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說課稿> 《燈下漫筆》說課稿

《燈下漫筆》說課稿

時間:2022-11-09 12:03:13 說課稿 我要投稿

《燈下漫筆》說課稿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yè)務素質的有效途徑。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燈下漫筆》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燈下漫筆》說課稿

《燈下漫筆》說課稿1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燈下漫筆》是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五單元散文鑒賞教學的起始課,它是一篇非常有典型意義的雜文,魯迅通過對中國歷史的深入解剖,表達了對封建專制主義的憎恨和對國民奴性人格的批判。全問激情飽滿,情理交融,語言有力。本課的成功教學能使學生在了解了雜文“顯微鏡式”的體式與功用的前提下,提高學生深入觀察、思考生活的能力。對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思維品質和文化品位,發(fā)展學生的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也有著啟發(fā)性的作用。

 。ǘ⿲W情分析

  對于復雜的雜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相對來說要比以前的單純的散文要繁瑣,學生接觸得相對較少,《燈下漫筆》既是名篇也是難篇,通過學習理清思路讓學生掌握情理結合的方法自然是教學的一個難點。同時,通過鑒賞關鍵語句,能夠讓學生進一步地品味魯迅雜文的“幽默犀利”的語言風格。結合大綱要求和學生實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理清行文思路,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構思特點。

 。2)抓住關鍵語句品位鑒賞語言,體會情理交融的表達藝術。

  2、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以小見大的善于觀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鑒賞語言的能力。

  3、德育目標

 。1)領會課文中對封建專制主義和國民奴性人格的尖銳抨擊和批判,提高學生對社會政治現象的洞察力。

  (2)體會魯迅先生憂國憂民的強烈愛國主義情感,激發(fā)學生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感。

  (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魯迅雜文“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幽默犀利”是他的語言風格,本課也不例外。)

  引導學生對行文思路進行分析,掌握文中以小見大的構思特點,根據魯迅雜文“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特點鑒賞其有力的語言。

  2、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思考歷史的過程中所流露出來的深沉情感:對封建主義暴政的憎恨和對國民奴性人格的同情。

  二、說教法

  分析法

  討論法

  三、說學法

  通過對結構的清理,對語言的揣摩,鑒賞把握作者強烈的情感。

  四、說步驟

  引入新課——整體感知——品味鑒賞——拓展閱讀——小結全文

  五、說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介紹魯迅及其作品

  2、導入新課:林語堂曾這樣評價魯迅“不交鋒則不樂,不披甲亦不樂,即使無鋒可交,無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魯迅之一副活形也!笔前。斞傅亩窢幘窨芍^無孔不入。那么在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燈下漫筆》一文中,他又將矛頭指向了哪里呢?(運用林語堂形象有趣的評論激起學生研討本課的興趣)

  (二)整體感知

  讓學生帶著三個引導性的問題有針對性的閱讀全文,理清脈絡。

  思考:

  1、作者從現實生活中的一件什么小事聯(lián)想到了重大社會問題?

  2、作者對中國歷史是怎樣進行總結的?

  3、作者所號召的第三時代是什么時代?

  提示:

  第一部分(1—5)由兌鈔小事引出“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這一深刻思想。

  第二部分(6—11)結合史實,回溯中國歷史,將中國歷史總結為“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

  第三部分(12—14)諷刺現實,展望未來。發(fā)出對第三時代——“人”的時代的召喚。

  (三)品味鑒賞(分別對各個部分進行有針對性的品味鑒賞)

  1、鑒賞第一個部分中體現出來的“以小見大,由事入理”的結構特色。

  ⑴請同學們概括出這是一件什么小事?(以鈔兌銀)

 、启斞赣纱耸侣(lián)想到了一個什么問題?(我們極易變成奴隸)

 、莾躲y小事與“極易變成奴隸”之間有何關聯(lián)?(心理變化類似)

  2、重點鑒賞第二個部分中魯迅“披情入理,情理交融”地批駁正史觀點的過程中所流露出的深沉的'感情。(找句子,品字詞,鑒感情)

 、鹏斞冈鯓訉y世概括為“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

 、僬埻瑢W找出魯迅概括亂世的句子,品味字里行間魯迅所表露出的感情。

  強盜來了——殺官兵既到——仍被殺

  敵他——殺降他——也殺

  不服役納糧——殺服役納糧——還要殺

  舉例:五胡十六國、黃巢、五代、宋末元末、張獻忠的時候

  ——表現了魯迅對封建暴政的憎恨和對勞苦大眾的同情。(排比、舉例子)

  ②在亂世中百姓產生了何種心理?請同學找出表現亂世百姓心理的句子。抓住重點字詞,認真揣摩字面背后魯迅蘊藏其中的感情。

  “百姓就希望有一個一定的主子,拿他們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們去做牛馬,情愿自己尋草吃,只求他決定他們怎樣跑!

  “假使真……自然就‘皇恩浩蕩’了。”

  “較為顧及……奴隸規(guī)則,可使他們上奴隸的軌道!

  ——表現了魯迅對中國百姓奴性人格的悲哀。(形象、諷刺的語言)

 、启斞冈鯓訉⒅问栏爬椤皶簳r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

 、僬埻瑢W找出魯迅描述治世的句子,品味魯迅辛辣的諷刺藝術。

  “群盜如麻,紛亂至極之后,就有一個較強,或較聰明,或較狡猾,或是外族的人物出來,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規(guī)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圣!保ㄐ蜗蟆⒅S刺的語言)

 、谡页霰憩F治世百姓心理的句子,品味魯迅對治世百姓“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復雜感情。

  “不象亂世那樣朝三暮四,只要厘定規(guī)則,便‘萬姓臚歡,天下太平’!

  3、簡要鑒賞第三部分魯迅雜文關注現實的特點。讓學生就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是不是魯迅所期望的第三時代這個問題進行討論。

  (四)拓展閱讀

  閱讀魯迅的《這個與那個》,幫助學生加深對雜文形式和特點的認識。

  (五)小結全文

《燈下漫筆》說課稿2

  一、文本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其教學價值

  《燈下漫筆》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編者將本單元的四篇文章定位為“說理性散文”!罢f理性散文”具有濃厚的思辨性和人文性,與高一冊第二單元和高三冊第三單元以記敘描寫為主、重抒情的散文相比,是思維水平上的提升,與高五冊第一單元“哲學隨筆”相呼應,體現了教材編排的內在邏輯,也符合高中生認知由感性向理性發(fā)展的規(guī)律;谶@種認識,可以確定本單元的教學意義是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散文鑒賞能力,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意識。作為單元的起始課,《燈下漫筆》對于本單元教學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的意義。

  《燈下漫筆》選自魯迅先生早期雜文集《墳》,原文分“談古”和“論今”兩部分,選文是“談古”部分。盡管選文與魯迅的其它雜文相比,沒有復雜的背景,語言樸實、敘事簡潔、文脈清晰,但由于魯迅先生的敘述方式比較獨特、所傳遞的思想比較深沉,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相當的距離。在教學過程中對這種獨特的敘述方式的解剖和對深沉思想的領悟有助于提高學生對語言敏銳的感受能力,養(yǎng)成深入觀察思考的習慣,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和文化品位,進而發(fā)展的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

  二、學生的知情結構及與文本的契合點

  從知識結構的角度看,高二學生已經接觸較多復雜散文,有一定的鑒賞意識,但這種意識只是概念化的模糊的影子,還不具備有意識的解讀、鑒賞的能力,特別是面對難度較大的文章,這種能力往往顯得很蒼白軟弱。當然,這種模糊的影子已經可以使學生敢于面對這類文章,至少在這類文章面前不會有畏懼感。

  從情感結構的角度看,高二年學生已經基本擺脫初中生的稚氣,其認知能力與情感能力都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平,基本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情感和認知傾向,可以并且愿意把目光更多地轉向社會、歷史、文化,關注人生和人性,關注人類整體的生存價值和意義。這種知情結構和認知意愿為本文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礎,也是文本和學生心理結構的一個最佳契合點。

  結合大綱要求、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

 。1)抓住關鍵詞句多角度研讀品味,把握結構、理清行文思路,概括文章主旨。

  (2)學習由小及大、由事入理、情理交融的特點,進一步培養(yǎng)散文鑒賞的能力。

  2、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掌握文中由小及大的構思特點,了解魯迅雜文語言的特點和規(guī)律。

 。2)教學難點:學習文章事情理融為一體的風格,體會作者深刻的'思想及其實現意義。

  三、教學方法的選擇

  1、串講法。對于魯迅的文章,串講法是更合適的選擇。一方面,魯迅的文章從語言到思想都有很強的時代性和獨創(chuàng)性,學生難以把握要領,讀懂其內在的深沉含義;同時,魯迅作為文學大師,文章字字千鈞,在看似平淡的語言表達過程中都蘊含著豐富的技巧,如果浮光掠影式的閱讀往往會遺漏掉很多我們不愿被遺漏的有價值的東西;另外,對于散文佳作,如果將閱讀教學還原到閱讀的本原狀態(tài)精讀細品,更能品出味道,獲取滋養(yǎng)。

  當然,這種串講并非老師唱獨角戲,而要求教師要以一個閱讀者的身份平等參與在學生解讀文本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進入課文,進入作者的思想,在文本情境和理趣的幫助下,領悟作者深沉的思想,獲得能力的提升。

  2、討論法。討論、研究是在對文本熟知的前提下的一種理性的提升,對于精品散文來說,研究與討論必不可少。它可以促使學生在研究討論的過程中養(yǎng)成分析問題的意識,將模糊的閱讀鑒賞意識轉化為一種能力,并迅速地鞏固下來。

  根據文本的特點,除了繼續(xù)強化“圈點批注”等語文常規(guī)學習方法外,還應該引導學生掌握揣摩、品味的學習方法。

  四、教學過程的安排及其認知意義闡釋

  閱讀,特別是精讀,一般都可以按“感知、理解、鑒賞、評價、吸收、運用”的過程來進行。基于這種認識,本課準備分三步走,前兩步在課內完成,第三步引導學生的課外自主完成。第一步是“品味語言、把握結構、理清思路”,第二步是“領悟感情、概括主旨、評價特色”,第三步是“拓展閱讀、交流討論、遷移提升”。

  第一步:品味語言、把握結構、理清思路。在以串講的過程中,應從語言入手,通過對語言的解讀逐步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結構。以下以第一部分為例說明串講的過程及要點。

  1、串講、研讀第一部分(1—5段)。

  標題。從語法結構入手把握標題的特征:

 、倨浇Y構,核心是動語素“筆”,意為“寫作”,

 、谛揎椪Z“漫”,體現了文章內容和作者思緒,

 、坌揎椪Z“燈下”,渲染寫作氛圍,也可以透露出作者寫作時的心境。[說明:標題一般都短小精悍,有助于對文章的把握,應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分析標題的習慣]

  第一段:

  ①明確的敘述對象是“鈔票”和“銀元”;

  ②關聯(lián)詞在結構文章中的重要作用,“連……也……”、“至于……,則不必……,也……”、“除了……之外,都是……,而且”、“但……”;③體會魯迅先生敘述的層次性。[說明:展示文章內在的邏輯結構美和情感美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這種展示應該結合不同的文本特點隨機選擇。漢語虛詞在結構文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應該讓學生明確。如有可能,可以再舉《祝!分械年P聯(lián)詞的使用以加深印象。]

  第二段:

  ①上一段結尾寫“受到打擊”,下段以“就是……”承接,段與段之間的過渡自然;

 、趯γ癖娦睦淼木珳拭枘,本段的寫作意圖是“停止兌現”后民眾的普遍心態(tài)是“降格以求”,但作者沒有直接寫,而是經過了幾個層次的鋪敘,體會這種寫法的妙處及對作文的啟發(fā)意義,這種敘述節(jié)奏的控制其實是一種情趣。

 、燮肺丁傲铩焙汀安恢v愛國了”,體會魯迅語言的風格:經常在敘述的過程中順手一擊加以諷刺。[說明:閱讀是一個綜合的心智活動過程,文章閱讀過程中意義的建構必須借助一定的情境,而這種情境只能在對語言文字的解讀中生成。]

  第三段:

  ①作者為什么要寫到自己?

  ②文學化的語言,對恐慌的類比聯(lián)想,使語言更具形象性。

 、塾傻谝欢蔚摹俺林乩蹓嫛钡奖径蔚摹俺翂|墊地,性命的斤兩”反映了民眾怎樣的一種心理變化?[說明:對文章整體意義的把握是閱讀的最終目的,但是這種整體把握必須建立在對所有局部語言準確理解的基礎上。]

  第四段:作者為什么可以從“降格兌鈔而非常高興”聯(lián)想到“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它們有什么內在的聯(lián)系?(心理變化類似)

  第五段:這一段與第四段之間是什么關系?(本段以“假如……”開頭對第四段的判斷進行假設性的心理分析與論證)[說明:借助文章強有力的邏輯結構可以擺脫割裂文本閱讀的缺陷,提高學生的對文章整體把握的能力。]

  2、串講、研讀第二部分(6—11段)(略)

  3、串講、研讀第三部分(12—14段)(略)

  4、在串講的過程中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結構,并引導學生學習“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結構特點。

  第一部分(1—5):由兌鈔小事引出“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這一深刻思想。

  第二部分(6—11):回溯歷史,緊扣史實,將中國歷史總結為“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

  第三部分(12—14):諷刺現實,展望未來,發(fā)出對第三時代的召喚。

  第二步:概括主旨、領悟感情、評價特色。在師生一起對文章的深入研讀后,學生對文章已經沒有閱讀的障礙,對文章的內容與思想也有基本的了解,但這仍然是一種局部的、感性的認識,必須通過研究和討論形成對文章整體而理性的認識,而研究和討論是以問題的驅動的,所以必須精心設計問題,誘發(fā)學生研究討論的興趣。

  1、針對課文的定向討論:文章的談論對象有哪些?有什么觀點態(tài)度,下了什么結論?在下結論的同時又蘊含著怎樣的情感?

  啟發(fā)引導過程:這個問題涉及文章的主旨,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和對作者觀點態(tài)度和情感的把握能力。

  [①對象:中國人(百姓),統(tǒng)治者(一種暴力),中國社會(時代)。

 、诮Y論:對于中國人,作者認為“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和“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后,還萬分歡喜”。對于統(tǒng)治者,作者沒有明確地說出,但我們根據文章可推斷出:統(tǒng)治者對百姓只是進行期瞞、壓迫、剝削、殺戮,從來沒給過他們做人的資格。對于中國社會,作者認為,中國社會可以直截了當地概括為兩個時代,即“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

 、矍楦校鹤髡邔Π傩帐恰鞍洳恍遥洳粻帯;對統(tǒng)治者飽含憎恨,無情地鞭撻、揭露和嘲諷;對中國社會的未來充滿熱切的期待。]

  2、開放式的課堂討論:作者把中國歷史概括為兩個時代,聯(lián)系課文及自己的知識儲備談談你是否同意這種概括?你覺得作者所號召的第三時代是什么時代?

【《燈下漫筆》說課稿】相關文章:

燈下漫筆說課稿08-04

燈下漫筆節(jié)選教案01-26

燈下小學作文03-10

燈下小學作文8篇03-10

燈下小學作文(8篇)03-10

燈下小學作文通用8篇03-10

地理說課稿-《大洲和大洋》說課稿07-12

高中漢語說課稿《我很重要》說課稿06-29

《微笑》說課稿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