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說課稿> 小學科學說課稿

小學科學說課稿

時間:2022-01-09 01:52:28 說課稿 我要投稿

小學科學說課稿模板合集10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科學說課稿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科學說課稿模板合集10篇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1

  《動與靜》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七課,該課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是運動,怎樣判斷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

  一、教學分析

 。ㄒ唬┰O計理念

  科學課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勤于鉆研、持之以恒、合作學習的情感態(tài)度和樹立科學的價值觀。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探究、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創(chuàng)造性地感受、鑒賞科學知識。

 。ǘ┰O計特色

  圍繞"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的這一焦點,教師恰當運用多媒體VCD進行師生對話。

 。ㄈ┙虒W目標

  1、探究目標:學生能利用參照物判斷某一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

  2、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學生愿意對物體"運動和靜止"的問題進行探究。

  (2)學生能意識到對一些物體狀態(tài)的描述是相對的。

  3、知識目標:學生能舉例說明物體的位置和運動需要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位置來確定。

  4、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目標:學生能利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判斷實際生活環(huán)境中物體的運動情況,解決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根據(jù)教材分析,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如何選擇參照物判斷一個物體的動與靜。

  二、教學設計

  1、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入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怎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本課開始時,我就提出一個學生熟悉的問題,"我們坐在行駛的車上觀察車外的景物,會有什么發(fā)現(xiàn)呢?"學生聽到這個問題后,注意力馬上被吸引到課堂上,于是回憶起坐車時的體驗,"坐在車里看見地面上原來不動的房屋和樹木都往后走","實際上是車在地面上行駛"等。這時我又提問"為什么會有這種現(xiàn)象呢?"引起學生探究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興趣。接著我又播放多媒體VCD《汽車的運動》(動畫片)讓學生觀看,看完VCD,學生探究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興趣更濃了。

  2、自主合作,討論交流

  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只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在學生的興趣被激發(fā)后,我讓學生默看課文中"蕩秋千"這一部分內(nèi)容,并引導他們進行討論得出問題的答案:從秋千上女孩的角度來看,秋千上的男同學和她自己的位置關系沒有改變,所以她認為秋千上的男同學是靜止的;而對于地面上的女同學來講,秋千的男同學對于自己來講位置在不斷改變,所以認為秋千上的男同學是運動的。我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到課文中判斷秋千上的男同學是否是靜止的,是將秋千上的男同學和判斷者自己作比較,看兩者的位置發(fā)生變化沒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討論作出判斷一個人或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方法:說一個人或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是相對于一個參照物來說的,人或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改變了就說這個人或物體是運動的;反之,位置沒有改變就是靜止的。接著我又播放VCD《汽車的運動》,讓學生再次熟悉判斷物體動與靜的方法。

  3、實踐應用,鞏固知識

  新課程理念強調(diào)"以學生發(fā)展為本",讓學生在知識、技能、態(tài)度、情感各個方面得到發(fā)展這才算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在學生掌握所學知識之后,我就讓學生解決實際問題。這時我播放多媒體VCD《奔跑中的狗》,讓學生判斷VCD中物體的運動情況。然后又讓學生回到課文中,分析課文中自動扶梯上、公共汽車上、旋轉餐廳里戴帽子同學的運動情況。最后讓學生分析電風扇工作時各個部分的運動情況。通過分析解決問題,發(fā)展了學生的能力。

  三、教學體會

  在本課教學中,我以新課標理念為指導思想,運用多媒體VCD教學手段,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深深地感到合理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調(diào)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同時我也感到,跟采用傳統(tǒng)手段教學相比,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教學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得輕松。

  小學科學四年級說課稿3

  說課的內(nèi)容是大象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課《果實累累的季節(jié)》。下面我分七部分將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做以說明:

  一、教材分析:

  《果實累累的季節(jié)》是本冊書《秋天,一幅美麗的圖畫》這一單元的第二課,它在學生學習《尋找秋天》這一課,對秋天有了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科學、準確地認識果實。本節(jié)課屬于綜合過程能力訓練教學范疇,由三個活動組成,即"秋天的果實"、"‘找星星’"和"果實分類",把探究的事實定位于果實。從三個不同的層面、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果實,使學生對果實的認識由表象到理性,層層深入,最后上升到科學理論上,重點培養(yǎng)"觀察與提問"的能力目標,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知事物,探究事物,檢驗探究性學習的成果。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在學習這部分之前,在日常生活中肯定見過以及吃過一些水果,所以有了一定的經(jīng)驗與基礎,但對果實的認識比較淺顯,籠統(tǒng)。本節(jié)課通過指導學生對果實的充分觀察,掌握果實的特征,并用這一知識分辨果實與非果實。這些都是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實際的,學生喜歡和愿意了解的知識。這些都是進行本課探究學習的有利條件。但三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小,對事物的認知和分辨能力稍差。所以對于本課內(nèi)容,要采取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由簡入深,逐步遞進的方式來學習本課。

  三、教學目標: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全面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實,明確果實的特征。

  2、能力目標:能從不同角度對特定事物進行定向觀察和提問。

  3、情感目標:樂于對生活中和學習中的各種現(xiàn)象,提出問題。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科學態(tài)度和正確的科學價值觀。

  4、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探究果實的特征。難點確定為:分辨果實與非果實。

  四、說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本節(jié)課我主要采用探究法,它通過讓學生對自然事物的觀察、描述、互相交流,形成對事物的認識。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鍛煉兒童思維,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我又把比較法、發(fā)現(xiàn)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起來,期望學生既能獲得大量豐富的感性材料,又可以提高興趣和求知欲,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的美好情感態(tài)度。以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tǒng)一。

  2、說學法:在指導學生的學法時,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生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力求將學生的知識、能力、興趣等心理素質(zhì)融為一體。為此我倡導學生"善于觀察,善于提問,善于思考"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

  五、教具學具準備:

  教學中要加強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所以我準備了以下教具:各種各樣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盤、頭飾、課件等。我為每組學生也準備了各種各樣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盤等。

  六、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展開:

  環(huán)節(jié)一:1、導入新課,我設計的導語是:

  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jié),人們滿載豐收的喜悅,各種果實也相繼成熟。在這個喜悅的季節(jié)里,老師也同樣帶著喜悅的心情來上這節(jié)課,大家想知道今天的課題嗎?(板書課題)

  2、緊接著詢問學生生活中所見過和吃過的水果,并出示課件(一副水果圖),讓學生說說果實的名稱。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huán)節(jié)里,我首先采用談話法導入新課,消除了學生上課開始的緊張感。接著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的水果,在課件的幫助下,強化了學生對各種水果名稱的認識,隨即引出后續(xù)探究活動】

  環(huán)節(jié)二:活動一"感知果實"

  1、以一個驚喜的形式拿出果籃,并讓學生說出果實的名字,然后引導學生換一種方式猜果實,介紹游戲"感知果實"。

  2、講述游戲規(guī)則,找2—3位學生以比賽的形式進行,并且教師參加其中。蒙眼做游戲,在游戲過程中表現(xiàn)好的同學獎勵。結束時師提問:"你是用什么方法,猜出這些果實的?"引導學生加深對"五官"的作用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拿出果籃,激發(fā)出學生的興趣,在"感知果實"的游戲中,教師參與其中,更好地激發(fā)了課堂氣氛,還達到了師生互動。這個游戲主要引導學生通過用眼看,手摸、鼻聞、耳聽,舌嘗等方式來辨認果實。這一環(huán)節(jié)我采用了發(fā)現(xiàn)法,觀察法,比較法等來指導學生!

  活動二:"找星星":在學生對秋天的果實有了一些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我設計學生用找"星星"這一趣味活動,探究什么是果實,什么不是果實。

  1、表揚并提問:你們吃過的水果里,它們里面是什么樣子的呢?并詢問學生有什么好的辦法可以看到果實的內(nèi)部。引導學生說出:橫切和縱切。并播放課件。

  2、學生可以用桌上的的材料,利用剛剛獲得的方法(橫切和縱切)去探究果實里面到底是什么樣的。在活動之前,首先,介紹實驗材料(各種果實,小刀,盤子,餐巾紙)接著介紹注意的事項。如:安全,衛(wèi)生方面。并且在活動過程中,囑咐學生把觀察記錄記下來。接下來活動,在活動結束時,小組匯報觀察結果,在匯報中對表現(xiàn)好的小組適當表揚。

  3、出示課件:各種切開的果實的圖片,讓學生通過觀看圖片以及剛剛的實驗記錄,引導學生分析,總結果實的共同特征,并板書:果實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種子組成。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是一個教師導趣、學生生疑——教師導思、學生質(zhì)疑的漸變過程。教學時首先我指導學生自主去生疑、質(zhì)疑,然后通過找星星的活動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去發(fā)現(xiàn)。我想,這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還讓他們在活動中體會成功與喜悅,更好地激發(fā)在以后的活動中主動探究的欲望!

  活動三:"果實分類"

  1、播放課件:各種果實,考考學生對果實共同特征的掌握情況。(對回答正確的同學表揚)首先以談話的方式介紹蘋果(帶頭飾)出場,并與大家打招呼,說出此行的目的(找朋友一起參加果實大會)接著鼓勵學生一起幫助蘋果找朋友。

  2、(其他小朋友帶上頭飾,比如:蘿卜,姜等一些非果實的圖片)播放課件"找朋友"學生游戲,并以開火車的形式進行。在游戲結束時,一起看看蘋果都找了哪些朋友。(一一說出它們的名字)。緊接著詢問蘋果:"為什么找到它們呢?"引導學生說出"我們都是果實,都是由果皮和種子組成"。然后大家歡送蘋果。

  3、師以驚訝的口氣詢問:"咦!怎么還有一位呀。"引導學生說出馬鈴薯別名土豆。并介紹馬鈴薯也是來參加果實大會的,可是它們沒有和它一起去,誰知道為什么呀。接著找個別的學生說出理由。并表揚。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通過角色扮演,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游戲中學生沒有壓力,在愉快的氣氛中,教學重,難點會不知不覺突破。使學生在游戲中掌握了知識,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也體現(xiàn)了"做中學"這一教學主旨。)

  活動四:拓展活動。

  為使學生學以致用,課后我給他們布置了一道實踐作業(yè):采集南瓜的種子。目的是對學生進行動手、動腦的訓練,讓學生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體會獲得知識的愉快和歡樂,把科學課從課堂走到生活實踐中。

  七、板書設計

  果實累累的季節(jié)

  果實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種子組成

  果實:蘋果、橘子、西瓜、辣椒

  非果實:土豆、紅薯、蘿卜

  小學科學四年級說課稿4

  一、說教材

 。ㄒ唬┙滩捏w系

  本課是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與《巖石和礦物》、《認識礦物的性質(zhì)》、《日益減少的礦物資源》共同組成"巖石與礦物"單元,本單元屬于"地球與宇宙"部分的內(nèi)容,是小學科學教材的重要教學內(nèi)容之一,同時也為后續(xù)學習"地球運動和地表變化"作好鋪墊。

 。ǘ┙虒W內(nèi)容

  本課教材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巖石組成地球的外殼,覆蓋在地球表面通過圖片導入,提出問題"對于巖石,你了解多少"?為后面學習巖石的特征,巖石的種類建立聯(lián)系,作好鋪墊;第二部分:引導學生仔細研究各種巖石,多角度了解巖石的特征,并對巖石進行分類;第三部分:初步了解巖漿巖、沉積巖、變質(zhì)巖的形成過程。

 。ㄈ⿲W情分析

  學生對于巖石可以說既熟悉又陌生,說熟悉是因為巖石是一種大家經(jīng)常能見到的東西,說陌生是因為這些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對于學生來學,還處于表面的認知狀態(tài),()只是一些零碎、雜亂、單一的片斷,對于巖石的特性,還沒有形成比較清晰、科學的認識。

 。ㄋ模┙虒W目標

  過程與方法

  1、會用感官和工具認識常見的巖石,并能在觀察實驗中發(fā)現(xiàn)巖石的一些特性;

  2、能夠用相關的分類標準(如顏色、形狀、軟硬等)對巖石分類;

  3、能查閱巖漿巖、沉積巖、變質(zhì)巖形成的有關資料;

  4、能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觀察結果,能夠用恰當?shù)脑~語描述觀察實驗等探索性活動。

  科學知識

  1、知道常見巖石在顏色、結構、軟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應中的不同特征;

  2、認識巖石有三種類型:巖漿巖、沉積巖、變質(zhì)巖,初步了解巖漿巖、沉積巖、變質(zhì)巖形成的過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欣賞自然界巖石的美麗,產(chǎn)生喜愛祖國山水的美好情感;

  2、意識到巖石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課前搜集各種巖石

  教師準備:

  1、分組觀察用巖石村本

  2、工具:放大鏡、小刀、錘子、滴管、稀鹽酸

  3、課件

  說教法、學法:

  本課共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我采用看圖——賞石頭——設質(zhì)疑——引導提問題

  通過學生的觀察,了解巖石分布——接觸自己搜集的實物賞識自然美→產(chǎn)生質(zhì)疑

  第二部分:采用設計研究方案——選擇實驗方法——組織分工——分組操作——觀察討論——組織交流——比較分類

  第三部分:采用與信息技術課相結合,利用網(wǎng)絡資源進行查閱資料

  教學過程

  一、關于巖石的話題

  1、課件出示圖片,學生欣賞后提問:從圖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欣賞完圖片,同學們會產(chǎn)生疑問:這些美麗石頭哪來的?

  出示另一幅圖告訴大家: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水覆蓋,有的地方被土壤裹上"薄毯",有的地方卻裸露在外,這種裸露在外的物質(zhì),就是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巖石,剛才我們看到了美麗石頭都是巖石。

  揭示課題: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認識常見巖石

  2、了解學生對巖石的已有認識

  學生欣賞自己搜集到的石頭

  提問:(1)關于巖石,你都知道些什么?

  通過這個活動了解學生對巖石已有的認知水平,在此基礎上調(diào)節(jié)、調(diào)整教學預設的方案。

 。2)關于巖石,你還有什么問題想問嗎?

  3、將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歸類板書

  二、研究各種巖石的特征

  1、同學們提出了許多問題,今天我們在課堂上先對巖石的特征進行研究。

  2、你們打算采用什么方法對這些巖石進行研究呢?

  引導學生回顧三年級水、土壤的研究方法,讓他們自己說出觀察巖石的方法,進一步鞏固、深化三年級下冊所提出的用多種方法對物體進行觀察的手段。學生會提出用放大鏡看,用手摸,用刀刻,把巖石放入水中等方法,這些方法我們以前都已接觸過,不必作詳細指導,只要提醒大家在實驗過程中注意安全。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2

  我說課的內(nèi)容是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課《尋訪小動物》。這一課教學以尋訪為話題,鼓勵學生在已有經(jīng)驗的基礎上去尋訪、親近、關注周圍環(huán)境中的小動物,指導學生在動腦筋、想辦法的基礎上嘗試調(diào)查和觀察,獲得更多的生活在附近環(huán)境中的小動物的信息。

  在教材中的地位:三年級上冊的教學內(nèi)容,為剛剛開始科學課學習的孩子們展開了四段不同但有聯(lián)系的科學學習旅程。其中“植物”和“動物”單元帶領學生走進科學之門,遨游在生命世界之中,通過關注一個個生命體的特點,逐步建立生命體的概念。《尋訪小動物》在“植物”單元之后為學生觀察小動物開啟了探索之門,是建立單元核心概念的基礎,在過程與方法上承上啟下,也是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重要時機。因此,本課在單元學習中舉足輕重。通過對生命世界的探索,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科學觀察的理解都形成了一定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再步入后面兩個單元構成的物質(zhì)世界的學習,相信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會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從這一意義來講,《尋訪小動物》一課在本冊教材中的地位僅次于《我看到了什么》。學情分析:為期一個月的“植物”單元學習,使學生對科學觀察的過程和方法有了初步的認識,為進一步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們的學校與動物園原址僅有一墻之隔,周邊有著不錯的自然環(huán)境,校園里生長著高大的銀中楊、低矮的灌木以及常見的小草,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生活和學習,自然常與一些小動物打交道。他們常常能聽到小鳥的鳴叫,見到過大樹上的螞蟻和蜘蛛、草叢中的蝗蟲和蚯蚓、飛舞的蝴蝶和蜻蜓,還有一不留神撞個滿懷的瓢蟲。對這些小動物,學生有著與生俱來的喜愛之情,會情不自禁地被小動物的活動所吸引。對小動物有意無意的觀察和從書本電視上獲得的有關信息,構成了他們對小動物零散的、不成結構的認識。那么,我們科學課的教學,我們科學教師應該做些什么呢?毫無疑問,鼓勵他們?nèi)ビ^察和研究,給他們必要的引導和幫助。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動物具有多樣性,動物的生存依賴于環(huán)境,不同的環(huán)境中生長著不同的動物。

  過程與方法: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jīng)驗和知識,提出尋訪小動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發(fā)展親近和關注周圍環(huán)境中的小動物的態(tài)度,形成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盡可能地提出尋訪活動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盡可能地啟發(fā)、指導學生動腦筋,想出自己的觀察、調(diào)查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來。

  教學準備:

  1、在校園里尋找一塊可供學生尋訪小動物的場地。

  2、設計簡單的記錄表,供學生參考。

  教學活動過程及設計意圖說明:

  一、談話導入:我們已經(jīng)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同學們在校園及附近觀察各種植物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另外一些有生命的小東西? (設計意圖:學生們在觀察大樹及各種植物的時候,已經(jīng)留意到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并且被一些動物的`活動所吸引,關于動物的一些問題已經(jīng)在學生的心里形成。此處的談話有助于學生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周圍小動物的經(jīng)驗和認識。)想對它們做進一步的了解嗎?看來我們需要搞一次觀察了解小動物的活動,給活動起一個名字吧。(給活動起名字隱含了對活動的性質(zhì)和目的的思考)

  二、活動前的準備:做足準備是一次好的觀察活動的前提和保障。為此,我設計了四個板塊的討論。首先通過討論明確尋訪調(diào)查的對象。“校園里可能會觀察到哪些小動物?猜猜會有多少種?”在做預測的同時也暗示了活動中需要進行記錄和統(tǒng)計。學生充分預測之后,教師出示一張剪貼拼接的掛圖,盡可能展現(xiàn)學生說到的小動物,激發(fā)興趣的同時暗示了“小動物”的大致界限,也有利于學生感受動物的多樣性。然后對尋訪調(diào)查的范圍進行了討論!澳馨阉鼈兌颊业絾?如果是在校園里,應該留意哪些地方?校園以外的附近呢?”通過討論學生明確了尋訪調(diào)查活動的范圍不僅限于校園內(nèi),還包括學校附近和家的附近,大體相當于學生的日常生活環(huán)境。教學到了這里,學生已經(jīng)躍躍欲試了,可是活動之前應該計劃一下吧?活動計劃制定的詳細合理常常決定了活動能否有效進行。

  于是進入第三個板塊的討論:分組討論尋訪活動的任務設置和活動計劃,包含尋訪活動的時間、地點的安排和小組內(nèi)部的分工、調(diào)查記錄的設計、活動中想要觀察了解的內(nèi)容等。計劃中時間、地點的安排是指如果課堂上尋訪調(diào)查時間不充分,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將活動延伸到課后。最后一個板塊的討論是本課學習的重中之重,目的在于盡可能地提出尋訪活動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盡可能地啟發(fā)、指導學生動腦筋,想出自己的觀察、調(diào)查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來。“在尋訪調(diào)查活動中會不會遇到什么困難和問題呢?”讓學生集中提出來,“這么多問題,誰有解決的好辦法?”學生可以針對某一個問題進行答疑,在答疑過程中鼓勵學生進行不同意見的爭論。在這一輪討論中,提出和解決的問題能夠涉及到觀察和調(diào)查的方法,同時也一定會涉及到自身安全、對待小動物的態(tài)度、對環(huán)境的影響等問題。因此有關活動的注意事項完全可以在此一并解決。在這期間,教師要做的一是控制好討論節(jié)奏,組織和引導學生有秩序地進行討論,二是注意提取有價值的意見記錄在黑板上。待學生充分討論之后,老師可以以尋求幫助的口吻提出漏掉的問題,請學生提出解決的方法。到了這個時候,課堂上是否有剩余的時間去進行尋訪活動已經(jīng)不那么重要了。準備已經(jīng)做足,相信在課間或課后,校園內(nèi)外一定少不了三年級學生尋訪小動物的身影。這正是《尋訪小動物》一課所希望達到和能夠達到的目的。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3

  果實累累的季節(jié)

  教學目標:

  1、根據(jù)物體特征進行簡單分類

  2、對植物的果實進行分類

  3、了解蟋蟀的生活習性,了解果實的種類

  教學要點:

  這一節(jié)課所要探究的事物是果實。通過學生全面的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實。

  學生準備果實,毛巾或餐巾紙。

  教師準備小刀,盤子。

  教學過程:

  1、激發(fā)活動興趣

  先評比上節(jié)課制作的樹葉書簽:小組內(nèi)評比,每個小組推薦2件好作品。

  教師對優(yōu)秀作品進行點評,并在“小科學家成果展示欄”里展示一個星期。

  提出問題:植物都長有形狀不同、顏色各異的葉子。除了葉子之外,樹上最常見的還有什么?

  2、果實展示會

  大家拿出自己帶來的果實,開一個展示會。

  (1)果實都有不同的形狀和顏色?吹降暮陀|摸到的'果實形狀一樣嗎?

  (2)果實都有不同的味道,聞到的和吃到的味道一樣嗎?

  學生小組內(nèi)進行觀察。邊觀察、邊討論、邊記錄。把觀察到的問題存入“問題銀行”。

  3、趣味活動——找“星星”

  選擇梨、蘋果等果實,指導學生從不同的方向用小刀切,看誰能找到“星星”,即種子的排列形式。

  歸納果實的特征:

  注意事項:

  (1)使用小刀時要注意安全,既不能傷害自己,更不能傷害到他人;

  (2)找到“星星”后,切開的果實、餐巾紙等要及時清理;

  (3)小刀、盤子、毛巾要及時清洗干凈。

  4、分類:找果實

  把水果分一類,蔬菜分一類;

  把桔子分一類,蘋果分一類;

  根據(jù)能否生吃進行分類;

  按照果實的顏色分類;

  科學自助餐:馬鈴薯為什么不能參加果實大會。

  拓展活動:采集植物的種子。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空中花朵--降落傘》是北師大版課改教材第五冊第九單元第三篇課文。這篇課文用平實的語言介紹了空中花朵--降落傘的發(fā)明過程。全文共有9個自然段,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介紹觀看跳傘表演十分有趣,引出降落傘是怎樣發(fā)明的故事。第二部分介紹了盧諾爾曼發(fā)明降傘的故事。這一部分一樣可分為兩層,第一層講盧諾爾曼從小就富于幻想,常和小伙伴們到附近的一座高塔上玩,幻想著能像小鳥一樣飛上藍天,從而產(chǎn)生了想飛的愿望。第二層寫盧諾爾曼長大后發(fā)揮想像,敢于實踐,終于發(fā)明了降落傘。

  教材中有一副插圖,描繪的是盧諾爾曼從高塔上往下跳進行試驗的情景,教學中若能圖文并茂,可增強教學效果。

  二、說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中提出,語文教學在發(fā)展學生語言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要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學生要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根據(jù)課標的要求,結合本單元的教材安排,本人從三維角度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讀懂這個有趣的故事,掌握文中的12個生字的書寫,以及興、系、降、喝、禁這五個多音字在文中的用法與讀法。

  2、學會用要是__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_說一句話。掌握沉浸、聚集、廣泛、不可思議等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3、繼續(xù)學習使用查字典和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詞語在句中的意思,培養(yǎng)學生快速閱讀,大致掌握文中內(nèi)容并會復述故事、講故事,并能說說降落傘的用處。

  4、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發(fā)言習慣。

  5、培養(yǎng)學生從小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品質(zhì)。

  6、從小培養(yǎng)學生大膽想象的創(chuàng)新品質(zhì)。

  教學重點:盧諾爾曼為什么能夠發(fā)明降落傘。

  教學難點:同教學重點。

  本課我安排用兩課時教完,今天側重說第一課時。

  三、說教法

  1、以題統(tǒng)文法:從課題入手,讓學生讀完課題后,接著說說你對這個課題有什么想法,想知道些什么,可以提出什么疑問,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為習作的學習作鋪墊。

  2、誦讀法: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因此我安排了指導學生對文章的2--5自然進行多次的品讀,引導學生體會、想像在盧諾爾曼腦海中出現(xiàn)的意境、及其心境,品讀感嘆句要是我能像小鳥那樣,用翅膀在天空中飛翔多好呀!那我就可以飛上藍天了。和不要說飛上藍天,像麻雀那樣從塔上飛到地面也行!對這兩句的教學,我將采用比較法、換詞法、缺詞對比讀等方法,引導學生體會盧諾爾曼心中的美好幻想,并不著痕跡地讓學生體會感嘆句的讀法與用法。

  3、舉一反三法(文本擴展法):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是不有。因此,我抓住文中的要是我能像小鳥那樣,用翅膀在天空中飛翔多好呀!和幾個比喻句進行文本擴展。如教學要是一句時,可以出示該句,而后引導學生思考補充說完要是我能像小鳥那樣,用翅膀在天空中飛翔多好呀!就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后再過渡到要是__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讓學生的學習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在學習第一自然段和第八自然段的兩個比喻句時,也是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語言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

  4、表演法:本文是一篇科普小故事,字里行間并不是很難以理解,所以第二段的后一部分的ca88,我將采用表演法,讓學生自己動手,用橡皮和紙張、手帕等材料,模仿制作小降落傘,加強學生的學習體驗。

  四、說學法

  1、快速閱讀法。在過完生字關后再讀課文,指導學生用默讀的方法,較快地把課文讀一遍,而后說說文講了什么故事,能簡單復述作品的大意,這也是課標在第二學段提出的一個技能目標。

  2、繼續(xù)學習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詞語在文中的意思。文中"沉浸、不可思議、聚集、幻想"等詞語的ca88可以采用這種方法ca88。

  3、采用"讀讀、畫畫、想想、問問、議議、練練"的學習方法,在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中理解課文,培養(yǎng)能力,陶冶情操。

  五、說ca88程序

  1、故事引入。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充分發(fā)揮本人語言特長,為學生講意大利囚犯拉文用雨傘越獄的故事引入,也可以用課件引入,課件的畫面應是降落傘從空中落下的情景,從而激發(fā)學生對本文學習的興趣。

  2、揭題。板書課題,讀題后,引導學生說說你對這個課題有什么想法,想知道些什么,可以提出什么問題。而后直接切入第一自然段的學習,引導學生自讀該段,邊讀邊想,讀懂了什么,哪些句子好,有什么疑問。之后引導學習第一句"觀看跳傘十分有趣,降落傘從空中緩緩飄落,好像是一朵朵盛開的鮮花,特別美麗。",并進行文本擴展練習,讓學生模仿該句說一句話。

  3、學生借助課后拼音自讀課文,要求讀通、讀順,并畫下自己不懂的字詞,可以請教同學、教師或字典。

  4、檢查自學情況,過關課文生字的'讀音及部分生字的書寫。

  A、指名分段朗讀課文,相機在黑板上寫下文中多音字而后進行ca88。

  B、詞語多種形式的過關讀。

  C、ca88生字的書寫。

  難字:幻與幼進行比較。

  系統(tǒng)字:演、沉、浸:指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他們都是左右結構中含上下結構,而且都有一個"冖"。在教師示范書寫后,讓學生當堂進行書寫練習,每字寫兩遍。

  5、讓學生用默讀的方法,較快地把課文讀一遍,而后說說文講了什么故事,能簡單復述作品的大意。

  6、深入學習課文第二段的第一層。出示第一層的材料,而后指導學生帶問題讀書,"盧諾爾曼為什么能夠發(fā)明降落傘?"做到讀讀、想想、畫畫、議議、問問。

  交流時結合學生的自學情況結合問,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盧諾爾曼小時候有什么特點?他們的想法在當時能實現(xiàn)嗎?文中用了什么詞來寫?"嘰嘰喳喳"是什么意思,小伙伴們在議論什么,他們都會說些什么,這么熱鬧的感覺像什么感覺?從"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中"你讀懂了什么?

  在對盧諾爾曼小時候的特點有了深刻了解之后,對描寫其想象的兩個句子進行有表情的朗讀,接著進行"要是__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訓練;接著讓學生模仿盧諾爾曼這兩句話的語氣,說說如果你是他,可能會有什么樣的幻想,不要求用文中的句,不著痕跡地進行口語訓練。而后過渡到對第一層的朗讀。

  7、最后小結本段的ca88,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盧諾爾曼小時候就富于幻想,從而為長大后設計第一頂降落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8、作業(yè)

  A:向同學、家長說說自己曾有過的幻想。

  B:收集自己所了解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及小科學家的故事,在班級學習園地上交流。

  C:熟讀課文,向家長講講降落傘的故事。

  D:抄寫已教生字各三遍,并組詞。

  第二課時將進行以下ca88:

  1、繼續(xù)完成盧諾爾曼為什么能夠發(fā)明降落傘的原因之二:大膽實踐。

  2、說說降落傘的用處。

  3、完成余下生字的ca88。

  4、動手實踐,制作一個小降落傘,體驗過程。

  5、復述故事。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本課中學生通過觀察自然界巖石的特點,推想大自然中巖石的風化原因。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展開自主的探究活動,知道巖石風化的主要原因。并通過實驗對不容易觀察到的巖石變化現(xiàn)象進行推想,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

  二、說學情

  雖然前面學生已經(jīng)認識了巖石以及巖石的用途,但對巖石風化的原因卻知之甚少。這就需要學生在課內(nèi)外去搜集、去探究、去觀察、去驗證。

  三、說目標

  根據(jù)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實際,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體驗科學探究中證據(jù)、邏輯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簡單的器材進行風化作用的模擬實驗。

  2、喜歡大膽想象,能對巖石的最終變化結果進行合理的推想,愿意合作與交流。

  3、知道巖石風化的主要原因,了解著名石雕物品的防風化措施。

  四、說教學策略與方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的體現(xiàn)必須在啟發(fā)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求知欲望。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力圖體現(xiàn)以學生自主探究活動組織教學,通過營造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動起手來,參與到實驗中去,并且能夠積極地去設計實驗方案,課下可讓學生到圖書室、上網(wǎng)查閱資料,搜集了解石刻、石雕物品的防風化措施,使課題加以延伸和拓展。

  五、說活動準備

  帶蓋塑料瓶、碎石塊、酒精燈、鑷子、火柴、花崗巖(小塊)、水、防護鏡、石膏、綠豆等。

  六、說教學過程

  本課在教學過程中我為學生設計了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情境導入

  我首先出示一塊巖石讓學生觀察,并提問:它上萬年前就是這樣嗎?那上萬年以后還會是這樣嗎?讓學生自由回答。(再集中呈現(xiàn)巖石圖片) 欣賞后再提出問題來研究。

  (二)、作出假設

  是啊,巖石怎么會變成這樣呢?是誰的作用使巖石發(fā)生了變化呢?我讓學生先進行小組討論,然后把猜想的巖石變化原因畫或者寫在記錄表中。再全班進行交流。根據(jù)學生的假設,適時板書:冷熱、水流、生物、風、火山、地震……

  (三)、自主探究

  在自主探究環(huán)節(jié)中,我為學生設計了三個有趣的活動。

  活動一:水流對巖石的作用

  在這個活動中,我引導學生自己設計水流對巖石作用的模擬實驗,然后進行小組討論和交流,教師適時進行點撥和提醒。比如在學生實驗過程中可相機提問:你觀察到巖石有什么變化?實驗現(xiàn)象能說明什么?瓶中的巖石有沒有變得像這塊鵝卵石一樣光滑圓整呢?為什么呢?這些問題的提出,主要是讓學生明白自然界中的巖石變化是一個需要很長時間的過程。

  活動二:冷熱對巖石的'作用

  本活動也是讓學生自己設計模擬實驗,把巖石放到酒精燈上燒,表示熱,燒完后放到?jīng)鏊铮硎纠。冷熱變化代表的是白天和夜晚的冷熱差別。在實驗過程中可相機提醒學生正確使用酒精燈、注意安全、給巖石加熱的同學帶好防護鏡等。學生回報交流發(fā)現(xiàn)的問題后教師小結。(冷熱差別使巖石體積收縮和膨脹,內(nèi)部結構就會受到破壞,產(chǎn)生裂縫,甚至脫落下碎石屑。)

  活動三:生物對巖石的作用

  在這個活動中我為學生設計了在石膏中種綠豆的實驗(課件出示圖示)——向杯子里倒入石膏糊,灑上幾粒綠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將結成塊的石膏放入盛水的盤子。同學們認為幾天以后會有變化嗎?(發(fā)芽的綠豆能從堅硬的石膏中鉆出來嗎?)學生猜想后接著問: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做這個實驗?學生討論后小組領取材料,開始在石膏里種種子,教師巡視指導。

  本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讓學生知道生物對巖石的作用,親自體驗觀察、驗證的樂趣。

  (四)鞏固小結

  巖石在自然界當中,會受到氣溫變化、植物生長、水流沖刷、風吹日曬等因素的影響,會發(fā)生破碎,這種現(xiàn)象就叫做風化。

  (五)運用拓展

  1、自由活動

  出示圖片:山下的這些碎石,不斷地風化,最終會變成什么?本活動設計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猜想、模擬實驗,推想巖石變化的最終結果,讓學生推想出地球上土壤的形成原來是由巖石風化造成的。培養(yǎng)學生的類比推理能力。

  2、課題延伸

  課下讓學生通過上網(wǎng)、到圖書室查閱資料,了解著名石刻、石雕物品的防風化措施。通過這一課后拓展活動使學生對巖石風化有更全面的認識,讓學生在豐富視野的同時,關注與巖石風化有關的研究,把課堂探究活動拓展至課后,關心科學、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6

  說教材:

  《珍貴的淡水》是粵教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自然資源》的第一課。本課主要通過對日常的生活現(xiàn)象進行觀察和思考,使學生知道自然界水資源的分布情況;通過對資料數(shù)據(jù)的對比和分析,使學生了解地球可利用的淡水資源的匱乏,從而樹立保護水資源、保護自然資源的責任心。在本課中,教材安排了3個活動,分2課時完成;顒1“積少成多”,讓學生通過測量滴水情況,調(diào)查生活中水資源浪費的現(xiàn)象;活動2“淡水資源知多少”,是通過對資料數(shù)據(jù)的整理和分析,了解地球的水資源分布情況;活動3“我該怎樣用水”,則在之前學習的基礎上,學會制定用水計劃,鼓勵學生科學用水,了解節(jié)約用水的意義,培養(yǎng)其節(jié)水意識。 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nèi)容,結合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和心理認知的規(guī)律,我擬定了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自然界水資源的分布;

 。2)知道地球上淡水資源非常匱乏。

  2、能力培養(yǎng)目標:能利用簡單表格、圖形、統(tǒng)計等方法整理有關資料,能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讀數(shù)據(jù),對現(xiàn)象作合理的`解釋。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使學生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護水資源,保護自然資源,關心日常生活中的現(xiàn)象,關注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

  根據(jù)以上教學目標,我把指導學生認識到保護淡水資源的重要性作為教學重點,把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等方法,知道自然界水資源的分布情況,以及地球上淡水資源的匱乏情況作為教學難點。

  說學情:

  水,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接觸到,在三年級的時候,學生也通過《走進水世界》這一單元的學習,知道地球是一個藍色的“水球”。從地球儀或世界地圖上也可以看到,海洋面積占地球總面積的70%以上,地球的表面大部分都是水域,因此學生會有水資源多得很的錯誤認識。加上小學生的節(jié)水意識本來就很模糊。針對這種現(xiàn)狀,就需要學生課前圍繞本課主題進行大量的資料搜集,關注身邊的用水情況,了解地球上淡水資源的真實情況,了解節(jié)約用水的意義,培養(yǎng)其節(jié)水意識。

  說教法學法:

  教法: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探究科學知識的欲望;

  2、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跟據(jù)學生的實際狀況適時指導,引導他們通過自主探究認識科學現(xiàn)象。

  3、針對農(nóng)村孩子,多鼓勵、多引導,規(guī)范學生學習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把話說完整的能力、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學法:閱讀自學、小組合作探究、小組交流討論和集體交流討論、動手操作、記錄和分析數(shù)據(jù)。

  說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地球儀、燒杯、量筒。

  說教學流程:

  提出問題——搜集數(shù)據(jù)——資料分析——討論歸納

  一、情景導入:

  媒體:出示課本圖。

  情景:在學校食堂的洗手池旁,由于波波洗完餐具后,沒有把水龍頭關好,自來水在不斷地滴流。妍妍趕緊把水龍頭關掉。波 波卻覺得水多的是,浪費幾滴水不要緊。

  討論:水真的很多嗎?真的不怕浪費嗎?

  思考:在生活中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你會怎樣做?

  二、活動一:積少成多

  媒體:出示課本圖。

  問題:如果水龍頭沒關緊,不斷地滴水,一天到底會浪費多少自來水?

  任務:測量一個水龍頭滴水一天浪費的水量。

  活動:將水龍頭調(diào)整到滴水狀態(tài),放一個燒杯在下面接水。10分鐘后,用量筒測量燒杯里接到的自來水水量。

  目的:通過學生實驗,親身感受水龍頭在滴水狀態(tài)下水的流失情況。

  調(diào)查:調(diào)查生活中其他浪費用水的現(xiàn)象。

  三、活動二:淡水資源知多少?

  媒體:出示課本圖或地球儀。

  問題:觀察地球儀,看看地球的水在哪里?

  活動:觀察地球儀尋找地球的水資源,并將發(fā)現(xiàn)記錄在課本的表格中。

  交流:請各小組介紹自己的發(fā)現(xiàn),了解海洋面積占地球總面積的70%以上。

  問題:既然水在地球上的分布十分廣泛,海洋面積占地球總面積的70%以上,是否說明地球上的水資源十分豐富?

  引導:地球上的水體雖然很多,但可被人類利用的卻不多。

  活動:閱讀課文的資料文字,根據(jù)數(shù)據(jù),填畫模擬水資源分布比例表。

  討論:各小組根據(jù)模擬的水資源分布比例表,討論為什么海洋面積占地球總面積的70%以上,但人類可以利用的淡水資源卻十分貧乏。

  媒體:播放“珍貴的淡水資源” 視頻。

  小結:通過閱讀資料和分析數(shù)據(jù),認識地球上的淡水資源十分貧乏,只占水資源的2.5%,而可以被人類利用的僅占淡水資源的0.3%。

  四、活動三:我該怎樣用水?

  問題:地球水資源中,可被人類利用的淡水不到總量的萬分之一,對此你有什么感想? 交流:與同學交流各自的想法。引導學生認識水資源的珍貴。

  討論:說說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費水資源的現(xiàn)象?

  活動:小組活動。根據(jù)大家了解到的情況,針對浪費水的現(xiàn)象寫一份倡議書,號召大家一起珍惜和愛護水資源。

  五、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讓學生分組討論總結,然后我再進行補充,總結性復述,最終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轉化為學生頭腦中的知識。

  總之,教學過程一直貫穿面向全體學生的思想,以探究活動為科學學習的核心,培養(yǎng)尊重事實和善于質(zhì)疑的科學態(tài)度,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

  說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設計我力求做到結構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能量的轉換》是《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二課(放映幻燈1),在本單元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放映幻燈2)經(jīng)過第一課《各種各樣的能量》的學習,學生對能量以及能量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本課進一步引領學生探究各種形式的能量之間是如何轉換的,為第三課《能源》第四課《節(jié)儉能源和開發(fā)新能源》建構堅實的科學知識基礎,也為他們今后學習物理學最普遍的定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打下感性認識基礎。四課之間是層層遞進的邏輯關系。

  本課將指導學生認識能量最基本的特點----能量的轉換。教學資料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認識什么是能量的轉換。

  第二部分:認識能量轉換的過程。

  第三部分:做一個簡單的能量轉換玩具。

  第四部分:拓展活動——畫能量轉換的卡通畫。

  (放映幻燈3)根據(jù)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六年級學生的實際,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讓學生建立能量轉換的概念,明白一種形式的能量能夠轉換成另一種形式的能量。這是本課學習的重點。

  2.科學探究:

  (1)、能根據(jù)現(xiàn)象進行猜想、推測,并能經(jīng)過實驗驗證發(fā)現(xiàn)規(guī)律,親歷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

  (2)、指導學生探索,能針對具體情境說出什么形式的能量轉換成了什么形式的能量。這是本課學習的難點。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樂于合作,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2)、懂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蘊藏著科學道理,并能不斷地提出一些問題,自我設計研究方案去解決問題。

  二、說教學策略、方法以及教學準備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在啟發(fā)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求知欲望,力圖體現(xiàn)以活動組織教學,經(jīng)過營造趣味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經(jīng)歷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去認識能量的轉換。為此特做如下教學準備:錄音機、火柴、縫衣針、花生、涼水、不銹鋼湯勺、軟木塞、大扣子、長1米左右的線繩。

  三、說教學過程

  對于本課的教學,我主要安排5個環(huán)節(jié)組織教學。

  環(huán)節(jié)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探究興趣,認識能量轉換的概念。

  六年級學生對能量轉換基本沒有科學的清晰的認識,教學時經(jīng)過身邊的生活實例幫忙學生弄清能量的轉換是怎樣回事,(放映幻燈4)再經(jīng)過開燈、放錄音、搓手等活動,引導學生認識能量能夠轉換并經(jīng)常轉換,能量的轉換與我們的生活十分貼近,從而激發(fā)他們進一步研究的興趣,充分調(diào)動學生思維,為本課重難點突破做好鋪墊。

  環(huán)節(jié)二、親手實驗,感知能量轉換的過程。

  這部分是本課的重點,我分為兩個層次循序漸進突破。(放映幻燈5)首先采用美國杜威先生“做中學”的教學思想,以合作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根據(jù)書上的提示四人一組完成小實驗。先在湯勺里倒入適當涼水并測好水溫。然后固定花生米,點燃花生米加熱水,比較加熱前后水溫的變化,最終組織學生描述能量的轉換過程:劃著一根火柴,人體中的化學能轉換成了光能和熱能。燃燒一;ㄉ,加熱了水,花生米中的化學能就轉換成了光能和熱能。這個小實驗簡單易操作,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干,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這便是真正的科學教育。研究證明,僅有學習者處于一個有著多種多樣的聯(lián)系與刺激的環(huán)境中時,才能更好地建構自我有價值的知識并迅速地發(fā)展其思維本事。

  第二層次是本課教學的難點:經(jīng)過模式圖引導學生描述能量轉換的過程?茖W課強調(diào)使學生學會科學的看問題和想問題,定量分析能使他們的頭腦更精確化更科學化,僅有能用必須數(shù)據(jù)來描述事物時,才算到達對事物性質(zhì)的真正了解。所以我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師生共同討論梳理圖上的一組復雜而連貫的能量轉換過程。這是書上的一幅彩圖,教師引導學生準確描述,“太陽的能量以光能的形式輻射到地球,植物接收了來自太陽的光能,并轉換成化學能儲存在植物體內(nèi),人吸收植物的化學能轉換成機械能,發(fā)電機把機械能轉換為電能,電熱水壺把電能轉換為熱能和聲能!边@樣就淺入深出、深入淺出將一個抽象的科學知識體系——能量守恒定律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科學的概念和思維。用活教材,教會學生科學的探究過程,掌握必須的科學方法,相當與讓學生有了一根“點石成金的手指頭”,這是學生終身受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本錢。

  環(huán)節(jié)三、做小玩具,探究飛旋扣子的秘密,體會能量轉換的過程。

  動手做小玩具,我認為是本課教學資料安排的一個亮點,它貼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學生的學習熱情將再一次被激發(fā)到高潮。(放映幻燈6)課文詳細地介紹了制作所需要的材料和制作方法,并且給出了成品樣式和操作情景,學生能順利完成操作,在學生玩過之后探究討論這個小玩具里是什么形式的能量轉換成什么形式的能量,很容易就能理解動能與重力勢能之間的`能量轉換。再讓學生玩玩自我熟悉的溜溜球,充分理解動能與重力勢能的轉變。這個教學資料的設計不僅僅讓學生充分感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蘊藏著科學道理,并且初步感知了抽象的科學體系——機械能守恒定律。

  環(huán)節(jié)四、動手畫一畫能量轉換的卡通畫。

  這個活動是在學生理解能量轉換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對前面學習的鞏固和檢驗,是從探究到實踐的過程。所以我采用自主式教學方法,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自由發(fā)揮做畫,這個環(huán)節(jié)不但能使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和獨立性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并且潛移默化培養(yǎng)了孩子的科學素養(yǎng)。

  環(huán)節(jié)五、總結鞏固,延伸運用,學會持續(xù)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課堂結束時以“經(jīng)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的收攏式提問結合板書對課堂學習資料做一個掃描式總結,然后觀看一段DVD影象資料引發(fā)學生深層思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個教學設計的目的是既加深學生對能量轉換的認識,開拓視野,又引發(fā)學生新的思考,最終讓學生課后繼續(xù)探究問題:“在能量轉換的過程中,一種能量的增加或減少,轉換的另一種能量是否會發(fā)生變化?促使學生學科學,愛科學,能自主對知識進行系統(tǒng)整理,并把探究活動延伸至課外。

  四、說板書設計

  第二課能量的轉換

  轉換

  一種形式的能量——→另一種形式的能量

  電燈

  電能——→光能和熱能

  劃火柴

  (燃燒花生米)

  化學能——→光能和熱能

  飛旋的紐扣

  動能-——→重力勢能

  ……——→……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8

  【教學目標】

  根據(jù)相關內(nèi)容的調(diào)整和課程標準要求,制定以下目標:

  過程與方法

  ●知道人體有哪些感覺器官,能運用各種觀察器官進行觀察;

  ●利用放大鏡、望遠鏡、聽診器等工具觀察,體會到用工具觀察更有效;

  ●綜合運用各種感官辨識和配制飲料。

  知識與技能

  ●知道什么是觀察;

  ●知道觀察的作用;

  ●知道各種感官收集不同的信息。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驗到觀察是不斷發(fā)現(xiàn)和深入思考的源泉,是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

  ●體驗到工具可以擴展人的感官功能——技術對科學的發(fā)展起著重大的推動作用;

  ●意識到所有感官一起工作,觀察才會更全面、更準確。

  ●養(yǎng)成對周圍物體進行仔細觀察的習慣。

  【教學準備】

  課件,裝有蘋果、梨子、荔枝的黑色塑料袋,望遠鏡,放大鏡,聽診器,顯微鏡,紅糖水,白糖水,配方奶,紅糖,白糖,奶粉,小勺,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杯等。

  【教學實錄】

  活動一:認識眼睛的觀察作用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幅美麗的圖片,想知道是什么嗎?

  生:(露出好奇的目光)想。

  師:(播放圖片)請靜靜地觀察圖上都有些什么?比一比,看誰觀察得最仔細。

  (生觀察圖片)

  師:誰先來說說觀察到了什么?比一比,看誰聽得最認真。

  (生描述觀察到的景物,師引導學生補充)

  師:(點一位沒有發(fā)言的同學)他們說到的你都觀察到了嗎?

  生:有些沒有發(fā)現(xiàn)。

  師:為什么沒有發(fā)現(xiàn)呢?

  生:我觀察沒他們仔細。

  師:老師相信你以后也能和他們一樣仔細觀察的。

  師:剛才同學們用自己敏銳的雙眼觀察了圖片上這些景物,其實眼睛是我們身體重要的感覺器官,我們用眼睛有目的的、仔細地看,可以觀察到很多事物。

  [課中反思1]:根據(jù)三年級學生的觀察特點,選用觀察圖片來替代教材中觀察自己的眼睛的活動,便于學生與同學比較觀察同一物體時存在的差異。在引導學生用語言描述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這一環(huán)節(jié)時,注重引導學生認真傾聽,在不斷補充、追問等多邊交流中讓學生體驗到觀察時要仔細、交流時要傾聽,強化了觀察和交流的正確方法。同時,對觀察活動中沒有進入角色的同學,及時給予提醒鼓勵,有利于全體同學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體現(xiàn)了面向全體的教學思想。

  活動二:認識手、鼻、舌、耳的觀察作用

  師:(出示一黑色塑料袋)這是什么?

  生:黑色塑料袋。

  師:不打開袋子,你知道它里面裝的是什么嗎?

  生:不知道。

  師: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這個袋里裝的是什么?

  生:可以用手摸。

  生:用鼻子聞也應該可以。

  生:我覺得還可以用舌頭嘗。

  師:真聰明,如果老師現(xiàn)在就讓你來確定這個袋子是什么的話,你會怎么做?

  生:先用手摸。

  師:你為什么先選用用手摸這種方法?

  生:我覺得比較簡單。

  師:可不可以先用鼻子聞或用舌頭嘗?

  (學生自主的發(fā)生辯論)

  師:對,不明的東西不能隨便聞、隨便嘗,我們要注意安全。

  師:我們每個組也有一個裝有不明物的黑袋子,請小組長從實驗桌中取出來,組織小組同學閉上眼睛,用你們剛才想的方法試試。

  (小組成員在小組長的組織下進行閉眼摸物活動)

  師:剛才同學們活動進行得非常認真,值得表揚。誰來說說你用手摸準了哪些物體?

  第2組:我們剛才用手一下子就摸出了荔枝,因為我們感覺到荔枝比較小,而且表面很粗糙,。

  師:用手能感覺到物體的大小和表面粗糙程度。那些我們用手摸不能確準的,又該怎么辦?

  生:還可以用鼻子聞。

  (小組閉眼聞物活動)

  師:聞到了什么?

  第5組:我們這個組的小華特別喜歡吃蘋果,一下子就聞出了蘋果的味道。

  (其余各組各抒己見)

  師:你的鼻子真靈敏。在用鼻子聞不清楚的物體時,鼻子離物應該遠一點,用手扇一扇,然后慢慢的吸氣。

  師:還有一些通過手和鼻子不能準確感知的,怎么辦呢?

  生:還有一種方法可選用,那就是用嘴嘗味道。

  師:剛才我們已經(jīng)討論過,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嘗的。不過,老師給大家準備的是干凈、安全的東西,你們可以放心嘗。

  (小組閉眼捏鼻嘗物活動)

  師:嘗出了什么味道?是用牙齒、嘴唇嘗的嗎?

  第12組:跟第2組和第5組一樣,我們也是先確準了兩種,我們剛才用舌頭嘗出了梨子的味道。

  師:哦,你們真棒,把袋子里的物體全認出來了。

  [課中反思2]:把教材中分別用鼻、耳、手、舌等器官觀察的活動改為由閉眼摸物、捏鼻聞味、舌頭嘗味等游戲活動,既可以增加觀察活動的趣味性,又訓練了學生觀察的順序性和思維的邏輯性。)

  活動三:認識耳朵的觀察作用

  師:(播放音樂)你感覺到了什么?是用什么器官感覺到的?

  生:我的耳朵聽到了美妙的音樂。

  師:說明耳朵也能進行觀察,那我們現(xiàn)在靜靜的用耳朵觀察一下,看能發(fā)現(xiàn)些什么?

  (學生聽并各抒己見)

  師:剛才老師發(fā)現(xiàn)有幾個同學是閉著眼睛聽的,能說說為什么嗎?

  生:這樣聽得清楚些。

  師:是啊,有時候聽不清楚,我們就要想些辦法,你知道還可以用哪些辦法?

  生:在聽的時候保持安靜。

  生:我發(fā)現(xiàn)把手放在耳朵后面,可以把聲音都集中過來。

  生:上周我到醫(yī)院看醫(yī)生,那位叔叔用一個戴在耳上的東西聽了我的心跳。

  師:那是醫(yī)生用的聽診器。想用它來聽一下自己的心跳聲嗎?老師為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個聽診器,我們可以來試一試。

  (各小組長取出聽診器,小組成員輪流聽心跳)

  師:剛才我們用聽診器聽到了心臟跳動的聲音,很興奮吧!誰能把你用聽診器聽到的聲音描述出來。

  (生模擬心跳聲音)

  師:好,學得真像。課后我們還可以用它來聽聽大樹的“心跳聲”。

  師:回憶一下,在前面的觀察活動中我們用到了哪些器官?

  (生各抒己見,師相機板書:眼——看、手——摸、鼻——聞、舌——嘗、耳——聽)

  師:由眼、手、鼻、舌、耳等感覺器官參與所經(jīng)歷的這個認識過程就叫觀察。(板書:觀察)

  [課中反思3]:在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先用一段音樂激發(fā)學生興趣,使其認識到耳朵也是重要的感覺器官。緊接著引導學生在原有生活經(jīng)驗的基礎上去猜想用各種辦法來聽清楚生活中不容易聽清的聲音,給學生充分表達、詳細描述的機會,并對學生的突發(fā)奇想給予鼓勵。最后讓學生用聽診器來聽自己的心跳,這樣,學生在經(jīng)歷了運用各種感官認知事物的完整過程后,就能輕松地理解觀察的內(nèi)涵,并在今后的活動中加以運用。這樣設計符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

  活動四:認識工具對觀察的作用

  師:好!現(xiàn)在我們來輕松一下。每個小組實驗桌中都有一張紙,上面有一個精彩的故事,從桌中取出來讀一讀吧。

  (生看著紙上的字好笑)

  師:為什么好笑?

  生:字太小,看不清楚。

  生:讀起來很累。

  師:有什么好辦法嗎?

  生:可以借助工具來觀察。

  生:用放大鏡。

  生:用顯微鏡。

  師:放大鏡是一種最簡單的放大儀器,適宜用來觀察用肉眼看不清楚的很小的物體。顯微鏡是一種精密的放大儀器,適宜用來觀察那些小的用肉眼根本看不到的微小的物體。這張紙上的字用放大鏡看就可以了。

  在我們實驗桌下有放大鏡,拿出來讀一讀這個故事。

  (各小組借助放大鏡觀察小字)

  師:現(xiàn)在看清楚了嗎?

  生:看清楚了。

  師:用放大鏡和用眼睛直接觀察有什么不同?

  生:用放大鏡看得更清楚。

  師:放大鏡作為一種觀察工具能把很小的物體放大,我們已經(jīng)看到了它的神奇。(拿出一臺顯微鏡)來認識一下,這就是一臺顯微鏡。請看書上55頁的兩幅圖,這是在顯微鏡下看到的。猜猜看,它們可能是什么?

  生:我覺得第一幅圖中是兩根木樁,第二幅圖是特殊的葉片。

  生:我覺得第一幅圖像兩根手指,第二幅圖像絲綢。

  生:我覺得第一幅圖更像遍地落葉中挺出的兩棵樹,第二幅圖更像孔雀的羽毛。

  師:其實,第一幅圖中那像遍地落葉中挺出的兩棵樹其實是靠近頭皮的兩根頭發(fā),第二幅圖中那像孔雀羽毛的其實是冬天窗戶上結的霜花。沒想到吧!瞧!顯微鏡把我們帶入了一個奇異的微觀世界。你們有什么感想啊?

  生:顯微鏡下的頭發(fā)競然是這個樣子,真是太神奇了!

  生:我也想用顯微鏡觀察一下。

  師:好啊!課后大家可以到實驗室去觀察。那么你們還知道哪些觀察工具?他們可以用來觀察什么?

  生:望遠鏡。

  師:哪位同學用過望遠鏡?能夠給大家介紹一下你所知道望遠鏡的知識嗎?

  生:我家里有一臺,它可以使我們看清楚遠處的物體。

  師:誰來用望遠鏡試試?

  (學生用望遠鏡望窗外的景物)

  師:把你們剛才的觀察情況跟我們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感覺到對面的迎春花就在我的眼前。

  生:我剛才觀察的是操場邊的大樹,我也是感覺到它好像就在我的眼前,我還數(shù)清楚了它的一根枝條上有11片葉子,可是我用手卻摸不到。

  師:用望遠鏡可以讓我們把遠處的物體看得更清楚。

  師:還知道哪些?

  生:我還知道潛望鏡,它可以在水中觀察物體。

  生:還有天文望遠鏡,可以看到天上的東西。

  師:你了解的真多!天文望遠鏡可以將我們的視線領入浩瀚的宇宙。

  生:我好像聽爸爸說過有一種哈伯太空望遠鏡,可能是望太空的吧!

  生:我還從書上看到過氣象衛(wèi)星,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觀察。

  師:你真是個愛學習的孩子!借助氣象衛(wèi)星可以從太空觀察地球,為觀察天氣提供依據(jù)。

  師:你們覺得用這些工具觀察和用眼睛直接觀察有什么不同?

  生:用工具觀察看到的東西更多。

  生:更清楚。

  師:對,這些工具能夠幫助我們更細致、更清楚、更全面的觀察。(板書:工具)

  [課中反思4]:用放大鏡可以放大物體,是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用小紙上的小字活動來引入可以用工具幫助觀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對于教材中顯微鏡下的兩幅圖片,先讓學生描述和猜測,然后揭示答案,讓學生充分體驗到工具在觀察中的重要作用。

  活動五:綜合運用多種感官觀察

  師:大家今天表現(xiàn)非常棒,現(xiàn)在我宣布給每個組獎一杯飲料。這是杯什么飲料呢?請小組長取出來。

  師;讓老師猜猜你們此時肯定在想:只有一杯,怎么喝啊?是啊,怎么辦呢?我們再來配制一杯和它一模一樣的飲料,好不好?那么怎么配制呢?

  生:我認為先要知道這是杯什么飲料。

  師:哦,你的意思是它怎么做成的,我可以告訴你們一點,就是水里面放了另外一種物質(zhì),放的是什么物質(zhì)我也忘了,你們有辦法知道嗎?

  生:可以先用眼睛看。

  師:用眼睛能看出什么?

  生:飲料的顏色。

  師:根據(jù)它的顏色我們能判斷出什么?

  生:能判斷出大概加的是什么物質(zhì)。

  生:還可以判斷出加了多少這種物質(zhì)。

  師:還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鼻子聞。

  師:用鼻子聞能聞出什么?

  生:能聞出飲料的氣味,進一步判斷這種物質(zhì)是什么。

  生:還可以用舌頭嘗出它的味道,就知道是什么了。

  師:用舌頭嘗的方法可以,除了能嘗出它的味道還能嘗出什么?

  生:還能嘗出味道濃不濃,就可以知道到底加了多少。

  師:把我們今天學到的方法用上了,非常好!相信你們都能準確辨別出是什么飲料。

  師:如果準確辨別出來了,那又怎么才能保證配制的是一模一樣的呢?在配制的時候我們還應該注意些什么?

  生:往水中加物質(zhì)的時候要一點一點的加,邊嘗邊加,盡量保證加的量大致相同,這樣它的顏色、味道也才能相同。

  生:最后還要攪拌一下。

  師:好,各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用你們剛才討論的方法,先觀察出這是什么飲料,確定后再到前面來領取你所需要的材料,然后仔細地配制。比一比,看哪個組觀察得最仔細、合作得、配制得最準確!開始吧!

  (小組探究、辨別、配制飲料活動)

  師:(組織交流,展示樣品和配制的飲料)你們組是怎么配制的?用了哪些感官?配制出的是什么飲料?成功了嗎?

  (全班交流)

  師:(總結)11個小組綜合運用多種感官,成功地辨別和配制出來了一模一樣的飲料,說明大家已經(jīng)掌握了科學觀察的方法。老師祝賀你們!但是,比觀察方法更重要的是觀察的態(tài)度和習慣。這節(jié)課就要結束了,但我們的科學觀察活動還沒有結束,平時,我們要多觀察和體驗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你將會有更多新的發(fā)現(xiàn)!

  [課中反思5]:我覺得這個環(huán)節(jié)與上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銜接得比較好,又掀起本課的一個小__。說是游戲其實是實驗,把觀察茶葉的活動改為了綜合各種感官觀察——辨別——配制飲料的活動。嗅覺、味覺、視覺的同時運用在這個小實驗中得到體現(xiàn)。課堂上,老師只是當了一個忠實的聽眾,并適時地“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為學生留出了一片“天空”,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9

  今天我說課的內(nèi)容是大象版四年級科學第二單元的第二課《食物中的營養(yǎng)》。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我對本課的認識和教學。

  一、說教材

  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共分三部分:食物中的七類主要營養(yǎng)成分;通過實驗掌握鑒別蛋白質(zhì),淀粉,脂肪等營養(yǎng)成分的方法;了解食物中添加劑對人體的影響。這節(jié)課是在學生前一節(jié)課調(diào)查、統(tǒng)計一天中吃過什么食物的基礎上,對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進行探究教學的。為此教材在編寫時更注重直觀性和可操作性。將食物的圖片直接呈現(xiàn)給學生,以便了解人體所需要的營養(yǎng)是從食物中得到的。接下來的兩課是指導學生探討食物在人體中的消化和設計科學合理的營養(yǎng)食譜,因此這節(jié)課是承上啟下的一節(jié)課,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課。

  二、說學情

  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大膽好問,但畢竟這類的知識有限,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對食物營養(yǎng)方面的知識是零碎的,模糊的,膚淺的。所以課前還需要查閱資料來幫助他們。

  三、說教學目標

  依據(jù)年齡和教學內(nèi)容的特點,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指導學生認識食物中的七種主要營養(yǎng)成分:蛋白質(zhì)、淀粉、糖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zhì)和纖維素。

  2、能力目標: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實驗方法檢驗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培養(yǎng)學生在實驗中觀察、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學會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探究所吃食物中的營養(yǎng)搭配。

  四、教學重難點

  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yǎng)成分。

  用實驗的方法鑒別食物中的蛋白質(zhì)、脂肪和淀粉。

  五、說教法

  本節(jié)課主要采用游戲激趣法、問題討論法,實驗探究法進行教學。以游戲激趣展開這節(jié)課的教學,暗示引導;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各抒己見,通過討論的辦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實驗探究法,指導學生掌握食物中的各類營養(yǎng)成分,并能通過實驗加以鑒別。

  六、說學法

  有效的學習活動,不是單純的模仿和記憶力,而是一個有目的的,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為此,我十分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本課中我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為:

  觀察發(fā)現(xiàn)法 動手操作法

  自主探究法 合作交流法

  讓他們在看一看、議一議和做一做一系列活動中感知食物中含有的營養(yǎng)成分。

  七、教具學具準備

  脂肪鑒別實驗器材

  教師準備:棉簽、水。

  學生準備:白紙、肥肉、花生。

  淀粉鑒別實驗器材

  教師準備:滴管、試管、碘酒。

  學生準備:熟蛋白、米飯、淀粉。

  蛋白質(zhì)鑒別實驗器材

  教師準備:鑷子、酒精燈。

  學生準備:雞蛋白、瘦肉。

  八、說教學流程

  一、設景激趣,導入新課

  葉圣陶先生說:入境始于親。一個好的開頭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我通過做游戲的方法自然的導入新課。是為了激發(fā)學生探究知識的積極性,也是讓學生體會到科學來自于生活,達到我們生活中處處充滿科學的目的。

  我對學生說:"同學們,我們今天來玩?zhèn)游戲好不好?游戲的名字叫《蹲蘿卜》",學生可能會踴躍參加,那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也為了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做下了鋪墊。

  當學生還在回味剛才游戲樂趣的時候,我會抓住這個機會話鋒一轉繼續(xù)問:"剛才呀,在做游戲的時候發(fā)現(xiàn)同學們都非常的累,那老師就要有個問題問你們了,我們每天都在做大量消耗體力的活動,但是什么支配我們的身體呢?"在此引出今天的新課,并板書課題《食物中的營養(yǎng)》。(用時5分鐘)

  師講解: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食物里含有人體必需的營養(yǎng)成分主要有蛋白質(zhì)、淀粉、糖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zhì)和纖維素等。蛋白質(zhì)是人體肌肉、皮膚、頭發(fā)、指甲、內(nèi)臟、血液等的主要成分,是構成人體細胞、促進生長的基本材料。(板書七類主要營養(yǎng)成分的名稱)

  設計意圖: 這一環(huán)節(jié),我一步步引導學生思考,是食物的能量和營養(yǎng)支配著我們的身體?赡苡械膶W生回答的還不夠完整或正確,但我也不會當時就給他們總結或指出。反而,為他們剛才精彩的回答"獎勵"他們一些豐富的食物。"同學們剛才總結的都非常好,為了獎勵你們,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好多好多好吃的東西。你們看……!"出示幾組圖片,吸引學生。讓學生邊看邊想對于這些食物他們還想知道哪些信息,在他們回答的時候,我會著重抓住"營養(yǎng)"二字進行教學。

  二、指導實驗,深入了解(實驗共用時30分鐘)

  實驗1、檢驗"蛋白質(zhì)"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蛋白質(zhì)嗎?我們又該怎樣鑒別它們呢?請各小組討論并制定檢驗蛋白質(zhì)的方案。"

 。1)小組匯報并確定實驗方案(要求學生說出方案設計的理由)

 。2)師指導:"請各位同學用鑷子夾起一塊瘦肉或雞蛋白,然后點燃酒精燈用火燒,聞聞有什么氣味?(注意酒精燈的使用方法和安全)"

 。3)學生分組實驗,匯報實驗現(xiàn)象

  實驗結束后,先讓學生說說他們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總結出來的結論。在他們原有的結論上加以指導和糾正。

 。4) 師生小結:在燒蛋白或瘦肉時,能聞到一股像燒雞毛一樣的氣味,這就是蛋白質(zhì)燃燒時特有的氣味。所以,我們可以用燒、聞氣味的方法來檢驗食物中是否有較多的蛋白質(zhì)。

  實驗2、檢驗脂肪

  師:"剛才呀,同學們做的非常好。但我們知道不同的食物含的營養(yǎng)成分都不同,那你們能不能再用不同的方法檢驗出食物中含有脂肪的營養(yǎng)成分呢?"

 。1)小組匯報并確定實驗方案(要求學生說出方案設計的理由)

 。2) 師指導:" 請同學將花生米放在白紙上,用鉛筆壓碎,觀察白紙上有什么出現(xiàn)?用手摸一摸這個地方有什么感覺?" (可能有的學生認不清這是水還是油?所以我會讓學生用棉球蘸水在白紙的另一端涂抹,并將白紙舉起對著亮光,觀察有什么不同現(xiàn)象?)

 。3)學生分組實驗,匯報實驗現(xiàn)象。

  (4)師生小結:我們把花生米放在紙上擠壓,紙上會留下油跡,顏色發(fā)黃,摸著油乎乎的,不容易干,而且透光,與水跡完全不同。所以我們可以用擠壓的方法來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

  實驗3、檢驗淀粉

  師:"同學們非常的棒,我們用了不同的方法檢驗出了食物中含有不同的兩種營養(yǎng),那么下面請你們再試著去檢驗食物中含有淀粉的營養(yǎng)成分,好嗎?"

 。1)小組匯報并確定實驗方案(要求學生說出方案設計的理由)

 。2)師指導:"將試管中加入一些干淀粉加水配制的淀粉液,然后往試管中加入2至3滴碘酒,搖晃試管,觀察到淀粉遇到碘酒變成了藍黑色。所以我們可以用滴碘酒的方法來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較多的淀粉。"

 。3)分組實驗,匯報實驗現(xiàn)象

  (4)師生小結:學生在匯報時可能會發(fā)現(xiàn),饅頭、米飯等食物中含有較多的淀粉,滴入碘酒成藍黑色。而雞蛋遇到碘酒不變顏色,說明雞蛋中不含淀粉。這也是我為什么會讓學生在用蛋白做一次實驗的目的。

  設計意圖:實驗是科學的生命線,倡導實驗和探索性學習,引導學生經(jīng)歷探索過程,是當前小學科學課改的理念。理解營養(yǎng)成份的名稱并牢固掌握實驗過程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在這里,我讓學生先猜想,再進行小組討論匯報,要求他們說清楚方案設計的理由,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實驗和探究。在學生匯報時,我引導他們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仔細觀察,分析,最后作出合理的解釋,形成結論。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動手之前先動腦,動手之后也動腦,給他們充分的思考空間和探索空間,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采用啟發(fā)引導法,實驗觀察法,交流討論法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始終處于引導地位,

  三。提問鞏固,加深理解(用時5分鐘)

  師提問:1、誰能概括的說一說怎樣用實驗的方法檢驗食物中的蛋白質(zhì)、脂肪和淀粉?

  2、食物中的營養(yǎng)對人體有什么樣的影響?

  這一環(huán)節(jié)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通過提問的形式讓學生鞏固新授知識,以加深學生對學習知識的掌握。

  九。說教學板書

  營養(yǎng)成分 檢驗方法

  蛋白質(zhì) ---- 燃燒

  淀粉 ---- 滴碘酒

  糖類

  脂肪 ---- 擠壓

  維生素

  礦物質(zhì)

  纖維素 我的板書設計力求體現(xiàn)知識性和簡潔性,使學生一目了然。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10

  各位領導評委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nèi)容是《光的傳播》。

  教材分析:

  《光的傳播》是粵教版《科學》教材四年級下冊《光》單元第一課時內(nèi)容,是學習光學的基礎課。通過實驗,探究光的傳播特點,是新課程標準對本節(jié)課提出的要求。根據(jù)這一要求和教材具體內(nèi)容,結合學生學情,我確立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實驗操作活動,使學生認識光是直線傳播的。

  2.過程與方法目標:設計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實驗;利用光的傳播規(guī)律解釋為什么會有影子及日食月食現(xiàn)象。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培養(yǎng)學生愛思考的習慣;知道推測要有依據(jù);根據(jù)實驗結果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推理。

  教學重點:認識光是直線傳播的。

  教學難點:會用多種方法驗證光的傳播路徑。

  為完成以上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對本課的'教學作出了以下教學設想

  教學設想:

  因為科學課以培養(yǎng)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所以在教學光的傳播的特點時,由學生自己去探究,親自動手實驗進行驗證,從而引導學生經(jīng)歷完整的科學探究學習,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為實現(xiàn)這一設想我做了充分的課前準備設計了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1、猜想 2、探究 3、運用4、小結

  教學過程

 。ㄒ唬 第一環(huán)節(jié):猜想

  我首先以鐳射筆的紅色光線照射屏幕,然后問學生你認為光是沿著怎樣的路線跑到屏幕上的?這種實物作為導入,讓學生對光學產(chǎn)生強烈的探究欲望,的同時也作出了光是沿直線傳播的測想。然后進入重點環(huán)節(jié):驗證 我將分兩步進行

  1、提取生活經(jīng)驗進行初步驗證 2、通過實驗再次驗證

 。1)提取生活經(jīng)驗進行初步驗證

  學生作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猜測后我再追問,生活當中觀察到的哪些現(xiàn)象讓你產(chǎn)生了這樣的想法?這時可利用課件配以圖片如:舞臺上的燈光、陽光照射森林┉幫助學生回憶生活中看到的直線形式的光。使學生發(fā)現(xiàn),原來生活中就的確存在著光是沿直線傳播的現(xiàn)象,讓學生從猜測發(fā)展到初步信服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2)通過實驗再次驗證

  生活經(jīng)驗只是一個事實,如何引導學生通過科學的方法證明出來?接下來我為學生安排了兩個實驗活動,實驗由簡到難,層層推進。實驗活動1管子看光實驗,實驗中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充許有有不同方法,但只要學生有一個共識,只有管子是直的光才能傳播出來,當管子是彎的光就不能傳播出來了。這樣就能得出我們的結論: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實驗活動二光線打靶,實驗發(fā)現(xiàn)只有B孔和中間擋板的小孔及靶心三點在一直線上光線才能打到靶心,這就又一次地驗證了光是直線傳播的。兩個實驗由簡到難,層層推進對光是沿直線傳播的進行了充分證明學生從初步信服發(fā)展到充分肯定光是直線傳播的。當充分肯定光是直線傳播的結論后我趁熱打鐵,引導學生進入第三個環(huán)節(jié):運用

 。ㄈ┻\用

  科學知識的學習在于運用,科學知識的運用又有利于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為達到這一目的先讓學生根椐課文了解小孔成像,再讓學生根據(jù)光是直線傳播的特點猜想在白屏上所看到的內(nèi)容并把它畫出來。之后我通過實物演示讓他們驚奇的發(fā)現(xiàn),蠟燭倒過來了,而且還有顏色,還能動呢。這時學生肯定會有疑問但可通過課件,直觀演示光通過小孔后的傳播過程。結果不用講解,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學生此時的探究欲望非常強烈我緊接著啟發(fā)學生生活中有哪些現(xiàn)象可以用光是沿直線傳播來解釋?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完成并利用課件演示幫助解釋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現(xiàn)象。

  當學生明白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并能簡單運用后,為提高他們的技能我布置拓展練習自制簡易

 。ㄋ模┳詈笠粋環(huán)節(jié)小結

  我先讓學生總結這節(jié)課有哪些收獲,教師予以補充和肯定,并給以鼓勵。

  整堂課,其實內(nèi)容都很簡單,就是如何一步步加深驗證,對于學生來說可能興趣更大,因為這堂課注重更多的是探究的過程。

【小學科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杠桿說課稿02-17

小學科學說課稿06-22

關于小學科學說課稿02-24

精選小學科學說課稿六篇01-13

小學科學說課稿5篇01-12

精選小學科學說課稿三篇01-15

小學科學說課稿7篇01-22

精選小學科學說課稿五篇01-18

小學科學說課稿五篇01-18

精選小學科學說課稿8篇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