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案> 《蒹葭》教案

《蒹葭》教案

時間:2023-05-15 11:10:00 城晴 教案 我要投稿

《蒹葭》教案(通用10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nèi)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shù)慕虒W方法。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蒹葭》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蒹葭》教案(通用10篇)

  《蒹葭》教案 1

  教學目的與要求:

  1、讓學生在把握全詩感情基調(diào)的基礎上,準確、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誦全詩。

  2、品味與賞析詩歌美的語言、美的意境。

  3、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fā)他們創(chuàng)造美的動力。

  教學重點:

  1、背誦詩歌,領會詩的情感。

  2、掌握起興的手法及重章疊唱的結構特點。

  教學難點:

  品味與賞析詩歌美的語言、美的意境。

  教學方法:

  討論,點撥

  教學媒體:

  使用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當你聽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親愛的媽媽,流浪的腳步走遍天涯,沒有一個家,……"這膾炙人口的歌詞時,是否記起了那首游子思鄉(xiāng)的千古絕唱《天凈沙·秋思》?當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豐盛的晚餐時,是否記起了父母"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囑咐?當你驚嘆于戈壁灘的狂風吹沙時,是否憶起"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志豪情?古典詩詞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進了我們的生活,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麗與奇妙。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蒹葭》這首詩歌,再一次用詩歌滋潤我們渴求的心靈。

  二、簡介《詩經(jīng)》

  《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的詩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稱“詩三百”。

  我們談到《詩經(jīng)》,就少不了要提到詩經(jīng)六義。詩經(jīng)六義指風、雅、頌、賦、比、興。其中風、雅、頌是詩的不同體制,賦、比、興是詩的不同表現(xiàn)手法。

  《詩經(jīng)》共分風、雅、頌三個部分(包括十五國風、大雅、小雅、周頌、魯頌、商頌)。風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區(qū)域朝會宴飲所用詩歌,頌多為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

  對于《詩經(jīng)》賦、比、興這三種表現(xiàn)手法,宋代的.朱熹是這樣解釋的:“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物也”。用我們現(xiàn)在的話通俗一點解釋就是賦就是鋪陳直敘,比就是比喻,興就是借助其它事物為所詠之內(nèi)容作鋪墊烘托。

  三、朗讀欣賞

 。ㄒ唬┞犱浺舨シ

  要求學生:

  1、找出韻腳字

  2、給生字注音

 。ǘ┙處熤笇

 。ㄈ┡錁罚寣W生朗讀

  要求學生體會詩的感情,讀出詩的感情。

  四、詩意理解

  1、教師講解疏通詩中重點詞語。

  2、學生發(fā)揮聯(lián)想想象,談談第一節(jié)詩的大意,再現(xiàn)詩的美麗畫面和優(yōu)美意境。

  3、教師點撥(詩歌大意投影顯示)

  五、分析詩歌

  問題1:剛才我們聽了課文錄音,并且又配樂朗讀了這首詩,應該對詩歌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把握。哪位同學談談這首詩的感情基調(diào)是怎樣的?

  明確:渺遠迷茫,憂郁纏綿,悵惘感傷。

  追問:詩人為什么迷茫憂郁感傷呢?

  明確:渴慕傾心于伊人,執(zhí)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艱險,然而伊人卻宛在水中央,如鏡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悶感傷憂郁。

  問題2:詩歌中哪一些詩句表現(xiàn)了詩人渴慕伊人,歷經(jīng)艱險,執(zhí)著追求,然而卻求而不得的苦悶感傷情懷?

  明確:“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边@一些詩句都表現(xiàn)了詩人渴慕伊人,歷經(jīng)艱險,執(zhí)著追求,然而卻求而不得的苦悶感傷情懷。

  “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說明愛的道路上困難重重,道路曲折艱險。然而盡管道路曲折艱險,詩人卻仍然“溯洄從之”、“溯游從之”,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尋,表達了詩人追求所愛的堅強意志!巴鹪谒醒搿、“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達伊人在望,然而卻可望而不可即的無限悵惘憂郁苦悶情懷。

  問題3:詩歌中哪一些詩句描寫了景物?所寫景物有怎樣的特點?寫景有什么作用?

  明確:首章的“蒼蒼”,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把深秋凄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huán)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為霜”、“未晞”、“未已”的變換,描繪出朝露成霜而又融為秋水的漸變情狀與過程,形象地畫出了時間發(fā)展的軌跡,說明詩人天剛放亮就來到河濱,直呆到太陽東升。試想,他獨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曠野,面對茫茫秋水,等人不見,尋人不著,其心情該是何等焦急和惆悵!

  總之,“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描寫了一幅秋葦蒼蒼、白露茫茫、寒霜濃重的清涼景色,造成了一種渺遠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氣氛,烘托了人物憂郁感傷的情懷。

  追問:本詩要歌詠的是渴慕伊人,求而不得的感傷情懷,然而卻先先言它物,先寫景,以景襯情,這屬于《詩經(jīng)》的哪一種表現(xiàn)手法?

  明確:起興手法。和“關關雎鳩,在河之州”一樣,都是寫景起興。

  問題4:這首詩一共三節(jié),大家比較一下這三節(jié)詩,看能不能發(fā)現(xiàn)什么特點?

  明確:二三節(jié)詩是第一節(jié)詩的反復,只在押韻的地方換了幾個字而已。這是一種重章疊唱的方法!对娊(jīng)》善于運用重章疊唱的方法來抒發(fā)感情,我們現(xiàn)在的詩歌也常常采用這種方法。

  追問:采用重章疊唱的方法有什么好處?

  明確:回旋反復,可以增強詩歌的音樂感和節(jié)奏感,更充分地抒發(fā)情感!遁筝纭啡3章12句,只變動了十幾個字,不但寫出了蘆葦茂盛的狀態(tài),愛情道路的曲折綿長,伊人雖近在咫尺,但又遙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過不斷重復的旋律,表現(xiàn)出詩人對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似乎有一種合唱、輪唱的味道。

  六、對照板書,學生背誦詩歌

  七、比較閱讀《上邪》與《蒹葭》

  上邪①

  漢樂府民歌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③

  長命無絕衰。④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注釋】

 、龠@一首是情詩。指天為誓,表示愛情的堅固和永久。②上:指天。上邪:猶言“天啊”。這句是指天為誓。③相知:相親。④命:令,使。從“長命”句以下是說不但要“與君相知”,還要使這種相知永遠不絕不衰。⑤除非高山變平地、江水流干、冬雷、夏雪、天地合并,一切不可能發(fā)生的事都發(fā)生了,我才會和你斷絕。

  【比較分析】

  同:都是情詩,都表達了主人公對愛情堅定執(zhí)著的追求。

  異:《上邪》是一位癡情女子對愛人的熱烈表白,感情熾烈而率直

  《蒹葭》寫一位男子渴慕伊人,執(zhí)著追求,卻求而不得,感情含蓄纏綿感傷。

  八、音樂欣賞,體會意境

  讓學生欣賞《在水一方》,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九、練習

  1、積累下列出自《詩經(jīng)》的名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2、把課文改寫成一篇散文

  《蒹葭》教案 2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把握全詩感情基調(diào)的基礎上,準確、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誦全詩。

  2.品味與賞析詩歌美的語言、美的意境。

  3.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fā)他們創(chuàng)造美的動力。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投影儀、錄音帶和VCD碟片。

  2.詩詞曲賦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瑰寶,多讀多背必有好處。課前讓學生搜集一些與之相關的詩詞,以開闊視野,拓寬思路,增加積累。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一)導語設計:

  師:同學們,當你聽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親愛的媽媽,流浪的腳步走遍天涯,沒有一個家,……”這膾炙人口的歌詞時,是否記起了那首游子思鄉(xiāng)的千古絕唱《天凈沙?秋思》?當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豐盛的晚餐時,是否記起了父母“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囑咐?當你驚嘆于戈壁灘的狂風吹沙時,是否憶起“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志豪情?古典詩詞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進了我們的生活,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麗與奇妙。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蒹葭》這首詩歌,再一次滋潤我們渴求的心靈。

  (二)初讀詩歌

  1.多媒體投影薄霧中的水邊蘆葦,蘆葉蕭蕭,茫茫蒼蒼。在這個畫面的襯托下,投影出詩歌原文。(藍色字幕)

  2.播放背景音樂(低聲地):播放小提琴曲《水邊的阿蒂麗娜》。

  3.學生初讀課文:借助“預習提示”以及注釋,讀準字音,了解大意。

  文采飛揚的導語,清新自然的背景畫面,悠揚恬靜的音樂,使課堂中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美,使學生體驗了情境美、奠定了本堂課的基調(diào)。

  二、品味賞析

  (一)整體感知

  1.配樂朗讀:在《水邊的阿蒂麗娜》的音樂聲中,教師范讀,學生仿讀。

  樂曲播放與詩歌朗誦同時進行,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的聯(lián)想,從而產(chǎn)生共鳴。

  2.請同學說說選擇《水邊的阿蒂麗娜》的作為背景音樂的原因。

  體會詩歌迷茫而略帶憂郁的情感基調(diào)

  3.詩歌中主人公為何憂傷?

  4.求而不得后主人公的態(tài)度如何?

  整體感知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向往和追求純潔的愛情和求而不得后,主人公依然執(zhí)著追求的感情。

  (二)品味語言

  1.上述體會你是從詩歌的哪部分感受到的?

  目的是引導學生學習本課文重章疊句的結構特色,品味詩歌樸素清新風格灑落的語言

  2.創(chuàng)新設計:請同學把大屏幕上的詩歌中加點的詞改換一下,要求改后的詩歌整體風格不變。

  這個設計遷移性、挖掘性很強,它點燃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自主學習的火花。詩歌中的加點詞語為三段對應部分稍加變化的`詞語,學生改換后的詞大多是貼切的、和諧的,多元的。在這創(chuàng)新的自主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受到美的陶冶是潛移默化的。

  3.熟讀成誦。(采用男女聲交替讀、齊讀等各種形式)

  三、激發(fā)激情

  (一)深層理解:

  1.課后思考練習一: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

  目的讓學生掌握意象的概念,因為理解詩歌中的深層敘往往是從理解分析意象的作用為切入口的。

  2.自由討論“蒹葭”“蘆葦”“道路”等意象的象征意義。

  讓學生極大地調(diào)動自己的生活積累,通過相象和聯(lián)想,準確體會意象的象征意義。

  (二)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激情

  1.多媒體投影出《在水一方》的歌詞,同時播放這首歌。

  2.思考:你認為這首改編自《蒹葭》的歌詞好嗎?為什么?

  在討論中,學生發(fā)現(xiàn)歌詞將原詩中的渺遠迷茫、纏綿感傷的意境,反復詠唱的形式等精華部分保留了下來。這一發(fā)現(xiàn),加深了學生對原詩的理解。學生在這首優(yōu)美的歌曲聲中,再一次地感受到了美的情感體驗。

  3.您也許不是詩人,也許不是藝術家,但老師相信你有豐富的想象力。你能想象一下《蒹葭》這首詩歌的意境,借助除文字和音樂以外的其他藝術形式來表現(xiàn)的情景嗎?(各學習小組之間合作、探究、討論)

  這一設計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這種開放型的題目極大地鼓舞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上小組之間的合作、交流,使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層出不窮,水到渠成地把學生創(chuàng)造的激情激發(fā)出來。

  《蒹葭》教案 3

  教材分析:

  《<詩經(jīng)>兩首》(《關雎》《蒹葭》)是人教版義務教育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22課。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詩經(jīng)》,學生對其特點一知半解。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充分利用這一看似“不利”因素,調(diào)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還給學生自由呼吸的課堂。

  一、課前預習任務(教師要明確具體任務,切忌太過概括。)

  1、查閱資料,了解《詩經(jīng)》這部詩歌總集的形成過程、內(nèi)容、以及與以前學過的詩歌相比的不同的特點(包括詩歌內(nèi)容、詩歌風格、手法)。

  2、借助注釋、工具書解決疑難字詞的讀音和意義,整體感知詩歌。

  二、教學目標

  1、了解《詩經(jīng)》相關知識(如形成原因,詩歌內(nèi)容,詩歌特點,手法等。)

  2、掌握重點文言字詞和特殊句式。

  3、理解詩經(jīng)的手法——賦、比、興及重章復唱,雙聲疊韻,并體會其作用(手法太多可分散在兩首詩中來講。)

  4、體味詩歌中美好感情及優(yōu)美意境。

  三、教學重難點

  1、掌握重點文言字詞和特殊句式。(教學重點1)

  2、體味詩歌中美好感情及優(yōu)美意境。(教學重點1)

  3、理解詩經(jīng)的手法——賦、比、興及重章復唱,雙聲疊韻,并體會其作用。(教學難點)

  四、課時安排:

  1課時(45分鐘)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3分鐘)

  1)老師提問:蒹葭是什么?有誰見過蒹葭?給我們講講吧!

  請同學講講。

  老師播放蒹葭圖片,師生交流蒹葭留給我們的感覺。

  我們了解到的蒹葭隨風飄蕩,柔美可愛給人寧靜的感覺。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首古詩就以蒹葭命名,它會寫些什么?會不會如蒹葭一樣美呢?一看吧!

  2)學生交流自己預習所查的關于《詩經(jīng)》的信息。

  (二)《蒹葭》教學過程

  1、讀:整體感知(約7分鐘)

 。1)齊聲朗讀:教師點評并給與朗讀指導(約2分鐘)

 。2)教師配樂范讀或名家范讀,學生聽讀(約2分鐘)

 。3)學生賽讀:通過賽讀讀準節(jié)奏字音(約3分鐘)

  2、練:落實重點字詞(約5分鐘)

  A.找出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幾組詞

  明確:第一組:蒼蒼,萋萋,采采(茂盛、眾多的樣子)

  第二組:(道阻且)長,躋,右(道路漫長,險阻,彎曲形容難以到達)

  第三組:(在水之)湄,涘(水邊,水與草相接的地方)

  第四組:(宛在水中)中央,中坻,中沚(水中的高地或陸地)

  此處有小小的區(qū)別要明確

  第五組:(白露未)晞,已(干,完溯)

  B.找出方向相反的一組詞:洄,溯游

  3、品:品味詩歌內(nèi)容及情感(約20分鐘)

  第一組: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問:這是一個怎樣的時間怎樣的情景?(引導學生想象聯(lián)想,體會詩歌意境)

  明確:A.深秋的早晨,晨霧氤氳,雪白的霜結在在蒹葭葉片上,慢慢地融化為晶瑩的露珠。蒹葭隨晨風中輕輕地搖擺,露珠輕輕地滑落,摔碎在叢草間,濺落一地的清脆。

  B.霜——晞——已:從秋霜到露水變化看出時間的變化。

  第二組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1)問:展開想象“伊人”是誰?她是個怎樣的那還?

  明確:“伊人”是男主人公心儀的女孩子,美麗善良,委婉害羞,但是她十分朦朧,看不真切。

 。2)問:(在水)一方——湄——涘:“伊人”的位置變化說明了什么?

  明確:朦朧,漂浮不定,難以追尋。

  第三組: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1)問:此組詩歌講述了什么故事?

  明確:男子逆流而上,順流而下尋找“伊人”。道路漫長而崎嶇,可見追尋“伊人”的路途十分艱難。(可引導學生想象男子怎樣跋涉,怎樣達到穿過艱難險阻,用了些什么方法到達上游)

  (2)問:男子找到心中的她了嗎?

  明確:沒有找到,從三個“宛在”可知女子仍然和他有著一河之隔。若隱若現(xiàn),如夢似幻。

  4、議:詩歌的結構特點及特色(15分鐘)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說說詩歌結構有什么特點,有何特色?

  明確:賦、比、興及重章復唱手法的講解(興的手法在此詩中沒有使用所以只提一下)

  (2)詩中表現(xiàn)了男主人公什么樣的品格?

 。3)詩中“伊人”確實存在還是男子想象的?

 。4)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伊人”除了可以指男子愛慕的女孩還可以指喻什么?

  5、練:(5分鐘也可課后作業(yè))

  把詩歌改編成一個小故事,合理想象給這個故事續(xù)上一個結尾。

  要求:感情基調(diào),文字風格要與詩歌一致。

  《蒹葭》教案 4

  教學目標

  1.了解《詩經(jīng)》的基本常識,

  2.學習《蒹葭》,掌握重章疊句的形式特點,深刻體會比興的藝術手法。

  3.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準確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4.學生了解我國古代人們對真摯愛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分析《蒹葭》中的人物形象及領會比、興的藝術表達手法的妙處。

  2.把握《蒹葭》中的重章復唱的特點。

  教學難點:品味詩歌的語言,準確把握詩中人物的情感。

  教具準備: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復習提問

  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是什么?《詩經(jīng)》又名什么?有多少篇?《五經(jīng)》是哪幾部?《詩經(jīng)》分為哪幾部分?從表達方式看分為哪幾種?《詩經(jīng)》中的`第一首詩是什么?

  齊背《關雎》。

  新授

 。ㄒ唬┱w感知,理解詩意

  出示課題,板書課題。

  解題:《蒹葭》選自《詩經(jīng)秦風》。

  蒹葭----蘆葦。

  齊讀課文。

  指名幾位同學上黑板寫出詩中難字,并理解其意。

  指名學生有感情朗讀全詩。

  朗讀詩歌,理解詩意。

  提示:結合注釋,自讀為主,有不懂之處可與同桌商討。老師巡視指導。

  理清詩歌的時間脈絡。邊分析邊板書。

  時間:白露:為霜未未已

  分析詩歌的結構,深入體會重章疊句的特點與好處。

  全詩共三章,每章前兩句寫景,后六句寫人。每章的結構相似,只有一些關鍵字詞不同,給人回環(huán)往復之感,疊詞的運用,使詩歌具有音樂的美感。

  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是怎樣的?(請女生朗讀詩歌)(出示頁面)

  明確:憂郁惆悵迷茫

  詩中描寫了哪些意象?特點是什么?

  引導學生分析后出示頁面:

  一、蒹葭霜露秋水――凄清的秋景(渲染冷寂落寞的氣氛)

  二、伊人在水中央――可望不可即(空靈悠遠的意境)

  三、上下求索的青年――執(zhí)著追求(悵惘迷茫之情)

  作品雖未著意刻畫雙方的形象,但卻通過主人公追求行動所顯示出來的感情指向,十分含蓄地勾畫了施受雙方的形象特征。

  伊人----高潔、可敬、可親、可愛。

  主人公----不畏險阻,百折不撓,執(zhí)著追求,堅貞不渝。

  11、出示頁面:《在水一方》歌詞,老師現(xiàn)場演唱,學生有會唱此歌者請合唱。讓學生體味歌詞與所學詩歌有無相似之處,以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并體味詩歌的含蓄美。

 。ǘ┥钊胙凶x,理解詩歌意蘊

  1、所謂“伊人”指的僅僅是一個美麗的女子嗎?(請全體男生朗讀詩歌)

  引導學生挖掘體會: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類現(xiàn)實與理想的距離!八蒌闹,道阻且長”是尋求理想的艱難長途.“伊人”讓我們感到希望與理想乃是一個若有若無、可望不可即的影子。

  詩篇從哲學的高度反映了人類理想追求與個體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類對完美境界永無止境的追求。

  2、出示頁面:

  關于《蒹葭》內(nèi)容的幾種說法:

  一、政治說

  詩中的“伊人”,為“知周禮之賢人”。今人天說:“‘在水一方’的‘所謂伊人’,隱喻周王朝禮制。如果逆周禮而治國,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反之亦然。

  二、愛情說(現(xiàn)在人們往往將其當情詩)

  詩中主人公的執(zhí)著追尋,反映了純真的愛情!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主人公陷入煩惱。

  三、理想說

  人們根據(jù)對“伊人”的執(zhí)著追求,以及追求道路的曲折,所以就有了“理想說”,即人們追求理想的道路是荊棘叢生的,但對理想的態(tài)度應是堅持不懈的!

  四、惜時說

  詩歌之中反復的“白露”“流水”意象,它們有一個共同點:轉瞬即逝。告誡我們要珍惜時間。

  五、距離說

  即為“距離產(chǎn)生美”。

  3、總結詩歌的藝術特色

  情景交融虛實相生

  重章疊句起興手法

  4、背誦詩歌。

  三、拓展閱讀

  1出示頁面:上邪(yé)!

  我欲與君相知,長(cháng)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衰(cuī):衰減、斷絕。陵(líng):山峰、山頭

  雨(yù)雪:降雪。雨,名詞活用作動詞。

  學生朗讀,理解其意。

  了解久遠的古代就有令人震撼的誓言,這是對愛情最忠貞的話語。

  四、課堂練習:

  全班齊讀課后練習三《詩經(jīng)》中詩歌《木瓜》,指名解讀詩意,教師點撥。(珍惜友情,不求回報。)

  五、總結: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詩的國度,請同學們課后閱讀《詩經(jīng)》中其他篇章蒹葭朗讀,那么在以后的學習中再遇到你讀過的詩歌,會有跟老友重逢的感覺,那一定無比美妙。

  六、布置作業(yè):背誦并默寫《蒹葭》。

  課后記:教學真的是遺憾的藝術蒹葭朗讀,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藝術,我只是想用自己的體會帶著學生輕松學習。會唱的歌對學習有幫助我會唱給學生聽,我想應該有一定的作用。不知道我把《上邪》作為拓展閱讀是否多余,當這是最讓我感到震撼的誓言,那么樸素、那么徹底、那么真摯!赌竟稀方Y合課下注釋很易理解,但對學生不失為友情的教育篇。也許我沒有帶學生挖掘很深刻的東西,但我只期讓我的學生有所觸動、有所喜愛。

  《蒹葭》教案 5

  課題:

  《詩經(jīng)·蒹葭》的藝術特點賞析

  課程類型:

  基礎型課程

  教時:

  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復習《詩經(jīng)》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價值、“六義”的概念;復習《詩經(jīng)》結構特點:重章疊句、疊詞;熟悉中國古代詩歌一些常用意象。

  技能目標:初步掌握詩歌欣賞、創(chuàng)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夠分析出詩人運用意象所帶來的表達效果。

  情感目標:充分為我國古代悠久的詩歌傳統(tǒng)感到驕傲、自豪;并體會古人表達感情時特有的含蓄之美、朦朧之美。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識

  在我們深入探討《詩經(jīng)·蒹葭》的藝術特色之前,讓我們再次復習一下作為一個中國人不可不知的關于《詩經(jīng)》的文學常識。出示幻燈片,限點擊出問題,請同學們一起回答,正確后再點擊出答案,并加以總結。(本部分約用時5分鐘)

  問題1 《詩經(jīng)》又名?反映了何時的詩歌作品?

  回答1 《詩》、《詩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約500年(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作品。

  問題2 《詩經(jīng)》的“六義”按音樂類型和藝術特色各是什么?

  回答2 《詩經(jīng)》“六藝”是指“風、雅、頌、賦、比、興”,前三者是從音樂類型上分的,后三者是從藝術特色上分的!百x”是鋪陳直敘,“比”是打比方,“興”是感物抒情。

  問題3 《詩經(jīng)》共有多少篇?“風”、“雅”、“頌”各有多少?

  回答3 《詩經(jīng)》共305篇,其中“風”共15國風160篇,“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頌”分為“商頌”5篇、“周頌”31篇、“魯頌”4篇,共40篇。

  問題4 人們常常“風騷”并提,它們各指什么?

  回答4 所謂的“風騷”是指《詩經(jīng)》中的“風(國風)”和楚辭中的《離騷》,成為中國古代詩歌乃至文學的代稱。

  問題5 《詩經(jīng)》是中國詩歌、文學史上什么流派的源頭?

  回答5 《詩經(jīng)是指中國詩歌、文學史上“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源頭,而楚辭則是“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

  問題6 《詩經(jīng)·蒹葭》選自《詩經(jīng)》中的哪一部分?

  回答6《詩經(jīng)·蒹葭》選自《詩經(jīng)》中的《秦風》。

  二、導入正課

  1、讓我們再次齊聲背誦一下《詩經(jīng)·蒹葭》,并感受一下這首詩在各個方面的特色與美。提示一下,這首詩的特色與美是全方位的,大家既可以從《詩經(jīng)》固有的藝術特色,如“賦”、“比”、“興”,如結構形式特點上尋找,也可以從其他的藝術特點,如分析詩歌常用的系列術語,如“意象”的營造上尋找。

  2、給同學5分鐘按照小組進行討論,如果討論熱烈可以適當延長3分鐘,在同學討論同時走進各個小組進行聆聽、指導,要求學生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點有所深入即可。

  3、小組討論結束,進行匯報發(fā)言。由每一小組推選一名發(fā)言人介紹本小組結論。大致來說,以下幾點由于前面已經(jīng)提到,應該多能回答出:

  a、通過“溯洄”“溯游”的連用,側面刻畫了詩人追求的一往情深與執(zhí)著、內(nèi)心的焦急與憂愁。再結合最后的“宛在”,由這種一往情深與執(zhí)著得到的始終卻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這種一往情深與執(zhí)著多帶來的無盡的惆悵。

  b、虛實相間,富于朦朧美!耙寥恕钡睦斫饪梢郧f萬、彼此不同,是為虛也;詩人的追求是實的,感情的惆悵凄切是實的。虛實相間給了本詩巨大的想象空間。

  《蒹葭》教案 6

  教學目標

  1.了解《詩經(jīng)》的基本常識,

  2.學習《蒹葭》,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點,深刻體會比興的藝術手法。

  3.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準確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4.學生了解我國古代人們對真摯愛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分析《蒹葭》中的人物形象及領會比、興的藝術表達手法的妙處。

  2.把握《蒹葭》中的重章復唱的特點。

  教學難點:品味詩歌的語言,準確把握詩中人物的情感。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黑板邊書:“聆聽三千年華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東方文明輝煌”,同步播放鄧麗君《在水一方》,創(chuàng)設情境,為學習《詩經(jīng)》選篇《蒹葭》作鋪墊。

  提問:同學們,大家剛才聽到的的歌曲優(yōu)美嗎?誰能說出這首歌曲的名字?

  明確:電視劇《在水一方》的主題曲《在水一方》。

  進一步提問:誰知道歌詞的出處?

  明確:根據(jù)《詩經(jīng)》中的《蒹葭》改編而成。

  《蒹葭》練習題

  練習

  1.本詩選自《詩經(jīng)》,《詩經(jīng)》分“風”“雅”“頌”三個部分,本詩屬于。

  2.詩歌抒發(fā)了一種的思想感情。

  3.體現(xiàn)詩的全部旨意出來,且起到聯(lián)上啟下作用的詩句是“,”。

  4.詩的每一章開頭都寫景,說說這些景物描寫的作用?

  5.每章的后四句都具體寫主人公執(zhí)著的追求愛情,“溯洄”二字寫尋找意中人逆流而上的情景,突出了,“溯游”二字寫順流而下尋找意中人的情景,突出可望而不可即,表達了主人公的心情。

  6.本詩在藝術表達上注意了動靜結合,試加以說明。

  7.詩歌采用重章疊句的表現(xiàn)手法,舉一例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02蒹葭

  1、風

  2、敬慕、懷念與悵惘交織

  3、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4、①是起興句,以引起下文。②表明了時間的推移,表現(xiàn)主人公對所思慕人的深摯感情。③烘托蕭瑟冷漠氣氛,流露主人公凄婉惆悵感情。

  5、道路迂曲回盤,坎坷難行失望、惆悵

  6、詩中景物描寫都是靜態(tài)描寫,而詩人忽上忽下地尋找伊人,伊人忽隱忽現(xiàn),忽遠忽近是動態(tài)描寫。

  7、舉例:每章的后四句。反復抒寫道路的險阻,表達主人公執(zhí)著的愛情追求。

  《蒹葭》習題精選

  1.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

  2.自由討論“蒹葭”“蘆葦”“道路”等意象的象征意義。

  3.詩歌中主人公為何憂傷?

  4.求而不得后主人公的態(tài)度如何?

  5這時候,主人公出現(xiàn)了,他時而癡癡凝望,時而上下追尋,飄風的蘆葦叢中伊人身影若隱若現(xiàn)。大家結合詩句體會一下主人公追尋伊人時的心情是怎么樣的?

 、僭诓灰环健≡谒亍≡谒

  一個:“在”字,主人公確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邊

 、谒蒌闹∷萦螐闹

  匆忙而連續(xù)的動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

  ③“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

  追尋而不得時心情如何?失望 悵惘 痛苦

 、苤皇R蝗藖辛⑺厱r感受怎樣?孤獨寂寞

  對于主人公來說驚喜只是暫時的,失望悵惘痛苦卻是綿長的,那蕭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這種心緒的外化,這叫什么寫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6你感覺主人公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依據(jù)是什么?

  熱烈向往愛情,不畏險阻,百折不撓,執(zhí)著追求,堅貞不渝的人

  小結:任山重重,任水重重,難阻意重重,一片癡心,一份執(zhí)著,主人公追尋的腳步從未停歇過。也許他會繼續(xù)“從之”,“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也許他會愁腸百結,相思無盡頭,“剪不斷,理還亂”“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也許他終于得見伊人面,抱得美人歸,然而無論結果怎樣,我們更看重的是主人公追尋的過程以及在那個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執(zhí)著無悔,那是一種至真至純至美的人性。

  7讓主人公千辛萬苦執(zhí)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樣的魅力呢?此時我們腦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她是怎樣的?

  教師準備:

 、倜利悺⊥庠 內(nèi)在 氣質高雅 溫婉動人

 、凇耙寥恕币欢ㄊ敲利惖,然而詩歌沒有直接描寫,我們卻感覺出來了,這叫什么寫法?側面烘托

  詩中是怎樣進行側面烘托的?一是從主人公熾熱執(zhí)著的追求中可以感受到,如此深深吸引主人公的“伊人”

  一定是內(nèi)外皆美的.;二是秋水白露曉霧朦朧這烘托出來的。

  8這首詩是怎樣表現(xiàn)詩人執(zhí)著的愛情追求的?

  從內(nèi)容來看,每章前兩句寫景,點明節(jié)令,烘托氣氛;后六句寫尋求“伊人”的情況。全詩回旋三疊,反復歌詠。詩人熱烈地追求其所愛慕的“伊人”,雖然在大河上下反復尋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神魂顛倒,執(zhí)著專一。

  9這首詩各章的基本內(nèi)容是相同的,僅僅是換了幾個詞語,你認為這樣寫是否重復?為什么?請簡要說說你的理由。

  注意景與情的結合。全詩情調(diào)凄婉動人,意境朦朧深邃。蒼蒼的蘆花,露結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見之無蹤的伊人……這一切都與詩人的彷徨失望和執(zhí)著追求融為一體。(注意起興)

  10概括段落大意

  11請你賞析。

  例:詩以清秋為背景,抒發(fā)了詩人企慕和悵然若失的情感,揭示了人類永存的企慕情感。錢鐘書在《管錐篇》中引用陳啟源“夫說之必求之,然為可見而不可求,則慕說益至”的觀點,解說了《蒹葭》的這一藝術情境。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類現(xiàn)實與理想的距離。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是尋求理想的艱難長途。

  “伊人”之境讓我們感到希望與理想乃是一個若有若無、可望不可及的影子。

  詩篇從哲學的高度反映了人類理想追求與個體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類對完美境界永無止境的追求。

  《蒹葭》教案 7

  一、 教學目標

  1、 了解《詩經(jīng)》相關知識。

  2、 掌握《蒹葭》中相關字詞含義。

  3、 通過誦讀、分析,掌握《蒹葭》中興與賦的表現(xiàn)手法運用以及了解重章疊唱特點,學會賞析詩歌中的意境美。

  二、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三、 教學過程

  1、 導入:播放鄧麗君《在水一方》,營造一種凄清的氛圍。

  2、 《詩經(jīng)》知識介紹。

  (1)《詩經(jīng)》又名《詩》、《詩三百》,共有305篇。

 。2)介紹“詩六義”。重點解說賦、比、興,與現(xiàn)代作品結合,使學生更好理解。

 。3)《詩經(jīng)》影響。

  3、 賞析《蒹葭》

 。1) 學生散讀,初步體會。

  (2) 指名朗讀,再次感悟。

 。3) 重點欣賞第一章,掌握“蒹葭”等相關字詞,分析表現(xiàn)手法的運用。師生共同探討“伊人”與“水”意象,以及“伊人”的魅力分析,穿插相關作品比較,如海倫形象描述和中國古詩詞中的水意象。

 。4) 學習二、三兩章,學生自己找出三章不同之處,具體分析。齊讀,體會本詩的.重章疊唱特點。

  4、 背誦全詩。

  四、 拓展閱讀

  1、《碩人》,掌握其中“比”的手法運用。

  2、《木瓜》賞析

  《蒹葭》教案 8

  教學目標:

  1、掌握《蒹葭》中起興手法運用以及了解重章疊唱特點,體會(本詩藝術)手法對情感表達及主題深化的作用;

  2、探討詩歌中“伊人”的多義性,從而發(fā)掘出詩歌主題的多義性。

  教學重難點:

  1、“伊人”多義性探究

  2、賞析多主題詩歌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1、朗讀詩歌,爭取熟讀成誦;

  2、結合注釋,了解詩歌大意。

  二、課堂安排

  1.導入:播放《在水一方》的音樂,PPT顯示歌詞,要求學生比較歌詞的第一段與原作第一節(jié),看看哪個詞語在語意上有明顯改變。

  2.發(fā)現(xiàn):“伊人”改為了“佳人”

  引出問題:“伊人”到底是個怎么樣的形象呢?

  3.誦讀感知詩歌內(nèi)容,要求學生思考“伊人”是個怎樣的形象。

 。ㄕ堃荒幸慌畠晌煌瑢W朗讀)

  4.問題:試簡要概括詩中“伊人”的特點?

 。ㄒ笞x出作為理由的詩句,穿插讀法指導)

  5.學生發(fā)言,教師明確:

  (1)內(nèi)容把握:

  蒹葭、白露——景物給人以凄清之感——“清”

  補充:寫景起興

  在水一方/之湄/之泗——伊人的位置始終在變化——“飄忽不定”

  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址——伊人始終難于接近——可望而不可即

  溯洄/溯游,道阻且長/右/躋——追尋者不畏艱險,執(zhí)著追尋——有吸引力

  補充:重章疊句,一唱三嘆

  (2)方法指導:根據(jù)詩歌內(nèi)容出發(fā),可從

  A直接的正面描寫B(tài)景物描寫C旁人的反應三個方面來把握“伊人”特點。

  【板書】

  堅定執(zhí)著河水“清”而獨立

  追尋——————伊人飄忽不定

  不畏艱辛道阻可望難即

  有吸引力

  手法:重章疊句,一唱三嘆

  寫景起興

  6.分三組誦讀(每組各讀一節(jié)),進一步感知并體味伊人形象。

  7.分組討論:在你的心目中,“伊人”是個怎樣的形象?

 。ㄒ螅好拷M推舉代表發(fā)言、需說明理由、注重條理、)

  8.PPT展示關于“伊人”的已有觀點。

  9.小結一:不同解讀的原因;作為愛情詩產(chǎn)生的可能性。

  10.小結二:(1)《詩經(jīng)》文體基本特點、“伊人”母題

  (2)多角度解讀的基礎——進入文本;多角度解讀的意義——共鳴、創(chuàng)造

  11.作業(yè):分析《詩經(jīng)·小雅·白駒》中的“伊人”形象。

  詩經(jīng)·小雅·白駒

  皎皎白駒,食我場苗?{之維之,以永今朝。所謂伊人,於焉逍遙。

  皎皎白駒,食我場藿?{之維之,以永今夕。所謂伊人,於焉嘉客。

  皎皎白駒,賁然來思。爾公爾侯,逸豫無期。慎爾優(yōu)游,勉爾遁思。

  皎皎白駒,在彼空谷。生芻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爾音,而有遐心。

  【注釋】皎皎:潔白,光明。這里指馬皮毛發(fā)光?{:絆。維:拴。焉:此,在這兒。賁:飾也。一說光采之貌。逸豫:安樂。勉:抑止之詞。

  遁:隱去。一說走。空谷:穹谷;深谷。音:信。遐:遠。

  補充作品:

  詩經(jīng)·周南·漢廣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①;漢有游女②,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③,不可方思④。

  翹翹錯薪⑤,言刈其楚⑥;之子于歸,言秣其馬⑦。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⑧;之子于歸,言秣其駒。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注釋】①休:休息,在樹下休息。思:語氣助詞,沒有實義。②漢:指漢水。游女:游玩的女子,亦指漢水女神。③江:指長江。永:水流很長。④方:渡河的木排。這里指乘筏渡河。⑤翹翹:本指鳥尾上的長羽,比喻雜草叢生。錯薪:古代嫁娶必以燎炬為燭,故過以折薪、楚為興。刈:割。⑥楚:灌木的名稱,即荊條。⑦秣(mo):喂馬。⑧蔞(lou):草名,即蔞蒿,嫩時可吃,老則為薪。

  蝶戀花(宋·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欄意。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釋】佇:久立。危樓:高樓。望極:極目遠望。黯黯:迷忽不明。

  擬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時宜。

  對酒當歌:語出曹操《短歌行》。當:與“對”意同。強:勉強。強樂:強顏歡笑。

  衣帶漸寬:指人逐漸消瘦。語本《古詩》:“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青玉案·元夕(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注釋】青玉案:詞牌名元夕:陰歷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jié),是夜稱元夕或元夜。

  花千樹:花燈之多如千樹開花。星如雨:指焰火紛紛,亂落如雨。

  玉壺:指月亮。龍舞:指舞魚、龍燈。蛾兒、雪柳、黃金縷:皆古代婦女的首飾。這里指盛妝的婦女。盈盈:儀態(tài)美好的樣子。驀然:突然,猛然。闌珊:零落稀疏的樣子。

  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蒹葭》教后記

  一、課前回顧

  起初選定《蒹葭》一課,首先是考慮其意思比較簡單,重章疊句、一唱三嘆的文體特點應該也是比較容易把握的。但真正準備起來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詩經(jīng)常識、意象、意境、結構等諸多方面的內(nèi)容遠遠超出了一節(jié)課的容量,而且總體感覺十分零碎,看似知識點多,實則重點不突出。這恐怕也是像我這樣的新教師的一個通病,總是希望在一節(jié)課講述盡可能多的東西,而忽視了學生到底能消化和吸收多少。教學目標的選定其實也是一個梳理思路的過程,如何把眾多零碎的知識集中于一個明確而突出的目標之下,成為了我前期準備過程中思考的主要問題。在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中,我始終明確了兩點:一是教學目標設定要簡明突出,能貫穿整節(jié)課,能調(diào)動學生,二是目標的設定離不開對文本本身的特點及聽課學生的特點的考慮。教學目標確定,第一步要明確文本的的價值!遁筝纭芬辉,基本內(nèi)容比較明確,字詞方面的障礙也不大,其基本價值有二:一是其作為《詩經(jīng)》的文體價值,也即重章疊句、一唱三嘆,起興等特點,二是其審美價值,詩中主人公堅定執(zhí)著的追尋精神以及伊人形象的多義性均可作為審美價值的挖掘點。考慮到本校學生整體的基礎水平較好,我最終決定以伊人形象的多義性為突破口,立足文本分析,將相關的基礎知識貫穿在伊人形象的分析中,調(diào)動學生展開對“伊人”形象的討論。

  目標明確后,具體的課堂設計,我選擇了以大家熟悉的流行歌曲《在水一方》作為導入,在引起學生興趣的同時也引導他們將關注的焦點集中到“伊人”,而后通過文本的細讀分析把握伊人特點進而再展開對“伊人”形象的討論。這樣一來,起興、重章疊句等基本內(nèi)容就無需專門單獨講,只需滲透在就伊人特點的分析中即可。至于討論環(huán)節(jié),我也搜集準備了許多已有說法作為小結備用。經(jīng)過這樣的準備,目標是明確了,但實際操作中卻并不那簡單。在準備試講和與師傅、同事交流討論的過程中,如何自然地將重章疊句、起興等相關知識點滲透在對伊人特點的分析中,如何在伊人特點把握過程中給予適當?shù)膶W法指導,如何有效地應對討論中出現(xiàn)的意外問題,均成了這堂課準備過程中的重點問題。

  二、課堂實錄

  實錄一:導入

  課前《在水一方》的音樂導入還比較順利,由于我提前已將歌詞在幻燈片做好,所以帶著“邊聽音樂,邊尋找歌詞與原詩比進行了怎樣的改動”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也很快進入課堂狀態(tài)。音樂結束,大家很快指出了歌詞把原詩中的“伊人”改為“佳人”這一事實,學生的這一發(fā)現(xiàn)倒是完全在我的預期之內(nèi)。于是我就很自然的引導學生思考“伊人”與“佳人”的不同,當學生齊聲回答“佳人”一般都是指“美女”的時候,我就自然地拋出了本課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瓊瑤將伊人視作‘美人’,你認為伊人是一個怎么樣的形象?”

  導入環(huán)節(jié)有一個問題值得注意,《在水一方》的歌詞與原詩畢竟還是有很多不同,如果學生們不能很快的`發(fā)現(xiàn)這一不同,我又該做何引導?對此,我的看法是由于這一改動的發(fā)現(xiàn)只是引出整節(jié)課內(nèi)容的一個前奏,所以無需過多糾纏于歌詞其它諸如“蒹葭”改為“綠草”等細枝末節(jié)的改動,再則也只有“佳人”這一改動最能體現(xiàn)瓊瑤對于原詩的理解。

  實錄二:詩歌文本分析,“伊人”形象把握

  在分析伊人形象的過程中,一開始就碰到了難題。當我問及大家從詩中看“伊人”形象有何特點的時候,第一位同學回答的是“迷離”。從語意上來說,迷離具有模糊不明、難于分辨的意思,用來概括處身在由清晨、白露、蒹葭、河水等諸多要素構成的特定環(huán)境中的人,并不太恰當。但在課堂上,對于學生這一超出我預期的回答,我進行了追問,試圖讓學生意識到“迷離”一詞用來概括伊人特點其實并不太合適,結果學生也被問得不知所措,我也顯得有些緊張。最終我將追問引向了詩歌開頭兩句的寫景,并歸納出置身“清冷”景物中的“伊人”也具有“清”的特點。這一開頭的小插曲直接導致我在后面分析伊人特點的時候顯得有些急躁,以至有些東西未等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就先講了,未能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叵肫饋恚鋵嵾@種情形,可先請學生坐下、簡要指出學生不足,也可直接放開讓學生討論“迷離”進而引出對伊人形象的進一步把握。而在后面分析到伊人難于接近及追尋者堅定執(zhí)著態(tài)度的時候,未能由“為霜——未晞——未已”、“一方——之湄——之涘”和“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這種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自然地過渡到“重章疊句、一唱三嘆”的手法,而是后來單獨做的補充,顯得有些生硬。最后對伊人特點的小結,其實很大程度上也是參照我自己的預設在板書,沒有能適時的參照學生的的一些好想法予以調(diào)整。在方法論的指導方面,這個環(huán)節(jié)從直接的正面描寫、寫景以及追尋者的旁襯三個角度去探究伊人形象這一點倒是落到了實處。

  實錄三:課堂討論,“伊人”多義性討論

  在對伊人特點有所把握的基礎上,我將學生分成了六個小組進行討論,要求討論交流各自心目中的伊人形象,并要求推舉代表發(fā)言并說明理由。這個環(huán)節(jié)最大的不足就是分組后討論的時間過長,而且各種不同看法間的碰撞不夠。不過各組基本上都能從文本出發(fā),得出一些關于“伊人”的看法,有的小組意見趨同,有些小組則意見各異。有的認同瓊瑤的看法,認為“伊人”就是美人,也有的認為“伊人”不一定是女性,也可能是男性,還有的認為“伊人”可能是某種理想。最讓人欣喜的是,有位同學指出詩歌有些道家思想的味道,“伊人”就好比看不見摸不著的某種“道”,這種見解也算是討論中的一個亮點了。當然,還有些同學的發(fā)言則是完全出乎人意料,比如有位同學引用了大量的名人名言卻只說了追尋者的執(zhí)著非常讓人欣賞,并未能緊扣“伊人”。不過她的“妙語”也一下子活躍了討論的氣氛,而我也順勢把她所說的追尋者的執(zhí)著追尋,歸結到伊人的極具魅力這一特點上來。

  實錄四:課堂小結

  因為想要把這首詩歌的基本價值和這節(jié)課多角度解讀的意義在小結的時候以盡可能簡潔的語言講解清楚,所以課堂小結在之前準備的過程中花了比較多的工夫。課堂的實際效果卻并不如自己準備的那么好。由于時間有些超,所以順承“伊人”的多義性探究收尾的小結也顯得有些忙亂。原本準備的小結一是詩經(jīng)文體的基本特點及“伊人”的母題,二是多角度解讀的基礎和意義,但是因為著急有些忙亂故而把“伊人”母題的小結給遺漏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

  三、課后反思

  這一節(jié)公開課,我給自己的課堂表現(xiàn)打分是65分。雖然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還不錯,但感覺自己并未能很好的把之前的課堂設計的許多環(huán)節(jié)落實好,而且整節(jié)課時間沒能把握好,有些超時。評課的時候,許多經(jīng)驗豐富的老教師也給我提出了很多寶貴意見。綜合一下,這節(jié)課的不足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首先,對于“伊人”形象的特點把握,未能很好地深挖詩歌文本,流于空泛。比如對伊人位置由實到虛的這一變化基本上沒有講到。其次,授課過程中相關內(nèi)容自己的預設性太強,有些時候對于學生的回答引導顯得有些牽強。比如在歸納“伊人”特點的時候就太過于執(zhí)著于自己預先的準備,臨場應變不足。再者,朗讀方面還沒有充分調(diào)動學生,整節(jié)課雖然讀了三四遍詩歌,但是學生投入不夠。還有,對于詩歌的極具畫面感的意境美沒有做引導賞鑒,未能在授課中把對詩歌美感的閱讀體現(xiàn)出來。最后,時間把握不準。比如像討論時間拖得過長,最后的拓展與作業(yè)環(huán)節(jié)也未能在課堂時間內(nèi)及時地完成。

  正所謂“教,然后知困”,一節(jié)公開課的準備,讓我學到了很多的東西,尤其在教學目標的設定方面,感觸頗深。《蒹葭》這節(jié)課,從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看,個人感覺基本還是達到了對于“伊人”形象的多角度把握,但在目標達成的過程中仍然有許多地方比較粗糙不夠細致,以后還需不斷在教學實踐中學習和鍛煉。

  《蒹葭》教案 9

  教學目標

  1.了解《詩經(jīng)》的基本知識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把握《詩經(jīng)》賦比興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和章法的節(jié)奏特點。

  2.學習兩首詩賦比興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3.體會兩首詩大量運用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確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學重點

  1.在誦讀中體會詩的內(nèi)涵。

  2.把握詩中重章復唱的特點。

  教學難點

  1.正確理解詩中所表現(xiàn)的男女青年純真美好的愛情。

  2.品味詩歌的語言,準確把握詩中人物的情感。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關雎

  一、新課導入

  雎鳩啼鳴,荇菜參差,琴瑟鐘鼓,君子淑女……這一切,在心中蕩漾著愛意的戀人眼中,大概會多一層溫馨與幽怨吧!你聽,他們各自為自己傾心的“淑女”唱出了纏綿悱惻的情歌。今天,我們一起走近冠于《詩經(jīng)》之首的《關雎》。

  二、預習與交流

  1.朗讀詩歌,圈點詩歌的生字詞。

  雎(jū) 鳩(jiū) 窈(yǎo)窕(tiǎo)

  逑(qiú)荇(xìnɡ)寤(wù)寐(mèi)

  芼(mào)

  2.重點詞語解釋。

  (1)重點實詞

  關關:擬聲詞,一種鳥的叫聲。

  洲:水中的陸地。

  窈窕:文靜美好的樣子。

  逑:配偶。

  寤寐:指日日夜夜。

  芼:挑選。

  (2)詞類活用

  琴瑟友之(名詞用作動詞,做朋友,相親相愛。)

  鐘鼓樂之(使動用法。使……快樂。)

  (3)古今異義

  左右流之(古義:撈;今義:流出)

  3.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詩句的意思。

  [交流點撥]雎鳩鳥關關地叫著,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荇菜長短不齊,左邊撈右邊撈。姑娘美麗又善良,從早到晚追求她。好姑娘追求不到,從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綿綿不斷,翻來覆去,不能安睡。荇菜長短不齊,左邊采右邊采。姑娘美麗又可愛,彈奏琴瑟來親近她。荇菜長短不齊,左邊挑右邊揀。姑娘美麗又可愛,敲鐘擊鼓讓她快樂。

  4.《詩經(jīng)》簡介

  《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后來被儒家奉為經(jīng)典,改稱《詩經(jīng)》。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

  《詩經(jīng)》分為“風”“雅”“頌”三大類!帮L”又叫“國風”“十五國風”,共160篇,為當時15個王國的土風民謠。風格清新質樸,民歌情調(diào)濃厚,多出自下層人民之手!把拧笔侵艹苯咏y(tǒng)治地區(qū)的音樂。分為“大雅”和“小雅”,主要用于統(tǒng)治者的朝會宴享,以歌功頌德為主;“頌”是統(tǒng)治者用于宗廟祭祀的舞樂,內(nèi)容以頌揚為主。

  《詩經(jīng)》大多數(shù)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為素材,進行具體逼真的表現(xiàn),很少有幻想、夸張的內(nèi)容,“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其基本表現(xiàn)手法為“賦、比、興”。

  “賦”:鋪陳直敘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對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鮮明突出。

  “興”: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的發(fā)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內(nèi)容。

  《詩經(jīng)》的詩體格式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時而重章疊句、反復詠唱。其語言生動傳神,并時常運用疊字、雙聲、疊韻等修辭手法。

  三、合作與探究

  (一)朗誦指導

  自由朗讀課文,教師作誦讀指導。

  第一章雎鳩和鳴于河之洲上,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這一章的佳處,在于舒緩平正之音,并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diào)。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tǒng)攝全詩。第二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寫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憂思,聲調(diào)急促,與前后平緩之音有別。第三章寫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悅。曰“友”,曰“樂”,用字自有輕重,深淺不同,應讀出興奮和快樂之情。

  (二)整體感知

  1.這首詩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

  [交流點撥]寫了一個男子對一位美麗少女的相思之情,求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輾轉反側,夜不能寐。他做夢夢見自己彈琴奏瑟,迎娶這位姑娘。

  2.這首詩是如何抒發(fā)相思之情的?請具體分析。

  [交流點撥]生甲:首章四句寫一個青年小伙子見到河洲上一對水鳥的相親相愛,聽到它們一唱一和的鳴叫,自然產(chǎn)生無限情思,因為他心目中正有著一位所愛的人兒呢!他向往著那位美麗賢淑的好姑娘能夠成為自己理想的配偶。

  生乙:第二章八句寫他日夜相思,須臾不能忘懷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邊勞作時的窈窕身影。難耐的相思之苦已達到了長夜不眠的程度。

  生丙: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現(xiàn)了“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歡快、熱鬧的'場面。這是個戲劇性的轉變。幻由情生,這無疑是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對未來的設想,是他寤寐求其實現(xiàn)的愿望。

  3.全詩共5個小節(jié),結構形式是怎樣的?

  [交流點撥]第一章(第1節(jié)),描寫小伙子見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從而引起的愛慕的感情和求婚的愿望。

  第二章(第2、3節(jié)),描寫小伙子求婚,苦于無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寢食不安的苦戀情形。

  第三章(第4、5節(jié)),描寫小伙子結婚成夢,夢想成婚的歡樂場景。

  (三)主旨探究

  《關雎》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主題?

  [交流點撥]《關雎》寫了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思念、追求過程,表達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悅之情。

  (四)寫法探究

  1.《詩經(jīng)》的主要藝術表現(xiàn)手法有賦、比、興等,《關雎》這首詩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運用這種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交流點撥]《關雎》這首詩主要運用了“興”的藝術手法。如本詩開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它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發(fā)端的話,但水鳥和鳴,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和諧恩愛。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義上發(fā)生關聯(lián)。本詩的起興之妙正在于詩人情趣與自然景物渾然一體的契合,也即一直為人們所樂道的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2.《關雎》這首詩的各節(jié),不僅句數(shù)相等,而且語言幾乎完全相同,中間只變動幾個字,甚至只變動一兩個字,這就叫重章疊詠。運用這種方式表達情感,有什么作用?

  [交流點撥]重章疊詠形式的運用,對深化意境,渲染氣氛,強化感情,突出主題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它還有效地增強了詩歌的節(jié)奏感、音樂感,形成了一種回環(huán)往復之美,帶給人一種委婉而深長的韻味。

  四、拓展延伸

  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

  《詩經(jīng)》: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孫子兵法》:我國第一部軍事著作。(春秋孫武)

  《國語》: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春秋左丘明)

  《春秋》: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孔子)

  《左傳》:我國第一部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春秋左丘明)

  五、布置作業(yè)

  教學至此,敬請完成《高效課堂》本課時作業(yè)。

  板書設計

  關雎托物起興所聽:關關雎鳩所見:在河之洲所思:窈窕淑女所愿:君子好逑相思之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輾轉反側——相思之苦夢幻之樂琴瑟友之——親密相愛鐘鼓樂之——歡快熱鬧

  第二課時 蒹葭

  一、新課導入

  金秋之季,拂曉之時;蘆花泛白,清露為霜;瑟瑟秋風,葦叢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煙波萬頃,空中霧靄迷蒙。彎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這是多么富有詩情畫意的場景。∵@就是《詩經(jīng)》中《蒹葭》一詩描繪的意境。根據(jù)著名作家瓊瑤的作品《在水一方》改編的同名電視劇的主題歌《在水一方》就是根據(jù)《蒹葭》改寫的。讓我們唱著《在水一方》,一同品味《蒹葭》的朦朧縹緲。

  二、預習與交流

  1.朗誦詩歌,圈點詩歌中的生字詞。

  蒹葭(jiānjiā) 溯洄(sùhuí) 晞(xī)

  湄(méi)躋(jī)坻(chí)

  涘(sì)沚(zhǐ)

  2.解釋詩歌中的重點詞語。

  (1)重點實詞

  蒹葭:蘆葦。

  蒼蒼:茂盛的樣子。

  溯洄:逆流而上。

  溯游:順流而下。

  晞:干。

  阻:險。

  躋:高。

  坻:水中的高地。

  涘:水邊。

  沚:水中的小塊陸地。

  (2)詞類活用

  道阻且右(方位名詞作形容詞,彎曲。)

  (3)古今異義

  道阻且右(古義:彎曲;今義:右邊,表方位。)

  白露未已(古義:干;今義:已經(jīng)。)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蒹葭》。

  [交流點撥]河畔蘆葦蒼蒼碧色,那是白露凝結成霜。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對岸一方。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那道路卻是艱險而又漫長。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仿佛就在水的中央。河畔蘆葦茂盛一片,清晨露水尚未曬干。我那魂牽夢繞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對岸一邊。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那道路坎坷艱險難攀。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仿佛就在水中高地。河畔蘆葦更為繁茂啊,那清晨白露依然逗留。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她就在河水邊。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那道路險阻彎曲難走。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仿佛就在水中的小塊陸地上。

  4.這首詩意境朦朧,畫面感非常強,用富有詩情畫意的語言描述一下。

  [交流點撥]金秋之季,拂曉之時;蘆花泛白,清露為霜;瑟瑟秋風,葦叢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煙波萬頃,空中霧靄迷蒙。彎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時,一位癡情的戀者,躑躅水畔,他熱烈而急切地追尋著心上的戀人。

  三、合作與探究

  (一)整體感知

  1.詩歌中哪一些詩句描寫了景物?所寫景物有怎樣的特點?寫景有什么作用?

  [交流點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描寫了一幅秋葦蒼蒼、白露茫茫、寒霜濃重的凄清景色,造成了一種渺遠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氣氛,烘托了人物憂郁感傷的情懷。

  2.詩歌中哪些詩句表現(xiàn)了詩人渴慕伊人,歷經(jīng)艱險,執(zhí)著追求,然而卻求而不得的苦悶感傷情懷?

  [交流點撥]“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边@些詩句都表現(xiàn)了詩人渴慕伊人,歷經(jīng)艱險,執(zhí)著追求,然而卻求而不得的苦悶感傷情懷!暗雷枨议L”“道阻且躋”“道阻且右”說明愛的道路上困難重重,道路曲折艱險。然而盡管道路曲折艱險,詩人卻仍然“溯洄從之”“溯游從之”,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尋,表達了詩人追求所愛的堅強意志!巴鹪谒醒搿薄巴鹪谒雄妗薄巴鹪谒袥b”表達伊人在望,然而卻可望而不可即的無限悵惘憂郁苦悶情懷。

  3.這首詩的感情基調(diào)是怎樣的?請說說你的理由。

  [交流點撥]這首詩的感情基調(diào)是渺遠迷茫,憂郁纏綿,悵惘感傷。渴慕傾心于伊人,執(zhí)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艱險,然而伊人卻宛在水中央,如鏡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悶感傷憂郁。

  (二)主旨探究

  《蒹葭》的主題是什么?

  [交流點撥]詩歌每一章前四句都是描寫一種凄清而蒼涼的景色,這種景色襯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虛、惆悵之情;而后四句寫出詩人對“伊人”的上下尋求,卻又尋而不見的情景,這當中既有詩人的悵惘之情,又有詩人對伊人的深切思念。

  (三)寫法探究

  1.《蒹葭》這首詩歌中運用了景物描寫,這些景物描寫在詩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交流點撥]詩歌開篇便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凄清的畫面:一個晚秋的早晨,天色朦朧,籠罩在晨霧中的是一望無際的沾帶露珠的蘆葦。一條河流,蜿蜒而去。望遠處,是一塊小小的沙洲。這是一幅蕭瑟的晚秋晨光圖,烘托出主人公凄惻的情感。

  詩的每章景物描寫都有不同。首章“白露為霜”,露凝為霜,是拂曉時;第二章“白露未晞”,太陽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陽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時間的晚秋晨光圖,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佇立遠望而始終不能見面的惆悵心情,而主人公的這種心情隨著晨光畫面的重疊,顯得越來越急切,越來越凄婉,使這首詩在藝術上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2.這首詩采用重章疊詠的手法有什么好處?

  [交流點撥]回旋反復,可以增強詩歌的音樂感和節(jié)奏感,更充分地抒發(fā)情感!遁筝纭啡3章12句,只變動了十幾個字,不但寫出了蘆葦茂盛的狀態(tài),愛情道路的曲折綿長,伊人雖近在咫尺,但又遙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過不斷重復的旋律,表現(xiàn)出詩人對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似乎有一種合唱、輪唱的味道。

  (四)比較閱讀

  1.《關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是愛情詩,它們的寫作手法相同嗎?

  [交流點撥]《關雎》一詩重在“敘事”,從中可以看出主人公愛慕、追求、幻想這樣一條線索。《蒹葭》沒有一個明確故事,只選一個場景!遁筝纭繁取蛾P雎》情感韻味更濃郁。

  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比《關雎》的特點更突出!拜筝纭薄八薄耙寥恕苯幌噍x映,渾然一體,用作比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

  2.兩首詩所表達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交流點撥]《關雎》是一首熱情的戀歌,它表現(xiàn)了古代青年對愛情婚姻大膽執(zhí)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樸實。

  《蒹葭》表現(xiàn)了詩人對“伊人”的一往情深,而且寫出了他欲見不得的焦急和悵惘的心情。

  四、拓展延伸

  中國古代經(jīng)典愛情詩句

  1.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唐白居易《長恨歌》

  2.山無棱,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漢樂府《上邪》

  3.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仆蹙S《相思》

  4.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拼拮o《題都城南莊》

  五、布置作業(yè)

  教學至此,敬請完成《高效課堂》本課時作業(yè)。

  板書設計

  蒹葭景物蒼蒼——萋萋——采采白露——為霜——未已追求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之路:阻且長、阻且躋、阻且右結果: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景色迷離距離遙遠

  《蒹葭》教案 10

  學習目標:

  1、熟背《蒹葭》,了解重章疊唱特點,體會寫景對情感表達及主題深化的作用。

  2、探討詩歌中“伊人”形象及寫法,今天賦予其怎樣新意。

  學習重難點:

  3、體會寫景對情感表達及主題深化的作用。

  4、探討詩歌中“伊人”形象及寫法,今天賦予其怎樣新意。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導讀

  1、讀出詩的感情,寫出韻腳字。

  2、抄寫生字并注音。

  3、把詩中重點詞語的解釋匯總,寫在下面。

  4、詩歌寫的是哪個季節(jié)的內(nèi)容呢?依據(jù)是什么?

  5、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個時間呢?寫出理由。

  6、詩歌中都描寫了哪些景物?所寫景物分別有什么變化?寫景有什么作用?

  7、伊人位置有何變化?主人公追求到伊人嗎?當時心情如何?

  8、詩歌分幾部分?有什么特點?每部分開頭用什么寫法?

  二、課上導學交流

  1、對于主人公來說驚喜只是暫時的,失望悵惘痛苦卻是綿長的,那蕭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這種心緒的外化,這叫什么寫法?

  2、你感覺主人公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依據(jù)是什么?

  3、讓主人公千辛萬苦執(zhí)著追求的伊人一定是美麗的,然而詩歌沒有直接描寫,我們卻感覺出來了,這叫什么寫法?

  4、“伊人”是美麗的',然而這種美又是朦朧的,在主人公的視線中若隱若現(xiàn),時有時無,似水中月,霧中花,這種美是怎樣產(chǎn)生的呢?

  5、這是作為愛情詩我們所理解的“伊人”形象,實際上“伊人”的內(nèi)涵可以有更為豐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許多美好的東西是我們執(zhí)著追尋和向往的,你能舉個例子嗎?

  《蒹葭》譯文

  蒹葭,選自《詩經(jīng)·秦風》

  蘆葦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結為霜。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另一邊。逆著彎曲的河道尋找她,路途艱難又漫長。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逆流尋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間。蘆葦初生茂盛,白色露水還沒干。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逆著彎曲的河道尋找她,路途艱難又坡陡。逆流尋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蘆葦初生鮮艷,白色露水還沒完。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那頭。逆著彎曲的河道尋找她,道路艱難又曲折。逆流尋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教學反思

  今天講了《詩經(jīng)》中的《蒹葭》,看著孩子們被吸引了,很是高興,F(xiàn)在大致回憶一下上課的過程:

  一、同學讀課文,注意要讀準確。(先個別讀,再齊讀)

  二、我把一些重點字詞寫到黑板上,讓學理解記憶。(近義詞或反義詞放在一起,以便學生掌握詞義。)

  蒼蒼,萋萋,采采,未晞,未已,水之湄,水之涘,溯洄從之,溯游從之,躋,右,水中坻,水中沚。

  三、邊讀邊口譯課文,兩人為一組交流。

  四、通過讀,我們想到了一副美麗的畫面。用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描繪一下,并寫寫自己通過讀感悟到了什么。

  學生們在回答時加上了一些想象。緊接著我讓他們談感受到了什么?孩子們說到了主人對愛人追求中的可望而不可及,還談到了他是惆悵的,對愛人感情是濃烈的,他是執(zhí)著的。

  緊接著我又問可望而不可及是喜還是悲?孩子們說是悲,我談自己的觀點這也許是一種喜吧,因為他一直在追求美好的路上。我讓孩子們繼續(xù)思考:這里的伊人僅僅是所愛的人嗎?學生們能談出這也許代表理想或者夢想。我說這又何嘗不是很多人一生的寫照呀。一生都在追求夢想的路上。

  在本詩的重章疊句手法運用上,我以下面的文體形式引導:三小節(jié)的內(nèi)容幾乎是重復的,那能不能去掉兩小節(jié)?學生說不行,那樣感情就不強烈了。我說這樣看似重復,實際又不是完全重復的寫法就是“重章疊句”,它的表達效果就是渲染感情,增加詩歌的音樂美。

  這時鈴聲響起,沒有給學生們當堂成誦的時間了。本來覺得一節(jié)課處理這首詩時間會很寬松,結果時間很緊張?吹贸龊⒆觽兪窃谥鸩竭M入文章,沒有當堂成誦實在是有些遺憾。

  所有的故事都是一個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的故事。也許多年之后,他們經(jīng)歷一些事后,再想起這首詩會會意去微笑吧。

【《蒹葭》教案】相關文章:

蒹葭的教案04-26

蒹葭的教案03-07

《蒹葭》教案02-20

《蒹葭》的教案09-12

蒹葭課堂教案08-25

《蒹葭》教案3篇01-31

《蒹葭》教案四篇01-16

精選《蒹葭》教案3篇01-18

《蒹葭》教案15篇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