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說課稿(精選5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yǎng)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要怎么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赤壁賦》說課稿(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赤壁賦》說課稿1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上午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赤壁賦》。它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四冊第五單元最后一課。
從教材編寫的結構和目的來看,古代散文單元培養(yǎng)學生解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作為本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赤壁賦》有著重要的作用。
首先,作為一篇教讀課文,它在文言五線方面對本單元的其他篇目有著牽引性的總結作用。無論是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還是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它都有著典型性。這一特點可以幫助學生繼續(xù)學習和鞏固文言知識點。
其次,作為一篇賦,《赤壁賦》既保留了賦體那種詩的特質和情韻,又借鑒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從而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方面的束縛,使文章兼具了詩歌的深致情韻和散文的透辟理意。這一特點可以使學生獲得美的熏陶。既可以感受其文辭的優(yōu)美,又能從作文的角度得到啟發(fā)——原來同一文體還可以借用其他文體的創(chuàng)作手法。
再次,《赤壁賦》是蘇軾被貶謫到黃州后寫的。被人毀謗而導致仕途不順自然會令人情緒低落,但作者低沉卻不消沉,反而表現(xiàn)出一種樂觀超然的人生態(tài)度。這一特點可以從人文品質和情感品質上陶冶學生,使之學會在逆境中保持積極平和的心態(tài)。
以上三點也是我從能力、美育、德育三方面擬定的教學目標。
我將本課設計為三課時,今天說的是第一課時。本節(jié)課我將和學生一起了解了文章的時代背景和作家其人,處理字音、通假字、字意這些基礎知識,梳理文意,初步品味本文景、情、理交融的最大的寫作特點。
因為沒有類似的人生體驗,所以在理解作者在遭受挫折后表現(xiàn)出的超脫的人生態(tài)度和樂觀情懷時,學生可能有難度,因此我將它設定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解決的方法是對文本進行賞析時緊密結合寫作背景和作家其人,創(chuàng)設情境,幫助理解。
教學方法:
誦讀式、啟發(fā)式、比較法。
我將按照以下流程進行教學:
第一課時
一、作者和解題:
1、黃州的蘇軾: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赤壁賦的寫作正是蘇軾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時。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于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shù)倪\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2、解題:
。1)赤壁的有關話題:三國時的赤壁和黃州的赤壁
。2)賦的特點的演變:騷賦—大賦—小賦—駢賦—律賦—文賦
二、第一環(huán)節(jié):
聽錄音或看多媒體課件,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jié)奏的緩急和節(jié)奏的變化。點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換韻。
三、第二環(huán)節(jié):
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正音讀—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
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余同學根據注解疏通文意。四、第三環(huán)節(jié):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
教師點撥:第一節(jié)——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jié)——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jié)——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jié)——隨緣而安的態(tài)度
第五節(jié)——忘情塵世的灑脫
四、第四環(huán)節(jié):
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系。
教師板書: 游 景 樂 (以景動人)
“水月” 歌 情 悲 (以情感人)
問 理 喜 (以理警人)
五、第五環(huán)節(jié):安排下節(jié)課的討論話題: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課時
本課時圍繞上一節(jié)課的兩個問題展開,以學生發(fā)言——討論——總結的形式,教師適時的引導。
一、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師點撥: 現(xiàn)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吊古人(虛)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二、引申蘇軾的山水意識
蘇軾采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為現(xiàn)實的途徑。無論人生的感嘆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從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筆下,不再是象魏晉詩人那樣只是作為哲理思辯或徒供觀賞的客體,而融入蘇軾的生活、興趣、情感中。秋風秋月、平疇曠野,極其普通的景色在這里都充滿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在蘇軾的.筆下流淌出來,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三、主客是否為兩個人?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四、結合詩歌單元《歸園田居》、《夢游天姥吟留別》,談談蘇軾、陶淵明、李白對傳統(tǒng)人格超越。
陶淵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是帶性使氣的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權貴,使我不開心顏——是深感痛苦的
蘇軾——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是灑脫曠達的
五、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tài)度?
緣于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六、結語:
。1)文章有賦的情韻,散文的筆調,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上的束縛,用比較自由的句式構成帶韻的散文,兼具詩的情韻和散文的理意,體現(xiàn)了韻文的優(yōu)美、綿長的特色。
。2)《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致,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fā)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為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系,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xiàn)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
第三課時
處理古漢語知識。
七、布置作業(yè):
。1)將文中的第一節(jié)改寫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較《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的異同。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有錯誤或不完善之處,還請各位批評指正。
謝謝大家!
《赤壁賦》說課稿2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赤壁賦》,下面我就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教學效果和說板書設計六個方面來說明一下。
一、說教材
大凡在寫景敘事中注入作家濃郁的主觀情思的文章,語言才能神情飛動,意趣橫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從物我之間抒發(fā)哲理意蘊的則更是達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蘇軾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兼美,情理并茂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吊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合間發(fā)出哲理的意蘊文章“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它是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二第一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是這篇文章的一個教學重點因此,在對《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鑒賞”二字,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xiàn)了新大綱中“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yǎng)”的這一要求鑒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1)“以文為賦”——學習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論世”——了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根據教學目標,確定以下教學重點:
(1)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二、說教法
根據新大綱的要求,中學生應能夠誦讀一定量淺顯的文言文,《赤壁賦》是駢散結合的文賦,聲韻和美,節(jié)奏富于變化,第一課時應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復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課時重在研究性的討論學習,方法是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課下搜集資料,寫好發(fā)言稿,課堂上以交流、討論的形式把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
這篇課文教學課時設計為兩課時
三、說學法
現(xiàn)代教育對受教育者的要求,不僅是學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學會怎樣學習基于這一點并根據這一篇文章的特點,設計以下學習方法:
1、通過反復誦讀培養(yǎng)韻律感;
2、小組合作,理解文章內容;
3、學生自主探究鑒賞,提高審美情趣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關于作者:
作者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是黃州、惠州和儋州他曾有詩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儋州惠州”蘇軾寫作赤壁賦正是在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的.時候教師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于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shù)倪\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二、聽錄音或教師范讀,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jié)奏的緩急輕重和變化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正讀音—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
之后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余同學予以糾正,教師予以點評。
三、根據注解分小組討論疏通文意之后,學生質疑答疑,教師引導總結,提示重要知識點,舉例:
詞類活用——
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特殊句式——
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四、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后思考回答
教師點撥:
第一節(jié)——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jié)——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jié)——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jié)——隨緣而安的態(tài)度
第五節(jié)——忘情塵世的灑脫
五、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系
教師板書:以景動人——以情感人——以理警人
六、作業(yè):安排下節(jié)課的討論話題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課時
本課時圍繞上一節(jié)課的兩個問題展開,以學生發(fā)言——討論——總結,教師適時的引導的形式來進行
一、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師點撥:
現(xiàn)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吊古人(虛)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二、引申蘇軾的山水意識
通過學生討論回答,明確:
蘇軾采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為現(xiàn)實的途徑無論人生的感嘆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從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筆下,不再是象魏晉詩人那樣只是作為哲理思辯或徒供觀賞的客體,而融入了蘇軾的生活、興趣、情感當中秋風水月、平疇曠野,極其普通的景色在這里都充滿了生命和情意而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在蘇軾的筆下也隨之流淌出來,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三、主客是否為兩個人?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通過學生討論回答,明確: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態(tài)度)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態(tài)度)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四、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tài)度?
教師引導,點撥明確:這緣于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五、結語
。1)文章具有賦的情韻,散文的筆調,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上的束縛,用比較自由的句式構成帶韻的散文,兼具詩的情韻和散文的理意,體現(xiàn)了韻文的優(yōu)美、綿長的特色。
。2)《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致,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fā)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為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系,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xiàn)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
六、布置作業(yè)
。1)將文中的第一節(jié)改寫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較《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的異同。
五、說教學效果
這節(jié)課最精彩也是最容易出問題的地方,在第二課時分析“蘇軾的山水意識”和“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思想”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在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保護好學生的積極性,并做好引導,讓學生充分回答并控制好課堂進程,因勢利導,成就課堂。
六、說板書設計(略)
《赤壁賦》說課稿3
一、說教材
《赤壁賦》是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它上是《蘭亭集序》后接《游褒禪山記》。這三篇雖都是古代山水游記內散文,但作者卻不僅僅停留于對自然風物的客觀描繪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傾注個人感情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溢滿于!!冻啾谫x》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結合的典范。學習本文,在準確把握文言現(xiàn)象、疏通文意的基礎上,還應該注重對文章語言的鑒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這也是本單元學習的一個重點。因此,在《赤壁賦》的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鑒賞”二字,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yǎng)!
二、說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揣摩文中意蘊深刻的句子
2、體會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1、帶著感情誦讀文章,體會本文用語巧妙,極富哲理的語言特點。
2、通過討論,理解文中對人生意義的議論,揣摩作者曠達樂觀的情懷。
3、提高鑒賞文章的感悟能力和審美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遇到挫折后體現(xiàn)出來的超脫的人生態(tài)度和樂觀情懷。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蘇軾宇宙觀和人生觀。
2.學習本文融情于景,融情于事的特點。
三、說學情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的教學對象是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閱讀一定量的淺易文言文,課前我已經讓學生做了充分的預習和初讀,結合注釋和課外資料已經能夠粗知大意,但還需要在感性的基礎上作一些理性的分析和感悟。
四、說教法學法
1、重視誦讀感悟
[說明]本文是古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yōu)美,教師應當努力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當中。由于本文的寫作年代離今天較遠,學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難,要提示學生誦讀宜慢不宜快,要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蘊含的感情和哲理,當讀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認真感受作者的情懷。要求學生帶著感情來讀,以朗讀來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
2、采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與文本互動的做法
[說明]在新課標理念中,課堂是個有機融合體。真正富有生機和活力的課型,課堂結構是復合型的。除了教學步驟等顯性模式外,還應該考慮到教學進行中的各種因素的互動協(xié)同。通過課堂內的互動合作來形成一條完整的脈絡,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確保教學的深度和實效,所以我選擇師生共同研討的教學方式,從互動角度引導學生探究作者在文中隱藏的生命情感。
五、教學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影視導入《三國演義》片頭曲
(二)、蘇軾訪談錄
1、走進蘇軾
復習舊知:請學生簡介蘇軾生平事跡。
2、與蘇軾面對面
(1).蘇軾是在什么時間,地點,情境下與我們面對面?當時蘇軾的心情如何?
。2).赤壁下的景色如何?置身景致中的泛舟者的心情是怎樣的?(多媒體出示美景)
。ㄈ、挖掘蘇軾的內心世界
解讀蘇軾的內心世界,主要圍繞兩個問題展開1.客為何而悲?2.蘇子是如何解勸他的?
主要采用問題探究法和辯論賽來開展教學。
主要問題:
1.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樣發(fā)生變化的'?
第二段,由樂
到悲,營造一種主客之間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啟下,引出主客對答。(多媒體播放客的吟唱,將學生帶入1000年前的赤壁之下,帶進蘇子悲涼的內心)
樂:飲酒樂甚,扣舷而歌。
悲:客的簫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2.面對江月客人發(fā)出了怎么的感嘆?寫曹操的用筆重點在哪里?客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慨?
主要是客的感慨,闡發(fā)了懷古傷時之情,感情色彩甚為悲傷。寫曹操不是為了說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為了突出像他是詩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終同歸于“空虛”?屯ㄟ^幾番對比,表達了人生短促無常的感慨。
3.第四段,同樣面對江月,?作者是如何闡發(fā)自己的觀點的?
蘇子批評客的觀點,闡發(fā)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變?yōu)橄矏。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應該輕物質而重精神,執(zhí)著于自己的不朽事業(yè),保持平靜超然的心態(tài)和樂觀曠達的情懷。
4.開展辯論賽。把學生分成三組:正方:萬事萬物都是變化,反方:萬事萬物都是永恒的,裁判。
利用辯論賽,減少任務量,加大課堂的容量。這一部分重在提高學生研究分析能力,通過研究性學習,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鍛煉。
5.結尾段感情如何?
客心悅誠服。心情更加喜悅!跋捕Α薄跋嗯c枕藉”。
6.如何認識文中的“主”與“客”?
。1).結合背景分析,討論理解。“主”“客”實為一體,分別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積極和消極的心態(tài)。進一步發(fā)問“本文的旨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懷”。這是深層次理解文章的關鍵。明確:闡述了自然界變與不變的哲理,蘇軾思想中兩種情緒的對抗表達了他矛盾痛苦而又樂觀曠達的復雜心情。
(2).進一步發(fā)問:“為什么采用這種形式?”引出賦的特點。理解本文“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寫法上:“主客問答”“抑客伸主”。形式上:句式對襯整齊,聲律和諧押韻。對第二點,通過指導,學生誦讀體味。
7.鑒賞本文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合。
。1)、全文創(chuàng)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也“不變”的哲理。
。2)、結合具體段落,找出寫景、抒情、議論的句子和段落以及標志情、景、理三者轉換的語句,品味感受。
請學生從《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找出與課文中相應的信息點。(用多媒體出示《念奴嬌赤壁懷古》)。讓學生再次體會蘇軾樂觀、曠達的胸懷。
比較閱讀,深入理解文本的內涵,培養(yǎng)學生比較分析的能力。師生互動,互相交流,通過理解探究走進作者的心靈。)
。ㄋ模、評價蘇軾
你贊同蘇軾這種面對不幸的態(tài)度嗎?你怎樣看待他的這種人生態(tài)度?
。ㄎ澹⒆叱鎏K軾
聽蘇子一席言談,我們心中對跨越苦難、不幸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當我們生活中再次遇到不幸時,我們又會如何面對?
七、課后作業(yè)
1、背誦全文2、補寫作文第二段(附后)
板書:蘇軾訪談錄
“三悲”:悲物是人非;悲生命短促;悲理想與現(xiàn)實之矛盾。
“二喜”:喜“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喜:可以共享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景(樂—山水之樂)理(樂—達觀之樂)
附作業(yè)
2、根據作文命題,結合你對蘇東坡的了解,補寫xxxx年重慶高考滿分作文《獨上高樓》第二段,注意文意貫通。
《赤壁賦》說課稿4
一、說教材
《赤壁賦》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一單元的課文都是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這個單元的課文不僅描繪了優(yōu)美的山川風物,而且融情于景,將作者的個人情感與志趣融入寫景之中!冻啾谫x》是一篇包含著抒情與說理的文章,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一曲極其哀怨的蕭聲,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問答,二人討論了“變化與永恒”的辯證哲理,體現(xiàn)了作者豁達樂觀的精神。
二、說學情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fā)點。高一年級的學生語文知識有了一定的積累,但是本文的學習對他們來說仍有難度。特別是文章中關于“變化與永恒”的辯證哲理這一部分內容的理解,很難弄懂。該階段的學生在文言詞匯上有一定的積累,但是單獨處理文章還存在一定困難,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文章。
三、說教學目標
因此,基于教材和學情,我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基本理念出發(fā),設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解決文章生字詞,學習文言詞匯。
2、通過自主讀文、討論、交流等過程,體會作者和客人的情感變化。
3、體會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感受文章闡釋的“變化與永恒”的真理。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理解課文內容,從中體會主人公情感變化為我的教學重點,體會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感受文章闡釋的“變化與永恒”的真理為我本堂課的教學難點。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xiàn)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我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朗讀法和小組討論法。
那么接下來我將著重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huán)節(jié)。
六、說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fā)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為了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獲取新知識。我的導入將會設置情境,播放王菲的《清風徐來》,這首歌中有一句歌詞——“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問一問同學們這句話的出處,由此引入課題《赤壁賦》,帶領同學們一起看看這句話背后蘊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并順勢板書課題。
。ǘ┏醪礁兄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加強誦讀習慣的培養(yǎng),對領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語言,增強文章語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課伊始,我會讓同學們首先自讀課文,圈點勾畫出不認識的生字詞和難以理解的文言詞匯,然后講解文章中的文言詞匯。在解決了字詞的困難后,我將從指導誦讀入手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我會讓他們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梳理一下文章內容,理解課文大意,進而可以提問學生: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問題的設置,完全將學生置于閱讀的主體地位。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聽和讀,理清文章脈絡,消化重點詞句,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旨。
(三)深入研讀
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與學的過程就是面對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些問題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現(xiàn)象,可能是前后認知的矛盾,還可能是需要挑戰(zhàn)的困境。為此,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將用多媒體展示出這樣幾個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將課堂放手給學生,同桌探討,課文的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內容?這個問題的設置,能夠培養(yǎng)學生把握重要詞句以及歸納概括的能力,同時為后文的'敘事抒情做下鋪墊。
接下來是對課文更為細致地品讀,主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閱讀第二自然段,找出重點字詞句,小組內說一說作者描寫了什么樣的歌聲和蕭聲,這樣描寫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通過學生小組間探討,得出,第二段通過“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边@句話,描寫了一幅這樣的畫面:有會吹簫的客人,配著節(jié)奏為歌聲伴和,洞簫的聲音嗚嗚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傾訴,余音在江上回蕩,像細絲一樣連續(xù)不斷。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為之飲泣。這句話是對蕭聲的詳細描寫,寫出了蕭聲的嗚咽,哀怨。為下文提出疑問,做出回答奠定了情感基礎。
接下來針對課文的三四自然段我會提出問題,首先請同學們根據全文,說說哪些段落闡釋了文章哲理?又闡述了怎樣的文章哲理?學生通過閱讀可以得出:三四兩段闡述了文章哲理,寫主客問答,第三段寫了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表現(xiàn)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第四段是蘇軾針對客關于“人生無!钡母锌磉_自己的見解,以寬慰對方,表現(xiàn)了蘇軾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诖,我緊接著讓學生體會,作者的心情在文中有著怎樣的變化?學生通過對于課文的學習可以總結得出:作者最開始游玩赤壁有著月夜泛舟的的舒暢;進而由蕭聲懷古傷今,突現(xiàn)悲郁之情;最后通過與客人的對話,明白了變化與永恒的哲理,再次展現(xiàn)了蘇軾樂觀曠達的心境。到此,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已基本完成。
。ㄋ模╈柟烫岣
在此環(huán)節(jié)主要通過開放式的問題來深入對文章的理解以及實現(xiàn)對人文性的實踐。通過同學們對課文主旨及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的理解,可以讓同學們結合生活經驗來談一談自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歷、理解不同進行回答。
。ㄎ澹┬〗Y作業(yè)
課堂小結是對本堂課所學知識的鞏固,我會結合學生所談感受,再次總結本堂課的主要內容,強化本文的主旨情感。
課后作業(yè)是教與學的交匯點,是與課堂學習內容的對話。我希望通過作業(yè)的布置,強化學生對本文的理解,并能夠為下節(jié)課的學習做下鋪墊。
基于此,我會讓同學們能夠將本篇課文寫成一篇小散文,再次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赤壁賦》說課稿5
一.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大凡在寫景敘事中注入作家濃郁的主觀情思的文章,語言才能神情飛動,意趣橫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從物我之間抒發(fā)哲理意蘊的則更是達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蘇軾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兼美,情理并茂。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吊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合間發(fā)出哲理的意蘊。它是高中語文新教材第三冊第六單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其他三篇則是唐文——李密的《陳情表》、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愚溪詩序》。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則重在情感和理趣。但無論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應該注重對文章語言的鑒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這也就是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點。因此,在對《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鑒賞”二字,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xiàn)了新大綱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yǎng)!蓖ㄟ^學習本文可以解讀蘇軾的儒道兼濟思想,進而了解我們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了解蘇軾。
2、三維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
。1)了解駢散結合“以文為賦”的語言特點
。2)鑒賞本文景情理的有機交融
。3)“知人論世”——了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課標指出:“學習中國古代優(yōu)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
3、教學重點、難點及確定依據:
教學重點:
。1)誦讀感悟,吟詠品味
。2)理解作者泛舟赤壁而觸發(fā)的情思和所表現(xiàn)出來的曠達樂觀的情懷。
依據:目標要求“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蓖ㄟ^誦讀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語感,使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風格、節(jié)奏等都刻骨銘心在自己的腦海中”。強調用語文課程所特有的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進行熏陶感染,拓展及深化學生的精神領域,對學生的人文精神“固本厚根”。
教學難點: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依據:關于哲理性的東西對高一學生而言還有些難度,不易把握,因此,需老師徐徐善誘,點撥引導。
4、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及有機整合
摒棄傳統(tǒng)的“以本為本”、死磨應纏、機械訓練的做法,給文本合理定位,做到“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歸文本”的`統(tǒng)一。語文新課程認為學生是課程的開發(fā)者和創(chuàng)造者,老師是學生的指導者和組織者,是最主要的語文課程資源,要能利用教科書,進行再創(chuàng)造,把教科書變成發(fā)展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教學內容,賦予教科書內容以生命的活力。因此,老師應創(chuàng)設一種情景,點撥與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除此以外,結合課外資源,師生共同搜集資料,對蘇軾的生平、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
二.說學法
1.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過蘇軾的一些詩文,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主要停留在閱讀背誦和低層次的鑒賞階段,理解流于膚淺,缺乏深度。但從總體上,學生對蘇軾的作品還是具有濃厚的興趣。高中生思維活躍,理解能力和獨特感悟能力大大加強,因此,完全可以用語文課程所特有的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進行熏陶感染,拓展及深化學生的精神領域,使學生能感悟蘇軾在困境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曠達樂觀的情懷并受到啟迪。
2.心理調節(jié)的方法分析
文言文教學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難題,學生往往視為畏途。老師應該少作一些脫離語文語境的、所謂梳理規(guī)律的、機械操練性的客觀化、標準化練習,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點到即可。另外,光靠學生“自悟”也比較費時間,應重在引導、點撥學生去領悟、欣賞、評價。
3.知識建構的方法指導
從誦讀——研讀、從整體感知——深層評價、從感性——理性的原則
三、說教法:
1、根據新大綱的要求,中學生應誦讀一定量的淺顯的文言文,《赤壁賦》是駢散結合的文賦,聲韻和美,節(jié)奏富于變化,第一課時應運用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復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課時重在研究性的討論學習,方法是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課外搜集資料,課堂上以老師點撥的形式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老師推薦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一文,作為補充材料,幫助學生認識蘇軾。)
2、教學課時: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簡要復習上節(jié)課的內容,老師聲情并茂示范性地背誦全文,然后學生齊讀或齊背。再次培養(yǎng)文言語感,把握““以文為賦”的特點。
二.引導學生了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導語:我國傳統(tǒng)的文化思想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中國哲學的源頭,《赤壁賦》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融入了濃郁的傳統(tǒng)文化。通過本文可以解讀蘇軾的儒道兼濟思想,進而了解我們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了解蘇軾。
問題設計:
1.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文中那些語句是蘇軾儒家思想的體現(xiàn)?
結合學生的認識,然后明確: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崇尚出世。
結合我們對蘇軾的了解,縱觀蘇軾一生,雖被一貶再貶,不斷遷徙流離,可始終沒有放棄從政為民、服務朝廷、有用于世的執(zhí)著。其積極用世的思想顯而易見。然后引導學生從文中篩選相關的語句,盡管作者被貶于蠻荒之地,但蘇軾依然心系國家,眷顧朝廷,如第二段中“桂棹兮蘭槳,望美人兮天一方”。第三段寫曹操,言辭中洋溢著對曹孟德的羨慕和敬仰,但嘆人生須臾,功業(yè)無成,正是渴望建功立業(yè)的反證。是作者不甘心、不服輸。(引導學生在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
小結:正是這種積極入世的思想,最終使蘇軾成就了不朽功業(yè),美名流傳。
2.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文中那些語句是蘇軾道家思想的體現(xiàn)?
結合學生的認識,討論然后明確:
與儒家的核心思想相對,道家思想的核心世崇尚出世,打開心靈枷鎖,順應自然,坦然面對生活中的矛盾。
分析:《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致,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雖然蘇軾忘情于赤壁的“水月”美景,但內心畢竟還是痛苦無比的。所以賦中有“其聲嗚嗚然……”等語句,而文治武功蓋世的曹孟德“而今安在哉”,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濾凈蘇軾心靈上的功利觀念,不為外物所累。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從而表現(xiàn)出來的曠達樂觀的情懷。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tài)度緣于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蘇軾采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為現(xiàn)實的途徑。無論人生的感嘆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呈現(xiàn)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
3.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在蘇軾身上是如何和諧統(tǒng)一的?
蘇軾吸取了每一種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使自己既入世又出世,既堅持了一個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士大夫積極入世、剛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脫世俗、追求藝術化的人生境界與心靈境界的高度和諧,在無數(shù)的宦海風波和人生挫辱中鍛煉了曠達樂觀的胸懷。
三.課堂小結:
文章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系,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xiàn)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我們應該汲取蘇軾的人生智慧,以入世的態(tài)度做事,以出世的態(tài)度做人,既積極進取,又淡薄名利。
四.布置作業(yè):
。1)將文中的第一節(jié)改寫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較《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的異同。
【《赤壁賦》說課稿】相關文章:
赤壁賦說課稿07-23
《赤壁賦》的說課稿01-08
《赤壁賦》說課稿12-31
語文《赤壁賦》說課稿03-14
赤壁賦說課稿13篇07-23
赤壁賦說課稿范文六篇01-30
實用的赤壁賦說課稿4篇02-12
實用的赤壁賦說課稿三篇01-31
【精品】赤壁賦說課稿三篇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