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案>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時間:2022-08-25 20:37:20 教案 我要投稿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nèi)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shù)慕虒W方法?靵韰⒖冀贪甘窃趺磳懙陌!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1

  各位領導,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燭之武退秦師》,為了說明我的教學設想,我從教材分析、教法選擇、學法指導、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燭之武退秦師》是先秦歷史散文《左傳》中的名篇。秦晉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臨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晉矛盾,任憑三寸不爛之舌,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離散秦晉盟約,勸退秦師,智走晉師,保衛(wèi)鄭國。 文章內(nèi)容生動有趣,情節(jié)波瀾起伏,人物忠義智勇,辭令精妙絕倫,是一篇歷史散文佳作。

  該課的地位和作用:

  《燭之武退秦師》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學習先秦歷史散文,學習本單元,要在重視誦讀和背誦上;掌握文言詞語的含義及其在課文中的用法;理解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并能用現(xiàn)代觀念加以審視。課文安排在單元的首篇,指導學生學好這篇文章,打好基礎,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

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高中階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nèi)容和思想傾向!

  根據(jù)課文特點,結(jié)合大綱要求,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左傳》有關知識,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

  2、能力目標:初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在誦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標: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標置個人安危于不顧,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根據(jù)教學目標設定,本文確立三個教學重點。

  1、理解好把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內(nèi)容。

  3、分析燭之武的形象。

  教學難點:

  燭之武的勸說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短短125個字,卻說了五層意思,說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其語言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這是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針對文言文基礎知識必學,本文特點必掌握,思想教育必做到。教學方法可以根據(jù)不同的班級以及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處置措施。因此,根據(jù)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學習基礎,結(jié)合我的教學特點,我將用一下方法進行教學:

  A、自學、誦讀、討論、總結(jié)。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學習。

  B、范讀、學生誦讀、整體感知、啟發(fā)討論、師生互動。師生互動生成教學。

  選擇教法的依據(jù):《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規(guī)定“重視語文知識與能力的整合,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語感的培養(yǎng),以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 要做到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詞句、結(jié)構(gòu)內(nèi)容以及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據(jù)此,在教學時重點采用誦讀的方法,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理解課文,深究課文。同時通過多媒體和講解討論來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率,進行有效教學。

  三、說學法

  學情分析

  剛踏入高中的學生,古文學習的興趣還有所缺乏,學習的方法還比較單一。針對這一現(xiàn)狀,一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二要進行學法指導。

  學法指導及選擇的依據(jù)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會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jù)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yǎng):

  A、參照注解大體理解,大聲誦讀增加語感,動腦分析形成能力。

  B、圈點、勾畫、批注,疑點、重點、難點、能力點,養(yǎng)成讀書好習慣。

  C、正確的誦讀,激情討論,理性分析。

  四、教學輔助手段:

  多媒體

  五、課時安排:

  3課時。

  六、說教學程序

  1、布置預習

  借助工具書,參看提示、注釋,通讀全文,初步了解課文內(nèi)容。

  設置以上預習的依據(jù)是:

  ①大綱要求“要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

  ②人們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總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體到具體。學習課文也是如此,先對課文整體感知,然后再精讀細研。

  2、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薄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焙玫拈_端,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濃厚的興趣。 孫子兵法是我國幾千年來的智慧的結(jié)晶: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上等的軍事行動是用謀略挫敗敵方的戰(zhàn)略意圖或戰(zhàn)爭行為,其次就是用外交戰(zhàn)勝敵人,再次是用武力擊敗敵軍,最下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為之,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三國演義我們最佩服誰:諸葛亮。為什么?生答:

  當大敵壓境,當國家將亡,我們將怎么辦?幾千年前的燭之武為我們提供了借鑒,請看《燭之武退秦師》。

  3、教學新課:四個方面

  A、基礎知識

  整理文章中重點詞、詞組、句式

  實詞:貳 軍 師 子 是 鄙 遠 陪 賜 朝夕 版 唯

  一詞多義:若 說 辭 鄙 微 之

  詞組: 以為 “所”字詞組

  句式:判斷句 賓語前置句

  B、課文內(nèi)容理解

  啟發(fā)誘導,討論探究

  1)燭之武在什么情況下“退秦師”的?(討論)

  由此問題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戰(zhàn)爭的原因:三點。

  2)燭之武是怎樣出場的?第二段對表現(xiàn)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學生討論)

  此段為側(cè)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薦,道出了燭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場時,就引起了讀者極大的'關注。

  3)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師的?

  燭之武的說辭共125個字,語言非常精煉,含義豐富,可分為五層:(學生討論,理解內(nèi)容,分出層次)

  i.站在秦國立場上,博得秦伯好感,為進一步說服秦伯提供可能。

  ii.說明亡鄭利晉,保鄭利秦,動搖秦亡鄭信心。

  iii.進一步利益誘惑,使秦舍弊求利,放棄原有做法。

  iv.再以歷史上晉對秦的背叛,離間秦晉聯(lián)盟。

  v.從歷史說到將來,指出晉的貪婪將威脅到秦的發(fā)展。

  總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內(nèi),燭之武站在秦的立場上,替秦分析圍鄭的利弊,層層深入,句句擊中要害,又句句打動秦伯,使秦國最終撤去了包圍,保全了鄭國。整個說辭充分表現(xiàn)出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4) 秦伯退師后,晉文公表現(xiàn)如何?(提問討論)

  此問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這段對事件結(jié)果的交代,也順便表現(xiàn)了晉文公隱忍不發(fā)、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在盟友變敵友的情況下,晉文公并沒有感情沖動,而是表現(xiàn)出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正是晉文公日后終成霸業(yè)的根本原因。

  C、燭之武形象分析,現(xiàn)代觀念認知。

  燭之武綜合人才。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良好人際關系,佚之狐。政治觀察家,熟知各國歷史及現(xiàn)實。哲學家,抓主要矛盾。心理學家,說服對秦君的策略。辯士,語言表達能力極強。愛國志士,對鄭國態(tài)度。普通人,發(fā)牢騷。

  忠義、智慧、勇敢。

  燭之武是這篇課文的中心人物,雖然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辯卻早已聞名鄭國。所以,在國難當頭,鄭國君臣一籌莫展的時候,佚之狐推薦了他。他的一番牢騷,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鄭伯的自責,更重要的是,燭之武深明大義和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滿,增強了了義無反顧奔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見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對秦晉的關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鄭國的利益,似乎處處為秦國著想,因而能夠不卑不亢,侃侃而談,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說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遞進,句句打動對方,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左傳》就是這樣通過正面和側(cè)面,用精彩的語言使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4.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課后練習二、三

  七、說板書設計:

  燭之武退秦師

  鄭 危在旦夕(形勢) 秦晉圍鄭

  臨危受命(忠義)

  燭之武 夜縋而出(勇敢) 秦軍乃還

  智說秦君(智慧)

  鄭 轉(zhuǎn)危為安(結(jié)果) 晉亦去之

  補充說明:教師教學預案只是教師按照教學大綱、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對教學的一種預設,教學過程中可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在確保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靈活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教學次序等。

  我的說課結(jié)束,謝謝大家。鞠躬。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閱讀及注釋

  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①,以其無禮于晉②,且貳于楚也③。晉軍函陵④,秦軍氾南⑤。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⑦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⑧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⑨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⑽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⑾,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揚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⑿。吾其還也。”亦去之。

  注釋

  ①晉侯:晉文公。秦伯:秦穆公。

 、跓o禮于晉:指晉文公為公子時在外逃亡,經(jīng)過鄭國,鄭文公沒有按禮節(jié)接待他。

  ③貳:有二心,鄭自莊公以后,國勢日趨衰落,它介于齊、晉、楚三大國之間,看誰勢力強就依附誰,有時依附一邊,又暗中討好另一邊。

 、芎辏亨嵉,在今河南新鄭縣北。

 、輾(fàn)南:鄭地,在今河南中牟縣南。

  ⑥若:假如。

 、呖P:用繩子拴著人(或物)從上往下送以亂整易。

 、嗯悖涸黾

 、豳n:恩惠

 、侮I:侵損,損害

 、险f:通“悅”。

 、幸詠y易整,不武:用散亂代替整齊,這是不符合武德的。

  [13]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嘗,曾經(jīng);為,給予。

  (14)東封鄭:在東邊使鄭成為它的邊境

  15.因:依靠

  16:敝:損害

  17:知:通智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翻譯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晉文公和秦穆公聯(lián)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晉文公落難時候,曾經(jīng)過鄭國,不受禮待)并且從屬于晉國的同時又從屬于楚國。(鄭伯有晉盟在先,又不肯專一事晉,猶生結(jié)楚之心。)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的南面。

  鄭國大夫?qū)︵嵅f:“鄭國處于危險之中,如果能派燭之武去見秦伯,一定能說服他們撤軍!编嵅饬恕T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鄭文公說:“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

  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去見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jīng)知道要滅亡了。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越過別的國家把遠地作為(秦國的)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國力雄厚了,您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做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nèi)鄙俚臇|西,對您也沒有什么害處。而且您曾經(jīng)給予晉惠公恩惠,晉惠公曾經(jīng)答應給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這是您知道的。晉國,何時才能滿足呢?(現(xiàn)在它)已經(jīng)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往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侵損秦國,將從哪里得到它所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秦伯很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杞子、逢孫、楊孫守衛(wèi)鄭國,于是秦國就撤軍了。

  子犯請求襲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國,這是不明智的;用混亂相攻取代聯(lián)合一致,這是不勇武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撤離了鄭國。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2

  設計思想

  《燭之武退秦師》是人教課標版必修1第二單元第一篇文言課文,是《左傳》中的一篇優(yōu)秀敘事作品!蹲髠鳌访鑼懭宋,以極少的筆墨,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內(nèi)心活動和某些細節(jié)的描寫,展示出不同人物的鮮明性格。因之,本文的學習,欣賞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領略人物性格之美、辭令之美。便是教學的主要任務。

  課文情節(jié)相對簡單,但涉及到鄭、秦、晉三國歷史上的恩怨與利益,涉及到人物稱謂和外交辭令,當然,更涉及到許多古漢語特殊詞句。掃除這些障礙,要讓學生課下充分預習,教師針對性進行點撥。

  同時,作為一篇文言短文,理解、把握常用實詞,辨析常見虛詞,亦是教學重點之一。

  褚樹榮老師認為,閱讀、鑒賞文言文要有三個層面,即文句——文章——文化,很有道理。學習古代文章,不僅是掌握詞句,了解文意,還要和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借此觀照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給我們提供一個歷史的借鑒。本篇教學設計,力求準、穩(wěn)、實,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得,情有所獲。

  故本課教學設想是:學生充分預習,自主合作探究。

 。1)課前,布置學生預習,以發(fā)現(xiàn)問題;課堂上提出問題,師生擇要解決問題。

 。2)課堂上解決疑難字句,在詞句積累過程中復習成語,打通古今漢語聯(lián)系,學以致用。

  (3)嘗試用填空的方法,概括文意,表達觀點。

 。4)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感受人物,領略文章理性之美、辭令之美。

 。5)讀寫結(jié)合,融理解鑒賞與表達交流于一體,提升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古為今用的意識。

  設計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A、知識與能力目標:積累文言實詞、虛詞、一些常見的特殊句式。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整體把握文章大意,培養(yǎng)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B、過程與方法:合作探究方式,誦讀課文,填空概括文意。分角色朗讀,賞析人物的語言和性格。讀寫結(jié)合,融理解鑒賞與表達交流于一體。

  C、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機,置個人安危于不顧、勇于擔當?shù)膼蹏髁x精神。

  方法設計

  1、朗讀法 運用誦讀、自讀和領讀等多種形式,力求做到熟讀成誦。

  2、情景設疑法 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情境,巧設疑問激發(fā)學生的思維。

  3、探究、討論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深入學習、結(jié)合文本語境合理推理詞語意思的語文能力。

  預習設計

  1、你對《左傳》了解多少?收集相關的材料。

  2、利用工具書解決生字詞,熟讀課文,思考:你覺得課文那個地方精彩?為什么?

  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

  由學生的預習導入:投影課題——《燭之武退秦師》,問:這個“退”字給如何理解?請學生回答。

  孫子兵法云:“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燭之武何能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就解除了秦晉兩國對鄭國的圍困?這里面有著怎樣的大智大勇,讓我們一起走進那段歷史,感受一下春秋時期的刀光劍影;走近這位古代的英雄,欣賞那驚心動魄的唇槍舌劍吧!

  二、熟悉文本,積累字詞

  1、學生介紹《左傳》,教師根據(jù)情況適當補充。

  2、讓學生提出在預習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師生共同選擇學生難以解決的問題作為重點。

  3、學生齊讀課文。

  (1) 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2)師生一起糾正字音、句讀。(投影顯示)

  4、積累字詞(投影顯示,學生在語境中推測,教師相機點撥)

  (1)解釋下列詞語,說說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上區(qū)別

  越國以鄙遠 且貳于也 焉用亡鄭以陪鄰 行李之往來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解釋下列黑體詞,了解其活用類型

  夜縋而出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既東封鄭 若亡鄭而有益于秦

  (3)比較辨析下列虛詞意思

  其:以其無禮于晉 君知其難也 吾其還也

  以:以其無禮于晉 越國以鄙遠 焉用亡鄭以陪鄰

  焉:焉用亡鄭以陪鄰 將焉取之 朝濟而夕設版焉

 。4)指出下列句式的特點

  以其無禮于晉 晉軍函陵 是寡人之過也 夫晉,何厭之有

  5、字詞訓練(投影顯示,請以下列黑體詞在本句中的意思填寫成語。)

  且貳于楚也(忠貞不貳)

  因人之力而弊之(因人成事)

  以亂易整,不武(勝之不武)

  朝濟而夕設版焉(朝令夕改)

  夫晉,何厭之有(學而不厭)

  是寡人之過也(聞過則喜)

 。ǚe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和學生的知識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現(xiàn)代成語脫胎于古代文言,學生掌握一些,此舉舉一反三,既活學活用,又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

  三、深入文本 ,把握內(nèi)容

 。ㄒ唬⿲W生分別讀四段內(nèi)容,然后請學生思考討論,教師相機點撥。

  1)“晉侯、秦伯圍鄭”的原因?(原話回答)

  2)兩國駐軍有何特點?(原話回答),為何詳細寫出駐軍位置?

  3)雖有不被重用的牢騷,卻答應臨危出使,你如何看燭之武?

  4)以危國之臣的身份說服對手,燭之武找的出發(fā)點是什么?

  5)你如何看晉國退兵的原因?

  (二)根據(jù)文意,在空格處填寫一個恰當?shù)淖诌M行評價。(投影顯示)

  秦、晉征討鄭國,其理可謂( )矣;強敵大軍壓境,其勢可謂( )矣;

  燭之武臨危受命,其情可謂( )矣;一番說辭力挽狂瀾,其言可謂( )矣;秦伯背盟結(jié)盟,其行可謂( )矣;晉文果斷撤軍,其人可謂( )矣。翻云覆雨敵我互換,其因皆為( )矣。

  參考答案:謬,危,義,妙,滑,智,利(意思對即可)。

 。な帉W生的思維永遠是語文課的一個任務,用文言思維如何?這是一個嘗試。)

  四、感受文本,把握形象

  分角色朗讀課文,感知文本內(nèi)容、節(jié)奏,感知人物形象。

  1、教師點撥:

  1)注意每段的語意,注意語調(diào)、停頓、重音的處理。

  2)要求——讀出人物的心理,讀出個性,讀出情韻,讀出理趣。

  3)方法——先在組內(nèi)自主分角色朗讀,然后小組展示。教師相機進行點撥。

  2、請學生思考、討論:

 、艩T之武有哪些可愛之處?用林則徐的哪兩句詩可以概括他的精神?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趨避之。”

  (對人物形象的把握,不應該抽象分析,在學生自己的誦讀感悟中,他已經(jīng)習得了。)

  五、探究文本,把握說理藝術

  學生合作探討燭之武說辭一段,把握高超的說理藝術。

  1、點撥——

 、佟扒貢x圍鄭,鄭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銳氣。

 、凇叭敉鲟嵍幸嬗诰敝痢熬∫病薄赋鐾鲟嵵粚x國有利。措辭委婉而謹慎,他沒有立即指出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性,而是從地理位置入手,巧妙地點明秦、晉之間的厲害關系。既符合實際,又從根本上動搖了秦、晉聯(lián)盟的基礎。

  ③“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至“君亦無所害”——說明舍鄭會對秦國有益。如果說第二層是分析危害動搖秦伯的話,這一層則是引誘秦伯了。他換了一個角度,闡明鄭國存在對秦國可能有的種種好處。

 、堋扒揖龂L為晉君賜矣”至“唯君圖之”,有了前面的鋪墊,燭之武不失時機地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系,說明晉國曾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然后又從歷史說到現(xiàn)實,進一步分析了晉國的貪得無厭,讓秦國意識到自己的危險。

  2、你認為燭之武說服秦伯,他抓住最關鍵的那一點? (彼此之間的利益關系)

  3、學生朗讀燭之武說辭一段文字。

  六、課外拓展(選作)

 。ㄒ唬┣榫坝柧殻杭偃缒阍诖蠼稚峡吹搅艘晃浑S地吐痰的年輕人,你如何去說服他注意公共衛(wèi)生?課下準備一段說辭,準備在下次的演講會上表演。

 。ǘ┱n外延伸:課下收集相關資料,進行專題研究:我看《左傳》人物說辭的藝術特色。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3

  一、學習目標

  1、正確理解文中詞語的含義,尤其是下列十五個詞語:

  貳、軍、辭、鄙、陪、行李、共、濟、肆、闕、說、若、夫、微、之。

  歸納其中四個詞語的義項:

  若、夫、微、之。

  2.弄清楚課文所記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

  3.準確理解和把握燭之武說退秦師的原因。

  4.朗誦全文。

  二、學習重點

  1.積累文言詞語知識,培養(yǎng)閱讀能力。

  2.賞析作者刻畫和表現(xiàn)燭之武思想性格的藝術手法。

  三、背景分析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魯僖公二十八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jié)果城濮之戰(zhàn)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子人九出使晉國,與晉結(jié)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終也沒能感化晉國。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后發(fā)動了這次戰(zhàn)爭。

  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也需要向外擴張。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lián)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lián)軍。兩年后,當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所以,秦晉聯(lián)合也就必然了。

  四、學法指津

  學習這篇課文,可用五個字來概括,這就是:讀、解、辨、理、誦。

  讀:朗讀課文,這是最基本的一步。要讀準字音、讀通順句子,可多讀幾遍,把文章讀流暢,并對課文內(nèi)容有個大致了解。

  解:理解詞語,可與讀同步進行。要認真查看課文注釋,必要時還應翻閱有關字(詞)典,以準確把握有關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辨:分辨詞義。要利用學過的有關知識,結(jié)合具體語境,認真分析比較,對文中的一些多義詞作義項歸納。

  理:梳理課文。可根據(jù)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依據(jù)文章順序思考下列問題。

  1.本文記敘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課文題目即是。由此可加深對文章題目作用的理解。)

  2.主要人物(燭之武)是在什么情況下”出場”的?(是在秦晉兩個大國圍攻一個小小的鄭國,鄭國面臨覆滅的危險情形之下,鄭大夫佚之狐向鄭伯推薦他去見秦伯,以退秦師。)

  3.燭之武為什么能臨危受命?(一是鄭伯態(tài)度誠懇,勇于自責,并曉之以理;一是燭之武深明大義,有愛國思想且腹有良謀、成竹在胸。)

  4.燭之武為什么能夠說服秦伯退兵呢?(主要是燭之武善于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言談中又似乎處處都在為秦國的利益著想,從而打動了秦伯,讓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見。)

  5.晉文公為什么不愿向秦軍進攻呢?(主要是晉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隱忍不發(fā),隨機應變。因為如果這時進攻秦軍,晉軍就有可能處于腹背受敵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證明了燭之武說退秦師的成功。)

  賞:欣賞特色。這篇文章最有特色之處就是描寫燭之武說服秦穆公退師的那段話,為此,可思考如下幾個問題:

  燭之武是怎樣一步步說服秦穆公的?這說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寫人物語言方面達到了什么水平?

  點撥:燭之武為了說服秦穆公退師,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戰(zhàn)術,大體說來分為五步:

  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鄭知之矣)。

  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鄰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君亦無所害)。

  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這段說辭,只有125字,表現(xiàn)出燭之武高明的心理戰(zhàn)術和精彩的外交辭令。他看準了秦晉聯(lián)合攻鄭各有所圖,而若取鄭則客觀上只會對晉有利,而對秦不僅無利,還會招禍。若秦穆公明白了這一層,就很可能反過來棄晉幫鄭,燭之武抓住了秦穆公這一心理、曉之以利害,終于打動了對方。而燭之武的說辭更妙之處在于他心里處處為鄭著想,但口口聲聲說的是為秦,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說辭,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緊逼,句句打動對方,顯示出極強的說服力。

  這說明作者在描寫人物語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寫外交辭令方面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誦:朗誦全文。朗誦既是學習文言文的手段,也可以說是目的之一。通過背誦可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包括字詞句和內(nèi)容特點等),同時也可增強文言文語感和積累文言文素材,為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奠定基礎。要注意,應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五、課文研讀

 。ㄒ唬┑谝欢。

 。、基礎知識。(1)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且貳于楚也。(èr)秦軍汜(fàn)南

  (2)解釋下面加點詞。

 、僖云錈o禮于晉因為。(因為)(禮遇,以禮相待。)

 、谇屹E于楚也(從屬二主)

 、蹠x軍函陵(軍,名詞做動詞用,駐軍。)

  (3)“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是什么句式?答: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

 。、課文分析。

  這一段寫秦、晉圍鄭。共有五個分句,語言簡練,從情節(jié)發(fā)展上看,從兩個方面為下文作了鋪墊。這兩方面的情況是:

 、龠@次圍鄭,晉國為了報復鄭國,與秦國沒有多大利害關系,為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伏筆。

 、趦蓢婈牄]有駐扎在一起,也就為燭之武的說服分化提供了有利條件。

 。ǘ┑诙。

  1、基礎知識。

  (1)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yì)

 。ǎ玻┙忉屜旅婕狱c詞。

 、儇M若吾鄉(xiāng)鄰之旦旦有是哉(如,像)

 、谌羰範T之武見秦君(如果)

  ③若毒之乎(人稱代詞“你”)

 、苻o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保ㄍ妻o)(尚且,還)(同“矣”)

 。ǎ常┓g下面句子。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我年輕力壯的時候,尚且趕不上別人。)

 。病⒄n文分析。

  這段寫燭之武同意“見秦君”。俗話說:“文似看山不喜平!闭堈f明這一段如何寫得波瀾起伏,曲折生動的。(字數(shù)不超過150個字)

  秦晉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著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說服秦軍,誰知他卻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辭,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的自責,感動了燭之武,他終于以國家利益為重,答應“見秦軍”。

 。ㄈ┑谌巍

 。薄⒒A知識。

 。ǎ保┙o下面加點字注音。

  夜縋而出(zhuì)

 。ǎ玻┙忉屜旅婕狱c詞。

 、俜驎x,何厭之有(代詞,那)

 、谒熳訉O荷擔者三夫(男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

 、苋秽嵧觯右嘤胁焕桑ò。

 、莩瘽υO版焉(句尾語助詞)

  ⑥焉用亡鄭以陪鄰(何必)

 、呷舨魂I秦,將焉取之(哪里)

 、嗳羯徉嵰詾闁|道主,行李之往來,供其乏困(東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出使的人)(供,供給)

 。ǎ常┱f明下面加點詞的活用特點。

 、僭絿员蛇h。

  鄙:名詞作動詞,當作邊邑。

  遠:形容詞作名詞,遙遠的地方。

 、谌舨魂I秦,將焉取之:

  闕:使動用法,使減少。

  ③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封:使動用法,使之為邊界。

 。病⒄n文分析。

  (1)燭之武為什么一見到秦伯就說“鄭既知亡矣”?

  燭之武采用了先抑后揚的辦法。一開始,燭之武使秦伯認為燭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國的立場上。這就引起秦伯對燭之武的.好感,愿意聽燭之武把話說完,這就為進一步說服秦伯提供了可能。

 。ǎ玻T之武說服秦退兵最重要的理由是什么?請予以概括。(不超過20個字)

  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對秦國有害無益。

 。ǎ常┏鲜隼碛芍,燭之武說服秦退兵的理由還有什么?請予以歸納。

  ①保全鄭國有利于秦,”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②晉國曾對秦國忘恩負義,過河拆橋。

  (四)第四段。

  1、基礎知識。

 。ǎ保┙忉屜旅婕狱c詞。

 、贂x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因為)

 、谝詠y易整,不武。(用)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損害)

 、苁渌c,不知(結(jié)交)(智)

 、菸崞溥也(表商量語氣,還是)

 。病⒄n文分析。

  晉文公為什么不愿進攻秦軍?

  晉文公是一個講恩情、講仁義、講智謀的人。在盟友變敵友的情況下,晉侯并沒有感情沖動,而表現(xiàn)出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種隱忍不發(fā)、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yè)的根本原因。

  附譯文:

  九月十三日,晉文公聯(lián)合秦穆公圍攻鄭國,因為鄭文公曾對晉文公無禮,而且還依附楚國。這時晉軍駐扎函陵,秦軍駐扎汜水之南。佚之狐向鄭文公說:“國家危險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君,秦國軍隊一定會撤退。”鄭文公聽了他的意見。燭之武推托說:“臣在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编嵨墓f:“我沒有及早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時才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燭之武答應了。

  當夜把燭之武用繩子從城墻上墜下去。見到秦穆公,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jīng)知道就要滅亡了!如果鄭國滅亡對您有好處,那就值得煩勞您的左右。越過其他國家而在遠方設置邊邑,您知道這是很困難的。哪能用滅鄭來加強鄰國呢?鄰國實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滅鄭國而使它成為您東方道路上的主人,貴國使臣來往經(jīng)過,供應他們的食宿給養(yǎng),這對您也沒有壞處。再說您也曾經(jīng)施恩于晉惠公,他答應給您焦、瑕兩地,可是他早晨剛剛渡河回國,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這是您所知道的。那個晉國,哪里有滿足的時候?它既以鄭國作為東邊的疆界,又要擴張它西邊的疆界,如果不損害秦國,它到哪里去奪取土地呢?損害秦國而有利于晉國,希望您還是多多考慮這件事!鼻夭芨吲d,與鄭國訂立盟約,委派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自己就率軍回國。

  晉國大夫子犯請求襲擊秦軍。晉文公說:“不可,如不是秦國國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這個地步。依靠過別人的力量而去損害別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國,是不智;用沖突來代替聯(lián)合,是不武。我們還是回去吧!庇谑菚x國的軍隊也撤離了鄭國。

  《燭之武退秦師》要點

 。ㄒ唬⒃~類活用

 。1)且貳于楚也

  (2)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3)臣之壯也

 。4)今老矣

 。5)越國以鄙遠

 。6)鄰之厚,君之薄也

 。7)共其乏困

 。8)君亦無所害

  (9)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10)既東封晉,又欲肆其西封,夜縋而出

  (11)若不闕秦

 。12)與鄭人盟

 。13)不仁,不知(智),不武

 。14)唯君圖之

  1.名詞的活用

  A.名詞活用為動詞

 。2)軍——駐軍,駐扎

 。5)鄙——原為名詞邊邑,此為名詞意動用法,以遠方為邊邑

 。12)盟——訂(建)立同盟

  (13)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

 。14)圖——計劃、考慮

  B.名詞作狀語

 。10)東、西——向東、向西

  夜——在晚上

  2.動詞的活用

  A.動詞活用為名詞

 。8)害——害處

  (9)賜——恩惠,好處

  B.動詞的使動用法

  (11)闕秦——使秦闕(減少土地)

  3.形容詞的活用

  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3)(4)壯——壯年人,老——老年人

 。5)遠——遠地

  (6)厚——雄厚的勢力,薄——單薄的力量

  (7)乏用——缺少的東西

 。ǘ、特殊句式

  1、倒裝句

 。1)以其無禮于晉[于(對)晉無禮介賓短語后置]

  (2)且貳于楚[于(對)楚從屬——同上]

 。3)佚之狐言于鄭伯[于(對)鄭伯言——同上]

  2、省略句

 。1)()辭曰:“臣之壯也……”(省主語”燭之武”)

  (2)()許君焦、瑕(省主語“晉惠公”)

 。3)夜縋()而出(省賓語“燭之武”)

  (4)晉軍()函陵,秦軍()汜南(省略介詞“于”)

  作為一篇記敘文《燭之武退秦師》故事雖不長,然而記敘文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卻大都具備,給人以美的享受。整個情節(jié)發(fā)展脈絡是:

  起因——發(fā)展——高潮——結(jié)局——尾聲

  故事的主角是燭之武,因而凡是涉及燭之武的情節(jié)都作了詳寫;其他情節(jié)均為略寫,而且,用“略”,更凸現(xiàn)了“詳”。

  六、課外閱讀

  課文《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下面一段宋襄公的故事,則選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閱讀后,回答問題。

  宋公及楚人戰(zhàn)于泓。宋人已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惫唬骸安豢伞!奔葷闯闪校忠愿。公曰:“未可。”既陳而后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解釋下列句中斜字在文中的意思:

 。1)宋公及楚人戰(zhàn)于泓

  及——于——

 。2)楚人未既濟

  既——濟——

  (3)及其未既濟也,請擊

  及——請——

  (4)又以告

  以——告——

 。5)既陳而后擊之

  既——陳——

  【答案】

 。1)及——與;于——在

 。2)既——完全;濟——渡河

 。3)及——趁,乘著;請——請您允許

 。4)以——把(這種意見);告——告訴,報告

  (5)既——已經(jīng);陳——通“陣”,此處為動詞擺好陣勢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4

  三維目標

  1、掌握重點文言實詞、虛詞、文言句式。

  2、把握文章思想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3、學習燭之武深明大義、義無反顧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

  1、重點詞語、文言特殊句式。

  2、把握文章思想內(nèi)容

  3、說辯的藝術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步驟和內(nèi)容

  第一課時

  一、簡介背景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鄭國做了兩件對不起晉國的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jié)果是楚國大敗。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jié)好。但仍未感化晉國。

  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攻鄭呢?因為當時秦國也要爭奪霸權,也需向外擴張。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間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lián)軍,另一方則是以楚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lián)軍。兩年后,當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擴張的欲望,于是秦晉聯(lián)合也就必然了。

  戰(zhàn)與和皆出于利。

  二、學生自讀課文,學習重點詞匯句式

  1、正音正字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縋(zhuì)而出 亡鄭以陪(beì)鄰 共(gōng)其乏困

  闕(quē)秦 秦伯說(yuè) 逢(páng)孫 杞(qǐ)子

  2、語言點

  A、焉:

 、僮右嘤胁焕桑赫Z氣詞,表陳述

 、谘捎猛鲟嵰耘汔彛阂蓡柛痹~,為什么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疑問副詞,怎么能

 、芮已芍猛潦阂蓡柎~,哪里

 、菀再狗蛴^人風者得焉:代詞,之

 、抻乐藸幈甲哐桑杭嬖~,于此

  B、詞類活用

  ①晉軍函陵:名詞作動詞

 、谌敉鲟嵍幸嬗诰菏灌嵧觯瑒釉~使動用法

 、坂徶,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④越國以鄙遠:鄙,名詞意動,以……為鄙;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遠地

 、莩瘽υO版焉:“朝”、“夕”,名詞活用作時間副詞

 、藜葨|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東”、“西”名詞作狀語;封,名詞活用作動詞,使作疆界。

  C、通假字

 、傺捎猛鲟嵰耘汔彛号,通“倍”

 、诠财浞В汗,通“供”

  ③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

 、芮夭f:說,通“悅”

 、菔渌c,不知:知,通“智”

  D、古今異義:

 、傩欣钪鶃恚盒欣睿帕x: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谌羯徉嵰詾闁|道主: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畚⒎蛉酥Σ患按耍悍蛉,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芤嗳ブ喝,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E、文言句式

 、僖云錈o禮于晉: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谪杂卩嵅唬航樵~結(jié)構(gòu)后置

 、鄯驎x,何厭之有:賓語前置,“有何厭”

 、苁枪讶酥^也:判斷句

  三、學生熟讀課文,自主學習,翻譯全文

  四、布置作業(yè):抄寫譯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

  開口說話,看似簡單,實則不容易,會說不會說大不一樣。古人云:“一言可以興邦,一言也可以誤國!彼赃@“話”可不是隨便能說的。(引導學生回憶初中學過的課文《觸龍說趙太后》)觸龍一句話就打動了趙太后的心:“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彼葎又郧,再曉之以理,不但熄滅了趙太后的怒火,還令她欣然納諫。他可以稱得上是一個高明的說客。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像他一樣高明的說客比比皆是。燭之武就是其中的一個。

  二、檢查預習的情況,理解課文內(nèi)容,重點語句翻譯(出示幻燈片)

  三、學生朗讀課文,理清課文結(jié)構(gòu),概括段落大意(出示幻燈片)

  第一段:秦晉圍鄭 第二段:臨危受命 第三段:說退秦師 第四段:迫晉退兵

  小結(jié):這場戰(zhàn)爭的直接導火索是鄭國對晉國的無禮和背叛,這是晉國出兵的理由,但秦國僅僅是以盟軍的身份助戰(zhàn)而已,與鄭國之間沒有直接的利害沖突。這是燭之武游說成功的基礎。

  四、精讀燭之武的說辭,自主學習(出示幻燈片)

 。薄T之武游說的核心是什么?從文中找出關鍵詞。

 。ɡ,害)

  2、你認為哪句話打動了秦伯?

 。I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如果你是燭之武,你打算怎樣勸說秦伯?

 。ㄏ缺磉_為秦國著想的立場態(tài)度,來博得秦伯的好感,然后闡述亡鄭、保鄭之于秦國的利害關系,再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來離間兩國關系,破壞兩者的聯(lián)盟,促使秦國改變主意,化敵為友,退兵助鄭。)

  4、這段說辭語言非常精煉,可分為五層。概括各層大意。

 、僬Z氣謙恭,博得秦伯好感,暗示亡鄭對秦無益。

 、谡f明亡鄭利晉,動搖秦伯的決心。

 、壅f明保鄭利秦,以利相誘。

 、芤詴x對秦的背叛事實離間秦晉聯(lián)盟。

 、菀会樢娧刂赋鰰x國是秦國的威脅。

  小結(jié):燭之武不愧是一位杰出的說客,運用精煉的外交辭令化干戈為玉帛,說退秦師,最終保全了自己的國家。他這一番說辭真可謂“一語中的”、“一言興邦”,很有針對性和藝術性,需要我們好好體會學習。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币痪湓捒梢哉f的人笑,一句話也可以說的人跳,同樣的意思,不同的表達,效果可能會有天壤之別。

  五、探究學習·比較閱讀《蹇叔哭秦師》,討論:蹇叔的勸諫為什么不成功?

  蹇叔哭師 僖公三十二年 左 傳

  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穆公訪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于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師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

  秦師遂東。

 。ㄍ瑯邮莿裾f秦穆公,為什么結(jié)果截然相反?秦穆公是一代霸主,蹇叔是他非常器重的老臣,穆公在決策之前主動征求蹇叔的意見,可見并非剛愎自用之人?墒亲罱K卻弄到君臣反目的地步,究竟責任在誰?如果蹇叔在勸諫時能注意說話的方式態(tài)度,講究策略,而不是擺出一副居高臨下的教訓后生晚輩的架勢,也許穆公會重新考慮出兵的.事。如果蹇叔能在軍隊出發(fā)前主動找穆公好好談談,而不是哭著說喪氣話,也許穆公不會對其破口大罵,連自己的君王身份也不顧了。如果蹇叔能夠在送兒子參軍的時候主動找孟明等將帥分析敵情,告知防御策略,而不是只向兒子哭訴,也許秦軍不至于在崤之戰(zhàn)中一敗涂地,連三軍統(tǒng)帥也被俘虜。)

  小結(jié):為人處世,要學會藝術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意圖。與別人交談時,要注意說話的對象、時間地點場合,努力營造和諧的氣氛。尤其是向別人提意見或建議時,更要注意方式方法。良藥可以不苦口,忠言也可以不逆耳。

  六、合作探究,分組活動:把握文中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各小組選擇一個人物,為課本劇寫一段角色分析。

  燭之武:個性鮮明,才華出眾卻一直不得重用,牢騷滿腹,但深明大義,能夠顧全大局,只身入虎口,成功游說秦伯退兵,可謂智勇雙全的愛國辯士。

  佚之狐:老謀深算,有遠見卓識,但城府很深。(這個人的個性思想值得深入研究。)

  鄭伯:善于納諫,知錯能改。

  秦伯:唯利是圖(可以引導學生參考閱讀課后練習三)

  晉侯:頭腦清醒,理智行事,深謀遠慮,能夠隨機應變,有常人所不能及的寬闊胸懷,終成一代霸主。

  小結(jié):這篇課文中,燭之武是主要人物,作者通過語言描寫和細節(jié)描寫正面表現(xiàn)了他的鮮明的個性和杰出的辯才,他的愛國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其他的人物都從側(cè)面烘托了燭之武的智勇雙全。雖然這些次要人物只有片言只語的描寫,但都形象鮮明,個性突出。我們在寫作中,也要注意運用個性化語言來塑造人物形象,表現(xiàn)人物的思想情感。

  七、布置作業(yè):

  1、歸納語言點

  2、以“說話的藝術”為主題設計制作一份小報,在班上交流。

  第三課時

  一、學生朗讀課文,探究學習

  1、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交待形勢(“晉侯、秦伯圍鄭”,兩大國圍一小國——兵臨城下,形勢嚴峻);圍鄭原因(“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兩事與晉利害相關,和秦利害關系不大——秦可以爭取);駐軍位置(“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分兵駐扎——鄭有機會單獨與秦接觸)。

  2、佚之狐的話對刻劃燭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師必退”表現(xiàn)了佚之狐對燭之武的了解與信任,使讀者未見其人,先知其才,從側(cè)面表現(xiàn)了燭之武的才能。

  3、鄭伯是如何說服燭之武的?

  當鄭伯準備使燭之武見秦君時,卻遭到拒絕:“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鮮明地流露出對年輕時未被重用而產(chǎn)生的牢騷與不滿。而鄭伯則表現(xiàn)得大度寬容而不卑不亢!拔岵荒茉缬米,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毕惹鹱载煟瑒又郧;后以國家大義警之,曉之以理。于是,燭之武只得“許之”。

  4、 “夜縋而出”四字能否刪掉?

  不能,這四個字說明秦晉完全包圍了鄭國,連城門也打不開了。進一步說明兵臨城下的嚴峻形勢。

  5、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師的?

  燭之武的說辭共125個字,語言非常精煉,含義豐富,可分為五層。

 、僬驹谇貒錾,博得秦伯好感,為進一步說服秦伯提供可能。

 、谡f明亡鄭利晉,動搖秦亡鄭決心。

  ③進一步說明保鄭利秦,以利益誘惑使秦舍弊求利,考慮退兵

 、茉僖詺v史上晉對秦的背叛,離間秦晉聯(lián)盟。

 、輳臍v史說到將來,指出晉的貪婪將威脅到秦的發(fā)展,使秦決心退兵。

  小結(jié),在短短的百余字內(nèi),燭之武站在秦的立場上,替秦分析圍鄭的利弊,層層深入,句句擊中要害,又句句打動秦伯,使秦國最終撤去了包圍,保全了鄭國,甚至獲得不僅于此的好處:秦鄭結(jié)盟,秦派軍隊戍守鄭國。充分表現(xiàn)出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6、第四段可否刪掉?

  不能,晉的退兵進一步從側(cè)面表現(xiàn)了燭之武卓越的外交才能,同時刻畫了晉文公的霸主形象。面對風云突變的局勢,晉侯沒有感情用事,而保持了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種隱忍不發(fā)、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yè)的根本原因。

  二、寫作特點

  1、敘事有波瀾,引人入勝

  2、寫人個性鮮明,正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

  作者通過語言對燭之武作了正面描寫,不管是牢騷,還是說辭,都集中地刻畫了一位出色的辯臣的形象。而佚之狐的推薦、鄭伯的自責,退秦師的事實,都從側(cè)面烘托了這個人物。正側(cè)面描寫的結(jié)合運用,使燭之武的形象有血有肉。他的深明大義和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使命感值得我們學習。

  三、講解課后習題并布置作業(yè)

  小練筆:設置一個情境,勸說某人接受你的意見或者建議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5

  【導學新概念】

  新教材強調(diào)培養(yǎng)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在學習本單元時,要注意實詞的積累,注意多義詞的辨析,尤其要重視對課文的熟讀背誦。

  學習本文,要在著重了解燭之武說退秦師的理由的同時,注意欣賞包括本文在內(nèi)的《左傳》的文學價值。

  【教學設計ABC】

  設計A

  文言文的教學重在解決提高閱讀水平的問題,而較之現(xiàn)代文,我們更應該激發(fā)學生熱愛文言文的熱情。因為文言文在它出現(xiàn)的年代上,在它所要表達的與今人類似的思想感情上卻能用如此精美的語言形式,實屬難能可貴。于是宜有以下導言:

  同學們,如果說在社會發(fā)展的總趨勢之下,大凡事物總是現(xiàn)在的比過去的好的話,那么大家能不能想一想,在文化藝術的某些方面,有沒有與一般規(guī)律相反的情況呢?(這樣一來一往的問答,并不難引導學生想到西方文藝復興時期以羅馬為代表的雕塑,比如據(jù)說維娜斯女神的斷臂今人就無法設想能夠補得很好,以及中國古代的文言文似乎不是今人可以寫出當時那樣的水平的。然后接著說。)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本冊的第一篇文言文,看它究竟有哪些方面的精美以至妙不可言呢!

  于是可讓大家聽本文的錄音帶或教師以較高的水平先把課文誦讀一遍。然后承接第二單元所學的“理清思路”理論,實際上也就是本課后面的練習題二,用課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問題,而實際上等于在熟讀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理解各段大意,即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說“秦、晉兩國為什么圍攻鄭國”的問題,第二自然段是說“鄭伯是怎樣說服燭之武”的問題,第三自然段是說“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兵的”,第四自然段是說“晉文公為什么不愿向秦進攻的原因”。

  在上面問答練習的基礎上,可讓學生以多種形式誦讀,之后再讓他們在已經(jīng)看過課本中注釋的情況下提一提文中還有哪些實詞的意義不清楚,還對哪些虛詞的用法或古漢語現(xiàn)象不理解。這其中由學生提也好,由老師問也好,宜將第一段中兩個“于”均解為“對于”之意,兩個“軍”字均為名詞活用為動詞的現(xiàn)象,當“駐扎”講。且“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兩句均為古漢語中所謂省略句,即均在“軍”字之后省掉一個介詞“在”,而就這一點,已能證明古今語言形式上的不同習慣,這對讓學生逐漸習慣看文言文是大有好處的。

  同理,在第二自然段中應讓學生弄清楚:“言于”當“告訴給”講;“若使”中的“使”當“讓”講;“臣之壯也”中的“之”是典型的結(jié)構(gòu)助詞夾在主謂結(jié)構(gòu)之間起“取消主謂獨立性”作用的例句;“也已”不僅注釋上有“已,同‘矣’”的字樣,關鍵是要解釋這種“語氣詞連用”的古漢語現(xiàn)象;從“今急而求子”中不難看出,根據(jù)上下文,“而”在此只能當副詞“才”講;至于“是”通常在古文中多當代詞“這”講,只是為了上下文意思的通順而把它整個譯作“這是”罷了;最后“然鄭亡”一句,和今意相對照,顯然是個被動句。

  第三自然段:“夜縋而出”里的“而”強調(diào)是起前對后修飾作用的,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地”;“若亡鄭”中“亡鄭”是“亡”的使動用法;“越國以鄙遠”一句的注釋中雖然說明了其中的“鄙”,“邊邑”是名詞活用為動詞的用法,而“遠”是形容詞活用為“遠地”的名詞用法,但整句意義的通俗理解應該是“越國以遠鄙”;“鄰之原,君之薄”中的兩個“之”直譯時,還是應當看作是起“取消主謂獨立性”作用的;“夫晉,何厭之有”中的“之”此時是起“動賓倒置”標志作用的,即意義上應看作“有何厭”;“既東封鄭”一句應強調(diào)就其直譯而言,“既”當“等到……以后”或“已經(jīng)”之類意思講,“東”是古漢語中典型的名詞當狀語,譯作“向東”,“封”,名詞“疆界”,此處當動詞用,譯作“作疆界”,而“鄭”作為句子的補語,也是以名詞當狀語的形式理解的,應譯作“以鄭”,于是整句的確切直譯應該是“等到向東以鄭國作了疆界以后”等。

  最后一段中則應該讓學生承認,看過書上的有關注解之后,剩下的就沒有什么可感到難解的地方了。

  上述程序之后即宜讓學生在反復誦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全文,其中不乏用多種形式背誦。比如教師先領背、分段集中背等,因為字面意思過得較為徹底了,所以背誦起來就應該相對容易。同時在熟讀背誦的過程中,有意識地讓學生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表達反映在遣詞造句、語言組織上的精妙,比如可以對比同樣或類似意思表現(xiàn)在古今語言形式的不同上,應該承認文言文形式上的言簡意賅和音韻方面的'朗朗上口等,而這些,也正是《左傳》等的文學價值。

  至于課后練習中關于多義詞辨析的題,應該說在上述教學全過程之后,難度是不大的。

  設計B

  與“設計A”相比,本設計在導語、教師的誦讀和按理清思路完成課后練習二前半個問題上的內(nèi)容以及程序均可完全相同。只是在進行練習二后半個關于“背誦全文”的練習時,教師完全可以從此把全課講授的重點都放在這上面,即可以用“以背代講”的辦法來授課。也就是教師在學生理清課文思路并回答了課文段落大意的基礎上,教師一段一段地領背,當然在領背時,往往是先一句一句地,然后是一段一段地,在背的過程中教師以提問或自己講解的形式完成文中實詞的積累,至于古漢語語法可少涉及甚至可不涉及,即在學生預習過注釋的情況下,真正實踐“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的母語學習特色。

  至于在背誦中應該主要積累哪些實詞,那就基本以課前學習的提示和課后練習第一題的要求作為標準。

  在領背若干次之后即可讓學生先集體背誦,進而再可分小組,乃至單個人背誦等。總之,按照文言文每課平均三課時來分配,其中專門拿出一課時半來實現(xiàn)最終的全面(指課文的全部和全體同學兩方面說)背誦,應該是沒有多大問題的。

  最后可用半課時左右的時間讓學生完成課后練習中關于“歸納多義詞義項”的題目,同時還可讓學生討論文言表述方面的精美和由此而對《左傳》的文學價值方面的看法。此時可靈活掌握,既可讓大家暢所欲言,又可簡單舉例點到為止,總之以課時為限。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6

  本文記述了秦晉聯(lián)合攻打鄭國時的一個故事。鄭國被秦晉包圍,危在旦夕,鄭國大夫佚之狐力薦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只身前往說服秦伯。秦伯不僅撤退走圍鄭的秦軍,而且派兵保衛(wèi)鄭國,迫使晉軍不得不撤兵,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全文語言淺顯易懂,內(nèi)容生動有趣,情節(jié)波瀾起伏,是一篇以記述行人辭令為主的散文佳作。學生在初中已學過《曹劌論戰(zhàn)》,對《左傳》有一些了解。高中文言教學要求比初中要高,一方面要結(jié)合課文,根據(jù)文言教學的特點,落實文言字詞知識的掌握,另一方面還要提高鑒賞能力,落實到本課教學就是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分析、內(nèi)心活動和某些細節(jié)的分析,探究燭之武高超的勸說藝術。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學習文言誦讀,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3、學習本文精彩的語言藝術以及起伏跌宕的情節(jié)安排。

  4、掌握文章中出現(xiàn)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 【教學過程與教學策略】

  第一課時

  一、舊課導入,了解《左傳》

  1、由初中學習過的《曹劌論戰(zhàn)》導入,學生回顧,教師補充,并齊誦《曹劌論戰(zhàn)》的精彩語句,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2、復習《左傳》常識,教師補充。

  《左傳》相傳為魯國的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國第一部詳細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為“十三經(jīng)”之一。因與《公羊傳》《谷梁傳》均為解說《春秋》而作,故并稱“春秋三傳”!蹲髠鳌酚置蹲笫洗呵铩、《春秋左氏傳》。

  《左傳》以《春秋》的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后為序,詳細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國內(nèi)政外交等大小事實。起于魯隱公元年,終于魯哀公二十七年,記事比《春秋》詳細而具體,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關春秋時期各諸候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以及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實都有載述,具體面完整地顯示了時代概貌。

  《左傳》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行人辭令,敘事委婉詳盡,情節(jié)富于故事性和戲劇性,描寫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鮮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顯示了作者高超的藝術表現(xiàn)能力。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錄音范讀(最好教師范讀),學生標注重點字詞讀音。

  2、教師正音并提示文言異讀現(xiàn)象(古音異讀、通假異讀、破讀)

  氾(fàn)南佚(yì)之狐夜縋(zhuì)闕(ju)秦朝(zhāo)濟逢(páng)孫戍(shù)之失其所與(yǔ))夫(fú)人之力共(供)(gōng)其乏困不知(智)(zhì)

  3、學生自由朗讀后復述故事情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概括情節(jié)并板書。第一段:秦晉圍鄭第二段:臨危受命第三段:說秦退軍第四段:晉侯撤兵

  三、賞析課文,質(zhì)疑探究

 、遒p析第一段

  1、誦讀指導:“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是本段關鍵一句,語速要較慢,尤其是“且”處應稍作停頓,“也”字要拖長聲音。此句讀完,稍作停頓,再起后句“晉/軍函陵,秦/軍汜南”!皶x”“秦”之后要略作停頓。因為“軍”在此名詞活用為動詞,當“駐扎”講。

  2、學生結(jié)合課文注釋理解文句并快速背誦。教師提示“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的句式特點并要求學生翻譯。

  3、讀書貴在生疑,重在解疑。第一段只有區(qū)區(qū)五個分句,語言簡練,但字里行間隱藏許多內(nèi)容,引導學生討論。教師補充史料助讀。

  提示:“無禮于晉”指的是公元前637年晉公子重耳出亡途中路過鄭國,鄭文公不禮之事。“貳于楚也”指的是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zhàn)前,鄭文公背晉助楚,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zhàn),楚敗,鄭文公又與晉侯結(jié)盟之事。

  一個弱小的鄭國,同時受到兩個強國的進攻,大軍壓境,國都被圍,氣氛十分緊張!耙云錈o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說明這次圍鄭主要是晉國為了報復,與秦國并沒有多大的厲害關系,為下文燭之武退秦軍埋下伏筆;“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可見兩國軍隊并沒有駐扎在一起,也就為燭之武的分化瓦解工作提供了可能!皶x軍”“汜南”均屬鄭國領土,分別為晉秦所占,一是說明晉秦聯(lián)軍來勢兇猛,勢不可擋;二是暗示鄭國有機可乘。

  開篇寥寥數(shù)語,既點出了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敵我雙方力量的對比又為下文燭之武退秦軍埋下伏筆,可見筆墨之經(jīng)濟。

 、尜p析第二段

  1、教師領讀,學生自由朗讀。

  誦讀指導:“國危矣”要讀出心情沉重之感!叭羰範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要讀得堅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俺贾畨岩,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是燭之武對只能虛度人生的無可奈何慨嘆,要讀出傷感的基調(diào),而鄭伯,面對燭之武的牢騷,并沒有表現(xiàn)出絲毫的不滿,而是從諫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鄭伯之言一定要讀得心平氣和。

  2、學生翻譯三個人的對話部分,教師適時點評。

 、佟俺贾畨岩,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我年輕時尚且不如人,現(xiàn)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凇拔岵荒茉缬米樱窦倍笾,是寡人之過也。”——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笆枪讶酥^也”,判斷句,“是”,這。

 、郾径沃攸c寫三人對話,語言簡潔,注意省略現(xiàn)象。如“辭曰”前要補“燭之武”,“許之”同樣補主語。

  3、本段對話簡潔,內(nèi)容豐富,言者話中有話,你能說說他們的弦外之音嗎?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引導學生交流。

  提示:“師必退”表現(xiàn)了佚之狐對燭之武的了解與信任,使讀者未見其人,先知其才,從側(cè)面表現(xiàn)了燭之武的才能。當鄭伯準備使燭之武見秦君時,卻遭到拒絕:“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鮮明地流露出對年輕時未被重用而產(chǎn)生的牢騷與不滿。而鄭伯則表現(xiàn)得大度寬容而不卑不亢!拔岵荒茉缬米,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毕惹鹱载煟瑒又郧;后以國家大義警之,曉之以理。于是,燭之武只得“許之”。

  4、學生試背誦此段。

  5、小結(jié):“文似看山不喜平”,這篇文章一開頭就充滿波瀾,顯得生動活潑。如大軍壓境,鄭國危在大旦夕,不禁讓人捏著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絲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的出使敵營,挽狂瀾于即倒,誰知他卻因長期不得重用而“辭曰”,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

  四、作業(yè):

  1、熟讀全文,力求背誦。

  2、查詞典了解“春秋無義戰(zhàn)”、“秦晉之好”、“春秋筆法”、“微言大義”、“皮里春秋”五個成語的意思。

  第二課時

  一、溫故知新,檢查作業(yè)

  1、鞏固《左傳》的文學常識,檢查前兩段的背誦情況。

  2、交流查成語的情況。

  二、繼續(xù)賞析課文,質(zhì)疑探究

 、缳p析第三段

  1、指名學生朗讀后,進行誦讀指導:

 、俦径问侨牡闹攸c段落。燭之武“夜縋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辯說服了秦君。他的義無返顧,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談都需要在誦讀中表現(xiàn)出來,例如“秦、晉國鄭,鄭既知亡矣”一句,要讀得心平氣和,誠懇可信,博得秦君好感。充分表達出燭之武欲揚先抑的論辯技巧。

 、凇叭敉鲟嵍幸嬗诰乙詿﹫(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句,是言亡鄭只對晉國有利。但燭之武采用的是以退為攻的論辯技巧,因此要讀得平緩而又委婉。但“言用亡鄭以陪鄰?”這一反問句,語調(diào)要略高一些,反問語氣要讀出來;然后緩而較輕地讀出“鄰之厚,君之薄也”。因為這幾句話意在動秦伯之心,點明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性。

 、邸叭羯徉嵰詾闁|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句,則是燭之武另換角度,從禮儀上引誘秦伯,態(tài)度要更加誠懇,用中速讀,“若”字要拉長些,注意“共其乏困”中“共”的`讀音。

  ④“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句,則是燭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誘之以利益之后更為成功的說服,即職責晉國的背信棄義和貪得無厭,因此讀時要有激憤之感,速度較前要快,尤其是“夫晉,何厭之有?”“若不闕秦,將焉取之?”兩句的反問語氣一定要讀出來。接著用平緩、誠懇的語氣讀出“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句。

  2、學生結(jié)合注釋串通文意,教師巡視解疑。(抓住五個關鍵句指導學生翻譯:留、補、增、換、調(diào)。)

  3、賞析燭之武的說辭藝術,教師引導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提示:“夜縋而出”說明秦晉完全包圍了鄭國,連城門也打不開了。進一步說明兵臨城下的嚴峻形勢。本段的重點在“說”,說辭雖僅百余字,卻委婉曲折,開闔跌蕩,步步進逼,層層深入。可分四層:

 、佟扒貢x圍鄭,鄭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銳氣。

 、凇叭敉鲟嵍幸嬗诰敝痢熬∫病薄赋鐾鲟嵵粚x國有利。因為秦、晉目前尚是盟國,燭之武的措辭是委婉而謹慎的,他沒有立即指出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性,卻巧妙地點明秦、晉畢竟是兩國這一事實。這樣既符合實際,又從根本上動搖了秦、晉聯(lián)盟的基礎,這不能不讓秦伯動心。

  ③“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至“君亦無所害”——說明舍鄭會對秦國有益。如果說第三層是分析危害動搖秦伯的話,這一則是引誘秦伯了。假如燭之武繼續(xù)挑撥秦、晉關系,很可能引起對方的反感。因此,他換了一個角度,闡明鄭國存在對秦國可能有的種種好處。攻鄭還是友鄭,秦王當然要權衡利弊了。

  ④“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至“唯君圖之”,在經(jīng)邊一番拉攏引誘后,燭之武不失時機地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系,說明晉國曾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赤裸裸地挑撥秦晉兩國的關系。

  然后又從歷史說到現(xiàn)實,進一步分析了晉國的貪得無厭,讓秦國意識到自己的危險,最終退兵,且留兵助守。

  4、多媒體顯示“春秋時期形勢圖”和“秦晉圍鄭形勢圖”,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段精彩的外交辭令。

 、栀p析第四段

  1、學生齊讀后,教師誦讀指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頓,因“微”是連詞,表假設,為“假如沒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詞,為“那”。“因人之力/而取敝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頓。

  2、討論:晉文公為何不愿攻秦?如何看待晉文公的撤軍理由。

  學生交流。教師引導提示:

  “不仁”“不知”“不武”是晉文公的三點撤軍理由,但這只是一個借口!安恢辈攀撬麑ΜF(xiàn)實的客觀分析,對動武后果的理智判斷。晉文公在盟友敵變的情況下,并沒有感情沖動,而是表現(xiàn)出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種隱忍不發(fā)、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yè)的根本原因。

  三、拓展探究,遷移運用

  結(jié)合社會現(xiàn)實和自己的感受,探討燭之武這一人物的意義。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提示:

  燭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確把握天下形勢,并且熟知歷史,洞察秦晉之隙,然后憑他的三寸不爛之舌。生活是一塊磨刀石,只有不斷砥礪自己,才能保持永遠銳利的鋒芒。燭之武到了七十多歲的高齡,仍有滿腹牢騷,可見他的銳氣未減;仍能建功立業(yè),可見他的才華依舊。此前,三朝為官,滿腹經(jīng)綸,卻一直不得重用,其間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但燭之武在這種懷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沒有自暴自棄,更沒有妄自菲薄,而是以驚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圖強,飽讀經(jīng)書,關心時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終于在人生的最后時刻,也是最為關鍵的時刻,“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擊,為自己一生劃上一個完美的感嘆號。

  時代鑄就英雄。燭之武的時代早已過去,但燭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還啟示著今天的我們,在平凡的崗位上,應該愛崗敬業(yè);即使暫處逆境,也應該不斷磨礪自己,以至終成大器!同時昭示我們應該學習古人那種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課堂小結(jié)

  燭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作者通過他的語言,不管是牢騷,還是說辭,都表現(xiàn)了他不僅能言善辯,而且深明大義,機智勇敢。特別是說秦時的舉重若輕、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體現(xiàn)了一位出色辯臣的形象。這一點,請同學們認真品味。

  五、作業(yè)

  1、課后整理文言字詞。

  2、課外閱讀《晉公子重耳之亡》。

  板書設計

  第一段:秦晉圍鄭——兩個原因

  第二段:臨危受命——三人對話

  第三段:說秦退軍——四個層次

  第四段:晉侯撤兵——一點明智

  【課例分析】

  1、本課為人教版必修1第4課,是學生高中階段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結(jié)合學生初中文言學習的基礎,使學生更好地吸取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是教學中值得重視的一個問題。因而,本教學設計采取分段教學、安排兩課時、特別強調(diào)誦讀,就是為了完成學習出高中文言學習的平穩(wěn)過渡。

  2、根據(jù)《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閱讀優(yōu)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思想藝術魅力,發(fā)展想象力和審美力”,“努力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學習多角度多層次地閱讀,對優(yōu)秀作品能夠常讀常新,獲得新的體驗和發(fā)現(xiàn)。學習用歷史眼光和現(xiàn)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的內(nèi)容和思想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等要求,本教學設計注意了兩個方面:一是繼續(xù)加強文言字詞的積累,二是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內(nèi)心活動及某些細節(jié)的賞析,探究燭之武高超的勸說藝術。

  【課后反思】

  【基礎積累】

  1、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通“矣”,了。)

 。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給、供應。讀gōng)

 。3)夫晉,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

  (4)秦伯說,與鄭人盟(說,通“悅”,高興。讀yua。)

 。5)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明智,聰明。讀zhì)

  2、詞類活用:

 、贍T之武退秦師(退,使動用法,使撤兵。)

 、跁x軍函陵,秦軍汜南(軍,名詞作動詞,駐軍。)

  ③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亡,使動用法,使滅亡。)

 、茉絿员蛇h(鄙,名詞意動,把當作邊邑;遠形容詞作名詞,遠地。)

 、蓊I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詞作動詞,變雄厚、變薄弱。)

 、藜礀|封鄭(東,名詞作狀語,向東;封名詞意動用法,使成為疆界。)

 、呷舨魂I秦(闕,動詞使動用法,使削弱。)

 、嚓I秦以利晉(利,名詞使動用法,使獲利。)

 、嵋蛉酥Χ种蝗剩ū郑稳菰~用作動詞,損害。

  )⑩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詞作名詞,缺少的東西。)

  3、古今異義

 、偃羯徉嵰詾闁|道主。

  古義: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今義:請客的主人。

  ②行李

  行李之往來。古義:出使的人。今義:出門時所帶的包裹等。

 、鄯

  共其乏困古義:缺少的東西。今義:疲勞。

  ④夫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義:那人。今義:對已婚女子的尊稱。

  4、特殊句式

  判斷句

  是寡人之過也(“也”表示判斷)

  省略句

  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略介詞“于”)

  5、賓語前置句

  夫晉,何厭之有?(“有”的賓語“何厭”前置,“之”作為標志。翻譯時要調(diào)整為“有何厭”)

  6、狀語后置

  以其無禮于晉(介賓短語“于晉”作狀語,后置,翻譯時要調(diào)整為“于晉無禮”)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7

  教學目的

  1、了解《左傳》的成書過程和基本知識,重點了解其語言特點。

  2、掌握文言詞“若”、“說”、“辭”、“鄙”、“微”、“之”在本文中的用法。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語。

  2、讀背課文。

  教學時數(shù)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簡介《左傳》。

  參見P56注釋,補充:《左傳》是“十三經(jīng)”之一,它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釋《春秋》而作,所以被稱作“春秋三傳”。《左傳》不僅是我國最早最完備的編年體史書,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學作品,成為歷代散文的典范。它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人物的言行,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得當。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

  “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二、介紹背景。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鄭有兩事得罪了晉國:其一,晉文公重耳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其二,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出兵幫的是楚國,而此役楚國失敗。

  燭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終得不到升官,在鄭國一直擔任“圉正”(養(yǎng)馬的長官),大概相當于《西游記》里所說的“弼馬溫”吧。被舉薦使秦時,已年過七十,須發(fā)皆白,身子傴僂,步履蹣跚。

  三、學生自讀課文。

  閱讀注意點:讀準音,讀順句。

  四、串講第一段。

  重點講清以下文言詞句:

  1、且貳于楚也——在與晉國結(jié)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jié)盟。

  2、晉軍函陵——軍,名詞動用,駐軍、駐扎。

  概括內(nèi)容:

  第1段,寫秦、晉圍鄭。原因:晉國要報復其無禮,與秦沒有多大的利害關系。敵我雙方力量對比懸殊,但晉是有機可乘的。這就為下文燭之武退秦師的成功埋下了伏筆。

  五、自讀并討論第二段

  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1、臣之壯也,猶不如人!夷贻p時,尚且不如別人。之: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2、無能為也已!荒茏鍪裁戳。無能:不能夠。已:同“矣”。

  3、寡人之過也!@是我的過錯。是:這。

  概括內(nèi)容:

  第2段,寫燭之武臨危受命。

  文中寫了個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

 、賹T之武有足夠的了解。

 、趯︵、秦、晉三國的形勢有充分的預見性。但寫他是為寫燭之武服務的,人未出場已引起了讀者的強烈關注。

  文中還著力寫了鄭伯,他勇于自責,從諫如流,更能以情動人,以誠動人。

  燭之武可以說是壯士不遇,英雄末路。但是,他滿腹牢騷,滿心委屈,但能以國事為重,深明大義。

  六、熟讀背誦第1、2段。

  七、作業(yè)

  1、翻譯句子。

  2、課后作業(yè)

  3、背誦課文。

  4、完成練習三。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

  1、譯句: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我年輕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如今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我未能早先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

  二、串講導讀第三段。

  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1、敢以煩執(zhí)事——冒昧地拿(這件事)麻煩你。意思是說,(如果滅了鄭國對你秦國有好處,)那麻煩你就來滅了我們吧。

  2、焉用亡鄭以陪鄰——為什么要幫晉國來滅了鄭國,而增加你的鄰邦晉國的土地呢?

  3、夫晉,何厭之有——晉國有什么時候會滿足的呢?

  這是個用“之”來提賓的疑問句。初中時學過的提賓的`“之”有:

 、俸温?

  ②蓮之愛,陶后鮮有聞。

 、劬罩異,同予者何人?

 、苣档ぶ異,宜乎眾矣。

  4、秦伯說,與鄭人盟——秦伯高興了,與鄭國訂立了盟約。盟,名詞動用,釋為訂立盟約。

  概括內(nèi)容:

  第3段,寫燭之武說退秦師。

  燭之武三寸不爛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他之所以能說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處處為秦國著想(表面看來),理由充分:

 、僭絿蛇h,不現(xiàn)實。

 、卩徶瘢褐,得不償失。

 、劢Y(jié)交鄭這個東道主,好處多。

  ④秦國好過河拆橋,忘恩負義。

  說秦的結(jié)果是:

 、偾剜嵱喠⒚思s。

 、谇貒v兵守鄭。

  三、串講導讀第四段。

  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沒有那個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參見文下注釋。微,假如沒有。初中時學過“微斯人,與誰與歸?”這個句子,其中的“微”也是這個意思

  2、吾其還也——我們還是回去吧。其,語氣詞,表商量語氣。初中時學過這類例句不少:

 、倨湔鏌o馬也?(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表反問語氣。)

 、谄湔娌恢R也?(恐怕實在是不認識千里馬吧。其,表推測語氣。)

 、燮淙缤潦?(能把泥土和石頭怎么樣呢?其,表疑問語氣。)

 、馨擦昃湓S寡人。(安陵君可要答應我啊!其,表面看是商量,實際上是威脅語氣。)

 、萜浜文軇?(那怎么能取勝呢?其,表反問語氣。)

  3、亦去之——也離開了鄭國。去,離開。(這個詞的古今義剛好相反。今義表示到……地方。例如:

 、儆稳巳ザ蔌B樂也。

 、趧t有去國還鄉(xiāng),憂讒畏譏。)

  概括內(nèi)容:

  第4段,寫晉師撤離鄭國。

  晉文公是頭腦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退兵,“不仁”只是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知”是實質(zhì);“不武”,則是因為勝敗難以預料。這是一種隱忍不發(fā)、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yè)的根本原因。

  四、總結(jié)全文。

  本文的主要特點是:

 、俜P與照應得當。

 、谇楣(jié)波瀾起伏。大軍壓境——佚之狐薦燭之武——燭之武發(fā)辭——晉公平息燭之武的怨氣——燭之武出使退敵成功——子犯建議攻秦兵——晉公再曉之以理。

 、蹟⑹略斅缘卯。

  五、課堂練習

  1、練習二譯句。

  2、練習三辨詞。

  六、課后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預習《勾踐滅吳》。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8

  教學目標:

  1、了解《左傳》,及其寫作特色。

  2、掌握文中重要實詞、虛詞、文言句式的用法。

  3、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賞析人物形象及說服的技巧。

  教學重難點:

  1、古文中的實詞、虛詞、詞類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字詞、文言句式。

  2、燭之武說服的技巧以及《左傳》的寫作特點。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1、導入:

  同學們,你們聽說過錢學森嗎?對,他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1950年錢學森開始爭取回歸祖國,當時一位美國高級將領就說:“錢學森無論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我寧可把他擊斃在美國也不能讓他離開!卞X學森抵得上5個師,在這,老師向同學們介紹一個人,他可不止抵得上5個師呢,他憑著自己的一張巧嘴不僅瓦解了國家的危機,還能化敵為友,這人是誰呢?對了,他就是燭之武。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課文《燭之武退秦師》。(板書)(1分20秒)

  2、《左傳》的介紹及文體常識

  請同學們翻開書本86頁。我們看到注釋1,課文選自《左傳》。《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何為“編年史”呢?就是指按年月日順序編寫的史書體裁。大家看到里面有僖公三十年,就說明了燭之武退秦師這件事發(fā)生在僖公三十年。比如我們初中學過的《曹劌論戰(zhàn)》選自《左傳、魯莊公十年》。另外還有國別體,是按不同國家來編寫的。如《國語》、《戰(zhàn)國策》大家翻到92頁,我們在初中也學過《鄒忌諷齊王納諫》,大家看注釋1本文選自《戰(zhàn)國策、齊策》,說明鄒忌諷齊王納諫這件事發(fā)生在齊國。還有一個是紀傳體,大家看到88頁,里面列舉了24部紀傳體史書。紀傳體主要是以人物傳記為中心。大家聯(lián)系一下初中學的《陳涉世家》便會明白。其實書本給我們提供了許多的信息,同學們要學會發(fā)現(xiàn)和聯(lián)系。(1分50秒)

  《左傳》以《春秋》的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后為序,主要記載的是東周前期240多年間各國政治、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一些事件。擅長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外交辭令,記事條理清楚,詳略得當;寫人間接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歷代散文的典范。它與《公羊傳》《谷梁傳》并稱“春秋三傳”。我們學習了《燭之武退秦師》后大家對于《左傳》的寫作特色會有更深刻的理解。(1分)

  3、朗讀課文:

  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齊聲朗讀全文。晉侯秦伯圍鄭預備讀。(生讀)(1分30秒)

  需要注意的字音:

  氾(fán)南佚(yì)之狐夜縋(zhuì)而出越國以鄙(bí)遠亡鄭以陪(péì)鄰共(gōng)其乏困朝(zhāo)濟而夕設版焉闕(jué)秦秦伯說(yuè)杞(qǐ)子逢(páng)孫

  4、分析課文/整體感知

  老師想問一下第一段的最后一句應該怎么停頓?晉/軍/函陵,秦/軍/氾南。誰能告訴老師為什么這樣停頓?軍是駐扎的意思,是個動詞,這里是名詞用作動詞。很好,說明大家預習了。我們回過來看。晉侯、秦伯圍攻鄭國,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以是因為的意思,其是個代詞,代鄭國。無禮于晉是個倒裝句,于晉無禮。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沒有以應有的禮遇接待晉文公。這里的無禮是指沒有以應有的禮遇接待他。晉文公當初因為國內(nèi)的政治原因逃亡在外,路經(jīng)鄭國時,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貳是從屬二主的意思。大家看地形圖。當時,春秋諸侯國爭霸,鄭國繼從鄭莊公死后,國勢江河日下。然而,它正處在中原地區(qū)的中心位置,一旦晉國、楚國動起手來,倒霉的往往是鄭國。因為兩頭受氣,鄭國就練圓滑的夾縫生存技巧。就如兩年前的晉楚之間的城濮之戰(zhàn),戰(zhàn)爭前期,楚國實力明顯優(yōu)于晉國,鄭國原先是出兵幫助楚國。但后來晉國使用了謀略最終取得了決定性優(yōu)勢,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九次出使晉國,與晉國結(jié)盟,但是晉國還是心懷芥蒂,同時也是為了爭奪霸權,在兩年后再次向鄭國發(fā)動了戰(zhàn)爭。(2分50秒)

  這一段主要告訴了我們什么事情?

  生:晉秦圍鄭,以及圍鄭原因和圍鄭的局勢。(板書:晉秦圍鄭)

  “春秋無義戰(zhàn)”從課文我們得知秦國與鄭國并無直接的矛盾和沖突,秦國之所以與晉國聯(lián)盟就是想從中獲利。而且他們并不駐扎在一塊,這就為燭之武成功說退秦君埋下了伏筆。鄭國士大夫佚之狐也看出了其中的貓膩,向鄭伯推薦了燭之武。我們接著看第二段。請一位同學讀一下第二段,注意節(jié)奏和情感。(1分)(生讀)(20秒)文中共出現(xiàn)了幾個人物?

  生:三個。佚之狐、鄭伯、燭之武

  佚之狐他說了什么?他的話起到了什么作用?

  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大家注意言于鄭伯曰,與上一段無禮于晉一樣是個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對鄭伯說。若是假如的意思。國家危急,佚之狐向鄭伯獻上獻上計謀,可以看出佚之狐什么性格特點?有知人之明和愛國精神。佚之狐推薦燭之武,可見他對燭之武非常了解,同時也表現(xiàn)了佚之狐對時事的洞察力和預見性。(板書:佚之狐慧眼識才)鄭伯聽從了佚之狐的意見,從是聽從的意思。那燭之武有何反應?辭曰,辭是推辭的意思。燭之武為什么要推辭呢?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誰來翻譯一下這句話

  生:我年輕力壯的時候,尚且比不上人家,現(xiàn)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很好,大家注意,也和已都是語氣詞,這里是兩個語氣詞連用。已同矣。燭之武真是比不上人家嗎?如果真是這樣,佚之狐還敢說“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嗎?不是,據(jù)馮夢龍編的《東周列國演義》記載,燭之武,是三朝老臣,但始終得不到升官,在鄭國一直擔任“圉(yǔ)正”(養(yǎng)馬的長官),大概相當于《西游記》里所說的“弼馬溫”吧。被舉薦使秦時,已年過七十,須發(fā)皆白,身子傴僂,步履蹣跚。一個人才長期被淹沒,國家危急了才想起我這個七十多歲的老頭,你說燭之武會沒有怨言嗎?有。對此,鄭伯是如何說服燭之武的呢?(2分30秒)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請一位同學翻譯一下:我不能早些任用您,現(xiàn)在情況危急了才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你也沒有好處啊。

  大家注意,這里的是,是個代詞,代替前面所說的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這件事。這是一個判斷句式。我們現(xiàn)代漢語中也有判斷句,比如說“我是中國人”,常用一個系詞“是”來連接。但是古代漢語中的判斷句不用系詞,大家可能會誤以為“是寡人之過也”這里的“是”就是系詞,不對,實際上這里的“是”是個代詞。那什么是判斷句呢?判斷句是根據(jù)謂語的性質(zhì)給句子分類得出的一種句型,一般是用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作謂語,對事物的屬性作出判斷,即說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理解判斷句需要注意以下兩點:1、動詞謂語句不是判斷句。尤其是用“為”構(gòu)成的句子有時與判斷句十分相似。如,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這里的“為”很像現(xiàn)代漢語的的系詞“是”,但在古代漢語里面“為”是一個意義非常廣泛的動詞。因此這不是判斷句。2、語義上不表示判斷的句子不是判斷句。這主要在于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古代,判斷句的句式有1、……也“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2、……者,……也“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3、是……也!笆枪讶酥^也”

  可能同學們一時難以明白,沒關系,大家做下筆記,以后我們接觸文言文多了,有了語感就能理解了。面對一個小小的養(yǎng)馬官的抱怨,作為一國之君的鄭伯,他首先承認了自己的過錯,一方面,國家危難,確實需要燭之武出馬,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了鄭伯胸襟開闊,敢于認錯。(板書:鄭伯勇于認錯)同時,他站在燭之武的角度說,國亡了,對你也沒有好處呀。其實,燭之武已經(jīng)七十多歲了,鄭國滅亡也不會真對燭之武有什么致命的害處,然而燭之武還是冒著生命危險答應了下來。這也看出了燭之武藝高人膽大。(板書)其實,牢騷歸牢騷,國難當前,愛國之人都不會退縮的。另一方面,作者這樣安排劇情豐富了人物的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同時,也造成了波瀾起伏的效果,引人入勝。這一段寫燭之武臨危受命(板書)(2分20秒)

  結(jié)語:國難當前,燭之武又是如何憑著自己三寸不爛之舌說服秦君,化解國家危機的呢?課后請同學們仔細閱讀第三段,試著給燭之武說的話分層次,并且擬個小標題。好,今天的課到這。同學們再見!

  5、板書設計:

  一、晉秦圍鄭人物形象:佚之狐慧眼識人才

  二、臨危受命(主板書)鄭伯勇于認錯

  燭之武藝高人膽大

  第二課時

  1、導入:

  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燭之武退秦師》(板書)我們上一節(jié)課學習了文章的第一第二自然段。同學們都知道當時鄭國被晉國、秦國圍攻,鄭國危在旦夕。在這樣危急的時刻,佚之狐向鄭伯推薦了燭之武。燭之武被推到了拯救國家的風口浪尖上,身負使命的燭之武是如何憑借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說服秦君,化解國家危機的呢?今天我們接著學習課文最后兩段。

  2、分析課文/整體感知

  大家看到第三段,夜縋而出,縋是指把人用繩子綁上,從高處放下放。燭之武要去見秦君,得乘著夜色偷偷地讓人從城門把他掉下來,說明了什么?

  生:形勢很危急

  對,也從側(cè)面寫出了燭之武為了國家做出的英勇表現(xiàn)。四個字寫出了事情經(jīng)過,點出氛圍,表現(xiàn)人物性格特征,這樣凝練的手法是《左傳》特色之一。

  燭之武見到秦伯說,秦晉圍鄭,鄭既之亡矣。既是已經(jīng)的意思。秦國、晉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jīng)知道自己就要滅亡了。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若,假如。以,是介詞,拿、用,句子省略了賓語,敢以之煩執(zhí)事。執(zhí)事是對對方的尊稱,這句話是說,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的話,就冒昧地用這種方式麻煩您。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倍鄰,鄰之厚,君之薄也。哪位同學翻譯一下。

  生:越國別的國家來把遠方的土地當作邊邑,您也知道這樣很難。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

  很好,課文的注釋也很詳細。大家注意,這里的以是連詞,表目的。鄙,本來是名詞,邊邑,現(xiàn)在活用為動詞,把……當作邊邑。亡是一個使動用法,使……亡。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供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大家注意,這里有幾個古今異義詞。以為,古意是把……作為,是兩個詞,以之為。現(xiàn)代漢語則是一個詞組,以為。東道主在這里的意思是東方道路上的主任,現(xiàn)在泛指主人。行李,大家看注釋23,是指出使的人,現(xiàn)代漢語指出門所帶的包裹。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作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供給他們?nèi)鄙俚臇|西,您也沒有什么壞處。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而且您曾經(jīng)對晉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應把焦、瑕二邑割讓給您。(然而,)他早上渡河歸晉,晚上就筑起防御工事,這是您知道的。這里的晉君是晉惠公。這句話是個雙賓語句。為晉君賜,給晉君恩賜。大家學英語也接觸過,雙賓語是指由直接賓語和間接賓語組成。一般是間接賓語緊接在謂語動詞后,如晉君就是間接賓語。朝、夕是極言晉惠公言而無信之快。誰來翻譯一下: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生:晉國,何時才能滿足的呢?已經(jīng)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邑,又想往西擴大邊邑。如果不使秦國土地減少,將從哪里取得取得它所貪求的土地呢?秦國受損而晉國就會受益,希望您考慮這件事!”

  何厭之有是個倒裝句,大家以前也見過,應該是有何厭。是賓語前置,之不用翻譯,是用來提賓的`。東和西都是方位名詞做狀語。封,原本是名詞,疆界,這里用做動詞,成為……疆界。肆是擴張的意思。闕,使動用法,使……削弱。圖是考慮的意思。

  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說通“悅”高興。還,撤退。

  上節(jié)課老師布置大家在課后認真思考怎么給燭之武的十句話劃分層次,不知道大家都認真思考過了嗎?現(xiàn)在我們集體朗讀燭之武的說辭,從秦晉圍鄭到唯君圖之。秦晉圍鄭,預備讀。(生讀)好,現(xiàn)在分為兩個小組,討論一下燭之武對秦君所說的話可以分為幾個層次,并且擬個小標題?很好,其實同學們都劃分得不錯。這段話也可以分為五個層次。第一層就是第一句話,秦晉圍鄭到敢以煩執(zhí)事。說的是“坦言亡鄭”(板書),第二層越國以鄙遠到鄰之厚,君之薄也。表明“亡鄭有害”(板書),第三層從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到君亦無所害,擺明“舍鄭有益”(板書),第四段從且君嘗為晉軍賜矣到君之所知也,這是“援引歷史”(板書),剩下的是最后一層,“推測未來”(板書)我們現(xiàn)在就來看看燭之武說辭的精妙之處。

  第一層是“坦言亡鄭”。燭之武剛一見面就說這樣的話,有什么好處呢?

  生:使秦君高興

  對,燭之武就是要第一時間消除對方的戒備。大家注意關鍵字“秦晉”大家看到第一段,課文在描述事情時說的是“晉侯、秦伯圍鄭”這是因為這場戰(zhàn)爭確實是晉國挑起的,秦國只是從中協(xié)助。但是燭之武卻有意把秦國放在了第一位,意在凸顯秦國的優(yōu)勢,表明鄭國的生死大權全在您秦君手里了。燭之武這一份尊重和恭維實在讓秦君心里很受用,也就給了燭之武往下說的條件。其實,這句話還有更深一層作用。大家想文中共涉及了幾個國家?三個,晉、秦、鄭。春秋之戰(zhàn)就是利益之戰(zhàn),鄭國坦言亡鄭,就表明了我已無力與你爭奪什么,現(xiàn)在關鍵的是您秦君要考慮的是如何從亡鄭中比晉國奪得更多的利益。燭之武一句話就將秦國的矛頭從鄭國身上轉(zhuǎn)移到了晉國身上。這是“以退為進”(板書)

  就在秦君心里不由地開始活動時,燭之武不失時機地拋出了土地問題。大家看示意圖。秦國要想占有鄭國,得跨過晉國,這很不利于管理,如果放棄,那辛苦打下的江山就只能拱手相讓,秦君會樂意嗎?況且,土地就如西瓜,就只有那么大,別人占得多了,你相對就少了。這是“先示其害”(板書)

  聽到這,估計秦君心里也在琢磨著。先示其害后,燭之武接著誘之以利!叭羯徉嵰詾闁|道主,行李之往來,供其乏困,君亦無所害!蹦鷾缌宋覀冟崌粌H無利還有害,不如留下我們還可以為您出使的人提供住宿和物資。(板書:誘之以利)

  秦君動搖得更加厲害了,燭之武引出了歷史上晉國對秦國言而無信的例子。(板書:晉不可信)到最后劈頭直說:“夫晉,何厭之有”并且推測晉國滅了鄭國后為了擴大土地必定轉(zhuǎn)而對付秦國。(板書:晉無所厭)

  短短125個字,燭之武層層深入,從不同角度說服秦君。燭之武似乎處處為秦國著想,從而打動了秦君,最后使秦君不僅放棄了攻打鄭國還與鄭國建立了聯(lián)盟關系。這是本文的高潮部分,為燭之武說退秦師(板書)

  秦國原本是與晉國結(jié)盟攻打鄭國的,突然轉(zhuǎn)了方向,晉國會有什么樣的反映呢?我們接著看最后一段。同學們齊聲朗讀最后一段。子犯請擊子,預備讀(生讀)

  誰來翻譯一下這一段

  生:子犯請求攻打秦國,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個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散亂代替整編,這是不武的。我們還是回去吧。

  大家注意,微,是表否定的假設。如果沒有。因:依靠。武是指在使用武力時應遵守的道義準則,如現(xiàn)在的成語“勝之不武”。去,是離開的意思,F(xiàn)代漢語往、到。比如說我們?nèi)ネ馄偶摇?/p>

  晉國軍隊終于撤離(板書)

  結(jié)語:這件事情到這里就告一段落了,整個課文我們也學習完了。在課后同學們試著將文中的古今異義詞和一些詞類活用找出來,寫在作業(yè)本上交上了。大部分都在課堂上說過,不會很困難。我們下節(jié)課再進行總結(jié)。

  3、板書設計:

  坦言亡鄭——以退為進一、晉秦圍鄭

  亡鄭有害——先示其害二、臨危受命

  舍鄭有益——誘之以利三、說退秦師

  援引歷史——晉不可信四、晉師撤離

  推測未來——晉無所厭

  第三課時

  1、導入:

  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把《燭之武退秦師》課文疏通了字詞,理清了文章脈絡,還著重學習了燭之武巧妙地說辭,今天我們一起來領略《左傳》的寫作特點。

  2、學習《左傳》寫作特點

 、澹P與照應

  這篇課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例如,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說明秦、鄭并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皶x軍函陵,秦軍氾南”,為下文燭之武“夜縋而出”,出使并說退秦軍埋下了伏筆!耙箍P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霸S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lián)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lián)盟提供了條件。

 、妫懫鸱

  這篇課文充滿了波瀾,顯得生動活潑。如,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著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挽狂瀾于既倒,誰知他卻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再如,秦國退兵后,子犯建議攻打秦軍,秦、晉關系頓時又緊張起來。晉公講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場虛驚。課文有張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纾斅缘卯

  這篇課文主要是表現(xiàn)燭之武是怎樣說退秦師的,所以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說辭上。對“退秦師”的前因后果,只作簡略交代。在燭之武“夜縋而出”的前后,鄭國君臣和百姓是怎樣焦急地等待燭之武的消息,秦國君臣又是以怎樣的場面和驕橫態(tài)度接待這位即將亡國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從而做到繁簡得當,層次井然。

  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會對左傳的藝術特色有更深的理解。

  現(xiàn)在我們來總結(jié)文中一些重要的字詞句。從同學們交上了的作業(yè)看,同學們都做得不錯,(看實際的具體情況)現(xiàn)在我們就一起總結(jié)一下。

  3、總結(jié)詞類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文言句式以及重要的虛詞

  1、詞類活用

  ①晉軍函陵(名詞作動詞,同下文“秦軍”)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鄭亡,動詞使動用法)

 、坂徶,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茉絿员蛇h(鄙,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鄙;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遠地)

 、莩瘽υO版焉(“朝”、“夕”,名詞活用作時間副詞)

 、藜葨|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東”、“西”均為方位名詞作狀語;封,名詞活用作動詞,作疆界。)

  2、通假字

 、俳窭弦眩瑹o能為也已(已,通“矣”,語氣詞,”了”)

 、诠财浞(共,通“供”)

 、酆螀捴校(厭,通“饜”)

 、芮夭f(說,通“悅”)

 、菔渌c,不知(知,通“智”)

  3、古今異義

 、傩欣钪鶃(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谌羯徉嵰詾闁|道主(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畚⒎蛉酥Σ患按。(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芤嗳ブ(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5若舍鄭以為東道主(東道主,古意:東方道路上(招待使節(jié)的)主人)

  4、文言句式

 、僖云錈o禮于晉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鄭伯曰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鄯驎x,何厭之有?賓語前置,“有何厭”。

  ④是寡人之過也。判斷句。

  ⑤(燭之武)辭曰省略句

 、薷乙裕ㄖ﹫(zhí)事省略句

 、呷羯徉嵰裕ㄖ闁|道主省略句

 、啵〞x)許君焦、瑕省略句

 、嶙右嘤(何)不利焉省略句

  5、重要虛詞

  1、以

 、僖云錈o禮于晉(因為,連詞)

 、诟乙詿﹫(zhí)事(拿,用,介詞)

 、墼絿员蛇h(表順承,連詞)

 、苎捎猛鲟嵰耘汔?(表順承,連詞)

 、萑羯徉嵰詾闁|道主(把,介詞)

  2、而

 、俳窦倍笞(才,連詞,表順承)

 、谝箍P而出(表修飾,連詞)

 、廴敉鲟嵍欣诰(表順承,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表轉(zhuǎn)折,連詞)

  3、焉

 、僮右嘤胁焕伞(語氣詞,表陳述)

 、谘捎猛鲟嵰耘汔彛(疑問副詞,為什么)

 、廴舨魂I秦,將焉取之(疑問副詞,怎么能)

 、芮已芍猛潦(疑問代詞,哪里)

 、菀再狗蛴^人風者得焉(代詞,之)

 、抻乐藸幈甲哐(兼詞,于此)

  “之”的意義和用法見課后第三題。

  4、其

 、傩欣钪鶃恚财浞Вù~,指代“行李”)

 、谠絿员蛇h,君知其難也(代詞,指代“那件事”)

 、凼渌c,不知(代詞,自己的)

  ④吾其還也(證據(jù)助詞,還是,表商量)

  5、之

 、俟珡闹ù~,代佚之狐的建議)

 、谑枪讶酥^也(的)

  ③行李之往來(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芎螀捴校ㄙe語前置,有何厭之)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9

  【學情分析】

  這篇課文放到高中的第一篇古文,我認為就是讓學生重視語文,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讓學生愛上語文,“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學習本文就是要讓學生明白語言的魅力,從而愛上語文。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辟,善于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2.掌握文章中出現(xiàn)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

  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古文句讀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準確識別運用。

  情感目標

  1.正確認識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君,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2.了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難點: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了解。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了解《左傳》→熟悉背景→疏通課文→掌握字詞句→了解結(jié)構(gòu)美→欣賞游說藝術→分析人物形象。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解題

  1、1955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币粋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個師嗎?今天我們要學的《燭之武退秦師》會告訴我們答案。

  2、本文選自《左傳》,我們初中的時候也學過一篇選自《左傳》的課文,是《曹劌論戰(zhàn)》。

  3、關于《左傳》:

 、僬堃晃煌瑢W讀注釋1。

 、谘a充《左傳》常識:

  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皞鳌币鉃樽⑨專蹲髠鳌窞榻o儒家經(jīng)典《春秋》所作的注釋性文字!蹲髠鳌啡Q是《春秋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另外還有兩本書也是對《左傳》的闡發(fā):《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因此我們把這三本書叫做“《春秋》三傳”。

  《左轉(zhuǎn)》記述了春秋間240多年的歷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頗具春秋時代歷史散文的特色。它內(nèi)容豐富,規(guī)模宏大,忠于歷史事實,生動、真實地反應了奴隸社會崩潰時期的重大變化,為后人提供了那個時代廣闊多彩的社會生活畫面。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各種矛盾斗爭,各諸侯國之間頻繁的爭奪戰(zhàn)爭,各種禮儀制度、社會風俗、道德觀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在《左傳》中都有大量記載。

  總之,《左傳》無論對后代史學和文學都有極大的影響,在藝術上的成就令人驚嘆,為后世敘事散文樹立了典范。

  4、補充:關于古代姓名。

  燭之武是不是姓燭名之武?

  不是。燭之武--燭表示地名,以邑名為氏!盃T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為氏!柏兀泻娜。”

  5、史書體例:

  ①通史: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

 、诰幠牦w:以年代為線索編排的有關歷史事件,如《左傳》

 、蹏鴦e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如《戰(zhàn)國策》。

 、軘啻罚河涗浤骋粫r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

  ⑤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chuàng)于南宋的`袁樞,如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

  ⑥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如《史記》。

  6、背景資料:與課文有關的一些歷史事件。

 。1)秦立晉君

  公元前651年,晉獻公卒,晉國陷入內(nèi)亂。晉國大夫里克殺了晉獻公的庶子夷齊、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獻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納大臣呂省、卻芮的意見,厚禮賄賂秦國,答應割讓晉河東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為君。

 。2)惠公背約

  公元前650年,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后,對割讓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鄭赴秦國,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許為由食言。

  (3)重耳過鄭

  公元前637年,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后,離開齊國。經(jīng)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

 。4)鄭楚結(jié)盟

  公元前632年4月,晉楚爭霸中原,戰(zhàn)于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當時,鄭國處四戰(zhàn)之地,無險可據(jù),又自無禮于重耳之后,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楚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zhàn)。楚敗,鄭文公內(nèi)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于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并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之“貳”。

  《燭之武退秦師》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與城濮之戰(zhàn)僅隔兩年。因此,秦、晉圍鄭可以說是城濮之戰(zhàn)的余波。

  二、疏通課文,掌握文言基礎知識

  播放錄音朗讀,學生聽讀,教師示范朗讀,學生自由讀。

  通過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引導學生感知課文的情節(jié)及燭之武的說辭藝術。

  糾正字音:

 、偕郑汉╤án) 氾(fàn) 佚(yì) 縋(zhuì) 闕(jué)

 、诙嘁糇郑撼▃hao) 逢(páng)(人名逢孫)

  學生參照注解,動口動腦,先自己疏通文意,圈點勾畫不理解的句子,批注有疑問的內(nèi)容,然后師生共同解疑,歸納文言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現(xiàn)象。

  總結(jié)字詞句:

  重點字詞

  1、夜縋而出(名詞作狀語)

  2、敢以煩執(zhí)事(表謙敬的副詞)(對對方的敬稱)

  3、越國以鄙遠(以……為邊邑,意動用法。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遠方的國家)

  4、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代詞,為什么)

  5、朝濟而夕設版焉(于此.兼詞)

  6、既東封鄭(名作狀)(使……成為邊邑,使動用法)

  7、夫晉,何厭之有(句首發(fā)語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8、闕秦以利晉(使……削減,使……得利,使動用法)

  9、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主人)

  10、行李之往來 (古:出使的人;今:外出之人隨身攜帶的物品)

  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沒有,否定副詞)(那個人)

  12、不知(通“智”)

  13、吾其還也(表示商量語氣、還是)

  詞類活用

  1、晉軍函陵,秦軍范南。軍:駐軍,名詞作動詞

  2、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損害,形詞作動詞

  3、且貳于楚也。貳:從屬二主,數(shù)詞作動詞

  4、既東封鄭。封:以……為邊界

  5、夜縋而出。夜:在夜里,連夜名詞作狀語

  6、與鄭人盟。盟:結(jié)盟,名詞作動詞

  文言句式

  1.何厭之有?(賓語前置)

  2.以其無理于晉。(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3.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通假字

  1.失其所與,不知。知:智,明智

  2.秦伯說,與鄭人盟。說:悅,高興

  3.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共:供,供給、提供

  4無能為也已。已:矣

  5、何厭之有。厭:饜,滿足

  6、焉用亡鄭而陪鄰。陪:倍,增加

  古今異義

  1、行李之往來。行李:出使的人

  2、舍鄭以為東道主。東道主: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一詞多義

  若

  如果,連詞。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你,代詞。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像,動詞。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知

  知道。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明智。失其所與,不知

  能

  才能,名詞。今老矣,無能為也。

  能夠,動詞。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

  說

  陳說,動詞。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雜說,名詞。故為之說,以俟觀人風者得焉

  通“悅“。秦伯說

  辭

  推脫,動詞。不辭勞苦

  告別,動詞。停數(shù)日,辭去

  推辭,動詞。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鄙

  邊遠的地方,名詞。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邊境,名詞。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淺陋,鄙俗,形容詞。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之

  到,動詞。輟耕之壟上

  他們,代詞。子犯請擊之

  的,助詞。是寡人之過也

  結(jié)構(gòu)助詞,無意義。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三、整體感知情節(jié)

  1、提問:課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

  秦晉圍鄭,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國,說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場戰(zhàn)禍。

  2、梳理情節(jié):

  秦晉圍鄭

  臨危受命(亡鄭利晉闕秦;存鄭利秦;晉忘恩負義,不可共事)

  智退秦師

  晉師撤離

  3、練習:試用一副對聯(lián)概括各部分內(nèi)容。

  大兵壓境,小國告急。

  鄭文公誠心悔前過,燭之武大義赴敵營。

  勇士闖虎穴,巧言退親師。

  秦穆公度勢盟鄭,晉文侯審時班師。

  四、布置作業(yè)

  熟讀并試著背誦課文。

  第 二 課 時

  一、復習檢測

  指名翻譯下列句子:

  1.貳于楚也。

  2.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3.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4.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5.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6.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7.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9.以亂易整,不武。

  二、人物形象分析

  1、根據(jù)“夜縋而出”這一細節(jié),發(fā)揮想象,將下面的句子補充完整。

  有一位 的老者,在一個 的晚上,

  被放到 的城外,走進了 的秦營,這需要 何等的勇氣!

  2. 自主思考:

  (1).晉、秦兩國為什么圍攻鄭國?

  晉、鄭矛盾,與秦無關。為下文敘事埋下伏筆。

  (2).鄭伯是怎樣說服燭之武的?

  態(tài)度誠懇,勇于自責,并曉之以理。

  (3).燭之武用哪些事實和事理說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點最關鍵?

  亡鄭不利于秦;存鄭有益于秦;晉國過河拆橋,貪得無厭。

  (4).晉文公為什么不愿向秦軍進攻?

  不仁,不知,不武。

  (5)小結(jié):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 燭之武在劍拔弩張的敵對情勢下,憑借自己的三寸之舌,說服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wèi)鄭國,迫使晉軍也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

  3、人物形象歸納:

 。1)、燭之武: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

 。2)、鄭伯:善于納諫;勇于自責;善于言辯。

 。3)、秦伯:貪婪,自私,不講信用,見利忘義。

 。4)、晉文公:貪婪,但理智,能隱忍不拔,隨機應變,審時度勢,雄才大略。

  三、合作探究

 。ㄒ唬、如何看待佚之虎的人物形象(是伯樂還是狐貍)?

  找學生讀佚之狐的那句話: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讓學生談對佚之狐的看法。多數(shù)學生會說這是個伯樂。

  不可否認,佚之狐是一個“慧眼識英雄的伯樂”。是他發(fā)現(xiàn)并舉薦了燭之武這匹千里馬給鄭伯,從而挽救了鄭國覆亡的命運。不可否認,佚之狐是一個胸藏韜略,臨危不懼,遇事冷靜,能謀善斷,高瞻遠矚的杰出之士;他對天下形勢洞若觀火.“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寥寥數(shù)語,足見其不同凡響。

  請學生思考如下問題:他真的是慧眼識英雄的伯樂嗎?據(jù)史料記載,說服秦伯的初定人選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勸退秦師,但他為什么自己不去而舉薦了燭之武呢?

  引導學生思考,回答。

  明確: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說服秦伯誰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惱了秦伯,自己掉了腦袋不算,還可能被牢牢的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讓后人指指點點。抬出燭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幾率,在成就燭之武的同時自己也落個“伯樂”的美名。所以說他是一條狡猾的狐貍!

 。ǘ、燭之武說辭的藝術性

  1、請大家朗讀第三小節(jié),注意讀出語氣。

  2、簡要分析燭之武退秦師,為何能夠成功。

  A、燭之武緊緊抓住了秦穆公的心理:秦、晉圍鄭,完全與秦無關,秦國所以出兵,一是與晉國有同盟關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撈一把以擴張自己的勢力。當他知道亡鄭只能對晉有利,而對秦不僅毫無好處反而有害的時候,他就會一改以往的所為,反過來幫助鄭國。

  B、燭之武斗爭策略的巧妙:他奉命去游說秦君,完全是為了鄭國的利益在說辭里表現(xiàn)的是處處為秦國著想,處處替秦國說話,這就更使秦君易于入耳。一個面臨亡國之危的使臣,面對大國的君主,卻能夠不亢不卑,從容辭令,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語言的分寸,掌握到好處。

  全部說辭只有短短的125個字,卻說了五層意思,說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從亡鄭于秦無益,秦、晉歷史關系,說到晉國滅鄭之后必然進犯秦國,步步深入,層層逼緊,句句打動對方,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ㄈT之武為什么能夠退“秦師”?

  1.佚之狐慧眼識英雄。

  2. 鄭伯從諫如流,誠懇道歉。

  3.燭之武不計前嫌,能言善辯,抓住矛盾解決問題。

  4.秦穆公權衡利弊。

  5.晉文公清醒冷靜,審時度勢。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完成《學法大視野》相關作業(yè)題。

  3、預習下一課。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10

  【學習目標】

  1、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掌握文中出現(xiàn)的“以、而、焉”等重點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并歸納其規(guī)律,積累常見文言字詞,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2、思維發(fā)展與提升:體會人物對話的語氣和特點,欣賞燭之武高超的勸說藝術。在掌握字詞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3、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體味本文類比推理和比喻說理的方法,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語言,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4、文化傳承與理解: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精神。培養(yǎng)積極的人生觀。

  【重點難點】

  1、重點:掌握文中出現(xiàn)的“以、而、焉”等重點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并歸納其規(guī)律,積累常見文言字詞,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2、難點:體會人物對話的語氣和特點,欣賞燭之武高超的勸說藝術。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ㄒ唬┳髡呒氨尘昂喗

  《左傳》的別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

  《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

  因為《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所以它們又被稱作“春秋三傳”。

  秦晉圍鄭背景。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鄭有兩事得罪了晉國:其一,晉文公重耳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其二,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出兵幫的是楚國,而此役楚國失敗。

  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

  也需要向外擴張。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lián)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lián)軍(鄭國名義上沒有參戰(zhàn),實際上已提前派軍隊到楚國)。兩年后,當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所以,秦、晉聯(lián)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二)自讀課文,注意重點字的讀音

  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縋(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秦伯說(yuè)

 。ㄈ╊}解

  退:使動用法,使-----撤退;師:軍隊

  二、合作探究

 。ㄒ唬┭凶x第一段

  1、理解以下文句: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2、本段僅25字,卻道出很多內(nèi)容,有哪些?

 。ǘ┭凶x第二自然段

  1、誦讀,體會和把握人物性格和心理:

  “國危矣”

  “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2、重點體會以下詞句: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無能為也已

  是寡人之過也

  3、提問:面對為難,鄭國君臣的'表現(xiàn)如何?

 。ㄈ┭凶x第三段

  1、學生借助注釋細細梳理本段。(品味燭的形象及其高超的游說技巧,)

  2、分析理解本段。

 。1)“夜……秦伯”:

 。2)燭之武說秦伯運用了高超的攻心術,請找出原文相對應的句子:

  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

  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

  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

  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

  3、“秦……乃還”表現(xiàn)了秦王怎樣的形象。

  4、探究燭之武游說藝術。

  (四)研讀第四自然段

  1、重點品位下列詞句: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取蔽之”

  2、提問:本文是如何結(jié)尾的?

  三、交流展示

 。ㄒ唬┪恼聦憼T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

 。ǘ⿻x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退兵,你怎樣看待晉文公的退兵理由?

 。ㄈ┱n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請舉例分析這一寫法特點。

  《燭之武退秦師》答案

  二、合作探究

 。ㄒ唬┭凶x第一段

  1、“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是本段關鍵一句,語速要較慢,尤其是“且”處應稍作停頓,“也”字要拖長聲音。

  2、“晉/軍函陵,秦/軍汜南”!皶x”“秦”之后要略作停頓。因為“軍”在此名詞活用為動詞,當“駐扎”講。

  3、明確:①秦晉圍鄭,來勢兇猛;弱小鄭國,危如累卵。②“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晉圍鄭的原因,又暗示鄭國有機可乘,為“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

 。ǘ┭凶x第二自然段

  1、“國危矣”要讀出心情沉重之感!叭羰範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要讀得堅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是燭之武對只能虛度人生的無可奈何慨嘆,要讀出傷感的基調(diào),而鄭伯,面對燭之武的牢騷,并沒有表現(xiàn)出絲毫的不滿,而是從諫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鄭伯之言一定要讀得心平氣和。

  2、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之:助詞,

  無能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無能:不能。已:同“矣”。

  是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是:這。(判斷句)

  3、提問:面對為難,鄭國君臣的表現(xiàn)如何?

  明確:①佚之狐出謀劃策,力薦燭之武。②鄭伯從諫如流,情真意切,感動了燭之武。③燭之武面對鄭伯的誠意,深明大義,承擔了赴秦說秦師的重任。

 。ㄈ┭凶x第三段

  1、“夜……秦伯”:說明形勢危急,燭之武不畏危險。

  2、燭之武說秦伯運用了高超的攻心術:

  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坦言知亡,避其銳氣:鄭既知亡矣。)

  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亡鄭只對晉有利:鄰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舍鄭會對秦有益:君亦無所害。)

  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3、秦……乃還:秦權衡利害,決定退兵,但卻派人留守要塞,體現(xiàn)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4、探究“三巧”游說藝術。

 。1)以“利”巧攻心理。(2)以“害”巧析形勢。(3)以“史”巧施離間。

  5、學生同桌討論歸納,師引導學生歸納本段知識點:

  亡:動詞的使動用法;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鄙:名詞的意動用法;

  封:名詞的意動用法;厚: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盒稳菰~活用為動詞;乏困: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東:名詞活用做狀語;陪:通假字,通“倍”;

  共:通假字,通“供”;厭:通假字,通“饜”;

  說:通假字,通“悅”;闕:通假字,通“缺”或“掘”;

  6、師引導學生結(jié)合燭的游說步驟即興背誦本段。

 。ㄋ模┭凶x第四自然段

  1、誦讀指導: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頓,因“微”是連詞,表假設,為“假如沒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詞,為“那”!耙蛉酥/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頓。

  2、提問:本文是如何結(jié)尾的?

  明確:以晉文公再風云突變中,頭腦前行,毅然撤軍作結(jié)。而這也正是燭之武所想達到的目的。

  三、交流展示

  (一)文章寫燭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

  答:這段文字看似閑筆,卻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燭之武的境況,是一個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評鄭伯不能用人,但在關鍵時刻,作為國君尚能接受規(guī)諫,誠懇負責。三是點明燭之武深明大義,以解國難為重。這一內(nèi)容粗線條地勾勒出燭之武的形象,為下文寫他奔赴國難的義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鋪墊。

  (二)晉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退兵,你怎樣看待晉文公的退兵理由?

  答:其實,“不仁”是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講“仁義”,當初就不會發(fā)兵攻鄭。“不知”才是實質(zhì)!爸蓖ā爸恰,這個“智”,是理智,就是對現(xiàn)實情況的客觀分析,對動武后果的冷靜判斷。“以亂易整,不武”,勝負之數(shù),難以意料。晉的退兵,說到底,也是一個“利”字起作用。

 。ㄈ┱n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請舉例分析這一寫法特點。

  答:文章注意伏筆與照應的地方較多,如:①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說明秦、鄭并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說退秦師埋下了伏筆。②“夜縋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的有關內(nèi)容。③“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lián)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lián)盟提供了條件。

  文章預后瞻前,巧施伏筆,簡練而不失謹嚴,自然而耐人玩味。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11

  一、 導入

  孫子兵法有云: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磥怼叭绮粻之舌”在亂世中發(fā)揮著極大的作用。今天就讓我們重新學習《燭之武退秦師》,感受這千古不朽的語言的魅力。

  二、 感知課文,快速歸納文章結(jié)構(gòu)。

  (一)閱讀訓練

  1.本文選自《 》。它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

  的 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 所作,與《 》《 》合稱為“春秋三傳”。

  在這個步驟插入講解: 史書體例

 、偻ㄊ罚翰婚g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

 、诰幠牦w:以年代為線索編排的有關歷史事件,如《左傳》。

  ③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如《戰(zhàn)國策》。

 、軘啻罚河涗浤骋粫r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

 、菁o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chuàng)于南宋的袁樞,如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

  ⑥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如《史記》。

  (二)文章結(jié)構(gòu)

  2.本文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四個階段是:

 、 ;② ;③ ;④

  3.說退秦師的理由:

  ① ;② ;③ ;

  三、 考點解析

  文言文閱讀在高職考試中分值有15分,5個小題,而且考點也是基本固定,在選文上基本以人物傳記類為主。在選項的設置上,很多的.選項都來自我們學過的課文,體現(xiàn)了語段出自課外,考點來自課內(nèi)的特點,所以我們在復習時,要立足課內(nèi),延伸課外。

  四、鞏固訓練

 。ㄒ唬 詞類活用

 、毕铝芯渥硬煌惖囊豁検牵 )

 、贂x軍函陵,秦軍氾南(駐軍,駐扎)②夜縋而出(在晚上,當晚)③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恩惠,好處)④與鄭人盟(訂了盟約;建立同盟)⑤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ㄔ跂|邊;在西邊)⑥臣之壯也(壯年)⑦唯君圖之(計劃,考慮)

 、嘣絿员蛇h(遠方,邊遠的地方)⑨君亦無所害(害處)

  A. B. C. D.

  倒裝句

  ⒈下列句式不同類的一項是( )

  A.以其無禮于晉(于晉無禮──介賓短語后置)

  B.且貳于楚也(于楚從屬── 同上)

  C.佚之狐言于鄭伯(于鄭伯言── 同上)

  D.何厭之有(有何厭── 賓語前置)

 。ㄈ┩僮

 、睂ο铝芯渲袥]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且貳于楚也

  B.共其乏困

  C.秦伯說,與鄭人盟

  D.失其所與,不知

  (四)閱讀訓練

 、睂ο铝芯渲袆澗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

  A晉軍函陵(軍:軍隊) B貳于楚也(貳:從屬二主)

  C是寡人之過也(是:這) D亡鄭以陪鄰(陪:增加)

 、诚铝小捌洹弊忠饬x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 D )

  A君知其難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還也

  4.下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C )

  A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

  B秦伯說,與鄭人盟:秦伯很高興,與鄭國簽訂了盟約

  C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況且您曾經(jīng)接受晉國的恩惠

  D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如果您能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作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五,課外訓練

  人有惡蘇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萬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與小人群也!蔽浒簿龔凝R來,而燕王不館①也。謂燕王曰:“臣東周之鄙人也,見足下,身無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顯臣于廷。今臣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聽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傷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保ā稇(zhàn)國策·燕一》)

  1.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天下不信人 信: B.傷臣于王者 傷:

  C. 燕王不館 館:安排住宿 D. 人有惡蘇秦于燕王者 惡: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①王以萬乘下之 ②以其無禮于晉

  B.①臣東周之鄙人 ②臣之壯

  C.①傷臣于王者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D.①今臣為足下使 ②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3. 翻譯下列句子:

 。1)身無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顯臣于廷。

 。2)人必有言臣不信,傷臣于王者。

  附錄:《燭之武退秦師》譯文

  晉文公、秦穆公出兵圍攻鄭國,因它對晉國無禮,而且在與晉國交好的同時,又私下對晉國的敵人楚國表示友好。晉軍駐在函陵,秦軍駐在汜南。

  鄭國大夫佚之狐對鄭文公說:“國家很危險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國的國君,秦國的軍隊必定撤退!编嵨墓爮牧怂脑。燭之武辭謝說:“我在壯年的時候,還比不上別人;現(xiàn)在老了,無能為力。 编嵨墓f:“我不能早早用你,今日情急而求你,這是我的罪過啊。然而,鄭國滅亡了,你也有所不利!”燭之武答應了他。

  深夜,燭之武用繩子吊出城墻。他見到秦穆公說:“秦國與晉國圍攻鄭國,鄭國已明白自己將會滅亡。如果滅亡了鄭國而有利于您,怎么敢冒昧地拿亡鄭這件事情來麻煩您。跨越晉國,把秦國的邊界置于遠方,您也知道這有多大困難。怎么可以用滅亡鄭國來擴大鄰國的疆土呢?鄰國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饒恕了鄭國,并且把它做為東邊大道上的主人,那么秦國使節(jié)來往時,我們就可以供給他所缺的東西,您并沒有損失什么。況且您曾被晉君賜予過了,他答應把焦、瑕兩地給您。可是,晉王早晨渡過河去,晚上就筑城來防備您,這是您所知道的吧。晉國,哪里有滿足的時候呢?它既然能把鄭國當成自己東邊的國境,那就會肆意擴大他西邊的國境。如果不損害秦國,又將從何而去取呢?損害秦國來壯大晉國,就請您認真想想吧。”

  秦穆公很高興,便與鄭國訂立了盟約,派杞子、逢孫、揚孫守衛(wèi)那里,自己就回去了。晉國大夫子犯請晉文公追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沒有那人的力量,我今天也到不了這一地位。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后傷害他,這是不仁義;失去了自己所結(jié)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利用混亂去改變已有的協(xié)調(diào),這并不是威風。我還是回去吧!庇谑,也離開了鄭國。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12

  教學重、難點:

  理解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

  學習《左傳》刻畫人物的方法。

  掌握“若”、“說”、“辭”等文言詞語的含義和用法。

  教學設計:

  介紹文學文化常識,學生自讀自譯一課時;

  教師指正譯文,引導學生理解思想內(nèi)容一課時。

  教學過程:

  布置預習:請學生熟讀全文。

  第一課時

  一、《左傳》及其背景介紹:

  作者:相傳是魯國的史官左丘明,但文獻不足,說法不一。

  體例:是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通史。

  “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

  內(nèi)容:A、以《春秋》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后為序,詳細記述春秋時期各國內(nèi)政外交等大小事,上起魯隱公元年,下至魯哀公二十七年。

  B、從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比較系統(tǒng)地記載了整個春秋時代各國所發(fā)生的事件,及一些生活瑣事,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

  地位:是我國最早最完備的編年史,是先秦著名的文學作品,是歷史散文的典范。

  二、請學生自讀課文,并試圖口譯全文,并完成課后第一題:

  重、難點句子解釋:

  我年輕時尚且不如人,現(xiàn)在老了,做不成了。

  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

  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那就煩勞您手下的人了。

  越過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是困難的,您何不必要滅掉鄭以增加鄰邦晉的土地呢?

  假如放棄滅掉鄭的打算,而讓鄭國作為您秦國的東道上的主人,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短缺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說,又沒有什么害處。

  晉國有什么滿足的呢?

  秦國受損而晉國收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請學生試著完成課后第三題,教師指正:(略)

  小結(jié):

  布置作業(yè):熟記常用字詞的意義和用法。

  第二課時

  回顧上一節(jié)課的內(nèi)容:

  本文的結(jié)構(gòu):

  請學生思考課后練習一:

  明確:1、2、3、4小題的答案分別在一、二、三、四段中。

  請學生在此基礎上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秦晉圍鄭。

  第二段:燭之武臨危受命。

  第三段:燭之武退秦師。

  第四段:晉師撤離。

  人物形象:

  問:本文的主要人物形象是誰?(燭之武)

  問:第二段為什么要寫他發(fā)牢騷,這會不會影響英雄的完美形象呢?

  明確:這一番牢騷使他的形象更顯得有血有肉。

  概括這個形象的特點:

  長期得不到重用;

  發(fā)牢騷,真實的存在;

  義無反顧奔赴敵營的勇氣和信心;

  胸有成竹,對矛盾了如指掌;

  言辭委婉曲折有感染力。

  寫作特色:

  伏筆與照應:

  秦、晉圍鄭的原因(矛盾小)--退秦軍(伏筆)

  “秦、晉圍鄭”,“國危矣”--“夜縋而出”

  “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秦、晉聯(lián)合,貌合神離,為秦鄭聯(lián)盟提供了條件

  波瀾起伏:

  大軍壓境,危在旦夕--燭之武是希望--長期不用,辭--許之,退秦師--晉欲攻--晉退

  詳略得當:

  詳:燭之武推辭;燭之武退秦師;晉文公令退兵原因。

  略:其他經(jīng)過。

  五:字詞總結(jié):

  通假字:“已”通“矣”;“共”通“供”;“知”通“智”。

  古今異義:

  東道主: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主持某項活動的主人。

  夫人:古,(fu),那人;今,妻子。

  一詞多義:

  軍:名,軍隊,軍隊的編制單位;量詞;動,駐扎。

  其:代,第三人稱代詞,指示代詞,“那”,“那些”;連,“如果”,“假使”;句中語氣詞,表祈使語氣;形容詞詞頭,無義。

  焉:代,相當于“之”,疑問代詞,“怎么”,“哪里”,“什么”;兼詞,“于何”,在哪里,“于此”,在這里;副,相當于“乃”、“則”、“就”;語氣詞;形、副詞詞尾,……的樣子。

  六、小結(jié):

  布置作業(yè):完成本課

  《課課練》。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13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左傳》及有關文學常識。

  2、歸納整理文言文常見字詞、句式。

  3、分析燭之武這一人物形象。

  過程與方法

  1、探究式。引導學生分析探究人物形象。

  3、問題式。梳理故事情節(jié)。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學習燭之武臨危受命,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2、通過燭之武的說話藝術,學會如何與人交流、溝通。

  教學重難點:

  1、體會燭之武退秦的語言藝術魅力。

  2、分析燭之武的人物形象。

  課時安排:2-3課時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在前兩節(jié)課上,我們已經(jīng)基本疏通了文言字詞,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黑板上展示的這三句話,請三位同學依次翻譯加點字詞和全句

  1、鄰之厚,君之薄也。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今天,讓我們再次走進群雄逐鹿的春秋時期,感受那一段浪潮澎湃的歷史。

  二、整體感知

  如果讓你們依據(jù)標題寫一篇文章文章,你們會寫哪些內(nèi)容。

  1、 為什么退秦師 2、怎樣退秦師 3、結(jié)果如何

  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看看本文是怎樣展開描寫。請一位同學來朗讀全文。

  三、具體分析

  1、 文章哪句話交代了燭之武退秦師的背景

  秦晉圍鄭

 。▎枺簽楹斡谩皣倍皇恰胺ァ 答:“圍”點出形勢更加危急,一觸即發(fā))

  2、為何秦晉圍鄭

  表面: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PPT展示春秋時期形式簡圖

  深層:春秋時期,各國之間戰(zhàn)爭頻繁,主張師出有名(比喻做事有充足的理由)。

  真正的目的就是為了吞并鄭國。

  PPT展示秦晉圍鄭形勢圖,問:既然秦晉為盟友,但又駐軍兩地?

  答:1、兩國之間其實還是有一定間隙

  2、為下文給燭之武創(chuàng)造機會,夜訪秦營說秦做鋪墊。

  全班齊讀第一自然段

  快速閱讀第二自然段,找出對燭之武的描寫內(nèi)容

  1、他人舉薦(佚之狐言于鄭伯)

  引導學生將此處對人的描寫歸納到描寫手法中的:側(cè)面描寫

  2、分析燭之武所說的話: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抱怨,不滿的情緒)

  3、先推辭,后答應了鄭伯的請求、先推辭,后答應了鄭伯的請求

  引導學生將此處對人的描寫歸納到描寫手法中的`:正面描寫

  全文中對于燭之武的形象塑造,最多是哪個方面的描寫(語言)

  全班齊讀第三段,分析這一段燭之武所說的話的深層含義,同位之間相互討論

  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設身處地 消除戒心)

  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ㄍ鲟嵨G兀

 。ㄉ徉嵗兀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晉人無信)

 。ê螀捴校

  用一個字概括這三大行為(引導學生):捧 誘 挑

  根本這樣情況出現(xiàn)的原因:利益(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力往)

  4、說秦結(jié)果

  秦:退兵,派兵護鄭

  晉:退兵(不強大,秦鄭結(jié)盟)

  全班齊讀最后一段

  5、再次總結(jié)燭之武形象

  大義 大勇 大智(全班齊讀)

  探究拓展:

  分析《鄒忌諷齊王納諫》與《燭之武退秦師》的藝術特色(PPT展示)

  燭之武退秦師:以利益得失勸退秦師

  鄒忌諷齊王納諫:借用妻、妾、客的回答,談及國家大事。身份、地位、需求不同,雖答案相同,但由自我感受展開的反思。

  課堂小結(jié):

  通過今天對于文章的梳理和了解認識到了這位有勇有謀有義的燭之武。感受到《左傳》這部作品的藝術魅力。

  作業(yè)安排:

  配套課后練習

  板書設計:

  燭之武退秦師

  他人舉薦 (側(cè)面描寫)

  大義

  燭之武 大智 (正面描寫)

  大勇

  教學反思:

  1、 教學過程的主要環(huán)節(jié)相對比較完整,但對于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邏輯性仍然有待調(diào)整和提高。在今后的教學設計中,要注意教學流程之間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

  2、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課堂內(nèi)容的分配要注意詳略得當,尤其是教學重點部分。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對于燭之武的人物分析,教學難點是體會燭之武退秦的語言藝術魅力。但在文本分析中,說秦結(jié)果的安排稍多。

  3、 在提問學生的過程中,語言的精準性有待進一步的提升。

  4、 在分析燭之武的論辯藝術時,可引導學生對晉候,秦伯的動作,表情等猜想、揣度背后的深意。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14

  【學習目標】

  1、欣賞燭之武精彩的論辯藝術。

  2、分析燭之武的人物形象。

  【學習重難點】學會適當運用論辯技巧

  【課時安排】第二課時

  【學習過程】

  一、奇跡導入(設計理念:激發(fā)閱讀興趣,了解人物身份。)

  兩個大國圍困一個弱小的國家,合理的結(jié)果是什么?——當然是效果城破國滅啦!可是一夜之間,奇跡發(fā)生了——一個人用他那三寸不爛之舌不僅挽救了自己的國家,還差點讓兩個強敵反目成仇。

  孫子兵法云:“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边@是兵法的最高境界。而外交謀略的正確運用是達到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劉勰的《文心雕龍》評價口才的作用“一言九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一個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百萬之師嗎?今天我們通過學習《燭之武退秦師》來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

  二、復習檢測(設計理念:只有解決字詞的障礙,文字背后的情感、形象才能紛紛站立起來。)

  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對一些重點的詞句做了疏通,接下來檢測大家對課文文言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課件展示)

  1—3解釋加點詞,4—6翻譯句子。

  1、行李之往來古今異義,外交使節(jié)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沒有

  3、共其乏困缺乏的物資

  4、晉軍函陵,秦軍氾南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南。

  5、是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

  6、夫晉,何厭之有晉國,有什么滿足呢?

  三、整體感知(設計理念:掌握情節(jié),理清思路。以活動增趣味,也為下一環(huán)節(jié)打下基礎。)

  1、《左傳》敘事非常利落,本文四個段落就結(jié)束了故事。請大家也學一學這種簡練的風格,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各段內(nèi)容。(課件展示)

  圍鄭→受命→退秦→撤圍

  秦晉圍鄭臨危受命說退秦師迫晉撤圍

  2、易中天品三國,今天我們也來個圖說三國。當時,秦、晉、鄭三國的關系十分復雜,先了解與此文相關的歷史事實,然后我們研究一下三國的位置。

  排兵布陣,運籌帷幄,需要一圖在手,高明的軍事家都是如此。(課件展示)

  這是晉秦圍鄭形勢圖,不過三國位置不明,你能根據(jù)第三段的某些句子迅速判斷三國的確切位置嗎?

  (1)“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薄獣x隔開秦鄭兩國,居于中。

  (2)“若(秦)舍鄭以為東道主,(秦)行李之往來,(鄭)共其乏困!薄卦谖,鄭在東。

 。3)(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晉居中,東邊是鄭國,西邊是秦國。(課件展示)

  3、交代秦晉圍鄭的形勢有何作用?

 。〞x師出有名,“以其無理于晉”(晉文公逃亡時鄭國沒有以應有的禮遇接待他),“鄭貳于楚”(鄭從屬于晉的同時又從屬于楚);同時從這兩句話就能發(fā)現(xiàn)秦國與鄭國并無什么矛盾,所以折也是見的是“秦伯”而非晉侯的原因。秦既是友情出演,也為圖霸業(yè),沒有共同利益的聯(lián)盟,自然是同床異夢。)為燭之武說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埋下了伏筆。

  晉秦聯(lián)軍來勢兇猛,兵臨城下,為人物出場鋪墊。所謂“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但分駐兩地,暗示鄭國有機可乘,為下文的成功勸說分化伏筆。

  4、我們再來看題目,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訴我們哪些內(nèi)容?

 。1)一人與萬人,力量懸殊,充滿懸念。

 。2)核心人物是燭之武:燭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終得不到升官,在鄭國一直擔任“圉正”(yǔ、養(yǎng)馬的長官),大概相當于《西游記》里所說的“弼馬溫”吧。被舉薦使秦時,已年過七十,須發(fā)皆白,身子傴僂,步履蹣跚!T夢龍《東周列國演義》(課件展示)

 。3)如果在“退”前加上一個修飾語,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

  巧施反間計、三寸之舌、妙語、說......

  燭之武(說)退秦師(板書題目,重點“說”)

  四、互動探究

  1、燭之武是怎樣勸說秦伯退兵的呢?(誦讀第三段,注意語氣。)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1)開頭一句“夜,縋而出!睘楹巍耙钩觥?何為“縋而出”?為何縋而出?(課件展示)

  “夜出”躲開晉軍耳目。“縋而出”指用繩子拴著從城墻上往下吊,這三個字讓我們感受到當時鄭國面臨重病圍困,岌岌可危。燭之武在這種形勢下去勸說秦伯,真可謂敢說。(板書:敢說)

 。2)燭之武的這段說辭可以分為哪幾層意思?

  這段說辭,僅125個字,卻包含了五層意思,①鄭既知亡。(語氣沉著真摯。)欲揚先抑,以退為進;②亡鄭利晉。(語氣平穩(wěn)、嚴正。)闡明利害,動搖秦君;“鄰之厚,君之薄也!本烤故裁匆馑?你懂的!秦晉之間,幾代聯(lián)姻,非常友好,留下了“秦晉之好”的佳話,這兩個鄰國的友好關系,在燭之武眼里卻成了“鄰之厚,君之薄也!闭媸浅嗦懵愕碾x間,中傷秦晉之好,但也有先見之明,預見了秦晉之爭。英國前首相丘吉爾說過: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③存鄭利秦。(語氣高亢、誠懇。)替秦著想,以利相誘;(春秋無義戰(zhàn)!所有的戰(zhàn)爭出發(fā)點都為“利”。燭之武抓住了秦伯謀利的心理,口吻比較誠懇。)④回顧過去,晉不講信用。(語氣慷慨激烈。)引史為例,挑撥秦晉;⑤展望未來,晉必將攻秦。勸秦謹慎。(語氣慷慨激烈。)

  他的一番說詞(8“君”,6“鄭”),(表面看來)處處為秦著想,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地道出了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亡鄭對秦的不利,晉國的貪得無厭和背信棄義,委婉曲折,理由充分,其實呢,句句與鄭無關,句句關鄭興亡。完全是為了保存鄭,秦晉聯(lián)盟也有損害,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這體現(xiàn)了燭之武以“利”抓秦伯心理,體現(xiàn)他會說。(板書:會說)

  但是如果燭之武這么說的話會不會達成此行的目的?“您來打我們鄭國真是太不聰明了,我們鄭國滅亡了對你有什么好處?不要傻乎乎被人家利用了,做出這么蠢的事。如果你不滅掉鄭國,我們鄭國會給你任何你想要的東西,你就行行好,放過我們鄭國吧!彼誀T之武之所以能夠說退秦師,不僅是因為說清了滅鄭、存鄭對秦國的利弊得失,更因為他高超的語言藝術。

  簡單品析燭之武的語言藝術:

  鄭亡(言于秦)

  亡鄭(害于秦)處處言秦,處處為鄭

  舍鄭(利于秦)曉以利害

  賜晉(負于秦)明則為秦,暗則圖晉

  肆晉(闕于秦)

  真可謂:三寸巧舌力挽狂瀾息國難,一番善言情蕩衷腸罷干戈。(板書:巧說)

  古人對燭之武說辭的評論——

  如此辭令,真無一字不妙,無一著不老靠圓密!红蹲髠鹘(jīng)世鈔》

  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獎③摹段男牡颀垺

 。3)如此精彩的論辯內(nèi)容,大家有什么收獲、心得、體會呢?(同桌之間討論)

  (1)說話要講究技巧,委婉含蓄

 。2)語言要有感染力和說服力,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3)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抓住對方的心理。

  (4)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

  【小結(jié)】

  燭之武出色的“說”理藝術對于古人和今人的處事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一)中國有句古話:“伴君如伴虎!迸褒堶[”,逆“圣聽”,需要大勇與大智,更要懂得說理的藝術。1、鄒忌與齊威王(正面)鄒忌將自身受蒙蔽的事情和國家大事用類比和聯(lián)想的方式聯(lián)系起來,規(guī)勸君王廣開言路,虛心納諫,從而齊王接受了皺忌的進諫。2、觸龍與趙太后(正面)觸龍抓住趙太后愛子、憐子之心,拿人心比自心,以己子做誘引,動之以情,申明大義,進而解開太后心結(jié)。

 。ǘ⿲τ诂F(xiàn)代人來說,在給別人提意見和建議時,我們要充分尊重被勸說者,注重對方感受,委婉勸說,文明交流。平時與人溝通要做到敢說、會說、巧說,這樣才能說好。

  2、燭之武開始還鬧點小情緒,后來才接受任務,這是否有損于人物形象,是本文的瑕疵?

  恰恰相反。一直不被器重,懷才不遇,鬧點情緒更顯真性情,人物形象更顯真實。臨危受命,更顯示出他不計前嫌,以大局為重,是位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不避艱險,為國家利義無反顧,是知難而上的勇士;在秦伯面前口若懸河,最終勸說成功,他更是巧言善辯的辯士。

  五、當堂反饋

  1、有一項關于家庭教育的調(diào)查表明,許多家長對孩子說的最多的三句話是:“聽話”、“好好學習”、“沒出息”針對這三句話,請你也寫三句話來勸說這些家長以改變他們的看法。

  讓你的孩子在自我探索中享受獨立的樂趣,讓你的孩子在全面發(fā)展中提高綜合素養(yǎng),

  讓你的孩子在正面激勵中形成健康的人格。

  《左傳》敘事中人物的行動、對話構(gòu)成了表現(xiàn)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絕少對人物進行外貌、心理等主觀靜態(tài)描寫。通過人物在重大歷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現(xiàn),形象得以完成!婿吨袊膶W史》

  你最欣賞的是哪一個人物,理由是什么?

  鄭伯——禮賢下士,從諫如流,知錯能改。

  佚之狐——識人才的伯樂。有充分洞察力和預見性(側(cè)面寫燭之武)

  秦伯——以利為重,亦敵亦友,變化難測,政治手腕了得。

  晉侯——以利為重,以”不仁”為借口,沉著應對,有政治家的風度。

  燭之武——官微人輕,懷才不遇,臨危受命,不避艱險,深明大義,才智超群。(一個為紓國難挺身而出的忠臣,一個遠見卓識的杰出的外交家,一個曉理動情的天才式演說家,一個善用矛盾化干戈為玉帛的政治家,一個審時度勢的出色的心理分析大師)

  志士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勇士知難而上、義無反顧的勇士

  辯士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

  思考:

  1、燭之武能言善辯,才智過人。這樣的人為何老不見用?

  2、鄭伯作為當權者做得如何?從中要汲取怎樣的教訓?

  3、佚之狐真的是慧眼識英雄的伯樂嗎?他自己為什么不去說秦而舉薦了燭之武呢?他對

  燭之武是很了解的,為什么到現(xiàn)在才舉薦呢?他這是一種什么心理?

  【板書】

  敢說會說

  \/

  燭之武(說)退秦師

 。

  巧說說好

  圍鄭→受命→退秦→撤圍

  秦晉圍鄭臨危受命說退秦師迫晉撤圍

  補充:

  1、《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是我國第一部詳細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是魯國的史官左丘明所著!蹲髠鳌肥恰洞呵镒笫蟼鳌返暮喎Q,又名《左氏春秋》。因為《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所以它們又被稱作“春秋三傳”。

  《左傳》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240多年各國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蹲髠鳌访鑼懭宋锷鷦蛹氈,人物語言富有文學色彩,敘寫戰(zhàn)爭時以記敘戰(zhàn)前準備、戰(zhàn)后論戰(zhàn)為主,略寫戰(zhàn)爭經(jīng)過,記錄了不少外交辭令、議論、諫說,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

  2、燭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終得不到升官,在鄭國一直擔任“圉正”(yǔ、養(yǎng)馬

  的長官),大概相當于《西游記》里所說的“弼馬溫”吧。被舉薦使秦時,已年過七十,須發(fā)皆白,身子傴僂,步履蹣跚!T夢龍《東周列國演義》

  3、背景材料

 。1)秦立晉君:公元前651年,晉獻工卒,晉國陷入內(nèi)亂。晉國大夫里克殺了晉獻工的庶子夷齊、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獻工次子夷吾。夷吾采納了大臣呂省,卻芮的意見,厚禮賄賂秦國,答應割讓晉河以東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為君,即晉惠公。這就是課文中所言“且君嘗為晉君賜矣”!熬奔辞啬鹿,“晉君”即晉惠公,“賜”則指“秦立晉君”之事。

 。2)惠公背約:公元前650年,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后,對割讓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鄭赴秦國,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許為由食言。這就是文中“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指秦穆公,“許君焦、瑕”則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應予秦河東之地一事。秦晉兩國之間的關系從此出現(xiàn)裂痕。

  (3)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后,離開齊國。經(jīng)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這就是課文中“以其無禮于晉”一事。

 。4)鄭楚結(jié)盟:公元前632年4月,晉楚爭霸中原,戰(zhàn)于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當時,鄭國處四戰(zhàn)之地,無險可據(jù),又自無禮于重耳之后,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出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zhàn)。楚敗,鄭文公內(nèi)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于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并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1、識記作家與作品。

  2、重點掌握“鄙、微”等多義詞的意思。

  3、掌握“行李、東道主”等古今異義的詞

  4、掌握文中出現(xiàn)的詞類活用的現(xiàn)象和特殊句式。

  5、賞析文中人物形象和本文的寫作技巧。

  二、十三經(jīng):

  周易、尚書、傳詩、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谷梁傳、論語、孝經(jīng)、爾雅、孟子

  三、重點實詞:

  貳:①不專一,引申為從屬二主

 、谥貜筒贿w怒,不貳過

  辭:①告訴,講話請辭于軍

 、谕妻o,不接受

 、鄹鎰e

  ④文體的一種

  鄙:①邊境,邊遠的地方

  ②庸俗,淺陋

 、劭床黄,輕視

  卑鄙:

  軍:①駐扎

  濟:①渡河

 、诔晒

 、蹘椭訚,……有利,有益

  微:①隱蔽,藏匿,引申為不顯露的,暗中,伺機

 、谏願W,微妙

 、凵晕

 、苋绻皇牵绻麤]有

 、莘牵瑹o

  因:①依靠,憑借

 、谝勒,根據(jù)

 、鄢弥

 、苎匾u

 、萦捎

  ⑥于是,就

 、哂,從

 、嗤ㄟ^,經(jīng)由

  陪:①增加

  與:①結(jié)交

 、趯Ω

 、蹍⒓

 、苜澰S,引申為幫助

  ⑤句末與其詞

  敝:①壞,破舊

 、趽p壞

 、燮v,衰敗

  四、文中虛詞

  以:①介詞,因為

  ②介詞,用

 、圻B詞,相當于“而”

 、苤~,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葜~,賓語前置的.標志

 、迍釉~,去,往,到

  其:①第三人稱代詞

 、谥甘敬~

 、圻B詞,相當于如果,假如

  ④句中語氣詞,表示揣測,反問,期望或命令

  五、古今異義詞

  行李---出使的人今:出門帶的包裹

  夫人---那人今:妻子的尊稱

  以為---把…作為今:認為

  東道主---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請客的主人

  去---離開,距離今:與“來”相對的動作

  六、詞類活用

  晉軍函陵軍,名動用法駐扎

  既東封鄭東,名狀用法在東邊封,使動用法,使…成為邊疆

  越國以鄙遠鄙,名意動用法以…作為邊疆把…作為邊境

  與鄭人盟盟,名動用法訂立盟約

  退秦師退,動使動用法使…撤軍、退兵

  闕秦以利晉利,名使動用法使…得到好處

  越國以鄙遠遠,形作名詞偏遠的地方

  若不闕秦闕,動使動用法使…虧缺

  肆其西封肆,形作動詞擴張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作動詞損害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亡,使動用法使…滅亡

  七、特殊句式

  狀語后置……以其無禮于晉于晉無禮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

  且貳于楚也且于楚貳也

  佚之狐言于鄭伯于鄭伯言

  賓語前置……何厭之有有何厭

  省略句……晉軍函陵晉軍(于)函陵

  敢以煩執(zhí)事敢以(之)煩執(zhí)事

  辭曰:臣之壯也(燭之武)辭曰

  八、討論:燭之武是如何巧退秦師的?

  先討秦歡心——以退為進

  陳亡鄭利晉——以害動秦

  主存鄭利秦——以利誘秦

  責晉貪不義——大功告成

  九、課外延伸

  晉靈公不君(文章略)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相關文章: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04-22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02-20

《燭之武退秦師》的教案03-09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01-26

燭之武退秦師的教案02-26

《燭之武退秦師》優(yōu)秀教案03-31

燭之武退秦師優(yōu)秀教案02-28

燭之武退秦師優(yōu)秀教案02-09

《燭之武退秦師》說課稿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