燃的嗎?
2、學詩立意,先抓情。師:我們學過李白的哪些詩
生:《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師: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生:《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升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币彩抢畎椎脑。
師:這些詩分別表達了李白什么樣的心情?生:思念家鄉(xiāng)、懷念友人、贊美河山。
師:我們常說文章是作者的心聲,古人寫詩也往往是為了抒發(fā)自己的
情感,這首《峨眉山月歌》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呢?
[感想]由眾多的情感表達引入本詩所表達的作者的情感,既是一個鋪墊,又能引起學生的思考。詩歌中的情感是條主線,是理解內容的突破口,緊扣情感進行教學能準確地把握詩歌所要包含的意蘊。
3、身臨其境,顯真情。
師:這首的妙處在于這短短28個字的詩中卻有五處地名,你能找出來嗎?
生: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
。◣熢诤诎迳袭嫼喒P畫,勾勒“峨眉山、明月、平羌江、三峽”圖。)師:古人常說人月兩團圓,可此時作者抬頭所見卻是清秋半輪月,他的心情又會如何呢?
生:他會埋怨道:半輪月亮啊,你什么時候才能圓呢?我什么時候才能和朋友再相聚呢?
生:“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影”是什么?
生: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感想]月亮本是詩中一個普通景物,但古人對月亮往往有著豐富的情感。教學中抓住月亮這個感性的景物,由景入詩,由詩及人,由人及己,層層深入,步步入境。在生活經(jīng)驗與體悟詩歌的基礎上讓作者的感情從學生的口中自然流露,娓娓道來?此茻o情卻有情的月亮成了學生們走入李白內心的橋梁,成了作者和讀者宣泄感情的共同媒介。
4、反差體驗,悟深情。
生:“思君不見下渝州”中“君”指誰?生:是李白的好朋友。
師:李白連夜趕路行程匆匆,也許還沒來得及向朋友、親人告別呢。
想想這時李白又是什么樣的.心情?生:無可奈何。
生:渴望與朋友再歡聚。
師:“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洲”。
師:你理解李白此刻的心情嗎?再讀詩體會體會。(自由讀,齊讀)[感想]古詩中的“思君”一詞點明了詩的主旨,詩中的人與景無不關合著一個“情”字。今天我們表達情感的方式是如此的迅捷明了,與作者的“無處寄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反差的心理體驗讓學生更進一步領
悟到詩人的情真意切,思念無人與說的無奈。在角色體驗之后,在“情”字入心之后,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對詩歌的語言妙處的領悟皆通過朗讀表現(xiàn)了出來,真正是情由心出。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2
針對這一課,我提出的教學目標是:1、能有感情的讀好這首詩2、理解關鍵字的意思3、能站在詩人的角度理解這首詩的內容4、理解詩人的心情和所要抒發(fā)的思想感情。
由于學生預習情況的非常好,目標1和目標2學生基本能夠達成。教學的重點主要是引導學生理解詩的內容和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在教的過程中,我從作者入手,引導學生說出有關李白的一些文學常識和詩句。在這一方面,學生的積累比較豐富,大部分學生都能背誦李白的多首詩句,知道李白是“詩仙”,但這里有一點我沒有處理好的是,有一位同學說李白是“詩圣”,我進行了糾正,但是并沒有告訴他“詩圣”其實另有其人(杜甫)。
進入正文以后,我是這樣處理的,從一二兩句寫景的詩句入手,讓同學們找出詩人所描寫的景物,然后用自己的話來描繪一下“峨眉山月”,目的在于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內容,這里我給了幾分鐘的時間讓同學們小組討論,基本上同學們都能說出詩句字面上的意思。然后我又引導學生站在詩人的角度來理解這首詩,目的在于調動學生的想像力,同時能為后來理解詩人的情感做鋪墊,順利過渡到下文。但是在我在引導上做的.不夠,備課的時候“備學生”做的不夠充分,最后雖然大部分同學都能夠站在詩人的角度來描述詩意,有個別同學也能運用聯(lián)想和想像來描繪詩人看到的美景,但還是和自己預先設想的效果相距甚遠。
通過設置了一個問題“詩人坐在船上他是要去哪里?”順利過渡到三四兩句詩文的講解。我先給出了一些簡單的提示,還是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自己探討詩文的意思。小組討論的結果非常令人滿意,能夠完整的把詩意表述出來。在這里我重點強調了“發(fā)”、“向”和“下”這幾個字的意思。最后讓學生圖文結合,體會整首詩所描繪的意境,從而感悟詩人的心情和所要抒發(fā)的思想感情。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3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的一首七言絕句,語言淺近、音韻流暢,意境明朗。對于初次接觸詩詞鑒賞的七年級學生而言,有一定難度,因此課程設計始終圍繞學生的學習需求,也體現(xiàn)了新課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理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是一個引路人,只有把學生放在主體的位置,教學生之所需,解學生之所惑,學生才能與教師產(chǎn)生共鳴,課堂上才能奏起美妙的交響曲。因此,課前通過問卷了解學生對于詩詞鑒賞存在的問題、難點、需求,據(jù)此設置了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課堂上設置了以下環(huán)節(jié):①激趣導入,以含有“月”的詩句切入,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②反復誦讀,以讀代悟,教師范讀、學生自由朗讀、學生齊讀,師生吟誦等,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詩詞大意,掌握詩詞節(jié)奏,理解詩詞內容,揣摩詩詞意境,直至悟情悟理;③研讀探究,通過對重點詞的品析,探究詩詞內涵,理解詩詞意象,領悟詩詞意蘊,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情感體驗,實現(xiàn)“理解作者情感”與“陶冶自身情感”的雙重目的,從而保證本課的教學重點;④品讀感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散文化擴寫,使學生在感知美、體驗美、領悟美的過程中,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鑒賞水平,從而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⑤拓展延伸,賦予“月”這個意象以新的內涵,拓展學生視野、擴充詩詞積累、理解典型意象,使學生明白傳承中應有所創(chuàng)新,課堂始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增長能力、提高素養(yǎng)。
本文的亮點在于辯論賽環(huán)節(jié),通常教學中會將“思君”定義為思友,懷鄉(xiāng)、念親,而忽略了“月”這個意向的豐富內涵,忽視了李白“月奴”的情結,他以月為知己,對月情有獨鐘。此處引入辯論賽,正方的觀點為“思君”即思念朋友,反方的觀點為:“思君“即思念月亮,雙方各以例句佐證,各執(zhí)己見,暢所欲言。不但豐富了學生的詩詞積累,錘煉了學生的思辨能力,還讓學生明白了“詩無達詁”的道理,鑒賞者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以其情而自得,這正是詩詞鑒賞的魅力之所在。
教學中的'生成點常常令教師身心為之一振,不禁為學生閱讀的仔細而喝彩。本課教學中,賞析第一句“峨眉山月歌半輪秋”時,本以為學生只能說出時間、地點,誰曾料,一位同學就提出了“秋“為何放在句末這個問題。此時,教師及時捕捉到這一生成點并加以引導,使學生認識到“秋”不僅點明季節(jié),還符合古語語序,更暗合了押韻,體現(xiàn)了詩人遣詞的非凡功力,也讓詩歌充滿了音韻美。緊接著另一位同學又注意到“半輪”,說在地理課上學過,半輪指上弦月或下弦月,說明詩人是在秋天的一個月初或月末乘船出行。教師及時補充,“是農(nóng)歷的月初或月末”。一下子就將賞析帶入了更深層次,也為下面的剖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由此可見,語文教學有著豐富的內涵和廣闊的外延,正所謂:生活處處有語文,語文處處系生活,我們應該讓學生在古詩詞的學習中
培養(yǎng)美的情趣,接受美的熏陶,領略美的意蘊,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使學生的素養(yǎng)得到全面提高。
有人說“教學是遺憾的藝術”,因此,本課教學中也有很多缺憾之處:
、倏此坪唵蔚乃木湓姼瑁瑓s因其為古典詩詞,對初學者而言,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作為老師,我當然希望有更多的時間讓孩子多讀、多思、多練、多感悟、多品味、多體會,但是由于時間關系,總有些不盡人意之處。
、谠趥浣滩、備學生的時候,我總是想得很多、很充分,但實際操作中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如:最后擴寫環(huán)節(jié),你無從知道孩子想要表達的東西。交流時有個學生說道“詩人借這首詩表達了的情感很多,說不清”,當時,教師只是告訴學生可以用“情感復雜”來替代,F(xiàn)在想來,應該改為:適逢大唐盛世,年輕的詩人揚帆遠航,內心既有對故土的留戀,又有對未來的渴盼,更多的是一份對理想的執(zhí)著,對未來的期許。這正是盛唐的氣象,盛唐的精神,他的核心就是“積極進取”。今天的我們也正處在前所未有的開放時代,更應學習這種“積極進取,奮發(fā)有為”的精神。這樣處理既給出了范例詞句,又讓學生明白該從哪些角度切入。
、畚乙步(jīng)常和同事一起探討,大家總是給我一些很好的建議,我也說,其實原本也是這樣想的,但是,在教學中更應關注學生,體現(xiàn)人文思想,因為他們才是學習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圍繞著學生,一切都要為提高他們的核心素養(yǎng)而服務。
以上是我的教學反思,不妥之處,還望評委斧正。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4
學習《峨眉山月歌》這首詩時,我簡單介紹了一下寫作背景,告訴學生這是李白離開四川到外地赴任時在途中寫的。然后提出問題:你能讀讀詩,再聯(lián)系插圖,想象李白離開時的場景嗎?有個學生說:他知道了李白離開峨眉山是在一個秋天的夜晚,那天晚上一輪彎彎的'明月掛在天空,銀色的光輝灑在江面上,非常美麗。“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理解,有學生說:我知道李白在乘船時,看到月亮也在跟著他走。現(xiàn)在,月亮在平羌江中的倒影也隨船順流而下,學生也能有所明白。接著,我示意學生:詩人乘著小船順流而下,從清溪駛向三峽,快到渝洲時,他會想起誰呢?有同學說,他想念家鄉(xiāng)的朋友。這樣的提問點撥,既發(fā)揮了學生的想象,又讓他們理解了詩句“思君不見下渝洲”的意思,可謂水到渠成。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5
一、讀詩
出示古詩后,請學生自己讀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學生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都讀得很有自信,有好幾位同學在朗讀時還能注意詩句中的停頓,讀得很有節(jié)奏感。
二、會意
理解古詩時,我采用了讓學生說說自己讀懂了詩句中的意思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在學習時,邊看圖邊討論,先攻破字詞的意思,再把整句詩連起來解釋,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失為在古詩教學中的'方法,學生通過這樣的學習容易掌握字詞的理解,提高了學習的能力。如“半輪”一詞的解釋,學生是根據(jù)“一輪明月”遷移而來,其余的字詞還是比較容易解決的。
在學完這首詩后,我問學生:“讀完這首詩,發(fā)現(xiàn)詩中描述的地名比較多,你能從中找出來嗎?”學生馬上低頭仔細尋找,并在書上圈劃,找到了這樣五處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很顯然,這也是這首詩中的一個亮點,詩人頻繁使用了五處地名,我們讀來卻不覺羅嗦重復,這就是“詩仙”的魅力。
三、悟情
這首詩是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乍離鄉(xiāng)土”時所作,難免會流露出對友人、對親人的留戀之情,學生對于這樣的情感體驗甚少,只是從“思君”這個詞的字面上悟出李白對朋友的思念之情。
為了能讓學生的知識底蘊更足一些,所以我補充了有關描寫思念朋友的詩句讓學生反復誦讀,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孟浩然)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6
古詩《峨眉山月歌》描寫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發(fā)了作者秋夜行船時思念故鄉(xiāng)和友人的感情。出示古詩后,我請學生讀讀古詩。學生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都讀得很有自信,他們在朗讀時還能注意詩句中的停頓,讀得很有節(jié)奏感。同時對古詩的押韻也有所理解。
理解古詩時,我采用了讓學生說說自己讀懂了詩句中的字詞意思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在學習時,邊看圖邊討論,先攻破字詞的意思,再把整句詩連起來解釋,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失為在古詩教學中的方法,學生通過這樣的學習容易掌握字詞的理解,提高了學習的能力。學習第一、二行,我告訴他們,古詩中往往會出現(xiàn)詞序倒置的現(xiàn)象,那是詩人為了壓韻,如“峨眉山月半輪秋”,其實是“峨眉山半輪秋月”,學生感覺理解起來容易多了。“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理解,月亮在平羌江中的倒影也隨船順流而下。這首詩是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乍離鄉(xiāng)土”時所作,難免會流露出對友人、對親人的留戀之情,學生對于這樣的情感體驗甚少,只是從“思”這個字的字面上悟出李白對朋友的`思念之情。為了能讓學生的知識底蘊更足一些,所以我讓學生回憶了李白頌月的詩歌,補充了其他詩人描寫月亮的古詩,讓學生反復誦讀比較,理解詩人借助月亮烘托情思的寫法。學生剛上四年級,課上總是不放心,怕學生不理解,在古詩的教學中分析過多,F(xiàn)在想想,教學古詩應讓學生自己在誦讀中體會,稍加點撥就可以了,一定要讓學生走進古詩,走進詩人的內心。
也許一個問題,一張圖片,學生就能進入古詩的意境。教學古詩,要讓學生擁有詩人的情懷才是最關鍵的。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7
拿到一首詩,我們要首先注意三點:一要注意題目;二要注意作者;三要注意注釋。對于題目,我們可以教會孩子找題眼,以題眼入手學詩就能更好地把握詩歌的主旨!抖朊忌皆赂琛分校浴霸隆睘轭}眼。那么如何抓住“月”創(chuàng)設情境呢?我覺得如果用上這樣的方式就很不錯——
師說:“月”在李白的詩中出現(xiàn)的頻率是很高的。你能背幾句嗎?(生背)李白有一種“明月情結”,從他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可知,李白用天上的明月來寄托他的思念;從他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可知,李白有時把明月當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經(jīng)過這一番談話,學生們漸漸進入思考,心想:《峨眉山月歌》詩題中的“月”確實給了我們一種提示。再來了解了解本詩的作者李白。他是一個浪漫主義詩人,行文自然流暢,夸張綺麗,喜好喝酒,并且酒后作得一首詩,被稱為“詩仙”。學生心中想著這樣一個人物,再看題目,他會作一首什么詩呢?了解了這二點,再來看詩意。謝冕先生在《詩論》中說:“我以為詩的欣賞的第一步是要讀懂,要弄懂字面上的意義!痹蹅兊慕虒W用書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圖,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 “山”“月”“江”,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看圖,積累“朦朦朧朧”“隱隱約約”“層巒疊翠”“一葉輕舟”等詞語,并用這些詞語描述在圖中看到的'景象,展開適當?shù)南胂蟆?/p>
欣賞詩歌,最重要的是走進詩歌的意境,作為學生的引路人,我們應該多多思考,在教學古詩時,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好的情境。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8
《峨眉山月歌》與《望洞庭》寫的都是秋夜景色,但又有不同,《望洞庭》側重于寫景《峨眉山月歌》側重于抒情。
學習《峨眉山月歌》這首詩時,我重點抓住“思”字,讓學生自學古詩,并從古詩的字詞入手,深入理解詩意,并抓住文中的兩個比喻,做到重難點突出,使學生盡快地掌握古詩內容,感悟情感,讀好詩歌,體會秋夜思人的意境,也體會28個字的詩歌包含5個地名的不著痕跡的寫法。
我首先告訴學生這是李白離開四川到外地赴任時在途中寫的`。然后提出問題:你能讀讀詩,再聯(lián)系插圖,想象李白離開時的場景嗎?
接著巧妙地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讓學生充分展開合理的想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進一步領會詩意。在討論中老師參與學習小組討論。
最后讓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把詩歌中的文字變成鮮明的形象、生動的畫面、豐富的情感,培養(yǎng)提高學生感知語言形象的能力。在理解“下渝州”時,教師在下面標示出“渝州”的位置,問學生為何這樣畫?從而自然而然理解“下”的含義!為了讓學生理解“影入平羌江水流!蔽乙肓艘恢Ц琛霸铝磷撸乙沧摺。這里是“船兒走,月亮也走”孤獨的離鄉(xiāng)秋夜有著月兒的相送與陪伴,才能排解點思友之情。這節(jié)課學生興趣高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9
學習《峨眉山月歌》這首詩時,我重點抓住“思”字,讓學生自學古詩,并從古詩的字詞入手,深入理解詩意,并抓住文中的兩個比喻,做到重難點突出,使學生盡快地掌握古詩內容,感悟情感,讀好詩歌,體會秋夜思人的意境,也體會28個字的詩歌包含5個地名的不著痕跡的寫法。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李白的這首“峨眉山月歌”以前我并不熟悉。備課時,我翻閱了“唐詩鑒賞”這本字典,了解到本詩短短28個字,卻包含了5個地名,12個字,是唐詩中絕無僅有的。并且,這5處地名在詩句中的位置也不同,詩人寫作詩歌時巧妙地把它們融合在了詩句的各個部分,實在令人佩服。再從詩的整體來看,短短四行字,卻給讀者展示了從四川清溪到長江三峽的千里出游圖,其磅礴氣勢也令人折服。于是在課堂上我就抓住了這兩點來進行教學。
首先是解題,“峨眉山月歌”這個詩題中“峨眉山”是地名,“月”指月亮,“歌”是詩歌,即這是一首寫峨眉山月亮的詩歌。
接著,我告訴同學本詩短短28個字,卻包含了5個地名、12個字,是唐詩中絕無僅有的.,要求同學自由讀古詩,找出這5處地名來。5處地名找出來以后,學生對這首詩的理解略有所悟,但此時若放手讓他們自己來讀懂詩意對于半數(shù)同學來說還是有困難的。因此,第二步,我就要求學生再讀古詩,試著解釋詩意,遇到困難可以提出來。果然,學生對詩句中倒裝的寫法不明白,這“半輪秋”成了首當其沖的難題,在老師提醒“半輪是用來修飾月亮的”后,學生才弄明白了詩句第一行的意思。在此,我結合半輪月,配以簡筆畫介紹了上弦月、下弦月,了解了詩人出游的大致時間。
“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從字面解釋并不難,主要是學生得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并結合生活中人在動景物跟著動的生活經(jīng)驗才可以充分感受到此句的精當。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兩行只要明白“發(fā)、君、下”的意思,詩句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了解古詩的大意,第三遍品讀古詩的要求是根據(jù)整首古詩的理解寫出李白的出游路線。其目的是讓學生在品讀中在腦海中展現(xiàn)出這幅千里出游圖來;蛟S是因為對詩句理解不透徹,或許是因為平時很少看地圖,對此線路缺少了解,這條“清溪到峨眉山到平羌江到渝州到三峽”的線路圖出錯的同學很多,特別是渝州和三峽的次序,大部分同學給換了位置。我立即想辦法補救,以講臺為“清溪”要到“三峽”去,以次明白了“三峽”是最終目的地。教室的一過道為平羌江,我順江而下,向后看,看到了峨眉山,看到了那半輪秋月,前面不遠我將要到達的地方是“渝州”。學生對這樣形象的說法更能接受。
最后,在有節(jié)奏地朗讀故事的基礎上還留有一點時間給學生反復吟誦古詩,形成積累。原本在教學設計中還有讓學生結合書上的畫面以“山月”為題說一段話的訓練,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欣賞水平限制了這個訓練,難以完成美的欣賞與創(chuàng)造,只有以教師語言給予補充,此教學設計得再思改進。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10
本周四,上了一節(jié)錄像課《峨眉山月歌》,上課后,將錄像后的成品自己看了兩次,也借此對本課的教學進行反思。
綜合前期的備課、上課、再備課,自覺本課有如下進步:
第一、依據(jù)新課標中對中年段古詩的目標來設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新課標中,3-4年級古詩教學方面的目標是:“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像,領悟內容!保卦谇楦械捏w驗以及想象力的激發(fā),據(jù)此我設計本課的教學目標除識字寫字、朗讀背誦的目標外,還有關于“學習借助圖畫和注釋理解古詩大意,感悟詩歌描繪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情感!钡哪繕耍以诮虒W過程中,也時刻提醒自己要將目標落實到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去。
第二、吸收了本學期備課組在古詩教學方面的結晶,流程比較清晰,重難點的'突破比較順利。本學期,區(qū)級古典文學現(xiàn)代化的課題觀摩會在我校舉行,同年級付晶老師要上一節(jié)展示課。整個磨課的過程跨度將近一個月,有備課組互聽、互評,校長指導、區(qū)級教研員下校指導、市級教研員指導。我全程參加了,吸收了部分精華。特別是古詩教學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入詩境、悟詩情、誦詩這幾個流程,而且每個流程如何貫徹落實也有了深刻的體會。在我的教學中,我吸收了這些精華,并且加以了運用,實現(xiàn)了過程清晰,學生走入了詩歌的情境,領悟了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以及濃濃的鄉(xiāng)愁。
第三、教學語言更加精煉,對課堂的操控更加成熟。以前上課時,由于自己沒有譜,這個“譜”我理解的是——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理論的研讀、備課的準備充分等,由于事先的積累不夠,會出現(xiàn)課堂上有廢話,操控不了整個課堂,教學重難點沒有突破,在一個細節(jié)問題上糾結顧此失彼等情況。隨著自己學習的深入,以及對教學的領悟力有所提升,表現(xiàn)在備課上,更加有的放矢,上課中,語言比較規(guī)范,課堂的呈現(xiàn)也在可控的范圍內。
第三、教學準備比較充分,學生的表現(xiàn)能力較強。這節(jié)課本學期曾經(jīng)上過一次,當時是校長推門聽課。第一次上課,我自己對教材吃得不夠透,詩中五個地名,沒有提出來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甚至自己也沒有搞清作者的游覽順序,于是教學中沒有呈現(xiàn)。在領悟學生體會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階段,輔助的烘托比較少,比如說圖片、音樂都沒有,學生出現(xiàn)了地名不會讀、背誦不順暢的情況。這一次上課,備課方面我進行了調整,重備前,反復查找資料,首先自己把詩歌吃透,然后把自己的關于地名的思考加入到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通過學生的圈劃、思考,一起理出作者的游覽順序。在入詩境悟詩情環(huán)節(jié),我加入課圖片和音樂烘托,教學效果比第一次上課要好,學生的積極性也非常高。
但是,本次課還是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首先,在入詩境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領悟時是圍繞“作者此時可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學生經(jīng)過復習的過程,對于詩歌已經(jīng)十分熟練了。完全能否揣摩到我問這個問題的意圖,馬上就心領神會地說“看到了頭頂?shù)陌胼喸铝粒氲搅俗约旱募亦l(xiāng)自己的親人!痹谶@時候,我覺得我的教學目標已經(jīng)達到,就帶領同學們通過感情朗讀進入詩歌描繪的世界。但是整個只有月亮的世界太單薄了,事實上,作者坐船漂流在江面上,是可以見到特別多的景物的,這些景物與月亮在一起,才更有意境更真實?墒,通過兩個孩子看似完美的回答,我就將想象的腳步停留在此了。沒有將學生的思維打開,是本節(jié)課的硬傷。
第二、自身的形象需要再打磨提升。整堂課下來,我雖說有微笑,但是語言不夠活潑、肢體語言太過古板略顯僵硬,頭發(fā)也沒有整理好。離理想的小學老師外形活潑、貼近小孩子的口頭語言與肢體語言還有距離,自己平時要試著去調整,多錄音錄像,對照不足去改。
第三、自身的基本功需錘煉。在教學錄像中,明顯感覺到自己的板書很快、而且不夠美觀,在說話時有時停頓過長、有時會有一些方音出現(xiàn)。一節(jié)完美的課堂,這些情況是不應該出現(xiàn)的,今后要有意識去改進。
通過這節(jié)課,看到了自己的進步與有待發(fā)展的空間,今后要落實,離心目中理想的課堂和完美的教師形象還很遠,嘗思索、勤調整,朝著目標去。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11
學習《峨眉山月歌》這首詩時,我簡單介紹了一下寫作背景和詩人,告訴學生這是李白離開四川到外地赴任時在途中寫的。
然后提出問題:你能讀讀詩,再聯(lián)系插圖,想象李白離開時的場景嗎?有個學生說:他知道了李白離開峨眉山是在一個秋天的夜晚,那天晚上一輪彎彎的明月掛在天空,銀色的光輝灑在江面上,非常美麗。我相機提示:這就是哪句詩的內容?有學生回答“峨眉山月半輪秋”,為了讓學生盡可能學會自己讀詩,我告訴他們,古詩中往往會出現(xiàn)詞序顛倒的現(xiàn)象,那是詩人為了壓韻,如“峨眉山月半輪秋”,其實是“秋峨眉山月半輪”,學生感覺理解起來容易多了!坝叭肫角冀鳌币痪,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理解,有學生說:我知道李白在乘船時,看到月亮也在跟著他走,F(xiàn)在,月亮在平羌江中的.倒影也隨船順流而下,學生也能有所明白。接著,我示意學生:詩人乘著小船順流而下,從清溪駛向三峽,快到渝洲時,他會想起誰呢?有同學說,他想念家鄉(xiāng)的朋友,也有同學說,他想念一路陪伴他的月亮。
這樣的提問點撥,既發(fā)揮了學生的想象,有讓他們理解了詩句“思君不見下渝洲”的意思,可謂水到渠成,又入情入理。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12
古詩《峨眉山月歌》描寫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發(fā)了作者秋夜行船時思念故鄉(xiāng)和友人的感情。課始,我讓學生談談對峨眉山的了解,學生由于之前讀了《補充》,舉手挺踴躍的。良好的開端,成功的一半。學習詩歌,我引導學生看看圖片,讀讀詩歌,想一想,李白在行船途中看到怎樣的景色?心中又想了些什么?這一問題,貫穿全課。學生逐漸進入學習狀態(tài),默默地思考。如何讓學生走進古詩,體會詩人當時的'心情呢?我決定從聽覺方面入手,于是問學生:李白此刻在圖片上的哪個位置?想象一下,他此刻會聽到什么呢?
學生紛紛開始討論,交流時,說得流暢,輕松!此刻,他們仿佛真成了詩人,讀起來也特別有味道!看來,教學古詩,一定要讓學生走進古詩,走進詩人的內心。有時一個問題,便推了學生一把;有時看一下圖片,學生便借機跳入了古詩的意境;教學古詩,不必囿于理解詩意,解釋關鍵字詞;進入情境,擁有詩人的情懷才是最關鍵的!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13
今天我教學了古詩兩首的《峨眉山月歌》,昨天晚上就開始了思考這堂課了,為了突破枯燥的古詩教學,我嘗試采用了任務驅動法。
上課一開始必要的導入之后,我就提出了要求:今天這節(jié)課后的任務就是把這首詩歌改編成一個故事!看得出許多學生都有點畏難的表情,但是礙于我的“虎威”也只是張張驚訝的嘴而已。
既然覺得有難度就好了——有壓力才有動力!接下來我就發(fā)問了,同學們都感到有難度,你們覺得難在哪里?提出來說說!這下子,他們提出的問題就成了他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了,聽得也認真多了!而許多問題也接踵而至。
每當一行詩歌的`重點、難點突破了,我就讓學生來說說這一句的意思。我此舉的目的:一是真要聽聽他們會說了沒有;二是沒有舉手的人要么沒有聽課,要么還有問題,乘機發(fā)難(哈哈哈!我覺得我有點陰險的。╇p重壓力之下,我覺得絕大多數(shù)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更加主動了!
而在討論中,老師的巡視也應該起到實質性的指導作用,參與學習小組討論,安排小組代言。今天我就參與了一個小組的討論,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跟他們交流,并讓他們幫我代言。
今天連上兩節(jié)課下來,大家好像都沒有累得感覺,今天的教學應該是成功的
課堂教學大方向上,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細節(jié)上耍耍陰謀也無妨!
教學之后,我又跟師傅教科室夏炎潔主任交流了,交流中,我們對情景教學和日常能力教學的矛盾都提出了相同的看法,能夠像特級教師那樣把技能訓練和情景教學結合在一起還真的不容易!這將是我努力追求的方向和目標!
今天開始我對劉一洲、楊開來等人開始了“絕對板臉”制度,同時輔之以談心制度,效果還挺靈的。當然看著這些“活寶”,心里還是挺想笑的,強忍著還真有些難過!呵呵!不過能制服他們就要這樣!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14
針對這一課,我提出的教學目標是:
1、能有感情的讀好這首詩
2、理解關鍵字的意思
3、能站在詩人的角度理解這首詩的內容
4、理解詩人的心情和所要抒發(fā)的思想感情。
由于學生預習情況的非常好,目標1和目標2學生根本能夠達成。教學的重點主要是引導學生理解詩的內容和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在教的過程中,我從作者入手,引導學生說出有關李白的一些文學常識和詩句。在這一方面,學生的積累比擬豐富,大局部學生都能背誦李白的多首詩句,知道李白是“詩仙〞,但這里有一點我沒有處理好的是,有一位同學說李白是“詩圣〞,我進行了糾正,但是并沒有告訴他“詩圣〞其實另有其人〔杜甫〕。
進入正文以后,我是這樣處理的,從一二兩句寫景的詩句入手,讓同學們找出詩人所描寫的景物,然后用自己的話來描繪一下“峨眉山月〞,目的在于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內容,這里我給了幾分鐘的時間讓同學們小組討論,根本上同學們都能說出詩句字面上的意思。然后我又引導學生站在詩人的角度來理解這首詩,目的在于調動學生的想像力,同時能為后來理解詩人的情感做鋪墊,順利過渡到下文。但是在我在引導上做的不夠,備課的時候“備學生〞做的不夠充分,最后雖然大局部同學都能夠站在詩人的角度來描述詩意,有個別同學也能運用聯(lián)想和想像來描繪詩人看到的美景,但還是和自己預先設想的效果相距甚遠。
通過設置了一個問題“詩人坐在船上他是要去哪里?〞順順利過渡到三四兩句詩文的講解。我先給出了一些簡單的提示,還是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自己探討詩文的意思。小組討論的結果非常令人滿意,能夠完整的把詩意表述出來。在這里我重點強調了“發(fā)〞、“向〞和“下〞這幾個字的意思。最后讓學生圖文結合,體會整首詩所描繪的意境,從而感悟詩人的心情和所要抒發(fā)的思想感情。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04-14
峨眉山月歌教案01-20
《峨眉山月歌》教案11篇03-08
《峨眉山月歌》教案8篇03-30
大海的歌教學反思03-05
數(shù)字歌教學反思04-05
《放牛歌》教學反思04-09
《對韻歌》教學反思06-18
《媽媽的歌》教學反思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