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學反思> 《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

《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

時間:2023-03-13 09:12:03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

《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1

  一、注意生活化抽象到數(shù)學化,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共同特點

  1.對于圓柱物體的認識(教材P10),圓錐物體的認識(教材P23),不容忽視,這一環(huán)節(jié)是生活化的具體表現(xiàn),再從生活化的物體抽象到數(shù)學化的圖形,這又是數(shù)學化的具體運用,是知識從形象到抽象的過程。

  (圖略)

  2.抽象出具體的圖形后,再讓學生觀察并說說這些圖形的共同特點,更好地認識圓柱(或圓錐)的特征。避免知識形成的片面化。

  二、注意計算公式的直觀推導,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形成過程

  知識的形成比結(jié)果更重要。這也是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

  1.圓柱側(cè)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讓學生用二張長方形紙和一張正方形紙分別圍成一個圓柱體。將圍成的圓柱體的其中二個沿著高剪開,另一具斜著剪開。然后展開,讓學生知道圓柱的側(cè)面展開,可能得到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或平行四邊形)。

  圓柱的側(cè)面展開可以得到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的底面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圓柱的側(cè)面展開可以得到一個平行四邊形,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底就是圓柱的底面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2.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1)圓柱等分可以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這個長方體的底面積就是圓柱的底面積,這個長方體的高就是圓柱的高。

  因為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所以圓柱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2)圓柱等分可以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這個長方體的長就是就是圓柱底面周長的一半(r),這個長方體的寬就是圓柱的底面半徑(r),這個長方體的高就是圓柱的高。

  因為長方體的體積=長 寬 高

  所以圓柱的體積 =r r h=r h

  3.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同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讓學生用水量一量,觀察,討論與交流以下問題。

  同底等高,圓柱的體積是圓錐體積的()倍。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 )。從而得到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因為圓柱體積=底面積高

  所以圓錐體積=1/3底面積高

  =1/3Sh=1/3r h

  三、注意用字母表示已知條件,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這一舉動既是培養(yǎng)良好的解題習慣,也是為中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學實踐證明,這一舉動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也可以為學生選擇恰當?shù)挠嬎愎椒⻊,同時又可避免學生對條件丟三落四,真是一舉多得。

  例:一個鐵皮水桶,高是28厘米,底面直徑是20厘米,做這個水桶需要多少鐵皮?這個水桶的體積是多少?

  已知h=28厘米,d=20厘米,r=10厘米,

  S表=dh+r

  V柱=r h

  四、注意計算公式的書寫要求,讓學生更好的進行中小銜接

  學生升上中學后,不論是數(shù)學、物理、化學勻需要書寫計算公式。因此作為中、小學銜接,就應該這樣做,要求學生帶計算公式計算,養(yǎng)成良好習慣,為中學學習奠基。計算中并要求學生保留,既與中學銜接,又減輕學生計算的負擔。

  例:一個鐵皮水桶,高是28厘米,底面直徑是20厘米,做這個水桶需要多少鐵皮?這個水桶的體積是多少?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已知h=28厘米,d=20厘米,r=10厘米,S表=dh+r

  =20xx+10

  =560+100

  =660(平方厘米)

  五、注意由面到體的變化,提高學生平面到立體的認識

  長方形的小旗是一個平面圖形,它旋轉(zhuǎn)后所得到的軌跡是一個圓柱體。三角形小旗也是一個平面圖形,它旋轉(zhuǎn)后所得軌跡是一個圓錐體。學生看平面圖的數(shù)據(jù)后會求立體圖的體積(或表面積),可以提高學生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的認識。

  六、注意加強知識的聯(lián)系轉(zhuǎn)化,提高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

  1.圓柱體側(cè)面展開轉(zhuǎn)化成長方形

 。1)圓柱的側(cè)面展開得到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是12.56厘米,寬是4厘米。原來圓柱的側(cè)面積是多少?一個底面積是多少?表面積是多少?體積是多少?

  (2)圓柱的側(cè)面展開得到一個正方形,這個正方形的邊長是6.28分米。原來圓柱的側(cè)面積是多少?一個底面積是多少?表面積是多少?體積是多少?

  2.圓柱體轉(zhuǎn)化成長方體

  (1)圓柱的半徑是2分米,高是5分米,將圓柱等分后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表面積增加多少?

 。2)圓柱等分拼成近似的長方體,這個長方體的長是12.56厘米,高是4厘米,求原來圓柱的側(cè)面積和體積

 。3)圓柱等分拼成近似的長方體,這個長方體的寬是5厘米,高是4厘米,求原來圓柱的側(cè)面積和體積

  (4)圓柱等分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表面積增加100平方厘米,求原來的側(cè)面積。

  3.圓柱體截面情況

 。1)圓柱的半徑是4分米,高是10分米,將圓柱橫切成3段,表面積增加多少?

  (2)一根圓柱長是8分米,將圓柱橫切成4段,表面積增加30平方分米。求原來圓柱的體積。

 。3)圓柱的直徑是10厘米,高是6厘米,沿著直徑和高切開,把圓柱平均分成二半,表面積增加多少?

  (4)圓柱的直徑是8厘米,沿著直徑和高切開,把圓柱平均分成二半,表面積增加80平方厘米,原來圓柱的側(cè)面積、表面積分別是多少?體積是多少?

  4.圓柱體側(cè)面增加(減少)

 。1)一個圓柱的高是10厘米,如果高再增加3厘米。表面積增加18.84平方厘米,求原來圓柱的側(cè)面積、表面積。體積是多少?

 。2)一個圓柱的高是10厘米,如果高減少3厘米。表面積減少18.84平方厘米,求原來圓柱的側(cè)面積、表面積。體積是多少?

  5.圓柱和圓錐體積知識變化與聯(lián)系練習

 。1)一個圓柱的體積是24立方厘米,把它削成一個最大的圓錐,要削去( )立方厘米。

 。2)一個圓錐體和一個圓柱體底面積和高相等,它們的體積之和60立方厘米,這個圓錐的體積是( )

 。3)圓柱和圓錐同底等高。圓柱的體積比圓錐的體積多1.8立方分米,原來圓柱的體積是( )。圓錐的體積是( )。

 。4)一塊底面半徑為3分米,高5分米的圓錐體鋼錠,熔鑄成一個底面直徑為4分米的圓柱形鋼材,求這段鋼材的長

 。5)一個底面直徑是24厘米的圓柱形玻璃杯裝有水,水里浸沒一具底面直徑為12厘米,高8厘米的圓錐形鋼塊,當鋼塊從水中取出時,杯中的水會下降多少厘米?

  (6)一個瓶子內(nèi)直徑8厘米,裝入10厘米高的水后,蓋好瓶子倒過來(如圖),量得空余部分的高是2.5厘米,求這個瓶子的容積是多少毫升?

《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2

  對于圓柱和圓錐的教學,比較適合的教學方法是學生動手操作,獨立探索獲取新知,如1、學生自己動手測量圓錐的高,從而找出測量圓錐高的方法。2、動手剪開圓錐的側(cè)面,驗證圓錐側(cè)面展開圖是一個扇形。3、學生通過做實驗,得出圓錐的體積=等底等高圓柱體體積/3,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4、測量學具有關數(shù)據(jù),計算體積等。這樣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在操作過程中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也得到發(fā)展。

  本節(jié)課的基本教學順序是:激疑——猜想——驗證——應用。如,教師先讓學生猜想圓柱體和圓錐體體積的關系,然后實驗驗證。教給學生大膽猜想,并用科學方法驗證的數(shù)學方法。如,教學“圓柱的體積”這部分內(nèi)容,可先引導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并分析、對比各個公式推導過程的共同點,以及由于圖形不同而產(chǎn)生的不同點。接著提出如何把圓轉(zhuǎn)化成已學過的圖形來計算面積的問題,并讓學生拿出預先準備好兩個圖形學具,按照書上所示的方法將圓分成16等份,剪開后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然后再根據(jù)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這樣讓學生通過拼擺進行遷移,可以使學得輕松、主動。

  又如:學習了圓錐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后,教師設計了這樣兩個練習,1、計算學具的體積;2、在桌面上有一堆沙子,現(xiàn)在想知道它的體積,該怎樣做?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提高了興趣。

《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3

  在學習完第三單元《圓柱與圓錐》之后,很多學生容易把圓柱的表面積和體積的計算方法混淆、計算圓錐的體積時老忘乘三分之一、計算生活實際中的物體表面積和體積時,又不能正確判斷該計算什么或者如何計算,一系列的問題困擾著全體師生,這些問題也反映出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不牢固、計算能力差、對計算公式運用不熟練等。針對這種情況我設計了一節(jié)《圓柱和圓錐的整理與復習》課,本節(jié)課共設計了兩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環(huán)節(jié):整理本單元學過的知識點。包括兩部分:

  1、同桌互說圓柱和圓錐的特征和相關的計算公式;

  2、全班交流圓柱和圓錐的異同點,整理各種計算公式。

  第二環(huán)節(jié):課堂練習。本環(huán)節(jié)共設計了10道練習題,都是利用公式進行計算的題目,目的是強化學生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雖然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但上完這節(jié)課,才發(fā)現(xiàn)課堂效果并不理想。靜下心來反思,似乎自己有點高估了學生的能力,對學情的把握也不夠好。本計劃用7-8分鐘的.時間完成第一環(huán)節(jié),然后就進入第二環(huán)節(jié)的學習。上課時才發(fā)現(xiàn)學生對圓柱和圓錐的特征的掌握還基本可以,對于計算公式只會死記硬背,很多學生并不理解字母公式表達的意思,因此在匯報交流環(huán)節(jié)用了較長的時間給學生講各個字母公式的意思,幫助學生記憶最基礎的計算公式。比如,有的同學還沒記住圓的面積公式,更不要說新公式了,完全是一塌糊涂。鑒于這種情況,我想在今后的教學中應注意以下三點:

  1、平時注意對基礎知識的強化訓練,沒有簡單的基礎知識的支撐,學生就很難在腦海里構(gòu)建系統(tǒng)的知識網(wǎng)絡,就不能靈活運用知識工具解決問題。

  2、在上復習課時,可以將知識點的復習貫穿在習題的訓練中,在習題訓練中再次提煉知識點和解題方法,這樣可以將知識點和解決問題緊密結(jié)合,不會出現(xiàn)知識點和解決問題脫節(jié)的情況。

  3、復習時不要貪多,一節(jié)課只針對一個知識點進行復習,習題設計要由易到難,層層遞進,訓練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4

  “實踐出真知”,我覺得這句話講得非常的好。對于學生的學習,我覺得也是這樣。讓學生真正成為活動的主動者,才能讓學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我感悟特深刻。 推導公式時,我沒有代替學生的操作,始終只以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其中,使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起來,在這種形式下,學生運用獨立思考、合作討論、動手操作等多種方式進行了探索。另外,為了突出“等底、等高”這個條件的重要性,我巧置陷阱,我還特意安排了一組等底不等高,一組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結(jié)果學生的實驗結(jié)論和其他組的不一致,這時候就出現(xiàn)了爭論,這時,我時機引導學生與上次演示比較,1比3的關系是在什么基礎上建立的?學生恍然大悟,明白圓錐體和圓柱體等底、等高,圓錐體體積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相信今天通過同學們自己的動手體驗,對圓錐的體積計算方法印象深刻,只有自己經(jīng)歷了才會牢牢記住!

《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5

  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要引導學生掌握本單元的知識結(jié)構(gòu),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知識形成學生知識網(wǎng)絡的基礎上,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針對本課的教學設計,有以下幾點思考:

  1、加強數(shù)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與能力。這部分內(nèi)容的設計加強了與生活的聯(lián)系,為教師組織教學提供了思路。在教學認識圓柱體和圓錐之前,可以讓學生收集、整理生活中應用圓柱、圓錐的實例和信息資料,以便在課堂中交流。在實際教學中,學生認識圓柱、圓錐后,還可以讓學生根據(jù)需要創(chuàng)設和制作一個圓柱或圓錐形的物品的活動情境,既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提高學生運用數(shù)學的.意識和能力。

  2、重視探究歸納。教學中讓學生自己去收集、整理、交流,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把課堂還給學生,提高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6

  復習課在知識整理與查漏補缺的同時應該讓學生有些新的收獲,而不能讓孩子們感覺到知識的重復。我始終在想通過這節(jié)課到底讓孩子們收獲些什么?所以在復習內(nèi)容的選擇上,針對歷年畢業(yè)考試的數(shù)學試卷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選擇了三道錯率很高的試題進行復習。而這些題所體現(xiàn)的知識點都是圓柱與圓錐的關系,所以這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以圓柱和圓錐體積的關系為教學重點,希望能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一、習題導入,產(chǎn)生學習需求。

  一上課,出示了這樣的練習題: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的底面積相等、高也相等,它們的體積之和是12.8立方厘米。那么,它們的體積之差是()立方厘米。通過我已有的經(jīng)驗,此類練習一定有部分學生不知如何入手解題。這時候?qū)W生就產(chǎn)生了學習求知的需求,再復習本單元的知識點就順理成章了。

  二、通過整理表格、整體把握知識。

  首先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形成單元知識表格圖。學生做的表格圖內(nèi)容很全面,注意到知識間聯(lián)系,但本單元所包含的圓柱和圓錐之間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只有把知識點進行對比、區(qū)別,才能更好得掌握知識。其次,學生想不到的就需要老師去點撥、引導。我抓住時機,引導學生形成了規(guī)范的表格圖,既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又為以后的歸類復習做了鋪墊。

  三、系統(tǒng)復習,突破重點。

  復習本單元的概念主要是為了突破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即圓柱與圓錐的體積關系。因此我在復習整理時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圓柱與圓錐的實物,充分體現(xiàn)了在等底等高的.情況下,如果圓錐的體積是單位“1”,那么圓柱和圓錐的體積之和就是4/3;如果圓柱的體積是單位“1”,那么圓柱和圓錐的體積之和就是4倍的關系。梳理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我在復習三道練習題時采用了“講、扶、放”的方法逐步解決問題。針對學生層次不同,首先我采用了“講”的方法。學生在讀完題的情況下,我抽象出線段圖體現(xiàn)圓柱和圓錐體積的關系,在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正確率達到了90%左右。第二題采用“扶”的方法,先請好學生講明題意,說出思考點,再做。第3題可以完全“放”,有了前面的基礎,最后一題的正確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在層層遞進的練習中,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得能力。

  練習分為基本練習題、發(fā)展性練習題和拓展性練習題三個層次,基本練習題是應用圓柱和圓錐的關系比較直接計算得題目,因此,我讓學生先交流再匯報。發(fā)展性練習就有了一定難度,在匯報時,讓學生展示出所有的解法,體現(xiàn)解法多樣化。拓展性題目是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得題目,屬于拔高題,主要是針對優(yōu)生設計的。通過層層練習,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認識到在教學中要注意教材編排的特點,要結(jié)合本班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有機整合,有層次地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中也留有一些小遺憾:對于學生當堂課生成的資源沒有進行很好的利用,在今后的學習中,還要繼續(xù)積累經(jīng)驗。培養(yǎng)靈活駕馭課堂的能力。

  這節(jié)研討課能夠完整的呈現(xiàn)出來,要感謝校長的指導以及數(shù)學教研組老師們的幫助,更要感謝孫老師,給予我這樣一個交流的機會和對這節(jié)課的精心指導,在以后的工作學習中,我會更加努力。

《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7

  最近對圓柱與圓錐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整理和復習,使學生更好的掌握圓柱、圓錐的特征,掌握圓柱側(cè)面積、表面積的計算以及圓柱、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能夠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前,我讓學生自己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了整理,有幾個同學整理得挺全面,有的同學把知識點都寫上了,但沒有條理。所以,課上我通過表格的形式引導學生回顧前面所學知識,總結(jié)圖形的.特征和計算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有條理的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歸納的能力。課上我出了兩道具有代表性的題。通過巡視我發(fā)現(xiàn)同學們列算式基本沒問題,只要同學們認真審題,這類題基本沒什么問題。問題是計算速度慢,該記得數(shù)據(jù)沒記住。

《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8

  1、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內(nèi)容是對圓柱圓錐的相關知識進行回顧、復習和應用,圍繞圓柱圓錐的特征、圓柱的表面積、圓柱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進行梳理和復習,并結(jié)合知識點設計了判斷、選擇、解決問題、拓展延伸等練習題,使得學生進一步認識圓柱和圓錐,溝通知識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在整理復習中形成知識網(wǎng)絡,學會知識整理的方法。并能運用圓柱圓錐相關公式解決和圓柱圓錐有關的問題,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2)學生分析

  作為六年級學生,孩子獨立整理某一單元的知識,有一部分學生具備這種能力,但小組里面,有大多數(shù)學生這種能力尚未形成,因此,我們把單元知識的整理放在小組里面,放到課前,給學生提供了幾種模式:列表法,大括號法,知識樹等,放手讓學生合作完成,集思廣益,大家的智慧累加到一起,就是這節(jié)課的知識脈絡。課上只是展示交流的過程,在提升的過程中,激起學生新的.思維火花,生成新的資源,共同處理課上新出現(xiàn)的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一個提高的過程。

  2、教學反思:

  從課堂實踐來看,知識點與相關練習融合在一起,比與知識點完全割裂,邊復習邊練習,學以致用,學生的腳步更穩(wěn)健,知識掌握更扎實。這節(jié)課上,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給學生充分的空間和時間來思考、交流、展示;我們的評價及時、客觀,對學生有激勵性;教學內(nèi)容設計有層次性,重難點突出;課堂上學生活動量大。不足之處:因為復習課我們?nèi)狈W法的指導,所以這節(jié)課上,孩子們沒能把知識點緊密聯(lián)系,沒能找到那種游刃有余的感覺,因此,以后的復習課,需要我們給孩子們更多的指導,讓孩子們掌握一種知識梳理的方法。另外,課前預設,備學生這塊,預設不夠細致,判斷題②圓柱的側(cè)面展開一定是長方形。當學生意見沒能達到統(tǒng)一時,不同意見方的辯論組織不夠有效,覺得蒼白的語言讓學生游離于正確與錯誤之間,不可置否。試想,如果我們課前準備實物演示,直觀的演示會代替萬語千言。

《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9

  學習完《圓柱與圓錐》之后,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容易把圓柱的表面積和體積計算方法混淆;計算圓錐體積時忘乘三分之一;不能正確判斷生活中的實際情況。這些問題反映出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不牢固、計算能力差、對計算公式運用不熟練等。針對此情況,我設計了《圓柱和圓錐的整理與復習》一課。課前放手讓學生自主的去收集、整理已學過的知識。課堂上,我力求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通過回憶、聯(lián)想、整理、拓展等實踐活動,通過表格、框圖等形式幫助學生溝通知識間的聯(lián)系,把學過的知識整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形成合理的知識體系。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交流、討論、合作、練習中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自主獲取知識與概括知識的能力。

  反思本節(jié)課,我想在今后的教學中應注意以下三點:

  1、平時注意對基礎知識的強化訓練,沒有簡單的基礎知識的支撐,學生就很難在腦海里構(gòu)建系統(tǒng)的知識網(wǎng)絡,就不能靈活運用知識工具解決問題。

  2、在上復習課時,可以將知識點的復習貫穿在習題的訓練中,在習題訓練中再次提煉知識點和解題方法,這樣可以將知識點和解決問題緊密結(jié)合,不會出現(xiàn)知識點和解決問題脫節(jié)的情況。

  3、練習設計是非常重要,要由易到難,層層遞進,訓練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在練習的內(nèi)容和要求上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挑戰(zhàn)性,以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為每一個學生提供發(fā)展的空間。

《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10

  這星期上了圓柱圓錐這一單元,通過實踐操作、小組合作,學生對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的還不錯。

  在實際教學時,我先復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再由課件演示配合圓柱體積的演示器,學生興趣很濃厚,很容易就推到出了圓柱的體積公式。然后做了書上的課后習題。這個內(nèi)容,我沒有根據(jù)書本進行教學,依照課件的演示逐漸推導出公式的。

  在等底等高的條件下,圓錐的體積正好是圓柱體積的1/3?對于這一結(jié)論的'得到。我在教學時準備好學具:一個圓錐和圓柱(等底等高的),水適量。通過老師的演示試驗,我們很快得到了圓錐里的水要往圓柱里倒3次,才能把圓柱倒?jié)M,從而很輕松的記住了1/3。

  從學生的練習看,單獨求圓柱圓錐的體積,完成好;如果其中添加了要求圓柱的表面積,存在了幾個問題。

  1、單位,少部分學生老是忘記區(qū)分面積和體積單位,有的干脆一個也不寫。

  2、求圓柱表面積要計算圓柱的兩個底面積,求完表面積之后再計算圓柱體積,有的學生就直接拿兩個底面積之和去乘以高了。

  3、雖然學生記住了圓錐是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1/3,但再計算中仍有一部分學生忘記把1/3乘進去。

  在學生練習時,我們老師一定要提醒學生答題細心,每一步想清楚了再動筆。

《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11

  本單元內(nèi)容是在學生已經(jīng)探索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等一些常見的平面圖形的特征以及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并直觀認識圓柱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此前對圓面積公式的探索以及對長方體、正方體特征和表面積、體積計算方法的探索,既為進一步探索圓柱和圓錐的特征,探索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以及圓柱和圓錐的體積公式奠定了知識基礎,同時也積累了探索的經(jīng)驗,準備了研究的方法。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圓柱的認識進行有重點的引導

  認識圓柱時,由于學生對圓柱已有了一些直觀的認識,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從情境圖中找出圓柱,再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的。然后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與交流,進一步探索圓柱的特征。在此基礎上,結(jié)合圓柱的直觀圖,介紹圓柱的底面、側(cè)面和高的含義。這一過程,學生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學習的,對圓柱的特征有了較完整的認識。

  二、注意學習方法的遷移和知識的對比,關注猜想和估計在探索學習中的作用

  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認識在研究內(nèi)容上有其相似之處。認識圓柱后我及時地引導學生進行回顧:“圓柱有哪些特征?各部分的名稱是什么?”通過交流學生明白了對于圓柱是從面、直觀圖等方面進行研究的。我及時設問:“我們能從哪些方面來研究圓錐?”通過交流,學生對學習的方法進行了有效地遷移,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有效地激發(fā)。對于圓錐,不同的同學有了不同的認識。然后,通過適時地交流和組織閱讀課本,學生對于圓錐有了較好的認識。在認識了圓柱和圓錐的特征以后,我讓學生對它們的特征進行了有效的對比。從而使學生對于圓柱和圓錐有了更深的認識,完善了學生的知識系統(tǒng)。

  在探索圓柱的體積公式時,先讓學生觀察底面積和高分別相等的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猜想它們體積間的關系,再啟發(fā)學生把以前探索圓面積公式的經(jīng)驗和方法遷移到探索圓柱的體積公式中來,進而推導出圓柱體積公式,驗證猜想。

  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結(jié)合具體事物,利用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開展教學活動

  在教學圓柱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時,我先布置學生完成學具中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的模型的制作,讓學生對圓柱的表面積有個潛在的.認識,并為教學體積公式奠定實物基礎。教材先讓學生圍繞求圓柱形罐頭側(cè)面商標紙的面積是多少這一問題進行探索。在此基礎上,我找來幾個圓柱形并具有側(cè)面商標紙的罐子,用剪刀剪開商標紙進行實物演示,再引導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出圓柱展開圖,探索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學習圓錐的體積公式,重點是理解圓錐體積等于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中的1/3“1/3”,學生沒有動手操作,就沒有親身經(jīng)歷的體驗,對1/3也就沒有強烈的感受,所以我利用原有學生制作的模型,讓學生在沙池中裝、倒細沙,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親身體驗,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從而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水平,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

  通過本單元的教學,我認識到在我們的教學中要注意教材編排的特點,有層次地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學中的“度”確實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12

  一、對圓柱的認識進行重點引導

  認識圓柱時,由于學生對圓柱已有了一些直觀的認識,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從情境圖中找出圓柱,讓孩子明白生活中的圓柱和圓錐,在此基礎上,結(jié)合圓柱的直觀圖,介紹圓柱的底面、側(cè)面和高的`含義。并對圓柱的側(cè)面教學作了重點說明。

  二、注意學習方法的遷移

  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認識在研究內(nèi)容上有其相似之處。認識圓柱后我及時地引導學生進行回顧。通過交流學生對學習的方法進行了有效地遷移,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有效地激發(fā)。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觀察、研究之中。對于圓錐,不同的同學有了不同的認識。然后,通過適時地交流和組織閱讀課本,學生對于圓錐有了較好的認識。

  三、注意對比

  圓柱和圓錐認識以后,我讓學生對于圓柱和圓錐的特征進行了有效的對比。從而使學生對于圓柱和圓錐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認識,完善了學生的知識系統(tǒng)。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認識到在我們的教學中要注意有層次地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雖然課前鉆研教材,準備學具、教具花的時間多些,但看到孩子們那一張張可愛臉蛋,我心里和孩子一樣樂滋滋的。

《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13

  經(jīng)過三個星期的教學,第一單元(圓柱和圓錐)如期完成了教學任務。本單元的知識點包括面的旋轉(zhuǎn)、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體積、圓錐的體積等。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的課堂反映、作業(yè)質(zhì)量、小測的反饋信息,本單元掌握較好的知識點有:面的旋轉(zhuǎn)、圓柱的體積、圓錐的體積。這些知識,大多數(shù)學生都掌握了長方形、三角形旋轉(zhuǎn)一周后得得到一個圓柱、圓錐,會利用公式底面積乘以高得出圓柱的體積,以及利用底面積乘以高再乘以三分之一得出圓錐的體積。在體積的教學中,我主要是通過類比法,先復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底面積乘以高,然后讓學生通過猜測、嘗試驗證等手段,讓學生推導出圓柱和圓錐的公式,所以學生記得特別牢固,這一點在日后的教學繼續(xù)發(fā)揚。

  同時,本單元出錯較多的地方是:計算圓柱的表面積,因為學生在求表面積時,沒有很好地理解這個圓柱是求兩個底面積加上一個側(cè)面積,或者求一個底面積加上一個側(cè)面積,或者只求側(cè)面積,所以經(jīng)常列式出錯,以及計算準確率不高。

  但總的來說,第一單元(圓柱和圓錐)的教學目標已達到,部分知識點學生沒有完全掌握的,在期末復習中查漏補缺。

《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14

  本節(jié)課是一堂復習課,對學生應該是一個溫故而知新的過程。

  復習課是幫助學生整理知識、查漏補缺的重要課時。如何在復習課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是擺在老師面前的一個難題。如果把它僅僅看作是對知識的再現(xiàn)與補缺,簡單地將各知識點羅列出來,這樣無法使學生系統(tǒng)理解知識,弄清各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和知識的發(fā)生過程,而且還會使學生覺得是"炒剩飯"。這樣往往會因重復練習而缺少新意。為了避免這種現(xiàn)象,我想如果能夠設計有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能切實有效地讓學生投入到課堂中并積極參與課堂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教學過程。因此,在復習基礎知識這一教學中,教師應將各個知識點,根據(jù)其發(fā)生過程和內(nèi)在聯(lián)系,通過對知識的分類、整合,構(gòu)建知識網(wǎng)絡,形成知識體系,讓學生通過知識網(wǎng)絡形成高視角的思維結(jié)構(gòu)建立整體意識和統(tǒng)一觀點。為此,我進行了這樣幾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

  通過師生談話,引入課題;钴S教學氣氛,營造輕松愉悅平等的學習氛圍。 ?

  在本環(huán)節(jié)我首先提出問題:“你知道圓柱與圓錐有哪些特征?”這是一個簡單問題,每個學生都有說的,但又說不完整,其他學生會進行補充,學生的`參與度高,積極性高。同時,在互動交往中師生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從而使知識結(jié)構(gòu)不斷完善,強化了復習的功能。

  整理復習的目的不僅僅在于對知識的整理,還需要通過對知識的整理達到復習與提高的效果。所以最后我安排了一個問題:一個圓柱長10厘米,接上4厘米的一段后,表面積增加了25.12平方厘米,求原來圓柱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本環(huán)節(jié)是對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的拔高,不僅要讓學生回顧本節(jié)課所學的主要數(shù)學知識和思想方法,還要給學生表達和發(fā)展思維的機會,進而提高學生的能力,也使學生認識到整理和復習的重要性。

  反思這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與實際教學過程,還有一些問題需要思考與改進。如:

  這節(jié)課的設計已改動了多次,通過談話對圓柱和圓錐從表面到內(nèi)部的特征進行再認識,對圓柱的表面積,圓柱、圓錐的體積進行再回顧,有學生對這部分知識進行再整理的過程花費了很多的精力。這樣的“再認識”是不是有“新授”的痕跡?

  在復習中必要的練習是不可缺少的。我們可以以練習代替復習,可以邊整理知識點邊穿插練習,也可以在練習中引導學生通過對練習題的分類,整理出知識網(wǎng)絡,還可以先梳理溝通知識間的聯(lián)系,再針對性地進行練習,有時用一節(jié)課對某部分知識進行整理和復習后,后面要跟著三四節(jié)的練習課復習與練習的關系如何協(xié)調(diào)才能提高復習的效率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由于教學經(jīng)驗欠缺,這節(jié)課還存在很多的問題,如:教學環(huán)節(jié)連接不夠自然,新的教學方法運用不夠熟練等等,以后還需要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15

  今天,進入第二單元《圓柱與圓錐》的學習,也是學生在小學最后一次學習空間圖形。操作、思考、想象相結(jié)合是學生認識圖形、探索圖形特征、發(fā)展空間觀念的重要途徑。在本單元中,教材也安排了操作活動的,在每個主題活動中都安排了操作活動,促進學生理解數(shù)學知識、發(fā)展空間觀念。如圓柱的表面積的教學中,教材引導學生通過操作來說明圓柱的側(cè)面展開后是一個怎樣的圖形?讓學生進行圓柱實物測量算表面積,制作筆筒,深化知識的理解。

  我跟去年一樣,布置課前前置作業(yè):明天我們學習《圓柱的認識》,回家找一個大一點的圓柱形的物體,用最少的彩紙把這個圓柱包起來。

  課一開始,讓學生回顧學過的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特征,你心目中長方體與正方體是怎樣的`呢?學生從面、頂點、邊來交流,交流中其實對圓柱的認識做了很好引導。接著,讓學生交流你心目中的圓柱是怎樣的?由于學生自己操作過,因此回答非常積極。從底面、高和側(cè)面來交流,很快學生在交流中明確:圓柱的上下兩個面是完全相同的圓;側(cè)面是一個彎曲的面,并且粗細均勻;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有無數(shù)條高。我追問著:你怎樣證明兩個底面大小相等呢?

  生1:我在包這個圓柱時,只測量了一個底面直徑,剪了兩個,正好,因此兩個底面大小相等。生2:圓柱可以看成有無數(shù)個大小相等的圓片疊起來的,那么兩個底面大小一定相等。

  生3:在包圓柱時,我測量過兩個底面的直徑,大小相等。你怎樣證明圓柱的高有無數(shù)條?生1:我覺得兩個底面間有很多的垂直線段。生2:底面有無數(shù)的點,兩個底面對應的點連接的線段都是圓柱的高了。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和推理的方法來證明,讓學生結(jié)合實驗操作進行辯析明理,加深學生對圓柱特征的理解。

  你怎么知道圓柱的側(cè)面展開是長方形呢?學生通過滾、包圓柱、圍圓柱發(fā)現(xiàn)了展開的側(cè)面與圓柱的聯(lián)系。你能用這張長30厘米,寬20厘米的紙圍成怎樣的圓柱呢?

  生1:我圍成的圓柱,圓柱的底面周長是長方形的寬,圓柱的高是長方形的長。

  生2:我圍成的圓柱,圓柱的底面周長是長方形的長,圓柱的高是長方形的寬。我課件演示,觀察一下,你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學生發(fā)現(xiàn)了長方形的面積就是圓柱的側(cè)面積,發(fā)現(xiàn)了兩個圓柱的側(cè)面積相等,都是這張長方形紙的面積。得出了結(jié)論側(cè)面積相等,但它們的底面積不相等,高也不相等。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很自然的感悟到圓柱的側(cè)面積就用長方形的長乘寬,也就是圓柱的底面周長乘高。

  學生對圓柱認識到位與否直接關系到圓柱表面積和體積的教學,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認識圓柱是圓柱單元的重點中的重點。通過包圓柱,一張白紙圍圓柱,把傳統(tǒng)的剪改成現(xiàn)在的圍,使學生對圓柱側(cè)面研究自然過渡到對長方形與圍成圓柱 關系的研究上,更加深入,努力實現(xiàn)探究效果的最大化。

【《圓柱與圓錐》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圓柱和圓錐教學反思10-27

圓柱圓錐整理復習教學反思04-03

圓柱和圓錐教案02-28

圓柱和圓錐教案03-08

圓柱和圓錐的體積教案08-26

圓錐的認識教學反思02-25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02-20

《圓錐的認識》教學反思03-27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