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學心得> 《楓葉如丹》語文教學心得

《楓葉如丹》語文教學心得

時間:2023-12-13 09:53:16 教學心得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楓葉如丹》語文教學心得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jié),豐富我們的思想。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楓葉如丹》語文教學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楓葉如丹》語文教學心得

  追源溯流作為一種教法,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探求如何使讀、寫更為密切結(jié)合所總結(jié)的一種課堂教學方法,是把讀中學寫、以讀促寫的讀寫關系和教學原則落到實處的具體途經(jīng)之一。

  如果我們把一篇成型的文章比作一棵樹,那么,一般地說,它便經(jīng)歷一個由種子、萌芽、生長以至生成的過程。魯迅先生在談及自己的創(chuàng)作時曾說過:其作品所寫的事實,大抵有一點見過或聽過的緣由,但決不全用事實,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發(fā)開去,到足以幾乎發(fā)表我的意思為止。魯迅先生談論的雖是個人的創(chuàng)作過程,但很顯然,它具有普遍性。借用魯迅先生的話,我們把見過或聽過的事實視為源,而把基于事實之上的改造、生發(fā)以至組織成篇,這一先后有序的過程,視為流。因此,不難理解,所謂追源溯流法,就是探究作者原本創(chuàng)作過程即文章來龍去脈的一種教學方法。

  在平常習作中,我們常常看到,學生文章中所記敘的事情蘊含較為深刻的意義,所發(fā)表的意見包孕較為新穎的思想,卻很遺憾地沒能得到開掘、拓展、充實、升華,因而使文章流于表面、膚淺和單薄。而寫作中的這一致命弱點,又集中表現(xiàn)為思路不暢。暢通思路,需要多管齊下,比如通過廣泛閱讀逐步擴大認知領域,增長見識,通過講讀教學培育思維能力,逐步提高思維品質(zhì),通過批改作文指導學生把文章內(nèi)容向廣度、深度推進,等等。追源溯流法可算作這多管中的一管,它通過對文章由源至流的剖析,讓學生領悟其誕生的歷程,從而直接對寫作起到啟發(fā)和示范作用。

  下面,以袁鷹先生的散文《楓葉如丹》(見上海市高級中學課本H版第一冊語文)為例,談談追源溯流方法在實際教學中的運用。

  該文寫于1983年9月,時作家已近花甲,文章傳達的便是他此時的心境及對人生的理解。

  文章以空行為標志,一分為二。學生初讀文章第一部分,很快就被充溢其中的哲理和洗練優(yōu)美的語言所迷住,贊嘆不已。對此,通常的講讀教學,往往止于品味、賞析。追源溯流法則要求進一步追問:作者的生花之筆、奇妙之思是怎么來的?

  縱觀全文,不難看出,最初誘發(fā)作者創(chuàng)作動機的,是那株紅艷艷的樹葉,掛滿一樹,鋪滿一地的楓樹,它以其鮮艷的色彩,令作者怦然心動,于是回屋取相機。但幾次調(diào)試鏡頭后,又感到美中不足,總覺得缺少些什么。小莉貝卡的出現(xiàn),彌補了這一缺憾。蹦、跑、檢、跳躍、哼,一系列動詞,活現(xiàn)出小姑娘的天真、朝氣、活力,正是小莉貝卡,使楓樹內(nèi)在的神獲得圓滿的外在顯現(xiàn),使作者對這張照片很滿意。

  顯然,作者滿意這張照片的,既不單純是楓樹,也不單純是小姑娘,而是兩者組合所構成的意境。因此,物與人,成為作者思考的兩個因素,物與人的相映相融,成為作者關注的焦點。所以,接下來在文中便看到恍然明白的一段人與自然結(jié)合的議論。

【《楓葉如丹》語文教學心得】相關文章:

《楓葉如丹》教案設計04-03

《火紅的楓葉》語文教案06-26

《愛如茉莉》語文教案06-26

《愛如茉莉》教學反思02-15

《丹柯》教案03-12

語文教學心得06-09

語文教學的心得04-14

語文培訓教學心得11-12

語文項目教學心得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