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案> 《燭之武退秦師》課文教案

《燭之武退秦師》課文教案

時間:2023-11-19 07:29:06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燭之武退秦師》課文教案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教案應(yīng)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燭之武退秦師》課文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燭之武退秦師》課文教案

《燭之武退秦師》課文教案1

  教學目標:

  通過研讀課文,品味語言,體會燭之武辭令之妙,讓學生感悟他語言的力量及其語言背后的那顆愛國憂國之心,同時引導學生運用所學材料拓寬寫作思路。

  教學重點:

  燭之武辭令之妙,愛國之深。

  教學難點:

  從不同角度運用所學材料,學以致用,以一當十。

  教學方法:

  互動研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知道燭之武退秦師靠的不是千軍萬馬,也不是張飛的一聲大吼,更不是楊六郎的一桿長槍,而是靠他的三寸之舌處處為秦著想?yún)s使鄭國轉(zhuǎn)危為安。他是如何站在秦的立場上為秦著想?yún)s使鄭國轉(zhuǎn)危為安的呢?

  二、齊讀課文第三段,思考燭之武的一番話是站在鄭國的立場上嗎?為什么?

  1、學生回答

  2、老師創(chuàng)設(shè)情境把學生帶入語言現(xiàn)場,感悟燭之武辭令之妙

  把第三段還原成燭之武和秦伯的對話,走進語言現(xiàn)場。

  燭之武:“鄭既知亡矣!

  秦伯:“那你來干什么?”

  燭之武:“為了您呀!”

  秦伯:“此話怎講?”

  燭之武:“我憂心如焚,我寢食難安,因為亡鄭對您不利呀!”

  秦伯:“請講!

  燭之武:“秦晉兩國相距很遠,晉國和鄭國才是近鄰,越國以鄙遠,您該知道管理它的難度,實際上是增加了鄰國的土地,鄰之厚,是不是越發(fā)顯得君之薄呀?這不會是您此行的目的吧?”

  秦伯:“當然不是,我該怎么做呢?”

  燭之武:“存鄭倒是對您有利呀,您可以把鄭國作為東道主,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物資,累了可以在鄭國歇歇腳,渴了可以在鄭國喝口水,這樣不好嗎?”

  秦伯:“是呀,我——”

  燭之武:“您也許還記得,應(yīng)該也不會忘記,晉國曾經(jīng)做過過河拆橋、忘恩負義的事吧?”

  秦伯:“可不是,想想我都來氣,背信棄義的家伙!”

  燭之武:“像這么一個不靠譜的家伙,又那么貪得無厭,您說,他滅鄭后,能善罷甘休嗎?東滅鄭,西呢?西呢?該進犯秦國了吧,您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危險嗎?”

  秦伯:“先生您真是一語點醒夢中人呀!否則,我還蒙在鼓里呢!來人,退兵!”

  秦晉圍鄭為利而來,燭之武退秦為利而來,秦伯退兵為利而退,晉侯退兵為利而退,利是目的,退是手段。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燭之武為鄭而來卻為秦著想,利也;存鄭亡鄭想的還是利;回顧歷史展望未來說的都是利。燭之武用他的三寸之舌,用他的智慧和膽識,巧用一利字讓鄭國轉(zhuǎn)危為安。

  3、假設(shè)談話方式,讓學生比較

  假如燭之武一開始就挑撥離間,結(jié)果會如何?假如燭之武直接求秦退兵,結(jié)果又如何?

  4、小結(jié)燭之武的語言藝術(shù):

  以退為進欲擒故縱示之以弊誘之以利

  回顧過去晉不可信展望未來晉不可靠

  5、教師小結(jié):明明為鄭而來,卻處處替秦著想,這就是語言的藝術(shù)性,技巧性,也是語言產(chǎn)生的力量;當時機成熟時再行挑撥離間之計,更容易彰顯語言的力量,退秦也更易成功。危如累卵的鄭國轉(zhuǎn)危為安,一場危機就這樣在燭之武的三寸之舌下化解了,沒有動一兵一卒,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語言的技巧語言的魅力呀!

  三、燭之武在強秦面前不卑不亢,成竹在胸,這份自信來自哪里?

  1、學生回答

  2、師生小結(jié)

  有勇有謀有膽有識審時度勢辯才十足愛國憂國不計得失

  正是:危亡之際挺身行寶刀未老史留名

  單憑三寸不爛舌說退秦國虎狼兵

  四、如果把這則材料運用到我們的作文中,可從哪些角度來運用呢?

  1、學生回答

  2、出示課件給學生更多運用角度

  語言的力量口才與成功

  愛國位卑未敢忘憂國茍利國家生死以

  機遇與準備才能與機會發(fā)現(xiàn)人才伯樂和千里馬

  選擇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大我與小我

  手段與目的隱忍不發(fā)知錯能改雙贏

  有志不在年高天生我材必有用如何應(yīng)對逆境

  3、出示例文,給學生更好的寫作指導

  伯樂不來,我自薦之

  毛遂自薦說服楚王,解了邯鄲之圍,展示了自己非凡的才華;鄒忌主動拜見齊威王,以自身的體悟勸齊威王廣開言路,使齊國不必用兵就可戰(zhàn)勝敵國;曹劌主動請見魯莊公,抓住戰(zhàn)機一鼓作氣,打敗強大的齊國。此三者都是主動推銷自己,展現(xiàn)自己的才華,利國利民利己。而鄭國燭之武是三朝老臣皆不得重用,雖有滿腹經(jīng)綸卻不懂得毛遂自薦,不懂得給自己尋找更多施展才華的機會,若沒有佚之狐的慧眼識英雄,恐怕要永遠湮沒在歷史風塵中了。伯樂不來,我自薦之。只有主動推銷自我,主動表現(xiàn)自我,才能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創(chuàng)造人生的輝煌。

  機遇與成功

  當機遇沒有來臨時,仍要積極準備,完善自己,把自己磨礪成金子,機會一旦來臨,便會閃耀于史冊。燭之武三朝為官,滿腹經(jīng)綸,卻一直不得重用,這使得他到了七十多歲的高齡,仍有滿腹牢騷。其間忍受的寂寞痛苦,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但他沒有自暴自棄,而是以驚人的毅力來砥礪自己,飽讀經(jīng)書,關(guān)心時事,終于在人生的最后時刻,“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為自己人生劃上一個完美的感嘆號。燭之武用自己畢生精力、一生的才能等待這樣一個機會,當這個機會出現(xiàn)時,他毅然把握住這個機遇,不僅化解了一場殘酷的戰(zhàn)役和生靈涂炭的悲劇,還為自己的人生揮灑了精彩的一筆,還讓自己成為歷史星空中璀璨的明星。由此觀之,機遇是給有準備的人準備的,唯有胸中有竹才能把握機遇,創(chuàng)造成功。

  有志不在年高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燭之武就是一匹蓄勢待發(fā)的老驥。也許他也曾因人生虛擲而悲哀過感傷過,但他并沒有放棄對國家與人民安危的關(guān)心。我們可以想象出多少個日夜他翻看竹簡的手勢與眼神,想像出多少次他側(cè)耳細聽,焦急地渴盼著能從王宮中傳來征召自己的聲響。如果沒有對國家樸實的愛與時刻準備著為國家效力的心,一個小小的“弼馬溫”,一個須發(fā)皆白的老者,怎么能對晉國的歷史、對晉國國君的為人那么清楚,怎么能對秦伯的心理、對秦-晉之間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梢姡词沽沂磕耗,他依然一刻不停地關(guān)注著天下形勢,從沒有放棄過濟天下蒼生的理想。只要國家需要,只要自己一息尚存,不管命運對自己如何不公,仍會挺身而出,為國家為蒼生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熱。真是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

  五、小結(jié):

  本節(jié)課,我們感悟的是語言的力量,傳承的是愛國精神,運用的是語言文字,學到的是說話的藝術(shù),愿我們都做中華文化的傳承者。

  六、作業(yè):

  利用比干、韓愈和魏征、鄒忌、觸龍等相關(guān)事例,寫一篇以“忠言不逆耳”為題的文章。

《燭之武退秦師》課文教案2

  【教學目的】

  1、了解《左傳》常識,在文中揣摩其特色

  2、理順課文思路,有感情地熟讀、背誦

  3、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燭之武、佚之狐和鄭伯)

  4、積累重要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提高文言閱讀的能力

  【教學重點】

  在熟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賞析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理解燭之武的說服藝術(shù)

  【教學方法】

  讀議講練法,在朗讀的基礎(chǔ)上,組織學生討論問題,老師在其中點撥、總結(jié),最后以一定練習鞏固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要點:

  1、介紹相關(guān)背景

  2、認識《左傳》

  3、整體感知,研讀故事的一、二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春秋五霸”談到大小諸侯間的“春秋無義戰(zhàn)”。晉文公、秦穆公結(jié)成軍事同盟,聯(lián)合攻打鄭國,大軍壓境,鄭國會有什么反應(yīng)呢?不能束手就擒,在這個緊要關(guān)頭,英雄出現(xiàn)了,他是誰呢?

  二、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整體感知,依據(jù)題目了解故事梗概。

  討論明確:秦晉圍鄭,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只身前往秦國,說服秦君,免去一場戰(zhàn)禍。(結(jié)合秦晉圍鄭的相關(guān)背景)

  三、《左傳》

  司馬遷認為是春秋時代魯國盲人史官左丘明所著!蹲髠鳌肥俏覈谝徊坑浭略敿毝滞暾木幠牦w史書。以記事為綱,時間為序,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后人評:文字若云月,高深若山海)。以前學過的有散文《曹劌論戰(zhàn)》。

  四、老師范讀,學生自主解決字音、斷句。

  五、請一學生讀(字音、斷句)

  六、學生齊讀(把握感情,疏通思路)

  七、第一自然段

  1、誦讀提示:“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語速較慢,晉/軍/函陵,秦/軍/泛南(齊讀)

  2、用原話回答秦晉圍鄭的原因

  明確:無禮于晉,且貳于楚

  3、秦晉圍鄭,鄭國的形勢怎樣?

  明確:危在旦夕,國運懸于一線

  (找一學生讀)

  八、第二自然段

  1、誦讀提示:

  “國危矣”讀出心情沉重之感!叭羰範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要讀得堅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俺贾畨岩,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讀得要低沉。鄭伯的話要讀得心平氣和,沒有絲毫的不滿。

  (找一學生讀)

  2、面對國難,鄭國的`君臣如何應(yīng)對?

  明確:①佚之狐出謀劃策,力薦燭之武

  ②鄭伯從諫如流,感動了燭之武

 、蹱T之武面對鄭伯的誠意,深明大義

 。R讀)

  九、小結(jié)

  主人公燭之武在佚之狐的推薦下,不計前嫌,以國家利益為重,夜訪秦營,勸說秦伯退軍,表現(xiàn)他的大智大勇,體現(xiàn)了一個“大丈夫”的形象。人老心未老,是曹操筆下的老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燭之武退秦師》課文教案3

  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

  1、總結(jié)本文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理解并把握本文第一自然段的作用。領(lǐng)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yīng)的寫作技巧。

  3、鑒賞課文鮮明的人物形象。

  重點難點

  學習重難點

  1、理解并把握本文第一自然段的作用。領(lǐng)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yīng)的寫作技巧。

  2、鑒賞課文鮮明的人物形象。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導入

  古往今來,有許多憑一人之力而力挽狂瀾的英雄人物。張飛在長坂坡的一聲嘶吼,斥退了萬千曹軍;諸葛亮的一副古琴,擊退了司馬將軍的上萬精兵;藺相如在澠池之會,憑自己的智慧挽回了趙國顏面,趙王的尊嚴。這樣的事情在中國兵法史上舉不勝舉。兵法曰:“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是為戰(zhàn)之上策”,而我們今天學習的主人公,就是一個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力挽狂瀾,讓老百姓免受戰(zhàn)爭之苦的英雄,他就是燭之武。今天我們具體賞析這篇課文蘊藏的文化魅力。

  二、歸納字詞意義和用法

  學生代表總結(jié),其它同學集體朗誦課文,最后對總結(jié)進行評價。

  一、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已,通“矣”,語氣詞,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給。)

  3.夫晉,何厭之有 (厭,通“饜”,滿足。)

  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闕,通“缺”,侵損,削減。)

  5.秦伯說,與鄭人盟 (說,通“悅”,高興。)

  6.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異義

  1.貳于楚也 古:從屬二主,動詞; 今:“二”的大寫,數(shù)詞。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設(shè)宴請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隨身攜帶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個人; 今:尊稱一般人的妻子。

  三、詞類活用(例句)

  (一)名詞活用

  1.名詞作狀語

 、僖箍P而出 (表時間,在晚上)

 、诔瘽υO(shè)版焉 (表時間,在早上,在晚上)

 、奂葨|封鄭 (表處所,在東邊)

  2.名詞作動詞

 、贂x軍函陵/秦軍汜南(名詞用作動詞,駐扎)

 、谂c鄭人盟 (名詞作動詞,結(jié)盟、訂立同盟)

  3.名詞的使動與意動

 、偌葨|封鄭(封:疆界。名作使動,使……成為疆界)

 、陉I秦以利晉(利:利益、好處。名詞作使動,使……得利)

 、墼絿员蛇h(鄙:邊邑。名詞作意動,把……當作邊邑)

 。ǘ﹦釉~的活用

  1.動詞作名詞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賜,動詞作名詞,恩惠)

  2.動詞的使動

 、偃舨魂I秦(使動用法,使……削減)

 、谌敉鲟嵍幸嬗诰ㄊ箘,使……滅亡)

 、蹱T之武退秦師(使動,使……退卻(撤兵))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僭絿员蛇h(遠,遠地)

 、诔贾畨岩玻▔眩瑝涯耆耍

 、劢窭弦樱ɡ希夏耆耍

 、茑徶瘢∫玻ê瘢酆竦'勢力;薄,單薄的力量)

  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東西)

  2.形容詞作動詞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詞作動詞,損害)

 。ㄋ模⿺(shù)詞活用

  且貳于楚也(數(shù)詞“貳”活用為動詞,從屬二主)

  四、一詞多義

 。ㄒ唬┲匾獙嵲~:

  1.貳

  ①“二”的大寫。(例: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

  ②副職(例:其內(nèi)任卿貳以上。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鄄粚R唬ɡ嘿E則疑惑。《荀子·解蔽》)

 、茈x心,背叛(例:夫諸侯之賄,聚于公室,則諸侯貳!蹲髠鳌罚

 、菰,重復。(例:不遷怒,不貳過!墩撜Z·雍也》)

  ⑥從屬二主。(本文: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2.鄙

 、龠呉,邊遠的地方(例:《為學》:“蜀之鄙有二僧!保ū疚模骸霸絿员蛇h”)

 、谟顾祝陕。(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劭床黄,輕視。(例:《左傳·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3.許

 、贉试S (同現(xiàn)代漢語)

 、诖饝(yīng),聽從 (例:本文:“許之”、“許君焦、暇”)

 、圪澩 (例《愚公移山》:“雜然相許!保

 、芗s數(shù) (例:《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保

 、荼硖幩 (例: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保

  4.闕

 、賟uè古代宮殿前兩邊的高建筑物。(虢君聞之大驚,出見扁鵲于中闕《史記·扁鵲傳》)

 、趒uè城樓

  ③què皇宮,引申為朝廷(詣闕上書,書久不報《漢書·朱買臣傳》)

  ④quē通“缺”,缺少,空缺(去年米貴缺軍糧,今年米賤大傷農(nóng)。杜甫《歲宴行》)

 、輖uē,缺點,過錯(有馳慢之闕。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

  ⑥jué侵損,削減。(本文:若不闕秦)

  ⑦jué挖掘(若闕地及泉《左傳·昭公二十年》)

  5.微

  ①細小,輕微(同現(xiàn)義)

 、谒。▏鴦菟ノⅲ

  ③卑賤(例:《史記·曹相國世家》:“參如微時,與蕭何善。”)

 、苡奈ⅲ。微言大義(成語)

  ⑤隱蔽,不顯露。見微知著(成語)

 、藜偃鐩]有。(例:《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賶,破舊。(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屨!保

 、谥t詞敝人

  ③疲憊(例:《資治通鑒》:“曹操之眾,遠來疲敝!保

 、軗p害,衰敗。(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ǘ┲匾撛~

  1.以

  ①以其無禮于晉(因為,連詞)

 、诟乙詿﹫(zhí)事(拿,用,介詞)

 、墼絿员蛇h(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表順承,連詞)

 、萑羯徉嵰詾闁|道主(把,介詞)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連詞,表順承)

 、谝箍P而出(表修飾,連詞)

 、廴敉鲟嵍欣诰ū眄槼校B詞)

 、艹瘽υO(shè)版焉。(表轉(zhuǎn)折,連詞)

  3.焉

 、僮右嘤胁焕伞#ò,句末語氣詞,表感嘆)

 、谘捎猛鲟嵰耘汔?(疑問代詞,為什么)

 、廴舨魂I秦,將焉取之(疑問代詞,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哪里)

 、菀再狗蛴^人風者得焉(代詞,之)

 、抻乐藸幈甲哐桑嬖~,于此)

  ⑦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兼詞,于之)

  4.其

  ①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代詞,指代“行李”)

  ②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代詞,指代“那件事”)

 、凼渌c,不知(代詞,自己的)

 、芪崞溥也(語氣詞,還是,表商量)

  5.之

 、僮臃刚垞糁ù~,他們,指秦軍)

  ②是寡人之過也(結(jié)構(gòu)助詞,的)

 、鄢贾畨岩玻ㄖ髦^間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芊驎x,何厭之有(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

 、葺z耕之壟上(動詞,往、到)

  五、特殊句式

 。ㄒ唬┡袛嗑

  1.是寡人之過也(用“也”表判斷)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通過語意直接表判斷)

  (二)倒裝句

  1.賓語前置句

  夫晉,何厭之有(“之”作賓語前置的標志,正常語序:有何厭)

  2.狀語后置(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僖云錈o禮于晉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圬杂卩嵅

 。ㄈ┦÷跃

  1.省主語

 、伲〞x惠公)許君焦、瑕

 、冢T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郏T之武)夜縋而出

  ④(燭之武)許之

 、荩ㄇ夭┦硅阶、逢孫、揚孫戍之

  2.省賓語

 、俑乙裕ㄖ﹫(zhí)事(省略介詞賓語,指滅鄭之事或退兵之事)

 、谌羯徉嵰裕ㄖ闁|道主(之:指鄭國)

  3.省介詞

  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略介詞“于”)

  六、固定句式

  夫晉,何厭之有(何……之有:表反問的句式,譯為:有……的呢)

  活動3【活動】課文賞析

  三、課文賞析

  1、請用四字短語概括每段內(nèi)容。

  明確:第1段:秦晉圍鄭。第2段:臨危受命。第3段:智退秦師。第4段:晉師撤離。

  2、《左傳》寫人敘事已經(jīng)非常成熟,本文首段安排非常巧妙,試分析其作用。

  明確:

  A、晉秦聯(lián)軍來勢兇猛,兵臨城下,為人物出場鋪墊。所謂“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B、但分駐兩地,暗示鄭國有機可乘,為下文的成功分化伏筆。

  C、秦晉圍鄭的兩個原因都直接關(guān)系到晉國,與秦國無關(guān),為說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為故事發(fā)展埋下了伏筆。

  四、文學小練筆

  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拯救了國家,讓老百姓免受了戰(zhàn)爭之苦。在鄭國國家電視臺推舉的感動人選之中,燭之武以高票當選,F(xiàn)在,你作為燭之武的推薦人,寫一段頒獎詞,有幸也會被電視臺采納。

《燭之武退秦師》課文教案4

  教學設(shè)想:

  1、自始自終以誦讀為教學手段和依據(jù)。

  2、適當補充《左傳》中篇幅短小的文章作為課外閱讀材料。

  3、可結(jié)合本課讓學生了解說話講究藝術(shù)的重要性,設(shè)一堂口語交際課,題為《說話藝術(shù)大家談》。

  教學目標:

  1、在誦讀背誦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以及其它文言現(xiàn)象;

  3、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細化段落,分清文章條理的基礎(chǔ)上,以學生為主,帶領(lǐng)學生熟悉課文,并力求背誦,在此基礎(chǔ)上,點到文中的文言現(xiàn)象。

  教學難點:

  文言文中的文言現(xiàn)象、重點虛詞的用法。

  教學方法:

  誦讀法、串講法、以讀領(lǐng)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導入

  當我們看到奧運賽場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心中會油然升起一種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為國爭光的英雄。英雄,在人們心中是偉大的,他們?yōu)槊衽艖n,為國解難,殫精竭慮,置個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時期鄭國的燭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們就學習選自《左傳》的歷史散文《燭之武退秦師》:本文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記公元前630年鄭國燭之武利用秦、晉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前的形勢,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于說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wèi)鄭國,迫使晉國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只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xiàn)了他深明大義和捍衛(wèi)國家主權(quán)的使命感,以及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2.時代背景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導致事情發(fā)生的原因有二點。其一,鄭國曾二次得罪過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跑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時晉、楚之戰(zhàn)中,鄭國出兵助楚國,結(jié)果城濮之戰(zhàn)以楚國失敗告終。后鄭國雖然即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jié)好,鄭伯甚至與晉侯“盈于衡雍”,但最終沒有感化晉國。其二,晉秦兩國聯(lián)合圍攻鄭國,是因為晉秦都要爭奪霸權(quán),均需要向外擴張,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自然要尋找這樣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guān)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晉聯(lián)合也就必然了。

  3.主要人物介紹

  燭之武是中心人物。雖然“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滿腹的委屈和牢騷,但在國難當頭,深明大義,以捍衛(wèi)國家主權(quán)的使命感只身赴敵營,以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鄭國的危機。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說服了秦伯,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識英雄的伯樂。“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說明佚之狐對燭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夠的了解,對鄭、秦、晉三國的形勢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預見性。

  鄭伯,勇于自責者。當鄭國所處危險境地,需燭之武退秦師時,燭之武卻流露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的滿腹委屈與牢騷。面對此,鄭伯先是“是寡人之過也”以自責,從諫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揚先抑,設(shè)想假如鄭國滅亡的話,對燭之武也無好處,這種透徹的分析,誠意的表白,終于感動了燭之武,使之臨危受命,義無反顧赴敵營。

  4.本文學習的知識點

  (1)熟悉課文,達到背誦。特別注意把握課文的支撐句:

 、偾亍x圍鄭,……且貳于楚也。

 、谖岵唤庠缬米樱秽嵧,子亦有不利焉。

 、矍、晉圍鄭,鄭既知亡矣!I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崞溥也。

 。2)準確分辨一詞多義。如若、論、辭、鄙、微、之等。

 。3)注意通假字:共——供;說——悅;知——智;

 。4)正確把握詞類活用詞。如:鄙、東、西、敝、軍等。

  二、《左傳》

  大家初中時學過一篇選自《左傳》的文章,是什么呀,——《曹劌論戰(zhàn)》。本文也是選自《左傳》,《左傳》是“十三經(jīng)”之一,它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釋《春秋》而作,所以被稱作“春秋三傳”!蹲髠鳌凡粌H是我國最早最完備的編年體史書,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學作品,成為歷代散文的典范。它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人物的言行,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得當。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白笫现畟,史之極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朱彝尊《經(jīng)文考》卷一六九引

  三、課文講解

  1、我們今天就來講述這個發(fā)生在僖公三十年的故事。上節(jié)課要求大家預習了這篇課文。那么,首先請大家齊讀第一段,找出,晉、秦這兩個大國為什么要欺負鄭國這個小國家呢?

  (齊讀,請一位學生找出原因)

  “對,以其.......也”,可以說,故事一開始就是盡顯危機,形式非常緊迫,嚴峻。“錦|軍函陵,秦|軍氾南”,眼看鄭國就要滅亡了。大家注意到我怎么讀的這句嗎?“錦|軍函陵,秦|軍氾南”,這樣斷句對不對,為什么這樣斷句呢,“軍”是名詞活用作動詞了。同時,也可以明顯的看出秦晉是分駐在兩個地方的,為什么折磨交代呢?(這為下文埋下了伏筆)我們接著讀故事。

  2、就是在這樣嚴峻的形式下,燭之武要登場了,矛盾似乎又緩和了,燭之武是怎樣出場的呢,是他毛遂自薦,主動承擔責任嗎?

  〈1〉對,不是。而是別人——佚之狐推薦的?梢娯彩莻知人善用的賢臣。若是讓大家?guī)е星橥扑]燭之武,應(yīng)該怎么讀這句話?用什么語氣、語調(diào)推薦呢?————讀得堅定一點,胸有成竹“師--必----勝”。

  〈2〉但是燭之武卻有推辭之意,氣氛一下又緊張了。想想也是,一個多年未被重用的老臣,難免心中會有怨言。哪位同學能訴說一下他的怨言,帶著燭之武的感情。————就是該讀得傷感一點。

  〈3〉在這種情況下,鄭伯也體現(xiàn)了賢君的模樣,他先進行了自我批評,然后又以利打動燭之武!蠹铱凑n后練習三中的一句話:“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鄭亡,子亦有不利焉”。事情到了這種地步,矛盾又緩和了,燭之武答應(yīng)游說秦君。

  3、那么,燭之武采取了什么方式去游說的呢?有沒有效果呢?故事進入了高潮階段。

  “夜縋而出”,這也照應(yīng)了前文中嚴峻的形式(“縋”字“而”字的講解)

  現(xiàn)在大家齊讀燭之武的說詞,在讀的過程中能不能大略標出秦晉鄭三國的地理位置,簡單的標出,假如三者在一條直線上的話。(提問)

 。ㄇ亍獣x————鄭)

  非常好,有了這個戰(zhàn)略形式圖,大家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能夠說服秦伯了或者說是說服秦伯的前提條件。

 。ńY(jié)合戰(zhàn)略形式圖,具體講解這段說詞,圍繞“亡”的不利和“舍”的有利)

 。1)“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矣”從這個形式圖中也可以很明顯的看出秦的劣勢。

 。2)所以,燭之武一開始就擺正自己的位置,“鄭即知亡矣”,之后,說“若亡......執(zhí)事”,從形式圖中,也可以看出秦晉圍鄭,受益的就是晉,燭之武的這句話一說出來,大家會不會想“壞了,燭之武難道要叛國,鄭國又危險了”,我們繼續(xù)往下讀。

 。3)晉強,相對的秦就弱了

  (4)要是不滅鄭,會怎么樣呢“君亦無所害”

 。5)晉國曾經(jīng)有不講信義的行為,還能相信嗎?

 。6)(秦————晉————鄭)

  肆其西封東封鄭

 。7)從這個圖中,可以看出燭之武的一番說詞都是圍繞一個“利”展開,好象處處為秦著想,其實呢,完全是為了保存鄭,秦晉聯(lián)盟也有損害,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

  4、秦軍退,并“使......戍之”。晉國怎么樣了呢?分析“不仁”“不知”“不武”。“不知”是真正的原因。

  四、藝術(shù)特色

  1、整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個故事,清潔是不是平穩(wěn)發(fā)展的不是,而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

  2、那么,文章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是不是一下從懸崖跌到深谷呢?不是,而是非常自然的設(shè)置了伏筆和照應(yīng);

  3、這個故事也算得上當時的一件大事了,而作者沒有寫秦晉如何計劃,沒有寫鄭國大臣的凡庸,而是集中筆墨寫燭之武的說詞,這是本文選材的一大特點,詳略得當,結(jié)合《曹劌論戰(zhàn)》。

  五、字詞(略)

《燭之武退秦師》課文教案5

  教學要點:

  1、背誦課文

  2、理解燭之武的愛國精神

  3、研讀課文的三、四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檢查學生背誦情況,大家集體背誦。

  燭之武不費鄭國的一兵一卒,靠著自己的能言善辯說服秦伯,瓦解秦晉軍事同盟。那么燭之武是怎樣勸說秦伯,退了秦軍的呢?今天我們就要深入其中,探個究竟。

  二、第三自然段

  1、誦讀提示:從“秦晉圍鄭”開始到“君亦無所害”。要讀得平穩(wěn),不卑不亢,到揭露晉國的貪婪和出爾反爾時,毫不留情的批評帶有憤激之情。

  2、請一學生讀(揣摩)

  3、理出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思路?他是站在誰的立場上的?

  明確:先秦后晉,秦:一利一害;晉:貪得無厭。站在處處為秦國考慮,時時替秦國著想的立場上的。

  4、燭之武成功了嗎?他用了什么方法成功的?

  明確:成功了,秦伯高興地與鄭國結(jié)盟,班師回朝。以子之

  矛攻子之盾。

  從地理角度上看,越國鄙遠,只能是亡鄭賠鄰。

  從邏輯角度上看,舍鄭為主,供行李往來乏困。

  從歷史角度上看,晉不可信,背信棄義只為己。

  5、燭之武從臨危授命到智退秦師完成了什么樣的一個形象呢?

  討論明確:志士:不計前嫌,為國分憂

  勇士:慷慨應(yīng)允,冒險出訪

  辯士:巧避鋒芒,直擊要害

  概括:一個深明大義,機智勇敢,能言善辯,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外交家。

  6、大家集體齊讀(體味)

  三、第四自然段

  1、誦讀提示:晉侯的話要緩慢,體現(xiàn)他的深思熟慮。

  2、請一學生讀(揣摩)

  3、晉侯對于撤軍說了幾點理由?你認為哪點最重要?

  明確:三點理由(不仁,不知,不武)。他的依據(jù)是秦晉聯(lián)盟只可維護不可破壞,不能因為一個鄭國而壞了大事,體現(xiàn)晉侯作為一代霸主的高瞻遠矚。

  應(yīng)該是“失其所與,不知”,晉侯考慮的是長遠的利益,想借助秦國的力量有更大的作為,體現(xiàn)他的野心和謀略。

  4、大家集體讀(體味)

  四、揣摩本文特色

  討論明確:文采:

  ①伏筆,開篇強調(diào)秦晉圍鄭的.原因突出晉鄭之間的矛盾,而秦鄭之間則沒有多大的分歧,為下文燭之武的直擊要害作了鋪墊。另外秦晉兩軍分地駐扎也為燭之武說退秦師提供了方便。

 、诓ㄕ,鄭國危在旦夕,能擔當此重任的燭之武卻以自己年歲已高為由來推辭。秦伯退兵后,晉國的大臣子犯卻請求晉侯進攻鄭國,情節(jié)波瀾起伏讓本文充滿懸念。

 、墼斅,把主要筆墨用于燭之武怎樣說退秦師的問題上,著力通過對話烘托燭之武的形象、對于秦國和晉國如何退兵的則一帶而過、

  高深:主要在人物。短短的二百九十多字就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春秋風云圖,人物個性鮮明,栩栩如生。佚之狐的唯才是舉,鄭伯的知人善用,秦伯的從諫如流和晉侯的審時度勢都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五、全班齊讀(體味)。

《燭之武退秦師》課文教案6

  教學目的

  1.了解《左傳》的成書過程和基本知識,重點了解其語言特點。

  2.掌握文言詞“若”、“說”、“辭”、“鄙”、“微”、“之”在本文中的用法。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語。

  2.讀背課文。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簡介《左傳》。

  參見P56注釋,補充:《左傳》是“十三經(jīng)”之一,它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釋《春秋》而作,所以被稱作“春秋三傳”!蹲髠鳌凡粌H是我國最早最完備的編年體史書,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學作品,成為歷代散文的典范。它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人物的言行,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得當。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

  “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經(jīng)文考》卷一六九引

  二、介紹背景。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鄭有兩事得罪了晉國:其一,晉文公重耳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其二,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出兵幫的`是楚國,而此役楚國失敗。

  燭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終得不到升官,在鄭國一直擔任“圉正”(養(yǎng)馬的長官),大概相當于《西游記》里所說的“弼馬溫”吧。被舉薦使秦時,已年過七十,須發(fā)皆白,身子傴僂,步履蹣跚。

  ——馮夢龍《東周列國演義》

  三、學生自讀課文。

  閱讀注意點:讀準音,讀順句。

  四、串講第一段。

  重點講清以下文言詞句:

  1.且貳于楚也——在與晉國結(jié)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jié)盟。

  2.晉軍函陵——軍,名詞動用,駐軍、駐扎。

  概括內(nèi)容:

  第1段,寫秦、晉圍鄭。原因:晉國要報復其無禮,與秦沒有多大的利害關(guān)系。敵我雙方力量對比懸殊,但晉是有機可乘的。這就為下文燭之武退秦師的成功埋下了伏筆。

  五、自讀并討論第二段

  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1.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之: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2.無能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無能:不能夠。已:同“矣”。

  3.寡人之過也!@是我的過錯。是:這。

  概括內(nèi)容:

  第2段,寫燭之武臨危受命。

  文中寫了個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

 、賹T之武有足夠的了解。

 、趯︵、秦、晉三國的形勢有充分的預見性。但寫他是為寫燭之武服務(wù)的,人未出場已引起了讀者的強烈關(guān)注。

  文中還著力寫了鄭伯,他勇于自責,從諫如流,更能以情動人,以誠動人。

  燭之武可以說是壯士不遇,英雄末路。但是,他滿腹牢騷,滿心委屈,但能以國事為重,深明大義。

  六、熟讀背誦第1、2段。

  七、作業(yè)

  課堂練習

  1.翻譯句子:見“練習二”之1、2。

  課后作業(yè)

  1.背誦課文。

  3.完成練習三。

《燭之武退秦師》課文教案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在掌握字詞句的基礎(chǔ)上熟讀成誦。

  3.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能力目標

  1.在誦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在熟讀成誦的基礎(chǔ)上賞析人物形象和寫作技巧,提高學生初步鑒賞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1.重點理解“貳、軍、辭、鄙、陪、敢、濟、肆、闕、與”10個詞語。

  2.歸納“若、說、辭、鄙、微、之”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1.借助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

  2.領(lǐng)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于運用伏筆和照應(yīng)的寫作技巧。

  【教學方法】

  1.朗讀法。自始至終以朗讀為教學的手段和依據(jù),運用多種形式朗讀,教師誦讀、學生自讀、學生領(lǐng)讀等,力求做到熟讀成誦。

  2.問答法。教學過程中,多設(shè)題,巧設(shè)疑,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fā)學生思維,使其善于動腦,敢于發(fā)言。

  3.探究拓展法。適當補充《讀本》中或《左傳》中篇幅短小的文章,作為學生擴展閱讀的材料,鞏固所學知識,開拓視野。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卡片、錄音機、《燭之武退秦師》朗讀磁帶、多媒體CAI課件。

  【教學步驟】

  預習提綱

  1.利用工具書,自行排除生字詞。

  2.反復閱讀課文,結(jié)合課文下面的注釋,疏通文意。

 。劢虒W要點]

  了解《左傳》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反復朗讀課文,正音。整體感知、了解與本文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歷史史實,學習課文第(1)~(2)自然段。

 。劢虒W過程]

  一、導語設(shè)計

  同學們,當我們在電視中看到奧運賽場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心中會油然升起一種崇高感、自豪感、敬慕感。敬慕那些為國爭光的英雄。英雄,在人們心中是偉大的,他們?yōu)槊衽艖n,為國解難,殫精竭慮,置個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時期鄭國的燭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們就學習選自《左傳》的歷史散文《燭之武退秦師》。

  二、關(guān)于《左傳》

  “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边@是朱彝尊《經(jīng)文考》中對《左傳》的高度評價。這里的“左氏”,司馬遷認為是春秋時代魯國盲人史官左丘明,他在《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中寫到:“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睎|漢的班固也持此觀點,但由于文獻不足,《左傳》的作者迄今尚無定論。

  但這絲毫無損《左傳》的光輝,它是繼《春秋》之后我國第一部記事詳細而又完整的編年體史書!蹲髠鳌酚洈⒘松掀痿旊[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歷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頗具春秋時代歷史散文的特色。內(nèi)容豐富,規(guī)模宏大,忠于歷史事實,生動、真實地反映了奴隸社會崩潰時期的重大變化,為后人提供了那個時代廣闊多彩的社會生活畫面。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各種矛盾斗爭,各諸侯國之間頻繁的爭奪戰(zhàn)爭,各種禮儀制度、社會風俗、道德觀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在《左傳》中都有大量記載。

  總之,《左傳》無論對后世史學和后世文學都有極大的影響,在藝術(shù)上的成就令人驚嘆,為后世敘事散文樹立了典范。

  三、放錄音

  (學生整體感知課文,鞏固對生字詞的掌握

  四、簡介秦晉圍鄭形勢,了解與本文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歷史事實

  多媒體顯示:

  秦晉圍鄭形勢圖

  這是秦國,都城為雍。這是晉國,都城為絳。這是鄭國,都城新鄭。晉鄭彼鄰,秦如攻打鄭國,的確如燭之武所言:“越國以鄙遠!碑敃r,晉軍駐扎在函陵,即新鄭縣北;秦軍駐扎在汜水南面,離新鄭也不遠。大軍壓境,鄭國危如累卵!稜T之武退秦師》中記敘的就是秦晉攻打鄭國之前展開的一場外交斗爭。燭之武是這場外交斗爭的主角,他身負君命,只身赴秦,說退秦軍,實屬不易。

  當時,秦、晉、鄭三國的關(guān)系十分復雜,了解與此文相關(guān)的歷史史實,對我們學好這篇課文十分重要。

  多媒體顯示:

  秦立晉君(公元前651年)

  這一年,晉獻公卒,晉國陷入混亂。晉國大夫里克殺了晉獻公的庶子夷齊、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獻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納了大臣呂省、郤芮的意見,厚禮賄賂秦國,答應(yīng)割讓晉河東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為君,即晉惠公。這就是文中所言“且君嘗為晉君賜矣”!熬奔辞啬鹿,“晉君”即晉惠公,“賜”則指“秦立晉君”之事。

  惠公背約(公元前650年)

  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后,對割讓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鄭赴秦國,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許為由食言。這就是文中“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指秦穆公,“許君焦、瑕”則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應(yīng)予秦河東之地一事。秦晉兩國之間的關(guān)系從此出現(xiàn)了裂痕。

  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

  這一年,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后,離開齊國。經(jīng)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這就是文中“以其無禮于晉”一事。

  鄭楚結(jié)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晉楚爭霸中原,戰(zhàn)于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

  當時,鄭國處四戰(zhàn)之地,無險可據(jù),又自無禮于重耳之后,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楚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zhàn)。楚敗,鄭文公內(nèi)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于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并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

  《燭之武退秦師》這個故事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與城濮之戰(zhàn)只相隔兩年。因此,秦、晉圍鄭實屬城濮之戰(zhàn)的余波。

  五、指導學生誦讀,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誦讀指導:“晉侯、秦伯圍鄭”要用中速讀,要讀出大兵壓境的那種壓抑感!耙云錈o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是本段的關(guān)鍵句,語速要緩慢、語調(diào)要穩(wěn)重,尤其是“且”處應(yīng)稍作停頓,“也”字要拖長聲音。此句讀完,稍作停頓,再起后句“晉/軍函陵,秦/軍汜南”!皶x”“秦”之后要略作停頓,因為“晉”“秦”兩個詞在句中充當主語。兩句中的“軍”要重讀,因為“軍”在此名詞活用為動詞,當“駐扎”講。

 。ń處燁I(lǐng)讀,學生齊讀,讀后,請一個學生翻譯此段)

  提問:“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則道出了什么?請結(jié)合所提供的相關(guān)史實回答。

  明確:“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睉(yīng)譯為: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在與晉國結(jié)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jié)盟。“以其無禮于晉”則指公元前637年晉公子重耳出亡途中路過鄭國,鄭文公不禮之事!扒屹E于楚也”指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zhàn)前鄭文公背晉助楚,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zhàn),城濮之戰(zhàn),楚敗,鄭文公又與晉侯結(jié)盟之事。道出了晉國攻鄭的原因,是本段的關(guān)鍵之處。

  提問:本段很短,僅25個字,卻道出了很多內(nèi)容,除了“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這一原因外,還有什么?

  明確:“晉軍函陵,秦軍汜南”,秦晉圍鄭,來勢兇猛;弱小鄭國,危在旦夕。鄭國的危急形勢,為“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

  板書:鄭危在旦夕秦晉圍鄭

  (學生再次齊讀第一自然段,嘗試背誦)

  六、布置作業(yè)

  1.閱讀《語文讀本》中《晉公子重耳之亡》一文“及鄭,鄭文公亦不禮焉……況天之所啟乎?弗聽”一段,進一步了解相關(guān)史實。

  2.反復誦讀課文。

《燭之武退秦師》課文教案8

  教學重點:

  因聲求氣,通過誦讀把握文章的人物形象,抓住左傳筆法的神韻。

  教學難點:

  誦讀,推究人物心理狀態(tài)和情感表達。

  教學過程:

  一、導入:秦晉之好: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他的夫人是晉獻公的女兒;晉獻公的兒子晉文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他的夫人文嬴,是秦穆公的女兒。由于春秋時期秦、晉兩國世為婚姻,后人稱兩家聯(lián)姻,就叫“互結(jié)秦晉”,或稱為“秦晉之好”。

  二、說背景

  1、春秋形勢圖

  2、結(jié)合課文第一段,學生梳理背景。

  時間:九月甲午

  事件:晉秦圍趙

  原因: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部署: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三、文言學習誦讀法介紹:因聲求氣

  1、古人論述朗讀在學習中的重要性: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

  “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宋朱熹

  “大抵學古文者,必要放聲疾讀,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身作外行也”清姚鼐《尺牘》。

  “如《四書》、《詩》、《書》、《易經(jīng)》、《左傳》、《昭明文選》,李、杜、韓、蘇之詩,韓、歐、曾、王之文,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趣。二者并進,使古人之聲調(diào)拂拂然若與我之喉舌相習,則下筆時必有句調(diào)湊赴腕下,自覺瑯瑯可誦矣”清曾國藩《家訓》

  2、氣:

  含義之一:指作者發(fā)話的口氣聲氣,遣詞造句的特點;作品里一個個人物說話的口吻。

  含義之二:情緒和感情態(tài)度、思想、氣質(zhì)等。

  四、三步誦讀法:首正其音,次通其意,再求其氣。

  1、齊讀全文,正音、掌握節(jié)奏

  2、通其意,誦讀,用一個字概括各個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

  五、求其氣

  1、用經(jīng)典論述引出《左傳》特色,點明本文學習重點:通過個性化語言揣摩人物。

  “《左傳》敘事中人物的行動、對話構(gòu)成了表現(xiàn)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絕少對人物進行外貌、心理等主觀靜態(tài)描寫。通過人物在重大歷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現(xiàn),形象得以完成!痹婿吨袊膶W史》

  2、學生三人一組分別揣摩佚之狐、燭之武、鄭文公語言中的語氣、感情。

  (1)“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2)學生誦讀,點評

 。3)三個句子里分別寄寓的感情:

  于國事之憂心焦慮(“!保,對燭之武的信任(“必”);才不能用,牢騷滿腹(“也”“猶”、“矣”、“也已”);真切自責,指明利害(“是,過”、“不利焉”)

  3、誦讀、研討燭之武說退秦穆公的.一段話

  (1)投影古人總體評價燭之武言辭的評論

  如此辭令,真無一字不妙,無一著不老靠圓密。春秋時祖此者甚多,此不特千古辭命之祖,亦千古處難濟變之師也。拜服,拜服!【明】魏禧《左傳經(jīng)世鈔》卷四

  退秦詞令,勢透機圓!厩濉科制瘕垺豆盼拿荚彙肪砣

  燭之武為國起見,說秦之詞,句句悚動,有回天之力。其中無限層折,猶短兵接戰(zhàn),轉(zhuǎn)斗無前,不慮秦伯不落其彀中也。【清】林云銘《古文析義》卷一

 。2)依據(jù)“無限層折”說,學生誦讀本段,討論本段究竟有幾層意思。(在賞析中解決重要字詞)

  明確:第一層:內(nèi)容上講鄭國必亡,語氣上則體現(xiàn)以退為進的沉著真摯;

  第二層:內(nèi)容上講亡鄭利晉,語氣上則顯出平穩(wěn)、嚴正;

  第三層:內(nèi)容上講存鄭利秦,語氣上則體現(xiàn)高亢、誠懇;

  第四層:內(nèi)容上挑撥離間秦晉關(guān)系,語氣上則顯得慷慨激烈。

 。3)引前人具體分析燭之武言辭的評論印證本段的絕妙

  篇中前段寫亡鄭乃以陪晉,后段寫亡鄭即以亡秦,中間引晉背秦一證,思之毛骨俱竦。宜乎秦伯之不但去鄭,而且戍鄭也!厩濉繀浅摹钦{(diào)侯《古文觀止》卷一

  得勢全在秦、晉圍鄭,鄭既知亡二語,先令人氣平了一半;以后紆徐曲折,言言刺入秦伯心窩里去。詞令之妙,一至于此!其悅而且戍也,固宜!厩濉窟^琪《古文評注全集》卷一

  皆從利害上立言,反反復復,似深為秦籌者,委婉入情,令人自為心折,極辭令妙品。

  【清】余誠《古文釋義新編》卷二

  4、誦讀、賞析晉文公的一段話

  (1)“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

 。2)借助“仁”、“知”、“武”三字賞析晉文公形象

  明確:在秦軍改而幫助鄭國時,晉文公表現(xiàn)出了清醒的認識和理智的判斷,(知恩能報求仁義、維持盟國展智慧、戰(zhàn)未必勝見謀略),因而語氣上應(yīng)當讀出晉文公英明睿智的沉穩(wěn)自如。

  六、拓展遷移:(運用對對聯(lián)的方式總結(jié)人物形象)

  1、古人言“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燭之武所言所行是也。誦讀課文,結(jié)合文中各個人物的性格、行事,仿照例句自己擬一副對聯(lián)。

  如:鄭文公誠心悔前過佚之狐慧眼薦英才秦穆公度勢盟鄭

  燭之武大義縋虎穴燭之武巧言退秦師晉文侯審時班師

  2、“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薄安粦(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孫子兵法謀攻》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辈苤病栋遵R篇》

  小結(jié):哲人說:讀史使人明智。那么學完《燭之武退秦師》,我們又懂得了什么智慧呢?我想,一是告訴我們外交言辭的重要性,也就是如何說服別人,如孫子所說“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二是明白在國家大義面前,我們應(yīng)該有“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正氣磅礴。

《燭之武退秦師》課文教案9

  教學目標:

  1、了解《左傳》,及其寫作特色。

  2、掌握文中重要實詞、虛詞、文言句式的用法。

  3、在熟讀成誦的基礎(chǔ)上賞析人物形象及說服的技巧。

  教學重難點:

  1、古文中的實詞、虛詞、詞類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字詞、文言句式。

  2、燭之武說服的技巧以及《左傳》的寫作特點。

  教學設(shè)計:

  1、導入:

  同學們,你們聽說過錢學森嗎?對,他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1950年錢學森開始爭取回歸祖國,當時一位美國高級將領(lǐng)就說:“錢學森無論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我寧可把他擊斃在美國也不能讓他離開!卞X學森抵得上5個師,在這,老師向同學們介紹一個人,他可不止抵得上5個師呢,他憑著自己的一張巧嘴不僅瓦解了國家的危機,還能化敵為友,這人是誰呢?對了,他就是燭之武。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課文《燭之武退秦師》。(板書)(1分20秒)

  2、《左傳》的介紹及文體常識

  請同學們翻開書本86頁。我們看到注釋1,課文選自《左傳》!蹲髠鳌肥俏覈谝徊繑⑹略敿毜木幠晔分。何為“編年史”呢?就是指按年月日順序編寫的史書體裁。大家看到里面有僖公三十年,就說明了燭之武退秦師這件事發(fā)生在僖公三十年。比如我們初中學過的《曹劌論戰(zhàn)》選自《左傳、魯莊公十年》。另外還有國別體,是按不同國家來編寫的。如《國語》、《戰(zhàn)國策》大家翻到92頁,我們在初中也學過《鄒忌諷齊王納諫》,大家看注釋1本文選自《戰(zhàn)國策、齊策》,說明鄒忌諷齊王納諫這件事發(fā)生在齊國。還有一個是紀傳體,大家看到88頁,里面列舉了24部紀傳體史書。紀傳體主要是以人物傳記為中心。大家聯(lián)系一下初中學的《陳涉世家》便會明白。其實書本給我們提供了許多的信息,同學們要學會發(fā)現(xiàn)和聯(lián)系。(1分50秒)

  《左傳》以《春秋》的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后為序,主要記載的是東周前期240多年間各國政治、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一些事件。擅長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外交辭令,記事條理清楚,詳略得當;寫人間接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歷代散文的典范。它與《公羊傳》《谷梁傳》并稱“春秋三傳”。我們學習了《燭之武退秦師》后大家對于《左傳》的寫作特色會有更深刻的理解。(1分)

  3、朗讀課文:

  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齊聲朗讀全文。晉侯秦伯圍鄭預備讀。(生讀)(1分30秒)

  4、分析課文/整體感知

  老師想問一下第一段的最后一句應(yīng)該怎么停頓?晉/軍/函陵,秦/軍/氾南。誰能告訴老師為什么這樣停頓?軍是駐扎的意思,是個動詞,這里是名詞用作動詞。很好,說明大家預習了。我們回過來看。晉侯、秦伯圍攻鄭國,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以是因為的.意思,其是個代詞,代鄭國。無禮于晉是個倒裝句,于晉無禮。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沒有以應(yīng)有的禮遇接待晉文公。這里的無禮是指沒有以應(yīng)有的禮遇接待他。晉文公當初因為國內(nèi)的政治原因逃亡在外,路經(jīng)鄭國時,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貳是從屬二主的意思。大家看地形圖。當時,春秋諸侯國爭霸,鄭國繼從鄭莊公死后,國勢江河日下。然而,它正處在中原地區(qū)的中心位置,一旦晉國、楚國動起手來,倒霉的往往是鄭國。因為兩頭受氣,鄭國就練圓滑的夾縫生存技巧。就如兩年前的晉楚之間的城濮之戰(zhàn),戰(zhàn)爭前期,楚國實力明顯優(yōu)于晉國,鄭國原先是出兵幫助楚國。但后來晉國使用了謀略最終取得了決定性優(yōu)勢,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九次出使晉國,與晉國結(jié)盟,但是晉國還是心懷芥蒂,同時也是為了爭奪霸權(quán),在兩年后再次向鄭國發(fā)動了戰(zhàn)爭。(2分50秒)

  這一段主要告訴了我們什么事情?

  生:晉秦圍鄭,以及圍鄭原因和圍鄭的局勢。(板書:晉秦圍鄭)

  “春秋無義戰(zhàn)”從課文我們得知秦國與鄭國并無直接的矛盾和沖突,秦國之所以與晉國聯(lián)盟就是想從中獲利。而且他們并不駐扎在一塊,這就為燭之武成功說退秦君埋下了伏筆。鄭國士大夫佚之狐也看出了其中的貓膩,向鄭伯推薦了燭之武。我們接著看第二段。請一位同學讀一下第二段,注意節(jié)奏和情感。(1分)(生讀)(20秒)文中共出現(xiàn)了幾個人物?

  生:三個。佚之狐、鄭伯、燭之武

  佚之狐他說了什么?他的話起到了什么作用?

  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大家注意言于鄭伯曰,與上一段無禮于晉一樣是個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對鄭伯說。若是假如的意思。國家危急,佚之狐向鄭伯獻上獻上計謀,可以看出佚之狐什么性格特點?有知人之明和愛國精神。佚之狐推薦燭之武,可見他對燭之武非常了解,同時也表現(xiàn)了佚之狐對時事的洞察力和預見性。(板書:佚之狐慧眼識才)鄭伯聽從了佚之狐的意見,從是聽從的意思。那燭之武有何反應(yīng)?辭曰,辭是推辭的意思。燭之武為什么要推辭呢?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誰來翻譯一下這句話

  生:我年輕力壯的時候,尚且比不上人家,現(xiàn)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很好,大家注意,也和已都是語氣詞,這里是兩個語氣詞連用。已同矣。燭之武真是比不上人家嗎?如果真是這樣,佚之狐還敢說“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嗎?不是,據(jù)馮夢龍編的《東周列國演義》記載,燭之武,是三朝老臣,但始終得不到升官,在鄭國一直擔任“圉(yǔ)正”(養(yǎng)馬的長官),大概相當于《西游記》里所說的“弼馬溫”吧。被舉薦使秦時,已年過七十,須發(fā)皆白,身子傴僂,步履蹣跚。一個人才長期被淹沒,國家危急了才想起我這個七十多歲的老頭,你說燭之武會沒有怨言嗎?有。對此,鄭伯是如何說服燭之武的呢?(2分30秒)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5、板書設(shè)計:

一、晉秦圍鄭人物形象:佚之狐慧眼識人才

  二、臨危受命(主板書)鄭伯勇于認錯

  燭之武藝高人膽大